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年度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7 17:03:08

民政年度工作报告

民政年度工作报告篇1

一年来,在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常委会的工作部署,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圆满完成了本职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履行职责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年来,按照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积极参加机关的各项学习活动,切实加强了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自身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首先,加强了对“十七大”精神以及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较为系统地把握了其精神实质,在思想上进一步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自觉改造世界观,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场坚定,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有了明显提高。对一些大事大非问题,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从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及各级党委保持了高度一致。其次,加强了对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根据工作需要,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选举法等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水平,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做到了严格守法,严格依法办事,从未发生违法乱纪问题。再是,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为尽快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平时十分重视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积累,为做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尽职尽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按照常委会的要求,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对待所分工的每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一是积极做好人代会、人大常委会以及各级代表出席会议和开展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根据工作分工,较好地完成了每年一次的潍坊、诸城市人代会的组织和服务工作,起草了有关材料和议案;为代表开展调查视察、执法检查、述职评议等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工作。二是积极发挥参谋作用,认真组织代表开展活动。为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积极协助委室领导出主义、想办法,建议常委会在市乡两级代表中深入开展三树两参一结合、评选优秀人大代表、评选代表建议办理先进单位等活动,并对各项活动提供了服务,丰富了代表活动内容,活跃了代表工作,发挥了代表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模范表率作用。同时,积极参入全市代表工作会议的筹备和服务工作,起草了代表典型发言等材料。三是认真负责,较好地完成了人事任免事项的有关工作。一年来,根据常委会的要求,对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提报的人事任免人选,每次都进行认真的考察,并形成书面材料提报各位委员,为常委会依法任免、依法监督提供了可靠依据。四是积极做好市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作为市人大换届选举试点组人员,经常深入试点乡镇,对人大换届选举的有关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取得了经验,提供了服务。五是认真做好各项材料的起草工作。一年来,共完成视察报告、代表事迹典型、领导讲话、议案办理、代表活动意见、任免文件、考察材料等近个。六是完成了接待外地领导、省市领导以及有关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民政年度工作报告篇2

为加强对选人用人工作的民主监督,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根据市委组织部考核工作要求,现将我局2020年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0年以来,我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为根本遵循,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从严规范选拔任用工作,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开展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活动,规范领导干部用权行为,努力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中层管理岗位上来,从而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2020年,全局机关和局属单位开展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工作共计x批次,共提拔正科职干部x人,其中局机关x人、局属单位x人,共提拔副科职干部x人,局机关晋升一级主任科员x人,二级主任科员x人,三级主任科员x人,四级主任科员x人;局属参公单位晋升四级主任科员1人,全局干部队伍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在干部的任用程序上,局党委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通过实施民主测评、民主推荐、个别谈话和综合评价、党委研究等环节,大胆使用群众公认、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形成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没有违反程序选人用人,也不存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严守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要求,在干部选拔和职级晋升工作中,从动议、形成方案、审查备案到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考察、党委集体决策、任前公示、谈话、正式任职等环节都做到依规依矩,发扬民主,不走过场,该有的环节一个不漏,规定动作不打半点折扣。

二、《条例》落实情况

局党组始终把学习宣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其相关政策法规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学习与宣传双管齐下,加大力度,拓宽途径,营造氛围,形成了常抓不懈的学习宣传机制,提高了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法规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了干部职工对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高度重视,注重思想统一。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是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局党组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多次认真学习党的等重要会议精神和干部选拔任用各项制度法规、文件精神,牢牢把握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原则、标准、程序、纪律,干部职工对选拔任用政策法规精神实质的把握和理解进一步增强。

(二)突出重点,着力教育培训。

为深入贯彻、认真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把加强教育培训作为首要环节来抓,并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等形式学习政策法规,认真查找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意见,真正使班子成员熟知、人事干部精通、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条例》和干部监督制度,为民政系统认真贯彻执行《条例》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实际,增强学习效果。

以贯彻落实《条例》为重点,坚持把学习《条例》同本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坚持把贯彻《条例》同本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以最坚决的态度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努力增强学习效果。

三、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情况

(一)整治违反干部任用标准和程序问题、整治跑官要官说情打招呼问题。

我局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强化对选拔任用干部的监督管理,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严格按程序办事,把好动议、推荐、考察和决策关;坚持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必须履行的程序,全面推行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对干部选用工作做到记录完整,考察材料、任免职审批表等资料齐全规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干部选拔任用的运行过程。通过以上措施,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各个环节工作,使机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

(二)整治“三超两乱”问题。

我局按照市委组织部、市编委和市人社局关于消化超职数配备干部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认真按要求开展了超职数配备科级干部及超编人员的摸底、整改和消化工作。通过摸底共超职数配备X名副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超编人员X名,经党组研究均已完成整改消化工作。目前我局未出现新的超配干部现象。

(三)整治领导干部违规兼(任)职问题。

按照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要求,我局认真开展了领导干部违规兼职的摸底和清查工作。通过清查,我局发现有X名退休干部存在兼职情况,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毕。同时,加大定期督查和日常监管力度,及时掌握领导干部违规兼职的情况,杜绝违规现象发生。

(四)整治“裸官”问题。

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清查“裸官”的要求,我局认真对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配偶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子女移居国(境)外等情况进行摸底排查,未发现存在各种形式的“裸官”情况。

(五)整治“吃空饷”问题。

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吃空饷”清理工作,严格按照要求对局机关及各直属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吃空饷问题进行了摸底排查,未发现存在各种形式的“吃空饷”问题。

(六)整治违规因私出国境问题。

一是信息报备方面。据市委组织部、市公安局关于开展违规办理和持有因私出国(境)证件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我局核实了已报备的XX名在职干部职工的身份证号码、单位职务、家庭住址、配偶子女的基本情况,根据实际人员变动情况撤销备案XX人,并将局机关及各直属单位共XX名退休及新增干部的个人信息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进行了登记备案,高质量地完成了公安系统的公职人员信息全员备案工作。二是证照管理方面。除处级干部证照按照组织管理权限由市委组织部统一保管外,经自查,我局在职人员出国(境)证照共计XX本,退休人员出国(境)证照共计XX本,现已全部完成收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局机关在职及退休干部证照由办公室专人保管;各直属单位单位在职及退休职工证照由二级单位指定专人保管。三是出国(境)事项审批管理方面。通过及时对持有证照的人员进行询问、及查看证照记录,经与单位留存的备案人员因私出国(境)审批材料进行核对后,没有发现未经批准擅自因私出国(境)情况;严格执行证照办理审批事项,未发现违规办理因私出国(境)证照情况。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民政年度工作报告篇3

近3000名人大代表,郑重地按下表决器,行使亿万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掌声阵阵,大会批准了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报道两会的新华社记者,我们通过采访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过程,真切地感受到报告字里行间所涌动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信念和力量。

“一个好的政府工作报告,应该是群众关心的报告,群众参与的报告,要使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管用”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即将结束时,如何认真负责地向人民报告工作,成为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瑞雪纷飞的寒冬,到春风拂面的三月,几番磨砺、几经锤炼。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过程,成为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一次生动实践。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是在总理亲自主持下进行的。2006年12月初,以国务院研究室同志为主,邀请有关部门和地方同志参加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正式成立,报告起草工作开始启动。

起草组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学习了总书记和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并且召开了座谈会,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研究。

总理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导思想、重点内容、表述方法、改进文风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好的政府工作报告,应该是群众关心的报告,群众参与的报告,要使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管用。”

根据总理的指示,起草组同志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投入起草工作。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起草组驻地常常灯火彻夜长明。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总理对起草组的同志们说,要看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向人民的承诺做得怎么样,哪些任务完成了,哪些还要继续做好,哪些还要做好承接,以便更好地做下去。这样更有利于人民的监督。

报告起草过程中,注意无论是总结2006年政府工作,还是部署2007年任务,都同前几年提出的任务相衔接和呼应,体现本届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初稿形成后,总理提出了修改意见,并亲自动笔修改。

2006年12月30日,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稿。起草组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提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的《报告》送审稿。

2007年1月11日,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报告》送审稿,起草组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的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形成了《报告(征求意见稿)》。

1月26日,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讨论并决定将《报告(征求意见稿)》发给31个省(区、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央党政军群151个部门征求意见。

百川归海,万言同宗。一条条意见、一个个建议如涓涓细流源源而来。这些成百上千的意见和建议,寄托着亿万人民对报告的殷殷期盼。

1月30日至2月8日,总理分别召开5个座谈会,包括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经济、社会和自然科学界专家学者座谈会,教科文卫体界代表座谈会,企业界代表座谈会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

“大家可以放开讲,讲讲你们的心里话。”“把感触最深的、意见最大的讲出来。”总理微笑着鼓励大家。谈问题,毫不隐讳;提建议,具体实在。言者无忌,听者认真,座谈会洋溢着坦诚、务实的气氛。在这里,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建议受到充分尊重,共识在交流中凝聚。

“我最怕讲群众不懂的话!”总理说:如果在人民大会堂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群众不关心,不议论,不提意见,不谈想法,这个报告是失败的;如果大家都关心,甚至等汽车、火车时,都驻足听一段,这个报告才算成功。我们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车间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派出所民警、种粮农民、农民工、下岗创业人员、农技推广员、银行职员、商场管理人员和大学研究生等被请进中南海发表意见。为基层群众代表单独召开一次座谈会、直接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这是第一次。

国计连着民生。吃饭、穿衣、上学、看病、买房……百姓念叨的日常琐事,群众希望解决的生活烦恼,被吸收进政府工作报告。

起草组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大到报告结构、实际内容,小至遣词造句、标点符号,逐条认真研究。报告在修改、补充中变得丰富、完善。

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是各方面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2006年,尽管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全国仍然没有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总理说:我心里感到非常不安,要实事求是地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确定的“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坚定不移,一定要完成。

根据总理指示精神和各方面的意见,起草组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部分作了较大的修改。如实报告了2006年节能减排所做工作以及取得的进展,并对没有完成这两个目标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在2007年工作部署中,加强了节能减排的措施。不少建议认为,由于节能减排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调整进展情况,工作和措施见效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宜把五年的目标简单地分解到每一年。因此,在修改过程中,采纳了这个建议。

“‘十一五’规划提出这两个约束性目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国务院以后每年都要向全国人大报告节能减排的情况,并在‘十一五’期末报告五年这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总理在报告中说。正如一些代表在审议中所指出的那样,矛盾不回避、工作有改进、决心不动摇、力度要加大,这是一种科学的精神、求实的作风、负责的态度。

报告中还对2007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8%左右作出说明,这是“综合考虑了需要和可能等多种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各方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来,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报告还充实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整顿药品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内容。

2月15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总理向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宣读了这份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亿万百姓福祉的政府工作报告。

“认真负责地向人民报告工作,努力回答好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勤德善政者,贵在养民”。民生之本,民心所向。

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之初,总理就明确地指出,要认真地负责地向人民报告工作,努力回答好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总结工作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实事求是;部署工作注重明确任务,提出具体措施。力求减少空泛议论,做到文风朴实、语言精练。

报告起草过程中,起草组的同志进行了大量的民情民意调查。他们从各个渠道尽可能多地搜集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报告中充分体现。

在总理直接修改的内容中,多是涉及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民生问题。总理说,政府工作报告要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体现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时,坦陈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详细列举了群众不满意和损害群众利益的几个问题。

――在今年必须把握好的政策原则中,特别指出,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的两项重大措施,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重点抓好的四件事,房地产调控的四项任务……政府工作报告对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阐述政策明确、措施具体。

群众关心的热点,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这不是巧合,这是党和政府与人民心连心的见证。

――今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中央财政为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支出将由上年的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央财政将安排补助资金101亿元,比去年增加58亿元。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这些投入和支出看,无一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总理的报告很实在,讲的是老百姓身边事,说的是老百姓心里话。”李向志代表说。

“我听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更加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这方面花的篇幅越来越大。这个改变,不是写法的改变,而是政府职能和工作内容的改变。”常德传代表说。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努力让广大农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让城乡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都能够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益”……

35岁的关丽霞代表,来自黑龙江逊克县新鄂乡新鄂村,这是一个位于小兴安岭北麓、距离北京2000公里之外的偏僻小山村。3月5日这天,当关丽霞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开幕式时,全村村民将近500人都在收看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村里人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打来电话说,日子更有盼头了。”关丽霞代表说。

这是一份关心人民的报告,因而也是一份人民关心的报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会场响起的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充分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

“把握大局,突出重点,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7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这一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的第一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年。

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总理多次强调,做好2007年的工作,要把握大局,突出重点,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四个“着力”,找准了当前发展的软肋,指明了进一步前进的方向。

政府工作报告,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

――突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完善和落实政策,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这些措施的基本着眼点在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

――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的“三农”工作,是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无论是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财政投入的强度、科技进步的速度以及改革的深度,都非以往所能比拟,9亿农民将迎来更加光明的生活前景。

――突出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与去年相比,今年把节能减排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8项硬措施,尤其是淘汰落后产能的硬任务,表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中国经济发展诸多问题的症结,在于结构不合理。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工业的层次和水平,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将使中国经济迈入一个新境界。

――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改革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这份2万字的报告中,“改革”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这些重大的改革将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体制保障。

――突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在近几年取得重要进展的基础上,今年又提出了三项重要的工作。建设一个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建设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这是政府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的心声。

……

两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报告起草组工作人员分赴各个代表团、政协各界别,认真听取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

起草组对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分类整理,逐条仔细研究,国务院对报告又进行了认真修改,共修改33处,其中比较重要的修改有12处。

大会闭幕前夕,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被吸收进报告的定稿之中。比如,政府工作报告第一部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中,在“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里,增加了“居民住房”;在第三部分关于“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中,增加“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在第三部分关于“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修改为“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在第四部分关于“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中,增加了“加强职业病、地方病防治”;在第四部分关于“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中,“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之后,增加“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在第六部分“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第三段,“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后,增加“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

在2007年的春天里,政府工作报告向人们勾画了一幅国家走向更加富强、人民走向幸福的壮丽图景。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抒写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民政年度工作报告篇4

「关 键 词否决,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司法独立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政府或两院的工作报告被人大或其常委会否决,也有相当一部分报告经反复做工作后始得以通过,或以较低的比例通过。一向被讥为“举手代表”的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与责任感正在提高,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正在加强,这是我国法治和建设中的大事、好事。但是细细品味,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它提出了一系列法理问题和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下面就从几个具体事例说起。

事例1:1998年4月24日,武汉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在审议市政府提交的《关于武汉市再就业工程实施情况的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对这份1.3万余字的报告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意。市人大常委会最终决定:通知市政府,重新研究再就业工作,并于5月底以前将报告修改好,再向市人大报告。蒋碧昆教授认为,依法治国是写进十五大报告的,所以依法监督要搞真的,要硬碰硬。李静堂等教授认为,人大就是要敢于行使罢免权、撤销权和否决权,这三权如果行使不好,监督就难以落实。[1]

事例2:2000年4月13日结束的沈阳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沈阳市政府关于贯彻城市规划法执法检查整改情况的报告》经沈阳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未获通过。沈阳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沈阳市政府有关部门在查处违法案件过程中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沈阳市政府关于贯彻城市规划法执行检查整改情况的报告》对一些关键性问题未做明确答复,政府在落实人大常委会城市规划法执法意见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这是本届沈阳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不予通过沈阳市政府的报告。[2]

事例3:2000年4月,青海省共和县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不予通过法院工作报告并授权常委会会议继续审议的决议。6月29日县法院再次向县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了详实的工作报告,客观地摆出了问题和不足,反映了法院工作的全貌,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经过常委会全体会议的认真审议,县人大常委会会议根据授权,批准了县法院的工作报告。[3]

事例4:2000年2月沈阳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对《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进行了审议,经表决未获通过。大会主席团一致意见:由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继续审议,并将审议结果向沈阳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报告。许崇德教授说:“这表明人大在逐渐成为真正的权力机关”。“人大代表不满意是人民不满意。人大代表就应该替选他的老百姓表达意见。”[4]

一、关于“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制度的合宪性质疑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笼统地说,“一府两院”向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是宪法规定的。实际上,仔细查对宪法,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关于政府向人大报告工作的规定是有充分的宪法依据的。我国1954年《宪法》以来的各部宪法都有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第52条规定国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6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都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1975年《宪法》第19条与1954年《宪法》第52条规定相近,第22条第3款规定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都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1978年《宪法》第30条与1954年《宪法》第52条类似,第37条规定与1975年《宪法》第22条规定类似。1982年《宪法》第92条与1954年《宪法》第52条类似,第110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可见,虽然具体情况不完全相同,但在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上保持了一以贯之的规定。

对法院和检察院的规定有所不同。1954年《宪法》第80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84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1975年《宪法》第25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设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它对地方检察机关未作规定。1978年《宪法》第42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43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1982年《宪法》第128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第133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宪法这两条均无“报告工作”的规定。可见1982年的宪法规定明显不同于前几部宪法。宪法这两条均无“报告工作”的规定。宪法规定两院必须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是前几部宪法的共性,现行 宪法不再规定要求两院报告工作而只规定“负责”。“负责”和“负责并报告工作”显然有差别。如同《宪法》第94条规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也没有规定报告工作。

现行《宪法》第128条、第133条没有规定两院“报告工作”是否为立法者的疏忽?不会。理由是:第一,前三部宪法均有有关规定,惟独1982年《宪法》无此规定,立宪者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第二,现行《宪法》第92条对国务院有报告工作的规定,对两院无此规定,表明立宪者已意识到司法工作与行政工作的性质不同,不宜作此规定。这条理由可以在《宪法》第94条得到证实:该条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负责。这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相同。这表明,立宪者心目中对“负责并报告工作”和“负责”是有明确区别的,没有“报告工作”的规定是明确对“报告工作”的排斥。这表明1982年《宪法》的制定者在对司法机关的认识上、在对司法独立性的看法上比前三部宪法的制定者有了进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运动和80年代初全国上下追求法制的结果。

在实践上,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从未向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这表明:“负责并报告工作”和“负责”是有明确区别的;《宪法》第94条规定得到了落实,而《宪法》第128条和第133条规定则一再被违反。我们不能对《宪法》第128条、第133条的“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与《宪法》第94条的同样规定作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是立宪技术的起码常识。因此,两院报告工作是于宪法无据的。

二、普通法是否可以修改宪法

既然现行宪法未规定两院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为什么在实践上却一再报告且未引起任何质疑?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在1982年《宪法》之前“报告工作”已成习惯。[5]在“人大权力不受限制”的传统思维中,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原因之二是,“报告工作”虽无宪法依据,但却有“法律依据”。现行《法院组织法》第17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现行《检察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与两院组织法相对应,现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第30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事规则》第22条作了规定,以呼应两院组织法。如何看待上述法律有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的规定?如果我们上述对《宪法》第128条、第133条的理解是准确的,那么问题就是:普通法律是否可以“修改”或“补充”宪法规定?我们认为以普通法律修改或补充宪法关于两院报告的规定是不妥的。其理由有二。

1.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并不表明人大的权力是无限的。它的权力应当首先在宪法范围内行使。尤其是事关人大本身和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关系问题,人大必须恪守宪法确定的权力范围,不得随意侵犯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否则,宪法确定的国家机关体系,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身必定受到破坏。我国宪法第3条第2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标准是什么?首要的是宪法,人民高于人民代表,人民高于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即是人民给人大的“指示”,是人民治“人大”的规则。

2.宪法至上的要求。宪法至上是我国宪法的要求。我国宪法序言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至上不仅是我国宪法的规定,也是现代的基本原则。所谓的“柔性宪法”已为现代法治国家所不取。普通法律可以修改宪法规定的“柔性宪法”使得宪法和普通法处于同一位阶,使宪法实际上失去其“宪法性”。“柔性宪法”产生于“”、“治权”不分的理念。宪法是的体现,普通法是治权中的立法权的体现(这里只讨论制定法)。如果普通法可以违反宪法,则实际受到侵犯的是。很明显上述宪法条文表明我国宪法是刚性宪法,它不允许其他法律规范违反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也不能例外。

所以,普通法不能违背宪法是显然的。由于我国古代从来没有宪法,帝制以来从未确立宪法至上的权威,所以宪法和法律间的位阶区分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加之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议行合一”的错误解释,这就产生了上述行为与法律违反宪法的情景。

三、如何处理一府两院的报告制度

由于宪法对一府两院与人大之间的关系所作的不同规定,也由于宪法赋予政府与两院不同的职能,所以对报告工作制度应当分别处理。

1.政府报告工作的制度应予规范化

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的制度有充分的宪法依据,也有相当的合理性,应予保留并进一步规范化。理由是:第一,行政权力的内部结构的特点是首长负责制。由于实行首长负责制,同时基于职权与责任相对应的原则,首长应当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也应当承担报告不被通过的法律责任。第二,就上下级关系而言,行政机关实行上下级隶属制,上级机关可以对下级机关的工作下达命令甚至代行其工作。所以首长应对下级机关的工作承担责任。第三,行政权本身的主动性使得它有较大的危害社会的可能,所以人大必须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政府向人大报告工作理所当然。

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如何进一步规范这一制度,特别是要确定否定的法律后果。对此,我们提出如下设想。第一,关于常委会否决政府工作报告的处理方法。第一个事例中,人大常委会在未通过报告的同时作出了相应的决定,要求重新修改报告或者改进工作,并继续报告。第二个事例情况不清楚。这两个否决工作报告都是由人大常委会作出的,都是对某一(方面)具体的工作不满意因而没有批准报告。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是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进行的,一般来说是对政府日常工作进行经常性监督,一般处于政府实施行政事务过程之中。对于此类工作报告不满意并不批准的,由审议报告的常委会作出责令修改报告、改进工作并继续报告的处理是可行的。我们认为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在今后的立法中明确规定下来。当然,人大常委会否决政府工作报告后作出的处理措施应当与宪法、法律的授权一致。至于设定法律责任,立法时可以考虑规定:人大常委会根据否决工作报告的具体情况,包括否决报告的次数、存在问题的严重性程度、造成后果的影响大小、整改措施的方案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外在的干扰等综合因素作出不同的责任设置。比如,常委会可以向人大会议报告,建议人大质询和提出罢免案;对于严重的行为建议人大提出弹劾等。这样既考虑了实际情况不,又能有效地追究失职者的责任,将政治责任追究纳入法律的轨道。

第二,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否决政府工作报告的处理方法。虽然至今尚未出现一年一次的全国人大会议否决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情况,但是立法应当预见到这种可能。显然,人大不通过政府工作报告的后果要比常委会不通过工作报告严重得多。采取的对策措施也应当有所区别。我们认为,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的事务较多,代表们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也难以估计。即使大多数人作出的决定也可能是不理智甚至是不妥当的。为了防止否决工作报告权力运行的无序性和可能导致的滥用自由裁量权,今后立法时应当明确规定哪些情况下可以否决工作报告。否决工作报告后,如何处理未被通过的工作报告?能否如同事例三、四中由人大或者人大主席团作出决定,继续向常委会报告,由常委会审议,向下一届人大会议报告?我们认为这样做不妥当,一般来说没有必要。因为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两部 分。一部分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对于这部分内容,继续报告不再具有实质性意义。除非是工作作得确实不错,仅仅因为写报告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有可能和有必要改写报告的(当然这并不表明书面资料的工作报告由于写作水平低下不需要承担责任),才有可能和有必要作出继续审议的处理措施。一年一度的工作报告中另一部分内容是下一年度甚至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工作安排和设想。我们认为如果仅仅是代表们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设想和未来工作打算等内容不满意,一般不会也没有必要作出否决工作报告的决定,因为政府不可能对于未来的一切工作安排得周到完美,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靠代表们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安排未来的工作。可见对于报告不满意主要是对过去工作情况的不满意。代议民主制决定了即使议会的判断是失误的甚至是不理智的,责任者也应当承担责任。这是政治责任的特点。正如我国台湾学者萨孟武指出的,就政治上的责任而言,行政是否合理法律上没有任何标准,在民主制度下以公意为衡量标准,公意认为是就是,公意认为非就非,而表示公意的,直接为人民,间接为议会,所以政府对人民或议会负政治责任。[6]当然这也过于强调政治责任的随意性。我们认为,考虑到代议制下民主的间接性特征,应当立法对政治责任作出相应的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将来立法可以设置两条责任途径:一是人大在作出否决工作报告时,同时对政府首长提出罢免的议案,交人民代表大会表决。根据表决结果再作出其他相应的决定。二是规定政府首长应当提出辞职,人大进行表决。当然,严重失职者还应当设置弹劾制。

2.关于检察机关报告工作的制度

由于检察机关的工作是“行动‘多于’裁判”的,检察机关的积极作为权力足以对社会构成可能的危害,检察机关的消极不作为又可能造成法制的空转乃至崩溃。因此,人大应当加强对检察院的监控,检察院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制度构想具有合理性。但是我国目前检察院的横向领导体制却无法实行真正的检察长负责制度;[7]要对下级检察院缺乏实际控制权力的检察长承担全局性的工作责任是不合理的,也无法达到制度设计者的目的。因此,笔者建议首先改革检察院领导体制,将现行横向领导体制改为纵向领导体制,将检察院统一由最高检察院领导,实行“准军事”制度。在这方面,前苏联以及我国古代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可继承。在实行检察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制度。

3.法院报告工作的做法应当坚决停止

法院报告工作的做法之所以必须停止,除了上述宪法上的理由外,在法理上尚有如下理由。

第一,责任形式与法院内部结构的矛盾

行政机关是高度集权的,舍此不能完成行政职能,法院则不然。法院的结构必须适应高度分散的依法裁判的法官的工作需要,集权构成是对司法公正的最大威胁。因此,法院内部体系实行独立工作与独立责任的原则,这是世界各国的通例。院长作为行政首脑,只应对法院的行政事务负责,他不应也无法对具体审判工作负责。因为既然具体案件的审判权由主审法官行使,责任也理应由他自己承担。[8]人民代表大会不通过法院工作报告,表明代表机关对法院整体工作不满意,这种评价的对象是每个法官工作的整体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元的,绝大多数原因并非法院院长所能左右得了的。据此,要院长负责不但是不公正的,而且也无法达到设立报告制度的目的。有人可能会说,不通过报告表明院长领导不力,这或许有些道理。但是不要忘了,院长权力有限。如果院长作为法官裁判不公,或作为院长领导不力,可对他提出罢免案甚至弹劾案,[9]这才有效且公正。

从法院上下级组织形态来看,也不适宜实行报告制度。法院内部不实行隶属制而是实行审级制,法院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上级法院无法也不应该干涉下级法院的审判(审级及审判监督是例外,但那是针对个案)。法院院长报告的是全局性的工作。就最高法院院长来说,他的报告包括了全国各级法院的工作,高级、中级法院也有类似的情况。这就十分明显:下级法院并不对上级法院负责,而出了问题却要上级法院院长承担,这是明显不公的,且也达不到制度设计的目的。

第二,责任形式与法治国家里司法功能的矛盾

依现存司法体制,法院院长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制度不但无法达到设置报告制度的目的,而且会将法院改革引向歧途。因为法院院长为赢得人大代表的赞成票,必然会强化对法官工作的干预,这必然会进一步强化法院的行政化趋势。这包括两方面:一是法院院长的行政首长化,法官成为院长的办事员;二是上级法院成为下级法院的行政领导,使审级制度虚化。众所周知,司法独立的实质是法官独立,在法律问题上应当由法官说了算,这是法治国家的重要特征。历史,特别是人治国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法官自主地位的丧失必然带来法治无法建立,甚至是国家的灾难。因此,我国法院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根治组织行政化的积弊。而报告制度一旦真的起作用,其结果正好与法院改革的目标相反。

第三,在法官评价之外再设一高于法官的评价权威的做法可虑

如前所述,在法律问题上,法官应当有最终权威,那不仅是因为现代宪法赋予了这一权威,也因为法官具有专业优势。法官群体受到专门的规范与观念的训练。同时司法评判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结果,判决只是法律所许可的众多“可能正确”的判决中的一个;而且诉讼双方对正确判决与否的评价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立的,甚至许多情况下由于双方从各自利益、情感出发对判决有过高的企求,因而双方都对判决不满。可以相信,即使在司法较清明的国家,有涉讼经验的人大部分都会对法官裁判不满。所以法院裁判的最终性是法院权威的保障,如果在司法权威之上再增加一个权威,必然在整体上损害司法权威。另外,我国的人大代表除基层以外,绝大部分为官员兼任,人大评价权威高于司法权威的做法起码使人们对行政诉讼及其它官民诉讼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应当指出,由于腐败难以遏制,由于人们对司法在反腐败中的期望,由于对司法腐败的批评之声日甚,目前的司法改革呈现出严重的情绪化倾向,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一味强调对法院的监督,特别是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这种做法不但与宪法规定的法院独立审判的原则不符,也与人们实现司法公正的初衷相悖。沈阳市人大否决法院报告的行为表现了人大对法院工作的关心,表明人大代表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对法院工作也会有促进作用,这是值得高兴的。但是也应当看到,这种评价本身只是民众当前对司法普遍不满的表现,是明显情绪化的。如果使之严格制度化,将产生对法院院长不利的后果(例如罢免、弹劾),那将会对法院院长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又会通过院长的权威及行为传导给法官,将对司法公正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人大代表本身将成为超越司法评价的特权人物,这是深可忧虑的。

参考文献:

[1] 参见 《虽是头一遭 却是平常事》,《文汇报》1998年5月11日第8版。

[2] 参见《沈阳市政府一项报告未获通过》,《法制日报》2000年4月14日第1版。

[3] 参见《青海人大否决法院工作报告》,http:.cn/gb/paper/4/class000600002/hw234799.htm

[4] 参见《沈阳市人大不通过案:吹皱一池春水》,《中国青年报》2001年2月16日第7版。

[5]查阅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发现:1959年、1960年、1962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未见两院工作报告。此类“不报告”是违反当时宪法规定的,表明掌权者对两院工作的极端轻视-不屑于听报告。

[6] 萨孟武:《政治学》,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160页。

[7] 根据《宪法》和《检察院组织法》规定,现行检察院实行双重领导制,即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检察院组织法》规定是“报告工作”,受上级检察院领导。但实际上决定性的领导体制是以横向为主。

[8] 在现代国家,审判责任是豁免的,即在法官尽职的前提下,允许法官出错,因为法官非神。裁判的基础在于对事实的认定,而在事实不明的条件下一定要裁判,就难免出错。豁免审判责任的目的在于放手让法官依法裁判。至于法官在审判中故意枉法裁判,那是刑事责任或公务责任,而非审判责任。此类责任则更应由法官自己承担,而不能“株连”院长。

民政年度工作报告篇5

第一条依法行政报告的主体:

依法行政报告的主体为各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各部门。

第二条依法行政报告的内容:

(一)推进依法行政进展情况,包括主要措施和主要成效。

1.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情况;

2.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情况;

3.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情况;

4.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立情况;

5.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情况;

6.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情况;

7.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情况;

8.完善措施,切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情况。

(二)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第三条依法行政报告的形式:以书面形式报告。

第四条依法行政报告的报送时间及报送单位:

各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各部门,要认真按照《决定》、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决定(陕政发〔〕63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决定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5号文要求,结合本辖区、本部门实际,于每年2月底前将本辖区、本部门上年度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报送区政府法制机构。区政府法制机构汇总整理后,报区政府主要领导审定,由区政府法制机构按规定将我区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向市政府报告。

第五条依法行政报告的要求:

(一)根据《纲要》和《决定》的要求,各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各部门的行政首长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切实加强对本地、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督促落实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计划,督促落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报告制度,确保《纲要》和《决定》得到全面正确执行。

(二)各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各部门要落实具体负责依法行政报告工作的人员,切实做好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情况报告工作。

(三)报告内容要实事求是,既要有措施、成效,也要有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做到客观、真实。

民政年度工作报告篇6

1954年1月下旬,上海市各区和乡、镇完成第一届区和乡、镇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共选出区人大代表4613人,乡、镇人大代表4670人。

1954年2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二十一次全体会议,会议讨论、通过《关于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及提名协商办法的规定》。

1954年7月,上海市各区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驻沪部队共选出市一届人大代表800人。

1954年8月16日至21日,上海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听取市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主任《关于上海市讨论情况的报告》;会议选举宋庆龄、沈钧儒、陈云、等63人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通过《拥护的决议》。

1955年2月5日至12日,上海市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听取、讨论市长的政治报告;听取、审议副市长潘汉年所作的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会议选举为上海市市长。

1955年12月17日至24日,上海市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许建国副市长作《关于上海私营工商业进一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报告》,市长作长达七小时的政治报告,全市有60万人收听了这个报告。

1956年8月3日至12日,上海市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听取和讨论市长作的政治报告和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作的题为《调动一切力量,积极发挥上海工业的作用,为加速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斗争》的报告,通过《关于“充分利用、合理发展”上海工业的方针的决议》等决议。

1956年12月底,全市各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驻沪部队共选出市二届人大代表790人。

上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1956年12月28日至1957年1月9日,上海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听取和审议市人民委员会和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通过相应的决议;选举为上海市市长,牛树才、刘季平、刘述周、宋日昌、宋季文、金仲华、荣毅仁、赵祖康、许建国、盛丕华、曹荻秋为副市长。

1957年8月15日至9月3日,上海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审查和批准市年度财政决算和预算以及国民经济计划。

1958年1月5日至6日,上海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听取和讨论刘季平副市长关于《乘风破浪前进,掀起一个更大规模的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报告,并通过相应的决议。

1958年10月,市各区和新划入的上海、嘉定、宝山3个县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浦东县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先后举行。各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驻沪部队共选出市三届人大代表800人。

上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1958年10月31日至11月6日,上海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听取和讨论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作的政治报告,以及市人民委员会和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市1957年决算和1958年预算;会议选举柯庆施为上海市市长。

1959年5月28日至6月6日,上海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听取和审议曹荻秋副市长作的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市1958年决算和1959年预算。

1960年5月10日至17日,上海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听取和讨论柯庆施市长的政治报告,审查和批准市1959年决算和1960年预算以及l960年国民经济计划。

1961年9月,全市各、区县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驻沪部队共选出市四届人大代表826人。

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1962年7月15日至23日,上海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听取和审议市人民委员会和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财政预决算;会议选举柯庆施为上海市市长。

1963年5月2日至11日,上海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听取和讨论柯庆施市长的政治报告;审查和批推市年度国民经济计划以及财政决算和预算。

1964年8月底,全市各、区县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驻沪部队共选出市五届人大代表900人。

上海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1964年9月16日至26日,上海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听取和讨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陈丕显的政治报告和曹荻秋副市长的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市1963年决算和1964年预算。

1965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上海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听取和讨论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的政治报告和曹荻秋副市长的增产节约运动报告,审查和批准市1964年决算和1965年预算;会议补选曹荻秋为上海市市长。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

(上海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1966年6月,全市各区、县完成第六届区、县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共选出代表7227人。因“”的开展,六届区、县人大一次会议未能举行,市六届人大代表也未选举产生。在“”期间,本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被迫停止活动达十年之久。根据1977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部长和统战部长会议确定,“”中建立的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作为上海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计算。市革命委员会组成人员都是中共中央直接任免的。

粉碎“”后,1976年10月27日,中共上海市委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会议宣布中共中央改组中共上海市委的决定:苏振华兼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撤销、、在上海党内外一切职务。

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1977年11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市革委会举行会议,协商确定市七届人大代表名额及分配方案。经酝酿、协商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由各区、县革委会、中国人民驻沪部队召开干部会议,共选举产生市七届人大代表1200人。

1977年12月24日至30日,上海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听取、审议彭冲第二副主任的市革委会工作报告;选举苏振华为市革委会主任。

1978年9、10月,选举产生七届乡()、镇人大代表。

1979年12月19日至20日,市革委会举行第七次全体会议,听取《关于各区、县增补市七届人大代表的情况汇报》;会议决定市七届人大代表名额由1200名增至1260名。

1979年12月23日至29日,上海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听取、审议市革委会、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查、批准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决算;会议根据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在1979年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将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的决议》,设立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市革命委员会改为市人民政府。会议选举严佑民为市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钟民、张承宗、狄景襄、苏步青、王涛、梁国斌、刘靖基、吴若安(女)、周谷城、李培南为副主任,干福熹等54人为委员;决定彭冲为上海市市长;选举关子展为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余平原为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选举秦昆为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陆明为市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

1980年12月。全市除吴淞、闵行区外的10个区、10个县,共选出第七届区、县人大代表9923人,第八届、镇人大代表30917人。

1981年4月9日至16日,上海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查、批准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决算;选举胡立教为市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决定汪道涵为上海市市长。

1982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区、县人大常委会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组织市人大代表529人,分别视察工商企业推进经济责任制、农业推行生产责任制以及社会治安、学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卫生、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工作。区、县人大代表2170余人一起参加视察。

1982年3月29日至4月4日,上海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查、批准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决算;通过《关于深入持久地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决议》。

1982年12月25日至30日,上海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听取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教《关于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的传达报告》;听取、审议汪道涵市长《关于当前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几项主要工作的报告》;审查、批准关于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通过《关于宣传和执行的决议》。

上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1983年4月18日至27日,上海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查、批准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选举胡立教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祖康、施平、陈沂、何以祥、狄景襄、王涛、刘靖基、吴若安(女)、李培南、谈家桢、刘念智为副主任,于漪(女)等52人为委员;选举汪道涵为上海市市长;选举华联奎为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顾念祖为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选举王兴为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树泉为市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

1983年5月17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工作制度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与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系的暂行办法》、《关于免去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原任国家行政机关职务的决议》;通过市人大常委会法制、生产、财政贸易、市政建设、教育科学文化5个专门委员会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1984年3月24日至30日,上海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查、批准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决算。

1985年4月22日至29日,上海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查、批准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决算。

1985年7月23日至28日,上海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审议、通过《上海市普及义务教育条例》、《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设立四个专门委员会的决定》及其组成人员名单;补选王鉴、裴先白、舒文、曹天钦、左英(女)为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克等7人为委员;补选为上海市市长。

1986年4月24日至5月3日,上海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听取、审议市长《关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查、批准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决算;补选严琪等5人为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7年4月21日至29日,上海市八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查、批准市198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1986年决算和1987年预算;补选江荣、郑慈(女)为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7年11月,各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和驻沪部队军人代表大会相继举行会议,共选出市九届人大代表887人。

民政年度工作报告篇7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州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四次全会和州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研究讨论即将提交州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和州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协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下一届政府的主要工作提出建议,明确2008年全州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说明

(一)《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过程

今年的“两会”,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认真写好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州十二届人民政府5年来的工作,对新一届政府未来5年的工作提出科学的建议,精心谋划好2008年的工作,对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保持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州人民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早在去年底,州政府就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进行了部署,成立了领导小组,确定了工作班子和具体起草工作的执笔人,并强调指出: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四次全会、州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总结5年来全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分析、找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围绕州委提出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化进程为主线,实事求是地提出对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建议,制定好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小组立即着手工作,向全州各县市和州直各部门印发了《关于配合做好<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政府、州直各部门认真总结过去5年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2008年工作的思路、目标和措施,以及对新一届政府未来5年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形成书面材料报州政府办公室和州政府研究室。通过调研、分析资料,报告起草小组掌握了大量翔实的数据、材料,为起草好报告奠定了基础。

1、形成《德宏州人民政府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暨2008年工作要点》

起草工作人员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分析全州过去5年、尤其是2007年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州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起草形成了《德宏州人民政府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暨2008年工作要点》(初稿),几经修改,并报请州政府审定后,以州政府2008年1号文件印发全州执行。实际上,该文件就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雏形。工作班子在起草该文件之前,全面学习了州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并认真撰写《政府工作报告》的写作提纲,形成了基本框架。

2、《政府工作报告》初稿的形成

提纲确定后,起草工作人员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逐一反复阅读了各县市、州直各部门上报的5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主要工作设想,结合调研分析掌握的资料,提炼出大量有价值的素材和翔实的数据,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严谨构思,精心撰写,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在今年一月下旬形成了《政府工作报告》初稿,呈送州政府领导班子和州政府办公室领导审阅。

3、集思广益,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人员根据州政府班子成员提出的意见,同时进一步吸收有关方面的建议,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按照州政府的要求,州政府办公室于2008年2月1日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印发各县市人民政府和州政府组成部门,同时分送州委办公室、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州政协办公室,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州委办公室、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州政协办公室及各县市、州直各部门本着对政府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向州政府反馈了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从反馈的意见来看,总体上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修改意见。起草工作班子对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尽可能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对《报告》作了进一步修改,形成送审稿报州委常委会议研究。2月13日上午,州委常委会议对《政府工作报告》送审稿进行了研究,州委常委会议对报告送审稿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报告》的修改完善提出了明确要求。2月15日下午,政协德宏州九届委员会第二十次常委会议听取了州政府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说明,按照协商在前的原则,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初步协商,政协常委们在充分肯定《报告》起草工作的同时,也提出了积极的修改意见。

州政府按照州委常委会议的要求,对州政协常委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其他反馈意见逐一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尽可能地予以采纳,对《报告》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政府工作报告》不可能面面俱到,还有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未能一一写进《报告》中,州人民政府将在实际工作中逐步采纳这些意见、建议,把各项工作落实好。

(二)《政府工作报告》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分四个部分,约22000字。第一部分是十二届州人民政府工作的简要回顾和2007年政府工作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对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建议;第三部分是2008年政府工作的安排;第四部分是关于政府自身建设。

1、关于十二届州人民政府工作的简要回顾。《报告》以“第十二届州人民政府工作成效显著”为题。用“六个显著”,精辟的概括了过去五年的工作,一是全州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全州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三是全州改革开放显著深化。四是全州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五是全州社会各项事业显著进步。六是全州民主法制建设显著加强。对2007年的政府工作总结了九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州实现生产总值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这是十多年来经济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为新一轮经济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三是工业经济较快发展,骨干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四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五是对外贸易发展加快,旅游业稳步发展。六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运行良好。七是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八是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九是禁毒防艾成效显著,平安德宏得到巩固。

2、关于对新一届政府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五年。做好新一届政府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州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外贸兴州、旅游活州、工业富州、农业强州”的发展思路。围绕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坚持“科教领先、大通道、绿色品牌,建设美好家园”四大战略,夯实基础、突出特色、调整结构、统筹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把德宏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环境优美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报告》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力争全州生产总值实现150亿元,年均增长不低于10%,人均生产总值12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3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扶贫开发取得新的进展,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富有活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观;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提高,面向东南亚、南亚大通道的枢纽基本建成;教育、文化、卫生改革取得新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禁毒防艾成果得到巩固。

《报告》指出,实现上述目标,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把握好六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新型产业基地;二是坚持城乡统筹,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三是进一步打牢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四是加快社会建设,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六是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关于2008年州人民政府的主要工作。报告强调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进一步加快发展,圆满完成新一届政府的各项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按照州委五届五次全会的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发展第一要务,好字优先,好中求快;高度重视改革开放,激活内力,借助外力;高度重视民情民生,以人为本,促进和谐;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禁毒防艾,维护稳定,确保安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实现全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报告》提出2008年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不高于去年的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2.52%。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报告》提出必须切实抓好十项重点工作。一是切实重视“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切实加快工业发展,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三是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四是切实打造“美丽德宏•康体天堂”,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五是切实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六是切实扩大对外开放,拓宽发展空间;七是切实重视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八是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九是切实加强社会事业,促进协调发展;十是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平安德宏。

4、关于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和自身建设。《报告》指出,做好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必须切实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和自身建设,以更大的力度,创新思路,建立新机制,强化新举措,谋求新作为,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公正透明、勤政廉洁、务实高效、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服务型政府。具体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二是搞好科学民主决策。三是强化行政责任。四是强化执行力。五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六是切实加强廉政建设。

(三)《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特点

概括起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全面、客观、真实地总结了州十二届人民政府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报告》对过去五年的总体评价是:较好的完成了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州经济社会取得了大发展、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尤其是2007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完成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超过了全省GDP平均增幅,这是十多年来经济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为新一轮经济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不回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问题讲透。报告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第三,重点突出。报告根据州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提出了对新一届政府未来五年工作的建议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主要工作措施,并作了全面的阐述。

第四,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州委保持高度一致。《报告》以全面贯彻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四次全会和州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州委确定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德宏的目标展开,很多工作措施是州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的细化、具体化。

第五,《报告》力求结构简练、表述科学。《报告》在结构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改进,增加了对新一届政府未来五年工作的建议;在文字表述上尽量平实、准确,基本不用论述性、说明性的语言,四个部分都是直入主题,关键的地方用数字说话。《报告》特别注意不讲空道理,不提大口号、虚口号,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任务。在安排部署2008年政府工作和提出措施时力求实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六,继续突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报告》参照省政府的工作报告,虽然没有单列“十件实事”的内容,但提出了20项重大建设项目和州政府重点督查的20项重点工作,涉及民生的比重更大、更有新意,内容更具体、更广泛。

总之,《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修改、完善,是一个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全州上下各方面参与,集思广益的过程。可以说,《报告》的形成过程,是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尽管报告已经过多次修改,但难免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内容上还会有遗漏,一些观点、提法也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今天政府全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请大家对《政府工作报告》再次进行讨论,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希望大家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充分发表意见。我们将把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结合人大审议、政协民主协商《政府工作报告》的情况,在“两会”后进一步修改完善,印发全州执行。

二、认真开好两会,虚心听取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这个问题,在每年“两会”前召开的政府全会上我们都要强调,因为人代会、政协会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大事,2008年又是换届年,今年的两会将产生新一届州人大常委会、州政府、州政协领导班子以及“两院”的主要领导,认真开好今年的两会,充分发挥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确保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保持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和促进德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对政府部门的负责同志提出如下要求:

(一)高度重视两会,认真参加会议各项议程

在座的各位是政府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大部分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两会”列席人员,大家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好职责,遵守会议纪律,积极参加会议的各项议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我们要按照州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的要求,确保人大、政府、政协及“两院”换届工作顺利进行,把那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德才兼备、实绩突出、敢抓敢干、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为换届选举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二)积极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的讨论

提交人代会审议、政协会协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工作报告,涉及我州新一届政府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关系我州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文件,政府和政府部门的每一位参会同志,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用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统领各项工作。在一些已经确定的涉及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不搞无原则的争论,要自觉地把大家的精力集中和引导到怎样又好又快发展,积极为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上来。

(三)摆正位置,积极做好释疑解惑工作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自不同的部门和岗位,职业不同、阅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认识也会有差异,但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愿望是统一的、迫切的,对生产生活环境和幸福感的关注也是前所未有的。作为政府部门的代表、委员和列席人员要摆正位置,站在政府的角度,充分尊重其他代表、委员们的民力,认真倾听并正确对待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积极做好释疑解惑工作,把代表、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创造条件,奋发有为,实现新时期德宏发展的新跨越。

三、提高执行力,增强政府公信力

州十二届人民政府任期即将圆满结束,但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执行力,增强政府公信力,是各级政府长期的任务。全州各级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同志,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继往开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强化推进措施,突出发展重点,千方百计抓落实,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第一,要坚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工作的关键环节。勤政为民、真抓实干,是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正确的决策、好的思路,只有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真正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经人代会审议通过,各项目标任务确定下来之后,关键在于狠抓落实。我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克服各种形式主义,集中精力抓落实。要进一步强化三个意识:一是责任意识,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群众办实事。二是服务意识,始终牢记根本宗旨,把服务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努力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三是效率意识,坚持重实际、讲实话、做实事,各项工作都要讲效率、求实效,克服因循守旧、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现象。抓落实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政府机关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方法,作为一项基本功,坚持不懈,形成制度。二是在解决难点热点问题上下功夫。难点问题往往涉及到深层次的矛盾和多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全局。热点问题多数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久拖不决,既影响群众情绪,又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我们必须把解决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作为办实事、求实效的重点,不回避矛盾,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突破,推动全局。三是在结合和创新上下功夫。要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与我州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州委州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与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结合起来,转化为可操作的措施,真正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到基层。

第二,要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机关都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善于在法制轨道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政府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都要提高法律素养,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行政执法是政府机关大量和经常性的管理活动。要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从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权力与利益彻底脱钩。要切实加强行政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公、等行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要坚持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推行政务公开,是行政行为的一场深刻变革。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勤政廉政、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对政务公开重要性的认识,下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一是要规范拓展政务公开内容。坚持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深化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加大对“人、财、事、物”四权的公开力度,加大对权力运行的关键部门、关键环节的公开力度,加大对容易产生不正之风、滋生腐败事项的公开力度。二是要加强政务公开载体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务公开的各种形式,坚持把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提高网上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三是要健全政务公开工作制度。推进政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正常化。

第四,要坚持把改进学风、文风、会风作为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上下功夫,以开阔的视野把握全局,以创新的思路谋划发展,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努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每一个同志都要争取学得更多一些,学得更好一些,收获更大一些。会议多、文件多仍然是机关作风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文风,提倡开短会、开有准备的会、开解决问题的会。要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民政年度工作报告篇8

2016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5年度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制度规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超过1/3的省份并未作环境报告,政府履行该项法定职责的情况堪忧。

13省份环境报告“爽约”

2015年起实施的新环保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然而,从全国人大环资委关于依法落实环境报告制度有关情况的报告中发现,这条规定似乎被部分地方忽略。

截至2016年12月7日,已有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云南、甘肃、宁夏、山东、海南、贵州、共18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听取和审议了省级政府关于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湖北省政府向常委会作书面报告)。

除上述已听取和审议报告的省份外,黑龙江、上海拟安排在2016年12月的常委会上听取和审议环境质量报告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还有11个省份(除港澳台)未作报告或拟定有关计划。

除了省级政府应当作环保报告外,全国人大环资委工作机构有关负责人介绍,法律规定环境报告制度的主体是县级以上各级政府,人大依法强化监督。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县、市级政府进行环境报告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据不完全统计,各省会城市或自治区首府中,也只有武汉、贵阳和银川向同级人大政府作了环境报告。

2016年8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给江苏省政府2015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审议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建议省政府督促各市、县、区政府尽快实施这一法定制度。

在湖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审议省政府提交的“环境报告”审议过程中,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邹学明也特别提出,报告制度在市县两级执行得不够积极主动,不够理想。

他举出的调研报告显示,到2016年5月11日止,湖南省有6个地级市人民政府已报告,有7个列入计划,还有1个没有列入计划(长沙市);在122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和3个管理区委员会中,2015年有14个已报告,2016年有27个已报告,有46个列入计划,还有52个没有列入计划。

“专项报告”不合规

作为一项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报告制度,在全国加大力度保护环境的情况下,为何这么多省份“按兵不动”?

“很可能是因为疏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主任梁鹰认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省份未作报告,一部分原因还在于缺少意识。“人大、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事情,很多时候会有疏忽,两个都没觉得要去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莫于川则认为,地方政府未能依法作报告的原因在于,对于相关法条没有足够的认识,“觉得与自己无关”。他表示,一直以来,政府对于人大的监督功能都不够重视,在相关工作上法制意识不够,这是造成超过三成省份违反新环保法的深层原因。

对此,不少省份也觉得有些“冤屈”。青海省环保厅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回答为何当年未作报告时解释道,“今年7月青海已经作了报告。”受青海省政府委托,青海省环保厅于2016年7月向青海省人大常委会环保法执法检查组汇报了相关情况。“主要是对去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青海省贯彻执行环保法情况作出了报告。”

这样的情况在未作报告的省份中不在少数。2015年以来,北京市人大审议了例如《市政府关于〈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的书面报告》等相关报告;安徽省人大常委会2016年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法和《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情况的检查,还听取和审议了“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并形成了审议意见书;福建省政府每年都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文件中,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情况。

那么,以此形式进行环境报告符合环保法的要求吗?一些省份认为“已经就此作过专题报告,就不用再作这一报告”的想法正确吗?

“从目前统计的情况看,各省份情况不一样。”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调研室副主任王勇解释说,“这些形式虽然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环保的相关情况,但法律对报告主体、报告对象和内容都有明确规定,如果严格依照法律,现在只有18个省份完成。”

全国人大环资委工作机构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有的省政府在一些环保相关报告中,也涵盖了环境质量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但不应看作新环保法规定的环境报告。他解释,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包括以上两部分内容,按这样算的话,所有省份都算作环境报告了。

“有的地方每年有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环保各方面的报告,但环保法要求的报告,是一个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工作报告。环境保护不仅是环保部门的工作,还涉及森林、海洋等环境领域,属于多部门的职能。”上述负责人具体解释了环境报告的含义。

那么一份规范的环境报告应该是什么样呢?对此,环保法明确了报告的主体、对象及内容,各地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报告。

这位负责人表示,“从法律规定上已经很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报告的主体,也就是说作报告的领导同志代表的是一级政府,而不是某个部门。第二,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是人大常委会报告。形式上有两种,如果是听取和审议是口头报告,单独审议可能就作为书面报告。从内容上讲,有两个主要部分,环境状况主要是环境质量状况,因为现在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后面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各级政府都有环境保护的规划、计划,其中的各项目标完成、推进、实施的情况怎么样,这也是报告的重点内容。这两条主线基本全面反映环境保护的整体情况。”

落实较好省份提供经验参考

作环境报告是法定义务,作为依法治理h境的制度性安排,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治理决心。在一些省份缺席的情况下,还是有部分地方积极响应、认真落实,为作好环境报告提供了样板。

2015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率先听取和审议了自治区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系新环保法实施后全国第一个落实上述条文的省份,也是新环保法实施当年唯一一个落实该条文的省份。

2016年9月,云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听取云南省政府关于2015年度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报告。“之后我们把人大审议意见的报告转给省政府研究,要求12月底前办理人大审议意见的结果,若人大常委会觉得还需研究,会继续监督,如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开展部门协调会等。这是我们人大的固定监督方式,一定要做好。”云南省人大环资工委法规处处长朱江介绍道。

云南省人大在作报告的时间、报告框架等方面参照了全国人大的做法。朱江说,明年还将继续听取政府报告环境状况。据了解,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拟每年安排听取和审议省政府的环保报告,建立省政府向人大报告年度环境状况的制度。截至目前,云南省是唯一一个形成制度的省份。

而江西则在组织形式上较为突出,2016年1月,江西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2015年的环保工作报告。把“环境保护”提升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不仅报告大气、水、土等环境质量状况,也把湿地、森林生态状况纳入报告。宁夏则结合听取和审议报告,对全区贯彻实施环保法和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进行了执法检查,开展了专题询问。

不少县市级人大常委会也在积极推动落实这项工作。通过一些地方人大官网发现,尽管有的省级政府未依法向本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作年度环境报告,但下属的县级或市级政府却将这一制度落到了实处。

加强人大监督常态化机制建设

依法报告是落实新环保法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倒逼环境治理有效实现的法治举措,不能对法律规定视而不见,更不能患上“拖延症”。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提出,对此项工作今后要形成制度化安排。而在13省份“爽约”的当下,如何确保这项规定的落地?

“地方人大和政府都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车光铁表示。

梁鹰也认为,环境报告属于专项工作报告的范畴,从程序上来说,人大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负主体责任;人大应积极履职,主动督促政府安排议程。

“报告应该由人大提出要求,并与政府进行沟通。人大将报告列入常委会议程,至于具体由谁来报告,则由政府决定。”梁鹰解释道。

全国人大环资委工作机构有关负责人还透露,个别省份存在上级领导询问后才报告的情形。“中央领导到地方进行执法检查,在询问当地政府是否向人大报告后,当地政府表示尚未作出安排。当晚,该地区举行会议,拟定了报告的时间。”

梁鹰认为,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提醒。下一步应当建立地方人大对政府的督办机制。地方人大应通过函询等各种方式,提醒、要求政府履行职责。

各级政府不执行法律规定怎么办?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认为,我国各级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一种政治监督,如果监督中发现被监督机构不执行法律规定,可通过人大自身的职权来改正,比如可以撤销有关单位领导的职务,可以通过作出决定废除错误的决定。

当然,向人大报告,不是形式上“走一遭”,而应该经得起人大代表质询,有助于环境治理。从根本上来说,“行动”比“形式”更重要,人大在督促政府作出报告的同时,更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促使政府作好报告。

“应进一步统筹抓好人大监督常态化机制建设,不断强化落实人大监督责任和政府主动接受监督意识,综合采取定期报告、专题询问、执法检查、专项调研、代表视察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基层环保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车光铁建议。

此外,人大常委会还可以通过专题询问、质询等手段对各级政府进行监督。

如果人大不履行监督职责又该如何?莫纪宏表示,人大自身目前是由人民来监督,当前人大的工作人员可以由人大常委会监督,人民代表由选民或选举单位来监督,“环保法的监督更是如此,如果环保部门不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可以由人大常委会主动发出监督指令要求有关部门提交专项报告,并对拒绝报告的采取组织人事措施。”

相关链接

富阳:率先推行乡镇(街道)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2015年下半年,为破解基层生态环保责任难落实的问题,富阳结合地方实际,以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以先个别试点再全面铺开的模式,出台了《关于要求落实乡镇(街道)年度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的通知》。要求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向属地“两代表一委员”、企业代表、村民代表等报告属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听取、收集社会各界对改善环境质量、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将实施情况纳入生态环保工作年度考核体系。

2016年,富阳区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乡镇(街道)人大听取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的通知》,进一步要求从2016年开始,全区24个乡镇(街道)人大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在年中乡镇人代会、街道政情报告会上,专题听取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专题报告,并形成制度化安排。

截至2016年7月,全区24个乡镇(街道)均已召开2016年年中乡镇人代会、街道政情报告会,专题听取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专题报告,并收集意见建议256条,形成与生态环保相关的决议(意见)24份。7月22日,全区政情报告会上,区委副书记、区长黄海峰首次作全区生态环境状况专题报告。

上一篇:村级健康教育计划范文 下一篇:商业银行业务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