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愁》的“感”与“思”

时间:2022-05-27 09:42:22

摘 要:未然的蜡烛怎能温暖,未然的蜡烛怎能明亮,但它若被火光点上,就是寒夜里最真实的太阳。没有说的话怎能听见,没有表达的爱怎能感觉,但若是自然的流露,就是人间最美的语言。光要照在人前,爱要行动表现,人们因此能看见天父在你们中间。――选自基督教歌曲《点燃的蜡烛》。烛光与白昼相比是暗淡的,烛光与电光相比是灰暗的,烛光与人生相比是短暂的,可将这暗淡、短暂的烛光放入无尽的漫漫寒夜……他会点燃你生的希望。多米尼科(在影片中被视为疯子的自焚者)选择了成为蜡烛,诗人戈尔恰可夫(男主角)选择了点灯的引路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导演)在抒发怀乡之情的同时附带了关于信仰、拯救、自由、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乡愁;电影;感想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25-01

一、乡愁

1982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到意大利拍摄他的第六部电影,同时决定,他将永远不再回他的故乡苏联(俄罗斯),83年完成作品《乡愁》。作者在讲诗人安德列的故事也在讲述这个叫《乡愁》的有关生命和信仰的故事。

二、长镜头

《乡愁》用了大量的长头,开场由远处驶入眼前的汽车再由汽车旁的诗人带着你的视线消失于远方的迷雾之中,教堂内摇曳的烛火,水雾弥漫中的温泉洗浴人,手持蜡烛走向对岸的诗人(这个镜头1:53―2:01用了8分钟),镜头时而由左向右时而由右向左,人物从镜头的右边移出却又在左边缓慢自然的进入……每个定格镜头都像一幅油画,每个长镜头都像一节诗,而整部电影就像一篇唯美的抒情散文。

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

三、宗教

影片的作者在天主教廷的所在地罗马生活和工作,宗教感不免对其产生影响。影片中的诗人就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其实影片中的诗人也就是作者的化身。

作者将时隐时现的“乡愁”与信仰缺失、宗教感淡漠的忧虑交织,在相互映衬下看到了作者的不愿言说。

圣母玛利亚:圣母玛利亚在信徒的心目中是一位“天上的母亲”。从圣经上看,与基督的救世事业发生密切联系的除了宗徒之外,便是玛利亚了。由于玛利亚这层关系,救赎便具有了某种属于女性的视角。

现实中是少女对圣母的祈福,记忆中是对故乡里妻子、母亲的追忆并由此引发出对女性命运、人生、孕育、情感的思考。

多米尼科:被世人认为是个疯子,因担心世界末日的来临将自己的家人锁在家中七年,亲人离开后独自一人坚守,因其强烈的救世情结在罗马的市政广场高声演讲,在辉煌的《欢乐颂》中自焚殉道。他认为世界已经堕落,末日即将来临,但无知的人们却依然放荡生活浑然不觉。他用自己的死来阐释宗教信徒对生死的理解。

女翻译尤金尼娅:

金发披肩,优雅高贵,性感多情。一直暗恋着诗人却不被接受,最终选择离开。她活在现实感受当下永远无法进入他的精神世界,二人并没有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

四、影片中的符号暗示

在影片中夹杂有大量的符号可供解读和猜想,有废弃建筑里骑士团的标志,罗马教堂上空飘扬的天主教十字旗,圣母像,俄罗斯的乡间小屋,富含宗教思想和哲理的对白,多米尼科家墙面上的1+1=1,水中浸泡的天使,天空时而飘落的羽毛,接雨水的瓶子…圣殿骑士团的标志。

五、电影的节奏

塔尔可夫斯基反对爱森斯坦用蒙太奇对电影本质的规定。在他看来,一部完整圆润的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存在了,导演的任务就是把前期杂乱无章的原始镜头剪辑起来――这只是导演的一种工作,而不是电影的本质。

塔氏回答说:是节奏。“节奏本身才是电影的构成因素,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剪接”。塔尔可夫斯基提出了他最著名的口号――雕刻时光!

当塔氏面对救赎和牺牲时,不仅镜头,甚至连语言都无法拒绝诗意――像戈尔恰可夫在《乡愁》中说:“我就是那蜡烛,在盛宴中消亡,天明后收起一地的烛泪。”如此令人心碎的文字,《乡愁》中俯拾皆是。

因为文化背景与个人生存境况的差异,我们很难理解宗教和远离家园带来的精神放逐,也较难体会那些遭隔离的知识分子的苦闷。但人类的情感相同。当众人都在为食、色、欲而忙碌,为了一己私利功名利禄因丧失信仰而迷失时,当你看到生命的绽放与枯萎,体悟到浩瀚宇宙的无边与冷漠,在这冰冷的尘世间如果有一丝生命的烛光,哪怕只有瞬间的闪亮,足以指引那迷失似的羔羊回到自己的故乡。

上一篇:论我国纪录片产业链的现状与策略建构 下一篇:湘西唢呐音乐风格特征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