法制审核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31 17:34:22

法制审核意见

法制审核意见篇1

第二条审计复核实行审计组组长(主审)、审计组所在业务科及复核机构(专职复核人员)三级复核机制。

第三条下列范围的审计事项必须实行三级复核:

(一)本局业务科直接实施的所有审计项目,包括中央、省属单位授权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

(二)授权下级审计机关审计并需要以本局名义出具审计报告和作出审计决定的审计项目;

(三)其他应当复核的项目。

第四条审计组组长(主审)按规定对审计报告、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及其他相关材料,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进行复核。主要复核内容:

1.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2.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

3.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

4.审计事实是否清楚;

5.审计日记是否按规定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重大问题是否如实全部反映;

6.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7.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

8.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9.审计报告是否真实、完整。

审计组组长(主审)复核后,应在审计工作底稿签署复核意见,并对复核及复核意见负责。

第五条业务科负责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以及其他有关材料进行复核,并填写业务科复核意见书。

主要复核内容:

1.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2.审计事实是否清楚;

3.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4.适用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5.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业务科负责人对以上复核及复核意见负责。

第六条业务科按规定完成二级复核后,应向综合科(专职复核人员)提交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的代拟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本科复核意见书以及复核过程中需要的其它相关材料。

复核机构(专职复核人员)对业务科提交的复核材料不完整的,应当通知业务科补充有关材料;审计报告中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的,应当将全部复核材料退还业务科并书面通知补正。

第七条复核机构(专职复核人员)负责对业务科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业务科复核意见书及其他相关材料的复核,并填写审计复核意见书。复核内容:

(一)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三)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四)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五)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复核机构负责人对其本科复核及复核意见负责。

第八条在审计复核过程中,复核机构(专职复核人员)就有关事项向业务科询问时,有关人员应当积极配合。

第九条复核机构应当自收到复核材料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工作,特殊情况可延长到10个工作日,但发现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的限期由业务科补充,补正材料时间不在复核期限内。

第十条复核机构收到和退回业务科复核材料时,应当办理签收手续,由业务科经办人和复核机构经办人分别填写复核材料移送签收表。

第十一条复核工作结束后,复核机构应当将复核材料连同审计复核意见书退还业务科。业务科应将复核意见采纳情况填入审计复核意见书,并复印送交复核机构(复核专职人员)。

第十二条业务科根据复核机构复核意见适当处理后,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的代拟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业务科复核意见书和复核机构审计复核意见书报送分管复核机构的领导进行审核。

第十三条分管复核机构的领导审核后,业务科按规定职责、程序办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的审定、签发等相关事宜。

法制审核意见篇2

第一条为完善×,×公司重大经济活动决策程序,规范重大经济活动法律监管制度,保证对外签订重大经济合同的合法性,维护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公司工作规则》等有关法律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以市公司名义对外签订的经济合同以及市公司所属各单位对外签订的标的额30万元以上经济合同的法律审核。

市公司所属各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规定制定本单位有关合同审核的规定,加强对本单位对外经济合同的法律审核及合同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合同”是指买卖、借款、租赁、担保、保险、建设工程、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方面的经济合同。

第四条市公司法规处负责市公司经济合同的法律审核。

第五条合同法律审核坚持依法、及时、准确的审核原则。

第二章审核内容

第六条合同审核部门对下列合同事项依法进行审核:

(一)合同形式。合同形式应采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形式。国家规定采用标准合同文本的,应采用标准合同文本。

(二)合同实质性条款。合同的实质性条款由合同当事人双方约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合同实质性条款包括以下内容:

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2、标的;

3、数量;

4、质量;

5、价款或者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违约责任;

8、解决争议的方法。

(三)合同效力。签订合同应主体适格,意思真实,目的合法,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同时,合同中不得含有无效条款。

第七条业务部门对经审核的合同有实质性条款变动的,应将合同送交合同审核部门再审。

第三章审核程序

第八条合同的受理。业务部门应及时将拟签合同送交合同审核部门进行审核。送交拟签合同文本时,应附送下列材料:

(一)合同项目立项审批意见;

(二)财务部门关于项目预算审批意见;

(三)签订借贷合同的,附担保物的有关说明;

(四)签订担保合同的,附主合同原件或复印件及有关情况说明;

(五)授权他人签订合同的,附授权委托书;

(六)欲变更、终止、解除合同的,附原合同文本及书面变更、终止、解除合同的说明材料。

(七)其他相关材料。

附送有关材料不全的,合同审核部门应要求业务部门及时补全。

合同审核部门应对送审的合同进行登记,送审人和受理人应在登记表上签字。

第九条审核意见审批。合同审核部门确定专人负责审核工作并提出审核初步意见,经本部门负责人复核后,报市公司领导审批。

第十条审核意见反馈。经市公司领导批准后,合同审核部门应及时将审核意见书面反馈至业务部门,并将送审合同文本原件、相关材料退回业务部门。

审核重大经济合同开合同审核部门专题会议,实行集体审核制度。

第十一条审核期限。合同审核部门原则上应在受理合同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对送审合同的法律审核。对于重大复杂的合同可延长至五个工作日。

第四章档案管理

第十二条合同审核部门应明确专人负责送审合同的接收、登记备案,并将送审合同及相关材料、审核意见的复制文本予以归档。

第十三条合同及档案管理实行分类编号管理,按照合同名称分类归档,并按照审核顺序制定编号,做到管理规范。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法制审核意见篇3

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巩固审计成果,近三年以来。县审计局严格按照审计署六号令要求对所有审计项目均实行主审负责制。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规范操作,在审计项目质量上严把三道关口,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该县审计项目质量三年迈出三大步,从2005年全州百分考核84.5分上升到2007年的95.5分。

一是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关。该局坚持每周五半天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时间不动摇,由局领导分别主持学习审计业务知识、有关财经法规和审计署六号令等,广大审计干部职工自觉作好读书笔记及学习心得。局领导还组织编印了从《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审计月刋》等报刋杂志精选的审计业务操作实例和理论文章读本人手一册,作为审计工具书。每个项目从审前调查、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编制工作底稿到草拟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等各个环节均严格操作程序和步聚,使该县审计项目从程序上符合六号令的要求。

二是严把审计查证定性关。查证、定性是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该局实行主审负责制,助审对主审负责,在审计工作中做到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负所责。该局制定了一套使用多年又行之有效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办法,对因工作不负责任、该查出的问题而没有查出,查出的问题隐瞒不报或私送人情以及利用审计工作便利为自已谋取不正当利益,致使问题得不到反映和处理的个人,除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外,还要视情节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并且不得参与当年的评先表模。在审计查出的问题取证真实可靠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定性、处理。使所有问题的处理处罚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从而保证审计质量连年上升。

三是把好三级审计复核关。除审计组长和科室负责人两级复核外,最为重要的一关就是把好局专职复核关。该局为了达到较好的审计效果和审计质量要求,对局复核人员赋予了重任,挑选有多年审计工作经验,思想政治过硬、工作负责、业务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老审计人员担当复核工作。该局还创新复核方法,即在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前先由局复核人员进行检查,从报告模式、文字用语、审计定性、法律法规正确与否以及评价是否客观公正等方面加以审核后再行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然后根据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和审计组的修改意见履行复核程予,写出复核意见作为局审定审计报告的参考依据;最后由审计组根据局业务审定会确定的意见代局拟出正式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初稿交由局复核人员作最后审核无误后由局长签发。近三年来,经过局复核机构三次复核后的审计项目质量明显提高,所有审计项目没有因为质量问题而被有关单位申请法院复议和政府裁定,多次受到上级审计机关的表彰和充分肯定。

法制审核意见篇4

为做好20*年度省属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收集和审核工作,保障财务决算编制范围全面完整,编制方法准确规范,报表填报数据真实、可靠,审计报告规范、全面,有效提高财务决算报表数据编报质量,依据《河南省省属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管理办法》、《河南省省属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工作规则》等有关文件规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财务决算审核内容

20*年度省属企业财务决算审核工作,以强化出资人财务监督为重点,主要审核资产质量、经营成果、保值增值状况和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状况。审核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编制规范审核。审核企业的20*年度财务决算是否按有关规定编制,上报资料是否齐全,表内表间关系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少报漏报现象。

(二)经营成果审核。审核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合并范围是否合理,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现象;审核企业上报的保值增值材料,核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企业工效挂钩基础财务指标的真实性。

(三)审计质量审核。核实企业的审计管理工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聘请的中介机构是否与招标或核准的一致,核实审计是否按照省国资委的要求进行,核实审计报告规范性、审计披露内容的全面性和审计意见的适当性,以及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等。

二、财务决算审核程序

20*年度省属企业财务决算审核工作分为企业自审、集中会审、决算认定三个阶段。

(一)企业自审。各省属企业在财务决算编制完成后,应认真做好自审工作,主要对财务决算编制的规范性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企业自审重点内容及集中会审报送材料见附件。

(二)集中会审。从20*年3月下旬开始,省国资委组织对省属企业20*年度财务决算集中会审。集中会审将采取“分批组织,逐户审核”的方式,对财务决算进行全面审核。集中会审的具体时间、地点、企业分组名单等另行通知。

(三)决算认定。根据《办法》有关规定,省国资委在对企业财务决算进行严格审核的基础上,依据出资人财务监管要求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工作需要,逐户确认和核批省属企业20*年度财务决算。

三、财务决算审核目标

(一)保障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全面完整,填报规范,表内表间勾稽关系正确;

(二)核实企业财务决算编制质量,认定企业经营成果、资产质量的真实性;

(三)核实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各项客观因素材料,以及企业工效挂钩、经营业绩考核、绩效评价工作涉及的各项指标;

(四)根据《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9号)和《河南省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豫国资发[20*]2号)的规定,依据经核实后的财务决算数据和相关材料,审核确定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水平和年薪制企业负责人的绩效年薪。

(五)监督社会中介机构的财务审计质量;

(六)对各省属企业财务决算逐户提出审核意见,编写各省属企业财务决算审核报告。

四、财务决算审核要求

各省属企业应认真做好本企业财务决算自审工作,加强工作组织,明确工作分工与责任,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一是及早安排20*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的收集审核工作,加大组织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审核工作方案,明确审核内容和审核责任,严把质量关;二是建立财务决算审核工作责任制度,各省属企业应从基层分户数据进行层层审核,对审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到相应的基层企业(单位)进行核实调整。三是积极督促各级子企业和中介机构按时完成报表审计或内审工作,按规定出具审计报告(或内审报告),并按审计意见调整财务决算,对于调整事项存有异议且未进行财务决算调整的,应当向省国资委提交说明材料;四是对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报表或事项进行认真核实,对有关差错应当及时纠正,确保各项数据真实、准确。

各省属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文件规定,强化数据质量控制措施,提高决算报表数据的编报质量。根据《办法》有关规定,省国资委还将对省属企业20*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抽查。

法制审核意见篇5

一、死刑复核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从第235条至第240条共用了6个条文言简意赅地规定了死刑复核程序。目前,在我国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中关于死刑复核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之争

首要的问题就是:死刑复核程序是行政性质的程序还是审判性质的程序。有的观点认为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是“批准”,类似行政程序,但也有的观点认为,死刑复核程序是一种不同于一审、二审、再审等审判程序的特殊审判程序。死刑复核程序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具体设计、构造乃至价值的取舍。

主张死刑复核程序为行政程序的理由主要是在启动方式上,我国死刑复核程序采取的是下级法院主动报请核准的方式。而这种法院系统内部主动报请、复核的方式不同于典型审判程序的“不告不理”原则,违反了司法权的被动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该程序符合行政权“主动性”的特征,从而类似于行政审批程序。

但是,另一种观点则主张死刑复核程序是审判程序。原因是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而且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方式来看,死刑复核程序位于《刑事诉讼法》第三编“审判”的第四章,位列审判组织、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之后,审判监督程序之前,可见它的性质在立法上应界定为审判程序而不是行政程序。且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复核死刑案件有专门的审判组织,即应当由审判员三人组成合议庭进行。笔者赞成第二种观点,即死刑复核程序是审判程序。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方式

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方式,而结合《刑事诉讼法》解释的规定,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采用书面审理加提审被告人的方式来对死刑案件进行复核。而这种不开庭审理的方法使得相关各方,如控方、辩方都无法充分地参与到死刑复核程序中来,当事各方的主张、观点也不能很好地为最高人民法院所知悉。而且由于最高人民法院级别最高,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们在多数情况下只能主要通过审查下级法院所认定的案件事实和其出具的法律文书来进行死刑复核,而这显然是不利于发现案件真实情况的,而这种单方审查的方式,也有违刑事诉讼控、辩、审三方参与案件的基本构造,从而较容易使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不准确的裁定。

(三)复核期限的不确定性

在我国,关于死刑复核程序没有明确的复核期限要求。这固然可以使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死刑案件的不同情况从容不迫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但是同时又使得最高人民法院的复核程序存在了一定的随意性。当然,需要明确的是,作为对法定最高刑――死刑的复核程序,不可一味追求高效率。但正像其他审判程序一样,作为一种审判程序,死刑复核程序需要一定的期限限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工作更加科学和复核的结果变得更加可以预期。

(四)死刑被核准后,执行过快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51条规定:“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7日以内交付执行。”这就产生了处决过快的问题。对于被告人来说,7日内其基本无法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来不及利用更多的救济程序,如申诉。而对人民检察院来讲,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对复核的结果进行监督。相比之下,在美国,被判处死刑的犯罪者有多次寻求救济的机会,许多被判处死刑的犯罪者最终都未被执行死刑。{3}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从权力制约权力以及权利监督权力的角度出发,有必要从加强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和被告人辩护权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对死刑复核程序的监督和完善。

二、加强检察机关职能,监督死刑复核权的行使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但之前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死刑复核程序的监督权。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240条第2款的规定,这就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程序进行法律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法律监督权对审判权进行权力制约,是防止审判权被滥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加强组织建设,解决人员短缺问题

首先,要加强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组织建设,增加负责死刑复核监督的人员配备,并且要着重强化承担死刑复核工作的检察员的个人专业素质,以应对十分繁重的死刑复核监督工作。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已设立了死刑复核检察厅来承担此项重任。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从组织上、人员素质等各方面为死刑复核监督做好准备。

(二)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加强与下级检察院、辩护人、最高人民法院的联系与沟通

作为监督者,必须要充分了解监督对象和监督内容。目前的死刑复核工作基本由最高人民法院单方面完成,但这种单方性的程序可能令检察机关无从了解复核的开始和进程,更谈不上进行检察监督了。因此,为了获知全面的监督内容,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必要加强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联系。同时,在检察一体化原则的指导下,最高人民检察院应与下级人民检察院加强合作和沟通,及时了解案件相关情况。另外,还需要注重同辩护人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案情,为死刑复核监督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应及时对死刑复核结果进行监督

死刑复核程序作为一种审判程序,理应有特定的期限。这样也便于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工作进行监督。但目前《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复核的期限。另外,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死刑执行命令后7日内执行的期限过短,容易导致最高人民检察院“来不及”监督的问题,因此,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密切关注死刑案件复核的进程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定结果,及时对死刑复核结果进行监督,以防出现不可挽回的不良后果。

(四)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监督的途径和方法

1.受理申诉、控告

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权通过受理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以及其委托的辩护人的申诉和控告来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监督。

2.下级检察院主动备案审查

下级检察机关对于死刑案件的相关材料应尽快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审查,并协助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好相关的调查等工作。

3.最高人民法院征求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死刑案件,应当按规定主动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意见。{4}这也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了解、监督案件办理的途径之一。

4.列席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

在特定情况下,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还有权列席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会议。{5}如果发现死刑复核程序中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检察意见或检察建议,有违法情况的,应当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甚至追究相关职务犯罪人员的刑事责任。

三、加强被告人辩护权,制约死刑复核权的行使

(一)改革审理方式,逐步建立开庭审理的方式

目前的书面审理的方式应逐步变更为开庭审理的方式,只有这样,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被害人、检察院作为刑事诉讼的主体(尤其是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死刑复核程序中来,从而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有利于最高人民法院查明案件真相,正确适用法律,作出科学的裁定。

(二)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法律援助制度,该项制度主要能过指定辩护制度加以体现,但指定辩护的对象主要限于盲、聋、哑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人或者是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群体{6}。死刑复核案件的被告人并未被纳入强制指定辩护的范围。这显然是与死刑本身的严重性是不相匹配的。为此,有必要建立对死刑复核案件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制度,以帮助这些被告人更好地了解并行使自己的权利。

(三)增加关于非律师辩护人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356条规定:死刑复核期间,辩护律师要求当面反映意见的,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合议庭应当在办公场所听取其意见,并制作笔录;辩护律师提出书面意见的,应当附卷。可见,根据该规定,辩护人有可能参与到死刑复核程序中来,但是立法对辩护人的身份作了限制,即无论是当面听取意见,还是提出书面意见,对象仅限于“辩护律师”,而非律师辩护人则无权参与案件的审查。而在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死刑案件被告人都有能力聘请律师为其辩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应对所有的被告人一视同仁,不应因其经济或其他方面的能力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关于非律师辩护人参与案件审查的规定。

(四)保障辩护人的阅卷权、会见权及调查取证权

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2年1月27日《关于律师参与第二审和死刑复核诉讼活动的几个问题的电话答复》中明确规定:“死刑复核程序是一种不同于第一审和第二审的特殊程序。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律师可否参加诉讼活动的问题,法律没有规定,因此不能按照第一审、第二审程序中关于律师参加诉讼的有关规定办理。”到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辩护律师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有限参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享有辩护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在关于其性命的死刑复核程序中更是如此。因此,在死刑复核期间,要保障辩护人的阅卷权、会见权及调查取证权。只有辩护人的职责得到充分的保障,被告人的权利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法律所设定的公平和正义的目标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总之,任何权力都需要制约,对于一项决定人的生死的权力,即死刑复核权来说更是如此,而权力的制约机制,无非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权利监督权力两种。检察机关和辩方的参与,也是诉讼程序控、辩、审三角结构的必然要求。本文正是分别从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和被告人的辩护权两个角度出发,论述了对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权的监督机制,其最终目的,是希望对死刑复核权的正确行使,严格控制死刑数量,慎用死刑。

注释

{1}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二版,P511。

{2}以下简称死刑复核程序。

{3}相关的制度设计及数字见 李奋飞:《美国死刑冤案证据剖析及其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4}目前,这方面的规定还比较匮乏。

{5}参见《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613条的规定。

法制审核意见篇6

一、现行死刑复核程序被告人辩护权保障机制的缺陷

1.被告人自行辩护权难以充分实现

辩护权是被指控人的一项基本权利,首先以自行辩护权的形式得以实现。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犯罪嫌疑人行使自行辩护权的起点始于审前的立案、侦查程序,并贯穿于普通审判程序之中。而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刑诉法并没有关于被告人辩护权的内容、行使方式、义务主体、保障机制的直接规定,特别是对于主要行使死刑核准权的法定主体最高人民法院所主持的死刑复核程序则根本未予规定,死刑复核程序中被告人的辩护权是不明确的。

从被告人辩护权的行使现状考查,死刑复核程序在现实的运行中包括复查和核准两个阶段。复查是核准的基础,是针对下级法院已经作出死刑判决案件的准确性所进行的全面审查;核准则是针对死刑适用标准的合理性所进行的审查。核准是典型的司法裁量权力,其所追求的目标是确保死刑适用的均衡性,本身并不体现诉讼的性质,因而也无需其他诉讼主体的参与;而复查则是一项司法判断权,在本质上应属于诉讼活动的范畴,需要诉讼主体的共同参与,以查明事实、核实证据。而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八十条和第二百八十一条规定的内容看,最高人民法院在死刑复查阶段,只是对高级法院报送材料进行书面审理,并未对复核法官提出对被告人进行直接讯问、听取其辩解及意见的要求,被告人的自行辩护意见没有直接表达的语言通道,其对一、二审死刑判决的异议,只能通过递交书面材料提出自行辩护意见,而在现行羁押体制下,转达被告人辩解、自行辩护意见的义务转达机关、转达渠道等并未通过法律实定化,其意见一般难以到达或者及时到达直接办理死刑复核案件的法官手中,自行辩护权难以实现。

2.被告人律师辩护权法律规定缺失

律师辩护权作为一种从属性权利,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为前提,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被告人享有指定辩护的权利,但是,刑事诉讼法在死刑复核程序制度的设计中,将死刑复核程序规定为一种法院主动启动、书面秘密审理的内部程序,未将被告人的辩护权法定化、实定化,从而导致了律师辩护权在行使和保障机制上的障碍。表现为:

一是缺少律师辩护权的法律规定。律师行使辩护权的前提是被告人享有辩护权,由于现行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缺乏对被告人在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权的规定,势必限制律师辩护权的享有和行使。

二是缺少律师取得辩护权的渠道。刑事诉讼法对律师作为辩护人参与刑事诉讼规定了两种法定途径:接受被告人委托或接受法院指定。在法院未指定的情况下,律师参与死刑复核程序只能依靠于被告人的委托,而一旦被告人被二审法院确定为死刑、案件进入复核阶段后,被告人通常也不再享有律师会见的权利,无法履行委托行为。

三是难以确保律师辩护权的效果。由复核程序秘密审理的方式所决定,法律并未为律师设定向复核法官提出辩护意见的途径或通道,辩护律师也不享有会见复核法官提供直接言词辩护的权利,甚至也未规定向复核法庭呈交书面辩护意见的渠道。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也不享有会见被告人的权利,更无法展开相应的调查,收集新的证据。

四是欠缺律师辩护权的保障机制。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辩护律师在二审后享有独立的调查取证、会见、通信等权利保障机制和途径,无法保障律师对于二审所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复核,无法就此提出新的、有针对性的辩护意见。

二、死刑复核程序中被告人辩护权保障机制的完善

死刑复核程序被告人辩护权的改革,要在明确被告人享有直接言词辩护权的基础上,赋予被告人律师辩护权,以扩大律师辩护权行使的范围为核心,实现从事实和法律两个方面充分保障死刑案件被告人辩护权的目的。应从两个方面对立法加以完善:

1.被告人自行辩护权的完善

一是明确被告人辩护权的立法规定,具体规定实现辩护权的义务主体、实现方式和途径。可考虑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被告人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享有辩护权,最高人民法院在死刑案件复核中应当提讯被告人,听取被告人、被告人所委托的或者经指定担任其辩护人的律师的意见,保障被告人辩护权的实现”的规定。

自行辩护权包括直接言词辩护和提交书面辩护意见两种形式。死刑复核程序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复核法官直接听取被告人的辩解和意见,是查明案件事实、确认是否符合死刑适用标准最为重要的渠道,因而必须确保被告人的直接辩护权。在具体操作中,考虑中国地域广阔、羁押处所多为一审法院管辖地,交通不便的现实,可以灵活处置直接言词辩护权的实现形式,可考虑在提审中引入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或者视频提讯,以提高诉讼效率。

明确被告人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书面材料的转达程序及义务机关,确保自行书面辩护意见及时送达复核法官。可考虑增加专门的规定:“被告人可以自行向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法庭提交书面辩护意见和材料,也可以通过其所委托的担任辩护人的律师提交书面辩护意见和材料。被告人自行提交书面辩护意见的,由羁押机关于收到该书面意见的五日内转送一审人民法院,并由该一审法院直接呈送最高人民法院。被告人递交书面意见的情况,羁押机关应当制作相应的文书记载。被告人通过律师提交书面辩护意见的,可由律师通过邮寄方式送达。被告人提交书面辩护意见的情况以及所提出的辩护意见是否成立,应当在死刑复核刑事裁定书中载明。”

二是为确保被告人辩护权的有效行使,将死刑案件被告人的律师辩护权转化为一种义务性规定,切实提高被告人的抗辩能力;同时,将指定辩护规定为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庭的法定义务,通过吸收辩护律师参与死刑复核程序,提高死刑案件的质量。

三是为实现充分辩护的目标,在死刑复核期间明确规定死刑案件被告人享有不受次数限制的与辩护律师会见的权利,扩大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行使辩护权的保障措施,赋予辩护律师更为广泛的辩护权利。

四是明确规定被告人对核准的死刑裁判的最后陈述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案件的情况应制作成相应的书面裁定书送达被告人。维持死刑判决的裁定应听取其最后的辩解意见,其后再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

2.被告人律师辩护权的完善

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为确保辩护律师更好地履行辩护职责,必须为律师配置比普通刑事辩护更为广泛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

一是不受次数限制的会见权。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辩护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不受次数限制的会见被告人的权利,及时听取被告人的辩解和自行辩护意见,代为制作及向死刑复核法庭呈交其书面辩护意见。

二是广泛充分的知情权。授予辩护律师更加广泛的查阅、复制案卷材料权、调查取证权。辩护律师自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死刑复核案件之日起,应有权到最高人民法院查阅、摘抄、复制下级法院报送的本案全部卷宗。有权申请法院协助调查取证。辩护律师在调查取证中遇有困难的,有权申请法院颁发证据调查令。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向律师作证的,经辩护律师申请,法院可以强制传唤其到庭作证。

三是直接的言词辩护权。明确死刑复核庭听取辩护律师直接言词辩护意见的义务及其程序。辩护律师的意见包括二审辩护人以及死刑复核程序辩护人对死刑判决的意见,对于后者应保证以直接言词方式陈述的权利,同时,增加《律师法》的相关规定,明确规定担任死刑案件二审辩护的律师对死刑判决适用合理性的书面说明义务,并由二审法院呈送复核法庭。明确规定辩护律师送达书面辩护意见的渠道和方式。

四是复审开示程序参与权。在死刑复核期间,复核法庭需要公开听取控辩双方对死刑适用意见的,律师有参与开示程序的权利。

五是明确复核法官对辩护律师辩护意见的说明义务。对于被告人、辩护律师向复核法庭提出的辩护意见,在未被法庭采纳时,复核法官应当向辩护律师进行必要的说明。

法制审核意见篇7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复核与审理是这样解释的:复核,意思为审查核对。审理, 意思为审查处理;复核与审理相同之处均有审查职能,即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不同之处是复核强调审查的同时,注重核对,只需指出问题,不强调处理和解决问题。而审理更强调审查后需处理,不能只提出问题,关键是要解决问题。从传统意义上看,审理是一个法律概念,指独立的第三方根据争辩双方的陈述和相关证据核实案件情况,是判决的前置程序,多见于司法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对案件的处理程序,后来审理这一概念逐渐扩展到执法领域。

二、审计复核与审计审理的形成

审计署于1996年12月11日《审计机关关于审计复核工作的规定》,建立了审计复核制度。该规定运行七年后,2003年01月23日,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复核准则》,明确审计复核概念,是指审计机关内部的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依法对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以及所附审计报告等材料进行审核,并提出复核意见的行为。2004年05月26日,审计署制定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六号令),完善了审计组、审计组所在部门、法制工作机构三级复核制度。

2008年4月9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法制处长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提到:“必须把严把质量关作为审计工作的核心……署法制司的‘复核’应该改为‘审理’。审计质量把关应该从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除了对每一份审计报告进行基本的复核外,还应该把审计实施方案与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结果作对比……”,首次提出了审计机关“审理”概念。同年9月,审计署办公厅正式印发《审计署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试行办法》,明确审理是指法规司依据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业务部门提交的反映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修改,并提交审计结果类文书的行为。2010年9月1日,审计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8号令),审理作为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监控的手段之一,被正式载入部门规章。

三、审计复核与审计审理的内在联系

1、目的的一致性。审计复核与审计审理都是审计机关控制和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都是通过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制定严格的程序、明确具体的方法来达到控制的目的,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机关的执法水平。

2、性质的一致性。审计审理和审计复核都是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行为,都是审计机关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措施,都是由审计机关内部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具体独立实施,可以说是“审计”的“审计”,即是对审计项目实施部门完成的“审计产品”的再“审计”。

3、责任的共同性。不论是审计复核还是审计审理,作为负责复核或审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都要对复核或审理的内容、结果承担质量责任,这是不容含糊的。

四、审计复核与审计审理的区别

1、介入时点不同。审计复核往往是在审计组完成审计报告并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形成送审稿,审计组将相关审计文书送法制机构后进行的,属典型的事后审查。审计审理是在审计组审计进点时就介入到出具最后审计报告为止,既可以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到审计现场或被审计单位,还可直接参加审计进点会和意见交换会。审理基本上介入了审计全过程,实现了质量控制的关口前移,属于审计机关内部实施的“跟踪审计”。

2、工作方式不同。审计复核工作中,审计机关法制机构介入审计项目开展复核的时点是在审计项目现场审计结束以后。虽然在复核过程中,复核人员能够查阅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并就审查材料和审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但和被审计单位缺乏直接的交流,反馈意见由于文件篇幅、文字表述等原因,往往难以全面清晰的从被审计单位角度反映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不利于复核人员对审查材料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复核主要停留在审计报告‘书面作业’上,审计证据也是可以不看的。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只要求审计组限期补正,复核人员充当的是“质检员”,只要指出复核发现的问题就行了。审计审理要求审理人员应该是“修理工”,不仅要指出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要直接修改审计文书。

3、审查深度不同。审计复核主要针对结果类审计文书的主要事实描述、法律适用、定性处理进行审核,对审计程序的检查从属于审计文书复核。而审计审理要以审计实施方案为龙头,关注和检查审计项目的整体工作质量,除了上述工作内容之外,首先要做的就是牢牢把握住审计实施方案这一审计项目的实施指南和灵魂,检查审计实施方案提出的审计重点事项是否在审计报告中都进行了反映,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足以支持审计结论,审理从方案执行和证据收集的角度,对审计程序的关注更深入到实质层面。特别关注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这是审计审理的最大进步和与审计复核的最大区别。

4、承担责任的大小不同。审理与审计实施作为审计业务管理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制约,审计复核机构和复核人员、审计审理机构和审理人员都应对自己作出的复核或审理意见承担质量责任。但二者承担的质量责任大小不同,审理相对于复核来说,承担的质量责任更大,但对于审计产品的质量责任,审计审理与审计实施部门应该是共同责任,审计实施部门对提交审理的结果文书负责,审理机构对审理修改内容负责,对应该发现而未发现的重大问题与审计实施部门共同承担责任。

五、理顺审计复核与审计审理的关系,促进审计复核到审计审理的转变

1、消除两种错误认识

一种是认为审理和复核仅仅只是字面变化,玩玩文字游戏而已,没有实质区别,从审计机关的领导到审理机构、审计实施部门对审计审理带来的重大变化模糊不清,工作按以前那样按部就班的做就行了。

另外一种则是认为审理是一种万能的监督和补救,可以包打天下,有了审理,质量控制的重担就落在了审理机构的身上,把“审计产品”的最终责任人全归到审理者身上,审计实施部门依赖性变强了、质量的责任心减弱了,甚至审计机关的领导也变得“无事”了。

2、促进审计复核到审计审理的转变

法制审核意见篇8

强化审计质量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在影响审计事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规范意识,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审计人员经济理论、审计业务、政策法规培训,加强宏观经济、法律制度以及现代科技、计算机、写作等相关知识学习,全力打造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结合实际,大力整合审计资源。目前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审计工作不可能坐等复合型人才的出现。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优化组合,大力整合审计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以此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对审计机关来讲,要自觉地建立和完善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的良性机制,树立审计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增强配置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每年审计计划下达后,要根据每个项目特点均匀调配审计力量。从审计项目来讲,要根据项目要求注意选择最适合的审计人员,打破行业界限合适的挑选审计人员,组成最能满足项目审计要求的审计组。

实行审计人员回避,定期轮岗制度,以确保审计的独立、公正原则。

二、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为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保证

为保证审计质量控制,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付诸实施:

1.建立审计质量控制相关制度。

——审计质量责任制度。WWW.133229.cOm要细化分解审计质量各项要求和责任,科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实行审计组织负责制。

——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制度。主要内容为,计划编制的目的、原则、重点内容、组织方式及要求等。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制度。其目的是促进审计人员正确履职,加强监督,保证质量。

——审计复核制度。规范审计复核行为,促进三级把关。

——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主要是追究审计人员因主观故意过失而出现的审计质量问题应承担的责任。

2.严格审计过程管理。要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取证、编制底稿和报告的各个环节,把质量管理的目标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三、抓住关键,把好关口,确保审计质量控制上水平

通过对各控制环节的有效管理,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主要是控制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搞好审计质量控制。具体应抓住六个环节,把好四道关口。

抓好六个环节:

1.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环节。这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第一个环节。编制项目计划时必须抓住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合审计人力资源的现状。

2.拟制审计实施方案环节。要认真开展审前调查。审前调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调查方式(实地、试审、查阅相关资料、走访相关部门等),安排好时间和人员,明确审前调查的内容,做好审前调查记录。明确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要细化。一般按照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环节)或者会计报表项目划分。明确审计步骤与方法。要突出审计重点,紧扣影响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组组成及其分工要合理。

严格审计方案的审批和调整。审计方案要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审批,重要审计事项可由机关业务会审定。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内控测评后,认为需要调整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的,要及时做出调整,并按程序报批。

3.收集审计证据环节。凡是对存在违纪违规问题以及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必须取得证据。取证时必须严格按照取证的范围和合法有效的方式进行。

4.编制审计日记和底稿环节。编写审计日记时,要以进场实施现场审计开始时间到现场审计结束日为止逐人逐日编写,真实反映审计人员审计实施的全过程(无论有无问题都应在审计日记中反映),简明扼要地记载审计事项、审计方法、查阅资料和审计人员的分析、判断及查证结果。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首先要明确是在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情况下,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其次是要明确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对应关系。工作底稿应当附有相应的审计证据,并以此进行专业判断,再下结论。同时还要注意其八要素不能缺失。

5.撰写审计报告环节。一个项目审计完成后,应该有征求意见稿、审计组代拟稿和发布稿三个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具体要求是在把握其基本要素和格式的基础上,审计定性要准确,事实要清楚,评价要恰当,过程反映要全面、符合方案,审计意见要具体并具可操作性。

6.建档立卷环节。审计组主审要及时将验收的审计资料,及时办理立卷工作,资料要齐全,排列要有序,按时上交归档。

把住“四道关口”:

第一,依法审计关。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职责和程序开展审计。一是要严格按照审计法第十六条至第三十条规定确定审计范围。二是规范行使权限。资料取得权、审计查证权、审计处理处罚权、审计结果公布权等运用得当。三是要按程序开展审计。尤其要注意通知书、调查时必备的证件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时限告知被审计单位法律救济途径要按审计法规定严格操作。

第二,审计实施关。一是要按照方案实施。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到该履行的程序一定要履行,该查的一定要查。如现金盘点、银行对账、账户审计、实物盘点、跟踪问效、往来函证等;二是突出重点找线索。一般来说,到一个单位要先从面上开始审计,查阅面上资料,如年度工作总结、会议记录、社会中介组织审计报告。找相关人员座谈,如班子成员、财务科、总账会计、要害岗负责人等,从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带着信息、疑点查询、核实,做到“深究细查”,查“死”账与“活”账情况相结合;三是严格做好取证调查,一定要充分、严谨,特别是对审计确定问题的证据更要重视,该复印的一定要复印。所有证据都必须要求被审计单位签字盖章,防止被审计单位随意推翻;四是要利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如内部控制测试、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分析性复核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等。

第三,审计复核关。一是严格实行三级复核。要按照6号令要求,层层落实审计组长、科室负责人、专职复核机构的复核责任。审计组长把第一道关口;科室负责人对审计目标偏差及审计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问题责成审计组补充完善;专职复核机构进一步增强复核意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发现主要材料不完整、基本格式错误的,应当通知审计组所在部门限期补正。发现3个以上涉及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定性定量不准等问题的要退回审计组所在部门限期整改;二是提高复核意见质量。要求三级复核人员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把关的工作态度,提出实事清楚、定性准确、依据充分、措施可行的复核意见,确保审计质量;要通过对审计业务、审计方案、审计程序、日记底稿、定性处理、法规应用等审计报告相互间的一致性的监督,修正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减少审计质量缺陷;专职复核机构或专职人员要建立动态管理的审计复核平台,及时记录复核意见及采纳情况,并将复核意见作为年度优秀审计项目考核依据。对未经专职机构复核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一律不予核稿,不予签发,项目一律不得进行定案处理;三是实行审计复审制。对审计查证不深不透,反映问题严重失真,远远未达到审计方案目标要求的审计项目,经审计业务会议决定,可安排其他科室人员进行复审。

第四,审计处理处罚关。在审计处理处罚前,审计机关应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查清被审单位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如果被审单位对审计组的报告认定的事实提出异议,审计组应进行核实,必要时应当修改审计报告,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处理处罚有意见,应做好沟通和说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运用好审计处理处罚的自由裁量权,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四、科学考评,奖优罚劣,促进审计质量控制取得实效

积极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比活动,促进审计项目质量全面提高。近年来,省、市审计机关已经每年都组织开展了优秀审计项目评比,并逐步形成了制度,对促进提高审计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认为,这是一项促进审计质量全面提高的良好措施,应该长期坚持。

结合调研,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检查、指导。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应该把审计质量控制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列入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在审计工作指导思想、重要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审计质量宏观管理等方面进行认真检查,时时向大家提醒,敲警钟,时刻不忘审计质量生命线。

开展评选审计能手活动。审计质量与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质量意识等因素一定的情况下,高超的审计技术技能和方法起着提升审计质量的决定作用。开展评选审计能手活动,能调动审计人员认真学习业务、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的积极性,从而使广大审计人员全面提高业务素质,促进提高审计质量。

组织好审计工作综合考评。审计质量是体现审计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审计工作综合考评,应该将审计质量纳入考评内容,并应该占有较重的份量。在综合考评的同时,还可对重要审计项目或单项审计工作进行个别评比,评出单项审计工作优胜单位,以激励大家始终把审计质量控制放在突出位置,将审计质量意识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上一篇:审批与审核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农民合作社发展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