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19:47

高温灾害应急预案

高温灾害应急预案篇1

关键词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服务;对策;广东阳春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16-01

我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都较为严重,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都会造成巨大影响。灾害管理是政府部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部门自身职责所在。有效、及时的应急管理可以大幅降低气象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实际防灾减灾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直接决定最终防灾减灾效果。结合目前阳春市气象灾害特点和灾害管理现状,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对社会安全、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影响阳春市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特点

阳春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云雾山脉、漠阳江中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低纬度和中高纬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阳春市气候复杂,天气多变,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出现。

1.1 干旱

干旱天气是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降水量较少或无降水现象,土壤水分在蒸发过程中造成水分失衡,河川流量降低,影响人类正常生产生活及农作物生长发育。干旱天气会降低农业产量,造成人类、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现象。阳春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因而很容易出现季节性干旱。

1.2 暴雨

阳春市是广东省暴雨中心,每年4―6月前汛期,多受锋面、涡度及中小尺度对流天气影响,降水较多;7―9月为后汛期,暴雨天气出现的主要原因则是热带气旋。汛期暴雨、雷暴、龙卷风、冰雹等天气频繁出现。

1.3 强对流天气

气象学中所指的强对流天气就是发生突然、速度快、破坏力强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主要包括雷雨大风、龙卷风、强降雨、冰雹等。阳春市强对流天气的高发期主要集中出现在春末至夏季,常见的就是强降水、龙卷风和雷雨大风天气。

1.4 台风

台风天气主要出现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中,水蒸气在冷却凝结过程中释放热量发展成为暖心结构。平均每年会有2~3个影响阳春市的热带气旋出现。

1.5 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害就是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或者是寒潮入侵使气温不断下降,农作物因外界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于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低温冷害、低温连阴雨、寒潮、霜冻等天气都属于低温冷冻灾害。2008年初阳春市雨雪冰冻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巨大。

2 2016年5月27日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服务

气象部门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和大气监测手段捕捉和分析突发性气象灾害,肩负着对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的职能。2016年5月27日阳春市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气象局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及时、果断地暴雨灾害应急响应命令,在暴雨天气发生前,全市气象部门进入Ⅱ级应急响应状态,各岗位人员分工明确,在第一时间开展各项应急管理和服务工作,从而实现了24 h应急响应,实时监测、预测预警暴雨过程,并预警信号和信息,完成业务监控、部门联动、信息上报、灾害评估及后勤保障工作。由于气象部门工作得力,预警信息成功及时,从而有效保障了防汛工作的开展,将暴雨灾害的损失降至最低。在对2016年5月27日专题气象服务材料进行批示中,阳春市气象部门天气监测预警和信息实效性得到了上级政府部门充分肯定,上级领导重点强调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服务在科学防灾减灾中占据重要地位。

3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服务的对策

3.1 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

科学、完整的应急预案可以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充足的时间支持。阳春市气象部门应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提升阳春市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因当前阳春市的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频繁出现,根据《阳春市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单个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界定多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为防治重大气象灾害提供科学指导。阳春市政府部门还应当制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配套制度,充分发挥应急预案作用,增加气象灾害应急演练[1-2]。

3.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根据国家气象灾害预警等级设定标准,并结合阳春市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种类气象灾害预警等级。借助雷达、气象卫星和气象观测台站收集气象信息,整合、分析、评估潜在气象灾害信息,一旦出现气象灾害,政府部门应根据气象灾害预警启动标准气象灾害预警。阳春市气象部门还要与移动、联通、电信公司加强合作,不断拓宽气象信息渠道,加强与农业、林业、电力、交通、水利等部门的合作交流,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并积极引进优秀科研技术人员,提升气象灾害观测预报水平,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3-4]。

3.3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建设

加快阳春市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和应急服务平台,对气象灾害实现准确、高效监测,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精准的决策信息,更好地为政府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灾害预报。

4 参考文献

[1] 赵黎.伊犁巩留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247-248.

[2] 黄莹.赣州市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7):50-51.

[3] 祝燕德,肖岩,廖玉芳,等.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与社会应急响应的思考[J].自然灾害学报,2010(4):191-194.

高温灾害应急预案篇2

关键词: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灾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型档案材料不断涌现,档案保护技术不断发展,如何采取科学的保护方法和合理的档案灾害预防措施,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更好的发挥档案在社会上的使用价值,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档案防护技术工作中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因为档案是不能再生的,也不能为任何复制品所替代;而且有部分档案一旦受损,就难以恢复原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再者,目前可保存的档案大部分是完好的,要想使这部分档案免遭损坏,只有做好保护和预防的工作,减少治的任务,否则是治不胜治。

二、档案保护技术

档案保护技术是研究档案制成材料损坏规律及科学保护档案技术方法的,它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档案保护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大档案保护工作力度

一是大力加强档案馆舍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快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的步伐。三是对市县档案事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估。四是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提高档案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五是各地、各单位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积极抓好档案设施设备建设,进一步改善档案保管保护条件,为开展档案保护工作创造所必需的基础物质条件。

(二)加强对档案库房温湿度的调节与控制

档案库房的温湿度与档案的寿命密切相关。不适宜的温湿度不仅可以单独地作用于档案,而且能够加速其他因素对档案的破坏,为了使档案库的温湿度符合保护档案要求,需要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档案库的温湿度进行控制和调节。

(三)提高档案修复技术

在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过程中,由于理化因素及有害生物的影响,使档案制成材料受到不同程序的损害,为了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必须对破损的档案进行修复。因此,修复是档案保护中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提高档案修复技术。

1、提高纸质档案的去污技术。一是机械去污。机械去污是借助于手术刀等工具将污斑除去,使用时应使刀刃紧贴纸面,一般从纸的中心向边缘移动手术刀,如有裂痕,应从纸基坚固部分向裂痕边缘移动手术刀,最好使手术刀移动的方向与纸的方向一致。二是溶剂去污。溶剂去污利用溶剂的溶解力来清除污斑,这是一种物理去污法。三是氧化去污。氧化去污就是用氧化性的化学物质,使污斑中的色素氧化后变为无色,而达到去污目的。

2、提高纸质档案的去酸技术。一是液相去酸。档案纸张呈酸性,去酸的实质就是去除氢离子,从而达到去酸目的。二是气相去酸法。把档案置于碱性气体或碱性蒸汽中去酸。

3、提高纸质档案加固技术。一是涂料加固。在档案纸张、字迹表面加一层涂料,使档案纸张、字迹免受各种介质的影响及机械磨损。二是塑料薄膜加固。是在档案正反两面或一面加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以提高纸张强度,保护字迹的清晰完整。三是丝网加固。是用蚕丝织成网状,并喷上聚乙烯醇缩丁醛胶粘剂,在一定温度、压力下,使丝网与档案粘合在一起的一种加固方法。

4、提高纸质档案修裱技术。一是粘合剂。修裱是依靠粘合剂使档案与修裱用纸牢固结合,从而达到增加纸张强度作用。二是修裱用纸。修裱用纸的质量会直接影响修裱的质量和档案寿命,因此修裱用纸应符合如下要求: (1)纸中有害杂质少,有较好的耐久性;(2)纤维交织均匀,纸张薄而柔软,并具有较高的干湿机械强度; (3)纸张呈中性或弱碱性; (4)纸张色白,白度在60%左右; (5)伸缩性小,吸收性低,使修裱后档案易干、平整、不易崩裂。

5、提高纸质档案字迹恢复与显示技术。摄影显示字迹,是利用字迹、纸张、污斑对不同波长的光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反射,从而加大字迹与纸张在胶片上的反差,使字迹显现。

6、提高声像档案修复技术。(1)胶片档案的修复技术。最常见有:胶片硬化、变形、韧性降低;画面变黄、退色;沾上手印、油斑等各种污斑。 (2)磁记录档案修复技术。

(四)提高灾后档案的抢救技术

1、水灾后档案的抢救。

纸质档案一旦遭水淹后,易发生变形,生长霉菌,所以可采用清除污泥法和干燥法对档案进行抢救。底片档案遭水淹后,底片上的明胶容易发生溶化,划伤、粘连等现象,应采用如下方法抢救。一是把水淹底片放在干净的低温水中,然后洁净、用软棉花轻轻擦洗底片上的污泥;二是坚膜处理。

2、火灾后档案的抢救。

有的纸质档案在火灾中虽经焚烧,但尚未完全灰化,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修复。一是加固炭化档案法。由于炭化档案纸张的机械强度几乎完全丧失,因此,采用干托裱方法进行加固,使之具有一定强度,便于存放。二是翻拍显示字迹,由于炭化档案上的字迹难以辨认,可用照相机放在小型翻拍架上进行摄影复制。

三、档案灾害的预防

档案灾害的预防是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档案灾害管理理念的重要举措,而且档案灾害的预防也是档案管理过程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它依托于档案馆的日常工作,将各种档案灾害消除在萌芽状态。档案灾害的预防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

(一)加强档案馆日常工作管理,将档案灾害消除在萌芽之中。日常管理主要是针对于那些小规模的缓发型的灾害,这是档案馆立足于“自救”的一种策略。如,在日常工作中保持档案库房良好的温湿度环境,保持库房的干净整洁,经常为库房通风等措施。同时在灾害紧急应对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因素也是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完成和完善的。例如,制定对抗灾害的实施计划;档案数据信息的备份;对灾害应急人员的培训等。

(二)强化档案灾害的日常监控,并作相应的预测分析,做到及时发现。做好对档案馆环境的监控,及早发现问题。如在各库房以及库外科学设置温湿度记录仪表。库房内外温湿度应定时测记,一般每天两次,掌握温湿度变化情况,随时予以调节控制。根据库房温湿度变化的记录,定期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掌握库房内外温湿度变化规律。制定综合管理计划,在档案馆的特殊部位(如特藏室、阅览室)安装闭路监控设备等。另外,档案馆自身的灾害监测与监控能力是有限的,凭借档案馆自身显然不能掌握全面的信息。这就应该注意日常工作中加强档案馆与灾害预测监控部门的共建关系,拓宽档案馆有关灾害信息的来源。档案馆日常监控以及从有关部门得到的信息还应该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从中寻找档案灾害发生的规律,并从实际出发,对档案馆所面临的灾害做出合理、准确的预测。档案灾害监控数据的分析是采用“象限评估-等级定位”的方法。所谓的“象限评估-等级定位”就是将档案馆所得到的各种灾害的数据纳入到灾害可能性象限上进行评估,然后用评估得到的结果与档案灾害预警系统进行匹配,最终输出档案馆所面临的灾害情况,比较客观有效的档案灾害预警信息。对于分布在第一象限中的灾害类型可以只进行低层次的应对,“蓝”、“绿”预警信息,而对于分布在第四象限中的灾害类型应该进行重点应对,“红”、“橙”预警信息,并进入灾害应对准备阶段。

(三)应急资金和物资的准备。应急资金是一笔由档案馆来掌握的可以随时调配使用的救灾资金。平时用于设备、器材的补充更新,以及人员的培训等;在灾害袭来时,用来租用各种应急设备、放置冷冻设备的场地及运输工具,资助灾害救援人员以及受损档案的修复费用。应急物资就是档案馆在平时就应该维持一定数量的灾害应对设备和工具,以便灾害来临时的紧急应对。应急物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抢险队的供给;二是消防应急照明设备和应急通道;三是抢险人员防护工具及相关装备;四是灾害处理恢复设备与用具;五是灾害应对处理情况记录设备。同时应该加强对各种应急物资及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使各种容灾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确保其可用性。

参考文献:

[1]常崴,鞠艳:档案应急抢救机制的建立[M].北京档案,2005(11).

[2]杨丽娟:档案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思考[M].兰台世界,2007(4).

[3]王贤会:突发事件的档案工作应急机制[M].中国档案,2003(10).

[4]李金海:档案馆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思考[M].浙江档案,2004(9).

高温灾害应急预案篇3

一、灾害类型及预警级别

本办法涉及气象灾害类型包括:暴雨(雪)、高温、干旱、雷电、大雾、台风、大风、寒潮、低温、冰雹、霜冻、冰冻、低温连阴雨、霾等。预警级别分别为:Ⅳ级:蓝色预警;

Ⅲ级:黄色预警;

Ⅱ级:橙色预警;

Ⅰ级:红色预警。(预警级别标准见附件)

二、应急会商

(一)会商时间

1.灾前会商:在发出气象预警之前,由气象部门根据气象监测信息及相应的气象预警标准,提请上级按以下组织形式采取会商。

①Ⅳ级(蓝色预警)、Ⅲ级(黄色预警):由县气象局、县应急局召集会商,主要参加会商单位为县气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水利局、县城管局,根据具体灾害类型通知其他相关单位参会。

②Ⅱ级(橙色预警):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主持会商会,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全体成员单位参加会议。

③Ⅰ级(红色预警):由县委、县政府一名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会商会,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全体成员单位参加会议。

2.灾中会商:灾害发生后,由县委、县政府一名主要领导或委托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主持,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和相关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灾情会商,研究部署抢险救灾工作事项。视灾害情况不定期召开会商。

3.灾后会商:灾情基本稳定后,召集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和相关乡镇人民政府进行会商,对灾情进行综合分析、核定,部署灾后救助、灾后重建等相关工作。

①县减灾委启动了iv级、iii级响应(发生了较严重的灾害),由县委、县政府一名主要领导或委托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主持,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和相关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灾后会商,对灾情进行综合分析、核定,部署安排灾后重建工作。

②县减灾委启动了ii级、i级响应(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灾害),由县委、县政府一名主要领导主持,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全体成员单位和所有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灾后会商,对灾情进行综合分析、核定,部署安排灾后重建工作。

(二)会商主要内容

灾前会商内容:

1.通报、分析天气趋势、雨情汛情及防范措施;

2.研究决定预警级别及预警的方式和范围;

3.研究是否启动气象、防汛抗旱、地质灾害等相关预案及应急响应级别;

4.其他需要会商的工作。

灾中会商内容:

1.通报防灾、抢险、救灾工作进展情况;

2.根据灾害信息,研判发展态势,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措施;

3.其他需要会商的工作。

灾后会商内容:

1.通报抢险救灾工作情况、灾害类型和规模、灾害成灾原因、发展趋势、分析灾情和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和措施;

2.研究核灾、报灾的方案,安排布置核灾工作;

3.分析灾后存在的问题,研究灾后重建的方案和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4.其他需要会商的工作。

(三)会商相关规定

为确保会商效果,各会商单位应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对需研究处理的问题提出初步意见。对会议的各项决议,需对外的统一按信息规定执行。会商决议一旦形成,要迅速布置,抓紧办理,尽快完成,并及时反馈执行情况。要明确专人做好会商会议记录,重大灾情的会商会议要形成会议纪要。县防御指挥部办公室跟进各部门会商会决策内容落实情况。

三、信息

1.预警信息

①Ⅳ级(蓝色预警)、iii级(黄色预警):由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中心平台;

各乡镇(场)、部门通过本地部门信息平台、微信群和公共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对社会公众预警。视情况融媒体中心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传播平台预警。

②Ⅱ级(橙色预警)、Ⅰ级(红色预警):由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中心平台;

电信、移动、联通运营商按指令实施全网预警;

各乡镇(场)、部门通过本地、部门信息平台、微信群和公共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对社会公众预警;

融媒体中心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传播平台预警。

2.灾中信息:灾情及警示提示信息经县委、县政府审核同意后,统一由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中心平台,并由宣传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传播平台灾害信息。

3.灾后信息:灾情信息经县委、县政府审核同意后,统一由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中心平台,并由宣传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传播平台灾害信息。

四、应急响应及处置

1.气象灾害发生后,有关乡镇、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地本部门预案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开展自救互救,全力控制事态扩大,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并按职责和预案规定及上级的要求,人员立即到岗到位,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2.气象灾害发生后,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要按上级的指示,组织、协调、指挥各成员单位、专业应急队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在此期间,各相关部门应急人员全部到岗到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3.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各乡镇设立气象灾害报警值班固定电话。突发气象灾害后,知情单位或个人应及时通过气象灾害报警电话等多种途径报告有关气象灾害信息。报告内容应包括:报告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报告时间、气象灾害种类和特征、发生时间、地点、范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4.应急响应结束。灾情消除、得到有效控制或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县防御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建议,指挥长决定降低或终止响应。县防御指挥部要及时解除灾情应急期,撤销原划定的灾害危险区和抢险救灾特别管制区。

五、后期处置

1.气象灾害事件发生后,有关乡镇和部门应迅速采取措施,开展灾害点排险加固和群众救济救助工作,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2.气象灾害事件发生后,有关乡镇要迅速收集统计相关灾情,将灾情信息统一上报至县应急部门进行汇总,并由应急部门对接上级部门上报。同时根据需要,各乡镇由相关站所将统计的灾情上报至各行业主管部门,保证数据统一。

3.防御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全面调查、统计气象灾害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评估、核实气象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报同级政府和上级应急指挥部及其相关部门,并由宣传部门利用相关平台按规定向社会公布。

附件:气象灾害预警级别标准

附件:

气象灾害预警级别标准

Ⅰ级预警

(1)台风:预计未来24小时将有强台风、超强台风影响我县,并可能对我县造成巨大影响。

(2)暴雨:过去24小时内全县有7个及以上乡镇出现暴雨(50mm以上)天气,并造成严重影响,且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乡镇仍将出现暴雨天气。

(3)暴雪:过去24小时内全县出现20毫米以上降雪,且积雪深度20厘米以上,并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10毫米以上降雪。

(4)干旱:全县境内达到气象干旱等级中度干旱以上,并造成严重影响,且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

(5)各种灾害性天气已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和影响,超出我县处置能力,需要由上级政府组织处置的,以及上述灾害已经启动Ⅱ级响应但仍可能持续发展或影响其他地区的。

Ⅱ级预警

(1)台风:预计未来24小时将有台风影响我县,并可能对我县造成重大影响。

(2)暴雨:过去24小时内全县有6个及以上乡镇出现暴雨(50mm以上)天气,并造成严重影响,且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乡镇仍将出现暴雨天气。

(3)暴雪:过去24小时内全县出现15毫米以上降雪,且积雪深度15厘米以上,并预计未来24小时仍将出现5毫米以上降雪。

(4)冰冻:过去24小时内全县已持续出现冰冻天气,或过去24小时内全县已持续出现电线积冰直径超过6mm,且预计未来24小时仍将出现冰冻天气或电线积冰持续。

(5)寒潮:预计未来48小时全县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下降15℃以上,并伴有6级及以上大风,最低气温降至2℃以下。

(6)高温:过去48小时内全县连续两天出现39℃及以上高温天气,且预计未来48小时高温天气仍将持续。

(7)干旱:全县达到气象干旱等级中度干旱以上,并造成重大影响,且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

(8)大风:预计未来24小时全县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

(9)灾害性天气已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以及上述灾害已经启动Ⅲ级响应但仍可能持续发展或影响其它地区的。

Ⅲ级预警

(1)台风:预计未来24小时将有强热带风暴影响我县,并可能对我县造成很大影响。

(2)暴雨:过去24小时内全县有5个及以上乡镇出现暴雨(50mm以上)天气,造成较大影响并且暴雨天气可能持续。

(3)暴雪:过去24小时内全县出现10毫米以上降雪,且积雪深度10厘米以上,并预计未来24小时降雪天气仍将持续。

(4)冰冻:预计未来24小时全县将持续出现冰冻天气,或预计未来24小时全县将持续出现电线积冰直径超过6mm。

(5)寒潮:预计未来48小时全县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下降13℃以上,并伴有5级及以上大风,最低气温降至4℃以下。

(6)高温:过去48小时内全县连续两天出现38℃及以上高温天气,且预计未来48小时高温天气仍将持续。

(7)干旱:全县达到气象干旱等级中度干旱以上,并造成较大影响,且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

(8)大雾:预计未来24小时全县将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雾,其中有2个以上乡镇将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并可能持续。

(9)大风:预计未来24小时全县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7级以上,或者阵风9级以上。

(10)低温连阴雨:过去72小时内全县连续三天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预计未来48小时低温连阴雨天气仍将持续(3月1日至4月30日)。

(11)各种灾害性天气已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损失和影响,以及上述灾害已经启动Ⅳ级响应但仍可能持续发展或影响其他地区的。

Ⅳ级预警

(1)台风:预计未来24小时将有热带风暴影响我县,并可能对我县造成较大影响。

(2)暴雨:预计未来24小时全县有4个及以上乡镇将出现暴雨(50mm以上)天气,造成较大影响;或者已经出现并可能持续。

(3)暴雪:预计未来24小时全县将出现10毫米以上降雪,且积雪深度5厘米以上。

(4)寒潮:预计未来48小时全县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并伴有5级及以上大凤,最低气温降至6℃以下。

(5)高温:预计未来72小时全县達续三天出现37℃及以上高温天气;或者已经出现并可能持续。

(6)大雾:预计未来24小时全县有2个及以上乡镇将出现。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雾,其中有1个及以上乡镇将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并可能持续。

(7)霜冻:预计未来24小时全县有1个及以上乡镇将出现霜冻天气。

(8)雷电:预计未来24小时全县有1个及以上乡镇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并可能造成较大灾害,或者过去24小时内全县有1个及以上乡镇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

(9)霾:预计未来24小时全县有1个及以上乡镇将出现霾天气。

(10)冰雹:预计未来24小时全县有1个及以上乡镇将出现冰雹,并可能产生较严重灾害;或者过去24小时内已经出现并可能持续。

(11)低温连阴雨:过去24小时内全县有1个及以上乡镇已经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预计未来48小时上述地区低温连阴雨天气仍将持续(3月1日至4月30日)。

(12)各种灾害性天气已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一定损失和影响。

高温灾害应急预案篇4

更多0

分享本页将有机会获得最新IPAD2及其它奖品.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提高xx天然气有限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天然气突发事件,对天然气突发事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

1.3

适用范围

1.3.1区域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公司建设、运行、管理的西温庄门站、丈子头门站、小店高中压调压站、新张村高中压调压站、高压输气管线、高压储气管线和中压输配管线、中低压调压站(箱、柜)。

1.3.2适用事故类型

天然气泄漏、火灾、爆炸、突然停气24小时事故、电气灾害、特大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雷电灾害、地震灾害

1.3.3事故级别

1.3.4响应级别

根据事故大小启动响应级别的预案

1.4

应急预案体系

1.4.1预案构成

公司应急预案由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三部分组成。

1.5

应急工作原则

应急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的原则。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原则。分级管理,先期处置的原则。统一指挥,专业救援的原则。即报情况,跟踪落实的原则。

2、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

2.1

公司基本概况

企业名称:xx天然气有限公司。

生产经营范围:天然气输气管网的规划、设计、建设、管道施工;天然气储配、销售、运营、管理、用户设施设计安装;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天然气汽车改装及零部件的经销;天然气器具的生产、加工、销售;天然气相关技术咨询及开发研制。

主要安全设施:丈子头门站、西温庄门站、小店高中压调压站、新张村高中压调压站、CNG母站,高、中低压管线。

供气范围:xx市区居民用户,工业用户,营业用户,福利用户。

设计供气能力:一期工程设计能力为年供气能力6.9亿m3。二期工程实现后,将达到9.6亿m3/年。

2.2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2.2.1

重点危险源

丈子头、西温庄门站、小店高中压、新张村高中压调压站、CNG压缩天然气母站、高压储气管线、DN200以上的中压输配管线

2.2.2事故因素分析

天然气介质因素、管道沿线自然灾害因素、管道系统潜在的危险因素、场站系统的危险因素、来自自控系统潜在的危险因素、可能受到职业危害的岗位及危害程度

2.2.3重点危险源周边环境分析

丈子头、西温庄、新张村周边无重大危险源。主要危险来自站区内自身危害。南侧是加油站距离为47米。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但是油由于加站属重点危险源,因此小店高中压调压站是防范重点。

高压储气管线沿环城高速公路绿化带敷设,周边空旷,沿线基本无重大危险源。主要危险源来自管道本身和沿线阀门。中压管线主要是调压站与煤气管线相衔接部分。主要危险来自外界野蛮施工、超载车辆碾压和自身腐蚀等原因,造成线路漏气危害。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抢险组织机构设置

3.2

应急抢险组织机构职责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门站和高中压调压站为我公司重点保护范围。预防措施有:甲烷气体监测仪、摄像监视系统、红外线报警系统、应急电源,还有专门设置的天然气放散系统。在工艺区内和控制室内所有接线安装了防雷单元。

应急处置要点:泄漏事故处置方案要点、火灾事故处置方案要点、爆炸事故处置方案要点、人员的安全防护。

4.2

预警行动

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确认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信息后,启动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必要时请求上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协调。

特别重大供气安全事故Ⅰ级、重大供气安全事故Ⅱ级、较大供气安全事故Ⅲ级发生后,立即向市政府应急中心报告,同时向市建管委、安监局和当地区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报告。一般供气安全事故Ⅳ级,向市建管委、市安监局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同时向当地区政府应急部门报告,依法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4.3

信息报告与处置

公司应有24小时应急值班电话和内部报告方式,信息处理的基本原则:迅速、准确、直报。

并做好应急资料的保管和存档

5、应急响应

6、保障措施

做好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队伍保障,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经费保障

7、附则

应急预案由天然气公司安监处、总工办负责组织修改和解释

并做好应急预案备案和维护更新管理

高温灾害应急预案篇5

 

关键词:南方雪灾 拉尼娜现象 应急管理

在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雪灾使南国大地蒙受重大损失,交通受阻、城区停电、民房倒塌等现象。这次冰雪灾害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影响很大。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成灾8764万亩,绝收2536万亩;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人民币。森林受损面积近2.79亿亩,3万多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雪灾中冻死或冻伤;受灾人口已超过1亿。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四川7个省份受灾最为严重。暴风雪造成多处铁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断。由于正逢春运期间,大量旅客滞留站场港埠。另外,电力受损、煤炭运输受阻,不少地区用电中断,电信、通讯、供水、取暖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某些重灾区甚至面临断粮危险。而融雪流入海中,对海洋生物亦造成巨大影响。

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及救灾处理情况

(一)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

这次冰雪灾害的覆盖范围包括浙江、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有关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的原因分析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冰雪灾害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中国国家气象部门的专家指出,这次大范围的雨雪过程应归因于与拉尼娜现象有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环流自1月起长期经向分布使冷空气活动频繁,同时副热带高压偏强、南支槽活跃,源自南方的暖湿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强烈降水。大气环流的稳定使雨雪天气持续,最终酿成雪灾。

大气环流的异常运行。专家指出,处于中高纬度的欧亚地区,高空几个月来形成了一个阻塞高气压,大气环流停留不动,导致北方冷空气连续不断入侵中国。在冷空气来临的同时,来自南亚、东南亚的暖湿空气又源源不断向华南地区输送,冷暖气流在华南、江南一带交汇,导致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雨雪。

(二)雪灾救灾活动反思

灾难发生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冰雪灾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北方每年的冰雪比南方这场灾害要大得多,依然可以安然无恙?美国发生冰雪灾害时,为什么损失很小呢?为什么整个救灾过程不够顺利呢?

在救灾过程中,出现安排不当现象。在雪灾初期,湖南正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该省大部分主要地方官员都在长沙参加会议。两会结束后,进出长沙的交通几乎都被雪灾阻断,导致地方官员无法回到任职地区指挥抗灾。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湖南成为了此次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同时,这次雪灾亦暴露了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在应付突发事件时未有港澳地区及广东省的经验丰富。在上海,公安人员由于未能控制心急的乘客而与乘客爆发肢体冲突。在救灾过程中,也出现政策不当的现象。国务院曾在上世纪50年代做出规定,南方因为气候比北方温暖,民居内不必安装暖气,但雪灾的受灾地区正是南方地区,导致灾情严重。

从整体来看,出现如此脆弱的局面,主要原因还包括缺失了对灾害的预防意识和应急处置措施,说明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策略

冰雪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带来巨大的危害,促使我国政府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方针政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缺乏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预案,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等。

(一)建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自然灾害的群发性、频发性、多样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以专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之一是政出多门,应急管理工作条块分割,不利于统一指挥和调度。从灾害综合管理的角度看,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应建立一个由国务院领导人牵头的处理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部门,在该机构下设立专门应对自然灾害的职能部门,如自然灾害局,该职能部门的主要功能分为日常运作和应急管理两个方面。同时,该机构还应该建立重大危机时间会商制度。综合协调部门在平时主要起预警、监控、咨询和业务指导作用,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就转为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指挥与协调机构。

(二)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预案的建立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针对雪灾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在平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某些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不能避免其发生,那么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一旦自然灾害发生,有关部门则可以根据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然灾害进行处置。因此,应当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以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是危机处理的核心,危机产生后,危机所在地政府要立即上报危机事件的最新信息。上报的各种数据要准确,做到及时准确,以便于上级政府决策。同时,搞好信息。危机事件发生后,往往谣言较多,容易造成社会混乱,因此,要建立信息机制,及时向社会公众事件的信息,使广大公众了解真相。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由应急管理机构统一确定,新闻办负责具体实施。危机处理中的沟通要处理好政府与公众、政府与新闻媒介、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关系。

(四)完善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灾害管理应急机制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减少损失、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保证。我国相关方面的应急管理机制未发挥真正作用。真正有效的应急机制是,在自然灾害未发生时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尽早发现,及早应对。同时,相关研究工作应当继续加强,做好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尽可能准确预测自然灾害,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因而,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快速反应机制,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在短时间内立刻采取积极的应急处置措施,科学合理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减少其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民政部通报近期低温雨雪冰冻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N].民政部门户网站,2008

高温灾害应急预案篇6

根据前期大气环流、海洋状况和我市天气气候变化、地质环境、地震活动时空特征、有害生物灾害发生规律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年全市洪涝、低温阴雨、有害生物、森林火灾、地质、风雹雷暴等自然灾害较去年偏重,地震活动水平高于去年,干旱灾害与去年相当。

(一)洪涝灾害较去年偏重。**年,预计大雨将于4月中下旬前后开始,主汛期(6—8月)降雨量500—600毫米,盛夏期间有2—3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我市境内长江、嘉陵江、乌江为一般洪水,少数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超警戒水位或保证水位洪水,洪涝灾害较去年偏重。长江、嘉陵江最高水位出现时间在7—8月,最高水位低于去年。乌江最高水位出现时间在6—7月,最高水位高于去年,武隆站可能出现超保证水位洪水;受乌江彭水电站施工影响,应特别关注彭水、武隆县城防洪度汛安全。东部中小河流最高水位出现时间在7月,其余绝大部分中小河流最高水位出现时间在5—6月。涪江潼南站最高水位将达到保证水位,蒲河石角站、龙河石柱站最高水位将超过警戒水位。

(二)低温阴雨灾害较去年偏重。**年,全市春季气温波动大,有寒潮天气过程;初夏后期雨水偏多,连阴雨天气明显;9月中旬后期有4天左右日平均气温低于摄氏22度的低温天气,东南部偏重。

(三)有害生物灾害较去年偏重。**年,由于越冬病虫存活率高,农作物感病品种比例大,部分病虫处于周期性暴发阶段,全市有害生物灾害呈偏重发生趋势。预计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面积约6300万亩(次),发生程度为3—4级,其中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等水稻病虫发生程度为3—5级,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为4—5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面积为248万亩以上,较去年增长15.2%以上,马尾松毛虫、蜀柏毒蛾、鞭角华扁叶蜂、竹林害虫、杨树食叶害虫等发生程度呈上升或加重趋势。

(四)森林火灾较去年偏重。**年,由于气温较常年偏高,林区可燃物多,社情林情复杂,基层扑火力量薄弱,全市森林火灾呈偏重发生趋势。预计全市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在200次左右,其中一般以上森林火灾在30次左右,森林火灾受害率在0.08‰左右;森林火灾高发期将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和7月下旬至9月初;森林火灾多发地区包括万州、涪陵、江津、璧山、丰都、武隆、南川、巫山、巫溪、酉阳、秀山等区县(自治县、市)。

(五)地质灾害较去年偏重。**年,受三峡库区蓄水、人类工程建设和采矿活动增加的影响,全市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及危害可能增大,发生时间相对集中于主汛期,并和降雨保持明显的同步性或滞后性,发生地点主要在三峡**库区、厂矿区、交通干线和沿江城镇。

(六)风雹雷暴灾害较去年偏重。**年,全市天气转换频繁,强对流天气过程较多,风雹雷暴灾害较去年偏重。

(七)地震活动水平高于去年。**年,全市地震活动水平高于去年,存在水库蓄水诱发地震的可能,局部地区可能发生5级左右地震,重点危险区仍为荣昌地区。

(八)干旱灾害与去年相当。**年,全市旱象为中等;春季雨水偏少,西部和东北部局部地区有春旱;7月中旬中后期开始有20天左右伏旱天气,长江沿岸局部地区可达25天左右,极端最高气温为摄氏39度左右,个别地区可达摄氏40度以上。

二、防灾救灾工作措施

(一)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的思想,扎实做好防灾救灾各项准备

1.做好防灾救灾思想准备。我市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今年自然灾害发生趋势预测看,全市自然灾害仍将偏多偏重。且这些年全市自然灾害呈现出风雹灾害早发、地质灾害突发、干旱灾害频发、洪涝灾害晚发、有害生物灾害暴发等新特点。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防灾保安全,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决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要针对防灾救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大防灾救灾宣传教育力度,创新防灾救灾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全民防灾救灾意识,筑牢防灾救灾的思想防线。

2.做好防灾抗灾工程准备。切实加强以地质灾害防治、防洪抗旱、造林绿化、森林防火、消雹增雨防雷为主的防灾抗灾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按照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工程治理与避让搬迁相结合的原则,分轻重缓急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要抓紧完成水毁工程修复和防汛应急工程建设,特别是要突出抓好去年市计划安排的106处水毁工程修复、196座病险水库整治和70处应急供水工程建设,抓好库、塘、堰、渠、河综合配套水利系统建设和机电提灌设施的维修改造。要加强森林防火阻隔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工程建设,减少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要抓好消雹增雨工程建设,做好建筑物、油库等重要设施避雷、消雷设备的安装、检测工作。

3.做好防灾救灾技术准备。要根据不同自然灾害种类建立防治自然灾害专家库,加快减灾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应急指挥通信技术、辅助决策技术、特种救援技术的研发,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广泛应用信息、通讯、空间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提高预测预报水平,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分析、应急处置、灾害评估等方面的现代化。在农业生产领域,要广泛运用耕作制度改革、优化作物品种和布局、适时早播早栽、节水栽培、机耕机收、检验检疫、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避灾增产技术措施,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各类建设工程和规划用地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及早落实防范措施。

4.做好防灾救灾队伍准备。要按照“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和“决策科学、行动迅速、装备精良、能打硬仗”的要求,加强防灾救灾专业队伍和非专业队伍的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切实提高防灾救灾队伍的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要充分发挥驻渝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应急抢险工作中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要建立和完善防灾救灾的社会动员机制,及时有效地组织受灾群众自救和当地群众互救,形成以管理部门、专业队伍为主体,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公益组织为补充,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为基础的防灾救灾队伍体系。

5.做好防灾救灾物资准备。对今年预测可能遭受自然灾害的重点地区,要及早备足备好防灾救灾物资。重点防洪城镇、重点防洪工程、干旱灾害多发地区要多储备一些防汛抗旱物资。风雹灾害多发地区要多储备一些火箭弹、人雨弹。森林火灾多发地区要加强扑火物资储备,保证扑火机具设施完好。常年多灾地区还应储备一定数量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适当增加救灾物资储备品种,扩大救灾物资储备规模,确保在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将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建立健全防灾救灾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积极培育和发展经济动员能力。加强防灾救灾储备物资管理,防止储备物资被盗用、挪用、流散和失效,一旦出现上述情况,要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确保有货源、调得动、用得上。

(二)加强预测预报预警工作,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增强救援能力

1.抓好会商预报。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继续坚持防灾救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扎实开展灾情会商工作,全面准确掌握不同时期的雨情、水情、雹情、旱情、震情、疫情、虫情、森林火情、地质灾害险情等;大力开展可视化等多种形式的预报,不断探索综合预报方法,切实提高对自然变异的预报水平,做到谋略在先,防患于未然,牢牢把握防灾救灾工作的主动权。

2.加强监测预警。充分发挥气象监测预警、水情自动收发、防洪预警自动测报、旱情信息采集、森林防火监测预警、有害生物监测、地震监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台站、网点建设,实行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相结合,加大对重点时期、重点地区、重点工程灾害隐患的监测巡查密度,扩大监测覆盖范围,努力提高监测的准确度。制订预警规程,完善预警方式,切实做好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和学校等特殊场所以及警报盲区的灾害预警工作。

3.完善应急机制。按照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要求,加强防灾救灾应急机制建设。建立集中统一、坚强有力,以事发地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吸收专家参与,吸纳社会各界智慧的应急管理体制。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自然灾害应急分预案、专项预案、保障预案的要求,积极做好常态下的各项保障和联动工作,确保非常态下能够临危不乱、决策科学、行动迅速,遂行完成消灭灾害源、切断灾害链、及时转移受自然灾害威胁的群众和财产等急难险重任务。

4.做好救助工作。自然灾害发生后,要及时组织对受灾群众的慰问,紧急调度安排救灾物资,抓好因灾伤病人员的救治和灾区卫生防疫,做好受灾学校复课和帮扶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有医疗保障、学生有书读。落实税费减免和生产性救灾补助政策,组织动员受灾群众及时抢种改种、补种增种、扶苗洗苗,恢复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引导灾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努力弥补灾害损失;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工矿、商贸企业生产恢复。抢修水、电、气、讯、路、广播电视等因灾毁坏的基础设施,保证水电气供应、通讯与道路畅通、广播电视节目正常传输。

(三)落实责任,打好防灾救灾工作总体仗

高温灾害应急预案篇7

下午好!根据市政府新闻办安排,下面我代表市民政局,就本市综合减灾工作的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濒江临海,因特殊地理位置而常常受到来自海洋、陆地的多种自然灾害侵袭。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趋势。

据统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涝灾、五年发生一次风暴潮灾、十年发生一次洪灾。概括来看,*自然灾害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台风的多发性。平均每年有2-3个左右的台风影响*。20*年“麦莎”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亿元。二是潮位的趋高性。从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黄浦江潮位从4.5米上升到5.72米,且高潮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从平均每年超警戒水位1次增加到了10.3次。三是暴雨的突发性。*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加之城市高楼林立、热岛效应明显,极易形成局地强对流天气。20*年8月25日的雷暴雨突袭中心城区,为本市有气象记录130年来最大一小时雨量,对城市交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四是洪水的复杂性。最为严重的是台(风)暴(雨)潮(水)“三碰头”和风暴潮洪“四碰头”,对*城市防汛工作是个严峻的考验。五是大雾、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市区平均每年雾日39天,郊区更多。20*年1月7日至11日持续大雾,对城市海陆空造成全面影响;同时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袭击,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对城市交通、农业、人民生活等造成的影响之大也为*历史罕见。六是高温的威胁。*日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常年为9天(*年-2000年平均值),最近10年来达到了17天以上。

近年来,*灾情虽然较为平稳,但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一旦发生巨灾,后果和损失将无法估量。2009年是*筹办世博会的“临战年”,是*建设的“高峰年”,全市安排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达到86个,如此高密度建设增加了*在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脆弱性,易引发各类事故灾害。总体来看,防灾抗灾的形势比较严峻,不能有丝毫懈怠。

二、*综合减灾工作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本市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自然灾害应对工作逐步从单灾种管理向综合减灾管理转变。特别是20*年本市成立市应急委(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之后,综合减灾工作纳入了应急管理的轨道,全市形成了由区县应急管理、部门专项应急管理和重点部门或地区应急单元构成的点、线、面为一体、覆盖全市的应急防范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的综合减灾体系框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市民政局作为本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职能部门和综合协调机构,与市气象局、市水务局、市地震局、市海洋局、市国土局、市农委等涉灾的职能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灾情会商,与市安监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民防办、市教委以及市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共同推进社会和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城市综合减灾工作在“测、报、防、抗、救、援”等六个环节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方面,气象局已建立起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预报体系;海洋局初步完成了海啸预警报系统建设;国土局完善了中心城地面沉降水准检测网;农委完善了*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系统。在灾害防御和抗灾方面,*在防汛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超过400亿元,初步建成了以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城镇排水、区域除涝等“四道防线”为骨架的防汛保安体系。全市建立了市容环卫、房地、绿化、电力、水务、燃气、交通、消防、通讯、环保、生化等专业抢险队伍。在救灾和灾害援助方面,颁布实施了《*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了气象、大雾、雨雪冰冻、防汛防台、地震、海洋等多个专项应急预案。同时,建立了灾害援助体系,主要通过政府扶助、生产自救和社会保险(特别是农业保险)来进行救援工作。

据统计,20*年和20*年,全市分别各种灾害预警137次和45次,启动应急响应23次和24次,灾前紧急转移30.6万人次和5.*万人次,较好地完成了应急救灾工作,确保了城市平安有序地运行。

三、下一步*综合减灾的重点工作

综合减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下一步,*将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群众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综合减灾工作。我们将以筹办世博会为战略机遇、以国家设立“5.12防灾减灾日”为重要契机,强化城市“安全发展”的理念,完善全民防灾教育体系;加强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提高预测分析的准确性;完善城市灾害防御规划体系,提高灾害情报传输、预警能力;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综合减灾工作的规范化;细化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的演练和宣传;探索建立跨地区应急救援网络,健全城市自然灾害综合救援机制。

国内外灾害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在灾害的预防与处置过程中,公民、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显得非常重要。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居民的应急防护意识不强,在公共安全知识和突发事件应对技能相对较弱(比如,20*年初雨雪灾害中,本市有近4000人因雨雪天气造成骨折等外伤就诊,医疗急救日出车数屡创新高)。为此,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起,着力提高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和技能。一是要推进市民减灾宣传教育。把加强危机教育、塑造发达的“应急文化”作为综合减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为纪念死亡14万人的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把9月1日作为“防灾日”。其防灾教育的特点是在点上抓学生教育、在面上开展国民防灾教育运动。)在今年本市首个“512防灾减灾日”期间,全市将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目的是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情报信息的知晓率,加强市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技能的培训与演练,不断增强市民自我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其中,市民政局将从5月7日开始到月底(31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防灾减灾金点子”。二是要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加强基层社区应急管理是全面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国际防灾减灾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强调“政府的作用”转变为重视“建设应对灾害能力强的社区。”为此《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建立1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本市在前几年开展各类社区防灾减灾活动的基础上,计划今年正式启动此项工作。5月12日下午,将在长宁区新华街道田渡社区举办一个启动仪式。三是要扩大综合减灾工作的社会参与。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组建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包括应急抢险、医疗卫生、心理调适、社会工作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提高民间的社会动员力;要引导保险业介入灾害预防和灾难救援,分散灾害风险,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生产自救能力。

各位记者朋友们:综合减灾工作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非常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此项工作的宣传和传播。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支持综合减灾工作,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个部门和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的综合减灾工作一定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高温灾害应急预案篇8

第二条 工作原则

(一)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二)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与救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做好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三)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

第三条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2、《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

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4、《气象行政处罚办法》;

5、《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6、《北京市防御雷电灾害若干规定》。

第二章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第四条 应急指挥机构

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经理担任,组员由各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部经理组成。指挥机构设在公司行政办公室。

第五条 职责

组织制定、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决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指挥和协调有关部门、其他组织和个人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对发生气象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参加抢险救灾,并做好社会治安维护工作;组织对被破坏的给排水、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工程生产;负责灾情的收集上报;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和制度;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第三章 预警和预防机制

第六条 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一)气象灾害信息来源和

天气气候预测机构预测12、24、48小时内有暴雨、大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时,办公室应在30分钟内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将预报信息传递到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由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负责及时通知到各项目部、各班组。

(二)气象灾害信息审核

办公室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立即通知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并报送主管领导。

(三)预警预防行动

收到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警报信息后,属于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分别从思想、组织、人员、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做好启动本预案的准备,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应当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测预报、警报,及时提供警报和气象灾害情况。

第四章 应急预案响应

第七条 应急响应

应急指挥办公室主持召开灾害性天气会商,各分公司或各项目或各项目主要负责人参加,做出相应的工作部署并将有关情况上报上级部门。

第八条 信息处理

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第九条 紧急处置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指挥机构的部署,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即启动内部相关的应急程序的命令,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二)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岗位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三)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救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监测、现场服务等工作,并参与现场抢险救灾;

(四)做好现场紧急医疗救护,做好疾病控制和卫生防疫工作,维护社会治安和生活秩序。

第五章 应急保障

第十条 参与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第十一条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应急知识教育、培训计划,对员工开展气象灾害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教育。

第十二条 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各项应急措施及时到位。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分公司,责令改正,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对在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分公司或项目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五条 发生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公司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适时对本预案进行周期性评审与修订。

第十七条 各分公司或各项目应及时修订完善本分公司或项目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上报公司工程管理部备案。

第十八条 本预案自之日起施行。

上一篇:支部帮扶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合理化建议总结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