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4:14:37

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

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声学与电子工程》(CN:33-1099/TN)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声学与电子工程》主要刊登应用声学、电子、仿真设计等方面的论文和技术报告,重点是水声换能器及阵、海洋声信息处理、声信号的发射与接收、水声计量、噪声控制、石油探测、超声应用、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和科技动态。

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禽蛋多传感器综合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横向合作项目――“鸭皮蛋涂腊保鲜机设计制造”;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启动金项目――“鸡蛋声学特性研究”:湖北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结合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鉴定科研成果1项,教学成果1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EI收录6篇,博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教学研究成果获湖北省教育协会等奖、湖北省教育厅三等奖;多次获得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获第三届电子教案一等奖、第届电子教案二等奖,2007年教学研究奖,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徐柱云,女,1963年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现代农业蛋鸡产业技术体系蛋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家禽品质检验、动物遗传育种。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家禽测定中心主任,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副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理事。曾获得部级和省部级奖励4项。199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1996年获得全国总工会优秀女职工称号。

目前从事的主要课题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畜禽健康养殖与新型工业化生产模式研究及示范”项目课题“畜禽产品质量检测与可追溯技术研究”(主持);我国地方家禽品种分子特征标记的鉴定及应用(主持);土鸡蛋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鸡分子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创新与优势性状新品系培育”(子课题主持)。

王向东,北京密云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蔬菜专业。现任山西师范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校级教学名师,山西省“科学奉献奖”获得者。

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语音识别技术也逐步的发展成熟。语音识别技术研究让人更加方便地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服务,对任何事都能够通过语音交互的方式。本文就对语音技术的发展及趋势作了简单的阐述。

语音识别是一门交叉学科。语音识别研究经历了50多年的研究历程,经过50多年的积累研究,获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近20年来,语音识别技术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并逐步的走向市场。在未来的日子里,语音识别技术将应用更为广泛。本文就语音识别的发展及趋势作简单的阐述。

1 语音技术的发展历史

50年代,研究人员多数致力于声学和语音学的基本概念。1952年,在at& t bell实验室实现了一个单一发音人孤立发音的10个英文数字的语音识别系统,方法主要是度量每个数字的元音音段的共振峰。1956年,rca lab 开展了另外一项独立研究,试图识别单一发音的10个不同的音节,同样采用了度量共振峰的方法。1959年,英国university college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另外一种思路,用谱分析和模板匹配方法构建音素识别器,用来识别4个元音和9个辅音。60年代,相继出现并发表了语音识别的几个重要的思想。1962年,东京大学进行了另一个音素识别器的硬件实现的尝试。它使用过零率方法分离语音信号的不同部分,并进行识别。1963年,日本nec lab对数字进行语音识别的尝试可以算得上最值得注意的工作,因为它不仅是nec研究语音识别的开端,还导致一个长期的和卓有成效的研究计划。在60年代中,3个研究项目的开展对其后20多年的语音识别研究和开发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个研究项目在rca lab开始于60年代后期,目的是研究语音事件在时间刻度上不均匀性的现实解决办法。在能够可靠检测出语音事件的始末点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时间归正的基本方法。

2 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

语音识别技术通过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目前已经发展到了接近实用的阶段。在实验室环境下,大词汇量的朗读式连续说话的宽带语音信号的平均识别率可以达到90%以上。正式有了如此高的识别率之后,语音识别技术慢慢地从实验室演示系统逐步走向实用化商品。以ibm via voice和dragon dictation为代表的两个听写机系统的出现,使“语音识别”逐步进入大众视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由于校对和更正识别的错误很麻烦和浪费时间,这样便降低语音识别的优势。同时,由于使用的环境或讲话口音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语音识别的内容大大降低,识别的内容不能达到100%的正确,所以很多人认为目前的语音识别系统还无法满足实用要求。

目前,at&t和mit等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在一些有限词汇的特定任务上,如电话自动转接、电话查询、数字串识别的任务中,当讲话的内容是系统所存储的内容存在的,且使用环境的声学特性与训练数据的声学特性相差不太大时,语音识别的正确识别率可以接近100%。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如果这些条件被破坏,则会对识别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3 语音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虽然语音识别在过去的20年里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可靠性。语音识别技术需要能排除各种声学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比较嘈杂的公共环境中,人的意识会有意识的排除非需要的声学环境因素,这对语音识别系统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人类的语言常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比较随意,并带有明显的言语习惯。这同样会给语音识别系统很大的识别麻烦。目前,在提高语音系统在不同环境中的可靠性,同时要应用现代技术让语音识别系统更加智能化,掌握人们语言随意性的部分规律,以达到最佳的识别效果。

2)增加词汇量。系统可以识别的词汇的数量是系统能够做什么事情的一个重要度量。一个语音识别系统使用的声学模型和语音模型如果太过于局限,当用户所讲的词汇超出系统已知的范围时,则语音识别系统不能准确的识别出相应的内容,比如,当突然从中文转为英文、法文、俄文时,计算机就会常常输出混乱奇怪的结果。但是,随着系统建模方法的不断改进、搜索算法效率的提高以及硬件资源的发展,未来的语音识别系统可能会做到词汇量无限制和多种语言混合,这样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可以不必在语种之间来回切换,这样就能大大减少词汇量的对语音识别系统的限制。

3)应用拓展。语音识别技术可以用于把费脑、费力、费时的机器操作变成一件很容易很有趣味性的事,比如,当人们出现手忙、手不能及以及分身无术的场景时,通过语音识别系统的模型构造,则能够在象驾驶室、危险的工业场合、远距离信息获取、家电控制等各个方面,语音识别技术可能带动一系列崭新或更便捷功能的设备出现,更加方便人的工作和生活。其应用的范围和前景非常广泛。不仅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会带来生产方式的革命,是下一代智能化控制的基础。

4)降低成本减小体积。微型化是语音识别技术商业应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其推广程这取决于语音识别技术本身进步的程度,同时与微电子芯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关系密切。将具有先进功能和性能的语音识别应用系统固化到更加微小的芯片或模块上,可以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和体积,产品必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语音识别系统和微电子芯片技术的发展是会引领我们的信息技术革命到一个新的台阶。

21世纪是信息和网络的时代,internet和移动通信、固话通信的网络把全球各地连接起来。自然口语对话、电子商务、信息索取、数字图书馆、语音翻译、远程教育等一系列的人类活动都可在网络上实现。语音识别系统的出现,会让人更加自由的沟通,让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对任何事都能够通过语音交互的方式,方便地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服务。这必然会成为语音识别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尚国,杨金龙.语音识别技术概述[j].福建电脑,2006 (8).

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在马老的书房里,除了挨得紧紧的书本外,就是一摞摞的笔记本,其中大部分年代已经久远,纸张已经泛黄。这些笔记,是他在从1937年留学美国到现在所搞的研究工作中留下的。“本子里记录的是些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想法。经过实验及其他方面证实,当中有些是错的,能成为论文的只是一小部分。”马大猷介绍说。

北面的百宝阁中摆着总理与院士的合影照片和历次获得的科学奖牌奖杯。旁边的墙上挂着楚图南题写的书法作品:立身无愧于天地,志趣不忘为人民。这一条幅概括了马老无愧无悔的人生。

南面的阳台上摆放着君子兰、米兰、长寿花、仙客来,透出这位耄耋老人从事科学与生活的盎然生机。

“我的科学生命是从60岁开始的”

提起马大猷,许多人会觉得有些陌生。但是在声学界、物理学界乃至其他科技界,他都赫赫有名。他的个人经历写满了传奇般的“第一”:他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的人:27岁时,他成为20世纪40年代全中国最年轻的教授;1955年,40岁的他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学部委员(院士)之一。至于他的学术生涯更是充满了“第一”:这位以“科学救国”为己任、于20世纪40年代回国的老科学家,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取得了许多达到世界水平的成果,在他和其他科学家的带领下,我国建造起了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水声实验室、高声强实验室,解决了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等问题。

科研工作,几乎成为马大猷老人生活的一切。近年来,马老的腿关节不太好,行走不便,听力也不好,这反倒让他免去了社会应酬和纷扰环境的影响。他深居简出,但固定不变的是:每周他都到声学研究所去看一看。如果有青年人来请教,或者是向他借书,那是他最高兴的事情。一回到家里,他便打开电脑,继续一个字一个字敲着键盘写文章。

平时,马大猷总是带着一个公文包,里面放着书稿,无论走到何处,可以随时拿出来写作。到现在,他共完成了160多篇论文,其中近三分之二“诞生”于60岁以后。他经常说:“我的科学生命是从60岁开始的。”2004年,这位勤奋的科学家新写和修订出版了三本书,其中《现代声学理论基础》,被称为他“一生学术生涯的结晶”。

“平时总是提醒他多出去走一走,但他总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我就老在这方面和他吵。亲戚朋友也经常劝他,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多休息。他回答说,现在年纪大了,时间不够用,要抓紧时间把想做的工作做完。可他总是手里做着一项工作,心里又想起一个新的课题,这样下去哪里能做得完呢?”与他数十年相濡以沫的老伴王荣和说。

在旁人眼里,马大猷可谓少年得志。但40岁以后,在行政职位方面,他再没像年轻时那样“平步青云”,这似乎完全背离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

“我的思想里,大学最高的就是教授,而不是别的职位。我对做学问兴趣更大些,觉得更适合自己,这样对国家、对祖国的贡献或许会更大些。”马大猷说,“专心从事研究T作,可以不去理会太多的人际关系方面的事,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能解决一些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比别人解决得更好,我、就非常高兴了,并不需要别的什么报酬。对于我来说,从科研中得到的满足,比其他什么报酬都要好!”

耄耋之年为科研工作建言献策

刚刚度过92岁生日的马老,依然保持着活跃的思维。坐在客厅沙发上,马老一字一顿地阐述他的忧思与建议:“中国迫切需要发挥科技人员的力量,大力提高科技研究水平。”

谈起最近的“创作”,马老在表情上流露出一丝忧虑:“主要想法就是觉得我们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只是在落后国家中较强。研究工作水平也不高,国际科学前沿还够不着,新高技术主要靠引进。这使我国科技人员愧对国际同行,愧对海外中国科学家。一想到这些,我就着急啊。”

“我国是泱泱大国,每天在报纸上看到各方面的好消息,可是一涉及到国计民生方面的科技好消息就不多了。”马大猷说着找出一张英文表格,上面是英国《自然》杂志对1993年至2001年3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论文统计,按论文引用排序,中国名列第19位,论文占全世界论文的比例也仅为2%多一点。“现在科学前沿几乎看不见中国科学家。新技术产品颇为发达,但其核心技术与研究很少是中国人的贡献。我国缺少第一流科学大师和科学领袖人物,这样下去,何谈诺贝尔奖!”马老的话掷地有声。

谈到解决问题的关键,马老指出:“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基础研究也是第一生产力,这话没有一点夸张。国家的科学水平、经济水平,根本都来源于基础研究水平。”马大猷说,“现在的科学家大多只知道直接为生产服务是研究工作,不知创新,更不知基础研究。最近几年来,学术界、产业界不断强调创新,但反应甚微,原因即在此。”

“马老虽已高龄,仍然关心着国家的科技事业,令人感佩。他关于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的观点和论述很有见地,所提建议也很中肯。基础研究是应用和开发的先导和源泉。我赞成马老提出的……”这是总理对马老《国家实力根本源于基础研究》和《推广基础研究》两篇文章的亲笔批复。

2005年8月,刚刚度过90华诞的马大猷致信国务院总理,呼吁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信中系统阐述了老人对基础研究本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一位老科学家从战略高度对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高度关注。

谈到这封信,马老坦言:“主要想法就是觉得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所以,想给大家提个醒。”

报效祖国,有志中兴千秋业

“我祖籍广东潮阳县上寨村,村里人都姓马,我的名字是父亲给起的,小名‘雄才’,上学了就叫‘大猷’,在本村我这个辈份的男性名字里,都是‘大’字起头,其实‘大猷’也是‘雄才大略’之意。”马老从小时的起名说起,对他立志声学科研的一生娓娓道来。

马大猷的青少年时期,正是我国内外忧患的年代,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更痛感国家贫弱招致的苦难,由此树立起“科学救国”的信念。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他又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聪颖,考上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马大猷留学美国期间在加州和哈佛大学崭露头角。

1940年,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时,年仅25岁。在哈佛大学300多年的历史中,本科毕业生能在两年时间内连续获得硕士和

博士学位,前所未有。在学习期间,他还取得为美国声学界瞩目的成就,确立了他在现代声学研究中的历史地位。

不久,哈佛博士毕业的马大献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因为国内的战事正紧,美国的同学劝他不要回国,愿意把自己的奖学金给他,留下来继续搞科研;二是政府要在美国购买武器,希望既懂技术又懂英语的在美留学生帮助。马大猷征求了在国内的恩师朱物华的意见,恩师告诉他不要为政府做事,希望他到已并人西南联大的清华大学工学院任教。此时他的老母尚在沦陷区被困,为了国与家,马大猷决定立即启程回国。

回国途中,纽约正开世界博览会,马大猷在参观时特别注意贝尔实验室的“语言演示器”,那是世界上最早的语言合成器,“它比现在会说话的计算机差远了,但这个开始很重要,对后来语音计算机的发展影响也很大。”马大猷说。

马大猷还在盐湖城参观了摩门教堂。该教堂全是木结构,不用钉子,可容5000人,即便是讲坛上掉了一根针,后面的人都能听到,这是世界声学研究方面的一座有名的建筑,马大猷心存敬慕,默记在怀。这也为他多年后主持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声学设计,留下了触类旁通的成功伏笔。

半个多世纪之后,马老回忆起当年的选择,深情无悔地说:“发展中国的声学事业,是恩师为我指出的专业方向,也是我愿意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当时获得博士学位后马上回冈,主要是感到国家和民族正在遭受灾难,需要我马上回去尽一份力。”

人民大会堂的声学设计保持了世界纪录

1959年,敬爱的总理亲自点将,由44岁的马大猷承担了人民大会堂的音响设计和施工任务。

不久,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副所长的马大猷组织北京高校、建筑、广播系统中的有关专家汇聚在一起,研究讨论人民大会堂的音响设计和施工方案。

这是马大猷第一次看到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图纸,他被水天一色、满天星斗的穹顶设计所震撼,同时也马上意识到椭圆形设计给声学设计所带来的麻烦。“声音传播时最怕弯曲,一弯曲就发出回声。在这个9万平方米的弧形空间里,声音从四面八方反射回来,会造成巨大的回声,整个大厅会陷入吵架一般的嗡嗡声中,什么都听不清楚。”而人民大会堂必须在“十一”之前完工,留给马大猷解决问题的时间只有七八个月。

马大猷的设计构想是:不靠几个大喇叭扩音,而是用一套分散式声源,在台下每两个座位前设置一个扬声器,这样听台上讲话就像从面前传来的一样清晰,避免了巨大的回声。考虑到人民大会堂经常举办大型文艺活动,欣赏音乐要求音效设计要有一定的保真度,如果仅靠座位前的扬声器,效果不会很好。于是,马大猷又设计了一个半分散式声源。大会堂主席台32米宽,左右两个声道中间再加一个声道,传播时间控制在1/20秒内,声音听起来就是连续的,即使是坐在台下最后一排的听众也不会受回声的干扰。

1959年10月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来自各国的嘉宾汇聚在人民大会堂,当华灯齐放、优美的乐声传遍整个大厅时,人们为这座恢宏壮丽的建筑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马大猷和课题组从提出概念到设计模型,到最后完成大会堂的音响设备安装调试,仅仅用了9个月时间。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和安装,是中国声学界的第一项大工程,测试证明其音质的设计、处理是完全成功的。在此后每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以及各种大型文艺表演中,人民大会堂的音响均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两套声源系统也一直使用至今。

早年,马大猷曾去波兰开过国际广播会议,参观过华沙人民宫,对其音响设计留下了很深印象,但并没有得到详细的资料,设计北京人民大会堂,他只有靠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张开的想象翅膀。事实证明: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效果超过了华沙人民宫。而谁能想到,当时中国的声学研究才刚刚起步三四年时间!这一声学工程的建成,使中国的声学研究也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肯定。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马大猷围绕着国家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声学方面的高端研究工作。1961年,他总结了50年代领导开展低频和大气声学记录分析系统研究的经验成果,向中科院写出报告,提出开展核爆破侦察和声学探测的科研任务。在他的主持下,我国第一个次声实验室,即核爆破侦察站于1963年在京郊香山建成。1964年,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同时,马大猷组织了核爆破侦察研究,用次声测定大气层核爆炸的地点、时间和当量。1966年,马大猷又承担了导弹发射井吸声系统的设计。1982年,他还主持完成了核爆炸产生次声波在大气层中传播的理论、数据处理和电容传声器次声探测系统的建造。这些重大科研成果,使马大猷成为我国战略核武器制造方面的幕后功臣之一。

科学家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在马大猷看来,一名科学家要做好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自幼家境贫寒的他,自然能够体察百姓的疾苦,在30多年的政协委员生涯中,他多次仗义执言、直抒胸臆。

曾经有一个时期,北京许多交通要道上都矗立着一个标牌,上面显示着交通噪声的强度,并且制定了交通噪声的限制强度标准――60分贝。这和马大猷不无关系,环境声学的研究和广泛应用是马大猷对国家和人民的又一大贡献。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提出了环境噪音管理的概念,这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1966年,马大献就组织进行了第一次北京市交通噪声调查研究工作,撰写出论文。1972年,他开始研究解决地铁噪声问题,找到了电动机设计上的缺陷,经处理后降低了噪声。1973年,他参加第一次全同环境保护会议,提出除废水、废气、废渣以外,应增加噪声为环境污染“四害”之一,并首先在北京、天津等8个大城市,领导开展了环境噪声调查、控制,推动了环境保护研究工作。以后逐渐发展到全国各省市,其中京津渤地区环境噪声评价科研工作,获得了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他还亲自领导编写教材,先后编著出版了《环境物理学》《环境声学》《噪声控制学》等,为全国各地的环境保护部门培训了大批环境噪声科研和管理方面的人才。1982年,他组织完成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及测量方法的标准制订工作,之后又陆续组织完成了机场噪声、铁路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以及各种噪声源测试等多个相关的国家标准的制订、修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噪声测量、评价、控制的标准体系。

1989年9月26日,国务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专门将环境噪声的防治作为一个重要方面;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我国首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使我国的环境噪声防治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这些法规、条例中都饱含了马大猷的大量心血。

科研是他生活中的最大快乐

马大猷一生致力于把嘈杂的声音变得清晰悦耳,而自己却因此再也无法感受声音的美妙。说起自己听力下降,马老回忆说,1961年的一天,他带着学生到北京西郊飞机场做噪声实验,因为噪声控制与飞机制造有关。实验中用铁锤敲打钢板,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他当时感到耳朵受到了巨大噪声的刺激,而后左耳听觉就不太好了,再过几年,右耳朵的听力也在逐年下降。到“”后期,他不得不去医院配了一副助听器。

“现在戴的这个助听器,我自己还特别调整过,就在2000赫处调高。而一般助听器都是整体调高,或者整体调低。”果然像马大猷的弟子们所提醒的那样,他一谈起自己的专业就兴致盎然,“我测过自己的听力并画了图表曲线,在音量100赫时与正常人的听力差不多,到2000赫至3000赫时,就下降了几乎70分贝,这就是因为我当年做飞机噪声试验时,在2000赫至3000赫的这一区间的听力受了损伤。2000赫对人的听力是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在马大猷家与其说是进行采访,毋宁说是在聆听一次声学基本知识的讲座。见到马老之前,我本想问他一个问题:到了92岁的高龄,他不仅每周要到研究所上班,还要指导中青年科学家做研究,而且亲自承担了如声学非线性研究这样的重大课题;作为一位派人士,他还积极地参政议政,对净化学术环境提出了许多宝贵而中肯的意见,他是怎样做到“耳聪”、“目明”的?他是怎样做到乐此不疲的?随着采访中对声学知识的点滴了解,当走人了马大猷老人的内心世界后,人们心中的疑窦自然也就逐渐地消失了。

马大猷曾在一篇自述中说:“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工作,也就是进行声学研究,可以说,我的工作与兴趣是一致的,进行声学研究是由我的兴趣所致,同时带给我很多乐趣,解决重要的科学难题,攻破研究中的障碍,这就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快乐。”

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无损检测;混凝土结构;超声检测技术

随着混凝土结构的广泛使用,其质量检测和性能评估是目前土木工程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结构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能反映结构物中混凝土的强度、均匀性、连续性等各项质量指标,对保证新建工程质量,以及对已建工程的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超声检测技术概述

超声法是一种广泛用于混凝土缺陷探测的方法,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与超声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及其他声学参数有很好的相关性。超声波的探测精度能满足缺陷探测要求,但以目前的超声仪及换能器,当超声波换能器正对测试时,在混凝土中的最大穿透距离只能达到10m左右,而当换能器错开一定距离时,穿透距离仅能达到2、3m。显然超声波换能器无法满足长距离探测的要求。采用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制作的超磁致换能器,具有发射功率大、发射频率高、穿透距离远、接收信号频带宽、重复性好、余振短等优点,能够同时兼顾到传播距离及检测分辨率,是一种理想的长距离探测震源。超磁致换能器发射中心频率为10-50kHz,处于可闻声波及超声波频段。将超磁致换能器和超声波换能器发射产生的应力波统称为声波。

目前,超声探伤常用的缺陷分析判断方法有经验法、数理统计法、数值判据法和模糊判别法。经验法,即依据超声探伤的基本原理判别缺陷。其结果依赖于检测人员的实践经验,漏判和误判严重。数理统计法简单易行,但是只能对单个声学参数进行统计意义上的判断,且物理意义不明确。数值判据法须根据测试值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经适当的数学处理后,找出一个可能存在缺陷的临界值作为判断的依据。模糊判别法是计算各声学参数相对于正常获异常的隶属度,然后将各个声学参数加权平均得到综合的相对于正常或异常的隶属度。由于测试分析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以上方法仍处于定性或半定量水平,都只对缺陷的定位具有一定精度,而对缺陷的大小、形状及性质难以给出定量的结果,从而给最终准确评价带来困难。超声波的频率范围为20kHz至15MHz,超声发生器则是由产生超声频振荡的电子线路和换能器(传感器)组成。超声层析的应用范围很广,早在世界二次大战期间,超声层析在军事监测方向就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以后更广泛地应用于医学之中;此外,超声层析在工业无损探伤方面用途也很广。

2 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运用分析

超声无损检测属于弹性波法。在各种无损检测方法中,超声无损检测是当前无损检测工作中研究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检测方法。目前,超声脉冲检测技术已成为检测工程结构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优点是有效探测距离长,测试精度高,设备简单且无污染。

将超声技术技术应用于混凝土质量检测中,其理论依据是混凝土的质量与声速有较好的相关性,首先在被测混凝土结构物某断面上,将测区划分成网格,发射换能器在一侧某点发射,接收换能器在另一侧所有点上接收,使每个网格都有2条以上的测线通过,利用声时通过反演技术获得测区各部分的波速分布图,从而确定缺陷区的位置、尺寸以及缺陷本身的波速,推断缺陷的类型、强度等。

2.1 超声无损检测的基本原理

根据弹性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弹性波层析成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运动特征为基础的射线层析成像;二是以动力学特征为基础的波动方程层析成像。

作为反演声波穿透的射线层析成象,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声波的射线几何运动学原理,将声波从发射点到接收点的旅行时间表达成探测区域介质速度参数的线积分,然后通过沿线积分路径进行反投影来重建介质速度参数的分布图像。

混凝土声波CT无损检测技术就是根据声波射线的几何运动学原理,利用最先进的声渡发射、接收系统,在被检测块体的一端发射,在另一端接收,用声波扫描被检测体,然后利用计算机反演成像技术,呈现被检测体各微小单元范围内的混凝土声波速度,进而对被检测体作出质量评价。

2.2 观测系统布置

根据混凝上结构物的形状特点,对结构物常用的测线布置方式为:白色点为接收点,黑色点为激发点。理论及实践都证明,三侧激发一侧接收,所得反演效果最好。射线密度达到要求。一般检测过程中测线都采用该方式布置,激发边和接收边道间距,1般在20-50cm范围。在结构物两端的部份,可适当加密激发点和接收点,以利于增加射线密度。根据结构物的临空面不同,可采用合适的测线布置。

2.3 观测系统完备性评价

观测系统完备是声波CT结果可靠性的基本保障。观测系统的完备性是通过单元的射线密度和射线正交性来衡量的。因此,射线密度和射线正交性就成了表征观测系统完备性的I爵个重要指标,它们是观测系统可靠性评价的有效方法。为保证声波CT结果的可靠性和分辨率,要求研究区内每个单元体内的射线超过40条,同时要求每个单元体内通过的射线其交角至少有一组大于60°,其交角的正弦值大于0.87。

2.4 后期成像

所用软件为TDSoft的《工程CT》,该软件有模块化设计、文件格式要求清晰、处理速度快等优点。软件共有数据输入、射线追踪、速度反演三个主模块和正交性分析一个辅助模块组成。最后通过网格化、成图、导出DXF格式等多个步骤的处理,最终得到混凝土声波CT波速反演图。

3 结语

无损检测技术是以无损检测手段探明被检测体内部缺陷的有无、大小、位置和性质的专门技术。在工程中,需要根据工程构件材料的性能和工程条件具体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其中,弹性波方法是工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特别适合混凝土构件、岩土体等工程问题的无损检测工作。射线理论和射线方法是研究弹性波传播理论的重要方面之一,针对不同的工程材料和工程条件探索研究弹性波射线追踪方法,对于许多工程问题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志涛.建筑结构工程质量检测中的无损检测技术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本科;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262-01

1 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作者结合广东工业大学的实际,从科学选题、落实开题环节、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

工作的措施。

2 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但是选题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另外,系与系之间和各系内部之间的设计题目在难度和分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工程应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科研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3 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三座标工业机械手的设计”,“防伪矿泉水瓶盖的设计”,“自动门PLC控制系统设计”,“适合于电感的微点焊系统研制”等新颖又结合科研实际的课题,尽量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结果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2) 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例如“微细特种加工中心”试验样机在我们教研室已经搭建好,“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机床、超声抛光装置”等设备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3) 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声学,机械振动学,电力电子学,数电,模电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驱动电路等不同部分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分工合作,完成了整个课题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3 落实开题环节

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和探索出适用于毕业论文设计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可借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新增开题环节,以强化学生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科学实验与测试,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论文,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等能力在内的基本创新能力。

(1)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收集信息,听取各方意见,明确思路以坚定论文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通过撰写开题报告,要求学生讲清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论文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在开题会之前,每个学生按规范

书写了开题报告。学生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选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等内容10分钟。评审小组根据学生自述和选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论文设计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论文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 保证毕业设计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学院可根据本院及所属各系的具体情况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答辩前应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毕业设计(论文)应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名以上教师认真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评分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答辩。凡毕业设计(论文)拟评“优秀”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时间应控制在学生汇报15-20分钟,教师提问20分钟为宜。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

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定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论文)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5 结论

搞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科学选题,严把选题关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开题工作是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本科,毕业设计

1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1]。作者结合广东工业大学的实际,从科学选题、落实开题环节、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

2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但是选题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另外,系与系之间和各系内部之间的设计题目在难度和分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工程应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科研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3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三座标工业机械手的设计”,“防伪矿泉水瓶盖的设计”,“自动门PLC控制系统设计”,“适合于电感的微点焊系统研制”等新颖又结合科研实际的课题,尽量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结果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2)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例如“微细特种加工中心”试验样机在我们教研室已经搭建好,“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机床、超声抛光装置”等设备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3)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声学,机械振动学,电力电子学,数电,模电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驱动电路等不同部分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分工合作,完成了整个课题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3落实开题环节

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和探索出适用于毕业论文设计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可借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新增开题环节,以强化学生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科学实验与测试,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论文,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等能力在内的基本创新能力。

(1)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收集信息,听取各方意见,明确思路以坚定论文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通过撰写开题报告,要求学生讲清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论文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在开题会之前,每个学生按规范书写了开题报告。学生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选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等内容10分钟。评审小组根据学生自述和选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论文设计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论文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保证毕业设计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学院可根据本院及所属各系的具体情况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答辩前应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毕业设计(论文)应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名以上教师认真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评分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答辩。凡毕业设计(论文)拟评“优秀”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时间应控制在学生汇报15-20分钟,教师提问20分钟为宜。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

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定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论文)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5结论

搞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科学选题,严把选题关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开题工作是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众所周知,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被视为美军的科幻战舰,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特别是其强大的对陆攻击能力,更是被寄予厚望。作为美军下一代新型的水面作战舰艇,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先进性得到广泛认可。美国“海军科技”网站刊文称,朱姆沃尔特级在建造过程中全面考虑了如何在现代战争中实现隐身的问题,并为此采取了诸多措施。

首先,该级舰采用可反射敌方雷达信号的内倾式舰体设计。其次,舰上全复合材料上层建筑实现了与舰体的无缝融合,而舰上电子设备则大都采用平板天线设计,以密切贴合上层建筑侧面,这样可减少外露设备,最大限度提高舰艇的隐身性能。除上述手段外,舰上武器装备也尽可能进行了隐身改造,甚至连炮管都可以收起。这种“隐身包装”令朱姆沃尔特级的雷达截面积大幅度缩小。从敌方雷达上看,该级舰只是一艘排水量为数百吨的渔船。

重视外形隐身设计的同时,该级舰还引入了声学隐身技术,即采用革命性的全电力推进系统。这不仅能大幅减小舰艇动力噪声,也有效地提高了动力装置的灵活性。为进一步加强声学隐身的效果,朱姆沃尔特级舍弃了传统的螺旋桨推进器,通过喷水推进的方式来降低水流噪声,并把燃气轮机、电动机等会发出噪声的设备加装在橡胶减振筏上,从而将舰体内的机械噪声控制在最低水平。

在采用了多种声学隐身技术后,朱姆沃尔特级的噪声水平将被降低到美军现役核潜艇的水平,大约在110分贝,这也是水面舰艇的噪声水平首次与核潜艇持平,从而使朱姆沃尔特级成为现有最安静的军舰。另外,长183米、排水量近1.5万吨的朱姆沃尔特级只需要142名舰员便可完成操作,仅是普通驱逐舰舰员数量的1/2左右。

强大的攻击能力

朱姆沃尔特级不仅设计前卫,还装备了大量美军最新型的武器系统,其中不少是专门为装备该级舰所研制的。朱姆沃尔特级将装备战术声呐组件,而这套系统也将成为美军装备的首套双频舰壳声呐系统。该系统把高、中频声呐阵列集成到一套自动化舰壳声呐装置内,通过复杂的运算,能有效提高舰艇探测、识别水下目标的能力,可以保护该级舰不受敌方潜艇和水雷的威胁。

为深入敌方领海作战,朱姆沃尔特级极为重视应对非对称威胁的能力,特别是水雷威胁。因此,该级舰专门搭载有WLD-1型遥控猎雷载具,可与舰上的高频声呐相互配合,扫除航线上的水雷威胁。这样一来,朱姆沃尔特级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就无须专用扫雷舰保驾护航了。

除了自身的扫雷能力,该级舰还配备了两架既能执行反潜任务,又能执行猎雷任务的MH-60R“海鹰”直升机,它们携带的ASQ-235猎雷具可进一步增强舰艇对抗水雷威胁的能力。该级舰虽然放弃了双波段雷达计划,但对空探测系统依旧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其搭载的AN/ SPY-3多功能雷达,是一种X波段的相控阵雷达,低空搜索性能优异,可为各种舰载导弹提供目标指示,对高超声速、掠海飞行等复杂目标具备很强的早期探测能力。

就武器配置而言,该级舰的最主要武器是2座155毫米AGS先进舰炮系统,该型舰炮既可使用射程40千米的普通炮弹,也可使用射程为185千米的GPS制导增程弹药,其高达12发/分钟的射速使每座AGS舰炮系统的投射能力不亚于一支陆军155毫米榴弹炮连。此外,该级舰还配有80单元的MK-57垂直发射装置,该装置在继续保持MK-41储弹量大、适装性好等优点的同时,采用开放式结构设计,能使用美军现役及在研的大部分导弹,而其侧舷布置方式也具备更好的抗损性。

值得关注的是,美军计划为第三艘朱姆沃尔特级配备1到2门电磁轨道炮。电磁轨道炮由英国BAE系统公司研发,炮管长12米,发射寿命5 000发, 射程达370千米,射速为10发/分钟,最远射程时炮弹全程仅需要飞行6分钟,给敌方留下的反应时间极短。

引起美国国内质疑声一片

前卫的设计也令朱姆沃尔特级充满了质疑之声。有些媒体认为,朱姆沃尔特级的隐形技术存在致命弱点,其舰体看起来上下颠倒。与普通舰艇不同,其舰艏从水面向上斜伸至甲板,同时在吃水线和斜坡内的其余船体部分较宽。如果从前面看,这艘船更像一个铃铛,而不是最常见的传统V型或U型“外展式”船体。人们一直担心这种内倾式船体如何在风大浪急的海面上保持稳定。实际上,这种船体设计一旦遭遇大浪从特定的角度袭击,就会导致翻船。“这一直是美国海军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一位熟悉该设计的造船工程师对媒体称。

对于这个问题美军虽然一直拒绝直接回应,但这种担忧无疑是有理由的。2007年,一篇发表在德国汉堡第九届国际船舶稳定研讨会上的论文表明,“船舷内倾”式设计在遭遇后方袭击时更容易翻船。“在8级海况条件下(浪高9米至14米),内倾式船体在遭遇横浪或顶头浪时,极易导致翻船事故。”这份报告称,“内倾式结构因为船体重心较高,比外展式结构更容易倾覆。”这位造船工程师称,“自该后,我们又做了大量试验工作。测试的船只排水量约为9 690吨,而朱姆沃尔特级的排水量为15 500吨。适航性随排水量增加而改善,该级驱逐舰的排水量要比试验舰大得多,结果可能会好一些。我们希望随着设计的改进,通过测试和分析能获得更多结论,这样的话将能改善这种船体的适航性能”。

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 空间高等植物培养箱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GSM的生物培养箱智能监测系统 基于LED光源的番茄生长动态补光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SOPC的LED点阵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ZigBee的智能LED路灯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SP的光伏LED照明驱动控制系统 NICU培养箱温度无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食品行业培养箱的设计研究 基于ZigBee技术的LED路灯节能控制系统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LED电子显示屏控制系统的设计 基于WSCN的LED显示屏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 基于IOT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LED路灯模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无线传输的LED灯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太阳能LED照明控制系统的处理器设计 基于LED冷光源的智能路灯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LED的校园照明节能控制系统 LED点阵显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太阳能LED路灯控制系统的设计 LED教室走廊智能灯的控制系统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何安科.基于STM32与光强传感器BH1750的无线路灯控制系统[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20):15-17.

[6] 张海辉,杨青,胡瑾,等.可控LED亮度的植物自适应精准补光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1(9).

[7] 朱虹.LED照明驱动及自适应调光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 胡永光,李萍萍,邓庆安,等.温室人工补光效果的研究及补光光源配置设计[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1,22(3):37-40.

[9] 王声学,吴广宁,蒋伟,等.LED原理及其照明应用[J].灯与照明,2006,30(4):32-35.

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叶企孙是我国近代物理学鼻祖。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叶企孙在哈佛大学时,就在著名物理学家杜安(W. Duane)指导下,同帕尔默(H. Palmen)合作,利用X射线连续谱短波限与电子加速电压e的关系实验测定普朗克常数的值:h=(6.556±0.009)×10-27尔格・秒。这篇论文于1921年4月在美国物理学年会上宣读,并在美国光学会月刊及美国科学院汇刊上发表。这是当时用X射线测定h值的最佳实验数据,并长期在国际上沿用。

1921年以后,叶企孙转向磁学研究,在高压物理学家布里奇曼(P. Bridgman)的实验室中研究流体静压强对铁磁性金属的磁导率的影响。这是一项叶企孙独立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工作,是高压磁学的重要进展,因此于1923年获博 士学位,其成果发表在1925年的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刊上。后来,布里奇曼《高压物理学》(1931)中“压强对磁导率的影响”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叶企孙的工作。

叶企孙于1923年6月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即赴英、法、德、荷、比等欧洲国家的大学和物理研究所访问了半年左右的时间,考察了欧洲高等教育和科研情况。1924年3月,叶企孙应东南大学物理系主任胡刚复之聘任副教授,讲授力学、电子学和近代物理等课程。1925年东南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毕业,叶企孙又北上应聘清华学校副教授,是年清华学校开始办大学本科,其物理系只有叶企孙一名教师,他担任了所有物理学课程的讲授。1929年,清华设文、理、法3个学院,叶企孙当选为理学院院长,当时工科仅土木工程一个系,属理学院。1930年叶企孙又任由校长、秘书长、教务长和3院院长组成的校务会议主席。

叶企孙是中国科学教育大师。他在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时,就已经明确了他的办学思想。

第一,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的关键是延聘第一流的教授。叶企孙从1928―1937年10年间先后聘请到吴有训(1928)、萨本栋(1928)、周培源(1929)、赵忠尧(1932)、任之恭(1934)、霍秉权(1935)、孟昭英(1937)等著名教授。他们在叶企孙领导下团结奋斗,使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

第二,叶企孙认为:“高等学校除造就致用人才外,当得树立一研究中心,以求国家学术之独立。”他努力创造教授们从事研究的条件,不仅从国外进口仪器设备,还想方设法创造自制仪器的条件。1937年时清华物理系的主要科研方向有:周培源的相对论研究,吴有训主持的X射线吸收与散射研究,赵忠尧主持的伽马射线吸收与散射研究,萨本栋主持的电子学和电路研究。此外,叶企孙指导施汝为研究氯化铬及其六水化合物的磁导率,指导赵忠尧研究清华大礼堂的声学问题,开我国磁学和建筑声学研究的先河。

第三,叶企孙主张,“本系自最浅至最深之课程,均为注重于解决问题及实验工作,力戒现实高调及虚空之弊”;“科目之分配,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而不重量”。他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要求物理系学生学习木工、金工和机械制图等课程,自己动手制造实验设备,并做毕业论文。

从1925年至1952年,叶企孙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讲授普通物理学、力学、电磁学、中级热学、热力学、分子运动论、统计力学、光学、物性论、光谱及原子构造等十多门课程,培养出赵忠尧、施汝为、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余瑞璜、陆学善、龚祖同、王竹溪、张宗邃、赵九章、傅承义、赫崇本、钱伟长、王大珩、钱三强、何泽慧、彭桓武、葛庭燧、林家翘、胡宁、陈芳允等知名物理学家,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叶企孙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和王昆一起创建了固体物体专门组,下分半导体物理、金属物理和磁学三个方向。叶企孙亲任磁学教研室主任,在国内首次开设了专门的磁学专业课程。

此外,叶企孙还是中国物理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在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叶企孙作筹备工作报告,并被选为第一届副理事长,后多次当选为副会长、会长、理事长。

还有,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1933年设评议会,叶企孙即当选为评议员。1941年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48年中央研究院设院士,叶企孙当选。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学部,叶企孙当选为学部委员(院士)。

叶企孙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二九”运动时期,清华爱国学生组织南下请愿活动,叶企孙是唯一去公开送行而不劝阻他们的师长。他起草过怒斥不抵抗主义和汉奸们搞华北五省自治的通电。他帮助他的学生熊大缜在冀中根据地制造炸药和无线电等军用器材,后熊大缜受迫害被“锄奸队”当作特务杀害。新中国成立后,叶企孙多方呼吁要求为熊,结果自己在“”中受到牵连而蒙冤,被污蔑为“特务头子”。

1967年,叶企孙被北大红卫兵揪斗、关押、抄家,并被送往“黑帮劳教队”。1968年叶企孙以“特嫌”被正式逮捕,被连续提审过8次。后被放回北大,以“敌我矛盾,人民内部处理”的特务身份,受到打击和监视。

10年后,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含冤去世。

又一个10年后,1987年,叶企孙被彻底。生前死后整整20年的沉冤得以昭雪。

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清华大学举行了隆重的铜像落成仪式。

叶企孙是李政道、杨振宁的老师;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他创建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培养出50多位院士。他不愧为“大师的大师”。

上一篇:声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语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