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2:12:55

海洋资源论文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加强海洋管理的政策保障

美国、日本等世界海洋强国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洋资源管理的政策支撑体系。相比之下,目前我国还缺乏统一、完整、清晰的可指导海洋事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国家海洋总体政策,缺乏从整体上对我国海洋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的能力[8]。因此,应树立全局观念,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综合利益,协调各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完整的海洋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促进我国海洋资源科学、合理地使用。

完善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海洋立法是世界海洋国家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保障[9],也是海洋资源管理体系的形成、巩固和完善的条件[8]。目前,美国、日本、加拿大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善,韩国、越南、英国也十分重视利用法律法规手段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我国已先后制定了一批专项海洋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取得了可喜成就[10]。建议我国在现有专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充实该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活动,建立与国际公约对接的法律。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出台与国家相配套的地方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断修订已经公布、执行的相关法规。

构建完备的海洋资源管理规划体系

海洋规划是海洋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海洋资源开发活动有序有度进行、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越南等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海洋资源开发规划。在我国有关海洋资源的规划中,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结构性问题突出,且相互间存在着不匹配的矛盾。因此,我国各级海洋政府应在制定相关海洋资源规划中,尽早解决该问题,构建完备的海洋资源管理规划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提高海洋资源管理的执法能力

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越南都建立了高度统一、训练有素的海上执法队伍。我国应参照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做法,建立一支适合中国国情的、统一的海上维权执法队伍。统一部署海上执法活动;出台海上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海上执法力度;加强专业执法装备建设,提高海洋资源管理的执法能力。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库;网络;蓝色经济;海洋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7303

1引言

当今世界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发展蓝色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科学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必然选择。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拥有200海里,水域面积约300km2,南北跨度38°纬度,兼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海域的海洋资源开发使用权利,富饶而美丽的海洋,蕴藏着生物、矿产、空间、能源等丰富的海洋资源。

新兴的海上娱乐文化旅游业,使人们在休闲中创造财富,享受海洋的慰籍;人类新探明的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据初步调查,我国南海有近800亿t油当量,相当于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海洋风能、潮汐能、盐差度、海流及海水的温度差都可以用来发电。地球上积蓄了亿万年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经过数百年的巨大消耗将不可逆转地趋向枯竭。而海洋资源丰富,作为新能源与之相比,具有开发技术成熟、清洁、无污染等优势。海洋蓝色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海洋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如继续下去在人类还未享受海洋的利益时,海洋资源将失去原有的多种功能,故“海洋环境保护”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2数据收集途径和方法

以CNKI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获取源。以“海洋环境保护”为关键词检索项,分别对1998~2012 年、2009~2012年公开发表的网络数据库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分析统计,分别得到文献总数量3711篇和449篇,将数据导入Excel表格,参照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论文题目、论文数量及趋势、参考文献数和关联较密的学科、论文质量变化趋势、作者单位数量分布情况、核心作者数量群等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讨论

海洋环境保护为题名的1998~2012年网络数据库文献有3711篇,其中年鉴1538篇,网络数据库期刊1346篇,年鉴是实际工作的总结和记录,年鉴多于期刊论文,可见理论跟不上实际工作的发展;博硕士409篇、报纸247篇、会议171篇、排除年鉴外,其余分别占总量的61 % 、18.8% 、11.4 % 和7.9% ,可见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是反映学科研究动向最主要的媒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以下以期刊论文为例。

3.1论文数量及趋势分析

1979~2008年,共有包含“海洋环境保护”主题词的网络数据库期刊论文1492篇,其中1979~1988年,188篇,1989~1998年,267篇,1999~2012年,1089篇,是总数量的 72.9%,近十几年论文数量增加较快,可见海洋环境保护重视程度逐年增加。由表 1可以看出,年平均论文数为 84篇,其中2004年论文数最少,只有48篇 ,占总论文数的5.7% ,2011年140 篇, 占总论文数的16.6% ,为论文数最多的一年(图1)。

图11999-2012 年期刊论文数

3.2从参考文献数量和关联较密的学科分析

根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络数据透露:我国国家海洋局2004年启动的为期8年海洋调查显示,中国海洋资源堪忧,90%沿海城市周期性缺水;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红树林减少73%;珊瑚礁减少80%;48个入海口遭到重金属、滴滴涕和石油烃的污染,2008年所造成的直接蓝色经济损失达到13亿元。为便于分析问题,取2009~2012年海洋环境保护期刊网络数据库搜索出共449篇,按关联度较高的a环境科学与资源环境,为主题词搜到169篇,取其下载率高的前19篇,共有参考文献66篇,平均参考文献3.5篇;b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词搜到14篇,共有参考文献9篇,平均参考文献0.6 篇;c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为主题词搜到14篇,共有参考文献39篇,平均参考文献2.8 篇;d工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3篇,有漏油、溢油、石油钻井、运输5篇与环保相关,其余为行业规范信息。E农业经济12篇,有两篇与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有关,其余为行业规范与信息。以上d 、e忽略,a、b、c共搜取网络数据文献47篇,共有参考文献114篇,平均每篇参考文献为2.4篇,没有参考文献的31篇,占总数的73%,其中b项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平均参考文献0.6 篇,14篇中有10篇没有参考文献。作者不重视参考文献的引用,一定程度反映了作者工作量小,论文质量差、浮浅不够深入。

3.3基金项目数量群分析

2009~2012年海洋环境保护网络期刊数据库基金项目发文42篇,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3篇,两篇论及海洋公民共同责任、海洋伦理学研究对象及框架体系构建,其余关联度不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篇,主要论及海洋环境公众参与和问题及对策、填海造地适宜性分析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资源与产业、气象、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造船废水处理技术、潮流数模等研究。教育厅基金支持有1篇,《大连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1篇,《海洋环境保护中的公共参与与问题及对策》。福建科委的关于《福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1篇。以上直接关联度相对较高。属于高校海洋环境保护基金项目发文几乎为零,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究不足。总体来说,科研基金投入不占优势,海洋环境保护的实用技术、综合管理策略、法律监管规范条款等研究不足。

3.4核心作者数量及核心单位数量分析

以海洋环境保护为主题词从网络数据库查2009~2012年449篇核心作者,截取前15名共发文44篇,中国海洋大学核心作者排名第一,有5名15篇文章,大连海事大学有2名核心作者7篇文章,上海海事大学有2名核心作者7篇文章,国家海洋局(不分分总局)有3名6篇文章,福州大学有1名5篇文章,国家海事局(不分分总局)有2名4篇文章。核心作者最多的中国海洋大学同时也是核心机构,总发文数量46篇、大连海事大学总发文数量13篇,国家海洋局(不分分总局)总发文数量32篇。由此可见核心作者及核心单位集中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从事专业的机构,而海洋环境保护涉及环保局、规划局、城建局、旅游局等多部门 ,显然公众参与不足;广东属海洋大省,但对此方面的研究并不占优势,良好的空气指数,不能代表良好的生物链,海洋环保、生态环保、经济协调有序发展,才能保住大自然赐予的天然环境。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范忆慧: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基石“海洋环境保护”环境与安全

4结语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 1998~2012 年的1346篇,海洋环境保护论文为研究对象,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但存在着理论跟不上实际工作的发展。以2009~201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网络数据库不同主题词途径,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研究现状,著者不重视参考文献的引用,一定程度反映了作者工作量小,论文浮浅不够深入,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总体来说科研基金投入不足,海洋环境保护的实用技术、综合管理策略、法律监管规范条款等研究不够深入。海洋环境保护论文核心作者及核心单位集中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从事专业的机构,而海洋环境保护涉及环保局、规划局、城建局、旅游局等多部门协调合作,显然公众参与不足。

蓝色经济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博大的海洋不是超级人造垃圾场,海洋环境一样有它的脆弱性,海洋环境保护不仅是监测和监控工作,近海养殖、围海造地、海岸工程、海油海炼,依靠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海洋环保创新技术也要同步发展。海洋环境问题,实际上就是蓝色经济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

治理策略:①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树立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社会共识。关注相关信息数据库建设,更关注相关信息数据系统向图情服务人员、科研人员开放,并鼓励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建立共享参与平台,利用集体智慧、长尾效应、新媒体优势等促信息机制畅通共享,助海洋环保科技创新,助相关部门科学决策、监督管理,提高全民海洋教育和环保意识。②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机制,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效控制污染源,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细度与执法力度,挟制河流排污和现代版的“精卫填海”。③对海洋环境保护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利用生物修复-降解菌、化学、物理-萃取法、治污科技等方式,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治理,借鉴“恢复美国河口”组织度做法,建立海上除污科协,辅助实际工作,保护湿地、滩涂和岸带生态系统。④加强国际合作,锁定世界先进的海洋环保技术和法律,开展创新研究,使海洋不因蓝色经济而蜕变,共同保护好海洋环境。 参考文献:

[1]姜旭朝.海洋资源:中国的资源宝库[J].中国报道,2010(10).

[2]佚名.海洋大学堂 海洋自然资源及其意义[EB/OL].[2011-01-30]/dxt/NewsDeta...aspx?..

[3]盛莹,王磊,宋小.青岛市低碳经济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1(8).

[4]佚名.现代海洋产业及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思考[EB/OL].[2012-11-01]/p-6252761587.id=339.

[5]欧阳光.从山顶到海洋谱写中国的-蓝-绿-交响曲[J].环境保护,2011(10).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的第一位博士,朱庆林自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海洋环境、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并作为骨干教师,先后主讲了《海洋管理概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自编教材)等本科课程,《海洋环境评价》(自编教材)、《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编教材)等研究生课程。他先后主持和承担各种海洋水文调查与评价以及与海洋管理相关的研究项目30余项,多次参加物理海洋学进展与展望、海洋与湖沼年会、中韩海洋论坛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组织了多次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学科(平台)建设专家研讨会,为海洋管理和环境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行为世范,教研相长

多年来,朱庆林教授除了承担校内学生的教学工作,还积极为各种海洋管理机构讲授相关知识。他承担研究生教育中心组织的“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专业培训”中的“海洋管理概论”授课任务;为中国海监九期上岗培训讲授课程《海洋环境管理》,并被中国海监总队制作成录像作为中国海监远程教育网中国海监行政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培训课程,他还参编中国海监行政执法培训丛书《海洋管理概论》和《海洋权益维护理论与实践》;在上海为工程硕士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班主讲《海洋环境管理》课程,为这些人员掌握专业的海洋管理知识做出了努力。

凭借着在海洋管理和海洋资源、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朱庆林教授先后参加或主持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包括威海电厂二期工程海上水文观测;国家“973”项目黄河口地质演变和泥沙运移海上实测工作;莱州电厂水文方面可行性研究和环境评价以及海域使用论证工作;蓬莱电厂海上水文观测与数据处理工作;江苏燕尾港电厂建设及港口扩建海上水文实测;浙江舟山国家“863”项目地波雷达比测试验;福建罗源湾电厂及港口建设可行性研究;福建罗源火电厂环境影响评价;福建罗源火电厂数值模拟试验及海洋环境评价补充(主持);东营大唐电厂可行性研究;山东寻山电厂海洋环境评价;烟台污水处理厂排污混合区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修编;江苏滨海港电厂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评价(主持);舟山成品油码头及配套设施工程海域使用论证(主持);石岛湾核电厂厂址环境影响评价;福州港江阴港区15#~17#泊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福州港江阴港区8#、9#泊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辽海作业一号”平台改造作为人工鱼礁导航设施环境影响评价(主持);成山头海域建设波浪能、潮流能海上试验与测试场的论证及工程预设计;长岛海流能源资源调查分析项目;山东省长岛县猴矶岛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双岛湾区域规划泥沙冲淤及水动力专题研究(主持);国电潍坊风电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电缆路由论证(主持);青岛炼化液体化工品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主编);广西LNG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持);青岛炼化百万吨级乙烯项目配套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编制(主编);国家海洋软科学项目“海洋功能评估数学模型研究”(OSS2006)(主持);“海洋功能评价数学模型软件”(主持研发,国家专利证书号2008SR15187)等工作。

目前,朱教授正在进行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营口LNG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持),福建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百万吨级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装置配套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持)等工作。

学术交流,相互促进

为了了解世界各国在海洋学领域的进展情况,朱庆林教授多次参加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组织了多次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学科(平台)建设专家研讨会,不仅促进了各国海洋领域评价技术的交流,同时也增进了相关知识的融合。

传播海洋管理知识,已经成为朱教授最为关注的事情,为此他主编了教材《海洋环境保护》,并获中国海洋大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他撰写的《近海及海岸带功能评价数学模型研究》一文被《海洋与湖沼》收录;他还发表了《港口资源定量评价理论及应用》、《港口资源基于熵权的多目标决策评价模型》、《罗源湾海水交换三维数值模拟》、《利用波浪折绕射模型和风浪成长公式计算临港重现期波要素》、《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半岛蓝色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基于海洋产业集聚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Colonization dynamics of periphytic ciliate communities across taxonomic levels using an artificial substrate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in coastal waters》、《The model study of Marine functional evaluatio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The model study of Marine functional evaluation》、《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罗源湾围填海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等多篇科研论文和《中国海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等教学论文。其教学、科研事迹先后被《中国科技成果》、《中国科技产业》报道。他先后获得国家海洋局颁发的《海域使用论证资格证书》和环境保护部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荣获2014年度中国民主同盟青岛市委员会“反映社情民意”三等奖,他的贡献得到认可的同时,个人价值也得到最大的释放。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迅速,在全国的海洋经济中地位日益显著,对于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受到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利用低效、海洋产业结构失衡和海洋科技创新不足等因素的制约,须进一步探索其突破路径。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制约因素;路径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界定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而且海洋产业在经济区内属于支柱性产业的地理区域,这是一种复合型的功能区,其中包含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海陆一体化开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山东省15万余平方公里海域,以及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滨州、东营7个省辖市、沿海岸线的37个县市区,海岸线3121公里。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成效

(1)海洋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12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18.9%(946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以828.4万吨蝉联全国第一;涉及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的增加值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第一位的。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山东省现有88处各类海洋和渔业保护区已经建成,并且分别在日照、牟平和长岛建成了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三个示范区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第一的。此外,由于山东省近年的努力,在海域的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海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山东省是我国北方唯一拥有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三个亿吨大港的省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沿海港口有184个深水泊位,达到了7.3亿吨的总吞吐量,在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中的占比达到了15%。同时,山东省也在不断加快建设沿海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和管道网络的建设,不断完善水利、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4)海洋旅游产业合作加强。山东省建设了一批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建设了青岛、烟台、威海三地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的精品线路,打造了海洋旅游产业合作开发的山东蓝色旅游品牌。

(5)海洋科技引领作用明显。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在全国居于第一位,全省共拥有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50%以上;拥有10个部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20多艘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在60%以上。

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1)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严重阻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黄海、渤海,包括胶州湾在内的一系列污染问题严重,使得海洋生态环境显得十分脆弱。其中污染情况较为严重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港口、海湾、河口及靠近城市的区域,城市生产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近海养殖废水的不合理处置、海洋石油开采或者泄露带来的污染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污染是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几大主要污染来源。

(2)海洋资源利用低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渔业和养殖业为标志的第一产业上,而涉及到海洋资源开采的采矿业、渔业资源深度开发的水产品加工业和海岛旅游业方面开发利用程度比较低,对海洋资源的深度挖掘开发和综合利用显得不足,这也就造成了当前出现的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并存矛盾、海洋能源利用不足(多限于潮汐能和风能的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3)海洋产业结构失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从整体层面上来说是不合理的,其中渔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第一产业占了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比重,但是在第二、三产业方面发展不足,而且发展过程缓慢,新兴产业占比较小,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成长不足,使海洋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导致海洋渔业资源的相对匮乏。

(4)海洋科技创新不足。由于海洋水产养殖是经济区主要的产业,所以当前的产业科技创新也主要集中在海洋水产养殖方面。这也导致了经济区内在海洋相关产业中所涉及的电子、生物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化学、激光等领域少有科技创新的出现,而且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程度较低,速度较慢,科研与市场脱节的状况比较明显。

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加强海洋生态环保。制定与海洋环保法、海洋渔业法等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完善海域有偿使用、海域污染排放、海域权属管理等制度;实施海陆统筹、河海兼顾、一体化治理的联动治理机制;建立禁渔期、禁渔区和保护区,实行休渔制度,压缩近海捕捞力量,发展外海及远洋捕捞渔业,保护近海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2)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工、海洋新材料等领域的深度开发,并促进其成果转化;挖掘山东省丰富的海洋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青岛、烟台、威海等地的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渔村、渔业等特色旅游;积极开发海洋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核电建设等新能源,加大海洋能源的开发力度,努力构筑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

(3)优化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主导海洋产业,在新兴海洋产业方面加大培植和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海洋绿色工业,如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生物制药等相关产业;打造港口物流产业群、临海重化工业产业群和新兴海洋产业群三大主要产业群;强力打造相关产业基地,如海洋生物产业基地、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提升经济区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现代海洋化工产业基地和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加工基地;在海洋运输物流业和海洋文化旅游业方面加大发展和投资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现代海洋运输体系,打造以青岛为发展龙头,强势打造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胜地。

(4)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山东省拥有雄厚的海洋科技力量,优势明显,因此应该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使得这种优势最大化,从而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成果形成,推动海洋石油核心技术、制造大型海洋装备方面的技术、海洋生物制药等相关重大课题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此外,还应该加强涉海院校建设,完善相关海洋学科建设,建立起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海洋相关学科为发展的着重点,将经济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海洋教育基地;通过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强,吸纳高端的海洋人才进驻经济区,同时加快专业性海洋人才市场的建设,为经济区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于鹏、董燕.浅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J].经济纵横,2011(8).

[2]司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研究[D].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0.

[3]陈华、.基于海洋产业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理论学习,2010(2).

[4]马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分析[J].经济视角,2012(4).

[5]郑贵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定位与建设思路初探[J].理论学习,2009(8).

[6]马丽娜.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研究及发展对策建议[D].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2.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实践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on and Effect of Inland College 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DONG Kunming[1][2], BAO Weiyang[1][2], ZHOU Xiaojian[1][2], MIAO Li[1][2]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2]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land universities specializing in marin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novation of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summarizes the main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s in the professio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Yangzhou University carried out and achieved effect in the short term.

Key words 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自新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突破传统观念和限制加强海洋教育以来,许多院校,包括内陆有条件的一些高校纷纷设立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它的专业教学中,必须给予学生们大量的实践机会,以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该专业也是一个创新性很强的新专业,各院校纷纷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以期让学生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获得成功的信心并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①②③为此,原有的一些专业建设所采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探索并及时总结。

1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1.1 社会认知和学生认识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对海洋学科的认识停留在海洋类专业只能在临海高校才可以进行研究教学等工作,而非临海高校无法设置这类专业。基于这种认识,很多人对非临海高校开设的海洋类专业不了解,不愿报考内地高校海洋类学科,这导致该学科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调剂方式招收进来。这些学生进入校后,对专业了解不足,对专业的学习感到迷茫。这必将导致这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不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也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随之而来的是他们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及就业困难。事实上,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国家和社会,对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的海洋科技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结果是,一方面海洋类学生在学校没有获得足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能够满足海洋强国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许多涉海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海洋类科技人才。必须依赖于改革教学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来化解这一矛盾。与理论教学体系相比,实践教学体系更能培养一个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依靠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开拓思想,增加专业认知,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建设海洋强国要求、立志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1.2 学生兴趣爱好与专业学习有效结合的要求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起着动力作用的因素。但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真正的专业兴趣,尤其是对那些通过调剂招收进来的学生。同时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些热衷于网络,喜欢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并建立相关的网页网站;有些热衷于摄影,喜欢拍摄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景观等;有些热衷于旅游,喜欢到各种生态环境中考察……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当考虑如何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调整或者提升兴趣目标。在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相结合的过程中,使得专业知识学习和兴趣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1.3 学生就业和创业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要求

自高考改革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许多环节仍沿用精英教育的模式,这使得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和我国的产业调整与发展出现了一些脱节。特别是对当前蓬勃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很多非公有制企业不能吸纳或者吸引更多大学生就业。创新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也是新时代的要求。对优秀毕业生的回访也证明,许多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毕业生,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增加了对相关产业的直观认知,开拓了眼界。从而早早地为将来的就业以及创业确定了目标,打下了基础。

如何通过教学改革,让专业实践教育环节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加快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专门化,使得实践教学体系向着有利于社会认知、社会需求、学生认识、学生学习和发展等等方向进行深度的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措施

2.1 优化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

海洋资源与环境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实验课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技能以及专业技能,这是学生达到专业培养方案的前提,并且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首先优化与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理论课程紧密结合的实验课程内容,在实验教学上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最大限度地增开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并且为了适应实验课程的优化,专业教师在已有专业实验手册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适应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同时针对实验类型的不同,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精心确定每个实验课的目的、理论、实验内容、数据分析等内容,区别对待不同类型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要完成的要点涵盖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使得实验教学体系既能满足于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2 强化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主干课程的集中教学实习

在掌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海洋资源与环境的集中教学实习,并通过集中教学实习这种方式,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各门基础实验课学到的各项技能综合到一起并能熟练应用。对于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调查方法》和《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我校开设了四十课时以上的专业实习,并组织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相应企事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实习指导工作,使学生在强化各项技能的基础上开拓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为学生在将来应用以及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针对专业基础课程《海洋浮游生物和生物饵料培养》和《海水养殖学》,在江苏如东海产品养殖基地进行教学实践实习。通过这些专业技能的集中教学,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开拓了视野、培养了科学的精神以及态度。

2.3 丰富课外实践方式

基于学生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在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实践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践训练。这些方式包括:第一,在大二学生完成专业技能强化训练之后,建立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熟悉科研创新工作。第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基金的申报,获得资助的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创新基金的研究工作。第三,鼓励学生实性践学习,从三年级开始,让学生参加实践基地的生产过程,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参与各类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调查统计工作,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设计或根据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专业发展课程,进行创业初期研究,例如:根据《海水养殖学》课程的内容选择某一种海洋生物,例如经济藻类、鱼类、贝类、海参等进行饲养,了解它们的养殖过程,计算成本和收益,为毕业后创业做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的。

3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效果

学生专业兴趣逐渐增强。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增强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使得学生可以系统性以及连贯性地把知识点融会贯通。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是被动地接收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连贯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他们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伴随着学生们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相互协作、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积极拓宽课外实践方式的同时,我们鼓励学生申报各级科创基金。近年来学生共申报50余项科创基金。这些创新基金申请有一半以上获得了校级、省级以及部级的立项。这些立项是对学生科创能力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科研的热情,使得他们更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研。近三年来,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共有3个学生创新团队获得学校的科创表彰,学生以第一作者或参与三十余篇。

学生专业素质普遍提高。通过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以及发展的需要。在这个体系的创新假设中,我们以专业实验教学为基础,以专业实践为综合,以专业实习为开拓,以学生参与科研、参与科创基金申报、参加科技服务小组等活动为增强点。这些方式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开拓了他们的专业视野,增加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

注释

① 彭熙伟,郑戌华,王向周.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12):45-47.

② 司,赵晶晶,孙志颖,杨学举,董金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的构建实施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4):1-4.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6篇

《海洋科学进展》(CN:37-1387/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海洋科学进展》主要刊登黄海、渤海及其邻近海区和世界各大洋的物理海洋、海洋气象与气候、海洋地位、海洋物理、海洋遥感、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港工建设等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道、综述与评述等。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7篇

《海洋技术学报》(CN:12-1106/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海洋技术学报》是唯一以刊载海洋技术进展与应用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期刊。主要刊登海洋环境观测/监测/探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域海岛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工程等相关技术领域的前沿性、原创性、学术性及应用性的学术论文、研究报道和综述等。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增长;SWOT分析;烟台

一、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海洋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领域不断拓宽,并已形成包括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海盐及盐化工、海洋油气、海水综合利用、滨海旅游、海滨采矿等10多个部门的海洋产业。世界主要海洋经济产值持续高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仅为1,100亿美元,到2000年已增加至1万亿美元。伴随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深,到2020年,预计世界主要海洋经济产值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为海洋经济发展强国。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的海洋经济也获得迅速发展。1979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仅为64亿元,1989年增加到384.75亿元,2000年,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超过4000亿元,到2009年,已高达31,964亿元,占GDP比为9.53%,海洋经济已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海岸线长达3000多千米,占全国的1/6。近海海域15万平方千米,港口条件优越,海洋生物、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烟台作为山东半岛的重要港口城市,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好,海洋经济近年来获得较快发展,其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分析、探讨其海洋产业的发展,对于制订规划、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

伴随海洋经济的发展,我国学界对海洋经济的认识也突破了从初期单纯的资源经济视角对其进行界定的局限。徐质斌认为“海洋经济是从一个或同时几个方面利用海洋经济功能的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对象、服务对象、初级产品原料与海洋有依赖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称”(2000)。陈可文认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或以海洋资源为利用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2003)。国务院在2003年制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则指出,“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

烟台海洋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海洋产业已初具规模。2000~2010年,烟台海洋产业总产值同比年均增长58.98%。2000年,烟台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83.39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为13.08%。到2010年,烟台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已高达1265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为13.98%。从烟台市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0年其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4.31:17.17:38.51,海洋第一产业占有较高比重。其后,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第一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44.31%下降到2010年的15.28%,而海洋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则分别从2000年的17.17%和38.51%上升至2010年的44.96%和39.76%。数据显示,近年来,烟台海洋第二产业获得较快发展,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几乎在14~15%之间波动,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见下页表1)。

三、 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沿海地区业已确立了“五个流域”的龙头地位。珠三角的龙头——广东、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广西、环渤海地区的龙头——天津、东北三省的龙头——辽宁。但伴随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2009年4月,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

烟台作为我国沿海14个首批开放港口城市之一,又是山东半岛的主要沿海城市,东连威海,西南与青岛市相邻,濒临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连接东北、华北和华东经济区的重要城市,具有良好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

2.海洋产业发展优势

烟台海洋自然资源丰富,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优势海洋资源有港口资源、旅游资源、海洋养殖资源、海洋矿产资源等。“十一五”以来,烟台市海洋产业获得较快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初步形成以港口为龙头,海洋渔业、滨海、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为骨干,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海洋能源、海洋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1+3+5”海洋产业体系。

3.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在山东沿海的七大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滨州、东营、潍坊)中,烟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GDP产出水平如表1所示。自2002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后,2005年攀升至2000亿元,到2010年,烟台市的GDP已高达4358.46亿元。产业结构方面,2000年,烟台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34:51.84:33.82,其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已优化为7.7:58.9:33.4,2011年,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至7.4:57.7:34.9。在立足于优越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基础上,烟台市业已形成包括电子、汽车、机械、纺织、建材、医药、食品和黄金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产业群,电子信息产品、特种化纤等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化都得到较快发展。不仅如此,山东省还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较富集的地区,拥有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计55所。海洋科技人员充裕,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良好,为烟台推进、发展海洋产业,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强大的智力支撑。

(二)劣势(Weaknesses)

烟台海洋产业虽获得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建立在资源消耗的基础上,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海洋产业发展的层次有待提高。如传统产业的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在海洋产业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而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在海洋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偏低、规模偏小。为有效提升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在今后的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强化海洋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海上山东”建设的发展机遇

山东省委、省政府早在1991年就明确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动员全省人民从“黄土地”走向“蓝土地”,向海洋拓展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跨世纪工程。进入新世纪后,山东省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强省的决定》和《山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有力地促进了山东海洋渔业、港口经济、滨海旅游、油气开发、海洋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山东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增长最快、外向度最高、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烟台市作为山东半岛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对外开放口岸,自然迎来了“海上山东”建设的发展机遇。

2.部级战略的历史契机

继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后,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2011年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又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更加明确地指出“在烟台筹建海洋产权交易中心”。这一重大决策不仅对烟台海洋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的建立,不仅成为海洋资源资产产权、涉海企事业以及其他单位普通资产产权、海洋知识产权与技术、以及海洋排污权、排放权交易和融资的平台,同时也必将成为推动烟台海洋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历史契机。

(四)威胁(Threatens)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沿海城市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推进各市的海洋经济发展。但各城市之间,尤其是青岛、烟台、威海三城市海洋产业的雷同化现象比较明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半岛城市圈各市之间海洋产业的过度竞争。再者,从半岛城市圈沿海城市的地理区位来看,更有利于青岛市参与长三角海洋产业带的分工与联动。与青岛相比,烟台相对处于劣势。最后,从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层次来看,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源粗放式开发对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构成威胁,烟台海洋产业发展面临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

四、 推进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SWOT分析,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以及较好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成为未来烟台海洋产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家战略的推进以及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为烟台海洋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进一步提升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推动烟台海洋经济向纵深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规划,协调发展

烟台海洋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制定合理的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规划。具体来说,在巩固和发展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要采取措施对主导产业的选定和培育,做到重点突破。坚持海洋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有优势、有竞争力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完善海洋资源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强化经济管理手段,注重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二)加快培育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强市建设

从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传统产业的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以及新兴产业的滨海旅游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今后,烟台应重点对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油气业、深海采矿业、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制造业等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发挥比较优势,遴选出几个海洋高端主导产业,加以重点扶持与培育,以形成产业基地。突出烟台海洋产业发展的特色、避免过度竞争、增强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推进海洋经济强市之路向纵深发展。

(三)加大对涉海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与在资本和技术方面有较强实力的大企业相比,涉海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遭遇融资难等问题,而这又成为进一步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为促进区域海洋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政府在制定政策,推进海洋产业发展时,既要有针对性地支持、培育重点领域,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也要加大对涉海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涉海中小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以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海洋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规划编制组编.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研究[M].海洋出版社,2007.

[2]徐敬俊,韩立民.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3]韩立民主编.2010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D].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4]忻海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研究[M].海洋出版社,2009.

[5]李晓光,孙志毅,张丰奇.海洋产权及其交易[J].东岳论丛,2011(09).

[6]吴得文,樊绯,刘源.烟台服务业发展战略选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08).

[7] http:///cn/index.jsp.

*基金项目:(1)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蓝色经济区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1CJJJ42)阶段性研究成果。(2)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11WF19)阶段性成果。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论文百事通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3]刘容子.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的海洋经济?[N].中国海洋报,2005-1-7.

海洋资源论文范文第10篇

曾任GGTV央视网旅游频道顾问,远见中国数字旅游研究院院长。中华行知网副总经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助理等职。主持或参与各类重大旅游休闲课题、规划、策划、设计项目100余个。合著有《全产业链视阈下的旅游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提出数个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发展理论模型。发起和组织国际旅游文化活动多个。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一种柔中寓刚、以柔克刚的柔性国家战略,即发展海洋旅游。

中国旅游,一直扮演着柔性国家战略的角色,在处理外交危机、两岸关系、经贸摩擦、内需拉动、民生改善等重大问题上,一贯发挥独特的作用。不仅中国,世界各大强国莫不如此。当今,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强过曾经的军事硬实力。裹挟着记忆中的远征欲,往往转化为飚高的国民出游率,如长期作为世界第一旅游客源地国的德国:大国永恒的文化软实力,夹带着基因里的自信心,往往转化为傲人的游客接待量,如长期作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的法国。

中国共产党十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旅游局将今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201 3中国海洋旅游年”。发展海洋旅游,是中国旅游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承担民族历史使命的重大领域。

发展海洋旅游,能够超越领土争议、避免国际敏感、促进民间交流、树立海权形象、传达国家意志、造就行动影响、沉淀共同利益、积累安全因素、挖掘海洋资源、拉动海洋经济、丰富海洋业态、保育海洋环境、培植海洋文化,最终,巧妙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柔性建设中华海洋强国。

发展海洋旅游,作为柔性海洋强国战略,需要三个战略支柱。

第一、柔性的海权观念——旅游海权论

自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创立海权论至今,世界各大国普遍笃信国家海洋权益对民族历史走向的影响,普遍重视海权的维护与开拓。然而,马汉的海权论是一种刚性的海权观念,是建立在海外殖民地、海上贸易和海军优势基础上的海权理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需要一种新型、柔性的海权观念,需要建立在人的活动、人的交流、人的体验基础上的海权理论,即旅游海权论。

为了维护和开拓国家旅游海权,中国海洋旅游要冲出近海走向远洋、冲出海滨走向腹地、冲出狭义走向超越。打开战略空间,布局功能产品,通过发展海洋旅游,综合促进国家海洋资源开发。有效推动国民海洋意识培育,促使中国人更多地出海,促使中国更多地获得掌控海洋、主导海洋的发言权和发力权,以此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开拓民族生存空间。

第二、柔性的建设方案——海洋旅游规划设计

海洋是同质化的旅游资源,因此,尤其要强调高水平、专业性的规划设计方案。海洋旅游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发展海洋旅游的规律和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断不可简单地把内陆旅游规划设计的模式搬进海洋。海洋旅游规划的基本要求是广义资源、休闲市场、度假产品、集聚产业、联动布局、人本服务、海洋地产、情景交通、先进设施、动态环保、本地文化、诉求均衡、综合治理、细化营销:海洋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基于海洋旅游体验、构造“海景一游人”关系、整合海洋景观客体、梳理海洋观景视线、研磨海洋文化创意。

海洋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是柔性建设,强调硬件软件均衡、调整创新为先、挖掘生长为魂。硬件建设的重点是柔性地调整沿海旅游城市、创新海洋旅游项目:软件建设的重点是挖掘地方海洋文化、生长现代海洋文化。

第三、柔性的市场指标——休闲度假为主

海洋旅游市场的主导、主流、主题都是休闲度假。概括而言,要面对自我实现、品质个性、出国替代、长假生活等休闲需求,配置邮轮、游轮、游艇、度假酒店、度假社区等度假供给。

上一篇:海洋经济论文范文 下一篇:海洋生态环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