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博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22:04:06

法制博览论文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1篇

已出版专著《中国丧服制度史》、《艰难与希望——中国法律制度史讲课实录》,《宗祧继承论》、《家族主义法渊源略论》、《法文化视野中的传统与现实》、《宋代寄禄官制度初探》等七十余篇。曾获司法部优秀论文奖,司法部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合作),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主编),上海市育才奖等。曾被学生评为校第五、七、八、九、十届“十佳”教师。

特约记者(以下简称“记”): 丁老师好!非常高兴今天能采访您,首先请问,在读大学之前,您已经工作了吗?

丁凌华(以下简称“丁”):我在读大学之前,工龄已经很长了,我是带着工龄读大学的。我在读大学之前工龄已经九年了。我是后第一届考生,就是1977年那一届,实际是1978年2月份报到入学的。“”前,我在上海中学读书,读到初二结束的时候,“”就开始了,我是属于67届初中的,就是通常所说的“老三届”。“”开始以后,我在我们学校待了三年左右,到1969年的3月份,就上山下乡去了。

我下乡到了吉林省的梨树县,当时17周岁,在乡下待了三年。我们下乡的14人一个集体户,10男4女,其中12个人都是高中生,只有两个初中生,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三年,我从他们高中生身上学到很多好的品质,至今仍然非常感谢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对我的帮助。在东北农村的三年,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我看到了中国农村惊人的穷困落后,看到了农民的艰难无助,也看到了某些基层官僚的不学无术与横行霸道。我不再迷惑于豪言壮语,我开始怀疑领袖的权威,我学会了独立思考……

三年后,我们都抽调到了工矿企业。1976年10月“”,1977年9月,正式召开了全国的教育会议,在会上定下来恢复高考,通过广播传达给了全国人民。当时,我正好在吉林省舒兰县的一片原始森林旁的水库工地上安装闸门,一听到广播马上向领导请假。当时国家规定,参加高考请假的必须准假,领导准了我的假,我从工地赶到长春。后来,我就在长春复习,复习时间算在一起大概不到一个月的样子。

结果,我考进了吉林大学历史系。我们这一批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一下课就围着老师问问题,每天都去图书馆抢位子,学习氛围空前热烈。我三天两头往图书馆跑,什么书都借,只要是感兴趣的,小说、文艺、政治、历史、哲学,阅览面非常宽。

记:在读大学期间,您对哪些老师印象比较深呢?

丁:大学四年印象比较深的老师基本上是我们历史系里的。比如金景芳先生,从现在来讲,可以称作国学大师了,搞先秦史的,给我们开过先秦思想史的课。给我们上目录学的老师,叫罗继祖,他祖父是考古学家罗振玉。现在的《二十五史》中华书局点校本中,《辽史》或是《金史》就是罗继祖点校的。还有一个老师搞中国近代史,叫李时岳,后来是汕头大学副校长,讲课讲得非常好。在那个时候,观点属于超前了,敢于讲人家不敢讲的。

还有赵锡元老师,他讲先秦史,讲得非常好,那个老先生做学问非常严谨,而且手下一点不留情,我大学四年就在他手里拿到唯一的一个三分。他考试跟别人不一样,别人都是名词解释、问答题之类的。他就出一个大题目,谈谈你对秦末农民起义的看法,开卷考。那个时候不知道论文怎么写,胡拼乱凑。结果,他认为不符合规范,给了三分。回过头来,我很感激赵锡元老师。

还有一个老师,就是林耘,他也是上海人,是考古专业的,那个时候一直到我走的时候,他在系里面还是默默无闻。现在,考古学界一提到林耘那是大名鼎鼎不得了,是泰斗级的了。

我的学年论文指导老师柳春藩是讲两汉史的,对我无私关怀;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李春圃是研究宋史的,也是个可亲可敬的人。

另外是法律系的老师,我听过两门课,印象比较深的是乔伟的秦汉法制史。乔伟在法制史学界很有名,不过去世得比较早。他以前是,但没被下放,让他留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所以他在图书馆当,一直看书,“”结束后,功底显示出来。他讲课底气足、条理清晰,有一种霸气,是法律系学生公认讲课讲得最好的。

以上这些老师的人品与学术都对我以后做人、做学问、讲课影响很大。

记:您开始学的是历史,后来怎么转变兴趣了呢?

丁:我是被动转向的,因为我们毕业是国家分配,我被分配到华东政法大学。进了华政之后,学校本来考虑让我到党史教研室,但研究党史不是我的优势,我最熟悉的是古代史,所以,我希望能分到法制史教研室。当时管教学的副校长曹漫之比较开明,让我去试试。于是一直试到现在,近30年了,至今也没人跟我说我的试用期已经满了,大概要一直试到退休了。

记:您认为自己在学术方面有哪些贡献呢?

丁:我只是做了一些在教师岗位上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又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情,谈不上有什么贡献。

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因此首先是讲课要对得起学生,要每堂课都让学生觉得有价值,有收获。现在有一种错误的倾向,认为讲课不是学术,甚至把讲课和学术对立起来,认为讲课影响学术。现在国内的大学,普遍的倾向是重科研轻教学,科研有很多的激励措施,教学却没有。似乎出书才有大学问,教学则是人人都可以上讲台。所以,现在开一门新课,连讲义都不准备,拿着一本教材就敢上讲台,这样的课怎么上得好?我20多年教学总共开了七八门课,每门课的讲义都在10万字以上,都是手写的,要翻查很多资料,一次新课的内容起码要准备一星期。即使开一个两小时的讲座,我也要写几千字的提纲,不敢大意。即使教了20多年的课,我每次走上讲台,心里都要紧张,战战兢兢,生怕对不起学生。2008年年底,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书:《艰难与希望:中国法律制度史讲课实录》,列入“人民法学文存”丛书,这本书是根据我课堂讲课录音整理的,科研处给了我1万多元的科研奖励。我讲了20多年的中法史课,学生也欢迎,但从来也没有人认为我这是在搞学术,现在只是把讲课录音整理一下,就变成学术了。现在国内的大学,都在讲要办成国际、国内一流的大学,但目标都是放在科研上,从来也没有哪个大学提出讲课要一流的目标。大学的重心还是在培养学生,没有一流的学术当然不可能有一流的讲课,但如果重学术轻讲课,那么将来很可能是一流的学术却培养出二三流的学生。更何况现在的快餐式学术体制下究竟有多少学术能够称得上是真正一流的呢?一流的学术是要后人来评价的,是要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我20多年里发表的东西,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也就是两本书、几篇文章而已。两本书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一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中国丧服制度史》,24万字,内容比较艰深,不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另一本是人民出版社出的《艰难与希望:中国法律制度史讲课实录》,38万字,这是普及型的,一般读者都可以读得懂,也有可读性。还有些零零星星的论文,有点价值的也就十来篇而已,主要是涉及经学与法律关系的论文,比如像《宗祧继承论》,《古代家族主义法研究》系列,还有《律学两大流派与唐律渊源》等,这些论文里我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

记:这个领域还有哪些值得研究或者开拓的地方?

丁:中国法制史四千年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了,比如丧服制度史这个题目很小,一般不大注意,但一旦挖进去,是一片富矿。如果可以把中国丧服制度方面的书都一本本看过去,我大概要看一辈子。我现在这样写出来,也不敢说我写的东西都是正确的,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几千年的东西多得不得了,有很多东西我想肯定还没有发掘出来。

我在中国法律史年会上曾经说过,我们中国法律史的研究从1979年到2009年,正好30年,30年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张晋藩教授为代表的第一代学者,他们是起到拓荒的作用,把这个学科建立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第二个阶段,以杨一凡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三代学者,整理资料,大量的古代资料被发掘和整理出来,大量的考证文章被收集起来,2002年出版的三编十五卷本《中国法制史考证》和2008年出版的十三册《续编》,以及近十年来陆续整理出版的古代珍稀法律文献不下数百种,还有何勤华教授主持的大量中国近代法律文献的整理点校。这些工作极大地推动和发展了中法史的研究,也为将来第三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想,从2010年开始的十年应该成为我们期望的第三阶段,充分地利用第二阶段文献整理与考证的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立起更为科学的学科体系,同时要拓宽法制史的边界,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建立起一个大法制的框架。

记:您认为现在中青年学者是否比较浮躁?

丁:这是受整个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的投机风气浓厚,学术界也不能不受影响。原因在我看来,一是科研指标压力大。硕士生、博士生、讲师、教授都有指标,现在又盲目扩招,教师和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往往一个专业就有几千人,哪有那么多选题可写?写不出就七拼八凑,满纸空话套话,结果大部分所谓成果只是一堆废纸。二是科研和利益直接挂钩,诱惑太大,申请一个课题就有几万元,于是课题满天飞;评职称只看成果数量,不看质量,于是著作、论文铺天盖地;职称一上去就可以做官,做官的好处在中国这个几千年官本位的社会中显而易见,于是科研成为做官的铺垫,谁还会去重视论文的质量?三是科研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以前是只看数量不重质量,现在是只看你是不是核心期刊,仍然是重形式不重内容,其实我发表在核心杂志的论文往往不是我最看重的文章,我看重的是文章的读者面和影响力。四是科研违规违法成本太低。为了毕业或是文章数量,东拼西凑的论文已是屡见不鲜,严重者不惜抄袭剽窃,甚至身为校长、院长、教授、博导的剽窃行为也屡见报端与网络。比如,某著名大学法学院的一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抄袭了我的著作《中国丧服制度史》3万多字,有的地方甚至整段一字不改地抄袭几千字,我也向该校领导写信检举,校内、圈内尽知此事,结果也不了了之。大家司空见惯,见怪不怪,麻木不仁,这是最可怕的。

记:您最希望有什么样的学术氛围?

丁:好的学术氛围应该是知识分子敢想、敢写、敢讲真话的氛围,是一个创造条件能够让知识分子安静做学问的氛围,是一个使知识分子有起码的体面和尊严的氛围。现在从上到下行政主导的体制,很难创造这样一个氛围。

记:丁老师您博览群书,能为我们法科学子推荐一些优秀的阅读书目吗?

丁:我是读书越读越觉得自己浅薄,而且每天为生活和大量的杂务奔波,还要为科研指标和课题凑数,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安静地坐下来看书?哪里敢称得上“博览群书”呢?当然,相对年轻的学子而言,我毕竟痴长几岁,多看了几本书,因此推荐一些书目也是可以的,但是不是适合,要因人而异。

中国法制史在大陆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还不多,因此可以参考一些历史学方面的书。古代法制史方面,可以看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程树德《九朝律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钱大群《唐律疏义新注》、钱穆《国学史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等。

近代法制史方面,可以看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梁启超法学文集》、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等。

以上都是挂一漏万,不足为范,仅供参考而已。

记:最后,能否请您给我们年轻学子提几点希望?

丁:我就觉得我们的学生,现在的研究生也好,博士生也好,都要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怎么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我觉得有四点应该注意:

第一,学术兴趣。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是研究的动力,没有兴趣是很难搞好学问的。有的人为什么能够成年累月在书斋里坐得住冷板凳呢?他就是有这个兴趣,或者说乐趣。你不要跟我说这个人怎么有毅力,我不相信,他首先是有兴趣。考科举是要靠毅力的,搞学术首先要有兴趣。兴趣这个东西,一是靠天赋,二是靠后天环境的熏陶,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如果有意识地去培养,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我主张发现兴趣,而不是培养兴趣。

第二,阅读能力。外法史也好,中法史也好,中法史要精通古汉语,外法史要精通一门外语。

第三,文字能力。文字能力是什么呢,并不是说你写一篇作文或是小说写得好。搞中外法史研究,首先必须要有寻找资料的能力。

第四,怀疑精神。在前三点基础上,如果没有怀疑精神,那么你绝对成不了大器。你写一般的文章,三四流的文章发表可以,充充数可以,但是绝对没有什么大出息。胡适说,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怎么怀疑?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任何人的东西都可以怀疑。当然提倡怀疑精神并不是虚无主义,而是说没有那种自以为是的绝对权威的所谓真理。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司法独立;舆论监督

一、我国现状

近些年,随着许霆案、张金柱案、药家鑫案的落幕,舆论监督介入司法审判已悄然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这对于司法公正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公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国外协调模式

1、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通过宪法及其下位法律规定媒体和法院的权利义务,使二者相互牵制,以实现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的平衡。依照德国法律的规定,媒体享有通过评价进而形成自己意见的权利,不仅可以对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案件加以报道,还可以对其进行评价,任何机构都有提供给新闻机构代表相关资讯、满足其履行公共任务所需资讯的义务。但同时规定法庭享有决定审判是否公开的权利及禁止媒体拍照录音、录像和其后的传播行为的权利。

2、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国家实行陪审团制度,陪审团负责案件事实认定,法官负责法律适用,因此形成了以保护陪审团不受外界影响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调和方法和策略。

英国在防止媒体影响司法独立方面,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通过制定《藐视法庭法》及其他一些限制性法规,规定媒体不能发表任何损害公平审理的意见并设立了“报道限制”原则,如涉及儿童、青少年、性犯罪、严重欺诈内容的案件通常是不允许报道的;二是规定藐视法庭罪;三是赋予法院签署限制令或禁言令的权利,以防止诉讼参与人和大众传媒泄露或传播有关信息。在限制媒体权利的同时赋予媒体辩护权,即媒体报道是属于公正准确地报道公开审判的法律程序、讨论公共事务的情况时,不构成藐视法庭罪。

3、国际公约

1994年,22个国家的知名法律专家和新闻媒体的代表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开会,专门讨论媒介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新闻媒体与司法独立关系的基本原则》(亦称《马德里原则》)。这些原则和精神主要是,新闻自由对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表达自由、新闻自由是一个民主社会最重要的基础。但新闻媒体有义务尊重国际公约所保护的个人权利和司法部门的独立。

三、我国解决机制

从本质上看,不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在处理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二者关系的策略上都存在一定共性,那就是规定媒体和法院的权利义务,让其相互牵制,以达到二者关系的平衡。那么,我们该怎样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冲突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在保障媒体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必须予以限制。舆论监督既是属于言论自由权范畴,那么舆论监督司法就是允许公民和传媒有以自己的见解和立场,对司法进行言说评论的自由。但这种“言论自由”只有是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限度内才能真正地实现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平衡,因此社会舆论对司法监督的可以限制在几方面:一是对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非职务违法行为的监督;二是对司法机关、司法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腐败现象进行揭露;三是对干预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外部势力实施监督,为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对现行立法情况及司法改革实施监督,以促进立法和司法的完善。同时,对于司法机关正在审理的案件,法律规定不能报道的,媒体不可以对审判的情况进行报道。

其次,法院在加大审判公开力度。法院应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审判活动的透明度,尊重新闻自由,对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可以给予媒体某些特殊便利,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舆论传播媒介监督司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在新闻舆论的监督报道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权益时,司法机关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并通过法律手段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特别是对于网络舆论,更应该严加查处,以此来提高司法机关的地位和权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舆论与司法独立是民主法治社会的两大基本要素,二者虽有冲突的一面,但社会舆论监督有利于减少司法腐败,矫正司法偏差,促进司法公正,二者的终极目标统一于实现社会公正,二者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不存在根本的紧张关系,因此只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度,就可以实现二者的协调互动。(作者单位:西南交大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旭培、刘洁《传媒与司法统一于社会公正——论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载于《新闻与法》2003年第2期

[2]宋烁、宋振策《论社会舆论监督对司法独立的影响——以药家鑫案为视角》载于《法制博览》2012第2期

[3]周海波《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冲突和平衡》载于CNKI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12期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3篇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要求自己努力的博览群书,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勤钻研、多思考,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用扎实过硬的理论知识迎接我所经历的每一项工作。我先后撰写论文四篇,其中一篇刊登在部级刊物上,三篇刊登在省级刊物上,主持完成市级科研立项一项;参与完成市级科研立项一项;参与中检所科研立项两项。参与过广东省药检所的多项进口药品质量标准的复核。

本人通过半年多的护理工作实习,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 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法律法规,并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护理条例培训,多次参加护理人员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护理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让病人满意,这是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因而丰富法律知识,增强安全保护意识,并且可以使护理人员懂法、用法、依法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都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在各科室的实习工作中,能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内,外,妇儿及重症监护等各项护理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半年多的实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习型;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12-01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关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努力探索学习型图书馆建设路径是时下要探讨的新课题。

一、学习型图书馆建设的涵义

(一)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和谐发展的中国梦

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构想。院校的发展之梦、繁荣之梦、和谐之梦,从“造梦”到“圆梦”的过程需要敬业精神、诚信精神、专业精神、平等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这些职业精神所渗透的文化情怀,是图书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树立“和谐图书馆”和“生态图书馆”的新形象,促进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样的自主意识、自觉追求,成就图书馆人的最美丽、最崇高的中国梦。每一位图书馆人的个人读书修养都和图书馆大发展的中国梦相得益彰,实现图书馆和谐发展的中国梦靠渊博的知识做依托,博览群书,拓展知识视野,保持读书乐道的情怀和常学常新的态度尤为重要。

(二)打造学习型图书馆,培育高素质馆员队伍,是推动图书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打造学习型图书馆、培育高素质馆员队伍是适应服务多元化大发展的客观要求,做大做强图书馆的服务,大力拓展服务功能,全方位拓展服务领域,全面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提升图书馆服务品质,不断增强图书馆的综合实力的需要。这就要求图书馆注重学习型图书馆建设,实施学习型图书馆战略,以优秀学习型图书馆作引领,依靠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作支撑,实现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

(三)打造学习型图书馆、培育高素质馆员队伍是推动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馆员是推动图书馆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实施全体馆员提高素质,实现人才强馆,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打造学习型图书馆,培育高素质馆员队伍。

二、打造学习型图书馆的路径

随着图书馆服务项目的拓展,各类人才严重匮乏。知识服务一系列全新的内容,对既有馆员队伍提出了全新考验。面对现实,做出打造学习型图书馆、培育高素质馆员队伍是当务之急。

(一)注重学习机制的完善

1 以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为引领,制定学习制度和推进计划,每月至少组织两次学习,加强对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和撰写心得体会。下发课题攻关任务,每名班子成员都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课题研讨。班子成员联系图书馆发展实际,深入各个部门积极开展创新发展专题调研,为图书馆拓展服务寻求出路,形成高质量调研论文多篇。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研究确定了图书馆未来发展规划,明确了长远发展目标。

2 开展每月一次全体馆员集中学习,及时传达工作部署,组织服务知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题学习,为创建学习型馆员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以日常学习教育为手段,实行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内容网上自学,并不断更新网站内容,为馆员日常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岗位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营造快乐学习、快乐工作、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注重培训机制的建立

每年初根据实际需要,针对法律法规、服务管理理论、服务业务拓展、新技术新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按月制订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培训班,进行高层讲座,集中全员进行专题学习,互动交流,让馆员充分了解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点,拓展知识面,促进馆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图书馆可以举办了《图书馆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图书馆数字资源系列培训讲座》等专题知识讲座;召开“学习十精神,创新服务理念”座谈会,读者座谈会,读者服务创新工作研讨会,学科馆员座谈会等多场座谈会和研讨会,通过学习培训,使全体馆员的岗位履职能力、服务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此外,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加强对馆员进行学历教育,充实他们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先后多名具有培养潜质的馆员进行硕士学历教育,为馆员的成长搭建平台。

(三)注重考评机制的激励

图书馆可以制定图书馆量化考核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每月一次量化考核排名,对成绩优秀的前10名馆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增加绩效工资,后5名员工降低绩效工资。坚持“重人品、比才干、重能力、看实践”的选人用人机制。同时大力宣传、发掘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坚持典型引路,倡导岗位成才。广泛宣传各类优秀馆员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逐步建立健全科研奖励、学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具体保障措施。图书馆拿出部分资金作为科研和创新奖励基金,充分激发员工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与服务创新的工作热情,鼓励每一位馆员树立岗位服务品牌,每个部门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共同打造图书馆的品牌形象。

三、打造高水平学习型图书馆需要深化的几个问题

同志指出:“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形成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人才队伍。”这一精辟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图书馆人才工作、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抓规划

认真落实好打造学习型图书馆、培育高素质馆员队伍具体工作的目标,着眼图书馆多元化服务大发展的长远战略,制定长期性馆员队伍培育、选拔、任用规划,始终把馆员队伍建设作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形成长效机制。

(二)抓引进

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机制,积极与校领导协调,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到图书馆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图书馆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抓结构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5篇

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为了响应县委、县政府的“争先创优”的号召,我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及时传达贯彻创先争优活动动员会议精神,广泛动员和具体部署全局创先争优活动,并研究制定了主题鲜明、载体丰富的活动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各项创先争优活动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研究确定了“五比五看”的活动载体,即:比创新看科学发展,比实干看工作业绩,比学习看能力素质,比服务看惠民实效,比形象看群众反映,争创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切实可行的鲜活载体,极大地丰富了创先争优活动内容,使活动与正在开展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了活动与实际工作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促进了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

二、做好教学督导评估验收。

按照省政府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分年度督导评估规划,2010年我县将迎接省政府督导评估验收。我局教育督导室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科学安排、周密部署、稳步推进。上半年,我局深入到各级各类学校143所排查,拟定迎检学校94所,重点装备60所。通过深入排查、精心测算、内部挖潜,制定了详细的资金缺额报告。2010年11月我县顺利通过省教育督导评估验收。

三、规范教育教学管理。

(1)强化管理意识,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精细管理,突出有效教学。重视和加强学校各项管理,要求学校必须在精细上下功夫,执行上求落实;在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后勤管理、校园文化管理等方面实施精细管理,提高各项工作的执行力。

(2)加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在学期开学工作和阶段性工作布置会议上,多次要求学校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好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构建规范运行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进一步明确学校校长在组织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学校整体变革。

(3)加强教科研工作。要求学校进一步增强科研兴师、科研兴校意识。切实提高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重视教科研的过程管理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重视做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的评选和向市、省选送工作。

(4)加强学籍管理。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学籍管理和园籍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召开高中毕业生毕业证书验印工作和初中义务教育证书验印工作会议,布置相关工作。

(5)稳步推进中招改革,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探索义务教育以行政区域为主,兼顾地域适当调整的招生办法。印发了《2010年平成安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实施细则》、《成安县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实施意见》、《20101成安县高中段招生工作意见》。

四、加强校园安全建设。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压死责任,建立全员参与的无缝隙安全管理新机制。

扎实开展工作,机构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成安的县、乡、校三级法制安全工作机构现已健全并形成网络,工作运转正常。各级各类学校均成立法规安全办公室,配备有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特别是5月3日国家省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各中小学校又充实、安排青壮年教师轮流执勤,加强门卫值班,加大校园内的巡查密度,同时在所有中小学校配置了安全、保卫、防护器械,在40所学校安装视频监控的基础上,省、县各配套23.1万元,在66所学校准备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目前正在进行招标,不久全县所有学校的视频监控设备将全部安装到位。

我们还在各中心校、县直学校、农村中小学,进行督查和具体指导,大力开展学校安全管理"三项制度"建设,共制定学校安全管理制度23项、学校各类人员职责16项、学校各类人员操作规程9项、各类应急预案12项。近几天各学校又重点对门岗工作职责、门卫值班巡查制度、校园巡查制度、宿舍值班制度进行了完善和充实。制度的完善,为学校安全工作步入程序化、经常化、规范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以签订责任状为切入点,对各单位实行安全工作目标管理,强调要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真正达到“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身上有目标”,初步建立了学校安全工作的无缝隙管理新机制。学校无缝隙管理表现在定岗、定责、定时、定人,表现在校门口、楼梯口、教室、微机室、餐厅等重要部位,每个时段都有人值守。

2、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在全县中小学校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

人的思想意识支配人的行为。鉴于此,我们将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狠抓不放。

一是以《法制安全教育》为平台,从不同的视角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安全教育,有以案说法、典型案例摘编、有安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介绍、有基层先进经验推介、也有问题探究等等。今年以来,我们共印发11期。为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提供了素材。

二是以法制安全课为主阵地,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把法制安全教育做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住不放、抓实抓细,让学生学会安全防范技能,受益终生。法制安全教育达到了“五落实”,即计划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课时落实、考核落实。

三是各学校利用安全教育日和开学前两周,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广播、安全课、校报、宣传栏、横幅、讲座、防火疏散演练、发放宣传品、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每月组织一次重点针对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的生存演习和逃生演练,并形成书面和影像资料,逐步建立自救演练活动的长效机制。

3、定时排查、及时通报、督查整改,打造安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今年,我局在所有中小学校推行了学校安全开学报告制度,对重大隐患整改不了的学校,延期开学。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对中小学校的明查暗访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记录在册,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安全科、体卫科、校安办分别于3月、4月、5月、6月、8月、9月、10月共7次联合对人员密集场所(如教室、食堂、宿舍等)、易燃易爆场所、实验室、图书室、校门门垛等部位进行检查;对消防设施、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应急照明灯重点排查整改;对安全管理、门卫值班、24小时无缝隙值班进行督查;对食堂卫生和疾病预防进行督查。共督查中小学校616所(次),下发整改通知书26份,印发通报5期,强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强有力的推动学校隐患的排查与整改。

我们组织各学校在加强学生教育的同时,切实做好管制刀具的收缴工作,同时开展打击强借强要、劫掠师生财物的专项活动,对整治不了的校外团伙,要及时上报综治委,从源头上防治校园暴力事件。此次活动共收缴打火机、钢锥、水果刀、小刀等危险物品96件。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我县学校、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教育系统政治稳定,校园及周边秩序良好,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得到增强,保障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宣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坚决实行学校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努力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目标的实现,维护系统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五、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到位。按照小学生均355元,初中生均555元的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保障机制资金1647万元分配到各中小学校,同时,逐校细编、早编了支出预算。截止目前,各学校已报帐920万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2、进一步完善贫困助学保障体系。在工作中,我们严格界定贫困生,做到有审核、有公示、有发放、有检查,确保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每一位贫困学生手中。

3、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近4万余名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

六、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

4月,文化科工作人员协助县公安消防大队对我县网吧、娱乐场所进行消防安全保卫夜查行动,对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几家网吧、娱乐场所进行停业整顿;6月,参加2010?中国邯郸国际礼品、工艺品暨旅游商品博览会,对各地的民间工艺品及旅游商品给予高度评价,认真思考了我县的工艺品如何打开市场;6月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专项资金进行了申请;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申报工作进行申报。7月,青少年活动中心各种器材就位;开展文化市场治理整治;10月,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经过两次选拔选出中学组、小学组各5名;在我县开展了“十佳诚信网吧、娱乐场所”评选;对09年申请的农家书屋单位进行了图书发放工作。

七、人事工作进展紧张有序。

今年,我科受理高中及初中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其中,高中教师资格认定4人,初中为11人,小学为2人。目前,已向全部符合条件的认定人员,已经发放了教师资格证书,完成了本年度认定工作任务。审核09年奖励性绩效工资,于2010年2月份发放到教师手中,并审核2010年基础性绩效工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进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核准工作的初审。按市局高师处会议要求,报送3名省级特级教师、11名市级优秀教师的证明材料。2010年,我科按上级要求,推荐了8名校长参加了市级校长培训班;和县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举办了1次校长培训,培训校长180余人次;和县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举办了一次提高培训考试,参加人数为197人,成绩均合格,考试名单及分数已经报送市局。2010年,我县共进行了四次育龄妇女普查工作,我科配合计生委工作,力争做到了无一漏查。配合计生委完成了已经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在职教职工人数的统计工作,详细名单已上报至计生委。完成了新编制核定工作,做到了核编到校,人员底数情况清楚。今年,我科完成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初审。其中,包括初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认定工作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上报工作。配合县直工委收缴机关党组成员的党费。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各学校参加《中华魂》读书活动及读后感征文活动;处理关工委日常事务,报送了2010年关工委总结及综合报表。完成2010年度各单位在职教职工工资薪级晋升的审批工作。继续落实成教字[2006]18号文《成安县文教体局关于完善教职工请销假管理的办法》。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中,从2010届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聘了43人,已充实到各个学校,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待一年实习期过后,纳入编制。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城镇中小学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根据文件精神,派出了下乡支教老师。其中有44名全职支教教师,7名兼职教师,该51名教师已全部上岗。完成2010年到龄教职工退休工作的初审。完成机关事业单位2009年度考核工作。配合人事局进行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

八、招生工作取得新突破。

今年高考全县报考考生2288人,本科二批以上上线人数227人,比去年增长近两个百分点;成安职校考生129人,上线率97.67%,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均创本校高考成绩历史新高。其中,一本上线6人,是去年的6倍;专科上线120人,是去年的4.5倍。中考全县报考考生2500人,全县550分以上140人,实现了高分人数的突破。我们高度重视两考组织工作,千方百计确保试卷保密工作万无一失,从严治考,维护国家教育考试良好的考风考纪,同时,强化了对考试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到了师生考试安全无故事故。通过一系列措施,基本实现了“安全、公平、和谐”的目标。

十、现代化教学继续得到加强。

一年来,我局深入洞悉国家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本县的教育实际,紧紧围绕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县文教体局总体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以服务教育为中心,提高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水平为目标,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使全县的技术装备及管理工作又上了个新台阶;顺应发展,规范仪器、电教、远教、图书等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加强了对试验教学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了各级领导机构。加强了实验教师和远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定切实的制度,确保仪器的管理、实验的开出和远教的使用。圆满完成理化生操作考试,开展电教优质课、优秀论文、CAI课件评选等活动,优秀论文评比和课件制作比赛在全县范围共评出电教优秀论文5篇,优秀课件8个。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消防;监督执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 A

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在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角色日渐重要,做好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同时还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保障。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从消防监督执法的综合管理水平抓起,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公民的消防安全责任意识、消防监督的法律法规以及消防监督的工作机制等方面开展工作,切实有效的扎实推进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确保有效的开展消防监督执法工作。

一、 消防管理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消防监督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1)我国消防法对消防行政机关职权的规定过于笼统。消防机关作为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其职权亦应由法律规定: 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对消防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等规定不明确、不完善,妨碍了《消防法》的实施,甚至出现了文件高于上位法,以及个别行政部门违反消防法规定却无法制约的现象,影响了消防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2)消防法律、制度的规范功能不足。对一个违法行为设置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应当做到责罚相当或者惩罚足以消除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使法律法规的指引、评价、预测等规范功能得到充分实现。现行《消防法》部分条款的规定失之于宽, 处罚较轻,导致当事人违反了消防法律法规,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与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明显不成正比。

2、消防执法监督体制不完善

(1)消防行政执法部门自身制约机制缺乏。由于我国消防法对消防机关的职权的规定过于笼统, 所以,还没有建成一套有效的确保执法质量的监督措施,缺乏相应的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消防行政执法监督的缺位,造成消防行政执法监督有其随意性,执法标准较低、要求不严、以罚代改等现象较为普遍,重罚款、轻整改, 直接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2)消防行政执法人员不足,素质较低,执法力量不强。与日趋繁重的消防监督执法工作量不成比例。在这些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或从公安、武警消防院校毕业的不多,在具体工作中通常都凭经验工作, 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为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新形势下消防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

(3)消防监督执法不够透明。目前,尽管一些基层消防部门实行了各种公开的办事制度,而由于各个消防支队、大队受各种因素制约,公安部30项便民措施中涉及消防方面的规定不能真正很好的落实,影响了消防执法的透明度。

3、 新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力。消防责任制是督促指导各单位认真履行消防职责的有效手段。有的乡镇没有按照责任书落实责任, 没有建立相应的消防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没有形成奖惩制约机制。

(2)消防法制观念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宣传工作形成"盲区。缺乏基本的防火灭火常识, 村民缺乏预防火灾的常识。另外,农村的婚丧嫁娶燃放烟花爆竹,祭拜节日在墓地、焚烧冥钞引起的火灾事故比较常见,或是收割季节随意焚烧秸秆以及人为纵火等原因,也造成农村火灾事故居高不下。消防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消防体制机构不合理、不健全,消防干警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

二、加强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消防体系,促进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消防法规体系,赋予消防部门相应的权利,以促进消防执法工作顺利开展。对现有的消防法律体系进行深化以相关文件作为参考基础如《消防法》、《立法法》等对现有的消防法律体系进行修复、完善。对相关文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来把握立法的尺度,同时对《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火灾事故调查规定》进行更加细致化的修订,体现出细节化。通过对现有的消防法律体系进行深化让消防执法工作得以促进,保证执法人员能够行使相关的职权,让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加大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消防执法实施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消防监督执法检查工作的经费投入,为保障消防执法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改善保障消防执法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帮助消防部门实现消防器材和消防监督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他们执法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杜绝在消防监督执法中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

3、加强新农村消防监督管理

(1)建立健全农村消防管理监督机制。一是健全和完善农村消防工作组织领导.落实各部门职责和监督任务。各乡镇政府消防工作由政府领导负责,公安、民政、建设、安监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农村消防监管管理,主要职责是:制定村镇消防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发展目标; 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消防工作的责任;建立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消防队伍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监督检查消防工作的实施情况。

(2)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一是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门的消防监督指导作用。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积极配合各有关单位切实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监督管理。按本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监督的建议同时, 积极配合和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小城镇消防规划建设。要对乡镇公安派出所进行消防业务培训,开展农村消防监督检查,依法加大对农村火灾事故的查处力度。二是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实施农村消防监督管理的作用。为规范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工作,必须强化对农村消防监督管理。依法对管辖单位和场所进行消防监督抽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在农村火灾多发季节组织专项检查,开展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对火灾原因明确、责任清楚的火灾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对查出的消防违法行为,以公安消防机构的名义依法作出行政处罚。

4、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随着国家法制化进程的加速,对消防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针对现在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消防部门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以提高消防队伍的整体素质。针对一些专业素质不高的人员,可以通过消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促进其整体执法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培训策划时,要注意在对消防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的同时,分层次地进行分类培训。针对执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即走出去学习,或者邀请专家教授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讲解。或者招收一些专业素质较高的人员,以提高消防队伍的整体素质,组建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消防队伍。消防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公正、严格、文明执法,要做到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时刻谨记自己是代表政府和人民在行使权力。

总之,随着消防法制、执法体系的日益完善,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的逐步落实,我国消防监督执法环境将更加顺畅。只要消防监督执法队伍的领导和全体同志全身心地投入到消防监督工作中,重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和纠正,消防监督执法水平一定能够进一步提高,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一定会向更完善、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斌伟.消防监督执法工作所遇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26):144-146

[2]郑雅芝.消防监督执法过程中《消防法》适用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博览,2012(10):185

[3]宋长旭.小议消防法律法规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328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砖砌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砖砌工程中,很多质量问题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每个因素都不是很难解决和处理的,最重要的就是项目部的成员必须重视起来,发挥施工项目管理的作用,针对发生的问题在施工之前必须认真交底并在施工中有保证质量的控制措施,让每一名参与的施工人员都清楚通病产生的原因,保证施工质量意识,和通病对工程及自身经济效益的损害,整个施工现场都有这样的氛围,则在很大程度防治通病的产生。

二、影响砖砌体质量的因素

1.砂浆的强度因素

砂浆强度不能保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未严格按配合比配置 水泥过期或砂及外加剂质量低劣;施工中放置时间过长,未及时搅拌处理。

2. 组砌方法灰缝、砂浆饱满度的因素

砖混结构中砖砌体是建筑物主要的承重构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因此要考虑砌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砌体中的丁砖数量多.就能增强横向拉结力。砖砌体工程中影响砌体强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水平灰缝和砂浆饱满度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合格的砌体,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砖与砂浆的接触面积减少,造成砖砌体承受集中荷载.致使砖砌体处于复杂受力状态。当砖处于受弯、受剪和局部受压状态时,容易造成墙体开裂.使砖砌体提前丧失承载荷载能力,满足不了设计的要求。

3. 墙体留搓、接搓错误的因素

留搓、接搓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接搓部位砖体强度.影响结构整体性.对于抗震设防的建筑物更是一个关键问题。砖砌体留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内外墙不同时砌筑已成普遍现象.砌墙时随意留搓甚至留阴搓;构造柱马牙搓不标准,甚至搓口以砖渣、建筑垃圾填砌。

其二,留直搓时,也不按规范规定设置拉结钢筋;如采用冷拔钢丝作拉结筋.拉结钢筋长度不够拉结筋的间距不保证,拉结筋的末端也不加工程90度弯钩等等:接搓质量马虎,接搓处砖不顺直砂浆也不饱满.有的几乎没有砂浆。

4.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处做法

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做法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建筑物整体性。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地区砖混结构房屋建筑中,纵横墙交接处及外墙转角处需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构造柱周围的砖砌体需砌成马牙搓,使砖砌体能与构造柱衔接牢固形成整体。但现在却有不少施工人员在砌筑马牙搓时搓口高度、深度不一,在浇注构造柱混凝土前 不清理砌砖时落入构造柱中的砂浆或垃圾.致使构造柱出现夹层.甚至有断柱的情况。

三、砖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防治措施

1.砂浆强度偏低、不稳定

(一)砂浆强度偏低有两种情况。一是砂浆标养试块强度偏低;二是试块强度不低,甚至较高,但砖体中砂浆实际强度偏低。试块强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计量不准或不按配比计量;水泥过期或砂质量低劣。由于计量不准,砂浆强度离散性必然偏大。

(二)针对砖砌工程中砂浆强度偏低并且不够稳定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的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主要表现在要加强对各种计量的控制和管理。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据笔者所遇到的问题,砂浆的实际强度难以满足施工的要求,在进行砖砌施工时候没有能够严格按照实际情况对砂浆的配合比做出调整,其二就是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一些人员违背了职业道德,为了节省成本,有意的缩减水泥的用量,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弄虚造假,同时,为了应付施工质量检查和验收,送样试块另行配制。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同时,要严格执行现场检验的各种规范和制度。

2.砂浆和易性差,沉底结硬

(一)砂浆和易性差主要,表现在砂浆稠度和保水性不合规定,容易产生沉淀和泌水现象一,铺摊和挤浆较为困难,影响砌筑质量是水泥标号高而用量太少,塑化材料质量差,砂子过细,以及配制砂浆无计划,存放时间过长等。

(二)增强砂浆配制计划性,随拌随用,灰槽中的砂浆经常翻拌清底。

3.砌体组砌方法错误

(一)砖墙面出现数皮砖同缝、里外两张皮,砖柱采用包心法砌筑,影响砌体强度,降低结构整体性。

(二)加强工人技术培训,严格按规范方法组砌,缺损砖应分散使用,少用半砖,禁用碎砖。

4.灰缝砂浆不饱满

(一)砌体灰缝饱满度很低,水平缝低于80% ,坚缝脱空、透亮、无砂浆,直接影响砌体强度,是外墙渗漏的一个隐患,清水墙采用大缩口铺灰减小了砌体承压面积。

(二)改善砂浆和易性,砖应隔夜浇透水,严禁干砖砌筑,铺灰长度不得超过50厘米,宜采用“一块砖、一铲灰、一揉挤”的“三一砌砖法”。

5.清水墙面灰缝不平直

(一)游丁走缝,封面凸凹不平水平灰缝弯曲不平直,灰缝厚度不一致,垂直灰缝歪斜,灰缝宽窄不匀,丁不压中,墙凹凸不平。

(二)砌前应摆底,并根据砖的实际尺寸对灰缝进行调整;采用皮数杆拉线砌筑,以砖的小面跟线,拉线长度超长15至20米)时,应加腰线;竖缝,每隔一定距离应弹墨线找齐,最好用线锤引测,每砌一步用立线向上引伸,立线水平线与线锤应“三线归一”。

6.墙体留搓错误

(一)砌墙时随意留直搓,甚至阴搓,构造柱马牙槎不标准,槎口以砖渣填砌,接槎砂浆填塞不严,影响接槎部位砌体强度,降低结构整体性。

(二)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对留槎作统一考虑,严格按规定要求留槎,采用退槎砌法:马牙槎高度;标准砖留五皮,多孔砖留三皮;对于施工洞所留槎,应加以保护,防止运料车等碰撞槎子。

7.拉结筋被遗漏

(一)构造柱及接槎的水平拉结钢筋常被遗漏,或没按规定放置;配筋砖缝砂浆不饱满,露筋年久易锈。

(二)拉结筋应作为隐蔽检查项目对待,尽量采用点焊钢筋网片,适当增加灰缝厚度。

8.基础轴线移位

(一)内墙条形基础与上部墙体;常易发生轴线错位。若在正负零处硬调正,会使上层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影响受力;若不调正。与设计不符。

(二)建筑物定位放线时,外角处应设龙门板,并妥善加以保护;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方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基础大放脚收工砌完后,应拉通线重新核对调正,然后砌筑基础直墙部分。

9.基础标高偏差

基础砌至正负零处,往往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影响地坪标高及上部墙体高度,控制原因是:基层标高控制不准,大放脚宽度大而数杆无法贴近,以及铺灰面积太大,砌筑速度跟不上,致使砂浆水分被晒干,无法挤压至规定灰缝厚度。

四、结束语

在砖砌工程施工过程中,其质量通病将会对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施工现场最重要的还是加强法制观念、加强现场管理、严格现场检查和检验制度,才能减少砖砌体施工中的通病,达到满意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游德坤 轻质砖砌体施工质量通病的分析和防治措施[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博览》 -2010年19期

[2]-尹胜威,吴良,张健 对砌体工程质量通病技术分析与防治之我见[期刊论文] 《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7年2期

[3]韩德民,于文忠 轻质砖砌体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期刊论文] 《硅谷》 -2009年7期-

[5]-封金成 浅析砌体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32期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06-06

前文说了许多“形而上学”的话,本文试图从实践案例中诠释“课题驱动”的工作室研修思路。故事很多,所选故事大都与我的个人“好恶”――内心世界的信条有关。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不在你有多么唬人的教育理论和手段,关键在你具备多少历史见识和史学通识;不在你能否口若悬河地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关键在你能否在课堂上清楚地呈现历史的真相和真谛。天理至精,大道至简。上述信条其实就是要坚持泛读、选读、精读历史著述,借助一节课的设计创意,在课堂上历练,在历练中体悟,在体悟中发展。

案例一:从一节课的磨炼看课题研究的过程。

邹玉峰,工作室一期学员,东北师大历史系的高材生,华东师大的硕士研究生,有10多年教学经历的上海重点中学高级教师。根据课题分工,他以“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课为切口,进行子课题――文献史料与课堂教学有效契合的研究。我的计划,第一阶段通过阅读相关著述、论文、文献,搞清特定历史问题;第二阶段对特定问题进行教学创意与设计;第三阶段在教学实施中,进行评价和反思;第四阶段在完善和总结基础上提出子课题的理论思路。

经过两个月暑假,在阅读了近10种学术专著和大量专题论文的基础上,邹老师整理出近5万字的文字材料。他在工作室专题研修中的讲析使大家受到震撼:没想到“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这个既熟悉又传统的老话题,原来还有如此之多的玄机和盲点。比如,殷商亡乎于政,抑或亡乎于制?武王德行天下何以天下乱?又如,“封邦建国”“宗法制度”“礼乐文化”三者在西周国家建设和体制建构中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三者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相互关系?再如,那些被人们反复引用的历史文献,我们是否深谙其要?我设计的这个研修环节,真实目的在于让大家在阅读中实现专业发展,摆脱人云亦云、迷失自我的思维惯性。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教学设计。工作室成员依据上海市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学习目标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思路。比如:

以“牧野之战”――“三藩叛乱”――“周公东征”为背景,引出“封建亲戚”(疆域管理制度)――“井田阡陌”(土地王有制度)――“嫡传宗法”(等级传承制度)――“制礼作乐”(精神文化制度)。

从夏商国家形态――“多元一体、王国邦国并存”,到西周时期国家形态――“家国一体,礼乐兵刑自天子出”的嬗变角度,托出政治上分封制度、经济上井田制度和思想上礼乐制度的成因、内容和地位。

通过两组历史人物――周武王与商纣王;周公旦与管蔡二叔的历史博弈故事,链接出西周的制度建设。

邹老师在充分集成群体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又经过与工作室学员的交流,进入第三环节:他以区内公开课的形式,在一所普通高中上课。课后,邹老师说,这是他教学生涯中最黑暗、最沮丧和最失败的一节课。他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不了解实际学情,导致问题过深,学生无从理解,使得课堂气氛沉闷,由此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度,整个教学节奏非常紧张,学生无法在思维上跟进。

当时,我调侃地说:“最大收获是本来还比较清晰的西周历史,在听了邹老师的课之后,终于搞不清楚了!”针对这种尴尬局面,我提出四点意见:

一、邹老师对“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的博览宽度和思考深度,中学历史教师鲜有企及。问题是他在阅读中迷失了自我,没有了主见!“六经注我”固然要坚守,“我注六经”必须要坚定。否则,就会被群书所困。

二、尽管邹老师的资料十分丰富和经典,但却忽视了学生对先秦文献的认知水平,于是,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便不复存在了。这是当前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一个时髦弊端。

三、邹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了许多历史故事,这是亮点。历史课不能没有情节、没有任务、没有故事。但是,他忽视了一个很多人都忽视的原点问题:为什么要讲故事?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讲好故事。

四、这节课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一个统摄性的灵魂,就像一堆散落的零件没有主轴一样,所展示给学生的历史知识是散乱无章的。所以,有必要在教学设计之前,依据课程目标先来确定本课的核心内容和教学主线。

经过反复讨论和揣摩,邹老师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基本思路为:

一、导入――从“武王克殷”到“爱屋及乌”

通过牧野之战,提出殷商灭亡的真正原因。通过武王与周公、召公、太公的对话,说明西周建立之初面临的艰难抉择。

二、展开――从“武王初封”到“三监叛乱”

指出武王顺势而为的无奈和策略,说明西周初年分封的缺失和隐患;分析管蔡与武庚叛乱的原因及其周公东征后的困局。

三、深入――从“周公吐哺”到“天下归心”

分封制度(天下归周);宗法制度(天下归宗);礼乐制度(天下归心)从上述三个角度讲述西周国家的制度建设与完善。

四、升华――从“邦国联盟”到“封邦建国”

从夏商时期的国家形态,经过武王初封后的国家形态渐变,到周公建制后国家形态的完型,概括早期国家形态的发展历程。

下面为大家出示几则课例片段:

片段一:周武王何以因循、妥协?

公元前1046年一月初四拂晓,周武王率“多国部队”兴兵伐纣。商纣王则拼凑了一支包括奴隶在内的“杂牌军”在商都郊外牧野应战。在激战的关键时刻,商军中的奴隶突然倒戈,战局顿时急转直下。夕阳西下,绝望的纣王爬上鹿台,回头望了一眼那道如血的落日后,点燃身边的干柴。一个近600年的商王朝连同它的末代君王,骤然消失在熊熊的烈焰中!

三千多年来,人们每每谈及此事,似乎有一个铁定的共识:商亡于暴政。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一个远在岐山脚下、周原之地的蛮荒小国,何以能够联合起本属于商朝的方国共同伐纣呢?商王室与各方国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其中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后,邹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回顾殷商时代的国家形态和政治体制,意图从“温故”中“知新”。

显然,这种松散独立、离心离德、依靠武力维系的国家,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制度隐患,暴政只不过让这一天早日来临罢了。

硝烟未尽,武王便急召太公、召公和周公入宫问策。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殷商的遗老遗少。“爱屋及乌”的典故最早见于《尚书・大传》。这里记载了当时武王的问策细节。面对武王的困惑和提问,三位大臣提出了各自的对策:

太公: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咸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召公: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周公: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在纣一人。

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材料后,从中知晓了三位大臣的主张,老师进而提出了新问题:周武王可能会采纳哪位大臣的建议呢?理由何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略)。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武王到底为什么会选择周公的意见,我们查不到相关的史料证明。但是,细细考察局势,我们可以作出一些推测。首先,强行剪除,势必造成新生政权与各种势力的直接对立;其次,原来的方国长期松散独立,历史的惯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容忍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势力成为高高在上的主宰。目光敏锐的周武王当然知道商朝体制的弊端,何曾不想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在“人心涣散、天下未定”的现实面前,他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头等大事是稳定时局、收拢人心。所以,他不得不采纳了周公建议。

关于“武王初封”的情况,邹老师节选了《史记・周本纪》的文献材料: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

在帮助学生解读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明武王分封的特点(实践“论从史出”,略),最后邹老师对同学的讨论加以概括:

武王对殷商遗民采取“以殷治殷”;对藉外方国采取“封其故地”;对功臣宗亲采取“直辖管理”。他以过人的政治智慧,通过因势利导,分别对待,进行因循渐变的分封,从而达成了一个“松而不散”“独而不立”“统分结合”局面,实现了西周社会的初步稳定。

片段二:周公何以再分封?周公分封的意义何在?

三年后,周武王病逝镐京。新生政权又遭遇了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成王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与学生共同解读文献史料后,教师提出疑点:

商纣暴政王天下,而武王德行天下,应该是长治久安了。但是,西周建立仅仅三年,便发生了三监与方国的联合叛乱。对于这种非常规的历史现象,你们认为根子到底在哪里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武王分封”,寻找当时制度的隐患(略)。在学生“恍然大悟”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概括:

现实告诫人们: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临危受命的政治家周公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前台。那么,周公是如何重构规典强化统治的呢?据文献说:“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由于有了对武王分封制度隐患的分析做铺垫,学生对于这里所引的关于周公分封的史料,就有了“比较参照点”。于是,教师提出新问题便水到渠成。

教师:大家看,与武王分封相比,周公分封的主要对象有怎样突出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意图在哪里?

学生:王室亲戚占了大多数。通过亲戚关系来加强周王家族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周公正是利用了血缘宗亲关系来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接下来,周公必须要面对并解决一个严峻的遗留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置叛乱的武庚及其殷商遗民?下面,请大家仔细琢磨下列文献:

周公……以微子启(纣王庶兄)代殷后,国於宋。(《史记・周本纪》)

周公迁殷顽民於成周(洛邑),……周公亲自监之。(《尚书・正义》)

周公……分鲁公(伯禽:周公之子)以……殷民六族……分康叔(周公之弟)……殷民七族。

通过与周武王处理殷人后裔的比较,凸显周公的政治智慧。接着,老师又在文献解读中,讲述了周公分封的内容,顺理成章地获得了以下历史认识:

通过对周公分封的有关材料的讨论和分析,特别是通过周公分封与商朝的外服制,周公分封与武王的分封之间的联系与变化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周公的封邦建国是古代政治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构建了以“血族宗亲”为纽带的权力体系;形成了以“天下共主”为核心的管理网络。正因为周公的封邦建国,使得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天子由“诸侯之长”一跃而为“天下之君”。正因为周公的封邦建国,才出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新格局,造就了古代封建国家形态。正因为周公的封邦建国,学术界才有人敏锐地提出,它一改夏朝部落联盟联合体和商朝独立方国联合体的松散的国家形式,一个古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紧密的国家政体才渐趋走向成熟。

片段三:周公制礼作乐的意图与影响何在?

邹老师在讲完分封制和宗法制后,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如果说,分封制是一种授权方式,那么宗法制则是这种授权方式的法则。由此,西周社会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为核心的,有主干(大宗)有枝叶(小宗)的宗族血缘群体。它把血缘意义上的“家”与政治意义上的“国”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家国一体的东方典型模式。所以有人说,假如你不了解中国的宗法制,你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的古代社会。

在上述总结的基础上,老师暗度陈仓,适时转移话题: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周公通过封邦建国加强对疆域的统治;通过宗法制度保障了周王室的血缘族权和传承法统。但是他也深知,刚性制度只能迫使人被动屈从,难以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辅之以怎样的柔性政策才能维系刚性的制度,才能使万民五体投地、心悦诚服呢?(教师及时出示材料)

师生共同探讨材料,明确“礼乐”的历史内涵后,教师指出:

在由礼乐所构建的“尊尊”“亲亲”的文化氛围之中,增强了西周王朝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西周王朝利用礼乐制度从意识形态高度,协调了西周贵族之间的利益纠纷,从根本意义上解决了政治运行的有序化问题。

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要让人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并将它们规范于用礼和乐编制而成的有形之网中。礼乐制度的推行使西周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一个彬彬有礼、钟鸣鼎食的和谐社会。但是,在用礼和乐编织起来的这张有形之网的下面,却透露出森严的等级秩序和宗法伦理。社会的政治关系(君臣)与人际的血缘关系(父子),完全被束缚在这张美丽的礼乐之网中。

片段四:“小切口”引起的大历史观

在这节课还剩下五、六分钟时,邹老师高屋建瓴地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夏商时期的国家形态,不过是“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一体”的分散型国家。经过西周初年,特别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的努力,中国从一个“神散形聚”方国联盟一跃成为“形散神聚”的带有血族宗亲色彩的封建制国家。

这得益于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以血缘关系为主确定分封对象。分封的结果使周王成为政治上的天下共主、血缘上的天下大宗。而礼乐制度则从精神心理方面,达成了一种相对的秩序和认同。实际上,宗法制与分封制只是规定了周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格局,礼乐制度才是治国之道。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说:“有周一代之事,其关系于中国者至深,中国若无周人,恐今日尚居草味。盖中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艺,皆周人所创也。”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概括为:

分封制:“天下归周”;

宗法制:“天下归宗”;

礼乐制:“天下归心”。

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它本身也从产生之初即包含着某种不可克服的弊端,随着时代的变迁,会逐渐地显现出来。

最后,老师透过“问鼎中原”的故事发出历史的感叹,作为本课的结语,同时,也暗中埋下了下一节课的“伏笔”结束本课。

课讲完了!围绕这节课的课题研究还在继续。我之所以让邹老师做这节课:

意图之一是向工作室所有成员诠释专业发展的正规路数――只有博览群书、独立思考、高屋建瓴才能厚积薄发、突发奇想。

意图之二是向工作室所有成员展示教学智慧的经典范例――创意决定课的高度,灵魂决定课的厚度,缜密决定课的深度。

意图之三是向工作室所有成员树立课题研究的过程规范――课堂为视界让理论向实践渗透;理论为引领让实践向理论跃升。

在子课题结题时,邹老师写下了下面一段课题报告(节选):

历史教学中,结论的归纳、概念的抽象、本质的概括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它们都必须具有历史的特性――源于材料。而历史课堂上的材料运用,又不同于历史研究中对材料的考订、甄别、辨伪。在有限的时空状态下,如何运用材料,让历史课鲜活起来呢?在这里,我们重点谈三点体会。

1.典型的材料与严谨的解读是激活历史的前提。

这节伊始,我紧紧抓住所给出的几则图片和文字,围绕学习目标,从史料的解读中,在严密的推理中,不仅获得新的认识,而且为西周总结前车之鉴埋下了伏笔。在这节课上,我特别关注两点,一是在材料的深度含义上浓墨重彩。二是在材料的广度联系上瞻前顾后。三是在材料的彼此差异上引发思考。四是注意到材料与教材的对应性,材料与解读的延伸性和材料与历史的相关性。

但是,历史材料最难以把握、乃至最不可捉摸的,是内在历史的“灵境”。而这种“灵境”的破译需要带有意向性的玄想。历史教学中,对于材料的理解固然需要严谨的逻辑,细密的推敲。但是,从时间角度看,课堂教学中对于材料的解读,更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历史想象。逻辑推论与历史想象的功能就在于将这些分散、零碎的历史记忆连接成作为整体的历史经验。在材料解读中,逻辑推论就像是思维的骨架,它规定历史想象运用的范围与限度;历史想象则如同血肉,在逻辑推论之上形成一副富有表情的外形,使历史意识有了传达的载体。有了这种演绎思维,历史过程中的碎片将因为认识者的再体验而被联系成连续性的整体。

2.材料的逻辑线性链接与融通是激活历史的关键。

鉴于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阅读难度与量度等客观因素的限定,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可能像史学研究一样,大幅度、全篇幅的引入所有材料。于是,我们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材料,就会显得相对孤立、零散。如何在教学的有限时间内,既达到历史脉络顺理成章,又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质呢?关键是如何科学、精妙、自然地将这些似乎孤立、零散的历史加以延展,进行关联化、线性式地互动链接。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在商朝内外服制度、武王初封、周公建制是国家形态渐次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将分散的史料加以无痕链接。通过每则材料的延展链接,在材料与材料之间搭建起一条清晰的逻辑“桥梁”,并且用课件的形式使之明晰化、具象化。

假定一味地运用全部的史料来解读这一现象,往往会导致三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二是史料的过度开发势必导致内容臃肿、繁杂,让学生不知所云;三是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3.围绕目标筛选和运用材料是激活历史的核心。

在这节课设计之初,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耗了很多的精力去阅读相关史籍、著述和论文。结果是,在搞清楚了历史原委的同时,觉得没有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觉得什么问题都很重要,什么史料都不可或缺。最可怕的是,在最初的教学尝试中,由于追求面面俱到,结果是面面俱损;由于追求材料翔实,结果是材料堆砌;由于追求细枝末节,结果是整体混乱。后来,我们静静地坐下来思考,终于领悟了这节课的灵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有了这个灵魂和这条主线,在材料的遴选和整合上,就有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将所有的史料转化为诠释灵魂的素材。这样就可以在多少、详略上自如选择了。

邹玉峰的这节课在2008年上海市4年一度的教学大奖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引起专家和老师的强烈反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也把这节课(实景录像)作为经典案例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轮回观摩;由这节课引发的“关于文献史料与课堂教学有效契合”的研究课题,获得上海市“普陀杯”教学科研课题一等奖;我也曾多次把这节课作为“舶来品”在山西、四川、广东等许多地方为学生现场上课。

需要说明的是,这节课的背景是上海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教科书,我们专注的核心未必适合国家课程标准中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商周制度。因为,上海市的课程内容是通史体例,倘若侧重政治制度,为了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相对照,对西周这节课应以地方分权、贵族政治为认识的核心。即:通过宗法分封所建立的政治体制是地方分权体制,支撑这个体制的是贵族政治。另外,高一教学与文科班教学也应有所区别。高一以“天下归心”为这节课的灵魂,重在认识西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文科班要考虑高考的要求,因此应该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西周政治。中学历史教学的魅力也在于,同样一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所追求的立意、目标和达到效果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防爆安检工作是大型会展活动安保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也是如此。文章探讨了做好中国—东盟博览会防爆安检工作的意义、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形式多样的大型会展举办越来越多,规模也逐步扩大,并正在向国外伸延。中国—东盟博览会是配合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而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的一个国际区域性博览会。中国已成为东盟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促进中国与东盟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国华南地区的开放和发展,特别是把广西推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为广西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办好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一个重要环节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特别是防爆安检工作。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成功举办三届。累计吸引中外参展客商2万3千多家,贸易成交近35亿美元,签订合同1053份,金额1701.98亿美元,为广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拓展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贸易、投资、科技、旅游等各领域的合作,深化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传统友谊,推动了区域和谐建设,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交流和合作共赢关系的持续发展。在公安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东盟博览会安保部门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广大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确保了参会中外政要、嘉宾和客商的安全。安保部门在组织实施安保工作中,始终把预防和制止爆炸恐怖袭击作为安保工作的重点环节和主要工作之一,部署大量警力和设备器材投入到会展系列活动的安保现场。

但是,毋庸讳言,中国—东盟博览会防爆安检还存在不少漏洞和薄弱环节,对安保构成隐患。为了使今后我国大型会展活动防爆安检工作做得更周密,确保万无一失,本文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例,对大型会展活动防爆安检工作的成功经验、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做好中国—东盟博览会防爆安检工作的意义

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不仅是国内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渠道,而且是在对外开放中国际商贸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会展活动不仅是经济界人士交流的平台,而且是政治家开展外交联络活动的一个有效的机遇。大型会展活动,尤其是国际性的会展,不仅影响到我国对外开放和经贸交易,而且关系到我国的大国形象和国际地位。防爆安检是指以预防和制止爆炸为主,对人身、场地、携带物品进行的安全检查,目的是防止爆炸、枪击、行凶等案件的发生。一旦在大型会展活动中发生重大爆炸事件,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受到损害,而且在政治上外交上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因此,做好中国一东盟博览会防爆安检工作,对于树立我国加入WTO后的在世界的新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中国—东盟博览会防爆安检的工作,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反恐斗争作出的贡献。据有关资料显示,近30年来全世界发生国际恐怖主义事件1万5千多起,死伤4万多人,特别是2001年在美国纽约发生的世贸中心受恐怖袭击和爆炸事件,造成3000多人丧生,无数人受伤,对美国经济造成数千亿美元的损失,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1%。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官富商云集,人员来往频繁,财富相对集中,正是下手的重要目标。一旦防爆安检工作出现疏漏,很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好中国—东盟博览会防爆安检工作,可以对国际性的大型会展活动防止爆炸恐怖袭击起到示范作用。

做好中国—东盟博览会防爆安检工作,不仅能够保护东盟各国政要、参展商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有利于贯彻落实我国对东盟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恐怖袭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主要以爆炸作为恐怖袭击方式,手段层出不穷、规模不断扩大,动辄杀害平民百姓,使世界各国反恐斗争面临着新的考验。美国纽约、英国伦敦、西班牙马德里、埃及沙姆沙伊赫、印度新德里、俄罗斯莫斯科、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伊拉克巴格达等地,都曾受到爆炸恐怖袭击的重创,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某些地区也同样受到爆炸恐怖袭击的威胁。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由于利益调整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仇视社会的犯罪分子屡屡制造爆炸恐怖事件,造成了不少群众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威胁到社会治安稳定。如果博览会在防爆安检工作上出现重大失误,势必对东盟各国产生负面影响。

做好中国—东盟博览会防爆安检工作,有利于发展广西经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址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广西属于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曾长期作为战区,社会上流散的各种爆炸物品相当泛滥,为犯罪分子实施爆炸破坏提供了原料条件。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举办,广西逐步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互通的枢纽。中国—东盟博览会系列活动越来越多,参会中外政要多,入境人员身份复杂,使之有可能成为各种敌对势力和图谋实施爆炸活动的重点目标。近年来,广西各地已多次发生犯罪分子利用爆炸装置进行恐怖威胁的案件,对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稳定构成隐患。广西十分重视做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安保工作,特别是防爆安检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系列活动,公安机关共部署安检警力近1万人次、车辆365台次,检查场所130多处,完成现场安检任务217场次,其中警卫等级的有78场。由于领导机关周密部署、广大安检民警尽职尽责,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所有重大活动都未出现爆炸、枪击等恶性案件。这既保障了会展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使得东盟各国客商和我国企业家乐意来广西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广西大型会展活动防爆安检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举行大型会展,特别是国际性的大型会展,从总体来说,时间不长,经验不足。中国—东盟博览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东盟国家经贸主管部门共同举办,由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2003年12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新闻会上正式宣布从2004年起,每年11月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一个高层次、大规模、综合性的国际博览会,包括商品展览、经贸洽谈、论坛高峰、文化交流等多项活动。博览会举办期间,还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节。特别是2006年第三届博览会举办时,还同时举办中国—东盟建立对外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我国政府和东盟各国政府对中国—东盟博览会十分重视。每届博览会我国都有领导人出席,第一届是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第二届是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第三届是国务院总理。东盟10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均有出席。博览会具有各国政要多、安全保卫层次高,商家群众多、安全保卫工作量大,人员交往频繁、安全保卫工作难度大等特点,给负责防爆安检工作的公安民警造成很大的压力。虽然由于广大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胜利完成了任务,但防爆安检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对防爆安检工作的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和安检人员对防爆安检工作不够重视。防爆安检工作是大型会展活动安保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势必要投人相当的警力、时间、设备和后勤保障,但个别领导和安检人员总认为安检工作可有可无,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工作上消极被动,影响防爆安检工作的正常开展。如第一、第二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防爆安检工作开展中,个别部门领导对后勤保障考虑不周,导致一些在岗位值勤的安检人员长时间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影响了防爆安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某些民警对防爆安检工作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防爆安检工作岗位光荣、责任重大,导致私自放人、擅自离岗、检查马虎的情况偶有发生,造成保卫工作安全隐患。

(二)防爆安检工作警力不足。从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来看,会展系列活动各场馆的安检警力安排不够,安检人员业务不够熟练,影响到参展人员进场通关的速度,导致在安检口外形成人流拥堵。尤其是民歌节演唱会和博览会对公众开放日等大型社会活动,参加的群众数以万计蜂拥在安检口外。如2004年11月份举办的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中心对公众开放日第一天,参展群众在高峰期达10万余人。为保障参展群众正常进出会展中心参观,按规定应设置安检通道50条,约需安检警力400人左右。因安检警力和设备等原因,当时只设置32条安检通道,使用警力288人,且有的安检员业务不够熟练,导致在所有安检口外形成长时间人流拥堵。

(三)防爆安检设备不足。实用型检查设备少、高精尖设备较少,安检工作大量靠人工搜索和搜爆犬进行。人员不能进人的场地死角和搜爆犬不能到达的地点,存在安全漏洞。部分设备器材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及自然损耗等原因,造成灵敏度下降,器材受损的情况比较严重,影响防爆安检工作的正常开展。如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对政要住地进行防爆安检工作中,因设备器材配备较少,搜爆犬进行搜查范围过大、工作时间超过承受极限,导致其搜索灵敏度下降。

(四)防爆安检工作经验不足。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广西已陆续举办过一些全国性的体育比赛和明星演唱会等大型娱乐活动,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已在南宁市举办三届,对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公安机关对举办大型社会活动、国际性活动安保工作的内在规律还未完全掌握,安保工作往往是在工作中边做边改、边改边做。宏观上体现的是对安保工作缺乏全局性评估和掌控能力,往往是一管就死,导致来宾和群众参展不方便、有埋怨情绪;一放又怕,顾虑安保工作出现漏洞,导致安检民警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具体针对参会的每一位来宾,如何在做好热情周到服务工作的同时,又要做好周密可靠的安全保卫工作,往往存在矛盾。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大型国际性活动,参会人员除国内各省(区)的嘉宾和客商外,还来自东盟十个国家,入境人员的身份背景、政治倾向、非常复杂,做好安保和服务工作难度很大。

(五)对举办大型会展活动防爆安检工作规律研究不足。大型社会活动人员相当密集,以民歌节演唱会及博览会公众开放日为例,平均每场观众达四、五万人。根据观测,观众的入场高峰一般出现在活动开始前20分钟至开始后15分钟之间,也就是说,现场安检人员要在30~4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对一、二万观众的安检,工作压力很大。在安检勤务中时常见到迟到的观众因为急于入场,不顾安检人员劝阻涌入场内的情况。安检人员往往顾此失彼,存在安全漏洞。防爆安检设备存在交叉多头管理的情况,没能充分发挥设备器材的整体潜力。

三、加强防爆安检工作的措施

防爆安检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型会展是否有一个安全和谐的举办环境,关系到会展活动的成败。为此,必须结合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案例,加强防爆安检对策研究,确保大型会展活动的绝对安全。

(一)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大型会展活动安全保卫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警PSE作,当地党委政府和会展活动领导小组应把这项工作列入会展组织工作的重中之中。坚持统一领导原则,统一指挥,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临一线,重大问题需经集体研究决定。各部门互相配合,各负其责,落实责任制,支持公安部门做好安全警卫工作,发挥公安人员在防爆安检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二)加强信息搜集,搞好情报调研。建立和完善防爆安检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及研究机制,为大型会展活动安保决策和处置提供依据。爆炸恐怖活动的发生虽有其时段的突发性和袭击对象的偶然性,但并非无规律和线索可寻。提高对爆炸恐怖活动预警防范能力,不断强化信息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信息情报工作对于公安机关的决策指挥、警力调动和选择处置时机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防爆安检工作要通过拓宽信息渠道、加强纵向及横向沟通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提早发现、预防和处置恐怖袭击活动争取主动权。应组织安检和排爆专家负责处理、分析各类信息,在重大活动现场配备涉爆事件处置人员,协助现场指挥员做出正确决策。

(三)抓住重点问题,克服薄弱环节。防爆安检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工作机制、法律依据、指导思想、队伍建设、人才培训、装备建设等方面。为提高公安机关防爆安检工作的整体水平,切实保障大型会展活动的安全,要在加强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重点解决制度、队伍、器材等难点问题,以点带面,促进防爆安检工作水平全面提高。

(四)规范工作机制,制定处置预案。完善防爆安检工作机制是做好防爆安检的基础,使防爆安检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广西公安机关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借鉴外省、市的一些经验做法,制定全自治区防爆安检工作管理办法和涉爆现场处置工作预案,一旦完成,将使中国—东盟博览会防爆安检工作走上法制化和正规化的轨道。大型会展活动安保部门要在广泛采集信息和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与活动举办单位的协商交流,认真听取举办单位的合理化建议,进一步优化防爆安检工作总体方案和各活动场馆的安检排爆工作处置预案。防爆安检工作总体方案体现总体协调、部署周密、确保重点、方便群众。安检排爆处置预案按照分级负责制的原则,结合安保区域的环境特点,以确保中外政要、嘉宾人身安全,重点要害部位正常运转,迅速有效疏散人群,最大限度减少危害为处置工作的最终目标,使现场处置达到指挥协调高效、警力调动便捷、配合协调有力、处置果断迅速的要求,将爆炸恐怖袭击的危害减至最小。处置预案的内容设想周到,切实可行,并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充分考虑,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五)抓好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防爆安检工作是高危行业,工作中直接面对犯罪分子的爆炸威胁,绝不允许有任何的错漏和失误,这就要求防爆安检民警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即: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专业技能、科学的战术意识。这些素质的获得,必须经过反复教育、培训,并经常在实战条件下模拟演练才能得到提高。针对防爆安检民警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大练兵、培训班等形式,对防爆安检民警的个人技能进行分级培训,即应急处置民警主要训练爆炸物品识别、警戒观察、保护现场、疏散群众、转移可疑物等先期处置方法;排爆攻坚处置民警重点训练对爆炸物的转移、排除和销毁,提高防爆安检人员的现场处置能力。同时,适时设置模拟演练现场,开展有针对性的多部门、多警种的实战演练,增强防爆安检人员的应变、协同及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指挥简练快捷、临场组织有序、涉爆处置快速的目标。

(六)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器材配备。从近年来国际国内爆炸犯罪的特点来看,爆炸手段层出不穷,既有普通的导火索引爆炸弹,也有利用手机、遥控器、钟表等方式控制实施的爆炸。伪装手段也是花样翻新,如外部用提包、书本、饮料瓶等生活用品伪装的,在全国均有发现。因此,使用传统的“手摸眼看”手段,已很难保证安检工作没有漏洞。同时,从保护排爆民警的人身安全出发,排爆处置也从传统的人工排除发展到依靠设备来进行防护和处置。所以,防爆安检工作必须依靠高科技的手段,加大装备器材的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广西自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以来,已陆续购置了一些安检排爆器材,并在博览会及平时安检排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广开渠道筹措资金,购置一些操作简单、切合实用的高精尖设备,如伸缩搜爆镜、强光手电、轻便探测仪等,达到每个参战民警人手一件设备。对通用型安检设备,活动举办单位可向安保设备供应商等单位采取有偿租赁的方式,减少资金投入。同时,尽快建立和完善主要活动场馆的电视监控和爆炸物探测系统,做到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的有机结合,提高大型活动场馆的整体控制和预警能力,及时发现可疑人、可疑物,迅速控制事态发展。

(七)坚持科技强警,更新处爆手段。当今爆炸犯罪的主要趋势是向智能化发展,危害性大、隐蔽性强,预防和排除处置更加困难。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先后发生手机遥控、邮件炸弹、反能动炸弹、水管炸弹等爆炸案件,对防爆安检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课题。为了更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保障大型会展活动的绝对安全,公安机关应牢固地树立“科技强警”意识,以高科技设备与高素质民警的有机结合为基础,不断更新安检和排爆处置手段,确保完成防爆安检工作任务。

树立练为战的思想,加大模拟演练力度,开展贴近实战的训练,培养防爆安检人员的战术素质。强化功能性排爆小组的综合处置能力,建立一支能够对涉爆现场进行应急处置的功能性排爆小组,对辖区内发生的涉爆现场进行先期处置,为上级公安机关的攻坚处置打下基础。重视人才培养储备,建立创新发展机制,使安检排爆技术人员向专家型发展。科学编组人员设备,合理筹划、统一标准,明确防爆安检各个岗位职责,用制度进行规范,促进安检和排爆专业化处置水平的提高。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独立治学能力,互相尊重,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04-0003-08

回味我和我的研究生三十余载、一二十年的相处,欣慰之情、温馨之情油然而生,我为他们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的业绩高兴,为我们间的友情喜悦。他们不忘我这老朽,我则关切他们的健康和家庭生活。亲密如此,无他,他们在学期间,我致力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治学能力,真诚地对待他们,自信别无私心。他们不弃我,友情长存。

一、纯正求学目标与纯正教学职责

让我们师生走在一起

大约在1984年的秋天,有人告诉我南开大学主楼北面路边的公示牌上有一张集体照片,是利用暑期前往青海做社会调查的研究生合影,并说我指导的常建华在上面,不过站在最边上,历史系一位老师(未来的系主任)的学生比常建华略微靠里,在正中的是时任校长的学生。言下之意,学生的地位就是老师地位的写照。事前,常建华向我说过将要外出调查的事,我认为学生活跃一些好,能跟人组团出去就很好。及至听到这个照片信息,我觉得跟我学的人受委屈了,谁让我不行哩!过后不久,有一位学生对我说,某专业的某某是某教授的学生,他所以投到某教授门下,因为某教授将来能够帮他找工作。这两个信息促使我想到,报考我名下的人,是真正想求学的。与此同时,阎爱民连续五年考研究生,前四次因外语不达标未能人学,但他坚持不懈,在这期间到南开大学历史系旁听我的清史、社会史课程,终于在1987年成为我的社会史方向的研究生。刘毅双学位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他要报考我的硕士生,单位以某种原因不让他报考我招生的专业,后来他读博,我们师生终于聚在一起了。常建华、阎爱民、刘毅他们师兄弟有着纯正的求学目标,他们在校专心学业,心无旁骛,至少是心少旁骛,这正是我希望的学生。

我招收博士生,考生往往在事前给我写信,说明自己的情况和愿望,我回信要求他把写过的文章,不论有无发表寄一两篇给我阅读,然后我再作答复。周正庆就经过这个过程,我看了他寄来的评论清朝协办大学士陈宏谋的文章,认为他有深造的基础,同意他报考,而后考试合格入学。李庆新没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但我看了他的论文,知晓他的学术水平,同意报考入学。韩国金成修带着硕士论文找到我家,表示读博的愿望,我了解了她的学业基本情况后,但是对她的中国文化知识心中无数,不知她古汉语程度如何,能不能读懂原始资料,如果这种基础知识都不具备,怎么能学下去,于是要检验一下,就随手在置放二十四史的书架上抽取不同朝代的两本书,又随意各翻出一处,让她念读和解释,发现她能读能解,知道阅读中国古籍没有困难,于是同意她报考,她真考中了。东方艺术系宗一教授向我推荐中文系吴存存副教授,我知道她富有才华,但是我考虑她毕竟是文学专业出身,历史学基础需要进一步提高,若入学了,既有中文系教学任务,又要做博士论文,同时补充必要的历史知识,可能在某个方面有所耽误,不如迟一年报考,利用这个时间补历史知识的课,期冀她成为大才,她接受建议,第二年就考试入学。有的在职者,要求报考,我考虑他的学业情况,建议暂缓报考,当然,对方可能会因失去考试机会而不高兴,我理解,我有歉意。有的有意愿者,给我寄来论文,我阅后同意报考,结果没有参加考试。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嫌我太不通人情吧。对有意报考者我竟然不识抬举还要有学业条件,是不是离谱了?其实我是为考生着想的:试想在职的人报考,若不被录取,在单位还能不能待下去,若因此丢掉工作怎么办?再说了,若参加考试,要到南开大学两次,第一次是补习外文,第二次是入学考试,两次的来往路费、住宿费,对于年轻人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考虑到这些因素,才有同意报考与否的举措。为此“得罪”人,影响生源,均不在我考虑范围之内。我是既为考生着想,又一心一意为培养堪于造就的人才。招生没有个人目的,纯粹是为人才的培养。同时我有“只有来学,没有往教”的传统观念,不会主动让人考我的研究生,这是教师应有的尊严。

学生的纯正,与我自许的纯正,两个纯正交合,令我与我的学生聚合了。

二、培养独立治学能力的人才

对于硕士生的学习,我认为重在打好专业基础与独立完成像样的硕士论文,博士生则在讲求提高论文质量。至于说教书育人的“育人”,有组织管,不过我也稍微顾及。我采取的措施是:对硕士生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和指导写作论文,对博士生注重后一方面。

(1)掌握专业知识的本领

硕士生的专业知识培训,我注重的是:强调精读一部基本史料书,掌握史料学知识,熟练掌握专业语文工具,参加专业实习,处理好精专与博览的关系。

精读一本书,即精读一部能够完整记载一个朝代历史的资料书。对于清史方向的研究生,入学后我让他们精读王先谦《东华录》。这是学的我的老师郑毅生天挺先生的方法,他让我们精读《明史》。《明史》在二十四史中是一部比较好的书,但是《清史稿》极不理想,我就选择了也不甚理想的《东华录》,以便掌握清代历史的基本史料,能够明了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本状况,在这个基础上才会写出较好的清史论文。其他方向的研究生,我就要求精读一部“正史”,如阎爱民以《明史》为精读读物,兼读《明实录》。

为了同学们了解专业史书与搜集史料,我开设“清史史料学”课程,并写出讲稿(随后出版了),供同学使用。这个课程,我除了讲解历史研究必须详尽地占有史料及具备史料学知识原因,重点是按照清代文献体裁比较详细介绍各种史籍,它的作者、内容、收藏、出版与学界利用情况,特别讲解史料鉴别的必要性。

专业基础,不仅是阅读专业书籍的事,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语言文字需要有起码的知识,具体到清史,古文不必说了,清朝官方语文之一的满文应当有所掌握,于是我请明清史研究室王文郁先生为杜家骥、常建华讲授满文,他们就在这时打下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金成修的研究方向是明清时期蒙古族与藏传佛教关系史,她原来已经会一些蒙文,鉴于她是撰写博士论文,她的研究方向要求无障碍地搜集、阅读蒙文史料,应能通达蒙文,因此要求她将学习蒙文放在重要地位,由于南开大学没有蒙文教师,我写信给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研究员、系友白翠琴女士,请她帮助金成修介绍蒙文老师,金成修即赴京求教,并去内蒙古大学师从乔吉、齐木德道尔吉等教授学习蒙文,为此她整学期在那里学习,结果不但完全掌握蒙文,连满文也学会了。

清代档案,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收藏一百多万件、册,是清史研究者的宝贵史料,不懂满文,不利用档案史料,对研究者来说,就等于缺胳膊少腿。然而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档案目录与图书馆目录完全是两回事,因此,清史研究生需要学会查阅历史档案,会利用档案史料。在1982-1986的五年间,南开大学历史系本科生毕业班有实习课,我每年带领十来个同学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实习,阅览与抄录“内阁全宗・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嘉庆朝”档案资料,我也让研究生一同前往,杜家骥、常建华、张国骥、吴建华、黄十庆、王跃生、张仁善、李春燕等人都有了查阅历史档案的训练,黄十庆因此写出论文《清代的引见制度》,杜家骥在二十多年后主编出版了《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90年代,我对当代宗族、宗亲会史有兴趣,到江西农村进行田野调查,研究生汪兵、马斗成、常建华指导的研究生韩凝春和我一同进行,以取得田野调查经验。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中,我还要求同学处理好专深与博览关系。对硕士生,我强调专深,兼顾博览。

博士生的课程采取研讨会的形式,博士后自由参加,每次一个主题,由我作引言,主讲同学报告研究见解,众人讨论,最后我作小结。这是学习港台海外的方法,效果很好。

(2)独立撰写学位论文的要求与实践

标志学业成绩的学位论文,是独立学术研究的体现,我对此极为上心。怎样才是培养硕士生独立研究能力呢?我的想法c要求是:自行选择论文题目,慎重考虑选题必要性,要明了相关的研究状况,占有足够的材料,论文一定要有新见解、新史料,写作前拟好写作细纲。

自行选择论文题目。一位硕士生对我说,有一位导师主编一本书,让同学参加写作,书很快出版了。我说各人有各种的指导方法。老师拟订了图书写作框架,章节目分明,学生去做某个节目,进行了写作,是一种训练,而且成绩很快显现出来,也是一种学习兴趣的鼓舞,这是一种培养方法。我不会那样做,我觉得训练硕士生写作能力,从自己选题开始。所以,我从不给研究生出题目,总是让他们自行选取论题。在指导研究生早期,有时提出选题方向,后来也不这么做了,完全放手,让他们选取自己有兴趣、有把握做的题目。如常建华作论文前,我让他考虑在阶级关系与宗族史两方面,他的兴趣在后者,1985年5月写出约45000字的论文《论清朝以孝治天下的政策与其归宿》。我希望阎爱民硕士论文与中国社会结构史有关,他遂写出《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与人际关系》。杜家骥的硕士论文《清代宗室的政治特征》,与我的建议没有关联。由于我的研究方向在中国社会史、清史方面,所以同学们常常做社会史、清史的题目,如吴建华的硕士论文以族谱资料研究清代人口统计,台湾学者刘翠溶首先从事这一研究,吴建华是大陆学者跟进者,很有建树。张国骥硕士论文研究清代嘉道时期吏治,后来不断有相关论文披露。余新忠硕士论文《清前期浙西北基层社会精英研究(1644-1850)》,等等,皆系自选。其实,论文自家写,题目当然要自己选定,这是必然的事,何劳教师越俎代庖。至于博士生作论文,有了选题找我商议,我是尽力提出建议,促成他(她)写好。

慎重选好论文题目。什么问题值得讨论,能够研讨,会有结果,这是确定题目首先要有明确认识的,其次是明了这个题目我能不能做好。我向同学说明,选题要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的题目做了才有意义。这就涉及史学功能问题,具体到做一篇文章,也不要忽视这方面的思考。早期我对论文的社会价值理解较为狭窄,对政治功能关注多,后来注重社会功能,而学术价值始终放在第一位。

作文的主客观条件。题目可能很好,但是能否做好,需要主客观条件的具备,比如有没有足够的史料可以做研究素材,这些史书收藏在什么地方,南开大学图书馆有没有,天津市图书馆有没有,如若没有,究竟收藏在何处,你有条件去阅读吗,如果不能,再好的选题也不能做。还有,倘若选题需要多学科知识,需要掌握多种语文,衡量自身学识条件,可作就作,否则只有舍弃这个好题目。要之,确定选题必须慎重,选题不合适,做不下去了,再换题,耽误了时间,很难从容做好新题目。

新见解、新史料的具备与掌握前人研究成果。我要求同学的论文,一定要充分收集资料,别人没有用过的新史料,而后才可能有新见解。新见解、新史料两者兼备很难,但起码要有一项。为此,需要阅览前贤论著,明了这个课题的学界研究状况。对这种信息的掌握,我认为很重要,读人家的文章,会有观点、材料的借鉴,会有思考的启发,这是尊重前人的学术成果,也不会去写与别人雷同的文章。把握学术研究信息,是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的问题,常建华对此处理非常好,他把掌握学术信息与掌握史料放在同等地位,而且反复分析信息资料,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我就请他给研究生做专题演说。要之,文章假若没有见识和新史料,对学术毫无价值,这种文章不合格,就没有写作的必要了,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形的出现。

拟写详细论文提纲。有无学术建树,自己就可以衡量,关键是我向同学讲,写作之前,一定要拟写提纲,反复推敲,有了提纲,大体就知道自己文章的有无价值,好在那里,弱点在什么地方。

这些书写论文的想法,我系统地讲解,还会针对同学的具体情况,突出解说某一方面。如此这般,表明我着力对硕士生独立研究能力的训练,让他自己选题,自己写提纲,然后写出全文,是自始至终的自我完成过程,经历一篇文章的写作,就知道怎样作论文了,这就是独立研究能力。我的目标在这里。如果你不能独自研究,尽管早有成果面世,后来还要学会独自写文章的方法。我也希望研究生不必忙着发表文章,基础打扎实了,必会有文章的陆续刊出,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生的史学研究成果令我十分喜悦

经过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许多同学有了自行研究能力,有的硕士又在其博士生导师指导下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他们在经历一段时间磨砺后,史学著述相继问世,硕果丰盈,我很高兴在这里作出表述,祝贺他们学术上的成长与成就。

(甲)在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跨越一步,以高品位著作贡献学林

杜家骥攻读博士学位,受我的老师杨志玖教授指导,我是副导师,他扩展硕士论文研究范围,写出博士论文《清皇族与国政关系研究》,已经行世的著作有:《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清代八旗官制与行政》《清皇族与国政关系研究》《清朝满蒙联姻研究》《清朝简史》《杜家骥讲清代制度》《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礼俗》《皇太极事典》,主编《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的明清分册、《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尚有待刊的《清代社会基层关系研究》。《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对八旗制度发展变化及其与政治制度、事件关系作出系统研究,论点中肯:八旗合而为一、分而为八的体制,是八旗制的基本特征;决策体制,从人关前的八分体制下八旗旗主及所领八旗的联旗会议,演变为更能反映皇帝意志的王大臣参与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完成中央集权化;八旗分封制保留主奴性的领属关系,影响及于汉官,令君臣关系呈较强烈的主奴性,造成清代皇权极端专制。《清朝满蒙联姻研究》,我的推荐出版信指出,这是“一部关于清朝皇室与蒙古贵族联姻史的系统、翔实而极具原创性的学术专著,是掷地有声的厚重之作。内容和史料占有,寻觅出595桩满蒙联姻的个案,可以说是将满蒙联姻史实全部清理清楚,而发现如此规模的民族上层通婚,不仅在中国古代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范围的民族上层关系史中也是罕见的,因而是应该着重研究的重大史事。总之,该书学术成就提高了学术界对满蒙联姻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拓宽了它的研究领域,而且所揭示的方方面面的史事,及得出的新认识,对清代政治史、满族史、蒙古史、边疆史及民族史的研究,无论是具体的微观考察,还是宏观的理论认识,都有参考价值”。他是学界公认的清史、满洲史、满蒙关系史方面的专家。

常建华自读硕士开始有志于宗族史研究,长期坚持下来,博士论文《明代宗族研究》(加工后梓行)。他在宗族史方面还著有《宗族志》《明代宗族组织化研究》《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还涉猎韩国宗族史和族谱学,著有《朝鲜族谱研究》一书,是中国宗族史专家,目今正在主编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他不只是研究宗族史,在社会史广阔领域驰骋,如在风俗史方面著述《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还有《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社会生活的历史学》《观念、史料与视野》《清史十讲》《乾隆事典》等书。关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一书,我的《序》云:(该书)“讨论了清朝的基本国策――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和以孝治天下,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对策,对待民间群体、民间风俗习惯的政策及其归宿等。所研治的对象,是清代历史的基本内容,是清代史应当研究的基础性问题,研究得成功,清代历史的轮廓就显现了,所以建华弟用‘国家与社会’来概括他的此项研究,我想是甚为精当的。而学术界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尚不多见,应当说这是建华弟的一种学术贡献。”他是教育部、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在我国社会史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张仁善的硕士论文论述清代礼制、法制与社会,十几年后扩充成《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一书(2001年,2013年修订再版)。

阎爱民在撰写前述学位论文同时,写出《汉代人的生活交往与舞》《西汉家庭成员的内部关系及其特点》,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后来撰著并出版《汉晋家族研究》一书,从家与族关系、家族发展状态、婚姻形态等方面进行了汉晋家族史的整体研究,因此我在《序》中说,该书“寻觅到汉晋社会婚姻形态、家族结构和家族制度的特色,认为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变化时代,是清除原始婚姻习俗、取代家族的‘后氏族’特性而使得家族制度完成重新构建,进入一个新r代。他是继承前贤关于商周是中国古代血缘组织演变一个重要阶段的学术成果,提出汉晋是又一个重要转变阶段的见解”。

马斗成书写宋代眉山苏氏(“三苏”家族)家族史硕士论文,他在研究上不停地围着这个主题展开,十年后形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一书(2005年版),无论是内容的丰约与分析认识的水平,文字的驾驭能力,都是大大地提高了。他进行的是宋代家族史个案研究,很少见,我比较中古个案家族史研究之多,在《序》中指出中古是士族时代,到了宋代,世道大变,士族已然消失,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官僚士大夫的步人政治舞台的中央,宗族正在由土族宗族制转向官僚士大夫宗族制。研究这种历史背景的家族个案,不消说,有其独特的意义,那就是家族转型与定型的考察,是中国家族通史的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该书的学术价值由此显现。

汪兵硕士论文题目是《明清血缘群体私有经济形态及其性质》,后来撰有《“共”:中国人的公私观――兼论血缘群体私有制》《皇权-绅权-族权-兼论划清中西文化传统的界限》《论血缘与拟血缘群体共有制》《谱牒-最具中国特色的历史档案》等文,在天津师范大学首创开设《家庭学》课程。上述诸位学友后日的著述,都是硕士生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的再创造。

(乙)博士生的学术造诣与成就

对于下述诸位学友学术造诣、博士论文我都以欣赏的态度给予好评。

韩国吴一焕于1992年春天到南开大学,成为由我指导的访问学者,一年后成为博士生,众所周知,1992年中韩刚刚交建,他有很强的学术敏感性,那时就研讨《明末清初明、朝鲜海上交往与移民研究――以辽东海上交通与在朝鲜的明遗民宗族活动为中心》课题,而后写成专著(2006年印行),因此,我的《序》说他的书是“深入学理分析和强烈现实关怀的中朝关系史专著”,读者将见到四百年前(明清之际、16、17世纪之交)中朝(中韩)关系史的一个令人饶有兴趣的侧面:海上交通的开展与明朝人的移民朝鲜。

刘毅治学方向是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博士论文《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我的《序》说该书是“执著与严谨的追求之作”。李庆新对我说,您给师兄弟著作写序,对刘毅师兄评价最高。评价高,我还不是纯粹从著作的学术水准讲的,我着眼于他的学术环境。南开大学博物馆专业(学系)是改革开放后才设立的,没有基础,没有这方面的学术权威,该系教师必须凭自身业务走向学术界,刘毅就是这样,不到十年,就为文博考古界学者认可,成为陶瓷学会理事。而我自己不同,南开古代史师资力量一流,郑毅生师带领我们进入学术圈,而刘毅是个人独创,令人佩服和感叹。

百家讲坛名家孙立群,我们是老同事,从我读博,已经研究有素,1992年以第一作者合著《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998年合著《中华文化通志・社会阶层制度志》,2003年出版《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2007年,将在百家讲坛的演讲稿整理成书――《解读大秦帝国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他是看准故事,提炼故事,揭示故事警世内涵,予人有益启示;他演说故事,层层剥笋,娓娓道来,打动人心;他很好地将人物的性格、人品、命运联系在一起,成为“开人心智的高品位之作”。

余新忠硕士论文就借用源于西方的公共领域概念和理论,对清前期浙西北地区的基层社会精英的构成、活动、晋升途径及其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的学术研究问题意识强,故能成为我国大陆首先进行医疗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学者,他的博士论文《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被评为教育部“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另外著有《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及社会应对研究》《道光事典》,译著《瘟疫与人》,新作《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极其可贵的是,不以西方模式为近代化的唯一标准,而是通过尽力在中国近世社会自身变迁的脉络中来考察近代医疗卫生机制的转型,来揭示中国社会变迁中自有的“现代性”。他是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与常建华及其他成员支撑社会史研究重镇――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

金成修攻读博士五年,大多数人是三年,我也知道国外读博士好几年、十几年是常见的,但是我还是催促她早毕业,她就是精益求精地延长学习时间。其实她的学术基础非常好,通达文字较多,除母语韩文之外,还有汉文、英文、日文、藏文、蒙文、满文。她勤于钻研,理解力很强,学术眼光敏锐,博士论文《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富有学术见解,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年)。2009年夏季我去首尔参加学术研讨会,她的父母宴请我,席间我说金成修已成为学者,她的母亲很高兴,说当教授容易,成学者难,很为女儿的学术成就而自豪。

周正庆的《中国糖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究》(2006年)博士论文,内容之一是从食糖的使用研究糖与社会生活关系,我认为是“糖业研究新方向之作”。周正庆在最近几年连续到福建东部福安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发现、搜集民间文书一万多件,为从事区域社会经济史、社会史、宗教史研究准备充足素材,可喜可贺。

宫宝利的博士论文《术数活动与明清社会》在2009年与读者见面。这是人文学科与科技学科的跨学科研究,难度之大非同寻常,需要有学术勇气方能进行。术数活动,长期被世人、学界视为迷信行为。20纪9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逐渐开展及观念的不断更新,对术数的认识开始从简单的批判,转向以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思考,试图得出符合科学意义上的解释。宫宝利对术数的定义和研究范畴作出界定。他说“数”包含数理、定数、气数的意思,“术’’指方法、技能。术数“是一种方法、技术、手段、技能,是古人依据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某一学说、理论,进行推测、预言人事吉凶和社会变化的技术手段”和活动。基于这种认知确定研究范畴为:命理、风水、相术、占梦、测字、择吉、占星、望气、扶乩、易卜、龟卜、求签、六王、奇门遁甲、马前课等各种各类的g数形式及其在明清社会的踪迹。他探讨了术数活动在明清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表现,人们参与的程度、情形与原因。他认为从事术数活动的人群可以区分为三类:职业术士群体;掌握术数技能的士人官绅;一些道士、僧人以术数为谋生手段,成为兼职术士。他强调术数史研究的学术与现实意义,即从术数社会史研究,拓展到社会文化史领域,有利于我们通过术数活动,了解历史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不能说宫宝利的研究完善地说明明清术数史,而成就诚为难能可贵。

吴存存,读博期间,被派往澳大利亚教学,后来留在澳洲的大学教书,游学美国、英国,现在执教于香港大学文学院。她是性别史专家,先后著有《明清社会风气》Homoerotic Sensibil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Homoeroticism in Imperial China:A Sourcebook、《戏外之戏:清中晚期京城的戏园文化与梨园私寓制》。

杨杭军从事清代中期政治史、社会问题史研讨,写作《清代中期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清代中期社会问题的根源探析》《清代中期基层社会问题探析》,在清中叶政治史的研究上颇有成就。

赵全鹏,博士论文论述清代老年社会问题,后来作有《清代老人的家庭赡养》专题文章。他工作于海南大学,在海南商品大潮下不为所动,坚持学术研究,对黎族传统社会基本状态、早期文明史综理清晰。赵全鹏和杨杭军合写《明清时期芦洲的开垦与芦政》。

2006年是我的博士学友专著问世之年,有五部书,除前述常建华、吴一焕、金成修、周正庆之作,还有李庆新的《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研究》。李庆新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尤精于海洋贸易史、经济史、中外关系史,著述《濒海国度――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外向视野》(2010年),使我们获知中国对外贸易史的某种特征:对外贸易、海洋贸易中,由唐代至清代,均发生所谓“礼仪之争”,开放的王朝对兼负商业性的外洋使臣之跪拜礼要求时或持通融政策,封闭王朝则是僵硬态度,对外关系以行否“国礼”为转移,是为古代中国王朝的传统政策,带有规律性;王朝主导的朝贡贸易,历来实行“厚往薄来”政策,以赏赐夸耀中华的富庶与强大,此种“不等价的朝贡贸易关系”,纳入王朝政治体系,“朝贡国”各自与中国王朝形成疏密不一的关系,显示王朝的御“外夷”之道;海洋贸易的物品,以奇珍异宝为主,供皇室与社会上层享用,故而通常由宦官执掌其事,而涉及民用的物品甚微,于民生未见有益。透过海洋贸易的这三个方面,加深了我们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实质的认识:君主专制政体;国家是王朝也即皇帝的国家;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还著有《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等书。他的著作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颇能予人以启示。李庆新在广东社科院组建海洋史研究中心,成绩显著,所创办的杂志于今已经出版十辑,将出纪念刊,让我题词,我在2016年11月19日写道:“研究海洋史,推进海洋资源利用和维护。”祝愿他有新成就贡献于社会。

(丙)硕士生继续关注社会史研究

我的硕士学友工作后,有的继续社会史、清史的研究,写出作品。吴建华、王跃生在我主编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一书中撰写第十一章“科举制下士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吴建华作文《“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依旧时”――明清彭氏的寻根活动与根性认同意识》《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状元的命运》《清代庶吉士群体简析》,撰著《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中华姓氏谱。彭姓卷》《姓氏文化与家族社会探微》,主编《中国社会史教程》。王跃生从事中国人口史、近现代家庭史研究,著有《十八世纪中国婚姻家庭研究》《清代中期婚姻冲突透析》《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制度与人口――以中国历史和现实为基础的分析》等书,《从档案资料看十八世纪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等文。他一心钻研学问,怕教学影响研究,谢却清华大学的聘请意向。王学华作《清代满人民族心理探析》。张仁善作《清代宫廷乐舞及其政治、社会和文化意义》,他在中国法制史、法律社会史、中国法律文化领域耕耘,撰著多种:《法律社会史的视野》《司法腐败与社会失控:1928-1949》《近代中国的、法权与社会》《1949中国社会》等。李春燕著《试探影响清代家庭自然结构的社会因素》,杨丽英作《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探析》。此外,郭玉峰、胡中生二人均为我取中的博士生,入学后转由常建华指导,他们都为我主编的《清代宗族史料选辑》提供大量资料。郭玉峰博士论文《明清以来湖南家族人口研究(1368-1949)――以婚姻行为、生育行为为中心》,是人口行为史研究中的探索、创新之作。胡中生著《明清徽州人口与社会研究》,对徽州人口史进行“人口与社会”整体性讨论,这很符合于历史学界“整体史”研究的愿景,他在这一领域从事整体史研治,对历史学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三、师生互相尊重的真诚友情

我们师生友情,我想先说说2015年5月的三件事。近年我在国外居住时间较多,师生见面机会就少了,然有学友不时询问我何时回国。去年5月我回津,17日接到李庆新广州打来的电话,告诉我他将有北方的学术活动,定于20日先来看我,我很高兴,就邀约在津的杜家骥、孙立群、阎爱民、宫宝利、刘毅于那天晚上在一家餐厅聚会,然而飞机晚点6小时,并没有影响我们欢聚的情绪――尽欢始散。庆新定于次日下午离津,中午,昨晚因有讲座未出席的孙立群做东和我为庆新送行。在这期间我与庆新电话不断,关心他旅途的平安、愉快。与此同时,宫宝利邀请我和杜家骥、常建华、阎爱民往秦皇岛抚宁“野长城”学术旅游,他以前不止一次让我们去蓟县,那里有独乐寺、乾隆行宫和黄崖关长城,我因怕影响他教学和行政工作,谢却了。这次主要是利用周末时间,我们遂于23日出发,由宝利驾车,几小时后到达抚宁驻操营,此地为明代九边驻军营房与操练场所,我们参观城堡遗址,有城墙、城门,眺望长城、敌楼、烽火台。第二天去界岭口参观,当地一位老人主动介绍长城走势、城堡、村落文化状态。这里长城蜿蜒起伏,有东西二敌楼,村前有小河,街道整洁。驻操营,嘉靖间戚继光驻军于此,军中多浙江义乌人,今日居民多有他们的遗胤。我们见到一位张姓人士,往义乌寻根,找到族人,但是抚宁族人没有族谱,无法验证。此次游览,无意中获得当前民间的宗亲活动情况,获知界岭口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野长城”,未修缮开放的长城),而长城、营房的建造,开支浩大,深知战争真是人类灾难。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学术考察。从抚宁返回,适有张仁善从南京来南开大学法学院主持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会,我们偕同四位准博士晚间欢叙畅饮。回忆九年前,我在澳洲悉尼,在新英格兰大学执教的吴存存给我夫妇买好往返机票,让我们去她那里游憩,我们虽对她的破费感到不安,但对她的美意和诚意,我们领受了,游历了景区,吃她制作的浙江美食醉鸡,回味无穷。今日写了这些,师生温情犹荡漾心头。

我们的友情,是长期相互关怀建立起来的。2013年5月我们师徒聚会中,黄十庆说他1987年毕业时,《人民日报》李炳清编审代表报社为录用他来南开大学调查,期间我请他吃饭,并请历史系主任刘泽华教授作陪,事后,李氏对十庆说他从未见导师为学生的事这样破费的。这件事细节我已记不清楚,其时我的心情是为十庆高兴,为此请客是愉快的事。他后来结婚,夫妇二人特地来津,我和他的师兄弟欢聚,其乐融融。还是80年代,一位硕士生,寒假期间,女友从千里外来到南开大学,他们要结婚,似乎女方父母不太满意,使得他们处于喜忧参半心理状态,为此我举办家宴,邀请他们,并请杜家骥、常建华、阎爱民等多人出席,为他们祝福,赋有婚礼的意思。外地来考研者、学生毕业,我都会请他们便餐,因为远处来考试,不容易,也是一种缘分,不论能不能来南开大学上学,我这地主之谊一定要表达出来;至于毕业后离开,不再可能朝夕相处,更是依依惜别,期待后会有期。我虽木讷内向,对青年学子内心充满关爱情谊。余新忠学业成绩优秀,不时获奖,有一次他拿一篇论文,要我写推荐信去申请一项奖励,我因他得奖多,对他讲你不如让一让,这次不去竞争,要知道你总得奖,可能会有人嫉妒,可能会制造什么障碍,影响你专心治学,反倒不好。他遂同意不申请了。20世纪末,我和新忠同行赴大连出席研讨会,新忠要帮我拿旅行箱,我说你是出席学术研讨会,不是随从,应给与会者学者形象,所以我自己拿,及至到达会议报到处,头一天到的杜家骥在门口等候我们,我心里热乎乎的。李春燕、王学华为与我关系密切的会议、出书,破费颇多,感谢之情存于心田。师生的友情,建立在彼此信任上。一位研究生要出国,有人有条件地提出帮助办手续,他拒绝了,告诉我此事,我谢谢他的信任,支持他的x择。总之,我希望学友做学问精益求精,做人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具有学者风范。

行文即将结束,我想讲讲教学相长的感受,我从学友得到的学术启示和帮助。我承担国家清史编纂工程的“宗族志”项目,交稿后,编纂处按规则要找人审改,让我推荐审改人,我考虑到王跃生是家族史专家,就提名请他,他遂应聘,在审改中我们默契有加,合作得非常愉快。前面说到杜家骥的满族研究成果,我借用了:我写《雍正帝》时,见到雍正极其放肆地辱骂满洲臣子,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到家骥说的“领主”意识,遂用以解释。近年我研究明清时期的徽州名族史,不止一处引用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的研究成果。阎爱民撰有“一本观”的文章,又给我写信解释:“两汉时代以后的土族宗族时代,是宗法在贵族阶层的扩大化,不像以前的‘五世而斩’。两宋时期的民众化,主要是扩大到庶民阶层,所以一本观念的提倡,具体的实践大多由此而来。”启发我深入思考,并用到写作中。发表文章要有英文提要,我不会英文,常常请余新忠、阎爱民将中文摘要译成英文。我研讨民国时期宗族史,张仁善从南京大学图书馆复印国民政府礼制文件,邮寄供我使用。80年代后期,常建华告诉我国家档案局有意调查族谱编修、收藏情况,我就请他去档案局联系共同调查、编辑族谱目录,他进京交谈,取得合作意向,我就同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馆长曹贵林研究员联系,取得共识,于是三家合作,乃共同编写出《中国家谱联合目录》(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意组织出版“中国家庭。宗族。宗族研究系列”图书,找到常建华约稿,并由他转告我,于是他的《明代宗族研究》,阎爱民的《汉晋家族研究》,我的《十八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都纳入该系列,于2005年梓行。

教学相长,切身体会,确实如此!

上一篇:大众传媒论文范文 下一篇:新闻传媒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