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分析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5 17:33:40

决策分析方案

决策分析方案篇1

[关键词]:送电线路 路径决策 层次分析法 topsis法

1引言

送电线路是电网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承担着输送和分配电能的重要任务,送电线路的好坏将对送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和输送电质量以及工程的整体造价有直接影响,对送电线路路径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将有助于减少外业劳动强度,节约成本,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用电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电力损耗,以创造更大的企业经济效益和大众社会效益,优化环境,本对地区现实需要和电网长远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2送电线路路径选择原则

路径选择应综合考虑施工、运行、交通条件进行方案比较,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重冰区、高雷暴区和风口地带;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矿区和已探明但尚未开采储有重要矿藏地段;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高山、宽河、湖泊、沼泽、林区、矿区、滑坡区、塌方区、冲刷区、重冰区、重雷地、强烈地震区、冲沟等不良地质地带和严重影响安全进行的其他地区;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林区、经济作物区、旅游开发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若避让困难,应考虑树木自然生长高度,按跨越设计,减少树木砍伐和对生态的影响;送电线路跨越河流时,应满足航运安全和河道泄洪能力的要求;对标准轨距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设施采用独立耐张段跨越;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城镇规划区、人口密集区、尽量减少房屋拆迁,不占或少占耕地和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路径选择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军事单位、地震局对路径的意见;路径选择应尽可能缩短线路长度、减少转角个数、减少特殊跨越,降低工程造价。

3基于层次分析法和topsis法的路径方案决策模型

通过送电线路路径方案决策评价指标的选取构建如下指标体系:

3.1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首先由专家打分对同层次的两两指标进行比较,采用1~9比例标度方法,构造判断矩阵,然后计算各层矩阵的特征向量,再做归一化处理,求出各层指标的权重用W表示,并进行归一化检验。

3.2.用TOPSIS法对线路路径备选方案进行综合排序

(1)评价指标转化:由工程设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对各备选方案中各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把定性的指标转化成定量的指标,5表示一般,6表示较好,8表示好,9表示很好,得到备选方案评价指标,再将所有的高优指标取倒数转化成低优指标。

(2)建立归一化矩阵:利用公式一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评价对象数为n,评价指标数为p。

4应用举例

根据送电线路路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以某送电线路工程为例,对该工程初步拟定的三个路径备选方案进行优选。

(1)应用上述方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W=(0.1354,0.2708,0.0700,0.5238);W1 =(0.2500,0.7500);W2 =(0.7500,0.2500);W3 =(0.7500,0.2500);W4 =(0.6667,0.3333)。

(2)线路路径备选方案综合排序

经计算各方案的接近程度分别为(0.5020, 0.4644,0.4274), 三个线路路径备选方案由好到差的排序依次为方案一、方案三、方案二,因此,经过综合评价得出方案一是最优送电线路路径方案。

5结论

送电线路路径方案的决策是送电线路工程设计中的主要环节,是保证送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部分,通过对送电线路路径方案进行合理的决策,可大幅度降低送电线路工程的成本,本文所研究内容为送电线路工程设计单位对线路路径的决策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也对同类线路路径优选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斌.浅谈输电线路工程的施工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10,8(1):77-80.

[2]赵焕臣.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决策分析方案篇2

关键词:侦查决策;风险型决策;决策树;贝叶斯决策法;效用

中图分类号:DF7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12)05-0026-07

从决策科学的角度看,以不同标准可以将决策分为个人决策和组织决策;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1]15其中,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是研究决策分析的基本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以自然状态,即决策者无法控制但可以预见的决策环境客观存在的各种状态的变化为分类标准,将自然状态的发生概率与决策方案损益值,即在特定自然状态发生时,特定决策方案实施后的收益或损失建立起直接联系,反映出决策系统三项要素,即自然状态、决策方案和决策方案损益值的逻辑关系,以及决策活动实践性和应变性的本质特征,是从动态过程角度对决策分析的分类。

侦查是一个不断决策并优选方案的过程,而侦查决策本就具有决策分析的属性。决策科学研究的决策或决策分析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决策活动略有不同,决策科学研究决策问题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做”或“怎么做得更好”,而不是“做什么”,也就是说,是预设明确目标的方案优选。而侦查工作就是在及时合法侦破案件的明确目标指导下,直面复杂多变的案情条件,优选侦查方案的过程。对应决策系统三项要素,侦查决策系统的三项要素是案情条件、侦查方案和特定侦查方案在特定案情条件概率下的损益值。借鉴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的分类方法,将侦查决策分为确定型侦查决策、风险型侦查决策和不确定型侦查决策,就是为了运用该分类方法所反映的决策过程的动态性、实践性、应变性,尤其是运用决策系统三项要素的逻辑关系来分析侦查决策优选的过程。决策科学和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的分类方法与侦查决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引入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侦查决策问题的重大意义在于,为侦查学研究和侦查决策工作提供科学方法论基础。

一、风险型侦查决策模型的提出

依案情条件确定程度不同,侦查决策被分为确定型侦查决策、风险型侦查决策和不确定型侦查决策。风险型侦查决策介于确定型侦查决策和不确定型侦查决策之间,是更符合现实侦查决策形态的决策模型,因此笔者将之作为研究侦查决策的标准模型,以下就从与确定型侦查决策和不确定型侦查决策比较的角度,分析并提出风险型侦查决策模型。

所谓确定型侦查决策,是指案情条件完全确定的侦查决策,其构成条件有四:存在一个明确的侦查目标;存在一个确定的案情条件;存在可供侦查员(决策者)选择的多个侦查方案;可求得每个侦查方案在该确定案情条件下的损益值。由于案情条件是确定且唯一的,问题的发展方向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侦查员只要分析比较各侦查方案实施的结果就能实现优选。不确定型侦查决策,是指各种案情条件发生可能完全不确定的侦查决策,其构成条件有四:存在明确的侦查目标;存在两个以上发生可能性不知的案情条件;存在可供侦查员选择的两种以上侦查方案;可求得各侦查方案在各案情条件下的侦查决策矩阵。相较而言,确定型侦查决策是理性决策,而不确定型侦查决策是经验决策,现实中的侦查决策都是理性与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决策模型的角度说,不确定型侦查决策显然更符合侦查决策的实际形态,这是由复杂多变的案情条件所决定的,也正是因此,侦查决策在本质上仍属于经验决策,经验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案情条件发生可能性的预计。虽然绝大多数案件中,案情条件发生的可能性是难以预计的,但完全不知的情况也是极为少见的,在经验的指导下,侦查员总是会对案情条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计,只是准确性与实际情况有差异。案情条件再复杂疑难、扑朔迷离的案件中的侦查决策也不可能来自毫无客观根据的灵感,现场的蛛丝马迹总会调动侦查员特定的思维和经验,从而预计相对确定的案情条件发生的可能性。从对现实侦查决策形态的诠释和决策方案优选的方法来看,确定型侦查决策和不确定型侦查决策都是极端的。从对现实侦查决策的诠释来看,完全确定案情条件发生可能和完全不知案情条件发生可能的情况都是极端的,在犯罪情势日益复杂多变,而刑事技术又不断创新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案情条件总是在经验主导、技术支持的侦查决策中存在相对确定的发生可能性,也就是说存在一种可预计的发生可能性。从决策方案优选方法的角度说,直接而理性的比较当然是理想的,但受案情条件相对确定性的影响,这种理想方法的适用空间显然是极为有限的;不确定型侦查决策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以对决策准则的主观选择替代对案情条件发生可能性的客观分析作为决策方法在不确定型侦查决策中,由于案情条件发生概率不知,所以只能通过选择特定的决策准则来人为设定概率。不确定型侦查决策的决策准则有:乐观准则、悲观准则、折中准则、后悔值准则和等可能准则。其中乐观准则将案情条件发生概率设为1,即完全确定,其他情况为0,即不可能;悲观准则将案情条件发生概率设为0,其他为1;折中准则将概率设为α(乐观系数),其他为1-α;后悔值准则与悲观准则相似。这四种准则都将案情条件发生概率设为完全确定和完全不确定两种极端状态,忽视了对中间状态信息的分析。而等可能准则则设为1/m,m为案情条件的数量,但案情条件的等概率显然是不现实的。,决策准则的选择受到作为决策者的侦查员的偏好、认知分析水平、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决策准则的选择当然也反映出侦查员对案情条件确定性程度的客观分析,但由于不确定型侦查决策的前提是不知案情条件发生可能性,因此只能以对决策准则的选择替代对案情条件发生可能性的客观分析,但这种以主观选择替代客观分析的方法显然存在过大的决策风险。侦查员会受到偏好、认知分析水平、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是绝对的,但与其将之应用于对决策准则的主观选择,不如直接应用于对案情条件发生可能性的客观分析,也就是将不确定型问题转化为风险型问题解决。

二、风险型侦查决策的构成条件和决策准则

由于确定型侦查决策和不确定型侦查决策的极端性,以案情条件发生可能的相对确定性为前提的风险型侦查决策就成为研究现实侦查决策优选的最合适模型。风险表明存在着收益或损失,但收益或损失出现的可能性是随机的,这种随机性的概率是通过自然状态的概率来表示的。在数学上,风险是某一不利事件的不利程度和该事件出现概率的函数。[2]56风险型侦查决策就是在分析不利事件的不利程度和该事件出现概率基础上,对侦查决策方案的优选,简单地说就是面对风险,作出选择。风险型侦查决策,是指通过侦查经验和刑事技术预计案情条件发生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比较各侦查方案的损益值,以实现优选的侦查决策。其构成条件有五:存在明确的侦查目标;存在两个以上的侦查方案;存在两个以上的案情条件;可以计算出不同侦查方案在不同案情条件下的损益值;在各案情条件中,侦查员不能肯定未来哪个案情条件一定会发生,但可以确定每个案情条件发生的可能性。

决策活动不是事实发现活动,而是价值评判活动,因此决策准则的选取至关重要。决策准则是决策分析的基本要素,它是评价决策方案是否达到决策目标的价值标准,也是选择决策方案的依据,也表明作为决策者的侦查员对待案情条件可能性的态度。风险型侦查决策的决策准则是期望值准则,具体来说,侦查方案d的期望值,就是它在不同案情条件下的损益值乘以相对应的该案情条件发生可能性(概率)之和,即E(di)=∑nj=1p(θj)dij,其中E(di)表示侦查方案di的期望值;dij表示侦查方案di在案情条件θj下的损益值;p(θj)表示案情条件θj的发生可能性(概率)。每个侦查方案即为一个决策变量,其取值就是每个侦查方案在不同案情条件下的损益值。把每个侦查方案的各损益值和相对应的案情条件发生可能性(概率)相乘再相加总,得到各侦查方案的期望损益值,然后选择收益期望值最大者或损失期望值最小者作为最优方案。这种把每个侦查方案期望值求出加以比较优选的方法,即为期望值决策准则。

决策分析方案篇3

DSS(DecisionSupportSystem,决策支持系统)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管理系统。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是给某个特定的行业的领导层提供辅助决策的软件系统,主要是以管理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和非机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它能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决策者明确决策的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选优,通过人机对话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决策提供有益的帮助。

2、系统分析

1.海口房地产投资系统目标

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主要在于为投资者提供项目内部和市场现状与变化预测的信息及其应采取的策略、方案和措施等。因此,海口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即系统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1)借助过去和现时海口房地产业经营状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和数据,通过科学方法,对项目目标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2)以过去和现时海口房地产开发投资资料和数据,采用有效方法,对项目开发投资的资金需求情况和开发周期等进行预测。(3)通过测算模型库,将海口房地产投资管理的成熟经验和方法融入系统,为项目开发投资的成本费用、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风险等提供固定和半固定的预测和分析。(4)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为某一目的开发投资决策提供多个预选方案,并分析、预测和模拟每一个方案的执行效果。(5)建立决策模型库,将房地产投资决策成熟经验和方法及专家的知识融入系统,为投资提供固定和半固定的决策方法。(6)对房地产投资项目及方案测算和决策结果等,进行汇总、查询和输出。

2.系统功能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海口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应该由海口市场分析、项目(或方案)开发经营测算分析及其优劣评价、比较和决策分析等三大业务功能以及系统维护、初始化和结果输出两大辅助功能组成。遵循目标明确,体现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先进合理,考虑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数据流程简单、明了、快捷;独立性、内聚性强,尽量减少不同功能间的耦合性和关联性等原则。

31.系统总体结构

本系统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其基本思想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逐级细化、逐级抽象,切断每一层次与较低层次的联系,由这种方法设计出来的系统,既可作为单独的子系统存在,也可受上级模块调用和控制。

根据上述设计思想和系统分析的要求,可以将海口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图设计为:

海口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总体结构图,很清晰的反应了四库的耦合以及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海口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由海口房地产投资信息模型、海口市场分析模型、方案测算和分析模型、方案决策分析模型和结果输出模型五部分组成,如上图所示。

2.人机对话系统设计

人机界面,就要从用户着手,满足基本的一些要求:

(1)在与决策者交互的过程中,起辅助作用。(2)作为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以及方法库的中枢。(3)提供友好的,便于理解的对话过程。(4)协调用户和系统各模块的控制操作,随时能提供使用帮助。

人机界面主要作用有3个:①接受处理决策者提出的请求;②与四库系统交互得到决策信息;③返回辅助信息给用户

3.模型及模型库设计

(1)海口房地产投资信息模型。包括数据编辑、信息浏览、索引查询。数据编辑模块用以实现所有市场信息的数据追加、修改和删除;信息浏览模块用以浏览指定的市场信息内容,市场信息包括土地供给、建筑材料、施工队伍、基础设施等;索引查询模块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检索出特定的市场信息供使用者参考。

(2)海口市场分析模型。包括市场供给分析模块,市场需求分析模块,市场供需平衡分析模块,方案规划设计和分析模块四个模块。其中,市场供给分析模块用以按时序、地域、工程进度、物业类型等对海口房地产市场供给进行分析、统计和预测。市场需求分析模块用以按时序、地域、人群、物业类型等对海口房地产市场供给进行分析、统计和预测。市场供需平衡分析模块用以在供给和需求分析基础上,按不同组合进行供需平衡分析。方案规划设计和分析模块用以根据海口本地和投资者等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投资开发地块进行规划和设计;然后采用多种模型,以项目(方案)收益最大化为准则,对项目(方案)物业类型和档次比例等进行初步分析和决策。

(3)方案测算和分析模型。方案测算和分析模型主要对海口房地产投资进行方案测算和投资分析。包括土地投资测算和分析模块,建设投资测算和分析模块,经营销售估算和分析模块,财务估算、评价和分析模块,风险不确定性测算和分析模块五个模块。土地投资测算和分析模块用以采用成本法、比较法和剩余法等多模型对项目(方案)土地获取成本、开发成本和总成本等进行测算与分析。建设投资测算和分析模块用以首先对项目(方案)建设项目、子项目及其建设计划等进行分割和确定;然后采用价格指数法、比较法和简化工程概预算法对项目(方案)建设成本进行测算和分析。经营销售估算和分析模块用以采用比较法、回归分析预测法等对项目(方案)各物业销售价格、进度进行分析和预测;项目经营方案和策略的效果模拟、比较和决策。财务估算、评价和分析模块用以项目财务及主要报表的生成,投资评价指标的测算和分析。风险不确定性测算和分析模块包括项目(方案)单变量和三项预测值灵敏度分析;损益分歧点分析;蒙特卡洛风险模拟分析。

(4)方案决策分析模型。方案决策分析模型主要返回给决策者简要的结果报告。它包括单项目(方案)决策分析模块和多项目(方案)比选和决策分析模块。其中单项目(方案)决策分析模块是根据在决策人员人工干预下确定海口房地产投资决策评价的标准,对项目(方案)投资可行性进行决策和分析,并生成简要的结果报告。多项目(方案)比选和决策分析模块则首先对决策人员所定决策的定性准则进行数值量化,然后对各项目(方案)优劣状况进行分析和决策,并生成简要的结果报告。

(5)结果输出模型。分析结果的输出,结果(包括文字和图表)查询和打印。

(6)以上模型都以数据的形式存放在数据库中。结构如下:

4.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处理的项数多,为保证以最优的方式组织数据,提高完整性、一致性和可修改性,形成合理流程,可设计多种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的调实现数据的传递和存贮,同时设置少量内存变量对系统过程进行控制。按照规范化数据库设计原理,结合本系统的需要,共设置项目概况、建筑类型、成本费用、财务指标、敏感分析等五类,共9种数据库。其中:项目概况数据库作为系统维护时对旧有项目查询的一种标识;建筑类型数据库用于各种类型的选择及各类建筑参数的输入与输出;成本费用数据库作为投资估算的基础;财务指标的数据库是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核心,它将成本分析与盈亏分析的各阶段成果加以汇总、传递、反馈,在此基础上进行敏感性分析,起到一种枢纽作用;敏感分析数据库的作用是便于用各种表格形式将各类敏感性分析结果打印输出。

5.知识库设计

随着时间的变化,投资都会有不同的经验和技巧知识,可以把积累的知识以库存储,并按照简单的表示格式,可以将知识保存在知识库中,积累多了知识库获取的知识也越多,一些问题可直接进行推理求解。

知识库的结构如下:

6.方法库设计

首先将海口房地产投资数据输入到内部数据库中,然后方法库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处理程序从内部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从方法字典中选择要用的方法,再把数据放入方法体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将数据送出到数据库,最终输出数据。

4、系统实现

1.开发环境

系统主要采用VC为开发工具,在windows平台下,以ms-sql2005为数据库支撑数据和模型都保存在数据库中。

2.开发计划

本系统开发期计划在6个月之内完成,前1个月进行系统整体框架构建,中期需要3个月时间设计和开发数据库。程序块和模型库要1个月左右,最后一个月主要目的就是进行测试和一般的维护阶段。

5、结束语

总之,本决策支持系统将按照需求分析、常规的软件开发程序,预计将达到以下功能:

1.能较精确地完成海口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评估、成本分析、现金流计算、财务指标计算、敏感性分析。

2.系统既可用于单项工程投资评估,也可用于多项工程的比较。

3.系统操作方便,并具有良好的扩充和维护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春元:《决策支持系统讲义》

[2]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1

[摘要]投资决策是房地产开发的必要前提,但决策分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对开发项目及其所处市场环境所包含的大量资料数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运算和决策。而这些过程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本文在对海口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实例设计开发的基础上,介绍了该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开发目标、系统功能结构和模块划分、系统模型设计、人机对话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方法库设计和知识库设计等。

决策分析方案篇4

房地产投资项目经济分析是站在房地产开发投资角度,面对多变的经济和市场环境,在项目投资决策前,全面调查投资项目的各项经济制约因素,运用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对投资、收益等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和综合分析,对投资方案进行科学认证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从而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借鉴作用,并保证投资有较高收益水平的分析活动。

在房地产投资项目中财务人员主要通过以下环节对投资进行经济分析:首先,财务人员作为项目研究小组成员从包括政策、土地出让金、市场预测、建设规模等方面的市场调查到负债、权益分析等进行深入的调研与预测;其次,通过对基础数据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和计划的选择、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等对投资方案进行选择,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行为特性

(一)前期性

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具有一定的前期性,其决策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房地产项目各个环节的相对落实,其一切的决策行为都是在房地产项目实施前期完成,该项决策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作,对前期调查的各项数据作为相应的科学依据,其决策具有一定的不可更改性,其引领着整个项目的实施,也是房地产项目成败的关键。

(二)预测性

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直接影响项目今后各个环节项目的实施,其投资决策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能够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个风险,促使其风险处于可控范围,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应对措施。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取决于对未来市场、政策、施工成本、盈利以及社会效应的精确评估与预测。

(三)重要性

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数目十分可观,其项目资金甚至影响企业的资金正常的流转,其项目周期较长,一般中小型项目都要持续一年以上,并且其干扰性因素也较多,存在很多不定性风险,其需要系统的行为模式以及精密的数据分析才能尽可能的降低房地产项目的投资风险,其投资决策的失误很可能造成企业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不可挽回的损失,项目投资决策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其重要性不必言说。

三、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的行为过程

(一)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为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是房地产投资决策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投资决策的关键。房产项目投资决策之前需要对房地产市场做详细的调查,从而明确房地产项目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及解决问题需要付出的代价。明确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关键因素,通过对关键因素改变、转移和消除来判定问题的转变,即通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要确定问题的解决时机,准确把握问题解决的时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确定目标

科学合理的目标是投资决策前提,决策目标的形成、大小、层次以及决策者对目标的确立的认识程度都影响决策目标后续完成的程度。决策目标是由市场调查阶段所确立的问题所决定,其目标的确立就是为了解决房地产项目的问题。因此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首先就是对项目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才能设立正确的目标。决策目标不需十分明确,其目标完成的各项衡量标准,目标完成的时间段以及相对应的责任都需要明确的规定。

(三)可行性方案的制定

根据房地产市场的数据信息以及目标制定可行性方案。决策者尽可能找出所有的可行性方案,在众多可行性方案中选出最佳的方案,并且针对高质量的可行性新方案进行重点分析、对比,在可行性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将一些不定性的因素考虑进去,并根据相关数据信息对不定性因素进行科学性的预测分析,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以及应对措施,进一步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四)制定房地产投资效益的衡量标准

针对初步制定的可行性方案预测房地产项目实施的预期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效益衡量标准,根据相对应的标准判定项目方案的可行性,其直接影响其方案选用的最终结果。主要是从成本与效益两个方面具体衡量房地产项目方案的可行性,成本就是项目方案落实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效益就是方案实施后所产生的价值,两者综合考虑确定方案的整体价值,为方案的选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最终选用一个最佳的项目方案。

(五)房地产投资决策方案的评估与选定

决策者结合众多房地产决策方案的可行性、效益的衡量标准和预期的结果,从而对各个可行性项目方案进行综合型评估,在企业经济和技术水平允许的前提下选定最具可行性和创造最高价值的初步项目方案。然后利用经验判断法、数学分析法和试验法等方法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选定最佳的决策方案。

(六)房地产投资决策方案的实施与监管

根据上述所确定的决策方案制定相对应的实施方案,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房地产投资决策方案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结合不确定因素随时进行调整和变动,同时也应该对其方案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管,定期分析决策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不断完善决策方案,以便于及时应对突发状况,促进决策方案的顺利实施。

四、?Y束语

决策分析方案篇5

【关键词】教育政策分析 决策过程分析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科学规范的教育政策分析包括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过程分析、价值分析和环境分析。我国理论界关于教育政策分析的成果比较丰富,但主要是教育政策内容分析和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教育政策的决策过程分析相对比较缺乏。尤其是一些教育政策实施后,在具体实践中涌现出来很多问题,有些学者仅从政策文献的内容上来寻找问题的症结和出路,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教育政策本身就是教育决策过程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其质量依赖于整个教育决策过程的质量。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是以高质量的教育决策为前提的,实施的好坏首先就受制于教育决策本身的质量高低。[1]因此,教育政策的决策过程分析,对于提高教育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各族人民对其期待和关注程度很高,其决策过程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对《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决策过程进行分析,便于我们总结经验,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一、我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决策过程的分析标准

根据祁型雨教授的观点,教育政策决策过程的标准,应该包括实然标准和应然标准,教育政策决策过程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实然标准,教育决策过程的应然标准是“合理性基础上的合法性”,最后从应然逻辑出发为教育决策过程构建具体标准。

(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决策过程分析的实然标准和应然标准[2]

从实然逻辑来看,由于参与决策的主体不同,其需要或所代表的利益就不同。一般来说,政府决策者通常以维持政权为依归,以政治利益来衡量教育决策过程,关注的往往是教育决策过程是否合法。而咨询者、执行者以及普通民众,他们更关心的是其相关教育利益能否在教育政策中得到表达与整合,教育决策过程是否合理。因此,合法性与合理性是教育决策过程的两个实然标准。

从历史层面来看,制度的合法性往往是建立在制度的合理性基础上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稳定都离不开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因而政府只能通过增强教育决策过程的合理性,来提高教育决策过程的合法性,以合理性来促使和保证合法性的实现。

从逻辑层面来看,教育决策的合理性来源于对内在的教育规律和决策规律的尊重,而教育决策的合法性就来自于对这种合理性的尊重。

因此可见,“合理性”在价值判断上优先于“合法性”,教育决策过程分析的应然标准应该是“合理性基础上的合法性”。

(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决策过程分析的具体标准[3]

如果我们把这个应然标准赋予整个《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决策过程,那么其中每个环节就具有了相应的规定性,这些规定性构成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决策过程分析的具体标准。一是教育决策主体构成。决策主体由决策者、咨询者和执行者共同组成且比例相当,具有制度化的决策权限。二是教育政策问题认定。有广泛收集政策问题的渠道和措施;咨询者和执行者对政策问题认定起重要作用;政策问题来源于反映国民教育意向的实证研究;教育政策问题界定准确而清晰。三是教育政策问题纳入。执行者、咨询者、权力机构及其人员、监督机构及其人员及大众传媒察觉的政策问题能够被主动纳入政府议程。四是政策议案公议。建立政策议案的公示制度、决策听证和辩论制度及相应的程序规范。五是政策议案裁定。议案裁定的人员构成和比例合理,裁定方法科学。六是教育政策实验。政策实验点的选择具有信度和效度;实验机构及其人员结构合理。七是教育政策议案合法化。重大教育政策议案要经国家权力机关审查通过。八是教育政策监督反馈。

二、我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决策过程分析

(一)教育决策主体构成分析

从决策主体构成来看,教育决策权虽然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但最高教育行政部门、下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也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同时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学生及家长在调研期间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决策主体由多元利益主体构成,充分调动了不同利益关系主体的积极性。

就咨询主体而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和工作小组组织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各省市和高校,派中央,社会研究机构,教育学会,驻外教育处,相关国际组织和海内外各个领域专家参与调研和咨询活动,从不同学科视角来综合分析现实的教育问题,广开言路,请社会各界充分发表意见。《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在制定过程中,将咨询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调研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决策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了决策者和咨询者共同参与的模式,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教育决策主体构成单一的问题,决策者、咨询者构成比例不太合理,咨询者往往权利受限,处于较被动的地位,决策过程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提高需要其更深层次的参与。

(二)教育政策问题认定分析

在《国家规划纲要》的问题认定方面,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期间,开展了11个重大战略专题、36个重大问题和20个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度调研;组织工作小组单位、各省市和80多所高校开展广泛调研;邀请8个派中央、4个社会研究机构、6个教育学会开展平行调研;安排60个驻外教育处开展国际调研;委托相关国际组织开展专项研究;邀请海内外各个领域100多位高层次专家组成咨询组,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形成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4]。为进一步问计于民,在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通过教育部网站,电子邮件,公众信件,新闻会等各种形式和渠道收集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对教育政策问题的认识和界定有清晰地把握。高度重视民意,认真吸纳建议,征求意见渠道立体而多样,是征求意见工作的鲜明特色。总体来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涉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事关全局和重大的问题都有涉及和概括,对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较为全面、到位。

(三)教育政策问题纳入分析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自研究制定工作启动以来,就受到许多教育界人士和其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对公众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研,而不仅仅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一刀切,尊重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决策者、咨询者和执行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通过自上而下的决策和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的结合,使各方的利益得到表达和整合。为充分吸收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将公开征求的意见与《纲要》专题调研和文本起草有机结合起来,工作小组及时将意见建议分类整理,报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参阅,并提供给11个战略专题调研组、文件起草组和深度调研课题组,将各方察觉的教育政策问题主动纳入政府议程。

(四)教育政策议案公议分析

2010年2月28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的正式,然后就《纲要》召开座谈会征集意见。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意见建议27855条,这些意见建议分别被分类整理,吸纳到规划纲要中。但是整个决策过程还缺乏公众参与的法定程序和制度规范,仅仅是通过征求意见的形式,那么我们会问:到底多少建议被采纳了?采纳了哪些建议?建议究竟是如何被处理的?还是仅仅是走过场,走形式?我们都无从知道。所以,第一,要建立议案公议的法定程序和制度规范,使我们有法可依。第二,建立必要的听证制度,否则剥夺了利益相应人陈述意见和抗辩的权利,忽视了利益相应人的政策诉求。第三,必须建立辩论制度,仅仅通过一些渠道征求相关建议,但建议往往会流于形式,昙花一现,被利益不相关者轻易否决。

(五)教育政策议案裁定分析[5]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议案裁定体现出明显的权力化特征、信息封闭特征。从权力化特征来说,参加政策议案裁定的决策主体一般都是固有的或者是被任命的,其任职不仅仅是因为技术能力的原因,而且还有政治利益的考虑,《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还停留在少数官员和专家参与政策议案裁定这样的程度上,民众对议案裁定过程和内部操作并不了解。从信息封闭特征方面来说,虽然政策议案是由专家建议,由行政职能部门起草,但最后是否吸收、吸收多少或者吸收哪些意见都是由领导决定的,甚至领导的个人喜好也会影响教育政策议案的裁定。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公开、健全、共享的信息数据系统,提高教育决策质量。

(六)教育政策实验分析

鉴于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从两个方面设计了改革的推进策略。一是自下而上,鼓励支持各地各校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推广;二是自上而下,强调试点先行,逐步推广。袁贵仁认为,改革需要统筹考虑、分步推进,先行试点,动态调整,为此专门设立10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改革政策的协调性。这些方法和措施是在反复的政策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随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全国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先后出台了地方教育规划纲要,作为《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配套改革措施逐步实施。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不能操之过急,必须进行试点实验,在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然后再普及推广。

(七)教育政策议案合法化分析

行政组织法规定,执政党、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都可以在各自法定权限范围内使相应的政策议案合法化。2009年1月至2月底,《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向社会各界开展公开征求意见工作。2010年2月28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正式,开始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4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该过程是对《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议案的逐步合法化。但是,在议案合法化的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法律性政策机构的审查作用,在教育决策的相关程序中是否建立了专门的法律审查程序,法律审查程序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我们不是很清晰。因此,需要在议案正式生效之前进行事先审查或预防性审查。

(八)教育政策监督反馈分析

一般来说,教育政策从决策到出台实施,应该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贯穿全过程的监督反馈机制,并有专门的反馈渠道且渠道畅通。在该方面,《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在整个决策过程当中专门成立工作小组,面向公众多轮征求意见,并及时负责监督反馈且渠道形式多样。可以说,事前和事中监督反馈做得很好,但事后监督反馈渠道是否及时通畅,又做了哪些工作,我们必须边走边看,继续期待。

三、我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决策过程的改进建议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决策过程本身已释放出教育改革的新信号,民意与决策互动将为今后教育改革开辟清晰、光明的路径。但在某些方面仍存不足,在此提出相关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决策体制[6]

第一,优化纲要决策主体构成,适当扩大决策主体范围。目前我国政策的决策主体基本上是党委、人大及政府,咨询者和执行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地位低、作用不明显。第二,改革我国教育行政的科层组织结构。国家要适当下放权力,由下属机关及人员对政策问题做出识别、判断,自下而上进行决策,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第三,鼓励行业式的或带有利益集团性质的教育政策咨询组织的发展,并参与决策过程。第四,决策主体和决策程序的规范化。对决策主体和决策程序的规范进行严格规定,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二)发挥咨询者和执行者政策问题认定及纳入中的作用

咨询者在教育政策研究方面理论基础丰富,对政策问题有高度的警觉并通常以研究成果的形式提出问题、建议。执行者了解教育实际,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熟悉并能够及时解决,同时通过反馈,又能发现新问题。因此,要重视咨询者和执行者在政策问题认定及纳入中的作用。

(三)建立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及辩论制度

教育政策决策的参与制度包括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和辩论制度。政府准备制定什么教育政策、解决什么教育政策问题以及公众如何参与等,需要通过电视、报纸等传媒告知社会公众。教育决策机构将政策文本进行公示,告知相关利益主体,相关利益主体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意见,提出观点,这就涉及到听证制度。设置专门的辩论程序,鼓励参加听证的相关利益主体通过辩论陈述观点看法,进而对教育政策决策过程进行充分论证。

(四)运用决策理论方法改进议案裁定规则[7]

改进议案裁定规则需要借鉴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投否决票就是让所有投票者提出自己认可的政策议案,然后汇总,再随机地将这些政策议案排序,让投票者按从全部政策议案中否决一个议案的方式进行,最后剩下的政策议案当选。投否决票特别针对全体一致的某些缺点加以改进,投票者既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爱好,又有权力否决自己不喜欢的政策议案,同时投票者提出政策议案时还需积极考虑他人的利益,避免自己所偏好的政策议案被否决,这样一来投票者之间的“策略行为”就会相对减少,自己的意愿表达就会更为真实。

(五)加强对政策议案的审查功能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反馈机制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和完善政策议案审查的程序和制度并建立配套制度。教育政策从决策到出台实施,应该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贯穿全程的监督反馈机制,保持渠道畅通,对决策过程中的各种突发问题做到及时修正。

注释

{1}为表述方便,本文中《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参考文献

[1]祁型雨.论教育决策过程的质量判别与质量保证[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6(2):12.

[2][3]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王晓辉.关于教育决策过程的评价标准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36-38.

[5]王慧.公开决策问计于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历程回顾.教育旬刊[J],2010(5).

[6]祁型雨等.论教育政策议案裁定的模式选择与规则改进[J].沈阳:教育管理研究,2007(1).

[7]祁型雨等.美国教育决策的主体构成及其启示[J].武汉:美中教育评论,2006(9).

决策分析方案篇6

关键词:经营决策;方法;应用分析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各个经营环节的决策,这些决策都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来展开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人员的组织、物料供应、市场开发等方面。如何利用科学的决策方法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尤为重要,这些方法运用的恰当与否以及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企业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包括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等,决策是否科学准确决定了企业的存亡。实践中,在同样的条件下,决策水平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有利条件下,由于决策错误造成失败;在不利条件下,由于决策正确,能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得到成功。由此可见,决策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没有正确的决策,企业就不可能有正确经营行为和管理活动。经营管理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 。

一、经营决策分析的常用技术方法

企业常用的经营决策分析方法有两大类: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方法是在决策中充分发挥人的智慧的一种方法。它直接利用那些在某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知识和能力的专家,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定性决策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经验决策法。这是一种最古老的决策方法,由于它简便易行,在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中,仍然经常使用。特别是对那些业务熟悉、工作内容变化不大的专家,往往可以凭经验做出决策,并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德尔菲法。它的核心组织形式是:不把专家召集在一起开会讨论,而是发函请一些专家对一定的问题提出看法和意见。收到专家们回答的意见后加以整理分析,再分寄给专家们继续征求意见。如此重复多次,直到意见比较集中为止,以据此做出决策。这种方法可以使专家们毫无顾虑,各抒己见,同时又能把较好的意见逐步集中起来。

3.头脑风暴法。这是邀集专家,针对确定的问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寻找新观念,找出新建议。其特点是运用一定的手段,保证大家相互启迪,在头脑中掀起思考的风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出大量的有效的设想。

4.集体意见法。这种方法是把有关人员集中起来以形成一种意见或建议。与会者发表的各种看法,其他人可以参加分析、评价,或提出不同看法,彼此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二)定量决策方法

定量决策方法是建立在数学分析基础上的一种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决策的常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决策答案。定量决策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确定型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的影响因素和结果都是明确的、肯定的。一般根据已知条件,直接计算出各个方案的损益值,进行比较,选出比较满意的方案。主要有盈亏平衡分析法、差量分析法等。

2.风险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一般先预计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状态,估计可能出现的概率。然后根据决策目的提出各种决策方案,并按每个方案计算出在不同的自然状况下的损益值。最后分别计算出每个方案的损益期望值,进行比较,择优选用。具体方法有两种:决策树法和决策表法等。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未来事件的条件,即自然状态发生概率不能肯定情况下的决策。这种决策是决策人凭着自己的态度和判断力,按照一定的法则去选择方案,不同决策人可能选出不同的最佳方案,并得到不同的结果,故称为不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的选择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可能性法、保守法、 冒险法、乐观系数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二、经营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分析

企业经营决策包括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决策和战略性决策两方面,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决策就是企业经营没有重大调整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包括企业生产的产、供销等方面。战略性决策就是企业经营发生重大调整所采取的决策,包括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等。

(一)企业正常经营管理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

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活动就是为保证企业适应市场的需求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了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就要求企业生产能够高效运行并且可控。经营管理决策由于各个方面的数据在经营过程中都有所掌握,并且数据的准确度相对真实,在做这方面的决策分析时要尽量用定量决策分析的方法,从而保证决策的准确性。

1、生产活动的决策分析:企业的生产不是产量越多越好,产品销不出去产成品就会占压资金使企业经营不畅,最合理的产量就是以销量定产量,但是不能低于盈亏平衡产量。这里就用到了定量决策分析的确定性分析方法,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确定合理的产量范围和合理的盈利区间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关键,盈亏平衡分析不仅可决策企业的合理生产利用率,同时通过分析可以找出企业节能增效的关键点,包括企业生产成本中的节约和浪费,通过这些控制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2、企业原材料供应的决策:企业原材料应区分管理的重点要着重管理好用量大的原材料的进货渠道和周转周期,确定这些方案就需要运用确定性决策的差量分析法找出最优的方案,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销售决策:销售的决策关键是企业生产产品市场的占有率,开展市场营销的前提就是了解产品市场的需求量,通过定量确定性决策来预测产品市场的占有率,有了这一数据企业就可以有计划和有针对新开展市场的营销策略,实现企业产品销量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二)企业战略性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

企业战略性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存亡,所以在涉及到战略性决策时,要综合运用经营决策的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在企业要进行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时,要把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运用。战略性决策首先要做好项目前期的考察、调研、分析工作,这一方面的工作要充分运用定性决策分析的方法,要把经验决策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集体意见法灵活运用综合考虑,用最恰当的方法决策不同的重大事项方案,在以上战略性决策中对涉及企业产品转型、扩大规模、技术改造决策时要侧重运用经验决策法、德尔菲法,在涉及到项目投资决策时要侧重运用头脑风暴法。定性决策方法的综合运用应掌握运用集体意见法来对决策进行归纳和总结,掌握了这些方法对企业战略性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前期工作完成后,其次就是运用定量决策分析方法对决策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论证,对于基础数据可以进行准确预测的要应用确定性决策的方法进行分析,主要是对方案的经济效益和期望值的准确计算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企业目前战略性决策的确定性决策经济评价指标主要有总投资收益率、内部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这些指标的计算是基于预测的基础数据没有变化的前提条件下得出的,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会发生不确定的变化,那就要对方案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对可以预测因素发生概率的就要进行风险性分析,概率无法预测的用可能性法、保守法、 冒险法、乐观系数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进行分析,在这一分析过程中要运用定性决策的方法来预测方案影响因素的发生概率,从而使定量的数据更为准确和可以信赖,保证决策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使企业能够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取胜。

决策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时刻存在,准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从容应对风云变化的市场,可以推动企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尤其是在竞争与日俱增的今天,公司决策稍有闪失,便有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适时做出适当准确的经营决策,已经成为决定公司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向祖庚.现代企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2]王华炜.现代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陆善堂.工业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决策分析方案篇7

关键词:淮海战役;决策能力;管理

纵观整个淮海战役,并非最初就是场大规模战略性战役,而是从一开始的小规模兵团作战,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逐步发展变化成为大兵团集群作战的。粟裕是整场战役的主要组织者和指挥者,在风云变幻的战场环境下,他充分发挥了其个人主观能动性,沉着应对,灵活决策,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本文主要从粟裕的角度,通过对其决策时所处的战场环境,人物心理活动,及战役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对淮海战役中指挥者的决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决策第一步:充分调查研究,掌握充足信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人地开展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对手和自己,才能制定科学的决策。调查研究是制定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可分为准备阶段、调查阶段、研究阶段。

信息收集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它是信息得以利用的第一步,只有掌握好决策信息的收集途径和方法,信息才能多而全、精而细。才能为下一步的决策工作提供大量的可靠依据,信息收集工作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作战进程的质量,若信息收集不准确,也极易导致决策出现失误。在管理者正式进行决策之前,仅仅搜集到大量的信息是远远不够,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一步提炼。在大量的初始信息中,存在一些虚假,冗余,或关联性不大的无用信息,通过判断筛选,能够选择找出其中的有用信息,进而有效利用。在淮海战役期间.作为管理者的粟裕,在任何一次重大作战决策之前,都从不管是上级电文,还是下级情报机关中,获取了大量信息。因此,管理者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掌握比较全面、准确的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就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是与信息的质量,可靠程度,全面性及时性成正比的。信息与决策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有了信息之“源”,才有决策之“流”。

决策第二步:抓住中心问题,围绕目标决策

管理者能否抓住关键问题的核心,将决定其能否正确做出决策。首先,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微观局部把握宏观的整体,然后通过客观辩证的分析判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在军事领域,作为管理者,提炼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决策,是决策水平的直接体现。要做到综合分析问题,前提是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分析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思考,没有理论基础,就不可能有科学理性的分析。综合分析问题,另外一个关键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核心是要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地面对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综合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做出决策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是全面地考虑、分析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眼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作为管理者,应尽可能将所有的因素考虑在其中,摆脱自我眼光的局限性。其次要主动预测行为的后果,我们常说,决策实际上就是选择。作为管理者,经常会遇到判断哪种可能性最好的事情,有时面对几种可能的选择,也会左右为难,这时就应该预测一下行为的后果。因为任何一项决定都可能影响深远,尤其是高层领导,更应该慎重做决定,做决定之前,一定要预测付诸实施之后,会产生哪些后果。再者要善于从敌方角度看问题。比如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在分析杜聿明从徐州逃跑的可能路线时,就站在了杜聿明的角度去权衡利弊:“假如我是杜聿明,下一步路我从哪条路转移更有利”。每个人思维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惯性,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总会打上个人独特的“烙印”,要善于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

决策目标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对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基础上预测想要达到的结果。它是决策的核心和根本所在,是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决策的第二个阶段,除了要找出关键的问题以外,还要有明确的决策目标。在确定决策目标时,要把握几个主要的原则:明确性、层次性、可行性和持续性。

决策第三步:拟制多元方案,确定最优决策

拟订方案一般分为两大步:第一步是设想阶段,在设想阶段,要求决策者具有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与决策者的知识水平、能力以及胆识密切相关。第二步是精心设计,根据设想,冷静思考,反复计算,严密论证,认真推敲。在这个过程中,还需做两件事:一是确定方案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二是方案初步形成后,就要对方案进行论证,以_定决策方案的科学性,也是为择优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其论证的目的就是对具体方案的优缺点做出比较和分析,找出最有可能解决问题,最客观、最有实效的方案。论证方案时,要对备选方案进行考察、评估。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科学,认真听取不同的意见,对于反对意见,不能进行打压,要考虑其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决策一开始就遭遇失败,才有可能保证整个决策的顺利进行。

决策方案选优时的原则包括适应性原则、公共利益原则,适应性原则:是考虑方案是否能够适应所处环境的变化和意外的干扰。公共利益原则:管理者进行决策时既要考虑单位本身的目标,还要考虑到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公共利益原则就是要求在决策方案的选择中要注意该方案是否有利于建立本组织的良好声誉,是否能提高本组织的知名度,是否有益于维护公众的利益等。我党我军对待战俘政策就是典型的例子。

决策分析方案篇8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电力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涵盖范围广等特点,其工程造价的管控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投资决策阶段是对工程造价影响最大的阶段,加强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对与保障工程造价的科学合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

【关键词】

电力;决策;投资;阶段;技术;经济

引言

随着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力建设事业的发展与技术经济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目前电力工程造价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电力工程的发展。因此,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1技术经济分析概述

1.1技术经济分析的任务与内容

技术经济分析的任务是根据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对实现某一预定目的而可能采用的各种不同的技术政策、技术措施、投资方案进行技术与经济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评价,找出经济效果较佳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技术经济分析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研究的问题,大到国家各项技术经济政策,小至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措施和方案。

1.2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1.2.1满足需要可比性原则

任何技术方案均有满足的特定需要。所有电力技术方案为了满足其特定需要所提供的有效成果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彼此之间能相互代替,为了达到同一需要的不同技术方案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在电力技术方案比较中,如果各种方案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数量和质量上不同,必须通过适当的调整,把原来不可比的环境、条件、需要、指标等转化为可比的,使不同方案具有等同的使用价值,这样技术方案才具有可比性。

1.2.2总消耗费用计算范围的可比

为了使各方案在消耗费用上具有可比性,既要考虑各方案本身的劳动耗费,也要考虑各方案引起的相邻部门的劳动耗费,进行综合效益的分析比较.但是,实现任何一个方案所影响到的部门非常广泛,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只要把那些今后直接维持建设方案长期生产所必需的相邻部门的劳动耗费,计算到相应方案的总劳动耗费中。

1.2.3价格指标的可比

当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基本相符时,可直接采用实际价格进行计算.当某些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相差很大时,应对所采用的实际价格指标进行修正.当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时,不仅要采用相同意义下的价格指标,还要采用相同时期的价格指标。

1.2.4时间因素的可比

时间是否一致对不同的技术方案的比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方案在时间因素上具有可比性,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条件:①必须采用相同的计算期;②必须采用相同的基准年。

1.3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步骤

(1)建立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围绕所要实现的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收集的各种原始资料,从各种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角度出发,建立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2)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初步分析;(3)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计算:进行技术经济计算:①要明确研究的问题的范围,对不同的方案所考察的范围应当一致;②要明确不同的方案的差别,把各方案的共同点舍去,只研究方案之间的差别;③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4)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1.4电力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1.4.1盈亏平衡原理

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项目或技术方案决策者从经营保本、盈亏的角度来预测项目或技术方案投资的风险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项目或技术方案投入后的盈亏平衡点或保本点的预测分析,从而判断该项目或技术方案的投入可能会承受多大的风险大小,或定量找到不会发生亏损的经济界限,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1.4.2成本效益比法

成本效益比评价法,首先按评价对象的功能对项目或技术方案进行功能分析,然后进行方案评分。在技术方案评分中,成本比例起着权衡方案优劣的关键性作用。在预测成本构成中,还需进行敏感度分析,此方法对于评价电力工程项目的预测方案较为适用。

1.4.3价值工程法

所谓价值工程是指通过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功能分析,使目标以最低的总成本(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价值工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选定研究对象的功能及费用分析,提高对象的价值。

1.4.4概率分析方法

概率分析方法是运用概率论的基本原理,研究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对电力项目经济评价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由于概率分析要利用概率论方法进行计算,其分布结果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相关变量概率判断的正确性。因而,一般应该根据过去事件发生概率的经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预测和推算出今后将要采用的数据。一般在对某电力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很多变量因素都难以肯定,分析中采用的很多变量都带有预测性。因此,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概率分析,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许多方法如灰色理论法、神经元网络法、模糊分析法等等。

2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特点

电力工程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在投资决策阶段是可行性研究是工程建设前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目前其他建设工程项目也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但是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①目前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粗放,没有实现对具体工程的分析,仅仅是参考一些类似工程进行比较简单的分析;②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技术;与此同时,电力工程施工条件都比较复杂,因而对电力工程建设成本的影响因素的控制是比较难的;③电力工程造价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并且很难对其进行控制;④电力工程在建成投运之后通常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之后才能够将投资成本回收,因而这就要求项目财务评价需要和投资估算同时间完成;⑤在对建设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时,需要将输变电工程的整体作为一个单位,全面的分析、比较和评价经济技术。

3决策阶段电力工程技术经济的影响因素

电力工程投资决策阶段技术经济分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3.1项目经济规模决策

一般来说,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规模越大,电力工程的造价也就会越高。但是要知道项目合理的经济规模与工程的造价是不存在必要的联系的。在决策阶段,技术经济分析人员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规模效益、技术水平、社会因素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来对合理的项目经济规模进行确定的。

3.2建设标准水平

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建立标准水平。建设标准作为编写可行性研究的基础,对对工程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的客观标准。工程造价很大程度上受到建设标准的影响,如果建设标准过高,那么可能会导致工程投资浪费;而如果建设标准过低,会导致工程项目抵御实际承受能力,不能做到高效运行。

3.3项目建设地点的选取

建设的地点的选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工程造价的高低。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要尽量选择国家发展规划的地区,利用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政策尽可能的压缩项目的造价。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和水文情况,做到经济合理性。

3.4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确定

生产工艺的原则一般是先进适用和经济合理,它技术合理性与经济可行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设备作为项目最积极、最活跃的投资,是项目获得预期效益的基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投资占电力工程造价的比重越来越大。设备的选用也应该遵循先进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

4电力工程决策阶段技济工作的措施

4.1加强对投资决策阶段的科学管理

要积极借鉴国外同类工程对投资决策阶段的管理,形成科学化的项目投资决策管理流程,以提高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准确性。对于投资估算工作也应从经济角度向投资方进行可行性论证,要向投资方证明所投建项目具有可投资性以确保投资者的利益。

4.2严格执行符合电力行业自身特征的造价计价方法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电力行业自身特征的造价计价方法。要做好技经分析工作,就要严格执行当前的造价计价方法,并在全面分析所投建工程的特点、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工程项目的造价方案。

4.3改善前期工作

在决策阶段的初期,需要全面并且细致的调研电力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标准、施工工艺、自然环境、设备材料等一些较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在决策阶段对工程投资进行合理的控制。

5结束语

在电力工层项目建设中,技术经济分析是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中,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要相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实现经济的合理性,重点还是在于决策阶段是技术经济分析。上文主要阐述了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特点和方法,希望对电力工程的技术经济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杜方毅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参考文献

[1]陈阿丹.电力工程在可研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9):29~31.

[2]李囡囡.关于电力工程决策阶段技术经济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9):78~79.

[3]胡洪.技术经济分析在开发新产品中的应用[J].中国建材,1990(09):20~21.

上一篇:高速铁路的定义范文 下一篇:运输安全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