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5:24

藏品数字化管理

藏品数字化管理篇1

[摘要]藏品是博物馆立足的根本,对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日常工作之一。本文从藏品管理的根本工作、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

[关健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藏品数字化管理篇2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寺内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寺院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在历史上,大佛寺既是古代甘、青、宁地区建筑的典型,又是与西夏、元朝等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丝路名刹之一。现位于大佛寺院内的藏经库房珍藏各类佛经和经板7794卷(本、块),其中包括唐咸亨元年墨书写经1卷、《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官版)5301卷、《大明三藏圣教北藏》(手抄补藏)852卷、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558卷(287本)、金银书“五大部”佛经126卷、姑苏版五大部佛经132卷、金银书藏文写经140册页、墨书藏文经10卷、清银粉写经5卷及明清佛经雕版795块,藏经之浩瀚,世所罕见。

张掖大佛寺藏经保存现状

张掖大佛寺藏经库房建于20世纪90年代,总面积260平方米, 2000年7月江总书记参观大佛寺后,拨款加固改造为上下两层540平方米,现库房配备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和专门用来保护寺藏佛经的天然樟木柜。库存经书现主要集中在一、二两库。通过几年的努力,大佛寺业务部门已为经书建立了包含册页、类别、题记、名称、卷数在内的纸质藏经档案。

2004年文物调查项目数据采集软件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在经书的录入过程中我们陆续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馆藏数据化录入软件在经书的信息录入中一部经书只能作为一件文物来录入,无法提供详细的具体经卷检索、题记内容及藏品数量等相关信息。这样的数据信息录入,导致的结果是具体的经卷、题记、柜架位号无法检索、查询,从而为文物信息的查询带来极大的不便;二是馆藏数据化录入软件是针对全国馆藏文物的共性而设计的查询录入软件,而对于具体馆藏的特殊情况尚无法完成本地化改造,这样的缺憾在其他博物馆的馆藏数据化录入中也都有所提及。因而如何建立一个专门的、合理的、高效的、实用的经书数字化管理及展示平台便成为我们做好藏经保护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经书数字化平台建设的目标

一、经书数字化平台对经书的保护和宣传作用

张掖大佛寺寺藏佛经一直被历代佛教信徒所尊崇,很多人都以目睹经书为莫大的荣幸。在我馆各类接待和参观中,人为的翻阅对经书的保存存在着直接的物理伤害。除此之外,通过触摸,人体的汗液和细菌侵入也会导致经书的褪色、老化和霉变等。利用现在高科技技术手段对经书实行扫描,整合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有机结合媒体技术,以虚拟展示、交互式等为手段最终以图片、文字、多媒体信息的形式将经书存入数据库中,再通过专业的模拟软件将库藏的经书数字化的形象展示在显示屏上,可以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收藏保管、文物保护、专题研究、宣传教育、对外交流、多媒体辅助陈列等各项服务功能。这样数字化的经书演示,既隔绝了各种人为的损害,同时又满足了广大信徒对金经的观摩与欣赏。

二、经书数字化平台对经书的存储管理的高效性

我馆馆藏经书多以千字文编次进行排序检索,这样的排序方式在现在经书的管理和查询上都存在很大的不便。馆藏文物数据化录入软件又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因而必须以藏品的总账、分类账、影像账、藏品编目卡的藏品管理为基础,建立专门的经书数据库和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佛经编目、媒体采集、保护修复、检索查询等藏品管理的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系统。

针对经书不同于一般文物的特殊性,建立详细记录佛经文物特征(柜架位、登记号、原字号、佛经名称、时代、卷次、卷数、版式、质地、现状、提及记录、照片、特点、说明)的数据库。通过信息的采集、编目、保管、展示等基本业务的自动化管理建立起B/S架构,为内部管理提供读者管理和系统监控平台,为专家用户提供采编、检索、交流、发表的专用平台,克服目前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共享的弊端。通过合理巧妙地运用高科技技术,将博物馆中的藏品本体组合转化为精神文化产品,渗入到社会公众的宣传服务之中,将逝去的历史活化呈现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功效。

三、经书数字化平台能更好地促进经书的研究工作

经书数字化平台建设,遵从“一源多用、个性定制”的设计思想,以馆藏基础信息库为核心,以建设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知识化平台建设为阶段目标,以数据中心、采集中心、网络中心、管理中心、应用中心为主线,为经书收藏、专业研究、保管管理、修复保护、陈列展示、宣传教育、馆际交流等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在建立好的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基础上搭建合理的资源共享平台,利用网络的互联性建立合理的网络交互平台,不仅能极大地方便内部的研究和学术交流,还能将相关资料到网站上,为文物专家或专业人员提供学术成果、专题资料共享。

经书数字化平台对张掖大佛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馆藏佛经信息化管理及服务网络,强化博物馆各项功能,建设数字化博物馆平台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数字化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独立运作也可在未来的数字化博物馆系统中作为一个子系统运行。数字化经书平台的实现不仅仅为现在的工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同时也可使张掖大佛寺馆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在甘肃地、县、市一级博物馆数字信息化建设中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康.张掖大佛寺寺藏金银书《大般若波罗米多经》降魔曼荼罗[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14).

[2] 冀亚丽. 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 Value Engineering.

[3] 王裕昌. 浅谈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J]. 甘肃科技,2010(10).

[4] 李静华. 数字化博物馆与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9).

藏品数字化管理篇3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建设;数据库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工作逐渐融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它使博物馆的结构与实现博物馆职能的方式发生变化,也使从事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知识结构方面发生根本变化,对博物馆的工作来说具有时代挑战性。

博物馆信息化,是指现行的博物馆工作的各个部门和一切职能都能够利用电脑成为日常工具,并且构成一个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一个网络平台,从而加速现代化进程。其实质就是尽可能地保存与发掘文物的所有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以及对文物所蕴涵的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发掘和交流。近几年来,各地博物馆普遍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电脑安全监控系统,或在编制上设立了专业的部门,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我国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正在切切实实地向前迈进。以下是笔者对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些认与思考:

1 利用藏品管理软件建立起藏品信息数据库

文物作为古代文化的信息载体,所包含的信息是全方位的。博物馆信息化必须把文物所有蕴涵的各个层次的信息尽可能地发掘出来进行数值化,藏品数据库的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传统的藏品档案管理无一不是人工手写记录,工作繁琐、效率不高,查阅起来也极其不便。因此,必须利用藏品管理软件这种信息技术手段来管理藏品,替代传统藏品卡片式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藏品信息管理力度。其优势:首先对藏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便于完善。其次方便快捷。如果我们想了解某件藏品的具体情况,可按其名称、时代、质地等任意指标项或任意组合项来检索,瞬间便可完成。包括影像在内的各项指标数据一览无余,当然这是建立在藏品信息充分采集的基础之上。另外在对具有相同指标项的不同藏品进行横向比较上也是非常简便的,例如展览陈列需要某件明代的陶瓷器,我们只要按照时代和质地组合检索就能迅速找到符合条件的所有器物,并进行比较、挑选,省去了以往进库房逐一比对查找的麻烦。再次,利用藏品管理软件可实现藏品信息的资源共享,使查阅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查找所需资料,大大发掘了藏品信息的利用价值,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要达到藏品资源共享,还要解决各博物馆在长期对文物藏品的管理中,所形成的自己不同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这一矛盾。在软件系统的设计中,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各博物馆内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进行藏品数据库建设时,允许各博物馆根据自身藏品档案登记情况自主定义,便于藏品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和更新。各博物馆的局域网、Internet网站均是相对独立运作,即使是未建成局域网的博物馆也可通过计算机来建设、维护藏品管理信息和本馆的网站,各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形成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需要某物件数据时,依靠这个信息平台,通过对数据筛选分析,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出符合要求的相同类型的数据,再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技术,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2 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的利弊

在博物馆需求扩展和技术的推动之下,实体博物馆进入了技术竞争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都属于实体博物馆,是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主体。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工作,主要着重点在信息化的“化”字上,即利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展示、研究各类文物信息。由于藏品具有不可再生和无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实体博物馆十分重视其安全,以求最大限度保持藏品原状,尽可能减少藏品的自然、人为损坏,实现长久保存。藏品保管过程中信息的采集主要包括两大类:1.文字描述类。例如:名称、时代、地点、质地、外形尺寸、流传经过、所属关系、用途、保存情况、评价、征集者和征集时间等等。2.影像信息类。其手段包括拍照、摄像、平面扫描、三位立体扫描等等。这些资料包含了大量的学术、管理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原始的信息保管工作完全依靠人工,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制约了博物馆的效率和对资料的有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和利用。而数字化博物馆的信息可以以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在数字载体上,借助虚拟现实、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途径,来弥补文物实体因受到条件限制而不能经常更换或展出的缺陷,这样可大大减少藏品受损坏的风险,有利于文物的保护,而且还可将工作人员从繁琐重复的资料誊抄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到文物的保护、研究中去。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管理者能轻松地查到藏品及相关资料存放的具置,在数秒钟之内就完成过去整个部门要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为研究人员营造出一个开放、便利的环境,更充分地利用藏品资源。

数字化博物馆虽然以现代科技的手段弥补了实体博物馆的不足,优势显而易见,但永远无法替代实体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虚拟博物馆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方面,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服务于社会,但并不能代替实体博物馆的存在。因此,虚拟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是相辅相成的,是不能完全相互取代的。总之,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将打破博物馆之间的壁垒,实现文物资源的全人类共享。

3 人才的培养和博物馆的应对措施

博物馆信息化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主要是文物、考古和计算机三个方面,缺一环而不成。所以在引进外界高端技术人员的同时,主要还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来开展信息化建设,不仅可节约大量经费,还可锻炼人员,培养一批横跨文物、考古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随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博物馆的信息化工作正在陷入人才匮乏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要积极采取以应对措施:一是要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实行提供硬件设备及其所应用到的软件的合理配备,这是实行信息化建设的先决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二是每个文博工作者都应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新的思想意识,应该具有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真正提到博物馆的议事日程中,并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加以实施,使博物馆的工作更加科学化,正规化、合理化。三是加强藏品信息库的更新维护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在藏品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遵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制定统一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服务等标准,提高藏品信息的兼容性及共享性。

总之,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博物馆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框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进程,真正做到传承文明。

参考文献

藏品数字化管理篇4

关键词 基层博物馆 藏品保护管理 问题思考

基层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已有博物馆4510家,其中80%以上为市、县一级的基层博物馆。与省级、部级等大型博物馆、专题博物馆相比,数量众多、遍布各地的基层博物馆在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现有的博物馆分级管理投入机制的限制,以及各地重视程度不一,导致很多基层博物馆开放运行投入十分有限。特别是对于藏品的保护管理重视不够、理念落后、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基层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水平。

1当前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现状

基层博物馆是区域性的文化教育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和文物研究中心,是文物藏品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博物馆事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很多基层博物馆都实现了长足的发展,馆舍条件不断改善,藏品保护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一方面,国家对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文物支出累计1404.13亿元,中央财政累计补助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205亿元,极大的改善了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条件。另一方面,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建设投入的增加和保护管理技术的革新,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基层博物馆在馆藏文物保护与管理方面,逐渐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专业化。以2014年启动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为例,100%的基层国有博物馆都实现了藏品的网上登记、网上备案,建立网上文物藏品数据库。另一方面,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保护技术的进步,基础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很多基层博物馆在藏品保护管理中,都开始积极探索更广泛的领域,尝试开展文物保护修复、文物藏品研究、文物艺术品开发等相关工作。

2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藏品保护管理观念落后

先进的理念是有效提升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水平的先导。目前,很多国家、地区的博物馆,已经将藏品的保护管理与文物本体研究、文创产业开发、文物修护技术研究等很多方面相结合,全面拓展了藏品保护管理的领域和范围,有力提升了文物藏品保护管理的附加值。但是,也还有很多基层博物馆,包括博物馆管理者、藏品部门负责人、普通工作人员在藏品保护管理方面,观念比较陈旧,还仅仅将藏品保护管理定位在文物的进库出库、登记造册、日常养护等方面,还没有凸显出藏品保护管理的价值。

2.2藏品保护管理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做好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基础。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对藏品保护、登记、鉴定、分类、库房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的规定。由于各地藏品的内容、特点不同,对藏品保护管理的条件、要求也不同。在规范化保护管理过程中,各省又制定出台了省级的藏品保护管理的条列、制度,很多部级、省级博物馆也根据自身藏品特点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但是,很多基层博物馆由于条件、能力所限,只能完全采用国家、省级相关制度规定,缺乏针对自身馆藏的管理方法、执行起来难度大。导致其在清理藏品、分库保管、登记建账、分类排架等方面不规范,存在很多问题。

2.3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落后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且由于历史久远,文物藏品保护对于环境、技术、设施的要求很高。以先秦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彩陶等文物为例,大多需要恒温、恒湿的环境,对于藏品的库房、设备、技术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器物氧化、褪色、霉变、生虫等问题。有条件的博物馆已经基本实现技术设施的现代化,通过专业的设备、全数字化的管理,可以网上查阅、网上监控,可以自主开展文物保养、修复等工作。但是,由于投入有限,资源有限,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博物馆在藏品存放、保护、管理、修复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库房面积狭窄、缺少专业的设备、藏品随意堆放、文物修复技术落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2.4藏品保护管理人才队伍匮乏

相比博物馆讲解等服务性的工作岗位,藏品保护管理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更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文博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基层博物馆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部门人才十分的匮乏。绝大多数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队伍的现状是:一方面是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很多从事藏品保护管理的人T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工作能力、研究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是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藏品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培养的,即将退居二线,又无法及时补充新进人员,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3提升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认为加强藏品的保护和管理,一是要转变传统的保护管理认识,建立现代藏品保护管理观念。二是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促进藏品保护管理的规范化。三是要加大投入,完善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四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建立高水平的藏品保护管理工作队伍。

3.1建立现代藏品保护管理观念

正确的理念是发展的先导。基层博物馆在加强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打破常规的藏品保护管理路径,探索拓展、创新藏品保护管理的思路。一方面,要真正树立起重视藏品保护管理的意识。藏品是博物馆展览展出、实现社会职能的基础要素。基层博物馆的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以及工作规划、资源分配过程中,要更加重视藏品保护管理,通过加大投入,更新技术,积极开展藏品征集活动,切实丰富藏品资源,推动藏品保护管理工作提档升级。另一方面,要重视藏品保护管理技术的研究应用。藏品的保护管理不仅在于规范的登记、收藏,还在于藏品的日常养护、维修等等,涉及到各种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基层博物馆在藏品保护管理中,要注重保护管理技术的研究,通过保护管理技术的提升,促进藏品保护管理的能力的提升。再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藏品保护管理的附加值。文物藏品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基层博物馆在加强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开发藏品的附加值,通过将藏品与现代文创产业相结合,以藏品艺术仿制、文化要素提炼等形式,积极增加文物藏品的附加值,夯实藏品保护管理的基础。例如,基层博物馆可以在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充分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开发各种具有藏品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提升藏品的价值和效益。

3.2促进藏品保护管理的规范化

基层博物馆在制定和完善藏品保护管理制度、规范的过程中,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文物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馆实际,建立健全藏品保护管理的技术规范,确保藏品保护管理的制度化、体系化和规范化。同时,要在着重考虑藏品安全的基础上,依托馆内现有的藏品情况和收藏条件,制定出完善的藏品展示、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管理体系,提升藏品的利用水平,实现藏品保护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3.3完善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

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落后,其主要原因是投入的不足。经费的匮乏导致基层博物馆不能够很好的对现有的藏品进行定期的维护、检查和保养,也影响了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因此,在完善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方面,首先要加大对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经费投入,不断完善藏品的收藏环境、技术设备。其次要加强藏品保护管理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完善数字化基础设备、建立数字化标准体系、实行数字化登记管理、探索藏品的数字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藏品保护管理的水平。

3.4重视藏品保护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加强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吸收更多的专业性人才进入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队伍,夯实藏品保护管理人才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开展培训、交流学习、专业进修等形式,提升现有藏品保护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再一方面,除了自主培养藏品保护管理人才外,基层博物馆还可以积极探索,建立合作保护制度。可以通过与有能力的文博单位合作、依靠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方式,实现对藏品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罗怀日.试谈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J].大众文艺,2012(03).

[2] 冯亚武.试论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J].黑河学刊,2013(01).

[3] 关勃.基于做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讨论[J].黑龙江史志,2014(13).

藏品数字化管理篇5

关键词 博物馆;数字化;优点,策略

一、博物馆数字化的含义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博物馆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把博物馆的各类收藏、研究、展示、娱乐及教育等用数字化的方式展示出来,服务于人类社会。

博物馆数字化是以博物馆物理实体为基础的,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和补充。具体地讲,就是采用互联网技术与机构内部的信息,将传统的博物馆的日常活动和管理内容等与计算机网络紧密的结合,构筑博物馆大环境,创建博物馆的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新形象。

二、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博物馆数字化包括藏品陈列、考古挖掘活动、文物保护及管理、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人事和物流等。例如文物的整理盘点、出入库记录、色彩的修复及分析、文物碎片的拼接和演示、陈列品的安全措施等。

1、博物馆数字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及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行业互联网普及和应用,博物馆顺应科技潮流,摆脱传统的束缚,进行数字化革命,使得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进一步交叉融合,使文化传播结合高科技创造出崭新的领域,从博物馆功能和组织管理上实现再定位,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需求。随着国际机构对文化遗产概念的近一步探讨,除了对文物实体的静态结果的研究之外,人们开始关注文物研究的动态过程,研究文物的技术和形成过程,可见,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也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必然结果。

2、博物馆数字化是组织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使用网络化办公,办公人员通过网络处理电子邮件、异地事件、展品信息网络化传输、简约的数据存储等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网络进行文化交流、社会调查、方案征集研讨等,扩大了交流面积,带动了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网络实现了高速、高效的办公业态,节省了物力、人力、时间和空间,不仅节省成本还大大优化了工作组织系统,促进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博物馆数字化在对外信息展示上的优点

博物馆数字化在对外信息展示方面的优点包含两方面,一是互联网的信息展示优点,另一方面是现场参观群众的信息展示优点。

(1)、博物馆数字化通过互联网信息形式的展示优点

博物馆数字化使物理空间减小,手续简化,且方便群众参阅。博物馆数字化是虚拟和现实的结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存储在磁盘的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一个联机系统,节省了物理空间;利用博物馆的数字虚拟化,参观人员可以不用直接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见面,通过网络在线咨询,网络办理相关手续,便可以参观浏览博物馆的各种藏品和其相关介绍,提前得知博物馆最近展览活动等节省了时间,实现了文化与休闲,技术与研究的双相结合。

(2)博物馆数字化对现场观众的信息展示优点。根据现场观众的喜好等因素,运用多媒体现场导读和视频点播介绍,以便现场观众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展览区块,方便快捷的到展室选看自己喜欢的展品。

4、博物馆数字化的各种形式信息的运用,提高了文物的展出率和展出效果。数字化的展览客服了现实文物与藏品的陈列受资金和展室的限制,藏品展出的比例较小,而通过数字化,可以利用虚拟的空间、图像及声音等多媒体技术进行网上陈列和精品介绍,满足了参观者的多种需求。

5、博物馆数字化有利于文化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交流,也是保持和延续文化遗产的最佳手段。

一方面,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各件藏品的数据、图片、描述、视频影像、三维模拟展示等详细信息,比较直观,通过3D动态过程强化了感性体验,弥补了传统展览形式的单调。另一方面,博物馆是文化遗产的收藏地,博物馆数字化对藏品的管理,建立数字档案和无形资产的收藏,减少藏品实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耗,减少丢失窃风险,同时借助数字化的加工和资源共享,使学术研究更深入和广泛。

6、博物馆数字化,业内人士把其优势总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1)、博物馆的数字化使其管理更加智能化。以自动化技术为主,楼宇自动化及消防系统等建立起的文物环境监控系统,以及为文物保护而专门研制的装置系统等科学而简约的完成了文物的智能化管理。

(2)、博物馆数字化使信息化优势增强。由信息的快速交流而实施伴随的博物馆工作体系结构的调整和相关制度的提高,办公系统自动化、文物藏品数据库的科学化和文物修复工作的专业化等均是其体现。

(3)、博物馆数字化使文物知识工程更加标准化。使分类、定名、术语、方法、标记、环境、鉴定、语言处理等更加完善和贴切。

三、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新策略

1、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技术是其关键

采用高科技支持系统,诸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各种数字资源整合,不仅对展品的科学管理,又给博物馆的参观者创造了逼真的境界。高科技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基础和保证,数字技术的资源整合则是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2、人才引进与培养是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能动因素

提高现有博物馆工作人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定期培训科学技术和管理内容,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保证博物馆数字化的顺利进行,同时引进行业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借助社会公共资源的专业力量,做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促进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可见,“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始终贯穿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全过程。

四、结论

总之,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博物馆数字化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工程。无论是博物馆在组织机构办公上,还是参观者对文物的文化交流上,亦或者是文物考古研究上博物馆数字化的应用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好处,我们坚信,随着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会有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李静华.数字化博物馆与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第9期

[2]刘英.数字博物馆的生命和2007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43页

藏品数字化管理篇6

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要求

据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总数达2300多个,馆藏文物超过2000万件,每年举办展览近万次。但是,从我国众多的人口基数来看,这一数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而利用互联网建设数字化博物馆可以有效缓解参展压力,使大众享受到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所谓数字化博物馆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博物馆藏品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存储,并通过网上展厅、文物信息查询、网上商店、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建设数字化博物馆,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内容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藏品,查阅相关文物信息,了解展览动态;还可以连接内部局域网、接入互联网,借助多媒体电子阅览终端,实现人机交互;同时还可以进行藏品信息管理,形成藏品的“生命档案”。

(一)立足于实际发展

将数字化应用在博物馆建设中,对博物馆日常管理与工作开展具有重要影响。不过,数字化建设阶段构建资源中心应结合博物馆实际经营与特点展开。由于各区域博物馆各有特色,在藏品内容上更是不尽相同。因此,在馆藏数据库建设上也要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在数字化建设中要有目标、有特点地建立资源中心。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最为关键的是构建文件目录,这也是数字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确定数字化内容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需要确定数字化内容,进而有目标、有目的地开展。目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环节。第一,文物数字信息采集,应对文物特征有一定的掌握并结合实际特征进行类别划分,便于文物数字化信息搜集、编码、录入,进而在系统中将不同文物的数字化信息展现出来。信息搜集包括平面文物图像搜集和实体文物信息搜集。第二,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与使用。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将其录入数字化系统中。同时,展开信息管理进而达到资源分享。这样一来,便能把信息应用于文物保护、文化沟通方面。

(三)建立系统的考古信息数据库

博物馆数字建设应做好文物数字化信息搜集与整合。在具体工作开展时,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文物特征及其考古过程,这不仅对信息保存具有重要影响,还可优化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文物搜集与考古时,若数字化资料与工具不完善,会直接影响文物建设与保护,降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因此,数字化建设中应制定可行性方法,做好考古资料保存工作,建立管理系统。

(四)关联文物展示网站

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时,应将博物馆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并为人们提供多个欣赏渠道。还需要注意文物展示平台的设计,进而凸显博物馆数字建设的深厚底蕴。第一,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特色场馆,通过影音、图像、声音等功能融合,让人们全方位、多视角地了解文物内涵与信息。第二,构建馆内文物信息搜集网站。网站建设要综合档案馆特色与特征,将馆内文物实时传输至网络中。这样一来,便于征集公众意见,加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认知。

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文物管理

伴随着数字信息的建设,博物馆文物管理也有了明显变化,它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管理形式,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效果。如此,可以避免文物受损,便于文物保护和修复,促进文物信息资源分享和沟通,为文物深入研究提供条件。

(一)构建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使得文物管理实现数字化形式,为馆藏文物的管理提供了诸多便利,如将影音、图像、资料存档与备份,能够确保文字资料档案的完整性、精准性。同时,应用数字化系统也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如能够展开资料搜集、复制、修改、推送等。构建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成为当代社会建设和工作效率提升的主要途径,不仅有利于提升职工综合素养与工作质量,还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二)提升文物管理效率

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文物管理效率的提升,能够对文物输出与输入全过程管理。比如:审核文物出口指令、出库时间、原因记录,掌握文物数量、文物信息等资料。这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能确保文物完整性,有助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数据标准化建设,注重藏品类别清晰性建设。针对藏品资源中心建设,在满足我国相关文物法律标准的条件下,应进行类别划分,凸显其合理性、清晰性的特点。藏品若无标准划分与规律,容易导致数据库资源混乱,制约学术研究,不利于文物管理系统的应用。因此,分类清晰化也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推动文物研究工作开展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能够推动文物研究工作开展。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借助科学技术,确保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文物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如可以高效率地进行文物信息搜集和整理,便于文字信息补充和整改,确保文物研究更加全面、系统。

三、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社会在不断进步,一切事物都有了根本性突破与创新,一些文物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在社会发展中受损或遗失。而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有效弥补这一问题,确保文物保存完整与文化传承。基于这一点分析,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也是文化传承的媒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博物馆也是博物馆今后发展的形态,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有助于数据的搜集管理及文物古籍的保护,因此有必要做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不过,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信息标准化。我国地大物博,物质资源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所以,在数字化建设中需要注重数据信息的标准化。馆藏文物中开展数字信息搜集、构建信息化的数字管理系统,应确保文物的编目和收录准确。信息标准化作为数字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馆藏资源价值发挥的有效途径,应给予高度重视。例如,我国文物种类繁多,一些文物外表看似相近但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在文物资料输入时应有具体的名称、时间、起源,确保详细、准确地录入与整理,这样才能达到信息标准化。第二,类别清晰化。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也要重视藏品类别的清晰化建设,藏品数据库应立足于国家文物管理要求,类别划分应简单、清晰,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利于博物馆文物管理系统建设。

四、结语

互联网的引入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能,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特别是数字博物馆、手机客户端等网络平台的建设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要想跟上社会建设与发展步伐,必然要进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这对文物资源信息分享、文化遗产继承、打破传统博物馆形式有着重要影响。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中应综合考量多个影响因素,构建符合博物馆特色与实际经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而达到数字化管理,推动博物馆管理与经营走向更高领域。

藏品数字化管理篇7

(初稿)

1引言

今年6月18日我馆正式营运开馆以来,馆内的实体建设业已完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建设已基本就绪;各部门的计算机设备配置和联网工作运行已转入正常;展览陈列、网站宣传、安防监控、多功能会议厅、票务管理、人事财务等部分业务也实现了计算机应用软件管理,我馆的数字化建设已具有了良好的基础。抓住时机,加大力度,尽快尽早地切实推进我馆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进一步深入提高我馆经营管理服务水平,迈向“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影响”建馆目标的必然选择。 2目标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个长期的、不断完善、发展的任务,是一个有始无终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应遵循“统筹规划、需求牵引、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想,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与共享为主线,采用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十一五”期间三峡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馆藏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办公决策现代化和科学化,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程,力争使我馆数字化工程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任务

(1)完善馆内计算机局域网和网络集成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统一的文物数字化采集和存储系统,实现多媒体辅助展示导览系统的统一管理和运行监测;

(2)完善三峡博物馆网站建设,实现虚拟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资源与展示的整合,通过Internet 强大的表现能力,面向不同层次、不同访问对象的网络用户,系统、全面、生动地真实反映博物馆内容,传播博物馆的理念,更好地为社会进步、为社会公众服务,同时实现国际化的交流;

(3)通过文物数字化采集和存储系统,为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对文物的保管、研究、保护、利用提供便捷的查询、统计、分析手段;

(4)通过办公系统和网络的支持,建立远程办公环境,实现诸如田野考古工作实时会诊、汇报、资料调阅等功能。

4计划

2006年 开发或引进藏品管理系统、文献图书管理系统、影像图片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实现藏品著录、文献编目、媒体采集、保管管理等基本业务的自动规范化管理。完成重点馆藏文物的信息化著录整理、重要文献资料图片的信息数据录入。为博物馆内部管理和专家用户提供采编、检索、读者管理和系统监控工具,克服目前博物馆文献、档案等资源得不到快捷方便的有效利用和安全共享的弊端。

2007年 开发或引进办公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形成以电子文件流转为

核心,覆盖行政和业务等各部门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办公系统。面向办公核心业务流程,提供行政公务、文档管理、电子邮件、票务、电视会议、视频点播、信息、信息查询等功能,实现博物馆电子化办公及网络远程办公,有效提高员工的办公效率,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手段,集声音、图像、文字、三维、视频为一体,不断充实完善馆内藏品、文献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丰富网站内容。

2008年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实现考古工作和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管理,通过网络支持田野考古现场和远地的实时会诊,为三峡地区的考古工作提供方便的、快捷的工作手段。完善三峡文物考古发掘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整理,充分展示三峡文物考古工作的成果,体现三峡博物馆本身的重要特色,为人们全面认识三峡地区的人文历史,进行长期的综合研究提供服务。

2009年 完善已实施数字化建设的各子系统的资源整合,建立大规模的多媒体资源库,实现文博数字资源的统一制作、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提高图文多媒体制作、音视频编辑、动画制作、光盘能力,为馆内的业务建设提高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资源平台。

2010年 进一步充实数字化信息资源,不断完善数字化建设系统功能,提高数字化系统运用管理技术水平,利用虚拟现实、多媒体、数据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为一体,强化数字化陈展手段和个性化导航服务,通过网站动态系统、多媒体导览、三维辅助陈列展示、视频点播(VOD )、在线知识讲座、网上会议直播与发言等个性化服务,在更大的范围内服务于大众,实现博物馆资源的社会共享,力求展示出国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果。

5投资

资金的短缺是博物馆存在的普遍问题,而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又是很耗费财力的领域。好在其数字化建设的投资,是属于“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行为,值得倡导和推行。虽然我馆数字化工作起步晚,但却能够借鉴和汲取兄弟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使投资更有实效。基于现实客观情况,和我馆每年能争取到四五百万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投资的设想,拟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十一五”期间投资概算表》(附件一) 。 6要点

(1)更新观念,全馆动员

根据国际博物馆学会1989年9月海牙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与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当代世界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表明,现代博物馆不再是单纯的文物标本的收藏和研究机构,而更应该是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信息资料咨询机构。社会办博物馆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博物馆收藏、整理和研究标本,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科研和生产部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正好为博物馆发挥自己的使用价值,实现自己的社会使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

但是,在我国博物馆界还存在着严重的观念滞后,还根深帝固地保留着“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在不少博物馆及其工作人员看来,博物馆的意义主要在于收藏和研究文物标本,而与公众如何有效地获得博物馆的信息,与社会科研

机构、生产部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藏品资料的关系不大。因而在实践中,他们不把文物藏品的利用放在首位,关心的仍是如何保存好藏品、如何研究藏品,并视其为博物馆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不是藏品有多少被有效地用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另外,博物馆界相当一部分人还存在严重的小生产狭隘观念和封建私有观念,具体表现为把博物馆的藏品视为本馆所有、本部门所有或个人所有,排斥社会利用,同行利用或他人利用,进行资料垄断和封锁。这样的观念和行为必将严重制约着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尽管目前我国有近百家博物馆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似乎在推进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但这些网站不过是个花架子而已,所能获取的信息仅仅是博物馆的概况、展览信息等简介性资料,远远不能达到博物馆数字化的要求。除了技术、资金因素外,主要的还是观念问题。对一些人而言,内心深处恐怕还不愿推进博物馆数字化。

观念的贫困是可怕的贫困,观念的滞后也是最难改变的。要推进我馆的数字化建设,首先必须克服观念的制约。只有当我们真正转变观念,树立起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意识时,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才有希望,否则,博物馆的数字化只能是一句空话,最多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的空中楼阁。

全馆员工应当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作为推动博物馆事业和自身发展的动力,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适当改变工作方式,利用一切外出机会,到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先行单位,参观学习取经,增长见识、拓展思路、提高素质,为我馆数字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2)加强领导,协调配合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性的、长期建设的宏大系统工程,牵连到博物馆日常业务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涉及的学科众多,有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历史学、传媒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因此参加的部门和人员也较多,需要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协调工作,合理充分地利用馆内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这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效与否的关键。

(3)贴近实际、重视资源

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资源建设优先的原则,重视持久的、可能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的数据资源采集整理工作。按资金投入和技术发展的需要,视项目开发进度,实时配置相应的软硬件,做到适用、合理、高效、便捷。力求将丰富的馆藏资源转化成为知识、发展为技术优势。应当清楚地意识到没有足够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拥有再多再好的软硬件设备配置也只能够构成泡沫。

(4)引进为主,高效建设

鉴于目前我馆数字化工作底子薄,起步晚,经费、设备设施及人员配备都不足的现状,我馆在进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时,尤其在初期,宜采取合作共享,引进为主的方式,借鉴国内一流博物馆多年来在博物馆数字化研究和建设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成功应用经验,引进其技术成果,寻求资源共享,降低投入成本,避免重复开发,力求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我馆的数字化建设。

(5)争取投资,追求卓越

近年来,国内不少大型博物馆和新建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可谓是不遗余力,动辄四五千万到上亿(附件二) 。这对重庆这个全国最穷的直辖市来说,如此投资怕是现阶段的财政能力所不能承受的。这也使我馆要实现我们的

建馆目标,面临着强大的困难和挑战。在财政经费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应当积极寻求合作开发,资源共享,多方面、多渠道地争取筹措资金,保障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卓有成效的开展,力争在技术层面上使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要动员全馆职工,继续发扬这一年来,在新馆建设、老馆搬迁过程中所焕发出的团结合作,努力工作的精神和干劲,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切实搞好我馆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作,坚定不移地向着“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影响”的建馆目标推进。

附件一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十一五”期间投资概算表

金额单位:万元

附件二

国内部分大型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投资:

1、上海博物馆:信息化二、三期建设:4000余万元

2、故宫博物院:信息化:5000余万元,另有日本政府援助4000万元做虚拟现实应用――数字故宫项目

藏品数字化管理篇8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上海建设的我国第一个部级新闻出版博物馆。博物馆定位于展示近现代新闻出版的历史成就,形成集收藏、陈列和研究有关出版人、出版物、出版活动于一身的综合性博物馆。2011年11月,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积极推动下,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项目建设列入上海市委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贯彻“中共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在《上海市人民政府2011年第四季度工作要点》中,将推进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作为下一步重要工作。这是国家对上海近现代文化在中国乃至亚洲地位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上海当前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史料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近代的新闻出版业奠定了中国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基础。其产业链的构成、新闻采访和编辑加工方法的形成、定价方法的核算、市场推广的模式等,在其后的几十年中,基本无出其右者。甚至目前数字出版的核价和市场推广方式中,都可在近代的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中找到雏形。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史料对研究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研究新闻出版的理论和编辑工作理论也有着重要的价值。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数字传播的内容,是基于数字化的藏品信息。藏品的信息化管理是博物馆数字传播的基础。藏品信息数据库既包括藏品的基本信息,藏品的统计、查询和内容整合,又包括对藏品研究、保护、管理的信息的积累,从而形成藏品的“生命档案”。以藏品信息管理为核心,可以建立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业务管理系统、知识库管理系统、对外服务平台等。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数字传播内容的建设,必须以读者的需求为根本,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藏品内容进行深入的数字化整合、加工、提升和更新,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营造逼真、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使提供的知识、信息丰富多彩,或直接制作相关数字化产品。这些数字资源可以通过各种数字传播方式向公众传播新闻出版文化,还可以利用博物馆内数字多媒体设备,为实物展品提供辅助展示和相关衍生资料。如集管理传播和收藏功能于一体的电子门票、导引观众和检索信息的电子触摸屏、配合展览说明的数字播放和投影、可供点播讲解的手持PDA、可以自助查询服务的电子阅览终端、可以人机交互包括非接触式交互的展示平台、数字特效影院等,都能为观众创造良好的参观体验,提供丰富的藏品背景资料。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的网上博物馆,由于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随时浏览博物馆信息,欣赏藏品,参与专题讨论,甚至还可以使用3D虚拟技术进行身临其境的网上游览。网上博物馆成了永不闭馆的博物馆。同时,网上博物馆也是推广数字化产品的最好途径。传统博物馆的陈列与展示,是被动的传播。而在新技术与新媒体的环境下,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可以积极主动地传播。这不仅表现在建立网上博物馆方面,更重要的是利用Web3.0技术以及云技术的优势,建立一个集近现代新闻出版的展示、教育、研究、互动、数字出版于一体的多功能的互动平台。它可以向有潜在需求的用户主动推送信息,积极主动地推进博物馆史料的研究与数字出版。博物馆可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各种优势进行交互式、单项主题式远程教学,使实体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得以放大;还可以邀请专家主持各类专题讲座,在互联网上与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探讨和答疑解惑;也可针对不同学习需求,将博物馆丰富的典藏、研究成果和展示资源制作成各类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网上提供用户下载。互动平台为研究者提供数据检索、数据复制、数字出版、交流互动、资源上传等服务功能。该平台还可以成为聚集众多新闻出版工作者和研究者的交流平台,为培养年轻的新闻出版工作者提供帮助。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史料建成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不仅可给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帮助,还可利用研究者和学习者的使用规律,找出隐藏的内容关联关系,从而重建内容资源关联,给研究者和使用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2数字传播框架设计

2.1总体传播框架

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总体传播框架,可以分为五层。即实物层、数据层、虚拟层、互动层,以及连接这四层的技术层。从大的框架结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实体的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观众可以亲眼看见实物,触摸实物;同时,利用虚拟技术看到历史事件,甚至参与到历史事件中。二是在线的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在网上,读者可以看到三维的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还可以搜索相关的资料,并参与网上的互动与知识的学习。

2.2实物层

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实物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珍藏史料实物的展示。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一些历时弥久、并易损坏的史料,目前多是采用仿制品,或用玻璃柜保护等方式。在数字技术环境下,可以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来实施珍藏史料的展示。对于文字、图像类的史料,可以用数字技术复制。一般使用电子文档和扫描图像相结合的方法。电子文档可用于检索,方便为专家学者和研究者服务。图像用于和电子文档的比较,不仅可验证文字的正误,还可考究其版面、风格等。对于器皿等实物,可以用360°高精度扫描仪对其进行立体扫描、三维建模。该建模可以用于计算机上的立体图像展示,也可通过注塑机制作实体的仿真模型,对模型进行“肤色”的加工后,就可以展出。第二,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场景展示。目前博物馆的场景展示,多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旧居,配以当时的一些家具器皿,尽可能重现当年的情景。展示品中的一些家具器物,多是仿制品。而这些仿制品由于仿制工艺的繁杂性,价格也不菲,因此多用绳索等予以保护。观众只能远观。利用三维高精度扫描复制的建模,可以低成本地快速制作仿制品,满足参观者碰触使用的需求。还可以利用三维高精度扫描数据的建模,在计算机中建立历史上的场景,增加观众对历史的威性了解。

2.3数据层

数据层主要是三方面的数据。第一,已有出版物、出版史料以及名人手稿信息等信息。这一类信息数据主要是将原始资料重新数字化,建立相关的数据库。这类信息数据的加工,不仅是实现数字化,还要注意数据内容的标引。数据内容的标引可以更深入地解析内容的内部关系,为今后数据的内部关联奠定基础。第二,多媒体信息。如音频信息数据、视频信息数据、图片信息数据、实物三维信息数据、场景三维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部分数据中已有,其他部分还需要不断添加,如音频、视频、图片的信息数据;另一类是以前没有,需要重新加工的,如实物、场景的三维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添加虚拟现实的历史场景参与活动,或可以在网上看到博物馆的三维实景。第三,用户的信息。如用户登记的信息数据、用户活动的轨迹数据。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用户(观众)服务。而分析用户的信息数据和用户活动的轨迹数据,是了解用户需求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开展用户数据挖掘的研究,从而真正作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服务。

2.4虚拟层

现在的博物馆,大多采用实景展示。观众面对的只是冰冷的、肃穆的、载着厚重历史的实物展品。借助于影视技术,我们可以在博物馆中看到历史事件的回放,看到先人的言行。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技术,我们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复原历史事件,展示历史的进程。例如利用现实增强技术,我们可以在博物馆的空间中实现历史场景、历史人物的复现。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并与激光技术塑造的虚拟历史人物互动。

2.5互动层现

在博物馆的作用,已经从展示上升为互动。囿于原来的技术条件,互动只能在平面的纸介质上。参观者在留言簿上留言,后来者可以翻阅前面的留言。借助于高科技,博物馆与参观者的互动可以更深入。利用网络技术,参观者可以在网上发表意见,抒发感想。参观者还可以在网上组成各类沙龙,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就某个话题深入探讨。前面所阐述的现实增强技术的应用,如果再加上数据库技术和智能系统,我们就可以和“先人”对话,互相交流看法。博物馆可以将和“先人”的对话复制给参观者作为留念。用户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博物馆主动了解参观者的用户体验,从而主动提供更多的服务,开展更多的互动。

3传播技术应用

现在的博物馆中,已经用上了多种技术,比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搜索技术等,有的还用上了感应技术。这些技术推动博物馆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拉近了博物馆与参观者的距离。最近又有一些新的技术应用,如虚拟技术,可以让观众看到历史场面的还原;再加上现实增强技术、三维激光投影技术和智能系统技术,观众就可以直接与“先人”对话互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用于主动挖掘参观者的需求,为参观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XML技术和其他格式转换的服务,可以使博物馆实现全媒体出版,还可以提供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主动推送服务。在多种现代技术融合下,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可以形成完整的服务。可以在潜在的参观者进入博物馆周围200m左右时,主动发送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活动信息和内容简介,以引起潜在参观者的兴趣。进入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时,可得到一张集管理、感应、传播和收藏功能于一体的电子门票。当参观者走近博物馆中某一区域时,这一区域中导引观众和检索信息的电子触摸屏、配合展览说明的数字播放和投影等设备会自动打开,进行相应的服务。参观者也可以使用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提供的手持式阅读器,或者使用随处可见的、可以提供自助查询服务的电子阅览终端,进行参观活动。博物馆还提供可以人机交互的展示平台、数字特效影院等,营造诱人深入探讨的互动空间。

4主要的传播模式

上一篇:乡镇平安家庭创建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育方式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