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7 17:23:43

声学教学

声学教学篇1

关键词: 高师和声学教学 学生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和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滞后我国音乐事业特别是专业音乐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和声学对于我国以“线性”音乐思维方式为主的学生来说,就必须强调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对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

长期以来,高师和声学教学在“纯理论”的状态下繁衍。作为高师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如何走出低谷,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是和声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和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等。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完善,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构建起适应于时展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和声学教学体系。

一、和声学教学滞后的原因

1996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当时参加学习的共有全国各地音乐专业教师近40人。在和声学的学习中,绝大多数教师对基础和声学掌握得不够理想,因此在深入学习和声时力不从心。反思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和声学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分析高师和声学教学,其滞后原因如下:

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众多的和声学教学中,多数是以“纯理论”的形式讲解为主:粉笔—黑板—谱例。尤其近几年来,高师音乐专业人数的增加,和声学教学以大课为主,每班大约40人至60人,教师只能在课后改作业,类似于数学改题。由于人数太多,课时有限,无法面对面进行修改,学生很少听到和声习题的音响。学生做作业时也是纸上谈兵,“机械操作”,积极性不高。虽然教师在上课时也强调做作业一定要弹奏,但学生能真正弹奏的却屈指可数。由于教学计划的限制(和声教学多数院校为一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为学生弹奏,又因为学生在和声学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有的甚至对和弦的构成都是一知半解,这样就更增加了上课的难度。对于该课程的定位,我的理解是:和声学属于基本理论的技能性操作课。但实际授课中,由于各种原因(课时内容、计划等),和声学课程一直无法摆脱传统的窠臼。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强调声部进行的规律性,禁止平行五、八度进行等,已成为和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使一个本来充满着由多声部音乐学习而带来丰富音响的课程失去了应有的光彩。由于和声学教学缺少音响感受,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多声部音乐的思维方式,更缺乏对和声语汇的了解,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多声部音乐思维模式的发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很不利。

2.教材内容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要求相距甚远。高师和声学教材几经编写,原有的键盘和声习题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部和声写作。在内容编写中“换汤不换药”,脱离高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特定目标。当前和声学教材不少,但真正适用于高师特点的教材却寥寥无几,许多教材都是“穿新鞋走老路”,难以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适用于基础音乐教学内容的更少。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声学课程怎样培养这种能力,是教材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歌曲伴奏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但由于和声教材内容对键盘和声习题的减少,使多数学生伴奏水平以及多声部音响概念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

二、以能力培养为理念,加强和声课的建设1、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能力培养。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努力实现该课程的作用和价值,明确“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使学生积极地、愉快地接受和声学的学习。

我们浏览一下古代的教育模式与现代的教育模式,或许对我们的和声教学也有些启示。

古 代 教 育 模 式

现 代 教 育 模 式

在这里,我们并不研究哪种模式的可行性,但是我们从古今的教育模式中看到,都有一个围绕“学”而形成的“动感”因素:如基本教育过程中的“思—行”、“对话—辩论”、“应用”、“思—辩—行”、“发现”、“反馈矫正”、“激励”、“兴趣—发展”、“变换”等。古今的教育过程都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的接受信息,才能充分运用启发式、激励式、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目前高师和声学教学长期采用大班授课的“满堂灌”教学方式,遏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必须改变授课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使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在课堂教学这个“大平台”上,建立起学生的“信息快车”,以便获取更大的知识量。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2、强调实践能力,学用结合,提高学习效率。法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泰奥多尔·杜布瓦在他的《理论与实践和声教程》一书的序言中写到:“在许多和声教本中,某些著作具有无可置疑的价值,但却没有一部著作能全面地满足人们有权对这类著作寄予的期望。它们或是偏于理论方面而忽视了实践方面,或是其构思方式既不能使艺术灵感也不能使音乐情绪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和声学教学恰恰也忽视了和声实践这一和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声课几乎成了“数学课”,学生埋头于“四部和声”的写作中,苦思冥想地为声部的正确进行而小心翼翼的避免着“平行五、八度”的出现。当然传统的和声写法是必须要学习的,但是我觉得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键盘和声的运用上,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使“固体”的和弦连接变成了 “流动”可听的和声进行,以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要进行键盘和声练习,就必须具备钢琴演奏、视唱练耳等方面的知识。键盘和声题的增加无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建议在每个章节讲完之后,要有相应的键盘和声题,如把四部和声改为钢琴体进行练习,或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和声序列进行练习,再将这些练习织体化后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歌曲(在布置作业时可给学生一些提示),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作为编配、选择、练习的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熟悉中小学音乐教材,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 改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创新意识。和声学的教学必须从单一的、僵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还和声学丰富多彩、多声部经典音响、纵向思维的本来面目。采用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如在讲解副三和弦的四、五度、二度和声的连接中,可以用正三和弦的四、五度、二度的连接为参照,让学生自己完成副三和弦的连接。在讲属七和弦的转位进入三和弦时,可参照正三和弦第一转位的跳进方式进行等等。让学生主动参与,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效果甚好;学生的能动性调动起来了,经过学生思考动手学到的知识,要比被动接受深刻的多。

在一些内容较相似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备课、讲课,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授课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分析研究、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和声课真正地活起来,变为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成为勤于动脑、刻苦钻研,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4、 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和声学教学。计算机作为高科技的应用工具,已经全面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运用计算机MIDI技术、多媒体系统进行音乐教学,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MIDI音乐制作方面已初见成效,但运用于教学还有待开发和研究。但是,可以预测,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对于改变音乐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产生一场“革命”。

在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中,黑板和钢琴一直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由于书写、弹奏的局限,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谱例学生很难形成音响上的听觉联想,有时近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纸上谈兵”,使学生无法形成和声的思维习惯,失去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很难提高。

运用计算机音乐软件或制作CAI课件进行和声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音响与视谱同步,学生对和声序列的听觉训练将会有极大地提高,经过分析对比、听辨,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使学生从抽象的和声理论、谱例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生动的视听、音乐谱例、画面来感受和声学,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计算机音乐教学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有效途径。

声学教学篇2

一、儿童声乐教学

(一)如何做好儿童声乐教学儿童声乐教学应该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根据其不同于成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开展科学的教学之路。儿童声乐教学具有复杂性、抽象性和不具体性等特点,在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兴趣培养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培养,根据儿童的个体性差异,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二)儿童声乐教学对教师的要求1、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声乐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声乐教学思想,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声乐老师要把握每个儿童的潜质和智能结构,把握他们的发展特点,在充分了解每个儿童个性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每个儿童的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计划。2、注重扮演多种角色声乐教师既是“舞蹈老师”,编制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部表情来丰富儿童的肢体语言。同时又是“语文老师”,要教孩子读字,给孩子解释字、词、句的意思和歌词的内容,让孩子理解把握歌曲的内容。声乐老师也是“医生”,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对儿童进行及时调节,不断发现、分析、解决发声错误。3、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儿童主动进行学习的精神力量。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时激励和表扬,教师进行较好地引导,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要寓教于乐,选择曲目不要单一,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选择和安排。

(三)儿童声乐教学与成人声乐教学的异同由于成人和儿童是两个不同的成长群体,在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歌曲的选择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1、循序渐进式教学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学习过程,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学习。无论是成人声乐教学还是儿童声乐教学,都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声乐学习和训练是一种常规的技巧性训练,像发声方法的训练、歌曲作品的处理等,都要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和揣摩,才能有一些声乐演唱的成绩。2、合理选择曲目无论是成人成人声乐教学还是儿童声乐教学,都有一个曲目选择的问题。曲目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声乐程度和他们以后工作的实际需要,要符合学生自身的水平,实行对症下药。3、注重个体差异成人声乐教学的生源来源广泛,学龄结构跨度较大,决定了在成人声乐教学中要因人而异,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做到有的放矢。

二、结论

声乐教学是一份艰辛的工作,简单介绍了成人声乐教学的生源来源和特点,分析了成人声乐教学和儿童声乐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着重从教学模式、曲目的选择和注重个体差异三方面探讨了成人声乐教学与儿童声乐教学的异同。

声学教学篇3

声乐作为一种表演性极强的艺术,演唱者通过声音的表现,用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歌声,将语意高度凝练的歌词通过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调表现出来。这是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它和人的情感、形象思维紧密相连,并赋予音乐以鲜活的生命,再通过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在演唱者心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唤起歌唱表演时再创造的热情与产生渴望表达感情的强烈欲望,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再创作。因此,声乐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方面的训练,还要对其进行整体的艺术造就,做到演唱技巧与音乐情感表现的高度统一。为达此目的,在声乐教学中实施好情景教学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搞好情景教学,十分有利于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能力。声乐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有那些方式、方法呢?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一)虚拟情景这是指在指导学生练习演唱和进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歌词内容的描绘、对歌曲背景的讲解、对演唱技巧的形容、对旋律要素的归纳和强调,帮助学生心里再现出一个符合歌曲创作的背景和词曲特点的音乐场景,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逼真的现场感受和内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演唱技巧的领悟和练习,就能比较容易做到对歌曲内容和情绪的准确表达。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气息训练时,如果抽象地讲理论、讲技巧,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这时,我们就可以进行虚拟场景教学,通过老师的启发,让学生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开满鲜花的花园,面前阵阵花香飘过,由此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深呼吸去闻到“花香”。在闻“花香”的过程中,找到呼吸中吸气、吐气的感觉,再把闻“花香”的鼻子的深吸气与嘴巴的深吸气这两种吸气的动作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就是在歌唱时要用到的一种气息调节方法。通过这种虚拟场景的设置和想象,就能使学生找到正确运用气息的方法。

(二)真实情景这是指让学生通过在舞台或模拟舞台上进行真实的现场演唱实践,以获得真实的现场感受和实际的情感体验。声乐是一门实践学科,舞台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设置出真实的舞台情景,就能让学生进行现场的演唱和表演,这应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参加各类音乐会演出与社会艺术实践等形式,都是很好的艺术表演舞台。真实的舞台情景教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舞台表现意识和表演能力,还能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实践中,通过对以上两种情景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和运用,往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说来,只要教学中设置得当,二者总能相得益彰。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在虚拟情景中寻找音乐的感觉和情感的体验,然后在真实的情景中引导学生把虚拟情景现实化,再一步步强化其对歌曲的正确感受,使其在“虚”与“实”不断互换的情景体验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声乐技巧和舞台表现能力,从而为实现完美的声乐表演这个最终目的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真实情景和虚拟情景这两种类型的情景教学方式,是声乐情境教学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在声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情景教学的主要过程

声乐学习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歌唱技能的训练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在声乐技能的训练中,要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来调节学生各个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并逐步提高学生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同时,还要通过正确的指导和不断的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娴熟的歌唱技巧,以达到最能够声情并茂地演唱的目的。良好的发声方法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是一切声乐教学的终极目标,其中情景教学在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尤其重要。一般来讲,情景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创设情景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场景。每部声乐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和思想内容,这些核心要素已经大致规定或概括了对其进行艺术再现时的基本情境,这就对教学设计课堂情景提供了线索和创造的空间。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去创设“情境”,同时也可以借助环境、视频,甚至陈设某种道具来创设相关的场景。比如,我们可以把歌剧中的唱段创设成剧情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对剧中人物进行切身地体验,并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角色中去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

(二)情景导入声乐艺术离不开情感,发于声、及于情。情景导入,可以从歌唱的情感入手,去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性和美好的情绪。首先,教师要根据歌曲的内容,尽力向学生描绘出其中潜在的形象或意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出与歌曲一致的情感,并将这种细致的感受和体验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相结合,再融入到演唱中去,这就能较好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绪来。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设法通过必要的情景描述去引导学生从歌词、律旋、调式等音乐理论方面去分析、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进入到歌曲特定的情景中去。例如,歌曲《草原夜色美》,就可根据歌词的描述来创设一幅草原夜晚的美景:悠扬的琴声、轻拂的晚风、香甜的美酒、美丽的蒙古包,以引起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在自己的心里构建起与歌唱情景近似的“内心虚拟情境”,仿佛真的身临其境地来到了那个美丽的草原之夜。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情感的体现,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熟知歌曲的内容、音乐风格、艺术特征,由此进入到一个符合音乐的意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正确理解该作品。情景导入,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让学生欣赏动感的画面、聆听美妙的歌声,从而去观察、想象画面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情感,让他们似乎来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当中,并把自己放进了音乐作品当中去,这样就能用歌声正确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的情感来。

(三)情景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了解歌曲的内容、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来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征,进而确定歌曲的表现方式和情感基调,再进一步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这样就能彻底进入到情景体验的环节中去。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演唱技能、音乐想象、情感表达。演唱一首歌,感情是否投入,靠的不是音色的纯美,而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每一部声乐作品,都是创作者情感的表达,也是具体的情境描绘,这就为演唱者提供了情景体验的基础。这时,演唱者就可“以境入画、以画寓情”,将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表达出来,从认知情感到理解情感,最后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演唱歌剧《伤逝》中《不幸的人生》这首歌曲时,就要把自己当成歌曲中的主角,仿佛自己身处歌曲所渲染的那个时代的情境、意境之中,只有这样去演唱,才能达到情感共鸣的境界。同时,情景体验还离不开声乐演唱技巧的表现。由于每部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不同,对演唱者的情感体验就会有所差异,无论是演唱形式、音乐风格、表情方式以及肢体语言上都会有所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自然也会不同。不同的情感表达,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这样才能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在演唱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时,我们就需从发声的要求上让演唱者进入到情景中去,把声音控制在轻柔的半声上去演唱,让其感到似乎来到了一个静静的夜晚,这儿有着美丽的月色和纯洁美好的爱情。再如,在演唱《保卫黄河》时,则要求声音要唱得饱满坚定、声音洪亮,让演唱者仿佛感到自己就是英勇杀敌的抗日将士。作这样的情景体验,就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真实体验,并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声乐审美能力。

(四)情景再现情景再现,主要是指舞台艺术实践,是情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能巩固学生的情景体验,让学生的歌唱技能、音乐想象、音乐情感、艺术表现等方面得以体现,而且还包括了情境教学的各环节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反之,学生的舞台实践效果又检验了声乐教学的效果,并从中总结声乐教学的经验,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声乐情景教学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和学生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和艺术水准,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另外,教学双方在人格上应提倡平等、和谐与相互尊重,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和互动性的良好师生关系。所有这些,都将对情景教学的顺利实施十分有帮助。

(二)教材适用,课堂活跃对于声乐教材选曲,应注意内容的多元化,做到中外作品兼顾。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度钻研、分析教材,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音乐的文化氛围,并利用这些因素的融合建立起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情境。同时,还要让学生走进“情景”,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尤其重要,教师利用情感创设出教学的意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愉悦性。

(三)创设多元化情景教学声乐艺术发展至今,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声乐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好学生的声乐技巧,还要重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利用多种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去创造出不同的情感表达。

(四)声乐审美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带入感情去演唱歌曲,做到“以声传情、以声动情”的效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声乐审美的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培养。声乐美的核心就是“情”,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再以“情”为纽带,把美的声音与真挚的感情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审美的效果。无疑,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情景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传统声乐教学模式,通常注重的是发声训练,常易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审美能力的熏陶和舞台表现能力的养成。所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歌唱的效果、水平与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艺术修养与素质的形成。所以,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更新音乐教育理念,以音乐学理论为基础,在加强训练声乐技巧的同时,还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审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对情景教学法的融入。情景教学,重视发展学生从“情境”中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造想象力,从而充分体现当代教育中倡导主体性教学的教育改革理念。情景教学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歌唱技巧,从而帮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情并茂”、做到“声”与“情”的完美统一,使演唱产生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以期创造出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声乐教学,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的过程。声乐技巧的训练和歌曲的音乐表现都十分重要,这是学生情感体验、艺术表现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声乐教学中,只有利用多种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有步骤、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去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歌曲演唱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才能使教学中的歌唱实践和声乐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做到“寓情于声”、“寓教于乐”。为此,我们应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实践,在声乐教学中实施好这一教学环节,由此创设出声乐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新篇章。

声学教学篇4

关键词:美声唱法 声音 训练

美声唱法作为一门技能技巧性很强的艺术科学,在声乐教学中历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对其技术训练的方法很难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参考书本的理论知识与本人在美声唱法声乐训练中的心得体会,系统地论述了在美声唱法声乐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点,并从教学的角度介绍了声乐教学中所需要遵循的艺术规律,而要想进行美声教学,就要了解美声唱法的特点:

1.宽广统一的音域:一般美声唱法的歌手都能唱到两个八度,尤其是花腔女高音和一些歌唱家都能唱到两个半八度,甚至能达到三个八度。如此宽广的音域中都包括三个不同的声区,各声区因人的自然发声状况而有又呈现出不同的音色,但是美声唱法却能使其得到平稳的过渡,并达到声音的完美的统一。

2.胸腹式联合呼吸:美声学派的歌唱气息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目前世界上无论是唱歌还是唱戏运用气息中一种最科学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有弹性,能控制,伸缩性强,气息储存量大;如果和声带配合的巧妙不但音量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并有很好的声音连贯性和弹跳性。

3.真假声的混合使用:从美声唱法的声音来说,是将真假声按一定音高比例混合起来使用,在真声的基础上随着音高的上升,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而变得以假声为主,也就是说真假声都是会用到的,也就是绝对地要求真假声混合唱,不只是声音的混合,共鸣状态也是混合的,从而让声音达到统一的现象。

了解了美声唱法的特点,而对其歌唱训练方法因人而宜:由于每个人的发声器官在生理结构上基本相同但又各有差异,所以在歌唱训练中 “千人一法”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声乐教师们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嗓音条件与后天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因素进行客观、切合实际的分析研究,采取既符合科学共性又符合个人嗓音特点的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歌唱训练。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歌唱的呼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呼吸,无论是睡着醒着,都不会去想着怎么呼吸,就会本能地、很自然地呼吸,但是演唱中的呼吸与生活呼吸是不同的,歌唱时的呼吸要比生活的呼吸变化更多,我们要随着乐句的长短、根据歌曲作品的感情需要,变换着运用呼吸,所以说歌唱的呼吸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具有技巧性的呼吸。而声音的不同变化都是与呼吸有关。在生活中,人们的言语表达往往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这与歌唱时不同的。歌唱的声音(旋律)有固定的音高、长短,也就是歌唱的音调要准确,节奏的正确,力度的变化,音色的优美、动听等要求,把这些要求掌握好,歌就唱好了,唱得好了,也一定是控制好了呼吸,即运用有支持力的呼吸来歌唱。因为,歌唱的本身是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呼吸便是它有力的支持。所以说,歌唱的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支持力。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强调呼吸的支持,那什么叫做“呼吸的支持”,怎样才能做到呢?人的呼吸是由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来带动的,吸气肌肉群包括从前胸往下,主要是两肋,腰部周围与后背。另外就是呼气肌肉群,生活中的“啊!”“唉!”咳嗽、打喷嚏都是呼气肌肉群的工作。这组肌肉很强,但是在歌唱时不需要很强。当我们在歌唱时是需要鼻子和嘴一起吸,使呼吸吸的较深,这是一种感觉,每个人的体会可能会有所差异,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将它比喻为“打哈欠”、“闻花”等。吸进去了气以后,吸气的肌肉还要继续地工作,不能放松,即仍然保持吸气时的状态,使得呼与吸成为一种对抗,这种对抗就是我们常说的“呼吸的支持”。呼与吸的对抗在身体内部产生一种压力,吸进气时使肺的下部扩张,这种扩张使身体腰部周围的肌肉向外扩张,是由横膈膜下降所造成的。所以,在声乐训练中,当学生在歌唱呼吸的对抗中吸气的肌肉力量放松时,老师就会提示学生要“吸着点唱” 来保持良好的吸气状态,这样吸气的腔体打开了,也就有了丰富的共鸣,自然会发出正确的声音。

在声乐训练,我个人认为打嘟噜练习最容易体会到呼吸对抗所产生的支持点的感觉,就是用气息推动双唇颤动发出一种“嘟嘟”的声音,这种练习对锻炼横膈膜的控制力很有效果。可以采用一些音阶练习,例如:

1234 5432 | 1234 5432 | 1 ― ||

在我自己声乐教学训练过程中,刚开始的时候会出现吸气量过深或是过浅的情况。吸气量过深,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人为压力,使得声音变得僵硬,没有一种气息流动的感觉;而气吸的太浅,就会使气息憋在胸部,造成很虚或是很单薄声音,同时还会引起喉头与颈部肌肉的紧张。后来通过上课时间的调整指导,这些请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我自己的体会是:演唱时的吸气与呼气的动作都是一个巧劲,也是功夫,在吸气的那一刹那的感觉应该是一种整身向外扩展的感觉,所有的吸气通道都是放松地打开,将气息吸深,感觉身体像一只有弹性的皮球。然而在美声唱法中讲究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强调的呼吸会更饱满,必须保持吸气状态与呼气肌肉群够成对抗,产生压力,将气息控制的均匀来支持歌唱,使演唱出的声音又一个圆润、饱满、明亮、通畅的“型”。

2.歌唱的发声。发声体都是有声源的,我们的声带就是发音体,是个基本音的地方,也就是音源。任何人健康的嗓子都有两种机能,真声与假声,即“重机能”与“轻机能”。重机能是指整个声带的振动(全振),轻机能是指局部声带振动(边缘振动)。 无论是生活中的说话还是歌唱,都需要将这两种机能互相配合运用,不能单一地使用,任何单一的一种机能都会使嗓子出问题。由于歌唱方式的不同,所以在歌唱时两种机能使用的比例也是不同的。而在美声唱法中,则特别注重真假声的混合,不只是声音的混合,共鸣状态也是混合的,高音区时头腔较多,低音区时胸腔较多,形成一种上下高低完全统一的声音,绝不要单机能的出现。

以上教学只是我的一孔之见,为加大美声教学的力度,现写出以求方家指导。

参考文献

[1]刘二娟.浅谈气息在歌唱中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声学教学篇5

关键词:美声教学 教学方法 有效性

声乐教学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艺术气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学生性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普遍推广,音乐教学、声乐教学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基于美声唱法的特点及其我国声乐教学现状,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树立正确的美声概念、美声教学的发声练习和歌唱训练、及其采用情感教学法等等几个角度,浅谈了对美声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美声唱法及其特点

美声唱法是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风格,与其他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区别。是通过采用特有的发声方法,产生明亮、丰满,松弛及其圆滑的音质,在发声过程中,要求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等等。因此,在美声教学中,应当注重区别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的不同,把握美声唱法的特点。比如说,学生在学习中,应当注意呼吸、换气、起音、音质和灵活性等等基础技巧,使用半分力量进行演唱。对美声唱法的高音部分,应该自然发音,音质要求饱满柔美;对于低音环节,应运用饱满的气息支持住发声,从而保证整体音色状态的统一。切忌强制性的发音,或者过度的模仿他人的发音方式。在了解美声的唱法的特点的基础上,学生应当结合自身的生理器官和发音基础,在科学发音方法的前提下,找到正确的方法途径,唱出自己的声音特色。

二、美声唱法要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一)树立正确声音概念的重要性

正确的歌唱发声概念是美声教学的基础前提,也是提高美声教学有效性,取得事半功倍教学成效的关键举措。这种声音概念是指对音乐教学有着清新的认知和理解,对待美声唱法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标准,能够驾驭和感悟用声的方法。试问,一个没有正确的发声概念,不懂得美声艺术的内在美感的学生,是无法学好美声唱法的。音乐是通过不同的元素、如:旋律、节奏等等排序组合,营造音乐意境氛围,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或者生活艺术。音乐承载着丰富的节奏美、旋律美和情感美,感知音乐的美,挖掘音乐内在的规律需要学生培养正确的音乐概念。著名的美声教育家沈湘教授曾经说过:“好的发声概念是非常要紧的”。因此,笔者认为提高美声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发声概念、音色概念。

(二)确立正确声音概念及方法

正确的音乐概念、声音概念决定了能否采用有效的用声方法,也是避免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声音受损的前提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音乐概念音乐地位,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实施一对一的针对性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在发声训练中音准、节奏、气息和咬字存在的问题疑惑,进而建立的正确的声音概念。比如说,饱满的气息和灵活的呼吸控制能力是支持美声演唱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学习训练中,应当把握正确的呼吸技巧。例如可以模仿啜泣时的状态,注意锁骨部位的呼吸法和胸式呼吸法,及其换气时的节奏、通畅和速度,达到呼吸的可收、可放、可控等等。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发现探索音乐的内在美,转变学生对美声教学、用声方法的错误认识。对于个别的、有特色的嗓音条件的学生,应当加强引导指教,让其更好更快的步入到音乐环境中。

三、美声唱法的教学方法

(一)发声教学

发声教学是美声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掌握发音技巧,积累发音经验,实现深一步美声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发声教学中,教师应当详细的讲解不同音符、字词的发音方法,强调吐字要求清晰,情感饱满,口腔咬字的幅度要夸张,要确保声音洪亮和气息的顺畅。发音的过程中应当活跃思维运转,以字带声,字走在声音的面前等等。在发音练习中,还可以边走边唱,保持松弛自在的姿态。注意使声音共鸣保持准确位置,行腔运气保持长久稳定,不是仅把力量用在喉咙处,而是全身都在运动。发声时,口腔与各个发声相关的器官都能有机配合,形成头、鼻、胸三腔的强烈共鸣,保持气息稳定和声音的通畅完美。另外,对于用气,方法应当灵活。在面部表情上要松弛,且面带微笑,口形自然而优美。在唱高音时口腔内打得开,双唇自然收拢,唱低音时,双唇微闭,但牙齿并没有咬死,上颚仍有吸起的感觉。

(二)情感教学法

美声唱法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体验过程。在传统的美声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技巧教授与训练,而忽略了美声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殊不知,美声唱法是一门以情感为核心的,以技巧为依托的表演艺术。没有情感投入的美声表演是缺乏美感的表演,这种表演纯粹的直接抛出自己的内心情绪,忽略了表演艺术上的美好特点,这种表演甚至会使得台下的观众觉得枯燥、无趣。因此实施情感教学法是提高美声教学有效应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在发声练习中,学生每一次发声练习中,找出发声时应当所具有的情感表现状态,要求学生极力的模仿并表现出来,不断地进行情感练习。比如说,在练习“u”字母的发音时,可以联想到“哭”,甚至表现出痛苦、伤心的表情,还可以模仿哭泣的状态,这样,发声就和情感结合起来了。

总之,在物质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音乐艺术尤其是声乐艺术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音乐专业更是要加强声乐教学,增强学生的声乐素养、科学的演唱技巧和扎实的演唱功底,是每一位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莎莎.美声教学中音色美培养探知[J].音乐大观,2013,(01).

[2]李美君.如何提高职高幼师美声歌唱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09,(23).

[3]赵华.浅析美声歌唱中的头腔共鸣[J].黄河之声,2008,(14).

声学教学篇6

音乐和声乐这两种教育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是两者的理论基础都是普通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也就是说,声乐教育的理论是构筑在普通教育学之上的。同时,他们之间又存在交叉的关系。音乐教育学的一般原则和规律也同样适合声乐教育学,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音乐教育学以基础教育的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而声乐教育学则以声乐教育本身为研究内容,尽管也涵盖了基础教育中歌唱教学的内容,但他的内容、对象及方法上更为专注于声乐及其教学。

一、声乐教育的发展简况

1.中国声乐教育

(1)中国古代声乐教育。远古时期的民歌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而是音乐、诗歌与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歌唱艺术从最开始简单的形态逐步发展成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民歌。一部民歌史,就是一部民族史,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直接的人,具有群众性和即兴性的特点,表现形式简明质朴、通俗易懂,因而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从有歌唱开始,我国的古代也就有了原始的声乐艺术教育。声乐艺术和舞蹈、器乐是一体化的,是紧紧相连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他们三者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但从另一方面讲,文化的流传和继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文化自身最本质的客观规律,这是经济、政治所不能左右的。所以声乐艺术的流传、融合、丰富、发展不会完全因为朝代的改变而改变。声乐教育还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从我过声乐教育总的趋势来看,其速度是非常慢的。

(2)中国近代的声乐教育。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我们的国家从此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不得不实行变化与改革,于是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也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浪潮。最开始是教堂式的学校,那些传教士带来了音乐(钢琴)课,紧接着逐渐兴起和广泛流传是学堂乐歌,然后到专业性质的音乐学院和综合性师范院校声乐课程的设置,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才算逐步迈进世界性声乐的发展平台。

(3)建国后的声乐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各个省市地区都建立了许多专业的演出机构,还在各省市地区恢复和建立了多种音乐学院和专门从事研究声乐艺术的处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随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彭勃发展我们国家的声乐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作为音乐教育重要内容的声乐教育也得到了很高的进步和改变。从六十年代开始的十年动乱期间,声乐教育的发展也受到我国极左倾向的影响。

从1950年开始,苏联的声乐教育家分别陆续到我国讲学,在声乐教学和文化交流中,我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开始学习前苏联。随着声乐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以音乐院校与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框架,声乐艺术的融合与交流在不断扩大,中外文化的交流在日益加深,众多外国的著名歌唱家与声乐教育家更加频繁地来到我国演出交流与开办大师班。

2.西方声乐教育

(1)中世纪的声乐教育。从公元5世纪至14世纪,在这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基督教统治影响着中世纪文化艺术的发展,人们处于愚昧的状态。文化艺术的一切活动都被教堂垄断着,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基督教会制约着各种教育设施机构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中世纪时期主要的音乐教育机构是寺院。教堂声乐是中世纪音乐的主流,教堂声乐的内容是歌唱圣诗,朗诵圣经。寺院成为音乐教育的中心。中世纪的教堂声乐不是用来给人们欣赏,而是为了宗教礼仪而创作、排练、演唱的,他纯粹是为上帝服务的实用歌唱,他没有欣赏功能,也不注重视听觉上的美感,因为它没有乐器伴奏,不用变化和装饰音。

(2)美声歌唱早期的声乐教育。“美声歌唱”是指意大利的一种歌唱风格。美声歌唱随着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它起源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盛行于十七、十八世纪。刚起源时期,意大利的美声歌唱的技术已经基本有了大概的练习方法。盛行时期,歌剧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风行于欧洲,阉人歌唱家用美声唱法把正歌剧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是美声唱法最早的实践者是。这个时期几乎是阉人歌唱家独占歌剧舞台的时代,音乐史学家们称之为“歌唱的黄金时代”。

(3)十九世纪的声乐教育。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充满着矛盾、斗争和创造的世纪。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迅猛发展,经济繁荣迎来了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这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艺术领域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着重大变化。艺术家们开始独立于教会,使音乐表演与艺术创作空间更加的广阔。歌剧艺术的昌盛带起了唱歌技巧的发展与提高,带动了声乐理论研究和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4)二十世纪声乐教育元素的多元化。对于世界音乐来说二十世纪是个有很大变化改革的世纪,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在西方声乐史上也是多元化的,不仅出现了许多新的风格与新的流派,而且出现了许多大师级的歌唱家,他们将美声歌唱推向了新的辉煌。流行音乐是工业化的产物,19世纪初,欧美出现了许多工业化的城市,许多乡镇农民向这样的大城市移居,早期的工人就来自于他们之中。

二、声乐教育的科学化展望

随着科学思维和手段在声乐教育活动中的逐步深入,未来声乐教育在科学化的理念上经常面临的问题是文化自觉问题。未来的声乐教育应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突出声乐教育过程的个性化,重视声乐教育模式的综合化,强调声乐教育课程的生活化。

传统声乐教育大多只停留于单纯的声乐技术,而且训练偏重于科学素养的获得,所以未来声乐教育内容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是人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声乐教育中人文素养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声乐教育结果在人格意义和思维方式上的均衡性。

现代脑机制技术的引入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体现了声乐教育技术的科学化。在声乐教育中有效的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造成了对传统声乐教育模式的扩展,现代脑机制研究手段在声乐教育活动中的引入则强化了声乐教育的目的性和科学探究的直接性,它们将引起声乐教育工作者对传统声乐教育模式的反思。

声学教学篇7

首先,维吾尔传统声乐教学属于维吾尔音乐教学的一部分,要搞好维吾尔声乐教学就要先从建设维吾尔音乐教学体系入手。从维吾尔传统声乐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维吾尔音乐的体系不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也不属于欧洲音乐体系。虽然有很多学者呼吁建设中国音乐教学体系,但现在整个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还是沿袭了原来的西方体系模式。尽管有些学校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状况。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虽然有意识地加入了一些民族音乐的知识,如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但其大部分课程的开设还是沿袭了西方的体系,如基本乐理、和声学、视唱练耳等音乐理论课程。这种西方理论体系的学习虽然会让维吾尔学生开阔眼界,但同时也会让他们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新疆的音乐工作者加紧对维吾尔传统音乐的研究,从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课开始,建设维吾尔音乐教学体系,为维吾尔声乐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其次,要搞好维吾尔声乐教学,必须加大维族教师的培养力度。因为维吾尔声乐演唱和其传统文化、语言紧密相连,要想搞好声乐教学就必须深入了解其传统文化。但维吾尔语言属于阿勒泰语系,汉族属汉藏语系,维语和汉语完全不同,维吾尔传统民歌在演唱中的发声、吐字和汉族也完全不同,加之汉族教师对维吾尔文化不太熟悉,很难对维吾尔传统声乐有较好的把握,所以维吾尔声乐教学主要靠维族教师。从现有情况看,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需要学声乐的维族学生有102人,但仅有两名维族声乐教师。所以,必须加快维族声乐教师的培养力度,以适应当前的维吾尔声乐教学。

再者,要搞好维吾尔声乐教学,还要改变当前整体声乐教师的传统观念。维吾尔传统音乐有很多属于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其中有很多“游移音”,这个音在1/4-2/4的音程范围内向上或向下游移,也有人称为“颤抖音”或“润音”。对不熟悉这个体系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音不准”的感觉,其实正是这种所谓“不准的音”给音乐带来神韵。在采用这一音乐体系的民族中,音乐的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这种音体现出来的,能否出色地演奏或演唱这种音被人们当成衡量歌手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由于很多声乐教师是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对于非西方的非十二平均律的东西感到不适应。加之长期以来音乐专业办学思想的影响,一些声乐老师认为这种有“不准的音”的唱法不符合他们长期以来信奉的“美声唱法”的审美标准,在他们的声乐教学实践中,会有意无意地用美声唱法的标准去衡量维族的传统唱法。所以,改变当前声乐教师的传统观念,是搞好维吾尔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要搞好维吾尔声乐教学,还应在维语声乐教材的编写上下些工夫。现在的声乐教材中外国歌曲教材多为意大利歌曲集、意大利歌曲108首等。中国作品的教材更是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些维语版的歌曲集被选用,但这些教材的选用大多根据老师个人爱好和习惯,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应该组织专家编撰一本以维吾尔传统民歌、木卡姆选段为主,同时包括一些外国经典歌曲、内地民歌和新疆其他民族民歌的歌曲集。每首歌曲的歌词都有原文和维文,这样可以使维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唱外文和汉语歌曲,这将更有助于维吾尔声乐教学。

二、维吾尔传统声乐

维吾尔音乐旋法多变、节奏复杂、色调丰富。其传统声乐形式主要有民间歌曲、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歌舞曲、大型古典套曲木卡姆等。

维吾尔族民间歌曲包括情歌、劳动歌、生活习俗歌等,在社会生活中,爱情歌曲比较多见。然后是生活习俗歌曲,其演唱形式分无伴奏和有伴奏两种。无伴奏演唱一般是在劳动中、生活中即兴编唱给自己听的歌,声音自然优美、动听流畅,音调有抒情、高亢、自由、辽阔的特点。有伴奏的独唱形式节奏较自由,常出现变节拍,并在句尾用自由延长音,气息悠长、音色清脆、深情动听。维吾尔族说唱音乐演唱的内容多为历史民间传说,多是小乐队伴奏,音调较低,声音自然,带有叙事特点。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多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出现,有以下两种:(1)赛乃姆:这种舞蹈非常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要求,舞者要即兴表演。(2)来派尔:多由男女二人表演,以对唱为主,声音自然、音色明亮、舞姿优美洒脱。此歌舞多用来表现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及对爱情的歌颂。木卡姆是包含诗、歌、乐、舞的大型套曲,其分布地区很广,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伊犁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演唱一套木卡姆需要两个小时左右,他们的演唱方式通常是演唱者坐在上方,听众围成一圈(坐或立),先由坐在上方的一位长者唱散序,然后众人才开始接着齐唱和舞蹈,声音自然、流畅。

结语

作为歌舞民族的维吾尔族,具有悠久的别具特色的声乐文化,其声乐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以美声教学为主的声乐教学模式,应该加大维族教师培养力度,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加紧维吾尔传统声乐和音乐理论的研究,尽快建设维吾尔声乐教学体系,从而培养更多的维吾尔传统声乐文化的传承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段凤琴.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与发展策略.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1).

[2]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中国音乐学,2004(1).

[3]杨曙光.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定位与发展.音乐研究,2001(3).

内容摘要:维吾尔族作为歌舞民族,具有别具特色的声乐文化。现今,新疆高校的维吾尔声乐教学应该在维族师资培训、维吾尔声乐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并改变声乐教师的传统观念,以有助于维吾尔声乐人才的培养。

声学教学篇8

本论文关键词:高师和声学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和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滞后我国音乐事业特别是专业音乐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和声学对于我国以“线性”音乐思维方式为主的学生来说,就必须强调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对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

长期以来,高师和声学教学在“纯理论”的状态下繁衍。作为高师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如何走出低谷,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是和声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和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等。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完善,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构建起适应于时展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和声学教学体系。

一、和声学教学滞后的原因

1996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当时参加学习的共有全国各地音乐专业教师近40人。在和声学的学习中,绝大多数教师对基础和声学掌握得不够理想,因此在深入学习和声时力不从心。反思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和声学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分析高师和声学教学,其滞后原因如下:

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众多的和声学教学中,多数是以“纯理论”的形式讲解为主:粉笔—黑板—谱例。尤其近几年来,高师音乐专业人数的增加,和声学教学以大课为主,每班大约40人至60人,教师只能在课后改作业,类似于数学改题。由于人数太多,课时有限,无法面对面进行修改,学生很少听到和声习题的音响。学生做作业时也是纸上谈兵,“机械操作”,积极性不高。虽然教师在上课时也强调做作业一定要弹奏,但学生能真正弹奏的却屈指可数。由于教学计划的限制(和声教学多数院校为一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为学生弹奏,又因为学生在和声学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有的甚至对和弦的构成都是一知半解,这样就更增加了上课的难度。对于该课程的定位,我的理解是:和声学属于基本理论的技能性操作课。但实际授课中,由于各种原因(课时内容、计划等),和声学课程一直无法摆脱传统的窠臼。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强调声部进行的规律性,禁止平行五、八度进行等,已成为和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使一个本来充满着由多声部音乐学习而带来丰富音响的课程失去了应有的光彩。由于和声学教学缺少音响感受,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多声部音乐的思维方式,更缺乏对和声语汇的了解,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多声部音乐思维模式的发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很不利。

2.教材内容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要求相距甚远。高师和声学教材几经编写,原有的键盘和声习题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部和声写作。在内容编写中“换汤不换药”,脱离高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特定目标。当前和声学教材不少,但真正适用于高师特点的教材却寥寥无几,许多教材都是“穿新鞋走老路”,难以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适用于基础音乐教学内容的更少。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声学课程怎样培养这种能力,是教材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歌曲伴奏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但由于和声教材内容对键盘和声习题的减少,使多数学生伴奏水平以及多声部音响概念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

二、以能力培养为理念,加强和声课的建设

对167份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如下:表示“喜欢”和声课程的占54%,“不喜欢”或“不太喜欢”占46%;认为和声学“很有用”的占51%,认为“没有用”或“有一点用”的占49%;学习和声后能否为歌曲写作或弹奏和声声部及伴奏问题时,“可以”的占42%,“不会”或“有点难”的占58%;能否独立分析古典音乐作品,回答“能分析”的占34%,“不会”或“能分析一点”占66%。这是对一所国内著名的音乐学院各系本科三年级学生做的随机调查,由此高师音乐专业和声学的教学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科技的不断渗透,基础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和声学教学已经感到“四面楚歌”。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对高师和声学课程作适当的改革,我想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能力培养。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努力实现该课程的作用和价值,明确“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使学生积极地、愉快地接受和声学的学习。

我们浏览一下古代的教育模式与现代的教育模式,或许对我们的和声教学也有些启示。

古代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模式

在这里,我们并不研究哪种模式的可行性,但是我们从古今的教育模式中看到,都有一个围绕“学”而形成的“动感”因素:如基本教育过程中的“思—行”、“对话—辩论”、“应用”、“思—辩—行”、“发现”、“反馈矫正”、“激励”、“兴趣—发展”、“变换”等。古今的教育过程都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的接受信息,才能充分运用启发式、激励式、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目前高师和声学教学长期采用大班授课的“满堂灌”教学方式,遏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必须改变授课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使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在课堂教学这个“大平台”上,建立起学生的“信息快车”,以便获取更大的知识量。

2、强调实践能力,学用结合,提高学习效率。法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泰奥多尔·杜布瓦在他的《理论与实践和声教程》一书的序言中写到:“在许多和声教本中,某些著作具有无可置疑的价值,但却没有一部著作能全面地满足人们有权对这类著作寄予的期望。它们或是偏于理论方面而忽视了实践方面,或是其构思方式既不能使艺术灵感也不能使音乐情绪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和声学教学恰恰也忽视了和声实践这一和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声课几乎成了“数学课”,学生埋头于“四部和声”的写作中,苦思冥想地为声部的正确进行而小心翼翼的避免着“平行五、八度”的出现。当然传统的和声写法是必须要学习的,但是我觉得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键盘和声的运用上,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使“固体”的和弦连接变成了“流动”可听的和声进行,以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要进行键盘和声练习,就必须具备钢琴演奏、视唱练耳等方面的知识。键盘和声题的增加无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建议在每个章节讲完之后,要有相应的键盘和声题,如把四部和声改为钢琴体进行练习,或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和声序列进行练习,再将这些练习织体化后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歌曲(在布置作业时可给学生一些提示),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作为编配、选择、练习的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熟悉中小学音乐教材,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改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创新意识。和声学的教学必须从单一的、僵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还和声学丰富多彩、多声部经典音响、纵向思维的本来面目。采用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如在讲解副三和弦的四、五度、二度和声的连接中,可以用正三和弦的四、五度、二度的连接为参照,让学生自己完成副三和弦的连接。在讲属七和弦的转位进入三和弦时,可参照正三和弦第一转位的跳进方式进行等等。让学生主动参与,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效果甚好;学生的能动性调动起来了,经过学生思考动手学到的知识,要比被动接受深刻的多。

在一些内容较相似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备课、讲课,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授课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分析研究、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和声课程的作业检查也是和声学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作业检查分为两个方面:(1)四部和声写作的作业检查,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讲析改错;(2)和声分析与键盘和声的作业检查,抽查部分学生在课堂弹奏键盘和声题,包括自己编配的伴奏,这样做可使学生在键盘和声的训练中,逐渐消化课堂讲解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

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和声课真正地活起来,变为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成为勤于动脑、刻苦钻研,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4、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和声学教学。计算机作为高科技的应用工具,已经全面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运用计算机MIDI技术、多媒体系统进行音乐教学,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MIDI音乐制作方面已初见成效,但运用于教学还有待开发和研究。但是,可以预测,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对于改变音乐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产生一场“革命”。

在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中,黑板和钢琴一直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由于书写、弹奏的局限,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谱例学生很难形成音响上的听觉联想,有时近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纸上谈兵”,使学生无法形成和声的思维习惯,失去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很难提高。

运用计算机音乐软件或制作CAI课件进行和声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音响与视谱同步,学生对和声序列的听觉训练将会有极大地提高,经过分析对比、听辨,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使学生从抽象的和声理论、谱例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生动的视听、音乐谱例、画面来感受和声学,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计算机音乐教学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有效途径。

总之,高师和声学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改革,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事业必将会出现一个可喜的局面。

参考文献:

①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和声孙维权《人民音乐》2001年第四期

②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之我见钱正钧《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

③理论与实践和声学教程[法]泰奥多尔·杜布瓦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④教育模式查有梁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上一篇:医疗智慧服务体系范文 下一篇:旅游行业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