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23:02:09

海洋能论文

海洋能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科服务 Web of Science数据库 Citespace软件 北京大学海洋能源学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0.006

Analysis of Emerging Disciplines’ Development Trend and Subject Resources’ Integration in Universities: Taking Peking University Marine Energy Discipline as an Example

Li Feng, Ai Chunyan, Ma Fangzhen, Xiao Long

Abstract Around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subject service has been deepened to provide disciplined, personalized, knowledgeable and ubiquitous services from the user’s position and needs. With subject service tools such as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and Citespace, subject librarian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related resources integration of emerging disciplines in universities, which is a specific manifestation of discipline service deepening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in the future subject service. Taking the marine energy discipline of Pek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hows how the subject service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discipline.

Keywords Subject service. Web of Science. Citespace. The marine energy discipline of Peking University.

学科服务目前已成为学术型、研究型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之一,近十余年来,围绕着高校的学科建设,学科服务从最基本的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文献检索和开展信息素质培训,扩展、深化到从用户的立场和需求出发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服务[1]。

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各项建设的核心,当前正在向主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的方向发展,与之伴随的是学科建设环境的变化,这将对我国高校学科馆员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新型学科建设观、新兴技术环境、学科用户需求的变化,都对学科馆员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2]31。

因此,在新的学科建设思想指导下,学科规划支持将是各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科馆员在服务学科建设过程中,应结合现有研究资源与优势成果,为新兴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知识数据支撑[2]30。

新兴学科的建立,一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世界研究前沿,二要集合校内现有相关资源。因此新学科发展最紧要的两个问题就是:(1)该学科的发展态势如何,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2)现有院系中有哪些潜力机构是与新兴学科相关的,哪些专家可以纳入到新学科建设中?对此,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充分发挥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优势,为学校的新兴学科――海洋能源学科提供了学科态势分析、学科前沿预测和相关学科领军人物识别等深层次的情报分析服务。本文将以此为例,论述并分析学科服务如何支持新兴学科的建设。

1 学科态势分析和发展预测的工具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和工具

美国Thomson Scientific公司旗下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涵盖了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经过同行专家评审的高质量的期刊和国际会议的学术论文集,其收录的论文最能反映基础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学科前沿最新动态。其不仅是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索引工具,还是一种评估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及研究著作质量的有效工具[3],广泛应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机构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是进行学科态势分析数据的重要来源。

在学科态势分析中,信息可视化分析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可视化是近年出现的数据挖掘方法之一,是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资源的视觉呈现。它利用人类对可视化模型和结构的获取能力,解决科技文献数据量过大、无法快速交流的问题,并通过可视化数据挖掘,发现隐藏在数据和信息背后的含义[4]。现阶段中国图书情报界专家已经趋向于研究利用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学科态势及研究前沿进行分析和跟踪服务[5]。信息可视化工具种类繁多,如CiteSpace、RefViz、HistCite等,它们在学科知识领域应用中各有优缺点,也有各自的特色[6],我们在此选择的是CiteSpace的3.8.R5版本。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基于JAVA平台的可视化软件,将引文分析、聚类分析、网络分析等结合集成,融入数据挖掘、计算机图形学、图像技术、智能技术及相关先进算法等方面的手段与方法,形成适于多元、分时、动态的网络分析的可视化技术[7],使科研用户能够直观地识别学科领域的知识内涵,快速发现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1.2 分析方法

准确而有效的检索条件是进行下一步分析的基础和关键。首先确定能反映新建学科特点的主题词、学科领域、发表期刊,以及在Web of Science平台进行检索时的数据库、检索时间、检索范围等检索条件。第二步是按照Citespace要求的格式收集检索得到的文献全记录数据。第三步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选择时间参数、聚类词来源、节点类型、阈值和算法等,并显示可视化图谱。第四步对展示的图谱进行解释,并使用Web of Science 平台的相关数据库反查文献,配合图谱可视化展示对学科态势进行具体分析和发展预测。

2 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数据库和Citespace的海洋能源学科发展分析

海洋学科是一个涉及文、理、工、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就以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人文社科和海洋战略为重点研究领域。鉴于北京大学最初涉及海洋的相关机构是北京大学工学院的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研究海洋潮汐能等新兴能源,因此本文从海洋能源这一学科入手,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itespace软件开展学科服务,展示海洋能源学科的发展态势,找寻校内的潜在研究机构和人才。

2.1 海洋能源学科发展态势和未来发展热点分析

2.1.1 数据来源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是二次文献数据库,对于文献揭示最多的程度是“主题”,如果仅使用主题为“Ocean energy”OR“marine energy”来搜索该领域的文献,并不能囊括海洋能源的全部高水平文献。在此我们使用了几个集合条件,首先得到海洋学科整体的相关文献:(1)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海洋学科的期刊102个;(2)主题是ocean* or marine*;(3)学科是Oceanography,将以上三个条件用“OR”连接,平台数据库选择SCI和SSCI,检索日期选择2004年至今。在检索得到的海洋学科整体文献中使用“分析检索结果”功能,再选择“Web of Science类别”分析,在分析出的结果中选择ENERGY FUELS, NUCLEAR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PETROLEUM三个学科分类,由此得到海洋能源学科的数据集合(截止到2014年11月14日得到文献2440篇)。

2.1.2 全球研究发展态势

将海洋能源学科数据集导入Citespace软件中,其中,Time Slicing选择From 2004 To 2014,Years Per Slice为1,Term Source全选,Node Types选择Cited Reference和Keyword,Pruning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对共被引文献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见图1)。Citespace分析得到节点Nodes249个,连接线Links365条,说明该领域整体研究比较分散。

图1中,方框①属于研究文献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研究方向;方框②属于研究比较新,是近期的研究方向;方框③则是早期的研究(2004年左右)且近期没有发展的方向。对共被引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得到图2,对应于图1方框①的研究关键词是microalga,方框②的研究关键词是tidal,而方框③的研究关键词是radiocarbon。

图3展示了共被引文献的关键词聚类沿时间线(Timeline)发展的进程。Timeline是先把整个网络划分为几个聚类,然后按时间顺序排列出各个聚类中的文献。可以看出,研究比较早的关键词是microalga、radiocarbon、coal、wave、hydrate、rolling、tidal等等,其中关于microalga的研究最早,1950―1960年就有大量的研究文献,虽然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进展,但在2005年以后,尤其是2007―2009年达到了研究的高峰,且一直延续到了当前;被引最多的文献有Chistiy,2007,Biotechnol Adv, v25, p294;Hu Q,2008,PLANT J, V54,P621;RODOLFI L,2009,Biotechnol Bioeng,V102, P100。1985年左右的研究关键词以coal为主;2000年以后,wave、rolling、tidal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而radioncarbon和hydrate虽然研究起步较早,但到现阶段已不再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2.1.3 热点论文分析

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见表1。其中前4篇与microalgae相关,第5篇与wave有关,第6篇与tidal有关。

(1)关键词microalgae。将被引次数最多的三篇文章到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查询其具体信息。第一篇论文题目是Biodiesel from microalgae(从微藻中制造生物柴油)。这是一篇综述文章,文中指出从粮油作物提炼的生物柴油是替代石油燃料的潜在可再生能源,但是不能满通燃料的需求,因此微藻可能是满通燃料全球需求的可再生生物燃料的唯一来源,而且微藻利用阳光产油的效率高于粮油作物。

第二篇论文题目是Microalgal triacylglycerols as feedstocks for biofuel production: perspectives and advances(微藻三酰甘油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生产:观点与发展)。文中指出很多微藻在光氧化应激或其他不利环境条件下能产出大量的三酰甘油作为存储脂类,提供了关于油质藻类和它们的脂肪酸、三酰甘油生物合成、藻类模型系统和基因组的方法的研究综述,还提出了基于微藻的生物燃料的研究和商业化的发展角度。

第三篇论文题目是Microalgae for Oil: Strain Selection, Induction of Lipid Synthesis and Outdoor Mass Cultivation in a Low-Cost Photobioreactor(微藻作为燃油:低成本光生物反应器下的菌种筛选、脂质合成的诱导和户外规模培养),是一篇期刊论文。文中检测了在实验室培养的30株微藻的生物生产力和脂质含量,选择其中生产力和脂肪含量相对较高的四株(两株海水中,两株淡水中),在营养缺乏的冒泡管中培养,显示只有两个海水中的微藻在这种环境下积累脂质。文中还研究微藻在营养充足和不足条件下的绿墙板光生物反应器的生产量以评估自然阳光下的脂质生产潜力。这是藻类室外养殖在营养缺乏条件下得到脂质含量和区域脂质生产力增长的第一个研究报告。

(2)关键词wave。论文题目是Wave energy in Europe: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欧洲波浪能:现状与预测),是一篇综述文章,主要讲了欧洲过去十年波浪能转换方面的进程,国家和联盟水平波浪能部门目前的活动和倡议,以及世界范围内其他重要活动,概述了波浪能的转换技术和经济地位及重要的波浪能发展情况。

(3)关键词tidal。论文题目是Power and thrust measurements of marine current turbines under various hydrodynamic flow conditions in a cavitation tunnel and a towing tank(在空泡水筒和拖曳水池不同流动条件下的洋流涡轮机公司动力和推力测量)是一篇期刊文章,介绍了海洋涡轮机公司的一个800mm直径模型的空泡水筒和拖曳水池测试结果,得到在各种条件下一系列叶尖速度比和螺距设置的功率和推力系数结果,展示了直线或偏航流的单涡作,转子尖性能变化的影响以及双转子和空化初生区域的干扰。

2.1.4 发展趋势分析

结合图3的海洋能源领域的时间线分析和热点论文的文献内容摘要可以看出,海洋能源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分别是:微藻作为生物燃料的研究、波浪能转换、潮汐能对海流发电的影响。图1、图2中显示了波浪能和潮汐能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果北京大学海洋学科海洋能源领域要构建国际一流水平的海洋研究平台,就需要从这三个未来全球研究主要方向入手,开展微藻生物能源、波浪能、潮汐能发电的研究。

2.2 北京大学相关学科机构和人才揭示

2.2.1 数据来源

根据海洋能源学科全球未来发展趋势,分别选取microalga、wave energy、tidal为主题,在Web of Science平台的SCI数据库进行再次检索,时间选取2004年至今,对检索结果使用“分析检索结果”功能,再选择“机构扩展”分析,筛选出北京大学发表的论文。

2.2.2 北京大学针对海洋能源热点方向研究情况

(1)SCI数据库检索"microalga*"主题得到全球发文9341篇,其中北大发文25篇,占0.268 %。经分析得出,北大在此方向主要的研究机构是北京大学工学院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和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深圳藻类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工程实验室,发文最多的专职教师是陈峰、耿旭。

其中在SCI数据库查到工学院陈峰教授和兼职的刘昕研究员合作发表文献多篇,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微藻生物工程(包括微藻生物能源)、功能食品、生化工程及生物资源工程等领域,可以看出陈峰教授团队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微藻生物能源,与海洋能源未来发展趋势一致;而深圳环境与能源学院的深圳藻类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工程实验室,研究内容包括微藻选育、微藻生物柴油研发、EPA和DHA的纯化、微藻处理污水、微藻藻壳处理重金属、藻多糖和淀粉成分分析及应用等,其中微藻生物柴油研发即为海洋能源方向的研究重点,耿旭教授以及客座教授汪光义研究成果最多,在SCI数据库中可查到多篇相关文献。

(2)SCI数据库主题检索“Wave* energy”得到全球发文3533篇,其中北大发文为3篇,分别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的宁杰远教授课题组、黄清华教授课题组和何建森研究员,但其研究的是地震横波能量通量或太阳风的波浪能量通道,与海洋能源学科的波浪能概念相差较大。

(3)SCI数据库主题检索“tidal”得到全球发文28811篇,其中北大发文74篇,占0.257 %。经分析得出,北大在此方向的研究机构和作者主要集中在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发文最多的作者分别是林潮(Douglas D. N. C. Lin)、刘富坤、Spurzem, Rainer、陈弦等,但他们研究的是天体之间的潮汐作用(tidal interactions)或潮汐干扰(tidal disruptions),虽然与潮汐能的研究有偏差,但天体引潮力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海洋潮汐能,所以对天体引潮力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是海洋潮汐能研究的基础。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机构和作者是工学院的陈国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新能源与生态资源工程、水资源与环境流体力学等,其中涉及到潮汐能发电这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

3 小结

随着学科服务的深化,学科规划支持也将成为学科服务的重要工作。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和Citespace软件为学科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础和分析手段。本文基于以上数据库和可视化软件对北京大学海洋能源学科进行了学科全球发展趋势分析,并识别了校内现有资源和人才,这对该新兴学科的发展规划起到了一定的启示意义。新兴学科在成立初期能够定位清晰,发展方向明确,找准现有相关研究力量,必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科服务就是在此起到了指路的作用。未来学科服务需要继续拓展服务内容,借助更多的数据来源渠道和分析展示手段,更好地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 1 ] 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2):6-10,68.

[ 2 ] 林嘉.新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科服务的转型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0):28-32.

[ 3 ] 彭奇志.基于SCI的科研机构学术成果评估与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08(9):88-90.

[ 4 ] CHEN C M.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4,101(Supp1.1):5303 -5301.

[ 5 ] 程翔.基于可视化分析工具的学科服务优化策略实例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12):64-68.

[ 6 ] 田军.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的比较分析:以CiteSpace、HistCite和RefViz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4(14):90-95,54.

海洋能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能;海洋能发电;可再生能源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elem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Ocean Energy Generation Technology,and recommend the actuality of the Ocean Energy Generation Equipment.

Key word:Ocean Energy;Ocean Energy Generation Technology;reproducible Energy

1.引言

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3851TWh,其中81.2%来自化石燃料。随着矿物燃料的日趋枯竭,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将目标转向蕴藏丰富能源的海洋,不断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以期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争夺战”中抢得先机。海洋能主要指波浪能、潮流能(海流能)、潮汐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可再生能源。海洋能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与全球一次能源消费能源的50%相当,其中,全球海浪发电的理论储量为29500TWh/年左右,全球潮汐(含潮流)发电的理论储量为7800TWh/年左右,全球海洋热发电转换的理论储量为44000TWh/年左右,全球盐差能的理论储量估计为1650TWh/年左右。虽然海洋能源分布不均匀,但在每一个海岸,往往不止一种形式可以供应当地的电力需求。我国重视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包括海洋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视为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先后设立了“908专项(我国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调查与研究项目)”和“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支持计划等,支持海洋能的海岛独立发电系统与并网示范工程、关键技术产业化、新技术研究试验以及公共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等,并拟在海洋能资源丰富地区建设海洋能示范电站,开展万千瓦级潮汐电站建设工作。

2.国外海洋能发电技术现状

2.1 波浪能发电技术

现阶段,波浪能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体在波浪作用下的升沉和摇摆运动将波浪能转换为机械能,或利用波浪的爬升将波浪能转换成水的势能。波浪能转换系统一般包括三级能量转换机构:一级能量转换机构将波浪能转换成某个载体的机械能;二级能量转换机构将一级能量转换所得到的能量转换成旋转机械的机械能;三级能量转换通过发电机将旋转机械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根据一级能源转换系统的原理,波能发电技术可分为振荡水柱技术、筏式技术、收缩波道技术、点吸收(振荡浮子)技术和鸭式技术等。振荡水柱技术是利用空气作为转换介质的,其优点是转动机构不与海水接触,防腐性能好,安全可靠,维护方便;其缺点是二级能量转换效率较低。目前,国外建成的振荡水柱发电装置有英国的LIMPET电站(500kW固定式)、葡萄牙的400kW固定式电站和澳大利亚的500kW漂浮式装置。应用筏式技术的发电装置主要由铰接的筏体和液压系统组成,其优点是设备抗浪性能较好,缺点是设备成本高。目前,国外建成的筏式发电装置有英国Cork大学和女王大学研究的McCabe波浪泵波力装置和苏格兰Ocean Power Delivery公司的Pelamis(海蛇)波能装置。

应用收缩波道技术的发电装置主要由收缩波道、高位水库、水轮机和发电机组成,其优点是一级转换没有活动部件,可靠性好,维护费用低,在大浪时系统出力稳定;不足之处是小浪下的系统转换效率低。目前,国外建成的收缩波道发电装置有挪威350kW的固定式收缩波道装置以及丹麦的WaveDragon。

应用点吸收技术的发电装置主要由相对运动的浮体、锚链、液压或发电装置组成,其主要特点是点吸收式发电装置的尺度与波浪尺度相比很小。目前建成的点吸收式发电装置有英国的AquaBuOY装置、阿基米德波浪摆、PowerBuoy以及波浪骑士装置。

应用鸭式发电技术的发电装置的横截面成鸭蛋形,发电效率很高,在短波时的一级转换效率接近于100%,但抗风浪能力有待提高。

2.2 潮流能(海流能)发电技术

潮汐是一种周期性海水自然涨落现象。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海水作周期性的运动,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升降和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垂直升降部分为潮汐的位能,被称为潮差能;水平流动部分为潮汐的动能,被称为潮流能。潮流能的主要特点是:

①较强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②功率密度大,能量稳定;

③潮流能的利用形式通常是开放式的,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一般说来,最大流速在2m/s以上的水道,其潮流能均有实际开发的价值。

新型潮流能发电装置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海洋能量捕获装置,无需巨额的前期投资;利用该装置发电时,由于叶轮转速慢,不产生大的噪声,不影响人们的视觉环境,各种海洋生物仍可以在叶轮附近流动,因此可保持良好的地域生态环境。潮流能发电装置根据其透平机械的轴线与水流方向的空间关系可分成水平轴式和垂直轴式2种结构。垂直轴式发电装置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国外主要的设备样机有加拿大Blue Energy公司的Davis四叶片垂直轴涡轮机、意大利Ponte di Archimede International SpA公司和Naples大学航空工程系合作研发的Kobold涡轮垂直轴水轮机(130kW)、美国GCK Technology公司的螺旋形叶片的垂直轴水轮机和日本Nihon大学的垂直轴式Darrieus型水轮机。水平轴式发电装置是近10多年才兴起的,与垂直轴式结构相比,水平轴式潮流能发电装置具有效率高、自启动性能好的特点。目前国外主要的设备样机有英国Marine Current Turbine公司的1.2MW双叶轮结构的“Seagen”样机、挪威Hammerfest Strom公司的300 kW并网型潮流能发电原型样机。

2.3 潮汐能发电技术

潮汐能发电与水力发电的原理、组成基本相同,也是利用水的能量使水轮发电机发电。潮汐能发电技术研究始于欧洲,早期的潮汐能电站有德国(1912年)的布苏姆潮汐电站和法国(1966年)的朗斯河口潮汐电站,其中朗斯电站的建成及其近40年的成功运行证实了潮汐电站技术的可行性,它使潮汐电站进入了实用阶段。目前,在英、加、俄、印、韩等13个国家运行、在建及拟建的潮汐电站达139座,进行规划设计的10余座潮汐电站均为100MW~1000MW级。据资料显示,韩国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电站――Shihwa湖大型潮汐电站。

2.4 温差能发电技术

热带海洋表层与千米深处存在着基本恒定的20℃~25℃的温差,这就提供了一个量大且稳定的能源。海洋温差能是利用海洋表面的温海水(26℃~28℃)加热某工作介质并使之汽化,驱动汽轮机获取动力;同时,利用从海底提取的冷海水(4℃~6℃)将做功后的乏气冷凝,使之重新变为液体。按照工作介质及流程的不同可分为开式循环、闭式循环、混合式循环。开式循环的工作介质是表层温海水,其优点在于产生电力的同时可进行海水淡化,缺点是设备尺寸大,机械能损耗高,单位功率的材料占用大,施工困难。闭式循环的工作介质是氨等低沸点物质,其优点是设备尺寸小、机械耗能低、系统转换效率高,缺点是不能进行海水淡化。混合式循环同时包括开式循环和闭式循环,其特点是效率高、设备造价低,且可实现海水淡化。目前,温差能发电技术和装备尚处于示范试验阶段,国外主要有美国奎尔哈公司的开式循环OTEC温差能电站、印度海洋技术国家研究所的陆基温差能电站和日本佐贺大学的混合温差能电站。

3.国内海洋能发电技术现状

3.1 波浪能发电技术

我国波浪能发电技术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先后研建了100千瓦振荡水柱式和30千瓦摆式波浪能发电试验电站,利用波浪能发电原理研制的海上导航灯标已商业化并出口。目前,国内处于试验阶段的设备主要有: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开发的浮力摆波浪能发电系统、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发的鸭式波浪能发电装置(10kW)和点吸收式波浪能发电装置(10kW)、华南理工大学开发的摆式振荡浮子式波浪能发电系统和七一研究所开发的筏式波浪能发电系统。

3.2 潮流能(海流能)发电技术

“八五”和“九五”期间,我国研建了70千瓦和40千瓦的潮流实验电站。在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海洋能专项资金支持下,我国启动了一项百千瓦级垂直轴潮流能示范试验电站、一项小型水平轴潮流能示范电站和多项潮流能示范工程建设。

目前,国内处于试验阶段的设备主要有:浙江大学的25kW水平轴潮流发电装置、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万向系列垂直轴潮流发电装置(70kW和40kW)和东北师范大学的5kW模块化潮流能发电装置。

3.3 潮汐能发电技术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km),海湾、河口多(近200个),可开发潮汐能年总发电量大(约60TW・h),装机总容量可达20GW。近五十年来,中国在有关潮汐电站的研究、开发方案及设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建成投运的潮汐电站数量很少,目前正常运行或具备恢复运行条件的电站有8座,总装机容量不及可开发总量的1%,开发潜力巨大。

3.4 温差能发电技术

2004~2005年,天津大学完成了对混合式海洋温差能利用系统的理论研究课题,并就小型化试验用200 W氨饱和蒸汽透平进行了研究开发。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和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正开展15千瓦闭式温差能电站研建工作。

4.结束语

海洋温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其开发、利用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海洋能发电技术及其装备的研究,是一项可持续能源需求的高技术投资项目,关系国家能源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前景广阔,现实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游亚戈等.海洋能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14).

[2]夏登文.海洋能开发利用国际现状.国家海洋技术中心,2011.

[3]罗续页.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国家海洋技术中心,2011.

[4]邓隐北等.海洋能的开发与利用[J].可再生能源,2014,3.

[5]刘伟民等.海洋温差能发电现状综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185-P194).

[6]任建莉等.海洋波能发电的现状与前景[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34(1).

海洋能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迅速,在全国的海洋经济中地位日益显著,对于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受到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利用低效、海洋产业结构失衡和海洋科技创新不足等因素的制约,须进一步探索其突破路径。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制约因素;路径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界定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而且海洋产业在经济区内属于支柱性产业的地理区域,这是一种复合型的功能区,其中包含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海陆一体化开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山东省15万余平方公里海域,以及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滨州、东营7个省辖市、沿海岸线的37个县市区,海岸线3121公里。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成效

(1)海洋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12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18.9%(946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以828.4万吨蝉联全国第一;涉及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的增加值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第一位的。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山东省现有88处各类海洋和渔业保护区已经建成,并且分别在日照、牟平和长岛建成了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三个示范区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第一的。此外,由于山东省近年的努力,在海域的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海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山东省是我国北方唯一拥有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三个亿吨大港的省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沿海港口有184个深水泊位,达到了7.3亿吨的总吞吐量,在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中的占比达到了15%。同时,山东省也在不断加快建设沿海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和管道网络的建设,不断完善水利、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4)海洋旅游产业合作加强。山东省建设了一批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建设了青岛、烟台、威海三地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的精品线路,打造了海洋旅游产业合作开发的山东蓝色旅游品牌。

(5)海洋科技引领作用明显。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在全国居于第一位,全省共拥有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50%以上;拥有10个部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20多艘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在60%以上。

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1)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严重阻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黄海、渤海,包括胶州湾在内的一系列污染问题严重,使得海洋生态环境显得十分脆弱。其中污染情况较为严重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港口、海湾、河口及靠近城市的区域,城市生产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近海养殖废水的不合理处置、海洋石油开采或者泄露带来的污染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污染是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几大主要污染来源。

(2)海洋资源利用低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渔业和养殖业为标志的第一产业上,而涉及到海洋资源开采的采矿业、渔业资源深度开发的水产品加工业和海岛旅游业方面开发利用程度比较低,对海洋资源的深度挖掘开发和综合利用显得不足,这也就造成了当前出现的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并存矛盾、海洋能源利用不足(多限于潮汐能和风能的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3)海洋产业结构失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从整体层面上来说是不合理的,其中渔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传统第一产业占了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比重,但是在第二、三产业方面发展不足,而且发展过程缓慢,新兴产业占比较小,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成长不足,使海洋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导致海洋渔业资源的相对匮乏。

(4)海洋科技创新不足。由于海洋水产养殖是经济区主要的产业,所以当前的产业科技创新也主要集中在海洋水产养殖方面。这也导致了经济区内在海洋相关产业中所涉及的电子、生物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化学、激光等领域少有科技创新的出现,而且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程度较低,速度较慢,科研与市场脱节的状况比较明显。

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加强海洋生态环保。制定与海洋环保法、海洋渔业法等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完善海域有偿使用、海域污染排放、海域权属管理等制度;实施海陆统筹、河海兼顾、一体化治理的联动治理机制;建立禁渔期、禁渔区和保护区,实行休渔制度,压缩近海捕捞力量,发展外海及远洋捕捞渔业,保护近海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2)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工、海洋新材料等领域的深度开发,并促进其成果转化;挖掘山东省丰富的海洋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青岛、烟台、威海等地的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渔村、渔业等特色旅游;积极开发海洋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核电建设等新能源,加大海洋能源的开发力度,努力构筑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

(3)优化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主导海洋产业,在新兴海洋产业方面加大培植和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海洋绿色工业,如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生物制药等相关产业;打造港口物流产业群、临海重化工业产业群和新兴海洋产业群三大主要产业群;强力打造相关产业基地,如海洋生物产业基地、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提升经济区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现代海洋化工产业基地和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加工基地;在海洋运输物流业和海洋文化旅游业方面加大发展和投资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现代海洋运输体系,打造以青岛为发展龙头,强势打造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胜地。

(4)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山东省拥有雄厚的海洋科技力量,优势明显,因此应该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使得这种优势最大化,从而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成果形成,推动海洋石油核心技术、制造大型海洋装备方面的技术、海洋生物制药等相关重大课题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此外,还应该加强涉海院校建设,完善相关海洋学科建设,建立起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海洋相关学科为发展的着重点,将经济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海洋教育基地;通过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强,吸纳高端的海洋人才进驻经济区,同时加快专业性海洋人才市场的建设,为经济区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于鹏、董燕.浅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J].经济纵横,2011(8).

[2]司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研究[D].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0.

[3]陈华、.基于海洋产业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理论学习,2010(2).

[4]马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分析[J].经济视角,2012(4).

[5]郑贵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定位与建设思路初探[J].理论学习,2009(8).

[6]马丽娜.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研究及发展对策建议[D].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2.

海洋能论文范文第4篇

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创建于1958年,现具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 水声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博士研究生,为我国船舶工业、国防建设、海洋资源开发、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部门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是华南地区唯一可以系统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学科。

专业特色: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是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及相近领域的设计、研究、制造、规划、经营与管理等的工程学科,长期以来奉行“厚基础、严要求、重能力、强适应”为办学宗旨。

师资设备:船舶与海洋工程系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现有专职教师18人,教授7人(其中6人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人为华南理工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副教授6人、讲师5人, 84%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老、中、轻相结合,知识与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校本科生近200人,硕士研究生近40人,博士研究生近20人。在本科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的培养,还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多次在各种国内、校内大学生科技比赛中获奖。设有华南理工大学船舶海洋工程科学与技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具有华南地区最大的船模拖曳水池实验室、海岸与近海工程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并正在筹建水声工程实验室,可以进行船舶快速性、耐波性、船体节能装置、新型推进器、船舶与海洋新型材料、河道整治、工程泥沙及河流动力学、潮汐河口整治、海洋环境测量、防浪掩护与波浪对建筑物的作用等的试验工作,并积极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设有广东省甲级船舶设计资质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所、广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船舶技术研发中心。

核心学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开发与设计、船舶节能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设计与制造方法、海洋能利用与水下系统、船舶与海洋工程振动与噪声、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材料、近岸与近海工程、水运系统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三年,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发表科技论文多篇,其中多篇被SCI、EI、CSCD收录,年人均科研经费40多万元。

海洋能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南海 风应力 能量输入 中尺度涡

中图分类号:P7 文献标识码:A

The Space Structure and Time Variability of the Wind-input Power on Upper Geostrophic Mo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NG Zhijia

( Maritime Satellite Controlling Center of China, Jiangyin, Jiangsu 214431)

Abstract With the repid advance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wind-input power has attract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play a substantial role in upper ocean dynamic processes. Remote sensing data of satellite i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downward energy flux of win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2003 to 2010, and analyze its space structure and time variability.

Key words the South China Sea; wind force; energy flux; mesoscale eddies

0 引言

风应力和引潮力的作用是海水机械能的两个主要来源。考虑到引潮力变化非常缓慢,研究风应力对海洋能量的输入,尤其是对大尺度环流能量的输入对深入研究世界大洋及边缘海区的环流结构及风生混合等其它动力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Wunsch①利用T/P高度计资料及NCEP同化风应力资料估计全球风应力向海表地转流平均能量输入达0.8TW,这必然会对表层地转流的调制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许多海洋学家之后利用不同的数据及方法得到类似的结论,即风应力向大洋环流输入的能量约为0.75-1TW。②③④⑤

南海作为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集海盆尺度环流、中尺度过程(中尺度涡、内波等)及小尺度湍流混合等多尺度过程为一体,呈现复杂的海洋动力环境。在东亚季风、黑潮等多种动力过程的综合作用下,南海上层环流呈现复杂的结构特征。在季风作用下,其季节特征极为显著,⑥⑦⑧冬季整个南海呈气旋式结构,夏季北部为较冬季弱的气旋式结构,南部呈反气旋式结构。因此,探讨南海风应力向上层海洋能量的输入,尤其是向地转流及深层能量的输入,对于深入研究南海上层环流特征及深层的动力环境以及进一步对动力环境进行预报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方法及数据

风应力向表层地转流的能量输入⑨为:

(2.1),其中,为海表面风应力,为表层地转流,为海表面压强。

因为Ekman输运(2.2),则 = ・ = ・ (2.3)

其中 为海表面异常。可进一步分解为向下能通量项和水平散度项,其中

(2.4)

可见,风应力向海洋的能量输入分两部分,一部分在Ekman层中水平传播,另一部分穿过Ekman层向大洋深处传播。其中,在Ekman层中通过辐聚辐散以及引发垂向剪切等复杂的动力过程最终耗散,而穿过Ekman层下传的成为影响大洋上层地转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对大洋深处的动力现象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就在南海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异展开讨论。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物理海洋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海表面高度资料及风场资料。文中利用了AVISO提供的整合Topex/Poseidon等多颗卫星的高度计资料得到的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和NCDC提供的整合QuikSCAT等多颗卫星的散射计资料得到的海表面风场数据。其空间分辨率均为1/4/4,最高时间分辨率分别天和6小时。考虑季风、中尺度涡、水深等多方面因素,我们选择南海中北部(112-119.5E,13.5-21N)作为本文的研究区。

2 结果分析

南海风场随季节的变化呈现典型的季风结构,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且冬季风速最大,秋季最小⑩。对各季节进行多年平均结果显示(图1),和风应力的分布并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从式2.4中可以看到主要受风应力旋度和海表面高度的影响。在春季和夏季,比较小,春季除所选海区的西南部和吕宋岛西侧18N附近的海区以外,均>0,最大达0.001。夏季 <0的区域移动到中部及西北部和东南部,>0区域的量值有所增加,达0.015。秋季和冬季的量值显著增大,秋季>0的区域包括19N以南的整个海区,且量值达到全年最高的0.007,高值中心在吕宋岛西侧18N附近的海区。冬季的分布结构与秋季基本类似,但在吕宋岛西侧18N附近的海区出现一低值中心,与秋季相反,即冬季风应力很难穿过Ekman层向海洋深处输入能量。

图1 南海地形以及本文的研究区域

(112-119.5E,13.5-21N)

对比SLA的数据(图2)可以发现,在吕宋岛西侧18N附近的海区冬春两季出现的低值中心和秋季出现的高值中心与中尺度涡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由于黑潮和风应力等联合作用,冬季和春季吕宋岛西北部会出现一气旋式涡旋,称为吕宋冷涡。冷涡通过背景涡度增大可用于下传的近惯性能量的下限,使近惯性能量很难穿过Ekman层进入大洋深处。反之在秋季,该海区出现一反气旋式涡旋,促进能量的下传。

图2 2003-2010年春(MAM)、夏(JJA)、秋(SON)、冬(DJF)四季在南海平均分布

将对整个海区进行积分,我们得到南海风应力穿过Ekman层向大洋深层输入的能量随时间的分布(图3)。结果显示出明显的年周期信号,即在每年的12月前后达到最低值,在8、9月达到最高值,这与前面季节分布显示的结果一致。此外,线性拟合之后的结果显示风应力向下输入的能通量在这段时间呈上升趋势,使得风应力的能量输入对上层大洋的地转运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8年数据并不足以推论这种趋势的代表性,我们需要更长时间的数据对这一过程进行验证和分析。

为更好得提取分布的主要特征,我们对的季节分布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图5)。对比图2与图5,我们可以看到两者整体分布非常一致,说明因为信号的年周期分布,多年平均可以很好的体现的主要特征。春夏两季较弱,文中不做讨论。秋季(图5c),海区中部大部分区域为正值,高值中心出现在吕宋岛西侧18N附近的海区;冬季(图5d),时间系数为负值,在该海区大部分为负值,只有在东北西南中心线附近出现正值,低值中心与秋季高值中心出现在同一位置。时间系数的分布(图5f)验证与图4的结果基本一致,秋季和冬季均呈上升趋势,导致在该海区的积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图3 2008年8月和12月南海的SLA分布

图4 整个海区积分之后的随时间的分布。(蓝色虚线代表线性拟合结果)

图5 abcd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空间函数的第一主成分及其所占的比重;f代表其时间函数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风应力向大洋深处输入的能通量()具有明年的年周期,与风应力的分布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极值出现在每年的秋冬季节。(2)中尺度涡活动对的分布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吕宋岛西侧每年8月份前后出现一强反气旋涡旋,12月前后出(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30页)现一强气旋式涡旋,使得分别在8、9月份和12月份前后达到最高值和最低值。(3)整个海区积分之后的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说明风应力对大洋上层地转运动的作用逐渐增强。但是资料的局限性使得该特征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更长时间尺度的资料可以对该特征进行验证与详细分析。

注释

① Wunsch, Carl, 1998: The Work Done by the Wind on the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J. Phys. Oceanogr., 28, 2332-2340.

② Huang, R. X., W. Wang, and L. L. Liu, 2006: Decadal variability of wind-energy input to the world ocean. Deep-Sea Res. II, 53, 31-41.

③ Scott, R. B. and Y. Xu, 2009: An update on the wind power input to the surface geostrophic ow of the world ocean. Deep-Sea Res. I, 56, 295-304.

④ Qu, T., 2000: Upper layer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 Phys. Oceanogr., 30, 1450-1460.

⑤ Wyrtki, K., 1961: Scientific results of marine investig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Gulf of Thailand[A]. NAGA Report 2[R], 195.

⑥ 徐锡祯,邱章,陈惠昌.南海水平环流的概述[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学会学术会议(1980)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37-145.

⑦ 齐义泉,施平,毛庆文.南海海面风速季节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J].热带海洋,1996(1).

⑧ 刘金芳,毛可修,闫明.吕宋冷涡时空特征概况[J].海洋预报,2006(2).

海洋能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暖通空调;可再生能源;应用;环保节能

中图分类号:P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398-02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紧张问题日益突出,开始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发展和进步。在这种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种清洁型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小,资源可再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如:太阳能、风能等,对于缓解当前能源紧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空调是一种耗能严重的设备,特别是一些老旧的空调耗能更严重,面对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在暖通空调中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将可再生能源应用与暖通空调中,缓解了社会能源紧张问题,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经济、环保、绿色、健康、和谐的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形式

(一)太阳能的应用

太阳能在暖风空调系统应用中技能采暖又能制冷。

第一,太阳能采暖系统形式多样,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实现主动性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利用,具有工作温度高、承压能力大等有点。

第二,太阳能制冷。太阳能制冷又分为太阳能压缩式制冷、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和太阳能吸附式制冷。

1、太阳能压缩式制冷,主要方式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再由电能去驱动压缩式制冷系统。但太阳能压缩式制冷,成本高,不适应现在市场化的需要。

2、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溴化锂―水溶液或氨―水溶液的吸收式制冷系统。操作简单,工艺要求低,应用范围广。

3、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具有地热流密度、易波动等特点,是太阳能在制冷方面,应用情景最为广阔的一种。

(二)自然风的应用

风是可再生能源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能源之一,在暖风空调制冷应用中自然风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的条件下时,能够利用室外风满足空调的负荷需要。风作为一种清洁型资源,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三)地下水的应用

水资源本身就是温度低的一种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受气温的影响小,能够直接作为一种冷源应用在暖风空调中,同样它也是热泵良好的地位热源。但是地下水的利用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为它不是一种绝对的可再生资源,如果使用量超负荷,将会造成地下水枯竭,给地区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土壤能的应用

土壤能只要是指地热能。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应用在暖风空调中。我国的地热能起步晚,但是在技术和设备上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展,满足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五)海洋能的应用

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包括一些清洁型、可再生资源如: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和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主体是利用海洋能发电。海洋以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一个天然容量巨大的地位冷热源,为人类制冷供热提供了条件。海水热泵技术应用不断深入,技术日趋完善。

二、暖通空调系统中的节能途径

(一)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

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不仅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节能意识,同时要提高暖通空调设计人员的节能意识,使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节能意识应用在设计理念中,对暖风空调各个部分的设计都要符合标准,了解各个空调的使用规模和使用用途等一些列相关的情况,具体的考虑各自的空调系统,如:对于个别的使用时间与整体其它房间使用时间不同时,可以设立自带冷漠空调机等。避免因为个别情况造成整体上能源的消耗。

(二)暖风空调系统中的部分负荷运作

暖风空调系统大部分的时间内都在负荷运作的情况下,在制冷选择时,在多台冰机组中,可以选择一台冷冰机组将其设置为变频机组,以用于系统在部分负荷运行是,调节空调负荷,从而降低能源损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三)采用节能型的围护结构

在设计中要体现出节能意识,将节能环保意识具体的贯彻落实到实际操作中,采用节能型的围护结构,从节能的角度降低能源消耗,减低空调系统的负荷,从而减少建筑本身冷热量对空调耗能造成影响。暖风空调系统设计者要将自己的节能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目标相结合,采取合理的设计构造,尽可能的降低能源的消耗。

(四)利用可再生能源

冷热源能耗是整个空调系统能耗最多的一个部门,提高空调的节能性,关键就是在冷热源的选择上。暖风空调的冷热源的选择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开发新的能源资源,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利用水资源;在潮汐能丰富的地区,利用潮汐能等。合理的利用能源,降低空调的能源消耗量。

三、暖风空调节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施工管理不严格

暖风空调设计、施工、管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在管理上更是缺少统一的认识,不能全面的落实和贯彻暖风空调节能性。对节能意识不够重视,片面的依靠以往的操作经验,造成空调系统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影响空调系统正常的运行和管理,更谈不上节能的应用。

(二)后期使用管理存在漏洞

暖风空调系统节能工作并不是一步就成的,而是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加强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推广,但是在实际中,对于暖风空调系统的节能只体现在前期的设计和施工中,后期管理缺少有效的应用。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三)缺乏对节能方面的科学评判方法

高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节能技术和手段的提高,但是伴随着不同的节能方案的出现,暖风空调设计人员在节能方案的选择上,缺少专业性的认识和科学的节能评判方法,使节能方案的选择具有盲目性,影响暖风空调人员的节能设计和方案的应用。

四、暖风空调的节能技术

(一)排风余热回收技术

利用交换器,将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分别通过各自的通道流通,热回收装置对室外的新风和室内的排风进行交换处理,从而降低室外的新风,减少空调使用过程中的负荷,排风余热回收技术有效的降低了空调能源的消耗,并且通过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净化了室内空气,提高了空气的质量。

(二)使用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主要是利用资源中的热源,通过压缩机操作,将热源提炼吸取其中的热能,然后将稍微提高的热能传递给高温热源。如:地热能、太阳能、海洋能等自然资源和环境。有效的降低了能源的损耗,科学、合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应用范围广泛,所使用的能源资源丰富,为热泵技术的发展和壮大提高了基本。

(三)建筑的热电冷三联供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加强能源的循环利用,利用天然气进行发电,再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供热和制冷,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加大能源的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节能效果明显。

(四)蓄能空调技术

在我国能源利用和发展过程中,蓄电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和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种技术之一,蓄能空调技术并不是直接进行节能的,而是通过能源的协调分配,配合好各个时段的使用情况,如:将高峰电负荷进行转移,转移到低谷,提高能源的使用率,降低能源浪费。

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问题以成为了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近年来,为了有效的缓解资源紧张压力,建设节能、可持续化发展的新型社会,在能源的使用上,积极的开发研制新型的可再生资源,提高能源使用的节能性和清洁性。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引入可再生能源暖通空调新技术和技能技术,改变以往空调高消耗现象,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益。既节能又环保,对于社会经济的提高和能源资源的合理使用,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敖永安,王书文,马志泓;用热泵作被动式太阳房辅助热源的研究[J];农村能源;1995年06期.

[2] 李国建;冯国会;陈其针;;相变储能电热地板采暖系统蓄换热性能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文集[C];2004年..

[3] 王珑璋.《探讨暖通空调的节能问题与节能措施》跨世纪(学术版).2008(11).

[4] 旷玉辉,王如竹;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我国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与展望[J];制冷与空调;2001年04期.

[5] 朱国才;;我国能源及新能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A];2005年中国镁盐生产节能降耗、利用新能源高峰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海洋能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波浪能 综合开发利用 海岛及沿海地区

1 海洋波浪能开发前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能源的巨大消耗,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能源进口国,发展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成为迫切需求。

目前我国近海岛屿的经济来源主要在海产养殖和海洋旅游两方面,由于电力、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近海岛屿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是一种改善岛屿供电、供水情况的有效途径。可以预见,随着示范工程的运行,海岛生活环境将会得到改善,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解决,这势必会促进海岛旅游经济的发展。

利用海岛自身所具备的自然资源来解决海岛用电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岛屿居民用电、用水情况,提高居民生活条件,降低海岛对大陆输入能源的依赖度;既能解决居民用电问题,又无环境污染。

(1)伴随常规能源的日益紧张以及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新能源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力发展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海岛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度。

(2)海岛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有效地利用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污染和破坏,保护海岛当地环境。

(3)相比较于海底电缆输电的高成本和柴油发电的高噪声、高污染,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节约成本、改善环境。

(4)大力发展大陆近海海岛独立能源系统的建设,形成海岛可再生能源设备的规模化应用格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远离大陆的西沙、南沙群岛、深海钻井平台的深入开发需要有充足的能源供给,海岛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2 波浪能开发利用现状

国内外对波浪能利用的研究已有相当长时间,经历了不少艰难和曲折,英国、日本、挪威等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波浪能发电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波浪能发电装置主要分为沿岸固定式装置和离岸漂浮式装置两大类,而从目前波浪能所采用的转换原理上看大致可分为聚波蓄能式(水库式)、振荡水(浮子)柱式、摆式和筏式等。虽然世界上对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究开发历史不短,也研制了不少试验发电装置(电站),有的容量还相当大,但是目前整个行业尚未达到高度商业化的阶段。

3.1 国外现状

在国外,波能转换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的益田善雄首先开发成功航标灯用微型波力发电装置。在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许多沿海工业化国家陆续开始波浪能开发研究,各类波浪发电装置波浪能转换装置的设计实验层出不穷,以英、日、挪为代表的各国专家在对众多波能转换装置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后,筛选出几种有前途的转换方案,各国相继建成了约20个波浪能转换装置或电站,逐步形成了小规模、商业化的运用开发。本世纪初以来,开发发电成本低、生存能力强的商业化波浪发电装置,成为当前海洋波浪能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最成功的当属爱丁堡的Pelamis Wave Powe公司研制的“Pelamis”波浪发电机。目前,在葡萄牙、苏格兰等地分别有该装置的试验基地,其中,在葡萄牙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Pelamis”商用海浪发电站。

3.2 国内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波能研究开发国家之一,波浪发电技术研究始于70年代,从80年代初开始主要对固定式和漂浮式振荡水柱波能装置以及摆式波能装置等进行研究,且获得较快发展,微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成熟,小型岸式波浪发电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我国波浪能开发的规模远小于挪威和英国,小型波浪发电距实用化尚有一定的距离。

总结来讲,国内现有的波能转换装置通常采用岸线式或近岸式布置方式,它们对装置使用地点的要求十分苛刻,既要求该地区的近岸波浪能足够大,又要求沿岸地形适合相关土木工程建设,另外,此类装置多为固定式装置,存在抗恶劣天气能力差的缺点。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我国波浪能转换装置从上世纪80年展至今,但仍未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综合来看,我国的波能转换装置的研制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较大,尚未形成可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产品。

4 波浪能综合开发利用思路

多元化和综合利用是目前波能开发利用发展的新动向。在海岸工程领域.关于波浪能开发利用的研究和探索正在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结合防波堤等海工和港工设施建造波力电站,可为波能利用开创了新途径,是目前波浪发电行业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电站的土建可以结合工程进行,波浪发电的成本大为降低。电站的吸收波浪能的作用,还可减轻作用在海工建筑上的波浪冲击载荷,提高建设费效比,增加工程可靠性。对于重点发展旅游业,需要建设客滚船和游艇码头的沿海岛屿,为保护停靠船艇的安全,必须建设防波设施,研究比较把防波堤建设与组合波浪能发电系统建设,综合性策划、设计,结合起来建设,可以功能互补、减少重复、节约成本,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海岛的开发建设,还是海岛居民的日常生活,都需要稳定可靠的能源动力作为保障,因此,解决能源问题对于开发与发展海岛至关重要。由于其孤立的地理位置,海洋岛屿无法实现电网覆盖,岛上军民的用电紧张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我国海岛能源利用方式以大陆供给常规能源为主,具体分为海底电缆铺设直接供电及柴油发电两种方式。

海底电缆铺设直接供电普遍应用于距离大陆较近的海岛。离大陆较远的海岛无法铺设电缆,同时海底铺设电缆还会对海底植被和生态造成一定破坏,而且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柴油发电适用于具有一定电力条件(输变电设备等),因距离较远等因素无法通过电缆直接供电的海岛,需要用电只好采用柴油发电的方式,但是柴油发电存在运行维护成本高、燃料运输困难、噪声和尾气排放影响当地军民生活的问题。当内燃机出现故障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维修,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由于地理、气候、成本、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常规能源得不到持续供应,全国多数海岛仍处于缺电、缺水的境况,尤其是在台风频发的东南沿海。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视,相关学者提出了采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解决海岛能源问题的方案。利用波浪能解决海岛、沿海的部分能源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伴随常规能源的日益紧张以及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新能源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力发展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对远程网电和海岛柴油发电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度。

海岛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有效地利用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污染和破坏,保护海岛当地环境。

(2)相比较于海底电缆输电的高成本和柴油发电的高噪声、高污染,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海岛可再生能源,可以节约成本、改善环境。

(3)大力发展大陆近海海岛独立自然能源系统的建设,形成海岛可再生能源设备的规模化应用格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远离大陆的西沙、南沙群岛的深入开发需要有充足的能源供给,海岛从可再生能源发电、海水淡化、植物培植等入手,形成独立的自然循环经济结构,可以为海岛人类生存、长期生活、支撑发展、维护权益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在经济效益上,目前近海岛屿的经济来源主要在海产养殖和海洋旅游两方面,由于电力、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近海岛屿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海洋波浪能开发利用技术是一种改善岛屿供电、供水情况的有效途径。可以预见,随着示范工程的运行,海岛生活环境将会得到改善,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解决,这势必会促进海岛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将这部分能源开发与海水淡化、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养殖、海岛建设、海上旅游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效益上,利用海岛自身所具备的自然资源来解决海岛用电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岛屿居民用电、用水情况,提高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当地人气,降低海岛对大陆输入能源的依赖度;既能解决居民用电问题,又无环境污染;示范工程将为解决近海岛屿供电、供水问题提供大量的实验数据,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为进一步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及其大范围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恩鉴.国外海洋能开发研究的现状及展望.第五届海洋能源利用研讨会论文集.广州,1994:3-18.

海洋能论文范文第8篇

在合作探究的一线实践中,存在如下不足:首先表现为学习过程的形式大于实质。由于组内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业水平与思维能力的差距,加之以自我为中心、孤傲、自卑等心态的影响,以及班大人众,教者无力驾驭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学生合作不足,散沙有余;学有优势者最终以一己之见掩盖众人之探究,使合作流于形式,探究浮游于表象,更有甚者,在本该合作探究的时间内,学有困者则无所事事,谈闲说笑,殊难睹视!其次,即使有较为和谐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出现,其收效也远非预期之佳。以我们的物理学科而言,内容涉及范围广,知识综合性强,仅由课内狭小空间与有限时段,根本难以达到很好的探究目的。例如:九年级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章教学中,本该学生兴趣浓厚,关注程度高,了解较全面。然而,因忙于应试而表现得木然无知,合作探亢过程中,学生既联想不到切尔诺贝利与福岛核事件,更不知酒泉风力发电瓶颈之所在,对于新能源的构想中提不出自己的观念甚至狂想。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虽然在我国强势广泛推开,但其表面的轰轰烈烈却无法实质性较好的提升学习效果,反而勾起人们对政治造势运动的联想,以及缤纷登场的示范课“秀”的臆断。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学根深蒂固,使学生难以适应自主之学习,也无力广泛拓展知识面;第二,德育被应试排挤于无足轻重之位,学生心

理存障难除,既无和谐团结的集体意识,又以自我为中心,造成孤傲与自卑之群,使合作阻力重重;第三,课外没完没了的作业重荷及作业布置重应试轻综合的陋习,使学生的课内讨论由心灵封闭又陷入了课堂的封闭,不利于在浓烈的兴趣感召下大胆畅言,充分思想,百家争鸣,优势互补,合作愉悦,探究高效。

对于合作探究中存在的问题,我常常思虑,坚持寻求破解之策,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得出一种有效应对策略,即首先请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登台主角,使其敢于自主学习,勇于自主学习,乐于自主学习,彻底消除对教师这付拐杖的沉重依赖。而且应创建丰富多样的课外兴趣组织,广泛引入非书本知识,开阔知识视野,增加知识容量,激发学习热情,架设校园与社会连通的桥梁,解除思维的羁绊。同时,作业必须进行创新,由应试巩固练习变为系统研究探索。比如,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章中,布置学生分组写出有关能源的综合型论文,设时两周完成,并装订成册,而后进行师生互评互阅。在试验中,有些学生探讨了对太阳能的转化与存贮,有些学生大胆设想提出了与热能相应的“冰能”概念及对它的利用,也有学生提出了对海洋能源的独有之创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全面系统性,思维创见与兴趣的浓烈性,友好协同与互补共进性,知识的宽泛深入与巩固性,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并使我从中在知识和思维上不断收益。为应试作业所困的学生逃出了题海的围城,在无限的学海中尽情尽致的邀游,使减负增效由不可及变得十分现实。

海洋能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闽台地缘相近,新能源资源结构相似,发展新能源的诉求一致,两地的新能源合作可带来能源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闽台新能源合作既有些有利条件也存在阻碍因素,所以要遵循一定的构建原则,使闽台在新能源合作的措施上先行先试。

关键词:闽台;新能源;合作

一、引言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保证能源安全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闽台两地都是常规化能源极为匮乏的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加大,两地对外的能源依存度进一步加大,环境容量的制约问题也开始显现。相反,由于闽台地缘相近,两地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储量上都极为丰富,两地可以利用有利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等“五缘”优势和紧密的经贸关系,建立起新能源开发建设领域的区域能源合作,实现闽台地区的能源安全,以推动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二、闽台新能源开发状况

海峡西岸的福建地区是常规能源缺乏的地区,受基础储量的限制,常规能源生产增加的潜力有限,这使得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始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台湾地区能源基础储量更是匮乏,其能源供应几乎全部依赖于外部进口,20世纪70年代两次能源危机发生后,台湾地区开始实行能源发展的多元化政策,积极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一)闽台新能源资源储量分布

由于闽台地理位置相似,两地在新能源资源的储量及结构上极为相近。其中,在风能资源方面,受台湾海峡的影响,闽台地区是我国风能资源的最佳风能区,其中福建现有经济可开发量就达200万千瓦[1];太阳能资源方面,福建南部、台湾西南部是我国的资源储量中等类型地区,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2]。在未来具有开发前景的能源中,作为沿海地区,海洋能更是两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性新能源,其中福建在以探明可开发的海洋能中的潮汐能电站280万千瓦以上的就有79座,总装机容量1.033万千万瓦,开发潜力巨大[3]。

(二)福建地区新能源开发状况

在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指引下,福建的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较快程度地发展。其中核能利用项目福清核电和宁德核电已经全面启动;“十五”期间的福建新能源战略重点项目——平潭长江澳风电项目一、二期已并网发电、三期已动工,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福建将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到2010年全省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0万千瓦,风电装机比例争取达到2%[4];生物质能利用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农业废弃物利用方面如农村沼气工程、生物液体燃料等,在生物质能的发电方面也已起步,如利用城市垃圾进行发电的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就取得了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三)台湾地区新能源开发状况

在台湾的现有能源结构中,除核能外的其它新能源所占比例较低。在核能发展方面,台湾的核科技实力总体不强,但在个别领域如核电安全营运与管理、放射性废物处理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其中2004年台湾核能发电379.39亿千瓦时,占地区发电总量的20.93%,占能源供应总量的7.30%[5];在风能利用方面,台湾计划至2010年将风能发电装机容量升至3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之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也已达4%,海洋能和地热能的应用技术也在积极的研发之中。根据台湾“经济部能源局”的规划,至2010年,台湾的可再生性新能源将占能源供应比例的10%[6]。

三、闽台新能源合作现状

由于闽台特殊的“五缘”关系,闽台在经济的合作方面一直较为紧密。其中福建充分发挥其对台优势,率先开展对台小额贸易,率先设立台商投资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这有力地推进了闽台的经贸合作。目前,福建省已成为对台工作平台和渠道最为密集的地区,吸收台资项目、利用台资金额以及与台湾的贸易额都位居大陆各省市前列,闽台农业合作更是位居大陆第一[7]。但在能源合作特别是新能源合作领域,两地的合作却并未起步。

(一)海峡两岸的新能源合作

在能源领域,海峡两岸已展开过常规能源的实质性合作。1995年,大陆中海油公司和台湾“中油公司”决定在台湾海峡中线的珠江口台南盆地与潮汕凹陷区域展开联合勘探作业;2002年,台湾“中油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合作在台湾海峡中线合作探油,揭开两岸公营企业合作的序幕;同年,台湾“中油公司”开始为大陆石油天然气公司代炼原油,代炼的产品经第三地运回大陆,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新模式[8]。但在新能源方面,两岸目前的合作主要还是停留在交流的层次上,在开发建设方面并未展开。

(二)闽台地区的新能源合作

在新能源的开发建设方面,虽然闽台有着共同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愿望,但闽台还未展开过任何实质性的合作。目前两地在新能源的合作模式上仅停留在交流的层面,即两地的学者和业者通过研讨的方式就能源建设、能源节约等能源相关问题展开交流,作为一种初级形态的合作机制,它对寻求能源合作问题上的突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转变成现实的合作上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四、闽台新能源合作不利因素分析

鉴于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海峡两岸仍存在严重的政治对立情况下,闽台的新能源合作可能会受到比其它行业合作更多的政治层面的干扰,市场经济的驱动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同时,新能源投资开发体制的不完善也有可能会成为阻碍两地合作的因素。(一)能源领域易受政治影响

随着台湾当局“”动作的加大,海峡两岸的政治对立进一步加剧。对于影响着地区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的能源来说,能源领域的合作更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在缺乏政治基础条件下的能源合作很难形成制度性的合作,合作的稳定性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对于闽台的区域内能源合作,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宏观层面的政治环境的影响。

(二)能源投资受到台湾当局的限制

在具有应用前景的新能源中,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发电方面,根据台湾“经济部”1991年的“禁止赴大陆地区投资之基础建设项目”,电力能源的发电、输电及配电领域均列在内[9]。同时,由于新能源的开发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的推广,新能源产业极具成为未来经济支柱的潜力,台湾当局现行的所谓“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即一方面对台商投资大陆的规模、领域、技术层次作限制;另一方面把大陆企业拒之门外,不许入台投资对新能源的深度合作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三)新能源开发市场机制尚未建立

为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完善的市场机制必不可少,市场的进出自由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现有的能源市场投资主体中,目前主要是一些行业垄断性企业如大陆五大发电集团、台湾电力公司等,民营资本由于投资机制上的原因不易进入该投资领域。这在限制新能源发挥其潜力的同时,也限制了新能源投资领域合作主体的多样性,从而限制了闽台在新能源合作上的灵活性。

(四)新能源现阶段缺乏市场竞争力

按照现行的财务经济评价体系,在新能源的外部经济性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受技术水平和资源本身特点的限制,新能源的经济指标明显逊色于现有的常规能源,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力量必将使其退出市场竞争。为此,各国都制定了支持本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其中尤以经济激励措施应用的较为频繁。而我国现行的“竞价上网”的电价制度明显不利于新能源的开发建设。

五、闽台新能源合作有利条件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正式实施,闽台的经贸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它对于闽台实现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合作是一个历史的契机。同时,新能源本身的经济特点也有利于闽台展开该领域的合作。

(一)新能源具有供应的非刚性

对于新能源而言,其绝大部分都属于可再生性能源或资源储量极为丰富的能源,在技术开发成熟的前提下,其供应具有非刚性的特点,如核聚变能、海洋能。因此,对于新能源合作双方而言,其不存在合作的负经济性问题,即合作只会提高自身的能源安全度,至少合作不会对双方能源发展造成损害,这是闽台新能源展开合作的最有利条件。

(二)闽台新能源合作具有政策保障

在两岸的经贸交流中,大陆对台商投资一直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台商在大陆除享受外商投资的所有政策优惠外,还享受着“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区别对待政策”。其中在能源投资领域,按照《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能够节约能源的新设备、新材料,属于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新技术、新设备的,都列入了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台湾同胞还可以合作勘探开发大陆的自然资源。这些都为闽台的新能源合作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三)闽台新能源开发具有互补性

在现阶段,新能源未能实行有效的大规模开发主要在于其开发技术的不成熟、开发需要的资金规模过大、在开发利用的条件上存在较高的要求等多方面的限制,闽台在新能源的开发上具有优势互补性:福建可以利用大陆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上的人才优势,台湾具有新能源开发上的产业化运作优势,这其中包括了资金的投入、管理水平和商业化运作等各个方面。

(四)闽台具有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充分发挥闽台之间这种特殊渊源关系,大力推进闽台经贸合作,形成了经济合作互补互利、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目前,台湾已成为福建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市场,同时也是境外资金的第二大来源。截止2006年底,闽台贸易总额458.09亿美元,其中福建对台出口60.92亿美元,自台进口397.17亿美元;福建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30个,合同台资178.12亿美元,实际到资117.13亿美元[10]。

(五)闽台具有新能源合作的地缘优势

在能源的开发上,能源的输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也是未来建立两岸能源共同市场以提高能源安全度和利用效率的内在要求。闽台地处台湾海峡两岸,台湾本岛距离福建最近距离只有162海里,两地的地缘优势为新能源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把海峡西岸纳入到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范畴,对于发挥闽台地区特殊的地缘优势,促进新能源开发合作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六、闽台新能源合作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现有的闽台经贸关系中,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两地在经贸的合作上存在着一定的曲折和波动,为了实现在现有条件上最大程度的合作,闽台在新能源合作体系的构建方面可以按照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现实性与战略性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进行。

(一)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原则

在闽台新能源合作体系的构建上,首先应从建立微观层面的合作方面切入,即按照市场经济运行原则,以新能源市场作为基点,通过微观经济主体即能源开发企业之间的合作达到利益上“双赢”目的,这可以避免新能源合作一开始就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从而有序地推进该领域合作的深入开展;在微观合作深入以后,通过经济的力量推动宏观层面合作的建立,即管理机构的参与,以制度化实现合作的稳定性。

(二)现实性与战略性相结合原则

鉴于目前台湾当局在政治上的“”意识,海峡两岸在政治上短期内恐难有大的突破。在政治推动下的新能源合作有困难的情况下,可在遵循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先搁置合作中的政治分歧因素,合作中采取政治与经济暂时分离的原则,近期通过灵活、务实的方式实现闽台在新能源开发的合作;在两岸的政治分歧减少和经济一体化程度得到提高的前提下,远期构建闽台新能源的全方位合作。

七、闽台新能源合作体系的构建措施

在闽台新能源的合作上,由于两岸目前尚未有合作的先例,两地的合作需摸索着前进。在闽台新能源合作双向开发有困难的情况下,福建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先行先试,探索闽台新能源合作平台的构建问题,以推动合作的突破与深入。

(一)先行先试,实施新能源合作特殊政策试点

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支持海峡西岸”提到解决的层面来考量,福建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凸显。为了发挥福建的这种独特优势,在目前两岸能源合作渠道并不畅通的情况下,福建应积极争取国家把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海峡两岸新能源合作的试点地区,给予两地能源合作更多的政策支持,实行新能源合作政策的先行先试,在条件成熟时,按照WTO所认同的授权原则,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政策试验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特派或授权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与台湾有关方面商谈制度性一体化下的能源合作,为两地能源合作提供更有效地制度保障[10]。同时,福建也可给予最大的地方政策扶持,以促进合作尽快进入轨道。

(二)循序渐进,建立以微观促宏观的渐进合作

在海峡两岸的经济交往中,台湾当局虽然会考虑经贸发展对台湾的政治影响问题,但大陆经贸政策也会受两岸经贸发展的客观现实制约,即每项经贸政策的调整与变化,往往是对在技术与行政上无法有效阻止既成的事实进行追认[12]。因此,在新能源的合作方面,可以先实行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在企业的合作全面深入以后,通过经济的力量决定政策的走向,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最终实现官方层次的合作。

(三)实行人才合作,建立新能源信息咨询平台

信息咨询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提供信息和智力服务,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完善的辅助信息。为了提高闽台新能源合作上的效率,有必要最大限度的整合双方在本领域的人才优势,建立起新能源信息咨询平台。通过信息咨询平台,可以在新能源的投资方向、双方资源的整合、投资的融资等方面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化,从而促进新能源合作一开始就向科学化发展,并进而降低合作双方的投资成本与风险,合作的效率与效益相应也就得到了提高。

(四)加快技术研发,建立技术开发领域的合作

在现阶段,新能源的发展较为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新能源的技术发展还不成熟,这直接导致了新能源产业经济指标的不佳,从而影响了新能源发展的市场竞争力。技术的创新需要伴随一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福建可以通过创建海峡西岸新能源技术创新园的方式,充分利用台湾的资金和产业化优势和大陆的人才优势,通过最大程度的比较优势整合,实现新能源开发技术的创新,从而为闽台新能源的下一步合作打下基础。

(五)挖掘能源效益,建立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

在开发技术取得突破后,下一步即为开发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新能源资源。对于新能源资源的开发来说,其存在着初始投资规模大,资源出力不稳定等特点,资源开发的风险较大,为此,闽台可以通过共同参股成立新能源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下实现在新能源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近期内,优先发展现有技术水平下福建境内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新能源资源并逐步推至祖国大陆的其它地区,远期开发台湾地区及至共同进入国际新能源开发市场。

(六)深化能源合作,建立闽台能源共同市场试点区

在闽台的新能源合作中,为了最大程度利用双方的新能源发展比较优势,实现两地新能源共同发展,最终实现能源供应对经济发展要求的支撑,在合作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后,两地可以通过建立区域能源共同市场的方式,实现能源使用的最优化配置。在建立闽台能源共同市场过程中,牵涉到闽台能源资源的输送、能源价格的改革、能源政策的制定、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等多个方面,这需要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建立并完善。

八、结束语

海洋能论文范文第10篇

在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在节能减排中发展地方经济,已成为当前各界专家学者重要的努力目标,如何在高校建设重点学科以促进能源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更是其中的关键之点。

集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何宏舟教授作为福建省“热能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多年来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带领团队进行化石燃料清洁燃烧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在无烟煤清洁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工业过程节能、可再生能源转化利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贡献。

学科、平台、团队、专业“四位一体”的建设

通过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学科,何宏舟教授带领集美大学一帮同事进行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科、平台、团队“四位一体”的建设。他十分重视把科研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注意通过学科建设夯实科研团队的研究基础;通过平台建设凝练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通过专业建设突出科研团队的研究特色。

在学科和团队建设方面,作为学术带头人,他秉行“以好的作风带人,带出作风好的人”;做到了“把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发挥好,把团队成员的智慧凝聚起来并决策好,把团队成员的力量团结起来并使用好”。他带领团队一帮人积极组织申报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依托集美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自主设置建设了“船舶与海洋能源工程”(船舶与海上装置能源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积极组织申报建设了“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同时,积极参与集美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负责承担了船舶热能动力装置节能减排方向的建设任务,为集美大学成功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平台建设方面,何宏舟教授带领同事一起完成了“热能工程专业实验室”项目的申报与建设任务;完成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项目“材料与力学基础(含热工流体)实验平台”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专业实验室项目“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的申报、立项和建设工作,完成了集美大学高校服务海西重点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建设了“集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中心”,这些实验室项目的建设大大地推动了集美大学能源学科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也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省能源学科的发展。

辛勤的付出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近年来,何宏舟教授领衔的集美大学能源学科先后获批了福建省“热能工程”重点学科、“福建省能源清洁利用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福建省能源清洁利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清洁燃烧与能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省“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省级特色专业、“传热学”省级精品课程等各类平台和称号。在他的带领下,这支年轻、充满朝气的团队正进发出不可忽视的成长力量,在发展壮大中不断地展示出自己的研究特色与优势。

用“嘉庚精神”指导教学实践

“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陈嘉庚

集美大学作为一所多科性大学,办学历史始于1918年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师范学校。陈嘉庚先生曾结合自己立身处世的感悟概括提炼了“诚毅”二字作校训,学校在9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的办学理念,何宏舟教授也是这一精神的践行者与弘扬者之一。时至今日,无论平时的行政事务有多么忙碌,他都坚持每学期至少给学生们讲授一门专业课程。近五年来,何宏舟教授承担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热交换装置》、《锅炉原理》等7门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优良,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在何宏舟教授的治教办学理念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上好课。他认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他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单一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治学方法,以及教给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采取案例教学、比拟教学,精讲多练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同时注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他经常将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到的健康理念与学生分享;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引导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他认为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教师做好自身的科研工作,对其教学工作有非常重要的良性促进作用。在何宏舟的教学工作中,他善于将自己做科研的思维方法移植到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他也善于把自己的科研工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教会学生如何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提炼形成科技创新课题。通过这种融科研于教学的做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的效果。他把这种做法称为科研对教学的“反哺”。

多年来,在何宏舟教授指导的学生中,有的荣获了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有的荣获了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有的荣获了“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有的荣获了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等,也有的通过参与他的课题研究而在本科学习期间就发表研究论文的,还有的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而申报国家技术专利……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不断成长

福建省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缺油少气,主要的能源资源是无烟煤。围绕着福建省能源资源的开发及其高效利用的目标,本着“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理念,近年来,何宏舟带领其研究团队积极开展无烟煤的清洁燃烧和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科技部星火计划课题“金属硅冶炼过程中的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省基金项目“福建无烟煤颗粒在CFB锅炉中燃烧特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脱硫对电除尘影响的工业实验研究”、“CFB锅炉燃烧福建无烟煤炉内脱硫脱硝及传热模型研究”、省科技重点项目“CFB锅炉清洁燃烧福建无烟煤的技术研究”、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粉体工业锅炉清洁燃烧福建无烟煤技术开发”、福建省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重点项目“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热能的海水淡化装置研制”以及能源基金会中国可再生能源专项“福建省建陶行业节能潜力分析研究”等1O多项紧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研究;主持完成了“高效节能旋流分离器的结构仿真设计与试验开发”、“20t/h级高效燃烧福建无烟煤的cFB锅炉技术开发”、“XP-S-IV型高效节能旋流除尘器研制”等多个市厅级科技重点项目开发;另外还主持完成了近10个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完成的项目研究经费超过了800万元。

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实践中,何宏舟的研究团队也在不断成长壮大,并形成了“以项目组织人,以研究培养人,以技术服务人”的良性发展模式。在何宏舟教授的带领和努力下,近年来集美大学能源学科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已成为福建省能源技术开发和能源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引起了国内外同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上一篇:探索科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