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维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1 17:30:01

对思维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思维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困难;认知因素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在实行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中,很多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存在认知困难,就是所谓的学习困难。不同的人对学习困难有不同的理解。一般地,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表现是不能顺利运用感官学习高中化学。学生学习困难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身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对高中化学学习困难认知因素进行研究。

一、高中生所处年龄段的认知特征

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学生思维的形成阶段,相对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抽象思维可以分为理论型和逻辑型。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是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但是要通过感性经验支持。高中化学的抽象性比较强,学生对化学概念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没有固定的顺序。例如:学生在学习“化学键”等高中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时,需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含义,还要弄明白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再整合所有的化学概念,形成系统的化学概念体系,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掌握高中化学基本概念。

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只凭借学生的抽象思维不能对新知识完全理解,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些学生初中化学成绩很好,但是进入高中就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学生本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很难适应,导致学生的化学学习困难。

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导致其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初中化学主要是化学学科的入门,基本上没有难度,靠形象思维就能学懂初中化学。学生升入高中后,需要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才能准确理解高难度的化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对学生来说学习化学的难度较大。因此在高中化学教材编制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编制,对学生降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具体来说,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针对各种问题形成了统一的思维模式。题型不同建立的解题思路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训练。但是很多高中生的学习对教师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高中化学对思维模式的要求高,高中化学知识容量大,教师上课节奏比初中更快。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只是对化学知识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学生要靠自学完成一部分教材内容。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难度很难接受,导致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出现了种种困难。

三、定式思维造成学生的认知困难

定式思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学生在以前学习时会形成经验、习惯,在学生心中都会形成固定的倾向,从而对以后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分析造成影响。定式思维具有正面和负面两面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都会存在定式思维,定式思维的正面作用是学生面对新知识会联想和运用旧知识,但是如果在联想旧知识时出现混乱,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就会墨守成规,对问题的思考按照模式化思路开展,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化学知识,从而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产生造成困难,影响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成绩。

四、认知风格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会产生影响

认知风格指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倾向,这是在知识和信息加工时表现出来的。学生的认知风格不同,化学学习效果也会不同。根据客观环境提供的认知线索将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场独立型更倾向于对学生内部事物的参照。外界因素场依赖会对学生造成干扰。学生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居于优势地位的是场独立型,场独立型的增加才能提高优势水平。学生对一般化学题解答时,场依存型和独立型基本上没有差别。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化学题,场独立型学生的优势很明显。很多学生对化学问题的解决,首先选择的方法是匹配头脑中的原型。

专家能够对常见问题解决的原因是匹配速度快,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程度,但是刚接触高中化学的学生匹配速度较慢。对问题快速解决的途径是原型的建立,原型的匹配质量不同,对高中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对高中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比较强,这些学生头脑中存的是某一类化学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思路。有些学生头脑中缺少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只是零散的解题方法,因此解决化学问题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高中生化学学习存在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的认知因素。对造成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因素分析,主要是“高中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学生的定势思维和认知风格”,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高中生化学学习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117-123.

2.张立虹.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预防及矫治研究[J].学周刊,2014,28:66.

3.马雷蕾.化学学习困难的诊断性评价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4,04:71-74.

4.朱玲,王后雄.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元认知因素及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0:56-58.

对思维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篇2

1.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这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

2.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3.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数学思维论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构成数学课程论、学习论的灵魂。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思维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二、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广大教师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雏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思维训练--思维测评。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2.研究问题,展示新课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是由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首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会抽象的过程。但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思维操作的关键是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规律,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随机设计学生参与的最大开发口,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给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

3.解决问题,思维扩展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又属于知识的知识。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4.发展问题,思维训练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要求教师注重挖掘课本典型题例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把数学知识溶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5.总结问题,思维测评思维测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与评定形式。测评方法可小型多样,因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选编一些口答、抢答、限定时间解答等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单项测评或多项综合测评。学生可先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测评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思维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其弱点,既不轻易放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盲目地下结论,而应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优生与差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征,探索优生"见微知著"的跨越性思维的奥秘和差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变化教学结构、设计思维层次、调控思维节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数学思维训练与传统"一言堂"教学的对比探索

1.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了数学知识的双向教育功能传统的课堂教学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把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暗河流"的发掘与渗透作为思维训练的突破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的数学知识这一"明河流"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而是以系统完整的"集成块"形式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为教知识而教"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了知识的全部教育功能。

2.克服了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与发现者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第一位的教学目标是过程,知识的获取是积极思维的自然归宿。"问题--研究--解决"是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在这三个环节的进程中,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的发生、形成的脉络,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在直观感知的氛围中,促使学生进行主动、丰富地想象与猜测,诱导他们进行合理的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结论、说明结论、应用结论,并在不断发现、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我们应有的教学追求。

对思维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篇3

关键词:形象思维 生物教学 有效

脑功能定位学说表明,人类大脑由两半球构成,大脑对人体的运动和感觉的管理是交叉的,左半球的功能侧重于逻辑思维,如语言、逻辑、教学、分析、判断等;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如空间、图形、音乐、美术 等。左、右脑半球犹如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思维活动。左右两半球信息交换的生理结构是胼胝体,它由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每秒钟可以处理两半球之间往返传递的40亿个信息。传统的教学,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轻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影响着智力的提高。因此,我们 主攻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强化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形象思维在教学中的功能作如下探究。

一、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 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 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因此,要为 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 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②运用 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 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④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 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 们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例如“两栖纲”的教学:①观察青蛙外部形态,从而 培养学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②观察内部的结构,掌握结构的特点。③观看青蛙生殖和发育电视片,理 解变态发育的特点。④从几方面说明青蛙适应水生和陆生。

二、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只有理解生物知识,才能把握生物的本质属性。若脱离形象思维的支持,学生学起来就感到抽象、空 洞、难学。学生感到难理解的知识,往往是难以想象所造成的。因此,学生在教师诱导下,主要利用视觉接受 生物形象信号,在大脑中形成感知表象。然后利用丰富的感知表象,通过联想、类比、分析、综合、构思等形 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获得典型表象,把它表达出来,得到创新形象。例如用血循环这个典型表象,用联 想和类比形象思维,结合形象特征,剖析脊椎动物中的代表动物,从而去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见下表:

血循环特点 鲫鱼 一心房一心室,一条血循环途径 青蛙 二心房一心室,两条血徨途径,动静脉血未分开 晰蜴 二心房一心室,有不完全隔膜出现,动静脉血分开 家鸽 二心房两心室,两条血循环途径,动静血完全分开。

从类比可知,脊椎动物进化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一般而言,形象思维力强,理 解能力也相应高,理解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持,形象思维在理解中展开,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理解过程既 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两者都是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理性认识过程。

三、能促进对知识的记忆

记忆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仓库。在记忆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表象。表象属双重编码,即表象不仅有形象 编码,而且有语义编码。双重编码的材料有利于理解、保持、回忆、应用和迁移。例如叩打膝盖下部的韧带时,产生了小腿突然跳起的反应,这一知识点以语义和形象相联系的形式存入记忆中。形象记忆另一特征就是统 摄性,就是把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元,储存在大脑中,例如把人体血循环作为一个单元,记忆在大脑中 ,比分散的概念记忆要容易些。在施教中,应尽可能采用声象教材,去强化记忆。实验表明:人脑贮存形象信息是语言信号记忆的1000倍,同样的学习内容,单纯用听觉学习、单纯用视觉学习视听兼用学习,三小时后,记忆效率分别是60%、70%、90%,可见声象教材能提高记忆效果。

四、 能有效地优化概念教学

生物概念的形成,一般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行为掌握,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去感知基本事实,从中获得表象;第二层次是图象掌握,主要从形象思维方面去掌握基本事实的本质特征,即通过联想,类比、分析等形象思维,去获得典型表象;第三层次是符号掌握,以语言形式或数量关系去掌握基本事实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 系,即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出生物概念。这三个层次,就是感性认识层次,形象思维层次,逻辑思维 层次。教师按照行为―图象―符号三个层次去教,就可使概念教学处于最佳的状态。例如“两栖纲”的教学。

五、有效地促进知识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其实质是一种揭示新、旧知识共同本质的过程。一般有两 种方法,一是用联想的方法,由旧引新,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例如讲“视觉形成 ”时,首先复习眼的结构,然后再去讲视觉的形成,即物体反射折射 冲动 传导的光线─成象于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视觉形成。这是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最佳的固定点,新知识经同化或顺应,构建新的认识 结构。二是用类比方法,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人们对知识的学习有还原趋势,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以原有知识先入为主,把新知识理解为已有的知识。因此,要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以抵消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 还原”和“取代”,要善于类比新旧知识的异同,从求异中促进新知识的迁移。

六、能有效地强化生理教学

对思维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篇4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问题连续体”

一、以“问题连续体”为特征的微课程设计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科学设计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评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评估思维能力包括:三维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资产评估课程教材中不同属性的内容可以培养不同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评估思维,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通常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它体现了提出思考问题的重要性。科学的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及兴趣,让学生乐于思考,激发调动出储存的各种信息,达到深入探究问题的目的,使学生融入“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并随着评估案例的细化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

2.以“问题连续体”为特征的微课程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学生

Geziers和ScocenteMichal(1976,1967)提出的问题类型扩展了“问题的连续性”概念。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某一个学习课题,设计一系列问题,并根据问题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了一个问题系列。Meck,Alin和Nielsen等人在研究中增加了第三类问题及第四类问题,从而构成了问题的连续体,被称为“梅克—斯克维的问题类型连续体”。笔者认为,在资产评估微课程研究中,通过形成“问题连续体”的问题,来完成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能够有利于学生不同认知水平的发展,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统一。它的重要特征是将“问题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在与“问题的结论”相同的水平上,按照这三个要素的知否,问题类型可以分为五种类型。“问题连续体”的结构、方法和结论表明,从一元到多元呈现出多样性特点。首先,问题的结构是变化的,第一类型问题的定义是明确的,问题结构性较强;而第五类型问题的定义是开放的,问题结构性较弱。其次,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在变化的,第一类型问题解决办法只有一种,而第五类型问题可能会有诸多的方法来得出某一个结论,问题解决者可以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结论。最后,问题的答案也在变化,第一类型问题正确的结论较为单一,第五类型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通常是具有高度主观性的,它取决于所选择的方法和引入的问题是如何被预先界定或解释的。

二、以“问题连续体”为特征的资产评估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路研究

笔者认为,以“问题连续体”为特征的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资产评估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应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微型化处理知识点

首先,我们必须理性地在传统教学中合理切割整个教学内容,使用“微内容结构脚本”对知识点进行微型化处理:分割成三个部分,即“主题—话题—学习对象”。而最终的视频设计和制作应落在学习对象的模块上,其中,每个学习对象带有一个单独的知识点。

2.根据问题类型的分类,合理采用视听媒体技术,将微教学内容按逻辑顺序进行微课程教学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程最终的形式,这在)微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微教学内容对于学生问题认知水平的要求比较低,采用PPT式微课程的制作模式,通过形象的动画和直观的图片,配以音乐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右脑思维,调用感知觉和记忆来学习。如果一个微教学内容对于学生问题认知水平要求较高,由于学生已经学过本节的相关知识了,可直接进入典型例题的讲解,教师可采用讲课式微课程制作模式,在黑板、电子白板上通过手写板书的方式,甚至是白纸和签字笔,通常用简洁的符号,通过字幕的强调和提示,言简意赅地带领学习者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三、结语

对思维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篇5

(1)追根究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本质。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概念中的重点字、词,教师要进行强调,并讲清它们的含义;对于数学定理、公理中的条件和结论,要彻底讲清楚,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追根究底,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对于数学中相关联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和类比,使他们通过比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

(2)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从事物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事物。在数学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思维,找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们知道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是无处不在的,如: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就联系密切;二次函数中,函数值为零就变成了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值大于或小于零时,就是一元二次不等式,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后,就能很快地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把握数学问题的整体,而且要抓住它的基本特征和特殊因素,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活学活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及时地改变方法,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教授学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维和方法,如:化归的思维方法、转化的思维方法、比较的方法、形与数互相结合和转化的思维方法,以及在解题时经常用到的分析法和综合法等等,帮助学生在解题时,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抓住问题实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中的公式,要让学生知道公式的正用、逆用、变用、活用、巧用及综合运用,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解答数学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非常规的方法去解题,大胆尝试,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克服思维的呆板,避免循规蹈矩,提高应变能力。

(4)多练精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数学教学中,做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做一定量的题,才能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熟悉所学的公式,学会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能迅速从题中抓住本质,找到解题的关键。练习题要精选,既要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要避免同一类型的题大量地重复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解题时,正确地、敏捷地解出答案。

(5)鼓励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 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成果的智力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都与创新有关,但发散思维与创新的关系最为密切。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勤思善问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新见解,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独到的、新颖的解题方法或解题思路,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平时的例题讲解中,采用题型发散、解法发散、纵横发散、变更命题发散、转化发散、迁移发散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思、多变、多解的解题辅导,使他们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摆脱传统的习惯,多从反习惯、反传统、反常规思路上考虑问题,要提倡做题时,能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推陈出新,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6)学会检验,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验思维的结果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能解出结果,而且要让他们知道来龙去脉,并教给他们要用各种方式进行检验,要检验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去伪存真,能够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并自行改正,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另外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要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讲一些错例辨析题,通过这类型题的比较,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提高他们的辨误水平,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告诉学生,凡事要自己去思考,不要盲从、不要迷信,有批判地接受,要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这对提高他们思维的批判性是有益处的。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数学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7)突出情感教育,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①激发学习兴趣。我国数学家王梓坤院士教导我们:“数学教师的职责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等于给了他们长久钻研数学的动力,优秀的数学教师之所以在学生中永志不忘,就是由于他点燃了学生心灵中热爱数学的熊熊火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教学认知矛盾,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与内在美,用直观的演示实验、精彩的导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对优等生要发挥其特长,指出其问题,更上一层楼;对中等生要激发其上进心,创造条件,促使其进步;对差生要热情关心,找出其症结,并采取个别指导的形式,帮助其克服困难,树立信心。总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8)注重数学语言教学,提高思维精度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需要用语言或文字表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数学语言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数学语言对思维活动的影响,注重数学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思维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注意:

①从规范书写与正确表达做起。如果老师对数学概念、术语理解不深刻,语言表达不准确、不规范,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或者书写格式不合逻辑,出错题或做错解,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要做到语言规范,言必有序,言必有理,言必有据。所有言语要合乎一般语法法则和逻辑要求,概念教学要准确到位,清晰明了,推理分析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②鼓励数学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如同位相商、小组讨论、集体讨论、自由议论、自己对自己说、质疑问难、全班评议等。通过交流,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清晰活跃,思路明确开阔,因果分明,逻辑清楚。

(9)创设情境问题,提供思维空间

①铺垫型情境。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从而为各种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②认知冲突型情境。教师可以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问题为素材,创设认知冲突性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从解决面临的情境问题出发,不断地分解、转化问题,提出新的有关问题,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最终使情境问题获得解决。

③思维策略型情境。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使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④试误型情境。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教师如果能从中选择素材,就可创设试误型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与空间,并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对错误的认识与警戒,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这不仅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而且能使他们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受感染、在情境中领悟。

对思维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篇6

关键词:学生,思维,障碍

 

[摘要] 学生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不良思维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学习的质量。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因此,分析探求解决学生思维中常见的问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由于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不良,错误地运用推理,将要分析解决的问题引入歧途,导致失败,结果错误。在教学中,科学分析学生思维障碍,对症下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参考。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应该成为教学的任务之一,因为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有效途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就学生在学习生物时常见的几种不良思维表现加以分析,以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思维模糊

学生在学习一些知识时感到难以想象,难以理解,这是由于形象思维模糊导致的结果。在生物学的学习中有许多概念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些概念,在人们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方面与书本知识之间在外延上有所不同,人们习惯上所认为的果实,是指开花后结出的能食用的结构,而生物学中的果实是指由子房发育而成的结构,包括种子和果皮。在学习“果实”时,一位教师在让学生准备一些果实带到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带来的是苹果、梨、桃子等水果,但有的学生却带来了花生、核桃,甚至胡萝卜、红著、洋芋等。这说明学生心目中果实,是建构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把“凡是树上结的,能吃的(不包括种子和果皮)”都认为是果实,显然这和生物学中“果实”的概念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为清除这类思维障碍,首先要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实际观感,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去感知生物事实,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识认识,即表象知识,然后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等形象思维,进一步获得典型表象,再结实书本上的概念去把握基本事实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概括出生物概念。这样通过感性认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认识过程,获得的概念形象、生动、准确,而且记忆深刻。然而我们的教学往往违背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表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认知规律,超越形象思维,直接把教科书上的文字概念抛给学生,导致形象思维模糊,对于所学概念难以理解和掌握,致使学生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教师在教学中,应按照“释文—成像—悟道”的思维层次去施教,就可使概念建构教学处于最佳状态。

二、思维依赖

善于积累方法、归纳总结规律是良好学习的品质。灵活运用原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借鉴已有成功的经验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不加以慎思,会导致失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感觉似曾相识,跟自己过去分析解决过的问题是同类,其实是有着差别的,但学生仍然墨守一种思维, 致使误入歧途,得出错误的结果。

例如:红色果皮番茄(R)对黄色番茄(r)是显性,如果把纯合的红色果皮番茄的花粉授到黄色果皮番茄花的柱头上。试分析:①黄色果皮番茄植株上结出的番茄果皮是______色,基因型为_____;果实内胚的颜色为_____;果实内胚乳的基因型是_____。②若使①中果实和种子发育成的植株自交,自交所结果实:果皮颜色为_____,基因型是。(正确的答案: ①黄色, rr; Rr:Rrr。②Rr,红色)。学生受基因分离规律的影响,分析得出番茄果皮是红色,基因型为Rr。其实果实的其他部分或性状是母方的一部分完全发育而来,仍然是黄色的,基因型依然是rr。论文参考。

产生这种思维障碍的原因是学生掌握了某些概念、原理和规律,虽然条件改变,但仍然用已掌握的模式去套、机械照搬,导致行为公式化,尤其是在条件变化且隐蔽的情况下,越容易迷惑。消除这类障碍,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思维活动应随机应变,灵活旷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核心要“活”,要强化变通思维。

三、概念混淆

概念清晰,则思路通达;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例如大鲈鱼在饥饿时会把小鲈鱼吞食,这一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供选择答案:A.竞争; B.捕食; C.寄生;D.种内关系。由于学生对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即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概念表现类型混淆,答案也错误地认为是B.捕食。实际上,大鲈鱼与小鲈鱼属于种内关系,而捕食只是种间关系。概念混淆,尤其是同类概念相互干扰,是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为消除这类障碍,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重视对概念的剖析。论文参考。如“细胞”的概念,应从“结构单位”、“功能单位”2个方面分析掌握

对容易混淆的同类概念,如基因型与表现型、染色体与染色质、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种群与群落等等,通过比较而加以理解,就能克服误解。

四、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按一定的思路思考,思维表现为单一性、定向性。思维定势有良好思维定势和不良思维定势,前者有宜于对问题的认为和解决,起积极作用,而后者对学习起干扰的作用,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生活中积累的所谓的“经验”或平时形成的错误知识、概念具有较强的顽固性,往往会产生误导,影响正确性。例如,在学习“细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绝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因为学生 从小就被告诫: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然的话,手上的细菌就会进入肚了是“闹肚子”,就会拉痢疾;学生还知道,许多动物和人得的病,都是由细菌引起的,由经验告诉细菌不是“好东西”,甚至谈“菌”色变。为消除这类障碍,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与前“知识”相矛盾的问题,打破学生常规,避免“可想而知”的不负责任态度,讲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时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一旦遇到“似曾相识”的问题,就会以习惯的模式去“套用”,而导致解决问题的失败或错误。 例如,人类有一种遗传病叫维生素D佝偻病,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显性遗传,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

)。供选择的答案:A.男女发病率一样; B.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C.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D.没有规律。面对此问题,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百思不得其解,这是由于爱教材中对色盲发病率分析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从下面(发病率)去分析问题的习惯思维。实际上,只要把问题从反面(正常率)去分析,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C。为消除这类障碍,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认真仔细分析,领会实质,学会另辟蹊径,换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克服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对思维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篇7

[关键词]艺术整合 化学教学 教学策略

将艺术融入科学学科教学一直是美国科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教育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科学教育界率先提出了通过艺术整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构想。本文拟对AI教学模型进行介绍,旨在对我国化学教学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AI教学模型及其内涵

AI教学模型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视觉艺术、音乐、诗歌等诸多艺术形式融入科学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及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型。它是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来解释我们未知事物的过程,是一种新旧知识结合的过程,也即新知识与旧思维的碰撞过程。[1]其内涵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把艺术与科学教育诸要素组合起来,使之互相渗透,它是科学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直觉的理性与理性的直觉的融合;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联合。美国科学教育界很早之前就意识到,“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中,将艺术整合进科学学科的教授中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教学”。[2]

化学教育家Wiggins和Mc Tighe在此基础上首先提出了AI教学模型,该模型是以艺术形式为背景,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以科学探究为方式,以促进知识的构建与理解为根本目的的阶梯型学习过程,突出了艺术的娱乐性、学习的探究性和知识的关联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自控性和创新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性、协调性和协。此模型分为五个阶段,其基本程序如下(见图1)。

图1:AI教学模型

1.定向参与

定向参与是教学的准备阶段。它旨在通过创设艺术的、富于驱动性的教学情境,帮助并促使学生形成并明确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为下一步的“观察探究”做准备。教师要以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以及学生经验为背景,借助适当的艺术形式向学生提出与科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感知探究

感知探究阶段是教学的启动阶段,旨在建构新的经验,以便为之后的加工理解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持。在此阶段,学生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处理收集相关资料,形成基于科学的艺术表象认识,最后就此艺术表象思考其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艺术形式进行感知是一种别具匠心的探究方式,它能让学生感悟到基于艺术的科学传授较于普通科学传授的优势之所在。

3.加工理解

学生上一阶段的感知探究所得出的结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各样的思维加工,使具有艺术性表象的描述性知识转变为真正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由此初步形成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知识前后的相关性,为使学生能够顺利理解科学知识、积极地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

4.解释拓展

这是对科学理解程度的检验阶段。学生用前一阶段刚刚获得的科学理论来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验证、应用和巩固。这一阶段包括两个环节。(1)解释。学生借助于之前积累的感性经验来解释所得出的科学理论的含义,在解释的过程中努力体现解释的科学性,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对自己的解释进行修正与评价,同时在解释的过程中尽量加入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与教师所提供的解释相比较,由此检查自己的解释是否合理,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该科学理论。(2)拓展。要求学生拓展已得出的理论,使其与其他相关理论取得联系,并运用刚刚构建的新理论解释与之相关的基本问题,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理解的升华和提高。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交替使用的过程。

5.反思评价

反思与评价环节不必拘泥于最后一步进行,可以根据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教学进度予以开展。其中,学生的自我反思最为重要,教师给予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教师可采取个别谈话,基于特定项目的文件夹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反思评价,最好是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进步和完善。

二、AI模型融入化学教学的案例分析

普通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利用艺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理论,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是AI教学模型的精髓之所在。因为艺术和科学课程的“嫁接”,带来的不仅是学习上的成功和兴趣,更重要的是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意识。《美国国家教育标准》认为,所有的科学理论均要通过实验和观察予以理解和证实。[3]我们将AI教学模型运用于化学教学中,其基本思路如下: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先获得基于艺术的一系列表象,然后将其类比于化学描述,构建出该化学描述的准确定义,之后对构建的化学定义进行解释和应用,最后将这一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以化学学科“钙的化合物及其性质”内容为例,运用AI教学模型,探究及体会其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

表1:AI模型融入“钙的化合物及其性质”的教学案例

AI教学模型的优势在于学生用艺术整合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参与了课堂教学,冲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照方抓药”似的机械理解,使理论知识的构建与理解过程内化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基于AI教学模型的化学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将AI教学模型的创新性、优越性与化学学科特征结合起来,在全面考虑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化学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该模型。基于对AI教学模型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进行优化选择和完善补充,现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艺术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艺术情境,将观察、阅读材料等方式综合运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上,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黑杰斯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现成的知识。”[4]所以说,就AI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的强烈与否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性教学情境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要善于以艺术形式为依托,发现和提出与科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发挥其主体作用。当学生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究发现时,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将会被最大程度地激发,最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感知探究,改善课堂氛围

AI教学模型特别重视通过学生的感知探究来改善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它强调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和老师在一种欢快愉悦的环境中交流互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感知探究,我们要强调的是,在运用艺术形式鼓励学生感知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把握好“度”,防止学生一味地沉浸于艺术的乐趣中,而忽视了学习任务,造成本末倒置。同时也要避免将艺术形式直接抛给学生,不做任何指导和点拨,这同样也就失去了教学模型的优势。教师应该指点并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艺术形式,努力做到艺术和科学相融,寓知识建构于艺术整合中,在艺术整合中创造性地构建科学知识并改善传统的课堂氛围。

3.善用思维技巧,促进加工理解

横向思维、纵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运用是AI教学模型的关键所在。思维过程本身就是由感性认识逐渐引向理性认识的抽象概括。[5]横向思维的连续性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考的范围,实现知识的正迁移;纵向思维的层次性可以帮助学生挖掘思考的深度,实现知识应用的举一反三。所以说,这种思维技巧的善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探究观察的积极性,形成知识获取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对其知识的形成与理解有着更为深刻和准确的认识与理解。

4.强化拓展解释,深化知识理解

解释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感性经验的抽象化、理论化,使其成为一种可沟通交流形式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刚刚构建的理论进行解释,促进知识的内部加工,总结概括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为知识的拓展做准备。知识的拓展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触类旁通地理解与之有关的理论知识并灵活应用。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最终才能使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5.及时反思评价,促进知识内化

反思与评价不应局限于教学的后期,而是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步,这样能够促使学生通过评价与反思获得进一步改进学习的必要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多种变式练习,提供多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中运用既已习得的知识,并完成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变,最终内化为自己能力的过程。

总之,AI教学模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在理论的建构与理解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对感性经验的提取与概括是决定学生知识建构与理解的重要因素。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教师避免了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根据知识建构理论,采用艺术整合的方式,寓教于乐,从而促进理论知识的建构,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achtigall,D.K.WhatDoes Understanding Mean? In Selected Papers in World Trends inScienceandTechnologyEducation;Hernandez,D.F,Pabellon,J.L,Eds;InstituteforScienceandMathematicsEducationDevelopment:Diliman,Quezon City,1989;pp 240-241.

[2]Uffelman, E.S.Teaching Science in Art [J].J.Chem.Educ.2007, 84, 1617-1624.

[3]【美】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戟守志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4]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55.

[5]胥杰.浅谈生物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1,(08).

对思维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篇8

第一,作为基础教学,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①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目前国内的素描教学沿袭着传统的写实绘画形态的素描教学体系,对造型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通过技巧的传授来获得保障,从而对造型能力的认识比较容易偏向于技术的层面。然而现代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和艺术观念,对造型能力的要求也趋向丰富和多元化,许多领域是传统素描教学未能触及的。笔者以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作为素描教学的主要目标。其特点是,通过素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再现客观物象所应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技巧,而且通过素描教学能够使学生去掌握视觉艺术的规律、了解艺术的认知知识和增强艺术表现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使之具备完整的艺术的感知、评价和表现的能力。虽然对于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素描教学中也部分地有所体现,但不够全面和突出,而且缺乏相应教学模式的支持。

第二,素描教学应以先进的素描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学生运用素描语言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纳入素描教学的范畴。由于受到高考模式和传统素描教学的影响,建立在传统意义之上的素描理念影响着众多学生对素描的认识,造成了学生对素描缺乏完整的认知,并且影响到学生在素描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和表达能力。因此,为了改变学生对素描固有的认识,有必要在素描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素描理念去引导学生。那么,何为先进的素描理念?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准确、全面地理解素描的含义。关于素描的含义钟耕略先生有过这样的描述:“素描是一种用铅笔、粉笔等媒介,以线条来描写物体或景象等的艺术。素描并非只局限于描绘的技法和功力,素描应该是指导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和演绎其内心的理念的有力工具;素描应当主导艺术作品构成的方式、表达的层次、轻重的掌握、虚实的变化和感染力的凝练,是形成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内容。”②笔者以为以上所言比较恰当地概括了素描的基本含义。其次,全面架构素描的内容。时至今日,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已经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写实绘画形态的主导地位。素描的内容不仅涉及写实绘画形态的知识材料和表现形式,还涉及到其他绘画形态的内容。素描知识不仅包括系统的规律性知识,还包括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素描的知识及相应材料去完成具有个性化意义的艺术表现。再次,对多元化素描表现形式的包容。笔者认为对多元化素描表现形式的包容应该成为当前素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素描教学应成为促进学生使用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来艺术地认识自我和艺术地探索世界的有效平台。

在目前的素描教学中,学生对素描语言的认知服从于以真实地再现客观为基础的造型的需要,并集中于技术的层面,学生缺乏应用素描的语言来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未能全面认识到素描语言的艺术价值。因此,素描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类型和基础教学的内容,应该由原来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载体转变为进行艺术思维的方式之一。现代素描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应用素描语言的技巧,而且更要培养学生应用素描的语言来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其目的在于把对素描语言的应用纳入更高的艺术要求和更为广泛的表达领域,而且通过素描教学使素描真正成为学生艺术地表达自我的有效手段和学会艺术地认识世界的一种基础。这既是对素描本质的认识的必然结果,也是改善当前素描教学的需要。第三,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纳入教学的范畴。有关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容一直是国内素描教学的软肋。其消极影响表现为:阻碍了学生在艺术上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们目前在素描教学中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素描教学的内容是当前素描教学应当予以关注并加以改善的重点。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素描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

第一,打破固有的传统素描思维模式,树立以现代的素描观念为基础的全新的素描思维模式。在目前的素描教学中,传统的素描思维模式可谓先入为主,主导着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和理解。由于传统的素描从观察方法到素描的表现方法都有着既定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于诸如素描的空间、虚实的认识,结构和透视等方面知识的认知,都存在着惯性的思维模式,学生只需照本宣科,并以模式化的素描样式为榜样不断地锤炼技巧。实践证明,学生因此具备较强的写实能力是不争的事实,但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弱,缺乏从事高级艺术活动应具备的素质。因此,有必要采用包含了现代素描观念(这里提及的现代素描观念是指吸取了现代素描艺术的优秀成果,符合现代艺术思维方式的素描理念)的素描思维模式来打破固有的传统素描思维模式,比如以现代素描观念所确立的全新的空间观、虚实观、结构观和透视观来充实或替代原有对空间、虚实、透视、结构等方面的认知思维模式,以此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素描思维方式。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培养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规律的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建构学生以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素描思维模式,最终形成学生的艺术创新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必要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而设置新的教学课题来实现上述目的。

第二,应用多元化的素描教学形式。以写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是目前素描教学主要的教学形式。由于其固有的知识传习模式和相对狭窄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适应现代素描教学所涉及的广泛内容和对教学形式多元化的需求,以及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倚重。针对目前的素描教学而言,需要采纳和应用多元化的素描教学形式来补充和调整原有的写生课堂教学,通过多元化的素描教学形式来拓展素描教学的内容和满足素描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要。

上一篇:工艺美术的魅力范文 下一篇:学校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