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3:11

财产保险发展趋势

财产保险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财产保险;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发展现状

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建立起来,后来因为所以保险公司的工作全部停止,然后经过国务院的审查通过,从1980年开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才慢慢开始办理停止了二十年的保险业务工作,这样才能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自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保险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有关不完整的统计我国今年一季度实现了4617.2亿元的保险收入金额。一直到三月份,总投资就达到了5万亿元之多,和年初相比增长了7.0%,不得不承认的是保险行业会依托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保证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下,保险行业才能充分的发展。

二、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开展,财产保险公司发现了很多新的机遇,但同样的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还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几乎是垄断全局的,我们找到了往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数据统计情况,中国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平财险、中华联合、中国大地这五家加起来所占有的市场就达到了70%,而且还有19家外资财产保险公司,但是和2010年最新的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图1)做一个比较,市场却只占有了1%,对于保险行业先进的国家来说我国的五大保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较高(图2)。

图2

第二,保险公司对于风险的处理技术并不成熟。现在所有保险公司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经营环境复杂多样,所以风险管理就变得很重要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现存的保险公司没有技术人员,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第三,保险人制度漏洞百出。人和保险公司是的关系,但是人的权益没有得到保证,并且人的入门考试过于简单,所以人的素质很差,人的素质差就会严重影响公司的形象。

第四,虽然经济快速发展,财产保险公司的数量很多,但是不管从深度和密度来说都无法同发达国家作比较。同时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需要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立足脚跟。

三、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发展对策

考虑到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的保险都处在一个大好发展的时期,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而言,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大好的机会和难得的机遇。

1.财产保险公司的改革不断加强

我国的财产保险正在一个关键的时期,这是有财产保险的发展所决定的,是必须要经历的。现在我们要一直加强财产保险公司的制度改革,市场的准入标准、增强承保能力供给和价格问题都需要重视,并且一定要处理好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的关系,逐步的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财产保险公司。

2.风险管理理念深化人心

风险管理现在已经是保险公司建立最基本的内容。保险公司应该把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高校会培养一大批有技术有素质的人才,而且我们可以学习到发达国家财产保险公司在风向管理上的经验和技术。

3.保险人制度不断改革

人从保险公司分离成为了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多得欧洲国家有专业的公司,主要负责广告产品的销售。所以保险公司要不断改变人的管理机制,保险人的准入门槛和整体素质都要进行不断的提高,并要定期让保险人参加培育以及对他们加强监管的力度,时刻监督保险人的行为,找到方法解决人来回流动的问题并且要努力提高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都会给保险公司的发展带来正能量。

4.财产保险公司自己的产品优势不断提升以及创新

保险公司对风险的管理工作已经提上了日程,保险是企业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方法,可以为企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现在市场上的财产保险公司就应该充分展示自身的产品优势,价格服务也要样样完美。

四、结束语

我国现在的财产保险市场机制并不完整,财产保险市场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经济在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所以财产保险正在向着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着,公司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同时财产保险的人制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到位,所有的财产保险公司经过共同努力财产保险市场才可以站稳。

参考文献:

[1]任昊.《中国人保财险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2012.

[2]李焕群.《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2011.

[3]张丽焱.《关于财产保险的市场分析》,2015年7期.

财产保险发展趋势篇2

考虑到我国保险业发展阶段性因素的限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如果采用年度数据则数据长度较短,只有30几个,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1999年1月至2010年10月的财产险保费收入月度数据(P)作为实证部分的样本,为了数据区间的对应同样选取同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量序列的月度数据(L)为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监会网站、《中国金融年鉴》以及中国保险学会网站,统计软件使用Eviews6.0。为了直观考察保险业波动与金融业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滤波方法画出两序列的滤波图进行比较。滤波分析方法包括HP滤波、BK滤波和CF滤波。考虑到CF滤波没有对时间序列平稳性和对称性的要求,它可以根据序列自身特点选用不同的公式和权重,以及可以根据数据特性提取特定频率和波长的周期成分特点,本文选用CF滤波进行分析。经济时间序列一般受到3个波动因素的影响,即长期趋势影响因子Tt,季节波动影响因子St和随机波动波动影响因子It。对于增长型经济波动序列,可采用乘法模型来描述,即Xt=Tt×St×It,也可采用加法模型来描述,即Xt=Tt+St+It。在经济序列的分解要素中,趋势因子Tt表征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及潜在水平,季节因子St是受季节或周期规律变动影响的周期性变化,随机因子It是各种偶然因素造成的随机扰动。做财产险保费收入月度数据和同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量序列月度数据的时序图(图1,图2),观察两幅图可以看出两序列均为增长型的,并且表现出几种影响因素叠加的现象,因此本文选用加法模型进行分解。两序列由于是月度数据,通常包含季节因素的影响,对两序列采用X 11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此时两序列时序图都具有明显的时间递增趋势,具体表现为数据生成过程中时间变量系数具有显著性特征,为了消除序列的时间递增趋势,得到平稳时间序列来提取周期性,要退化两序列的趋势性,而考虑到序列前后时期波动幅度不同,可能是异方差现象所致,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将季节调整后的序列取对数,处理之后两序列的时序图显示出长期趋势呈现低阶(1、2阶)线性函数的特征,可以通过一阶差分剔除逐年上升的趋势,进行一阶差分后的两序列分别记为dP、dL,画出它们的时序图(图3,图4)。两幅图(图3,图4)显示序列几乎为平稳的,下面对它们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对两序列进行平稳性ADF检验,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表明dP和dL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均远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2.58,相应P值为0.0000,因此表明至少有99%的把握认为两序列是平稳的。可以发现中国财产险保费收入序列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量序列的波动规律基本一致,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序列波动滞后于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量序列的波动,两序列显现的波动周期也基本相似。同时对保险序列的CF滤波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探测出中国保险业波动周期的有无,并量化出大小。在剔除了我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长期趋势后,运用CF滤波滤掉随机波动的影响,序列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图5,表2),从数据起始点1999年1月开始,共经历了3个完整的周期,分别为2000年5月至2003年11月,2003年11月至2006年10月,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周期长度在大致为3 4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周期波动并不是财产险保费收入的实际波动,而是剔除了长期趋势以后所呈现出来的波动方式,因此,可以看出我国财产险保费收入是一种长期增长而又隐含周期波动的典型的经济时间序列,探讨其周期规律对于未来保险发展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险业发展与金融稳定关系的实证分析

又为了消除序列之间存在的量纲影响以及异方差性质,对序列取对数,得到的序列记为LNPS,LNCLS,LNM2S,LNLS,对这些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各序列时序图的图形特征,对所有序列进行包含漂移项和趋势项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原始序列经过季节调整和取对数处理后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又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变成了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序列LNPS、LNCLS、LNM2S和LNLS都是一阶单整I(1)的,符合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下面对四个序列进行Johanson协整检验,通过最大特征值的似然比统计量检验财产保险指标LNPS、LNCLS与金融系统指标LNM2S、LNLS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发展关系,以AIC和SBC信息准则作为协整检验滞后期确定的标准,接下来根据已构建的VECM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即描述了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引发内生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变化的大小。本文探讨当保费收入和赔款支出序列受到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引发金融序列未来10期发生的变动,进一步量化其引发变动幅度的大小及变动方向。表6是脉冲响应图的具体结果,描述了在未来的10期内每个变量变动的响应系数和方向,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个时期影响系数的大小、方向和程度。图7-a显示了准货币M2序列对保费收入序列的脉冲响应,即给当期保费收入序列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在未来10期内会对准货币序列产生负向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明显,说明保费收入序列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是长远的和反向的。图7-b显示了保险赔付序列对准货币M2的影响,对保险赔付序列给予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时,会对准货币序列产生持续的、正向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响应越来越明显,可以看出保险赔付序列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是正向的,承保周期规律对金融体系稳定性有着长期的实践价值。图7-c显示了存款序列对保费收入序列的脉冲响应,从这幅图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存款序列在长时间内对保费收入冲击的响应是负向的而且是长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逐渐加深。图7-d显示了金融机构存款序列对保险赔付序列的脉冲响应,给予保险赔序列一个标准差的冲击,会给金融机构存款序列带来长期的、正向的影响,影响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综合脉冲响应函数图显示的信息,无论是准货币M2还是金融机构存款收入,都随保费收入的冲击变动表现反向的响应,原因可能是当流入保险业的资金增加时,挤占了原本属于金融业可利用的资金,比如存款等渠道,限制了金融系统的扩张,而赔款支出序列的任何来自外生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都会对准货币M2和金融机构存款序列产生正向的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在10期以后将超过保费收入所带来的反向影响,因此,从长期看来,中国财产保险业对金融业的影响是正向的,它起着促进金融行业整体平稳发展,并和金融业存在着协同一致的长期均衡关系。

结论及建议

该序列的滤波分析图表明该序实存在着承保周期现象,经验证周期长度大致为3 4年左右,从1999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经历了大致3个完整的周期,进一步证实了承保周期已有的研究结论,即在我国目前保险业发展状况下,承保周期现象在财产保险中表现比较明显。关于周期性的验证结果有助于把握保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正确认识在长期增长趋势过程中出现的峰谷波动和幅度变化。其次,中国财产保险业与金融系统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调发展关系。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保险业的保费收入、赔款支出和金融业的金融机构存款以及准货币M2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财产保险序列与金融序列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拥有共同的长期趋势,形成一种内在的相互影响的均衡机制。通过使用VECM短期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量化了保费收入对于金融发展的短期效应,并计算了每个变量之间相互的影响系数以及影响的方向,脉冲响应图进一步证实了在一定时间限度内,保险行业对金融业影响的变化趋势以及方向,以此为依据可以评价二者之间的总体协同机制,结果同时表明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对整个金融系统具备正向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的协同关系可以将保险业发展的规律纳入到金融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中,对于集团经营和未来混业经营的发展具有很好的理论参考价值。鉴于文章的研究结论,监管当局应当借鉴承保周期的规律性,加强逆周期监管。一方面保险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迫使监管当局采取的反周期调控政策也表现出相应的周期性,另一方面监管政策的出台也会传导保险市场的周期性波动,由于监管部门的调控政策一般是滞后的,若反周期监管时机把握不准确,很有可能会加剧保险市场的周期波动,当政府作出监管政策时,一定要将政策的滞后性考虑到范围之内,把握政策调控的最佳时机。同时,保险企业也应当正确认识承保周期的作用机制,充分利用反周期的理念指导经营实践,以保险市场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规律作为指导自身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基准和参照,通过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认真分析保险市场所处的周期阶段,准确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来合理指导保险企业的即期、中期以及长远的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保险产品的供给和险种的创新,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牢牢地把握消费者的动机和需求,以产品的优势抵消疲软周期的不利影响。并根据市场规律调整保险产品的供给,通过供求理论达到稳定的市场均衡。另外,金融系统监管机构也应当充分注意承保周期规律的存在性,并将其运用到金融监管的实践当中,作为风险预警机制的一个参考。文章不足之处在于寿险经营的长期性特点和我国寿险发展的阶段性制约,使得目前的研究尚没有涉及寿险周期存在与否的检验,这方面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寻求解决方法。文章探讨的财产险周期波动所呈现的规律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发展过程,成为整个金融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预测机制的一部分指标,对于完善金融系统风险控制机制,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财产保险发展趋势篇3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由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方式市场化与利率管理方式市场化两个方面。在1996年银行业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之后,利率市场化也逐渐开始推行。由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还比较深,利率市场化在当时并未体现出明显的趋势。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受到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我国的经济经过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具备了逐渐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一方面,我国此时的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基本面较好,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年中两次降息,已经让金融机构感受到了剧烈的震动。对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而言,由于其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这种震动更加明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如何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劣势,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值得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从业者思考。

二、利率市场化趋势带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影响和机遇

(一)利率市场化趋势带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趋势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传统业务的影响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主要经营短期存贷款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加强,市场决定利率的能力越来越强,因此,短期存贷款业务的存贷款利率的波动性也越来越大。因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之间为了在这种环境下获得生存和发展,开展了更加激烈的与商业银行间竞争行为。因而,对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而言,他们更希望得到政策性盈利机制。利率市场化降低了政策的影响因素,从短期来看,加剧了竞争,会有一批财务公司因为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较低的抗风险能力被市场淘汰,会对社会造成的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但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对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2、利率市场化趋势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外汇业务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大多外汇资产规模不大,所以,利率市场化不会对财务公司的外汇业务造成直接的影响,但也会造成相关的间接影响。第一,外汇利率市场化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为了揽储,就会采用较高的存款利率吸引存款。第二,为了获得较高的存款利率或者获得较低的外汇贷款利率,一般存贷款企业会把结算或存款业务放在银行,这种情形将影响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存款量和结算量。

3、利率市场化趋势将会让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1)利率市场化将会降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议价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议价能力将会降低,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劣势地位,将会严重的削弱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竞争能力,降低收益获得的能力,从而阻碍其发展。

(2)利率市场化趋势将会影响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成本管理

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银行间的存贷款业务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由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规模小,市场话语权小,既需要与大型商业银行进行竞争,又需要加大成本控制力度,这会让财务公司在发展中无法发挥自身的特点,从而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3)利率市场化趋势将会影响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决策

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财务公司不仅需要保持自主议价权,还需要加强内部道德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以维护企业利益。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人脉因素的影响将会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决定机制。

(4)利率市场化趋势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需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利率市场化会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更高的风险,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需要积极应对,以防范风险。当然,这种风险的增大对财务公司而言,未必是坏事。相反,较高的风险能更好的激发财务公司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从而实现长远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趋势带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机遇

1、反应灵活、程序便捷

财务公司的规模比较小,对集团内企业的比较了解,因此,在进行业务决策时,可以采取更为简便的方式。相较于银行的复杂的程序和手续而言,财务公司具有先天的优势。

2、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以为集团内企业提供幅度更大的存贷款利率优惠

这会对财务公司的利益造成影响,但由于财务公司本质上属于集团公司,因此,虽然降低了财务公司的收益,但是却能更好的为企业集团内其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三、利率市场化趋势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对策

(一)建立健全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机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仅要关注利率市场化的最新政策动向,也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利率市场的风险的识别拥有很多种方法,财务公司应当掌握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的定价方法,增加风险识别研究能力。

(二)创新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财务公司传统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体系应当进行淘汰。财务公司应当创新利率市场化的资产负债管理,赋予资产运作主体新的职能,实现资产与负债的良好对接。

(三)财务公司应当选择与企业集团拥有良好关系的银行进行合作

一方面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集团的规模获得更好的议价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是指提升金融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是加强硬件的建设,如构建相应的金融服务交易平台,提高金融交易的便利性,让集团成员企业愿意将资金集中存放于财务公司,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不是靠行政推动资金集中。

(五)拓展财务公司的盈利渠道

财务公司传统的盈利模式是赚钱存贷款利率差。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企业集团公司应当加快盈利模式转型,拓展盈利渠道。利率市场化对财务公司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财务公司只有拓展盈利渠道,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六)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利率管理人才

充分研究利率市场化后的定价问题,对财务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科学的预算,以提高在市场环境下的反应能力,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市场。

四、结束语

财产保险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保险需求;Theil指数分解;Gini系数分解;固定效应;随机效应

中图分类号:F8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4―0045―05

一、引言

保险业关联带动作用显著,被认为是社会的稳定器和经济的助动器,许多研究证实了保险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是保险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却较为明显。楚天骄(2002)、徐哲等(2005)、朱俊生等(2005)、田霖(2005)研究了我国区域保险业发展的差异,基本结论是大多数省份的保险市场发育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保险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带性特征,从东向西表现为依次下降的梯度分布。

关于保险业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韩艳春等(2004)研究发现地区保险发展与人口多少、经济实力、文化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一定与人口、经济及文化发展呈正比。张伟等(2005)发现引起地区间保险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度、社会保障水平以及人们风险意识的差距。朱俊生等(2005)指出造成保险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成因包括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金融市场环境、保险产业对策、区域人口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以及地区文化的差异等。王金铎等(2006)认为影响区域保险业发展的要素主要有经济发展要素(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社会发展状况(社会保障水平,就业状况等)、政策因素和保险市场供给要素。

当前保险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相关研究基本没有区分人身险和财产险,完全不同的领域决定了区域差异研究将两者分开来考察是有必要的,而且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人身险业、财产险业的关系是不同的,在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分布不成熟且稳定性差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另外,区域差异实证分析中往往采用横截面数据,统计指标和模型比较简单,没有能够展现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分解区域差异和揭示各种影响因素在区域差异形成中的贡献程度。本文从保险需求的角度,结合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来考察保险业发展区域差异问题。

二、中国保险需求区域差异的度量和分解

衡量保险需求的指标有保险密度和保费收入,本文选择保险密度替代保险需求。以2006年保险密度为纵坐标,1997-2006年保险密度平均增速为横坐标,绘制30个省份保险需求状况,见图1和图2。

图1显示,北京、上海的人身险需求较大,2006年保险密度分别为2069元和1684元,其次是天津和江苏,密度为731元和507元,浙江、广东和辽宁需求比较接近,密度达到400多元,有15个省份人身险密度在200元-400元,贵州密度最小,仅为81元。1997-2006年各省份人身险需求增长很快,平均增速都超过10%,但发展极不平衡。河北、辽宁年均增速超过40%,其次是山西和河南。年均增速为35%和34%,有20个省份年均增速在20%-30%,上海、广东需求增速不到20%,海南年均增速最小,达到14%。

由图2可见,2006年北京、上海的财产险需求依然领先于其他省份,密度分别为534元和558元,其次是浙江、天津和广东,保险密度为200多元,有19个省份保险密度低于100元,贵州财产险需求还是最小,密度为43元。各省份财产险需求增速也存在差异,四川、河北的年均增速达到16.6%和16.3%。位居第一和第二,紧跟着的是浙江、山西和江苏,年均增速均超过15%,有15个省份需求增速在10%~15%,北京财产险需求年均增速为14%,明显超过需求相近的上海,辽宁需求年均增速最小,仅为4.9%。

可以看到,东部保险需求较为旺盛,中西部较小。1997-2006年中部人身险需求的平均增速为28.1%,超过了东部的25.2%和西部的24.4%,西部财产险需求的平均增速为12.1%,略快于东部的11.0%和中部的11.7%。增速的区域差异使得我国保险需求的区域差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可以从反映区域差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变动上表现出来,见图3。1997-2005年,各省份人身险密度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标准差由122元上升到522元,增长了354%,2006年下降到434元;1997-2006年人身险密度变异系数在波动中下降,2006年变异系数1.152小于前9年的水平,各省份人身险密度的相对差异有缩小势头。1997-1999年,各省份财产险密度标准差保持在57元附近,绝对差异变化不明显,2000-2004年标准差由65元上升到133元,增长了104%,2005年下降到108元。而后又回升到126元:财产险密度变异系数从1997年1.008上升到2004年1.217,2005年各省份相对差异明显缩小,变异系数下降到0.977,2006年差异还在缩小,但幅度微弱。

本文对保险需求区域差异的分解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从保险需求的空间层面进行的分解,即将总体差异分解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并计算它们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本文采用Theil指数分解。二是从保险需求的构成层面进行的分解,即将总体差异分解为各项保险构成项目差异,并计算各项目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本文采用Gini系数分解。

(一)保险需求区域差异的空间层面分解

人身险方面,由图4可见,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中,区域内贡献要大于区域间贡献,1997-2006年区域内平均贡献率达到55.9%。相对于中西部,东部的贡献要大的多,中部内差异构成总体差异的最小部分,计算得到东、中、西部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3.4%、0.8%、1.6%。10年间东部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整体上呈缓慢缩小态势,西部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整体上有扩大趋势。

图5显示,财产险方面,1997-2006年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中,区域内贡献与区域间贡献处在一个相对平均的阶段,平均贡献率达到48.9%和51.1%。区域

内仍以东部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中部最小,东、中、西部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5.1%、1.4%、2.5%。10年间东、中、西部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整体上均无明显的变动趋势。

(二)保险需求区域差异的结构层面分解

保险构成项目对需求区域差异的贡献率如表1所示,计算发现除了信用保证保险贡献率与其收入份额的相关系数为-0.19,其他险种贡献率与其收入份额呈高度正相关。

对区域差异影响最大的是寿险,包括分红产品、投资连接产品和其他寿险产品,1998-2005年平均贡献率为59.32%。分红产品符合人们对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心理需求,2002年在保险市场上风光无限,对区域差异的贡献率较上年增加了20.93%,随后几年虽有起伏,但影响力明显超过其他险种,2001-2005年平均贡献率为34.34%;投资连接产品终究由于投保人承担的风险较大,加之资本市场连年不利,引起退保风潮渐渐失去市场,固定收益的传统保障类寿险也慢慢失宠,保费份额大幅度减少,5年里投资连接产品和其他寿险产品的贡献率分别下降了6.63%和21.17%。对区域差异影响居第二位的是机动车辆险,1998-2005年平均贡献率为15.04%。伴随着车险市场改革的全面铺开,2001-2003年该险种的贡献率明显下降,而汽车消费的增长,消费者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2004-2005年车险贡献率有所回升。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对区域差异的影响较小,1998-2005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69%和2.17%,前者的贡献呈明显的扩大走势,后者的贡献多数年份呈缩小走势。贡献率小,且经历下降过程的还有企业财产险、货物运输险和责任险。信用保证保险的收入份额虽然很小,且存在缩小趋势,但其贡献率整体在上升。

三、中国保险需求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一)影响因素选择、数据说明和模型设定

1 影响因素选择和数据说明

影响保险需求区域差异的因素的选择既要考虑到以往研究中对影响因素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结论,又要考虑到因素的可量化性。本文将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险、人口素质、居民金融资产和人口年龄结构设定为解释变量,令人身险密度(LID)为被解释变量来分析影响区域人身险需求的主要因素,同时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素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经济开放度设定为解释变量,令财产险密度(PID)为被解释变量来探索它们在财产险需求区域差异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人身险时,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个人可支配收入(DPI)衡量,即以人口数量为权重,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加权平均;分析财产险时,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人均GDP(PCGDP)衡量。用人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BP)来度量社会保险水平。人口素质用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GEE)替代。用人均储蓄存款(SD)、少儿抚养比(cDR)和老人抚养比(ODR)表示居民金融资产和人口年龄结构。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RP)的比重(IND2和IND3)作为产业结构的指标。运用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NSO)来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对重要性。选用贸易开放度(进出口总额与GRP之比)与资本开放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GRP之比)之和代表经济开放度(EO)。

模型样本期间定为1998-2005年。对LID、PID、DPI、BP、GEE、SD和PCGDP的名义值采用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得到实际值后,再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LID、LPID、LDPI、LBP、LGEE、LSD、LCDR、LODR、LPCGDP、LIND2、LIND3、LNSO和LEO。

2 模型设定

由于样本数据时间跨度不长,期间保险市场没有发生大的结构性的变化,因此不考虑面板数据中的时间效应,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的第t年,νi(ui)为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εit(wit)为随机扰动项。当模型中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νi(ui)与解释变量相关时,若直接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回归就有可能因遗漏变量问题导致估计结果的偏误,此时我们利用固定效应(FE)变换以将偏误消除,为每一个截面设置一个虚拟变量,采用虚拟变量最,jx--乘法(LSDV)估计模型;当vi(ui)与解释变量不相关时,可以通过随机效应(RE)变化,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消除误差项的时序相关。主观判断模型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是件困难的事情,本文将通过Hausman(1978)检验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二)计量分析结果及说明

表2中模型Ⅰ、Ⅱ、Ⅲ和Ⅳ是对全国、东、中和西部人身险需求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Hausman检验结果是显著支持了随机效应模型。在全国范围内计量结果表明,相比其他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对人身险需求的影响最大,可支配收入提高1 %,人身险密度就会提高0.88%。可支配收入对东、中、西部人身险需求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模型Ⅱ和Ⅲ中人身险需求对可支配收入的弹性均超过1,特别是模型Ⅲ,收入提高1%将提升中部人身险密度2.14%。从30个省份的分析结果看,社会保险与人身险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社会保险费用增加时,居民的人身险需求随之增加。社会保险对地区人身险需求没有挤出效应,对东部人身险需求的促进效应比中部和西部要大。就全国来说,国家增大教育投入对改善居民保险意识,加快人身险需求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三个地区中仅西部人身险需求的增加明显得益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东、中部增加的教育经费无法显著支持人身险需求的增长。在中国当前的实践中,储蓄存款的收入效应大于它对人身险需求的替代效应,储蓄存款的积累实质上有助于拉升人身险需求。模型Ⅱ、Ⅲ和Ⅳ中,储蓄存款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现为储蓄存款提高1%,东、中、西部人 身险密度分别增加0.43%、0.48%和0.37%。模型Ⅰ中少儿抚养比1%的提高会使人身险密度下降0.47%,少儿抚养比成为抑制各省份人身险需求的重要因素。在东、西部,较高的少儿抚养比带来的都是较小的人身险需求,少儿抚养比对西部人身险需求的负向影响更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和未富先老等特点,老人抚养比的上升有助于人们对人身险产品的认识,加大对人身险的需求,模型Ⅰ说明了这一点。在中、西部,老人抚养比与人身险需求的正相关关系明显。

模型Ⅴ、Ⅵ、Ⅶ和Ⅷ是对全国、东、中和西部财

产险需求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我们使用随机效应拟合。在全国范围内计量结果表明,人均GDP提高1%,财产险密度就会提高0.42%。地区层面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东、西部财产险需求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四个模型表明,虽然产业结构经过多次调整正逐渐走向合理,但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加对地区财产险需求的带动并没有出现,这可能与财产险产品单一、保障不足和开发滞后社会需求等问题导致其演变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尚不具有协同效应有关。模型V的回归结果表明,人均教育经费增加1%会引起财产险密度增加0.43%。模型Ⅵ、Ⅶ和Ⅷ显示教育经费显著支持地区财产险需求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对中部财产险需求的影响超过东、西部。模型Ⅴ中非公有制经济因素是不显著的,这表明样本期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全国各省份财产险需求的影响不明显。地区回归结果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只对东部财产险需求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Ⅴ说明通过经济的开放,中国正逐步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扩大招商引资,增加贸易进出口,主动参与国内外竞争,财产险作为经济损失的补偿机制,得到普遍运用的机会。在东、中部,经济开放度与财产险需求的正相关关系明显,经济开放度对东部财产险需求的促进效应更大。

四、结论

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人身险和财产险,对需求区域差异进行度量和分解。保险需求表现为东高、中西部低的特点,但需求增速并不表现为东西梯度。1997-2006年各省份人身险需求绝对差异整体上呈扩大态势,相对差异呈缩小的趋势;财产险需求绝对差异的扩大在2000-2004年比较明显,相对差异在1997-2004年有扩大的走势,随后两年不断缩小。空间层面看。人身险需求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东部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不过呈缓慢缩小态势;财产险需求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处在一个相对平均的阶段,区域内以东部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结构层面看,险种贡献率与险种保费收入份额基本上是一致的,分红产品与健康险的贡献有随时间扩大的趋势,投资连接产品和其他寿险产品的贡献有缩小趋势,企业财产险、货物运输险和责任险的贡献保持缩小趋势,而信用保证保险的贡献整体上在扩大。

本文还建立计量模型探讨了引致保险需求区域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1)全国层面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险、人口素质、居民金融资产和人口年龄结构对人身险需求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地区层面上,东部人身险需求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险、居民金融资产和少儿抚养比,在中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险、居民金融资产和老人抚养比对人身险需求有着显著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居民金融资产和人口年龄结构对西部人身险需求产生较大影响。(2)全国层面上,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经济开放度对财产险需求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产业结构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财产险需求的影响不显著;地区层面上,东部财产险需求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经济开放度,中部财产险需求明显依赖于人口素质和经济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对西部财产险需求产生显著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是解释保险需求区域差异的最重要因素,社会保险、人口素质、居民金融资产、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开放度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都是影响区域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

财产保险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理财工具;现状与趋势

一、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重要性

1.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能够实现收支平衡

利用投资理财,保证个人或家庭在当前与未来之间实现收支平衡,保证金融资金的持续利用,维护个人或家庭生活的稳定,是越来越多人进行金融投资理财的根本动力。人的价值创造是有时间限制的,以正常人活到80岁为例,在前18年甚至是20几年的时间里,属于学习阶段,完全或大部分生活所需费用由父母支付,属于无收入阶段。而在60岁以后,多数人退休或失去经济来源,属于低收入或无收入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内,多数人群靠什么来生活呢?就是在20-60岁之间,利用可支配的工作收入进行投资理财。

2.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灾害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危害性事故,例如疾病、车祸、火灾等,使得家庭财产或人身安全受到严重的损失和危害,对于一些普通收入家庭来说,往往出现生活困难、资金周转不畅等困境。而通过金融投资理财,可以将家庭财产进行合理规划与科学收支,当遭受到不可抗拒的灾害事故时,也能够有较为充裕的资金进行灾害应对。除此之外,即便是投资理财期间不发生意外事故,也能是理财资金进行有效增值,获得一定数量的收益。

二、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现状

1.投资理财需求旺盛,股民基民数量激增

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股民和基民的数量呈持续上涨趋势,尤其是在2014年呈现出指数型上涨趋势,与此同时,基民的数量规模也出现了相应的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首先,现代人群的理财管理发生了重大转变。当前社会主流人群以“80后”为主,他们对待家庭金融理财的态度决定了社会金融理财投资的总趋势。在老一辈人看来,节俭生活花费,尽量降低家庭支出是理财的最好手段,因此老一辈人群大多采用银行储蓄的低风险手段。而当代的青年人群,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面对丰富的市场投资与消费环境,力求在消费与收入、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指点,因此,投资理财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同时,现代各大金融市场的金融投资内容不断丰富,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理财需要,例如商业银行在原有的银行存贷款功能上,相继推出了外汇业务、储蓄增值业务等。

2.个人持有的理财品种相对丰富

家庭理财观念的变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挂钩,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状态,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额外投资,对于家庭投资理财的概念基本为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可供自由支配的财产数额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人们资金安全和资金增值的现实需求,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不同品种的理财产品,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财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根据2014年中国城镇理财用户调查显示,乡镇居民投资理财的人群明显增加,并且金融资产结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居民选择“购买基金和股票”的人身占到了总人数的29%左右,选择银行储蓄存款的人身占42%左右,另外还有其他各种理财产品,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向着多元化、理性化方向发展。

三、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未来发展趋势

1.多元化投资和分散风险成为大众投资主流

首先,多元化投资的出现与当前理财产品种类的丰富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可供支配资金也会逐渐增多,在理财产品的选择上也会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从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看,根据人们理财需求的不断增加,理财产品会更进一步细化,从而使得多元化投资成为了可能。其次,“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直是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共识,即分散投资风险。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投资理财带来了不可知的风险,面对不规律的市场变化,选择分散投资无疑是广大群众安全理财的首要标准。

2.顺应投资理财趋势,紧跟市场运动主流

过去,很多人在理财中都存有从众心理,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理财的风险,如见大家都炒股,也不管自己对股票是否了解,也就跟着炒了起来,如果股市行情和走势良好,尚能获取部分利润,而一旦股市走低,这部分人群不能合理规避股市风险,就会变得血本无归。而现在的情况则不尽相同,大多数人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理财,理性决策,如当别人一阵风地炒股时,则会理智地投向风险相对较小的基金或其他项目,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稳健理财成主流。现在多数人在理财时,都会注意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过去的投机冒险走向相对稳健,尽可能地在保本理财的基础上,一再适当进行一些有风险但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理财,而不是完全置安全稳妥于不顾,一味地追求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品种,进行不适当的投机冒险,甚至孤注一掷,盲目地涉入连自己都没有把握的高风险投资理财领域。

参考文献:

[1]何金旭,胡显东.对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的几点探讨[J],2014(06):30-31.

[2]张展.中国城镇中产阶层家庭理财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J],东方企业文化,2012(04):19-21.

财产保险发展趋势篇6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银行理财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商业银行要强化银行理财产品分析,加强人力资源储备,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以增强其竞争能力。本文阐述了银行理财市场定位、产品和风险管理,并探讨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金融理财 风险管理

银行理财是指银行利用自己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信息,通过分析客户财务状况,了解和挖掘客户需求,制订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其选择金融产品,进而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分析及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理财业务迅速增加。各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新兴股份制银行不断开发和推出具有特色的银行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按照本金与收益特征分为固定收益产品、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及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2007年前由于当时人民币一直处于降息通道,固定收益产品广受欢迎,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发行量不及固定收益产品的一半,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更是因未被投资者接受而难觅踪迹。2007年起随着人民币加息趋势的形成,证券一级与二级市场收益优势的体现,以及投资者投资观念的成熟与多样化,浮动收益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急剧增加,导致固定收益产品发行规模不及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与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分析

三种类型的产品的主要资金流向和风险传导如下图:

(1)非保本浮动收益型

商业银行对这类产品采取背对背平盘的方式进行处理,理论上银行不承担产品带来的风险,投资者承担所有产品风险,相对预期收益也较高。

(2)保本固定收益型

商业银行对这类产品承担所有产品风险,投资者预期收益较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交易对手,如票据资产类产品,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3)保本浮动收益型

相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与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型的风险传导机制比较复杂。在这过程中,商业银行可能承担部分风险,有可能不承担风险,这主要取决于理财产品的设计。商业银行更多的采用背对背的平盘处理方式,更多的关注交易利益,而非客户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在风险传导机制中,次级受益人与普通投资者在信息上是不对等的。次级受益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在风险承担次序上优先于普通投资者。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理财产品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理财服务。理财服务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本质,理财产品仅仅是商业银行实现其理财服务的载体之一。既然如此,理财服务过程比理财产品的营销结果更为重要,在理财服务过程中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价风险、商品市场风险等风险充斥着市场,所以风险管理比营销金额更重要。

银行在理财产品营销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与风险有关的问题:

(1)产品信息透明度问题。银行要在理财产品发行说明书中充分揭产品风险,履行风险告知义务,还要充分揭示其运行机制、费用收取标准和方式以及随市场变化而调整的有关条款等,并对理财产品运行期间的重大事项和产品净值变化等进行充分披露;

(2)客户风险适合度评估问题。银行不仅要做好客户风险偏好的测评,更要通过制度安排与技术手段确保投资者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如建立完善的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的测评,对已购买风险级别较高理财产品的客户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等。

二、商业银行的理财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客户对银行理财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过去6年时间里,我国理财业务每年市场增长率达到了18%。在未来10年里,我国理财市场将以年30%的速度增长,大约40%的“私人客户”持有4种或更多的金融理财产品。目前200多家外资银行已介入中国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汇丰、花旗、东亚等外资银行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的理财服务经验和便捷的全球投资渠道优势积极抢占高端私人理财市场;国内大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凭借自身规模和实力纷纷建立“理财工作室”、“理财中心”开展理财业务,不断研发推出系列化和组合化的理财产品,如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光大银行“阳光”理财、民生银行“非凡”理财等。理财产品类型也由最初的储蓄型理财产品发展为结构型、信托贷款型、票据型、债券型及QDII等多种理财产品。但目前理财服务中存在如下问题:

1、银行开发的理财品种存在功能趋同。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仍然是以产品销售为中心,没有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要来设计产品,缺乏个性化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仅以客户财富规模作为服务划分标准,不能根据年龄、生活方式、家庭生命周期、风险偏好、价值取向等对客户进行细分,针对其潜在需求,设计相应的理财产品。

2、营销体系缺乏效率。商业银行对外营销时都是将个人与公司业务分开,没有形成联动营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销售产品时,还存在风险提示不足,总为追求销售业绩而强调预期收益率,一旦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率,客户会认为自己受骗,反而导致客户流失。

3、缺乏复合型专业理财人才。个人理财业务要求理财人员了解银行各项产品和功能,掌握证券、保险、房地产等相关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但长期以来的金融行业分业经营致使复合型人才匮乏,制约了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理财服务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理财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银行经营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出现了以下趋势:

1、从单一银行业务向综合理财业务转变。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商业银行投资渠道狭窄,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只是对原有银行存贷款产品和中间业务产品的重新包装和组合。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和个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银行理财业务范围逐渐拓宽,品种逐渐丰富。通过与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国内银行开始实现向综合理财业务的转变。投资者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心理收益预期来选择理财产品。

2、银行理财服务开始向网络化转变。网上银行的出现,给银行理财业务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商业银行可利用网上银行大力开展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和清单业务,为企业和居民提供资金余额查询、账户转移等服务,还将互联网作为有效的营销渠道,交叉出售理财产品和理财咨询等服务,如存款产品、消费信贷、保险、股票交易、资金托管等高级业务。

3、由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发展,由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发展。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现代商业银行呈现出业务结构零售化、生存发展信息化、经营制度综合化、经营空间国际化等趋势。面对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诸多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建立品牌效应,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方面的建议

(一)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设计不同理财产品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必须对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细分,在此基础上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并采取差异化的分层服务方式。针对收入稳定、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客户,设计固定收益或保本型的理财产品;对收入较高、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可设计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二)理财产品的创新需要回归本源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金融创新必须回归其本源,即为投资者带来真正的附加价值,而不是将风险收益在不同的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针对国内现阶段金融市场和投资者要求,开发个性化、本地化的特色理财产品;加强合作,走理财业务联合发展之路。

(三)银行需强化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

理财业务风险管理包括:一是管理理财业务给银行自身带来的风险;二是为客户管理理财产品风险。尽管理财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都应由客户承担,即“买者自负”,但理财作为一种委托或信托关系,银行必须履行其受托责任,做到“卖者有责”。

(四)加强理财专门化人才的培养

商业银行要想在理财业务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打造一支精英理财团队。通过共同开发推广理财产品、邀请专家对员工培训等方式,借用外部人才发展自身理财业务。商业银行应将理财团队建设重点放在培养自己的人才。一方面要鼓励员工参加理财规划师、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等职业培训,加快理财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发挥其业务潜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魏涛.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改革与开放.2010(2).

财产保险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危机探索

企业财务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合理分配企业资产、确保企业资产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房地产企业的竞争愈加激烈,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危机防范的意识急需不断增强,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来增强企业风险防范的能力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和危机防范相关内容概述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量很大,房地产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增速逐渐下降,部分地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房地产企业破产、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楼市“崩盘”的现象时有发生,房地产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危机。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投资风险较大的行业,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利于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全面的企业资产信息,从而使企业决策者做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大型经济决策,有效降低大型经济投资带来的企业风险。在房地产资源的供求矛盾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社会经济矛盾之一的大前提下,一方面,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是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现实需求,只有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财务管理制度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加强房地产企业的危机防范意识是房地产企业有效规避企业社会风险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各地区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风险逐渐增加,但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企业管理者危机防范意识不强、国家相关房地产政策落实度较差、财务管理制度可行性不足、财务管理手段较为传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外界经济环境对房地产企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企业管理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财务管理和危机防范问题,结合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和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和创新,有效避免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和危机防范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及改进建议

(一)健全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在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和危机防范意识不强、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财务管理工作分工不明确、财务管理工作方式落后等现象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制度有效性较差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这种不合理现象急需转变。首先,企业财务管理和危机防范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有关部门应该组织研究团队对我国房地产行业财务管理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供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标准体系;其次,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资产安全,一切不满足基本目标的财务管理制度都会阻碍企业发展;最后,企业应该不断健全财务管理责任分配制度,相关管理者应该制定战略性的财务管理工作计划,同时应该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化,在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可以促进廉政建设。

(二)完善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房地产企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促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健全,不利于合理分配企业财务资源、发挥财务管理的优势。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在深入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能涉及到的各项内部管理事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网络;其次,房地产企业应该结合实践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的规避社会风险的制度,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这样企业在经济危机状况下依然可以保持一定的发展活力;最后,房地产企业应该改进内部控制手段,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分享平台是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分享平台,企业员工可以快速获取企业内部信息和管理策略,这样可以有效增加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

(三)提升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

管理团队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和危机防范过程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部分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较差,一方面体现在财务管理团队的硬件条件较差;另一方面体现在财务管理团队的软件条件较差,组建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是提升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一方面,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我国应该逐步健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再教育模式,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人才力量。同时,企业应该给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确保财务管理人员掌握有效、合理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觉悟需要提高,财务管理部门应该采用合理的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同时,我国财务管理人员危机防范意识不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企业应该通过会议精神传达的方式让全体员工意识到现在的经济发展大趋势,建立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快速增长期后,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相对来说比较低迷的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增速不断下降,房地产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市场发展背景下,企业更应该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内部特点建立符合现实发展规律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策略增强企业风险防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房地产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持续保持发展的动力。

作者:李学凤 单位:青岛跃龙升置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祁庆虹.浅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84-85.

[2]蒙永福.我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危机及管理预控机制的构建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3:15-19+76.

[3]钟国英.如何完善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防范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2,12:122-123.

财产保险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财务公司 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始于1996年同业拆借利率的放开。虽然在当时看来没有很强烈的趋势,但至今为止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震动效应。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行,各金融机构也抓紧时间纷纷行动,积极应对,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于利率市场化带给中国集团财务公司的影响问题,我们对其讨论重点应更多的放在公司自身环境的特点以及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上。那么,财务公司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制定发展战略,如何把握自身的优势化机遇为利益,都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财务公司应辩证的看待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将此环境下的发展作为一种挑战,并以十足的信心迎接挑战,为财务公司寻找最有利的发展路径,实现公司健康的运营。

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定义

利率市场化由市场供求决定,指的是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中对融资经营的利率水平,在国际上也被称作利率自由化。它包括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和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两个方面。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加入WTO后,利率市场化的形势就更加紧迫,但20年的发展经验和取得的成果为此次改革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通货膨胀被遏制,宏观经济运行平稳,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另一方面,利率市场改革也有了微观基础,也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机会。金融体制顺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很大的成绩,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利率市场的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仍会面临一系列障碍。一方面,基准利率制定很难兼顾公平,社会平均利润没能形成。由于产业的差异、地区的差异,相同的投入往往得到的回报差异很大。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缺乏相关法律约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二、利率市场化趋势对财务公司的影响

(一)对财务公司传统业务的影响

集团财务公司的传统业务指的是短期存贷款业务。利率市场化的推行改变了利率的确定机制,在此方面,市场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权,市场上的存款利率更具波动性。这样一种条件之下,财务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其更主张政策性的盈利机理,这反而有违实行利率改革的初衷。

由于财务公司传统存贷的盈利性严格需要人民银行的政策支持,利率市场化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政策的约束,更添了市场因素进去,这就有碍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当然,准确来说这是机遇,更是挑战。与此同时,随着集团在金融市场选择性增大,对财务公司得到的利益分成也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各方压力给存贷业务带来难度,其盈利机理不得不有所改变。

(二)对财务公司外币和本币的影响

虽然财务公司的外汇业务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会受到影响,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公司的外汇资产不大,所以其对主要业务造成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准确的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间接影响。一方面,外汇利率市场化相对出现较早,财务公司会选择银行并且与其争取满意的存款利率。这就会产生高存款利率的现象。另一方面,为了争取高存款利率或低外汇贷款率,企业会将存款或者结算的业务全部放在主要贷款银行,这将为财务公司的结算量与存款来源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给管理和经营能力带来挑战

第一,财务公司的资金价格商议能力需要提高。市场利率化后,尤其是为集团财务价格定制机制带来挑战,如果财务公司在价格制定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就一定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与发展。长此以往,势必会为财务公司未来的贷款利率带来冲击,从而降低整个公司的收益。

第二,财务公司成本管理受到影响。利率市场化无疑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力度。由于财务公司规模较小,无法达到大银行的标准,所以成本就会被一味的压缩,这使其发展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第三,财务公司的管理模式受到影响。利率市场化后,不论是银行还是其客户,其利益的兼顾不可忽视。不仅要保留议价自,寻求商机,更不能疏于其内部道德风险的防范,保障公司的利益。在这一情形之下,道德风险固然存在,曾经的人脉优势受到影响,不一定再称得上是一种优势。

第四,影响财务公司投资决策。资产价格的不稳定性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金融机构采取的措施是对利率衍生品的需求增多。由于财务公司的研究水平相对不高,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所以这对财务公司投资决策来说更具挑战性。

第五,对财务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挑战。风险是改革中必然会存在的,所以利率市场化对财务公司的风险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准确来说,是一种激发作用。只有及时合理的措施政策应对风险,就能把握机遇,为公司带来可观的利益。由此看来,无论是从产品定价,还是到其他产品的风险管理,都需要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

(四)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趋势下,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除了在财务管理和风险应对上需要有所突破之外,其产品的升级、服务的到位都是可以为其争取利益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公司强有力的支持,也不断被赋予新的要求。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条件,相关人员的一系列新标准也不断被提出,这对公司和工作人员来说,都是挑战。

此外,由于财务公司的规模小,资金来源不足,其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银行的优势很明显,但财务公司明显处于劣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公司的收益。

三、利率市场化趋势下财务公司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明确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是相关领域关注的焦点。我们不仅要参考一些财务公司应对风险的实例,更要考虑公司实际的情况。我们不但要时刻关注利率化的进程及新的动向,更要合理分析形成自己公司独特的管理框架,为应对风险所用。作为拥有完善管理体系应对风险的前提,其框架的构建尤为重要,而且,它作为核心内容,更具一定的难度。这就考察了风险管理部门的能力,以及相关部门的参与力,识别风险、有效控制等的能力。

在利率风险管理的框架之下,我们要明确的问题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一方面,利率风险的识别要通过不同的过程、步骤,另一方面,利率风险的衡量也有不同的方法。此外,我们要清楚利率风险管理的定价,即合理的利率定价方法。增强财务公司的研究能力,掌握定价的原则。在以上基础上,再加以管理能力的提升,才能制定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的保障公司的健康运营。

(二)创新资产管理体系,强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面对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比例新要求,原有的资产管理体系必须淘汰。这就需要其在利率市场条件下不断创新,可以参考以下几种选择:对于资产运作主体,我们可以赋予新的功能,实现与负债的对接;对于负债运作主体,我们也有相应的新功能来实现与资产的对接;此外,风险管理部门、发展策划部门功能的创新,其他新部门的建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三)财务公司其它具体的可行措施

要挖掘客户资源,寻找新的客户来源,快速掌握客户信息;相关应对措施的提出应尽量具体,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积极应对、积累知识,为利率市场化下的发展提供研究前提;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创新产品,为公司的发展提高竞争力。

四、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对集团财务公司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为财务公司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也就利率市场化对集团财务公司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相关可行的措施,为各财务公司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当然,现今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大部分停留在理论推断或者相关经验的预测上,由于财务公司自身的特点,其应对风险的种类以及应对风险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这就更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财务公司方方面面的发展。如何使财务公司更具竞争力,使企业的运营健康稳定,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我们也期待财务公司能把握机遇,在此新形势下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虞列兵.利率市场化对财务公司的影响[N].金融时报. 2010 (12)

[2]班卫国.浅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商,2009(18)

[3]海燕,范春燕.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0)

[4]赵勇.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银行监管原则与路径选择[J].知识经济, 2012(18)

上一篇: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范文 下一篇:矿山生态恢复的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