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技术范文

时间:2024-01-12 17:22:12

服装设计技术

服装设计技术篇1

关键词:服装CAD技术;现代服装设计;技术价值;技术提升

一、服装CAD技术发展概况

CAD技术自诞生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它在机械电子、建筑工程、纺织服装等制造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产品设计的局面。随着服装CAD在服装产业中的快速发展,其形成了有款式设计、样板设计、放码、排料、三维试衣等主要功能,并且各功能在服装设计、生产、产品经营、企业管理等各个环节中,给服装产业带来了全新的生命力,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服装设计的变革,成为当今设计师普遍运用的手段之一[1]。

目前,在中国服装CAD市场上的品牌有法国力克、美国格柏、PGM、德国艾斯特、加拿大派特、北京航天、深圳富怡、杭州爱科等,这些服装CAD软件系统为我国的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但是就目前的市场而言,服装CAD并未能达到普及化的程度,在服装产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设计方面,如款式设计与样板设计自动化程度的受限性,系统兼容性数据格式标准不确定,高端技术的不完善;人才因素,如从业人员素质和行业人才流动频繁,接受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外部环境,如存在着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之间的竞争,在技术、价格和服务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由于国内服装企业整体生产水平规模参差性质,使得目前国外服装CAD较多进入到我国大型的服装企业,而我国的服装中小型企业由于购买能力有限则多选用国产服装CAD系统[2]。

二、现代服装设计中服装CAD技术价值的体现

服装CAD技术的应用成为服装设计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

1.设计观念的创新。现代服装设计特征越来越多元化,服装CAD作为服装设计的现代技术手段,在服装行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借助多样性、虚拟性等多种方式的数字语言,把美学思维和客观具象世界相互融合,实现了各种造型因素间的和谐转换,有效地成为转变服装设计理念的真正主体,给服装的设计创作提供了自由和广阔的设计空间。

2.设计手法的转变。服装CAD以新工具、新材料革新应用作为技术基础,使得现代服装设计创作表现方式得到了较大的拓展,如服装三维测体系统、服装三维动态扑捉系统,可以方便、快速地得到大量服装设计所需的人体数据模型、动态的基本规律,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形象转换。再如,服装三维立体系统(PGM)等软件,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方式直观地对服装设计进行个性化修改,从而弥补服装设计的出错率,实现了服装设计的智能化。

3.设计空间的拓展。传统意义上的服装设计往往受到空间、材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服装设计往往不够充分。现如今服装CAD技术渗透到服装设计中,它通过直接的数字化交互手段,对服装造型款式设计、色彩设计、面料设计等多方面内容创新,从而启发了设计灵感、激发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扩展了服装设计创作的表现空间,生成了人们能够表达自我独特风格和气质需求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服装。可以说,服装CAD技术将很多人们手工无法实现的问题,迎刃而解,并且真实地展现了风格化的意境景象。

4.设计效率的提高。服装CAD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服装设计与生产的时间,起到了集群化、统一化管理的作用,并大大降低了服装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服装的生产效率,增强了服装企业的竞争力,使服装设计真正实现了智能化的发展,如服装CAD工艺系统中,服装工艺师可以依据设计构思,更加快速、准确地完成服装样片的打板、放码和排料,从而使服装的设计与工艺水平极大地提高,降低了服装制作周期与成本[3]。

三、现代服装设计中服装CAD技术的提升

服装CAD技术运用是数字信息化时代中的一个产物,它的发展必然也会受到其他社会、科技、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服装产业不断发展,对于服装CAD技术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广泛,如何才能使服装CAD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最终推动现代服装设计的新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打造品牌产品特色。服装CAD技术迅猛发展和传播,使设计艺术走向了大众化的发展道路。但国内服装CAD技术的突出问题是增量不足,品牌产品特色不够明显。因此,服装CAD在通过科技的迅速发展与艺术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下,应围绕现代服装设计体系和产业关键环节,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进一步优化服装CAD技术结构,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国产服装CAD技术品牌产品,彰显国产品牌产品设计的文化特色,从而凭借数字技术的优势,使现代服装设计在真实与虚拟现实、理性与感性之中得到创意表达,引领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

2.加强技术开发。服装CAD技术开发的构想应根据我国服装CAD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水平,在越来越专业化、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下,一是国家和政府部门提高现有服装CAD产业的技术层次和装备水平[4],使服装CAD技术创新成为现代服装设计体系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二是服装企业基于各自情况,加速开发符合国情的服装CAD技术实体化研究,建立面向行业和设计产品生命周期的服装工程为核心的体系结构,如在服装结构设计方面,秉承智能化设计发展方向,加强样板、放码、排料模块操作界面的人性化,使操作更加简便实用;服装CAD可以通过数据的共享和标准化,实现服装CAD数据格式行业的有效统一,从而打破服装CAD技术各自格式垄断的障碍;逐步完善服装CAD产品设计制造的协同,建立全行业的软件服务体系,使服装企业和用户使用更加放心,没有后顾之忧。

3.深化服装CAD应用发展。服装CAD是融合了工程技术与艺术理念更具智慧的服装技术,它是涉及到艺术创作、科学技术、经济运作、生产制作与社会传播的一种集成化、秩序化过程的表达。总之,对于服装CAD技术应用未来发展,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根基更为扎实的现代服装CAD技术。

在现代服装设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服装CAD不仅要与现代服装设计更为紧密融合,而且更要不断拓展其在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领域,并且通过两者的结合为契机,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主线,按照集约集聚要求,使服装CAD全面升级,以此达到创新现代服装设计发展[5]。

四、结 语

现代服装设计中,我国的服装CAD软件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服装CAD技术影响下的服装设计既是一种创作理念上的收获也是一种设计方法面临的挑战。因此,对于现代服装设计而言,当前的任务是不仅仅是认识到服装CAD工具、形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把服装CAD技术变为现代服装设计的工具和手段,对其不断地深入研究与创新发展,赋予其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凡瑜,王东.国内服装CAD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4-85.

[2] 张启泽,黄芳.国内服装CAD技术发展及应用分析[J].广西纺织科技,2007,36(1):51-54.

[3] 洪春英.服装CAD技术提高服装企业生产效率方案设计[J].山东纺织经济,2011,(8):74-76.

[4] 马晓翔.服装CAD系统在纺织服装企业的应用[J].科技风,2011,(17):107-109.

服装设计技术篇2

关键词:扎染技术;服装设计;应用;趋势

扎染技术属于一类民间传统染色技术,此染色技术从工艺、色彩以及图案方面能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与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审美观念体现出来,而且扎染技术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它反映了民间质朴、真实的生活,所以此技术具有非常强劲的艺术生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扎染技术也吸收了现代设计艺术的基本原理与各类艺术文化,同时与高新的科技相结合,并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一、扎染技术应用在服装设计中的主要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类新的扎染面料与技术应运而生。就扎染面料来看,除了传统的丝、麻以及棉之外,其余的新型纤维以及合成纤维也可以进行扎染制作,这也造就了一些新的扎染工艺、扎染设备。扎染服装也以一种全面的面貌呈现出来。同时,它还改变了扎染的生活方式,把传统的物理防染技术进行了创新。此外,随着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使得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得越来越严重,而环保、健康、节能、自然、回归以及人文成为当代人类的基本追求,但是由于当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这也为扎染服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扎染服装必须具备较高实用性、好搭配以及色牢度高的基本条件。人们需要的扎染服装不仅仅要有原始、古朴、粗犷以及宁静的民族风格,还要具备当代源流的时尚感,其款式、造型以及色彩都必须具备极强的时尚特性。

二、扎染技术应用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趋势

1、扎染技术应用在服装设计中的图案趋势扎染服装图案与现代服装产品的材料、结构、形体、工艺等来展现出相应的造型,它们也强调了扎染服装对于图像的认识与再创造。如今的产品注重个性化,为此,扎染服装在图案的设计中必须与服装的时尚流行、产品功能以及审美习俗相结合,以此来展现出多样化的扎染造型、风格、内容以及色彩。根据整理收集的扎染服装图片来分析,扎染图案运用于服装设计中一般以写意、随意、不规则、抽象、不对称的图案为主,而复杂且具象的图案相对来说比较少,它们更多的与时尚潮流结合起来,更加的天马行空且富有创意,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基本特点。各种工艺的互相结合能够让扎染面料展现出新的视觉效果,让扎染服装在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创作中更加的丰富与饱满。2、扎染技术应用在服装设计中的面料趋势新的材料让扎染打破传统丝、麻、棉面料的运用模式,它被更加广泛地运用于新面料中,比如皮革、化纤等。这类新面料的运用加大了扎染技术的运用范围,让各种面料展现出相应的肌理效果,比如当扎染技术运用于天丝面料时展现出的端庄优雅、当扎染技术运用于涤纶面料时展现出细腻鲜艳的色调,这也为不同的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需求。据相关资料显示,扎染面料在绑、捆工艺当中容易形成高压定型原理以及褶皱原理,将其二者相结合则能创造出三维肌理面料,让面料展现出三维立体的肌理感,此三维肌理面料能够很好的运用于服装设计中,使服装面料展现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提升其艺术感。3、扎染技术应用在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扎染技术的更新,使得扎染色彩慢慢脱离蓝白相间的色彩搭配,并向不同纯度、不同明度以及不同色相的色彩搭配中发展。在具体的扎染染料中研制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染料,通过这些技艺的结合来推广时间、健康、环保的理念。扎染服装设计的基本趋势是色彩的变化,不同纯度、明度以及色相的色彩之间互相交融、互相过渡,其展现的色彩呈现含蓄朦胧感,这也是其他服装中无法与之相比的。扎染服装色彩与色彩之间的调和统一让扎染的基本色彩搭配得愈发合理、舒适,通过对色彩的调和,让其产生反差对比且和谐的视觉效果。各种不同纯度、明度与色相的色彩通过扎染技术而形成一种晕染的效果,其色彩互相纠结、互相渗透,从而展现出新的色调,这也是根据各类色彩进行调和的色调。从以往的单色扎染到当前的彩色扎染使得扎染技术得到较大的提升,彩色扎染在如今流行时尚变幻莫测的时代中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求异、求新与求变的心理、个性需求。彩色扎染技术除了渗透到服装设计中外,还渗透到了与服装相关的行业中比如袜子、围巾、鞋子等,任何与时尚挂钩的行业都无法离开扎染技术,扎染技术逐渐成为了时尚语言的标志。

三、结束语

传统手工技艺要想适应如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则需要与科技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对于个性以及多元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是我国传统手工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基本道路,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以及高新技术的结合是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的主要选择。扎染技术是我国的传统手工技术,将其运用至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让其更好的传承下去。在传统扎染的基本工艺上与科技相结合,并对扎染工艺加以完善以及改进,这也是传统工艺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另一种方式。推陈出新、古今结合能够让现代设计不仅蕴含了相应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且还能展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这也是设计最高境界的体现,同时,也是大多数设计师共同奋斗的基本方向。在具体的设计中,如何把流行时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通过现代服装来创新、传承传统手工艺术是一项终生且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惠.浅谈扎染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纺织科技,2015,03:35-37.

[2]董文浩.浅析扎染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工业设计,2015,11:86-87.

[3]胡艳丽,徐佩瑛.扎染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创新研究[J].服饰导刊,2016,02:64-68.

[4]董春燕.浅谈扎染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研究应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3,06:60-61.

[5]赵晨卉,张青夏.民族面料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以扎染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4,03:125-129.

服装设计技术篇3

随着校园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对课程、学情、信息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将无线网络、pad、appleTV、新式app等引入服装设计的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提高课堂的课程教学效率,从而改善职业学校服装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化;服装设计;整合;效率

随着“工匠”精神的提出,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应长期努力的方向。传统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信息滞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不足等问题,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这些不足,是本文所探讨的。

1背景研究

1.1课程分析

服装设计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服装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实践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学生专业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升学或就业的需要。但中职服装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种种不足:首先,课堂教学容量受到局限———教学中教师根据设计样图,利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步,学生跟着临摹一步,有限的时间内无法示范多种,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比较狭窄,课堂的教学效率比较低下。[1]其次,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亦步亦趋的课堂氛围难免沉闷,而沉闷的课堂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服装设计需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否则再多照本宣科的练习,成效也是有限的。针对中职服装设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不足,中职服装设计教师不断尝试着改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践之一就是借助校内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将pad、appleTV、新式app等引入服装设计的教学中,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从中职服装设计课程的实际出发,不断引入、展示新的设计方法,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尝试与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服装设计课堂教学的优点,以真正促进服装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学情分析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大部分为提前自主招生的学生,即没有经历过中考,直接升入中职学习的学生。他们基本都属于初中各校学习排名的后三分之一,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均不足。但这些学生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有新新人类的特征———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也强;渴望与众不同,希望个性化表达;对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对手机、pad等工具使用熟练……因为这些特点,大多数学生对传统的服装实践操作缺乏耐心,更愿意通过直观、有趣的方式学习服装设计。同时也为信息化与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整合赋予天然了条件与优势。[2]

2服装设计教学与信息化整合的教学模式

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与同事尝试借助学校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将微课、AppleTV、pad、设计app等工具辅助教学引入中职服装设计课程课堂。

3服装设计教学与信息化整合的实践及成效

将信息化引入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我们进行了一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微课+AppleTV+设计app教学模式的实践,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促进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推动。

3.1服装设计教学信息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利用无线网络和pad的示范,教师不需要课前准备和调试各种颜色,也不用因为时间关系、颜料干掉或者其它一些因素耽误设计课的进度。只要利用pad中的设计app操作,就可以将设计方法直观展示给学生,节约展示用时,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app上直接选取颜色,示范设计各类代表性的几何图案,学生不再是照着老师临摹,而是在掌握设计方法后,自己创作,让课堂存在更多的惊喜,设计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3.2服装设计教学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据调查,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制造国,制造的服装远销世界各地。但我国现在没有一个能和国际竞争的大品牌,原因之一是缺少创造力。我国服装业的设计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这些因素归根结底是缺少符合要求的设计人才。所以作为服装设计专业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为此在服装设计课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服装专业老师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3]例如在几何图案设计中,学生利用pad中的app—iornament设计几何图案,激发学生的无限兴趣,学生可以创设无穷的设计灵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设计几何图案作品,通过设计app学生能创设无线的可能,可以很轻松地将不同的线条,不同的图形组合起来,形成千变化万的几何图案,对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有很大的作用。

3.3服装设计教学内容信息化,有助于简化教学重难点

服装设计就是解决人们穿着生活体系中诸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它是一门涉及领域极广的边缘学科,和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美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人体工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服装设计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服装设计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有助于简化教学难点,以圆为例,以组合为设计方法设计的几何图案。几何图案设计方法是几何图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讲解难点,如何让学生能直观地感知组合这种设计方法,并且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利用iornament这个app进行示范,通过AppleTV同步到大屏幕上,对每一种的组合,学生都能清晰感知,从而简化教学难点。[4]

4结语

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借助微课+AppleTV+设计app等信息化工具开展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式,提升了学生对于服装设计课的热爱,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更多设计,对于服装设计课程是一个很大的创新。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提升他们对服装设计课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对设计的无限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王晓霞 唐红黎 单位: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欣.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260-261.

[2]李广松,张朝阳,窦俊霞.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07(3):120-121.

[3]李玉红.中职语文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的更新[J].科学中国人,2014(11):27-28.

服装设计技术篇4

关键词:服装设计;艺术;技术;灵动

1?前言

服装设计经过历史的积淀,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服装设计作为一门学问受到人们的关注。服装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志,不仅代表的时尚,更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特别是某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服装设计中,不仅融合了人们进行设计的理性思维,也就是服装设计的技术,而且更体现了人们的丰富想象,是人们感性思维下的产物。服装设计经过人们的技术加工,同时赋予服装以美的享受,实现了服装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灵动。服装设计中的技术主要体现在衣服的剪裁方法和所需的工具、面料的选择、颜色的漂染等方面,服装设计中的技术和方法是完成一项服装任务的基础和关键,娴熟的技术能够保障服装的精致做工和质量,技术设计考虑的是服装的内部结构、服装的功能,服装对人们生理上的满足等。一项好的服装技术体现了服装制造者的能力。与服装的技术不同的是服装的艺术设计,艺术是建立在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之上的,是人们的感性思维的体现,服装的艺术设计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如果说技术设计解决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艺术设计解决的就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艺术设计体现了人的审美观念、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美的看法、服装的艺术设计实现了人们美的享受。艺术设计主要体现了服装的造型、款式和服装的色彩等形式的整体美感效果。因此,服装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2?相关概念界定

2.1?服装设计中的技术设计概念

服装设计中的技术设计是指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解决的是服装的结构、服装不同部分的组合方法和技巧,例如一件衣服的衣袖和衣领及衣身如何组合更为合适。技术设计体现的是服装对人类生理的满足的程度。因此,服装的技术设计是比较机械的、按照一定的规格和要求完成。

2.2?服装设计中的艺术术设计概念

与服装的技术设计完全不同,服装的艺术设计考虑的是服装的形式上的美感、解决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技术设计中解决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服装的艺术设计涉及到服装的色彩、衣服的款式等,艺术设计满足的人们对服装的美的感受。服装的艺术设计体现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无限追求,同时服装在进行艺术设计中要充分注意服装对人们的心理作用,提高服装的市场上的竞争。例如,当下很多人喜欢穿名牌,名牌就体现了服装的艺术设计效果,品牌化服装比一般的服装在衣服的款式、面料的色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人们穿上名牌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名牌服装提升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满足了人们的虚荣心。

3?服装的技术和艺术灵动性的主要特征

3.1?社会性

服装设计不管是艺术性还是技术性,总之服装的最本质和最基础的功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一件服装的完成要实现它的经济价值,也就是服装的出售,服装具有了商品属性,服装的生产和销售成为人们谋生的手段,人们通过服装的销售调节了社会关系,因此服装的艺术和技术设计具有社会性特征。

3.2?文化性

服装设计的本身就体现了某一种社会文化,例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服装设计上就融入了一些独特的图案和花样、颜色也丰富多彩,通过服装的外观就能判断出某个民族。由于不同民族的社会背景和地理环境不同,导致不同民族之间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服装的展示就很好的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中国56个民族通过56种服装的展示形成了多元化特征,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服装设计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例如唐装、民国时期的服装、现代的服装,不同历史时期服装各不同,服装的设计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是当时社会文化的象征。中国的旗袍就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涵义。随着世界化、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之间交流日益频繁,人们思想的开阔,外国的服装逐渐在中国市场上流行开来,例如牛仔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现代人们的服装不仅追求时尚,也追求个性,特别是年轻一代要求张扬个性,穿着尽可能的与众不同,例如当下流行的混搭、个性潮流服装店越来越多,蝙蝠式服装等,因此,我国的服装变化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和文化特征。

3.3?物质性

服装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为了避寒保暖而设计出各式衣服,从服装设计的面料采用、裁缝和熨烫等生产过程,最基础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棉衣为了冬天保暖、毛衣适合秋天穿,衬衫和短袖适合夏天穿等,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环境,人们穿不同的衣服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此外,服装设计的物质性还体现在服装的舒适性和实用性。衣服一定要穿着舒服,面料要柔软,要耐穿,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衣服各部分的设计要符合人们的需要。因此,服装设计体现了物质性特征。

3.4?功利性

服装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但是生产衣服对于商家来说就是为了盈利,获取经济利益。服装设计上讲究面料、色彩、款式、品牌,就是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是为了能够很好的销售生产出来的服装,从来取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如果生产出来的服装不实现它的功利性,就不能很好的体现服装的技术和艺术设计,服装的设计就显得毫无意义,那么人们现在身上穿的很有可能是一模一样,没有款式,只为了保暖。因此,服装设计的功利性促进了服装的技术和艺术设计的发展,商人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强服装的技术和艺术设计,聘请更多的设计人才,设计出款式新、质量好、声誉高的服装。

4?结语

综上所述,服装的技术和艺术设计是服装设计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只有把两者综合才能更好的体现服装的技术和艺术的灵动。

参考文献:

[1] 梁军,王超.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灵动[J].设计艺术研究,2011,(5):36-39.

[2] 崔金玲.论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结合[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0, (1): 68-70.

[3] 彭锋.艺术的终结与重生[J].文艺研究,2007,(07):33.

服装设计技术篇5

关键词:审美自由;想象力;创新;表现形式;技能规范

在服装美术设计课中,我们所说的审美自由,应该是通过审美主体的想象唤醒人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服装的美是一种自由,是解放,是舒适,是没有杂念的彻底放松和愉悦,它可使审美主体赏心悦目。

服装美术设计课正是以服装为载体来创造美、表现美的,美与时间、环境、审美主体密不可分,审美是自由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服装设计中的想象力也应该是符合美的秩序的想象力。一个成功的设计师也正是由于把内容交付给了审美秩序而取得成功的。

在服装美术设计课中,我要求学生不受限制地想象,大胆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展示自己对美的理解。构思与表现是服装美术设计课中的主要内容。服装设计的表现一般有三种形式:服装款式图、服装效果图、时装画,每一种表现形式都有不同的技能要求。一堂成功的服装美术设计课应该既能体现审美自由又能做到技能规范,因此我经常在学生团队完成设计任务的教学中通过两大步骤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超越审美经验,实现审美自由

审美需要自由,审美也创造了自由。但在具体的服装设计课中,同学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到底设计出怎样的服装才是成功的,当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又该如何筛选和综合,最终让零散的思维变得清晰起来,并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通过具体的造型、款式、色彩、面料等形成具体的服装形象。在这样一个构思过程中,个人的认知、情感和审美经验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把服装班的学生分成5个团队,每个团队在接到设计任务时常常要完成以下几个内容:首先,团队合作,集体收集信息,明确设计任务,具体包括明确穿着对象及穿着目的,为设计准确定位等内容。其次,组内同学接到具体任务后开始单独构思,多做联想和想象,构思的数量要越多越好,不求完整,可以让想法和想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跳跃性,反对求全责备和一票否定,整个构思过程呈散射状,从而努力寻求思维创新的线索。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虽然需要理性但也需要创造的激情,更需要人的直觉和自由,而每个人的思维是因人而异、不可替代的,我们要给同学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去创造美的服装形象。最后,集体讨论,在这个展示和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审美和品味与他的个性品质、人格倾向和知识经验等都密不可分。

在这个阶段,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突破已有的服装形象,不受传统审美经验的束缚,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服装形象。在学生构思之前,我往往会让他们听几段优美的音乐,或欣赏几幅有特色的图片,引导他们利用局外信息,从其他的领域或离得较远的事物中得到新的想法,可以说,生活中任何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想象和启示,当然也都可以转化为服装的设计语言,服装设计并非一定要从他人成功的服装作品中得到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我往往会让他们先完成设计构思,然后再欣赏他人的服装作品。而在评讲时,我会让他们比较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作品,分析并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下一次作业更好地发挥奠定基础。

二、表现手法的选择与规范

在构思的初级阶段,同学们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想象,但随着构思的深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集中思维,最终形成清晰的、具体的服装形象后,同学们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把这个形象表现出来,比如说服装效果图,这里就涉及一个技能规范的问题。首先,服装人体不同于真实的人体,它是真实人体经过夸张和装饰美化后的人体,一般写实的服装人体比例在8.5~10个头之间。我们首先要把这个衣服架子的比例和姿态表现出来,再添加服装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服装与人体的比例、角度要一致,服装会随着人体的姿态和动作产生相应的衣纹和变化。面料不同,线条的表现手法也就不同,这里的练习一定要规范,如何熟练地画出线描稿很关键,经常有同学画着半侧的人体却穿着正面的衣服,或者是衣服没有随人体动作产生衣纹,而是将款式图生硬地套在人体上,这样服装效果图就显得僵硬、不自然,不能展示好的着装效果,也就无法将自己想象的美感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常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大概就是指这种情况了。因此,规范的技能练习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当然,熟练地画出线描稿还不是最终目标,对于配色的构想也要求同学们表现出来,那么如何调色、如何着色、如何用笔等都要有规范的要求。服装设计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最终要靠“图”或“画”来表现自己的构思。因此,服装美术课上不仅要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宽泛的联想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更要训练规范的美术表现能力。

服装美术设计课中审美的自由与技能的规范是密不可分的,不规范的技能使你无法自由地表现美,更无法准确地传达美,从而使你的作品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与认同,也就是说,只有技能规范才能准确表现你的构思,才能实现审美自由。

服装设计技术篇6

一、服装设计中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特征

服装设计是为了制作服装产品而采取的设计方法,不管是艺术性还是技术性都体现了社会性,并表现了自身的特点。艺术设计注重美感和情感性,是一种显性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形象思维以及审美的文化性上,即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此外,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条件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对服装艺术设计审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标准,这就体现了服装设计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比如,体现中国特色的服装有唐装、旗袍等;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的设计师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个性和自由为理念,以历史的互渗性和多元性、模糊化的设计语言为基础,设计出了波普、嬉皮、朋克等风格的近代潮流服饰。这使得人们可以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的服饰文化之间自由穿梭,具有十分显著的时代特征。相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技术设计体现的是一种隐性的表达,即运用抽象思维,以数理性和逻辑性为主要方式体现物质性的特征,即服装从抽象的图形构思到实体的物化过程。技术性参与面料的选择、款式的确定、打板、裁剪、缝制和熨烫等各个环节。例如,面料的新颖程度、环保性与工艺水平、结构、尺码等是否符合人的身体特征,等等,都体现出了服装设计的技术性特征,在这一特征中还体现了服装的效用性和舒适性。

服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既要对人体施加保护,又要避免影响人体正常的肢体运动,这就需要设计师追求服装结构的合理性与工艺的完善。为了与人体相协调,人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功能和形体起伏是设计服装结构的基础,面料选择工艺的合理性是达到服装设计功效性的必然手法。功利性是服装设计体现出的另一个特征,生产服装的最终目的是设计者和生产者均可获得利润。生产利润才是一个服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假如设计和生产出来的服装没有利润可言,那么技术设计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服装产品的特征主要包括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个方面的显性和隐性的特征。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在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特征的同时需要加入技术设计的数理性和功能性;在发挥技术设计特征的同时需要加入艺术设计的感性思维,使两者完美融合。

二、服装设计技术与艺术的内在关系

服装设计是人们衣着品位的表现,是设计者运用布料等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式。笼统地说,它是完善着装的一种现实艺术。然而这种艺术的实质还蕴含着些许使用价值,即所谓的工艺技术品质。总而言之,服装艺术设计的前提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舍弃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体现。著名人物布劳恩•劳森在《设计师怎样思考》中提到,以设计理念为目的,需要设计师不停地完善和理解其中的技术手段,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知道自己想要的结果,更应该知道如何去实现这个结果,即没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单单依靠表面设计是无法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的,那么设计师的创作思维更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假如设计师在从事设计的时候只考虑表面而忽略了技术方面的要求,只看到外观美,而忽视了服装的功能和用处,那么这种设计是失败品;相反,假如设计师只看到技术,缺乏艺术美,那么这个设计只有功能性而无美感,也是不可实施的。因此,想做好一个服装设计,艺术和技术是不可分割的,必须相辅相成、互相协调、相互补充。

三、服装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服装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统一体,艺术是设计的前提,这样设计师才能明确设计理念,准确掌握设计内涵。当然,技术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师以款式的风格为依据,采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设计,才能更好地体现服装自身的价值,把设计中不合适、不科学的地方加以调整,使之更加完善。

结语

服装设计技术篇7

关键词:艺术工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现状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WwW.133229.COM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二、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本文作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作为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

三、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服装产业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2)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3)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曰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无怪乎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1)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代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有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3)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①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②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

因此,理解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③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我们的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这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

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①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②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③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二是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三是了解服装消费心理与服饰消费文化、掌握服装营销基本技能;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六、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们从艺术工学人才以及艺术工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的研究,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等方面,以“艺工结合、文理渗透”为主要模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了“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的学科专业改革实践,细化成了三种不同的特定复合型式,具有特定的适用范畴。

(1)工程+艺术模式。该模式以工程教育为主,并渗透艺术教育为特色,特别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程)、纺织工程专业(如针织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

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更接近生产实际。由于艺术教育拓宽了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使得教学、科研内容更具针对性,纺织服装产品的设计更具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研发出来的产品更合理,更市场化,更人性化。

因此,这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纺织、服装工程知识、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知识和纺织品与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纺织品及服装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具有扎实纺织及服装工程理论和较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用织物、装饰织物和服装的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也能进行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在纺织、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学科上进一步深造。

(2)艺术+工程模式。该模式以艺术教育为主,并渗透工程教育为特色,比较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等。

一定的工程教育让学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工程技术进步为各类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创新设计的理念,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艺术创新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及创新设计、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环境设计项目策划、制作,环艺衍生产品开发等工作;室内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工程施工。

(3)艺工融合模式。该模式以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文科与理科渗透为特色,主要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划分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等。该类专业本身同时面向艺术类和理工科招生,单从课程模块无法界定哪些属于艺术课程或工程课程,艺工结合和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体现到了培养方案的每一个节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一门属于艺术工学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的学科属性及专业特点决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完整统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计,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渗透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服装产品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良好的服装工程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创新设计、产品研发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等。

七、结束语

当艺术工学教育摆脱师傅带徒弟的原始形式后,就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多地沉淀成科学,艺术工学教育的科学成分越来越多,艺术工学的学科建设也逐步地得到完善。

(1)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2)服装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与工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等三种模式。

(3)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必将促进我国学科设置与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4)艺术工学学科下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如果从第一次进入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算起,尚属年轻的学科专业,其学科的科学化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76-77.

[2]刘媛媛.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刍议[j].艺术教育,2007(11):116.

[3]蒋宗礼.如何使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9-31.

[4]甘应进,陈东生.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中国西部周刊,2005(12):54-55.

[5]陈东生.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建设展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2,23(增刊):55-56.

[6]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6-7.

[7]李伟,唐朝晖.“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艺术教育,2008(6):64-65.

[8]李炳训.“和实生物”——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思考[j].艺术教育,2008(7):8-10.

[9]杨建华,曾周亮,衷文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以机械动力大类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8(1):30-32.

服装设计技术篇8

关键词:服装效果图;看图制板技术;人体形态;结构细节

过去我国服装业生产方式以来料来样加工或驳样加工为主,因此在很多中小型服装企业中,服装制板师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驳样和放缩纸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了单一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服装款式需求的风格性和时效性,也是企业增加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服装企业只有在设计、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中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成速度,以实现产品生产周期的最佳配置。由此可见,如何高效、准确地完成服装款式设计效果的成品化即服装看图制板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了服装产业对于现代服装制板师职业能力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

1 服装看图制板技术的概念

1.1 看图制板技术的定义

看图制板指的是服装制板师通过对服装效果图的全面审视和各种构成因素的优化配置,将设计师抽象的构思转化为具体的平面结构图,并进一步修正完善为工业化样板的一系列结构设计过程。而看图制板技术则是指在该过程中所涉及的板型设计方式、方法等。

1.2 服装看图制板技术的特点

1.2.1 看图制板技术的具体化

具体化是指服装造型要落实为具体的衣片结构,落实为服装具体的衣领、衣身、袖子等。没有这一步工作,服装造型就无从谈起。这也是为下一步的工艺流程做良好的准备。这一步的设计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到前一步的款式设计以及后一步的工艺流程。

1.2.2 看图制板技术的精确化

精确化是指服装的造型与设计的意图准确无误地覆盖于人体,做到尺码正确、工艺精湛。精确化就是使服装各要素的配置最恰当,关系最协调,即使服装的整体结构最优化。

1.2.3 看图制板技术的数据化

数据化是具体化和精确化的前提。即运用各种数学的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到量上,缺少了它,具体化和精确化就无从谈起;并且数据化使服装结构图具备了可操作性,同时也以数据化的形式完成款式设计的理念效果。

2 服装效果图与看图制板的关系

服装设计效果图是对款式设计意念效果的描绘或呈现,是服装板型设计的款式造型依据,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完全正确的依据。看图制板技术并不是对服装设计效果图直白的转译,而是从效果图类型、款式造型类别、平透视关系、工艺处理形式、着装人体数据、材料性质与组成、结构设计合理性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之后的合理转化。

服装设计效果图除了服装的实物效果图之外,其表现方式都是开放性的,它是对款式设计构思的艺术化诠释,是以体现款式造型的创新性为最终目的的一种表现手段。而服装的板型设计则与服装生产的各个环节休戚相关,它必须与目标销售市场、销售对象、品牌风格、生产工艺、材料构成等各种因素相配合。看图制板技术就是对二者进行“求同纠异”的过程,因此准确、合理的实现对于服装设计效果图的实物转化,是看图制板技术进行实践操作检验的唯一标准。

2.1 服装效果图的定义

服装设计效果图是指服装设计师通过点、线、面及色彩等要素,表达设计构思,体现款式成品在人体着装后效果的一种平面绘画形式。而服装效果图则是在服装设计效果图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特指服装成品效果图片、服装走秀效果图片等实物设计效果图片。服装效果图为款式设计部门和结构设计部门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也为设计效果的最终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3 服装效果图的分类及特点

服装设计效果图的表现是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服装设计师以绘画的形式表达模拟构思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设计师在绘制服装效果图时,着重要完成对于服装设计预想、构思的描绘,并必须始终以人体形态为服装造型的主要依据。本文按照服装设计效果图的不同表现形式,将服装设计效果图具体细分为夸张型、写实型和具实型,针对各类服装设计效果图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各类服装设计效果图女上装板型设计的基本特点。

3.1 夸张型服装设计效果图基本特点

夸张型服装设计效果图是指用于宣传和欣赏的时装插图,或是凸显设计师风格的夸张人体比例的服装效果图,本文将针对后者进行女装板型设计方法研究。如图1所示是一款不对称式斜肩小礼服裙的着装效果图和会现场走秀图片比对效果;图2是西班牙时装插画大师Arturo Elena的作品;图3是夸张人体比例的设计效果图。通过对于各类夸张型服装设计效果图观察分析,可以将其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3.1.1 人体形态夸张化

夸张型服装效果图的人体头身比例一般为19以上,通过夸大肩宽、收小腰部、拉伸颈部和腰长等方式刻画设计款式的艺术效果。因此,其所表现的人体形态是在基本形态的基础上,结合服装款式设计风格进行的适当夸张,不能够直接作为板型设计的数据依据。

3.1.2 款式效果理想化

夸张型服装效果图是以凸显设计师个人风格为特点的效果图形式,是以呈现服装款式造型最佳效果为主要目的。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理想化穿着状态和实际穿着效果之间的差异。

4 结束语

服装结构设计主要是针对款式设计的效果进行空间关系的合理演绎,是将服装效果图中的款式效果分解展开成平面的服装衣片结构图的一种设计。由于服装结构设计在整个服装产品生产流程中的重要地位,服装制板师也被视作是实现服装设计理念实物化的承上启下的灵魂人物。一个优秀的服装制板师,不仅要具备科学、严谨的工程制作技能,还要

能从艺术的角度审视款式设计效果并将其进行合理的解析,并最终实现设计效果由意念到实物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包铭新.服装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欧内斯廷・科博.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应用[M].戴鸿,刘静伟,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 刘瑞璞,刘维和.女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巧[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4] 中泽愈.人体与服装[M].袁观洛,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5] 张宏仁.服装企业板房实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上一篇:关于矛盾的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养鸡场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