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3:43

微生物教学

微生物教学篇1

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沿用我院选用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二版教材,该教材共15章内容,用48学时来完成教材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面面俱到,只能是走马观花,会出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听不懂的现象。为此,将教材内容整合缩减为12章,重点介绍1~7章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突出微生物的构造和代谢,注重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内容的介绍,强调微生物研究无菌技术的重要性。在组织教案时注重与先修课程的内容衔接,对先修课程已经介绍的知识,在课堂上不再重复介绍。如在介绍微生物第八章微生物遗传的内容时,遗传学课程已介绍过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变量、涂布、影印”三个实验等内容,则以问题的方式和课外自学的方式复习,不在课堂讲授,把有限的学时用在基础部分。

二、探索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显然,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他们已先修了大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对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积累的特点,教学中,在每章节开篇讲授时,将该章节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对学生提示,以问题的方式提出知识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带着问题浏览教材和在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并让学生上讲台陈述对所提问题理解、与同学讨论的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如在介绍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的内容时,根据第三章内容和知识点设计了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细菌的一般(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及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构造的异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结果等几个问题;根据第四章的内容设计了微生物需要吃什么(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有什么嗜好(营养类型),如何给微生物做饭(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是怎样吃东西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教材,左右邻桌相互讨论,最后由学生来陈述问题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表述,进行归纳提炼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构建了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式讨论教学法,改变课堂教师一言堂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高为主要目标,得到学生的赞同和积极响应,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学生在教学中多次上讲台锻炼,有利于学生早日成才。

三、小结与讨论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对微生物学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建立的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符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微生物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适应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运用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理论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凝炼课程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注意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序组织教学和对重难点归纳提炼,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生物教学篇2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主动性学习;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87-02

环境微生物学是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该课程也为后续的应用微生物学和微生物资源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教学面向本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给水排水等四个专业二年级的所有学生。本课程分两部分: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原理等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经常使用的微生物技术并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教学效果对整个学院的课程体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高校对各门学科的课时安排普遍较紧,本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就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并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方法,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教材是体现教学要求和包含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合适的教材选择尤其重要。市场上有关环境微生物学的教材琳琅满目,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特色的教材包括王国惠教授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教授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任南琪教授主编的《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等,注重突出微生物的独特性和微生物学在工业发酵生产中应用的教材以杨汝德教授主编的《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教程》为代表,突出微生物基础理论和技能,同时符合生物工程课程体系的教材以诸葛健教授主编的《微生物学》为代表。但是核心内容大都一致,考虑本院学生的专业偏向工科和农学方面,因此选择了王家玲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作为课程授课的主要参考教材,很多高校如山东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制定参考书就是选用该教材。该教材知识点简洁凝练,条理明晰,在每章节后有相应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完全符合本科教学要求[1]。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本课程和其他学科的内容是否交叉,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增删。针对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选修过生物学,适当减少中学生物中已经讲授过的一些基本内容;适当减少与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内容重复的部分,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部分、微生物的糖代谢途径等内容不再作为新知识讲解。适量增加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的知识点,如微生物学在环境领域的具体应用,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机理,微生物相关的肥料、农药等;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展,比如说16SrDNA在细菌分类鉴定方面的应用、序列分析、数据库检索方法及其在微生物分类学和系统进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等。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后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增加了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适当选择

1.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以板书、挂图或板图等形式介绍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教学信息量有限,特别是一些图像资料难以展示,而且教学过程往往都是填鸭式的,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综合效果,具有清晰、美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课堂信息量增大后,学生出现跟不上记笔记、昏昏欲睡等现象,课堂气氛沉闷。基于每种教学方法优缺点明显,将其合理运用,比如每节课的脉络知识点,可以用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从而使知识完整化、脉络化;讲授具体内容时,特别是重难点的知识点,如细菌的生长曲线、微生物细胞的分裂、蛋白质的合成,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影像资料,使抽象知识具体化[2]。

2.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理论知识内容丰富,微生物实验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是理论课的一个很好的延伸。理论课上大量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越听越疲劳、越听越厌倦;实验课上则完全相反,积极动手,对不懂的知识勇于提问。如讲授原核微生物的特点“肉眼不可见”,通过实验课上显微镜的放大得以“可见”;再比如霉菌的菌丝形态、菌落特点,理论课只能以图片形式出现,而实验课上观察到固体培养基上黑根霉、黄曲霉等菌落菌丝的具体形态。实验课不但有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基础实验,也有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综合专业技能的培养。将理论与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会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门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状态,进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3-4]。

3.组织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尝试用专题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老师的正确引导是一个组织专题讨论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准备阶段,及时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课题和具体准备情况,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老师要及时充分进行指导。(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当教学内容涉及到某个小组专题讨论的相关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容易理解和牢记相关的知识点。(3)安排学生到教师研究室参观,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和了解教师的科研活动,并介绍教师在科研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做好历年的学生专题讨论的整理和总结,并将好的作品向学生重点介绍并点评。

通过以上措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1)通过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集思广益,所涵盖的内容广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2)开阔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小组在广泛地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专题讨论题目,使学生积极性高涨。(3)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每个小组确定题目后,通过认真思考、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概括至撰写专题讨论稿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能培养动手、归纳总结和独立思考的能力。(4)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专题的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报告、答疑的整个过程需要每个小组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专题讨论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更认识地对待课程的学习[5]。

三、考试方式的改革

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是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地学生的课本理论知识的考查,其弊端在于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思想上“唯成绩论,为考而学”,平时上课不认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投机心理和功利主义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体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老师无从改进教学质量。因此考试方式也要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改变,教学效果的最终评价改革为: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可以调整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由若干部分组成,主要包括网络教育平台的课程学习、文献资料检索、综述、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实验作业、上课出勤、课堂提问等方面。如果考试方式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而且,还会间接制约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进以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必要的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改革考试的方式之后,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四、结语

通过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性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培养合格的环境类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燕滨,许巍.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学”课程教材分析与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12-113.

[2]王君,于智勇.多媒体手段在“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3):67-69.

[3]周开胜.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0,(10):424-426.

[4]李靖,周玉林,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66-1771.

微生物教学篇3

我们采用的病例教学法多为导人法,即在开始上课时即把病例展示出来,因此所取得的效果与病例的设计是否合理,病例是否情节生动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在设计病例时着重遵循以下几点。

1.采用能引导出教学内容的病例

所设计病例应与教材及教学内容相呼应,所提出问题能引导出教学内容,并明确所要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即此病例应能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在思考病例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学习。如我们在讲授狂犬病毒时先导人以下病例:李寻欢,55岁,农民,因肌肉高度紧张和唾液分泌过多而人院。他妻子说他最近出现发热和寒颤,身体虚弱,拒绝进食,因不明原因脾气暴躁,难以自控。他是一个狂热的户外运动者和洞穴探险者。病人入院后不久,便有舌气症、恐水证和癫痛发作,神志清醒和幻觉交替。4天后,病人死亡,常规血和脑脊液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大脑尸检表明有内基小体的存在。针对上述病例,我们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病人最有可能患什么病,此病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部分了解狂犬病人会出现恐风恐水症状的同学能正确回答。教员接着问,李寻欢病史中没有提到他接触过动物,如狂犬等,他可能是通过什么途径感染的?是否与他的“寻欢”方式有关呢?这一问题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以此为线索,开始狂犬病毒生物学特性的讲解。在讲解其培养方式时,我们讲到狂犬病毒宿主范围广,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均易受感染,特别是狗、猫、鼠、家兔、豚鼠、马、牛、羊及蝙蝠等,除了某些蝙蝠为无症状感染外,其余动物感染病毒后都会致命。教员据此追问,李寻欢最可能接触了哪种动物才染上了狂犬病呢?同学们很容易得出是蝙蝠的答案。教员再接着问,他未有动物咬伤史,也就是说没有被蝙蝠咬伤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再提示学员这一现象与狂犬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关,激发学员对传播方式的兴趣。我们讲到人患狂犬病主要是被患病动物咬伤所致,或与狂畜密切接触有关。在大量感染蝙蝠的密集区,其分泌液造成气雾,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至此,学生恍然大悟,李寻欢正是吸人了狂犬病蝙蝠的气溶胶化的唾液被感染。通过这一病例的讲解,学员对狂犬病的症状、病毒培养、传播方式有了深刻印象,又由于其它内容是穿插其间,学员能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病例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在病例设计中,应注意语言生动,最好能有引人人胜的情节。例如我们在讲解产气荚膜梭菌时,先给学员看如下病例:小芳,下荷池采藕,不幸划破足底一块皮肤,伤口被淤泥污染。她以为是小事,只是用池水洗了洗,回家后在足底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可是,当天夜里,她的伤足即红肿。第二天上午已肿至小腿。下午到医院时,连大腿都红肿化脓,剧烈疼痛,高热至40℃。医生切开伤口时流出暗红色脓血,恶臭,并有气泡溢出,在血液中查到“厌氧菌”,人院当天晚上就死去了。学生一看这个病例,先乐了,因为“小芳”是歌星李春波的成名曲,在大家心中就是村姑形象。看到病例结尾,学生都不禁严肃起来,对产气荚膜梭菌所引起疾病的严重性有了初步认识,并对为什么会有“气泡溢出”产生疑问,我们再引导学生思考“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对产气荚膜梭菌增殖的影响,学生对该菌“厌氧、产气”的生物学特性有了深刻印象,进而激发对其致病机理的学习兴趣。

3.利用名人效应

在部分病原微生物教学中,我们利用一些名人曾患此种传染病,设计了一些“名人病例”,取得良好的“名人效应”。在讲授梅毒螺旋体时,我们先以这样一段话开始:“在旧中国有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曾是上海滩上的小流氓,一度为某种疾病所困扰(),并将这种疾病传给自己年仅14岁的妻子(陈洁如)。在蒋与陈蜜月旅行之后,陈洁如发现她身上出了疹子.是什么疾病呢?”马上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部分学生回答是梅毒后,教员再引述陈洁如在《我与》一书中对当时情形的描述:“试用各种油膏擦抹,不但无效,而且越来越糟,后来,突然发现腿上也出现疹块,手腕按脉处也出现两块红疤。它们虽不痒,但看起来很不好,我很发愁,我一生从未得过这种病。”教员重点提两个问题,为什么陈用各种“油膏”治疗反而加重病情?为什么蒋在自己症状消失后还具有传染性?从而引起学生对梅毒螺旋体致病特点和治疗方法的思考,对后面讲的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会反复隐伏和发作的特点有了深刻印象。

4.戏说武侠名人

大学生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对武侠小说尤其是对金庸的小说十分喜爱,对小说中的武林高手的性格特点与特长非常熟悉。我们借助他们的名字,有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如我们在讲艾滋病毒时将田伯光这个“采花大盗”变成了艾滋病患者,在讲授乙型肝炎病毒时,将黄蓉设计成南方医科大学食堂厨师,以黄蓉不再为洪七公做“叫化鸡”,而改为南方医科大学学员做美食了的生动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描述了黄蓉的乙肝症状后,指出她现在“两对半”结果呈:HBsAg(*)、抗一HBs(一)、HBeAg(十)、抗一HBe(一)、抗一HBelgM(十),同时追问她应该怎么办?食堂应该如何处置她?在后面的教学中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轻松完成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课程。

二、病例教学法的优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与临床医学有着广泛的联系,但教材本身记忆性内容多,推理性内容少,而病例教学法具有真实、生动的特点,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有利于学生将医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与临床问题相联系

微生物教学篇4

[关键词]中职;医学微生物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2(c)-0000-00

医学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各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其中医学微生物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在人类探讨传染性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和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有着理论内容抽象、实践性较强、新知识与新技术更新快等学科特点。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学生只有初中起点,文化基础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量大,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难以记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被动,学习兴趣不高,因而学习效果较差。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笔者主要针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谈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医学微生物学具有内容繁杂,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的特点。学好这门课程,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由被动变为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应从生活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开始,利用学生对实际病例感兴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需要感,增强其求知欲。如以学生面部多发的痤疮为例,引出化脓性球菌;从我国乙型肝炎及其危害入手,引出肝炎病毒;由河南的艾滋病村开始,介绍人免疫缺陷病毒;从儿童接种卡介苗、做结核菌素试验引出结核杆菌等。通过具体实例,激发学生对本门课所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热情。

2自主性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去我们认为老师讲得越细,学生学起来越容易.课堂效率越高,其实这样做会养成学生不爱动脑筋的习惯,学习上经常处于被动,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弄懂。学生自学后,老师可以采取提问式教学,对学生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重点讲述,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这样学生不会感到课堂乏味.反而会变得主动起来,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上的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对好学生不断表扬.对后进学生需要督促、鼓励、辅导。使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3利用CAI课件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医学各专业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威为必然趋势,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产生效果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达到的。课件直观性好,逻辑性强,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医学微生物种类很多,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提供直观的图片.真实形象的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及超微结构.使同学们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记忆。CAI课件对一些知识难点,采取动画画面,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病毒的复制过程,配以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这一过程变为生动的画面,使同学们对病毒的增殖一目了然。

4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课堂上难以讲清楚,只有通过实验。从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中得到理解。医学微生物的实验内容很多,一部分实验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来做,还有一部分实验。可以通过录像、结果示教等手段来完成。使各章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上好一堂实验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第一.老师认真备好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前,老师提前讲解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第二,调整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将零散单一的实验重新构成实践性、目的性很强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受到全过程的训练.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强创新意识;第三,重视实验课的考核.强化考核环节。微生物实验的考核不能以实验报告、实验课平时表现来进行评定.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微生物实验内容很多,不可能都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部内容的考核,同学们可以随机抽取一个实验项目进行考核,老师当场打分,这样学生在实验时积极主动,进一步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5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卫生职教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教老师必须加强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通过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如:参加短期培训班,进修班,专家讲座等形式追踪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不断吸取养分而完善知识结构。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听课,共同交流,开阔教学思路,不断学习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

专业课教师除了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尽可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努力使教师威为有良好道德品质,勇于进取,不断开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医学也在迅速发展,医学微生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质最为中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出实用型合格医学人才而努力。

微生物教学篇5

关键词 微生物教学 学生兴趣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微生物学可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影响,研究价值较高,这也使得微生物教学成为各院校中普遍开设的学科。在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下,对微生物教学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微生物教学难以发挥应有效果,甚至使学生对该学科出现抵触心理。基于此,本文对激发学生兴趣的发放进行分析,通过合理措施,调动学生学习微生物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科成绩。

1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

微生物世界十分神奇,且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探索还远远不够。在微生物教学中,教师能力、教学方法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部分教师教学死板、生硬,使学生难以提起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多媒体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多媒体可以有文字、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对微生物知识进行展现。例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形态各异,学生区别和记忆起来较为困难,在多媒体课件中能够对各类菌原结构形态进行动态展示,使学生对其运动状态有更直观的了解,便于记忆,学习效果更佳。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进行微生物教学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教师应积极学习和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课件。

2教学知识应具备实用价值

病原菌有多个种类,对病原菌进行讲解时需要涵盖大量理论知识,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对此,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使用价值的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可v解感冒、腹泻等常见疾病的致病菌,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上述疾病进行预防,不但可以获得知识,还能学到生活经验。

另外,还可以对致病菌引发的临床症状进行讲解。例如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引发因素主要是使用被污染的肉类或乳制品等,症状有持续发烧。大便不成形,呈黄绿色,个别患者有皮疹出现。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葡萄球菌对食物造成污染,使毒素产生,人食用后发病迅速,常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恢复也相对较快,通常恢复只需一天左右的时间。最为常见的食物中毒为大肠杆菌中毒,大便成水样甚至有血出现。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大多因食物过期肉类引起,发病较为缓慢,大约在食用后十二小时或者几天以后发病。肉毒杆菌毒素具有麻痹神经的作用,因此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呼吸无力等。教师在微生物教学中加入类似知识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认识生活中的常见疾病,并能采取相关措施缓解症状。

3采取科学的微生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改革对于提升教学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微生物学科而言,它包含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两方面内容,且实验操作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微生物教学方法,保障实验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微生物实验教学大多由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学生只能观看,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很难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易使学生没有参与感,打击学生学习热情,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使实验的作用难以发挥,无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对此,需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给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而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对学生错误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通过自己动手参与,不但可以使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能使其在实验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存在的问题。

4结合古代微生物学实例开展教学工作

众所周知,微生物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学中的很多研究成果为人类生活带来了益处。在微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微生物学意义和价值进行讲授,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科有正确的认识,重视微生物学的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我国早在隋朝,就有了不直接饮用生水的意识,并认识到喝烧开之后的水可以有效预防感冒以及倡导疾病,这就是对微生物知识的运用。在汉代之前,在酿酒中便只使用曲。在制曲中利用某些有利条件,使霉菌以及酵母生长,他们具有糖化以及发酵酒精的功能,曲酿酒能够使酿酒中的糖化以及酒精发酵过程连续交叉进行,在当今时代将这种酿酒方法成为复式发酵法,这也是古代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我国的名酒茅台,善酿等就是运用复式发酵法的典型例子。另外,在古代农业中也有运用微生物学知识的体现,例如在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通过对微生物的使用可以提高土地肥力,对有机肥料进行制造,有机肥料的制造就需要对微生物活动进行利用。

5结束语

微生物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多个领域都可能用到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必须重视微生物学科的教学。本文结合实践经验,从一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教学知识应具备实用价值、采取科学的微生物教学方法、结合古代微生物学实例开展教学工作四个方面对微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提升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培莲,刘士旺.浅谈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01):109-110.

[2] 杨超,杨传秀.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10,(04):123-126.

微生物教学篇6

[关键词] 微生物学;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82?02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指出,大学生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1](4)。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发展迅速,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最具生命力的科学也一直是推动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2]。生物学科很多重大理论突破及现代生物学技术发展中,微生物学都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微生物学的发展代表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3]。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解释身边生命现象,阐明蕴含的理论及其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兴趣

身边的现象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深奥的科学道理。抓住身边看似简单的生命现象,用微生物学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这样学生如身临其境,将对现象的感性了解变成了理性认识,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见食物发霉变质现象,究其原因,是食品污染了霉菌并大量生长繁殖所致。首发于墨西哥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的甲型H1N1流感就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呼吸道传染病,同时借助病毒的结构模式图给同学们介绍H(血凝素)和N(神经氨酸酶)分别是病毒分子表面的两种刺突,H有1~16个亚型,N有1~9个亚型,二者通过组合可形成144个亚型,H1N1就是含有 H1和N1的病毒亚型[4]。近些年来,“超级细菌”一直是临床医疗的一个难解问题。“超级细菌”原本也是普通的细菌,由于其发生了变异,即携带有NDM-1基因(一种超级抗药性基因),能够编码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再敏感的细菌。科学的称谓应该是“产NDM-1耐药细菌”,NDM-1意思是“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该基因可以在同种甚至异种细菌之间“轻松”复制。含这种基因的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具有免疫力。就连杀伤性较强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对这类细菌束手无策[5]。

二、基础理论与前沿结合,扎实创新理论基础,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微生物的学生来讲,基础理论往往是比较深奥和枯燥的,如只讲理论而忽视与实践、与前沿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其获得的知识也只是限于纯理论的书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我们在课程讲授中,不仅注重抓好创新基础教育,同时更注重基础理论与前沿发展动态的结合,这样扎实了大学生的创新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能。

例如,在讲授细菌质粒时,不仅介绍质粒的基本知识,即质粒是细菌基因组之外的遗传物质,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其携带有细菌的一些特殊基因,同时还重点讲授质粒不仅可以插入外源基因,伴随质粒的复制而复制,并且可以在不同细胞之间进行转移,因此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6](9-16)。在讲授微生物分解代谢一节时,不仅给学生讲授微生物分解代谢的一般途径,并强调说明这些代谢途径是微生物参与环境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并列举微生物及其能降解的物质,如假单胞菌能分解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塑料等;诺卡氏菌能分解氰等[7]。在讲授昆虫病毒时与生物防治相联系。昆虫病毒多为感染鳞翅目害虫的病原,其中核型多角体病毒是我国自主研制并广泛用于农业实践中的第一个病毒杀虫剂[8](75-79)。

三、还原经典理论诞生过程,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任何新理论的产生、新方法的建立、新技术的应用都是前人的创新、创造过程。我们在讲授这些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用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他们的设计的精妙思路和实验方法,给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深刻的启迪。

在介绍基因是遗传物质时,我们用绘制的flash或CAD flash等历史再现证明基因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即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和病毒重建实验等,诠释其精妙的实验设计、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科学的实验结论过程[9](16-20)。还有巴斯德通过曲颈瓶实验,以其简捷而巧妙的设计和简单而明了的实验结果,无可辩驳地证实了空气中含有微生物,微生物是引起有机物变质的根本原因。巴斯德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极大地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德国细菌学家柯赫建立的固体培养法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丹麦医生革兰氏建立的革兰氏染色方法等[10],给学生以深刻的创新启迪。

四、通过完成设计性实验或参与教师科研,学会创新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在实验课中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如,土壤中假单胞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等或由学生自行确定实验目标,利用开放实验室时间由学生来独立完成。启发学生按照兴趣自行设定实验目标、实验方案、自行准备、自行完成实验并分析处理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综合性,掌握综合的知识,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综合的方法、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外,通过完成本科论文或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使学生从文献资料检索、开题报告撰写、技术路线设计、试验方法选择、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不仅掌握了科研的一般方法,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创新性学习和科研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李明春,杨文博,刘方,等.将微生物学课程构建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6): 1222-1225.

[4] 曾光.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命名[J].中国科技术语,2009,11 (3):25.

[5] 曾武威.“超级细菌”与NDM-1[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30(10):封3.

[6] 李立家,肖庚富.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 夏北成.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8]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 Robert F. Weaver. Molecular Biology[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微生物教学篇7

基于目标导向教学内容和终身教育理念,全面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现代终身教育是以个体发展多样化、个体享受丰富性为原则,是一种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整合、整体优化的崭新的教育体系[3]。我国一些专家提出,横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注重正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的水平统合[4]。目前,对于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终身教育的实践方法论述较少,特别是从终身教育和横向结构的角度,对高校某一特定课程作更深层次的教学研究与论述尚未看到。因此,在国内外终身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基于构建的目标导向教学内容体系,我们在实践层面上探索《微生物药物学》教学模式。开展授课前的教学引导活动开课前利用课外时间,通知选修该课程的所有学生,召开终身教育理念解读学习讨论会。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份完整的课程说明,包含课程名称、授课时间和地点、教师科研方向和教学互动讨论的主题等,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调查研究、执行任务、表达交流的强烈愿望和积极态度;结合授课前讨论会上学生提出的可行性建议,制定众多“小课程表”,每个“小课程表”包括课堂集中领会和课外延伸拓展两部分,满足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形式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各部分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学习指南以及相关网站连接,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角色转换,学生授课并现场点评针对学生已经具备课程学习的基础知识和熟悉的互联网信息搜索分析能力,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组,每组3~5人,按照教学引导活动提供的信息平台,每组拿出一份不同授课内容的资料和讲解PPT课件。上课时,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授,教师和其他组别代表进行点评。根据答问、讲解情况进行评分并作为每组平时成绩。同时,针对学生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对PPT制作方法和技巧、学术google等资料查阅,图书馆数据库使用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创设多样化课堂情境和课后在线咨询平台多样化的课堂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本着以情诱思启发探究,构建新知,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主题总结,提炼升华和调查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思路,我们在课堂上有问有答、穿插案例,通过“质疑—思疑—解疑”过程,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主体意识,加强对自我能动性认识和体验,建立并激发责任感,培养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如在讲解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内容时,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红豆杉的图片和紫杉醇分子结构,再展示国内最具优势的紫杉醇研发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药用资源开发研究组(1806组)的可再生红豆杉资源开发技术,结合讲解这个研究组的选题和技术开发过程,同时展示国内紫杉醇开发企业概况及其目前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形成理论和实践交叉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合作精神和创业意识。课堂外,教师给予热心的辅导并且可以通过在线解答(建立QQ群)、借助咨询电话或是电子邮件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教学改革实施效果反馈

在教学结束后,我们对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微生物药物学》课程在终身教育视野下进行目标导向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赞同率和教学效果等。发放调查问卷76份,收回有效问卷76份。调查结果表明,我们采取的教学改革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愿望,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并愿意学习的激情,树立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豪迈意识,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得到了院内外新老教师和新老学生的一致好评,课程改革尝试初步获得了成功。

结语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所有教师的神圣使命[5]。微生物药物学是一门实用的专业课程,通过对微生物药物学的教学创新改革和实践,我们充分把握住这门课程在农业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定位,体现了农口生物工程的办学特色。绝大多数同行和学生认为目标导向教学内容和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参与性,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成长,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

微生物教学篇8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很紧密的学科,也是医学的主要的基础科目之一,它是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医学生的主干学科之一。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对应的防治措施。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覆盖面广、发展迅速、与其它各个学科都有广泛的交叉,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性、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其它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一些新的检测技术的应用医学微生物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所需要教授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内容多、重点不突出、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等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够系统而全面地理解并且掌握教学内容,并在头脑中勾勒出一个扎实而牢固的知识框架,为其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正是现在医学微生物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医学生的培养要求在不断提高,现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为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医学生就寻找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就需要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为目标现将目前使用比较多的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到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地接受信息并进行信息的交流。教育就是信息技术的受益领域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传统的板书已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多媒体教学方法是目前微生物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是医学微生物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微生物因其形态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这样形态记忆就给学生带来了困难,而传统教学的课本介绍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只能有一个抽象的印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直观、更广泛、更生动地接受微生物学知识。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除了提供正常的文字内容,还可以形象而生动地展示该微生物的形态以及与该微生物有重要相关性的临床疾病和新闻视频等。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重要性的认识和兴趣,从而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的记忆。多媒体教学方法还会增强学生对微生物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对微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CBS(Case Based Study)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给出一个案例,要求学生围绕这个案例回答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教师只是起辅助指导的作用。他们要将案例所提供的信息综合起来,找出关键问题所在以及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复习、回顾课本和理论课讲授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医学微生物学是与临床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如果可以和临床疾病联系在一起无疑会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CBS教学方法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就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加强课堂与临床实际的沟通,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充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锻炼学生的临床应对能力及决策能力方面作用很大。并且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他们体会到这些理论知识是与临床实际密切联系的,并不是空洞而单纯的记忆。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还有延续作用。CBS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使他们将知识由点及面,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同学讨论之后再来听取教师的讲解,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和深刻。所以CBS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是勿容置疑的。

(3)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是由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首先创立的一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提倡把教学内容设置在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中,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过程。PBL教学方法和CBS教学方法比较相似。它们都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在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并且提高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让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效结合起来。PBL教学是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理论内容。例如在学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时先设置问题,为何艾滋病会导致免疫力低下?为何一旦感染艾滋病后死亡率非常高?为何艾滋病现在是不治之症?然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看书再查阅相关文献,再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上课时同学代表发言,并提出讨论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对问题作出圆满回答,这样不仅完善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使他们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会调动更多的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提高学生的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启发学生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PBL教学提倡的是以临床问题为引导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它对教师素质、教学硬件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以上3种教学方法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新式教学方法,总而言之不管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根据教学对象和课时分配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挑选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不能轻易丢弃,因为学生只有在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应用其它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伏广龙,马卫兴,陈文宾.多媒体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0(10).

[2] 方定志,万学红.医学教学方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上一篇:社会责任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自动化技术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