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范文

时间:2023-12-19 17:29:10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篇1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设置故事悬念。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3)引发认知矛盾。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

(4)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发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

(3)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从而进一步体会的生活简朴。

三、开放视野,盘活探究之源

(1)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思维创新。一方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词、析句中探究。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2)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一是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课外找找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学习了《太阳》,可以课外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了《詹天佑》,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等等。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0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将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阅读与主动思考的时间,与文本展开积极的对话,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感悟与体会,这样更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现我结合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几乎都将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文章内容循序渐进地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总结出标准答案。教师的详细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的锻炼,学生几乎都是被动听讲,基本没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新的课改环境下要求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环境,帮助学生认识杜会,加强课上沟通,使得语文与生活更大程度上达到契合。只有构建和谐、良好且具有个性化特征的阅读氛围,才能够帮助学生加深思考,自主探究文意,主动分析文章,表达内在情感,分享阅读感受。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够让学生体会文本的精华,找到自身的感觉,体会其中情感。

二、让学生进行阅读自主讨论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呈现出来呢,自主探究是好方式。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交流,通过讨论,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对于学生体验中的个性化理解,教师不要轻易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否定,要对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学生多一些交流,要多用几把尺子去衡量,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在讨论时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交流和讨论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敢于标新立异。正确处理和对待学生这些个人体验将会影响和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形成。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指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边想边读,可以是边表演边读,可以集体读、个人读,也可以是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自主、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

四、强调个性化的朗读方式

个性化阅读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的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朗读是理解文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表现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内心感受的有效形式。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咬文嚼字地读,甚至是带有表演和夸张地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亮点。通过个性化朗读,学生不但读出了个性,也深刻感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展现出来,不仅要读出个性,也要让其他人感受到你的独特理解。我想,这才是《新课标》提出个性化阅读的主旨所在。

五、在拓展延伸中发展学生阅读个性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拓展和个性发展,既是新课标下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也是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运用。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拓展延伸,发展个性,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带着感触和答案走回课堂,进行分析总结。 例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别》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私下收集有关送别话题的文章或诗歌,选择自己喜欢的去了解、去研读,比较各种风格的送别诗句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地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由此发展学生更为自由和多样的个性。

六、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评价体系

个性化阅读评价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尽可能地去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在个性阅读评价中我们要树立多元化评价观,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评价,评价的内容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应是一种发展的、全面的、动态的评价体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把重视“知识”评价向重视“人”的课堂评价进行转变,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发展环境。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篇3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引言

小学是我国教育的初级阶段,其面对的是小学生。但小学生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寻找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学习,学生需要学习教材中所有课文,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正因为如此,通过阅读教学来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本文对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有着知识量大、难度大及需要背诵的内容多等特点,这使得很多学生无法有效掌握语文知识。而通过阅读来使学生有效学习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使其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通过阅读,小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收集语文信息,更好地处理所学知识,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同时还能提升人文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使其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感悟世界的能力。由此可见,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近几年来开展了很多教学改革,也取得了瞩目成就,教师的教学观念较过去有了很大转变,积极寻找有效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活动的进步。然而,在实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还是有很多问题。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仅将内容停留在语文词汇的积累及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水平上。可以说,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理解还不深刻,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总的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比较空泛,每个学段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衔接,没有突出重点。很多时候教学过程只是按照教学安排来进行,无法顾及学生的情感。另外,很多教师不能有效理解阅读教学方法,认为其只是促成了形式上的热闹,这使得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教学,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只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方法

基于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获得进步,现提出以下几点完善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一)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定力还不强,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其学习兴趣。而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创设有趣的情境,设置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等。如在讲解《孔繁森》一课时,可以事先翻阅大量资料,准备几篇歌颂孔繁森的短文,然后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一课,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中,产生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可使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地方还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自身主动探究、激活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等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同时,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敢于提出一些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如在讲解《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司马光要砸缸呢”?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危急关头,只有将缸砸破,才能最快速地救人。这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教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教师是代替不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发挥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的主观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及教学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语文教学改革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元建.试论“不完满”阅读对话文本的编制——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呈现模式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2]魏春燕.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6.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篇4

关键词:探究意识;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创新精神

阅读是学生与教师、文本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学习、思考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落实新课程标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概述

我国新出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感,在阅读中感受情感教育的熏陶。”着实提倡多角度、多方法、有创意地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带着一种广泛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怀抱着探索精神、探索兴趣和研究的态度学习,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知识探究意识,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等问题,就成为当下我们应该切实关注的焦点。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一)分析文题,探究题眼

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该篇文章的眼睛,它可能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与内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课文或文章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关键词的分析思考来探究文章可能的中心内容,思考挖掘该篇文章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抱着疑惑、问题,从探究的角度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探究的习惯,凡事都会从探究的角度去思考、学习,从而形成探究意识。在学生预习课文或文章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符合学生思维、兴趣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思考文章的题目,有步骤地提高学生对课文、文章题目的敏感度,让学生从课文、文章的题目入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二)精读课文,探究主线

学生抓住了课文、文章题目,就有了关于文章内容的初步认识,即进一步探索文章内容的兴趣与意识。但这时学生关于文章内容认识还是一种情节性的认识与了解,还不能称之为对文章脉络结构——即文章主线的把握。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是如何在阅读中获取主要信息及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揭示文章主线和脉络的。文章主线是引导学生开展深入阅读的重要影响因素,抓住了文章主线,也就串起了整个文章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找、探究文章主线,如果教师只是像讲故事而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来阅读和了解,也就失去了主线的串起精华作用。所以,要让学生进行精读,通过精读让探究意识渗透是重点。精读就是探究的过程,如果没有精读也就不可能有探究意识的培养,单纯地告诉学生文章的主线,也就失去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抓住文章主线,鼓励学生将文章主线与实际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对有的放矢。

(三)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特点

在以叙述记事为主的文章中,人物特点通常是作者塑造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分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但文章关于人物特点的内容又不是直接的以文字形式显示在文章中,学生可以一读就懂,而是通过叙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发生环境的烘托以及作者通过刻意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这样叙事中的人物特点才具有合理性、生动性。反复的阅读文章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叙事人物的特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教师鼓励进行探究拓展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教会学生的可能是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体会探究效果、成果的基础,主动坚持下去;学生能否体验成功感,关键在于探究拓展是否符合实际,能否给学生留有余味的感觉,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拓展阅读培养探究意识,课外探究性阅读能够很好地成为课堂阅读教学巩固和延伸。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乃至形成探究能力,可谓有多种方法,但关键还在于教师认真地研究、领会教材,把握阅读文章主线,有意识地、科学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训练学生的探究技能,让学生体会到主动探究的效果与成果,让学生在体会成就感中在探究意识的指引下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善娟.培养质疑能力强化探究意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4).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探究;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153-01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时,我继续进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至今,每学期学生成绩远远超出平行班级。前后经过8年的实践研究,本人进行了总结,在本校、本地区介绍探究教学模式,上随堂示范课两周(2003年秋、2004年春各一周),举办讲座两次(2004年5月、2006年5月)。并撰写论文《小学语文阅读课型的探索与实践》获《小学语文教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目前,学校将该课题的研究在语文组推广,由我负责指导。至结题时,正是实验班学生小学毕业之际。虽然该课题的研究尚未成熟,但老师们已自觉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对该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实践,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阅读课探究模式的提出与实验,可为培养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创设一条新的教学途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水钢实验学校实验班:五(3)班、五(4)班共80名学生。对照班:五(1)班、五(2)班共80人。本人负责,与田应萍老师合作。

实验组五(3)班、五(4)班:各40人,男生19人,女生21人。

控制组五(1)班、五(2)班:各40人,男生19人,女生21人。

2、研究时间:2007年3月-2011年7月。

3、研究方法:等组对照实验法。

4、研究过程:

2007年9月开学初,根据学生四年级期末成绩,从五(1)班、五(2)班、五(3)班、五(4)班各用等组配偶法选取40名学生。

控制组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按原计划上课。

实验组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由教师采取探究教学模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控制组均有一位老师执教,教材、课时、进度、检测题都统一。控制组按原有教学方法施教,实验组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施教。

5、研究的实施:

实验操作:实验前同年级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范围,阅读爱好程度进行一次调查,对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用试卷进行检测。控制处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因变量。

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对照班均有一位教师执教,教材、课时、进度、检测题都统一。对照班则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施教。

实践指标:

A、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数量。

B、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的质量(深度和广度)。

C、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交流、询问、查找等)。

指标检测方法:

A、按实验内容进行命题,编制测试卷。

B、探究学习方法自编问卷。

统计方法

采用平均数(x)

日程安排

准备阶段:2007年3月完成前期测试,老师分工;

研究阶段: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实施研究方案。

结题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完成研究报告。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1、研究内容:六年级十一、十二册语文

2、研究目标:研究该课题,遵循儿童从易到难,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对学生采用:

“读-考、问”式,“读-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式,“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交流-问”式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综合课型。

3、研究措施:

以会提问题、能提问题为主题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训练。

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综合性课型

(1)“读——考或问”式课型

把读懂的地方变成问题考别人,提出不懂的地方问大家。在学生的考考问问中,教师引导点拔,在浓浓的问答氛围中,学生学会了提问、学会了追根究底、学会了学习。

(2)“读——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式课型

这是学生以个人阅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是最后一个环节——“问”。前三个环节,学生自己读文章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反复读文章,通过问家人,查工具书,查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等方式,自己解决一部分问题。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留到课堂上来问,师生共同想办法解决。上课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疑难问题,再解决学生自己未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充满了成就感,非常渴望能展示自己解决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在说说问问中,更多的是交流与探讨,课堂上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交流——问”式课型

这种课型学生可以个人提出问题,也可以小组共同提出问题,通过小组成员合作的方式,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一般二十至二十五分钟左右。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本组解决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在交流中有些也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研究结果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篇6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89-01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有效提升。由此可见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且教学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意识,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应用生本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 借助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尚小、理解与认知能力不足,且思维也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故部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而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兴趣。为改善这一情况,在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哪吒闹海》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做好教学准备,如:结合课文内容下载相关的教学素材,整合筛选后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如:教师在课文讲解前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哪吒闹海”相关动画视频,将课文部分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景。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相关的探究问题:“大家都听说过哪吒吗?他是谁?他为什么闹海?”通过这样的问题打开学生话匣子,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讨论与自由发言的时间。然后为学生引出:“同学们回答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入今天的课文来看一看吧。”以此将课文引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 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与兴趣的培养重视度不够,其具体表现为:针对教材中略读课文,教师往往让学生读通课文后为其通讲重点知识后完成教学,而针对教材中重点课文,相较于阅读教师更注重传授学生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对此教师应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为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良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余时间内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教师可以以朋友的方式和学生进行聊天沟通,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方法,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意见与建议(在建议提出的时候应注意自己的语言与语气)。以《燕子》这篇课文为例,课间教师可以提前来到教室为学生,并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与“燕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教师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燕子”,以此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濒临灭绝的动物,以此为学生渗透“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思想。

3 注重积累素材,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中蕴含大量的字词、语法、课外知识等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意义。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会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事实上,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应重视课文阅读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知识。并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积累阅读素材,学习阅读材料中的知识与写作技巧。首先教师应加强自己的阅读知识,平时多浏览相关的阅读素材,遇到好的素材,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其放映出来让学生进行阅读,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指导,及时为学生纠正读音与断句。同时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在阅读后找出相关的答案。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并定期定时腾出相应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互相交换材料,注重积累阅读材料中的好词好句好段。通过这样的长期的训练逐渐提升学生阅读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升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学习需求,为其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另外应注重素材的积累,以提升自身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晶.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A].新教育时代(2015年11月 总第4辑)[C],2015:1.

[2] 张燕.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6,02:17.

[3] 胡洁.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策略研究[J].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篇7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大部分源于课本,所以阅读成为树立小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等。但就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现状来看,合作学习实施的成效并不理想,所以探析合作学习的方法十分有必要。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1.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生的能力,很难开发学生智力、发散性思维。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读文识字的重要阶段,老师可以引入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潜能,通过分组表演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的合作精神,从而带来思维、思想上的迸发,释放其个性。最终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个性的发展。

2.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互相汲取学习方法及思路,对迅速提高整体学习水平有重要作用。首先,学生通过小组阅读了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并掌握规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老师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扩散思维、深入课题。与传统教学不同,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能力的习得,而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本身。

比如,文言文教学于小学生而言苦涩难懂,若不逐字逐句对译、串联,很难理解其中要义。而板书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单一的心理,这时老师可以划分小组、分工合作,既疏通文义又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兴趣,划分小组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有趣的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开展合作学习前,老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课程需要划分小组,尽可能让每一小组都各具特色。同时设计一些趣味性活动,让小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深化文章要义。最后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奖励,用以激励其他参与小组下次做得更好,培养学生的荣辱感。比如,学习《王二小》的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配、选择饰演的角色,通过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翁的真实情感及心理变化。而且最好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对各自扮演的角色进行感受描述,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增加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建立友谊;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亩在合作学习中挖掘学生潜能。

2.设计目标,明确任务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明确教学任务、进度目标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进行课堂教学前,要先确立课堂的阅读教学目标,让小学生清楚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学习重点在哪。其次,基于小学生好动、纪律性差的特点,老师可以在合作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或阅读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通过阅读、完成课堂任务来激发学生热情,有助于构建一个属于自身的阅读体系。比如,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老师可以先让各小组通读一遍课文,了解大义,然后再设计问题:小村庄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当小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分析时,老师可以参与到讨论当中,遇到问题障碍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最后让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深入教学,通过学习过程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3.评价、拓展

合作学习结束后老师应组织开展评价活动。通常评价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整体评价。指的是针对班级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第二,小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侧重评价带有一定倾向性问题的小组;第三,个人评价。主要对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对表现踊跃的学生给予夸奖,为同学树立榜样。当然,良性的评价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所以老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评语的积极性,尽量把消极成分降至最低,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引导学生个体向群体创造力发展。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它顺应了改革教学的发展需要。不仅能够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对创新学生思维、协作能力也有重要帮助。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合作教学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峰.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2]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这个行为伴随着人的一生,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字和语言方面的理解能力,并且使学生的人文修养得以提高。同时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阅读能力也尤为重要,如果学生没有一个好的阅读能力,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他学科的题目要求从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造成障碍。本文就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探究。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语文是所有科目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提升语文教学不仅影响语文科目本身,对其他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阅读是学习所有科目的基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能够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面,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阅读补充学习课堂没有提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培养阅读能力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只重视考试不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阅读方面的教学计划。教师对阅读课的讲解通常比较随意,不能合理、连续的进行阅读教学,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培养。

(二)缺乏理论基础

受师资水平所限,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基础,导致阅读教学非常盲目。随着近年来的课改,教师们逐渐意识到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性,但是苦于没有足够的理论指导,学生无法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只能教授教材中的内容,无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扩展学生知识的视野,使小学阅读教学陷入僵局。

(三)缺乏评价体系

缺乏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导致无法对教师的阅读教学有效评估,长此以往,教师无法得知自己的阅读教学效果,对阅读教学越加随意,无法了解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降低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同时,学生缺乏自主性阅读学习,无法体现其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培养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更主动的学习。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认知和年龄特点,并且结合阅读教学内容,设定新奇、有趣、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例如,在教学《祖国多面广大》的过程里,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同学们展示“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想要阅读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技巧,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寻找阅读文章的关键句,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使其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再者,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些合适的杂志、报刊,让学生在闲暇时间阅读,并且鼓励学生记录笔记,长此以往,学生一定能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三)抓住阅读内容的点睛之笔,领悟文章精髓

每篇文章都有其点睛之笔,可能是几组词,也可能是一段话,用以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的欲望。因此,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抓住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句等,使学生对文章更好的理解。这种方法也能够运用在诗词阅读的教学中,比如,在学习《静夜思》时,通过千古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理解全诗的主旨。因此,只要抓住阅读文章的点睛之笔,就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提出疑问,引导学生阅读

学生的疑问是其学习的出发点,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这点,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对文章更深入的阅读。通常,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进而解决疑问,这种做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阅读内容主旨,还能更好的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怎么才能够喝到瓶子里面的水呢?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同学们能够积极发言,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激发,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当学生找到答案后,可以再向学生提问: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反复认真的阅读课文,最后让学生理解这个小故事看似只是一只乌鸦喝水的故事,其实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让学生们明白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克服困难的这个道理。

(五)扩大阅读范围

小学生性格好动,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这样一来,选取怎样的阅读素材就成了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加之小学生还很年幼,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能够很好的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更加生动有趣的阅读活动,取材于校园图书馆或教师藏书,同时根据阅读内容提出要求,以便教师能够对阅读的效果进行掌握并及时做出调整。

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需要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导致课上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仓促之下学生可能无法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导致阅读效果不佳。对此,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这样一来学生们的阅读渠道得到拓展,同时还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保证阅读质量。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完成课外阅读教学:第一,教师制定阅读目标时,要结合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及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列出合适的阅读书籍清单,并指导家长和学生一起挑选适宜的书籍。第二,严格控制学生的阅读时间,如果阅读时间一旦过长,将会对学生生活和正常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导致学生视力下降,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危害。再者,一旦阅读时间过长,学生的注意力也不再集中,学生的身体产生疲劳,同时可能会对阅读产生厌烦心理,导致阅读效果达不到应有水平。第三,定期检测学生阅读成果,检测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让学生总结复述其阅读文章大意,也可以让学生交流读后感,这种做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文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够有技巧的进行阅读,最终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乐趣,并且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献文.试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师,2013(33):75.

[2] 陈宪芳.浅析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B,2012(6):118-119.

[3] 陈婉芳.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2013(70):34.

[4] 陈洁.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5(87):48.

上一篇: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下一篇: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