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30 11:16:57

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篇1

一、遵章守纪是医德医风建设的必然要

医德医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一般的社会道德、社会公约、人文伦理等内容,而且包括了各项医疗制度、国家(地方)行政法规、军队的有关规定、医院的规章制度等等。如何保证公约、制度、法规的实施,要害就在于遵章守纪。

第一,遵章守纪是病人利益的需要。医院是一个非凡的服务部门,其服务对象是人,服务过程和结果又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也就意味着一旦出现误诊、开错刀或其他什么操作失误等情况,就无法挽回,或即使能够挽回,也会给伤病员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伤病员来到医院后,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假如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诊断,不能按需做好各种操作,稍有疏忽就可能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因此,医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遵照规程完全各项工作,就是对伤病员利益的最基本保证。

第二,遵章守纪是为病人服务的基本要求。国家、军队卫生部门和各各医院都有为病人服务的若干规定,仅《技术操作规程》就有20余个版本。但由各类医疗事故引发的法律纠纷也常见报端。人们现在常说医生是一脚在医院,一脚在法院,这固然有我们法制体制不健全的因素,但也和医务人员是否遵章守纪,按规定行医有很大关系。如用错了药、开错了刀、手术器械留在伤口内等等这些,无一不是有章不循造成的。所以,按操作规程为病员服务是起码的要求。

第三,遵章守纪是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遵章守纪的工作作风是医务人员形象的重要体现,非凡是作为军队医务工作者,良好的形象、严谨的作风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同时,井然的工作秩序,也是医院的良好形象之一。不难想象,医务人员上班迟到早退、衣帽不整、医院环境杂乱无章等,会给病人从心理上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因此,任何一个医院要赢得病人,必须要全体人员遵章守纪,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

二、遵章守纪是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内涵

遵章守纪和医德医风是互为结果的辩证关系,是共同发展、相互制约的,但其主体还是遵章守纪。因为只有使医务人员的各项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才能体现出良好的医德医风。

第一,遵章守纪是为了继续良好的医德医风。继续具有选择性和发展性。医德医风和其他宝贵遗产一样,也有强烈的选择性。人们一方面对继续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必然性熟悉,另一方面也在考虑自己对选择行为产生后果责任的承担。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为己主义者,他不会选择不利甚至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同样,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更不会选择损人利己的行为。我们相信,任何一个遵章守纪的社会主义者、一个有文化道德修养的医务人员,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深刻熟悉到自己行为与病人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遵章守纪是为了加强医德医风修养。医德医风修养本身是一种自我约束行为的过程。因此,医德医风修养不是一日之功,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是医务人员接受的系列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医德医风修养过程中,影响其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等价交换”原则被使用到了为病人服务之中,这与我们传统上的救死扶伤的精神完全相悖。因此,坚持遵章守纪就是坚持良好的医德医风。因为良好的医德医风在长期的

医疗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也是医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修养。

第三,遵章守纪是为了弘扬和发展良好的医德医风。医德医风建设最终归宿是什么呢?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精神上的高尚,或是遵守几个规范、制度、纪律,而将发展成医德治理的法制化,发展成依法治院。而遵章守纪仅仅是其首要条件。随着医疗事业法制化治理的逐步完善,医德立法治理势在必行,只有建立与卫生事业发展程度相一致的医德法制治理,医德行为才能真正有法可依,医德医风建设才能真正有法可依,才能进行文明治院,以法治院,把医德医风建设从无序推向有序,从行政规范治理推向国家法律治理,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更健康、更迅速地发展。

三、遵章守纪是医德医风的根本体

医德医风教育,在很多时候不单纯是思想上的教育,更多的时候是对各种规范、制度的再学习过程。因此,引导和教育大家在遵章守纪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才是医德医风教育的根本。

第一,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医德医风建设的基础。针对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我军先后于1994年颁发了《关于加强军队医疗单位医德医风建设的暂行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关于纠正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院为贯彻落实医德医风的各项实施细则,也先后制定了多个规章制度,并于今年通过媒体,向部队、社会郑重做出承诺,真诚邀请军地新闻媒休时刻监督。这些都是加强医德医风的具体办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供了框架和规范。严格遵守这些章程也是医德医风最根本的体现。

第二,经常性教育学习是医德医风建设的要害。要扎实深入地开展以遵章守纪为主的各类教育,如“姓军为兵”、为部队服务的宗旨教育,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法纪观教育等。通过教育,努力引导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不断提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自律意识。使广大医务人员自觉弘扬为国防建设和医疗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牢固树立救死扶伤、廉洁行医的思想,继续和发扬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伤病员极端负责的优良作风,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切实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职责意识和荣誉感。

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篇2

三双教育心得体会两篇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中开展“学、守党规、做合格的好党员”活动,在公民尤其是干部职工和有文化的公民中开展“学宪法、守法律、做合格的好公民”活动,是市委市政府新时期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的一项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观念,提高政治素质,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干事创业形象;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培养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推动我们的各项事业胜利前进。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几个方面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强调修身、修心,而修身、修心主要指的就是思想道德修养。如果道德修养好了,则国家安定、社会发展;反之,道德修养不好,则社会混乱,制约发展。所以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我们在健全完善各项党纪国法、约束和规范社会行为的同时,必须着眼于自律,把基础性、根本性措施放在促进每个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建设上。通过加强修养,促进每个人的身心和谐、素质提升,进而达到“天人合一、人我大同、身心如一”的理想状态,努力凝聚起整个社会共同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省第七次党代会做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战略部署,就我们秦皇岛而言,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紧密结合实际,确立在全省率先建设富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的奋斗目标,以此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秦皇岛的两大主要任务。置身于环京津、环渤海加速崛起的发展大势中,我们秦皇岛的每位党员、干部和群众都应认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加快秦皇岛发展,我们各级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能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二是面对艰巨繁重的历史性任务,我们应以什么样的责任和追求、以什么样的举措,来实现秦皇岛的跨越式发展?我感到,认真思考和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必须紧密联系秦皇岛的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修身正己、提高素质,弘扬正气、凝聚合力的工作,这些既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更是事关长远的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双学、双守、双做”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加强全体党员和全体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 是规范和制约全党行为的总章程,也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集中表达了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和政治主张,体现了党的整体意志和共同理想。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把制定和完善、学习和贯彻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总书记指出,“能不能有效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关系到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究竟有多少党员能认真学习、切实熟悉,进而高度自觉地遵守,值得在座的每位党员深思。如此,宪法更是这样。目前少数党员党性修养不够、理论素养不高、宗旨意识淡薄、岗位履职较差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学习、遵守。开展“学、守、做合格的好党员”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从根本上加强党员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有效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党的章程,严格遵守党员标准,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观、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干事创业形象,尽职尽责、用心用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为秦皇岛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同样重要,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联系。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在培养人们思想道德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道德精神又是影响和渗透法律规范的重要因素。只有健全法制、加强法治,才能规范社会道德原则,有效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增强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责任感。同时,随着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可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因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这是建设法制型社会的根本性措施。宪法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大法,我国以宪法为立国的政治根基和最高法律。要通过开展“学宪法、守法律、做合格的好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让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成为公民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让社会主义信念成为公民的共同信仰和精神支柱,使学宪法、守法律成为人民自觉的习惯和准则,不断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进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思想道德体系,实现社会各阶级、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凝神聚力、众志成城地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三双”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在全市党员、干部、职工、公民中开展“学、守党规、做合格的好党员”“学宪法、守法律、做合格的好公民”的三双活动,是市委根据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着眼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党规意识、法律意识,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所做出的一项事关秦皇岛长远发展的重要决策。是针对解决在少数党员和群众中存在着理想信念滑坡、道德修养缺失、责任意识不强、文明素质不高、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的重要举措,解决好这些问题事关推动更好更快发展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和价值取向,因而影响重大。开展“双学、双守、双做”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牢固树立长期努力的思想,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不抓则已,抓就抓好,坚持不懈、持续深入、锲而不舍地加以推进;必须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明确提出阶段性工作要求,积小成为大成,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取得扎实成效;必须坚持自我教育为主的原则,注重做到入脑入心、切事切理、切人切己、求深求实,坚决防止走形式、作表面文章;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稳妥积极推进,面上铺开,重点实践,以点带面,有重点、分层次地深入开展,务求实效。

共2页,当前第1页12

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司法鉴定 职业道德 规范 困惑

一、前言

    在现代司法诉讼活动中,司法鉴定是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司法鉴定在案件侦查、审判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司法鉴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人员在执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鉴定人员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当前,因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或不完整,司法鉴定人员受不利诱因影响而出现鉴定失误或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刑事案件的错捕、漏捕或久侦不破,民事案件的审理不当、判决不公。当前,急需对此予以纠正和完善,将司法鉴定人员职业道德纳人规范化轨道,使司法鉴定活动朝法制化、科学化和有序化方向发展。

    二、目前我国司法鉴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困惑

    (一)思想认识的误区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法律界和实务界人士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导向作用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1.以德治鉴与依法治鉴。法治是建设政治文明,体现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要求,属他律范畴。德治是建设精神文明,强调对他人、对社会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属自律范畴。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非明示的社会规范,对内它构成引导、制约、调节司法鉴定行为的道德准则,对外它代表着整个司法鉴定职业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从本质上而言,“守德”比“守法”对人的要求更高,前者是后者的底线,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2.道德约束与行政监管。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X以下简椒决定》)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名册编制和公告。司法部于2005年9月29日颁布《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汉以下简称《办法》),对鉴定人的执业登记、权利和义务、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极力强化统一的行政管理与行政监督。显然,行政管理和行政监督是依靠方针、政策、法规的实施和强制性手段来执行,但行政监管并不能代替职业道德约束。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是不依靠强制性手段而建立的一个有说服力和劝导力的机制。职业道德规范对司法鉴定人员的约束作用是行政监管所不能取代的,必须对前者的建设予以足够重视。

    3,道德规范与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目标是相同的,但两者的表现形式、作用范围、保障方式等均不同。技术规范是最低的要求,只能用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秩序,而道德规范要比技术规范内容广泛。在实践中,违反技术规范的行为肯定也违反道德规范的要求,但是有许多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并不违反技术规范。因此,道德规范是技术规范的基础和前提保证,技术规范是在道德规范的约束和引导下对司法鉴定人员在执业技术方面提出的要求。如果一名鉴定员没有祟高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执业能力,即使有再好的职业技术规范也不能完全保证其圆满地完成鉴定任务。在司法鉴定实践中,重技术规范、轻道德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道德规范的缺失

    《决定膝十二条规定:‘鉴定人和鉴定机构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尊重科学,遵守技术操作规范”,《办法》第六条规定:“司法鉴定人应当科学、客观、独立、公正地从事司法鉴定活动,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遵守司法鉴定管理规范”。但时至今日,司法部仍然没制订和颁布一部司法鉴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司法鉴定人员到底应该遵守哪些职业道德没有明确说明,形成无具体职业道德规范可依的窘境。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四川省、上海市、重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市区已经制订和颁布了司法鉴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对于加强司法鉴定人的管理和规范司法鉴定活动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其不足之处也彰显无遗:1.制订和颁布的主体均为省市区政府司法行政管理机关,而不是国家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因而缺乏一定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只能运行于制订主体机关所辖行政区域。2.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缺乏科学性、务实性和全面性,原则性条款多,细则性条款少,没能结合司法鉴定的职业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道德评判标准,其组成形式也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层次性。3.有些职业道德规范的制订、颁布时间为2005年2月28日之前,其主要依据是已经被宣布废止的《司法鉴定人员管理办法孰2000年8月3日司法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于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因此,这些职业道德规范的效力还颇存争议。

    (三)相关体制的制时

    《决定》对我国司法鉴定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对司法鉴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规范。但是,司法鉴定是一个涉及司法体制、诉讼程序和证据制度等多方面的复杂工程。当前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司法鉴定制度尚未真正形成,很多领域依然尚属法律界或实务界的空白,这对于司法鉴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完善与实施产生较大制肘。

    1.侦查机关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登记管理问题。按照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遴选部级司法鉴定机构的意见》(政法(2008 }2号)的要求,侦查机关管理本系统所属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履行对本系统所属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格审查、年度审验、资格延续与变更注销、颁发鉴定资格证书、系统内部名册编制、技术考核、业务指导管理、队伍建设和监督检查等职责;司法行政机关对经侦查机关审查合格的所属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进行备案登记,编制和更新国家鉴定机构、鉴定人的名册并公告。依照这一管理模式,侦查机关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实行所属部门直接管理,司法行政机关仅仅只是负责免费备案登记而已。显然,司法行政机关制订和颁布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于侦查机关所属鉴定人员没有普遍约束力,这些鉴定人员的执业活动只有依靠其主管机关制订和颁布的职业道德规范予以制约。

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篇4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确定的理性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严格管理、行为训练、规范反馈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道德素质等,从而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接受的最基本的“做人”的教育。

一、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

首先,养成教育从哲学角度看是量变到质变规律的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必然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具备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养成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在其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从大处着眼,小处做起,诸如:言谈举止、起居作息、遵规守纪、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小事,从一点一滴培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这就是量的积累。一个人对有益于集体或他人的“小事”都有很高的道德自觉性,都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关键时刻就能按照个人利益服从整个社会利益的原则进行,表现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的道德品质。相反,一个人如果在“小事”上不检点,日积月累,就会导致整个道德堕落,人格卑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正如古人所云,“习成性与成”,一旦养成习惯,要想改变,是需要花气力,下一番功夫的。

其次,养成教育也是心理学中关于“注意”原理的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任何事情能不能产生情感,要从认识着手,认识过程有感觉、思维、想象、注意、记忆等,“注意”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当人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事物时就形成“注意”。注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定向反射。在养成教育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注意活动,形成动力定型,建立稳固的条件反射,长期坚持并养成习惯,就能形成“无意注意”。使之“习惯成自然”,养成自觉行动。运用心理学关于“注意”的原理,重要的是在养成教育上下功夫,一件事物能不能引起注意,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认识明确,重视程度就高,就能自觉地、有预定目的地“注意”,自觉去实践,长期坚持,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第三,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要经历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情感、思想道德意志和思想道德行为的均衡发展。思想道德信念是思想道德认识和思想道德情感的合金,是人的“灵魂”。它是思想道德行为的最基本的推动力,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关键。没有思想道德信念不会产生思想道德行为。即使产生了一定的思想道德行为,也不会坚定和持久,更不会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关键在于将思想道德信念培养起来。只有将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思想道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凝结为思想品德,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只有达到了行为习惯的阶段,才能表明一种思想品德已经形成。总之,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一般由知开始,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人的思想品德正是在这个循环往复的矛盾统一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二、养成教育的特点

养成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其它类型教育不可替代的。其主要特点是:

1.规范性。养成教育的本质是管理,它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依据规章制度、行政措施或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来约束、协调、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此,在养成教育中,首先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管理制度,使养成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践证明,只有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在学校形成一个综合规范“场”,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才会养成行为习惯。离开了规范性,养成教育就会失去权威和效力。

2.实践性。养成教育主要不是理性启迪,而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实际践行、操守并内化的问题,所以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整个养成教育过程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展开、发展、完成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和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背景,养成教育就无法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在实践中表现,以实践为基础形成,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实践是养成教育最基本环节,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磨练受教育者的意志,养成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可见,养成教育一刻也离不开实践。

3.长期性。养成教育实质上是改变大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不符合大学生作风要求的习气。因此,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如:学生寝室卫生问题,如果只靠学校的几次检查就一劳永逸了,是不行的,关键在于每个同学平时的自觉养成,经常保持,这样就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正确认识各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坚持进行长期的、反复的教育,防止阵发性的、时高时低、时紧时松,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行为中的体现。大学生在实践中应养成的道德品质,首先,应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因为它是我国公民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次,还应包括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养成。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是人格素质的重要表现,它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忠诚、热诚、仁爱、守信、正直、勤劳、勇敢、谦虚、谨慎、创新、求实等。道德品质作为一种自觉意志的能动过程,并表现出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天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上的表现,也不是人的“良知”和自由意志活动的结果,而是在后天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教育以及个人的自觉锻炼影响和修养逐步形成的。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它与违纪违法行为的多少紧密相连。大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水平。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品质需要平时的养成和锻炼,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也需要教育者本身要有足够的认识,不断给予受教育者以新的启迪和培养。

第二,社会公德的养成。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反映,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的公共道德。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精神文明状况,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德主要包括公共场所道德、公共卫生道德、公共交往道德、公共生活道德。它是基于公共生活关系之上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是对每一个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起码标准和要求。它是衡量个人或群众是否达到人类道德一般水平的标志。在大学校园里,维护公共生活的工作秩序、学习秩序,是广大同学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创造一个和谐、团结、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是广大师生的共同心愿,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集中表现,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第三,礼仪与文明的养成。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进行社会交往,这就要讲究各种个人交往和交际中最起码的礼节、礼仪,以及个人在生活中起码应有的行为习惯。其中,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文明礼貌,互相尊重,诚实可信,言行一致,例如:毕业生到社会去择业,无论和用人单位接触还是参加面试,都应该讲究礼节、礼仪、谦虚,尊重他人,体现出一个大学生高度文明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所以礼仪与文明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和养成内容。人们要在交往和交际中,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平等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助于培养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有助于调节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问的关系,避免或减少某些不必要的个人冲突。使社会的公共生活有序、和谐、健康。

第四,遵纪守法观念的养成。法律规范是评定人们合法与违法、懂法与犯罪的准绳。学法、知法、守法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素质。纪律是法律的辅助手段,凡是集体,都必须有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守的纪律。在学校里加强对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不仅是调整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大学生具有遵纪守法意识的基本途径。进行遵纪守法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分清良莠,懂得怎样做才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当然,遵纪守法观念的养成,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而且是在实践中如何遵守的问题,因而,需要经常规范,不仅要进行正面教育,同时,也要结合违章违纪进行典型教育。透视大量的违纪现象来看,个别大学生存在着道德素质较差,纪律观念淡薄的问题,所以,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纪律,促进反省。通过日常各种规章制度的实施,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以此规范自己的行动,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篇5

文章标题: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讲稿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突出体现为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并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坚守法律底线,筑牢道德防线。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树立一些现代道德理念,如诚信理念、合作理念、竞争理念、科学理念、公正理念、法制理念等等。在现实中有些人是非美丑界限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荣耻不分,甚至以耻为荣。一些人为了获得一己私利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甚至铤而走险,挑战法律,违法乱纪,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有的人觉得能钻法律、纪律、规章的空子就代表自己有能耐,觉得这么做“有面子”,瞧不起遵纪守法的人。更有甚者以违法乱纪、挥霍浪费、骄奢淫逸来显示其拥有的特权与显赫地位等等。这种是非颠倒的荣辱观对社会祸害不浅,它不仅使某些干部走上了背离党和国家、人民的犯罪道路,也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清除的障碍。所以,“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主要是针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道德失范而提出的,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它突出体现为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遵纪守法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对每一位国家公民最起码的要求。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守法”规范的主要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即把“守法”作为公民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法律和道德是有区别的。在原始社会,以风俗习惯表现的道德就已经存在,而法律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道德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法律则是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道德涉及的范围是法律所不及的,道德所谴责的言行不一定受到法律制裁,法律制裁的一般都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和道德虽有区别的一面,但在任何国家中,法律与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原则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之间是互相渗透的。他们都要用本阶级的道德为其法律辩护,也都要用法律的强力来推行和维护他们所宣扬的道德规范。在我国,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同样如此。凡是社会主义法律所鼓励、培养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的光荣、正义的行为;凡是社会主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认为不道德、不正当的行为。道德和法律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将“守法”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只有守法,才有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不道德的人。所以说,守法是一个公民的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坚守法律底线,筑牢道德防线。在法制社会中,遵纪守法,文明向上是对每一位公民的基本要求,只有牢固树立法制意识,时刻保持警钟长鸣,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提倡“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社会得以和谐健康发展的保障。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这样的一个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总书记在对“和谐社会”内涵的阐述中,将“民主法治”放在了首位,这表明我们国家和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法治的重要作用。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其核心是以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其内容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和谐社会,意味着安全稳定,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要由制度来保障。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民主法治、安定有序。要完成这个任务,最根本、最可靠的是要靠每个公民自觉地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使整个社会有章可循,稳定有序。

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进一步加大防治腐败力度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的腐败现象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即团伙违法乱纪的集体腐败现象正在悄然蔓延。在当前查处的一系列案件中,往往挖出一个带出一窝。集体腐败势头的上升和蔓延已经产生了令人震惊的危害性。如浙江省宁波市委原书记一案,涉及违法违纪干部127人,其中副省级1名,地厅级15名。广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讲稿第2页

东湛江特大走私案,走私货款总值110亿元,偷逃税款62亿元,涉案公职人员257人,其中厅局级干部16人,处级干部64人。湛江海关是一个不足千人的单位,涉案人员160多人。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涉及案值400亿元,涉及干部多达300余人。无数事例表明,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淡薄,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是造成和乱作为的根本原因,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在全社会倡导“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当前反腐败的迫切需要,抵触法律的底线,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对人民来说,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在一个法治国家,人人都应敬畏法律,视法律为神圣的准则。法律就是公共道德,法律既是每个人的行为标准,同时也是对违反行为标准的惩罚标准。法治社会,你遵纪守法,法律就保护你,保障你的权益;你胡来蛮干,法律就会惩戒你。每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规范,社会才能文明进步。遵纪守法是具体的,要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遵纪守法是长期的,要持之以恒,贯穿始终;遵纪守法是自觉的,要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我们每一个人,不仅自己要做到遵纪守法,而且要影响和教育周围的人。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营造一个学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的良好氛围,营造一个守法用法、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营造一个维护法律尊严、弘扬法治精神的良好氛围,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当前,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领导干部不仅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参与者和实践者,而且各级官员掌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具有更多的资源,在社会上也具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他们的道德水准对全民道德建设影响深远,关注并推动他们个人素质的提高,是我国道德建设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带头学法、用法、守法,既是提高领导干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需要。

其次,要把各级政府建设成法治型政府。只有政府依法行政成为守法政府,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政府的权威和良好的形象,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楷模和标尺。因为领导机关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他们严守法纪,就给下面做出了样子,而其违法乱纪,不仅会使他们自己丧失威信,而且会把党风、社会风气带坏,使违法乱纪现象在社会中蔓延。事实上,在许多问题上,人民都是先看政府的,政府官员如果不依法行政,不以遵纪守法为荣,玩法律于股掌之间,又怎能建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呢?为此,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应该将遵纪守法状况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建设法治型政府。

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篇6

道德是一套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或规则。道德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所罗门)。在康德看来,道德等同于义务,掌握于人的意图当中,一个拥有好的意图的人可被称为具有“善良意志”的人,即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功利主义者则强调道德行为结果带来的利益,道德行为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的标准。笔者认为,真正完善的道德评判标准应该把好的意图和道德行为相结合,单纯有好的意图而未付诸实践未能体现道德原则的指导性,没有好的意图只有道德行为则是虚伪的表里不一的道德。

1 遵守道德原因分析

人们遵守道德的原因首先源于人们的生存需求和自身利益需要。假设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道德的存在,人们的生活就像动物间的生活一样,弱肉强食。强者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弱者甘受欺凌,整个社会处于野蛮和恐惧状态。而道德的出现则恰恰保护了弱者,改变了这种混乱的状态。人们会去认同道德,遵守道德是因为人们担心自己某一天会沦为弱者,人们希望有道德来保护自己。比如,人们不想自己陷于被无辜谋杀的恐惧之中,因此他们一致认为杀人是不道德的,人们不能随便谋害他人性命。

对大多数人来说,遵守道德是利大于弊的。道德作为调节和规范社会关系的准则,本质上调节和规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是道德的本质内容(潘文玉,2004)。遵守道德虽然有时候会违背人们的现实利益、物质利益,但对于一个讲究内心道德建设的人来说,没有遵守道德带来的良心谴责,或是别人对其不道德的行为的批判鄙视并与其断绝交往关系带来的利益损失会比他因为遵守道德而失去的物质利益更大些。因此,在物质利益与道德的两难选择中,个体更可能偏向于道德的遵守。

当然道德并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力。有些人根本就不在乎道德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他们对道德观念不敏感,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也不会有内心的反省,甚至钻道德的空子谋取私利。这种对遵守道德的不重视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约束力的缺乏引起的。古希腊古罗马整个社会强调民主法治,将道德的标准固定在法律条文中,要求公民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公民对道德崇拜而敬畏,对不遵守道德的行为则是强烈谴责和鄙夷。然而,在现在的中国,市场体制监管的不完善、社会对道德沦丧行为不够强硬的打击力度和惩罚力度、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使得一些利益熏心者钻了道德的空子,为所欲为。在这样的一种社会,道德经常不被认可和遵守。

2 对加强道德建设的一些建议

遵守道德是人们利益权衡的结果,那么从这个视角该如何给不良道德之风正肆意增长的中国社会一些加强道德建设的建议呢?

一些研究者认为高度和谐的、秩序良好的社会必然是建立在高度自律的体系而不是建立在高度强制的体系,从而坚决反对将道德制度化、法律化的主张。笔者认为高度自律在道德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今道德沦丧之风肆虐的社会来说,将一些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规则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不失为一个加强道德建设的好办法。制度和法律的强制性保障了这些基本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能快速地减少道德沦丧行为,虽然可能存在道德外化的弊端,但却为进一步加强道德自律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道德制度化、法律化的具体操作中,除了将像杀害他人性命、非法掠夺他人财产等这些明显违背人性道德的行为列入法律规定之外,也要把一些公认的道德准则纳入其中。比如,人们在公共场合吸烟应该要接受罚款这一条就应该被制度化。这样就能够加强道德的可实施性。

在加强道德自律方面,要从道德教育的改革开始。中国的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会变味为说教主义,显得过于空泛和不真实。道德教育应该变身为公民教育,从小就培养孩子在真实的具体的情境中的正当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当孩子对这些道德的遵守成为了一种习惯,其道德的自律性也就明显得提高了。

加强道德建设的方法之三是对道德的具体形态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的道德层次对人们进行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即是说,将道德客观上存在的层次予以科学的划分,从而能为不同德性水平的人们提供契合其自身状况的价值追求。对道德的划分,首先就得标明公德与私德的范畴,并对其作出不同的约束力度。比如可以要求每个人都要讲究社会公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却不能要求其每一个人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如果把公共道德的要求拔得太高,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道德的虚化和无实用性,道德将成为一纸空文。在道德的规定中,应该有多种正确的道德选择标准,避免道德的单一化、统一化和空泛化。

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篇7

摘 要 当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滑坡,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职业道德缺欠,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会计行业面临着一场严重的“诚信危机”,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会计职业道德 表现 对策

所谓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一、会计职业道德内容解读

(一)爱岗敬业。会计人员应当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爱岗敬业是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中最基本的规范,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工作中忠实地履行岗位职责,以积极、健康求实、高效的态度对待会计工作,做到认真负责、恪尽职守。

(二)诚实守信。对会计人员来讲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尽最大的努力,围绕企业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在反映企业对外交往和商品交易活动的过程中切实做到诚实可信、遵守承诺。

(三)廉洁自律。廉洁自律是提高会计职业声望的基石,是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是会计工作的行为准则,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要坚持会计工作原则,敢于同违法违纪现象作斗争。廉洁自律的基本要求是:会计人员要自尊自爱,严格要求;要加强道德修养,不贪不占;要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自我约束;要加强学习,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四)遵守准则。

1.熟悉法规。会计工作不只是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同时还要进行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制观念。

2.依法办事。一方面,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另一方面,依法办事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自己职业的形象和人格的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遵守准则,依法办事,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中之重。会计工作以会计准则为指导,以会计处理为载体,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经济事项和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每一位会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会计准则,牢固树立财经法制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有“不义之财不可取”和“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志气,“不惟情,不惟钱,只惟法”。

(五)保守秘密。会计工作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有机会了解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有可能了解或者掌握重要商业机密。这些机密一旦泄露给竞争对手,会给本单位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的损害,这对被泄密的单位既不公正又很不利。泄露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也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违法行为。因此,作为会计人员,应当确立泄密失德的观点,对于自己知悉的内部机密,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严守秘密,不得为一已私利而泄露机密。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

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监督却失之于宽,在不少地区甚至显得苍白无力: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五号)显示,共抽查了159户企业和为这些企业出具审计报告的117家会计师事务所。在被抽查的159户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共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资产失真度0.95%;所有者权益不实的有155户,共虚增所有者权益19.36亿元,虚减所有者权益18.17亿元,所有者权益失真度1.82%;利润总额不实的有157户,共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利润总额失真度33.4%。

2009年,审计38个中央部门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查出各类违规问题金额90.6亿元,12个部门存在预算编报不真实的问题,26个部门违规转移挪用财政性资金10.75亿元,14个部门向下属单位或相关单位转移财政性资金9.35亿元,19个部门或其下属单位隐瞒截留财政资金和其他收入,设置账外账、"小金库"共3.5亿元,主要用于发放福利补贴及其他不合理开支……

上述数据与事例,客观反映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会计职业道德的丧失已经严重扭曲了会计信息和经济信息、破坏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环境、侵害了相关方的利益。正是基于这一问题的泛滥和严重性,关于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越来越成为公众关心和探讨的焦点。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制定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制定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评价系统是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认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应包括注册会计师道德规范、对外财务会计道德规范和内部管理会计道德规范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包含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责任以及职业公正四个方面的要素。其中,注册会计师道德规范应包括的内容有客观独立、执业法规、履行责任、竭力服务、资料保密、职业信誉、职业技能等;对外财务会计道德规范主要应包括遵守法规、充分披露、真实客观、恪守信用等内容;而内部管理会计道德规范则应当包括科学理财、节俭廉洁、严格监督、协调合作、信息保密、练技精业等内容。

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篇8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准则》《条例)两部党内法规,是在党长期执政和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实现依规依纪治党、切实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纪律底线。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强化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加强对两项法规的理解认识,全面抓好贯彻落实,更好地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深刻体现了两大党内法规与党章相呼应。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党内法规的基础和依据。早在上任伊始就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再次指出,“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当前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提醒我们: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尤其是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形势与实践下,迫切需要唤醒全体党员的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全面梳理了党章对全体党员、党员领导干部的纪律要求和廉洁自律要求,把党章中的有关要点突出来,是对党章的具体化。两部法规指向明确,既树立高尚的道德追求,又严明党的纪律戒尺,旨在唤醒全体党员的党章党规党纪意识,用严明的纪律维护党章权威。我们所有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模范地遵守党章、党纪党规,自觉捍卫党章尊严,主动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切实做到对党忠诚老实,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深刻体现了党纪处分与国法处理相衔接。党纪是对党组织和党员立的规矩,国法是全体公民的行为底线。强调:“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准则》和《条例》严格区分党纪与国法的界限,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使党规条款更清晰、党纪特色更鲜明。凡是国家法律已有的内容,不再重复规定,同时明确规定党员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的党纪责任,从而实现党纪处分与国法处理的有效衔接。我们要消除惯性思维,牢固树立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的执纪意识,把真正管住纪律作为工作的重心,从而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盯违法”向“盯违纪”转变,从“惩处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转变,从只注重查办大案要案向强化日常监督执纪问责转变。要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正确处理“极极少数”与“绝大多数”、“小毛病”与“大问题”、“破纪”与“破法”、“轻处分”与“重处理”的关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的前面。

深刻体现了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使人向善,是纪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纪律用来惩恶,是道德的坚强后盾和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做到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纪律和道德在政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以德治党要求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修养,强调道德自律,坚守信仰、价值观念、宗旨意识的高标准。依规治党是以党纪的权威性约束党员干部的言行,强调他律,不去触动纪律底线。修订后的《准则》,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廉洁自律规范,体现党对全体党员所倡导的高尚道德情操要求,《条例》严明党的纪律规矩,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体现了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的有机结合。我们纪检监察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践行廉洁自律规范,自觉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守道德高线,要动真碰硬抓好执纪监督问责,不当“老好人”,敢于得罪人,运用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手段,做好党规党纪的执行者、捍卫者。

对照准则、条例党员个人问题清单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是在党长期执政和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实现依规管党治党、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成果。

今天我就学习《准则》《条例》的一些浅显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准则》和《条例》修订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党员和党组织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已成为党的一大忧患,原《条例》和《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需要,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适用对象过窄,仅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规范,未能涵盖全体党员。二是缺少正面倡导,其中“8个禁止”“52个不准”均为“负面清单”,许多条款与修订前《党纪处分条例》和国家法律重复,法纪不分。三是“廉洁”主题不够突出,有一些内容与廉洁主题无直接关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突出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注意党纪与国法有效衔接。通过修订,真正把党规党纪的权威性、严肃性在全党树起来,切实唤醒广大党员的党章党规党纪意识。

修订后的《准则》和《条例》,贯穿着“全面”与“从严”两个关键词,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对党员遵守党的纪律提出了新要求,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彰显了中央的坚定决心,释放了一种执纪越来越严的信号,进一步扎紧了管党治党的笼子,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条例》和《准则》的深刻内涵及变化

(一)内容的变化。新《条例》《准则》与原来的相比,篇幅更加简短、内容更简洁。原条例共3编、15章、178条、24000余字,修订后的条例共3编、11章、133条、17000余字,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等3部分。原《廉政准则》共4部分、18条、3600余字。修订后的《廉洁自律准则》共8条、281字,包括导语、党员廉洁自律规范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等3部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必须”“八条规范”。导语部分,重申关于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传统作风、高尚情操等“四个必须”的原则要求,强调廉洁自律、接受监督的主旨,最后将落脚点放在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以体现修订准则的目标要求。党员廉洁自律规范部分,围绕党员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提出“四条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部分,针对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围绕“廉洁从政”,从公仆本色、行使权力、品行操守、良好家风等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要求更高的“四条规范”。

(二)内在逻辑变化。新《条例》、《准则》一正一反、相互配套,《廉洁自律准则》坚持正面倡导、重在立德,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党纪处分条例》围绕党纪戒尺要求,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

(三)适用对象变化。新修订的《条例》《准则》适用的对象更加广泛,原《条例》《准则》重点规范的党员领导干部,新《条例》《准则》的规范对象则包括一般党员,是管住“大多数”党员干部的重要举措,力争管住每一个党员和党组织。

三、《条例》和《准则》的特点

(一)修订后的《廉洁自律准则》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针对现阶段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原则要求和规范,展现共产党人高尚道德追求,体现古今中外道德规范从高不从低的共性要求。

修订后的《廉洁自律准则》以党章作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着廉洁自律,集中体现党的性质、宗旨,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

一是紧扣“廉洁自律”,去除了与其无直接关系的条文,对党员领导干部由原来的“廉洁从政”扩展为“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二是坚持正面倡导,将“8个禁止”“52个不准”有关“负面清单”内容移入同步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

三是面向全体党员,将适用对象从党员领导干部扩大到全体党员,充分体现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四是突出“关键少数”,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提出比普通党员更高要求。

五是删繁就简,努力做到简洁、好懂、易记。

修订后的《廉洁自律准则》,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廉洁自律规范,是向全体党员发出的道德宣示和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二)此次《党纪处分条例》的修订不是小修小补,而是总结十几年来管党治党丰富实践经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实践成果,涉及许多重大问题的重要修订,修改条文多,内容变化大,是史上最严的处分条例。

原《条例》将违纪行为分为10类,其中有相当部分内容与法律重复,比如贪污贿赂行为 (原条例第9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原条例第15章)等。这次修订,按照纪法分开的原则,删除了与法律重复的内容后,根据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党的纪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将违纪行为分为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行为六类。其中,政治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和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纪律,是打头、管总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组织纪律是规范和处理党的各级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以及党员与党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廉洁纪律是党组织和党员在从事公务活动或者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的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廉洁用权的行为规则,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重要保障。群众纪律是党组织和党员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处理党群关系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群众纪律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密切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保证,更具有执政党纪律的特色。这次修订将违反群众纪律的行为单设为一类,恢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关于群众纪律的优良传统,以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工作纪律是党组织和党员在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是党组织和党员依规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生活纪律是党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涉及党员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各个方面,关系党的形象。党组织和党员违反上述六类行为的,应当追究纪律责任。体现在:一是处分的门槛降低了;二是处分的严厉程度加重了;三是处分的空白点补齐了;四是处分的实施更严肃了;五是处分的漏洞堵上了。

四、关于政治规矩

1月13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指出,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1月16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进一步提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是党内常态话语,经常被提及,但“政治规矩”的提法则比较罕见。

(一)为什么讲党的规矩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身正,不令而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守纪律讲规矩的政党才能得民心。在“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的今天,强调规矩,也是改善政治生态的必要之举。

一个人,没有规矩,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没有纪律和规矩,就注定成为一盘散沙。可以说,在今天重新提倡政治规矩,其本质就是为了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内团结统一、重塑党组织的纪律性和约束力,净化党的政治生态。

(二)什么是党的规矩

对此有过总体论述。具体说来,党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从宽泛的外延说,中国共产党党员也都是中国公民,因此必须遵循国家法律,这毫无疑问;从党员的身份来说,党章等党内规章制度作为硬性的约束,也需要每个党员遵守。而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宣传纪律等在内的“党的纪律”,既然已经明确成文,自然也就成为约束和指南。那么,为什么说“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政治规矩?这就需要理清“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之间的关系。对此有详细的论述:“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党内很多规矩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反映了我们党对一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总结,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也就是说,从概念的层面,“党的规矩”的外延要比“党的纪律”更大。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是不成文的、相对柔性的规矩,同样需要遵守。

(三)政治规矩包括哪些

在党的纪律中,尤其强调“政治纪律”,因为这事关全党的路线和立场。同样在党的规矩中,也尤其强调“政治规矩”,因为这也是事业兴衰的关键。指出:“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政治规矩”确是一个新概念,也是理解当下中国政治思路的一个关键词。

新概念的提出,通常有其问题背景。而作为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遵守政治规矩呢?无疑,是因为党内存在不遵守政治规矩的表现。

对于“不守政治规矩”的现象有所总结。在原则立场上,不守规矩主要体现为不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包括“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对涉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反对意见”,甚至是“对中央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在党内团结方面,不守规矩的主要体现,是“团团伙伙”、小山头、小圈子、宗派主义。2013年和2014年,两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党的干部来自五湖四海,不能借着老乡会、同学会、战友会等场合,搞小圈子、拉帮结派、称兄道弟,“宗派主义必须处理,山头主义必须铲除”。为什么?因为这涉及到全党的“团结统一”。 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出现,本质上就是“党内有党”,不仅可能在上情下达、方针执行上打折扣、搞对抗,甚至可能形成“门客、门附”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在政治上形成一种抱团化、互相支持、互相提携的利益交换关系,使政治“潜规则”大行其道,破坏党的风气和统一。

反复论及的另外一个规矩,就是“组织”的重要性。什么叫政治规矩?提出的政治规矩包含哪些内容?。要有组织、体现组织,就要体现程序意识。

作为党员,组织性体现在哪里?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遵循组织程序、听从组织安排、重大事项向组织请示报告。批评道,现在许多干部没有程序意识,“迈过锅台上炕”,或者是做先斩后奏的“事后诸葛亮”。

这种情况,主要体现为“组织意识淡漠、不向组织请示报告”,比如子女在国外定居、个人有几本因私护照、随意外出不报告、个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不报告等。而这些,往往也是干部出问题的苗头,在近年来落马的官员中屡见不鲜。

政治意识不强、组织意识不强,一个干部就不免目中无人、心中无畏,甚至可能衍生出管不好身边人、擅权干政、干预选人用人、打招呼说情等问题。这都是不守规矩的表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不成政党。制定了纪律和规矩却不严守,那必定是做不了大事、没有前途的政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最核心的纪律和规矩,就是规范党员干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它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和规矩的基础,称其为党内政治生活带电的“高压线”,毫不为过。我们党90多年艰难曲折的奋斗,可以说正是靠着它走过来的。

(四)如何遵守政治规矩

有了规矩、懂了规矩,如何做到自觉遵守规矩?答案是,要做到“五个必须”。

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从党中央指挥,不得阳奉阴违、自行其是,不得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说三道四,不得公开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

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要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团结大多数,不得以人划线,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

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不能先斩后奏。

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跟组织讨价还价,不得违背组织决定,遇到问题要找组织、依靠组织,不得欺骗组织、对抗组织。

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他们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日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要做到这些,就要树立政治意识、团结意识、程序意识、组织意识、原则意识。

五、学习贯彻《条例》和《准则》的要求

立规易,执纪难。《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颁布后,要在贯彻实施上下更大功夫。

一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把讲政治、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践行《准则》中的“四个必须”和“八项规范”。要时刻牢记《条例》规定的“六大纪律”,切实做到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用实际行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医院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切实把纪律挺在前面,落实抓早抓小,真正把纪律严起来、执行到位。要加强党员教育,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警醒党员干部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防微杜渐。

三是每一个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要自觉摒弃自己“一无权力,二无地位,不可能与腐败沾边”的错误认识,自觉对照《准则》和《条例》,树立高尚道德情操、严明党纪戒尺,把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四是要自觉接受监督,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为党员要严格执行党章,全面贯彻党内处分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牢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人生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人民的公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持党员服务群众,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去工作,做一名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好党员。

上一篇:安全培训方式范文 下一篇:工程管理培训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