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农村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3:11

加快新农村建设

加快新农村建设篇1

前言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尤其是电气的能源消耗,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节能环保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环境新期待,是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低碳、节约的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我国加快农村能源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对于形成绿色环保与现代化相融合的农村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省农村能源发展状况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紧跟国家步伐,紧紧响应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资源的号召,深入探索农村能源的发展方向,加快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构建新农村建设,建设节能环保新农村方面深入民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 农村能源发展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在农村能源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能源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农村能源认识不足、能源新技术推广不够、项目成本过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国农村能源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建设的转型升级。

2.1 农村能源认识不足

提高农村能源的认识是加快农村能源的前提条件。当地政府应将农村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对待,对农村能源的认识尚须提高。由于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总体来说农村发展步伐更为缓慢,城镇发展更能推动本市、本省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大多数地区多把发展重心放在城市建设上,忽略对农村的建设发展,因此农村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发展,未被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思想中去,因此对农村的能源技术研究以及相关政策、制度都欠完善,同时因为农村资源发展的认识不足,使得四川省当地政府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2.2 能源新技术推广不够

相比较平原地区,四川省川地仍较为多见,这种地理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交通信息的传递工作,相比较平原地区,四川省川地仍较为多见,这种地理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交通信息的传递工作,同时由于当地政府对农村能源发展的认识不足,使其在能源新技术上的推广力度较其他城镇地区有所欠缺。像是在农村地区最常用的沼气池供电等节能环保的未得到有效的推广,如果其能得到有效的推广,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再循环利用的同时,又能减少环境的污染,减少煤气等资源的利用,在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既响应了国家节能环保的的号召,同时也响应了构建新农村建设的号召。

2.3 项目成本过高

为积极响应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号召,四川省的确在构建新农村建设以及能源发展利用方面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精力及财力,但由于缺乏对农村的实际考究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其不能因材施教、因地施财,反而反而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一味的进行资金投入,往往造成收支不平衡,最后不但没能加快农村能源的发展,反而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得不偿失。

3 加快农村能源发展的原则

3.1 加强农村能源发展认识

就目前总体发展情况而言,当地政府在对于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认识上仍存在不足之处,不能认识到农村的许多新型能源若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当地政府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能够加快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像是农村独有的风能以及水力资源等能够转换成电能,通过风力以及水力发电能大大减少煤炭能源发电,既能满足本省甚至国家的电力需求,同时能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环境的污染,构建节能环保社会。

3.2 要因地制宜,结合能源实际需求

我们知道,农村能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能源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同时影响着我国的能源消耗,关乎着我国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农村能源的发展时必须要慎重,不可盲目进行,必须要因地制宜,进行实地考察,才能保证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不会走向岔路。总体来说,四川省农村与其他各省市农村资源差别不大,农村发展主要以农作物种植以及畜牧养殖为主,因此农作物的秸秆以及畜牧的粪便等就可以成为农村能源发展的关注对象,像是通过秸秆以及动物粪便等作为原料的实现农村沼气供能发电,满足日常生活的问题。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煤气、电量的浪费,使农村电费的价格大大降低,减轻农民的?济负担,同时可以避免出现城镇用电紧张的问题,实现城乡电力公共服务一体化。

3.3 适量的资金投入

在发展农村新能源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换取较高的资源利用,获取利益最大化,但同时保证资金投入、降低发展成本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靠盲目的加大资金投入来追求能源最大化的发展利用,不仅会导致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同时可能会造成造成农村收支的不平衡,最终产生适得其反的反效果,造成能源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地政府在构建新农训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资金的降低投入,减少不必要资金流失,这样才能在保证足够资金做后盾的同时,能使得农村源新技术获得更好、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结束语

加快新农村建设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也不断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由于部分地区忽视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导致农业经济与农村生活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恶化、耕地质量下降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1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差

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不完善,随意堆放、丢弃现象严重。据调查,我国农村地区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其中绝大部分垃圾露天堆放,严重污染空气、水体环境。同时农村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中富含大量的氮、磷等元素,这些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的环境基础设施,村庄布局较为混乱,“脏乱差”现象严重。

1.2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承担了为城市供给水源、保持农业生产所必须的水土环境、提供自然环境的生态保育等重要生态保障功能。但很多农村地区受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影响,已经有一些重要的水库、林地、湿地等出现了功能下降、土地退化、林地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

1.3 土壤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除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应用外,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是主要因素之一。但随之而来的,是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持续增加和利用效率低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明显。当前,农作物对氮肥和磷肥的利用率仅分别为25%和20%,大量未被利用的氮素和磷素随着水土流失进入水系统和大气之中,加剧了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及富营养化。同时,农药化肥大量施用和污水灌溉也造成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加重。

1.4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

1.4.1 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低,种植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效率低

畜禽粪便的无序排放直接影响饮用水源和农业生态安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或还田率逐年提高,但仍然存在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地力损伤,环境污染。

1.4.2 化肥农药施用量居高不下

化肥施用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施肥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施肥效果。地膜污染加剧,长期滞留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结构和性状,造成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

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污染投入

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和资金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上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应建立专项资金,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起到重要的引导和辐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在多年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和在专项治理收有初步成效的前提下,整合有限的资金,并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有效地建立农村环保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发展。如,为了推进生态乡镇村建设,应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对获得国家、省、市级生态乡镇命名的,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分别给予资金奖励。各县(市、区)也应安排配套的生态建设专项资金,促进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合理保护。

2.2 加强环保制度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环保新政策和相关要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制定鼓励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政策。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关环境保护的约束与监督机制。在抓好城市防治污染的同时,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加以关注,警惕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整合部门资源,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部门职责,建立由农业、环保、建设、市政、林业、水利、国土、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

2.3 加大治理力度

加快重点开展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沼气建设,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搞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生态乡镇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以村为单位建设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工程,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宣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提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各种方法,指导各地农村因地制宜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将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要求列为生态乡镇村建设的基本条件,与建设局、农办等部门联合对农村垃圾和处理进行指导。推广“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市、区)处理”的模式,结合生态乡镇村建设,要求乡镇争取建设规范的垃圾中转站,在用的垃圾中转站不能露天,村居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桶。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和农民致富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带动当地绿色经济的发展,并充分利用生态乡镇的优势,大力推广农产品的生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4 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针对农村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的环保宣传方式方法。通过在村居设置小型宣传牌、户外设置大型宣传牌,时刻提醒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此外,各地环保部门还不定期地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电影下乡活动、宣传图板展活动、摄影比赛,编印各种适合农村群众的环保教育书籍、教材,在给农民群众带去“精神大餐”的同时,提高、深化农村群众对环保的认识。针对青少年,以创建“绿色学校”为主要抓手,鼓励、指导学校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利用农村生态优势,有特色地制定环保教育计划,通过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长环保知识、培养环保行为。

2.5 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根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确保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乡镇环境综合整治,为乡镇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村庄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在制订村庄建设规划时,把农村环境治理、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和农村废弃物、村庄生态化等建设内容纳入规划之中,用规划指导环境建设;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绿色创建结合起来。以创建环境优美镇、生态村、绿色社区为目标,加强村庄道路建设、绿化植被建设,整治违章搭建,强化垃圾分类管理和综合运用,推行清洁能源使用,以创建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行政村和社区中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建设有机绿色食品基地,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养殖业环境管理,实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淘汰村里小铸造、小造纸等污染环境的企业,关闭破坏生态环境的小选矿;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结合起来。利用送环保知识下乡、送环保法律法规进社区和举办环保讲座,同时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活动,使农民环境教育丰富多彩,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主动为建设家园尽职尽力。

2.6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工作和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一致的。应加强生态村、绿化村、新型示范小城镇等典型的创建工作,树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批典型,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探路,积累经验。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深化认识、分类指导、加大投入,从村组抓起,夯实基础,进一步深化创建工作内涵,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小英.新农村背景下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04).

[2] 杨邦杰.乡村发展:环境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发展,2007(06).

[3] 朱广庆,王夏晖.现状与对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J].环境教育,2007(06).

加快新农村建设篇3

一、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长其产业链条。我国农村农产品虽然数量多、种类全,但综合开发、加工利用水平较低,农村多是以原料型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农产品,二次或多次增值的效益很低,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所在。因此,要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销售公司,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使农产品尽快转化增值、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注意选准方向。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优先考虑带动面大、辐射力强、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外向度高的产业和产品。(2)要引导农民围绕农产品加工来种、养。加工业的原料基地是企业的“第一车间”,其主体是农民,所以农民种、养要围绕加工企业转,企业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另外,利用自身了解农村和农产品的优势,可以引进加工企业需要的专用品种,建立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3)要注意处理各环节的利益关系。要把农民提供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后,将一定的利润按农民提供农产品的份额进行返还,做到“农业发展我发展,农民增收我增收”,让农民在产品加工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好处。(4)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联合发展加工、销售企业,共享加工、流通利润。引导乡镇把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作为发展重点,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做到按市场需求搞加工,以加工需求发展原料生产,以原料生产促进原料基地建设,使农业真正走向市场。

二、加大财政和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

1、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资源,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既要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又要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调控作用。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总量,重点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和原料基地建设。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整合其他专项资金,从不同的环节加大扶持,并注意提高其科技的转化率和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贡献率。按照龙头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农民直接受益程度等因素,财政可采取贴息、补贴、投资参股、保险、担保、借给有偿资金等灵活多样的扶持方式,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有效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跨区域协作,进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政府应通过税收减免、奖励等形式支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业务发展,促进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贷款,增加对农业的资金供给,满足农村市场对融资的需求;让农村金融机构有灵活的定价权力,以获得合理的资产和资本回报,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培育治理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依靠商业化运作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结合当前实际,今后建立和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应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二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也可按照自愿原则,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三是境内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四是支持经营业绩良好、内控管理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现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本机构所在地辖区内的乡镇和行政村增设分支机构。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国务院明确提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农产品能否实现转化增值,农产品―加工业―市场能否实现链条对接和高速运行,关键在于能否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是社会效益非常大的富民工程,因此要积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全方位、宽领域扩大产业辐射。具体要做到以下四点:(1)要打破界限,催生“龙头”。按照“谁效益好、辐射力强,谁就当‘龙头’”的原则,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方针,不限所有制,不限部门,不限地域,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2)要重点扶持,造强“龙头”。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兼并、合并、股份制等形式,解决企业资金制约问题;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规模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要转换机制,夯实“龙头”。要继续搞活现有的龙头企业,对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应将改革重点转向搞好企业内部管理上来,抓好企业运行机制的创新,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4)要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国际“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着眼于经济全球化,适应农业技术高新化、开放化的新趋势,因此要想方设法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创品牌、创名牌,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区别于传统经营模式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水平决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社会化服务又对农业产业化起重要的反作用。农业产业化越发达,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就越多,范围就越广,程度就越深。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都是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大农业(包括一切农业关联产业)的产业部门是农工商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除了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外,其余各环节都属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容,这就对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国农业产业化相对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化服务薄弱,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的生产领域。资料显示,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与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劳动力之比是1∶7,而我国则近10∶1。要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大力拓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物资供应、政策咨询、信息搜集、科学技术、资金信贷、加工转化、储藏运输、市场营销、社会保障、法律支持等各种服务产业,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诸多职能分离出来,发展壮大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此应该重点建立几大体系:即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国家农业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等。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包融、纵横城乡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使之成为统一有序且及时主动为农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五、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但仅靠企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基本上是按照商业保险模式经营,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风险分散机制缺失,造成了农民保不起、商业保险公司无力也不愿意承担风险性较大的农业保险责任的尴尬局面。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借鉴一些地方开展试点工作的经验,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项措施,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1)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市场运作、自愿参保的原则,在保费上兼顾投保人缴费能力、财政补贴能力和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实行“低保额、低保费、保成本”的保险模式;(2)对于经营政策性农业业务的经济主体参加农业保险时,可获得相应减收保费、降低费率、保费补贴等优惠;(3)应加快《农业保险法》的立法进程,使农业保险有法可依。

加快新农村建设篇4

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强化田网、路网、水网配套,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分类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和道路安全等级,切实改善农村出行条件。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农村能源工程。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链接: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等方式解决农村21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约8万公里,全省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大部分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施“进组”、“入院”和“到田”机耕便民道建设20万公里;实施农村能源工程,完善沼气服务体系以及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稳定粮食生产。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加强田间基础设施、良种选育、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落实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大力实施“米袋子”工程,积极推进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和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工程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设施建设。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

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实施“菜篮子”工程,加快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优质油料、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蚕桑、中药材、烟叶、林竹和花卉等优势特色效益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全国行业领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

提高农业科技和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养殖、精深加工等农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贡献率。

链接:建设1000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县,实现农业新增产值1000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00万亩;建设木竹工业原料林、特色林产品、生物质能原料林和种苗花卉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000万亩;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6000家以上,其中亿元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5万个以上,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000个以上。

加快现代新村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推进新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

加强新村规划建设。科学编制县域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在条件适宜的地方相对集中规划布局村庄。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倡导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

链接:推进一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整县推进的示范县(市、区)建设,建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100个以上。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严格执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强就业信息引导,开展劳务输出对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严格执行农业补贴制度,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

加快新农村建设篇5

――生产发展是农村的物质基础。潞西市有人口3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2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0%以上,农民占绝大多数。因而加快农村生产发展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的重点。要加大农业机械、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重点加强优质新品种试验示范、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藏、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方面的技术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施“绿色证书”、“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创建一批科技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使多数农户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十一五”期间,以培训10万农民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使全市60%以上的农民掌握一门技术,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全面实施完善义务教育,强化职业学校教育和农村寄宿制教育;积极实施“劳务输出工程”;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组织实施好“兴边富民工程”30件实事。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点。要以芒市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发展遮放次中心城市及风平,轩岗、勐戛中心集镇,增强城镇的辐射、服务和聚集功能,促进城乡良性互动;以“一横二纵二环二边”为主的公路建设网络,新建公路198公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通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果;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保障体系和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内在要求。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建设新农村主要任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组织实施“百县千乡”文化工程、“广播电视进万家”工程等;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做到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组有文化活动点,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食粮;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滋生和蔓延,开展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倡导移风易俗、婚事丧事从简的新风;全面贯彻《全民道德建设规范纲要》,教育农民群众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帮助农民依法制定适合本村、村组实际的《乡风文明公约》,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村容整洁是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基本要求。解决农村的环境设施建设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要求。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帮助其做好规划工作,而后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开展试点工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寨进行新农村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以改水、改厕、改厩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建设;加强资源管理和利用工作

――管理民主是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组织保障。如何把基层民主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建设新农村的难点。要继续深化各项农村改革,巩固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乡财县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定农村党员建设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从而推动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民主化,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加快新农村建设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9-0057-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三改一化”的历史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第一要务则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又在于大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有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位于安徽省霍邱县的庆发集团则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安徽庆发集团概况

霍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南枕巍巍大别山、北踏滔滔淮河水、西与河南接壤、北与阜阳隔淮相望、东与六安、寿县毗邻、南与金寨相连。霍邱面积3493平方公里,物华天宝、素以鱼米之乡著称,盛产粮、油、棉,是国家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是国家和省棉、油、猪、山羊、禽蛋、杞柳等生产重点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在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县中,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工业,带动人民致富是个关键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实地考查了当地最大的民营工厂,也是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庆发集团。

安徽庆发集团始建于1986年,原名是霍邱县蒋家湖柳编厂,从几间小平房起家,2003年成立安徽庆发集团。产品开始时主要以柳编为主,现原材料已扩展到草、竹藤、铁、木等,产品种类已达23万种,每年新开发产品2000多种。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稳定客户100多个。该集团2006年柳编业出口创汇6 500万美元,位居全国草柳竹藤工艺品外贸出口50强企业榜首。

二、独特经营模式:基地+农户+分厂+公司

安徽庆发集团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其精诚团结的内部队伍,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基地+农户+分厂+公司。

1.种植在基地

庆发集团引导农户种植杞柳等原料。采用保护价进行收购。集团在农户种植杞柳前就与农户签订合同,约定将来收购的价格,价格核定一般会远远高于种植粮食作物。农户在土地效益的驱动下种植杞柳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样就保证了稳定的原材料。另外有一些原材料,如芝麻栉、玉米皮等过去一直作为废料被农户丢弃在田间地头,而现在也作为产品的原材料进行收购。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一般情况下,一亩地平均增收1000元左右。正是这样一种“订单”式的种植,促使农户积极种植杞柳,目前,已形成连片种植8万亩,加上零星种植,估计总种植面积10万亩,仅此一项就为农户增收近1亿元。另外,当地的地理特点也促使农户愿意种植杞柳,霍邱很多地方地势低洼,经常遭遇水灾,若种植通常的粮食作物,一旦水大则产量非常低甚至绝收。而杞柳不怕水淹,对地势要求较低,河滩也是较好的种植地。

2.加工在农户

每家每户都是一个小型加工厂,农户可以从分厂领取原料,也可以用自家种植的,根据分厂提供的样品,经过技术培训后即可参加生产。一般十来家组成一个生产点,每个生产点选举一个联系人,由他与分厂直接联系。收益采用计件工资,一般来讲,一个普通的农妇一天加工费可得56元,年均收益4000元~5000元,若常年从事编织年均收益近2万元。同时,还可兼做一些其他的家务事。据集团的魏副总讲,现在每天30元的活都没人愿意干,外出打工的人也少了。编织带动一方农民走向了富裕,当地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柳编编来了新房、编来了新娘、编来了小康、编来了希望!可见庆发集团的柳编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

3.组织在分厂

在整个产业链过程中,各地的分厂承担着桥梁的作用。一方面把公司的订单样品提供给农户并进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进行原料种植的引导、收购及对产成品的回收。这样,则避免了公司因农户分散而带来的管理上的麻烦。在收益上分厂主要赚取产品的差价,自负盈亏。目前,庆发集团的分厂有7个,分别设在霍邱县城关镇、霍邱县城西湖乡、霍邱县临淮岗、山东临沂市临沭县工业园、安徽寿县安丰塘氏镇、安徽省阜南县、安徽省霍山县工业园。

4.销售在公司

整个柳编产品的销售则由公司来完成。公司主要采用参加华交会、广交会及国外展销获得订单。针对老客户主要采用传真、电话、电子邮件等手段,目前,已有稳定的外商100多家。公司同时非常注重新产品开发,有一支30多人的产品研发队伍,平均每年开发2 000多种新品。在开发新产品上。公司除依靠自己的力量外,同时也采用与老客户共同研讨、预测的方式,这样的产品往往更有市场,因为客户更熟悉本国、本地的市场。

三、调研结论和建议

1.公司的经营模式值得推广

利用当地的地理特点和廉价、富余的劳动力资源,为公司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较大的利润空间。借助于分厂变分散为集中,省却了管理上的麻烦和不便,节省了管理费用。销售及新产品开发的控制有助于公司掌握主动权、统一管理。

2.造福于民的组织更有生命力

农村的贫穷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如何摆脱贫困则是个难题,但有一点非常清楚,就是单纯依靠种植粮食作物永远富不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农产品作原料发展工业。庆发集团无疑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它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动当地农民走向了富裕之路。

3.民营企业更需政府关怀

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往往生存更加艰难,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压力较大。庆发集团也同样,现任董事长姜一勇吃住几乎都在公司,晚上经常工作到深夜,他的父亲和两个弟弟都为公司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我们认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更需政府的关怀,并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在这一点上,霍邱县政府比较重视,县政府不仅尽量给予宽松的政策、资金扶持,同时,还派出优秀的管理者参与公司管理。

4.公司管理需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庆发集团是一典型的家族企业,随着公司不断壮大,小作坊式的管理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后有较大调整,但管理水平依然跟不上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公司想在近几年内上市,这一管理模式明显落后,因而建议进行股份的进一步调整、引入现代化企业制度、实现高水平的管理。

5.管理及销售手段需借助网络进行

随着集团的发展壮大,管理上完全靠传统手段已形成一定弊端,监管成本加大,信息沟通不及时。因而建议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与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出适合公司使用的一套管理软件,从而做到信息及时,管理及时。在销售上需借助网络加大宣传力度,扩大销售市场。方法有四种:一是完善公司的网站;二是加入知名度较高的搜索引擎,如Baidu、Google;三是加入知名度较高的B2B平台,如阿里巴巴等;四在知名或相关网站投放网络广告,如SOHU、新华网等。

小小柳条撬动大世界,庆发集团目前已成为以柳编为主,粮油、房地产、宾馆、旅游等多业并举的大集团。

加快新农村建设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城市化 农村经济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 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应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人口,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1.农业已经没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农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近10亿的农业人口,其中农业劳动力至少4亿,耕地19亿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不到2亩地,每个农业劳动力不到5亩地。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是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业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增长的空间受到制约。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很难有大的突破。即使按照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求,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最大需求量也不应当超过4000万人。按每个农户3口之家计算,约1.2亿农业人口,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我国10亿农民,其中至少80%即8亿农民,属于“多余”人口,应当转移出来。他们要想在农村就地消化,就地脱贫,永远不可能。尽快的、大规模地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2.城市化的理由

城市容纳和消化农村人口的能力强。现在,我国每年农村常年外出打工人口约为6000~8000万。其中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的农村打工人口就超过1500万。全国的农村进城打工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小部分集中在中小城市。这个情况表明,只有大城市才有更多的资金,更多的财富,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容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可能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拥有十几个、几十个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我们的农村人口数量就不会像目前这样庞大。

3.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与现实不相适应

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峰值。为了实现城市化,必须设法将至少10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依靠现有的城市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城市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包括大城市也还是太少了。我国的城市规划不是太大了,而是还不够大。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需要更多、更大的城市。中国应当是世界上大中小城市最多的国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10亿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把农村人口装进小城镇,不是城市化,不是真正改变农民身份,不是我们的目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只有当城市人口占70%~80%的时候,才算实现城市化。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里,没有二三十个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没有二三百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就无法把10亿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就实现不了真正的城市化。

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城市化关系到中华 未来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作为人类一部分未来的自身品质和生存质量。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维护农民权益

农民拥有的最大宗资产是土地,我国农村经济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从土地改革入手。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依靠农民脚下的土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基础。由于土地征用制度不合理,使农民的财产权益受到很大侵害和剥夺。

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征用制度和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

《 》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 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用。”《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然而在实际中,“公共利益”这一范畴被扩大化了。国家建设用地也成了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征用土地,即公共利益与国家建设划上了等号,这就人为地扩大了征地范围。征用权没有限制,政府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

在征地补偿标准上,也存在范围窄,仅限土地补偿,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二是计算方法不科学。我国仅以前三年平均产值的若干倍计算,不考虑区位差异。在补偿款上,也存在截留现象。

2.农村土地产权的不完整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但国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种权利具体表现为农户对地的所谓承包权。

然而,在现实中集体所有权是虚拟的,他不拥有土地的收益权,抵押权。由于中国关于农村土地的一系列 政策要通过乡村干部来落实,这使乡村干部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代表。征地过程中的利益驱使,让乡村干部和政府、开发商联合起来侵占农民利益。由于农民没有完整的土地产权,也缺乏一系列的救济措施,[权力侵犯农民权利就不可避免。据统计,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损失了大约2万亿元财富。

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必须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让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允许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同时制约政府滥用征地权力。另外,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征地的范围,规范征地程序,改变征地补偿办法,对被征地土地产权主体实行合理补偿。二是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性质。使农民拥有处分权,赋予农民对土地的转让、抵押权。这样不但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权益,而且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1.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发

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

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农产品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完成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绝不再单单是国家统一调拨的统销品种和战略物资,而完全同 产品一样,具有鲜明的商品属性,其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这样,要抢占市场份额,要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要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当然,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农产品价格问题,因为它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大部分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求仅在国内封闭的市场中运行,现在迫于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制定农产品价格不但要顾及国内市场,而且还要考虑国际市场。一些农产品质量次、包装差、价格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是原来具有一定优势的产品的出口也受制于技术壁垒,农产品的低价优势也随着农产品 增大而慢慢消失,这都是我们面临农产品市场新情况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是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从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现状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方法和加工过程,农产品成分、性能及卫生检疫,农产品包装和储运环境,认证和审批制度,都提高了标准和限制,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困难日益突出,甚至一些优势传统商品的出口也障碍重重。这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至今我国尚未全方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用标准化手段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提供技术保障。从全国来看,重点是要在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其实施与示范,加强与监督。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建设完善农业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其目的就是着眼于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七大体系”不仅是在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力措施,同时也为建设新农村、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保证。因为,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 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就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蓄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农业科技基础实习、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动物保护工程、水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和完善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扑灭能力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控能力的支票物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系统工程加强农产品监测、检测、认证和监督系统与设施建设,进而建构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遥感监测工程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进而建构发燕尾服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营销服务水平的农产市场信息体系;通过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农村沼气工程、沃土工程、农业生物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加强农业资源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基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工程、部级渔港工程和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工程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进而建构围绕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加快新农村建设篇8

关键词:基层组织 建设 新农村 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其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一、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农村党组织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对基层党组织的职责职能提出新要求

生产的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实现途径和基本目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经营形式多样化;二是新型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农村经济社会组织多样化;三是农村劳动力加快流动,党员就业方式多样化;四是农村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根据这一时代特征,我们必须重新对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和作用重新定位,将工作重点放到引领科学发展、强化组织功能、服务党员群众、维护和谐稳定上来,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要求:“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动员广大党员群众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把党建活动成果转化为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动力,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三)对基层党组织先进性作用提出新要求

建设新农村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体现先进性,做好表率和示范:“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组织”。既要通过改进作风,完善制度机制,联系好群众,又要通过教育培训,增强致富本领,通过强化引导,达成思想认同,组织凝聚群众。做到在联系中服务群众,在组织中动员群众,在凝聚中团结群众,进一步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合力。

二、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与新农村发展存在“不适应”的问题:

一是领导方式不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农村的社会生活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却没有及时改进,领导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和领导方式,没有从过去注重行政命令转变到引导、教育、服务上来。从而出现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

二是工作能力不适应:面对农村经济多元化的趋势,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思路单一、驾驭和领导发展能力不足;针对农村利益诉求复杂趋势,存在化解矛盾方式单一,甚至束手无策;对照新形势新要求,存在眼界不宽广、创新能力不足;还有一些干部自我发展能力存在缺欠等。

三是党员队伍不适应:农村党员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但党员队伍在结构上存在老党员多、青年党员少,男党员多、女党员少,文化程度低的党员多、文化程度高的党员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在党员发挥作用上:有些党员只愿自己富,不愿带领群众共同富,示范作用差;有些党员自身发展进取意识弱,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还有一些流动党员常年在外,党员作用在流动中流失;这些都影响了党组织在新农村发展中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新农村快速发展

当前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选准配强班子,强化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保障

选好班子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结合农村“两委班子”换届之时,推荐有作为的人才进入班子,通过“双推一选”、“公推公选”等办法把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型”人才选进村级班子,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二)夯实工作基础,筑牢新农村建设战斗堡垒

新农村建设,村支部是关键,要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这个主题,不断提高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改进基层党支部的设置:顺应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分布情况,按地域、行业等特点,村级设立党总支,下设二级党支部,根据党员的特点设立特色型党小组,或按“支部(党小组)+协会”的模式,建立产业(企业)型党组织;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区域)二级支部为骨干,特色党小组为基础的农村新型组织体系。二是抓好后进党组织整建:机关和上一级组织要定期排查,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及时下派能力强的党务工作者进行帮助,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建设水平。三是加强村级党组织活动的硬件设施建设:要按照“建、管、用”并重的原则,不断强化活动场所的办公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之成为乡村的管理中心、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切实为教育党员、培育新型农民起到主导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推进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使农村党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引领者。一是着眼党员队伍的结构改善:努力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二是着眼于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成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对流动党员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强化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引导流动党员“服务他乡发展,推进家乡建设”,是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断线。三是着眼于发挥党员作用: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为民服务制等活动,激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自觉发挥表率作用。

(四)抓好教育培训,提供新农村建设的人才

人才是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不竭源泉,只有不断满足新农村建设人才、技术方面的迫切需求,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才智支持。一是要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把各行各业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使农村党员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坚持“学得会、用得上、有实效”的原则,以街道或村级为单位,定期举办农业实用技术、科普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

(五)完善制度机制,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环境

新农村建设不但要经济发展,更要社会和谐,要通过完善各种基层组织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和谐运转。一是进一步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推进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二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村务公开制度,较大开支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规范村级财务审批程序,每季度把村务、财务情况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建立民情民意收集制度,通过电话、信箱和问卷调查等形式,掌握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妥善处理反映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环境。

(六)落实发展要务,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上一篇:电焊培训方案范文 下一篇:农技人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