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5 17:25:56

微生物学技术

微生物学技术篇1

【关键词】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1 前言

对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检验,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项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微生物标本的运放不规范,采集不合理,细菌检验的质控工作不够完善,细菌检验的过程较长,报告的方式不够规范,且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2 做好细菌室的质量控制

对于实验室而言,其质量控制是重中之重,是对于提高检验质量和水平的基础工作。在实验前进行质量控制,是所有质量控制的根本,主要工作是对于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实验室要制定好标本指南,从而方便医生和患者的实施。在进行标本接种前必须先检查是否合格,对于不合格的标本,要重新采集并检查。对于生化反应的培养基,试剂和试纸一定要分别选阳性和阴性反应菌株来进行试验,从而保证应有的生化反应。在对代谢产物试剂进行测试时,一定要防止细菌的污染。在触酶、凝固酶以及氧化酶开瓶后,要保证每周至少用菌株来进行测试。抗血清在开瓶后也要每周分别用阳性和阴性菌来做测试。此外,实验室的所有仪器的运行情况,要每天都进行监测,要求每一仪器都必须有专人的维护及其保养。在仪器的上面都设置记录卡片,每天维护人员都要将详细的情况在上面进行记录,如果发生问题,相关人员要立即进行抢修。

3 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检验人员的素质很重要。提高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条件。要做到以病人的利益为一切事情的准则。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群体,所说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使检验的工作人员在实践是过程中开拓进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的开展新技术。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改正错误,使检验技术不断前进。要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检验人员一定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程,反复的进行操作,尽量避免一切技术误差。要不断的学习检验类的新技术并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各种检验方法,为大力加强检验质量的功能,多应用精密度高的检测仪器。

4 不断的加大与临床的联系

各个微生物实验室的技师与临床人员一定要紧密的联系起来,研究相关的微生物采集、保存与运送的要求。要大力宣传,认真的实施。要不断的健全标本的验收制度,对于任何不合格的标本,一律退回。如果患者使用过抗生素,一定要适当用含树脂的培养基采样。

临床医生在进行开化验单的时候应该跟实验室人员说明相关患者的推测性诊断,从而使试验人员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法和程序,并能够很好的指导临床正确的采集标本。当实验室有结果后,一定要先通知医生,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评价病情和治疗方案。此外,实验室人员对于疑难病患者,要亲自去观察,并参与病例的讨论,接受临床医生就诊方面的诸多咨询。不断的参加感染性疾病的会诊,对于诊治方面的问题发表自身的见解,并提出有效治疗方案,特别是对检出的细菌耐药性情况要作出说明,并提出耐药性的警报和措施。

5 提高自身操作技能,减少主观误差

一些操作人员认为,微生物限度的范围定得宽,多一些,少一些菌对于其影响并不大,所以,他们在操作的时候便马虎,随意。这样说很容易造成供试品再次受到污染,从而不能够真正的反应供试品的染菌情况。所以,每一个检验人员一定要明确的了解,在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空间和环节,每一个操作及材料,没有进行灭菌都是具有菌的,都会对试验的结果产生影响,所以,要牢记无菌观念。

对于一些检验人员操作部熟练,且试验的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并且在细节上不够注意,在每次的操作前的消毒工作做的不是很好,留有一些死角。在开启供试包的包装工具时,像剪刀、砂轮等器具也应该进行消毒,实验时缩用的器具也要清洗干净,在灭菌时不能够接触液面,否则会影响细菌计数的准确。以上这些细小的环节都有可能对于实验产生误差。所以,我们对于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分析,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建立适合自身的系统,科学的进行规范,熟练的掌握无菌技术的操作,从而得出可靠的结果。

6 小结

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大力发展,对于我国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医学微生物的生物学检验技术还没有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所以,我们一定要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宇芙蓉.医学专科免疫学检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

[2]李辉.谈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

[3]张小蕾,保蕾,蒋红梅,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4,12(11):32-33.

[4]蒋显勇,徐克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3):1-3.

[5]丛玉隆. 临床实验室管理[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231-257.

[6]申子瑜. 浅谈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3): 134.

微生物学技术篇2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讲解和安排,忽略了学生的探索和互动,即由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仪器以及实验的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和安排进行实验。改革后的做法是注重学生的自主、独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和方案制定中,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听课,变为经过质疑、分析、判断、概括等认知活动获得结论。

(一)应用为主,理论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

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强调应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应用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的微生物检验技能实践,让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理论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项目技能训练中。以国家食品检验职业标准为依据组合内容,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将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各项操作之中。在教师示范指导下,通过“理论知识预习教师讲解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实验老师检查和纠错”的段螺旋式反复强化训练,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提高微生物检验教学质量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可显著提高学生微生物检验感性认识。微生物学检验实验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微生物形态学,如菌落形态、显微镜下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直观、高效地让学生掌握上述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关键实验步骤以及学生容易犯的检验操作错误拍成录像演示给学生看,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典型错误。我们发现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杀菌锅的使用和无菌接种技术进行示范,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快。

(三)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分析和探讨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我们通过收集、整理过往教学、实际生产检验工作、互联网的微生物相关检测的实际案例和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对关键或错误的操作环节进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感及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考核方案改革

在考试成绩组成比例方面,改变传统以试卷考试和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的做法,突出以“应用为主,理论必须”的原则,采用实验考核+试卷考核两种方式结合,既有利于学生引导学生提高实际技能,又可以防止作弊蒙骗过关现象。实验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等几个方面;试卷考核主要围绕食品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为主。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的岗位技能提高,成绩优秀。

微生物学技术篇3

关键词: 医学检验技术 微生物学检验 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本课程具备专业性强、实践性强、临床应用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根据临床检验标本,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获得准确的结果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为了适应现代临床医学检验发展,我们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开展丰富教学活动、转变考试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发展至今,病原谱已经发生了变化,临床上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在逐渐被耐药菌株和机会致病菌替代,而新型病原和传染病也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内容要有所变化[2]。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接轨,我校与在临床教学单位合作,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完成工作岗位的需要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融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实现“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微生物学检验的工作重点。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2.1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针对学科特点,我校增加了微生物检验实践课学时比例,由原来的不足30%调整到50%以上。采取校内实践课与校外现场教学相结合。在校内建立一体化实验室、检验实训中心,尽可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阜阳医学临床检验中心开设课堂,把课堂带到临床一线,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现场操作―教师评价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开展检验技能强化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只有一次的实验课程操作还不能完全熟练掌握,导致进入临床工作中,不能完全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针对此问题,我们开展医学检验技能强化训练,通过对操作过程的详细讲解、教学演示,指导学生对技能项目进行反复演练、详细归纳、纠正和总结。技能强化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检验常用仪器使用和实践技术操作。

2.3实现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开放性,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上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多参与、多实践。在教学时间上体现开放性,在周末开放实验室,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值班,保证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每学期安排2周技能开放周,学生随时进入实验室训练,组织教师进行指导,增强实训时间的开放性。

3.开展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为此,我校教师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大大提高了综合能力。

3.1定期开展社团活动。

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协会”和“微生物学协会”等学习型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比例高达60%以上。学生以社团为单位,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指导,在校内外开展服务性社团活动,如免费验血、流行病预防讲座等。

3.2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我校与阜阳市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合作,每年举办“美康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知识竞赛、“美康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大赛和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上实践课的积极性。每到赛前,教室和实训室都有大批学生在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转变考试方式,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考核制度

微生物检验的教学任务重、知识点散、重难点多,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微生物检验教学考核中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单一理论考试变为“理论考试+平时技能考试+实验考试+口试”,理论考试占50%: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技能考试占20%包括个人技能考核、小组技能考核,注重学生个人技能的锻炼和团队合作精神;实验考试占20%即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基本操作,如制备细菌涂片、染色、平板画线等;口试占10%:由学生任意抽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作答,现场打分。通过创新考核方式,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了提高。

总之,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开展丰富教学活动,转变考试模式,注重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培养。经过长期努力,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受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鞠晓红,马爱新.微生物检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7):556-558.

[2]赵晋英,王秀虎,黄泽智,等.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及检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热带医学杂志,2008,8(5):516-518.

微生物学技术篇4

【关键词】微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教学

目前,中国人口的问题仍未得到完全的解决,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一直递增。因此,环境的污染问题越发严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荒漠化、土壤盐碱化、重金属污染、酸雨加剧、林木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以上种种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力,食品安全是目前亟不可待去解决的高难度问题,为了迎接这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立足于环境保护的角度,多方面的发掘和创新新技术去整治我们的地球。微生物作为一种分解者,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其积极意义非凡,具体表现在: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并具有开发的潜力,更重要的是微生物的分布相当广泛,几乎不存在微生物资源缺乏的问题。同时,微生物还具有生态保护、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循环利用、讲解转化等作用,因而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对微生物进行研究和开发。为了让微生物技术更好更快的发展,在高等院校中,如何将微生物技术教学课程的质量提高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微生物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重视并做好微生物基础知识部分

高职院校的一个特点在于部分专业不分文理科,直接招生,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到了大学之后转型成了理科生,又或许部分理科生在高中时期的生物就已经学得不够扎实,以致在大学学习微生物技术时感到困难重重。但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微生物技术是一门基础知识要求较高的课程,由于涉及到各种实验和数据的处理等,因而基础知识必须牢固、扎实。

第一点,是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根据专业的特点,对相应的基础课程作出调整和规划,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

第二点,是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估体系,高等院校与初中、高中不同,高校的学习成果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学生个人,课程也相对较少,要想在高校中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平时就必须努力的学习,而督促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带着压力去努力学习的一个有效措施则是――考核。为了通过考核,学生通常会针对考核的内容,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和研究,因此,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估体系,是督促学生重视并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

二、重视微生物技术的实践教学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微生物的应用越发广泛,而要将微生物技术的教育工作做好,一个关键的核心因素在于实践。微生物技术的实践的范围很广,例如:污水的处理、土壤的修复以及降解某些有机物,特别对于部分有毒有害的有机物而言,微生物技术几乎是它的克星。因此,在微生物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微生物技术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是食品安全工程中一大重要举措。

为了提高微生物技术的实践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注重两个基本点,一是细节问题;二是安全问题,唯有将这个基本点做好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微生物技术的能力。关于细节问题,即便教师反复的提醒和教导,由于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忽略细节部分。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新措施,避免学生再出现细节的错误。

此外,是安全问题,微生物技术的实践教学相对起分析化学、大气污染分析、水体溶解氧的分析等实验相对安全一些,但,对于实验过程中的硫酸、盐酸、硝酸、EDTA等各种试剂,务必让学生谨慎再谨慎,习惯性的不谨慎,很有可能就在某次实验过程中受伤。同时,除了学生的安全问题,还有就是仪器的安全问题,如:微生物技术常用的显微镜,对显微镜的保护一定要细心,在转换物镜时,必须将载物台的高度降下来,以免打碎了标本的玻片和损害了镜头。同时,显微镜使用完毕后,必须将其外表擦干净,储存的地方要干燥、清洁,并还需要注意防腐蚀、防热以及防撞击。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微生物技术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细节问题、安全问题是时刻牢记并警觉的两点,但是,微生物技术所需要注重的不仅仅如此,更多更细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为了环境保护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微生物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学会更多,学得更精,为环境保护工程尽一份力,为社会做贡献。

三、结语

微生物技术的前景十分可观,微生物技术的教学策略有待创新和发掘,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广大教师需要坚持不懈的继续奋斗,钻研微生物技术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的微生物技术知识,促进现代化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并让微生物技术真正落实到食品安全中去。

参考文献:

[1]解彦刚.高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探讨[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1(03)

[2]潘少兵,孙慧群.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优化研究[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0(09)

[3] 李庆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 大众科技, 2007(06)

[4] 叶蕊芳,张晓彦,郑一涛,陈长华,叶勤.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03)

作者简介:

微生物学技术篇5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 实验教学 教改

如何提高大学生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动手能力满足食品检验行业的人才需要,是当前教育界及理论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良好载体。然而,有些高校所开设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并不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功能,也仅囿于教学现状不积极进行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这导致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培养不出实用性很强的食品检验专门技术人才。为此,对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 改进实验教材的内容

当前,传统的高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材存在内容陈旧,没有及时更新新检验技术与方法等问题。所以,应该加大实验教材内容的改革力度,编写适应新课改发展需要的新教材。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编写教材:一是纳入一些新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编入国内外一些先进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三是纳入最新国标所规定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方法,并适当增加主要的检验方法之详细注释,以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四是结合新时期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发展趋势,适当增加PCR技术、快速酶触反应法等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既快速又准确的食品检验方法。

2. 按照职业岗位技能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2.1 调整基础性实验

应该精心选择、优化调整此门课程的基础性实验项目。所选择的实验项目要贴近食品生产与食品检疫的实际,以激发出学生学习食品检验技术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将若干个比较简单之基础性检验实验进一步融入到某个基础实验当中,把分散的实验项目融合成系列组合实验。如此一来,可以增加每一节实验课之知识容量,同时也可以节约不少的实验经费。比如,把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食品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以及接种等基础性的检验项目,有机地融入到“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这个实验中。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到食品微生物就存在食品中,从而方便学生吃透教学内容,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2.2 开展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

学生具备单一的实验操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掌握综合运用能力,学生才可以胜任将来的食品检验的工作岗位。为此,可以积极开展一些综合性比较强、设计性比较强的实验。所谓综合性的实验,即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食品检验问题。可以按照学生之学习进度逐渐开设。比如,在做综合实验训练时,笔者可以分给学生种类不一样的食物样品,然后要求学生同时测定食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沙门菌等五项食品检验,要实现上述五项食品检验指标,这就需要学生综合以前所学的检验知识精心安排实验的过程。所谓设计性实验,就是先由教师确定某个实验项目,接着让学生自己查阅与本次实验项目相关各种资料,然后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结合实验需要自行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实验,最后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整理,从而形出实验书面报告。

3.围绕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手段

3.1 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认识实验、了解实验的能力,有效缩短实验教学跟食品检疫工作之间的距离,让其无缝对接。为此,教师可以将一些主要的实验步骤,和学生容易错误操作的步骤,比如接种技术关键步骤、无菌梯度稀释步骤等拍成电子录像,然后将这些录象在实验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同时,可以将多年来所积累的一些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果之图片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在展示的同时教师应该详细解释这些实验现象或者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掌握相关实验操作知识。

3.2开办前沿讲座

可以定期举办介绍国内外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的前沿讲座;也可以聘请一些知名专家为学生做专场学术报告会,帮助学生了解食品专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先进食品检验理念与食品检验的先进设备,以拓宽学生食品检验知识的视野。

3.3 参观实习基地

依照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深入食品检验机构、疾病控制中心等一些实习基地学习、参观、考察一些新的微生物检验技术、检验程序以及新的食品检验分析仪器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改革考核方法

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实验考核成绩之考核方式。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综合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学生实验过程性的评价。考核实验成绩应该从学生自主实验设计情况、实验课堂操作、实验报告与实验技能考核等4个部分,他们的比例可以分别为 20%、20%、20%、40%,运用这种考核方式与考核比例会更加公平、更加客观。

总之,目前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此门课程的发展,因此要积极探究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如果能够做到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创新考核方法,则可以大力提高高校学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桂香,李冬霞. 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及实践[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175(6):123-124.

[2]林蕾,张炜.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0):97-99.

[3]崔艳丽. 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J]. 检验医学教育,2009,16(2):34-35.

[4] 赖建平.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入手加强化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2:77-79.

微生物学技术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 无菌操作 科学性 安全性

开展高中生物选修教材“实验二: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与技巧。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做到“课内得法,课外得意,得法于内、受益于外,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既是责任和义务,也是时展的需要。开展此实验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除了明确目的、理解原理、掌握实验程序外,还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微生物无所不在”的概念

微生物是指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由于肉眼看不见,所以学生常常不太清楚外界环境和所有与环境接触的身体各部位均有微生物的存在。实际上,它们广泛分布于室内外的空气,水、土壤、桌、凳及身体表面的皮肤、黏膜、温泉、海底等处。可以说微生物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因此,在学生第一次进入微生物学实验室时,建立起“微生物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概念,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技术的必要性和防止外界微生物对培养物污染的重要性。

二、正确理解无菌操作内容

教材中只提到操作者用肥皂将双手洗净,擦干,再用酒精(体积分数75%)棉球擦手这一点内容,主要强调接种的程序。笔者认为这些内容不够全面,也引不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甚至会误导学生认为这些就是无菌操作的全部内容,只要按部就班,就会防止外界微生物对培养物污染了。对此,实验前对学生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1)一切用具和培养基要严格灭菌;(2)操作环境要无菌,最好在无菌室或接种箱中进行;(3)时刻要注意用火焰封口;(4)接种操作的同学要穿实验服、带口罩。因为一方面,周围环境和体表都不同程度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虽然大多数属于正常菌群(非致病菌群),但少数致病性菌进入破损的皮肤或传入口内或眼睛等处,会引起感染;另一方面,有些微生物在一定的部位是非致病菌,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是条件性致病菌。还有非致病菌性向致病性突变的可能。因此,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也是提高环境意识的有效措施。

三、注重实验的科学性

微生物培养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观察的过程,教材仅提到将接种后的试管放入恒温箱内,在25℃下培养5~7天,或在37℃下培养24小时。对于如何观察,观察中应注意哪些事项,没有具体强调和说明。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微生物培养的科学性进行必要的讨论,在实验课上发现,实验小组在称量中有随意性,天平、量筒使用不规范,增大了误差。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忽视灭菌环节的重要性,灭菌后的培养基出于好奇,随意接盖、取棉塞,忽略了灭菌是否彻底的进一步检验。接种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接种程序,手忙脚乱、增加了一定的危险性,污染率较高。培养和观察的过程中,由于出于好奇,随意接盖,为了提高培养温度,甚至放到太阳底下晒,等到观察、记录菌落数时才发现部分培养基忘贴标签等等。这样会影响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形成。笔者认为,以“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微生物培养的科学性,如除了温度外,在具体的培养环境中还应注意哪些因素影响?观察过程中能否随便接盖后习惯性用手去摸或者用口去吹,或者用鼻子去闻?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洗手?培养物、培养基、棉塞、试管及培养皿如何处理、洗涤等,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验习惯。

四、注重实验的安全性

微生物学技术篇7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多媒体素材库;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与临床结合紧密,实践性较强。因此,实验课程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1]。在实验教学中能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同时通过对各种微生物形态及培养物的观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理论课上所讲授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特点。然而,作为评价实验教学重要指标之一的实验考核,由于受到考核时间、内容、人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验考核缺乏合理性和客观性[2]。随着近年来许多学校扩招,师资力量不足,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得不取消,而采用只书写实验报告单一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这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使许多学生产生不重视实验过程,只注重实验报告书写,有的学生甚至不来上实验课,课后抄袭他人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成绩评价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也不能客观地评价实验教学效果。近3年开始尝试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经过在2009级、2010级及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的实践应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 实验教学试题库的构建

1.1考核内容 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学内容确定实验考核范围,内容包括微生物形态、生理、实验原理及实验基本技能等方面。考核题型包括图片辨认、填空、判断题、简答、病例分析等形式。

1.2实验教学多媒体素材的收集 玻片标本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进行图片采集;各种病原微生物培养物、生化反应、凝集反应、特殊实验等结果,采用数码照相机进行拍摄;此外,收集本专业各种教材、专业图谱、互联网网站等相关各种微生物形态、结构、电镜照片等图片。所有图片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编辑处理,并在每张图片的典型特点上用不同形状、颜色的箭头或数字进行标注;实验原理、步骤、操作等利用电脑软件制成线条图和动画。

1.3多媒体考题制作 将试题制成PPT课件,内容以图片、表格、动画、线条图及文字的方式展现,根据试题的难度系数及各次实验内容的比例,分为若干套试卷,形成若干套难度系数均等、内容全面的试题库。

2 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考核中的应用

2.1考场安排 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考核,每次安排考生16名,监考老师2名,考场地点为配有显微互动系统实验室。

2.2考核实施 同一考场学生进入考场后按指定座位号就坐,由学生随机抽取试卷号,老师根据学生抽取试卷号打开试卷,利用显微互动系统将试题发到每台学生电脑上,试卷按预先设置的播放速度、时间及顺序进行自动播放,学生在规定时间按要求完成答题。

2.3实验成绩评价 实验考核方式改革之后,学生实验总评成绩按平时成绩占20%,实验考核成绩占10%进行统计,这样比较全面地评价了实验教学效果,同时也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相比之前的年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同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报告书写能力等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 总结

80年代初我校实行的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考核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繁琐的考前实验室准备工作;由于受实验材料的限制,考试内容局限;考题单一,考核内容不够全面,主要侧重于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考题重复率高,已考过的学生容易将考题泄露给正准备考试的学生,导致考核出现不公平性。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普及,近年来开始尝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考核中,经过3年的实践尝试,得到了老师及学生的普遍认同。与传统实验考核方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中有许多优势,如以实验室为单位,每次在2名教师的监督下可容纳多名学生同时进行考试,这节约了考核时间及人力资源;之前的传统实验考核只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测试,而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考核,可将实验考核内容扩展到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性、生化鉴定、实验原理等多方面,使实验考核内容比较全面,通过考核能全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3年的实践改革中发现将实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最后的实验总评成绩中,使得学生意识到只有平时努力认真地学习,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在考核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得到调动,实验教学效果也得到明显地提高。虽然,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有许多优势,但也要客观地看待其局限性,如对实验技能的考核,采用动画方式来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进行判断,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4]。因此,在平时实验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要正确、合理地掌握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实验考核中的使用度[5]。

参考文献:

[1]林乐勋,付英梅,佟雷,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2):147-149.

[2]陈晓宁,王清河,赵蕾,等.构建网络考试平台探索新的实验考核模式[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2):159.

[3]王小丽,钟有添,谢琼.实验教学改革条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2):1817-1824.

[4]孙剑刚,邓毛子,包永芬,等.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2,14(1):72-74.

微生物学技术篇8

关键词: 临床微生物学 基本技术 实验考核 方法 应用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医学检验和实验室工作,除了理论知识外,熟练的实验操作和技能是他们立足的基础。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学科。随着感染性疾病类型的改变,新发和再发病原体的不断增加,临床微生物学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培养合格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1]。另外,临床微生物学接触的多为病原微生物,必须树立“有菌观念”,保证“无菌操作”,充分掌握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才能适应临床和科研工作。因此,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做到从头从严抓起,使学生熟练掌握各项基本实验技术,融会贯通,并加强探索和创新等科学素养的培养。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实行在完成微生物学基本技术教学后,对学生进行标准化实验考核。多年的经验显示,对微生物学基本技术进行标准化考核,不仅可评价学生对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进一步规范基本技术操作,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是评价和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有力依据。

一、临床微生物学基本技术标准化实验考核内容及考核目标

在临床微生物学中,实验基本技术重要包括显微镜使用、革兰染色、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细菌分离与培养[2]。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我们选择革兰染色和分区划线两个项目作为实验考核项目,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操作并作出染色结果报告。其中革兰染色主要检查学生对革兰染色技术的掌握情况,染色结果判断和报告准确性,以及显微镜使用和维护;分区划线除了考核学生对分区划线技术的掌握情况外,还包括无菌操作、接种环使用、开/拿平皿及划线的手法、实验材料标记、清理台面等实验习惯的考核。

二、临床微生物学基本技术标准化实验考核方法

目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课都是小班教学,我院基本上是一个教师负责28―32名学生,每个年级由3―4位教师带教。为避免教师个人习惯和师承的差异,在临床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行规范化带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基本技术等方面均进行统一。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教师因素引起的差异,使标准化实验考核能顺利进行。

临床微生物学基本技能标准化实验考核,包括实验考核组织、标准化操作方法、标准化监考和记录、标准化评分标准、修正和预防措施。具体方法和操作过程如下。

1.实验考核组织

在实验课的第一堂课,即告知学生要进行基本技术考核。在考核前1周,教研室统一对学生讲解考核要求和纪律,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等文件。考前2天,实验室准备好考核用玻片、试管架、接种环、记号笔、培养基、各种试剂、显微镜等材料和仪器。考前1天转移考核用菌种,保证细菌处于对数生长期。教研室对参加考核的所有学生随机安排考试地点和时间,考核名单及具体安排于考前1天张贴在实验室门口,由非带教老师担任监考老师。

2.标准化实验考核内容

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作为考试用菌种。每个学生一个菌种,编写不同号码。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革兰染色和分区划线两个项目操作,并作出染色结果报告。

3.标准化操作方法

严格无菌操作。革兰染色包括做好标记,正确制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结晶紫初染,卢戈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稀释石碳酸复红复染;吸水纸吸干;油镜观察;结果报告;油镜和玻片清洗;台面整理。分区划线包括标记,划线的姿势;平皿打开的手法,平皿放置;平皿开口朝向;划线分布;放培养箱培养。

4.标准化监考和记录

按照考核安排表,学生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操作并报告结果,每位教师在每个时间段负责3―4名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个操作进行监督并记录,当学生在油镜下找到细菌后,监考教师检查染色结果并记录。学生在记录单上填写染色结果报告并签名。加强考场纪律,用计时器提醒学生。教师不回答学生任何与考核有关的问题。

5.标准化评分标准

实验考核成绩以20分计,直接计入课程总成绩。分数分配如下。

(1)革兰染色技术9分。标记0.5分;制片1分;固定1分;染色步骤2分(结晶紫初染,卢戈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稀释石碳酸复红复染每个步骤各0.5分);染色结果正确1分;报告正确1分;显微镜使用和维护2分;玻片清洗及台面清理0.5分。

(2)分区划线9分。平皿底部标记0.5分;平皿放置0.5分;无菌操作2分(接种环灭菌及冷却、平皿开口朝向、单手开平皿、酒精灯正确使用各0.5分),划线姿势和手法1分;送培养箱培养1分;划线分布2分;分离结果2分(划线分布和分离结果由老师在培养后第二天评分)。

(3)其他2分。在规定时间20分钟内按要求完成所有操作。超时1分钟扣0.5分,超时2分钟扣1分,超时3分钟扣2分,超时4分钟扣3分,超时5分钟扣5分。超过5分钟未完成操作,参加补考。补考以总成绩为18分计,通过者实验考核成绩为12分。

6.修正和预防措施

对不会用显微镜(包括油镜下找不到视野,不会使用油镜等),结果报告错误(与镜下结果不符,如球菌报告为杆菌,红色报告为革兰阳性等)的学生,无论前面各项操作结果如何,一律重考。

考核结束后,进行分析并做总结。除了对学生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外,还特别注意在考核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考核中常见的特殊性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三、标准化实验考核应用体会

临床微生物学基本技术实验考核是以教学大纲为质量标准的考试,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和学业成绩的差异。主要考核学生对常用临床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实验考核结果不仅可评价学生对临床微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而且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有力依据。

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我们一直非常重视他们的临床微生物学基本技能训练,在教学中做到以小组为单位,由带教教师讲解并进行操作示教。在学生自己操作过程中,教师在实验室内巡回,仔细观察学生操作,对不规范和错误的操作及时纠正,下课前总结并提醒学生在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学生普遍对医学检验检验专业和临床微生物学的认识,加上学生均知道要进行操作技术考核,绝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做到较积极主动地学习。

自2005年开始建立标准化实验考核体系,2006年开始实践以来,我们发现建立和应用标准化的实验考核体系,一方面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标准化考核以来,学生对基本技术的重视较以往明显提高,每次实验中都认真操作,完全不需要教师像以前一样进行检查,真正做到自觉、认真,甚至有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联系实验室进行强化联系。另一方面可使实验考核规范化,做到有据可依的评分,避免人为因素等诸多可变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做到有据可依、客观、合理、公正地评价和评分。另外,由非带教教师进行监考和评分,避免了因带教教师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学生成绩,也可进一步促进实验带教的规范化。

总之,与以前的实验考核比较,标准化实验考核体系不仅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化的评分标准使学生在完成考核后对自己的成绩已经心中有数,避免少数学生对自己成绩有意见的现象,而且能促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临床微生物学基本技术标准化实验考核是公正、客观考核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跃,程曦,王频佳.临床检验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74.

[2]洪秀华,刘运德.临床微生物学检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第二版.

上一篇:系统的培训体系范文 下一篇:矿物学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