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3 17:25:05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1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S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52

1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以下普遍问题:

1.1 资金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会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部分资金。而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传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资金问题就突显出来。

1.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计划经济时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主体是农村主要劳动力,由于土地集体所有,故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也是通过强制动员机制要求农村劳动力来完成,这种管理机制虽然存在人员浪费、劳动效率低等问题,但是可以支持农田水利设施最基本的低水平运转。

1.3 农村群众未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些基层干部、农村群众缺乏发展农业水利的意识,缺乏大兴水利、主动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甚至一些基层干部也只是被动参与水利建设。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经商已成为农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现象势必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锐减,且农村留守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等现象。这类人群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更加缺乏积极性,也不具备节约用水、发展水利的意识。

2 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性的策略

不可否认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上述现实问题,实际工作中要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促进农业水利的良性发展。

2.1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

资金是阻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政府政策性支持资金无法满足现有农业生产需求的现实条件下,各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多方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比如可以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相应的比例用于水利建设,全面发展民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在不损害国家利益、不妨碍国家统一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来自社会各界的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提高农民主动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愿出资、投资建设水利工程,并将农田水利作为一项产业进行投资经营,由政府部门提供技术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增加水利专项资金的金额,并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水利专项资金全额、合理的应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2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

农村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下列措施:政府部门作为一些大中型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实行集中权管理制度,水利设施的管理、应用、维护等责任均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针对一些市场价值较高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公共水利设施,可采用拍卖经营权的方法,遵循市场规律签订经营合同,确定管理及维护主体;针对一些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可采用专户或专人承包的办法,将管理权承包出去,新建水利项目则可全面开放其经营权,鼓励农民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水利设施建设。

2.3 创新管理办法,增强水利建设意识

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针对破坏水利设施、妨碍经营者正常经营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以保证水利设施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在日常工作中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研究、完善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细化管理细责,并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作为乡镇基层干部的绩效考核内容,将考核内容作为乡镇发展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考核力度;加强水利建设的宣传,利用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宣传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全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氛围。

3 结语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清轩.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从公共产品视角进行的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校报,2015(1).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2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摆出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试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对撰写的论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从总体上概括出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服务功能严重退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田水利发展意识滞后,疏于管理、缺乏新的投入保障机制、农田水利建设制度缺失,管理落后等六个方面。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 发展现状 应对举措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

我国当前的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一方面施工质量有缺陷,或因配套工程未建成,不能达到设计标准;另一方面农田水利设施缺乏良好的管理维护,再加上后期长时间运行损耗,使得本来建设标准偏低的农田水利设施雪上加霜,老化失修问题严重。现在大部分水利设施都已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功能普遍衰减,急需更新改造的达70%以上。

2、灌溉技术落后,设施年久失修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灌溉节水技术以其较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增产和经济效益,并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水资源备受关注,但在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并不广泛。据调查显示,截至“十二五”规划,我国节水技术的成果转化率只有20%左右。田间灌溉多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喷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先进水灌溉技术的覆盖率不足10%,全国灌溉水的利用率平均仅为0.4左右,比先进国家低3%-4%。在灌溉技术落后的众多原因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先天不足”――设计标准偏低,工程配套不全,“后天失调”――维护管理跟不上,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设施年久失修是其主要因素。

二.农田水利发展意识滞后,疏于管理

1、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从倒退进入缓慢恢复时期,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情况不断重视,投资数额增加,但也主要用在了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同样没有得到重视。综其原因,一方面,从水利建设布局上来看,国家更加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每年的水利投入基本都给了大工程、大项目与城市、工业用水保障上,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现在农村很多的农田水利工程都是建国初期所建,经多年运行,许多工程都已年久失修,可以说这些年来,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都是在吃老本。

2、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农村地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 “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作为基层政权组织,成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主要保护管理主体,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与管理,使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有条不紊的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农业生产的激励问题,但是并没有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管理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农田水利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

三.缺乏新的投入保障机制,管理落后

1、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是政府、集体投资,农民投劳的发展建设模式,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较好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实施改革苑乓岳矗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模式被打破,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问题暴露出来,愈发严重。特别是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资源投入力度明显不够,远远滞后于农村现实农业发展需求。

2、基础农田水利设施资金投入来源缺失

基础农田水利设施大都处于大水利的末端且基本由农民集体管理,即由受益农户直接推选委员会或专人进行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减少和农村经济发展客观需求矛盾突出,有些基层乡镇政府没能认清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状况,盲目达标工程,超前建设问题严重,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负担逐渐加大。农村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及公共资源供给与实际需要脱节,不愿将资金花费在投入多、短期效益差的农田水利建设上面,导致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格局扭曲,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农田水利间的的发展。

四.世界各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经验与借鉴

1、政府投资主体地位,吸纳各方投资力量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公益性强,投资周期长、规模大,市场化改革无法完全代替公共投资,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投资中政府依然要发挥主体作用。在发达国家,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是处于同步增长的状态。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使农田水利投入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水平相同步,即应该加大农田水利的投入水平。同时要使政府投资占据主体地位,并明确资金投入方向,更多的投入到公益性项目。

2、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制度,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1995 年我国在湖北省建立了第一个用水户协会组织,到今天,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深入发展并推广使用。国外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证明,在减轻财政负担、农民税费和改善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这种灌溉管理制度适宜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使用,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但是这需要国家提供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还要出来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其实施。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有针对性、详细的、具体的实施细则,来保障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能取得良好效益,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跟朋,方金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和对策[J].农村区域与发展.2013(5):26,35.

[2]孙海龙,王环等.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区域与发展.2013(6):22,2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3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对策

1黑龙江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现存在的大部分水利工程都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不仅工程设计标准较低,而且设施较少,质量较差,配套齐全。我国灌溉输水渠道多以土渠为主,不仅没有防渗措施,而且存在渗漏、跑冒及坍塌等问题,导致水资源存在较大的损失。

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率低

近年来,我省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方面加大了建设的力度,而且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及技术不完善,从而导致水利配套设施配套率较低,部分灌区存在着缺桥少涵、有井无机及有机无泵等情况,导致水利设施无法发挥其重要作用。

1.3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当前我省一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多是依赖于国家投资,地方政府及乡镇由于财政紧张,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来对小水库及堤防进行维修和加固。但由于国家投入资金有限,这就导致每年的维修、加固和建设只能解燃眉之急,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再加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贷款缺乏可行性,而且投资项目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无法有效的吸引社会其他投资者进行投资。

1.4工程管理体制薄弱,责任不明确

在黑龙江省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上,同样存在着产权不明确,维护管理责任不落实,运行困难等问题。一直以来,由于体制和历史等原因,人们普遍的认识是,农田水利设施应该集体来建,集体来管,而在的使用过程中,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过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由乡镇上的水利服务站加以管理,但经过农村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后被撤销,这就使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而且当前农民农业生产过程中灌溉用水和用电价格普遍较高,这就导致多数农民由于无力承受高额的水费和电费,往往是为了保证正常的农作物生长来进行浇水灌溉,不会为了增产而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再加之当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还存在运行难及水费收缴难的问题,这对于农田水利设施效益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提高黑龙江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具体对策

2.1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供给多元化

首先,加大政府供给投入。我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仅底子薄,而且多年来存在较多的欠账,投入不足。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政府对农田水利设施的财政投入,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增加。进一步拓宽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渠道,实施“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科学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配置,有效的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的收益。同时政府还要扩大节水和抗旱设备的补贴范围,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利用地膜、深松整地及保护性栽培等技术来加快推动农业的健康发展。其次,鼓励和引导市场参与供给。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民间资金十分活跃,这些投资多会寻找高回报的投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充分的吸引民间投资,将民间资金引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领域,有效的缓解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民间资金注入后,完全有能力经营和管理好建设项目。另外,可以鼓励农民自行兴建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还能够使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有效的管理。

2.2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

进一步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同时针对我省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实际情况,明确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和相应责任,加快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费体制及运行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需要从法律上对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者的主体、范围、收益分配、管理及维护责任等进行明确,政府做好引导工作,给予水利建设投资者政策上优惠和补贴,这样就能够使希望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农民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同时还要规范水利灌溉设备的供应、灌溉用电及道路维护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小型水利设施能够更好为农业生产服务。

2.3加强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与养护

水利工程的建设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每个环节部分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设备的质量方面一定要得到全面保证。必须要有齐全的工程管理标准与规定、法律等相关资料。另外,应制定完善的工程维修养护方面的费用规范标准,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以及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向受益人与收益企业收取一定的资金费用,并将收取来的费用作为工程的后期养护,并且还要大力推广工程建设的新技术,以此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与日渐发展的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的生活相适应,从而让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将自身的效益充分的发挥,以此对农民进行良好的服务。

2.4加大宣传,扎实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农村普遍存在水利设施建设跨区域协作难,地方政府组织难,农民群众出工难等实际问题,与此,各级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发达群众,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挂钩等途径,建立硬性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实农民投工投劳补贴政策。对于一些偏远地区乡镇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财政上给予适当的倾斜,采取多种方式来充分的调动农民对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相关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有效的对当前水利设施落后陈旧的现状进行改善。

3结语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促进“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一直属于集体共有,工程设施在管理上较为混乱,存在着年久失修及人为破坏问题。由于小型水利设施作为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需要针对当前我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实现粮食的稳产和增产,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任安 单位: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徐荣才.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06).

[2]陈孝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探讨[J].机电信息,2010(06).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4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措施

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尽管取得长足发展,但水利基础仍然薄弱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要与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可谓任重道远。

一、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目前,国家水利部门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往往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但对农民帮助最大的其实是“小农水”,大旱旱情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山区,这是因为“小农水”缺水。而地方政府同样为了创造较高的GDP去搞工业、搞房地产建设,严重忽视了农田水利建设。形成了“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

2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我国目前很多农村的渠系工程都是三四十年前所建,很多工程都出现了老化失修。全国有8.5万座水库,多数是改革开放前建设的,而且其中3万个中小水库目前需要维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大规模地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有些地区连维修的工作都减免了,很多渠道和水库或被泥沙拥堵,或被用来排放污水。截至2007年底,中国病险水库已经占到了水库总数的42.5%。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从历史上看,在集体化时期,国家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一直依靠的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强制动员机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这种强制性的社会资源动员机制虽然减弱,依然存在在收取农业税基础上的“乡提留、村统筹”作为固定的村庄公共建设资金来源,并且从制度上仍然规定农民有义务通过“两工”来为村内的公共基础建设投劳。但是,国家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使得乡村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不再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单纯依靠“一事一议”制度来筹集必要的管护资金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二、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1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1多主体”构建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供给主体新模式。

国家应根据农田水利的不同性质,建立起由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制。采取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县乡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着重解决好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问题。比如,大型水利工程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在目前县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通过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即主要由省级政府“出钱”,县级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一些小型的农村社区内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因为可以使农民直接受益,并且投资不大,可以采取农民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来投资建设。

“2多渠道”构建财政渠道、市场渠道、其它渠道共同参与的筹资新范式。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充足的资金资源是重要保证。过去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而事实表明,仅仅靠政府财政远远不能为广大农村提供足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服务。因此,需要构建“多渠道”筹资新范式,以此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融资难题。包括:a.财政渠道。b.市场渠道。c.发行渠道。d.其它渠道。一是非政府组织筹资渠道。二是境外筹资渠道。三是个人筹资渠道。四是企业家捐助。

“3多元化”构建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资源投入新格局。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财政资金聚合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逐步构建起对农业、农村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从历史角度看,农民资源投入一直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资金和劳务来源之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村庄社区内的农民,他们是主要的受益群体,农民资源从理论上应该成为社会动员的主体。

在国家财力尚不十分雄厚的前提下,单方面地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存在着困难。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是增加投入、提高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2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形成新的建设和管理机制。

2.1实行水利建设问责制。这个问责制主要针对地方政府。目前我国频繁的大旱大涝一方面是天气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人为因素―――政府的责任,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么多年存在的严重问题,因为地方政府对农田水利财政投入不够,特别是没有重视小农水的问题。因此干旱问题也是责任问题,是地方政府的责任问题。

2.2重构农户合作机制。农田水利建设是需要集体行动的,分田到户后,的确与过去相比难以组织起大的农田水利建设。但并不是没有任何办法的,一方面,可以借鉴集体化时期动员农户合作建设农田水利的经验,重构农户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当地农村本身的特点,对于合作传统良好的农村社区,可以引入用水户协会等合作模式,政府适当补贴,帮助其自立发展,最终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应用和维护机制。

2.3建立“农民本位”为主线的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与管理机制。我国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也很不同。应该在组织与制度上进行新的安排,保证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体现,以农民的需求作为建设项目选择决策的依据,建立农民意愿表达机制。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与管理,农民的声音一直是缺失的。未来应该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参与项目管理的相关监督机制等。这样农田水利才能真正搞好。

3倡议推广“以工代赈”,贮水于民。

我国一直是季节性气候很明显的国家,在雨季时会下很多雨,而在旱季时又有可能几个月都不下雨。其实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大到大江大河的治理,小到沟田渠、堰塘的维护等等。这些设施在有雨时把多余的雨水贮藏下来,到旱季时拿出来用。

其实,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就是给农民和庄稼买保险。所以,为了彻底解决“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建议国家调整水利投资方向,拨出专门经费,让农民在农闲时进行修建贮水用水的沟塘渠堰。如果能够从上千亿的水利资金中拔出600亿专门用于粮食主产区的沟塘渠堰建设,既可以增加1000万的农民就业岗位,又可以进行“贮水于民”的工作;既能提供就业岗位,又能使国家未来粮食安全有了长久保障,也不致于屡屡抗旱了。

三、结语

总之,应当继续发扬几十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好传统,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方法,逐步建立起政府规划管理,资金扶持引导,技术指导服务,农村集体(村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个人广泛参与、民主协商、自主兴办,把市场机制引入经营管理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5

我国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不能满足建设需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1998年以来,国家增发大量国债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国债资金K占年度间中央预算内农业基建投资的70%以上。但只靠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停发国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又会大幅度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实际上,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继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以来,2006年又接近4万亿元达到39343.62亿元,2007年更是史无前例地突破5万亿元。这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的财力条件。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

我国政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在重心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比重偏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包括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既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又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主要偏向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建设等,加之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底子薄、基础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河流缺乏必要的调蓄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还不健全,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数据显示,2000-2006年各年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增长速度均低于1%,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仅为44‰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又仅占到41%;已建成的8亿多亩灌溉面积,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全国农田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灌区中等干旱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

财政对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比重偏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财政用于带有广泛社会性的大型水利建设(如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出比重偏高。“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大型水利建设资金达1100多亿元,约占我国“九五”期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的70%左右,而且大部分大型水利建设资金又被应急投入到了防洪、抗旱、灌溉等救急性工程项目上。同时,林业生态建设投入资金所占比重也较高,2000年所占比重达到18.2%。大型水利、林业的特点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其受益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而在统计数据时,这部分投入都是计入对农业的投人中的。因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真正直接得到的财政支持,以及在建设中农民真正直接得到的切身实惠被放大了。

二、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

我国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不高,与建国以来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取向有关。建国以来,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主要被集中投入到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中,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主要划归地方政府负责。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力被大大削弱,地方财政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疲态。而在地方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中,县乡两级基层政府又是农业基建的“主力军”。财力不足,加之财权事权不对等,基层财政在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早已是不堪重负。特别是在取消农牧业税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基层政府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地方的财政基本沦为“吃饭财政”甚至“要饭财政”,根本无力承担支持本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2003年起中央取消农村“以工代赈”的“两工”制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同时面临资金和劳动力两方面不足的问题,建设极难得到落实。

三,进一步丰富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

针对基层政府财力紧张、无力承担农业基建任务的实际情况,中央从2007g起开始逐步试点推行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一事一议”从发起的初衷上看,一方面为了缓解基层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了激发广大农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从目前的实际效果上看,“一事一议”确实在诸如民主公开、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试图通过村民自治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来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实际执行中是很难做到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资金问题。农民收入水平很低,如果缺乏财政的有力支持、得不到政府的配套资金,就算自主筹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一事一议”筹资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很差。农民不是不想通过自身力量筹资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日益加剧的贫困状况让其有心无力。尤其严重的是,越是迫切需要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贫困程度往往越高,“一事一议”的筹资难度越大,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其建设的滞后又反过来加重了该地区农业的落后、农民的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是劳动力问题。在如今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一般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不具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力条件,“一事一议”的筹劳制度因而难以得到落实。鉴于我国当前的农村劳动力结构,比较可行的方案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建筑施工队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农民的贫困程度,决定了通过“一事一议”自发出资找建筑施工队的办法不可行。

另外还存在组织的问题。一是集中村民难。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一到农闲,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或者经商,务工地点比较分散。同时,有不少村民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参与热情,认为村内事情是村干部的事,召开村民大会议事的难度较大,村民到会率难以保证。二是意见统一难。一些农业基础设施,有的农户直接受益或全部受益,有的农户间接受益或部分受益,前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积极性较高,后者则较低,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三是执行落实难。在实施“一事一议”过程中,即使提案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大部分人表决通过了,但没有通过的一部分人在筹资过程中往往会拒交款项,而只要一户不交,就会引发其他农户相继拒交“一事一议”款,执行难度很大。

纵上所述,从建国以来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谁是建设主体”的问题上,中央把建设主体下移到地方,省、市级地方政府又继续将其下移到基层,基层因为无力承担又进一步下移给农民,农民作为我国最贫困的人群,就算推行“一事一议”的民主制度,显然也无力作为建设主体承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 特点 战略地位 建设措施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生产不仅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而且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1.小型农田水利的特点

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问题;解决措施

1.当前农田水利灌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逐渐加大,农田水利工程重中之重的农田灌溉问题也必然受到重视,其成败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问题。随着水资源的日益贫乏,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就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灌溉的整体来看,依旧存在着很多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我国农田水利灌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投入资金和管护经费的缺乏

随着人们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针对“三农” 的投资也在逐渐的提升,但由于我国农业占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绝大部分,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出,尤其是针对农田水利这一个环节,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从目前我国对农业的资金注入来看,还是缺乏一定的资金注入。缺乏资金注入对农业水利灌溉是一种不利的因素。同时,在很多的地区,水利工程都是建设在比较偏远的地区,这样就给管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随着国家管制要求的不断提高,管理力度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样就使得管理控制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资金投入相对较小,在管理控制方面的经费就非常有限, 同时,很多的水利工程在建设线路方面非常长,要经过很多的偏远地区,这样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在成本方面也是在一直进行更改,很多的水利工程在使用以后也出现了维修费用不断增加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解决,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使用量非常大,但是,在灌溉收费方面却相对较低,在一些情况下是比成本还低的价格,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农民的利益,但是对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却是非常不利的。

(2)灌溉方式和灌溉技术的落后

在很多的农业生产地区,在进行灌溉的时候还是在使用人工的方式来进行操作,这样对水源的分配和节水效果都不明显,在灌溉技术方面没有得到提高,也会导致水资源浪费,在很多的地区还在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这样在上游会有很多的水资源进入到土中,但是,在下游就会出现水资源匮乏的情况,这样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

(3)配套设施不完善。

针对不同地理位置的农田来说,其水利灌溉的效果应该是不同的,针对一些雨水相对充足的地区,其农田的水利灌溉可以相对减少,针对那些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地区,需要强化水田的灌溉,针对不同的地区需要有不同的灌溉配套设施,以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基础开展农田的灌溉工作。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农田水利灌溉整体情况来看,许多地区水利灌溉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出现了水利灌溉中的弊端。这种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农田水利灌溉。

(4)人力征集上的匮乏。

近年来,农副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这样就使得很多的农民在种植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了很多的青壮年都到外地去寻找工作,政府想要建设水利工程在人力征集方面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情况下,粮食的价格上涨,但是,很多的农村人员认为在家务农还是不如出去工作,这也是导致农民对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2.农田水利灌溉问题的 解决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即要提升自身的资金聚集能力,也要加强对资金的吸纳能力,吸引外来资金,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从而为我国的农田水利灌溉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同时还要强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建立完善的金融制度,即针对我国农田水利灌溉的基本情况进行相应的管理,对所有资金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和利用,针对不同的地区可以提供一些优惠性政策和制度,使得不同地区的农田水利灌溉得到不同方式的对待,最终使得每一份资金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

(2)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节水浇灌手段是在我国水源不足的实际情况下,提升对水资源的使用率要把农田水利建筑以及节水浇灌项目的建筑综合在一起,增加对节水设施的补贴,促进节水设备的普遍使用,把喷灌滴灌这些节水手段贯彻到每个区域,建筑节水浇灌示范基地,最大程度的增加农民以及国家的利润收入。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农田水利灌溉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重点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即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有所计划、有所侧重。首先,制定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严格的按照计划执行,避免不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浪费。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即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情况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基础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体现特殊性的特点。这样,在计划性和针对性的指导下能够更好的促进农田水利灌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完善化和合理化。可以说,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田水利灌溉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保证,只有在完善的基础设施建条件下才能更好的促进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4)强化管理和维修工作。 强化维修工作时针对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地区而言的,针对这些地区的农田水利灌溉的基础设施需要进行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维修。首先,针对一些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相对完整的地区,需要在使用者前进行检查,这样就能避免因为坏损影响使用,同时也能够解决资金,还需要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解决。其次针对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相对不全面的地区,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尽可能重复利用现有的水利设施,在现有水利设施的基础上进行重新修建,节约成本,避免重复修建。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8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保障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特别是我国的地域广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是一个旱涝灾害频发的一个国家,兴修水利是各个时期统治者高度关注的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极大程度提高了农田水利设施保障农业生产的能力,改变了一些区域的小气候条件,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策略。但是农田水利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于认识和解决,以期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田水利建设保障农业生产方面获得的成就

我国是耕地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耕地资源很少的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着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加之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极为重要的保障条件,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非常重视农田水利的发展,不断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水平,为保障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投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总要农产品的高产和稳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产量的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收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农田水利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特点,改善了部分区域内的小气候条件,改善了生产条件,调整了这些区域的种植结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和缓解了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利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水资源季节性和年度分布不平衡的特点,让农民能够在雨季时节和雨量丰沛年份多余的水储存起来以保障干旱季节和年份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保证珍贵的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二、农田水利建设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农田水利建设获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进而削弱其保障农业生产发展作用的发挥。

(一)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

新世纪以来,国家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极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与此同时,也给农田水利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税费改革后,我国水利工程的农业水费从原来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变为经营性收费,收费的变化使得一些农民的思想观念难于及时转变,这些人认为,如果是国家兴建的公益性供水工程,使用者就应该缴纳水费;但是如果不是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公益性供水工程,那么使用者就不需要交纳水费。随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革在农村里不断的深入,依照国家关于水利建设的政策规定:水利工程的水费由享有管理权和使用权的主体来收取。因此对于那些以群众集资兴办为主和少量的国家补助所建成的小型水利工程,由政府向使用者收取水费是不合理的。人们的这种观念往往都忽略了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水利工程除了保障农民的农业生产外,还涉及当地的防洪、除涝和抗旱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另外这些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还需要投入许多的费用,是需要向使用者收取费用的。因此,为了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的持续投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到位。

(二)农田水利投资不足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不用为农村集体的建设项目投工投劳,加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限制了其投资农田水利建设的能力,总体上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与农业生产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距。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兴建的,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水利设施已经严重老化或超过了规划的使用年限,其对水资源的调配能力,抗旱防涝能力都不同程度的下降,难于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实施以后,国家的财政主要向城市倾斜,加之大量农民工进城,农村开始出现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新三化”现象,一些落后农村地区的水利投资基本陷于停顿,许多老化的水利工程甚至已经开始成为一种隐患,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最为突出的问题。

(三)缺乏农田水利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加之农村的改革在不断变化之中,难于有一个好的环境认真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与规划有关的调研工作。没有规划或规划不完善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水利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没有短期目标之间顺利衔接。令人鼓舞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开始意识到水利投资的战略意义,2011年出台的一号文件强调,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在该文件出台以后,地方政府开始加快制定和出台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规划,为今后的水利发展事业形成科学的指引。

(四)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农田水利事业突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人才,特别是中高级技术人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现有国营水利管理单位的四十多万职工中,具有中高级技术的人员不足两万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与其他行业比较显得非常小,暴露出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中西部农村地区,技术人员更是短缺。农田水利事业建设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待遇水平不高,难于吸引并留住人才,进行削弱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技术力量水平,无法满足农田水利建设日益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不断规范的管理水平,更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三、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坚强的农业支撑必须依靠农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必须毫不动摇。作为农业生产重要基础的农田水利建设必须始终重视,不能够因为有所放松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因为近年来农村改革带来的一些不利因素,对农田水利投资的重视程度有所放松,必须根本扭转这一局面,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对保障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和领导要把把关系到国民生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中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宣传农田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够接受使用付费的新型农田水利事业,自觉参与和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的事业中来。

(二)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当前农村出现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人口老龄化的现象的情况下,依靠农民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显然不太可能;农村税费改革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一时间也难于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因此,从国家层面上,应该逐步扭转财政投入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政策,逐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同时应该创新体制机制,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保障他们资金的安全与收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田水利投资不足的问题。

(三)制定科学中长期水利发展规划

由于我国各地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及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国家层面制定一个农田水利建设基本规划的基础上,各地区还必须依据当地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以及农业发展条件,科学制定适宜当地的农田水利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更好地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应该吸收水利科学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保证农田水利建设有一定的科学水平,保障其今后一段时期内依然可以发挥良好作用。

(四)深化水利管理与服务的创新水平

加快建立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专业化公司运营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营成本。明确各类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使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激励有效的水利管理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人才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水平,发展和壮大农田水利建设技术队伍。

总之,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田水利建设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农田水利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我们必清醒认识和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防止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再出放松甚至是倒退的势头,以保障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从西南大旱反思我国农村水利投入方式[J].中国合作经济,2010(4):33-35.

[2]陈贵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成就的制度分析[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7-59.

[3]詹逸翰.广东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M].南方农村,2012(5):55-57.

上一篇: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下一篇: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