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9 17:29:10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经研究,决定对全县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了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河北省教育厅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衡水市委办公室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落实情况,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有关政策举措,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

二、调研内容

1.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全面了解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河北省教育厅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是否研制出台县级层面实施办法。重点摸排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兼职情况(专职为校内专任和一专多能教师,兼职为校外聘请教师)师范生比例、学历、专业背景、职称、在职培训等专业发展情况及效果,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具体举措。全面了解改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吸引力等情况,重点是职称评聘、在职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采取的具体举醋。

2. 思政课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情况。系统了解中小学思政课保障规定课时、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材内容、教研队伍建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情况,深入分析目前中小学“大思政课”开展和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思政课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研共同体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采取的具体举措。

3. 提出意见建议和改进举措。深入分析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短板,围绕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举措,以及需要中央、省、市层面予以推动解决的意见建议。

三、调研方式

此次调研采取面上摸底和重点调研的方式进行。

1. 面上摸底。各乡镇对属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情况进行摸底,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分析存在问题原因,并提出下一步改进的思路举措和意见建议。

2. 重点调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牵头,会同省教育厅组成调研组,围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情况对县市区中小学开展实地调研,视情了解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实地调研名单、调研时间等另行通知。

四、有关要求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2

5月19日上午,围绕我校思品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工作实施的一系列工作,我校领导与思品教师进行面对面视频会议。校长毛永红、教务长贾永安、全体党员和思品教师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毛永红校长主持。

在短短的2个小时会议中,思品教师结合自身教学情况,对我校思品理论课建言。思品教师们建议,要提升对思品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集上下之力完成思政质量年各项工作;加强与兄弟院校交流,打开新眼界;加强思品教师培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等等。校领导们认真听取思品教师的建言后,针对性提出各项工作的指导意见。

毛校长作主题发言。她说,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继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又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品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品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坚定了把思品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和决心,为我们推进思品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毛校长强调,我们要深刻领会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重要意义,全面准确把握思想精髓和核心,提高政治站位办好思政课,努力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品课教师队伍,把思品课办得越来越好,进一步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毛校长说,我们要牢牢把握学校发展正确方向,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是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讲党课、讲形势政策课,带头联系思品课教师,将党委委员听思品课落到实处,配齐建强思品课专职教师队伍;二是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严格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立足保山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一批精品课程特别是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等,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六个一”评选,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规划,落实思想品德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三是推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毛校长提出,要立足我校”十三五“规划发展,要加强探索我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充分融合,形成我校思品教育的特色,并从中发挥我校大思品的育人作用。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3

关键词: 新升本科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体间性

单子式主体教学模式正在走向黄昏,根本原因在于其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的“硬伤”,有悖于教育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的实质在于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衔接起来,促进学生主体品质的生成和发展,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然而,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施主体间性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因此,必须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促成主体间性合力的目标,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05方案”实施以来,新升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依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1.在教育教学观念方面。部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缺乏,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薄弱。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研究亟待全面启动。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学科建设成效还不够明显。一些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不够重视,活动参与面不够宽,缺乏制度化的长效机制等不足。3.在教学条件与利用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授课班级规模过大,教室缺乏扩音设备,教学手段滞后,办公用房紧张,教研场所缺乏。这种捉襟见肘的窘境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的开展。4.在课程建设方面。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缺乏。课程质量标准及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的采用率仍需提高。教学手段亟待改进,多媒体教学技术使用面过于狭窄,很多教师未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缺乏。实践教学仍是“软肋”,亟待加强和改进,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也有待完善。5.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学管理力度仍需加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实施办法和质量监控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执行力度有待加大。各教研室教研活动开展的质量仍有待提高等。教研室存在某些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特色不够鲜明等不足。6.在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方面。学风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结果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到课率、听课率、抬头率不够高,作业不交或不按时上交,抄袭论文,考试作弊,考核成绩差等现象在各个新升本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注意课堂教学,忽视对学生的课外指导和服务工作,未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和研究学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7.在教学效果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仍需要进一步增强。调查结果表明,新升本科院校部分教师责任意识薄弱,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没有真正确立起学生主体地位,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习惯于居高临下、耳提面命,讲大话空话套话,缺乏数据分析和事实佐证,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生活,枯燥无味,在学生学习方法和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方面缺乏有效、细致的指导,学生听课率、抬头率低。此外,实践教学保障体制机制不健全,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经费有限,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很多教师长期没有外出参观考察的机会,教学素材贫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困难和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合力尚未真正形成。可见,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有效发挥主渠道作用,必须寻找对策,有的放矢,着力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

二、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的路径思考

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高扬主体精神,在促成主体间性合力上做足文章,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学院领导、教育行政主管人员等诸多主体的作用,统筹整合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资源,凝心聚力,多措并举。

(一)建立健全内在激励机制和外在约束机制是提高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涵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主体间性教学范式实施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前提。新升本科院校应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等教学竞赛活动、教研室建设检查评比活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活动等一系列重在调动教师内在积极性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师得以崭露头角,实现自身价值。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教学工作规范,出台教学事故与教学差错认定办法,从外在规范约束教师教学行为,以便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加快改善教学物质保障条件是提高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目前,不少新升本科院校办学经费十分有限,教学基础设施落后,生均教学资源占有率偏低,远远满足不了正常教学的基本需求,授课班级规模过大,80人一个班,甚至还有上百人一个班的情况。教室缺乏扩音设备,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只有少数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室。一些院校苦于教学场地有限,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排在晚上甚至双休日来上,连续授课3节,广大师生叫苦不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没有图书资料室,即使有也是极其狭窄,只有少量图书资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行政办公用房紧张,教研室没有独立的教研场所。教学软件研发与应用缺乏应有的物质技术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投入不完全到位。没有实验室和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实习基地缺乏。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够多。所有这些已成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深化教学改革,激发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严重制约因素。加快改善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条件,改进教学手段,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动力

调查表明,相对于其他公共必修课而言,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度比较大。公共体育课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等级考试的压力,学生不得不学;就业指导课与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学生易于接受。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特征决定自身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较大距离。假如不能缩短思政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教材体系转换成为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使学习思政课成为学生内在需要和自觉自主行为,教学实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在教学检查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沿袭旧的单子式主体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师生主体双边互动交流,以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欠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坚持德育为先,又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要坚持全面发展又要提倡个性发展,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弘扬、确证和持续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四)加强薄弱环节是提高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质量的决定性举措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短板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必须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同样,要提升整体教学品质,除了鼓励支持教师争先创优外,加强薄弱环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譬如要做好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切实开展传帮带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启动网上选课和评课系统;着力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否则,这些处于相对劣势的“短板”可能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质量和水平的负面因素。

(五)加强检查评估是提高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教学检查评估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学检查评估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狠抓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步骤,是监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开展教学检查评估,有利于实现评和建两大功能、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保障教学中心地位、优化基本教学条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应该说,中央和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相当重视的。但是,各个高校尤其是新升本科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的程度未必达到中央和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在大力倡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先进教育理念的现实背景下,出于政治责任和对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深切忧虑,笔者以为,新升本科院校的主管行政部门应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对新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检查评估工作。检查评估时,应着重检查一下指标: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情况。教社政〔2005〕5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和学院领导变动等实际情况,建议对原来已成立的河池学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成立以学院党委书记为组长,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院长为副组长,有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宣传部、学工处、财务处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与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2.是否有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件所指出的:“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3.是否每年召开1次以上校党委或行政会议,专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并能及时落实会议决议;分管领导是否能定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次,是否制定有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定位准确,思路明确,并有具体的实施计划。检查方法是查阅学校文件、会议记录。4.“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上述文件精神,切实解决教学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课堂教学课时偏少、无固定课程表、教研活动难以有效开展、质量难以保证等困难和问题。5.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教学、办公的设备投入情况。包括专用图书资料室应有图书资料教师人均占有量、教研室是否有独立的教研活动场所;是否配备有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及电教设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声像资料;课堂规模和排课情况。6.思想政治理论骨干教师参观考察情况。《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骨干教师参观考察活动的通知》(教社科〔2009〕4号)指出:“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师培训的方式和途径,、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进行参观考察活动。从今年暑期开始,两部门每年寒暑假组织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进行参观考察活动。各地各高校也要从今年开始,每年寒暑假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进行参观考察活动。”“高校组织的参观考察由学校组织实施,所需经费由学校统筹解决。”7.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情况等。必须指出的是,在检查评估时,专家、领导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善于倾听师生员工的心声,敢于为师生员工讲真话、争取应有权益,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人浮于事、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等形式主义、作风。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4

[论文关键词]萌芽;探索;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两课;98方案;05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既是一门传统学科又是一门新兴学科,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基础”课的学科建设经过多年探索、突破、改革、创新和不断完善、整合而走上今天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基础”课是2005年由原来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立为标志开始萌芽,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初期正式开设并命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研究开始关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探索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的新内容、新机制、新手段和新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此也进入了改革探索的新阶段。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科学化的同时,教学研究开始关注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问题。如1980年大连工学院率先开设“思想修养”课,后来全国各高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类似课程的讲座和专题如思想品德教育、人生哲理、人才成长与修养、职业道德、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道路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WWW.lw881.com与此同时,有关方面的教材、著作和刊物相继出版,相关的学术讨论和论文纷纷发表,党和国家宣传、教育部门也在加大研究规划力度,不断制定、出台支撑其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方案。

1982年l0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通知》指出,有计划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通知》还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组织实施。主要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讲课,电可请校内外其他同志讲课。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专门的教研室,设立少量专职人员。至此.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课程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人生观教育的重要途径。90年代中期逐步得到完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起,简称为“两课”。

198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通知》除规定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机构等,还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应纳入教学计划并考核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课和形势政策教育平均每周两学时,由各校根据情况统筹安排。思想品德课教学时间不得任意挤占。”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课堂讲授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相结合”等。

1985年国家教育部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两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教育,其中,思想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课。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提出了“因校制宜地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开设五门课程:《形势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这五门课程的开设基本上确立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完整课程体系。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我国高校“两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993年7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提出了进一步对“两课”教学进行改革。会议报告提出:“两课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改革,根本途径和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标和要求是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针对性’’“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邓小平所指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应成为‘两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国家教委在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四所国家教委直属院校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三所部委或地方院校作为改革试点联系学校,全国各地有近四十所院校被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各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充分依靠广大教师,经过充分准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进行了积极努力和艰苦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教学试点方案。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加强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和学科建设,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

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品德课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推动‘两课’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以建设,把‘两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加以建设”。《意见》提出,“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意见》还对“两课”的主要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两课”课程体系。《意见》对高校“两课”教学时数做了调整,提出了各级各类院校四年制本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数为教学计划内不少于85学时,专科不少于68学时。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合理确定上述各门课程的学分,切实保证规定的学时。”

1995年12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保证高等学校德育有效实施,根据《教育法》制定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大纲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实效。大纲规定高校思想品德课应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和形势政策课程。

1996年3月在全国高校“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两课”教学改革的指示,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方针,全面总结和吸取1985年以来“两课”教学改革的经验,特别是改革试点的重要成果,注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教学秩序的相对稳定性,要对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做出统一规定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发挥“两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保证“两课”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1997年6月第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步伐。

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正式提出了高校“两课”教学的课程体系即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在内的八门课程的设置即所谓的“98方案”。1998年6月,、教育部联合颁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1993年以来,为适应形势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两课’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积累了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当前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主要任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基本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1999年7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至立对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对新方案实施工作的领导。高校党政领导要深入第一线,了解和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第二,要加强对教学中热点、难点的研究,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第三,要大力坚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为贯彻会议精神,高质量地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1999年12月3日,教育部社政司印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在充分肯定“两课”教师队伍整体情况较好、工作富有成效的同时,指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应改进的地方,关键是要提高“两课”教师自身的水平。为此,该通知提出:为改变“两课”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的状况,要在1999年致2004年间,使3500名左右在任“两课”专职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的方式,获得硕士学位。

2000年3月22日,教育部社政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评选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设置新方案,决定从2000年到2002年分三批进行“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的评选和制作工作。2000年下半年,教育部社政司根据近年来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和当前高校思想理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决定启动教学基本要求修订工作。

2001年7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要把贯彻《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目前正在进行的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课程新方案的工作结合起来,同“两课”教育教学中正在进行的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两课”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现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也对高校特别是“两课”教育教学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2003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在内的“两课”应全面地渗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用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全面修订“两课”教材,切实抓好“两课”教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培训。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之后,、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凋研,为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新方案的提出和实施奠定了可行基础和经验准备。

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意见》还指出,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2005年3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内容全面,要求明确,操作性强,规定了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的课程设置,并且规定了本、专科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学分都是3学分,用学分固定学时,科学灵活,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对“基础”课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提出了具体规定,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校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实施方案》还对“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做了规定,“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到此,“基础”课已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门比较成熟的新兴学科。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5

――干部受教育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通过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更加牢固地把握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更加自觉地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紧密地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胡琦今年38岁,在市司法局一家下属单位工作。

2013年8月28日,胡琦正在外办事,手机突然响起。

“市司法局将举办三天脱产政治学习。请交接好部门工作。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林育均将亲自上课……”

“政治学习?”放下电话,胡琦纳闷了。

从源头抓起

“一些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眼睛向上的情况――对领导指示比较重视,对基层意见不够上心;一些领导干部出主意、作决策,有时凭主观愿望和经验主义,没有充分考虑到基层和群众的实际情况……”2013年8月初的一天,在林育均参加的一场意见征求会上,基层干部、群众踊跃发言。

“干部习惯于‘眼睛向上’的根源是什么?”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是什么?”

“我们干部最欠缺的是什么?”

仔细消化众多意见后,林育均脑中产生了三个疑问。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后,市司法局展开了多次调研,收集到基层意见建议855条。

深入分析意见建议后,局党委班子发现:这些问题,直指党员干部的“心”。

“司法行政机关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政府职能部门。”林育均说,“只有党员干部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局党委班子的答案是:从源头抓起――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

但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和司法行政业务工作不同,思想政治建设不容易量化为硬指标。

如何让“软指标”也能“硬”起来?

为寻找答案,从7月下旬开始,局党委班子接连召开了26个调研座谈会或片区会。

针对各方意见建议,局党委班子提出应对之策:覆盖基本面,保障困难点。

“三全保障”覆盖基本面

2013年7月20日,局机关礼堂。

来自局机关、直属单位和老干部党支部的党员干部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听课。

一堂题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弘扬优良作风》的党课正在进行,主讲人是林育均。

一连四天,党员干部们集中参加了四个专题讲座。

这次集中学习,仅仅是市司法局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阶段的一个场景。

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市启动后,市司法局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行了全面创新,重中之重就是做到全覆盖。“提升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首先要保障对基本面的覆盖――帮助全体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群众路线的内涵,教会他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市司法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蒋继华说。

为此,局党委班子提出了群众路线学习教育“三全”保障制度。一是全脱产集中学习。为党员干部配发了中央指定的五本书、编发了一套自编学习资料,组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集中脱产学习。其中,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3次。二是全过程集中辅导。组织举办了四次专题讲座,邀请市委党校、西南大学的三名教授授课。林育均先后六次为机关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和基层监所民警职工上党课。三是全方位专题讨论。通过四个半天的专题讨论,党员干部在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政治纪律、宗旨意识等方面有了更高认识,形成了以强化“五有”群众观、推广“五情”工作法、建立“五主动”群众工作机制、创建“五好”监所、迈好“五道坎”、照好“五面镜”等“六个五”为主线的群众工作思路。

在“三全”制度保障下,一套覆盖全市司法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逐渐形成。

“学习补课”突破困难点

2013年8月29日下午,九龙监狱。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心里对群众的感情没了,金钱欲、权力欲却膨胀了……”一名职务犯罪服刑人员,正向13名领导干部讲述自己的堕落之路。

胡琦站在人群中,心灵被深深震撼。

不久前,胡琦所在的工作的单位由于“教育实践活动走过场、思想政治建设不力”,被局党委列为“工作困难点”。

困难点如何突破?

针对一些基层单位“走过场”问题,市司法局推出“补课”制度――林育均亲自拟定补课方案。

很快,胡琦接到学习通知――和其他12名干部一起参加历时三天的“回炉学习”。

第一天是反面教育――在九龙监狱,听五名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接受廉政教育。

第二天是正面教育――在红岩村、渣滓洞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先烈事迹教育。

第三天是理论教育――集中学习中央和市委领导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系列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

8月31日下午4点,市司法局大会议室。

胡琦有些紧张――三天“补课”结束,他和“同学们”即将进行思想汇报。

面对局党委领导,“同学们”一一上台。

轮到胡琦了。他捏着汇报稿,站起身。

“三天思想政治学习,让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偏离群众路线,就是堕落贪腐之路的开端!”

“补课”之后,广大党员干部也深受触动,开始了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升华。

“三引领”推动政治教育“外化于行”

2013年8月6日,市司法局针对少数群众反映的律师公证行业收费不规范的问题,开展了全市律师公证行业专项治理工作。对违法违规的个别律师事务所和执业律师,分别给予停止执业、警告并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并启动了立案调查。

2013年8月19日,市司法局出台了《关于建立“五主动”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40多项为民服务工作举措,着力解决群众意见反映难、群众纠纷化解难、群众权益维护难、特殊人群回归难等问题。

2013年9月的一天,渝州监狱一名民警用警车截住了一辆即将闯入闹市区的失控车辆。渝西监狱自发组织30多名民警,帮助驻地附近的农户收割稻谷。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汪志胜,从人贩子手中救回一个小女孩……

一系列变化,在司法行政系统悄然发生。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阵风,必须持续发力方能见到长效。为此,市司法局出台了“三引领”制度。

一是领导干部引领。局党委班子成员带头参加专题讲座和学习,形成“上级带下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是先进典型引领。以刘玉美同志为榜样,大力推广“五情工作法”,不断提升司法行政干部服务基层群众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考核监督引领。市司法局作出明确规定,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处室工作和处长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极大地解放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思想。1980年1月《人民教育》发表题为《各级学校要深入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的评论员文章。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要加强各级高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1984年 9月22日教育部发出《改进和加强中专、中师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中专、中师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武装学生,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一代。1985年的“85”方案中,要求高校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党和人民正在进行的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事业与青年一代的密切关系及崇高责任,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教育,最主要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社会现实出发,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大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为主要任务。

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为主要任务。(1986—1991年)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加强马克思主力理论教育以及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1986年3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讨论会,拟定“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共产主义人生观”、“政治经济学”、“政治常识”6门政治课的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稿)。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要善于运用建设和改革的现实成就和群众的切身经验,进行生动的理想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同各种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同群众的思想状况结合起来;要努力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建设好一支精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1987年3月17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积极稳妥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1987年6月15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指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任务是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帮助研究生切实解决好根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用以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社会思潮以及指导科学研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阶段,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任务(1992—2004年)

自1992年春开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推进社会进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一系列积极作用的同时,市场经济也存在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在思想道德领域里表现为某些领域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一部分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模糊,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滋长,这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完全相悖,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造成了消极影响。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印发的通知》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0年2月,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为主要任务(2004—今)

在当今国际国内复杂的环境中,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 发 [2004]16 号),《意见》分九个部分: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五、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六、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七、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八、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九、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2005年4月,、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在五四期间广泛开展“勤奋学习、成才报国”主题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更加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五、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发展历程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等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点,及时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可喜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新的挑战任务。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7

论文摘要: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定位显现出明显的课程综合化倾向,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征。从综合课程的视角,用综合课程的理论来审视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将会产生许多新的认识和启发,对于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推进和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较以往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2004年3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实施以后,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对新旧课程标准对比与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其中较一致的认为旧的课程标准是大教学小课程的取向,新的课程标准则是大课程小教学的取向。然而较少有人从课程理论的视角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审视。因此,借助当前课程改革发展一大趋势的综合课程理论,从综合课程的视角来审视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将会获得许多新的认识和启发。

一、课程综合化与综合课程

课程综合化是当前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取向,它是协调制约学校课程的社会、知识、学生这三大因素的一条重要渠道。所谓“综合化”是一种关于事物状态或主体所具有的思想意识的描述。课程综合化主要是指人对课程所持有的一种看法或观点,它属于课程设计思想的范畴。它认为学校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综合性的发展,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综合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为改造社会发挥作用,并在其中逐步实现整体的自我,获得当今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学校的课程应该是把社会和学生协调在一起的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能让学生系统学习的综合性的课程知识。综合课程则是指具有综合特点的一类课程,属于课程实践层面的范畴。是在课程综合化思想的指导下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的全息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 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因此可以说,课程综合化是综合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综合课程是课程综合化在课程实施中的体现,开设综合课程是课程综合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于课程综合化的模式,一般有科际联系模式、跨学科课程计划、学科性综合模式和一体化课程模式等多种模式,相应的实践中的综合课程也就形成相关课程、交叉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以及经验课程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综合性质的课程表现出如下特征:

1.所涵盖的课程内容既有学科知识,亦有学生获得的主体体验,贴近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

2.以统整或去边界的方式将所有课程内容组织在一起,强调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整体性。将所有课程内容组织在一起的依据是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既可以是课程内容属性的关联性也可以是课程内容价值和功能的关联性;

3.实现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的双重综合;

4.其价值、职能表现为消除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相关能力。目标通常不仅指向学生知识的增广和统整,更注重指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5.具有极强的自由灵活和开放性。

二、从综合课程的视角审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定位

2004年3月2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实施,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了全新的系统阐述,体现出极强的课程综合化取向。

1.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定位体现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 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一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性质的定位,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不能单纯的以某一学科知识为基础,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核心的整个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为支撑;不能只是进行书本知识传授的政治理论课,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能促进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和学生“三观”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性质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2.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基本理念阐述中的综合取向。新课程标准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提出了五点基本的课程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些基本理念综合考虑和协调处理了制约学校课程的社会、学科知识、学生三者之间关系,充分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综合化取向。

3.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完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具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并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不仅指向了学生知识的增广和统整,更注重指向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和发展。

4.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计思路的审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模块按主题划分,必修模块的主题按照生活逻辑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譬如二《经济生活》进行了如下设计:选修模块课程内容与必修模块的课程内容相比反而体现出较强的学科知识逻辑,譬如二《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模块设计为: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三)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五)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这种设计思路体现出了较强的按照学科历史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倾向。这种选修和必修不同的课程设计思路体现出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形态多样而非单一,组织形式灵活且开放的特征。

5.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实施建议中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提出建议。在建议中多次体现多元性、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和统一性。譬如:在教学建议中主张要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评价时建议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可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实施建议等无不折射出课程综合化的价值取向,展现学科内综合的特征。

三、从综合课程视角审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意义

具有明显综合课程属性和特征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改革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中借助综合课程的理论来认识和研究,借助综合课程的实施方式和策略灵活多样的组织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1.可以借助综合课程的课程理念来促进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受传统分科课程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常常把课程的价值视为对知识的追求和占有,只重视求知的结果,而无视求知的过程;只重视研究系统的知识,而无视探求知识的方式;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无视能力的形成和情感的培养。在教学中习惯于把知识学习作为唯一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单一。新课改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形式主义、只会教教材,不会用教材教等等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综合课程意识,没能从综合课程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因此,只有从综合课程的价值取向出发,认识综合课程与以往分科课程的关系,了解综合课程的价值和要求,才能根本上转变教师传统的分科的学科知识型课程观,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正真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课程目标的价值,深刻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并自觉的按照综合课程的要求组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终极目标。譬如,知道了综合课程的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学生知识的增广与统整、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就可以深刻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的确立的依据和实现的价值;再譬如,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综合课程不仅要对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进行研究,同时也要涉及到综合课程的育人目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不能企图用单一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方式来实现综合课程的目标和价值。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多种教学和学习方式的价值所在,从而主动的探索和综合运用。可见,从综合课程的视角审视高中思想政治课,用综合课程的理论来认识课程标准,广大教师不仅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知道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理念和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这些目标和理念,并能促使其在教学中发挥自觉性和能动性,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可以运用综合课程理论有效的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避免实施中出现低效和偏差。(1)可以防止课程实施中出现目标偏差。根据综合课程理论,综合课程从目的来看可以分为结构型的综合课程和功能型的综合课程。结构型的综合课程强调在课程领域内知识结构的重组,注重再统一原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课程形态,它试图突破分科界限,但对分科结构持一种尊重态度。而功能型的综合课程则完全打破分科结构,把知识看成是促进综合经验增长的一种资源,注重学习主体在探究活动中,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知识。功能型综合课程可以说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分科与分科、分科与社会、分科与学习者的整合,是综合课程发展的最终趋势。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充分体现了不是结构型综合课程而是构建功能型综合课程的取向。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就要把握好这一功能型价值取向,防止把目标仅停留在对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上。最终顺利完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目标,全面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功能。(2)可以防止教学和学习活动方式的僵化和匾乏。综合课程实施必须是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方式。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则具有综合性、创造性、探究性、开放性、层次性、主题性的典型特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除了灵活运用课程标准倡导和建议的教学方式外,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灵活多样的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方式。(3)可以防止教材编写和选用的不当。综合课程教材有特殊的编写要求和编写标准。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结构框架组织教材内容,高年级的综合教材尤其应当注意这一点;同时综合课程的教材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综合课程教材在编排顺序上各部分知识之间以及每一部分内容知识之间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应有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在表达方式上要注重给学生提供活动和探索的机会,提供科学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过程。新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教材实行审定制,各种版本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将会不断的编写出来并被选用。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制和选用中可以借鉴综合课程教材的标准加以考量,编制和选用高质量的教材。4.建立立体式高中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综合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内容的综合性等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综合课程的评价不能采取单一的纸笔测验,必需采取综合的立体式评价体系。从综合课程的视角审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其评价不仅要有对知识目标的评价,还有对能力的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对这些不同侧面的评价还要有适宜的方式方法:不仅关注目标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家长、社会、学生自身的评价。构建起多元主体、多种方法、多个角度的立体式评价体系。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8

[关键词]高校党建;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理论上取得的突破与创新,更加清晰地标示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脉络与前进轨迹。在此,笔者从理论创新角度对新时期我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就做一总结和论述。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高校党建工作进入深入反思和全面发展阶段。本阶段,我国高校党建的重点是转变以前防守应急为主的工作方式和阶段性教育与管理目标模式,以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与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途径为中心内容,初步确立并逐步完善了高校内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体制。新时期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任务新要求,整体规划大学德育体系,努力探索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新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深刻总结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了改进学校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完善学校德育的管理体制,加强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等基本要求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纲领。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试行)》全面规划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德育体制,体现了把高等学校德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建设的思想。

1996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大“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推动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199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开始把素质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视野,强调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2000年,中央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讲话中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004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地各高校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全方位规划大学生德育体系,系统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全面规划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第二,认真贯彻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呈现崭新面貌。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经历了恢复建设时期的“82方案”、曲折发展时期的“87方案”、全面加强时期的“98方案”三次重大调整。尽管每一次改革和调整都有所深化和改进,但原有模式的束缚和影响依然存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第四次调整和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这就是21世纪以来的“05方案”。在“05方案”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规定,主要有四门课,课程的编写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四门课之间在内容上既相互区别、又各有侧重,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在内容上相互衔接、又彼此区别,尤其在理论深度和呈现方式上有所不同,既体现出大中小学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的统一规律,也体现出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形成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目标的螺旋式上升、合理递进层次。

第三,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育人网络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重视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除了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建设外,还相继开设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科学技术课程。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心理咨询与辅导、网络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中专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等一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应运而生,这对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探索中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以“中国大学生在线”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运而生。各高校加强了对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开展了丰富生动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向纵横方面、宏观微观领域不断拓展的过程中,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育人体系。

第四,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视野,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加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这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之中。1999年至今,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培养了一大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已初步建成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动态平衡的较为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部2006年5月20日颁布《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把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问题提到了重要位置,对辅导员的性质、特点和身份做了新的定位,确保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

最后,从反对和平演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总结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基本确立并不断完善了高校内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总结和反思19发生的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转发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首次提出在高校内部确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再次重申了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意义和要求。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校内部领导体制予以国家立法,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而将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这一阶段的实践表明,高校党的建设在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领导和指导地位,我国高校内部已经基本确立了符合国情的领导体制,这一领导体制已经和将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在理论创新上取得了上述五个方面的成就,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结这些成就与经验,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高校党建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耿喜华.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N].光明日报,2009-12-11.

[2]陈明显,张恒等.新中国四十年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4]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石仲泉.党的历史与学习型政党建设.党建[J].2011(5).

[7]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十六大以来中央重大战略思想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范文 下一篇:家庭暴力问题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