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治疗中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6:11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篇1

1.对风湿病科普知识多一些了解,减少盲目求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风湿病就是吹了点风,受了点寒气导致身体疼痛或肿胀,吃点药,输点液体就好了。其实不然,风湿病是一类非常复杂的疾病,涉及到多科室的一个新型的交叉学科。风湿病有十大类病种,包括一百多种疾病,大多是慢性病,病程漫长,症状复杂,治疗较困难,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痛苦。由于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痛苦、死亡、残疾、经济损失及药物中毒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对于已经确诊的风湿病患者来说,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一些风湿病相关知识,正确认识风湿病,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做到规范的就诊是非常重要的。

2.选择正规风湿病专科医院就诊,固定医院治疗。风湿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涉及肾病、皮肤病、检验、免疫、康复等专业。加之风湿疾病病程长,诊断复杂,治疗难度大,可能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故而应尽量选择正规的风湿病专科医院或有风湿专科的医院进行诊治。这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专业素质高,诊疗经验丰富,医疗设备先进,服务体系完善,收费合理,并且有省、市及新农合医疗保险。患者到此就诊,无论是疗效还是费用都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3.选择风湿专科或风湿免疫科的医生就诊,有利于早诊断早治疗。由于我国在风湿病学方面起步晚,很多医院没有开设风湿病专科或是配备专职人员,有的医院风湿专科医生在肾内科、血液科、皮肤科、中医科等科室工作,对于风湿病早期诊断相对而言有些力不从心。而专业的风湿病医生都接受了多方面的特殊训练,无论是在风湿病理论水平上还是临床实践上都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专科诊断、治疗技术娴熟。所以,为了得到更好、更完善系统的治疗,请选择风湿科医生,或专门从事风湿病治疗的医生的就诊。

3. 固定医生,长期系统治疗。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患者因对风湿性疾病缺乏认识,治疗急于求成,进而对医生的水平缺乏信任,往往仅接受一两周的治疗后感觉没什么疗效就转到另外一家医院就诊。几经周折,医院都转了一圈,病还是没有治好。这种就医方式是不科学的,更何况风湿病不是普通的感冒发烧。风湿病治疗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特别是中医治疗,一般至少是三个月到半年,甚至数年或更长时间,其目的是控制病情进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一个长期、系统、综合的治疗计划。用药期间需要进行疗效观察,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此,最好固定在一家正规医院的风湿病专科进行固定医生长期治疗。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篇2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西医治疗;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93-01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反复且病程较长,容易造成患者关节畸形,使其丧失关节功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1]。本文就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接收的6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的疗效进行分析,发现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康复治疗的方案,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接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4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5.6±3.7)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病程(7.3±1.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服用甲氨蝶呤、硫酸羟氯喹等药物,同时配合温热疗法等物理治疗。

实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指导患者在活动期间进行适当休息以减少关节的负荷量,如果患者的关节腔内有积液则采取夹板或支架进行固定,固定时长尽量控制在2周内。当患者的关节疼痛减轻后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进入稳定缓解期的患者进行锻炼时以功能恢复为目的,增大关节的活动强度,以患者所能承受的疼痛程度为限度,通过活动肌肉(肩肘运动与足膝运动)提高患者肌肉功能。配合患者的肌力增强训练及运动疗法,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恢复,尤其是要注重关节运动,同时要结合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情况拟定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方案,以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

1.3疗效评定标准: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评定标准可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级别:患者关节肿痛现象消失、晨僵时间明显缩短及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则为显效;患者关节肿痛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改善则为有效;患者关节肿痛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日常生活能力也没有改善则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及有效例数在总例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来表示,两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以(P

2.结果

实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康复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较高且具有致残性,患者多以中年女性为主。就目前的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发病后2年会出现不可逆转的骨关节破坏,致使患者的关节畸形,最终使得患者丧失关节功能,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目前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细胞毒药物及激素类等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就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康复治疗包括对慢性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给予康复指导,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关节活动,从而增强患者的关节功能,在锻炼的过程中应以患者所能承受的疼痛程度为限度,确保患者进行关节活动的效果[3]。可以采用滑轮、弹簧及沙袋等增加阻力,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生活及工作能力进行锻炼。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后,本组研究对象中的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宝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理疗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18(36):134-135

[2]葛学芝.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外医学研究,2011,8(13):617-618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篇3

【关键词】 关节炎,痛风性;结节性红斑;鹤膝风;武威汉代医简;痹证;湿热型;医案

“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均出自东汉早期的武威汉代医简[1]。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由麻黄、大黄、厚朴、石膏、苦参、制川乌、附子等7味中药组成。功效:清热除湿,祛风止痛。主治:风寒湿邪外侵,渐次化热,出现肢节红肿热痛,或发热不解等证,可用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结节性红斑等中医辨证为风湿热痹者。瘀方,由当归、川芎、牡丹皮、漏芦、桂枝、蜀椒、虻虫等7味中药组成。功效:养血活血,利气解郁。主治:血滞经闭,瘕积聚,跌打瘀痛等各种瘀血证候[2]。笔者采用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加减治疗湿热型痹证,获得良效,现举验案3则,与同道共享。

1 鹤膝风

患者,男,30岁,2009年6月20日初诊。主诉:左膝部肿痛灼热约8个月,加重2个月。患者于8个月前因在建筑工地施工被雨淋湿时间过长,致左膝关节肿胀疼痛,继则天气阴冷下雪,左膝关节肿痛加剧,逐渐出现关节发红灼热,关节局部扪之灼手,按之濡软,小溲黄。曾在本公司医务所治疗,给予肌注青霉素,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症状有所好转。但近2个月来病情加重,左膝关节红肿热痛难以步履,膝肿大而胫渐枯细,功能活动受限。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WBC 11.2×109・L-1,HGB 132 g・L-1,ESR 32 mm・h-1,RF 10 U・L-1,ASO 235 U・L-1,CRP 7.3 mg・L-1。

X线检查:左膝关节骨质未见异常。中医诊断:鹤膝风,属湿热痹阻证。西医诊断:膝关节滑膜炎。治宜清热除湿,活血通络。给予《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加减。处方:炙麻黄9 g、

生石膏20 g、酒大黄9 g、苦参9 g、厚朴9 g、苍术9 g、黄柏9 g、川牛膝10 g、生薏苡仁30 g、忍冬藤30 g、当归15 g、川芎9 g、牡丹皮10 g、漏芦10 g、蜀椒5 g、土鳖虫6 g、生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二诊(6月27日):服上药7剂,左膝肿胀疼痛灼热明显减轻。上方减生石膏,加生黄芪30g,继服10剂。三诊(7月7日):患者症状消失,已能慢步行走,功能活动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WBC 8.2×109・L-1,HGB 135 g・L-1,ESR 15 mm・h-1,RF 10 U・L-1,ASO 185 U・L-1,CRP 7.2 mg・L-1。守上方7剂巩固治疗,嘱忌服鱼腥、蒜椒等腥燥易发食物,适当加强功能锻炼。5个月后来述,病已痊愈,能参加正常工作。

按:鹤膝风以膝、肘关节肿大变形,肌肉瘦薄,骨节显露,肢体形如鹤膝之状为特征。由调摄失宜,足三阴经亏损,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所致。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3]。患者因在建筑工地施工长期慢性劳损,复感寒湿侵袭,可使膝部逐渐出现肿胀、关节功能障碍,则形成膝关节滑膜炎。患者为青壮年,阳气旺盛,则寒湿之邪郁久化热,故膝关节肿痛灼热,日久胫渐枯细。方中麻黄宣肺利水,配石膏引麻黄入里,并减缓其发汗作用,石膏又清水湿中所挟之热,而逐表里之水湿,治关节红肿热痛有良效[4];酒大黄活血作用较好,配土鳖虫具有活血逐瘀止痛之功;苦参能清热燥湿,厚朴长于行气燥湿;苍术、黄柏名二妙散,有清热燥湿之功,对足膝肿痛效著,配牛膝补肝肾,壮筋骨,又能引药下行;薏苡仁利水渗湿,用于风湿痹痛,既能渗湿,又能舒筋脉,缓和挛急;忍冬藤能清络中之热,通络中之滞,凡四肢关节红肿热痛为必用之品;当归补血活血,善止血瘀之痛,川芎通利散瘀,活血行气,二者组方,名佛手散,是治疗瘀证之名方;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漏芦苦寒,清热解毒,促使患膝红肿消散;少佐蜀椒纯阳之品,可佐制黄柏之苦寒,温中止痛;甘草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诸药配伍,具有清热除湿,宣痹通络,活血止痛之功,药简效专,方证相符,故诸症悉除。

2 痛风性关节炎

患者,男,35岁,2010年4月16日初诊。主诉:右足拇趾肿痛灼热,伴踝部肿痛热约1年,加重1周。患者于1年前因居住冷凉潮湿,又恣食酒肉,渐感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疼痛,继之局部肿痛灼热,并右踝关节肿痛热不适,呈间歇性发作,昼轻夜重,发作时疼痛难忍,足不能履地,行走困难。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给予口服秋水仙碱等药,其肿痛有所缓解,但病情时轻时重,近1周突发加剧。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示WBC 10.5×109・L-1,ESR 36 mm・h-1,

CRP 8.4 mg・L-1,UA 450 μmol・L-1。中医诊断:痛风,属湿热阻络证。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治宜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给予《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加减。处方:苍术10 g、黄柏9 g、酒大黄9 g、苦参9 g、川牛膝10 g、厚朴9 g、当归15 g、川芎9 g、牡丹皮10 g、

漏芦10 g、土茯苓30 g、萆30 g、全蝎5 g、桂枝6 g、蜀椒3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医嘱:治疗期间禁酒,禁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如海鲜及动物内脏;禁用浓茶、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多排尿,注意休息,抬高患肢。二诊(4月26日):服上药10剂后,患者右足拇趾关节及踝部肿痛热明显减轻,能慢步行走。继如上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三诊(5月2日):又服上药7剂后,患者症状消失。嘱继服中药10剂,口服别嘌醇每次100 mg,每日2次,定期复查。3个月后复查:患者病情痊愈,右下肢功能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WBC 7.2×109・L-1,ESR 12 mm・h-1,

CRP 6.2 mg・L-1,UA 151 μmol・L-1。

按:痛风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病因多为风、寒、湿、热,但亦与血瘀有关。按一般风、寒、湿、热治疗,奏效缓慢,必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可收到较捷之效。由于患者因多进酒肉厚腻之味,易化生湿热;又居住潮湿,感受外湿积渐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阻滞气机,使气血不畅而瘀血内生,故湿热瘀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湿热瘀为有形之邪,阻遏经隧,气血不得流通,故患足跖趾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功能活动受限。方中苍术、黄柏、牛膝名三妙丸,有清热燥湿之功,又牛膝补益肝肾,引药下行;苦参清热燥湿,厚朴行气燥湿;酒大黄活血通络,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漏芦苦寒,清热解毒,《本经》曰:“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重用土茯苓、萆,《滇南本草》曰:土茯苓利湿祛风,能治“筋骨挛痛”,现代研究提示,土茯苓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配萆长于利湿化浊,舒筋通络,增强清化湿浊之力;当归、川芎活血通经止痛;全蝎既能解毒散结,又能通络止痛;少佐桂枝与蜀椒温热之品,一则佐制黄柏之苦寒,二则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旨在温通血脉,引药直达病所[5]。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之功,故能取得满意疗效。平时应限制摄入酒肉厚腻之味,慎起居,注意肢体保暖,以防复发。

3 结节性红斑

患者,女,39岁,2011年6月5日初诊。主诉:两小腿散在性红斑结节肿痛约1个月。患者于1个月前早晨上山锻炼,劳累过度,感受外邪,致两小腿伸侧散在性红斑结节,大小不等,触之灼热,压之痛甚,伴全身发热,头痛咽痛,继则肢节酸痛沉重,下肢浮肿,功能活动受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WBC 8.6×109・L-1,HGB 145 g・L-1,ESR 25 mm・h-1,RF 16 U・L-1,ASO 215 U・L-1,CRP 8.5 mg・L-1。中医诊断:瓜藤缠,属湿热下注证。西医诊断:结节性红斑。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给予《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加减。处方:忍冬藤20 g、败酱草15 g、地龙9 g、漏芦12 g、苦参9 g、厚朴9 g、薏苡仁30 g、酒大黄9 g、当归15 g、川芎9 g、牡丹皮10 g、赤芍12 g、

水牛角12 g、川牛膝12 g、桂枝5 g、生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6月12日):服上方7剂,患者双小腿红斑结节肿、痛、热明显减轻,红斑色泽变淡,结节变小,发热亦减轻。守上方加白花蛇舌草15 g,内服治疗。三诊(6月22日):服上方10剂,诸症消失。再服上方5剂,以巩固治疗。嘱勿过劳,避免风、寒、湿、热之邪侵袭。5个月后随访,病已痊愈,未见复发。

按:本案患者以湿热下注,凝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所致[6]。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则使热清湿除,瘀去络通,肿消痛止。方中忍冬藤、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功,配地龙咸寒,其性下行,清热通络,宜用于湿热痹红肿疼痛;漏芦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药性论》曰:“治身上热毒风生恶疮,皮肤瘙痒瘾疹。”苦参清热燥湿,解毒利尿,可使湿热之邪外出;厚朴燥湿行气,薏苡仁健脾利湿;酒大黄、当归、川芎活血行气,散瘀通络;牡丹皮性味和缓,善清血中伏热,凉血而生新,活血散瘀,配赤芍相须为用,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而增强凉血与化瘀之效;水牛角清热解毒,活血化斑;牛膝性善下行,走而能补,可行血脉,补肝肾,消瘀血,祛风湿;桂枝温通血脉,与当归、川芎、赤芍同用,以通经活血;生甘草可清热解毒,调和药性。因病证相符,用药得当,故临床收效甚捷。

4 小 结

武威汉代医简共92枚,其中论及痹证的13枚,占14.13%。武威汉代医简共记载方剂30余首,其中论及痹证的方剂6首,占20%。这说明论述痹证在武威汉代医简中占有重要地位,武威汉代医简中运用了多种治疗痹证的方法,可见痹证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顽症[1]。笔者认为,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的配伍特点是寒热并用,若湿热型痹证治疗不当,用药寒凉太过,则病未愈而阳先伤,给后期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方中少佐温热之品与大剂苦寒之药相伍,一则佐制大黄、石膏、苦参之寒凉,二则温经通络,故寒热并用,疗效更佳。武威汉代医简瘀方中妙用虻虫逐瘀通利血脉治痹,故若病邪深入经隧骨骱,可在清热除湿、活血化瘀的药物中酌选加具有钻透搜剔作用的地鳖虫、全蝎、地龙、蜈蚣等虫类药,每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殊效。但这些药物多克伐正气,不可过用、久用。通过临床观察,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及瘀方加减治疗湿热型痹证,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常获得满意疗效。临床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滑膜炎、痛风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红斑性肢痛症、白塞氏综合征、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等中医辨证为风湿热痹者,尤其治疗湿热挟瘀所致的顽痹疗效显著。

5 参考文献

[1]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61-93.

[2]张延昌,张宏武.《武威汉代医简》痹证方药临床运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5):33-35.

[3]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6.

[4]王福林,席恒.冯慧如临证方药荟萃[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12.

[5]王福林.张延昌主任医师治疗风湿病临床验案3则[J].中医研究,2011,24(1):57-60.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篇4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105-02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率高,累及全身,容易造成患者多个关节组织、内脏器官的损伤,传统治疗方案以西医为主,主要药物为消炎镇痛类药物、强的松片、双氯芬酸片等,然而疗效一直不佳,难以让人满意[1]。我国传统中医对该疾病早有认识,深入对比中医辨证治疗与西医治疗的疗效,具有深刻的临床意义,基于此,笔者总结了120例患者的治疗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对比研究共募集到120例符合要求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行X线检查确诊,且已排除其它干扰性疾病患者,均表现出关节畸形、活动功能受限症状,其中97例表现出晨僵症状,51例患者出现体温升高症状,77例患者血沉异常,按ARA协会标准分级,轻度、中度、重度患者比例为31:71:18。将所有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均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60例,男女比例28:32,年龄范围(29~51)岁,平均(37.1±6.9)岁,病程(1~12)年,平均(5.1±3.3)年;B组患者60例,男女比例22:38,年龄范围(31~55)岁,平均(38.5±5.8)岁,病程(1~18)年。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治疗方案

1.2.1 A组患者:A组患者行西医常规治疗,主要药物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消炎痛、强的松片。具体用量用法为:维生素C一日三次,一次200mg,温水冲服;维生素B一日三次,一次110mg,温水冲服;消炎痛片一日两次,一次25mg;强的松片一日三次,一次5~10mg。对病情极其严重的患者,行青霉素静脉滴注,一日一次,一次800万U。连续用药三个月,统计疗效。

1.2.2 B组患者:B组患者行中医辨证治疗,按具体临床症状,将疾病分为6型,药方有所不同,具体如下:①风寒湿阻型。主要表现为疼痛位置固定,有晨僵症状,痛感遇寒加剧,本组共8例。药方为本院自制,主要包括威灵仙、羌活等,以散寒祛风为治疗目标。②风湿热淤型。主要表现为疼痛剧烈,恶风怕热,口干带苦味等,本组共12例。药方主要包括苍术、知母、忍冬藤、石膏等,以清热通络为治疗目标。③痰淤互结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僵硬变形,夜间疼痛加剧等,本组共9例。药方主要包括半夏、白芍、川穹等,以化痰祛瘀为治疗目标。④肾虚寒凝型。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腰酸背痛等,本组共12例。药方主要包括山药、熟地、枸杞等,以温肾壮阳为治疗目标。⑤气血亏损型。主要表现为关节麻木、面色淡白等,本组共9例。药方主要包括人参、川穹、白芍等,以补益气血为治疗目标。⑥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局部发热、患者形体消瘦等,本组共10例。药方主要包括山萸肉、泽泻等,以补肝益肾为治疗目标。

1.3 统计项目:统计项目主要为患者疗效。以临床症状消失、X线检查显示关节间隙趋于正常为显效;以临床症状减轻、X线检查显示关节脱钙好转为有效;其余患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

2结果

患者疗效对比见表一所示。可见,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

中医学对该疾病素有研究,认为该疾病与体内正气不足,体外邪气侵袭有关,病邪主要通过肌肉经络深入脏腑对人体造成损害,故而将治疗目标放在清除湿寒等外邪,补气养血,稳固体内正气上[2]~[3],并将患者具体分为6型,采取针对治疗。本例中,B组患者治疗显效率高达58.3%,总有效率也高达96.7%,充分显示出中医理论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韩秋玲.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16):11-12.

[2] 游绍勤.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5):113-114.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篇5

【关键词】 风湿病;循证医学;治疗方法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2.010

风湿病种类繁多,常多脏器、多系统受累,临床表现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问题较多。循证医学(EBM)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风湿病学也不例外,但任重道远、非一劳永逸。有待相关科技工作者协力,开创风湿病诊疗新篇章。

1 风湿病研究

1.1 中医风湿病研究 中医经典,远古时代人们的基本认识与智慧总结有一定的道理和逻辑,不可轻慢。中医学经典著作散发的思想是活泼、圆融、伟大的,但既往有些对中医学的研究偏于注重考据注疏、训诂学方法,提倡尊古诵经,或把古人的话当作教条形成理论僵化,难以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易被固有的观点禁锢。世间万物在进化、演变中,受昔年自然环境、研究条件限制,难免有局限性。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黄帝内经・素问》)风湿病即痹病,中医论著多以风寒湿为风湿病病因,并针对之采取治疗措施,但疗效绝少一样。成书于1700多年前的《金匮要略》,首立“风湿”病名,论治风湿类疾病理、法、方、药俱备,对后世影响很大。娄多峰[1]的风湿病“虚邪瘀”辨证理论,将复杂的风湿病分为正虚、邪实、痰瘀三大证候,每候又以寒、热为纲,纲下又有目,层次清晰,简明实用,针对性强,便于掌握,突破了传统辨证方法。

风湿病中医辨证施治疗效显著,显示中医药有很大优势;缺陷是研究方法学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诊断与疗效标准不统一,辨证分型不规范,疗程长短不一,观察疗效不够严格,样本数不够,缺乏对照研究,较少定期随访。在疗效总结时多以个案报道、病例总结、回顾性研究为主,前瞻性研究很少,且总体疗效不尽人意。

1.2 现代医学风湿病研究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分类标准,可以将风湿病分为10大类,100多种疾病。广义上认为凡是引起骨关节、肌肉疼痛的疾病皆可归属为风湿病,包括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遗传性、退行性、肿瘤性、地方性、中毒性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狭义上应该仅限于内科与免疫相关范畴的几十种疾病,其中有些病还是跨学科的,如痛风、骨关节病、感染性关节炎等[2]。

疾病分类:以关节炎为主,与感染相关,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发病原因:免疫反应,遗传背景,感染因素,内分泌因子,环境与物理因素,其他。

风湿性疾病可致各种组织和器官损伤,大多数风湿病患者都有关节症状,正常功能受影响,甚至造成残疾。风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量的组织机构对风湿病的研究――诊断、分类和治疗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新技术、新药品、新疗法不断涌现,使风湿病患者受益良多;但是亦存在较多问题,远未达到预期效果。

2 EBM

2.1 EBM定义和特点 1996年,著名临床流行病学专家Sackett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3]。

EBM是在传统医学基础上及伴随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建立和发展的,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均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将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将最正确的诊断和安全有效的治疗用于每位患者。它既可弥补传统临床医疗实践中的某些不足,又有其显著特点,提出疑问、检索和批评相关数据,并将此信息应用于临床实践,为临床医疗实践、科研、卫生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EBM对现代医学治疗模式的选择、临床疗效判断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称为现代医学的一场革命。

2.2 EBM实践过程 临床实践EBM五步骤[4](用“FIREE”来概括):F,提出临床可回答的问题(formulate an answerable question);I,寻找证据(information search);R,评价证据的可靠性(review of information and critical appraisal);E,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employ your result in your clinical practice);E,评价实践效果(evaluate your performance)。

2.2.1 提出问题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干预措施,结局指标,进行比较。

2.2.2 寻找证据 根据提出的问题,查寻医学期刊,电子检索,手工检索,找出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

2.2.3 评价证据 对证据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做批判性评价:真实性,重要性,适应性。

2.2.4 应用证据 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证据做出决策:肯定的最佳证据推荐临床应用,无效或有害证据建议停止或废弃,尚无证据者建议进一步研究。

2.2.5 效果评价 对以上措施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今后改进,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EBM强调随机对照试验,要求临床医生努力获取最佳的研究证据,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包括疾病发生和演变的病理生理学理论以及个人的临床工作经验)及他人意见和研究结果,遵循医疗实践的规律和需要,秉承“患者至上”的原则,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和实际可能性,最后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

2.3 EBM优缺点 优点:通过文献检索寻找答案,从而更新知识为临床实践服务;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提高最佳临床决策的准确性;患者可在多种证据之中做出选择,以获得最佳方案。

缺点: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需要现代化的上网条件及必备的软件,一些医生对于检索到的不同证据常会茫然无措。

3 风湿病与EBM

风湿病临床表现复杂,是容易被误诊的一类疾病。EBM可为制订诊断标准,尤其是为早期诊断的特征性实验室检查指标提供论据[5]。

中医学实践以理论推理为基础,基于医师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却忽略对诊疗患者有重大影响的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唯有反思、质疑,并借鉴现代科技成果、智慧传承、知识增进、思维训练和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并发展,使临床诊治经验不断更新和逐渐完善。

中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一种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标志着中医药研究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有很多精华值得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去研究,从而有更多的创新和创造。

EBM的兴起是临床医学的一场革命或称里程碑,亦是当代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6]。EBM提供的是“渔”而不是“鱼”,临床医师应该学会在工作中开展EBM。实践EBM是一种毕生的自我学习过程,它教会医师基于问题的学习,引导其不断探索。

风湿科医师需掌握EBM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并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全心投入,潜心积累,协同开展多中心队列研究,建立和完善全国风湿病多中心数据平台及临床信息资料库,以获得较全面、系统的临床资料。要坚持对高精尖技术、最新学术研究发展的追求和“大协作、大数据库、大标本库、大样本量、新技术”五要素,开展贯穿病因、发病机制、分子分型、治疗策略、疾病转归,及卫生经济学的全链条创新性研究。对每种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的诊疗方法都拟定推荐与否的意见/建议,需排除利益集团(如药企等)的干扰和影响,并适时修订更新。建立风湿免疫病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并要致力于对基层医院、基层医生、专科医生进行风湿免疫的普及工作,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风湿病发展道路。

EBM能够促进中西医学结合,助力风湿病学科发展、进步、完善,使医师和患者形成诊治联盟,患者获得最佳的临床结果和生存质量。

4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2] 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栗占国,唐福林,译.8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2.

[3] Sackett DL,Richardson WS,Rosenberg WH,et al.Evidence-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M].New York:Chrnchill Livingstone,

1997:1-10.

[4] 李幼平,王莉.循证医学研究方法[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0,4(3):225-228.

[5] 孙铀,张凤山,李秀.循证医学在风湿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5):106-107.

[6] Gordon Guyatt,Deborah Cook,Brim Haynes,et al.循证医学进展下一个十年将同样精彩[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8):583-584.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篇6

中医学是建立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基础上的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的医学体系,它有着敬千年的历史,是一门典型的经验医学。尽管如此,中医学中依然包含着部分循证医学的理论和观点。中医学重视文献的收集与整理,重视运用前人的经验,重视个人经验的总结,强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强调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强调治疗疾病与改善生活质量的统一性。由此可见,中医学与循证医学研究的本质同样是注重证据,同样注重治疗的安全性与整体疗效。

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传统的中医学缺乏前瞻性的研究,更多的是疗效总结,疗效缺乏量化,可重复性差,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以致许多临床有效的方法得不到承认和推广,一些疗效不确切的方法却被反复用于临床,产生不良后果,严重束缚了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关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然而近二千年过去了,中医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普遍承认,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丽的,但缺乏科学的试验方法和客观的评价方法是最主要的。笔者浏览了近2年来的相关文献,体会是有喜有忧,忧多于喜。可喜的是有部分研究者已经自觉地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和方法,试验中有足够的样本量,有对照组,有客观、量化的评价指标,注重患者的自我评价,更有部分研究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既重视四诊所得,也重视证型与生化、病理、免疫等指标问的联系,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令人担忧的则是大部分文献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个案报告、病例总结、不可比的对照试验以及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和严格随机对照的试验,所用的评价指标单一或局限,缺乏系统的评价方法。目前的情况是,在国内杂志中,有关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章很多,但能够在权威杂志上刊登和能够在有影响的学术会议上宣读的文章却极为罕见。因此,要提高中医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除了需要做很多大量的工作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自觉地尽可能遵循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原则,使研究工作真正具有价值。

在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中如何应用循证医学?

首先,应尽快出版立足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风湿病杂志。循证医学的根本目的是将证据用于临床实践,绝大部分证据来源于权威杂志,而目前国内仅有西医方面的风湿病杂志,没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风湿病杂志,与中医风湿病研究有关的文章只能在综合的中医杂志上发表,这种状况制约了中医风湿病研究论文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也不能真实反映中医药在风湿病研究中的地位。因此,出版立足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风湿病杂志,培养具备专科基本知识和循证医学基本理论的编辑人员,是提高中医风湿病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保证研究论文质量和水平的前提条件。

其次,开展对证型规范化、客观化的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辨证又是其中的关键。传统的中医是通过医生埘患者的“望闻问切”,经过综合分析与归纳,确定疾病的最后属性,判断的结果既受患者陈述的干扰,也受医生临床经验的影响,因而缺乏重复性。如果没有统一、规范的证型,就不可能进一步开展疗效的研究。阅读近年相关文献,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分型可渭五花八门,虽然国家中医药局曾颁布过6种证型作为研究规范,但由于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且疾病本身存在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常出现6种证型以外的其它证型,如寒热错杂型、虚实夹杂型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开展以地区为单位,多机构参与的大样本的证型研究,经过评价分析,确定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证型与次要证型。要使证型客观化,就必须制定类似西医诊断标准的辨证标准,在辨证时严格参照辨证标准进行辨证,这样才能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第三,提倡多个单位的协作,协定卡¨统一的对照组。循证医学认为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所得出的结果可靠性最高。这样的试验是目前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中比较缺乏的。因此,对于一些临床报道较多,有一定疗效的方剂或成药,如桂枝芍药知母汤、雷公藤制剂等,采取多个单位参与,收集尽可能多的病例,设计出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临床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照组的设置是评价研究结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认为,在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中,不必回避与西医疗法的直接对照,原因之一是中医药治疗的疗效是肯定的,其次是为了与世界医学接轨,使中医疗法得到国际公认。所以在需要设置对照组的研究中,国内可以协定将国际上普遍承认的治疗方案作为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如NSAIDS+MTX或NSAJDS+MTX+ SASP等。

第四,在疗效评价中运用量化指标(包括中医、西医),建立关于生存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医学对疗效的评价仅注重症状的改善,缺乏客观量化的指标,这与强调数字化的循证医学相距甚远,而且症状的改善并不能说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的改善。从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看,大多数的研究都采用西医的缓解标准,虽然一定程度上能说明研究的结果,但却不能说明中医治病的实质,不利于中医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然而,真正将中医的证、舌、脉进行量化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如果能从某一病种入手,设计一套常见证、舌、脉的分级标准,则较为可行。例如将肿、痛、灼热感、口干、恶风寒等的程度进行分级,以及将舌苔厚的程度、舌质红的程度、暗的程度等进行分级。确定标准后则各研究单位严格遵照执行,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量化标准。循证医学除了重视用数字进行评价外,还十分重视对用药安全性、费用的可行性、有效寿命、总死亡率、生活质量等的评价。因此,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评价中应特别重视对生命的质量的评价,例如使用AIMS、HAQ、MHIQ等国际通用的评定表进行评价,其实这些也是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疗效评价方式,正是中医的精华所在。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篇7

关键词:胡代槐;杂病;寒温并用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782-0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胡代槐教授从医近40年,在内科杂病治疗方面学验俱丰,现就其寒温并用的经验简介如下。

医圣张仲景的寒温并用经验已是相当丰富,如外散风寒、内清郁热的大青龙汤,活血化瘀、清下瘀热的桃核承气汤,清热透邪、宣肺定喘的麻杏石甘汤,通阳复脉、滋阴益气的炙甘草汤,泄热消痞、扶阳固表的附子泻心汤,辛开苦降、和中消痞的半夏泻心汤等。孙思邈《千金方》中常寒证佐寒药,制其温热太多或取去性存用之意;热证中佐热药,治疗伤寒时不管是否兼表寒,均喜佐辛温的麻黄、桂枝、细辛,轻则一味,多则数味,另一些治疗既非久病亦无阴虚的热病方剂中,佐以干姜、附子之类;在治疗内伤杂病中注重温补,每多温阳气,健脾胃,益气血,数法同施,并在方中佐一二味苦寒药,以防“壮火食气”。胡师基于以上认识,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衡,治疗宜寒热虚实并调,这是寒热并用的主要理论基础。

1 口 疮

案1丁某,男,42岁,2006年2月11日诊。口腔多处黄泡,部分溃破灼痛1年,经多处中、西医治疗无效,口干苦欲饮,寐差,大便结,小便时黄,余可,舌红无苔,脉弦滑数。此为中焦阴虚郁火,治宜养阴清火解毒敛疡,处方:黄连6g,生石膏30g,知母10g,玄参15g,夏枯草15g,百合20g,乌贼骨20g,炙黄芪20g,枣皮15g,野20g,土茯苓30g,柏子仁15g,天冬15g,肉桂2g,甘草6g。此方7剂显效,再加白芷10g,全虫4g,北15g,21剂而愈。

按 口疮的临床特点是寒热虚实并见,证情错综复杂。人体脏腑的功能紊乱,既可由外邪所致,也可由体内气血阴阳失去平衡产生,这同西医认为该病与代谢障碍、内分泌异常、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及精神刺激有关的认识相一致。慢性口疮多为虚证,致虚之因有二,一则素体阴虚,阴液不足,虚火上炎,二则阳气不足,络脉失温所致。故治疗慢性口疮,当据其阴阳之异而分别治之,处方用药可以寒温并用。本方中炙黄芪、肉桂、白芷则为热证中佐热药,取其用,制其性,亦有反佐之意。

2 咳喘证

案2王某,男,75岁,2005年12月26日诊。咳嗽,咯黄白挟杂黏稠痰,轻微呼吸困难4个月,喉痒,胸稍闷,口干欲饮,大便结,无短气乏力,无腰酸肢软、手足心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此为痰热阻滞之证,治宜清热化痰止咳行气,处方:黄芪20g,白术10g,防风10g,前胡20g,牛蒡子15g,蝉衣6g,地龙15g,鱼腥草30g,浙贝10g,法半夏10g,茯苓15g,陈皮6g,玄参15g,瓜蒌壳15g,夏枯草15g,厚朴10g,甘草6g。此方7剂咳嗽明显好转,后辨证加减治疗14剂,咳嗽止而病情稳定。

按 此方由胡师所制咳喘汤加减而来。胡师曾用此方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65例,取得很好的疗效。方中黄芪、白术、防风(玉屏风散)补肺固卫、益气固表;法半夏、茯苓、陈皮、甘草(二陈汤)燥湿化痰、健脾和中;前胡下气消痰,治痰热咳喘;牛蒡子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蝉蜕治外感风热咳嗽;地龙清热止咳平喘;鱼腥草清热解毒,治咳痰有腥臭等;浙贝母清热化痰、治风热咳嗽;瓜蒌壳润肺化痰、利气宽胸、宁咳定喘,治痰热咳嗽、胸胁伤痛、大便燥结。总的来说可谓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胡师在治疗咳喘病证时,即便热症明显,也几乎每方都用性温的玉屏风散,但处方整体不偏离寒热虚实的方向。胡师认为,几乎所有咳喘病证都有呼吸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存在,从西医的角度来看,玉屏风散能增强这种抵抗力,辨病用药,合理整体调制处方,是能增强疗效的。

3 脾胃病

案3 朱某,女,45岁,2005年12月29日诊。胃脘部胀痛2个月,不欲温按,易汗出,反酸,暖气,头藏顶部常胀痛,双下肢酸痛,口干苦,乏力纳差,寐差,大便结,舌黯苔薄白,脉弦滑数。此属肝气犯胃,郁而化热,治宜疏肝和胃,解郁清热,处方:黄连6g,白芍20g,吴茱萸5g,桂枝5g,蒲公英20g,百合20g,佛手10g,枳壳10g,槟榔10g,蜈蚣1条,乌贼骨20g,甘草6g。此方7剂缓解胃脘部疼痛,随后加减调理之。

案4 陈某,女,56岁,2005年12月29日诊。腹痛腹泻1月余,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乏力纳差,口干苦,余可,舌淡红苔黄腻,脉弦细。证属脾虚挟湿热,治宜健脾清热祛湿,处方:炒香附30g,黄连6g,黄芪20g,枳壳10g,槟榔log,苏梗10g,砂仁(后下)10g,蜈蚣1条,白芍20g,土茯苓30g,滑石(包)20g,竹叶6g,甘草6g。7剂后腹痛腹泻明显好转,随后用此方加减间断调理2月,病情稳定。

按 案3方中的吴茱萸、桂枝与黄连、蒲公英等配用,使凝滞得以畅,脾气得以升,其结得以开,同时清泄胃热,降胃火,使郁热之塞得以通,胃气得以降,通则不痛,相互为用。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湿恶燥。脾胃以膜相隔,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消化食物、化生气血之功能。脾易伤阳而生寒湿,碍其升清、运化无力;胃易伤阴而生燥热,通降功能失职,气机阻滞。又外感湿热之邪,内外相引,同气相求,因此脾胃病多湿热内蕴,寒热互见。邪热与寒、痰、湿互结中焦,以致脾胃、肝胃、胆胃、肠胃不和。治此不能单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所能奏效,针对其湿热互结、寒热错杂的病理特点,苦寒药与温热药同用,但应视湿、热的孰轻孰重,以及痰、食、瘀的兼挟,权衡选用温中、燥湿、化痰、行瘀、消食、清热散火之品。案4中寒温并用使湿热清、脾胃健,达到了治疗目的。

4 瘿 气

案5 冯某,女,37岁,2005年11月2日诊。西医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2年,规范服用丙基硫氧嘧啶,疗效不显。现症见:双手颤抖,眼胀,手胀痛,心率100次/min,怕热,多汗,易饥,口干苦,寐欠安,甲状腺Ⅱ度肿大,可闻及血管杂音,舌淡紫苔黄腻,脉弦细滑数。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宜滋阴清热熄风散结,予甲亢方加减治疗:柴胡log,黄芩10g,玄参15g,夏枯草15g,土贝母15g,生牡蛎20g,滑石(包)20g,黄药子10g,莲心10g,北15g,双钩(后下)10g,地龙15g,丹参30g,黄芪20g,甘草6g。配合复方公英片口服,每次8片,日3次,逐步停用丙基硫氧嘧啶。坚持用此方辨证加减治疗1年,病情稳定,诸症消除,甲状腺功能全套检查示正常。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篇8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引发对称性或周围性多个关节的慢性炎症病变,且可反复发作,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是社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威胁。本文就从中医预防、治疗以及康复三个方面对社区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性中医治疗进行分析。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社区;中医治疗;规范性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累计周围关节,可引起多个关节慢性炎症病变,且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持续、反复发作。目前临床表现主要是受累关节疼痛、肿胀,造成功能严重下降。类风湿关节炎是社区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所具有的高致残性可以使患者逐渐丧失劳动力、生活能力,产生悲观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身心俱疲,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从中医预防、治疗以及康复三个方面对社区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性中医治疗进行分析。

一、完善社区的RA预防体系

建立社区RA患者档案,定期普及RA相关知识。把社区RA患者分成三类分别建档:发病时间在1~12个月的患者为一类,这些患者的病情一般较轻,对其病情主要侧重于进行预防,并以治疗预防;发病时间在12~24月个月的患者为一类,这类患者正处在急性发病时期内,关节已经出现局部变形,临床症状也比较严重,这时就要以治疗为主,并以预防康复;发病时间在1年以上的患者为一类,这类患者已经成为慢性者,侧重点也就应该放在康复上,并以预防治疗。这样就可以把预防、治疗以及康复贯穿在疾病发生的整个过程。另外还要对社区人员定期宣传RA的相关知识,例如病因、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的预防干预办法等,做到“未病先防”。对于RA患者则要对其饮食、情绪、日常生活等进行指导,以防病情的加重或者复发,做好预防工作。RA的防范工作主要就是注意饮食宜忌,防范风寒等泄气侵体。不在出汗时吹风,或者睡在风口、地方,饮食有节制,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进行药补和食补,不滥补蛮补。另外RA的病程比较长,致残率比较高,患者会时常担心自己成为残疾,或者已经残疾,担心以后的生活不能自理等,容易产生焦虑、悲伤、绝望的消极情绪,所以要指导患者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也可以采用Hamilton焦虑表对患者的情绪进行测试,然后由专业医生都其心理进行调节,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1]。

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根据国家药物监督管理局修订的《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分析,以其结果给予相应的中医治疗。目前RA的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驱邪扶正,也就是补气养血、补益肝肾、滋阴补阳,并祛除风、寒、湿、血瘀等邪气[2],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1)湿热痹阻证,主要症状是关节肿胀热痛,或者出现局部暗红、全身发热症状,舌质红、脉滑数等,治疗主要以清热利湿,宜痹通络为主。中药治疗为苍术10g、苦参10g、黄柏10g、连翘10g、防已10g、当归10g、羌活10g、土茯苓15g、金银花15g、赤芍15g、青风藤15g,熬汤服用,药量以实际病情加减;(2)寒湿痹阻证,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疼痛、遇寒痛感加剧、遇热缓解,舌质淡、脉弦或紧等,治疗以散寒除湿、除痹通络为主。中药治疗为制附子3g、麻黄6g、甘草6g、桂枝10g、白术10g、当归10g、羌活10g、防已10g、赤芍15g、薏苡仁15g,熬汤服用,药量以实际病情加减;(3)痰瘀互阻证,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疼痛、夜间加重、关节的局部皮肤颜色晦暗、舌质紫暗,有斑点、脉弦细或滑等,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祛痰为主。中药治疗为白芥子6g、皂刺6g、桃仁6g、莪术9g、羌活10g、红花10g、地龙10g、川穹10g、当归10g、香附10g、川牛膝10g、赤芍15g,熬汤服用,药量以实际病情加减;(4)肾阳亏虚证,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肿胀、害怕遇寒、精神不佳、腰膝酸痛、舌质淡、脉沉细等,治疗以温阳补肾、驱邪通痹为主,药物为制附子10g、川断10g、杜仲10g、肉苁蓉10g、补骨脂10g、熟地10g、桂枝10g、怀牛膝10g、羌活10g、木瓜10g、红花10g、淫羊藿15g、威灵仙15g、薏苡仁15g、青风藤15g,熬汤服用,药量以实际病情加减;(5)气血两虚证,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肿胀、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淡苔薄、满沉细无力等,治疗以补气养血、驱邪通痹为主,药物为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熟地10g、茯苓10g、陈皮10g、羌活10g、防已10g、桂枝10g、甘草10g、苍术12g、穿山龙15g、鸡血藤15g,熬汤服用,药量以实际病情加减。

三、中医康复训练

(1)建立康复教育机制。主要目的是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增强自信心,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疾病。另外还要指导患者正确保护关节、保持良好睡眠姿势、劳逸结合、使用辅助工具协助日常活动等,预防关节损伤加重、病情复发。另外还可以在社区内建立康复训练室,有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还可以采用祛风除湿、止痛通络的中药加水煮沸后,对患部尽心熏洗,这样也有利于病情的缓解[3]。

(2)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包括症状体征、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疼痛评价、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不良反应等,检测并记录,对病情发展实时掌握,对其复发进行有效预防。

关于RA的中药治疗包括有药物治疗、外治疗法以及心理康复治疗等,母亲啊关于药物治疗也多为缓解疼痛为主,并不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病情发展。所以在预防体系中,对社区患者的特点进行认真分析,主要以防为主,然后进行药物治疗加上康复训练,从而形成整套的RA社区治疗方案,以对社区居民提供相应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冯兴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3),145——148

[2]金桂兰, 汪悦,类风湿关节炎社区中医治疗方法规范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8),4390——4393

上一篇:参观建川博物馆策划书范文 下一篇:关于减免利息的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