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6:30:39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1篇

>> “微”语境下的“深”传播:微电影传播模式探析 “微”电影的“深”传播 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 微电影的传播效果探析 微时代下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分析 “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 基于微博的传播模式探析 公益类微电影的传播学探析 浅析“全媒体”语境下的微博传播特点 微信传播模式探析 全媒体语境下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策略分析 互联网语境下城市形象微电影的传播和营销 微电影的网络传播机制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特色分析 微电影的轻广告传播 微电影的传播价值解析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优势研究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研究 微博公益的传播机制探析 微信的传播价值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转引自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180.

[3]洪长晖.微电影的成长及悖论——市场与受众的双重透视[J].现代视听,2011(12):49-51.

[4]王方、颜子澜.微缩的影像:微电影时代的“浅”表达[J].大众文艺,2011(20):182.

[5]赵磊.论微电影网络传播的利与弊[J].大众文艺,2012(20):156.

[6]李淑娟,曹慎慎.当电影遇见新媒体——微电影观念与实践初探[J].当代电影,2011(8):140-141.

[7]权亚楠.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研究[C].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郭倩微电影的传播解读及发展方向浅析田.前沿,2012(11):178-180.

[09]网易专题.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10]陈新焱.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N].南方周.末网站.

[15]张宇丹,吴丽.可视的文化——影像文化传播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30.

[16]张智华.影视文化传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355.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 政治教学 时效性 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教学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我们教师都配备笔记本电脑和网络工程的教育实施环境下,利用网络教学已蔚然成风,笔者现就自身的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网络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学校在教学设施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但互联网这一平台的出现,可以说是弥补了这一缺憾。互联网上存储着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为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协同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互联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国家利益》时,我下载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适当增、补进行教学,优化了网上教学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采用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拓宽学生视野

实效性是网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网络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将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接受和理解,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学的恩格尔系数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知识点,我从互联网上搜集资料,制作了2002年到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表,该表形象直观的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近年来生活状况的变化,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研究性学习能力。思想政治课固有的理论性、现实性、开放性更适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网络的资源库中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解决,并撰些小论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对网络知识的筛选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在我市举行的中小学生政治论文的征文比赛中,我所教授的两名学生就当今人们都关注的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高中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等问题去查找资料,罗列出问题,把全班乃至全校的学生都列为调查对象,分别写出了《环境问题》、《浅谈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获得一、二等奖项。可见网络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已逐步成为师生的良师益友,更好的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尤其是一些书上没有的数据资料。

四、网络教学有利于创设新情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而网络教学则可利用互连网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或学生自己上网浏览,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既提高了政治课的时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中国梦 我的梦”、问题奶粉、中日关系等重大新闻通过互联网及时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尽量展开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分析、评价、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例如,我在高三总复习中,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时政评论集,将获得的新闻材料结合经济学、政治学、文化生活及哲学原理来分析,让学生充当时政评论员来发表见解。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热情,比如在谈到 2013年5月23日下午4时30分,北川副县长兰辉带病在唐家山堰塞湖一带检查工作,不幸坠入湖中离世时。有同学作出评价:兰辉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的事迹表现了共产党站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角度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其优秀品质作为一种文化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指导我们全面发展。这里涉及了党的宗旨和文化生活的内容,学生能想到这些,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表明他们真的在用心思考和体会。

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载体,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反应,使学生在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自主性,用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灵活简捷的方法得以解决。在运用网络教学时必须注意网络教学的适用性、科学性。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或课件网络教学。只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才值得运用网络辅助教学。同时,使用网络教学要坚持适度、实用、高效。在一次公开课上,由于教师过多的使用了网络资源,整堂课下来,在师生头脑中深深的留下了幻灯片的影子,而关键应掌握的知识点却被遗忘,所以要合理使用这一现代教学手段。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3篇

监管互联网的教训

迈阿密大学 A. Michael Froomkin

“学到了很好的教训”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演讲

2011年9月22日

近十年互联网已成为美国立法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互联网诞生至今,美国经历了三波监管浪潮。

第一波网络规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互联网才刚兴起不久,对其缺乏了解的政府自然而然有三个想法。

首先是为互联网找一个类别或相似的门类,以便于用一套已知的流程套用到对互联网的管理上;其次,由于互联网是一个新事物,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处理相关事务并划定其职能目标;最后,政策制定者总希望新事物保持现状或回到他们熟悉的情境中,因此他们会尝试建立一套标准让行业遵循。

例如,美国政府曾担心网络“过度自由”,故尝试在通讯公司设备上安装加密软件以便监控,但最终失败。在这波监管中,美国政府学到不少东西。他们明白了监管要从商业公司入手而非直接针对用户,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网络世界特殊的法律管辖权,还有对互联网版权保护等问题。

2000年后,美国互联网进入第二波监管浪潮。在这波浪潮中,私人企业成为重要参与者,它们拥有最新的科技,对互联网世界最为熟悉,更重要的是英美政府也特别习惯于让业内专业人士起草各种行业监管法案。

在此期间,政府和企业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互联网设备、软件、用户身份及其相关信息的识别力度。商业公司希望掌握更多的用户信息用来创造更多产品,赢得利润;政府希望掌握用户互联网行为便于监管。

作者认为,在现在的第三波互联网监管浪潮中,趋势必然是对互联网“匿名性”的进一步削弱甚至废除。但通过网络追踪用户行为如此简单,以至于隐私被侵犯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我们反而需要更强的隐私保护措施。

制度

内涵碳关税的利与弊

奥登堡大学Christoph Bohringer

卡尔加里大学 Jared C. Carbone

“内涵碳关税”

NBER工作论文 17376号

为了阻止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黯淡前景成真,需制定一个全球性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对于很多单方面实行减排政策的国家来说,用贸易政策可以作为国际间控制碳排放的方式。一种常见的具体方式,就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碳排放关税。

所谓“碳关税”,是一国向某非经合组织国进口钢材时,会征收直接碳排放关税(包括冶炼钢材时所产生的碳排放税)和间接碳排放税(如将钢作为原材料制成其他产品时产生的碳排放税)。

经济学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检验发现,这种碳关税确实能减少“碳泄漏”:即因有义务减排国的减排导致无义务减排国增加的碳排放量。碳关税有效地把经合组织国家所承担的部分负担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惩罚”对于发展中国家显然是不利的,它也可能伤害到现有的减排政策。在最坏的情况下,过度的碳关税会激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大战。

观点

推动美国核电厂效率

加利福尼亚大学

Lucas W. Davis、Catherine Wolfram

“解除管制,市场合并,与效率”

NBER工作论文 17341号

放松政府对市场的管制是近30年的大趋势,核电市场也不例外。核电在美国刚投入使用的40年,从核电力价格到分销渠道一直在政府的管制下运行。

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保持安全可控,但安全可控是否一定要由政府来完成?答案却不确定。市场本身也能借助竞争来帮助实现核电运行领域的安全可控目标。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电力市场在许多州开始解除管制。伴随着解除管制的是大量市场合并,现在全美最大的三家核电公司掌握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核电负荷。

研究发现,解除管制和市场合并的综合效应是将核电运行效率提升了10%,同时降低了电力发生中断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4篇

如何让中小学生端正对互联网的认识,认识到互联网给自己带来有利与弊,并学会辨别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假善恶,养成正确的网络意识,对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小学生因为迷恋网络,而影响学业,做出违法的事件并不少见,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网络意识。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只讲基本知识,基本的操作技能,对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并不够,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学校,因为电脑设备落后,没法上好信息技术,而对于好奇心强,对电脑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对遇到的网络问题,不能很好的去处理,也不能约束自己,过度使用网络,时间长了,患上了网瘾症,甚至做了违法的事,归根到底是学校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的不到位,未能引导学生去真正地认识网络的使用价值。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不断思考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的渗透问题,如何让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教育的同时,在思想素质方面也得到良好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把信息技术教学与思想德育进行有效的结合。

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教育学生要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电脑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多进行机房各项制度的灌输,教育学生爱护电脑,把电脑当作与自己一起学习的朋友,养成正确开机、关机的习惯,以保护电脑设备;其次,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下课后要及时洗手,禁止在微机室内吃零食,因为键盘上有很多的细菌、尘土,并且与当前的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教育相联系,保持学习环境的清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作出榜样,以身示范,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让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信息技术教材不仅是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想教育的载体,信息技术教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更容易让学习接受,所以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思考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作为其中重要的学习目标,尽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到信息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计算机发展时,用投影机示计算机各方面应用的视频资料及我国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信息科技,热爱国家的热情。在学习网络信息交流的内容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首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教育,了解网络文明公约,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争做一个有教养的网络文明好学生。另外,借用网络上真实案例,让学生从心里去感知网络不良的一面,结合网络上的病毒,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受,计算机病毒给电脑使用带来的危害,以及计算JOL~E罪现象,如网络诈骗、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等,都是违法行为,过度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都是不良的行为,因为这会使学生消耗在电脑上的时间逐渐增加。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网络交流、收发邮件、网络论坛、智力游戏,教育学生遵守网络公约,讲文明,讲礼貌,尊重别人,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学会自我保护,谨防受骗,养成文明的网络道德,彻底端正学生对网络应用的正确认识,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目前衡量人才标准一个重要方面,不会协作就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两人或j人一组;然后在教学时,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有趣和难度大小适宜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互帮互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对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记录,考核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建立一种和谐亲密的伙伴关系,让学生从进步中体会团结协作的快乐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结合本地的人文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挖掘本地的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料。临淄是齐国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学生知道齐国时期的天文、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吗?让学生围绕“齐闰历史知多少”为主题,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利用PowerPoint或Word软件,做成电子报刊的形式进行展示,领略齐国历史博物馆、古车博物馆、姜太祠等家乡历史的人文资源,同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引导参加信息技术各种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进行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网、动画作品的制作。学生在操作中,渗透了创新意识教育,体会到只有创新,才能在大赛中获奖,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力、创新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5篇

2006年4月,信息产业部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宣布启动“阳光绿色网络工程”。这一工程以倡导网络文明为主旨,将通过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互联网现在已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工具和一个时代的特征。但互联网上也存在一些不良的信息,不少中学生因玩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业,危害健康,甚至死亡,让许多家长现在“谈网色变”。于是,出现了那种一味抵触或把孩子与互联网相隔离开来的现象,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对于中学生上网,要因势利导,使他们不仅能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而且也能寓教于乐、健康成长,做到能健康上网。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健康上网呢?为此,我提出几点看法。

一、不宜“一棍子打死”

从近期的报道看,人们对网络引起的负面影响深恶痛绝,可见净化网络环境已刻不容缓。目前,中国约有260万中小学生网瘾者及众多的潜在网瘾倾向者,而这些中小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比较薄弱,很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不少社会人士对中学生上网持否定态度。

网瘾中学生上网多以玩游戏和聊天为主。有的中学生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影响了学习和身体健康。在形形的互联网络信息中,也有如具有消极意识形态作用的网络“黑色文化”,渲染色情、暴力的网络“色情文化”、“暴力文化”。这些都给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各种消极的影响。

不可否认,网络的负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网游产品属文化产品,也是传播社会价值观和政治观点的工具。要一律禁止中学生上网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家庭、学校及社区要变堵为疏,引导中学生健康上网。

二、要一分为二地看事物

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中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户”,以便捷、高效的方式为中学生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平台。在网络里,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利用网络上网充电,在网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为中学生获得各种知识提供了新的渠道。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信息,这些都为中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帮助。此外,互联网还有助于拓宽中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例如,近期火爆的网络游戏《粮食力量》就是一款集娱乐与教育为一体的益智类网游,让中学生可以参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增强中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开发了中学生内在的潜能。

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其潜在的隐患也在蔓延,中学生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出现的不良现象已引起业界及社会的极大关注。于是,总医院成立了网络成瘾治疗中心,全国各地纷纷开办各种大型的网络心理讲座,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愿望:“健康上网,拒绝成迷”。

因此,网络的发展需要引导,绝不能放任自流,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我们提供什么内容给他们。

三、要因势利导

谁将为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买单?引导中学生健康上网,谁更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说到底,让中学生有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是社会共同的责任。

首先,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应主动承担这种责任。网游产业赚取丰厚的利润,有能力为拯救“网瘾学生”提供资金及技术上的支持,既满足游戏的趣味性,又在弘扬传统价值观、培养同学们的能力等方面有所尝试。从发展的角度讲,商家唯有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树立良好形象,促进游戏产业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次,学校、社区和家长要相互配合。抓好管理教育工作,不能放任自流。要为中小学生上法制教育课,讲解过度沉迷网络不良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利用典型的案例教育学生,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最后,家长要抽出时间与子女沟通,正确引导子女健康上网。适当的时候,可以与子女一起上网,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633.6

中职卫生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采用传统教学法如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指导法等,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一些理论性比较强课程,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接受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其自身优势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以逼真的形式有效地传播知识,它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变传统的文字教学为形象显示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走向一个新的领域,这一教学模式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在多年的一线教学中,我们同时也发现了多媒体教学在运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本篇论文主要围绕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利与弊并结合自身的真实情况谈谈看法。

1 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卫生学校应用的有利之处

1.1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迪生说:“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智慧的源泉,一个人只有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但是目前,中职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习兴趣比较低的后进生,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是中职教师面对的一大课题。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教学模式。多媒体以不断变换的精美的画面,形象直观地阐述丰富生动的信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比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讲授“图文混排”,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在上课过程中边讲授边演示,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这一制作过程,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技能与经验

中职卫生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医疗护理,在教授《基础护理》,仅靠课本和PPT是不能让学生充分获得相关技能和经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视频文件,让学生有真实的现场体验。比如在讲授“常用抢救技术”,我们借助视频的特写镜头将医护人员每一动作行为真实展现出来,对于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加以分析,让学生观察到每一抢救技术点滴细节,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1.3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再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课件是必备的教学资料,课件是数字化的资料,是能够长久保存并可以通过网络或U盘等移动的资料,方便学生自学,实现了信息的传递和资源共享,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学资源利用较低的现象。在传统教学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教师与教材,而在信息化的当下校园网的建立互联网的开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获取知识,也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实现了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1.4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减轻教师备课压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写讲义,为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查阅大量书籍,这个过程占用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甚至休息时间,而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教师查阅一些资料时,只要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答案,这样节约了大量时间。多媒体的应用将教师从书写讲义转为制作多媒体课件,由于课件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删减、增添具有可修改行,而且便于保存,在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节约大量备课时间。

2 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卫生学校应用的弊端

2.1 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教师课堂地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在大学院校被广泛应用,而且在中职院校也被广大师生接受、认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它给师生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譬如,现在很多老师特别是一些年轻老师,不考虑授课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在授课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是看着多媒体讲,甚至有些老师与其说是在讲莫不如是在对着多媒体课件念,这样的教师只是充当了课件解说员甚至是放映员,忽视了自身的职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职责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同时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也减弱了教师应具备的一些传统教学精华,比如卫生学校讲授《解剖学基础》,在以往的老教师们能够信手拈来在黑板上画出任意一器官的结构简图,学生不仅敬佩这样教师的教学功底,同时学生也在学老师画的图,学生在画中学在画中记便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2.2 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将动画、视频、图片、声音、文字集于一体,对学生感官上的冲击的确很强并且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有些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背景过于复杂,内容过于花哨。过多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声音,重点内容突出不明显,文字内容较小与背景之间反差不明显,上课过程中学生只注意图片内容和视频播放器中的声音,而忽视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课后复习脑海中只留下电子设备提供一些图画片段、语言片段,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复习,因此多媒体课件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2.3 多媒体教学受多媒体设备与教学环境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然而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师制作优质合理的课件,更需要一套性能佳的多媒体设备、教室支持完成。有的教师缺乏多媒体设备的知识,对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等设备的功能和机器的性能不了解,在课堂上操作不熟练,一旦机器出现故障,无从下手,只能停用,影响教学效果。每个班级教室是固定的,而授课教师是不固定的,轮流使用多媒体,容易造成病毒传播,危害计算机安全。很多学校安置多媒体设备的教室里,没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多媒体设备在运行中会产热,教室学生密集,空气流通差,学生容易打瞌睡,这些因素既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又影响学生听课效果。

3 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教学做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与传统教学并无冲突,两者在教学中应相辅相成,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多媒体教学在所有的课程都是合适的教学方法,有些课程中某些知识点通过老师的肢体语言、教学模型、板书等教学手段,反而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讲《心脏的解剖结构》用模型效果要优于用多媒体。因此多媒体教学有利也有弊,但总体讲是利大于弊,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利用传统教学手法不能让学生很好理解的重点、难点,可使用多媒体教学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比如讲《计算机基础》中Exsel制作。所以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和心态来看待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认清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让多媒体教学真正成为我们教学帮手。

参考文献:

[1]史爱平.谈谈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利与弊[J].中国科技博览,2010(13).

[2]符强.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科技创新导论,2012(33).

[3]许梅,赵谦知.医学生课堂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利弊[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271-272.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计算机信息处理 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核心所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发展不容小觑。在网络环境这个大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处理在为人们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对人们的隐私、信息安全等带来很大威胁,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可认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利弊共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的利与弊,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并控制网络安全问题,切实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从而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让计算机信息处理更好的为公众所用。

一、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益处

相比于传统信息处理方式,网络信息处理具有明显优势,不仅能够从技术手段上处理各种问题,如查询、复制、储存、远距离传播及处理信息等;还能够处理网络中的全部信息,如商务、政务以及技术信息等。图一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相互交互信息示意图。

图一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相互交互信息示意图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所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识别与采集。在信息识别方面,首先,通过检索相关网站与数据库,人们可获得信息来源;然后,根据网上所提供的具有很强针对性的网站与数据库,人们可快速查询信息内容;最后,通过对所查询信息的识别,获取所需的各种信息。在信息采集方面,通过计算机能够快速汇总所需信息,显著降低采集难度;并能够不断拓展信息采集渠道,确保信息的丰富全面;同时还能够及时更新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可信。

2、信息处理与管理。所谓信息处理,就是通过计算机将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充分满足个人实际需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处理更加便捷、准确。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处理则更加经济高效,通过实现对各组织与机构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例如,当前公务员考试的报名、资格审查、缴费等流程均可在网上进行。

3、信息存储。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实现对于信息的有序、长久保存。即将有用信息保存于相应数据库中,不仅便于重复查询与适用,还便于信息交流与共享。例如,在万方数据库中就保存有不同类别不同时期发表的学术论文。

4、信息检索。基于所有信息都被存储于相应数据库中,一旦要用时,人们只需要通过查询相应网址就能够快速检索到,方便快捷。

5、信息传递。不同于传统耗时耗力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网上下载、邮件、长传等方式就能实现对于信息的及时、简单和快速传递。

6、信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具有广阔的平台,能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及时准确高效的信息。例如,在58同城或者赶集网上租房、找工作等信息。

二、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弊端

伴随网络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网络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一些网络敏感信息往往容易遭受人为攻击,严重威胁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1)网络信息筛选难度加大。在网络环境下,各路信息大量汇集,使得信息变得庞大化、杂乱化。技术信息、商务信息与政务信息等诸多信息交叉混杂在一起,难以从中挑出自己所需信息,网络信息筛选难度显著提升。

(2)机密信息泄密几率增大。在网络环境下,各路信息汇集在一起,涉及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还会涉及国家机密、商务机密材料、研究机密数据以及等一些机密信息,一旦遭受人为的恶意攻击,会有泄漏或丢失的危险。这样一来,很有可能造成大量主机瘫痪,产生严重经济损失。而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和身份隐藏化等特点,使得机密信息泄密几率日益提高,网络犯罪率逐年提升。

(3)网络信息共享质量较差。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于网络信息处理的依赖性越来越重。然而,要想获得优质的网络信息服务,就必须要有优质的网络环境,一旦网络环境较差甚至失效,就会使得网络信息共享质量大打折扣。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网路环境不甚理想,尤其是一些山区,严重阻碍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高质共享。

三、计算机信息处理应用案例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目前各行各业均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其中,在地质勘查行业,由于各类地质数据采集的内容涉及大量的文字描述信息以及表示地质现象空间形态的点、线、面图形信息,所涉及的信息种类多、内容复杂、信息量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地质调查作业点大多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深山、沙漠、海洋等艰险边远地区。存在威胁地质调查工作者生命财产安全和影响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顺利开展的不利因素。针对上述野外数据采集时的不利因素,将野外数据采集传输与计算机、物联网、北斗应用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开创性集成融合。改变野外数据手工采集为通过计算机系统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主要可以采集探矿工程、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化探工程等数据,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形成地质勘查的各类成果数据库,实现数据库共享。

野外地勘工作存在高山缺氧、高温缺水、道路交通和通讯条件差等因素,利用互联网、北斗卫星网络和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为地质数据采集工作主体提供精确定位、路径导航、发送紧急求救信号和自主救援服务,地勘项目承担单位安全保障部门可全程、实时、动态、可视化的获知地质数据采集工作主体的位置、工作和安全状况,并保持双向通信渠道畅通。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持续优化和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计算机信息处理在信息识别与采集、处理与管理、存储、检索、传递以及等方面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便捷性等优势;还应重视计算机信息处理在信息筛选、信息安全与信息质量方面存在的明显弊端,积极探索,寻求有效策略来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不断改进和完善计算机信息处理安全系统。

参考文献

[1]乔跃.探讨网络环境下给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的利与弊[J],大科技,2013(33).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山区农村互联网社会道德

互联网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我国农村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2007年底,农村网民数量己经达到5262万人,其中新增网民2917万,年增长率达到127.7%。据笔者实地调查,即使山区农村的经济和地理条件很差,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而互联网在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影响也日渐突出,并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一、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影响的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

(一)初期性

互联网对山区农村来说,由于普及率还相当低,因而影响面较小。在道德方面,人们主要是看到了对青少年的影响,而较少看到对成年人的影响。从区域上看,目前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心及周边少数农户,其他未开通互联网的农村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在农民外出打工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留守人口,特别是留守儿童,通过进城或到乡镇中心上网与农民工联络。显然,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非主流性

从有关调查情况看,目前山区农村的主流媒体是电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村已经开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没有有线电视的村,用上了卫星电视接收装置。人们在劳动之余主要通过电视了解外界信息。此外,农民工外出打工本身也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现代道德观念通过电视和外出打工经历逐渐传入山区农村。相比之下,互联网还是非主流的影响途径。

(三)正负混合性

人们经常将互联网比作双刃剑,就是说它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在山区农村,网络开始应用到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课外阅读等教育活动以及农村基层行政工作中,在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民主法制观念的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青少年在课外上网,以网络游戏为主,既耽误了学业,又朝着网瘾发展,进而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如言语粗鲁、顶撞师长,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乃至出现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和学校是否进行教育引导以及教育引导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的性质。

(四)产生更大影响的潜在性

一般而言,今天的山区农村青少年中,有较大部分将成为未来的农民,他们现在受到的来自互联网的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农村人口的道德价值观念.一些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树立起来的道德观念,在互联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迅速地被消解或否定,形成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如暴力游戏导致的青少年暴力倾向、网络黄和视频导致的青少年性早熟和性犯罪倾向、网络诈骗现象导致的青少年诚信意识淡化等等。

(五)应对措施的不成熟性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方面一般都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各地党政部门都启动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等,并以新农村建设试点为依托尝试了一些利用互联网对广大农民开展教育的做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客观地说,当前应对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的措施还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山区农村各类人口对互联网的认识模糊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的力度不大。山区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有的没有看到互联网的经济价值,有的根本不了解互联网为何物,有的则简单地将互联网看做洪水猛兽。而山区农村青少年要么缺乏互联网知识,要么只看到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只有少数受到了学校或家长的教育引导而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文化监察大队等机构权力有限,人员不足,经费不足,技术条件有限,难以贯彻有关管理制度。

二、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应对互联网影响的对策

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将应对互联网影响作为山区农村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价值,积极建设山区新农村道德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以媒介宣传教育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在山区农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一味拒绝和隔离互联网并不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长久之计。因此,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要让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利与弊。有的农民通过电视等渠道间接地了解到互联网的有关情况,但往往只有两个事实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了深刻印象。一个事实是,有的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得了经济效益;另一个事实是,许多青少年上网导致学业无成或道德败坏。从笔者的调查情况看,许多山区农民对有网瘾的子女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要么因高压控制而导致激烈冲突,要么因自由放任而导致青少年网民越走越远,成为互联网消极作用的产品。可见,教育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是解决青少年网民道德教育难题的关键。由于山区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很难从切身体验中掌握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的方法,所以只能通过电视等现有主流媒介教育他们如何认识互联网,如何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此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先期受益者的积极性和示范作用,做好互联网推广过程中的网络道德教育。

(二)以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正确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不会使用互联网,就谈不上对互联网的真正了解,也就难以在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方面做到得心应手。因此,对广大山区农民进行有关技术培训,既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步骤.当广大山区农民自己学会了使用互联网时,他们就能够了解青少年网民的内心世界,找到共同语言,开展有效沟通,在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正确上网上取得新进展。技术培训的形式,可以采取商业化运作,由互联网经营企业在乡、镇、村开展宣传和培训。也可以采取政府组织培训队伍,建立起农村基层信息员制度,由点及面,逐渐渗透,对乡镇及村级信息员进行道德教育培训,指定有关责任。还可以采取学校为中心的培训机制,以家长会为依托,定期对农村家长开展计算机技术、网络运用常识、网络文化与道德知识培训。在各种培训中,尤其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突出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如了解新闻、了解市场和就业信息、学农技、学法律、学政策等。

(三)以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占领山区农村精神文明阵地

从目前山区农村整体道德建设水平看,山区农村道德价值体系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崇尚劳动、诚信好客、尊敬长者、亲缘团结等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受到挑战,改变现状、恋爱自由、以富为荣等新的道德观念被青年农民广泛接受。与此相应,山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当医乏,搓麻风气往往盛行.在互联网影响还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多途径地丰富山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其效果必然非常显著。工作的主要方向,应该是继承、发扬和挖掘民间艺术和传统道德营养,引进外界优秀的艺术形式和思想道德观念。以电视节目、放电影、农民艺术节、旅游文化节等形式,切实做好文化下乡工作,占领山区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少数民族地区的节日、歌舞、民间故事、风景名胜、民族特产等民族文化更是一种值得挖掘和充分利用的资源.在此方面,湖北省巴东县等一些地方政府己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以积极主动的监管措施有效控制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缺乏有力的监控和管理措施是当前互联网在山区农村产生各种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约束已经有了依据,但由于山区农村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有关措施难以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山区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要求网吧拒绝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禁止网吧通宵营业、公安部门实施网监工作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乡镇以下的网吧容易失控,二是还没有应对网络家庭化趋势的相关准备。因此,积极主动的监管措施应以农村基层的监管为重点,加大监管队伍建设和监管技术开发的投入,解决工作人员编制问题、工作经费问题。对于网络家庭化趋势,应以行政手段要求网络运营商提供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瘾控制指导服务。

(五)以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为重点立足长远,减小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品德教学;学法指导

美国著名教育学教授里欧.巴士卡里雅对教学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理想的教师就该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他邀请学生跨上这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他拆掉,鼓励学生筑造他们自己的桥梁。”教的使命和价值就在于造就学,成全学,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整个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向学”的转化过程。陶行知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在积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思想品德课从教法走向学法,并最终实现学生的学。

一、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阅读、浏览学习内容,进行圈点勾划,把握重点和难点、发现疑点。阅读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基础,学生借助语言来感知教材,初步了解教材内容,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把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作为指导的重点。

比如在讲《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时,我让学生先阅读教学内容。引导他们边阅读边思考,对所学内容进行圈点勾划,标明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如: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一般违法行为?犯罪的基本特征?什么样的违法行为才能达到犯罪程度呢?通过阅读使学生获得了新信息,发现疑点和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指导学生趁热打铁,梳理教材的体系

学习思想品德课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学习的一些道理不但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而且能让他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变得更加成熟与干练,从而还能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如果学生经常梳理知识网络,那么逻辑能力方面会受益匪浅。简单地说,就是要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连成线、织成网,把书本由厚变薄,做到融会贯通。每学过一个单元、一节课、一框题或几个单元、课、框题之后,他们就要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找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其形成网络。梳理教材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问答式梳理、结构网络式梳理、案例对照式梳理等。

三、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利用教材的附加问题指导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要把学生看做主动学习的对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设置问题陷阱,引导学生去发现;教师还可以多提供给学生与时事相关的感性材料,从感性材料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多参与讨论,在讨论活动中学会发现。教师对学生发现的所有问题及时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分析、去解决。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附加问题指导学习方法。所谓附加问题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材料的重点,向学生提供一些要求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各种附加问题帮助学习。

1、利用教材中的“学习前的附加问题”

教材中的“学习前的附加问题”主要有每课课前的序言和部分框题正文前的引文。这些序言和引文在教材中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还都以问题的形式指出了本课或本节、本框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把注意力引导到教材的重点上去。

2、利用“学习中的附加问题”帮助学习

教材中的“学习中的附加问题”主要有“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忆一忆”、“说一说”、“算一算”、“查一查”,以及“小资料”、“语录”等小栏目。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3、利用“学习后附加问题”巩固学习

教材中的“学习后的附加问题”主要有“阅读与思考”和“课后练习”。当然,教材中的一些小栏目也可以作为“学习后的附加问题”来处理。

四、指导学生拓展教材的外延 ,重视联系。

思想品德课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的理论都是带有生活气息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捕捉时事材料的习惯,如北京奥运会的资料、“神舟七号”的背后故事、一些成功人士的美德、培养健康人格与心理素质的小常识等。这些材料搜集下来制作成特别的“剪报”,将自己设定的问题标注在旁边,在课前、上课、课后都可以成为撰写学习感悟、进行即兴演讲的很好素材。这些学生会收获到别人所收获不到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四个联系:

1.注意联系重大时事热点, 鼓励学生写政治小论文。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教材知识与时事热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学会运用教材知识对时事热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思考,或用教材知识来认识,说明热点问题,或用热点问题来印证,充实教材知识. 例如,2005年11月“神州六号”圆满升空。我就组织学生观看“神六”升空的录像剪辑,并提供给学生一些观点和材料,让学生自选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学生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对“神六”升空的意义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对那些献身科研、国防的科学家、战士们的爱国思更是津津乐道。小论文写的都很精彩,题目也各异。“神六升空―中国升天梦的实现”、“神州六号―中国向太空发出的最强音”、“向科学家们致敬”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国防事业、科学事业的飞跃发展,歌颂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的巨大变化。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注意联系自身的思想与行为.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教材知识同自身的思想与行为联系起来,学会用教材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做。以如何面对上网为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家庭购置了计算机,我们当中会有许多同学将会成为“网民”,互联网带给我们大量信息,也拓宽了我们交往的渠道,甚至有可能把我们交往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打破国界的限制。在没有国界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让我们的朋友遍天下。通过网络交友,我们要正确地使用互联网,从中汲取有益的信息结交朋友,抵制不良诱惑,避免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网上不良信息的出现,网上交往规则的丧失,时刻威胁着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互联网对于青少年来说如同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再利用其“利”促进自己成长的同时,也要认清其“弊”,以免受到伤害。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舍得放弃网络上那虚拟的东西。

3. 思想品德课重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教材知识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运用教材知识对其进行利与弊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如本地实际(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以及农民普遍关心的其他问题),身边小事(存在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有同学中途辍学)等.

4.注意联系相关的学科.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综合能力.注意把教材知识与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如联系地理中关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系历史中的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文字典籍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到祖国的伟大.

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解方法:

理解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在阅读,记忆等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尚试下列方法:

1.设疑理解法.

要想对基础知识准确,透彻掌握,就需要学生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是什么来对知识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解.如:“民族精神”可以从其由来,内涵,提出的原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家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我们应当如何贯彻落实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理解.

2.分解理解法.

将基本原理,观点按其内容的逻辑顺序分解成几个有联系的层次,通过对层次的把握,获得对概念,原理准确而完整的理解.如:对“正当防卫”就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为了谁的利益 ,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 针对的是什么样的行为和什么样的人,可采取的手段是什么,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实施的条件是什么。

3.比较理解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平时学到的零碎的,分散的知识连成线,结成网,把书本由厚变薄,做到融会贯通.所以每学过一个单元,一节课,一框题或几个单元之后,可要求学生要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找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其形成网络.如:运用比较法,对比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时间,标志,内容,影响等,不仅能使他们一目了然的掌握其内容,作用,其实,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学会全面,客观的评价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图示理解法. 对较为复杂,难于理解的知识,指导学生可以利用图示来加强理解.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电影艺术;网络发展;电影批评;网络影评;网络电影;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中国网络传播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和迅速普及,网络成为最新的传播角色之一,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2013年11月中国网民有6亿左右,成为全球第一网民大国。网络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①2014年有6月中国网民达到6.3亿左右。

网络传播越来越重要,学界与业界越来越重视。中国网络发展与电影发展越来越密切,与电影批评也越来越密切。出现了有关论文,如高海娜、牛争取《网络媒体下电影批评的文本初探》②、王友明《网络媒介下的电影批评特征》③等。

尽管相较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仍然被称作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但是互联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算新鲜的事物。网络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有关网络的技术、传播内容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且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具体到网络与电影关系的层面,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实践方面,网络电影作品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的电影网站、电影论坛不断繁荣,网络影评的影响力渐渐受到关注。在理论方面,诸如全媒体时代的电影发展、网络电影和网络影评的发展情况等相关研究全面起步,有关论文与专著陆续出现。不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网络发展与电影批评关系仍有一些问题,存在继续研究的意义。

网络拓宽了电影的传播渠道,电影不仅可以在电影院传播,而且可以在网络上传播。有关电影先在电影院上映,然后在网络上热播,形成良性互动。电影播出花样层出不穷,实施多屏战略。例如《泰》在电影院播出不久,便通过网络在全球传播,智能手机上也出现精彩片段。

网络发展扩大了电影传播与电影流通。有关电影在网络上传播,在电脑网络与手机网络上形成有关话题,进一步扩大了传播面,形成了较强的互动。“随着手机用户成为中国新增网民的第一来源,手机端应用已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应用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手机端已成为互联网应用规模增长的重要突破点。”④有些热点电影在微博、微信中成为热点话题,尤其在“朋友圈”中迅速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发展很快,电影变化较大,电影与网络互动越来越强烈。

人们呼吁保护网络时代电影著作权,防止盗版。王梓伊《呼唤网络时代电影著作权保护――试析网络电影盗版现象》认为:互联网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从电影业角度而言,互联网对传统电影业的冲击是电影工作者不能不面对的一个新问题。⑤该文力图围绕网络环境下的电影盗版侵权现象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逐步建立网上付费观看制度,有利于保护电影的知识产权。

随着网络与电影的发展,网络影评逐渐兴起,并且发展较快。网络上各种各样有关电影的评点不断出现,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互联网巨头有关电影的评点往往形成一个又一个系列,经常出现热点。

网络影评大多短、平、快,自由自在,有一定的随意性。学者们对网络影评的利与弊、得与失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探讨。

一些学者认为网络影评的兴起与发展,是值得关注和期待的电影批评现象,肯定了网络影评的大众性与正面效应。例如,王玉玺《网络与大众:民间影评的新发展》⑥、黄琦《网络影评对影评发展的正面效应》⑦、李建强《网络影评的兴起与发展――一个值得关注和期待的电影批评现象》⑧、柴《网络影评新形态――微博影评的特性》⑨等。

一些学者准确地指出了网络影评存在的问题乃至弊病,并揭示了网络影评话语暴力形成的原因。例如,赵葆华《网络影评的流行病》⑩、李道新《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及其权力运作的生产机制》、唐宏峰《网络时代的影评:话语暴力、独立精神与公共空间》等。

网络与电影的关系不仅主要在传播阶段,而且进一步发展到投资、制作、传播等几个重要阶段。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乐视、网易、新浪、搜狐等重视中国电影发展,在投资、制作、营销、传播等方面加大了力度,这会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一些学者对网络发展与电影生产的关系、网络发展与电影传播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如席赞《网络多媒体视阈下中国电影的生产力》、杨晓茹《网络时代的电影传播研究――电影传播的要素、变化及特征》、杨曙《网络数字时代的电影》等。

网络传播推动了电影植入广告的发展与完善。适当的植入广告有利于电影产业链的良性循环,过多的植入广告当然弊端明显。

有些大的网络公司在电影投资、拍摄、传播等阶段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使电影的创作与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网络发展使电影创作者与观众关系更加密切,在网上看电影的人不断增加,这促进了电影生态的变化,也使电影美学出现新的课题。杨晓茹《基于传播媒介的电影艺术变革――从银幕电影到网络电影》认为:电影的传播媒介主要经历了电影院、电视、DVD及家庭影院和网络等四个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地形成了银幕电影、电视电影和网络电影三种主要形式。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对电影艺术的变革影响巨大,它不仅使得电影艺术表现的手段越来越丰富,而且给电影艺术带来了美学方面的巨大变革。

有关电影在网络上独播比较困难,往往在好几家网站传播,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乐视、新浪、网易、搜狐等。

网络上的电影种类多样性日益明显。在网络上可以听到观众各种不同声音,观众与电影创作团队的互动更加强烈,便于提高电影质量。同时电影在网络上传播也有一些弊端,有些观众在网上看电影,从而减少了电影院票房。

网络电影如筷子兄弟《老男孩》《赢家》等在网上热播,受到人们欢迎与好评,也使网络电影讨论成为热点之一。

一些学者对网络电影的特征与价值进行了阐述,如吴蓬莱、付丽《新媒介的功能延伸:试析交互式网络电影的超越性》、陈宇《网络时代的自由表达──网络电影的美学特征及其价值意义》等。李颖凯《从〈老男孩〉和〈赢家〉看中国网络电影的发展》认为:网络电影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今天成熟的《老男孩》《赢家》,从早期哗众取宠的恶搞视频到现在情节结构完整、剪辑手法成熟、含义深刻的网络电影,庞大的专业创作团队和大批支持的观众成为低成本电影发展的根本动力。网络的发展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沟通理念和审美途径,从而促进了电影本体和电影文化的蜕变与重生。在中西方文化冲击博弈的背景下,外国商业大片抢占中国电影市场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国产电影也在构思和创意上呈现疲态,在转型的十字路口竭力迎合观众需求。网络电影《老男孩》《赢家》在低成本电影异军突起之后渐渐成为时代的“宠儿”。该文通过对这两部网络电影人生哲学和审美范式的挖掘探析中国低成本电影的发展与创新。李南《“奇观化”的网络再现――以“筷子兄弟”的网络电影为例》认为:网络为电影的传播搭建了新的平台,为电影影像提供了新的发展可能和新的传播途径。当主要由专业人员制作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在网络上热播后,它们吸引了更多层次观众的参与,其制作与传播形态值得认真研究。该文从电影影像的“奇观化”原则入手,分析网络电影与大银幕电影的重要区别,尤其是从“奇观化”角度观察,它呈现出新的特点。并以“筷子兄弟”的网络电影为例,具体说明网络电影的“奇观化”特征及其与网络平台有效结合的特征。

除了时长方面,对网络电影的剧情设置、影像风格、制作手段等方面的特征也需要进一步的确定。此外,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具有的速度快、易接触等方面的传播特性在网络电影特征中有所体现,但其作用又似乎还不够明显。徐辉《个性化之维――网络电影的艺术新特征》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现象闯进了人们的视野。电影艺术的本性和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网络电影的艺术新特征。从电影艺术来说,它的本性在于超脱一切进行彻底的创新,即追求彻底的个性化。从互联网来看,网络空间是一个光滑空间,同样以彻底创新、追求个性化为特性。网络电影作为两者联姻的结果,为电影突破一切限制而呈现其个性化之维提供了可能。网络电影因此表现出颠覆传统电影体制、逃脱金钱―政治联盟、消解作者霸权和颠覆既定理念的艺术新特色。这不但为我们设想网络电影产业提供了参考,也为我们创制网络电影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尊重网络电影的个性化之维。

网络电影与网络视频的区别是什么?人们意见不一致。网络电影自身的定义、特征、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还留有能够深入挖掘的空间。网络电影应该如何界定,目前学术界的意见尚不算统一和明确,网络电影是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短片?如果不是,它与传统短片的区别在于何处?长片网络电影到底有没有生存空间?这些问题仍在等待更确切、更清晰的答案。

网络眼下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部分电影――特别是广受关注的大片――除了院线外的一个补充的传播渠道,在影院下线后观众可以继续在网络上观看,而真正只专注于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作品即网络电影现在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又明显偏弱。

对于网络电影付费观看模式的探讨,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要额外花钱在网上观看电影这种做法仿佛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大片先院线再网络的模式也的确能获得更大的收益,那么能否让、又怎样让网络电影尝试走一种“大片”化的运作呢?网络独家、付费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呢?这些都需要学者们持续研究,做出解答。

网络电影产业链与盈利模式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孙宇、戴盈盈《网络电影:分众传播、产业融合与联合治理》认为:网络电影创作主体呈现非中心化、零散化的特征,创作动机呈现多元化格局,电影从精英走向大众。网络电影的制作和传播无疑探索了电影产业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游戏娱乐产业等融合发展的路径。网络电影与相关产业在资本、市场、产品和企业等方面的融合初露端倪。与现行电影许可制度的管制相比,互联网内容服务的准入则要自由得多。互联网内容服务准入的便利化,导致了互联网内容服务商数量的大幅度增长、网络内容的爆炸以及非国有机构在互联网内容服务中占据支配地位。关于电影管理条例明令禁止和删剪修改的非法内容的治理,网络电影较之传统电影更加复杂和困难。范玉明《基于swot分析的网络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以swot分析法作为研究基础,通过系统分析网络电影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发现网络电影产业要想发展必须处理好草根与精英、营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今后的发展中,网络电影产业必须紧紧围绕草根自由创作与传播这一核心优势,抓住商业利益集团加入生产行列发展的机会,同时注意避免因为商业利益集团的加入而带来的发展威胁,找到合适的营利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网络电影方兴未艾,人们对网络电影运营的研究进一步细化。赵毅、郑保章《试论大连本土网络电影的运营》以消费社会理论为背景,从本土电影角度着手,对大连网络电影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本土网络电影的运营状况,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期,以期对网络电影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随着网络海量信息的传播,部分公共领域逐步建立起来,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网络电影的得与失、利与弊讨论会越来越多,这有利于网络电影的健康发展。

由于互联网的持续创新与广泛运用,网络传播促进了电影发展。由网络电影引出微电影这一话题引起人们很大兴趣。微电影现在是业界与学界关心、讨论较多的话题之一。

与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微电影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上升空间,同时也因尚在初生的阶段缺乏固定的标杆和准则,不但学界还没有对其定义特点达成共识,现在已经出炉的论著似乎也没有适合作为体例参考的典范,或者说目前仍然很难区分微电影与以往短片的本质不同。

何为“微电影”?微电影之“微”该如何界定,是否是指其时长相较于普通影片或者传统的短片要更加短小精悍?微电影的发展道路何在?即什么样的群体现在有兴趣、有能力、有时间创作微电影?微电影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要怎样有效地进行传播和销售?当然,赚钱不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目的,但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没有营利能力似乎又无法生存,微电影该依靠怎样的策略证明自身价值,并吸引资金流入从而使其创作能不断发展壮大?在走进院线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微电影的流传势必依赖网络,怎样利用网络的优势为微电影的发展创设更好的条件?这些问题都有研究的价值。

微电影与网络传播提高了人们媒介思维的能力,推动了草根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有关微电影在国内外传播,网络传播拓展了微电影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们所说的网络包括电脑网络与手机网络。微博、微信在网络与电影中的作用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微博、微信出现后,近几年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尤其是微信发展更快。微博、微信从似乎可有可无的一跃成为个人和单位发声的重要工具之一。

微博、微信目前是影视宣传阶段的必由之路之一,几乎所有剧组都会在电影作品拍摄阶段就申请一个官方微博,不断地剧照、短片和作品进展的情况,以期形成观众对该电影作品持续的关注和兴趣。这其实也提醒我们,网络电影的传播可以在微博、微信上找点子,通过微博、微信巨大的转发量,让电影作品走近观众、传播更广。通过微博、微信,容易使有关电影形成热点话题。

微博、微信有利于有关电影形成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传播中形成,进一步扩大了有关电影的传播与影响。例如《归来》《白日焰火》《变形金刚1、2、3、4》等。

此外,微博、微信的兴旺还催动了微影评、微信影评和微博转发影评的发展。把微影评、微信影评和微博转发影评分开说是因为三者还有一些不同。微影评是用微博影评内容,这种影评有微博140字的字数限制,体量的确“微”,大多都比较像一句话影评或简单的感受。微信影评大多是原创的,随感而发,比较短小。微博转发影评则是利用微博对长影评进行转发,大多以链接或图片形式出现。三者比较,微影评与微信影评多是一种原发的、草根的观点,后者则常是转发的,见解上也更专业更权威,转发量大的微博长影评往往名人转发,由名人或权威媒体撰写。相对来说,我们认为微影评、微信影评应该受到相应的重视,它虽然短小,但却是观众在发声,它涉及更广阔范围的受众,对电影创作的借鉴意义更大;而微博转发影评则更像小圈子内的传统影评在另一种渠道的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微博、微信发展很快,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们观看、评点电影由单一、单向、单独变成双向或多项互动,有关电影的热点话题被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有些话题得到充分的讨论。

现阶段网络上的影评多集中于社交网络的电影版块、专业的电影网站和论坛,以及微博、博客、微信等。这里存在着一个类似二律背反的尴尬状况:一方面,官方、学术界及电影圈认为网络上的电影评论比较随意,多是影迷情绪的直接宣泄,因而导致有价值的影评被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人看没人管的网络影评话语表达就愈加肆意,甚至常常出现侮辱谩骂式的语言暴力。

其实电影批评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底层的大众的声音很难被听到,现在电影评论的主流依旧是学院派的专业评论,这些评论的优势在于有理论高度、观点深刻,劣势在于有的论者身居象牙塔束之高阁不接地气。电影批评不应该只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有下里巴人。如何让网络电影评论的声音被听到,令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考虑。

此外,目前影评所论述的对象还是大多集中在院线中的大片,对于网络电影的评论还很少。虽然有学者会论及网络电影,但数量不丰,更重要的是观众对这一部分电影缺少意见。是这些网络电影不好看?还是观众没有看到这些网络电影?或者看不到这些网络电影?这是一个必须辨明的问题。

中国网络发展与电影批评及其价值取向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视仁、义、礼、智、信。

仁爱是网络传播的核心内容之一。仁者爱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热点电影在网络传播中引人关注,网络传播迅速而广泛,能够引起民众的强烈兴趣。网络传播能够让民众及时了解有关情况,形成相关舆论。网络媒体能够部分满足民众的知情权,促进社会启蒙,是对传播权的一种张扬,促进有关舆论的形成。

义气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对公众生活实现全面渗透,提供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交际平台。网络传播推动了草根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主化进程,网络传播拓展了电影发展的自由空间。网络传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及时性、直接性、复杂性、广泛性、互动性、平等性、匿名性等特点。

礼是网络传播的关键内容之一。网络媒介地位的凸显得到确认,而大众对于网络的信任感逐步增加。网络媒体对电影发展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促使有关电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调整。网络媒体对电影政策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虚假信息的、情绪化评点的出现、主体的局限性等。

智慧是网络传播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我国微博发展很快。2010年中国互联网报告称:社区&论坛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信息媒介之一,已然成长为我国互联网中的强势媒体之一。据2010年网络监测数据显示,社区&论坛领域网站后来居上,位列中国互联网各热点领域第四位,仅次于综合门户和网络视频,远远超过电子商务类网站。

诚信是网络传播发展的基础。中国互联网存在一些不足,部分网络诚信不够,部分网络无法有效除去冗余,议程设置随意性比较明显,主体的非理性也比较严重。部分政策不规范、不明确。中国网络媒体面临的困境令人担忧。

如何发展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的关键之一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贯穿在有关网络传播之中,尤其是品牌网络之中。网络品牌战略的核心是名实循环,即善于以实造名,又善于以名促实。名实循环的运作,应该根据网络品牌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果经营得当,那么观众对网络品牌的信任和好感会逐步扩展到有关网络传播新内容中去,从而促使网络传播获得更大成功,也使网络品牌增添了活力。

网络为公众利益服务,才会取得更大的社会公信力。网络传播应该体现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应该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网络传播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仅局限于服务某个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网络传播者是社会的观察者、电影的评析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

电影批评者在网络上的自律很重要。除了体制层面的因素,也依赖于媒介自律。网络传播与电影批评中,电影批评者以公众利益为重的责任感特别重要。这主要在于秉承敬业与专业的职业理念,既要做好电影评析,保证信息公开,并为公众代言,进行舆论监督;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做到信息传播与电影评论的有序化,避免因传播失误而产生负作用。(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张智华《网络传播与电视剧发展》,《现代传播》,2014年第4期。

②高海娜、牛争取《网络媒体下电影批评的文本初探》,《电影评介》,2010年第24期。

③王友明《网络媒介下的电影批评特征》,《电影文学》,2009年第1期。

④《2013中国互联网发展10大动向》,《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6日第23版。

⑤王梓伊《呼唤网络时代电影著作权保护――试析网络电影盗版现象》,《理论界》,2006年第12期。

⑥王玉玺《网络与大众:民间影评的新发展》,《齐鲁艺苑》,2008年第3期。

⑦黄琦《网络影评对影评发展的正面效应》,《电影文学》,2009年第8期。

⑧李建强《网络影评的兴起与发展――一个值得关注和期待的电影批评现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⑨柴《网络影评新形态――微博影评的特性》,《当代电影》,2011年第10期。

⑩赵葆华《网络影评的流行病》,《电影》,2008年第6期。

李道新《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及其权力运作的生产机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唐宏峰《网络时代的影评:话语暴力、独立精神与公共空间》,《当代电影》,2011年第2期。

席赞《网络多媒体视阈下中国电影的生产力》,《现代视听》,2011年第1期。

杨晓茹《网络时代的电影传播研究――电影传播的要素、变化及特征》,《电影文学》,2011年第7期。

杨曙《网络数字时代的电影》,《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杨晓茹《基于传播媒介的电影艺术变革――从银幕电影到网络电影》,《电影评介》,2012年第23期。

吴蓬莱、付丽《新媒介的功能延伸:试析交互式网络电影的超越性》,《学术交流》,2006年第3期。

陈宇《网络时代的自由表达──网络电影的美学特征及其价值意义》,《当代电影》,2011年第10期。

李颖凯《从〈老男孩〉和〈赢家〉看中国网络电影的发展》,《安徽文学》,2011年第9期。

李南《“奇观化”的网络再现――以“筷子兄弟”的网络电影为例》,《当代文坛》,2012年第2期。

徐辉《个性化之维――网络电影的艺术新特征》,《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孙宇、戴盈盈《网络电影:分众传播、产业融合与联合治理》,《现代传播》,2009年第2期。

范玉明《基于swot分析的网络电影产业发展研究》,《电影文学》,2014年第2期。

上一篇: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 下一篇:互联网创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