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5 15:42:06

藏品管理办法

藏品管理办法篇1

【摘 要】随着民间收藏的方兴未艾,兴建民办博物馆成了收藏界的一种时尚。本文通过对相关政策的解读,明确了民办博物馆的概念、地位、作用和意义,列举了其发展的政策背景,分析了当前河北省民办博物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几项具体措施。

近年来,民间收藏方兴未艾,很多收藏者强烈希望与社会分享其收藏及研究成果,因此兴建民办博物馆几乎成了收藏界的一种时尚。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对民办博物馆的鼓励性政策,但因种种原因细化不足。明确民办博物馆的地位、作用,正确解读相关政策,认真研究民办博物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推动河北省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具体措施,对我省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博物馆的概念、地位、作用、意义

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民办博物馆的概念和地位作了这样的表述:“民办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社会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民办博物馆是具有文化普及鲜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民间文化资源,引导和规范民间收藏。河北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河北环京津,环渤海,地理位置独特,海陆空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使我省民间收藏发育较好。创立民办博物馆,可以将个人收藏有效转化为社会馆藏,通过展览开放将藏品由商品转化为文化产品,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民间收藏有了鲜明而正确的发展方向。

2、提供优秀精神食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国有大中型博物馆往往着眼于珍贵文物及高端艺术品的收藏和展示,对那些虽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但自身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不高的特色展品和藏品往往不够重视或者鞭长莫及。民办博物馆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五花八门的民间收藏将为民办博物馆提供丰富多样的藏品和展品,展示内容和形式都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3、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推动文化大发展。收藏是有心人的事业,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办馆开放是智慧收藏家的选择,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将大大有利于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吸引企业家投资文化事业,开辟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另一途径。

4、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休闲观念,以文化参与促进文化感知,以强化公众感知推动文化发展,实现真正的文化繁荣。民办博物馆来自于民间,服务于百姓,尤其具有一定特色、一定规模的专题展览趣味性强,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容易在社会上激发人们发现美、收藏美、展示美的冲动,从而形成欣赏、收藏、展示、交流的良性循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文化休闲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养,强化人们对国家、民族和家乡的自豪感、归属感,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政策背景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通过税收等相关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捐资捐赠社会事业”。“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2010年1月,国家文物局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从积极促进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为民办博物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提高民办博物馆的质量等三个方面,为鼓励民办博物馆发展提出了9条意见,宏观上明确提出了“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同等的法律地位”。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提高文化惠民能力作为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针,强调多元投入、扩大覆盖,推进公共文化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并且将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作为文化惠民政策的重要措施,因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立足河北省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通过重点扶持能反映燕赵文化特色的民办博物馆来培育催生有广泛影响的文化现象,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是贯彻我省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民办博物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0年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办博物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目前全国各地文物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近500家,加上未注册的私人博物馆及收藏室,全国民办博物馆总数达1000多家。河北省正式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有五家:承德热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丰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唐山亚洲古代艺术博物馆、北戴河博物馆、沧州厚古博物馆等,另外具备一定的藏品基础,筹备或尝试建立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还有近40家。我省民办博物馆藏品类别很丰富,生活用品、生产用具类如民居构件、家具、农具、火花、烟盒、眼镜等,特色艺术品类如根雕、剪纸、砚台、字画、内画鼻烟壶等,其他还有钱币、瓷器、奇石、像章等等。有建馆意向的收藏家大多表现为对某类藏品的独特爱好甚至痴迷,对自己的藏品甚至藏品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研究有一定造诣的也不乏其人,因此,民办博物馆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鲜明的专题性和超强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了公立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和内容。

我省民办博物馆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 与公立博物馆地位不平等,未被真正纳入博物馆管理体系。我省民办博物馆目前基本处于始于自发,任其自流,悄然自灭状态。国有博物馆基本实行免费开放政策,由政府补贴以维持正常运行,而民办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文化事业机构,所收取的一点微薄的门票收入还得缴纳企业经营所得税。也正因为法律地位、政治地位的实际不平等,造成政府部门对民办博物馆的长期漠视甚至忽视,监督管理也流于形式,疲软无力。

2、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尚无具体扶持措施。目前,从中央和省级政府层面明确了对民办博物馆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但是财政、税收、文化宣传等相关部门都还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

3、 政府部门行业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民办博物馆的管理主要是注册登记准入管理,正常开放效益管理,撤销后藏品流向管理等三方面。目前除注册登记有笼统的条文规定外,其他的实质性内容均无明确规定。

4、 民办博物馆自身存在的问题。企业或集体创办的博物馆在人力资源、经费筹措、馆址馆舍、陈列宣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来讲私人创办的博物馆方方面面都会面临巨大的困难。首先,馆址、馆舍问题。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馆舍位置、环境、空间、布局有一定的要求,而目前我省民办博物馆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有的租用写字楼,有的利用废弃的厂房,有的利用空闲的住宅。酒香也怕巷子深,合理的选址和合适的空间对民办博物馆的生存发展有时候比藏品更重要。其次,藏品研究和展示问题。收藏者的研究和收藏一般基于对某方面藏品的独特兴趣,但往往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民办博物馆的展览也是如此,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再次,观念和意识问题。收藏家和文物贩子的最大区别是,收藏家往往着意于藏品序列的完整性和藏品的真实性,文物贩子看重的是市场价格和经济利益,博物馆人则是有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博怀的超级收藏家。这样的超级收藏家为了保证自己藏品的完整性和整体社会价值,宁愿将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的博物馆,也不会零打碎敲地将藏品卖给文物贩子。如果每个民办博物馆的创立者都有这样的观念、意识和境界,博物馆的发展并不是难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费问题。利用藏品保持向社会正常开放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博物馆,而要维持正常的开放,人工费、水电费、房租费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四、推动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措施

民办博物馆的发展,首先收藏家要有服务社会的美好意愿,同时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经济扶持,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厚爱。从政府的层面考虑,以下措施当有助于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

1、政府栽就梧桐树,招来民间金凤凰。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与收藏家最贴心的做法应该是仿效经济开发区和科技工业园区,由政府出资、拨地、建馆,并负责宏观管理,收藏家免费使用展馆,陈列藏品,并负责展馆内部管理。这样,政府能够有效控制博物馆整体布局,也便于对博物馆的展示、开放实行有效监管,既解决了民办博物馆馆址馆舍问题、展品安全问题、藏品归属问题,又解决了博物馆的运转维持问题。更多藏家的加入,还可以使博物馆不断更新展示内容,提高展馆的使用效率,并提高社会收藏的社会效益,一举多得。

2、在收藏家与公立博物馆之间建立藏品信托机制。收藏家可以将藏品委托公立博物馆代管,借助博物馆优良的库房保管条件和专业的研究力量,共同整理研究、发掘藏品的内涵,提升藏品的价值,通过成果出版、陈列展出,实现藏品的公益职能,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收藏家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3、细化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捐助文化事业。民办博物馆是有智慧、有良知、有一定实力的个人或集体对社会的一种奉献、一份功德,他们有权力争取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国家和政府有义务去帮助和资助他们实现其服务社会的美好愿望。从政治层面讲,民办博物馆越来越成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引导、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鼓励文化消费,鼓励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捐助文化事业。因此,尽快出台一套完善的税收倾斜政策势在必行。

藏品管理办法篇2

此次活动由中国收藏家协会、浙江省电视台、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及杭州市上城区政府主办,浙江省收藏协会、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管委会以及杭州钱皇民间收藏品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的26家收藏组织的80余名代表及数百参展商出席会议。主要活动项目有全国收藏文化研讨会暨全国省级收藏组织峰会、全国古玩艺术品展示交流会、全国收藏类报刊研讨会、全国各省著名书画家作品联展、全国(浙江省)第四次连环画交流会、浙江收藏家百件精品展示会等。

自2001年以来,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上海综合开发研究院收藏文化研究所、海南省收藏家协会等单位主办,先后在上海、广州、西安、北京、海口分别召开了五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或理论研讨会暨秘书长联谊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全国收藏事业发展的形势,收藏组织和收藏队伍的发展状况,有关收藏方面的方针政策、理论与实践,开展收藏、展示、交流、合作等业务活动中的经验体会、困难与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对收藏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届民间收藏文化研讨会有了新的进展。

蓬勃发展的民间收藏,使收藏家组织面临着发展壮大的良机。贵州省收藏协会副会长何小龙说,收藏协会应该做好组织工作,构建民间收藏和谐氛围,主要是做好发展会员、会费管理和使用、搞活协会工作,协会工作要向多方位发展,不能搞一边倒。对于收藏企业家入会,他认为,应着重于引导这些收藏者自发对协会的关注和热爱。

制度建设是收藏组织发展的保障。北京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钧说,“我们建立了一个热爱收藏事业并全心全意为民间收藏活动服务的领导工作核心”,借鉴原东方收藏家协会的一些好的经济和做法,并根据自身需要的民间社团的特点有所调整,加强制度建设,发展和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建立了书法字画、邮品票证、古玩瓷器、金银玉器等12个专业委员会,构成了协会组织机构的基本单元,以此大力开始各项活动,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收藏组织的生命在于活动。山东省文学艺术家联谊会收藏家协会会长王济红介绍,1999年即在济南市珠宝城举办了两届藏品展览交流会,2000年在山东省博物馆举办了“八喜杯”藏品展,2004年在淄博周村2005年5月在烟台市新飞天文化广场成功举办了大型藏品展览交流活动,2005年在济南市大观园艺术城举办两届藏品展览;2002年至2003年在济南空军招待所礼堂每周六举办了60余期收藏知识讲座;协会在青岛建立了外联部和活动基地。协会号召会员向国家捐献藏品,今年5月会员姜爱国将170余件藏品捐献北京故宫。这一系列活动,使收藏协会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成立不到两年的宁夏收藏协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如请知名文物收藏鉴定专家讲学,组织专家举办义务鉴定和会员藏品展览,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我们坚持把协会当成公益事业来办”,会长张汝教说。

引导收藏者正确收藏是收藏组织职责所在。甘肃省收藏协会会长鲍建和表示,只看重藏品升值和市场价值,关注藏品买卖的流通行情和升值潜力的看法是片面的,收藏组织要宣传藏品的社会功能,促进民间收藏良性发展。江西收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侯玉军说,收藏组织应依托有浓厚文化学养的专家学者来强化收藏文化前沿理论基础,在此学术制高点上以专家学者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引导收藏文化,以收藏文化引导收藏经济;收藏团体必须依法活动,共同维护收藏界来之不易的安定和谐的局面。原温州市收藏协会会长叶大兵则将民俗学研究与收藏相结合,先后引导政府和企业创办了浙江嘉善中国钮扣博物馆、浙江红蜻蜓集团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及与强强锁业集团正在进行中的中国锁文化博物馆。浙江省收藏协会会长林华东分析了国家收藏与民间收藏的特点,两者殊途同归,民间收藏是国家收藏的有力补充,同样为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

加强收藏组织的联系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目前,经过民政部门批准登记的独立的合法的收藏组织,各都有法定代表人、登记证书、章程、业务范围、活动地域、组织机构、队伍等等,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团体。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强调,不管中国收藏家协会,还是省市区级收藏组织、地县级收藏组织,都是平等关系,不存在上下级或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或隶属关系。不同之处在于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不同和活动地域不同。全国各收藏组织只有相互联系、合作,才能相互沟通信息,才能更好地共同开展各种展示、交流、出书、理论研讨等收藏活动,才能更好地为收藏家、艺术家、艺术市场、拍卖行等搭建平台,才能更加促进中国民间收藏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相互联系和合作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既要合理,又要合法。在各项友好合作中,中国收藏家协会与其他兄弟收藏组织要样,也只能当合作伙伴和朋友,不能当“龙头”和“老大”,指挥全国。

藏品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物保护;藏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89-02

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所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珍藏着大批的文物藏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的剥蚀、人为的损伤,文物变质、破损,日常管理中的拿取、移动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如何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文化遗产,是基层文物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县级文物藏品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藏品保护硬件条件差

文物需要通风、干燥、清洁的保存环境,而大部分县级文管所的藏品保护管理条件都比较差。一方面,长期以来没有像样的库房,虽然大部分库房是砖混结构,但离标准库房还差得很远;还有的利用旧房改造成库房,库房建设或改造时未考虑文物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和防尘等方面的因素。藏品就地存放,远远达不到保护的要求。另一方面,设备、设施老化,有的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保护设施。没有藏品专柜,文物堆在一起,更谈不上使用囊匣保护;字画也是随意堆放在柜子里,平时投放几粒樟脑丸了事,未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一、二级文物也无保险柜存放。在防火、防盗方面缺乏必要的考虑。近几年来,由于防火、防盗设施不完善造成的文物损坏现象屡见不鲜。

(二)藏品保护资金严重缺乏

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文物保护和阻碍文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的地方并未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五纳入”的原则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地方财政不向文物事业倾斜,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问题尚无法解决,也就谈不上投入更多资金到文物征集工作中。

(三)藏品保护技术手段落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馆藏文物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严重,而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有限,加上现代化保护技术水平差,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停留在死看硬守、防虫防潮的工作层面;对馆藏文物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法,特别是文物修复和复制中遇到的种种棘手问题没有设备和技术来解决,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另外,对文物保管员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文物保管员专业技术能力差。

(四)藏品保护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一些县区的文物保护部门单位领导分工不明确,有的甚至连文管所都没有,与文化馆合属办公。领导缺乏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认识不到文物的价值所在,过分关注其经济价值,而不关心文物本身的价值,导致人为损坏现象严重。有些地方主管文物的领导担心因文物损坏受到处罚,影响仕途,隐瞒不报。平日对负责文物安全的工作人员缺乏关心,对文物保护漠然置之,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对藏品的保护更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看好库房就可以了,不能正确认识藏品的存在价值及意义。

(五)藏品保护缺乏科学管理

藏品保护管理制度是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但是县级文物部门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一套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科学管理制度,藏品登记分类混乱、入库排架无序、编目统计不清、建档内容不齐等现象严重。加之保管员素质参次不齐,不熟悉基本操作规程,导致人为损坏严重。

二、对县级文物藏品保护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的专用库房,应有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特别是一些新的文物库房要严格按照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光、防尘、防火、防盗等要求进行设计,增加保护设施,购置恒温、恒湿设备,尽可能创造一个适宜和稳定、恒定的保存环境。购置移动密集藏品柜及囊匣,增强文物安全系数,以质地等级分库、分柜保管。对一些经济价值较大的文物必须用保险柜存放。加强库内藏品的安全保护,必须认真记录库务日志,减少藏品自然损坏。同时,藏品保管人员要绝对实行安全操作,杜绝藏品的人为损伤。

(二)多方争取,缓解资金压力

首先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文物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文物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多向县领导沟通、汇报,通过媒体宣传等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增强领导对文物工作的认识、认可和重视,保证经费逐年增加。其次,要把专项经费全部用于文物保护。目前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未专款专用的现象很多,由于其他方面经费不足,挪用专款现象屡见不鲜。第三,借助各方力量,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为此,国家要制定优惠的政策争取社会各界对文物事业的扶持,如收取资源税,适当减免相关税种等。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藏品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县级文物保护工作者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展开技术性保护,以不断完善的实践来促进技术的提高。具体要做到:提高保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组织现有岗位人员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文物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考虑从省、市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借他人之学,为我所用。

(四)明确责任,强化保护意识

县级文保部门的领导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法定代表人要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明确到自身担负的历史责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同时,要积极检查、督促藏品保护保管工作,县级文管所不可能像博物馆那样设立保管部,但也必须有适应规范管理的保管组织。要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负责藏品库房的安全,保管员负责库房管理。要求文物保管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刻苦业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懂得保管工作的特殊意义掌握保管工作程序、方法和保护技术,遵守制度和有关法规,完成藏品保护的年度责任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各种观念和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近年来,文物走私猖獗,馆藏文物失窃案件也时有发生。如承德外八庙和景德镇某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就是其中极具典型的案件。所以,在建立、健全现有藏品管理制度的同时,提高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情操显得更为重要。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文物藏品保管工作,充分认识保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五)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首先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就必须加强对藏品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首先,必须确立合理、科学的管理程序。文物藏品管理的一般工作程序是接收、鉴选、登记、编目、入库、保管、提用、统计和注销。藏品管理工作程序必须做到科学完整,要正确理解每一个环节的内涵,如接收就是对入馆文物和标本以及原始档案、原始清单、凭证的接收、核对,然后进行原始登记、清洁、消毒和技术处理。对入馆的文物,只是形式上简单的接收,忽视了原始档案、凭证的核对接收,结果给文物编目、建档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只有科学确立管理程序,才能为实现藏品规范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必须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有可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藏品保管工作制度必须严密,讲究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一般的藏品保管工作制度有登记提取、库房管理、藏品核查、库房进出人员登记、藏品管理奖惩制度等。这些制度对藏品的登记、提取、核查和利用,及入库出库、防虫防霉和钥匙分管等做了具体规定,是藏品管理人员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保证。最后,必须提高保管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规范保管员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例如要熟悉《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

藏品管理办法篇4

民间存在着大量流散文物是不争事实,全国各大博物馆、文物商店至故宫博物院中的精珍之品也有部分来自民间捐赠。而现今民间藏者手中的大多数藏品虽然不珍不精,甚至来路不清,但根据文物政策及《物权法》相关规定:现今国内流散在民间的文物藏品,符合年代标准,符合定级标准,符合《物权法》《文物保护法》规定之文物类藏品,理应验明正身,建立一套完整、权威的民间文物藏品保护类档案。这利国利民,更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民间文物类藏品才会真正得到保护,才会真正得到传承与弘扬,才会正确引导民间收藏品市场。文化底蕴决定传承、弘扬的过程,收藏的初级阶段,是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其方法及过程的转变是传承延续民族文化结晶的必然要求。

不懂法,不守法,不按法规,不按经济规律的文化传承不应在新世纪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发生。史无前例的全民收藏是经济繁荣昌盛的表现,也是人们精神文明及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结果。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理应给予民间文物类藏品相应的肯定与强有力的支持,从而彻底避免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使民间收藏界十分困惑的问题将从根本上着手解决,全国几千万藏者更是如鱼得水,收藏信心及文物保护成效将会大大地提高,同时对于弘扬民间文化、保护民间文物藏品和提高全民族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推动作用。

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文物藏品所有权人要求认定文物的必须以书面要求申请认定,同时应提供填报藏品所有人的姓名、住所、有效身份证号码或有效证件号码,以及认定物品(对象)的来源说明。藏品持有人或文物所有人应依法负有对文物藏品的保护责任,同时持有人所提供的资料,文物行政主管单位应存档保存。

申请民间的文物藏品定级入编,须经过本人申请,提供原始照片资料,填报相关表格后将基本申报资料邮寄到《中国民间文物藏品定级大典》征集办公室,等待通知,每一类别文物类藏品经国家文物定级行政主管单位专家组审查,符合定级标准的给予办理定级,集中审查后最终确定是否属于文物范畴,是否符合申报资格。一经定级入编将意味着此件藏品将在国内有档案可查,更会引起各类投资人士的极大关注,同时在适当时机将组织入编为定级文物类别的藏品进行专场展览,专项交易,定期推广宣传,以便吸引更多的资金进一步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更好地保护流散在民间的大批珍贵文物类藏品。此举将对收藏品市场无序状态、混乱现象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树立正确收藏与文物保护观念,让更多的收藏界人士爱惜文物、合法收藏。

应该说,市场经济的繁荣,国家文物及收藏品交流的法规的不断完善,为民间收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民间流失文物类收藏品进行全面的抢救性普查。首先,各类媒体是促进全国收藏热的关键所在,各项活动的展开更是有利于民间藏品的交流展示,促进了民间文化的繁荣。整个民间文化交流展示的过程将更有利于民间文物的传承与保护,这对我们收集整理流存于民间的大批文物类藏品会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全民对收藏和文物保护认识的提高会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这项工作的筹备落实范围涉及全国民间藏友及广大的收藏爱好者,关系到每一位文物类藏品拥有者的切身利益。同时,得到肯定并编辑出版、登记存档的藏品对于传于后人继承、对于转让等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收藏者来说,这也是最佳的收藏结果。

藏品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制度建设;科学管理;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5―0065―06

基金项目:论文为本人主持的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重大专项研究项目《数字民族博物馆》的前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法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从事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研究。北京 100081

一、民族博物馆亟待建立与健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

我们经常说管理出质量、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效率,都是在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艺术性。民族博物馆既不同于一般国家机关,也不同于一般事业单位,不能用一般行政管理的办法去套民族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我以为应当从每一个民族博物馆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去考虑博物馆的编制和制度安排,如制定具体的计划、设置机构、合理分工以及建立规章制度,等等。也就是说要用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有效地把民族博物馆的文物征集、保管、陈列、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做好做扎实。尤其需要从文物收藏、研究和运用民族文物标本、组织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进行宣传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特点出发进行科学管理。其实民族“博物馆是一个工作整体。它包括行政、业务许多部门,各部门相互间均有关联,因此需要彼此了解,互通声气,相互配合,要有全局观念。”[1](P.5)民族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说它是“科学”,因为它必须按照民族博物馆的工作规律办事;说它是“艺术”,因为它必须使各项工作有秩序、有节奏地进行。科学和艺术一旦在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实现有机结合,就能够按照预期的目的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实现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还必须使博物馆的各项管理工作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形成一股合力;使博物馆内的各个具体工作部门、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使博物馆各项具体管理工作按照责、权、利的原则要求,建立起民主集中制的管理体系,形成民族博物馆的岗位责任制度和行为规范,促使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关于民族博物馆科学管理工作的特点,我认为它是由民族博物馆的性质、特征和任务所决定的,管理体系是由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共同组成的。民族博物馆的领导体制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的领导班子,必须逐步实现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民族博物馆的机构设置基本上可以分为业务系列、行政系列,可以根据国家和部委有关定员定编的要求,考虑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譬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就设有直属学校机关党总支领导的党支部,在馆长、副馆长集体领导、分工合作的体制下,分设行政办公室、藏品部、陈列部和研究室,馆长对博物馆党政工作全面负责。在制度建设方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经过长期实践总结,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了一套较为合理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这些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管理条例”。第二类是“行政管理若干规定”。第三类是“文物征集工作规定”。经过不断地在实践中修改补充,2006年8月博物馆把它们编印成《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管理文件》汇编;2009年又在全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通过向北京市兄弟博物馆学习并且结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对原有的管理文件进行了系统地清理、修改、补充和完善,重新编印成册供全馆工作人员遵照执行。

必须大力抓好民族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我国博物馆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建立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发动全社会力量办好博物馆,推进博物馆社会化。从微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看,主要任务是增强博物馆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博物馆的社会贡献率。从民族博物馆体制机制改革的原则上看,民族文物管理体制一定要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于民族文物这个不可再生的资源来说,“保护为主”是民族文物管理工作的核心,它突出和强调了民族文物的重要性;“抢救第一”是民族文物管理工作的重点,它突出和强调了民族文物的现实状况;“合理利用”是民族文物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它强调必须在不损害民族文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民族文物的社会功能作用;“加强管理”是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它突出和强调了对民族文物实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保障理念。民族博物馆必须始终坚持国家对国有文物资源的所有权,无论博物馆今后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如何发生改变,国家这个“特殊主体”的所有权主体资格不能改变,民族文物国有资产的性质不能改变。任何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掠夺式开发,都必将阻碍民族文物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确实有些民族地方的文物保护单位,没有严格地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开展工作,严重存在规划不严、设施不全、体制不顺的情况,致使民族文物损坏严重。有些民族地方在场馆改扩建、行政领导调整的过程中,由于管理缺位、资产账目不清或者未履行正当的交接手续而导致原有的文物丢失。还有一些投机分子利用文物馆舍合并、文物商店改制的特殊条件,或者、,或者监守自盗变卖文物获取暴利,最终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还有一些属于在单位改制后擅自改变民族文物现状,因管理不善而造成民族文物人为损坏。民族博物馆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制定出具体的民族文物流通办法,尤其要加强对民族文物出入境的管理,各相关行政部门一定要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民族文物的神圣职责。负有保护民族文物安全的民族博物馆,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博物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馆藏的国有资产实施严格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民族文物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中,一定要十分注意因人员的进出、机构的调整和新功能的设置,可能导致一些必须的管理工作不能正常运转,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提前做好政策制定、政策解释和业务指导工作。实行对外开放的民族博物馆,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作用,适时推出一些品位高雅、内容精致的陈列展览,通过不断提高博物馆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此就要逐步解决制约民族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民族博物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必须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结合博物馆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动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研究、保护、展示、管理等配套机制,激发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支持并参与改革、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必须抓住“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这个重点,努力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博物馆内部管理体制,深化民族博物馆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考核、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就总体而言,我国民族博物馆的“硬件”一般很好,但是“软件”需要提升质量。也就是说我们的管理能力、管理质量需要提升,服务理念、服务质量也需要提升。一句话,必须提升博物馆的品位和质量。民族博物馆“软件”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有一个长时期学习、实践的过程。在这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服务理念,懂得一点博物馆管理学及博物馆经营之道。尤其要学会与观众打交道,懂得一点大众心理学,服务观众、引导观众,最大限度地提高观众的满意度。

必须切实提高民族博物馆绩效管理的水平。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定员定编、实行绩效管理步伐的加快,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必须跟上时代的节拍,尽快研究和出台实施绩效管理的标准、措施和办法。这里所论及的民族博物馆的绩效管理,是指民族博物馆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为了达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循环过程,它的根本作用就是要达到持续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水平,保障民族博物馆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实施绩效管理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行为。在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无论是营利性的组织还是非赢利性的组织,即使是一个行政区域都需要进行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民族博物馆的绩效管理必须着眼于博物馆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提升,以促进提升民族博物馆的发展能力并且保证民族博物馆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具体地说,民族博物馆绩效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民族博物馆的使命、价值、远景和战略目标逐一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方案,对参与民族博物馆活动的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工作程序进行科学管理。在吸取博物馆界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民族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的途径,一般是设定科学而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通过各种方式的努力将组织与个人的目标达成一致并且形成共同的愿景。民族博物馆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博物馆领导通过绩效考核手段,对博物馆全体员工和具体部门的工作给予科学的评估,尤其是通过一定方式的培训和沟通措施,对全体博物馆员工的思想动态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步实现民族博物馆整体事业发展与职工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民族博物馆组织绩效、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民族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合理评价民族博物馆全体职工价值创造和提高个人实际技能的过程,因而实施绩效管理有利于实现提升个人的绩效水平。民族博物馆领导通过对全体员工实施综合考评,就可以知晓每一个员工的优点和缺点,以利于今后在岗位安排和个人特长上更大程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潜能。由于民族博物馆把个人绩效考核的评估结果,作为博物馆全体员工年度奖金高低、职务升降、培训以及工种调动的重要依据,确实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全体员工饱满的工作热情。民族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对博物馆全体员工实施管、卡、压,而是为了促使民族博物馆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利于提升民族博物馆内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民族博物馆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避免博物馆某些具体业务工作的无章可循、职责不清或者相互推诿,确实有利于提高民族博物馆整体的工作效率。上级领导机关和民族博物馆领导,在审核绩效评估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准确无误地掌握民族博物馆的实际工作状况,有利于促进和推动民族博物馆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标准,是民族博物馆实施绩效考核的科学依据。民族博物馆可以参照国家对博物馆评估、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文物藏品、文物安全等相关标准,针对各自博物馆不同的岗位设置和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出不同的具体标准、制度和工作流程,尤其要建立起一套问责制度和激励机制,真正做到依据完成的工作业绩和部门的日常考核,较准确地确定具体部门和每一位员工的奖金份额,合理地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只有把评估结果与全体职工的奖励和薪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形成民族博物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机制。

必须不断提升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水准。《博物馆管理办法》第20-21条规定:“博物馆应建立藏品总账、分类账及每件藏品的档案,并依法办理备案手续。博物馆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的藏品,应在30日内登记入藏品总账。”“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取得藏品的博物馆可以对提供藏品的博物馆给予实物、技术、培训或资金方面的合理补偿。补偿数额的确定,应当考虑藏品保管、修复、研究、展示等过程中原收藏博物馆发生的实际费用。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的申请文件,应当包括合理的补偿方案。”[2](P.44)民族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是藏品部的中心工作,“从文物、标本搜集入库、登帐制卡、分类排架到修复保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保护管理的重要性即在于使博物馆的藏品能够得到最佳的保护环境,尽量防止藏品的自然损坏和避免人为损害。”[3](P.4)藏品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前提是必须保证博物馆藏品的安全。为了更充分地发挥藏品的作用,使其具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藏品部就必须对入馆的藏品进行鉴定、编目和建档,采用一切科学管理手段使藏品在提取利用的时候,能够做到鉴定确切、编目鲜明、查检方便,以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民族博物馆的藏品保管部门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事务性工作部门,而且是一个融科学管理和藏品研究为一体的业务部门,对藏品进行科学研究是藏品部的重要工作之一。国际上对藏品的管理不仅重视精品管护和研究,而且更强调对藏品整体的调查摸底、动态管理和适时监控以及价值把握,这对于纠正民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功利意识及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世界范围看,自1980年开始,英美等国家博物馆率先引进了现代财务、人事、经营等管理手段,从而使得博物馆的管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国多数民族博物馆的管理理念都比较比较落后,只是从近30年来才开始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市场管理等理论。民族博物馆也是生产者,尽管民族博物馆与企业的性质不同,但是民族博物馆同样要推出自己的合格产品乃至精品,区别仅仅在于民族博物馆生产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它包括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科研成果以及各种出版物等。只有当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向社会广大观众开放,并且被广大观众认可的时候,它所含的教育、科学研究、审美、娱乐等价值才有可能得到真实的实现[3]。无论是企业追求物质利益,还是民族博物馆追求精神效益,都毫无例外的涉及到市场和效益问题。这即是说民族博物馆在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只有引进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切实降低生产成本,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漏洞,才能够最终实现两个效益的双赢。

博物馆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博物馆的得失成败。民族博物馆管理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博物馆的宗旨和目标,并且使内部组织设计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作为常设的公益性机构,民族博物馆内部组织机构设置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以保障各项活动的正常运作。同时又必须具有动态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条件和需求。我国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博物馆的生存条件、机构编制、分配办法等,缺少最基本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大呼隆”和“大锅饭”式的粗放管理,迫使人们习惯了“等、靠、要”的懒散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工作安于现状,缺乏起码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从而使得民族博物馆的生产和发展举步维艰。进入21世纪以来,博物馆学术理论界提出,博物馆借用和实施企业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激活博物馆内部的运行机制,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的道路。民族博物馆管理质量的提升是与博物馆的学科建设、博物馆的基础理论研究分不开的,不仅要建设一支理论研究队伍、整合理论资源,而且还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笔者认为在这个方面,陕西省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是值得推广的。陕西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组织,2006-2008年争取政府年度支持资金500万元,制定了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制度和规范,举办了7批文本及声像采集培训班,共培训310人次;逐县区、逐单位全面鉴定馆藏文物,组织专家指导裁决,协调录入复核。现已建成220平方米的省级数据中心库,完成全省11.1万件馆藏珍贵文物数据确认和录入上报,这项工作获得国家文物局和专家组的赞许和肯定。它们对关中、陕南、陕北馆库管理人员,分批地进行藏品登记、鉴定和建档等业务培训,健全了文物藏品保管规范,并且在韩城召开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现场会予以推广。在全省107县区建立专门藏品保管库房70个,临时库房9个,安全防范设施达标90%以上,有的博物馆专设一级品库房。从1993-2008年全省累计争取安排博物馆库房建设经费3045.5万元[4],馆库建设作用在防震中已有所体现。这些基础性措施为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保障藏品研究展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民族博物馆文物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规范化的文物管理体系是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文物实现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依据民族博物馆工作的性质和民族文物保护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相关的工作条例、工作规程,促使各类民族博物馆的全体职工在各个具体的生产环节,切实能够以其标准、条例和规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有章可循、考核有据,确保博物馆的整个工作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笔者这里所论及的民族博物馆的管理标准,其内容大体可分为组织编制标准、操作规范标准和信息数据标准三个方面,其中的操作规范标准,是民族博物馆标准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由于在文物管理过程中,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长期以来在各项具体操作上,缺乏统一管理章程,没有具体的工作条例和工作规程,往往致使同一项操作因馆而异、因人而异、因物而异,最终既影响了本馆工作效率的提高,又影响了馆际之间信息的交流。所以,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民族博物馆实际的、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标准势在必行。经过这些年博物馆界同仁的共同摸索,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1)文物接受、等级标准。凡是进入民族博物馆库房的物品,都必须毫无例外的经过接收、登记的程序,如果没有统一的接受标准为依据,势必要影响到馆藏物品接收和登记的质量,因而制定馆藏物品接收、登记标准,是做好馆藏文物科学管理的第一步。(2)文物入库标准。文物与藏品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并不是所有物品都能够成为藏品的,只有经过科学鉴定的文物才能够成为藏品。制定严格的藏品入库标准有利于保证藏品质量。(3)文物定名标准。为了做到准确、简练、鲜明地反映文物的外在形式和本质特征,需要制定统一的文物定名法则。(4)文物分类标准。要使文物得到妥善的保管并便于提取利用,需要依据文物管理与使用的特点,对文物进行科学分类,分类是文物管理标准化最重要的内容。(5)文物编目标准。编目是对文物进行科学鉴定、研究、认识并做出详细记录的全部过程,应当对编目的项目、格式、书写要求、标记符号等制定统一的标准。(6)文物档案管理标准。文物档案是科学管理文物和进行文物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材料,必须对文物档案的收集范围、立卷原则、分类方法、管理制定统一标准。(7)库房管理标准。文物库房管理关系到文物安全,关系到利用文物的方便。应当根据文物管理特点制定标准,为文物管理提供依据。(8)文物安全操作标准。文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性地被提用、移动,往往在人为运动的过程中造成文物的损害。在文物修复和养护过程中,也有一个安全规范操作的问题,这就需要制定一个具体的规则和标准。(9)文物管理人员岗位考核标准。这是根据岗位设置的需要制定的管理标准,它包括岗位职责、任务、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期限、完成规定任务的程序和方法、与其他岗位的配合要求以及工作考核标准等[5](P.262-264)。

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文物捐赠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52条规定:“国家鼓励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将其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或者出借给文物收藏单位展览和研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尊重并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对捐赠的文物妥善收藏、保管和展示。”[6](P.757)博物馆藏品的收集能力既反映了博物馆的经营水平,更标志着这个国家、城市、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面对艺术品市场上动辄百千万的器物,多数博物馆由于经费有限往往力不从心,许多爱国人士纷纷解囊相助。譬如,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清雍正官窑粉彩蝠桃橄榄瓶,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的若干铜首像,都是社会人士捐赠文物善举的表现[7](P.5)。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的捐赠制度。我国与文物捐赠相关的法律条款,主要涵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当中。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12条规定:“将个人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献给国家或者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捐赠的,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6](P.752)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12条也规定:“捐赠人可以与受赠人就捐赠财产的种类、质量、数量和用途等内容订立捐赠协议。捐赠人有权决定捐赠的数量、用途和方式。”[8](P.15)鉴于博物馆属于非赢利性质的公益事业,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捐赠博物馆文物的个人或社会团体给予大幅度税收减免措施,以确保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譬如,美国政府对捐赠文物给博物馆的人士予以折合所得税的免除扣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凭借数量巨大的捐赠,馆藏文物数超过100万件。再譬如,法国国有博物馆的收藏政策,允许捐赠者保留器物的收益权,即可分享出版、展览等收益的一部分,因而法国一些大型博物馆的藏品超过半数来自捐赠人的馈赠[7]。“我国现有的文物捐赠激励机制,除了强调精神激励之外,对于物质奖励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建议在立法时考虑境外捐赠及归还的文物,除了进行免征文物进口税之外,还应当通过制度建设,长期有效地鼓励个人或社会团体向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捐赠文物。捐赠文物是永久性地将文物所有权转让给博物馆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均为无条件捐赠。但在现实捐赠过程中,可能遇到捐赠人有特殊要求的情况,只要是不涉及资金问题,博物馆可以考虑为有条件捐赠。在签订捐赠协议书的时候,可以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和博物馆的实际能力以及双方协商的结果附加一些条件。”[7]

必须进一步健全博物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社会上确有一种观点认为,文物保护和修缮经费不足,将是长期困扰民族博物馆的老大难问题,单纯靠政府拨款是无法满足民族博物馆发展需要的。应当允许民族博物馆将部分文物藏品中的重复品实施有偿转让,以促进博物馆彼此之间的文物交流,也能缓解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经费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对博物馆的投入经费也在逐步增加,一些基础较好和科研实力较为雄厚的博物馆,还能够得到国家专项科研建设经费支持。譬如,由笔者本人独立设计并领衔申报的“数字民族博物馆”,2008年就成功地获得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4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也确有一些地方的民族博物馆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民族博物馆都不能采用有偿转让国有文物的办法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博物馆自身无权将国有文物进行有偿转让。文物藏品的根本属性是不可再生性,任何一件具体文物的本身都不存在有无价值的问题,任何一家博物馆都无权以该文物“无收藏价值”为由,将其作为有偿转让的前提或借口。所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10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6](P.752)除此之外,根据实践经验和习惯做法,博物馆也可以采取某些较为适宜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譬如,通过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馆藏文物的方式,取得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可以对提供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给予合理补偿,这也是合理合法的。

必须进一步完善博物馆安全保卫制度。《博物馆管理办法》第19条第2款规定:“博物馆应具有保障藏品安全的设备和设施。馆藏一级文物和其他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应设立专库或专柜并由专人负责保管。”[2](P.44)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

[2]Ministry of 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useum Management Regulations [J].State Council Gazettes Issue,No. 34, 2006.

文化部.博物馆管理办法[J].国务院公报,2006,(34).

[3] 王兆利.借鉴企业管理理论提升管理水平[N].中国文物报,2007-10-19(6).

[4] 郭宪曾.汲取国际博物馆理念推进陕西文博事业[N].中国文物报,2008-11-05(3).

[5] 中国民族博物馆编.论民族博物馆建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李冰.国有博物馆文物捐赠制度刍议[N].中国文物报,2008-02-08(6).

藏品管理办法篇6

近年来, 一些民间博物馆以其特色鲜明、办馆方式灵活等优势迅速崛起,为国家收集和保护了一大批散落在民间的文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国有博物馆的拾遗补缺。如今大大小小的民间博物馆遍布全国各地,在有的城市,民间博物馆已经可以与国有博物馆平分秋色。民间博物馆,已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民间博物馆蜂拥而起的同时,也存在着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民间博物馆闭门造车,把大量的赝品当成文物对外展出,造成很恶劣的影响,有的甚至于传为笑谈!特别是近来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冀宝斋”事件,再一次令民间博物馆的诸多问题浮出水面……到底应该如何客观看待私人博物馆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近年来一直关注和探讨民间博物馆发展的高功先生特赐专稿,从行业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近日,河北省“冀宝斋博物馆”的雷人赝品引发了海内外对民间博物馆的热议,极大地损害了民间博物馆的声誉,似乎民间博物馆成了“赝品藏污纳垢的地方”。其实,民间博物馆赝品泛滥,伪品混迹于博物馆的展厅早已不是新闻,只不过没有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而已。那么,民间博物馆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原因在哪里?这是值得我们去寻找、去思考的。笔者多年一直关注民间博物馆的发展及生存,认为民间博物馆之所以乱象丛生,是由于深刻的社会原因造成的,绝不是一人一馆的偶然现象。

政府管理部门不明确

根据《博物馆管理办法》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博物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博物馆实施监督和管理。”“博物馆藏品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应当依法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并报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只有部分省、市、自治区有省级文物行政部门,一些省、市、自治区就没有设置文物行政部门,而绝大部分地(市)县也都没有设置文物行政部门。所以一些地方的民间博物馆该由谁去管理的问题一直处于真空状态。有人说是由当地的文化行政部门管理,但《博物馆管理办法》并没有赋予文化行政部门主管博物馆的职责!这就使得绝大部分地方的民间博物馆处于无人管的状态,这才是造成民间博物馆乱象丛生的主要原因。

许多人要申办民间博物馆,找不到主管部门,可谓是“报国无门”。而没有主管部门的批文,申办民间博物馆在民政部门是无法注册登记的。于是一些热心于兴办民间博物馆的人只好自己挂起博物馆的牌子,对外展示收藏品;一些没有文物行政部门的地方,当地的文化行政部门为解决这一难题,“违法”批准了许多民间博物馆。这就使得各地的民间博物馆,有的是当地文物行政部门主管,有的是文化行政部门主管,甚至有些地方的工商联也可以批准设立民间博物馆,真是“政出多门”,各有各的“婆婆”!由于许多地方连主管的行政部门都没有,又从何谈起对民间博物馆的管理和监督呢。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力不从心”

如前所述,《博物馆管理办法》规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博物馆工作”。众所周知,民间博物馆涉及的领域非常之多,比公办博物馆收藏和展览的内容更加宽泛。文物行政部门管理公办文物类博物馆,自然是得心应手,因为这些藏品大都是考古发掘所得,有确切的出处和年代,再加上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的鉴定,管理的藏品自然极少有赝品。但是面对大量来自民间和古玩市场、拍卖行以及海外回流的文物艺术品,文物行政部门就显得力不从心,不敢贸然认定这些文物的真伪,自然也就束手束脚、无法管理了。至于85%以上的文化类、民俗类、各行各业的非文物类型的民间博物馆,文物行政部门更是门外汉,让他们管理非文物类的民间博物馆,真是隔行如隔山,赶着鸭子上架。笔者以为,非文物类的博物馆,应当由文化行政部门来管理,文物行政部门只管理文物类的博物馆,这样更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各地、各类博物馆的监管,同时也解决了由于大部分地方由于没有文物行政部门民间博物馆得不到很好的管理的问题。

民间博物馆准入门槛低

由于民间博物馆的“婆婆”多,而有些地方又没有“婆婆”,因而审批民间博物馆的标准不同,再加上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压根就不懂文物鉴定,又没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不愿意放下架子请教专家和行家。因此,一些主管行政部门只审查一下设立博物馆的报告,看看建馆的场所,就盖章同意建馆;如前所述,还有一些文物行政部门就没有鉴定文物的能力,文物的真假,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只去看一下展厅、库房和文物的数量,就批准设立博物馆。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及一些“违法”的行政部门没有依据《博物馆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审核申报博物馆的条件,特别是藏品真假的鉴定,降低了民间博物馆的准入门槛,这样就使大量的赝品、伪品混入民间博物馆的展厅。民间博物馆建成以后,文物行政部门又不加强管理,很少检查,没有严格履行文物的准入和退出规定,许多博物馆新增加的展品不经过申报就自行放在展厅里展览,而这些展品没有经过任何鉴定和登记,这在民间博物馆行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民间博物馆准入门槛低,日常管理又跟不上去,自然就成了赝品大展“英姿”的场所。

地方行政领导的干预

一些地方领导为了搞“政绩工程”,发展“文化产业”,不管达不达到建立博物馆的要求,强行要求增加民办博物馆的数量,使文物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无所适从;有些人为了自己申报的博物馆能够得到批准,拉关系、走后门,甚至请出地方领导批条子、打电话,让文物行政部门降低民间博物馆的准入标准,使一部分藏品有问题的人建起了民间博物馆,既为他们的收藏品贴上了“博物馆藏品”的标签,又可享受国家的专项资金补助、土地优惠政策等,可谓是名利双收;有的人在开馆时请来地方领导,甚至让文物部门的个别不分管博物馆的领导剪彩,造成一种假象,迫使主管博物馆的人员签字批准申办民间博物馆的报告—行政官员干预民间博物馆的审批,也是造成民间博物馆乱象丛生的原因之一。

文物造假案件打击不力

造成民间博物馆乱象丛生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全社会对文物艺术品造假的容忍和放纵。“冀宝斋博物馆”“国宝帮”们之所以胆大包天,招摇过市,是我们的社会对文物艺术品造假行为过度宽容,包括文物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轰动全国的“金镂玉衣”案件,让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颜面扫地,可是至今没有见一个涉案专家受到处分或惩罚,就连专家本人也没有出来道过歉,而作为主管单位的文物行政部门更是“三缄其口”;国家文物部门的一些专家、研究员,到处出具假鉴定证书,骗取钱财,坑害民众,至今没有一个人受到处罚,不但其职称依然保留,还在四处做鉴定害人,逍遥法外;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哪位“国字头”的专家因为鉴定假文物受到处分。食物造假、烟酒造假,法律要让造假者倾家荡产、坐监狱,而文物艺术品造假,近几年又有哪一个人或机构倾家荡产和坐监狱呢?所以,社会和法律的宽容和大度,使文物艺术品造假愈演愈烈,直到今天,假文物艺术品从古玩市场、拍卖会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博物馆这块文物艺术品最后的圣地!“冀宝斋博物馆”只是拿假文物让大家参观,“国宝帮”也不过以假文物去“赈灾”,又没有去骗银行的钱,更没有犯法,和鉴定“金镂玉衣”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以及到处骗钱的“国字号”专家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社会和法律对他们都容忍了,一个没有捞取钱财的农民你又能把他咋样!所以,打假要从源头做起,首先要打击那些拿着纳税人的钱、享受着各种荣誉却到处“走穴”,出具假鉴定证书的专家,打击那些以造假文物艺术品牟取暴利的不义之徒,而不是抓住“冀宝斋博物馆”这些农民收藏者穷追猛打,那只能溅起一些小小的浪花,何以阻止文物艺术品造假的滚滚洪流呢!

笔者绝无为“冀宝斋博物馆”“国宝帮”开脱罪责之意,但是若不寻找民间博物馆乱象丛生的根源,高谈打击文物艺术品造假也不过是走过场,做样子,只打苍蝇,不打老虎。长此以往,恐怕“冀宝斋博物馆”“国宝帮”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

后记

在已经注册登记的我国535家民间博物馆中,文物类的民间博物馆仅占15%左右,大量的是文化艺术、民俗、近现代文史类博物馆,如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院、四川建川博物馆聚落等。就是这不到100家的文物类民间博物馆中,大部分博物馆的藏品还是经得起专家、行家以及广大观众检验的。例如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近日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二级博物馆;还有陕西秦砖汉瓦博物馆、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河南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江苏徐州圣旨博物馆、浙江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四川华通博物馆等等。这些博物馆的藏品,虽然说不是百分之百都是真品,但绝大部分都没有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以一概全,认为民间博物馆的藏品都和“冀宝斋博物馆”的一样,不是赝品就是臆造品。

■事件经过:

马伯庸:“两年前,一位制片人(就不公开他的名字了)在微博上炫耀,说他去了河北衡水一家博物馆,被其中的藏品所震撼,由衷地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后人需要好好保护和发扬。他还发了若干张藏品图片。这些图片,让我受到了很大惊吓……我对这家神奇的博物馆充满了好奇。它是一个很严肃、很正规而且很有情怀的博物馆,可展现出来的极小一部分藏品却足以毁掉观者的‘三观’和大脑,两次。如果能看到全貌,该是怎样的‘震撼’?!

出于对超自然神秘事物的执着……我和另外一位朋友驱车前往河北衡水……这是一座朴实而方正的建筑,其貌不扬,非常低调。我们兴奋地举起相机,拍了我们这次旅途中的第一张照片。我们就像是那些恐怖片的愚蠢游客一样,浑然不知自己即将踏入一个什么世界。”(摘自:马伯庸2013年7月7日博文《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

■相关链接:

李英锋:奇葩博物馆收藏的是民营博物馆乱象

河北冀宝斋博物馆被网友称为“奇葩博物馆”,舆论很有一副发现博物馆领域“新大陆”的架势,有网友在评论中说“笑倒在地”,也有网友说“当笑话也看不下去”。但实际上,在国内,这样的“奇葩博物馆”还有很多,如果大家每看到一家“奇葩博物馆”都要笑倒,估计到最后根本就爬不起来了。

新闻中的“奇葩博物馆”收藏的是民营博物馆的普遍乱象。这第一乱就是民营博物馆的藏品乱,第二乱是发展乱,第三乱是收藏途径乱,第四乱是监管乱。

开博物馆不是开杂货铺,不是炫富,而是传承历史文明,展示文化。对于民营博物馆的诸多乱象,我们有必要进行体制性反思和整肃。(来源:2013年07月10日 《西安晚报》)

卞广春:雷人博物馆背后必有黑色利益链

许多人可能会把目光投向山寨藏品这个现象上,这其实不是关键。2010年,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根据这一《意见》,全国各地出台了相关的具体意见。既然是鼓励和促进民办博物馆开展,肯定有诱人的优惠办法。比如税收优惠、根据投资额补助、日常运营补助、为博物馆提供用地保障等。以一句通俗的话说,只要你打开了博物馆投资的这扇大门,各种实惠、补助都会源源不断。民间博物馆丰硕的利益链,随着博物馆开门而形成。投资越多,建成面积越大,获得的政府补助也越可观。(来源:2013年07月10日 《现代快报》)

王垚烽:毁三观的何止是冀宝斋里的文物

中国人好向人吹嘘自己国家的历史多么悠久、文化多么灿烂,但现实是,一方面出土文物的断代越来越早(虽然不少是造假的),另一方面已出土或地上文物的保护却令人失望。在一些地方,拆真古董是为了GDP,造假古董也是为了GDP,借假古董搞旅游开发再来一回GDP,官员毁真造假玩得不亦乐乎。但反观国外,且不说罗马城里随处是上千年的文物,巴黎街上到处是数百年的古迹,即便是年轻的美国,“健在”的文物也比我们多得多。在这个意义上,“毁掉观者的三观和大脑”的与其说是冀宝斋里的“藏品”,毋宁说得一些地方对于文物的态度,已经扭曲变态到何种程度!

冀宝斋或许只是一个极端案例,但其所揭示的错位“文物—经济观”却带有普遍性。如果公权部门不能抛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路,放下GDP崇拜和“经济至上论”,那么“毁三观”的糗事便难以禁绝。只是,这样做究竟是“让故宫羞愧”,还是让我们自己汗颜?(来源:2013年07月10日 红网)

评论:“奇葩”博物馆产自权力丑行

一座“奇葩”博物馆,就是文化在资本捆绑与权力干预下全面失守的最好写照,它生动地揭示出为什么我们无法拥有真实而又有品质的公共文化生活。当文化失去独立、失去源头活水,当资本无良流着不道德的血液,当公共话语轻易受到权力捆绑,我们就很容易生活在穿越、山寨的公共空间里。(2013年07月12日 来源:《京华时报》)

一座村级博物馆的争议背后

截止目前,在冀宝斋博物馆的办公室只有由冀州市民政局2011年8月25日为其颁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法定代表人是王宗泉,业务主管单位是冀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冀宝斋并没有经过正规的手续,正式经由河北省文物局注册。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直言不讳:民间博物馆应在河北省文物局做展品的登记,说明文物合法来源等。无论争议继续与否,冀宝斋将面临的是一次迟来的“规范化评估”,能否“涉险”过关,看来已经不是讨价还价层面的问题了。(来源:2013年07月14日 雅昌艺术网专稿)

“冀宝斋”们是如何炼成的?

冀宝斋的“模式”不是独创的。事实上,近几年以国宝、文物为噱头而拿到投资建设“赝品”博物馆的实有不少例子。央视主播张泉灵在转发马伯庸博文时评论道,“马先生实在无需跑那么远,话说北京就有这么一家。有金镂玉衣三套,玉制三星堆面具若干,还有汉代人睡在唐朝床上的造型枕头一个……”

有相关统计显示,自1996年中国批准私人建博物馆开始,中国的民营博物馆在政府部门注册的就已达400余家,占到博物馆注册总量的13%。在全国的民营博物馆里,还有一千多家是挂了个牌子就做了“博物馆”的,也就是说像冀宝斋这样的“无照”博物馆大有所在。而相关文物部门因为无法可依,即便知道有些博物馆是毫无资质的,也无能为力去关闭它。“国宝帮”们以其传销式的手段,尤其利用地方城市相对封闭的信息,才得以借机脱胎换骨。(来源:2013年07月17日 雅昌艺术网专稿)

“国宝帮”的逻辑

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数十位中国民间藏家将号称总值数亿人民币的66件文物捐献给汶川县政府,其中多件“国宝”收藏界普遍指认为是假得离谱的赝品。此事被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国宝帮”作为最偏执的收藏群体正式被大家关注。

此次事件的“领头人”许明被称为“国宝帮帮主”,在策划了“国宝献汶川”活动后直截了当地表明了立场,“捐赠国宝”是作为争取话语权的第一步。“通过这个行为,一方面表明了爱国心,同时还证明了我们藏品的可靠性。”而许明所担任超级版主的中国收藏家论坛则是参与这次活动的主力,全部66件入选藏品中有三分之二出自这个论坛的会员。该论坛在持不同意见的藏家看来是“国宝帮”的大本营,双方最大的异议在对元青花的认识上。和业内主流的“元青花三百件”说法不同,许明认为,存世元青花的数量超过了一万件。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鉴定顾问孙学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等是不多的体制内不认可“三百件”说法的专家,他们同样参加了早先在上海南汇博物馆的会议,后来也被汶川政府邀请为赠品作无偿鉴定。孙学海认为,有人认识不到是因为没有见过,“有些专家讲不清楚,光看故宫里的,没有见过的东西不等于没有。”

同样属“利益集团”的另一股力量是“汉代玉凳”们和“冀宝斋”们。2011年1月9日,“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这两件拍品起价为1.8亿元,最终在中嘉拍卖以2.2亿元成交。据知情者披露:“汉代玉凳”不过是在邳州当地制造加工的“赝品”,成本价50多万元。而作为玉凳的鉴定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信誓旦旦地表示,“经过我对玉凳的玉质、沁色、包浆、工艺、纹饰等各方面的综合判断,其确实属于汉代器物,结论无误。”争议如此大的“玉凳”,却令人惊奇在拍卖行上拍,并且拍出了不可思议的高价,不免让人猜测当中所隐含的猫腻。

当时,姚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历史没记载,不代表汉代没有凳子。”这样的口吻,在“冀宝斋”事件中,馆长王宗泉总挂在嘴边的“难道专家没见过的东西就是假的”如出一辙。而在“冀宝斋”事件中,姚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力挺冀宝斋:“2010年的7月21日,冀宝斋博物馆开张的时候,我们中国相当一部分收藏家都参加了它的开幕仪式,绝对不是马伯庸胡说八道的,他所有的评论我可以一条一条批倒他!”

“玉凳”事件后,有网友在雅昌论坛爆料称,姚政就是为“国宝帮”呐喊的领军人物,他手中有一系列的新造汉玉椅玉凳等汉玉器赝品。通过经常性地把这些赝品在公众面前进行展示并让这一系列赝品相互印证,造成汉代已有玉凳的这一假象。如果说二级市场的造假售假是为了流通,直接获利,那么在“国宝帮”们这里,二级市场的“作局”则不是单纯为了形成假文物的流通盘,而更多是为了给“国宝”做一个定价。

藏品管理办法篇7

三年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有过一个关于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提案,在今天看来,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刘庆柱在“援助《古陶文明坐标系》计划”的提案中建议:“对国内唯一、主要从事古代陶器研究、开展‘古陶文明坐标系’的主要单位‘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给予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支持和资助,帮助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其发展的馆合问题,从而促进《古陶文明坐标系》计划的有效实施(该馆有超过5000件古陶文物拥塞在古陶文明博物馆陋小的库房,它们是“坐标系”上的重要标本,是‘基础工程’的重要基石)。支持并援助建立‘古陶文明基金会’,从而对《古陶文明坐标系》计划及古陶文明博物馆事业给予长久的支持和保障。

三年时间,不声不响地悄然逝去,而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馆长路东之不幸于去年10月英年早逝,这给“举步维艰”的古陶文明博物馆“雪上加霜”。

在上个月召开的“两会”上,记者碰到了刘庆柱委员,谈及当年的那个提案,他感慨良多:“路东之走得太突然,来不及为他付出一生心血的博物馆作任何安排。”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以展示陶器、陶片、瓦当、封泥等为主,直观看上去,并没有抢人眼球的华丽珍宝,刘庆柱却如此评价:“那些看似朴素的古陶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非常高。由于可视性不强,古陶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不强,因此,博物馆的运营对于馆长路东之来说有很大压力。我当时想是否可以和有关部门协调一下,给古陶博物馆以支持。”刘庆柱愈谈愈伤感:“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像路东之这样的民办博物馆人实际上是在替国家收藏历史,在他们困难时,我们也应该给予帮助。”

“东之心中有一个梦,叫做‘可能’,他用‘可能’解释着自己的行为。”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与路东之相识已久。15年前,马未都和路东之一同获批建立民办博物馆,首批民办博物馆只有四家,如今这四家,只有观复博物馆和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还在坚持。马未都在悼念路东之的博文中这样写道:“东之说,我将在我的博物馆里把我的精神领域的一切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我的‘可能’境界。”

年轻时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路东之走得突然,他的博物馆将何去何从?路东之夫人董瑞女士告诉刘庆柱:她要把古陶博物馆继续办下去,因为她觉得这是对路东之最好的怀念。而刘庆柱这些朋友们却不乐观,路东之在时,博物馆的运营尚且维持,他走后,博物馆的生存无疑更加艰难。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看来,民办博物馆发展到今天,走到了十字路口,或继续前行,或停滞不前,或向后倒退。解决民办博物馆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政策问题。

2010年1月29日,国家文物局、民政部、文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就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提出了三条意见:高度重视,积极促进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加强扶持,为民办博物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依法办馆,全面提高民办博物馆的质量。张柏说:“国家是要扶持民办博物馆的,但是具体的政策还没有,急需根据‘七部委’的文件将如何帮助、怎样扶持民办博物馆的政策落到实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也曾有相似的表述:“现在的《文物法》中,有关民办博物馆的条文基本是空白。其实,这中间还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规范的。比如对藏品的控制及使用。”赵丰说,“民办博物馆人肯定是对藏品有爱好的,如果一件文物增值了,‘身价’提高了,从而考虑把它卖掉怎么办?国家对民办博物馆应该有所扶持,但藏品的管理需要法律来制约。”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建中建议,适时修订现行的《文物保护法》或提请有关部门在现行《文物保护法》基础上出台司法解释,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民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他估计,目前在各地文物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已近500家,加上未注册的私人博物馆及收藏室,全国民办博物馆总数达千余家。

随着民间资本的壮大,民办博物馆在近两年逐步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刘庆柱了解的情况是民办博物馆状况堪忧,建设得比较好的如苏州东吴博物馆,或许可以成为其他民办博物馆的借鉴。刘庆柱介绍:“陈凤九是江苏省内颇有名气的收藏家,随着收藏的不断扩大,他便有了办博物馆的想法。在与当地政府协商之后,他决定捐出大部分藏品给国家,而政府帮助其解决馆舍和经费问题。”这样一来,苏州东吴博物馆诞生了。2400多件藏品中有1400件来自陈凤九先生的捐赠。全馆藏品分为铜镜、青瓷、石雕、唐三彩等九大系列,涵盖中国各历史时期。2011年1月9日,苏州东吴博物馆开始对外免费开放。

谈到国外私立博物馆的运营模式,张柏较为推崇从事博物馆运营的“盖蒂基金会”。据有关媒体介绍:“盖蒂基金会的资金来源是已故石油大亨保罗·盖蒂(J.Paul Getty)的遗产。盖蒂毕业于牛津大学,一生酷爱收藏艺术品,并设立基金会来运作和管理该博物馆,这就是著名的盖蒂博物馆。盖蒂博物馆是洛杉矶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博物馆,分为两个不同的地点,圣塔莫尼卡山顶上俯瞰整个洛杉矶的盖蒂中心和马里布海边的盖蒂别墅。基金会将盖蒂博物馆运作和管理得很好。”张柏说:“将来民办博物馆不应是国家的,也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共有的。在中国,因为相关政策跟不上,有些民办博物馆人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虽然民办博物馆中展示的藏品是收藏家自己收藏的,但是一旦成立了博物馆,从某种程度而言,藏品的所有权已经发生了改变。如果博物馆的藏品还是归收藏家个人,当他想出售时还可以随意出售,那民办博物馆和文物商店有何区别?”

无论是在民办博物馆发展模式还是在“藏品所有权”的问题上,马未都均走在了其他民办博物馆人的前列。

2007年观复博物馆便开始实行理事会制,100名理事参与其中。马未都自身的知名度及良好的运营机制使得观复博物馆逐步成为民办博物馆中的“领头羊”。2010年6月,马未都宣布正式创建观复文化基金会,并将其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给观复博物馆,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观复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将借鉴国外同类艺术基金会的管理方法,探寻适合中国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运营模式。

张柏说,像观复博物馆这样的民办博物馆并不多,民办博物馆的建设良莠不齐。“将来一旦建立了有关民办博物馆的政策法规,那么对于民办博物馆的管理就不一样了。现在是个人管,国家不管,社会也不管,将来社会上的基金会负责筹集资金,委托馆长专业管理,国家给予相应补助和政策性优惠如减免一些收税等。这样一来,民办博物馆更容易融入社会。每个民办博物馆就像一颗小星星一样,星星虽小,但是闪光,夜空下即是繁星点点。”

然而,拥有先进理念的马未都在相关政策缺失的情况下,仍然面临难题。2010年7月,有媒体报道:“因城市规划,北京大山子开始拆迁,其中包括马未都建立的观复博物馆。但马未都表示三五年内,仍将坚守在原地。他声明自己不是‘钉子户’,只是希望和政府协商,为已经三次易址的观复寻找新址……”直至今年3月,观复博物馆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新址,当记者询问情况时,观复博物馆的媒体负责人说:“新馆选址屡遭不顺,马先生仍在努力中……”看来,没有法律的保护,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仍是危机重重。

“将来的民办博物馆在博物馆行业里面,无论是从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为老百姓服务等方面都会有其自己的优势,并会在各个方面与国有博物馆形成合作与补充。”张柏对此很有信心:“只要相关的政策建立好,民办博物馆这支队伍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渐渐壮大。现在十字路口很关键,‘七部委’文件的精神是积极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和细化。我相信我们会做好的,因为总的形势是好的。国家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发展,老百姓对于文化的需求在发展,这几个发展会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前行步伐。”

藏品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藏品档案管理;博物馆;纪念馆;计算机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88-02

藏品是文博单位陈列研究的物质基础。因此,对文物藏品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深入研究。是历史赋予文博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博信息化已成为文博系统重点工作。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对藏品档案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使传统的纪念馆功能充分、高效发挥。

一、传统的藏品档案管理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博物馆、纪念馆藏品档案管理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的。首先是藏品登记。对每一件藏品都必须严肃认真地进行总登记,总登记簿必须专人负责管理。永久保存。登记时严格按照规定格式、逐条逐项用不退色墨水笔填写。二是藏品分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藏品聚集起来,其他的区别出来,另行分类。严格地把全部藏品按类分开,博物馆类下再分纲分目,便于查找。三是入库排架。藏品分类后。同类的藏品分在一起,按登记号顺序排架,分类排架后,每件藏品在库房中都有固定位置,应按此制定库内藏品方位卡,标明藏品在库房的具置。藏品方位卡和排架目录由藏品保管员编制、使用和在库内保管。四是藏品编目。要按照一定顺序排号。再说明其特点,鉴别其内涵价值,并考证其源流,使人们可以按类目查找所需的文物,以便进行文物本身和有关学问的研究。藏品编目工作大体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填写编目卡片;第二步,将编目卡片按一定次序组成一个逻辑体系,编成目录。

综上所述,按照传统方法建立藏品档案由于工作量大、程序多,因此存在一些问题。

(一)经手人员多,藏品档案建立很难达到规范和统一

在建立藏品总登记簿时。要求经手人员字迹工整、清晰,如有订正,用红墨水笔划双线,由经办人员在订正处盖章。在藏品档案建立过程中,类似这样强的规范性操作随时都有,但由于经手人员多,每一个人面对成千上百件藏品,在档案建立中难免有所疏忽。这样会对原始藏品档案的建立带来很大影响。再者,由于经手人员多,藏品档案经多人填写。不同的字迹、书写习惯和填写详略不一,会对藏品的研究带来很多不便,甚至会因书写不清晰而造成研究问题中的重大失误。

(二)藏品数量和种类庞杂,极易造成藏品档案管理疏漏

当藏品提取出库时。空出的位置不应以其他藏品填补,而应保留其空位,待藏品回库时归回原位;否则,就难以保证藏品秩序,造成排架错乱,以至藏品错位,丢失时也不易及时发现。随着对藏品研究的不断深入,藏品档案内的资料会越来越丰富,卷宗也越来越厚,若不及时整理就会混淆,关键时刻找不到需要的东西。

(三)不利于藏品档案的保管

维护藏品档案的质量,既取决于其材料质地,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到藏品档案的保存年限和提供利用。不同质地的藏品对保管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光线、温度、湿度等这类自然破坏力虽然进行缓慢,破坏轻微。但日积月累会使壁画褪色起甲、织物粘连腐烂、书卷虫蛀霉变、皮革脆裂脱毛、文献字迹模糊等,不注重对藏品档案的保护环境,就会对档案造成严重的威胁。有些重要的藏品是文博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该藏品档案难免被多人、多次借阅,会给藏品档案造成一定的磨损、损坏或者遗失,影响藏品档案的管理。

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藏品档案进行管理的必然趋势

对一件藏品的管理和收藏,从接收、鉴选、登记到编目、制档要经过多个程序,仅藏品记录就有入库文物凭证,藏品总登记账、分类账,藏品卡片和藏品档案,从入库到提用,中间经历多道手续,存在着大量重复性工作,这就要求藏品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科学化和系统化。194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了预防战争破坏,将藏书卡片目录复制成微缩胶卷,开启了微缩型目录。到了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工作引进了电脑,开始出现机读目录,一次输入,多次利用,近年来又实现了联索图书目录,即通过计算机终端,可直接检索文献中的图书目录信息。博物馆和纪念馆的藏品目录管理也正朝着机读目录和联机目录检索发展。用计算机管理藏品目录,使人们意识到藏品档案管理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出现,使计算机从辅的工具很快发展成一种主要工具,并伴随着应用的普及而演变成一种工作方式。伴随工作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大量机读文件。各文博档案室管理部门出于自身管理需要使用计算机,形成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鉴于这些情况,新的藏品档案管理办法应运而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进入了藏品档案的管理之中。

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贮,以网络化的方式链接,从而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它的出现为藏品档案工作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国家文物局已经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规范(试行)》,要求藏品档案管理人员在具备专业文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悉电脑操作和藏品信息采集、编目的规范化、标准化知识,不断提高驾驭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能力,把它运用到藏品保护和库房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步建立起文物藏品信息数据和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文物资源存储数字化、传递网络化、管理电脑化,最终达到博物馆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对藏品档案进行管理的重大意义

(一)建档方式快捷

对藏品档案进行建档,主要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专业藏品管理软件,输入藏品相关资料,对藏品档案要求设置统一标准,保证档案卷宗的整洁、美观、清晰,避免了多人多次对同一份藏品档案填写而带来的相关问题。

(二)收集方式方便

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藏品档案进行管理,不同于以往的藏品档案收集,对藏品总登记簿、藏品方位卡、排架目录、藏品编目等纸质文件生成阶段管理档案工作者很少直接参与,一般只要把好归档接收环节就可以,而其他的一些环节主要通过专业藏品管理软件来完成。

(三)保管方式安全

由于数字化档案载体的特殊性,不同于传统纸质载体档案的保管条件,档案存放方式由档案柜架变为用数字存储器以及光盘、磁盘存储,极小空间可存放大量的数字文件。

(四)利用方式高效

由于藏品管理软件的应用,藏品档案制作与档案管理采用同一系统软件,在藏品档案制作的工作平台上,将文件内容已包含的检索字节,如藏品名、年代、质地等信息用一定的格式固定下来,再加上档案管理的部分编号,组成不同类型的检索信息,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

上一篇:机关年度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