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能力范文

时间:2023-09-15 02:34:20

决策能力篇1

一、科学决策的内涵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根本是实事求是,决策的依据要实在,决策的方案要实际,决策的结果要实惠。

二、当前影响领导科学决策的原因

影响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导致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唯上”引起失误

决策一般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相对较低层面的决策通常要以较高层面的决策为前提和依据,以确保较高层面的决策得到落实。但是,建立在单纯“上级”观念基础上产生的形式主义往往导致脱离实际的照搬照抄和盲目执行,不仅使本级的决策缺乏创造性,而且使本级决策既脱离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造成决策不具有科学性,产生决策失误。

2.专断引起失误

应当说,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科学技术和决策者的知识、阅历、经验、直觉以及专家、群众的意见,才能做出科学决策。如果领导干部认为领导决策就是领导者自己拿主意、作决断,不重视发扬民主、不调查研究、不科学论证,单凭个人主观意愿和想象,武断‘拍板’,那就必然会由于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和掌握情况的局限性而导致决策失误。

3.情绪引起失误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热烈而健康的情绪与躁动和偏激的情绪对决策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领导干部凭着情绪决策,“跟着感觉走”,决策失误就在所难免。

4.经验引起失误

经验决策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具有直观感知性、认识表面性、分析情况的非定量性的特点。在生产不发达、科学比较落后、事物发展变化缓慢的条件下,靠经验决策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之后,如果还继续沿用“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或者照搬书本经验的老框框、老办法,决策十有八九要失误。

5.低能引起失误

领导干部决策,必然受其运用知识的能力、理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决断能力、直觉能力的影响。如果不能综合地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或者不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理性思维能力,或者抓不住机遇而优柔寡断,或者不能运用既以多向性思考为特征,又注重事物整体性的直觉能力,即领导干部能力低下,也会引起决策失误。

三、提高行政决策的有效途径

1.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正确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和各种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领导集体和一名领导干部能力与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领导者是决策活动的主体,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决策,决定Q策的效果和成败。特别是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社会形势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经验、新理论、新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积极树立“学以立德、学以明志、学以增才、学以致用”的理念,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和岗位需要的各种能力。

2.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领导者的谋事之基,成事这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决策权。只有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增强对事物的感情认识,掌握第一手材料,尤其是能够及时准确掌握上级政策、指示的贯彻落实情况,重大任务的进展情况和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处理好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对来源于群众中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全面综合地概括、分析与总结,才能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取得制定工作方针政策和工作方法的可靠依据,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3.善于决断,敢于负责是科学决策对领导的要求

现代决策要求领导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敢于担风险,敢负责任的决策素质。领导者要正确处理“有为”和“有位”的辩证关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治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注意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对自己负责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了如指掌,能够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准确吃透情况,拿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且要有勇气和魄力,敢于决策和负责,做到“必行,行必果”,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是科学决策的关键

民主决策的最重要标志便是建立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和客观表达的体制,整个决策过程畅通、规范、透明和趋向完善,并浸透着一种宽松、自由和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决策的决断者、决策方案的选择者、决策的评价者、决策的最终受益者在这里是高度统一的。因此,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决策质量,它也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决策者的信息不足、知识不足和能力不足,纠正他们价值的、理性的、观念的偏见,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决策的实施获得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5.认真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从决策议题的提出,到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形成多种决策备选方案以及聘请专家咨询、论证和进行可行性分析以选出最佳方案,再到决策领导层的通过,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严格的规范,以防止决策行为的混乱和决策权的滥用,也使领导的决策有章可循,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制度保障。

6.依法决策是正确决策的有力保障

决策能力篇2

一、让幼儿学会相应的技能、技巧

让幼儿学习掌握相应的与其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相符的技能、技巧,是其进行独立决策活动的重要条件。只有当孩子初步掌握了某一方面的技能或某一方面有了成功的体验后,他才有信心进行该方面的决策。如孩子学会了自己脱裤子、蹲下大小便、提裤子等技能后,才会在有便意时,不依赖于成人,做出独立如厕的决定。在活动、游戏和玩完玩具后,教师应用语言提醒幼儿,使其参与到收拾用具的活动中。以后可逐渐减少对幼儿的帮助,在其面对诸如是否吃饭、睡觉、如厕、洗手、收拾玩具等的决策时,只要稍加提示或暗示即可。以后,幼儿便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用教师帮助或提示就会自己独立、正确合理地吃、喝、拉、撒、穿和收拾玩具,生活自理决策能力逐步提高。

二、为幼儿提供独立活动的场所和环境

要培养幼儿的独立决策能力,就必须为幼儿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给幼儿独立做出决策的机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引导幼儿进行独立决策,并对于幼儿独立做出的决定给予关注,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在游戏的区域布置和合作游戏活动中,结合幼儿的独立行为水平,为其创造机会、提供条件,让他们大胆、积极地讲述自己的想法及意见,共同布置游戏环境、确定主题、选择游戏内容,共同讨论游戏目标及游戏规则,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区域和游戏内容,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共同协商如何调整游戏的计划和进程,实践多种游戏方案等,最后引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结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有趣的学具和玩具,尊重幼儿的经验;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课程相结合,多设疑,多提问;多给幼儿选择的机会和内容,多鼓励、多表扬;不一味地强迫幼儿去接受所学内容和知识,允许他们提出各种合理意见,允许他们暂不参加活动。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应从不同的观点中选择,也应从不同的判断中选择。”平时让幼儿多分析问题,日积月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增强。“授予以知不如启之以智”,培养幼儿决策能力的关键是启发教育。老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幼儿做出决策,并从众多的选择中选出最优的决策。在班上,我利用每天早上的课前5分钟,开辟“金点子”说话专栏,让幼儿做决策者,来解决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难题,包括来自老师的、来自家长的、来自小朋友间的及课外读物上所提到的典型问题,如:“爸爸妈妈吵架了,我该怎么办?”“叔叔家的小弟弟有一个很好玩的玩具,可爸爸不给买,我怎样办?”“掉进陷阱的大灰狼该不该救?”……让幼儿各抒己见,最后判断出最优的决策。

三、关注幼儿独立决策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

敏捷的思维、善于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应变的心理素质是对幼儿进行独立决策能力培养的三个核心要素。因此,教师和家长应针对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适当给幼儿布置一些任务,如做值日生、完成合作任务、购买物品等,还可以创设情境,训练幼儿的思维敏捷性和心理应变素质,开展生动形象的安全教育,如听故事、看电影、看图书画册、交流讨论、随机讲解教育等,以提高幼儿分辨安全与危险的能力。如让孩子学会在遇到危险时大声地喊;学会选择、分辨哪些东西可以玩、可以摸,哪些东西不能玩、不能摸;懂得哪些行为会伤害自己或他人。另外,让幼儿学会针对不同危险情况采取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如跌倒时,会用双手撑地;发现危险时及时告知成人等,让孩子由被动的受保护者变为主动保护自己的独立决策者和行动者。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纠纷,一天不知要告多少次状。幼儿园里常出现的现象是:一方面是孩子极力争辩自己有理,另一方面是做老师的“清官难断家务事”。在老师掌握决策权的情况下如果因为心急没有问清楚原因就会伤害某个孩子,影响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果采用反问式随机教育,变孩子的“告状”为幼儿决策,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例如:有个孩子告状:“老师,石文杰抢我的玩具!”“不对,是我先拿的!”这时老师可反问一句:“你们说,怎么办才好呢?”让孩子主动思考,想出解决的办法并说出理由。后来我让全班进行了讨论:“你如果就是争玩具的小朋友,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并让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解决。孩子们各抒己见并在最后比较了谁的做法更可行。这样通过一次简单的随机教育,孩子的那种“众人为我,我是中心”的心理逐渐改变为“心中有他人”的心理。在选择决策的过程中,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四、重视家庭教育的因素

在对幼儿进行独立决策能力培养时,我们将家园工作放在首位。首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长培训工作。我们针对家长的不同年龄层次、与幼儿关系的亲疏等,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培训内容侧重于“包办代替与幼儿独立决策能力的发展”、“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与幼儿独立决策能力的发展”等。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听将讲座,参加半日活动、举行辩论会等。其次除了开展常规性的家园共育活动外,还建立个别幼儿长期联系卡。针对个别在独立决策能力培养方面有较突出问题的幼儿,我们为其建立长期联系卡,以及时和家长沟通,指出问题所在,提供参考建议,有利于家长在家对其实施教育。再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园共育活动,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不足,具体地学习对幼儿进行独立决策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并帮助家长制订家庭教育计划,尽可能地使家庭与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保持一致,使家庭对幼儿独立决策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最后,我们定期对积极参与和配合的家长、对幼儿独立决策能力培养成效突出的家长给予表扬,定期让家长了解自己与他人参与家园共育活动的情况,从而激发家长参与家长培训、家园共育活动的积极性,尽可能地消除因家庭教育而导致幼儿独立决策能力上的差异。

决策能力篇3

关键词:国学;干部;决策

中图分类号:C9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023-02

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果认真追究,大多是源自决策的问题。领导干部要想取得决策的成功,必须在行动中依靠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理论。研究国学思想可以以史为鉴,让领导干部科学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可能。弘扬国学思想提升干部决策能力,使国学思想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研究国学,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决策的核心

在现代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由西方先提出来的。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翻阅史料就会找到证据。据查,“以人为本”四个字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与此类似的管子言论还有“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管子·权修》)、“王者以百性为天”(《韩诗外传》)、“齐国百姓,公(指齐拉公)之本也”(《管子·霸形》)。

孔子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的意思是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真善之途。这样看来,以道德教化贯穿管理过程的始终,才能达到正确引导民众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儒家提倡“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更是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为民请命是古代一个重要的执政指标。管子说:“争天下必先争人”,所有的管理资源中,中国历来把人放在了首位。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重视的内容,在古代即使以天子之尊,也不敢言而无信。无信,就会失去民心,失去民众的支持。遗憾的是,号称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目前却陷入了某种不守信用的泥潭,无论是个人、部门还是社会,都在践踏着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信用的现象并不罕见。诚信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团队,有的部门团队精神明显,每个部门每个干部都具有一种合作意识,愿意配合和协助其他部门和干部完成某项工作;而有些部门的干部却是各自为营,以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为中心,互不买账甚至相互拆台。正确政绩观是“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理念的核心。当代领导干部的政绩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解决群众最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领导干部作决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天人合一”让决策坚持科学发展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国学中最为重要、最为经典的思想。所谓“天”并不是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含义: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与人相应,或天与人相通。意思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工业化社会由于专业分工的要求,自然科学的发展纷纷走向极端,人们对世界万物条分缕析,自然、人类、个人都成了一个个毫不关联的小原子。虽然人的主体性及个人意志得到高度发扬与突显,但自然万物成了人类随便摆布的试验品,而且我们的社会组织也成了一个个分开孤立的东西。“天人合一”观体现在宏观决策上,就是把人道治理与天道运行相联系,认为国家社会的宏观决策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使人与自然相和谐。人道包含在天道之中,决策遵循天道运行的法则才具有科学性。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强调包括决策在内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按自然法则办事,经济社会发展也离不开自然法则。《史记》作者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治史宗旨,认为人类社会现象是“道之所符,自然之验”,进而提出“善因”论的观点,认为一切顺其自然的决策是最好的决策。这与西方文化天人相分、就事论事的狭隘、呆板、僵化的思维方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天人合一”一直都是古代管理者所遵循的决策原则。

三、“众谋、独断、详虑、力行”是决策的通用程序

庄子云:“天下大事,谋之贵众,断之贵独,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对领导干部决策来说,就是贵在“众谋、独断、详虑、力行”。这是决策的通用程序。

“众谋”体现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仅保证领导干部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也是让大家参政议政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任何重大决策,都不是在“异口同声”的求同思想中得到的,而是在众说纷纭的论理碰撞中作出科学判断和选择的。

“独断”是领导干部决策的集中原则。一个重大决策的过程,要伴随着“民主”和“独断”交替进行,而领导干部的“独断”在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只知道实施民主程序的重要性,而不懂得发挥领导科学决断的重要性,那将是一个不睿智的领导干部。现代领导干部工作,“谋”是专家智囊、组织成员智慧的结晶;“断”是领导者本身的主要职能,也是决策的责任原则。

“详虑”是决策的优化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多次反复研究、比较和综合思考,才能作出比较恰当的反应。“详虑”也是决策的利害原则、求利原则,是决策者的价值取向,需要大智大勇,放弃眼前利益,以求长远发展;牺牲局部利益,以求全局发展。领导干部的成功,来自对利害的取舍和对机会选择的智慧和勇气。

决策能力篇4

一是研究支撑力。智库只有扎扎实实做好研究,才能不断迸发新的思想火花、形成新的研究成果,并促进这些研究成果的国内国际传播,不断增强决策咨询能力。明确研究定位是智库研究的起点。智库必须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强项,选择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领域,坚持不懈地精耕细作,力求在这些重点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广泛影响力。

二是思想创新力。这是智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真正的大国智库应是思想观点和价值目标的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创新是智库的生命线,创新思想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智库为政府决策服务,就要站在思想领域的前沿,着眼于长远和宏观分析,具有前瞻意识,关注战略性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三是社会传播力。建立多层次的信息传播机制,是智库研究成果实现影响力最大化的必由之路。这需要智库与各种媒体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只有借助有效的传播方式,智库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务实管用的思想观点,有效引导舆论,教育和服务公众。

四是国际传播力。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智库必须具有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在加强国内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全球性问题;在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深挖国际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人员交往、学术交流、联合研究等方式建立国际研究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实现智库成果的全球传播;主动设定议题,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积极发声,影响国际舆论,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

五是决策影响力。在政策问题被提上议程之前,大多抵强饨研究成果以书籍、期刊、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通过会议、论坛等公共对话方式,帮助决策者、专家及公众了解智库新思想,引起公众和媒体关注,从而影响思想舆论,并最终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智库可以通过参与竞标或接受定向委托承接政策研究课题,提供政策建议或备选方案;智库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参与政府决策机构召集的专题会议提供决策建议,还可以面向政府官员提供培训、讲座等服务。这些都是智库影响政府决策的有效方式。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鼓励各类智库健康有序发展,培育更加系统、规范、开放的思想市场。需要强调的是,应鼓励支持引导社会智库发展。社会智库所提出的学术观点与政策建议,往往能超越狭隘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或地方利益,起到其他类型的智库难以替代的作用。而且,社会智库能形成“鲇鱼效应”,是搞活思想市场的重要力量。正如改革开放后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鼓励支持引导社会智库发展也有助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整体发展。各种类型的智库同台竞技,无疑将大大提升中国智库的整体水平。

同时,还需要逐步开放政策咨询服务采购,为不同类型智库平等参与创造条件,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选择;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打破体制内外信息共享壁垒;畅通体制内外人才流动渠道,完善中国特色人才使用机制;制定措施支持企业和个人对智库发展进行捐赠;健全科学评价机制与管理手段,促进智库行业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国际谈判框架、范式、规则的研究,培育和发挥国际化智库在全球治理中的优势。

决策能力篇5

一、善用直观模型呈现条件和数量关系

借助于直观形象模型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及抽象的数量关系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若问题中条件比较多,关系比较隐蔽,可以借助直观模型(如实物图、线段图、方格图、表格等)呈现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量。其中线段图就是一种常用的直观模型。如四年级下册有一道题:小明到六楼办事,他从一楼到四楼用了60秒,照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到六楼一共需要多少时间?问题中条件比较多,关系比较隐蔽。在用线段图呈现已知条件和未知量时,打破常规竖着画线段图,像楼房一样就显得非常直观。

二、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运用

解题实践证明,用好数学解题策略,可以收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司马光砸缸》是所有孩子耳熟能详的故事。为什么司马光能做出不同凡响的行动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司马光与其他小孩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截然不同:其他小孩为救出落进水缸里的小孩,想把落水者从缸中拉出来,使人离开水,这对众小孩来说,是很难办到的,而司马光却反常规而行,想办法使水离开人,这就比较容易办到,因而成功救出落水者。比如在四年级中有一道“抢30”的游戏,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倒推策略”的极好运用,游戏规则为:两个人轮流报数,每人每次可以报1个或2个数,谁数到30,就算谁赢。

分析:第一个人可以报1或1、2,接下来第二个人的情况就比较多了,对于1,第二个人可以报3或3、4;对于1、2,第二个人可以报3或者3、4,这样思考头绪太多,情况复杂,所以我们可以从结论入手。因为每人每次报数可以报1或2个数,所以,要抢到30必须先抢到27,这样,另一个人接着只能数28或28、29。无论哪种情况,都把30留下了。同理可知,要抢到27应先抢到24,继续这样分析得到只要抢到3的倍数就能获胜,于是首先要抢到3。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策略内涵。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策略,而应让学生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策略形成过程中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让策略的学习过程成为发展策略意识的途径。

三、注重多种解题策略的训练

在教学中注重多种解题策略的训练十分必要。要选择有多种解法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不同的解法:

(1)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全长和乙队20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35×20)÷20

(2)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乙队20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35×20+100)÷20

(3)可以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500÷20-35

(4)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00÷20+35

(5)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两队每天修的,再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

(6)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甲队20天修的,再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20

(7)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也就是甲队(20×2)天修的,由此可以求出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水平,切不可在难、偏、怪上做文章。

四、注重拓展性问题解决的训练

拓展性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己从生活周围寻找情境、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等。这个拓展的过程有些类似于过去应用题教学中的让学生自编应用题,但又有所不同。这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更是一个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拓展性练习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可以设计如下的题目:把一个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折一折,然后说一说折法,思考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本题练习目标不强求,形式不固定,方法不唯一。经过学生的操作可以发现主要有3种不同的思路。

第①种折法:思维状态一般,把长方形的两条长或宽重合,有2种折法;

第②种折法:打破思维常规,沿长方形对角线折,思维活跃,也有2种折法;

第③种折法:这是最值得表扬的折法。先折出长方形的中心,然后过中心任意折一条折痕,都可以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有无数种分法。此种分法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通过学生的操作练习,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角度、多策略地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决策能力篇6

一、运用多种方法呈现问题

1.生动形象的教学法

相对来说比较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将会更加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尽可能地使课堂丰富有趣一点,可以用一些小故事、小游戏等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并把自己要教的相关内容放到游戏或者故事当中,让小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也可以学到相关的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体验,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相关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在活动当中不断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中找出问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2.情境法教学

数学问题情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条件,它也是一种背景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情境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思维情境,可以引导我们的学生找到解题的方向,发现问题当中隐形的关系,从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适当提供一些问题情境,具有生活气息以及数学气息的情境,引导学生搜集、筛选相关的信息,从而提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释相关问题,拓展解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相关策略

解决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去通过一些方法来解决相关的问题,而是要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当中,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之时可以学习到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还可以认识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逐步形成自己一套策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问题。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条主线,在此基础之上要学会思考,学会变通,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不变应万变。

1.动手中学习

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制图或者是制作一些相关的模型,从而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实际的问题,通过这种转化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比如说,在进行对于“计算梯形面积”的探究之时,老师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梯形的卡片,然后让我们的学生进一步利用自己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索之时采用的相关策略也是非常多的,一些同学把这个梯形拆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有一些同学通过切割、拼接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有一些同学又做了一个一样的梯形,把这两个梯形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化繁为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相关的分解,引导学生换种思路进行思考,从那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上面去寻找突破口,把那些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许多个简单的问题,从而一一击破。

例如,一道题是这样的:“一项比赛有32支球队参加,是以单场淘汰制进行的。那么多少场比赛之后会产生冠军?”我们只从一个冠军的角度来看就比较简单了,只要32-1=31(场)就可以了。

3.条件转化

解决问题的方法都需要我们的教师以及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老师进行相关教育时,应当注意不能简单地把一些方法教给学生,而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自己进行总结,要注意在解决相关问题之时不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把隐形的问题变为显性的,要多去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相关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自主进行发挥,独立进行思考,多方位思考,而不是把自己一贯的学习方式、方法灌输给学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学会。教师应当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面进行相关的引导,在实践当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最后对于学生学习的相关内容要进行有序的安排,从而来引导学生有序的学习,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对于教师也要实施相关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对教师进行一个比较合理、比较全面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在评价当中要带有一定的指导,说明哪些做法是好的,哪些做法是不对的,并且要说明评判对错的标准和原因。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教学工作真正地面向我们全体学生。

决策能力篇7

一、注重信息的处理,培养习惯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面对不同的情境时,要求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日常的、非数学的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或数量关系,并把它们提出来,然后才是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包括收集信息和提出问题。在提问题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设问的指向性,要注意养成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发展思维

教学中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数量之间的本质的而非表面的、普遍的而非特殊的、客观存在的而非人为的内在的联系。数量关系是抽象的,它要学生在一定的数学理解、有一定的解题经验下才能概括出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做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地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1. 借助运算意义去感悟数量关系。基本的数量关系起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形成于对同一现象的分析、比较,在把握其本质的基础上抽象和概括得到的。如教学“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在学生已经把握加、减法运算意义的同时,通过题组的对比,反思解题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部分数+部分数=总数”、“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这两个数量关系式,这样从运算意义出发分析数量关系,逐步发展到凭借数量关系来分析,不仅避免了思维僵化、解题模式化,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 运用基本思维方法去理解数量关系。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不同特征结合为整体的过程。分析法和综合法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是解决因果关系问题中相互联系的思维方法。在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解决问题方法,能促使学生的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沌走向清晰,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并且创新,针对不同学段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思维方法。

在第一学段,可以着重渗透分析法和综合法。通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两种基本方法,为后继学习和思维方法的创新做好准备。在第二学段,随着问题的复杂性和计算步数的增加,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这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综合分析法,也叫做一次分析法,简化思路。如:一支修路队要修660米长的公路,已修了5天,每天修75米。剩下分3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采用一次分析法可以这样去想:数量关系式是没修的米数÷天数=平均每天修的米数, “天数”已知,“没修的米数”未知,题目告诉我们可以用(660-75×5)求出,条件具备,可以列式解答。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有创意地综合运用两种基本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速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巧用解题策略去寻求数量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题,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除了以上的策略,还有尝试和检验、猜测与验证等。当然,有时在同一道题中,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通过多元评价,寻求共性,优化策略,从而让学生最终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三、注重反思与回顾,提升能力

决策能力篇8

【关键词】解决瓿题;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解决问题不同于“解题”或“练习”,数学中的一些练习不能当做解决问题,一些反复操练的常规应用题也不能看做解决问题。“解题”或“练习”侧重的是找到正确问题的正确答案。解决问题侧重的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是一个操练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马卡连柯说:“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该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快乐的权利,担当责任的义务。”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数学意义的理解过程之中。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一课“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列式计算后,教师则微笑着引导说:“仔细想想,在这道题目里你认为哪句话最关键?”学生回答:“大松鼠采的个数是小松鼠的2倍。”“非常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想到……”这个学生还是回答不出来。教师说先让其他同学帮助他,然后又让他说一遍。最后教师评价说:“你真聪明,一学就会!如果上课能认真听讲的话,相信你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

二、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学生在面临具体的问题时,首先需要学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合理地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时可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如下程序:①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②找到已知的所有条件;③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④验证答案;⑤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还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科学家承认他们的发明创造是来自突然的启发或从非理性思考的预感中得到帮助的。培根也曾说过,人类是主要凭借机遇或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科学和艺术。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小华和小明都买了一本100页的故事书,小华每天看这本书的1/10,小明每天看20页。问谁先看完这本故事书?不少学生读完题目就会直觉地推断是小明先看完这本故事书。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凭借直觉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进行验证。

其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即使有的方法不一定正确,不一定很合理,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要耐心地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合理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提供丰富的素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的变化和素材的多样化,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有帮助的。

1.提供生活素材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利用生活素材提出数学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教材在《6、5、4、3、2加几》和《十几减6、5、4、3、2》两课中依次安排了生活味很浓的素材。前一课解决的问题是:小白兔采蘑菇,蓝蘑菇有6个,红蘑菇有5个,一共有多少个?后一课解决的问题是:小白兔一共采了11个蓝蘑菇和灰蘑菇。①蓝蘑菇有5个,灰蘑菇有多少个?②灰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多少个?问题情境的素材是现实的、连贯的,有助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问题的数学意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供操作素材

儿童是通过活动来学习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结合具体直观的操作活动,提出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意义,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材在《认识人民币》的内容教学之后,提供了很多操作性的素材,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注意让学生结合人民币的转换和具体的付币操作,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节能建筑施工技术范文 下一篇:装饰装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