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艺术价值范文

时间:2023-10-12 23:14:06

雕塑的艺术价值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雕塑;公共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金属等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躲避灾害和出行使用的空间,比如住房,庙宇,路桥,园林,他们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的空间环境,所以建筑的形体、构成的形式、空间的穿插关系、材料的质感、装修和装饰色彩等方面的设计始终是围绕着人活动的规律来进行的。作为实用艺术的门类之一,建筑最初是人类为保护自身安全而自觉建起的屏障,随着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多的包含了审美的意义,直至发展成为一门博大而系统的综合造型艺术。在此过程中,建筑与各类艺术形式发生着关系,相辅相成,互为借鉴。如:中国园林借用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规则进行空间划分的精巧布设,渲染意境,以及宫殿建筑上使用的彩绘技艺,不仅利用了油漆色彩来保护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勾纹描样,着彩辅型,为宫殿赋予了更加辉煌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些艺术形式中与建筑艺术最具渊源的大概就是雕塑了,由于建筑与雕塑都是属于空间造型的艺术,在外部造型上都可以用三维空间的长、宽、高去测量,可以多角度的观赏,而两者制作所用的材料也非常接近,以及制作的步骤也有些类似,尤其是大型雕塑的制作,其繁琐的统筹工作不亚于建筑的建造,因此雕塑从诞生之处就和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当代的中国,由于经济的发展步伐和城市化的进程迅速的加快,当城市居住环境需求日益增加时,城市建筑与人文艺术融合的问题就特别突出,而建筑雕塑化和城市雕塑的迅速推广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使得建筑设计对雕塑的影响表现得更加的明显,其中主要的集中在雕塑社会功能和看待与建筑关系的两个方面。

一、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对雕塑社会功能的影响

过去人们谈到雕塑的概念,往往是这样的一个形象:立体的、静止的、由泥巴、石块、金属等等重型材料组成、极富张力、坐落在高台上需要仰望的艺术形象。传统意义上优秀的雕塑应首先记录下最美好的瞬间,具备最动人的形象和最富于表现力的动态才能感染欣赏者,进而发挥出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并且需在欣赏者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前提下进行。这界定了雕塑无法直接给予人们生活所需的实用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建筑设计借用雕塑的形式来提高自身的品位,从建筑注重外部造型的雕塑感到体现地域的独特文脉;还有些建筑强调局部设计的雕塑感,以提高建筑的文化内涵。这些为雕塑家们进入市场提供了机会,后现代与泛雕塑风格的城雕大量应运而生,也带来了对雕塑本质概念的冲击,以致人们感慨雕塑艺术传统高雅的品质日渐微弱。

“后现代雕塑是一个历史现象,它是开放而不断积累,不是封闭和排他的,与传统雕塑的最大区别并不在于作品的面貌,而在于它的创作方法论。艺术家更多的关注材料的使用,空间和艺术母体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雕塑这种艺术形式不应该简单的割裂开成现代与传统去对待,雕塑家始终更多的考虑用自己的作品为社会服务,而非是孤芳自赏。雕塑的魅力正是在于它的崇高感能感召人们去感受生活改变生活,即使雕塑艺术降格变成了普通人们生活状态的某种构成因素,也不会失去它原有的魅力。泛雕塑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泛雕塑作为一种超越传统艺术规范的现代雕塑模式,力求于打破艺术与世俗的界限,拓宽了雕塑艺术取向,更加生活化了,作品中多材质多形式更强调了社会功能,不规则语言为现今的城市建筑设计带来了丰富的细节内容和灵动的手法,因为泛雕塑的实用性使得泛雕塑在当今社会大量流行开来,雕塑公园,城市雕塑标志等等在今天随处可见。这类雕塑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商品化了,从这些雕塑中我们依旧能看到传统雕塑的影子,使用的艺术语言依旧根植于雕塑的基本元素,长宽高占用一定的空间,利用空间透视进行分割画面,注重材料的质感,题材仍然保持某种叙事性,最主要的是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能体验到雕塑家传达出来的观念或想法,这才是艺术品创作的意义。

因此:开发雕塑的实用功能本身不会伤及到雕塑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寻找雕塑的商业价值不是表明艺术家市侩,而应看作是丰富雕塑社会功能多元化的行为。

二、居住环境需求对雕塑与建筑的关系的影响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点睛之笔,与建筑相互配合,承载着环境的文化和灵魂,体现出视觉中心的作用,为了能达到融入环境的目的,在造型上不可避免地吸收一些建筑艺术的特质。

雕塑的创作环境从室内转向户外,创作者考虑的不仅是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还要照顾到雕塑所处的地理环境,作品的价值不仅包含了提供给观赏着逾越的视觉感受,还要使居住者的空间更舒适,更有精神内涵,提升居住环境的品位,因此如何辩证的看待雕塑创作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已成为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需关注的问题。毋需质疑的是雕塑的实用性在建筑领域得到了更广阔的发挥,尤其是在今天的商品社会城市雕塑已经走向了市场化,然而在此背景下丧失个性语言的城市雕塑作品也随之大量出现,架上雕塑被匆匆放大置于室外,以致引来社会各方的批评,担心传统雕塑会不会有被建筑语言同化的趋势。笔者认为这是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暂时泛滥,随着市场的饱和粗制滥造的现象必然会被淘汰。纵观雕塑与建筑的关系从来就是紧紧相连,从埃及金字塔旁的狮身人面像到巴特龙神庙里众多的石雕,雕塑从最初就有了装饰建筑,宣扬思想的实用性,而贡献出来的是雕塑审美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它们的存在类型,使得每一座雕像都可以拿出来独立欣赏,特别是中世纪的大教堂如米兰大教堂简直就是副摆满雕塑的陈列室,尽管这些建筑吸收了如此多的雕塑语言但给人感觉还是传统意义的建筑,可见传统建筑雕塑的独立性还是很明显,今天在当代艺术中包豪斯追求简洁的设计理念去除了传统建筑上繁密的雕刻装饰,似乎是在弱化雕塑的影响而突出建筑的实用主义,但是分析包豪斯影响下的优秀建筑,点线面的搭配、外空间的分割、造型轮廓的具象隐喻同样极具雕塑的意味,就如我们对悉尼歌剧院的第一印象不是看作建筑,在蓝色海面衬托下而感觉是很诗意的几片白色风帆,在这个时候建筑亦然就是雕塑。

现代公共环境对城市雕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了雕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在顺应建筑设计需求的条件下保持创作的情感,将雕塑艺术和建筑完美的结合,每一个从事雕塑的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关键是如何拒绝浮躁的心态,坚持维护雕塑独特的美感。

三、总结

以上所言,还不能说明在当代的建筑设计对雕塑现状的完全影响。无论如何,当代雕塑借助城市建设为其注入活力,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开发雕塑多元化的社会功能和辩证的看待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在城市建设大潮的冲击下保持雕塑艺术个性的发展,也都是当今雕塑家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皮力《国外后现代雕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许正龙《雕塑学》.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2

关键词:公共环境雕塑 社会价值 艺术价值 人文价值 

 

公共环境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它文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它既可以歌颂业绩,纪念历史人物,宣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可以装饰环境,美化和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群众进行美和思想教育;它不仅可以用艺术的感情鼓舞群众,而且能以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好的公共环境雕塑往往成为一代文化、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标记。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成为历史的见证,有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公共环境雕塑是以表现生活为根本的,也就是时间—空间的序列变化引带出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或者是一种气势的序列变化,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从而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公共环境雕塑如同音乐一样,它超出了环境美化的功能,直接表现出有预定指向的目的性和思想主题。 

 

如果我们利用价值论研究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问题、艺术问题,就可以摆脱单纯地从认识论研究审美观所带来的许多缺陷和积弊。这样不仅避免了那些普遍存在的对公共环境雕塑的泛意识、泛认识的印象,同时也能自觉地引导人们去探索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为公共环境雕塑的发展开创一个光辉的前景。但是,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在公共环境雕塑的价值论中属于较高层次,而且比较难以把握。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是公共环境雕塑创作的核心,它要求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仅有好的雕塑技巧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作品。创作构思包括了作者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从定题选点与分析原始资料直接组织造型构思,要求作者不单纯作形式上的处理,重要的是总体结构的安排。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还应体现在它的生动性上,应该赋予雕塑所用的石头或金属以生命,这在构思时应首先考虑。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表现在要处理好真实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为了讲求真实就被动地无选择地抄录自然,个别现象的外表抄录即使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也不能说它们是艺术。雕塑家的任务应是在许多个别的现象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特征,加以形象地概括,才能产生主题明确的艺术品。在创造中不应把直接形象作为追求的第一位,而应把握产生这一形象的原因,即为什么产生这一姿态、这一情绪、这一愿望。 

公共环境雕塑的大影像和外轮廓构成了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另一个侧面,对那些矗立在山顶、海边、广阔的平原或河岸的雕塑来说,以解决雕塑的外轮廓和影像作为创造的重要环节尤为必要。因为这些雕塑,近观机会少,远看机会多,人们不容易接近。如果雕塑安置在城市建筑群里的中心广场,雕塑四周的环境是建筑物,那么就要认真考虑雕塑的外轮廓影像与四周建筑物外轮廓线的关系问题,应当力求使周围的建筑群形象与雕塑形象形成有机整体。 

公共环境雕塑应服从于创造意境的要求,要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丰富欣赏者的美好感受,令欣赏者从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的空间。由于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于扩大空间、构成意境,使欣赏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因而它就可以使欣赏者对整个宇宙、历史及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公共环境雕塑同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人文的价值,这不仅取决于公共环境雕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因为它倾注了雕塑家的认识与感情,内涵丰厚隽永,表现完美动人,兼具社会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因而具有永久魅力。 

公共环境雕塑,虽然有各种材料,但却是奇妙的,富有人性的,它起着使人同自然进行交流的某种媒介作用。仅此,雕塑比起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其它建筑物,便与人更贴近。

参考文献: 

①郑觐、潘绍棠编著:《世界雕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郑州,1989。

    ②王子云编著:《中国雕塑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88。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3

关键词:雕塑 雕塑语言 现代雕塑 巧妙应用

中图分类号:J304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 003―0069(2014)09―0152―02

一 雕塑语言的概念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雕塑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艺术,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人们营造了更加舒适、轻松的生活环境。而语言作为人类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结晶,是人类相会沟通的桥梁,因其本身具有内在的艺术性,故称之为语言艺术。由于艺术门类不同,语言艺术向人们传达的情感也不一样。雕塑作为一种艺术现象,不仅具有艺术的共性和造型艺术(如建筑、绘画等)所共有的特性,而且还具有区别于任何其他艺术作品的个性,即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即雕塑语言。

二 雕塑语言的特征及功能

雕塑语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两个方面。作为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雕塑艺术,是一定社会、民族、习俗、历史、文化和信仰在雕塑家意识中的综合投射物,所以雕塑语言的表达和体现必然带有社会性、民族性,而民族性就是雕塑语言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雕塑语言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赋有的时代特征也不尽相同。无论在题材内容、制作材料还是生活习俗上,都有明显的表现。而雕塑语言的运用、处理和表达都能将雕塑语言的时代特征表达的淋漓尽致。

雕塑语言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它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三个方面。首先,雕塑语言的审美价值是雕塑艺术的本质属性,人的思想感情、趣味、审美理想、希望、信仰和追求等等都应该是雕塑艺术审美意识中的基本因素。而雕塑作品正是通过这些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向人们传达雕塑家的情感。雕塑本身是一种立体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着自身的价值和魅力,雕塑的形体、结构、体量、块面、光影等处理恰当好处,使得雕塑语言在现代雕塑中的功能越来越凸显。无论从雕塑的空间语言、形体语言、材质语言还是雕塑改造方式语言来讲,它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次,雕塑语言的历史价值不仅能够让人们认识并了解自己的历史,而且还有启迪后人的功能。自古至今,雕塑一直以来用自己的语言诉说着人类的历史发展故事,雕塑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寄托于自己的雕塑作品之中,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人们传达情感,其目的在于让人类了解自己的历史及生活环境,感受雕塑中所凝聚的文化底蕴。雕塑作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不同时代、不同地点都在用自己的语言证明自己存在的历史价值。最后,雕塑语言具有社会教育的价值。人们在欣赏雕塑的过程中就已经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和教育,雕塑是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真实写照,在不知不觉中雕塑语言已经深深的影响着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于雕塑以实际存在于三度空间之中的立体性和多方位的可视性,即它的空间感、体积感和与之相辅的其他形式语言的表达,使其具有一种强烈的精神辐射力和向心力。因此,雕塑语言被雕塑家作为在现代雕塑中传达文化底蕴,美化环境及鼓舞人们斗志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 雕塑语言在明代雕塑中的巧妙应用

雕塑艺术作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语言也有不同的体现,主要包含了四种,即空间语言、形体语言、材质语言、改造方式语言,雕塑正是通过艺术语言变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传达出美的信息。我们都知道,雕塑艺术是依附于空间而存在的,只有在空间环境中,妥善处理好雕塑本身的空间性和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雕塑艺术才能够充分展示出其自身的魅力和价值。而雕塑本身的空间性和雕塑与空间的环境关系即为雕塑空间语言的双重含义。雕塑的形体语言是雕塑艺术最为朴实、最为基础的语言,它主要通过雕塑的形态、形状以及体积等向人们传达一种精神和文化。雕塑家根据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结构、性质等进行概括和提炼,通过夸张、变形、重组等方式进行自己的雕塑创作,最后在雕塑的形体中就凝聚着雕塑家的情感和感悟。使雕塑本身散发出独特的艺术品格,深深的征服着观赏者。材料作为雕塑艺术进行艺术创作的载体,在雕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与材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艺术的材料毫无欣赏价值,没有材料的艺术会显得格外空洞无趣,不会给人以亲切感,更不会使人产生共鸣。材质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肌理效果也不一样,因此,雕塑的材质语言以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向人们诉说着情感。雕塑的空间语言、形体语言和材质语言都具备了,改造方式语言作为最后一种语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雕塑从艺术理念变成现实作品,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因此,雕塑的改造方式对于能否实现雕塑家创作的理想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对精神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雕塑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代雕塑凝聚着雕塑家的智慧,在现代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而雕塑语言作为传达文化精神的载体,在现代雕塑中的应用也是值得人们去关注和了解的。善于运用“雕塑语言”讲“中国故事”的雕塑家陈大鹏用他独特的方式再现了雕塑语言在现代雕塑中的重要作用。陈大鹏是业界公认的“怪人”,从小自学成才,24岁凭借大型雕塑《希望》受到了雕塑界的关注;27岁时,他拜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著名雕塑大师潘鹤为师,系统学习雕塑理论;2001年,陈大鹏在上海郊区松江开始潜心研究艺术创作;2005年,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开馆,首届收藏全球6件作品,中国唯X选的作品是陈大鹏的雕塑《中华之子―邓小平》;2010年,陈大鹏的作品《中华龙》、《中华魂》、《中国功夫》入选上海世博会;2013年11月,陈大鹏的“中医组雕”八尊作品受邀在法国卢浮宫展览。目前,陈大鹏正在创作《中国功夫组雕》,这组作品将于2015年赴英国参展,之后他计划将自己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展,以雕塑这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从陈大鹏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品出雕塑语言在现代雕塑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陈大鹏对美的把握,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都寄托于自己的雕塑作品中,其雕塑作品内敛、丰富、神秘、大气之风格深受业界和人们的喜爱。对于雕塑题材的把握和表现方式的运用,是陈大鹏创作成功的法宝。他之所以将历史作为他的创作题材,是因为他想通过雕塑本身的语言还原历史、诉说历史,传承中华文化,供人们观赏和交流。

雕塑家陈大鹏创作的大型历史题材青铜浮雕《上海之根》长41米、高6米,以挺拔苍劲的古松开卷,结尾是一片茂盛的白玉兰迎春绽放,首尾贯穿汉、唐、宋、元、明、清六个篇章。作者陈大鹏以具象的形式进行表现,构图严谨。六个朝代、六大内容、三处高潮,组成一首起伏连绵的海上交响曲,每个朝代的转换过程中用山水、树木等自然环境过渡,让观众看得轻松。在整体上,作者提炼的是历代大事记;在局部表现上,凡是上海现存的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都有所交代。而其表现手法则综合运用了油画的笔触、国画的勾勒、白描的线条,形成独特艺术表现力。《上海之根》讲述了吴王狩猎、陆氏文赋、松江织造、董公赏画、仓城漕运、九峰三泖等上海历史,又出现了陆逊、陆机、陆云、黄道婆、董其昌、陈子龙等与上海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上千人物无一雷同,寸人须眉清晰可见,生动再现了上海历史与风土人情。

陈大鹏这件从“创世纪”开始诉说的系列作品《中华魂》,从构思到完工花费了整整10年。正面看是一幅以伏羲女娲为内核的立体太极图,在伏羲与女娲的立面上,又分别描绘着从炎黄二帝到秦汉盛唐、从孔子周游列国到儒释道并流等历史,背面以昆仑之巅作底,上方是苍茫天穹,下方为洪荒大地,表现开天辟地之初的混沌原始。这件长2.35米,宽1.76米、高2.12米的作品,有历史有故事,有智慧有力量,昭示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宽厚。

创作《中华龙》时,陈大鹏遍游了长江、黄河,翻阅了大量书籍,从中华文化的源头探寻“龙之根”,从华族人精神世界里雕塑“龙之魂”。龙体抱圆,足踏四方,龙头从中间崛起,龙尾似凤凰飞翔。这件长1.55米、宽1.66米、高2.08米的雕塑作品既保留了传统龙的特征,又赋予了“中华龙”人性化的艺术表现:面有人情,鳞片是人,腿上生肌腱,背脊矗长城。龙的脊梁是长城,“长城”中的“烽火台”上分别呈现出炎帝、黄帝、老子和孔子四位中华文明的始祖造像。“长城”外面的“中华文明”线,以历朝历代的钱币来贯穿,“长城”里面显现了“道法自然”、“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中华文化观和价值观。《中华龙》的身上镌刻着中华56个民族,他们形态各异,造型生动,彰显出中华民族旺盛的活力。

陈大鹏曾说:“文化艺术是世界各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今天的经济越发展,民族的文化形态就越需要有特色和个性。我希望能在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雕塑艺术有所创新。”从雕塑家陈大鹏的创作和话语中,我们能够总结出:雕塑艺术需要创新,文化艺术应该拥有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特色和个性,雕塑家和观赏者都应运用好这门作为展示城市风貌,传承民族和国家特色文化的载体――雕塑语言,让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引领未来。

四 总结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4

【关键词】陶瓷雕塑;文化传承;思想体现;装饰艺术;作用;价值

1 陶瓷雕塑的认知

1.1 陶瓷雕塑的价值及其作用

从古发展至今,陶瓷雕塑已经不只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供人们欣赏,近些几年来,陶瓷雕塑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每个领域中。何为陶瓷雕塑,也就是指运用陶瓷材料并依照特定的形式经过煅烧而完成的雕塑艺术作品,这些陶瓷雕塑的颜色与形式各种各样,并且陶瓷雕塑的尺寸大小还将决定了其所应当放置的具置。现阶段,陶瓷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装饰,实际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家居与室外艺术设计中均有所体现。同时由于陶瓷雕塑可以和生活有机结合,其在形式方面不仅可以美化了大家的生活环境,并且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与此同时,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的陶瓷雕塑作品在装饰的同时也具备了宝贵的收藏价值。

1.2陶瓷雕塑的演变历程

从远古时期发展至今,陶瓷雕塑的影子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同时陶瓷雕塑也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陶瓷雕塑艺术最早始于新石器时代,之后经历了先秦三代、秦代、汉代以及南北朝时代的演变,一直发展到隋唐时期最为鼎盛。并且早在我国古代时期,广大群众便已经开始把陶瓷雕塑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以及装饰用于多个地方,比如,秦朝兵马俑、汉代瓦当、许多古建筑物的屋檐结构等,都采用了陶瓷雕塑艺术以及陶瓷材料。而发展至现代,陶瓷雕塑并不完全局限在传统的使用范围以及使用价值,在之前的发展前提下,陶瓷雕塑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环保艺术装饰物,并且备受人们的喜爱与重视。

1.3 陶瓷雕塑的特性分析

通常来讲,陶瓷雕塑多是运用陶瓷质地的雕塑成品,在某些艺术家的艺术处理之下,使原本的陶瓷雕塑已不再是相对传统的陶瓷制品,而是使其具备了较为鲜明的个性与艺术价值的艺术性作品。因此陶瓷雕塑成品不仅具备绘画的艺术效果,并且还能够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装饰效果,与此同时,因为陶瓷雕塑的独特立体感与柔美线条,也是一种表现力非常强的艺术作品。

2 陶瓷雕塑的装饰艺术

伴随现代群众生活质量与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艺术作品的设计师们一定要重点针对陶瓷雕塑的外贸、设计及其功能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从雕塑的形态美学与功能这两个方面对陶瓷雕塑进行综合地分析与研究,最终才能够创造出一种良好装饰性能与强大功能性一同兼备的陶瓷雕塑作品。在设计师们创作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过程中,设计师门也一定要将自身独特的创作灵感、文化元素和设计要素融为一体,并且在陶瓷雕塑的外貌造型与基本功能方面,该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与思想体现还需要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陶瓷雕塑的外观结构,需要体现地更为直观。

在实践中,设计师们需要将陶瓷材料作为基本的创作媒介,同时结合着具体的环境条件与人们的需求,依据其所具备的装饰性能,使用泥、火、釉材质对陶瓷材料进行全面的设计与加工,最终创造出符合其基本设计思想的艺术作品,最终的艺术成品也是陶瓷雕塑。该艺术作品在把人们的思维、个性、灵感与情感等因素体现出来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关于陶瓷雕塑作品所选用的雕塑材料而言,实践中对粗细和优劣通常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一般情况下陶瓷材料的质感与特性才是设计师们最需要考虑的,陶瓷材料的不同特性还将成就其不同的装饰作品。因此在陶瓷雕塑装饰的制作过程中,因为制作方法与创作手段过于繁多,所以通常而言均是按照偶然性与随机性原则来进行创作与制作的,而手工制作的痕迹保留才是其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两点与价值所在。陶瓷雕塑之所以具有特别宝贵的装饰艺术价值,一方面是因为陶瓷雕塑的外观具有特殊性,群众追求的更多是不对称的比例与结构、不一致的设计造型以及不规整的外形图案,那么在群众的审美标准与观念中,上述的陶瓷雕塑作品才更加具有观赏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3 陶瓷雕塑装饰的作用及价值

从我国古展开始,陶瓷雕塑作品就被人们视为一种兼具装饰作用与艺术作用的作品,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陶瓷雕塑作用多被用在建筑行业与主冥用陶中。发展至隋唐时期,唐三彩作品则被是大家最熟知的一种陶瓷装饰品,则被誉为了“陶瓷雕塑中的瑰宝”,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与追捧,人们对它的认可度也可见一斑。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瓷器发展地极为昌盛,那么又被称之为瓷器时代。最终一直延续到隋,自从青瓷出现以后,相对传统的白瓷又被取而代之,发展到这个时期后,人们通常采用青瓷雕塑作为常见的装饰作品。

从近些年来我国的陶瓷雕塑市场发展形势来分析,陶瓷雕塑作品多用于生活装饰,这样一种兼具装饰作用与艺术价值的陶瓷雕塑,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特色的表达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不论是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时期,或者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陶瓷雕塑作品一直都被看做为一种商品而销往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所以其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陶瓷雕塑也被群众视作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装饰作品,在作为商品形式广泛流通的同时,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与传承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国内陶瓷雕塑作品装饰艺术的发展及现状

国内陶瓷雕塑作品一直都处于不断改革与创新的状态中,陶瓷雕塑作品早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就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这对于陶瓷雕塑作品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转折点。在那个阶段,因为思想对文艺界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得很多艺术家与设计师都开始采用创新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本人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将本身的思想精神与装饰灵感表达出来,这其中,陶瓷雕塑作品也就是体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改革、创新。通常而言,中国以陶瓷艺术而文明,那么陶瓷雕塑作品作为一种具备长时期保存能力的文化、艺术产物,能够很好地把历史文化与背景记录下来。不只如此,因为每一个人对陶瓷雕塑作品的审美标准也是千差万别,那么设计师们彼此间关于陶瓷雕塑作品的工艺与艺术交流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和另外的艺术形式相比,陶瓷雕塑作品的发展更加重要,从而最终成为全部艺术形式的代表。

5 结束语

在国内陶瓷雕塑作品经历了非常长时间的革新与发展之后,它不仅具备了传统的实用价值,与此同时还具备了宝贵的观赏价值。因此设计师们在对其陶瓷雕塑作品进行创造的过程中,能够将其个人的精神理念与思想情感全部融人到陶瓷作品中,并且追求个性化与多元化,最终推动陶瓷雕塑取得了创造性与现代性特征的开放。与此同时,设计者与创作者通常可以将陶瓷雕塑作品当成一种媒介,通过他们来表达与传承自己的情感与文化,最终使得陶瓷雕塑作品更具有魅力以及价值,是一种个人品味的体现和象征。多样化的陶瓷雕塑作品最终也将成为群众生活中至关重要的艺术装饰物品,与此同时,还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形式进行流通,有效地增进了我国与西方各国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民族文化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2010.

[2]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岳麓书社,2005.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5

就艺术的风格样式及表现手法而言,参展的雕塑作品中大致上有几种类型:一类是延续中外传统雕塑的基本形式语言及手法,延续以往的某些题材,结合当代审美意趣而予以个性化的阐发,多倾向于具像、夸张、抒情、叙事以及教育性,另一类是偏重于雕塑造型语言、材料及手法的革新与尝试,多以雕、塑、铸造、装置、集成、现成品、综合材料等形式手法的自由运用,去展现和拓宽当代雕塑语言及美学经验,重在雕塑艺术本体问题的探索与突破;又一类是启用中国传统工艺及其装饰性审美经验,并以现代抽象构成及符号化的处理手法,显现古今雕塑的时空与观念的交互性和跨越性;再一类则是注重雕塑对于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多重领域存在的当代性问题以及多元的艺术价值观念的介入与回应。这一类作品除了寻求自身艺术语言与观念思想的贴切性和实验性之外,更多地触及到当代艺术与当代社会、历史、政治、哲学、美学、心理、道德、生态、伦理等诸多领域的内在关系以及相应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判断。显现出艺术家逐渐跨越了艺术与社会和生活的界限,而从艺术的本体及纯粹美学的层面跨入到更为广阔的知识及学术领域,深入到当代人的深层意识之中。其中对于当代人的私人生活、公共生活、自然生命、精神归宿、社会伦理以及哲学文化等问题的揭示、演绎和印证,都使得雕塑的当代角色变得厚重、思辨、灵动而异乎寻常。

我有感于展览中的“越界解构”的提法和意向。人们看到,当代雕塑的价值目标不再仅仅指向传统的审美、叙事或纯粹意识形态的说教,也不仅仅是指向雕塑的造型价值本身,而是不断尝试着指向人的思想和心灵关切的各个角落,使雕塑成为不同生活及人生的体验、情感、思想的载体与阐释。从而实现雕塑对于其艺术本位及专业范畴的“越界”,形成对于其原有的学科(或职业)界线及价值结构的“解构”。其实,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和条件,还在于我们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及其特殊的时代语境。恰是由于大时代的现代化方向,才使得在原有秩序和规范中运行的事物及其“正宗”的价值理念受到了质疑和挑战,而引发了人们对于包括艺术的本质及其现代方式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恰是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雕塑家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现代雕塑进程、雕塑形式和雕塑观念的广阔世界,尤其是实现了对于雕塑文化与当代社会和个人生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关系及问题的艺术干预。显然,形成中国当代雕塑的“越界”和“解构”的倾向,其根本缘由和特性,已经超出了早期现代主义雕塑强调和纯化的艺术语言,确立艺术本体地位的任务范畴,而是着力于显现和探究当代雕塑的社会意义、哲学意义、道德意义以及艺术家的自我精神反思及“洗礼”之意义。也正如此,才逐渐理解或认同了“艺术”与“非艺术”以及艺术与生活界面的“模糊”和某种“主动的消解”,从而建立起多元的、开放的、发展的当代雕塑格局和价值体系。在这样的过程中,艺术家才可能清楚地意识到雕塑与雕塑家自身以及社会公众的现时关系和时代意义,而非盲目地跟随某种历史的惯性和习俗而做着重复的职业“行当”或营生的“活计”。可以说,只有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雕塑家的思想和人格得以解放和独立,他的艺术方式和艺术思想才能得以解放和独立。否则,只能是停留在对于诸如技术及样式等表层问题的纠缠之中,而难以把雕塑艺术的形而上下予以贯通,难以把雕塑艺术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的思想面貌及新的美学经验相关联。

客观上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雕塑的现代化进程要比绘画来得滞后些。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外近现代美术史中绘画领域的变革及理论的掺入较为迅捷,也由于中国历来重视书画的程度优于雕塑;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除了传统雕塑的宗教性、纪念性及装饰性功用之外,欠缺作为自觉的本体意识及现代精神的前期历程。然而,近20年来,中国当代雕塑无论在艺术形式还是在观念形态上都有着急速的进展和丰硕的收获。如在雕塑造型语言、材料运用、题材范围、精神内涵和文化观念的变革和开拓方面,涌现出许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时代印记和思想深度的优秀作品,可以与世界当代雕塑并驾齐驱,显现出当代文化和美学在雕塑创作中的表里关系以及雕塑家的现代艺术观念的自觉。乃至在当下国内绘画界的创作和实验出现某些懈怠、停滞、投机、炒作以及严重商业化的情形之下,雕塑艺术却似乎显现出具有持续性和跨越性的发展势头,给人以某种后来居上的明显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幸事。当然,并非说此展中的一切都是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也有某些作品流于对世俗中近乎无聊的意趣的欣赏与把玩,一方面显现出对他人视点和手法的盲目模仿,另一方面显出自身创作思维及艺术格调的缺失。也有些流于纯粹雕塑样式和技法的赏玩而缺乏应有的当代意识和精神高度。此虽非展览的主流,但却是此类倾向和问题的一种缩影。另外,我以为,中国当代雕塑在相当的方面依然受到架上传统雕塑形式和经验的影响,而在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数码、光、电、气、雾、风等资源和艺术手法的开发利用方面,显然还未能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当代雕塑创作相媲美。这不仅仅是物质和技术的问题,而是雕塑与现代审美和文化观念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

“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中有关“解构”的提法,确为观者点明了中国当代雕塑在观念和创作手法上的某些特征。我以为,展览中的一些雕塑善于把中外雕塑在造型语言、空间形态、材料技艺、审美经验、价值内涵所形成的文化寓意和美学架构_进行现代价值思维下的拆解、挪用、嬉戏、背叛、综合、再定义和再创造,从而形成当代语境和价值判断下的当代形貌和观念。其价值的凸显在于更加注重雕塑作为一种渗入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审美和文化价值思维的物象,其艺术手法 和精神指向具有更大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并更加注重观众心理及潜意识层面的文化意义。显然,“解构”与“结构”是艺术和其他事物在矛盾和博弈中不断演化的一种过程,或是当代文化叙事的一种阐释。这是现代人为适应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待一切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调整或修正历史航标的一种醒悟和智慧。

在展览期间的研讨会议上,人们提及到现实存在和激励发展的问题。笔者则从一个特定方面注意到,国内当代雕塑的发展中一方面缺失高水准的艺术批评以及对批评状态的批评,而另一方面却又使得许多雕塑的创作和展览过于受到吹捧、炒作或“贴标签式”的所谓批评的影响,尤其对于一些年轻的雕塑家或在校学艺的学生将产生不良的作用。这问题在于,一方面应该着手建立和提升当代雕塑批评的学术自律与学术规范,另一方面必须倡导雕塑家自身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除正常的市场行为之外,应提倡坚守和珍视雕塑家独立的创作精神和来自于自身体悟、认同的艺术经验和主张。而非把自己的作品作为一件等待着他人来给自己包装和贴标签的商品。可以说,没有自我判断力和自信力的艺术家是难以创造和坚守那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的。为了增进艺术的发展、交流和普及,雕塑创作自然需要批评的介入,但当批评本身存在失范和错误的时候,则更需要呼唤和依赖雕塑家自身具有的独立的艺术意志和人格操守。也只有这样,才更加利于当代雕塑在高度、广度和创造性上得以良性的发展。也有利于我们普通观众的艺术欣赏和艺术教育。其实,艺术自主和艺术批评的相互依赖及相互矛盾的现象,早在西方艺术逐渐摆脱了艺术赞助人机制却又进入到批评家掌握话语权的19世纪初期前后就已经存在。重要的是,雕塑家需要的是对真诚的艺术观念的自我认同和对真性情的虔诚,还是依赖和盲目顺从于某些批评家及媒体之话语权力的操持与护佑。我想,根本问题不在批评家那里怎么说或说了什么,而在于我们的艺术家如果能够真正以自己的视角、思想和艺术意志为主导去踏实而自信地从事艺术创作,那么,盲目“跟风”“因袭…复制”或“为人作嫁衣”的现象就自然会少了许多。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6

汉中洋县费家窑砖雕瓦塑制作技艺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砖雕瓦塑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充分体现了秦巴山地人民在工程技术、艺术创造等诸多方面的才能与成就,具有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价值。

人文、地理概况

洋县地处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端。洋县属秦巴山地,谷深峰峻,重峦叠嶂,但自秦以前开子午道,三国以前凿傥骆道,唐初辟羊巴道,元代开黑水峪道,亦有汉江水道,形成东通宁陕、荆襄,西达城固、汉中,北抵眉县、周至可达长安,南去西乡、巴州,为秦蜀鄂通衢。加之山川越秀,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洋县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县域成为秦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及拢文化的交汇之地。

费家窑砖雕瓦塑文化的发展历史

费家窑砖雕瓦塑制作技艺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间1830年左右,该技艺传承至今已有170年多年的历史。清朝中期费氏费功泽费公庸兄弟俩从山东省费县一路逃荒流落洋县纸坊乡,稍后定居于纸坊街村,因持有祖上的砖雕瓦塑技艺,于是从操就业先给乡人制作砖瓦谋生,后来在村上瓦窑建场烧制砖瓦,创立了“费家窑”砖雕瓦塑作坊,家族传承技艺,传男不传女。民国年间,费家后人费德茂从事砖雕瓦塑制作,费德祥从事陶罐制作。上世纪40年代,费清廉接过该技艺传承的重担继续从事砖雕瓦塑制作,并在周家坎开辟过新瓦窑。到了1980年代,费春城中学毕业,因从小对砖雕瓦塑颇感兴趣,父亲便收费春城为徒学习砖雕瓦塑制作。在掌握了砖雕瓦塑制作技艺后,后来费春城还专程到咸阳拜师学习雕塑技艺,一边实践,吸取雕塑制作的技巧,总结经验,是砖雕瓦塑制作技艺日臻成熟,伺候他不断改善磨具,使该技艺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费氏代表性传人。数十年间其制作砖雕瓦塑作品数十万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传承人费春城至今仍旧专门从事此种技艺产品制作。砖雕瓦塑形式、内容呈现出世俗化、民俗化特征、水滴瓦、花脊、龙穿花脊、照壁砖雕、石质建筑构件等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型、它们不仅依附于传统建筑环境存在,还具有实用、装饰、文化寓意等功能,与传统建筑环境两者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共生性发展关系。目前,县内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环境可划分为:一,城镇聚落形:洋县城隍庙戏楼;二,聚落庄园形:谢村民居等。

费家窑砖雕瓦塑制作技艺

按古建筑的实际应用来分,可分为砖雕瓦塑两大类。

在选材方面,选取当地村北的原墩梁黄泥、油饼石粉、水、细面砂、草木灰、糯米汤等,用料讲究。

在制作风格上,造型丰富多变,种类繁多,用料讲究,小件半成品结构合理。总体呈现出造型浑厚、古朴、端庄的审美价值取向。表现手法以圆雕、浮雕、镂雕、线刻并用为常见方式。该技艺的制品以汉族房屋建筑风格为基础,是容绘画与雕刻雕塑为一体的高难度技术操作。根据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特征与种类,可将其分为“瓦塑类”、“砖雕类”两大类型。

制作工艺流程:

瓦塑类:1.配料,瓦塑兽脊类产品制作七份黄土、三份石粉;2.和泥,水加米汤和泥,沉浮四至五天,用泥叉翻转抽打;3.揉泥,反复揉搓泥团,直至不沾木案为止;4.按尺寸裁割成用品形状;5.用木匣塑初形,用草木灰便于脱模;6.画图,用竹签画图;7.塑泥塑雏形,用木竹工具刮削多余部分;8.勾勒刻画图案;9.组合部分,用米汤粘合;10.室内晾干坯子;11.在阴干过程中用绸布打磨修复;12.干透后入窑烧制;13.成后用土掩埋,封窑口、饮水;14.用桐油擦拭烧成的产品,使其光泽油亮;15.稻草包装产品。

砖雕类:1.备料,将烧制好的光板砖打光滑为止;2.用炭笔构图、画图;3.下刀,先刻掉的空余部分,再按图案由浅到深进行刻制;4.修复定形出细;5.修复刀路,用砖粉沫加米汤修复润泽气孔起到填充作用;6.刮磨修饰产品,整体完整;7.最后在完善定形;8.用到草草绳包扎产品。

以上两种砖雕类和瓦塑类的传统技艺方式,其打制工序较为烦琐,且比较系统。所以,费家窑砖雕瓦塑制作技艺在历史价值方面,该技艺已经历五代,在洋县时间久远,影响较大。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民间居住文化、人文历史、地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其一,砖雕瓦塑是古代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住宅艺术的必需品。砖雕瓦塑作为民俗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自然具有浓郁的文化意义,况且砖雕瓦塑制作讲究谙熟历史、文化。特别是中国历代各界人士的身份象征和需要;其二,砖雕瓦塑承载了汉民族许多重要历史文化信息和习惯。体现了古老的民间崇拜和社会文化;其三,砖雕瓦塑制作的手工艺与其说砖雕瓦塑是一种技艺,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所创造出的作品代表了一种符号,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因素,是一种集大成的分化产品。

科学价值。费家窑砖雕瓦塑制作技艺工序繁多,用料讲究,操作细腻。该技艺束带一人的天才创造,所以他蕴藏着严密的科学性和创作性,有明显的科学价值。

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保护

1.费家窑砖雕瓦塑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不例外的面临着消亡与变异。目前因古建筑产品的工艺复杂,用途狭窄,所以,商品价格较贱,艺人难以养家糊口,从而制约了其技艺的传承和此行业的发展。②技艺存在于洋县民间纸坊、戚氏一代,懂全套技艺者,现在仅存5人,一直处于弱势群体,但绝大多数工匠对砖雕瓦塑技艺缺乏了解,传统砖雕瓦塑技艺很难得到较好的传播与发展。 在遗产研究与保护方面, 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缺乏学术界关注和系统研究,面临濒危局面。使对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保护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与生存土壤,很难得到整体性、原真性的

保护。

2.策略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被广泛关注,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阐明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法案第二条规定:“本法案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直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的部分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与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以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可以明确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与物质因素的密切关联,不仅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表现形态还与其生存的物质环境具有关联。费家窑砖雕瓦塑依附于传统建筑环境而存在,其打制过程又多在传统建筑环境中完成,形成了与打制技艺相关的打制场地、传统习俗、文化空间等,这些都是将费家窑砖雕瓦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可获缺的重要构成因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所承载它们的传统建筑环境(物质空间环境)。针对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与传统建筑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发展关系,提出对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保护应在传统建筑环境之下完成,这将更加体现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保护的整体性与真实性,突出两者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共生性发展关系, 实现对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整体性保护。

3.保护方法

“合理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利用”中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社会价值。所为合理利用,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复核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律的、有“度”的利用,时强调对其在当代社会中存在价值的激活。对费家窑砖雕瓦塑保护其真实性的基础上,挖掘其经济价值,实现其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化,促进费家窑砖雕瓦塑与相关文化产业结合,使费家窑砖雕瓦塑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新契机。选择保护较为完整的聚落庄园,如谢村民居、子房山张良庙、城隍庙戏楼等,通过对传统石雕打制技艺过程的展演,对打制场地、打制工具、打制风俗进行展示,突出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建筑环境(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支撑关系,明确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整体性原则也是当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在“抢救为主、合理利用”的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规划的制订和保护措施实施,都被置于阳县地区整体文化发展产业之中,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旅游产业的结合,选择具有较好石雕技艺传承关系的民居,如谢村民居,利用原有建筑或修建新的建筑设施,以生态博物馆的方式,对米脂传统石雕技艺的历史传承、打制习俗、传统工艺、艺术特征,及其石雕文化含义进行归纳、总结、 展示。其次通过在生态博物馆中开设培训班等形式培养技艺传承人,促进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的传承发展。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洋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从保护的角度来说,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主要是将其“洋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整体规划之中,使其成为洋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维系和修复的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针对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与传统建筑环境的相互依存发展关系,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三者(新农村建设、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洋县传统建筑环

境)相互支持的共生性建设模式,为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在当代背景下创造最基本的生存土壤环境。

结语

从真实性、整体性保护的角度讲,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互依托的特点。基于这种特点,对于能够融汇于当代生活之中的传统民间技艺,诸如费家窑砖雕瓦塑技艺,应该注重其传统技艺制作空间环境的延续与发展,使之能够充满生命力地传承,又能承载更加全面的历史文化信息。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7

关键词:城市雕塑;审美价值;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37-02

“城市雕塑”是一个新兴的、特定的艺术称谓,它是有别于传统概念上定义的 “架上雕塑”而言的。“架上雕塑”即一般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中的、小型的作品。城市雕塑显要的存在特征即是与城市空间环境相连接的、与城市地域文化、城市民俗文化、建筑风格等特征相统一的雕塑艺术样式。城市雕塑作为一种新兴的、独特的艺术门类,是中国经济的腾飞的外延化、艺术化表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样,经济社会的腾飞,也促进了城市雕塑的蓬勃繁荣。

一、城市雕塑的审美价值

(一)视觉冲击力

任何门类的艺术形式,总是以一种独特的、有别于其他的艺术样式存在着。而各种艺术门类的存在,首先都是通过视觉来给观者以直觉的感受。雕塑艺术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即通过雕塑语言的特殊性或个性来表现的。雕塑作品是以空间造型占据一定的时空,讲究三维立体感、讲究存在的永久性和形象的表现性或再现性等特征。它所具有的实实在在体量感、全方位的观察角度,决定了雕塑艺术自身有别于其它艺术样式,从而构成了雕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而这种语言往往带给观者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冲击。

从雕塑材料上来说,雕塑作品就是材料的精神升华表现。每一个特定的时代,雕塑都有特定的材料适用范畴。在当代雕塑中,材料的运用和形式的探索是并驾齐驱的。对于新材料的探索和大胆应用,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雕塑艺术的表现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材料科技的突破,新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形式的雕塑作品中,尤其到了当下,雕塑家将能想到的、见到的材料都灵活的应用于作品中。更新了雕塑家对于雕塑原材料的认识观念,新材料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它的物理性质,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更新的、发展的观念,正如当下所流行的观念艺术。材料对于雕塑作品的意义已经被颠覆。后现代主义雕塑中大胆的利用现成的材料,对材料的运用达到了无所不能。活动雕塑、软雕塑、肢体语言的出现又一次丰富了雕塑材料的表现形式。从现代雕塑的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现代雕塑材料已经走出了传统雕塑材料那样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定位,已经不再是靠自身的特殊属性来屈从的服务于作品,不再是默默无闻的牺牲自身的属性来换取雕塑形式表现的魅力,而是更关注材料的自身作为单独存在意义。所以说,现当代的雕塑作品,因为材料上的突破,变得更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更能引起观赏者的思考,思考不同材料给观者的美感感悟,不同材料给观者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艺术家在思考怎样去做出一件具有视觉效果的作品时,对材料的思考几乎成了表现视觉冲击力的第一要义。

(二)精神震撼力

雕塑作品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着,运用其特殊的语言表现视觉冲击力,但一切形式的艺术作品最终目的都是一种精神追求,都是一种情感号召,都是为了能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主观情感与价值观,让人们在对其作品的欣赏同时,引起观者的心理反应或精神思索,最终促使观者大众能对现实世界中的精神世界进行再思考。因此,雕塑艺术的冲击力不仅仅在于形式上的直观表现,最重要的是反映精神世界、文化世界,社会生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雕塑作品的精神震撼力就是雕塑存在的本质追求。

艺术家在任何作品的艺术创作时,都是一种内心主观世界的表达,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艺术家的思想是创作的灵魂,是一切作品的根源。他接受的所有外部世界反应出的信息,并且有选择的将这些信息存储在脑海里、记忆里,并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标准和个人艺术感观进行挑选、判断并且加工处理。在提炼、概括、思考的过程中,才形成了艺术家所认同的价值观。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是情感要素的表达。雕塑要具备感染力,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情感作为第一要素。正如,感动不了艺术家自己的作品,又怎样去打动别人。如果一位雕塑艺术家不懂得如何借助于作品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那作品注定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就是一堆废品,也是对于材料的不尊重。艺术家们通过雕塑技艺和手法把情感蕴含在创作作品中,这样公众在欣赏雕塑作品的时候就能很自然地被作品本身包含的情感所感染。当一件感情真挚的雕塑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公众是很容易被雕塑家们带进艺术的情感世界的。贝尔尼尼的雕塑情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情感都是典型的范例。人类用语言传递情感,而艺术是无声的语言,无声的情感传递反而更能启发思考。所以说,衡量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情感表达是艺术作品本身成败与否的关键,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这种呈现在雕塑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因子不仅是过去的历史,还是将来的发展,都注定会一直是雕塑艺术的灵魂。只有具有精神号召力的作品,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三)环境影响力

雕塑发展到现代,不仅通过造型形式来表现传统观念上的审美,而且雕塑本身也蕴含着一定的人文精神的追求,还考虑到怎样去建立雕塑与人文世界的基本关系。我们不应该仅仅将雕塑看成是某个城市的装饰品,雕塑承载着更多的人文使命,例如,提高城市整体环境的质量,提高城市的文化素养,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标识等等。

城市雕塑的使命从本质上来说是现实生活与人文环境的再平衡。许多城市雕塑作品在协调人与环境的同时,也已成为其城市或地区的标志与象征。这些作品在不同的空间场所中,根据不同的环境需要,能恰到好处地调节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城市公共雕塑处于大的空间环境中,同时也深刻的影响了环境。

二、雕塑家的审美取向

(一)以材料艺术语言所表现的形体是雕塑艺术最重要的手段。但雕塑由于受制于制作工艺及材料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就是因为这种局限性,要求艺术家要对万千世界作出更为简约的概括与提炼,要充分利用有限工艺和材料表现无限的主题,要将万千世界归统一归纳于单纯的艺术创作中,在有限中寻求无限,力争达到单纯与丰富的辩证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同意。此外,雕塑由于是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具体的形体,雕塑的物质材料,除了它同艺术形象结合在一起时,其本身也可以具有审美价值外,还往往决定着所要采取的制作方法和作品的艺术效果。所以雕塑作品的优劣,更多考验的是雕塑家的审美动机,更多考验的是艺术家用怎样的理念去诠释。

(二)艺术家除了自我观念的表达,还应更注重雕塑作品的适应性,作品要统一于环境。要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做综合的考虑,要了解和研究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风俗、,了解发展理念以及理想追求,这样雕塑家才能有效地、出色地通过雕塑为环境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创作既有艺术品质、又被大众喜爱的城市景观。在城市雕塑的创建中,切不可脱离环境、区域文化的创作,杜绝欠缺调查、与环境不协调以及视觉效果欠佳的作品落入。所以,城市雕塑的前期调查与研究,是确保高品质城雕效果的基础。成熟、优秀的雕塑作品会为环境增添光彩、相得益彰,能典型代表城市形象,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大众对审美的素养,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状态。

三、对城市雕塑艺术品质的思考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城市雕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出现了一些较为优异的作品,但也不可忽视一些层次较低的作品,俗称之为“视觉垃圾”,就如何营造合情、合理、典型、特色、优异的城市雕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注重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和意识形态。无论是大型景观广场雕塑,还是小型应景雕塑,都应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一切城市雕塑都应该以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为切入点,杜绝没有参照文化背景的生搬硬套。要在综合文化背景前提下,充分发挥雕塑的艺术形式,使之与环境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二)注重雕塑作品的思想内涵的挖掘和艺术品质的研究

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的内涵。一件品质较高的作品一定蕴含着对文化的深切感悟。精神追求、宗教、现实生活、民风民俗、城市风貌等各方面都应准确了解。作品一定要形神兼备、富于感染力和号召力。雕塑中呈现的不仅是艺术作品,也是精神世界的充实。真、善、美、应该始终成为艺术品格的主线。雕塑作品是一种生命形式,是艺术家情感意志的转移,是艺术家情感意志的物象化。同时,它也是艺术家独特的创作风格。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生活题材,都应该与环境互相衬托、呼应,达到景观和雕塑的和谐。如果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做到了,那么,所营造的雕塑作品是高品位的、且具有人文精神和强烈的文化色彩。城市环境与雕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题,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学科之间联系紧密,值得我们深入深入挖掘,仔细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朝闻.雕塑美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焦兴涛.新具象雕塑[M]. 重庆:重庆出版社.

[3]王朝闻.审美基础(上、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8

【关键词】雕塑;造型艺术;冰雪艺术;创新 

 

引言: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我们的先民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冰雪雕塑艺术是兼具艺术家灵慧与大自然神奇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质感魅力与表现形式使这一年轻的艺术名扬天下。近年来,冰雪雕塑艺术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雕塑艺术概况 

雕塑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1.1中西方古代雕塑造型特点 

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 

1.1.1中国古代雕塑特点 

(1)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2)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行。 (3)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4)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5)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6)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 

1.1.2西方古代雕塑特点 

1.2当代雕塑现状 

当代的视觉艺术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思想的组成部分,艺术本位的概念也已经大大拓宽,可以说当代雕塑(这里不包括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一种关注人性、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未来的艺术,是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思想。 

1.2.1 当代架上雕塑 

中国当代架上雕塑充分吸收了平面,色彩,构成学以及影像艺术等等各家优势,同时,拓宽多种材料极其造型潜力,寻找一切雕塑可能利用的资源,去寻找未来的可能性。 

1.2.2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 

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所有雕塑家的倾心关注。在材料选择上强调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和现代工业背景的息息相关。坚固、永恒和优质是传统雕塑对材料的要求,而在今天不分质地优劣和永久与否,只要能够有效、完美地传达雕塑家的意图,就是最好的材料。 

 

2. 冰雪艺术概况 

2.1冰雪文化及载体 

冰雪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冰雪文化,是指人类在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以冰雪为内容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渔猎、体育、艺术、民俗、经贸、文学、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展览、新闻报道等等。狭义的冰雪文化特指体育、艺术、文学、旅游、科技等精神财富。哈尔滨能在中国率先发展起现代冰雪文化,是因为他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城市历史。 

2.1.1冰雪饮食 

2.2.2冰雪体育 

2.2.3冰雪文艺 

2.2.4冰雪旅游 

2.2.5冰雪艺术 

2.2冰雪艺术的起源 

   冰雪艺术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因为,北方地区人民要生存就必须与冰雪抗争,必须接受冰雪。长期与冰雪的接触让北方人民对冰雪的特殊性更加清楚,人们不再畏惧冰雪,人们利用冰雪来丰富生活。随着民俗冰雪活动的不断扩展,人们从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出现了早期的冰雪艺术活动。我国有记载的古代冰雪文化活动出现在隋唐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首先开始的。 

2.3冰雪艺术的特征 

(1)自然基础(2)社会基础(3)文化基础 

3.雕塑造型给冰雪艺术带来的创新思维 

3.1雕塑与冰雪的结合 

3.1.1雕塑造型带来的种类及创作风格 

(1)素描、绘画基础。(2)表现手法上也分有圆雕、浮雕和透雕等形式。(3)具象、装饰变形、抽象。(4)都通过造型手段来表达感情、意境。 

3.1.2雕塑造型带来的功能与意义 

3.2冰雪艺术中雕塑造型语言的应用 

3.2.1冰雕的艺术表现 

3.2.2雪雕的空间、体量造型 

3.2.3冰灯的形式语言 

3.2.4冰建筑中的雕塑语言 

4.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前景 

冰雪活动开始是人们为了生存,在被动接受冰雪中产生的,然而经过了历史与劳动人民智慧的打磨,逐渐发展成为积极的、有力的、综合的活动,是人们利用自然充实人文生活的典型个案。 

(1)促进冰雪艺术不断创新,提高冰雪艺术的可观赏性水平。(2)冰雪艺术继续普及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市民的审美水平,增强文艺活动的可参与性。(下转第126页) 

(上接第125页) 

4.1国际四大冰雪赛事 

4.1.1加拿大的“魁北克冰雪狂欢节” 

节日活动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多彩,包括“雪之城堡”、“狂欢节之王”、“冰河竞舟”等活动。 

4.1.2日本的“札幌雪节” 

有国际雪雕比赛及市民的各种冰雪竞赛活动。 

4.1.3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 

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及滑雪爱好者投身其中。 

4.1.4中国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冰雪活动。期间的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驰名中外。 

4.2冰雪雕塑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就冰雪艺术而言,它有两个价值,一个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另一个就是适于文化消费的经济价值。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这两个价值,才使其有所广泛的传播空间。 

结语: 

上一篇:劳动教育机制范文 下一篇:长期投资核算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