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31 16:58:54

雕塑艺术考察报告

雕塑艺术考察报告篇1

和博尔赫斯一起寻找幸福

“世博轴”位于世博会浦东园区,由南至北贯穿世博园,它的两侧分别是各国展馆,左边以亚洲馆为主,右边以殴美馆为主。它半敞开式的建筑上部架有天光顶,六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倒锥形钢结构的“阳光谷”贯天入地、直冲云霄,“世界的艺术”雕塑展就星罗棋布在这个中心地带之上。

从6号门进入,左右两侧分别是隋建国的红色雕塑作品《梦石》和刘建华雕塑《延伸的空间》,从这里向北,分布着向京的《无限柱》、黄致阳的《座千峰》、王广义的《水・东风・金龙》、、罗马尼亚视觉艺术家莫西亚・坎特的《凯旋门》、比利时艺术家威姆・德沃伊的装置《平板拖车》、张洹的大型雕塑《和和,谐谐》等20件雕塑作品。

要顺利地将这些雕塑作品一欣赏,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们有的硕大如如山丘般矗立前方,有的灵秀的占据一偶,有的在阳光谷中静静安置,有的在大道旁热闹非凡……真的有点在“交叉”中“迷失”的感觉了。“‘交叉小径的城市’,灵感源自博尔赫斯的小说《交叉小径花园》,这部迷宫式的科幻小说是复杂多姿的当代都市的生动写照,它要表达的时间、空间转换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正是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策展人艾米・巴拉克说,“那些形态各异的雕塑作品围绕着‘城市现状’这一主题,贯穿着‘城市如何面对传统和未来’的主旨,仿佛一系列象征和隐喻的符号,告诉我们现代人的需要、渴望与梦想。”

在艺术中体验城市生活

世博会是建筑师施展的大舞台,造型独特风格各异的场馆像是参天的巨树非常吸引眼球,而世博轴周边的这些雕塑,更像是一丛丛精美的花朵,在和行人亲近的同时带来芬芳和遐想。

作为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和系主任的隋建国,一直以来用作品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他的《梦石》取材于在世博工地上偶然发现的一块外形漂亮的小石头,“为什么不能把这块采自世博工地的石头放大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石头,最终将成就一个伟大的世博园。”于是,他最终创造出了这件由耐候钢喷漆、巨如山丘的作品《梦石》。放大、变化、夸张,这些是城市生活的写照吗?相信每一个站在这块红色钢材的“石头”面前,会有自己的答案。

非洲艺术家塔尤取自古老的米卡多塔游戏,做了一个插满钢针的《上海树》,是在寓意万象融合吗;罗马尼亚的莫西亚・坎特做了一扇黄金“凯旋门”,是鼓励人们面向美好的理想国吗;王广义的复原的东风车的作品《水、东风、金龙》,比利时的威姆・德沃伊的《平板拖车》、法国夏维尔・威尔汗的《振动》马车,是让我们在历史、当下、未来中交错吗;刘建华的《延伸的空间》、陈长伟的《十二生肖柱》、印度苏泊德・古普塔的《信念的飞跃》及向京的《无限柱》,是让我们抬头仰望的星空,低头思考人生吗……

作为连接各个国家展馆的主干道,世博轴将成为上海世博园参观人数最多的地区,届时将有7千万观众漫步于这条雕塑长廊,近距离观察并感知艺术家的创作,并产生自己的解读。而20件作品中将有9件作品被永久保留,其中部分作品如隋建国的《梦石》、刘建华创作的9米高钢针《延伸的空间》,以及张洹的一对大熊猫《和和,谐谐》等将被陈列于浦江彼岸,成为上海世博会永恒的纪念,也将成为新的上海景观之一。

对话

策展人艾米・巴拉克

马爹利全球品牌传承总监孟尼亚

法国密特朗艺术中心首席执行官让・贾伯耶・密特朗

《风尚周报》:“世界的艺术”国际雕塑展是一个巨大的艺术项目,请问运作了多长时间,遇到过哪些困难?

让・贾伯耶・密特朗:我在2年前开始筹备世博会世博轴雕塑展的项目,之后,也成功地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家们集中在一起,完成了这一项目。最让我感动的可能就是一路扶持我、帮助我的那些合作伙伴:艾米・巴拉克先生以及多位拥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的大力支持,还有世博局也一直给予的帮助。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马爹利给予多方面的赞助。如果不是因为拥有上述合作伙伴,“世界的艺术”恐怕不会那么顺利地与大家见面。

《风尚周报》:在选择参展艺术家时,请问主要考虑到哪些因素,是地域、题材还是艺术表现形式?

艾米・巴拉克:挑选最适合的艺术家,是策展人的工作中最有趣的部分。在接手这一展览时,我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让展览内容紧扣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接着,我会考虑未来、城市、生活与情感之类的延伸主题,并从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中寻找有趣的作品。我必须坦白,在担任此次展览策展人之前,我对于中国艺术家的了解并不多,当然我在欧洲接触过为数不少的中国艺术家,但我真正理解他们却是在来到中国之后。许多中国艺术家不但拥有强烈的个性,同时还保有了民族性与开放的国际视野,这种多元的特质恰恰也是本次展览所需要的。

《风尚周报》:马爹利品牌与艺术世界结缘已久,此次将通过这一展览传达怎样的观念?

孟尼亚:马爹利自诞生以来便与艺术密不可分,而马爹利干邑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追求的过程。此外,Martell的名字中也隐含着Art一词。这些都是马爹利和艺术之间的渊源,一直以来,马爹利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扶持有才华的艺术家,并积极推动当代艺术发展与国际间文化交流。这次我们期望能够让广大的参观者都有机会近距离欣赏20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充满灵感与创意的公共雕塑杰作,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艺术点亮生活的魅力。

《风尚周报》:除了世博轴雕塑展,是否可以介绍一下马爹利今年在中国还会带来哪些与艺术相关的活动和合作?

孟尼亚:今年,我们将带来一系列的艺术品鉴之旅,与中国的广大艺术爱好者共同分享“独具慧眼, 领悟非凡”的艺术品鉴理念。 接下来,我们还将举行一年一度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获奖艺术家颁奖典礼及作品巡展。自2004年起马爹利在中国首度创立 “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项,迄今已成功举办六届,欣赏与褒奖了众多在摄影、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充满灵感与才华的艺术家。今年,我们还将为大家倾情呈现4位艺术家们灵感四溢的非凡杰作,并期冀着能为更多的艺术爱好者不断带来心灵的启迪与艺术的感悟。 此外,马爹利自2007年起创立“马爹利艺术基金”,资助中央美术学院的年轻艺术人才赴法深造,积极推动中国艺术教育发展与国际间的交流。“马爹利艺术基金”今年还将与中国首家非盈利性民营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携手,呈现“马爹利今日艺术讲坛”、开展青年艺术家作品收藏捐赠计划等多个项目持续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风尚周报》:我们都知道参展作品中有9件将永久落户上海世博园区,可否谈谈其他作品的去向?

雕塑艺术考察报告篇2

展望在中学的时候是画黑板报出身的,在那之前他曾和外祖父学过一些山水画。后,中等学校里面只有北京工艺美校恢复了正式招生,当时可选的专业有装潢、染织、工业设计还有特种工艺,这四个专业当中,只有特种工艺是关于绘画和雕刻的。所以当时的展望,选择了这个专业,也就是在那个学校学习雕刻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的特长。也由此,决定了他的终身。

关于外祖父教其绘画与在北京工艺美校学习的那段经历,展望经常能提及,他把那段时光看的如此重,是因为从那时候开始,他已经从外祖父身上和当时的环境里面耳濡目染了一些文人的习气,这致使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一直延续着当时赐予他慰藉和温暖的那种文人气息,这种特殊的修养包围着他的美学知识,形成了他理解艺术、理解雕塑的特殊方法――展望创作的定位是想把中国的文人文化和当代的文化结合起来。

所谓文人文化,展望所理解的十分简单,就是有文化、受过教育,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精英搞的艺术。而近代的中国,这类人由于知识份子主要是向西方文化学习;传统的文人由于文化的没落而显得腐朽落伍。因此,中国出现了两极对垒的态势:一个是全盘西化,一个是崇尚国粹。在展望看来,这两者都有很大问题,知识阶层由于学习的东西大部分是舶来品,使这些人找不到了自己文化根源的感觉;而国粹们由于拒绝西方文化的影响,思想陷入僵化停滞的状态。展望对于这两者都不满意,他既需要找到自身文化定位,也需要参与全球文化的发展。所以,他将思考点放在了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汇合的平衡点上。因此,他决定用荒诞的手法表达这个现实,《假山石》系列作品出现了。这类作品讽刺现实的同时也讽刺了他自身的无奈。

《假山石》是展望创作历程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观念雕塑”理念体现较为突出的一系列作品。展望所理解的观念雕塑最大的特点是把观念这个词放在了前面,它不是雕塑观念,雕塑观念是指:空间,形状,雕塑本体,材料使用等一些雕塑内部的事物、语言。而观念雕塑主要指涉如何用理念引导雕塑语言的发展,也就是说雕塑还能做什么?或者说什么还能叫雕塑?在这里,展望将“观念”当作先决作用,也就是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想法放在第一位,这由某个主意来体现;再有,“观念”不在雕塑内部思考,而是思考雕塑以外的事物,如社会,生物,进化,政治宗教,语言概念等各种议题。

由观念带动雕塑自身的发展在当代雕塑中是新鲜的说法,但是观念雕塑早已存在,从早期波普艺术到以杰夫昆斯为代表的新波普,从英国YBA中的青年雕塑家作品到目前中国一些雕塑家作品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存在,而且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还有很多可能性。展望亦是如此,他独立地进行观念的思考,通过物质制造的手段制作出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承载他本人的观念思考,这既不是无聊的概念,也不是雕塑内部观念的絮语,简单说,它是思想物化产生新形式的最佳方法,它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需要一定技艺才能够制造出来的物品。

关于《假山石》系列,展望已经将其延续成为了一种态度,石头作为创作的母语,已经成为“人”的替代物,如他所讲:艺术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存在,“石头”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已经成为了具有象征性的语言。而有句话叫做:思想力有多远,行动力就有多远。它的意思就是说人的想象力引导行动,同样,当你的观念出现新的想象的时候,你的艺术创作就会有什么样的想象。展望的《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就是他把公海作为思考对象的结果,他依旧利用不锈钢作为材料,制作了一个密封而空心的人造浮石,然后将其抛向公海。这样,这块漂浮的石头成为了以公海即整个地球海洋面为载体甚至作为作品组成部分的寰球性质的环境艺术作品,而浮石被投放公海并进入漂流的过程至今还在延续着,同时这也可视为一次行为艺术雕塑,而且他事先就以一个“艺术家”的名义,在其精心制作行将入海的浮石上,用中、英、朝、日、西五种文字,并列铭刻了一项庄严的声明:“这是一件专为在公海上展示的艺术品。如果您有幸拾到,请把它放回到海里。作者将在遥远的地方向您致以深深的谢意!” 展望所思考的公海,实际上是他觉得公海可以化解现实问题,而当时的最大现实问题就是国际化的争议,而这个争议中的悖论才是他关注的重点,因为他不相信这些争论能够真的提出正确的方向,甚至不相信任何理论上的争论。

观念先行的艺术家,始终在思考着更多的问题,在展望《我的宇宙》个展中,他通过不锈钢岩石以极其震撼的方式呈现在了空间当中,在这个展览过程中,展望向观者展示了一块巨石在空中爆炸的震撼细节,同时,这些爆炸后的碎片又被展望用不锈钢材料复制,7000对块“碎石片”悬浮在空间中,为观者制造了一个无尽想象的空间。这个作品,展望告诉了我们很多问题,比如:我们还有自己思考宇宙诞生的权利吗?我们可以评介自己并解释“道”的存在吗?难道我们只能在别人设定好的框架内思考局部的问题吗?一定要先解决政治问题才有艺术吗?这个先后关系是否把我们害了…….类似这样的问题,展望思考到了很多,而作为他个人亟待解决的是如何找到自己能量的来源,动力的源头,看清自己的轨迹,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和距离,从真正的实践、实验中观察,而不是仅凭想象和理论。

雕塑艺术考察报告篇3

2012年巴黎古董双年展中,位于G18展位的马约拉尔画廊展出了4件作品。这4件作品都是世界现当代艺术中十分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巴斯奎亚特的《棉花的起源》,罗伯特・印第安纳的《LOVE》,考尔德的《几乎是个三角形》,米罗的《人物与鸟》。

巴斯奎亚特,双重明星

巴斯奎亚特是著名的美国涂鸦艺术家,新艺术运动中的领军人物,也是唯一一个登上《纽约时报》封面的黑人艺术家。

巴斯奎亚特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色彩,他经常把各种符号化的事物以及文字放到画面上,使作品看起来像没有受过艺术创作训练的人所做的即兴作品,然而,这些仿佛是潦草涂鸦的绘画和文字背后,都有着冷静的思考。他在很多绘画中表达了原始或者具有宗教性质的感情,这种感情的流露微弱而不易察觉。即使是充满愤怒、抗议和悲伤的作品中,我们也会因为奇怪的画面表现手法而感到不知所措。

巴斯奎亚特常常使用简便、便宜的媒材,如丙烯、蜡笔以及综合材料拼贴,同时大范围借鉴现代文化的主题和非洲加勒比地区的文化传统。

这幅《棉花的起源》是一幅尺幅不大的纸本蜡彩画,尺寸约为45.7×61厘米。画面主体是用单线描绘的宗教礼拜的场面,其中跪拜的人物使用蓝色蜡笔线条勾勒,而祭祀则使用红色线条。这些线条僵直且粗糙不连贯,有着巴斯奎亚特一贯的涂鸦风格。略带随意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模糊支离的场景。在绘画的左部用红色蜡笔写着ORIGIN OF COTTON字样。

巴斯奎亚特是最近拍卖场的热门艺术家之一。2012年6月,在刚刚过去的佳士得战后与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会当中,巴斯奎亚特的《无题》(1981)以1292万英镑的售出,这件作品在2007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曾以1460万美元创下当时的拍卖记录。巴斯奎亚特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市场双重承认的艺术明星。

罗伯特・印第安纳:《LOVE》

雕塑作品《LOVE》的作者罗伯特・印第安纳是与安迪・沃霍尔齐名的纽约波普艺术家。他的作品是对于大众传媒、流行文化和商业广告的戏仿和消解。我们经常能看到他的作品中有一些简明而极具冲击性的元素。

他的许多作品都包含字符,例如使用EAT、HUG和LOVE等,这些字母和数字在直白中消解了商业的意义,与此同时也萌生了波普艺术的新含义。这些以字母和数字组成的艺术品当中,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就是他的《LOVE》雕塑。

这件上色铝制雕塑的大小为91.4× 91.4×45.7厘米。罗伯特・印第安纳选择了视觉冲击效果最为强烈的红和紫为雕塑上色――以纯色而不是调和色作为艺术作品的主体颜色是波普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罗伯特・印第安纳从1966年至1999年做了许多不同形制的波普艺术作品,LOVE是十分重要的主题之一。除了美国纽约和印第安纳波利斯以外,我国的上海证大美术馆和台湾101信义路入口都醒目矗立有此件雕塑作品。日本、新加坡、欧洲、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也有此类主题雕塑。他甚至还会将LOVE转译成中文、希伯来文、意大利文等文字做成雕塑作品。

在2012年首尔拍卖行香港拍卖会上,罗伯特・印第安纳的一件金色的《LOVE》雕塑,估价为480万至550万港币之间。印第安纳几乎成为在世波普艺术家拍卖行情最好的一位。他的雕塑和绘画都会以简短的文字或数字传达具有震撼力的讯息,加上强烈对比的色彩,让人印象深刻。

不朽的米罗

此幅《人物与鸟》的作者米罗是20世纪著名的西班牙艺术家,欧洲超现实主义重要大师之一。米罗的艺术让人迷恋的不仅仅是他的绘画结构或者色彩明快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他幻想中那些幽默的成分。当然简略的形状、强调笔触的点法、精心安排的背景环境,奇思遐想等都是众多艺术爱好者喜欢他的原因。

本次巴黎展示作品中的《人物与鸟》,尺幅适中,有40×100厘米。这幅作品创作于1963年,使用了油彩、水粉、水彩三种绘画材料在画布中央绘制了多个近乎抽象的形体,有很明显的形式特征,并且有意将一个普通的人物与鸟的场面描绘得充满童趣和幻想。

2012年2月8日,伦敦苏富比拍卖会的印象派与现代派专场,一幅米罗的《Peinture(Etoile Belue)》(1927)拍出了750万英镑的高价。这也是米罗在西方现代派艺术,尤其是作为与毕加索齐名艺术家地位和实力的一次明确的展示。

考尔德的“动态构成”

活动雕塑作品《几乎是个三角形》的作者亚历山大・考尔德是美国具有国际声誉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并且是20世纪雕塑领域的伟大革新者。

他作品中突出的革新因素,是将过去静止且具有纪念碑效果的石刻或铜塑雕塑,转变成为一种以微弱的平衡力牵引的动态雕塑。

考尔德制作的动态雕塑,大多放在室外,或者是在室内展厅中悬在金属线上,通过空气的流动或观赏者的摆弄,产生不固定的颤动效果。其作品每动一下都会展现出不同形态,让观者感觉到空气在流动,空间在转换。同时,他将三维空间之外的另一种感受,即时间概念融入到雕塑作品创作中。随着雕塑作品的运动,时间也在流淌。

本次巴黎展出的考尔德作品《几乎是个三角形》,大小为65.4×139.2×35.2厘米。这件作品以金属片和金属丝线构成,每片金属片都涂上了如黑、白、红、黄这样纯度很高的颜色。色彩的冲撞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并且这件作品中的三个铁片还因为重力的作用,在悬空中保持脆弱的平衡,这种平衡会因为十分微弱的气流而出现波动。这也是他研究“动态构成”的一个结果。这件作品体现了空间动感与几何构成精确的结合点。

雕塑艺术考察报告篇4

随着像《蜘蛛侠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等好莱坞经典科幻大片陆续的在世界电影中展露锋芒。电影塑性技术越发的在世界电影后期技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随着追寻电影技术流的发展。现在的中国也展显出一位这方面的杰出人物。

电影圈,在陈凯歌执导的《无极》中,她一手缔造出金碧辉煌的王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王者的气宇轩昂。在张纪中筹拍的《新西游记》中,她巧妙的为每一个神魔创造出各种颠覆传统的面具头套,拉近了我们与中国经典神话之间的距离。在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中,她为陈坤做的那只被子弹打穿的“耳朵”,在放映时不知震慑了多少人的心神。由她编著的《电影美术设计造型基础-雕塑》出版后成为大学讲堂上经典的教材。

这个能与三位中国顶尖级导演结缘的人便是王琪。她是中国电影塑型方面的领军人物。平凡名字下隐藏着创造非凡成就的水瓶座女人。她灵性的构思与巧夺天工的技艺,被人称作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初见王琪,便觉得她身上既有温婉的艺术气质,也不乏天然的灵动之韵,透出职业女性特有的自信和知性。这不仅与她长期从事艺术有关,更得益于水瓶座女人独有的爽朗性格。对她来说,艺术着实是一项令人神往的职业。工作中,她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融入着她自己的内心。生活中,她的灵性总能让身旁的人为之愉悦欢颜。20岁时就以陶艺作品《易拉罐》入选中国陶瓷大展,并被文化部收藏。

“玩笑话”让她与电影雕塑结缘

出生于山东的王琪,高中时喜欢上了绘画。1993年朋友们劝她去报考中央美院,没想到只考了一次就顺利考上了。那一年她才17岁,是班里最小的学生!之后发生的事更是决定了她的未来。她的素描好于色彩,加之性格在大家人眼里颇像男孩,录取她的老师半开玩笑的说,以你的性格不如选择去做雕塑。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与少女强烈好奇心,王琪选择了老师的“建议”,她也因这句“玩笑话”人生从此与雕塑结缘。

天赋,勤奋与不懈追求使的她,看上去比常人“幸运”!对雕塑情有独钟的王琪,本科后又顺利的考上本校的研究生。研究方向的依然是雕塑。她笑言自己的幸运源于良好心态与乐观精神。这也为她开创了人生的新旅程。

她让塑型艺术与电影完美融合

提到电影,现在作为北京电影学院青年骨干教师与中影基地高级讲师的她,不敢说是中国电影塑形方面的第一人,但也绝对是领军人物。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她教的很多学生也都去了美国的好莱坞。

2002年研究生毕业后,王琪选择到北京电影学院当老师。她很喜欢电影学院里那种多元文化交融的艺术环境。她的这次选择,无意中也开启了通向电影世界的大门。2004年北电教授、电影《红高粱》的总美术杨刚老师找到了王琪,要她为陈凯歌导演创作的电影《无极》进行皇城场景雕塑设计。依然是抱着试试看态度的她随即来到了剧组。第一次见陈凯歌导演就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意外”。当王琪捧着制作好的王城模具刚要进门,便听到屋内的陈凯歌正在严厉批评美术与镜头组的设计不符合要求。王琪本是轻松的心态,霎时变得紧绷。她跟我讲,当时是抵着头进屋的,大气儿不敢喘的她,小心翼翼的把模具摆到桌上。没想到,正在气头上的陈凯歌看到她模型的小样后顿时笑逐颜开。对众人说这才是我想要的。随后,她负责的王城设计的雕塑部分得以顺利进行。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历,使她在电影塑性方面有了不小的名气。2009年由导演张纪中筹拍的电视剧版《新西游记》的前期筹备工作开始进行。有了在《无极》里出色表现。张纪中钦点她为这部片子的塑型总指挥。剧中上到主角儿下到群众演员,根据角色的造型需要和性格特点,王琪和她带领的塑型团队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把近千个面具按时摆到了张导眼前。在这期间,王琪还在姜文指导的贺岁大片《让子弹飞》中,为饰演管家的陈坤设计了被子弹打烂的“耳朵”。

从《无极》到《新西游记》再到《让子弹飞》在参与了三部大片后,王琪对电影后期制作有了十足认识。她发现中国电影在塑性制作方面完全是个短板,这就意味着电影塑型市场潜力很大,急需更多专业人才去填补。

电影塑型中国电影崛起的标地

现如今,由于中国人受到海外大片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中国在电影塑型技术需求上呈现出递增趋势。电影塑型由于本身科学技术与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成为中国电影制作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塑性艺术不会成为影视世界里的过客!其实雕塑跟电影塑型是殊途同归。在材料上,传统的乳胶材料不能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已被新的发泡乳胶材料所取代。对于新材料,圈中只有像王琪这样的个别专业雕塑家才会使用。为了使国产片在未来的后期制作竞争中好占据优势地位,王琪在电影学院和中影基地开设了关于这方面技术的课程。但她感言国内外特技塑型方面机械技术环节的差距很大。这其实更应该归结于市场瓶颈。在美国,一年有近千部的电影产量。美国人对未知事物的特殊热爱,这很利于后期制作的发展的空间。比如像《侏罗纪公园》《蝙蝠侠》《星球大战》等一系列类型的科幻影片很合美国人的口味。她告诉我,有一次她听学生讲,在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坊间制作模具的技术已成规模化。每一个小作坊内你都能看到电影前期塑型制作带来的震撼效果。而在中国,像这样高成本的影片一年也拍不了几部。

用“雕塑”解释自己

在她的作品中,女人体跟小动物的形象频繁呈现,有人说这是童真,有人说女人体有情色滋味。面对着这些话外之音,王琪强调:“性感或者是有的,我反对艰深意思上的色情,即便某件作品含有人们认为的色情,我也会在整体感到上处置得好玩儿一些。”回答的如此简单,不作任何回应式的纠缠是王琪的一贯风格。在王琪的作品中,人物面部表情略有凝滞、怪异,像是在思索着什么。王琪说:“她们在考虑什么那就确定是我在思索什么,至于她们真正的思索或是在想着什么,那就取决于观看者思维角度了。”在王琪的理念里,艺术品就是能给人带来更大的可设想、可思考的空间。如果把什么都说得那么清楚的话,那就没必要绕这么复杂的弯儿去把它做成雕塑了。

雕塑艺术考察报告篇5

1956年,英国画家汉密尔顿将电视机、录音机、台灯、沙发、快餐罐头、招贴海报、性感女人、健身运动、家政服务、吸尘器等“大众化的”“便宜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趣味性的”“商品化的”“即时性的”“片刻性的”消费时代的符号挪用到创作中来,一改原创的、精英化的、个人化的创作观念和价值标准;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画家安迪-沃霍尔用绘画、摄影、印刷等综合手段将人们所熟知的玛丽莲梦露、、爱因斯坦、米老鼠、可口可乐、美元纸币、印花墙纸、灾难、小人书、帝国大厦等几乎涉及到他的时代所接触到的、有代表性的面孔和事件的符号,毫无顾忌地用多种媒介,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录音、电影、摄影、录像、文字、海报设计等不同领域,摒弃了传统纯粹的手绘技艺,将“现实的”“表面的”“瞬间的”“感性的”“决乐的”“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性的”符号取代了“传统的”“深刻的”“永恒的”“惟一的”准则,进一步摧毁了由来已久的“艺术”准则。

有人把人类的视觉文化分为图腾型、图像型和仿像型三种符号类型。

图腾型是指原始旧石器时代,既注重直觉观察又注重信仰崇拜,是现实、神话、幻觉和巫术的产物。

图像型是指人类进入金属、书写、印刷、机械时代,学会了理性观察和认识世界,使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创作注入了理性精神,形成了经典规范并传承经典规范,向极致挑战的阶段。

仿像型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现代传媒、广告宣传、消费幻觉、机械复制、市场营销的“仿像社会”“仿像文化”而产生的反精英文化的文化。

杜尚的《L.H.O.O.Q.》对达芬奇《蒙娜丽莎》规范的嘲弄和颠覆可谓“仿像时代”的预言,汉密尔顿对消费符号的挪用和拼凑揭开了“仿像时代”的序幕,而安迪・沃霍尔对图像符号的机械复制,则标志着“仿像时代”已经到来。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的中国也进入了“仿像时代”,如时代的图像符号――大批判宣传画、红宝书、红袖章、五角星、各种传单,20世纪初的月份牌年画、现代人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玩具、卡通偶像、符号化的“秃头”“假面具”等也出现了批量地复制并被炒作进入营销市场。

西方后现代思想家波德里亚(1929――2007)认为,“仿像时代”的文化是一个逐渐脱离真实过程的文化,即从对某种基本真实地反映,到掩盖和篡改某种基本真实,从掩盖某种基本真实的缺场,再到与真实没有任何关系的纯粹自身的拟像。这是波德里亚对后现代“仿像时代”艺术特征的基本定位。

从当下人们的消费观来看,人们更注重外在的仿真符号价值,而无视自身的自然本色,如为了使自己变得年轻化、骨干化的“整容”消费,变得西洋化的染发消费(如染黄发),人们不惜损害健康;宁愿把金钱消费在名牌或仿真“名牌”产品上,用以摆设、炫耀,而无视产品的实用性和耐久性;人们宁愿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消费在电脑、软件、游戏、虚拟的“体验”上,而不屑于到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去亲身感受;人们宁愿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模仿“明星”秀上,而无视原创和自己真正的需要;企业与个体追求同样,宁愿花重金“生产”企业的广告“形象”,而无视企业产品本身的质量;如此等等,外界的事物影响着人们看待生活和文化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观,于是,仿像化倾向便成了这一时代的文化主流。

从当下带有仿像化符号倾向的创作来看,可分为三种娄型:一为,“传统古典文化符号”:蔡国强的“龙”型焰火,许江的《中国山石》(装置),展望的“假山石”(雕塑),隋建国的《掷铁饼者》(雕塑),傅中望的《四条屏》(雕塑),徐冰的“书法”(行为),黄岩的《中国山水・纹身》(行为、影像),王庆松的《老栗夜宴图》(行为、影像),王怀庆的《中国古典家具》(油画),魏光庆的《红墙》(油画)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作品既有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模仿,又有对传统古典文化在现当代独特、全新视角的思考与阐释。二为,“前现代政治文化符号”:这一类型模仿的符号多以“”时期的“大批判”“工农兵”“”等领袖人物为载体,表现现代人对这一特殊时期的反思,如王广义的雕塑《大批判》和油画《大批判――可口可乐》,余友涵、李山的油画“”“红卫兵”,王庆松的行为摄影《过去》《现在》《将来》,徐一晖的瓷雕“红宝书”等都属于这一类。三为,“现代文化符号”,包括现代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世界地图、卡卡、女性用品等:如黄永石水的装置飞机“机翼”,傅中望的浮雕《铝箔拓型》,刘建华、王长平的瓷雕《易碎》《鞋》《唇膏》,李邦耀的油画《重新看图识字》,袁文斌的油画“卡卡”,洪浩的丝网版画《世界地貌新图》等。

按照索绪尔(1859―1913)和罗兰・巴特(1915―1980)的阐释,“符号”之所以能在现实中解决问题,除了其自身所具有的、表层的被大众所熟知的通俗性、公众性和沟通性的特质外,还应具有其语境中深层的上下文关系。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就是一个成功的文化符号。独特“模仿”的视角就是其独特存在的文化价值。一系列表层排列有序的公众化符号和深层内在的语境、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是构建艺术品自身的具有图像学意义的认知体系。

“仿像时代”对于模仿对象的选择、提炼与“模仿”,乃至超常的放大,应该说也是一种创造。任何一种语言形态的创造,既是艺术家的需要,又是观赏者的需求,也是时代的需要。事实上,感知方式与终极美学价值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感知方式预设了终极的美学价值,终极的美学价值又决定了它所特有的感知方式一对艺术的根本态度。感知方式即艺术家对感官世界外在逻辑的主观感知,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环境对待艺术的根本看法,即是特殊语境中的深层的上下文关系,这种“上下文关系”促成,同时又限定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艺术的基本面貌和特色。

雕塑艺术考察报告篇6

在面对当今多元化的艺术发展、传统艺术观念随之变革的趋势下,传统的雕塑学院教学面临的问题日益显现。首先,雕塑专业的基础教学强调对学生基于物像内在关系和形式美感的能力培养,这种单一的传统美学标准正逐渐在多元艺术环境中失去原有的地位。其次,雕塑专业的教学存在偏重于技术性传授的现状,如何在坚持自身教学特点的同时,逐步将技术传承向培养当念转化,同样是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另外,雕塑专业的传统教学训练模式,使学生对于创作有一种天然的距离感,学生很难在创作中培养独特的个性和表达真实的情感,空泛和流于表面的“学生腔”随处可见,这就要求雕塑创作教学尝试适度调整,从基础训练与创作思维的关系入手,使之达成统一。

现代的西方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将启发学生的创意作为教学核心。使学生对于艺术观念的拓展、形式语言的表达有了新的诉求。与此同时,教学中对于创意的追求也使原有教学中的传统技术性因素不断萎缩,使得其逐渐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中销声匿迹,转而向观念性方向转化。这种教学理念在影响现代西方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带来另外一个的结果:学生对技术的传承失去兴趣,传统日渐流逝。如何在教育中体现应有的文化积累、精神传承值得思考。相反,俄罗斯的现行教学模式强调传统性、传承性。其现代艺术教育始于18世纪,至今仍在坚守西方古典主义的教学方式,并结合自身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崇教学的科学性,技术性和系统性,体现出俄罗斯对于古典精神的坚守和本土文化的自信。但相对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势必会造成艺术形式的趋同和创造力的匮乏,问题同样显而易见。

中国的传统学院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基础教学已从照搬国外教学方式,转变为针对自身特点和实际问题调整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各大美术学院都在积极的尝试具有开放性,实验性的教学课程,针对雕塑专业的基础教学也呈现出更具针对性和多元性的学术倾向。众所周知,国内现行的学院教学体系大都以上世纪苏式教学为主体,以大量的泥塑写生为基础的教学系统使学生对于创作的认识趋于狭窄,急待解决造型基础训练如何培养创作思维的转换,单一的训练方式如何应对艺术多元化等问题。

反观雕塑创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基础训练目的不明确。学生往往更关注技术层面的学习,忽视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第二,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清晰。学生没能理顺基础与创作的逻辑关系,片面、孤立、习惯性的看待问题,导致学到的东西用不上,不能把所学合理转化为所得;第三,基础训练无法有效的提高审美修养和判断力。基础训练的内容相对单一,传统学院教学内容无法应对复杂的当代艺术语境,学生容易盲从和跟风,在缺乏系统认识和学习的情况下建立了简单、感性的价值判断;第四,基础训练没能使学生自觉的建立对造型本体语言的追求。学生在创作中更关注“话题”而非“语言”。创作中话题式的表达往往流于表面,很难进入本体语言的表达层面。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创作基础教学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新的尝试。

雕塑基础教学的任务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专业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主认识和独立思考,培养其艺术自觉和反思能力。雕塑创作教学需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思维方式的构建,形式语言的推敲、材料的运用以及观念的表达。这些创作的基本功将直接的影响一个雕塑家的艺术品位和判断力。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有效的看待形式,关系等基础造型问题;如何认识空间与材料,语境与叙事等基本创作问题;如何认识材料、造型、题材三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雕塑创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正如亨利・摩尔所说:“艺术家需要懂得每一种观念都有一个适当的物质尺寸。”让学生掌握创作的基本规律并展开思考,让创作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而非闭门造车、苦思冥想的结果。

二.基于雕塑草稿的创作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雕塑家大都有在创作构思阶段和创作初期绘制草稿,制作小样的工作习惯。这并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首先,草稿是雕塑家收集素材,内省反思,形成创作动机的阶段;其次,草稿是雕塑作品正式完成或正式发表前的各种尝试,作品仍存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最后,草稿可以直观,有效的呈现创作意图,是创作推进的有效途径。不难看出在创作实践阶段,草稿是创作动机形成的初始形态,并伴随创作行为始末,雕塑草稿饱含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非理性的因素,是创作的源点。所以,我们希望在创作教学中以此环节作为重点,使创作的每个阶段清晰可见。

以雕塑草稿为核心的创作教学具有几方面的优势:第一,创作草稿的构思阶段实际上经历了创作信息的收集,创作动机的形成,创作观念的显现几个层次,它很好的整合了创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环节;第二,创作草稿的构建阶段学生需要对造型本体语言进行推敲和探索,这也是创作教学造型训练的重要环节;第三,学生可以在创作草稿练习中养成随时记录想法,尝试多种方式、反复对形式语言推敲的创作习惯。

《雕塑创作实践》是清华美院雕塑系基于雕塑创作草稿训练开展的创作基础课程。在坚持自身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借鉴欧洲和俄罗斯的教学方法,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继承造型传统并扩展当代视野的教学理念是在多元化艺术环境下的一种新尝试。清华美院雕塑系的现行教学体系为单元制教学,其教学特点使学生能够接受多种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在教学单元的差异和关联中发现课程设置的用意。我们的创作基础教学核心理念:立足于雕塑本体研究,建立当代视野的创作观。

课程遵循“四个多”的教学原则:多观察、多思考、多尝试、多推敲。“多观察”可以提高对周遭事物的感知力并培养独特的观察角度;“多思考”是对事物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梳理,进行当代观念的合理思辨,切中要害“多尝试”即在创作意向初步形成之时,尽可能的寻找出最佳的形式和媒介;“多推敲”是在作品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大量的针对形式语言、空间、媒介等方面的苛刻推敲,使作品逐渐成熟的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充分研究和继承传统造型规律的同时,对造型语言、物质媒介以及观念传达等雕塑创作的核心问题大胆尝试,让学生自觉、诚恳地思考,在实践中体会创作的规律。

三.以雕塑草稿为核心的创作课程设置

《雕塑创作实践》课程由形式语言和物质观念两大部分组成,下设4个教学模块。形式语言部分包括具象形态、空间构成;物质观念部分包括材料实验、观念表达。教学模块的层次划分基于雕塑形式和观念的发展脉络。这种多层次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雕塑语言形成的脉络,体会雕塑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课程为期一年,贯穿两个学期,每周一次,给予学生较充足的消化时间和课下创作时间。教学形式包括创作原理讲授、研究报告展示、主题单元讨论、创作思路分享和草稿创作推敲等几部分。课堂上强调师生互动,突出课堂的开放气氛,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和提出不同见解的机会;课堂下学生自主研究、创作草稿,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1.形式语言教学部分

此教学单元以“形式语言”作为教学切入点,并非要求学生直接进入当代艺术创作的复杂语境,而是立足于雕塑本体,从一种狭义的“形式语言”入手,以形式和造型为主要探究内容。本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梳理造型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的逻辑关系,通过创作草稿练习深入研究造型规律、形式美感和空间构成,提升学生的造型修养。让学生深刻体会雕塑草稿在创作推演的过程中,从基本的体量、空间处理,到构图的基本势、态,再到作品的造型意味。形式语言能否与创作思路达成统一,决定了作品内在逻辑的严整性和外在形式的独特性。

具象形态、空间构成两个教学板块,以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几个时期作品的形式和观念作为剖析对象,比较其造型与形式、审美与观念的差异性。学生可以在此范畴内根据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追求进行自主性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课上学生展示创作草稿(平面草图和泥稿模型两部分)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创作体会,教师根据实践和研究成果启发并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讨论,最终提出推敲及修改意见。让学生充分体会创作是在不断尝试、推敲、调整的过程中实现的。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也根据实施过程和阶段结果对最初的教学设想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适当的取舍。由最初将不同艺术时期的形式审美追求逐一分析尝试,调整为在分析比较的前提下强调自主选择,突出培养学生的个人化经验,强调创作语言的独创性。

对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对创作草稿造型语言、推衍过程的实践和认识,学生逐步体会到造型意味和形式特征既是雕塑家灵感(非理性因素)的物质载体,更是理性推敲并将造型规律合理化呈现的结果。每一件杰作的诞生都是经过无数次推敲甚至是推倒重建才最终完成的。让学生习惯这样的创作过程,使其对造型的苛求成为自觉,寻找恰如其分且独到的形式语言成为创作的目标,当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小稿中推敲造型的作用和乐趣时,才能够“苦尽甘来”。

形式语言教学总结: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被激发出来。课程开始阶段学生总是有太多想法要去“讲”,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会,每个人都试图从自己创作的细微变化和真实体会中寻找深入推敲的可能性,并在主动挖掘自我的同时,将雕塑的本体语言作为了重点研究的对象。在学生找到自己专注的方向并推进造型方式时,他们完全投入到自我的创作状态之中。有一位学生在课程总结中回忆道:“我开始进入了状态,不再为了交作业而去做草稿,因为创作这些东西太让我着迷了,从无到有,每个部分都是惊喜,我喜欢这种感觉。”

创作基础教学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化为自主学习式教学,给课堂创造自由、开放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将课程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创作课程已经不再是传授某一种套路或方式,而是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大胆发挥出自身的独特潜质,使创作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2.物质与观念的教学部分

如果说现代艺术发展的成果是视觉形式的拓展,后现代艺术则是把艺术变为无所不在的“生活一感觉”状态,这是从“形”到“态”的演变。雕塑作品突破了原有的以造型语言、形式美感为主的结构框架,转而将“物”的概念集中地体现在对于客观物象的尊重和观念性表达上。

在创作教学中可以从3个层面对“物质”的属性进行剖析和引导。首先,作为媒介的“物”,它包括物质材料自身的各种物理及化学特性。其次,“物质”所承载的社会属性,如文化、情感、时代符号等。第三层维度是“物质”所存在的时空和占有的场所,是物质与场域的动态关系,即“时空的物质”。本阶段的教学是从物质的3个层面进行思辨性拓展,培养学生关注物质材料本身,体悟材料是观念的物质载体,并将造型本体与材料观念有机契合。课程以“物的属性”作为切入点,从物质认识,材料处理和创作思路整理这3个创作环节入手,进行视觉思维训练和创作小稿基础训练。

发现“自然的物质”。此教学模块要求学生对物质材料以“物”的概念进行认识和思辨。引导学生尊重、发现并有效利用物质的自然属性进行创作,实现更多的可能性。启发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对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进行多方面的探索。这一单元要求学生进行材料收集,通过其物理属性、存在形态、作用力下的形态变化、化学性状、机械运动性等,对材料进行从感性信息的收集和理性分析研究。

承载“社会的物质”。语境和叙事角度是作品成立的重要因素,也是物质属性的社会化外延。物质材料体现着社会性的一面,包括其历史、文化价值、社会化语境等。在创作中要对其加以利用,产生一种物质化的语境与艺术家个人化叙事的微妙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提示学生在利用材料的社会属性时避免空泛、俗套、牵强和符号化的使用。

占据“时空的物质”是物质所处的时空、场所的关联性。包括物质的时间性、物质与空间、环境的场域关系。时间性在创作中体现出更广的维度和更多的可能性。这种更加综合化的“剧场化的呈现”使时间、空间、观众、周遭环境都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需要作品与现场完全融为一体或全面占领。在教学中强调草稿、草图的全面性,草图中对现场的要求、作品与现场的比例关系、如何利用场域表达观念都需要仔细考虑。

物质与观念教学总结:

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材料、造型、题材三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此时可以从雕塑的创作方式进行分析,抓住问题的核心。雕塑的创作方式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种:其一,创作从想法和题材出发。这时艺术家所用的雕塑语言一定是其想法的最佳代言,其他媒介无法取代;其二,创作从雕塑语言出发。艺术家直接从处理材料出发,把对材料的兴趣发挥到极致,观念在创作过程中被具体化,并与雕塑语言自然结合。材料、造型、题材三者相互催化,才能促成作品的成熟,忌讳任何一方的迁就和随意。

物质与观念为主题的创作教学单元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因其所体现的是当代雕塑思想意识的扩展,从材料性状的研究到观念化的物质呈现,这种建立在逻辑性和感官相互作用基础上的表达体现出当代雕塑形式语言的多样性,也是创作基础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四.以雕塑草稿为核心的创作教学总结

如本雅明所说“巨大的革新必将改变各种艺术的所有技术,并以此影响创意本身,最终或许还会魔术般地改变艺术概念”,随着新技术、观念的革新和转变,使得当代雕塑创作形式、媒介不断丰富和拓展成为客观事实。有别于当代艺术媒介、技术、观念的快速发展变化,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需要一个相对稳定、适度调整、逐步寻求适合自身教学模式的发展节奏。避免“”式的主观调整和盲目发展,这样或许才能勾勒出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时展艺术创作路径。

在面对艺术观念变革和寻求自身发展的双重压力下,雕塑教学实践需要立足于传统人文精神和本体语言的挖掘探索,建立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的学术倾向,寻求符合时代特色和多元化要求的教学思路和体系。

雕塑艺术考察报告篇7

艺:闵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本来的专业是版画,毕业之后一直是以雕塑作为主要创作媒介,而您这次展览的作品更多的倾向于装置,在作品中的观念表达更为明显,而且在这期间您有两年的时间停止了创作,是什么促使您时隔两年之后作品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呢?

闵:空间的虚实、体量相对来说使我觉得更有挑战性,在触摸和呼吸中能有更多重的直接体验,似乎比拿着画笔过瘾,这是早期的初衷。而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有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停止了雕塑创作,每年有约一半的时间在国外看各类博物馆、展览,跟人交谈,读书与发呆,当然还有其他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的发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为敏感,这次展览的作品也是最近思考的呈现。

艺: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此次展览的作品吗?

闵:这次展览的作品整体看来四四方方、空空荡荡,地毯、铁框、画布,书和石子,再弄些墨汁泼泼洒洒。两年多的“休整”呈现的似乎很无趣、平淡无奇,其实我在寻找一种“结果”的前因与未来。在这里“结果”不是你直接见到的样子,而是其它,比如书的内容、油画的画面,水墨画、水泥,地毯上的人物,人物的身份、公共空间无所不在的钢构样式。这里面描述的是他们的之前与之后,就好像掷骰子,我关注的不是骰子掷出后呈现的数字,而是掷出之前的悬念和掷出之后的缘由。

艺:就目前来讲,您的主要作品还是雕塑。那么大致是有哪几个系列或者分期?

闵:10年前的作品与自然现象有关,比如《界》,观潮起潮落时与海岸线的不确定性;第二阶段,是对于社会结构形态的兴趣,用红砖表述;第三阶段,对社会现象中人的行为属性,比如《欲行欲止》《现在的姿势》等系列;而到了第四阶段,比如《猜测》,就开始往内心走了;现在则是另一个阶段,我前面已经说过了。

艺:从您的介绍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您作品的风格始终是在变化的,从早期的青铜系列、红砖系列到后来色彩更为艳丽的《欲行欲止》,以及后来的《现在的姿态》系列等等,直到马上要呈现了作品。在您身上可能一直不变的就是探索和变化,始终对原来的作品和风格是一个超越。

闵:是的,我父亲是做建筑结构设计的,从他那里知道抗风、抗震、符载、通风、采光、水暖、电等,在建筑中的不可重复性而筑成的延展和高效,也就是说在不同空间所面临的构筑元素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这些不同伸向无限。

艺;能在您的作品中看到对于东西方艺术的理解和传承,不仅仅是在形式上有着毕加索的夸张,马约尔的体量感、亨利・摩尔空间意识,在思想层面也随着创作作品的不断探索愈发明显。

闵:其实什么手段、什么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谁;现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的描述。

艺:所以也有人在评论您的作品时说,“如果说在此之前,闵一鸣的艺术创作,关注更多的是雕塑材料、语言和技法的话,那么在《现在的姿势》中,则突出体现了闵一鸣作为一位雕塑家,对社会和人格的思考、批判和反省。”是否可以说您的创作发展到那个时期对于技术或者材料本身的使用也会因为过于娴熟而被放到越来越轻的位置,反而是您对于作品和人的思考越来越重了。

闵:是的,当你瞪着眼睛向外寻找时,容易茫然、迷惑,那种喜怒哀乐是显而空的;如果通过内心去觉知,专注于自然万物,对于身边的此时此刻愈来愈敏感。逐渐提高的洞察力会告知你需要什么,此时技术与手法就置于被选择的位置了。

艺:福建艺术家尤其是雕塑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那么作为福建的艺术家来说,您觉得是否有一个整体的面貌出现呢?与北京或者其他地域的当代艺术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呢?而您本身是陕西人,是后来来到福建的,那您与其他的艺术家的关联又在哪儿呢?陕西秦汉文化的影响在您创作中的是否有表现出来呢?

闵:我在西安生长30多年后来福建,父母是福建人,我常说西安出来的人到世界各地不会有自卑感,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使然吧,到了福建,那里的沿海氛围与西北黄土高原的性格有相通之处,也有极大的不同,正是这种相似与差异性造就了我的现在。

雕塑艺术考察报告篇8

傅新民:我从小就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和外公在旧社会都是教书先生,外公是当地有名的书画家。在我四岁时外公就手把手地教我写字,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从小立志长大当画家。以后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不管学习工作有多紧张繁忙,都千方百计挤出时间钻研学习。正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更是加倍的努力。在过四十岁那年,仕途上已取得一些成就,我觉得艺术生涯也应该到了跨越的时候了,这才能了却少年时代的心愿实现当艺术家的梦想,对于仕途的进取已没有太大的兴趣,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艺术创作成为我最重要的部分。年纪近知天命那年开始当代艺术的创作,时间上的紧迫感迫使我必需有“悬梁”、“剌股”般的刻苦。因为有太多的事要做,太多的想法要变成作品。“激情伴随着灵感在燃烧”,经过数年的摸索和折腾,终于找到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作品一问世就得到行内人士的充分肯定,中央美院邵大箴、盛杨老师还亲临厦门指导。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对共和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在祖国六十周年庆典之际,我在北京7g8举办个展,为母亲的六十华诞献礼。展览期间,国外文化考察团看着我的作品很兴奋,领队告诉我说:“过去在中国看到的当代艺术作品并不感到陌生,这次看到的是全新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我们希望在中国有更多这样的作品问世”。有一次,在我的展厅给景德镇陶瓷学院几十位即将踏进社会的学生上课。晚上老师打电话来道谢说:“您工作那么忙,业余时间还坚持创作,作品的震撼及动情的言语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他们个个摩拳擦掌表示要大干一番”听了这话我也很高兴。事后,我对厦大、集大几所大学的老师表态:要是同学们来展厅参观,我只要有时间一定到场当解说员,因为孩子们是国家强盛的希望。这些都是使我能坚持到底的动力。

当代艺术:您的创作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傅新民:创作时间是全天候的,在划定的时间里不一定有灵感,灵感往往来自于不经意之中。记得去年八月一次党委会上后勤部门汇报礼堂改造需要更换1000多张铸铁座椅,当时触发了我想利用废物创作一件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的灵感。作品用120张铸铁座椅搭建焊接成一座塔楼,取名《位塔》,事后细细构思,《位塔》底部直径10米,塔高7米,共十个层次,寓意十个等级(班,排,连……)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八十年后,人的等级观念伴随铸铁的锈蚀逐渐淡化。在划分安排的时间里,静静地苦思幕想,很难出作品。在有了灵感和整体结构的思绪情况下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完善各个细部的构成,这需要较多的时间,我经常把每天游泳的半小时都用上了,躺在水面上伸展着手脚,脑子里构思着作品,半小时一下就过去了,一举两得。

当代艺术:您的从政经验为您的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傅新民:没有从政的经历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艺术成就,好的艺术作品是从社会实践中来,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难以创造出深遂思想内涵的作品。艺术创作早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假如停止创作,生命对我而言就毫无意义。人生的幸福和价值就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同时能为人类文明进步尽点力,生命才显得更有意义。这不是高调,而是从政的结果,我是军人出身,在当班长时,全班十来号人需要我去操心,当营长时几百号人的事我也不能不放在心上,我从班、排、连、营、团、师逐个台阶的走过来,就渐渐地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当代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不断学习、不断地去完善自我,提升思想境界,使其与新时代相适应。当代艺术:在与周围人(同事)的沟通中,您的作品是否会作为一个“话题”来交流、说道?

傅新民:近些年来我比较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问题,作品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许多作品都与现实的社会问题相关,我经常以作品为话题和朋友及周围的人来交流。由于我的作品表现的形式语言不是去叙述具体的事件,而是按其形式规律以其形式结构的形体自身使人们从自然秩序中去感受一种倾向性的意念和理性的思辨。象雕塑作品《凝固的风景NO.2、NO.3》、《对话N02、NO.6》等作品都是从自然秩序中造就宏大、壮美。此外,我大量的作品都用的是多种材料即综合材料的组合。许多材料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为表述心迹的载体,如那虫嗤蚁造、风化磷磷的根木与锈迹斑斑的铁块,它们蕴藏着历史悲怆惨烈的情怀和对新生命的期待。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对于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我认为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去增进理解。当代艺术:从从政生涯到水墨艺术,不禁使我们想起了古代朝中大臣们的“文人画”和“雅集”等艺术现象,您觉得现在这种现象是否还存在,发生了什么变化?

傅新民:这种雅兴现代人也同样是有的,多数是兴趣爱好,也有少数是附庸风雅的。在艺术道路上,要走出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要创新,就不是靠雅兴能达到的,仅在兴趣爱好这个层面的努力,是无法实现这种成就,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目标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要当事业来做,愿意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当代艺术:您是中国的根艺美术大师,同时您还研究水墨和现代雕塑,这里面是否有一个承先启后的脉络?您是如何驾驭三种不同领域的艺术媒介的?

傅新民:小时候外公教了我一些书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之后就全靠自己去研习。上小学时小说看多了,崇拜小说中的英雄好汉,画了许多英雄好汉,如梁山一百零八将,在父亲及时的引导下,以后就画了伟人和英雄人物,如雷锋、王杰等。时,从纸上素描到墙上的水粉画,画过《挥手大江南北》巨幅水粉画。当兵后,没墙可画就改学油画。当时没有那么多空余时司,油画太费时没有大写意水墨画来得快,只画了不到两年的油画,又去学画水墨画。几年后,部队拉练进山沟,偶然发现象形的树根很惊奇,从此爱上了根艺创作,因为根艺创作必须通过发挥想象、联想与附会的思维过程,加工出的形状不肖似,只是象形而已的形体,就是具象也大都属于写意和近似象形。但根艺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不能完全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必须依赖树木的原始形态,顺其自然、依势造形,所以只能属于满足审美情趣的传统范畴。但是通过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在复杂的、千奇百怪的根材中去寻找与其他物类的形状,“立象尽意”的赋形,在提炼抽象的形式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从深层次上把握运用好形式规律,大大增强了造型能力,为现代雕塑总体形态的构思设计以及综合材料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来年前我搞当代艺术以后就没再根艺创作了,尽管国家给评了根艺美术大师,因为观念的改变,就觉得没多大兴趣。学会水墨画后,早期 画的题材也是传统的山水、花鸟,有时也画点人物画。十几年后,我就想,传统的艺术是要继承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和创新,水墨画山、花、人的题材已经画了几千年了,画得过古人吗?能不能画点别的呢?画点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 的图像,画点心灵感应的东西,有了这种想法,我就在摸索,一直摸索了七、八年,直到我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材料和原始自然的材料结合起来去承载着我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现代雕塑作品问世,水墨画也就脱离了原有的传统题材和借具体景物抒感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水墨画实验是从树根等生命有机体中提取出混沌的视觉形象,并且以此反映造物的内在规律和人的生存体验。随着探索的深入,水墨画作品渐渐的独立于雕塑而存在,摆脱了具象形态的束缚培养出一种自在淋漓的气韵,通过多次的国内外的展览,我发现受众主要在高学历和外国人之中。

当代艺术:现代雕塑作品,在材质上是比较先锋的,在观念上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您是如何处理先锋和传统这两者的关系的?

傅新民:先锋是从传统中来,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发扬和创新的结果,两者融为一体,是因果关系,也是“天道”和“人道”在一定时候自然产生的默契。在材质上我将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金属等材料介入到天然的自然材料之中,不同属性的材质,相互挤压、碰撞甚至镶嵌形成新的集合体,它们之间是矛盾的集合体,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抗。但是这个矛盾的集合体却满足了许多受众的视觉需求,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我认为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因为这种思想它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思想中。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所以人有回归自然的天性。宇宙自然界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如:地球上的河道、隘口等不可随意改动,如若改动就有可能造成洪水泛滥的报应。犹如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有各自的形态,各自的位置,把心脏由圆的整成方的就不行。当外部自然环境持续的变化给人类带来影响时,“天人合一”思想就表现的更为强烈。过去人们喜欢用不同属性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制成工具实用品,对非实用品就会觉得不协调,是多余的。现在不同了,不同属性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种新的形象,人们能接受,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思考和希望。正如范迪安馆长在评论文章中所说,新的集合体为“物”的存在打下了更鲜明的时代烙印,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特别是社会变革与变迁过程中复杂现实的揭示与反映。

当代艺术:“穿行・裂变”作品展的作品是出自您哪个时期的创作々创作的灵感是什么?

傅新民:作品主要是2002至2008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近些年的创作理念。我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古典哲学思想和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理念结合起来贯穿于创作中,去探讨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历史与现实的矛盾,这一些“新的矛盾集合体”(作品)去表现生命的价值,宇宙万物生灭变化和人类的精神依存,以示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当代艺术:您的作品表现了您对环境异化,对自然生态破坏有极大的忧虑,您用视觉语言呈现了您的责任感,您怎样看待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接下来有怎样的计划?

傅新民:有人说我的创作是在建构一种生态寓言、文化寓言和政治寓言,我承认,这些都是深藏在我内心对社会、对国家的情怀,是一种责任。这就是我们这代人有着不寻常阅历背景造就下的必然结果。

艺术家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应处在最前卫的位置,因此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应该体现在维护人类共同的权益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体现在为实现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理想追求上。接下来我的计划就是这样,把新的作品留给最适应于它们的地方,造福于社会。

当代艺术:您探讨人类的无限可能性,在“消费娱乐”的今天,您认为它的走向将会是怎样?能否谈谈您心目中最理想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傅新民:我还是要讲我关注的主题,从我的作品来谈人类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我最近创作了一件浮雕式的作品,名日《大地》。长6.5米,高3米,是用不锈钢和几百年枯树块面组成,不锈钢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在作品中是表示人居活动的地方;枯树块面是自然原生材料,表示还未开发的自然生态,在作品材料的构成上,它们之间所占位置的比例是多少,是在我完成作品总体设计之后,偶然“上天赐予”我,参考消息报有幅卫星拍摄的地球人居分布图,成了我将不锈钢和枯树块面组成在一起的依据,图上显示有人居住的地方是白点,白点的地方我用不锈钢锻造,没有白点的地方是自然生态,我用枯树块面镶嵌。在作品下方我写了一句话“大地留给人类折腾的空间已经不多了……”本来还应写一段,“为了子刊、后代,人们应该考虑一下少折腾、精折腾的问题”。记得几年前,在创作《对话NO.3》作品时,不小心把手指割破流了一地的鲜血,我把作品取名为《滴血》,那是心里的滴血,意思是,工业文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消费欲望尚不节制,地球资源有限,将来子孙后代怎么办?我非常赞同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更为重要,这些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嘴巴上,应落到实处,“从每个人做起”,“从我做起”。

傅新民 简历

号新萌,1949年6月生于中国江西南昌,现就职于中国厦门。从事绘画、雕塑艺术创作四十多年,先后被中国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集美大学艺术学院、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出版过多本现代雕塑、水墨画专著。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成都现代艺术馆、中国上海城市雕塑中心、厦门艺术中心等地收藏。自2001年以来,雕塑作品参加过中国第十届美术展览、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奥运景观国际雕塑大赛、巡展等多次国际、国内大展。现代水墨画作品应邀先后在美国波士顿、西班牙巴塞罗纳、荷兰祖特梅尔、日本崎玉越谷等地展览。

展览

2002年07月 《长征--艺术活动》(雕塑)叶坪文物馆瑞金

2003年12月 《大海・音乐--厦门国际雕塑展》厦门

2004年05月 《新萌现代水墨画展》厦门文化宫集美大学美术馆厦门

2004年08月 《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雕塑)长春厦门

2004年09月 《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国际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展》(雕塑)首都城市规划展览馆北京

2005年04月 《汇合--中外艺术家第二届作品展》(水墨画)巴塞罗那西班牙

2005年07月 《成都双年展》成都现代艺术馆成都

2005年09月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雕塑)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5年11月 《新萌现代重彩水墨画展》厦门美术馆厦门

2006年04月 《奥运景观国际大赛、巡展》北京

2006年07月 《来真的--当代艺术展》(雕塑)朱屺瞻美术馆上海

2006年09月 《汇合--中外艺术家第三届作品展》(雕塑)厦门

2006年10月 《2006中韩雕塑交流展》厦门艺术中心厦门

2006年10月 《中国画三人展》祖特梅尔市美术馆荷兰

2006年11月 《海峡书画交流展》郑州厦门台北

2007年03月 《雕塑与城市的对话--2007迎世博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上海城市雕塑中心上海

2007年05月 《生命的颜色--人与环境主题雕塑展》厦门

2008年01月 《生命的涌动--雕塑水墨画个展》你好网际现代艺术馆厦门

2008年02月 《傅新民现代水墨画个展》波士顿美国

上一篇: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范文 下一篇:劳动教育改革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