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风险普查范文

时间:2023-12-21 17:04:35

海洋灾害风险普查

海洋灾害风险普查篇1

为实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纵向到底”的预警信息工作机制,建立“监测到位、预警及时、信息畅通、覆盖面广”的预警信息体系,到2015年,实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基本消除预警信息的“盲区”,最大限度减轻和避免气象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富民强”新跨越提供更为优质的气象保障,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和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工作,落实配套经费,加密和改造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完善县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要充分发挥现有7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作用,加快推进玉林、崇左、防城港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贺州、贵港、钦州数字化天气雷达建设。建设北海、钦州、防城港海洋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加强北部湾海洋、公路铁路交通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农业重点种养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旅游区、人员密集的区域或场所、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重点保护区等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学校、旅游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

(二)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加快推进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建设,提升乡(镇)和易灾区重点村屯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准确率,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山洪地质灾害多发区等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建立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提升我区防御洪涝灾害能力。推进北部湾海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沿海重大工程建设、海上渔业、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气象保障能力。要强化部门联合监测及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加强会商沟通,提高预报预警精细化水平。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加强森林火灾监测,及时森林火险等级天气预报。要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切实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三)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并实施本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编制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依法开展暴雨、雷电、大风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在城乡规划编制、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要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传播

(四)完善预警信息和传播工作制度。各级要抓紧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明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职责。要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工作,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照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预警“绿色通道”的要求,减少审批环节,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和渠道第一时间无偿向社会公众。要加强对预警信息和传播工作的考核评价。

(五)加强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运行和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我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形成国家、自治区、市、县(市、区)相互衔接、规范统一、运行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多手段综合。自治区应急管理部门要依托中国气象频道落地本地化应用,以防灾减灾为核心,建设应急气象频道,使之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灾害预警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信息的重要平台。

(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手机短信的作用。各级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以及有关媒体、企业要大力支持预警信息工作。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社会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情况下,根据应急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采取中断正常播出、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等方式迅速播报预警信息及有关防范知识。中国移动公司、中国联通公司、中国电信公司等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按照预警短信“绿色通道”的需求,对相应的网关接口和短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短信发送速率,以满足灾害预警的时效要求;配合气象部门建立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对全网手机用户数据库进行更新和分区,安排最优先级别的通道,提高预警发送区域的针对性,保证在第一时间向灾害预警区域的全网手机用户免费预警信息。

(七)完善预警信息接收传播手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学校、社区、机场、港口、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道路和中小河流、水库、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建设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备设施,提高预警信息接收时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利用气象影视节目、气象网站、微博、博客、网上社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为公众提供灾害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覆盖面。

(八)强化预警信息向基层防灾一线传递。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重点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向农村地区传递,采取多站合一或专门建设的方式,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的标准,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实现乡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建立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建设有线广播、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气象信息员和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指定的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要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迅速组织群众防灾避险。

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整合各部门现有的基层信息员、气象信息员、群测群防员等资源,建立“一岗多能”的基层防灾减灾信息员队伍,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经费补助,充分发挥信息员队伍在基层防灾减灾的作用。

三、有效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作用

(九)健全预警联动机制。气象部门要及时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并与工业和信息化、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环保、铁路、水产畜牧、卫生、安全生产监管、林业、旅游、地震、电力监管、海洋、海事、粮食、农垦、红十字会、民航、广播电视、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研判预警信息对本行业领域的影响,科学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各地要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预警联动情况,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等气象灾害防御中的重要事项。

(十)强化防灾避险措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预警信息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采取防范措施,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灾害影响区域内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要运用现代科技应对和防范气象灾害,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抗灾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

(十一)强化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出台地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健全灾害防御工作问责机制,加强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设施建设,及时组织检查评估和考核。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十二)加大资金投入。各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按照〔2011〕33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工程、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农业气象服务和灾害监测防御系统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实施,进一步提升我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能力,并根据各级财力情况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预警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

海洋灾害风险普查篇2

关键词: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日本

日本是一个有着约1.26亿人口、37.78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和由四个大岛、大约4000个小岛组成的岛国。日本列岛地处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处于太平洋环火山带,在这一地带台风、地震、海啸、泥石流、火山喷发、暴雨、暴雪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极其频繁,是世界上最易于遭受自然灾害的地方之一。在长期饱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的严峻形势下,日本政府逐步意识到,加强自然灾害预警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的一项十分有效的途径。2004年底印度洋海域发生了造成近30万人员丧生的海啸以后,日本政府从中汲取了诸多有益的教训,进一步认识到推进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和加强国际预警合作的重要性,并为之展开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作为世界领先的经济、科技发达国家,日本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方面无疑走在了国际的前列,其所取得的成绩和所积累的经验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2006年3月,日本政府了《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与国际合作行动》(《Japan's Natur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Efforts》)的报告,对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以及参与国际合作的状况做了全面、系统的披露,旨在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地处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获得其建设经验,分享其建设成果,并在跨国预警合作方面能够共同打开新的局面。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已经初具雏形,在为政府提供应急决策、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与世界预警系统建设的先行者日本相比,存在的差距不言而喻,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非常多。《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与国际合作行动》报告的内容既翔实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改进和优化我国预警体系建设有着不可多得的指导意义。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这一报告的主体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翻译整理,形成了此文,以期能对关注预警系统建设的读者,特别是能对从事应急管理的决策者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启迪作用。

一、地震和海啸预警

⒈地震观测与地震信息的

⑴日本的地震

日本坐落在多个海洋板块和一个大陆板块的交界处,因此会更加容易遭受到由于板块缩小产生的大规模交叉板块地震(例如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地震也同样波及到东海地区)以及由于板块运动导致的地壳内部地震(例如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在过去的10年中,20%以上世界上最大的地震(6.0级或以上)都发生在日本或者其周边地区。

⑵地震观测

为了在地震发生后快速地定位震源以及估算出地震的震级并快速地海啸预报,日本气象厅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安装了大约180个地震检波器站点(大约每隔6000米1个);与此同时,还通过收集从在线数据源得到的观测数据,包括来自于一些研究机构使用的高灵敏度地震检波器的数据,常规性地监控地震的活动状况。

日本气象厅需要为全国总共大约3900个区域点地震强度信息。为了做到这一点,日本气象厅在全国范围内安装了大约600个点的地震强度仪(大约每隔2万米1个),以测量地面运动的强度,获取相关的数据;同时也使用由当地政府安装的2800个点的地震强度仪表的数据,以及由国家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预防研究所(the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arth Science and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NIED)安装的总数大约1000台地震强震观测仪中的470台提供的数据。

另外,为了更彻底地获知地震与地壳活动情况,以及为调查研究提供基本的观测资料,地震观测要求使用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和宽带地震检波器进行监测。这就需要在中央政府地震研究推进指挥部的指导下,与诸如NIED这样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日本地理调查研究所也已经在全日本建起了大约1200个GPS观测站,从而形成GPS地球观测网络,通过这一网络可实现对规定区域的数据测量,可以监控和分析出地壳的运动;其观测所得到的数据也可以与相关的组织实现共享。

⑶地震信息的

一旦地震在日本或者周边发生,日本气象厅即可从不同类型的地震检波器和地震强度仪中分析出数据:在大约2分钟内,就可以一份强度为3级或更大级别地震的“地震强度信息”的报告,并在5分钟之内一份含有震源与地震震级的“地震信息”报告,以及测量到感觉有强烈晃动的城市的地震强度(地震信息的过程可参见图1)。

⒉地震预警信息的

⑴地震预警的利用

地震预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EEW)需要宣布地震S波的估计到达时间和在各个地区的地震强度,这些信息都是基于对在震中附近地震站中获得的P波数据快速计算估计出的震源和震级。P波是纵波,它通过地球的地壳以6-7km/s的速度传播;而S波是一道横波,经由地壳以3.5-4km/s的速度传播,它到达后,会引起剧烈的破坏性损害。在P波与S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中,在主要晃动(即S波的到来)开始前能够采取一些减灾措施,也可能会减缓地震所带来的伤害(地震预警信息的可参见图2)。

通常,日本气象厅会临时向少数机构提供地震预警,例如铁路运输公司、建筑公司,使用专门为整个日本设计的地震检波器数据的地方政府,以及从国内NIED安装的700个站点中获得高灵敏度地震观测网络数据的地方政府。

在地震预警到剧烈震动发生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差,它的长短主要决定于将要发生地震的位置与震源中心的距离远近。这一时间差大约是十到数十秒,虽然时间极为短暂,但也可以用来减少或避免地震灾难所可能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比如在得到预警后,操作人员对正在运行的火车、电梯以及其他各类电气设备进行紧急制动,可以减少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施等因为地震震动所造成的各种事故;又如,在这一时间内紧急告知公众采取熄灭明火、关闭煤气或是躲在桌子底下等行动,以降低各种潜在危险,减少人员伤亡等灾难的发生。日本文部省正在同日本气象厅协作,共同开发一个重要的地震预警自动触发应急系统,其目标是通过地震预警来自动触发各类紧急事件应对措施,比如地震预警自动触发煤气管线自动关闭等。相信这一系统的研发,对提高地震预警的实际作用,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⑵私人部门的成果

利用S波和P波到达时间的差异来减灾也运用到了私人部门。在新干线的列车上已经安装一个专门的系统,这一系统独立安装了传感器用来分析P波信息,并能迅速地把接收到的P波信息传递给列车控制系统,以触发列车作紧急制动。东京燃气公司用安装在供气地区的传感器得到的信息和土壤与管道信息的数据库做损失评估,公司也正决定开发一个能对燃气供应自动断气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便能实际控制关闭气阀的流程。

⒊海啸观测

⑴日本海啸:当地与远程的海啸

日本四面环水,又有一条狭长而复杂的海岸线,因此非常容易遭受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在1896年的明治三陆地震海啸中,有将近2.2万人丧生;在以后的数十年里,类似的灾难仍不断发生。1983年日本海地震造成104人死亡,1993年北海道南西地震造成230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海啸而导致的。

日本绝大多数的海啸灾害都是当地海啸造成的。当地海啸主要是由海岸附近的地震,或是在地震后短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形成陆地沉陷所导致的。正因为如此,对海啸的预警就要求数据分析与传输系统的发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运作起来。同样重要的是,人们如果感到在海岸线附近相当摇晃的时候,就要迅速地撤离到高地上去,这样防灾效果要远胜过等待收到海啸预警信息。

除了当地的海啸外,日本也会遭受到从远处的海啸带来的冲击所造成的损害。这些海啸一般是由远海地震引发的,例如像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在1960年,一场由智利地震引发的海啸,横贯太平洋,在大约22小时后抵达了日本海滨,造成142人丧生。

对远程海啸的预警,必然要求在国际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形式上进行国际间的合作。

⑵对海啸的观测

日本气象厅在全国100个观测点执行对海啸的观测,使用包括自有的大约70多台设备,以及日本海岸警卫队和当地政府主体等组织安装的观测设备。

日本港湾空港技术研究所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协作,在距离室户(Muroto)海角13公里处安装了GPS检潮仪,并主持了使用这些仪器的示范实验。这一系统在2004年9月太平洋沿岸产生地震后,海啸高度达到10厘米的时候就被观测到了(海啸的监控网络可参见图3)。

⒋海啸预警信息的

⑴对当地海啸的预警

当一次会潜在发生海啸的地震发生时,日本气象厅会从“海啸数据库”中选择一个相应的假设依据,这个数据库中储存的是沿着海岸线的海啸高度与它将在什么时候抵达海岸的预测,海啸的预报就是依据这些信息来做出判断的。

当一场海啸可能会引发海岸线的损害时,日本气象厅会在地震发生后的大约3分钟内,海啸警报或警告,紧接着海啸预计高度与预计抵达时间的公告。海啸公告在预计浪高为0.5米时,而海啸警报在浪高为2米时。大多数的海啸警报都会在浪高为3米或更高的时候。

海啸警报会迅速地传递给灾害管理组织,以及使用防灾信息网络与卫星系统的媒体界,这些组织会将海啸警报马上传递到民众以及海上的船只。

⑵对远程海啸的预警

对于远离日本的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所引发的远程海啸,例如来自智利或者阿拉斯加的海啸,日本气象厅会与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密切合作,预测出海啸对日本海岸沿线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海啸警报(海啸的预警流程可参见图4)。

⒌海啸风险图

日本中央政府预计到,由那些断层较深的地震,诸如快要威胁到东海地区和东南海地区的地震而引发的当地海啸带来的巨大破坏将会持续下去。为了减轻可能带来的海啸损失,必须努力开发能更快海啸预警信息的技术,并提高个人和社区两个层面上的海啸危害风险意识,从而使预警的信息能被当地百姓适当地利用,以便做出必要的疏散。

日本中央政府已经确立了一个目标,要在2010年前,为所有市政当局编制海啸风险地图(参见图5),用来更为有效地执行海啸减灾的措施。2004年,日本政府已经编制完成了海啸风险地图手册;2006年底,日本政府已经调查了很多有关支持地方政府创建和使用风险地图的问题。

同样,为了缓解海岸沿线的海啸损失,日本海岸警卫队正在对可能即将发生的这种大地震产生的海啸几率做出估算,并开发海啸减灾信息的图表,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火山预警

⒈火山活动观测

⑴日本的火山喷发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俗称太平洋“火圈”),拥有108座活火山(约占世界总数的10%)。在大约15个活火山中,喷发或者其他反常的事件经常发生,在最近几年里,就有2000年的乌苏山与三宅岛喷发,2004年的浅间山喷发。

⑵火山活动的观测

日本气象厅对除无人居住的海岛和海床以外的81个活火山进行了火山活动的观测,在41个火山上已经由日本气象厅和相关的研究机构安置了地震检波器和其他观测装置。

对于其他的51个火山,火山活动观测和信息中心的移动观察小组会使用地震检波器和其他设备进行持续的观察,并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来监控属于他们管辖范围内的火山活动情况。当非正常的火山事件发生时,移动观察小组会被马上派遣过去,以增援那个地点的观测和监控系统的力量。

同样,地理调查研究所也会对主要火山地点周围的地壳运动进行监控,在火山喷发或者当喷发风险很高的时候进行可移动观测,以获取对地壳运动情况的认知。一些国立大学和NIED一直在执行对36个火山持续的、有规律的火山喷发研究,并对不平静的火山进行非经常的强度观测。

日本气象厅、地理调查研究所、海岸警卫队、大学以及灾害管理组织正在共同努力,以加强对火山的观测,并完善能持续反映火山活动强度的火山监测系统(参见图6)。

⒉火山预警信息的

⑴火山信息的

火山预警起始于日本气象厅的4个火山活动观测与信息中心,它们与相关组织相互合作,共同监控安装在火山周围和地壳运动区的地震检波器收集到的观测数据。当察觉到不正常的现象时,火山信息就会以三种形式,即火山警报、火山警告和火山观测报告(参见图7)。

火山警报会在威胁到人类生命的火山活动已经发生或者可能要发生时;火山警告则会在非正常的火山活动已经发生,并要求引起注意时;而火山观测报告的是对火山警报和火山警告的补充,以提供更为详细的有关已经发生的火山活动的信息。

为了确保火山活动信息能很容易地被理解,2003年,日本气象厅引进“火山活动分级”的概念,这是一个附加的火山活动指数,表示的是火山活动的级别和灾害响应的方法的需求。日本气象厅使用6个等级范围显示破坏的等级,以升序排列,0级为稳定的状态,5级就是大规模破坏。截至2005年,这套分级方法已经被引入到12个火山活动信息管理之中。

⑵火山喷发预报协调委员会

1974年,火山喷发预报协调委员会在日本气象厅的领导下建立起来,其主要职责是同相关组织交换相关研究项目的成果与信息,并针对火山喷发事件作出全面决策,同时也主持火山喷发预报以及观测系统开发的研究。该协调委员会例行的会议每年举办3次,在这些会议上会作出有关全国范围预防内火山活动的决策。

⒊火山活动风险图

⑴火山活动风险图

建立用以描述每个火山活动方式以及特殊地点的特别灾害风险的火山活动风险图,是一种可以保证民众能够基于火山预警信息而采取迅速而又合适的撤离行动的比较有效的方式。火山风险图有助于提高居住在火山附近人们的减灾认知,也有利于当地政府实体制订合适的减灾计划,以及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这些地图的编制主要是由相关的当地政府实体推进,中央政府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与协助。当前已经编制完成了37个火山的火山活动风险图。

⑵乌苏山风险图――最好的实践

在2000年北海道的乌苏山火山爆发前,一份关于乌苏山的减灾图已经编制完成,并在如何逃生以及提高当地居民减灾认知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当火山活动升级时,大约有1.6万人按照火山学家的喷发活动预测和日本气象厅的火山警报,早于最终喷发前两天迅速地撤离,其结果是没有一名人员在此次事件中伤亡。

⑶富士山风险图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也是一座活火山,在1707年宝永(Hoei)地震(8.6级)爆发的49天后喷发,给山脚下的村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火山灰一直延伸到江户(古代的东京)。如果富士山现在喷发,这种破坏就会严重地影响甚至蔓延到首都地区。正因如此,政府就必须制订出跨大区域的减灾政策。2005年由相关中央部委以及当地政府实体组成的联合协会,为富士山建立了一个火山减灾图。此图显示了在喷发时遭受熔岩流、火山灰和火山碎屑流破坏可能性高的区域,以及一些可能会被火山灰覆盖的区域。相关市正在依据这一信息,积极推进本市的风险图的编制。

图8展示了乌苏山风险图和富士山风险图。

三、恶劣天气灾害预警

⒈台风、降雨及降雪的气象观测

⑴日本的气象灾害

在日本,有时恶劣的季节性气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台风、大雨以及大雪。由于日本地形陡峭,河流纵横交错,当大雨来临时,就特别容易引发洪水;此外,大量峻峭的山地和峭壁也很容易让国土遭受泥石流的侵袭。因此,日本正在努力减小由恶劣天气灾害导致的损失,其方法就是通过加强各种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与改进预报的技术。

⑵地面天气观测

就地面天气观测而言,日本气象厅已经建立起了“自动气象数据获取系统(the Automated Meteorological Data Acquisition System,AMeDAS)”,用来实行对全国范围内的天气观测站进行自动化的观测。在整个日本AMeDAS中,至少有1300个站点用以测量降雨量,其中的大约850个也用来测量空气温度、风向与风速;大约有290个站点可用以测量强降雪区域雪的厚度。

观测数据通常每10分钟收集一次,在观测数据出来后5分钟左右就要被各个气象台使用;观测的数据也会被公布在日本气象厅的网站上,以供广播组织做气象预报节目时使用。

⑶气象雷达观测

日本气象厅在全国的20个地点使用气象雷达,用来探知数公里以外降雨、降雪的具置和强度。观测数据每10分钟采集一次,在观测数据出来后的大约4分钟内就会被各个气象台使用。

⑷地球静止气象卫星观测

日本气象厅发射了一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用来判定台风的准确位置,并估计出它们的强度以及规模,同时监控对流云活动导致的大雨和降雪。西太平洋的北半球部分的观测数据每半小时采集一次,而南半球部分的则每小时采集一次。

⑸海洋观测

日本气象厅使用安装在全国11个地点的海岸检潮仪来观测浪的高度和频率,并用全国66个潮汐气象台测量海平面高度。为了准确地探知海洋上的气候条件,日本气象厅采用海洋观测船和海洋浮标进行观测。图9展示了气象观测系统。

⒉台风、降雨及降雪预警信息

⑴天气警报与警告

当判定大雨或者暴风雨会造成损害时,日本气象厅会“通报”;而“警报”会在可能产生巨大的损失时,一共有7种类型的恶劣天气警报和16种类型的天气通报。

恶劣气候警报与警告能够对预测的天气情况采取的对应预防措施做出简短的描述,可预测的天气情况描述包括了预期天气事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峰值时间和最高值的量。

日本气象厅也提供了图形气象信息,可以形象地描绘出诸如大雨等气象条件,它们预计会在哪里发生,以及在哪里需要采取预防措施等,所有的一切都以一种简单易懂的视觉形式表现出来。

⑵巩固特大暴雨政策与降雨实时报告系统

在近几年,局部地区的特大暴雨在日本频繁发生。在2004年,据报道有多达400次强烈的特大暴雨(降雨量每小时50mm或以上),超过了有记录以来所报告的最大数值。因此,让预报员能更加准确地预报特大暴雨变得相当重要。

日本气象厅会每隔30分钟小范围的降雨预报,以测算1公里范围内下个6小时内每小时的雨量;为了减少由于特大暴雨对城市区域内的降雨损失,日本气象厅每隔10分钟就进行雨量实时报告的,推测1公里范围内下个小时每10分钟时段内的降雨量。

日本气象厅正在积极努力,提高自身对特大暴雨预报的准确度,目前,已装备了一台气象多普勒雷达,可以3D的形式不间断地展现出风雨的动态;另外,日本气象厅还大大提升了自身拥有的超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图10展示了大雨的上升和降雨实时报告系统。

⒊洪水预警信息

⑴为洪水监控观测降雨与水位线

日本国土、建设与运输省(MLIT)和地方政府对由他们管理用来减灾监控目的的河流进行降雨与水位线的观测。MLIT通过全国26个雷达降雨观测站,对整个日本的中央政府控制的河流进行降雨状况(分布与强度)估测,还通过分布在全日本大约2500个降雨观测站和大约2000个水位线观测点收集观测数据。对这些数据的观测使用到了可视化观测方法,通过机械化的观测设备和一个无线遥测系统,自动从远端发回观测数据。

⑵洪水预报

那些被认为需要重点减灾河流的危险地带已经标注出来。无论是MLIT或者地方政府谁掌管哪一条河流,都要同日本气象厅协作,共同关于洪水的预报。

日本气象厅掌握着水的自然条件(降雨、融雪),而MLIT或者当地政府把握着水的现状(河水水位线和流量)。通过密切合作,他们会洪水的预报,包括对未来降雨、水位线和流量的预测,这些信息经由进行防洪行动的市政防洪管理实体(防洪团)以及媒体,传递给当地的居民。

⑶水位线信息的传播

对于那些需要重点进行减灾,但具有特殊特征而很难进行洪水预测的中小规模河流,MLIT或当地政府都会对指定的危险地带进行负责管理,并设定特殊警戒水位线(必要时进行撤离的水位线)。当洪水达到这些水位线时就会通告,这些信息也会传递给当地居民。

⑷防洪警报

防洪警报的,主要是为了让河流的管理者给市政防洪管理实体、参与防洪的其他组织开展准备活动以及部署提供指南。

当预测到严重的洪涝灾害会沿着河流发生时,MLIT或者当地政府会负责对指定的河流危险地带进行管理,当水位线达到预先指示的水位线(采取防洪行动预防措施的水位线)或者警戒水位线(实行防洪行动的水位线)时,就会防洪警报。基于这些警报,市政的防洪管理实体以及其他参与防洪的组织,都会采取必要的灾害响应措施,或者开展相应的备灾行动。图11展示了洪水预警过程。

⒋洪水风险图

MLIT和当地政府(负责河流管理)基于对这些河流预计的降雨量所作的洪水仿真,辨识出河流沿岸的洪水危险区域,进行洪水预报和水位报告活动,以确保居民在灾害发生时,能够预先知道洪水风险并能采取快速而恰当的撤离措施。

那些预测会发生洪水的市,正在建立洪水风险图(参见图12),该风险图概括了诸如洪水风险区域和可能水位深度的信息(由河道管理者提供)、撤离地点以及洪水预报通讯方法等。

很多市正在致力于当地的洪水风险图,其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展示与分发给政府职员及个体家庭、在市民的礼堂和医院里展示、以时事通讯方式出版、在网站和电话簿上公告、利用风险图执行撤离演习、作为教学资料在小学和初中课堂里教学、举办关于风险图的社区会议等。

⒌泥沙灾害预警信息

当可能会因大雨引发大量的泥石流滑坡时,日本气象厅会大雨警报,并吁请警惕因大雨延伸的灾害。但目前还只是同MLIT一起合作,只能提供一些关于泥沙相关灾害的、有助于促进应急活动支持的预警信息。

当可能会有因为大雨而引发的泥沙相关灾害(泥石流和山崩)不断增加的危险时,当地气象台和地方政府会联合信息,市长们会迅速而适当地撤离命令,或者向当地民众作出指示。需要引起警惕的市也会被指定出来,的公告会包括以下信息:“预报显示,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由于大雨,可能会引发泥沙相关的灾害风险,请在泥沙灾害风险区域内及周边要小心谨慎。”

这些行动在2002年的基础试验中首次执行,在2005年开始全面向各地方推广,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签订了联合宣告的协议。图13展示了泥石流灾害警报过程。

四、日本预警系统的国际合作行动

⒈自然灾害风险观测(地球观测)

⑴对多系统集成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的贡献

为了能确保对诸如地震、海啸、台风和强烈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应急采取最为合适的举措,日本将对全球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准确而广泛的观测,并将这些观测结果用于制订更为合理的政策中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个称之为“多系统集成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the Global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of Systems,GEOSS)”的10年执行计划已在第三次地球观测首脑峰会上制订出来。而今,地球观测组织(the 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GEO)正在积极推进建立GEOSS,日本作为GEO执行委员会的一员,为GEOSS的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图14展示了多系统集成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

⑵地球观测卫星的使用

2006年1月发射的地球观测卫星“大地”(“Daichi”)装备了三种观测传感器,用来让监控装置对洪水与山崩灾害状况进行辨认,还观测由于地震和火山喷发引起的地形上的改变,“大地”卫星将有助于把数据和灾害信息快速分发到灾害管理组织中去。日本正积极参与名为“国际灾害”的全球灾害观测协作构架。依托这一框架,当大规模灾难发生时,日本可以免费提供“大地”卫星的观测数据。

为了让使用诸如“大地”这样的地球观测卫星实现灾害危机管理的组织形成一个体系,日本在积极推进亚太区域灾害管理支持系统开发的同时,正与亚太区域的其他国家合作,以形成一个新的纽带。这一过程的第一步是要推进“守卫亚洲项目”,致力于开发一个信息框架,让成员国和组织能够分享诸如森林火警和洪水灾害方面的信息。

⒉预警信息和知识的共享

⑴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的贡献

信息共享形式的国际合作,对有关远程地震的预警和防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IOC)正在开发和强化这一协作系统。基于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所汲取的教训,太平洋海啸警报与缓减体系政府间协调集团的成员国必须在IOC的领导下,通过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夏威夷),努力实现海啸预警信息共享。日本气象厅承担着西北太平洋区域地区中心的角色,已从2005年3月开始向有关的国家提供海啸的通报。

日本也积极地为构建“印度洋海啸预警和减灾体系”的“政府间协调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⑵在水灾领域的国际合作

日本土木工程研究所“水危险与风险管理国际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Water Hazard and Risk Management,ICHARM)”已经开始开发了一套系统,这套系统使用卫星数据,对缺乏观测数据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河流洪水的预测、警报和警告等准备工作。

为了增强洪水预报、警报与警告的效力,必须加强对当地居民进行教育,让居民能在洪水发生时预先辨识出洪水的风险所在,并采取迅速而恰当的撤离措施。ICHARM也因此在日本国际合作署(JACA)的支持下,开始对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河流管理者和灾害管理职员进行洪水风险图的培训。

⒊使用基于社区的减灾活动风险图

⑴通过ODA实现的协作项目

在2005年1月在神户举行的联合国世界减灾会议上,日本宣布了启动经由政府发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t,ODA)的减灾动议,这一动议将使用ODA来提供基本的减灾协作指南。日本正通过各种努力,来提高容易受到灾害侵袭的发展中国家的预警能力,并通过共享风险图的诀窍与专门技术来提高他们的减灾能力。

加勒比海地区灾害管理项目,是从2002年到2005年之间执行的,为编制洪水风险图与帮助手册的编辑提供了方法指导,并致力于通过在示范地区使用风险图和编辑相关手册的形式,形成基于社区的灾害管理计划。另外,这个项目还包含安装诸如通信装备等方面的IT设备,充实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举办编制风险图的研讨会和演练工作,以及制订社区灾害管理计划等。

⑵通过亚洲减灾中心展开的社区减灾活动

日本正在努力加强通过由25个亚洲成员国组成的亚洲减灾中心(Asian Disaster Reduction Center,ADRC)展开区域性减灾协作工作。为了促进基于社区的减灾行动和提升整个减灾问题的公众认知度,ADRC专门举办了对以减灾为导向、以城镇监测为手段、基于社区的风险图编制培训。这种培训特别包含了以下内容:

当地百姓、地方官员和减灾专家要一起在城镇的周围进行实地考察,辨认出哪些区域是特别容易受到损害的,以及哪些地方是能有效抵抗灾难的。

每个参与小组要通过把照片或者其他材料贴在一张图上的方法,对他们的发现作一个直观的展示。小组的参与者要建立一个风险图,加强信息共享的能力和对减灾的认知。

所有的参与者都要从自我帮助、相互帮助和公共帮助的角度出发,讨论减灾政策执行的问题、政策和责任。

五、结语

日本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侵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形式的自然灾害给日本政府和人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在长期应对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有着优越的经济和科技基础的日本,以加强预警系统建设作为提升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抓手”,在本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成就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预警系统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许多地方同样遭受着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威胁,而我国在如何有效提升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方面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和健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促进国际间预警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同样是我国全面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要法宝。

综观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所走过的道路和所取得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很多,例如跨中央各部委的组织机构组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全方位应用、预警信息资源的共享、直接面向受自然灾害威胁的民众传送预警信息、自然灾害风险图的编制与应用、积极推进应急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把发展“城镇监测”作为编制社区风险图的重要方法等等。其中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确定的成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中日两国虽然国情不同,经济条件和发展基础也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在自然灾害防范和预警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共同点。日本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明确我国预警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并既好又快地推进其建设,必然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Early Warning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Ministerial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Disaster Reduction.Japan's Natur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Efforts[R],2006

作者简介:

姚国章,男,1968年生,浙江慈溪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应急指挥管理。

海洋灾害风险普查篇3

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御气象灾害,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统筹规划、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协调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和计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

农业、建设、规划、水务、国土房管、海洋、财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与气象主管机构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八条 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防

第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分灾种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特点、分布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第十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防风工作,加强海塘、堤防、避风港、防护林、避风锚地、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定期组织开展搭建物、广告牌、在建建(构)筑物防风加固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雨、雪、冰冻等发生的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排水设施检查,及时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网,加强电力、通信线路的巡查,做好排水、积雪(冰)清理、交通疏导等准备工作。

第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渔场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霾的监测设施建设,并根据大雾、霾发生的情况,做好交通疏导、调度和防护等准备工作。

第十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根据干旱灾害发生的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减轻旱灾影响;在冰雹易发生区域,应当做好人工防雹作业工作。

实施增雨(雪)和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和指导。

第十五条 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雷电防护装置的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并依法委托具有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的单位定期检测。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编制城乡规划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和本市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论证中,应当把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第三章 监测、预报和预警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组织气象、农业、水务、国土房管、海洋等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根据规定,提供雨情、水情、风情、旱情等监测信息。有关部门应当提供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灾情监测信息。

第十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气象灾害易发区、人口密集区和大型活动场所等增设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健全应急监测队伍,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

第十九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加强对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和探测环境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不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

第二十条 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发布;必要时,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发布。

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二十一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及时无偿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向社会播发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二十二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情况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对报告信息予以更新、解除。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作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决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下列相应应急措施:

(一)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域,情况紧急时,组织人员撤离、疏散,转移重要财产,开展自救互救;

(二)及时发布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三)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气象灾害危害的场所;

(四)决定停工、停业、停课;

(五)实行交通管制;

(六)保障道路、通信、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等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七)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的供应;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二十四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的气象台站对灾害性天气进行跟踪监测,开展现场气象服务,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变化趋势和评估结果,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十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主要河流、水库的水量调度,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电力、通信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保障,救灾物资供应,医疗卫生救援等应急工作。

第二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和应急处置信息。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播政府发布的信息。

第二十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以及灾情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气象灾害级别或者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决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或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三)未执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

(四)未按照规定及时提供气象灾害防御需要的监测信息的;

(五)隐瞒、谎报或者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六)未及时采取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七)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一)擅自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未按照要求播发、刊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三)传播虚假的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作出明确处罚规定的,依其规定。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气象灾害的类型⑴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⑵雨涝:内涝、渍水;

⑶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⑷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⑸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⑹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⑺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⑻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⑼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⑽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⑾雪害:暴风雪、积雪;

⑿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⒀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⒁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⒂雷电:雷击伤亡;

⒃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⒄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⒅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海洋灾害风险普查篇4

1.1编制目的

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处置渔船渔排防抗台风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建立防台抗台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应急响应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防台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1.2形势分析

1.2.1海上群众转移任务重.目前,我区网箱养殖已发展到2.42万箱,分布在埭头石城、后青、告杯和南日的娘屿、西罗盘岛、官沃、浮屿等12个海区。辖区拥有大小渔船5348艘,分布在沿岸92处大小渔港、沃口和码头(详见附表)。平时海上生产的渔民群众超过3万人。做好台风期间海上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历来是我区防台风工作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提前部署尤为重要。

1.2.2群众防台意识差.一些养殖户对台风危害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在渔排或船上还是安全的并能更好地保证财产安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台风期间擅自上船和返回渔排加固、察看渔船和渔排,这是极其危险的;二是是台风刚一过便急于返回渔排或上船察看,但台风的影响并未结束,往往有可能“回南”,重新带来狂风暴雨,将产生不可想象的后果;三是在台风未结束期间,轮渡尚未正常营运,群众利用渔船违章载客载货,这主要在往返告杯、黄瓜、赤山、罗盘、小日、鳌屿岛以及南日岛的过渡码头(详见附表)。因此在进行安全转移和值守巡查时,部分群众往往躲藏起来或避开检查。事后求救时,正值风大浪急,救援船只根本无法靠近,且无法保障自身安全。

1.2.3其它客观因素.海上渔排比较集中,财产也相对集中,部分养殖户担心人转移后,网箱里的养殖物会被偷窃或被台风损坏。因此固执地留在渔排上,给安全转移工作增加了困难。

1.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区防洪防台风应急预案》等。

1.4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实行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台风期间全区渔船、渔排及生产人员安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应急处置工作。

2、组织机构与职责任务

2.1组织机构

各级政府要把海上渔船渔排防台风工作,纳入本级政府防汛防台工作之中,区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区指挥部”),负责领导全区海上渔船渔排防台风工作,宣布启动、终止本应急预案,下达渔船渔排人员撤离命令,组织各部门和各乡镇实施海上渔船渔排防台风工作应急预案,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各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在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海上渔船渔排防台风工作;区海洋与渔业局作为海上渔船渔排防台风工作日常办事机构,负责海上渔船渔排防台风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并向区指挥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根据职责设立本部门的防台风应急机构。

2.2主要单位职责

2.2.1区海洋与渔业局:贯彻执行区指挥部和上级主管部门指令,对全区海上渔船渔排的防台抢险救灾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业务指导和指挥协调。

⑴及时传达区指挥部和上级渔业部门的防台指示和要求,配合当地政府开展渔业防台风知识宣传,做好防台的各项准备工作。

⑵监督、指导相关乡镇做好海上渔船回港避风或就近进港避风并做好加固,以及渔排人员上岸工作,掌握最新情况,及时统计上报区指挥部和上级主管部门。

⑶指导督促网箱养殖户采取加固养殖设施,下沉网箱,提前收获部分养殖产品等多种措施以防御台风暴雨袭击,协助乡镇组织指导养殖人员从险情地带撤离。

⑷建立和完善海上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及时转发灾害性海洋环境和天气预报,确保渔业海上安全突发事件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和畅通,遇有渔业船舶险情或养殖人员撤离困难,在当地政府统一指挥下,迅速组织抢险船只或抢险队伍协助抢险救助。

⑸汇总统计上报全区渔业受灾情况,负责提出渔业受灾救助政策、措施的建议,帮助灾区组织渔业生产自救和灾后恢复生产。

2.2.2各乡镇人民政府:建立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海洋与渔业防台工作责任制,对本辖区的海上渔船渔排防台工作负责。

⑴要立足防御台风袭击,做到早计划、早部署,编制本乡镇海上渔船渔排防台风工作预案,落实包村、包片、包点(渔港、码头、沃口、网箱养殖区)挂钩责任制。

⑵根据台风动向及影响情况,通知本乡镇渔船及时回港或就近避风,指挥渔船安全锚泊,检查锚地及避风港渔船的值班制度落实情况和安全状况,并指定船舶承担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⑶及时掌握本辖区渔船避风、渔排养殖人员转移的防台落实情况,并向区指挥部和区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汇报。

⑷强化值守巡查。渔船进港、渔排人员上岸后,应根据渔港、码头、沃口、网箱养殖区分布的情况,强化陆上值守,实行24小时巡查,严防台风警报解除前渔船擅自出港、渔排人员返流和渔船违章载客载货。

⑸如遇灾情,及时掌握情况,研究对策,安排抢险救灾工作,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⑹保持通讯畅通,按照要求及时上传下达防台工作有关信息。

2.2.3区公安边防部门

⑴派出人员配合指挥渔船进港避风停泊,协助当地政府转移海上渔排、渔船人员,必要时采取相应应急措施,确保渔船停泊有序、安全避风以及人员安全上岸;并组织人员配合当地政府做好渔港、码头、沃口、网箱养殖区的陆上值守巡查,严防台风警报解除前渔船擅自出港、渔排人员返流和渔船违章载客载货。

⑵妥善处置因防洪防台风引发的,

2.2.4海事部门

⑴配合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落实渔船、渔港、码头防台风预案和抢险工作。

⑵防台风期间,当船舶、海上设施遇险时,组织海上搜寻救助工作。

2.2.5区电信部门:负责使用电信网络的渔船安全应急通讯终端的通讯畅通,优先传递防台通讯信息,确保网箱养殖区的远程视频监控视讯传递的通讯畅通。

2.2.6渔业村:应积极引导、教育渔业从业人员自觉遵守港航规章和防台预案,服从所在乡镇和区渔业、公安、边防等部门的管理和指挥。

⑴随时掌握所属渔船动态,对本辖区渔船、渔排的生产安全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⑵及时收听气象预报,密切注意台风动向,及时部署落实防台措施。

⑶要详细编制海上渔船渔排防台风的工作预案,详细编制渔排养殖和渔船人员撤离路线图,建立包组、包排、包船人员及排(船)与排(船)之间挂钩联系制度。做好海上渔排养殖情况的调查摸底,建立通讯录,指导养殖者落实渔排加固等防台措施,及时组织渔民安全撤离,组织本村海上防台风抢险突击队抢险救灾,随时掌握灾情动态,及时上报有关资料。

⑷当地气象部门台风消息后,应及时督促所属船只进港避风和渔排养殖人员转移,并保持信息畅通,上传下达防台情况。

⑸台风袭击期间,应安排足够人员防台,落实包片、包点(渔港、码头、沃口、网箱养殖区)挂钩责任制,严防台风警报解除前渔船擅自出港、渔排人员返流和渔船违章载客载货。在当地政府统一指挥协调下,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努力减少损失。

3.前期准备

台风季节即将来临时,各单位和个人要根据各自职责开展汛前自查,做好防台备汛工作,着手落实以下事项:

⑴落实防台风领导机构,创新领导责任机制。对渔排防台工作上,要结合辖区渔排实际情况,建立领导挂片、小组长负责制:根据渔排的分布,将网箱养殖区分片区管理,由镇领导挂区,负主要责任。片区责任组采取联保方式开展防台抗灾工作,即各自责任区以网箱相连的养殖小区为单位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邻里互助优势。各网箱业主要与乡镇政府签订防台责任书,建立动态联系登记制度,台风来临时,确保台风消息迅速传达给每一位养殖户。

⑵落实防台风预案的编制。对各个海域内的养殖区人员上岸地点、路线、安置住所进行明确安排,制定渔排人员安全撤离方案以及撤离路线图。并对安置外来人员必须的食物、衣物、草席、房间等进行了事前准备,并充分保障安全。对不配合政府防台工作的养殖户,要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海上养殖业主和渔船人员如果不按照防御台风方案的要求及时安全撤离,或阻碍有关人员安全撤离的,政府可以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强制撤离,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⑶做好渔船渔排普查,落实通讯录,建立包镇、包村、包组、包排(船)挂钩联系责任制。

⑷加强防台前安全检查,及时抢险加固,配备救生设备,储备必要的抢险物质和救生器材。

4.应急响应

4.1台风消息阶段

根据气象部门的台风消息和区指挥部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对已正式编号并预计可能影响我区,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⑴区海洋与渔业局实行24小时值班,布置落实值班人员,立即开通值班专线:(传真),加强与上级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和区气象部门、区防汛办的联系,密切注意台风动向,及时上传下达,收发和报送信息。

⑵区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人员分别深入重点的乡镇,指导各乡镇立即将台风消息传达到各村,同时利用海上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的接处警平台向渔船船载终端台风信息,抓紧落实防台风各项准备工作。

⑶沿海村要利用电话等方式向村民传达台风消息,立即启动包组、包排挂钩联系制度,及时将台风消息通知到海上渔船生产人员和渔排养殖户。

⑷渔船、渔排养殖户要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台风动向,自觉地接受乡镇、村干部的指导,进一步做好渔船、渔排加固与一切抗台措施。抓紧抢收养殖产品,尽快安全转移相关物品。

⑸各乡镇、村要勘察确定船只和人员的安全撤离路线以及避风人员安置地点,为下阶段的紧急撤离做好准备。

4.2台风警报阶段

当台风正向我区逼近,48小时将影响我区,根据区指挥部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⑴根据区指挥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及时准确向各乡镇人民政府办公室传达具体部署要求。

⑵区海洋与渔业局深入各乡镇督促进一步落实防台风措施,深入重点渔村检查指导和督促防台风工作。

⑶沿海各乡镇要加强值班,立即启动包村包片挂钩联系制度,乡镇领导和包村干部要深入重点村指导,督促重点村进一步落实防台措施。

⑷重点渔村进一步落实包排联系制度,确保通知到位,不留死角,及时将海上渔船、渔排基本情况层层上报区、镇渔业和防汛部门。

⑸渔船要做好回港避风,渔排养殖户要进一步落实防台风加固等措施,做好人员撤离的准备。

⑹渔民群众撤离。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和区政府统一部署,在8级风到来之前,应组织做好渔排人员的撤离、渔船回港避风的准备;在8级风到达前6小时时,应开始组织渔排、渔船上老人、妇女、儿童和病弱者的撤离;10级风到达前6小时由区政府下令将所有小型渔船(60马力以下)和渔排上养殖人员全部撤离;在12级风到达之前6小时,或在必要的情势下,根据区政府统一部署,150马力以下渔船上所有人员必须撤离,150马力以上渔船除留守3-4人值班外,船上其他人员全部撤离;在14级以上台风到达之前6小时,所有渔船上人员必须全部撤离。

区防汛办、区海洋与渔业局根据统一部署及时通知沿海各乡镇落实海上渔船、渔排人员的安全撤离工作,乡镇、村立即执行人员撤离方岸,公安边防、海事、渔业等部门要配合当地政府共同组织做好渔船入港避风、人员上岸的安置与管理工作。各乡镇、村要切实落实渔港、码头、沃口、网箱养殖区的陆上值守巡查工作责任制,把住每一道前沿防线,严防台风警报解除前渔船擅自出港、渔排人员返流和渔船违章载客载货,并及时按规定的报告时间将渔船渔排人员撤离情况上报区海洋与渔业局、区防汛办。

4.3台风紧急警报阶段

当台风在24小时内可能袭击我区或在我区附近150公里范围内的沿海登陆,对我区构成严重影响,根据区指挥部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⑴区海洋与渔业局加强值班,全面掌握渔排人员撤离及船只进港避风情况,发现重大隐患或险情及时汇报区指挥部和上级主管部门。全方位指挥部署和督促检查全区渔业防台抗灾和抢险救灾工作;按照本预案规定,督促各乡镇落实防台抗灾措施。

⑵沿海各乡镇、村继续做好渔船渔排人员撤离检查工作,当群众安全转移后还必须组织公安、边防等部门对重点码头、渔港、沃口和网箱养殖区,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处理遗漏及未尽事宜,做到撤离区不留一人,并采取24小时值守巡查直至台风警报解除。在撤离过程中对拒不上岸的滞留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安置转移,妥善安置和监管,并实施重点监控和集中监管等措施严禁他们在台风警报未解除前返回渔排和渔船。及时统计报告人员船只撤离情况和灾害损失情况。

⑶渔排养殖户和渔船船主在上岸后需要返回渔排、渔船上再次进行加固工作的,必须报告当地村委会和乡镇政府,经当地乡镇政府会同渔业、海事等部门对险情进行评估批准后才能返回渔排或渔船上,如条件不允许时,未经批准的不得擅自返回渔排或渔船上。

4.4应急救助

4.41海上救助措施。

台风登陆或过境时,海上救助十分艰难,若接到渔船漂失或重大沉船事件等报告,应立即将详情(包括船号、船上人员、发生地点、时间)报告上级部门,请示是否指派部队或海事部门出动船艇搜索、救援。同时,并根据当时风浪强弱程度、走向制定施救方案,其主要措施:

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必须到位,研究、部署、组织和指挥海上救助工作,有关船只要服从命令。

⑵渔政船(艇)就地待命,一旦令下,按照上级指令,开赴现场执行搜救任务。

⑶当本区救助力量不能满足救助需要时,要立即向上级政府请求帮助,由政府协调部队、海事等救助力量协助救助。

⑷施救过程中,进一步发扬团结奋斗精神,群策群力,克服艰难,争取成功;若遇到困难与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和部门汇报请示。

4.4.2人员伤亡抢救措施。

⑴若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必须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险情(灾情)。同时,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当地政府组织指挥救护工作。

⑵迅速与医疗救护机构联系,及时调配车辆与有关器材设备,尽快护送伤员到医院医治,尽量减少损失。

⑶各乡镇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做好负伤人员及遇难家属的慰问、安抚等工作,稳定群众情绪,并处理好有关善后事宜。

⑷认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事故调查,及时总结造成事故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有关防范措施与方案。

4.5海上台风警报解除

当台风已登陆并减弱为低气压,风力小于8级,对我区不再有影响,气象台警报解除,根据区指挥部解除台风警报的信息和指示:

⑴及时通知沿海各乡镇解除警报。

⑵区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了解情况,指导灾后自救和恢复生产工作。

⑶乡镇、村汇总上报灾害损失情况。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⒈1根据受灾情况,区指挥部及时召开成员会议,研究抗灾救灾善后具体事宜。

5.⒈2区指挥部决定向受灾乡镇派遣灾后技术服务队,各相关技术人员应于当天或次日即奔赴受灾乡镇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核查灾情,指导帮助当地乡镇、村落实灾后补救措施,促进生产尽快恢复。

5.⒈3区海洋与渔业局应尽快统计出各乡镇受灾情况,及时上报区指挥部和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提出抗灾救灾资金、恢复生产能力补助项目、资金和物资安排的建议方案。

5.⒈4应急处理结束后,区海洋与渔业局协助保险机构对渔船毁损和人员伤亡情况进行评估、理赔。

海洋灾害风险普查篇5

一、主要成效

今年袭击我市的四次强台风危害性、破坏力、影响力都非常大,全市共有950个(次)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逾1080万人次,直接损失达125.8亿元,人员死亡20人。综合来看,今年台风主要特点有:一是风速大、风圈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四次强台风登陆时,我市部分地区近中心最大风力都在12级以上,在我市气象史上极为罕见。二是雨量大。5号“海棠”台风平均面雨量达464毫米,达六十年一遇,珊溪最大洪峰流量高达9049立方米/秒,达五十年一遇。泽雅、桥墩、吴家园3座中型水库超历史最高水位,珊溪、福溪、淡溪等12座大中型水库超过台控水位。13号台风“泰利”在文成县平均降雨量达290毫米,超过一小时最大雨量达137.6毫米(百年一遇)的年12号台风,其中石垟、西坑等乡镇达400毫米,大大超过99年12号台风317.8毫米(500年一遇)的降雨量。三是5号、9号台风登陆时,正逢天文大潮,形成风暴潮三碰头。、瑞安等地潮位均超警戒水位,致使苍南、平阳、永嘉、乐清、瓯海、鹿城等地势相对较低的乡镇大面积受淹,灾情极为严重。

面对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团结带领广大干群军民,坚决贯彻中央、省、市指示要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百折不挠、连续奋战、顽强拼搏,取得了抗台抢险救灾的全面胜利。

一是高度重视,坚强领导。在连续五次台风来袭时,市委王建满书记、刘奇市长和市四套班子领导都亲临一线,周密部署、夜以继日、靠前指挥防台抗险救灾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群的士气。正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强烈的责任心、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一次放松”的决策措施以及率先士卒的示范作用,全市30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深受鼓舞,奋起抗灾救灾,使我市经受住了连续5次强台风的严峻考验,也给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是预报准确,宣传到位。气象部门充分发挥耳目和尖兵作用,全天候监测台风动态,科学预测台风走向,较为准确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防御建议,被评为全国汛期服务先进单位。全市电视、广播、报纸等各大新闻媒体的同志坚持战斗在第一线,把最新的台汛、雨情和抗台救灾情况,进行24小时不间断宣传报道,形成了全民全社会共同防御台风灾害的良好氛围。

三是科学调度,措施得当。在五次台风期间,市、县两级防汛指挥部科学分析,果断决策,成功实施了对珊溪、泽雅和桥墩等全市1000多个山塘水库的防洪调度,确保万无一失,并千方百计减轻下游防洪压力。特别是在抗击13号台风中,通过对珊溪和赵山渡等水库的科学调度,共腾出库容1.49余亿立方米;赵山渡水库最大下泄量仅为4185立方米/秒;珊溪水库最大下泄量仅为2518立方米/秒。据初步分析计算,如上游无珊溪水库调控,赵山渡坝址洪峰流量将达到15585立方米/秒,文成县垟口水文站洪峰流量将达到14903立方米/秒,大大超过年12号台风洪峰流量1250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由于成功实施了科学防洪调度,与12号台风(年)大洪水相比,瑞安马屿等地断面洪水位降低4米,文成峃口水文站洪水位降低9.43米,有效地保护了飞云江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水库自身安全,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

四是以人为本,紧急避险。据统计,在四次强台风中,沿海、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低洼地带共转移群众110多万人次,转移船只32700多艘次,全市没有发生一列因沿海风浪冲击和海水倒灌受淹而造成的死亡事故。大规模的人员、船只转移和百里防洪海堤的建成,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特别是在防御地质灾害上,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汲取去年“云娜”台风的惨痛教训,高度警惕小流域山洪暴发引发的地质灾害,提前做好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的人员转移准备,加强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观测,采取紧急避险、组织一次次人员“大转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配合密切,团结奋战。市防汛指挥部、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水上防台分指挥部、城市防台防洪分指挥部及各部门都以大局为重,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周密部署。水利部门成立了4个工作组,承担起防汛指挥部的各项应急指挥保障工作。气象、水文、海洋等预测预报部门及时对台风情况作出预报,积极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驻温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积极发挥抢险救灾主力军作用。交通、电力、通讯、公安、国土、民政、海洋、海事、建设、房管、市政、卫生、教育、农业等部门都积极投入防台抗台工作。全市乡镇、街道、村(居)干部始终坚持奋战在第一线,在关键时候站出来,危难之际豁出去,以自身模范行动带领群众,为我市全面取得抗台抢险?仍质だ於思崾祷?

二、存在问题

通过视察调研,委员们认为,我市在防台防汛和抢险救灾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一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沿江堤防等城市防洪设施相当薄弱,出海出江河道与水闸严重不配套,部分洪灾易发流域缺少控制性工程,病险山塘水库隐患严重,远未达到防汛减灾保安的总体目标。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防台防汛体系建设尚未实现统一规划和协调一致,从根本上消除灾害隐患尚需付出极大努力。三是防汛预警系统建设不够完善,特别是基层防灾抗灾能力较低,部分乡镇防汛预案编制不完善,村(居)级预案尚未建立。四是部分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薄弱,一些下游群众认为上游有水库就安全无夷,对水库防洪工程期望值过高等。

三、几点建议

大灾之后思大治。加强防台防汛能力建设,既是当前我市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又是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为此委员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努力实现城市建设与防灾建设相协调。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城市建设与防灾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始终把防洪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全面实施“515”防洪保安工程,重点推进流域性重大骨干水利建设项目的上马和千库除险加固保安工程建设,并尽快解决好泽雅水库无导流洞(泄洪洞)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争取交通部东海救助基地尽快落户,加快洞头中心避风港建设步伐,切实提高我市海上防台救护能力和海上避风能力。要把防洪规划摆在城乡总体发展建设规划的重要位置。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应予以充分考虑,确保防洪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历来是台风的重灾区,每年损失惨重。为解决防洪防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建议申报发行水利建设债券,吸纳民间资金作为补充,加大防洪防灾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二)积极实施城市防灾与农村防灾相协调。要充分重视山区小流域和地质灾害隐患整治工作,统筹城乡区域防洪防灾工作协调发展。当前重点是要集中时间,全面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普查登记工作,并提出相应防治方案。加快实施万户避险移民安置工程,全面实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和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杜绝和防范新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各地都要抓紧建立地质灾害专项防治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加快治理工程建设进度。

(三)着力促进防汛体系内部相协调。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防汛预警系统建设,抓好水文站网的合理布局和重点设施建设,加快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网络和灾害性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实现我市气象、水文、地质、海洋等部门的资源共享。建议在台风来临之际,学习福建的做法,对公众开发每小时一报的台风信息网页,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好更快地做好防台防汛各项准备工作。二要理顺水利管理体制。参照外地成功经验,抓紧组建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确保水工程防洪调度和安全运行。尽快组织专家对珊溪水利枢纽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同时进一步理顺泽雅水库的管理体制。三要统筹考虑各种防台防灾设施之间的关系,避免顾此失彼,影响了防台防灾作用的发挥。如乐清的内涝,就是未能解决好防洪堤建设与市政排涝关系而引起的。

海洋灾害风险普查篇6

第一条为加强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事故,保障渔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省渔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从事海洋捕捞、养殖生产的单位、个人及赋有渔业生产安全监管职能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海洋渔业安全工作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三化五覆盖”的要求,建立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第二章安全生产管理组织及职责

第四条市建立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三化五覆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召集,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由市海洋与渔业局主要负责人兼任主任,市海洋与渔业局、安监局分管负责人任副主任,具体负责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每月农历廿一日为联席会议例会日,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活动,加强安全监管工作。

第五条各沿海镇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核心的安全生产领导机构,下设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切实履行以下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海洋捕捞、养殖生产安全工作责任制、安全组织网络,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组织制定海洋捕捞、养殖生产安全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并督促执行。

(二)加强对海洋捕捞、养殖生产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规定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负责做好下海作业人员、出海渔船职务船员证书和普船员技能证书的培训与组织工作。

(三)落实海洋捕捞、养殖生产安全工作的相关措施,对辖区内养殖水域、渔港水域和渔船、出海生产人员的生产安全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四)编制本级渔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督促渔船编队结对出海生产,落实“定人联船”管理制度,负责所属公司和渔船的海上讯联络和抢险救灾工作。

(五)负责辖区内渔业生产经营企业、养殖企业、渔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

第六条市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依法行政,做好渔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处理本市海洋捕捞、养殖生产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相关部门认真履行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做好海洋渔业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和指导出海人员安全技能培训,负责对渔港、渔船、渔民、渔场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督促沿海镇乡、渔业企业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三)滩涂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养殖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的组织与指导,负责印制培训材料、组织考试并发放《出海生产人员安全技能培训合格证》,加强安全生产检查、督促用滩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

(四)农机管理部门负责对下海拖拉机进行定期检测、检验,加强发证管理,督促下海拖拉机配备足够数量的救生设备。

(五)公安交巡警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禁止从事滩涂运输的拖拉机上道路行驶,依法从严查处拖拉机违法载人行为。

(六)公安、边防部门负责对出海渔船和出海渔民的签证工作,负责办理出海船舶户口簿、出海船民证,加强对出海证件、渔船及其人员的治安行政管理,制止无证渔船、渔民出海。

(七)消防部门负责配合各镇乡沿海港口消防安全的监管工作,配合各镇乡统一制订沿海港口的消防规划。

(八)发改委、安监、工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对沿海港口加油站、加油船的证照进行管理,查处非法经营的加油站和加油船。

(九)渔港船闸负责渔船的出闸管理,渔船凭票和出海人员凭登记表出闸,与渔政和公安边防部门建立出闸渔船联动管理制度。

(十)水务闸管部门加强水利闸管理,发现“三无”和“三证不齐”船只出闸,应及时向渔政和公安边防部门报告,严禁“三无”和“三证不齐”船只以及未经检验、检验过期的渔船过闸出海。

(十一)气象部门应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工作,及时准确预报沿海有关天气情况。

(十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各自监管职责。

第三章渔业服务有限公司、用滩企业条件

第七条组建渔业服务有限公司和滩涂养殖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遵守国家渔业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渔业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熟悉海洋渔业生产,有健全的安全组织机构和专职安全员,配备渔业信电台和渔船信息系统,制订有相关的安全保障措施和规章制度,并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经工商部门登记。

第八条各沿海渔业镇和非渔业镇根据渔船数量、出资方式、鱼货销售等情况,帮助、指导组建不同类型的渔业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内部有严格的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渔船与公司双方签订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

(一)紧密型公司——企业法人自己出资,渔船数量在10艘以上,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二)服务型公司——渔船股东与企业无经济往来,鱼货散户销售,渔船自愿加入,组建渔业服务有限公司,渔船数量在30艘以上。

第九条公司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渔船向公司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由公司统一存入指定银行专户,用于对渔船、公司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的考核以及渔船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遇险救援和善后处理。

第十条渔业服务有限公司主要安全工作职能。①帮助渔民办理各类证书、证件、船只和人身保险,代办渔船买卖、更新、过户等手续,并及时向当地边防派出所报;②定期召开渔船老大会议,指导渔民搞好渔业安全生产,定期组织渔民参加各类安全技能培训,做好抢险救灾工作;③教育渔民遵纪守法,执行渔业伏休禁渔制度;④抓好海上渔船的信联络,搞好渔船编队结对;⑤调处海事纠纷,协助渔政部门维护好海上生产秩序;⑥收缴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负责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等项工作,架起渔民与渔业主管部门及其渔政执法机构之间沟的桥梁;⑦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十一条生产渔船纳入公司管理。老大(业主)必须遵守渔业法律法规,持有效的渔业船舶检验证书、渔业船舶登记证书、渔业捕捞许可证,职务船员和普船员持证上岗。渔船参加船东互保,出海人员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理赔额不少于20万元/人。按时与公司讯联系,服从公司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接受公司安全生产考核。

第十二条滩涂养殖业按用滩面积4000亩以上或围垦养殖面积500亩以上的规模要求成立滩涂养殖公司,公司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签订安全监督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

第四章安全生产保障

第十三条各沿海镇政府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办公室,必须并落实安全生产专业监管人员、配备电子气象屏、渔业信息管理系统、FT-808型单边带、FT-801型对讲机,对从事渔业生产的船只、人员建档立案。

第十四条公司必须配备经过培训、具有海上生产经验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十五条村(居)民委员会要加强对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监管,对出海渔民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指导养殖企业、渔业服务有限公司做好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公司要经常开展对渔民的安全知识教育和组织渔民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广播、宣传画、标语等形式,使安全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第十七条公司要设立海上信平台和电子气象屏,配齐FT-808型单边带、FT-801型对讲机,完善海上渔船信息系统,落实专人,保持与本单位船只的讯联络,随时准确掌握海上作业渔船动态。

第十八条公司对所属渔船根据船只大小,作业类型进行编队结对,并采取“定人联船”管理办法,实行包干负责,进一步提高对出海渔船管理的组织化程度。

第十九条公司要切实加强对所属渔船编队结对的组织领导,制订海上抢险救灾的应急预案,遇有险情能第一时间掌握海上船只情况和下达抢险指令,及时排除事故险情,并迅速逐级上报。

第二十条公司要加强对所属渔船的管理,协同船检部门搞好渔船检验,按照规定督促渔船配齐消防、救生、信、导航等设备。120马力以上渔船配备FT-808单边带,有条件的配置卫星电话;120马力以下渔船配备FT-801对讲机。

第二十一条公司必须建立健全渔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收缴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加强内部管理和考核。

第二十二条公司要帮助所属渔船、渔民办理船东互保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理赔额不少于20万元/人。

第二十三条公司要经常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深入到滩涂、港口、船头,排除事故隐患,确保渔船、渔民安全。

第五章渔船渔民安全管理

第二十四条渔船出海必须经渔船检验机关检验合格,并取得船舶检验证书、船舶登记证书、渔业捕捞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渔民从事海上捕捞和滩涂作业,职务船员必须取得职务证书,普船员、下海人员必须要取得技能证书。未经岗前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不得出海生产。

第二十六条股东与雇工要签订劳务合同,股东聘请雇工出海生产,雇工必须经专业培训取得上岗证,股东必须为雇工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且理赔额不得低于20万元/人。

第二十七条渔船老大要自觉遵守渔业法律、法规,持证驾船,严禁超抗风力冒险出海和滞留海上作业。严禁酒后驾船、开机,渔船在海上作业或风浪天气航行,船员必须穿救生衣。

第二十八条渔船出海要保持与陆上岸台定时联系,编队结对作业,确保信畅,严禁单船出海和“荡边关”作业。

第二十九条渔业从业人员要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值班了望,正确使用救生设施,做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

第三十条渔民在船上应正确使用电器、液化灶,严禁在机舱内凉衣,抽烟,在港内明火作业。

第六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市有关部门、各沿海镇人民政府要经常对公司、出海渔船进行安全检查,经常组织对出海渔民的安全生产教育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应督促及时整改,对在规定期内整改不到位的,要采取果断措施,责令停止生产。

第三十二条各检查单位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书面记录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处理等情况,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人员签字,检查记录作为对公司和渔船所有人的考核依据。

第三十三条负有养殖生产、渔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依法对养殖企业、渔业服务有限公司和渔船进行监督检查,行使以下职权:

(一)调查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

(二)检查渔业安全生产相关设备、安全台帐和应急救援预案。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整改,并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职权。

第三十四条村(居)民委员会应加强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养殖生产、渔船、渔民进行安全检查,对查出的事故隐患或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应当会同渔业服务有限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五条渔业服务有限公司在为渔民办理渔船出海相关证书证件时,凡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应先整改到位,否则,不予帮助办理。

第七章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第三十六条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市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全市、镇、村、渔业服务有限公司四级救援体系,投入必要的资金,配置必要的装备,提高在紧急情况下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第三十七条市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建立渔船管理信息系统,成立渔业安全监督科,具体负责渔业安全生产监督考核工作,渔业信管理,海上气象信息,督促各渔业服务有限公司做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

第三十八条渔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必须第一时间采取自救措施,并迅速向编队和结对船只报告,以及向周围渔船求救,做好互救工作,同时迅速如实向本单位岸台和市渔业应急电台报告,全力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

第三十九条渔业服务有限公司接到海上船只遇险报告时,应当立即动事故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组织抢救,并在半小时内向镇政府和市海洋渔业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十条镇政府、市海洋渔业主管部门接报后,动镇乡和部门应急预案,迅速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救助,并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第四十一条市政府接到事故报告后,第一时间组织安监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事处、边防大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组织开展救援。

第四十二条对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的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意见,并对事故肇事者提出处理意见。

第八章罚则

第四十三条渔业从业人员未经培训,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员专业训练合格证》出海生产的,根据《省渔业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七)项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对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者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渔船老大(业主)没有按规定为从业人员办理人身保险的,根据《省渔业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九)项规定,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老大(业主)违反渔业船舶和渔业船员管理的,以及有违反其他安全管理行为和渔港管理行为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港航监督行政处罚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六条渔船老大(业主)未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按照《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渔业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或者操作规程的,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养殖企业、渔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救助,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对安全生产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按照《安全生产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养殖企业、渔业服务有限公司对本单位渔业安全生产疏于管理,不具备渔业安全生产条件的,按照《安全生产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停产停业整顿,经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予以关闭,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吊销其相关证照。

第五十条未依法取得渔业捕捞许可证擅自从事出海捕捞的,根据《渔业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没收渔具和渔船。

第五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按照《安全生产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海洋灾害风险普查篇7

中图分类号D60;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4-0022-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4.004

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海洋污染以及生态破坏事件涌现。2013年的渤海康菲溢油事件,2010年的大连石油管道爆炸漏油污染海洋事件,2008年的青岛浒苔事件,都一度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节能减排的任务与日剧增,这将加快我国沿海核电站等大型节能工程的建设;海外贸易的增加,由于船舶减压水等原因也使得海洋外来物种入侵概率增大。但是,相对于陆地而言,海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毕竟是陌生的,这就使得人们往往难以把握海洋环境风险的真正状况,从而使得民众的风险感知经常发生错位:要么对某些海洋环境风险的危害性感知不够(如大多数人对海洋洋流紊乱的危害性认知不足),要么对某些海洋环境风险过度反应,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如由于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而造成的大规模抢盐事件)。而海洋环境风险感知的错位,将给海洋环境保护以及风险防治带来挑战。诚如贝克所言:风险的感知和风险不是不同的东西,而就是相同的东西[1]。因此,深入探究民众的海洋环境风险感知,分析其形成机理,将有利于我们科学有序的进行海洋环境风险防治,从而实现沿海区域的生态保护与社会稳定。

1文献回顾与评述

伴随着工业化引发的大量环境问题,“环境风险”逐渐成为风险研究的一个重点。与风险的研究相契合,环境风险的研究在初期,秉承“可接受的风险”理念,对不同的环境风险防治方案进行权衡比较[2-3]。这一研究思路主要从“客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即认为环境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倡导对环境风险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风险”不仅仅是客观的,还具有主观性。以道格拉斯(Douglas)和维达夫斯基(Wildavsky,)等人为代表的风险文化理论[4],以及斯洛维奇(Slovic)的风险心理测量理论等[5],开始从“主观”角度研究风险,即更强调“风险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卡斯帕森(Kasperson)等人构建了“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更为深入地揭示了环境风险、风险感知以及社会风险之间的关联[6]。Wen Xue等人运用文化风险理论,细致分析不同群体和文化背景之下的环境风险意识差异[7]。这一对环境风险的研究视角,也为我国一些研究者所接纳,开始从风险感知的角度去分析因由环境引发的社会风险问题。例如黄杰、朱正威等人提出我国一些大型环境事件的引发,是不同利益相关者风险感知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应对行为[8]。胡象明等人也认为从风险感知的视角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框架,更有助于揭示其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和演进逻辑[9]。

王刚:海洋环境风险的特性及形成机理:基于扎根理论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在海洋领域,有部分生态学、海洋学等理工学科的学者以“海洋生态风险”为主题,研究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作用,包括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但是未对其社会效应展开研究。在海洋社会科学领域,大部分研究者从“应急管理”的角度,对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政府应对展开了研究。王琪针对海洋危机、海洋突发事件的政府协调不畅,提出完善对策[10]。崔凤在研究海洋开发与环境风险时,概括了海洋环境风险的四个特点:隐蔽性、影响的广泛性、治理难度大、后果难以评估[11]。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关注海洋污染事件的环境抗争的研究。陈涛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去探究海洋污染事件,并探讨了基层政府在面对环境抗争中的一些行动策略[12]。并指出海洋环境风险与污染问题源自粗放型海洋开发模式。唐国建针对渤海康菲溢油事件中的渔民环境抗争展开了研究,从而对现实的政策、制度修正提出建议[13]。

文献表明,在海洋社会科学领域,当前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应急管理”及“环境抗争”的研究上,有关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也没有有效吸纳有关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的研究成果。这使得其研究侧重海洋污染事件的后期处理上,而缺乏对前提风险的深入研究。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由于专家难以有效地评估社会民众的风险感知[5], 因此,采用自上而下的传统研究方法将使得最终的结论与现实状况大相径庭。有的研究者也意识到采用传统的数据搜集和文本分析的局限性,回避了调查问卷的数据搜集方式而采用网络搜索引擎的方式[14],推进了有关风险感知的方法研究。但是其数据的分析还是传统的,因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弥补传统数据搜集与分析的局限。

扎根理论是由Glaser & Strauss 于1967年创立,其目的是为了“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尴尬壕沟”[15],是质性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目前,扎根理论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性别研究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使用。扎根理论是一种不需要先验性的假设和结论的研究方法,并且将演绎与归纳、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当然,不同的研究者在使用扎根理论时,对其有着不同侧重。Glaser更强调理论或者归纳结论的涌现,Strauss侧重系统的方法和有效的检验,Charmaz则强调研究者在理论建构中的角色和效果,从而被称之为建构主义扎根理论(Constructivist Grounded Theory)。鉴于海洋环境风险属于全新的概念范畴,目前理论界还缺乏相应的成熟研究,也没有成熟的测量量表和理论假设,因而采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最为适合。

扎根理论的基本研究逻辑是深入情境收集和研究数据,经由数据间的不断比较,对数据抽象化、概念化的思考与分析,从数据资料中提炼出概念和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扎根理论的主要步骤主要包括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持续比较(Constant Comparison)、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理论备忘录(Theoretical Memoing)、排序(Sorting)和理论编码(Theoretical Coding)。具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Fig.1Flow chart of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开放式编码亦称之为实质性编码(Substantive Coding),是数据分析的第一步,需要对资料进行逐行分析和概念理解,从而发现核心观点。持续比较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从而能够帮助发现范畴(Categories)。选择性编码的目的是形成理论,提炼核心范畴。理论备忘录是对于新涌现概念的感觉、思想、观点的记录,其又可细分为程序备忘录和概念备忘录。排序是在经过理论饱和检验之后,帮助研究者进一步构建理论命题。理论编码,亦称之为理论建构(Theoretical Building)或实质代码(substantive codes),是从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主范畴),系统建立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以及核心范畴之间的联结关系,从而形成假设以解释理论。理论编码是扎根理论的最后提炼与升华,体现了扎根理论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最终指向。

2.2资料搜集与整理

扎根理论研究的成败,其基础在于是否收集了足够全面、真实的资料和数据。鉴于问卷调查很难获得直接全面的资料,而且在数据处理、定量分析方面所具有的不足[16],我们采用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搜集。访谈法操作灵活,优秀的访谈者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局限[17],从而可以获得更为真实和深入的资料。此次参与访谈的研究人员共22位,使用统一的标准访谈提纲(表1),针对44位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形成了44份访谈记录。通过比较和筛选,剔除了语焉不详、简单敷衍的14份访谈记录,最终选择了30份内容翔实、资料可信的访谈记录。为了更好地洞悉海洋环境风险的特性,此次访谈,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特意选择了一定比例的内陆区域人员参与访谈,获得了内陆人员对海洋环境风险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获知海洋环境风险的认知广度和主观性。

扎根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概念(conceptions)、范畴(categories)和理论命题(propositions)[18]。其中,概念通过开放式编码获得,范畴通过选择性编码提炼,最终,由理论编码收获理论命题。鉴于三个基本要素,以及文章篇幅,文章集中展示开放式编码、选择性编码以及理论编码。而在此省略持续比较、理论备忘录和排序。

3.1开放式编码

在访谈结束后,课题组最终通过挑选,确立了30份访谈对象,形成了30份访谈记录。我们随机挑选了其中的25份访谈记录,对其进行编码。为了更好地提炼访谈记录的内容,以及保证编码的顺序,课题组对访谈记录进行个逐级详尽的顺序编码,采用了“逐行编码”的方式。其编码的顺序为“访谈记录序号――回答问题序号――回答问容的句序号”。例如编码为“25-2-1”,表示该样本编号为第25份访谈记录,第2个回答问题的第1句回答。经过编号,最终获得了756个编码序列。在对这756个编号序号整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出了49个概念。49个概念出现的次数并不相同,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概念是“海上溢油”、“陆域污染”、“围海造地”、“有害工程项目”等。

Concept11海洋生态破坏1海洋外来物种入侵5;海洋物种消亡6;海洋荒漠化4;海洋生态系统崩溃5;海洋过度捕捞7;21海洋环境污染1陆域排污11;海洋倾废2;海事交通排污4;海上溢油10;浒苔泛滥7;海洋赤潮6;31海洋地质灾害1洋流系统紊乱6;海啸3;海底火山爆发1;41海洋资源损害1沿海滩涂侵蚀3;围海造地10;滨海湿地退化4;海岸线侵蚀4;海洋资源破坏251海洋(环境)

属性1海洋具有流动性6;海洋的变化性6;海洋生态的高度复杂性4;海洋的一体化8;海洋的跨区域性7;海洋的不可掌控性9;海洋的全球性8;海洋环境的潜伏性和积累性3;海洋环境的波及性461沿海人口与

经济增长1沿海经济发达5;沿海人口密集6;沿海企业众多5;沿海港口与航道增长771海洋环境信息1海洋环境信息负面报道2;海洋环境信息不透明9;81海洋污名化

设施1非法核电站6;不当油储站4;有害工程项目791海洋环境

社会意识1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淡薄4; 海洋社会组织缺少3; 海洋环境保护教育5101海洋环境管理1海洋环境管理职能交叉3;海洋环境保护责任不清4;海洋污染防治措施不力3;海洋环境执法5;海洋环境保护法规5;海洋环境保护资金4;海洋环境监管3111海洋环境

保护技能1海洋环境保护技术6;海洋环境保护能力4注:概念后面的数字,表示在编码中出现的次数。

3.2选择性编码

在Strauss和Corbin那里,选择性编码亦被称之为轴心编码(axial coding)。开放式编码使资料和数据分裂为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的代码,而选择性编码则将之再次恢复为连贯整体,将分裂和分散的概念重新整合,构成分析的范畴。课题组根据Strauss和Corbin的三个分析维度(条件;行动/互动;结果)[19],以发现49个概念之间的因果联系和逻辑推理。经过归类,将开放式编码的49个概念进行整合和梳理,将之归纳成为11个范畴(表2)。

3.3理论编码

理论编码是扎根理论从资料升华为理论的关键,是实现理论飞跃的“质变”步骤,体现了研究者的理论归纳能力和创造力。在理论编码过程中,我们需要挖掘形成的范畴之间的逻辑脉络,建立主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扎根理论的理论框架。课题组将提炼的11个范畴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和总结,将之形成三个主范畴:自然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表3)。进一步的理论检验发现,自然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呈现依次递进、不断放大的关系:自然因素是基础,其发展增大了心理因素,而自然因素和心理因素又增大了社会因素。在社会环境、文化及制度等外部因素等影响下,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海洋环境风险形成(图2)。

Number自然因素1海洋生态破坏111海洋环境污染121海洋地质灾害131海洋资源损害141海洋(环境)属性151沿海人口与经济增长16心理因素1海洋环境信息171海洋污名化设施18社会因素1海洋环境社会意识191海洋环境管理1101海洋环境保护技能111

3.4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可以确定何时可以停止资料的采样。我们将30份访谈记录中剩余的5份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和概念的提炼,没有涌现出新的概念,也没有发现新的逻辑脉络和关系,这说明上述编码的25份访谈记录已经完全容纳了相关的概念和范畴。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确定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是饱和的。

在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时,课题组还还对本次访谈的稳定性进行了检验。在第一次访谈结束后,间隔一个月后,课题组对其中的5位访谈对象进行了二次访谈。比照第一次访谈内容,访谈对象对其海洋环境风险的认知没有明显的变化,从而可以获知本次访谈对象对海洋环境风险的认知是稳定的。

4研究结论和主要认识

4.1海洋环境风险的主范畴关系,符合风险的社会放大分析框架,从而可以明细其形成机理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是卡斯帕森夫妇及斯洛维奇等人提出的一种重要的风险分析框架[6],其在后来的研究中不断进行完善,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分析模型[20]。这一分析框架很好地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环境/生态灾害与社会风险连接在一起。实际上,当我们使用“风险”一词时,就意味着加入了社会及心理认知范畴的因素。正如卢曼(Luhmann)所言:风险被归因于作出的决定,而危险则被归因于外部的因素[21]。简而言之,单纯涉及自然的外部灾害,可以将之称之为“危险”而非“风险”(尽管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也没有获得一致的认可)。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表明,在危险事件(风险事件)经过信息流的的传播后,公众认知及一些标识呈现出来,在危险达到“污名化”的状态后,风险涟漪形成,从而达到风险的社会放大。或者说从自然意义上的危险过渡到了社会意义上的风险。因此,一个风险事件的实际风险(危险)与民众对风险的感知这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显著的一致性[22]。

海洋环境风险的形成机理,完全符合了这一风险分析过程。课题组在借鉴风险的社会放大分析框架后,发现自然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海洋环境风险的形成:“自然因素”作为“海洋环境危险事件”,是海洋环境风险形成的源点,也是风险形成的基础。研究也发现,在海洋环境风险中,海洋危险事件是一个种类繁多、性质多样的集合体。例如在所提炼的49个概念中,有32个概念是自然因素。换言之,从概念的数量上而言,自然因素占据了概念数量的三分之二。而且,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概念“海上溢油”、“陆域污染”、“围海造地”也都无一例外的属于自然因素。海洋危险事件的庞杂,无疑预示着海洋环境风险具有多触发性和易发性的特性。

在自然因素等海洋环境危险事件形成后,会被相关的群体转化成信息流,并通过有效途径传播出去。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因素”作为风险信号,成为连接危险事件与社会风险之间的桥梁,从而完成了从自然意义的危险向社会意义的风险的转化。风险信号遵循“信息流―信息沟通―意象形成”的信息传播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引起政府等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注意的话,就会被单向地传递给相关的公众和群体,从而形成海洋危险事件的“标签化”和“污名化”。例如在扎根的访谈中,“非法核电站”、“有害工程项目” 等概念已经形成,它取代“核电站”(或“沿海核电站”)、“工程项目”(或“沿海工程项目”)的概念使用,直接包含着标签和污名化的表达语词:“非法”和“有害”。这预示着在风险信号形成过程中,“去污名化”对于海洋环境风险防治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当风险信号形成后,就会被“社会因素”接纳后,从而形成风险的社会放大。诚然,这种社会风险并非是单向的放大,也可能被反向弱化。那何为风险的放大或弱化呢?斯洛维奇很早就发现,民众与专家之间在对待风险上是存在差异的[5]。因此,当公众眼中的风险远远超过专家所评估的程度时,我们称之为风险的强化或者放大;当公众的认知/行为显示风险远小于专家判断提示的程度时,我们称之为风险的弱化[23]。海洋环境风险信号的社会放大/弱化基于两个方面的社会因素:一是公众认知,即风险信号是否契合公众所具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其文化价值观,一个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和文化的公众很容易接纳这一风险信号,反之亦然;二是社会管理,即政府管理部门是否获得了公众的信任。信任在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约翰逊(Johnson)的研究发现,风险的信任是多维的[24]。信任包括 “诚实”维度和“称职”维度双重维度,前者指风险管控者在风险信息方面对事实的忠诚度,而后者则指风险管控者所具有的控制风险的能力程度。在海洋环境风险的形成中,前者体现为受访者对海洋环境管理相关方面的关注,后者体现为对海洋环境保护技能方面的关注。

在海洋危险事件、风险信号、公众认知&社会管理三个阶段的风险形成后,风险涟漪形成。风险涟漪的核心是直接相关的当地居民。其他的组织,例如企业、社团、政府等都会裹挟其中,从而使得海洋环境风险形成。我们在借鉴卡斯帕森的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基础上,形成了海洋环境风险的形成机理及放大过程图(图3)。这一形成机理很好地反映了海洋环境危险事件是如何经过社会放大,从而具有了社会风险特性的“海洋环境风险”。

图3海洋环境风险的形成机理及放大过程

Fig.3Formation mechanism and amplification proces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risk

4.2人们对海洋环境风险内涵及特性的认知,是两个方面的综合:“有关海洋环境的风险”,以及“因由海洋环境引发的社会风险”大部分访谈对象在访谈中,明显地表现出对海洋环境风险最终指向的多元化认知。他们并没有很好地区分海洋环境风险的最终指向是什么,即风险的标的是“针对海洋环境及海洋生态系统的风险”,抑或是“因由海洋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而引发的社会风险”。质言之,前者的风险本质是一种自然风险,后者则是一种社会风险。或者按照上文所述的卢曼的观点,前者是一种“危险”,而后者才是一种“风险”。大部分的访谈者的访谈内容,其提炼的概念都涉及自然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尽管自然因素的概念占据绝大部分。这说明人们对海洋环境风险的认知是两个方面的综合:“有关海洋环境的风险”,以及“因由海洋环境引发的社会风险”。

普通民众对海洋环境风险存在多元认知并不难理解,它也从侧面说明了风险认知及其防治的艰难。诚然,这种对海洋环境风险的多元认知,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我们对环境风险的认知就是多元的。概括而言,当前对于环境风险的认知就存在四个维度:经济维度、安全维度、社会(心理)维度、生态维度。经济维度是经济学、管理学科的认知模式,更多地将环境风险拘于自然状态,从客观的角度去认知风险,秉承成本-收益的风险防治策略;安全维度则是法学的认知模式,秉承预防原则去防治风险;社会维度,或者称之为心理维度,则是心理学、社会学的认知模式,它们从主观角度去认知风险,将环境风险定位为因由环境事件引发的社会风险;而生态风险则是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其“生态风险”(ecological risk)是更为常用的一个术语,它强调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作用和损害[25-26]。在海洋环境风险认知及研究的前期,由于研究者大部分出身于环境科学、地质学等自然科学,因而更多地从生态维度去认识,“海洋生态风险”也是一个更为普遍地概念。而当更多地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始介入海洋环境风险研究时,对其认知就发生了拓展和转移。

我们在扎根理论的研究中,获知了普通民众对海洋环境风险的认知,与专家保持了一致。这种对海洋环境风险内涵以及特性的多元认知模式,使得海洋环境风险的防治者们需要保持一种更多宽广的防治视野。

4.3对海洋环境风险的防治,需要有效区分民众对沿海自然项目的风险感知与民众对沿海自然项目管理状况的风险感知鉴于人们对海洋环境风险的内涵及特性认知,有着双重的认知模式,因此,要合理有效地防治海洋环境风险,需要做出有效地区分,例如需要有效区分民众对沿海大型项目的风险感知与民众对沿海大型项目管理状况的风险感知。前者体现在民众对项目本身的风险关注,而后者则体现在民众对项目管理者及管理状况的风险关注。我们在深度访谈中发现,很多民众对沿海核电的反对,并非单纯是针对核电,而是针对核电的管理状况。当课题组针对一些明确表现出对沿海核电焦虑的民众表示核电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能源构成时,很多民众表示“发达国家的管理严密,可以消除风险,而咱们中国还不行”,表现出对管理状况的风险认知。因此,合理区分这两种风险认知,从而针对其不同的风险认知,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将更为有效地防治海洋环境风险。

诚然,要有效降低民众对沿海项目管理状况的风险感知,最为核心地是建立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甚至可以说,构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是有效防治海洋环境风险,并防止其向社会风险转化的根本途径。雷恩与莱文按复杂性与抽象度将信任分为五个层次:对信息的信任、对传播者的信任、基于信源感知对机构的信任、基于机构表现对机构的信任、信任的社会政治气候[27]。海洋环境管理的优化及海洋环境技能的提升可以降低人们对海洋环境风险的感知和恐惧。这是因为低层次信任的持续流失最终导致高层次的不信任,同样高层次信任也对低层次信任的维护有调节作用。随着复杂技术时代的到来,个人的风险控制被机构的风险管理所取代,公众更加依赖机构可信度来判断风险;信任能够补偿负面的风险感知,不信任则导致公众抵制风险,以至于增加风险感知。

4.4海洋环境风险具有“镜像”效应等其独特性,因而有其自己的运作逻辑一般的环境风险,因其传播媒介的固化以及数量可控,因而其影响范围大致固定,其风险源属地与风险的影响地基本是重合的(流域的环境风险另当别论)。但是海洋环境风险的风险源属地与风险的影响地并一定是重合的,经常发生错位,从而导致“镜像”效应的出现。所谓“镜像”效应,即是指风险源属地与受影响地之间产生了错位,甚至导致风险源属地的社会风险减轻,受影响地的社会风险放大。“镜像”效应的实质是造成跨区域的风险感知。由于海洋的一体化和流动性,使得海洋环境风险的风险感知经常是跨区域的,风险策源点与风险影响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访谈对象的职业、地域等并不影响其对海洋环境风险概念的认知和建构。实际上,不仅仅本课题组在扎根理论的运用中发现了这一运作逻辑,现实的案例事件对此有所印证。例如厦门的PX项目搬迁至漳浦县古雷镇,但是却在一海之隔的东山县铜陵镇引发环境风险恐慌,造成跨区域的海洋环境风险[28]。海洋环境风险的“镜像”效应使得其不同于一般的环境风险,在某些状况下有着其独特的运作逻辑。

自然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海洋环境风险“镜像”效应的产生方面,都发挥着一定的功效。自然因素体现为所在区域的区位及危险事件的危害程度。研究发现,如果某区域位于风险源地的海洋洋流下方,更易发生“镜像”效应;心理因素体现为受影响地对风险信号的心理认同程度。如果受影响地居民对核电持一种天然的排斥和恐惧心理,更易发生“镜像”效应;社会因素则体现为所在区域社会生产、生活、管理状况与海洋的关切程度。研究发现,沿海区域如果存在较多的海洋养殖,或者海鲜类食品在居民日常饮食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时,更容易引发对其他沿海区域的环境风险感知,从而产生“镜像”效应。

海洋环境风险具有的“镜像”效应,使得海洋环境风险的“涟漪”效应更易发生,也更难以掌控其涟漪的范围和深度。从这个角度而言,深入分析每一种可能引起“镜像”效应的因素集合,形成全面、深入的风险范畴把握,是有效防治海洋环境风险的基础。

5结语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对海洋环境风险这一全新的概念进行了研究。提炼了对海洋环境风险的形成有关联的49个概念,并凝练出11个范畴,概括成自然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主范畴。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的研究开创了海洋环境风险研究的一个新的尝试,试图不带预设和先见地去界定海洋环境风险的概念,并发现其形成机理及特性。这一研究对深入探讨海洋环境风险以及海洋环境治理等都有着借鉴意义。

但是不可否认地是,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地方。扎根理论力图不带偏见地和价值观地去发现理论,但是没有哪个研究者是中立的,因为语言在被观察现实的基础上传递着形式和意义。语言的特殊使用反映了观点和价值。Glaser和Strauss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扎根理论的重点不在于证明理论,而在于建构理论。课题组在访谈中,由于访谈记录人员数量较多,其访谈的自然语言可能对访谈对象有一定的引导和诱导,从而使得理论带有一定“建构”的成分。在扎根理论的框架使用上,本课题组对海洋环境风险的形成机理分析,也没有从Glaser的“理论代码家族”(theoretical coding family)的理论框架角度去进行深层分析。Glaser提出了在理论代码家族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员是被称之为“6C”的六个维度:原因(cause)、语境(context)、偶然性(contingencies)、结果(consequences)、协变性(covariances)和条件(conditions)[29]。局限于本文的研究主题和篇幅,本文没有对这6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

当然,本文也研究也没有对一些相关因素展开严谨地相关性和比照性研究。例如没有对社会发展层次的不同群体进行比较,如通过扎根理论对经济发达的上海、浙江等沿海省份,与经济欠发达的海南、辽宁的省份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好地洞悉文化层次、社会因素对海洋环境风险形成的影响;没有对形成的因素进行量化处理,没有形成自然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在海洋环境风险形成中发挥何种比重的作用;本课题对自然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的划分也可能存在绝对化,其中一些范畴可能同时涵盖了自然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多重属性;也没有更细致地提炼其他特征在海洋环境风险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没有对不同地域、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等对海洋环境风险的感知差异进行系统分析。这些研究的不足期待其他研究者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64.[Beck U. Risk Society[M].Translated by He Bowen. Nanjing: Yilin Press, 2004:64.]

[2]Royal Society. Risk Analysis, Perception and Management [M]. London: The Royal Society, 1992:2.

[3]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严旭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9-51.[Tietenberg T.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M].Translated by Yan Xuyang.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3:49-51.]

[4]Douglas M, Wildavsky A B.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5]Slovic P. Perception of Risk[J]. Science,1987,236: 280-285.

[6]Kasperson R E, Renn O, Slovic P, et al.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Risk Analysis, 1988, 8(2):178-187.

[7]Wen X, Donald W H. Cultural Worldviews and Environmental Risk Perceptions: 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4,40:249-258.

[8]黄杰,朱正威,等. 风险感知与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健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2):48-55.[Huang Jie, Zhu Zhongwei. Risk Perception and Improving Social Stability Risk Evaluation Mechnism in China[J].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35(2):48-55.]

[9]胡象明,王峰.一个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框架:风险感知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4,(4):102-108.[Hu Xiangming,Wang Feng. A New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Analysis Framement: Risk Perception Perspective[J].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4,(4):102-108.]

[10]王琪,王学智. 浅析我国海洋环境应急管理政府协调机制 [J]. 海洋环境科学,2011,30(2):268-271.[Wang Qi, Wang Xuezhi. Analysis on the Governmental Coordinate Mechanism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hina[J].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1,30(2): 268-271.]

[11]崔凤.海洋开发与环境风险:美国墨西哥湾溢油事件评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5):6-10.[Cui Feng. Marine Development and Its Environmental Risks: Analysis on the Oil Spill in the Gulf of Mexico [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11,(5):6-10. ]

[12]陈涛.“维稳压力”与“去污名化” [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13(1):94-103.[Chen Tao. Dimensional Stability Pressure and Antistigma[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4,13(1):94-103.]

[13]唐国建.蓬莱19-3溢油事件中渔民环境抗争的路径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13(1):104-114.[Tang Guojian. The Path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 Resistance of the Fishermen in the 19-3 Oil Spill Event in Penglai[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4,13(1): 104-114.]

[14]王炼,贾建民.突发性灾害事件风险感知的动态特征[J].管理评论,2014,26(5):169-176.[Wang Lian, Jia Jianmi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isk Perception of Sudden Disaster Events[J]. Management review,2014,26(5):169-176.]

[15]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M]. New York: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7.

[16]王刚,娄成武.公共行政研究中的定量推崇批判[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 99-103.[Wang Gang, Lou Chengwu. Rethinking of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12(3):99-103.]

[17]埃文・塞德曼.质性研究中的访谈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9.[Sedman E. Interview in Qualitative Research[M].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9.]

[18]Naresh R P. 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J]. The Qualitative Report, 1996, 2(4):1-15.

[19]Strauss C. 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M](2nds.). CA:Thousand Oaks, 1998:128.

[20]Kasperson R E,Jhaveri S. Places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Toward a framemork of Analysis[C]//Flynn S. Risk, Medical and Stigma: Understanding Public Challenges to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ndon: Earthscan, 2001: 9-27.

[21]Luhmann N. Risk: A Sociological Theory[M].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1993:107.

[22]Covello V, Sandman P M. Risk Communication: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C]//Wolbarst A. Solution to an Environment in Peril.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164-178.

[23]皮金,卡斯帕森,斯洛维奇.风险的社会放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47.[Pidgeon N, Kasperson R E, Slovic P.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M]. Beijing: China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Publishing House, 2010:47.]

[24]Johnson B B. Exploring Dimensionality in the Origins of Hazardrelated Trust[J].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1999,(2):325-373.

[25]Hunsaker C T. Assessing Ecological Risk on A Regional Scale[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0,14:325-332.

[26]Lipton J A. Paradigm for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3,17:1-5.

[27]Renn O, Levine D. Credibility and Trust in Risk Communication[C]//Kasperson R E, Stallen P J. Communicating Risk to the Public.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1991:174-218.

[28]邱鸿峰,熊慧. 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组织传播机制:回顾东山PX事件[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5):46-57.[Qiu Hongfeng, Xiong Hui. The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s[J]. Journa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5,22(5):46-57.]

海洋灾害风险普查篇8

【关键词】沿海地区;台风灾害;薄弱环节;主要措施

1 沿海基本情况

东台市通榆河以东为省规划的独立排灌区。沿海地处辐射沙洲顶端,潮高浪大,港滩变化异常,威胁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堤东灌区为海相沉积,地面东南高(港、新港一带5.0~5.5米)西北低(沿通榆河右岸一带3.5~4.0米),局部低洼。沿海现有一、二线海堤及附属堤防229公里,其中一线挡潮海堤60.2公里,建有川水港闸、梁垛河闸、梁垛河南闸和方塘河闸等四座中型挡潮排涝闸,日排涝流量1079立方米/秒。沿海堤闸保护范围涉及13个镇区、5个省属农场和多个市属农林场圃,另一线海堤外有省滩涂开发公司三仓农场和市黄海棉花原种场、高涂养殖区、东垦区、方南垦区、梁南垦区以及刚围垦的方塘、方东垦区,总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占东台市总面积的65%。市堤闸管理处和下辖的4个闸管所具体负责沿海堤闸的日常管理和防汛工作,另外,一线堤闸汛期有11个镇和新曹、港2个农场委派基干班人员驻点防汛。

2 台风灾害的主要影响

该市沿海地区气候温和,属暖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059.8毫米,降水分布不均,汛期(5~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夏、秋之际,常受台风、暴雨、高潮影响,极易形成风灾、潮灾和雨涝灾害。

台风移动路径随季节而异。侵袭我国的台风路径,第Ⅰ类为西移路径,第Ⅱ类为西北移路径,第Ⅲ类为转向路径。一般说来,夏季台风多属路径Ⅱ类,其他季节则多属路径I和Ⅲ类,其中从东向西的西进型路径,自冬至夏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慢慢迁移,自夏至冬又返回低纬度。据统计,5~6月多在10°~15°之间西移,7~8月主要路径显著北移,在15°~25°之间西移。9~10月开始南退,多在15°~20°之间西移。至于转向台风,各月平均转向点亦随季节变化,自冬至夏很有规律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移,盛夏达到最北,而且转向点从东向西移;自夏至冬则转向点从高纬度移向低纬度,从西移向东。以上台风路径是多年平均得出的典型路径,反映了台风移动的一般规律。

由于台风的无法控制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在台风易发生时期,必须考虑到在台风季节针对台风的应急措施,以预防恶性事故的发生,以及一旦发生事故时如何将事故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 应对台风的薄弱环节

一是抗台防线不牢。我市沿海海堤抗台挡潮标准只有五十年一遇,且堤身均为土堤并以植物防护为主,一旦遭遇强台风袭击后果不堪设想。且一旦一线海堤失守,二线海堤东台河以南已无闸封闭发挥挡潮功能,短时间筑坝封堵也不太现实。

二是抗台抢险能力不强。一旦台风来临必然带来强风暴雨,再遇大汛高潮形势将更为严竣。高潮暴雨会很快冲蚀堤坡,薄弱处甚至会发生倒堤、决口危险,因上堤道路较少加之路况较差,强行上堤又会发生车毁人亡事故,包括指挥车辆都很难到达最前沿,靠前指挥。

三是台风来临时的应对措施不足。目前除落实防台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抢险队、预备队,筹备足够的防汛物资外,无更有效的防台抗台措施。

四是基础条件薄弱。一旦台风来袭,必然发生强风暴雨,而我市堤东地区骨干河道渔罾渔簖网箱较多,加之高砂土地区水土流失、淤积严重,缩小了河床断面,降低了河道过水能力。目前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而我市堤东地区排涝能力还在不断衰减,沿海涵闸排涝又受外港状况和涨落潮影响,一旦遭遇天文大潮,排水时间和排涝速度将直线下降。2011年7月11日至13日,全市平均降雨达170mm,局部地区超过200mm,堤东地区骨干河道水位迅速由干旱的2.0m水位升至3.0m以上,其中20小时唐洋水位由2.07m升至3.43m,花舍由1.98m升至3.05m,头灶由2.04m升至3.17m,在三天都未再降雨的情况下,因正值天文大潮,尽管沿海4闸平潮开关闸抢排涝水,骨干河道水位仍下降很慢,其中72小时唐洋水位才由3.43m降至2.18m、富安水位由3.6m降至2.32m(里下河溱东水位57小时才由2.38m降至2.08m),而如果再连续降雨100mm,骨干河道水位又将普涨1米,那样的状况将会更加令人不敢想象。

4 应对台风的主要措施

(1)要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各地要进一步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中心的防汛抗台责任制,层层明确责任,签订责任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逐条对照责任状中规定的要求,明确职责和目标,认真组织落实,并建立考核机制,强化无功便是过的思想意识,调动每个人的能动性、积极性,把各项防台工作真正落实到人、到基层、到具体工程。各级领导对汛前、汛中、汛后的各个环节进行不断地研究、部署、检查和落实。

(2)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各级指挥机构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业务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各级防指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水利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重点抓好水利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财政、国土、建设、交通、农林、卫生、民政、环保等部门要按照责任制的分工,认真做好工作,打好总体战。气象、水文、海洋等部门要及时为防台工作提供气象预报和水情数据,密切监视台风动向,提高台风预测预报精度,相关部门要及时向市防指报告台风的预报、移动路径、影响范围等情况,加强信息交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要筑牢防线,严格预案执行。强化防重于抢的思想,对水利工程险工隐患问题,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分门别类采取针对措施,逐项整改落实到位;对暂时难以处理的险工隐患,研究应急措施,加强监测,落实抢险预案。根据新的工情、水情和乡镇调整情况,各地、各单位结合本部门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修订完成本部门、本单位的防台相关预案,落实工作措施,力求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台风季节,要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信息畅通,密切关注天气及台风动向,一旦接到台风、暴雨警报时,提前腾空河床,预降水位。有海堤防汛任务的乡镇,协调组织好民力,接到通知后,2小时内赶赴海堤一线抗台抢险。

上一篇:职业病危害与预防范文 下一篇:消费主义的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