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方式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5:24

小学教育方式方法

小学教育方式方法篇1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只有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上,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大量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它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观念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由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小学教育方式方法篇2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模式;方法

农村山区学校,在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着巨大差距。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农村中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课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广大教师通过远程教育网更新了教育观念,借鉴了教学方法,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养。笔者从事远程教育工作这几年来,对发展远程教育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大家探讨。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工程实施模式

农村是一个经济和人文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复杂的地带,由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化或生活模式的多样化,使得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很难得到统一。为适应农村实际,国家根据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软硬件配置,采取了灵活多变的远程教育工程普及模式,遵循“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逐步推进”的实施原则。其目标是使农村所有初中都具备计算机教室,所有小学都具备数字卫星教学收视设备,所有教学点都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选择了三种基本模式:

模式一: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点,每套包括一台电视机、一台DVD机和一套教学光盘。配备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确需保留的教学点。

模式二: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每套装置包括一套卫星接收系统,一台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设,以及电视机、DVD机和成套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配备对象为乡中心小学和村湾小。

模式三:建立计算机教室,每套装置主要由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联网的计算机教室系统构成。该模式主要针对农村乡镇初中。乡镇初中计算机教室可以发挥多种功能,利用计算机教室学生可以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上网浏览信息,接收卫星数据广播,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教室对教师进行培训,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目前农村广大中小学校对于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一、教育资源利用率低

农村大部分学校处于设备闲置,资源下载了就保存起来,根本没用于教学,上级有关部门要查看远程教育使用情况,学校才组织教师突击使用,作好记载,应付检查,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

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并与学科教育整合,加快教改步伐。推动广大教师运用远教资源上获取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应于到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推进多样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远教资源举办的各种公开课教学,播放专家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讨论及从卫星教育平台,教育网站刻录的教研教改、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源,使广大教师,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对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法和学法,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要整合教研、电教、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力量,拟定出教改项目和课题,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与学的研究。通过观摩教学、专题培训、优质电教课评比、课件制作竞赛等多种形式,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通过学习交流和课题研究推动学校的信息化进程,扩大远程教育的应用范围,推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跨越式发展。

2、思想认识不到位

大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资源是老师上课的帮手,认为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是花架子,而且又费时费劲。认为远程教育资源给老师加重了教学负担,他们没有从运用资源中找到上课的轻松和乐趣,反而认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是一种痛苦。农村学校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认识欠妥当,不能充分的认识和体会远程资源的优越性。在使用方法上、技术的掌握成都上欠熟练,不能较好的体现资源的优越性,在运用上流于形式,存在走老路的现象教师如不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加强引导,不利用资源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就达不到资源利用的辅助作用。只有及早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建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的引导和培养学习方式的变革和优化。才是合理运用远程教育开放资源的有效途径。

三、解决措施

对于以上问题,作为远程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什么?怎样改变现状来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1、利用资源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每学期都有关于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培训形式多种多样:

一是组织教师观看一些相关科目的教学资源。如观看教育频道节目,观看典型优质课实录和教学理论讲解等。还针对优质课实录进行评课,讨论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整合上课,这样做教师不但对平时积累的应用资源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还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

二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我校最初一部分教师在电脑方面水平较低,甚至还有的是从未使用电脑的,为此我们每周定时间、定主讲人,对全校教师根据年龄和接受程度分期分批地进行电脑培训,并开放电脑室,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

三是校外培训后,再校内培训。针对农村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专业性不强的特点,我们可以在校外聘请老师或外派教师进行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再培训其余教师。例如,利用暑假派几位教师学习flash mx软件制作课件、dreamweaver mx网页制作和电脑的组装维护等。

四是针对教师的需要进行的培训。如远程资源的查找和使用培训、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网上资源的查找及下载等。

通过培训,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必将上了一个新台阶。例如原先学校电脑出现了问题要到处找人维修,现在一般都能自行解决,而且有90%的教师都能制作ppt课件,10%的教师能制作出简单的flas课件,多位教师的课件作品还在市里获奖。

2、规范建设,严格管理

要建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首先要准备好。一是思想准备;二是方案准备;方案是实施的蓝本,县教育局根据县情、乡情、校情,根据布局调整的需要制订好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项目学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各校的实施方案;三是组织准备:组织是实施的保障,县根据项目的实施需要建立了领导组、专家技术组、检查督导组、教学研究指导组、课题研究指导组等,学校应建立领导组、教学培训组、学校辅导组、教学课题组、教学课题组,以利开展各项工作;四是经费准备:经费是实施的前提,县要根据比例筹措相应经费,学校在内部设施、防盗设施、供电避雷设施等也需要投入;五是空间准备:空间是实施的场所,模式二和模式三所需要卫星信号接收与处理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所需的空间必须早作准备;六是人员准备:人员是实施的主体,要求各项目学校落实人数不等的施工联系人、技术员、管理员,以有人管事、有人办事;七是档案资料准备:档案是实施的保障,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的如实施方案、会议记录、规章制度、技术资料、施工图纸、说明书等,都有专人负责,符合装订要求。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来之不易,管理工作必须紧紧跟上,必须管好、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首先要处理好管与用的辩证关系;管理不等于保管,管理是为了使用;使用必须管理;只有管好才能用好,要用好必须管好。因此,持之以恒的抓好常规管理更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县教育局根据不同模式的管理需要,统一制订了《远程教育演播室管理制度》、《消防与安全用电制度》、《管理员职责》、《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教室守则》、《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和《远程教育演播室工作日记》,印发到学校,张贴上墙,更重要的是把制度的落实情况学校和教师考核结合起来,督促落实到位。管理工作要特别重视使用安全和财产安全工作,尤其是假期的财产安全和村小的日常管理,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管理人员是直接责任人,各学校按照有关工作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安全责任制。

3、应用教学光盘,改进教与学过程

全面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推进光盘教学在农村中小学现 程教育工程中的应用,发挥优质资源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效益,在教学中,教师将光盘播放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改进教与学过程。我校还将这一方法选出内容――“光盘英语教学”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通过将近三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在实验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专题光盘教学材料,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等各种能力,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 教师利用光盘播放系统,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学习新课程的知识,扩展教育教学思路。所以适时地巧妙合理地运用这种电教媒体与远程教育资源结合在一起是深化改革,提高人才素质的必要,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 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其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总之,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事在必行,只要我们迎刃而上,不断探索、努力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深入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有效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秀莉,杨桂华,王惠书.远程教育:农村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2] 白剑.试论技术网络向人文网络转变的必然性[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3] 张尧学.现代远程教育:挑战不容回避[J] . 中国教育报,2004-11-5

小学教育方式方法篇3

一、以“分组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教材过于统一,上课形式过于单调,原有的安排统一、单调乏味的内容以及组织学生统一学习和练习的形式,有意或无意地挫伤了大部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尝试进行了以“分组教学”为主的游戏化授课形式。

首先,我们进行了教师分组。在县内各学校,我们将教师按照个人专长分组,在体育课教学时打破班级界限,分别进行球类、跑步、健身操、跳绳、踢毽、体育舞蹈等项目的轮流教学。

其次,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上课时把学生按身体素质、兴趣、性别等分组。其实,这些分组形式并不是孤立的,有时一节课上可以采用多种分组形式。如我们将一个年级的2-3个班合上体育课,进行分组教学,大约80-140人左右,分成五组,男生三组,女生二组,这样大班额小班化,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避免了学生溜号和到处乱走现象的发生。同时针对我县乡镇学校教师人员少,班级学生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的情况,我们采用年级合班上课的方式,教师根据年级进度的不同进行分组式教学。如,其中一组由教师带领学习课标要求的相应内容,另一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进行练习或根据兴趣爱好组成不同小组进行游戏性质的比赛,教师根据时间鸣哨进行轮换。这样分组后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爱好,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至于教学中如何具体分组,还需要体育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学生差异、学校校情等灵活选择,巧妙把握,这样才能教出特色,教出成绩。

二、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促进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

为了解决我们在“分组教学”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和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使我们的体育课更加完善,我带领全县的体育教师共同研究,开发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最大限度的符合了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以学生需求和兴趣为导向,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更加宽松活泼。

经过努力,我们相继开发了二中的《快乐篮球》和《激情舞出来》;民族中学的《中华武术》和《民族舞蹈》;实验小学的《开心跳绳》和《抽陀螺》;民族小学的《我运动,我快乐》《变异“丢手绢” 》《民俗游戏》;三小的《踢毽子》和《跳橡皮筋》等校本课程。我们实行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交流,让这些校本课程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来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使我们的体育课更加完善,这也使得我们的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校情、学情来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

我们十分注重抓好大课间活动,制定了上午课间、下午课间安排固定时间让师生们运动的制度,保证让学生拥有充足空间、时间选择自己喜欢或特长项目的“大课间”活动。我们要让学生们走到阳光下,与阳光做伴,以操场为舞,在阳光的沐浴下,让那些平时不愿意运动的女孩子及那些自认为没有运动感的孩子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快乐,把学习带来的压力与紧张的气氛及时的宣泄出去。

大课间活动是体育教学的补充,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大课间活动历经近两年的努力,各校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与特色。如民族中学的“中华武术” “民族舞蹈”、民族小学的“我运动,我快乐” “变异丢手绢”、实验小学的“开心跳绳”、“抽陀螺”、二中的“快乐篮球”“激情舞出来”,特别是三小的“抽陀螺” “跳橡皮筋”被选送省里参加“阳光下的大课间”评比荣获优秀奖。“阳光体育”给学生们带来了运动的快乐,让他们能够在运动中找到自信、得到满足,让孩子们在愉悦的同时锻炼身体,让他们感到大课间活动不是为了做操而做操,让他们能够心甘情愿、满心欢喜的融入到大课间中来,沐浴阳光,享受生活,大课间是一种体育生活,是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一个起点。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了体育的愉悦感,而且通过活动比赛也检验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充实了校园的体育文化。

小学教育方式方法篇4

关键词:中小学;继续教育;粤台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23-02

随着海峡两岸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越来越快,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使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中小学专业人才培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成为广受关注的重点。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有着一流的国际接轨人才,通过跨区域继续教育培训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拓展国际化教育的新动向。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有着相同的民族背景,共同的文化价值观,相互学习与合作会更加便利,因此与台湾高校建立中小学师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两岸师资培训本着“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理念,与其他区域培训机构共同合作,开辟新的教育资源,共同交流经验,可在台湾高校或大陆高校合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利用已有的资源共同进行教师培训。本文从台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特点与大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几个合作模式。

一、台湾中小学教师培训特点

1.师资培养制度的规范性。台湾地区针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颁布了许多法律,使继续教育培训有法可循,通过台湾《终身学习法》、《国民教育法》、《高等中学法》、《师范教育法》、《教师法》、《师资培育法》、《中小学教师进修研究办法》、《高级中学以下学校及幼稚园教师在职进修方法》、《教师出国讲学研究或进修办法》对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培训提出了相关要求。台湾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观点认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同样也是义务。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不及时补充就会落后于其他教师。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有必要开展专业领域相关的培训活动,如研习、考察、学术研究、观摩学习等。

2.师资培训费用的补偿性。台湾颁布的《教师进修研究奖励办法》中明确指出:教师在继续教育中享有带薪或留职停薪的权益,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可获得相应的奖励方式,如,晋级加薪、学费补助、获得资金、公共休假等,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1]。台湾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一般不需要缴费,相关培训费用由政府买单,并且对培训内容非常重视,比较看重培训的实用性[2]。台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其自有特点。

3.师资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从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项目来看,教师在职培训之课程与教材,应就各级学校教师进修教学与研究有关知能之需要,作有系统并具发展性的计划与安排[3]。通过构建终身教育理论,加强教师职业生涯内的学习与培训,获得优秀的自学能力与信息收集能力;基础知识培训,主要包含了价值观、职业操守、人文知识更新等;学科专业类知识培训,补充与完善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

4.师资培训方式的区别性。台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两种方式,一般来说短期培训为7~30天左右,长期培训分为几个学期中实施[4]。主要为两种类型:第一,初等继续教育培训。短期的继续教育培训中主要包含中小学教育研究会研究与小学教育辅导团及师专辅导区的研究辅导两种,长期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师专暑期及夜间培训。第二,中等继续教育培训。短期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主要由师范大学设立的中等学校教师研究中心承担,长期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主要有夜间培训、研究所40个学分的继续教育培训、研究所硕士学位继续教育培训及出国学习等。

二、广东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随着我国教育深化改革,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许多院校成了专业的继续教育培训部门。但是,对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方面仍存在众多问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与管理机制比较混乱,缺乏权威性[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空泛[6],很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未能及时地改革培训内容、教学任务与培训方式。

1.创新培训模式与方式。在当前要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适应教学与学习的多样化。付建中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心理分析指出,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喜爱方式依次为:出国学习、国内访问学者、骨干教师进修、高级研讨班、短期研讨班及学术讲座等方式。同时培训中可以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培训,实现资源共享、互连贯通;改进培训方式与方法,推广“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与教师工作实地结合,同时加大校本培训。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培训法规。台湾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法制建设上比较完善,大陆政府与教育部门也有针对性地指出,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教师培训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理念。首先,完善五年一周期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档案,记录五年周期内,修满的学时学分的培训课程等;其次,实行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制订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再次,加强培训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完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开展培训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最后,健全和完善教师培训奖惩制度。

3.落实培训经费,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保教师培训经费落实,要求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继续教育培训资金分配规定,构建政府、社会、个人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并建立教师培训与研究机构,加强教师培训业务研究和指导工作。

借鉴台湾继续教育成功的范例,结合大陆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通过与台湾高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满足教师培训心理需求,消除时间限制;与台湾高校共同培训模式,改变培训内容陈旧、模式单一的现状,调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性;与台湾高校合作,制定合理的合作模式,减少经费短缺的局限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开展两岸培训教育可行性合作模式,以供参考与探讨。

三、两岸中小学教师合作培训模式

通过我国这几年中外合作教学与培训,形成了以下几种培训方式。

1.融合培训模式。融合模式即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可将大陆的培训模式与台湾高校的培训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首先,引进台湾中小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课程设置及培训方法与方式;其次,聘请台湾高校培训机构来大陆讲学,派遣大陆中小学教师到台湾观摩学习,该模式以优秀教师、骨干教授,学者、课改人员等组成专家团,通识培训与教学培训结合;再次,相互探讨各方的培训方法,如观摩学习、研讨学习、案例探讨等;最后,培养出适合两岸的专业化教师,进一步推动两地继续教育培训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技术的提高。融合模式的优点是,实现了培训资源的相互共享,信息开放,优势互补,教师能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内容;将充分发挥高校培训机构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作用,保证教师的知识领先与更新。

2.嫁接培训模式。与上述模式相比较,嫁接模式具有自有特点。嫁接模式通过充分保留各自的培训模式,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计划进行评估,达到相互认同的方式,然后双方派驻各方教师到对方学校接受培训。这种培训模式的优点是,结合了大陆与台湾的培训优势,能让教师直接进入对方区域接受培训,对双方的人文背景、生活方式、教育观念等有较深刻理解,除专业知识以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人文观念,但是相对来说这种培训模式花费较高。

3.顾问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聘请双方优秀教师相互讲学,双方教师互相学习,借鉴双方的培训经验。也是当前各个培训模式的尝试。顾问式培训模式对两岸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更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顾问式培训模式主要包括获准进入、调查分析、提出培训方案、引进培训人员、指导培训实施、总结等几个步骤。该模型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培训管理解决方案,聘请专家讲学有利于引起学校领导对培训的重视,专业的培训专家与培训工作,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训资源的选择;通过不同渠道吸取双方先进的教学与培训经验,利用各自资源提高培训水平与培训质量。

4.网络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方式是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培训技术,网络培训是传统培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衍生,具有很多优越性。首先网络培训让双方院校完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地域限制。网络培训可以在任何地方实施,教师完全可以在本校通过网络进行系统培训。其次,时间更具有弹性,网络培训增加了教师继续教育的灵活性。教师不必中断工作进行脱产培训,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最后,网络教师培训节约成本,培训使用的教材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下载,教师可依据自身需求定制培训内容与进度,并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共同交流讨论。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海峡两岸的合作模式,从知识体系到培训模式上都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与探讨,从而实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京伟.台湾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概况[J].课程・教材・教法,1998,(12):47-51.

[2]廖圣河,吴永军.两岸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7):39-45.

[3]郑旦华,于超美.今日台湾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77-78.

[4]郑少君.台湾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教育之特色[J].教育评论,2008,(5):119-121.

[5]刘意涛.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进度与培训建议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6):80-81.

小学教育方式方法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故事法 课堂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其是对刚刚入学儿童进行专业化教学的重要时期,对孩子们未来文化知识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由于传统灌输式教学存在的不足,对现代语文教学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给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打破过去语文教学的落后局面,教师需从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这是解决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之根本。“故事法”是一种比较生动的教学方法,符合了小学生学习心理需求,值得在语文课堂中全面推广。

1 “灌输式”教学的不利影响

早期我国在义务教育模式探索之路上,注重发达国家教育思想理念的借鉴,用以帮助本国借鉴现实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灌输式”教育是我国引入西方教育思想的主要表现,在中西方教学思想里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灌输式教育”,本质上就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统称,对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阶段有着极为负面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灌输式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甚大,甚至会导致小学生对我国文化教育失去兴趣。这是由于小学生刚刚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其本身对校园生活就具有“陌生感、恐惧感”,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若语文课堂教学依旧坚持“灌输式”思维,小学参与课堂学习所承受的压力更大,“被动学习”容易给孩子们产生心理阴影。①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小学生将会出现厌学心理,这很显然不利于我国小学义务教育方案的顺利实施。据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只有打破传统,才能实现创新。

2 语文教学方法创新是必然决策

事实证明,早期引入灌输式教学理论,尽管课堂教学严谨的氛围,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内容,但这种学习属于“被迫”接受,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失去了自主性。现代教育思想改革之后,专家一致认为,灌输式教育已经无法顺从时代教育的需求,在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必须被“淘汰”,这是现代教学工作改革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故事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效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表示,“我非常喜欢这种讲故事的上课方式,为了让我的故事和专业知识相融合又不失趣味性,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从中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从课堂教学应用情况来看,故事法教学模式满足了小学生对于教材知识探索需求,从不同角度呈现了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让孩子们在“听故事”过程学习到新知识,同时也体会到了课堂学习带来的诸多乐趣。从未来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情况看,故事法教学将成为语文课堂的新方式。

3 故事教学法用于语文课堂的探讨

3.1 故事设计

故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些相关的简明、短小故事、以说明注解强调所讲内容,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直接从故事中悟到蕴涵的道理、掌握其中的知识技术等的一种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方式锻炼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拓了小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这样的上课方式也能在其它课堂得到实施。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首先要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故事情节”,依据新课堂知识编制一个小故事,再讲解给学生听,才能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②比如,《女娲补天》教学中,我则编了古代神话故事讲解给孩子们听,学生在课堂上对“人补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这篇教材的学习兴致大增,这便是故事教学法的魅力所在。

3.2 方法应用

选定故事法为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还需注重整个方法的灵活转变,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地调整,带领小学生进入到最佳课堂情境。教育专家指出,课程教育需坚持方法革新思想,用先进教学理念辅助课程教学,这样才能符合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故事法”是所有教学法中比较特殊的,在教学评价中属于多样式思维应用,其也可以与其它方式联合应用。比如,通常教师希望采用“鼓励法”,给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鼓励与支持,激发其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千年梦圆在今朝》这一课中,我先向学生们介绍了居里夫人的伟大故事,然后鼓励孩子们向居里夫人学习,学习她对科研事业的决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种鼓励将会影响到孩子们的一生。③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对其未来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而坚持故事教学法应用是语文课堂教改的重要内容。

3.3 大胆尝试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其实,故事就是点燃智慧的火焰,它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故事是生活的一个影子,让故事在课堂上说话,这是生活教育的一种积极的尝试。当然,故事教学只是一种尝试,不是每节课都可以实施,要区别对待。教师应尽力通过故事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并通过师范生的实践,将这一教学方法得到传承和完善。新教学评价模式倡导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比如,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新知识,通过故事描述讲解出来,并分析故事表达的寓意、内涵,一一解释给学生听,使其记住故事中涉及到的教材知识,为同类知识学习做好了思想准备。④“创造性思维”是保证知识学习质量的根本,只有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才能客观地理解知识。小学生刚刚步入正规教育,更应该尽早建立创造性思维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为今后的学习之路打下基础。故事法应用于课堂知识讲解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显著作用,让学生在听故事学习中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

4 结论

故事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是时代教育的要求,其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滞后性,为小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在编制教学方案中,需根据教材内容编写不同的故事情节,通过生动讲解以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注释

① 刘冲,李萍.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对有效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

② 黄明国.小学语文现代课堂创新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10).

③ 徐向阳.艺友制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尝试[J].新课程(教师),2010(1).

小学教育方式方法篇6

摘要: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策略,在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深化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尚须解决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目标体系、运作机制、师生的行为及特点等几个方面的理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理论的研究方法、实证实验的研究方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以便更好的发挥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最大功效,促进学生的身心社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83-04

Abstract: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model strategy, implements in the process in the our country physical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must deepen to theory research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still must solve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concept system, the target system,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havior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heory questions. Solves these problems, needs the theory the research technique, the real diagnosis experimenter search technique, the cross discipline research technique and the establishment model research technique, in order to better display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implements in the proces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new curriculum the maximum work effect, promotes student"s body and mind society full sca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 社会对人的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价值需求自然会反映到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来, 目前,在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因而备受重视。自从20 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中,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一直是热点问题。针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许多学者在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策略方法、教师培训等不同的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体育新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一,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新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级授课制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 在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开始有所重视, 但同时也有不少疑问和批评。反思已有的理论研究, 提炼出要研究的理论问题, 确定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问题

1.1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问题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运用运动的手段,利用适宜的条件,创造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环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或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给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价值的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体系。

体育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是集互动条件的共同利益与群体智力的合作和情感连锁反应。任何形式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都是有具体的、明确的小组和个人教学目标的,都是为完成集体和个人目标而设定的,也都是围绕着各类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什么是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要素及操作方法有哪些?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策略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念体系的目的是要结合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正确回答和充分论证这些问题。它既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也是对新体育课程实施发挥更有效指导的基础。根据我们的调查表明,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澄清, 造成教师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形式化理解, 课堂上出现了“伪体育合作学习教学”倾向, 造成教学的低效。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1)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仅仅是在教学形式上不同。许多教师认为, 搞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不过是把学生重新编组, 把学生分成一些小组, 然后把原来的全班体育教学改为小组体育教学而已。这种简单化的想法常常导致许多教师按照原来的方式备合作教学课, 成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2)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只需模仿, 不需创新。不少教师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既然是在国内外风行多年的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方式, 那么我们只需要把别人以前研究开发出来的程序运演到自己的课堂中就行了。其实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所以有着学生构成情况的不同、学科特点的不同、教师组织的不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具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重大原因就在于它首先是一个体育学思想, 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体育教学模式。它随有丰富多彩的形式, 比如在分组上就可以随着学习任务的不同, 或让二人小组活动, 或让四人小组活动, 或以小组体育游戏方式进行, 或以小组分角色体会的方式进行,在具体操作上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3)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只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有的教师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而忽视了其向课外体育活动的延续作用,忽视了其特有的体育教学的情感功能。如某教师的班级搞合作体育教学模式已有半年时间, 同一个学习小组中成员之间没有相互留下电话号码, 课后从不相互联系、交流思想。合作教学了一段时间, 各自还是陌生的, 没有达到心灵的沟通, 因此同学互评、小组自评这些合作学习教学中的有效评价方式都成为形式化的东西。也有些时候在体育教学上并不适合使用合作学习教学的方法, 而教师为了取悦教学检查者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听课或验收, 硬是把本来可以是质朴而高效的―堂课组织成红火热闹、华而不实的形式化的―堂课,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 有助于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时, 明白对于哪些教学内容、针对怎样的教学对象应该做怎样的教学加工, 才能高效地实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对哪些内容、哪些学生, 用其他策略方法要优于合作体育学习教学模式, 这时就不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因此, 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 既是现代体育理论的需要, 更是现代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1.2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问题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能够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能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这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根据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理论,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整理提出了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模型,见图1。

我们提出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在于实现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 并把体育合作学习与主体参与、差异发展、体验成功并列为4大教学模式策略,这就在消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同时, 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本身得到提升, 从一些零散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业成绩等上升到以促进学生整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水平上。但对这一目标体系的具体探讨和论述大多是依据心理学等理论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而从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发展过程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具体的发展目标体系还显得不够, 因而难于解决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问题。比如, 假设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那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环节, 呈现出哪些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又如何通过一个怎样的中转机制, 使一线体育教师能结合其具体项目的教学模式, 灵活创造, 把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科学地呈现在课堂上来, 这个机制目前尚不明朗。因而在不少场合, 一些体育教研工作者和一线体育教师追问:体育新课程视野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发挥其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功能? 诸如此类。

一种解决途径是把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主体性发展这一目标先分解为两个子目标: 群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促进这两重主体性的发展, 从而推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但理论研究还需结合体育新课程实施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与特点, 对这两个子目标作进一步的分解。

1.3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作机制问题

合作学习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而合作之间有竞争,竞争之中有合作,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不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以学生个人能力作为起点的,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既是上级目标又是起点。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体育活动中溶于团体,吸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竞争的强者,运动技术的学习既是个人自主的活动又是群体的共同活动,需要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之长处和好的经验,如:大部分田径项目。而群体性项目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获胜,如:篮球、排球、接力、游戏等。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如何实现其目标? 其内在的和外在的机制是什么? 是否遵循什么模式? 明确这些问题, 有助于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这一策略, 同时, 对其他相关策略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有利于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理论在整体上得到深化。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旨在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研究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运作机制, 需要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立足于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家庭背景特点、体育文化氛围等情况, 跟踪体育教学实践, 在形形色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分析师生活动的特点, 抽象、概括、提升, 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体育合作学习教学理论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构建一种和谐、适宜的合作学习情境,让学生们在一起合作地学习,使他们获得很大的收获。例如:在进行篮球投篮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小组中设组长、计录员、统计员、监督员等职位,并明确职责,要求对本组及其成员的练习进行组织、记录和统计。学生在练习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适时进行轮换。先由一名学生做投篮练习,一名学生评判并给予反馈,一名学生记录,一名学生帮助捡球,练习4~6次后,进行角色互换。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各小组练习的记录情况,对完成任务的小组和超过上次课的练习成绩的小组进行奖励。在这一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一个“总导演”的角色,使“演员”们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为了小组荣誉,各个成员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全组每个成员的进步而尽力。

1.4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行为问题

在有效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有哪些典型的行为表现? 这些表现体现出怎样的认识规律? 在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目前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还不够深入。

近年来我们通过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在研究不同性别学生的交往特点时,我们选择了5个实验班和5个对照班, 实验班将该班以性别不同分成三男一女、二男二女、三女一男、四男或四女等几种情况, 分别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 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通过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群体效应的试验应用研究, 证实了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能使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教与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另外,我们还通过对小组构成作了研究, 方法是: 把实验班学习成绩全部优秀、三优一差、二优二差、全差等情况分别组合, 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对于行为表现的研究, 既要注重一些共性的指标, 如参与和参与方式、协作、帮助、认知冲突、竞争意识、交往技能等, 也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研究经验和方法, 考虑如性别、文化背景、受体育素质教育的情况、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等因素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差异, 以便为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组织机制提供研究依据。

2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方法

2.1 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确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展开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逻辑体系,明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是制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制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灵魂,不同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赋予了具体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生命力,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时刻把握正确航线,最终去完成它预期的使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落实体育新课程实施的体现,是检查与评价实施体育新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条件是完成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目标功能的关键。由于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我探究和自我发现,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体育基础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能力、体育基础以及教师的启发与诱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等方面共同去实现。由于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和自律,在教学组织上多采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集体思维的“小组学习形式”,小组的自律性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课堂开始部分的小组讨论、结束部分的小组评价等)。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一个内、外有机结合的练习形式,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放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范畴中加以实施,充分发挥课内、外有机结合和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利用课内学、课外练的有利条件,组织起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在整个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相互作用以小组为中介,有助于淡化班级授课制中师生间的单向权威关系,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控制和管理作用。关注我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历程, 综合我国体育学习合作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十余年的成果,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 有效吸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和国内外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念系统, 揭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范畴属性和模式特征, 确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 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展开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明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2.2 应用实证、实验的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用系统论等理论分析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运作机制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以体育教育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多项互动为基础,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上世纪科学方法论发展的3个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规律, 需要在有充分实验和实证材料的基础上, 引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除了在体育心理学和社会体育学视角下作分析之外, 结合实验,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交往特点进行分析,会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规律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从多角度作研究, 方能期望对规律的有效把握。

2.3 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行规律

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体育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应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上来认识,并作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把体育新课程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互相激励、互相评价操作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推进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减轻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负担,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提高学习效果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互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理念,是对现代体育教学互动论的发展,它必将为现代体育教学系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不仅对体育新课程教学是一种创新,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因此,在系统论分析的基础上, 用建立模型的方法, 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规律从定性研究走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问题, 应从定性角度建立模型, 可以采用分散建模、综合建模等方法作比较客观的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建立模型, 可以实验和实证材料为依据,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地说, 衡量一个学科或理论是否成熟,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它与数学有效结合的程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运用可以使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规律更清晰, 从而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操作更有指导意义。

3 结论

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是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新体育课程教学理论浓缩化和可操作化的体现,是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是新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间枢纽。在新体育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正是由多学科的参与, 跨学科的研究为体育教学模式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富有生命活力的源泉。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发展性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是如此。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规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把握。因此,本研究提出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可为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提炼出研究的理论问题, 确定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保国.对合作学习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1999,15(2): 71-76.

[2] 孙桂芳.高校体育合作教学群体效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途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23(2):36-38.

[6] 孙桂芳.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新视觉――合作学习[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4,30(1):76-78.

[4] 曲新艺.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引入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106-109.

小学教育方式方法篇7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83-04

Abstract: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model strategy, implements in the process in the our country physical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must deepen to theory research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still must solve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concept system, the target system,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havior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heory questions. Solves these problems, needs the theory the research technique, the real diagnosis experimenter search technique, the cross discipline research technique and the establishment model research technique, in order to better display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implements in the proces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new curriculum the maximum work effect, promotes student's body and mind society full sca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 社会对人的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价值需求自然会反映到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来, 目前,在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因而备受重视。自从20 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中,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一直是热点问题。针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许多学者在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策略方法、教师培训等不同的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体育新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一,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新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级授课制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 在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开始有所重视, 但同时也有不少疑问和批评。反思已有的理论研究, 提炼出要研究的理论问题, 确定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问题

1.1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问题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运用运动的手段,利用适宜的条件,创造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环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或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给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价值的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体系。

体育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是集互动条件的共同利益与群体智力的合作和情感连锁反应。任何形式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都是有具体的、明确的小组和个人教学目标的,都是为完成集体和个人目标而设定的,也都是围绕着各类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什么是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要素及操作方法有哪些?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策略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念体系的目的是要结合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正确回答和充分论证这些问题。它既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也是对新体育课程实施发挥更有效指导的基础。根据我们的调查表明,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澄清, 造成教师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形式化理解, 课堂上出现了“伪体育合作学习教学”倾向, 造成教学的低效。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1)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仅仅是在教学形式上不同。许多教师认为, 搞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不过是把学生重新编组, 把学生分成一些小组, 然后把原来的全班体育教学改为小组体育教学而已。这种简单化的想法常常导致许多教师按照原来的方式备合作教学课, 成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2)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只需模仿, 不需创新。不少教师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既然是在国内外风行多年的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方式, 那么我们只需要把别人以前研究开发出来的程序运演到自己的课堂中就行了。其实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所以有着学生构成情况的不同、学科特点的不同、教师组织的不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具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重大原因就在于它首先是一个体育学思想, 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体育教学模式。它随有丰富多彩的形式, 比如在分组上就可以随着学习任务的不同, 或让二人小组活动, 或让四人小组活动, 或以小组体育游戏方式进行, 或以小组分角色体会的方式进行,在具体操作上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3)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只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有的教师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而忽视了其向课外体育活动的延续作用,忽视了其特有的体育教学的情感功能。如某教师的班级搞合作体育教学模式已有半年时间, 同一个学习小组中成员之间没有相互留下电话号码, 课后从不相互联系、交流思想。合作教学了一段时间, 各自还是陌生的, 没有达到心灵的沟通, 因此同学互评、小组自评这些合作学习教学中的有效评价方式都成为形式化的东西。也有些时候在体育教学上并不适合使用合作学习教学的方法, 而教师为了取悦教学检查者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听课或验收, 硬是把本来可以是质朴而高效的―堂课组织成红火热闹、华而不实的形式化的―堂课,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 有助于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时, 明白对于哪些教学内容、针对怎样的教学对象应该做怎样的教学加工, 才能高效地实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对哪些内容、哪些学生, 用其他策略方法要优于合作体育学习教学模式, 这时就不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因此, 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 既是现代体育理论的需要, 更是现代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1.2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问题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能够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能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这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根据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理论,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整理提出了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模型,见图1。

我们提出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在于实现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 并把体育合作学习与主体参与、差异发展、体验成功并列为4大教学模式策略,这就在消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同时, 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本身得到提升, 从一些零散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业成绩等上升到以促进学生整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水平上。但对这一目标体系的具体探讨和论述大多是依据心理学等理论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而从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发展过程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具体的发展目标体系还显得不够, 因而难于解决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问题。比如, 假设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那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环节, 呈现出哪些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又如何通过一个怎样的中转机制, 使一线体育教师能结合其具体项目的教学模式, 灵活创造, 把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科学地呈现在课堂上来, 这个机制目前尚不明朗。因而在不少场合, 一些体育教研工作者和一线体育教师追问:体育新课程视野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发挥其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功能? 诸如此类。

一种解决途径是把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主体性发展这一目标先分解为两个子目标: 群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促进这两重主体性的发展, 从而推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但理论研究还需结合体育新课程实施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与特点, 对这两个子目标作进一步的分解。

1.3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作机制问题

合作学习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而合作之间有竞争,竞争之中有合作,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不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以学生个人能力作为起点的,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既是上级目标又是起点。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体育活动中溶于团体,吸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竞争的强者,运动技术的学习既是个人自主的活动又是群体的共同活动,需要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之长处和好的经验,如:大部分田径项目。而群体性项目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获胜,如:篮球、排球、接力、游戏等。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如何实现其目标? 其内在的和外在的机制是什么? 是否遵循什么模式? 明确这些问题, 有助于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这一策略, 同时, 对其他相关策略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有利于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理论在整体上得到深化。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旨在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研究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运作机制, 需要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立足于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家庭背景特点、体育文化氛围等情况, 跟踪体育教学实践, 在形形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分析师生活动的特点, 抽象、概括、提升, 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体育合作学习教学理论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构建一种和谐、适宜的合作学习情境,让学生们在一起合作地学习,使他们获得很大的收获。例如:在进行篮球投篮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小组中设组长、计录员、统计员、监督员等职位,并明确职责,要求对本组及其成员的练习进行组织、记录和统计。学生在练习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适时进行轮换。先由一名学生做投篮练习,一名学生评判并给予反馈,一名学生记录,一名学生帮助捡球,练习4~6次后,进行角色互换。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各小组练习的记录情况,对完成任务的小组和超过上次课的练习成绩的小组进行奖励。在这一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一个“总导演”的角色,使“演员”们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为了小组荣誉,各个成员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全组每个成员的进步而尽力。

1.4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行为问题

在有效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有哪些典型的行为表现? 这些表现体现出怎样的认识规律? 在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目前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还不够深入。

近年来我们通过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在研究不同性别学生的交往特点时,我们选择了5个实验班和5个对照班, 实验班将该班以性别不同分成三男一女、二男二女、三女一男、四男或四女等几种情况, 分别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 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通过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群体效应的试验应用研究, 证实了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能使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教与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另外,我们还通过对小组构成作了研究, 方法是: 把实验班学习成绩全部优秀、三优一差、二优二差、全差等情况分别组合, 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对于行为表现的研究, 既要注重一些共性的指标, 如参与和参与方式、协作、帮助、认知冲突、竞争意识、交往技能等, 也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研究经验和方法, 考虑如性别、文化背景、受体育素质教育的情况、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等因素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差异, 以便为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组织机制提供研究依据。

2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方法

2.1 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确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展开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逻辑体系,明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是制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制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灵魂,不同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赋予了具体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生命力,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时刻把握正确航线,最终去完成它预期的使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落实体育新课程实施的体现,是检查与评价实施体育新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条件是完成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目标功能的关键。由于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我探究和自我发现,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体育基础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能力、体育基础以及教师的启发与诱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等方面共同去实现。由于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和自律,在教学组织上多采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集体思维的“小组学习形式”,小组的自律性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课堂开始部分的小组讨论、结束部分的小组评价等)。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一个内、外有机结合的练习形式,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放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范畴中加以实施,充分发挥课内、外有机结合和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利用课内学、课外练的有利条件,组织起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在整个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相互作用以小组为中介,有助于淡化班级授课制中师生间的单向权威关系,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控制和管理作用。关注我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历程, 综合我国体育学习合作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十余年的成果,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 有效吸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和国内外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念系统, 揭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范畴属性和模式特征, 确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 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展开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明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2.2 应用实证、实验的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用系统论等理论分析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运作机制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以体育教育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多项互动为基础,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上世纪科学方法论发展的3个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规律, 需要在有充分实验和实证材料的基础上, 引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除了在体育心理学和社会体育学视角下作分析之外, 结合实验,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交往特点进行分析,会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规律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从多角度作研究, 方能期望对规律的有效把握。

2.3 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行规律

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体育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应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上来认识,并作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把体育新课程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互相激励、互相评价操作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推进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减轻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负担,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提高学习效果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互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理念,是对现代体育教学互动论的发展,它必将为现代体育教学系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不仅对体育新课程教学是一种创新,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因此,在系统论分析的基础上, 用建立模型的方法, 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规律从定性研究走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问题, 应从定性角度建立模型, 可以采用分散建模、综合建模等方法作比较客观的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建立模型, 可以实验和实证材料为依据,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地说, 衡量一个学科或理论是否成熟,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它与数学有效结合的程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运用可以使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规律更清晰, 从而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操作更有指导意义。

3 结论

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是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新体育课程教学理论浓缩化和可操作化的体现,是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是新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间枢纽。在新体育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正是由多学科的参与, 跨学科的研究为体育教学模式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富有生命活力的源泉。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发展性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是如此。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规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把握。因此,本研究提出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可为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提炼出研究的理论问题, 确定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保国.对合作学习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1999,15(2): 71-76.

[2] 孙桂芳.高校体育合作教学群体效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途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23(2):36-38.

[6] 孙桂芳.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新视觉――合作学习[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4,30(1):76-78.

[4] 曲新艺.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引入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106-109.

小学教育方式方法篇8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低效

近年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推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引起了高校和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因此,各个层次、各种模式的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教师继续教育形式上的整体繁荣并不能掩饰个别学科继续教育绩效低下的弊端,现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就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参与面授的学员到课率低、听课不认真、授课教师随意性大、不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学员学习效率低下等等,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全面剖析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低效的原因所在,并针对性地提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思路,不仅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效益,而且还能为未来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设计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教育科学的体系中,成人教育学是起步晚、发展缓慢而且又几乎得不到重视的学科领域,专门化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研究课题及成果极端贫乏,因而教师继续教育几乎是一项没有专门化科学理论支持的学科。特别是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具有其专业特殊性,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有着更加鲜明的学科特性和职业要求。然而,长期以来,在职体育教师教育(包括专科、本科两个层次)的课程教学实际上只是普通中师和高师(专科)的一种“重复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趋同无异,教学内容体系大同小异,教学模式方法类同沿袭。这种教育既没有体现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也无法满足学员的需要和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几乎完全背离了教师继续教育、回归教育的宗旨,必然造成课程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轻视、反感、厌学等负效应)。

(二)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安排上过于强调行政主导和统一性,忽视教师的主体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呈培养培训相互分离且机构并行的二元结构,并出现水平“倒挂”现象,即以综合条件略好的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培养为主,但通过综合条件略差的地方教育学院或各级教育部门教研室来安排在职培训,形式上采用自上而下,方法上采用统一培训内容、要求和进度,过程中忽略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忽视教师的个性发展,体育教师培训的设计完全取决于教育管理部门和部分专家,没有考虑培训对象的不同类型、水平和具体需要,整个培训不是根据学员、而是根据培训者的特点来确定课程的开设,结果使教师在培训中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培训效果低下。

(三)在继续教育的监管上重形式、轻实效,急功近利

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时,仅仅局限于各种名目的数字,如学历达标率、教师参训人数及次数等,并不实际监督继续教育的实施。为了达到理想的数据,教师们“奉命”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只要报上名交上钱,至于交了钱以后是否参加培训,参加培训是否真能学有所获,就不那么重要了,最终只要拿到所需要的文凭就算完成任务。同时,由于继续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

系,监管力度不够,经常采取以减少数量、降低难度、变通标准为典型特点的考核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上经常采用集中和相对集中的面授形式,使得普通高校一学期学完的专业课程,在继续教育中则仅用2-3天时间教完学完,只要参加考试就算合格,只要拿到文凭,就算具备了能力,这种教学管理现状所带来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四)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严重滞后

教师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实践者。教师的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必须重视教师的自主性,根据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条件等等,选择教育模式和培训内容,灵活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并在培训中“言传身教”,体现新理念,实践新方法,为教师们进行教育改革实践作好示范。然而,许多培训机构只重视介绍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接受教育的特点和个体的需求往往熟视无睹,依然把他们当作知识的被动载体,执行以固定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缺乏对教师现状的准确把握,过多地运用外部诱因(如分数、证书和晋升职级等)来刺激和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去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继续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手段落后,存在着传授多、讨论少,讲解多、个人独立钻研少等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诸如“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普遍存在,那些能够真正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技巧和实际管理能力、且形式生动活泼、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式很少或几乎不用;在网络课堂、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教师进修机构还停留在课本、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凡此种种无疑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五)授课教师教学内容老化,未能“因人施教”

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受到严峻考验。基于对接受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知识水平的误解以及重视程度不够,授课教师通常沿用本科教学教案,忽视了“学生”也是具有相当教学经验的教师,因此不分教学对象的教学内容使得有不同程度教育教学经验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生厌倦,难以激发体育教师的学习欲望,影响了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六)作为学员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就必须通过参加不同的继续教育渠道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这也是学习型社会的显著特点。但是,相当部分的体育教师对在改革中涌现的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反应迟钝,认为过去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够用了,甚至觉得这样还挺不错,缺乏现代意识,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即便有些体育教师渴望获得学历或进修证书,但学习目标也锁定于福利资格、上岗条件或筹码等功利性目的,因此,支撑和驱动其学习的热情冷消热长,精神状态萎靡平庸,研究表明占62.2%的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来自于外部刺激,即把继续教育源于强制性政策及评定职称晋级的需要,而28.4%的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推动力来自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只有9.5%的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机是出于对自己工作的不懈追求和实现自身人生的价值途径。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其收效自不待言。

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绩效的对策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高效持续发展

要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绩效,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组织,因此,应从国家的高度来规范和管理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根据体育教师职业特点,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或文件,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化、法制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如实行教师资格证更新、定期参加进修、双学位制度等,转变功利型继续教育理念,取消经营性继续教育模式,实施法规性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专门机构负责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组织、管理工作,确保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优质、高效发展。

(二)逐步构建和完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趋势和整个体育教师职业生涯各阶段发展规律与特点,按专业成长的问题和需求,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同时,分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分阶段(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实施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目标,改变课程教学目标趋同无异、教学内容体系大同小异、教学模式方法类同的“一刀切”的“重复教育”模式,突出体现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和特点,选用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手段,满足各层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和要求,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确保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效率的提高。

(三)创设情景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因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关注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当教师达到相应的或更高的学历或职称之后,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就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侧重点。为实现这一目标,确保继续教育质量,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转变理念,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相一致,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案例教学、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等,把培训有机地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境和过程中,使教师培训基层化,采用“校本教师培训”模式,集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各中小学的有机衔接,突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搭建“一体化”教育平台,完善专业资质认证体系和标准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综合设计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搭建融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专业发展为一体的教育平台,使三个阶段的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式上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同时加强对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认证、课程认证管理,颁布面向优秀教师的教学标准、面向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对在职教师采取绩效评价等策略,使教师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检测标准,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

截至2008年3月,历时近一年的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结果显示:参加考核的128名中学体育教师无一优秀,不及格人数则占到参加考核人数的23.4%。由此推断,文化教育水平落后于北京的其他地区合格率更低,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急切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更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对不同层次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新知识、新学科、新方法为主的培训与提高,使中小学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在政治思想素质、师德水准、教育观念、心理品质、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达到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李崇爱.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继续教育:理念、目标、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6,(2)8-10.

[2]吕园园.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1)31-33.

[3]冯喜英.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1)59-61.

[4]章宏俊.选择式: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走向[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2-14.

上一篇: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 下一篇:绩效改革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