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2 17:28:48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1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被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有时间、地点、场地、语言等的限制,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方式。而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受教与授教不必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是作为授教者的老师,还是作为受教者的学生群体(不单纯指学生,当老师们需要学习时也成为了学生,以下统称为受教育者),只要拥有连通的网络,拥有一台网络终端,就可以全天候上网发布、获取、交换各种信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受教育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开展问题咨询,交流学习心得。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与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真实的现实世界"走向了"虚拟的现实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授教育者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选择的,有的比较单调、陈旧;受传统媒介信息容纳少的限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的影响,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少,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需求。而互联网上信息则浩如烟海,既有过去陈旧的信息,也有刚刚产生的新鲜事物,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其中也有许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网络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资源共享性,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信息来源,不断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鲜活的信息资源,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日趋多元。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有效性已经逐渐弱化。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很多高校得到广泛运用,其多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QQ群、BBS、微博、微信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将教育内容中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融为一体,寓教于乐,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手段也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方式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这正是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变化。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是网络对教育者权威的挑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的,文化知识是教育者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样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了教育者即教师的权威性。但是在网络的交流平台上,文化信息多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对教育者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网络媒体信息文化传播快、范围广,所以当教育者在传授不具时效性的知识时,会受到学生主体的质疑,失去优先教育的优势,从而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二是网络对高校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对一些网络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得不到证实,难以控制和管理。这样的网络环境会导致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思想道德和人格上的缺失,一不小心就会越过法律约束的界限,造成网络犯罪,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是西方政治文化的渗透。网络是传播文化的途径之一,西方社会的文化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造成冲击,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使政治信仰产生偏差。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面对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育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创新。

在教育理念方面,一是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教育工作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维护他们的尊严,让每一位学生在校园里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二是要树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落脚点就是从受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三是从封闭转向开放的理念,在开放、多元的社会形势下,今天的受教育者其思想和思维方式与以往受教育者不同,必然会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被打破,教育模式将会由相对稳定走向开放、多元,所以教育者的思想也要作相应的转变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四是要树立平等互动与疏通引导相结合的理念,要善于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

在优化教育环境方面,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环境,净化网络的空间环境。

在丰富教学内容上,理论知识要更富时代性、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丰富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2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联网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毋庸质疑的是互联网的出现彰显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和人类之间系上了前所未有的纽带,人类之所以认识并选择互联网是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同样,正是由于人类的参与和融入,互联网也迈着跨越式的步伐发展和前进。作为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互联网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也难以避免的该人们的心理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

首先,互联网上充斥的各色意识形态让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价值观方向上出现迷失。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间因社会制度和历史进程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一定距离。互联网的出现冲破了以往地域封闭性的枷锁,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现实意义的“地球村”,在这个村落里,这些不同的各种意识形态间的影响、冲撞和斗争无可避免,主流意识形态也遭遇了新的挑战。在我国范围内,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也伴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冲击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需要引起足够的警示。

其次,文化冲突的存在使得人们的心理处于迷惘状态。信息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和道德观念上的冲突,从前全球范围内各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形态的交流受制于地理条件,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相对十分有限。世界性信息渠道的畅通,文化交流势如破竹,互联网自身作为舶来品,也渗透着与本民族大相庭径的异域文化,焦点显现在语言和文字层面上,正是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入在进而显现的多元化价值观、人生观面前人们开始呈现迷惘的心理,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再次,人们的健康身心受到不良信息泛滥的侵害。互联网作为信息的集聚地各类信息混杂在一起,就像是一个万花筒,充斥形形的信息,有的是人们无意识的接触到不良信息的,也有的是出于冲动刻意寻求,例如迷信、反动、黄色、暴力信息使得人们在没有较高辨别力和约束力前提下,面临着眼花缭乱的各种诱惑,心理遭受较大考验和冲击。

最后,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给人们带来的同时易滋生对网络的沉湎乃至是网络犯罪。互联网空间里不断更新的信息和新鲜事物让不少人眼前一亮,被深深的吸引,引起过度上网形成我们常说的“网瘾”、“网痴”,这是一种归因于对网络长期沉溺的病态反映。这对人们的健康身心有严重危害,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其程度不亚于酗酒和吸毒。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世界里彻底摆脱现实的约束,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意识,为网络诈骗、偷窃行为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二、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的进步条件下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教育条件。与此同时,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一轮较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互联网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灵活机动性,冲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束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平台,依托于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延伸,加速了信息的时效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给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和广阔的学习领域,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狂潮里源源不断地获取新近的信息资源。高校大学生更为主观能动地接受愈发有渗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知识和观念。互联网教学的引入,也给整体上使得教育成本得以降低、教育得以进一步普及进而获得社会效益综合性的提高提供有效的途径。

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在向人们释放它的高科技带来的魅力的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信息渠道日益广泛,信息的流通性、时效性、可获得大大增强,同时信息的虚假性、负面性也愈发显现,使得大学生群体中一部分感到迷茫,无法有效地辨别信息,引发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面对思想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取向,根本不知道何去何从,即便以往形成了较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可能发生背离进而导致畸形发展。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把网络作为逃避于现实的真空地带,麻醉自己的思想意识,久而久之,游离出现实社会,躲避人际交往,自我封闭内心世界,甚至导致社会责任、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的迷失和空缺,最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

三、互联网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首先,积极依托于互联网络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以避免各种消极意识形态和各类错误思潮的冲击。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声像形式传递和交流思想政治信息,例如精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的双向化,打破传统灌输式传授方式,而拓展为互动式、讨论式教学,以便于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教授成果的有效性。也可积极开发一系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软件,设立一些相关的网站,融入社会时事热点和焦点问题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其次,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也给我们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自已要深刻把握理论的科学性,政治方向的正确性,积极运用互联网教学这一新生事物,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突破。并借助于相关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驾驭网络科学技术的能力,在教学中为我所用。

再次,在网络相关法规和配套规章的建设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不良信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循网络道德,搜寻并吸收网络中真、善、美的内容和知识,杜绝和回避黄色、迷信和反动、暴力信息,在心理上给予正确的沟通和指导,尽可能降低和减少学生对网络的过度性依赖和沉溺,以免学生的健康身心遭遇危害。

参考文献

[1]刘筠.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焦作大学学报.2004(4)

[2]万美容,郭改玲,晏清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浅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3]罗辉.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报.2004(4)

[4]张明志.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探索. 2003(3)

[5]史周宾.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6]李本成.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8)

[7]叶灯洲.试论网络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8]田祖清.论网络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09(1)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3

【关键词】互联网+ 人人通 云计算云平台 基础教育云 教育 数据分析 优质资源融合 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96-01

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中心城市,下辖5区5县(市),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04所,在校生151,523人。

我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十年多建设取得一定成果,但实际应用中遇到瓶颈问题,为破解难题,我们在2013年启动基础教育云项目,将原有教育网络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依托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构建全市基础教育云服务体系,按计划、分步骤实施教育云平台建设,探索创立有效的互助模式和平台运营机制。

以微课应用为核心,构建云课堂,努力打造基于教育云空间的教育、学习、培训一体化云平台。依托牡丹江教育云平台,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人人通,探索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实现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各类优质资源的融合;实现名师辅导、个性化自主学习、数据分析、家校互动等各类教育应用;形成校际间、教企间、家校间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牡丹江教育新格局。

一、围绕教育教学应用建设一体化教育云平台,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人人通

1.为教师打造数字化备课环境

(1)建设微课备课研究室,树立课堂翻转支点

借助教育云平台,在学校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探索,搭建了教师微课备课研究室。每节课前教师根据课程重点、难点,按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进度的需求,通过微课备课研究室将知识点制作成一个个微视频上传至教育云空间的课程中心。

(2)利用“优课”资源助力高效课堂

2013年底,直属学校多媒体教室设备全部安装到位,覆盖率达100%。市教育局引进“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作为备、授课资源。

2.为课堂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

(1)建设“课程中心”

课程中心由个人资源中心、公共资源中心、作业中心、课堂评测、课堂记录、备课中心、综合评价七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的内容都按照课程目录结构进行资源梳理,形成基于云空间的成体系的资源系统。

(2)搭建“云课堂”

“云课堂”用液晶触摸电视、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取代传统黑板,学生使用智能终端(如PAD)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学习;同时在智能终端上安装多媒体触摸交互式应用平台。

(3)实施“同步课堂”

随着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工程实施,我们以城市学校和乡镇中心校为中心,基于教育云平台,开展网上同步课堂工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大数据参考及科学管理依据

(1)学情分析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借助云平台积累的学生个人、班级、学年及学校的大量基础数据,通过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的分析,生成各类数据图表,帮助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2)资源统计与管理促进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

4.为师生、家校提供数字化个,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人人通

(1)为师生搭建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

(2)搭建“牡丹江教育云”微信服务平台

1)“班级圈”为家校互通提供个性化的即时消息服务

2)微信服务平台下的“名师讲堂”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

3)为家长提供及时快捷的中考成绩自动推送服务

4)为教育各类活动提供方便快捷的投票和宣传服务

已开展微课大赛投票、公告通知、培训教程等多项服务和应用。

(3)搭建APP“教讯通”应用

1)为学生提供便捷的网络化自主学习环境。

2)让家校共同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开展家校互动的德育活动。

4)营养餐定制、捷成影视片库、教育商城等为家长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服务。

5.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数据分析与管理

教育云空间分别从学情、德育、体质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管理。

(1)学情分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2)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3)体质健康让家校及时了解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

二、建设一体化教育云平台、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人人通见成效

1.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通过“微课”备课研究室建设,促进了骨干教师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有利于形成优质精品教育资源。目前云平台已累计3000余节微课视频。

2.构建了数字化教学环境

通过“课程中心”、“云课堂”的建设和应用,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开展“同步课堂”探索出“城乡同步课堂”项目常态化的管理模式。

3.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们通过云空间既可以看微课、预习课程,又能完成课后“闯关任务”,尤其APP“教讯通”应用推出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截止目前,云空间“名师讲堂”成功录课千余节。

4.实现了师生互动、家校互动

在市教育局的引导和推动下,目前已有1万多名教师、近15万名中小学生开通了教育云空间。

借助云平台的数据分析与管理,学生、家长和教师通过云平台参与记录学生成长信息,得出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个人空间或移动终端传给教师和家长。

APP“教讯通”应用和“牡丹江教育云”微信服务平台的推出,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家校互动。

经过一系列应用探索,我市积极构建“互联网+”时代下人人通,基本形成了依托教育云平台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模式。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按照国家有关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部署要求,努力开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全市乃至全省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卢建光,傅成华,毛逢银.西部高校建立数据资源中心模式分析[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13(4):36-38.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4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素质教育

1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校园文化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互联网不断以多种形态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随着互联网渐渐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高校校园文化也因此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对其产生了巨大的革新。

高校校园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经过长期的积累共同营造成的,高校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共同文化追求,是师生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同时高校文化还是一种道德约束和行为规范。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综合体现了它的办学宗旨和理念、办学风格和人文精神。高校的校园文化包含多个方面,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以及人文精神文化这三方面。其中,校园物质文化受到当地经济以及政府投入、社会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校园制度文化对校园基本行为习惯等的制约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制度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规范,对于确保校园各种教学与实践活动以及校园生活的井然有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某些层面,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基于制度文化之上的是精神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是近年来一直推崇和发展的文化层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精神文化包括高校的办学历史文化、高校的学习风气与教育风气、校园的办学宗旨和方向、校园人际交往文化、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和政治态度、伦理与道德品质等,归结来说,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特质存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被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向导。

虽然在中学教育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很多的思想理论教育,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丝毫不能忽视。价值观的最重要作用是启发和引领,内化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化成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同时,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对于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增强高校的凝聚力及竞争力都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在校师生,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成长、人格健全等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唯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才能在当下完成这个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

如今,各种潮流思想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导致很多青年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动摇。虽然任何一种校园文化都不反对多元性,但是多元不意味着混乱,多元文化之中,更需要主心骨来把握和支撑。核心价值观是风向标,是旗帜,必须以它来引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物质条件建设,有学者认为,现在的校园中,真正的文化气息正在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商业化的,世俗化的和急功近利的负面情绪。很多大学生越来越向钱看齐,钱、名、利都被作为价值标杆,学术研究反而被其看淡甚至干脆抛之脑后,在个人品德方面,因为急于求成,所以一切对自己成功成名没有直接帮助的事都暂时不考虑,使得公共道德和社会责任成了冷门话题。这样的现象实在是与社会主义的精神理想完全背道而驰,与实现中国梦背道而驰,所以,这是当前值得各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实践内容

首先,校园的各方面物质建设必须和文化建设相协调统一。道德文化的宣传和推进必须有合适的环境支持,在校园中,各个公告栏和校园广播等公共设施都要派上用场,把它们作为课堂以外的重要宣髡蟮兀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让他们时常不经意间受到积极正面思想的熏陶。同时,鉴于目前网络通信的蓬勃发展,各种校园网络论坛也应该规范管理,以道德文化建设的不同板块,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生动灵活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保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此外,青年学生喜欢各类活动,活动阵地也需要得到很好的利用,如何在其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次,任何思想的宣传指导都离不开相关制度作后盾。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以畅通实施,也必须得到校园内各个制度的保障。校园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所以,双方之间的这些行为一定要有适应的制度得以规范保障。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教育,学生可以对老师进行评价,这种相互鼓励和监督的机制是确保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良性循环的重要方法。同时,对故意违背校园道德文化者,我们也要实施相应的惩戒制度,以此来保证制度的推行。

再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在五千年来的中华文明长河中,道德修养一直是被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至今流传的“四书”中,在中国历代大家和时代楷模身上,无不彰显着他们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闪烁着中国文化的光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它们是一种继承和发扬,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演进,同时多去参考和借鉴先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不能脱离自己的实践。只有校园中人人都努力向上,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3 互联网时代下校园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丰富了资源共享形态,拓宽了交流方式,对媒体带来了巨大的革新。互联网已经渐渐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正作为引导着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高校校园文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

首先,互联网的革新为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信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是形形、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既是文化传播载体,也是能够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互联网给高校文化带来了新的内容,大量的文化资源对于引导高校文化和传播高校文化的作用巨大,辐射范围更加宽广。

同时,互联网能以迅猛的速度传播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在校大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便捷地接触社会生活。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承载着青年人的梦想,互联网使高校学生能够跨越地域的限制,接触到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教育资源,但同时互联网中的消息良莠不齐,也给校园文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虽然进入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给高校素质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也不容忽视其潜在的威胁因素。在互联网的带动下,校园文化传播变得更加开放与自由。高校校园文化受到各种外界海量信息的冲击,师生不断受到多元价值观的熏陶,其中不乏混杂着一些色情、暴力、拜金等不健康的观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将不利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关键作用,校园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素质,尤其是当今互联网时代下的校园文化,它对高校学生的素质起着向导与催化作用。倘若校园文化不能紧跟着时代步伐,便不能很好地满足师生的发展需求。

4 总结

在当下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飞速传播,由此带来的是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和体验。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学习与生活都将打破时空限制。互联网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也冲击着校园文化。正确处理好互联网时代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紧跟时代潮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提升校园文化对高校大W生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帮助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风娟.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 商懿秀.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关海庭,宋鑫.以课程建设与第二课堂为载体 助推学生文化素质提升[A].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2012年会暨高层论坛论文集[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2:13.

[4] 汪晓丽.“云时代”技工院校校园文化构建路径选择――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校园文化[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9.

[5] 宋丽丽.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项目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5

>>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挑战及应对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论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对策研究 “互联网+”下高校档案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互联网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方法创新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

[3]荣建华.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0.1(下).

[4]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作者简介:

常潞炜,男,中原工学院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6

>> 互联网时代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 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时代 浅析“互联网+”继续教育 “互联网+教育” 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时代的政府管理 浅析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与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协同发展途径探究 “互联网+教育”时代 互联网+对继续教育的影响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营销专业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时代高校财务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与教育 专车挑战“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基于“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数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 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7-7.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文学出版社,2019.

[3]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4]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5]秦宝庭.教育与经济增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6]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南宁:广西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严继昌.“十三五”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4).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移动互联网;学习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85-03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与应用多样化,有关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已成为当前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如何搭建高校素质教育学习型网络,提高素质教育中大学生的信息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素质教育,增强高校素质教育的时效性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素质教育与移动互联网

1.高校素质教育内涵

高校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大学生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而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还未能做足做透,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状况也是良莠不齐。

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重担需要大学生强化自身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2.移动互联网基本特征与应用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的,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是整合移动和互联网优势的“升级版本”。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平板电脑的热销,“移动改变生活”已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词,移动互联网正快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移动互联网应用最早让人们接受的方式,是从短消息服务开始的。目前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移动上网。移动上网是智能终端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能,它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应用,即公众服务和个人信息服务。公众服务可为移动用户实时提供最新的天气、新闻、娱乐、交通及股票等信息。个人信息服务包括浏览网页查找信息、查址查号、收发电子邮件、发微博、写博客等。第二,移动办公和移动学习。随着智能终端设备处理速度的加快和移动带宽的增加,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的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移动购物、移动学习将变得越来越普及。第三,移动娱乐。通过移动互联网,利用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地看电影、听音乐、语音通话、视频互动等。

二、移动互联网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从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发展伊始,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就开始关注移动互联网发展和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2010年,山东大学杜亮指出,“创新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精心设计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能力,主动加强移动互联网信息监控及舆情分析工作,积极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2011年,天津科技大学周慧分析了大学生移动上网行为,归纳和总结出3G时代大学生信息行为和变化特点,提出了3G时代如何引导大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的对策与建议;同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曾又在《现代商贸工业》第1期发表“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探讨了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教育工作造成的影响,开拓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2012年,南昌教育学院刘小青等深入分析了3G时代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及原因,综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国外关于移动互联网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早,研究成果也较多。如美国的Pew Research Center的Maya Simon等在2000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大学生把移动互联网作为课外学习的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然而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作弊;国外的达芬奇计划――从电子学习到移动学习,该项目从制作适合于智能手机和移动学习的一系列课程开始,并将这些融入到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舒适的学习环境,它解决了在智能手机上开展移动学习课程面临的所有问题;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宿儒戴斯蒙德・基出版了《The future of learning: 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该书详细论述了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到移动学习的发展,该书无论在远程教育领域还是移动学习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人们对于移动设备教育应用的高度关注。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功能性强、使用便捷又深得大学生喜爱的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渐地被用于高校的素质教育中,这就要求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的网络媒体,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理论、体制、方法的创新。

1.加快高校素质教育与时俱进,构建高校移动互联网学习生态圈

高校移动互联网学习生态圈的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生态圈建设、利用“人人网”等社交网络形成学习圈、通过网上开放课程协作学习和自动调节与更正。

采用“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教学平台+视频资源”的学习型网络创新模式,构建新型的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学习生态圈雏形,并利用人人网等成熟社交网络平台,认识更多的有相同兴趣的人,和更多的人成为同学,形成大学生素质学习圈,共同探讨交流大学生在道德观念、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情感问题、生活习惯、社会化等方面的认识。

同时,利用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学习生态圈中的素质教育开放课程以及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空中课堂、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模拟素质教育基地、在线学习系统、素质教育自我测评体系等),学生可根据各自的水平,按各自的速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通过学习圈内部协作发挥集体协同效应,通过圈内互相影响发挥群体聚合动力,高效率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并通过相应的评价激励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自我调节与更正,形成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学习环境平台。

2.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技术、方法创新,提升素质教育质量

高校素质教育一直非常重视教育技术、方法的创新,自计算机与互联网在我国推广应用,高校素质教育便引入了互联网和其他新型的信息化技术,并将其作为教育技术、方法创新的重要手段。目前,各类素质教育网站、论坛、视频学习平台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兴起和智能终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高校素质教育技术、方法应适应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网络媒体的特点,借鉴已有传统互联网环境下素质教育的技术、方法,逐步形成适应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素质教育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质量。

3.利用移动互联网新载体,丰富高校素质教育功能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载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在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功能上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一,利用高校移动互联网学习生态圈,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可避免受到技术发展的影响,利用移动互联网丰富的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素养。第二,利用移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功能和便捷的移动功能,在智能终端上承载加工过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教材,并提供记录用户的行为、聚合各类教学内容,支持相关学习的功能,让师生能进行实时互动交流,拓展教学新空间,增强教和学的互动方式,满足教学和学习需求。

4.加强高校素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移动互联网素养

高校素质教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通过便捷的移动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大量的信息,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这就要求建立一支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过硬,掌握移动互联网特点,能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素质教育的高校素质教育工作队伍。

第一,转变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性得到放大,因此,素质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正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人平等”的现实,实现由素质教育教导者到引导者的转变。

第二,加强对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知识培训。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最活跃的人群,同时也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体,这就要求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知识,利用移动互联网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学习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工作。

四、结束语

当今的大学生对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新生事物有较快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可移动性的优势能够满足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需要,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素质教育来说,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认真对待“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怎样培养素质优秀的大学生”这一问题,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对策拓宽学习渠道,规避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建磊.信息教育中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7):252.

[2]王海建.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1,6(2):5-8.

[3]郎婧,伍玉林,肖庆生.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学校网络文化及教育的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1-2.

[4]杨永亮.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3(4):93-95.

[5]杜亮.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0(1):82-86.

[6]周慧.3G时代大学生移动上网行为与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轻工教育,2011(1):81-83.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篇8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职业教育 挑战 对策

一、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之间的融入愈发深入,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思维以及处理事务的方式。职业教育作为社会职业人才的培养方,其培养成果一方面决定着学生能否在走出校园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更好地生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能否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二、“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1.冲击原有的职业岗位

在2014年出版的《与机器人赛跑》一书中,作者就目前失业率较高的局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发现,导致当今社会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国内以广东省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也纷纷加快了“机器换人”的进程。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器生产的效率大幅提升,劳动力需求随之显著下降,原有的职业岗位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使学生在“机器换人”的时代背景下提升自我价值,成为岗位的主人,是职业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2.增加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新的教育需求要求职业教育者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这对于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无疑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下,教师通常会根据旧有的从业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计算机的学习通常仅在计算机公共课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展。如今,互联网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对教师的互联网使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思路的提出,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络课程的相关技术,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压力。

3.教学模式面临全新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他们追求更为平等、高效、自我的信息传输模式。此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烦闷,学习效率难以提升。因此,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此外,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三尺讲台、黑板板书的教学方法,互联网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更受学生的青睐,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巧妙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切实打造适合当代学生发展的职业教育,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三、“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1.教育者要转变观念,积极投身于网络时代

要想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成为时代的引领者,首先要完成思想上的转变。这不仅要求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而且要把互联网融入思维体系中,用全新的理念与认知模式更新自己的思想,进而改变教学方式。例如,在慕课制作培训的过程中,遇到没有掌握的问题应该怎么做?很多教师选择将问题记下来等到下次培训时向培训教师请教。这样的做法是传统思路的体现,在互联网思维下,教师应主动通过网络寻求解决办法。这样的思路同样适用于日常授课。只有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将互联网作为日常教学的必备元素,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

2.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传统的校企结合通常是将学生送到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厂家进行实习,在“互联网+”时代,校方还应加强与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的合作,将各个专业的学生介绍到这些企业中,了解互联网公司的经营模式,并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融合。此外,还应促进互联网企业对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为网上创业的学生建立后台维护、资源共享等多种服务与技术支撑平台,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自主创业、促进电子商业发展的号召。

四、小结

总之,“互联网+”是时展的大势,只有适应时代潮流的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模式。当代职业教育应着眼信息技术发展,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做出变革与调整,方能跟上时代,使职业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车明朝.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

[2]毕冉.“互联网+课堂”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

[3]周纯玉.“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

上一篇: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范文 下一篇:电子合同的注意事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