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9 17:12:52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篇1

(广东惠州市龙门县中医医院广东惠州516000)【摘要】目的:通过对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进行临床观察与研究,探讨康复治疗的最佳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固定四肢之后,按照术后不同的阶段使用相应康复治疗手段,观察其疗效。结果:从研究表明,四肢骨折术后要及早采用正确系统的康复治疗措施,能够将骨折患者关节回到85%以上,但是如果在术后的二期才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中,其疗效稍微欠佳但也能够将部分功能恢复。结论:通过研究表明,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要及早进行,一旦早期采用了恰当的功能锻炼以及物理治疗,再在康复的2阶段抓紧治疗,就能够让患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关节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关键词】四肢;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40-01 随着顾客领域理论、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四肢骨折的手术无论是治疗方法、手段都有较大提升,而且大大促进了四肢骨折患者治愈率。但是从四肢骨折患者临床治疗发现,术后对四肢关节创伤恢复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处于术后康复治疗第一阶段,但是对整个术后康复具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具有现实意义。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从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月收治四肢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8例属于男性,60例属于女性,年龄段在18~70岁之间,平均年纪为40岁。这些案例中致伤原因是:21例为挤压伤,87例为车祸伤,14例为跌伤,剩下的6例属于其他原因致伤。骨折的部位涉及较多,包括了肱骨干、外科颈以及肱骨的内外骨折,尺、桡骨骨折,掌、腕以及指骨骨折等等;本研究中涉及到关节的骨折就51例,占据了全部案例的39.8%,伴有其他的复合伤28例;有60例为开放性骨折,17例为闭合性骨折。1.2, 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本文研究的所有案例到医院之后都做了切开复位固定手术。对髁上以及髁间的骨折就要采用解剖钢板、克氏阵或者加压螺丝钉等进行内固定。对于长管状骨发生骨折,就要采用梅花针、自锁髓内钉等进行固定,事实上在手术中不同的部位发生骨折,其固定方式是有区别的。当然,至于是否使用外部固定就要视骨折的稳定情况来做决定。(2)康复治疗:手术之后3周进行内康复;在手术之后的第三周就开始对关节内部进行康复治疗,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就要看骨折是否严重、骨折的部位而定。具体包括:①将患肢抬高,轻柔的活动其他没有固定关节;②经过一些天的固定之后就要主动的活动活动固定肢体上的肌肉,比如做做屈伸腕,对肱四头肌、胫前肌等要多进行收缩练习,要每天进行多次,每次最好是持续15到20秒。③对于手术中做了内固定的骨折,等待创伤上的疼痛稍稍缓解后就要练习活动骨折两端的关节,活动动作从小到大,每天坚持。④对于关节附近的骨折手术后,在早期要进行连续的被动活动。术后3周到12周的康复治疗:这个时候肌肉基本都在成长了,因此就要对患肢逐渐进行相应锻炼,当肌力达到了3级以上之后就要增加抗阻力的锻炼,还要使用肌肉按摩相结合;对于那些受累关节还必须要进行主动与被动结合活动。手术12周后的康复治疗:等到了12周之后就要进行稍大一些康复锻炼了,这个时候要通过练习摆动,做肢体的重力运动等来运动各个关节;还要使用健肢助力以及自助器材等来牵引关节上的活动;也可以通过拉力器、橡胶以及弹簧等练习阻抗来增强患者肌肉的力量,恢复患者的肌肉功能;最好是在康复中加入一些中药进行辅助治疗。2, 结果在128例患者在术后经过早期的、系统的、正规的物理康复治疗,等到出院的时候已经有109例关节的活动范围有了明显改善,占据总数的85%,基本上恢复到了正常功能70%左右;其中有5例(占据4%)因伤势比较严重,骨折累伤的面积较大,虽然经过相应的康复之后效果不明显。3, 讨论对于治疗骨折来说,一般都分为复位,固定以及功能锻炼三个主要的环节。随着医术的提高,四肢骨折后的固定物以及固定方法都有了较大改进,这就更加有利于骨折术后愈合,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降低并发症。四肢骨折经过复位与手术到临床愈合大都需要3到6个月,在这个时间段中患者的肢体运动都受到了限制,致使肌肉的废用性开始萎缩,降低了肌张力,关节也僵硬,严重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残疾。但是如果及早采用正确系统的康复治疗,就能够加快软组织与骨之间的愈合,对关节的恢复有较大帮助。对于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中大都分为了两个时期,第一个阶段为愈合期,就是处理好四肢骨折到骨折基本上愈合;第二个阶段是从骨折基本上开始愈合开始,一直到外固定物质去掉之后。对于四肢骨折的康复来说,第一个阶段是在住院期间得到的康复治疗。患者通过各种形式对关节进行适当的云顶以及理疗治疗,而第二阶段且主要是以家庭或者康复中心进行,通过作业治疗以及运动治疗等方法。对于康复要有信心有耐心,要按照康复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相关训练,将最大的努力增强关节的活动度和恢复肌力。4, 结论通过研究表明,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要及早进行,一旦早期采用了恰当的功能锻炼以及物理治疗,再在康复的2阶段抓紧治疗,就能够让患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关节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参考文献[1]莫新发,何仲佳.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J].广东医学,2004(4):411~412[2]罗伟胜.四肢骨折术后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7(4):182~184.[3]陶天遵.新编临床骨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4]陈永春.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4):64~66.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篇2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康复治疗;关节活动度

肘关节骨折属于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损伤,主要对患者的肢体关节功能产生影响[1]。跟上肢其他关节对比,肘关节出现创伤后更容易造成功能[2]。因此对其术后进行康复护理能够决定患者的最终疗效及预后情况。能够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残存功能,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对改善肘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疗效具有重大价值,我院对部分患者实施早期及延期康复治疗,以对比肘关节骨折术后早期与延迟开始实施康复治疗的不同疗效,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接受肘关节骨折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早期组与延迟组两组,早期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年龄为(45.12±4.56)岁;骨折类型为:尺骨冠突骨折7例、尺骨鹰嘴骨折8例、桡骨小头骨折6例、肱骨髁上骨折9例、肱骨髁间骨折10例。延迟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22~64岁,平均年龄为(44.86±5.12)岁;骨折类型为:尺骨冠突骨折8例、尺骨鹰嘴骨折10例、桡骨小头骨折5例、肱骨髁上骨折8例、肱骨髁间骨折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以及手术方式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1.2方法 早期组患者术后立即实施康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①完成手术后患者卧床时将患肢垫高;②从术后第3 d开始对患肢没有被固定的部位进行全范围的活动锻炼,且每个关节需活动15~25次/d;③待复位稳定4 d后且患者局部疼痛得以缓解时,开始实施被固定位置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运动,注意需从轻度收缩开始,每次需持续练习收缩20次,且持续10 s/次;④术后1 w之后开始实施腕关节活动,主要包含主动屈伸腕关节训练,可以进行伸指训练以及最大握拳练习,同时还需实施肩关节划圈以及内外旋运动;⑤待骨折进行外固定半个月后,需每天将外固定物取下,实施蜡疗以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同时还可以起到消肿作用,15 min/次。也可以将关节面固定牢固实施持续被动运动(CPM)治疗,注意活动幅度不能过大,从无痛范围开始,逐渐增大幅度,30 min/d;还可以开展关节松动术,选择Ⅰ~Ⅱ级手法,注意不能用蛮力,手法要轻柔,以不引起患者发生疼痛为宜,15 min/次,之后做主动屈伸前臂内外旋以及屈伸肘关节运动各10次;⑥21 d后,可以协助患者开展自行端碗、吃饭、穿衣等简易动作。总疗程为7~10 w。延迟组则早期没有实施系统康复治疗,患者X线检查骨折并对位正确、稳定、且待其将外固定物取下后方实施康复治疗,方法同早期组步骤⑤之后,总疗程为11~16 w。

1.3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进行系统康复治疗之后分别对其开展Mayo肘关节功能测评以及关节活动度(ROM)测评[3]。其中, Mayo肘关节功能测评主要对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稳定性、疼痛及日常活动能力(ADL)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其中优:总分≥90分;良:总分75~89分;一般:总分60~74分;差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Mayo肘关节功能测评及ROM测评结果对比 早期组40例患者的Mayo肘关节功能分数全为优。延迟组患者有32例为优,8例为良。两组患者的Mayo肘关节测评与ROM测评结果均明显优于延迟组患者(P

2.2两组患者1年后肘关节活动障碍者人数情况对比 待1年后,早期组肘关节活动发生障碍者2例,延迟组10例,早期组发生障碍者人数明显低于延迟组患者(P

3 讨论

康复治疗实施得越早对患者术后的康复疗效越好,原则上最佳康复训练的时机因与治疗同时进行,在术后即开展被动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淋巴及血液循环,进而提供肌肉与骨骼所需营养物质,预防其发生废用性萎缩。通过肌肉等训练能够促进新生血管加快生长速度,稳定复位位置、以及保护血管及细胞,减少患者疼痛。

综上,针对肘关节骨折患者,对其术后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其肘关节功能,加快肘关节康复速度。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廖亮华,江兴妹,叶志卫,等.早期康复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9):867-869.

[2]贾凤荣,周谋望.肘关节骨折术后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744-746.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篇3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患者;减重步行训练;康复训练

基金项目:福建省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422)

作者单位:350007福州市第二医院康复科胫腓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内创伤性骨折,大约占全身骨折的4%左右[1]。减重步行训练是近年来用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式,它能够不同程度地减轻下肢负荷,促进肌肉组织舒张,为胫腓骨骨折康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我们选择4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及减重步行训练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1实验部分

1.1实验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8种骨折线及3个康复期条件下胫腓骨全场任意一点的位移量、综合应力值、和垂直应力值。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8种骨折线情况如下:①同时存在三个骨折。②下1/3 骨折。③中部骨折。④上1/3骨折。⑤无骨折。⑥同时存在下1/3和中部骨折。⑦同时存在上1/3和中部骨折。⑧同时存在上1/3和下1/3骨折。3个康复期为4、8、16周。

1.2方法

1.2.1取点方法M、Z取骨密质的32个点,V取同一骨折处上下的差值。

1.2.2统计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 11.2.3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进行正态性转换,最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分析处理。

1.3实验结果治疗时间对各骨折处Z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16.228,P

2临床观察部分

2.1资料与方法

2.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82例,其中,男56例,女26例;年龄14~52岁,平均年龄(32.65±6.32)岁;根据schataker分类[3],Ⅰ型18例,Ⅱ型24例,Ⅲ型22例,Ⅳ型10例,Ⅴ型8例;合并半月板损伤7例,内侧韧带损伤10例,交叉韧带损伤8例;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减重步行训练康复训练观察组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对照组,二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原因、发生部位、骨折类型、合并并发症等一般性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2.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前康复教育、术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治疗。首先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通过交流与沟通反复向患者阐释复位与固定是基础,康复训练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的必要性,争取患者本人的积极配合,以实现机体功能的早日康复。早期主动康复训练有术后足趾主动运动、膝关节周围肌肉收缩训练等,术后被动康复功能训练是指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训练,采取逐日增加伸屈度的方式,连续训练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利减重步行训练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1.3疗效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根据Rasmussen综合功能评分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考查疼痛、伸膝度、行走能力、膝关节活动度、稳定性等方面,总分为30分,根据得分分为优(≥27)、良(20~26)、一般(10~19)、差(6~9)四个等级。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篇4

【摘要】 目的:探索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方法。方法: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64~71岁,平均66.2岁。按Neer分型法分型,3例4部分、1例3部分粉碎性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果:经术后6月~3年随访,平均随访10.5月,按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SMH综合评分,优1例,良2例,可1例。结论:对于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可能重建大小结节的解剖位置,修复肩袖损伤,术后积极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人工肱骨头置换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4月对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男3例,女1例,年龄64~71岁,平均66.2岁。按Neer分型法分型[1],3例4部分、1例3部分粉碎性骨折。受伤原因为摔伤(肩部着地或手掌着地扭转);4例患者受伤时间均不超过1周,身体状况良好,无手术禁忌。术前常规摄正侧位X片及CT片,检查显示为1例肱骨头向后外旋转移位,肱骨头压缩骨折范围大于关节面40 %;3例肱骨头向前外与肱骨近端短缩重叠移位;4例肱骨头均有不同程度的粉碎性骨折,伴大小结节的破损,不伴有关节盂及肩峰的骨折。

1.2 方法 全麻,仰卧位,用软棉垫将患肩垫高,手术顺三角肌内侧缘进入,注意头静脉及内侧血管神经鞘的解剖位置,尽量保护肩袖及周围软组织,沿肱骨解剖颈“T”形切开关节囊,暴露肱骨头及大小结节。不可随意去除破碎的大小结节骨块,并注意尽量保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在肱骨大小结节的附着点。取出肱骨头,测量其大小,逐步扩髓,安装试模。以结节间沟或前臂纵轴为标志,调整试模位置,使术后肱骨头获得140°~145°颈干角及35°~40°后倾角。安装正式假体,复位,检查肩关节活动及稳定性,用22号钢丝将破碎的肱骨头大小结节捆扎在肱骨假体柄近端,仔细修补破损的肩袖,放置负压引流,关闭伤口。

术后处置:颈腕悬吊,术后1 d开始进行主动握拳的肌肉收缩运动,术后2 d逐渐进行肩关节前后钟摆式运动,术后3 d进行肘关节屈伸运动,术后3周逐渐做肩关节内收、外展运动并开始进行肩关节上举锻炼,在医师指导下鼓励患者正常使用患侧肩关节,定期门诊随访。

2 结果

按美国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coring system-modification for hemiarthrop lasy,SSMH)[2]综合对肩部疼痛、功能康复、肌力及运动范围3项内容进行评分,每项满分10分,共30分。优:27分以上;良:24~27分;可:14~24分;差:低于14分。术后随访6月~3年,平均随访10.5月。本组评分平均27.12分,疼痛方面平均9.00分,功能方面平均8.00分,肌力与运动方面平均7.62分;4例中优1例,良2例,可1例。肩关节主动活动平均前屈110°,外展85°,外旋25°,内旋至80°;被动活动平均前屈120°,外展95°,外旋30°,内旋至85°。无撞击综合征发生,平均肌力4~5级。1例术后随访2年时X片检查显示有假体柄轻度下沉,1例随访1.5年时X片检查显示关节周围骨赘形成,但均对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

3 讨论

3.1 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随着CT及MRI的发展,我们对肱骨近端骨折的复杂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受到患者年龄、骨折类型、损伤程度、骨质状况及患者对功能的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在比较了以往的患者后我们看到,对于按Neer分型1、2部分骨折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效果较为理想;但对于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石膏及小夹板外固定不能达到有效的解剖复位,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直等,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耽误了患者宝贵的治疗时间;对于较为年轻,不伴有骨质疏松的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患者,可根据骨折情况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效果肯定;但对于年龄较高,伴有骨质疏松的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的患者,由于存在肱骨头坏死、骨不愈合、关节粘连等并发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常常造成肩关节功能丧失;而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可以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有效的改善了关节功能。

3.2 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指征 针对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肩部恶性肿瘤等以往难以治疗的疾病,肩关节置换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对于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的老年患者,尤其是那些骨质疏松的患者,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失败的风险大大提高,早期行肱骨头置换术是合适的治疗方法[5]。研究表明二期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其术后肩关节的功能,明显较之前无手术史的一期人工肩关节置换差[6]。目前公认的人工肱骨头置换术适应证是:4部分骨折和骨折脱位,肱骨头劈裂性骨折,肱骨头压缩骨折范围大于关节面40 %,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3部分骨折和骨折脱位[7]。

3.3 术后康复训练 有效的术后康复训练甚至与手术同等重要。康复训练要求医师的参与及指导,根据Neer的康复原则[8],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被动的辅助练习,术后24 h内即可开始。首先是钟摆活动练习、仰卧位的辅助下前屈上举练习以及仰卧位被动外旋练习、肩部肌肉等长肌收缩练习,活动度应严格限制在术中记录的活动范围之内。术后6周时若在X线片上存在大小结节愈合的证据,则开始第2阶段的康复练习,主要涉及早期的主动活动练习、抗阻肌力练习以及牵拉练习。术后3个月后开始第3阶段的康复锻炼,主要是在保证患侧肩关节恢复良好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练习,目的是逐步完全恢复患肩的肌力与活动度。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大约持续1~1.5年。由于康复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康复训练要求术后病人的坚持和家属的配合。术前就应该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交代其重要性。手术成功的前提下,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病人的配合成为肩关节功能改善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3.

[2] Kay SP,Amstutz HC.Shoulder hemiathrop lasty at UCLA[J].Clin Orthop,1988,228:42-48.

[3] 江少波,朱辉.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232-233.

[4] 尹庆伟,江毅.人工肩关节置换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7):612-614.

[5] 刘璠.关于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方式选择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79-281.

[6] Hettrich CM,Weldon E,Booran RS,et al.Preoperativ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mporvement in shoulder functian after humeral hemiarthop lasty[J].J Bone Joint Surg(Am),2004,7:1446-1451.

[7] 马广文,李军,吕欧,等.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治疗方式的探讨[J].临床骨科杂志,2006,9(6):539-541.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篇5

[关键词]系统功能;康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康复过程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197-04

胫骨平台骨折,常有不同程度的移位,是从一块骨平台分离出来的,如若治疗不当,常常会引起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无法平稳站立。内固定手术虽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办法,但是仍然会有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例如:膝关节功能障碍等。针对以上并发症,主要的应对措施就是康复治疗。本研究是为了对比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和传统自主康复疗法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过内固定手术后,根据掷骰子法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观察组女39例,男30例,年龄15~85岁,平均(46.6±2.2)岁;对照组女37例,男32例;年龄19―87岁,平均(47.5±3.1)岁。其中,车祸58例、坠楼42例,超负荷运动22例、其他损伤16例,经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病情已稳定。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自愿参与调查研究,有较好的依从性,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平均住院时间为一周,均为新鲜骨折。患者自述膝关节明显疼痛、浮肿、畸形、无法挪动,被迫挪动时会听到明显的骨擦音。经检查,符合如下六种类型:单纯胫骨外髁劈裂性骨折、外髁劈裂性合并平台塌陷骨折、单纯平台中央塌陷骨折、内侧平台骨折、胫骨内和(或)外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骨折。且均无重要脏器的损伤、骨折局部有较严重的开放性伤口且开放时间超过12h、严重心律失常、张力性气胸、消化道穿孔、严重脑部疾病等症状,且精神正常、意识清醒,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患者病史、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患者有头、肾脏、脾脏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外伤;并发多处骨折的患者;休克待抢救;骨折后关节明显移位、脱出;生命体征波动幅度较大;骨折后局部有开放性损伤,并且持续8~12h以上;严重感染;患者明显不合作或极度紧张;则应该排除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判断。

1.2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最有效的内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功能康复治疗的方法,对于麻醉未清醒的患者,嘱患者家属6h内持续揉搓下肢,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待患者麻醉清醒之后,并在患者自述不痛的情况下,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天进行500~1000次,尽量在保证质量的的前提下多做,并防止关节的二次损伤;自主的进行坐位或卧位的直腿抬高练习,从能够抬起开始,直到接近120。;进行直抬、侧抬、和向后抬腿练习,每组进行十次,每次10~15s,间隔5s后,为了防止肌肉萎缩,需要每天进行4~6组;之后继续进行静力性训练,比如:坐位时的直腿抬高练习;然后则是动力性练习,主要包括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训练,每组20个,一次4~6组,组间休息30s,一天1~2次;带患者插线后,就要进行推髌骨训练,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各20次,每天2~3次;一周后,进行弯曲锻炼,待患者静息时毫无痛感时,可以进一步进行滚球等膝关节的锻炼;2周后,进行热敷与冷敷交替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每十分钟更换一次,嘱咐患者家属测好温度后再敷到患者关节处,以防止患者烫伤或冻伤;4周后开始关节屈伸活动联系,以增强患者的关节活动度;3个月后可以进行关节的负重康复训练;牵拉练习;扶墙下蹲;逐步进行提提踵、负重、跨步、静蹲等高强度的训练;并进行常规的物理治疗方法辅助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推拿、按摩、针灸。采用传统自主康复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愈合情况,术后1周行患肢肌群的肌力训练,1个月后采取膝关节主动、被动屈伸训练,3个月后渐进行负重训练。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后1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时间、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HSS评分情况、回访优良率及发生膝关节活动功能失常率。疗效标准参考HSS评分改善程度,并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中,优:评分高于85分为优,评分位于70~84分之间为良,评分位于60~69分之间为可,评分低于59分为差。其优良率计算方式为: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过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前、治疗后的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为(78.27±9.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27±1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回访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回访优良率为98.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临床手段,术后的恢复途径乃是重中之重。在我国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法更为重要,若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将使患者抱憾终生。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应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采取康复治疗。在过去的临床工作过程中,经常对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相对比来讲,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恢复时间长,患者一般不能坚持到底,临床恢复率低,康复效果差。

而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与探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与自主传统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方法更有条理,系统的规划患者的康复过程,其主要包括:肌肉练习、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肌力分级评估及康复训练、平衡和步态训练以及相应的物理治疗。在康复的初期,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而引起的下肢静脉血栓或者脑部等重要器官的血栓堵塞,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可以有效的防止关节僵硬及二次损伤;康复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增强肌力,通过有效的肌肉练习,丰富了康复训练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患者主动进行康复治疗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拉近医患之间的关系,使医患紧张的问题得到解决,在沟通中创造出更好的训练模式,造福于其他患者;逐渐增强患者关节及肌肉对抗阻力的能力,并增加关节软骨的再生能力,加快淤血吸收能力,提升关节的稳定性,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组织的再生能力,使膝关节早日恢复到受损之前的状态。康复结束期,通过推拿、按摩、针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肢体痉挛,使骨痂加速形成,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观察组患者经过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后的Hss评分、回访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篇6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 老年; 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84-02

老年人是骨折的一个高发群体,同一般骨折群体相比,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而加之自身肢体功能的下降,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如术后康复过程中不能坚持功能锻炼,可能遗有肢体功能障碍。近年来,我科对胫骨平台骨折老年病人进行住院期间康复性护理及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病例60例为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入院的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病人,男37例,女23例;年龄56~79岁,平均63岁。入院后均行X线及膝关节CT检查。按Schatzker分型标准分型:Ⅱ型14例,Ⅲ型27例,Ⅳ型6例,Ⅵ13例。病人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护理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并排除原有患肢功能障碍者,严重基础疾病影响康复训练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入院宣教,普通护理及骨科常规护理,饮食指导,协助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引流量观察等,治疗组给予康复性护理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2.1 手术前后心理护理 心理干预在老年骨折病人术后康复训练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人自理能力相对较差,性格独立的老年人常常否认这一点,拒绝别人帮助,在骨折后,常存在悲观心理,甚至拒绝手术或术后康复性训练,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对于老年人骨折的特点,骨骼质量下降的原因等进行宣教,使病人心理情绪得到舒缓,充分认识自身骨折的特点及康复训练的意义,积极配合治疗。通过交流和沟通,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心理状态,解除患者恐惧及忧虑心理,将术后康复内容向患者适度地解释和说明,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1.2.2 术后早期康复护理 手术后第1~7天,患肢中立位,协助患者作患肢踝关节、跖趾关节的被动内、外翻及背伸、跖屈、旋转等动作,每天每个动作120次左右,并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主动自足进行上述关节运动。

1.2.3 术后中期康复护理 手术后8~21d,在早期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即平卧位主动收缩股四头肌,每天120次左右。在训练早期,患者常不由自主的产生膝关节的微动,对于正确的收缩股四头肌的方法给予指导,在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运动时,可能产生骨折部位疼痛不适,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说明及指导,消除患者认为可能影响骨折愈合的顾虑。

1.2.4 术后晚期康复护理 手术3~4周以后,嘱患者做主动的抬腿训练,辅助患者固定膝关节,以免产生骨折处反常活动,鼓励患者配合康复护理训练,除去石膏外固定后,对患者膝关节局部做按摩护理,促进血液流通,改善局部循环,协助患者做仰卧位主动抬腿、侧卧位外展、膝关节屈伸、内外旋动作。拆除外固定1~2周后,鼓励患者作主动屈伸膝关节、静态负重、原地重心转移及跨步练习。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并限制患者过度活动,告知患者过度屈曲可能造成骨折处的断裂,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的急躁情绪。

1.2.5 出院前做康复性护理指导 患者出院前,详细告知膝关节功能锻炼的方法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并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给予说明,6个月后做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1]。

1.2.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完成,采用两组计数资料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术后半年膝关节功能优良率86.7%,对照组优良率为7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等退行性骨疾病,骨骼质量下降,强度降低,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多数属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后肢体固定时间较长,容易发生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影响膝关节功能,老年人优于自体身体条件等限制及心理特点等原因,常不能进行主动功能恢复性训练,而有条件的、尽早的主、被动功能活动是防止骨折后并发症发生,关节功能减退的的有效方法,肌肉的收缩,相邻关节的主动运动,膝关节的伸屈运动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消退,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老年人心理倔强,对于术后的恢复常有过高的期望值或绝望心理,有的患者拒绝恢复性训练,而有的病人则自行增加训练强度,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2],使老年患者充分认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同时充分了解老年人自身的骨质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性训练,护理人员对其训练方法,强度应进行合理的指导,必要时进行协助,以免过早锻炼引发重大并发症,或过迟训练影响关节的功能恢复,甚至不合理训练引起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本组资料显示,在进行康复性护理的患者,其骨折后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性护理起到的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3],由此可见,对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能起到重要作用,适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运用。

[参考文献]

[1] Lysholm J,Gillquist J. 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 Am J Sports Med.1982, 10:150-154.

[2] 汪纯洁.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4):2795.

[3] 吴艳春,高厚超. 康复训练对下肢骨折患者的作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3,7(4):2113.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篇7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及家属同步健康教育对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同步给予家属健康教育。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法评价两组患者出院后及30 d的关节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及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家属对患者的照顾水平及配合程度,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家属;健康教育;康复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3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之一[1],经手术治疗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期,稍有不慎,极易并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康复效果,特别是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故家属认知及配合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探讨其对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90例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60~88岁,平均(70.46±7.42)岁。家属文化程度:大学14例,中学41例,小学26例,文盲9例。再采用“数字单双号标注法”按照“1∶1”比例,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60岁。(2)患者意识清楚,容易沟通交流。(3)坚持完成治疗,积极配合研究。(4)试验组每位患者至少1名专门照顾患者的家

作者单位:516300惠州市广东医学院附属惠东县人民医院骨一科

刘清梅:女,本科,主管护师

属。(5)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2)术后并发症严重者。(3)恶性肿瘤患者。(4)精神异常者。(5)不同意接受研究者。

1.3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健康教育:(1)知识宣传。主要是为患者普及一些疾病相关的基础知识,提高患者健康认知能力和意识。(2)心理辅导。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殊性,术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期,多数患者容易出现消极、害怕等负面心理压力。护士要及时与患者沟通,舒缓患者情绪,让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3)康复锻炼。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术后坚持康复锻炼,改善髋关节功能。(4)并发症预防。帮助患者排痰、保暖、翻身、按摩等,促进患者机体血液循环,避免感染、压疮、便秘、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试验组在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同时,同步对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3.1积极与家属沟通护士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可利用闲暇时间积极与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家庭背景,增进护患关系,解答家属疑惑,增强信任度,以便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1.3.2提高家属疾病认知率对家属耐心地讲解,股骨粗隆

间骨折的病因、治疗、康复护理等疾病内容,提高家属疾病认知率,便于家属对患者正确的日常康复干预。

1.3.3增强家属对患者康复的信心认真介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并同时向家属展示我院类似病例的康复效果,增强家属对患者的康复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患者的治疗,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1.3.4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鼓励家属及亲朋好友多关心体贴、陪伴患者[2],给予患者情感支持,从而激发患者康复信念,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

1.3.5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包括饮食干预、卧床翻身、体位变换、床上大小便护理、并发症预防、肌力锻炼和关节活动范围锻炼、助行器步行及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

1.3.6复查嘱患者及家属要按时到院进行复查。

1.4观察指标

1.4.1髋关节评分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法对两组患者出院前1 d及出院后30 d的关节功能进行评价,Harris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3]。

1.4.2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便秘、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重复测量资料的比较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表1)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髋部骨折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安全的社会性问题。而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老年髋部骨折中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同时更是老年人行动障碍的重要病症之一[4-5]。加之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的退化,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较差。而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认知水平,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6]。因此,本文对患者及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可同时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率,提高家属对患者的照顾水平及配合程度,督促患者坚持康复锻炼,从而促进患者预后康复。

患者及家属同步健康教育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康复影响在于:(1)可及时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提高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改善髋关节功能。(2)家属的照顾水平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一种有效方法[7],可避免压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3)家属日常精心的呵护,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良好的恢复环境。(4)家属的关心,亲朋好友的探视,可有效缓解患者负面心理,增强自信心,激发康复欲望。结果显示,患者及家属同步接受健康教育后,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及家属同步健康教育对患者康复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有效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康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慧琴,王敏,王书元,等.健康教育路径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4):128-129.

[2]黄爱华.3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牵引术后的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2):126-127.

[3]文学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关节功能评分[J].中国实用医刊,2012,41(17):78-79.

[4]钱丽华,谭颖微.健康教育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9):112-114,118.

[5]纪荣芝.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8例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7):126-127.

[6]陈惠花,黎泰菊.动力髋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86例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8017-8018.

[7]胥明梅,陈彬,曲桂荣,等.家属同步健康教育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5):3103-3105.

(收稿日期:2014-12-12)

骨折术后康复的方法篇8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护理;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5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576-02

踝关节是下肢主要的负重关节,其承受的负荷比较大,容易出现骨折,而且多为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因此踝关节骨折脱位是创伤骨科中最常见骨折之一,青壮年最易发生踝关节骨折脱位。由于踝关节需承受全身重量,需要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复杂踝关节骨折脱位大多极不稳定,如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治疗,会对踝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易出现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而踝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不仅取决于临床方面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也取决于手术后的科学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病例58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17例。年龄16-62岁,平均42.37岁。致伤原因:民事冲突17例,交通事故29例,高处坠落11例。闭合性损伤47例,并发性损伤11例。除一例为陈旧骨折外,均为新鲜骨折。

1.2 方法

1.2.1 在5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中,行保守治疗18例,在Lange・Hanson骨骼分型中前四型l、Ⅱ度骨折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治疗。对这两型骨折,早期肿胀轻者可考虑及时尝试闭合性骨折常规手法复位的原则进行复位。复位前应根据患者病史特点,结合X线片,分析损伤机制,定时复查X线拍片。

1.2.2 手术治疗40例,对Lange・Hanson骨骼分型中前四型Ⅲ、Ⅳ度骨折、或骨折手法不能复位及复位不理想的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开放性骨折亦在其中。外踝对踝关节稳定与负重和维持距骨正常位置有重要作用,采用腓骨远端解剖钢板或重建钢板塑形后固定,固定后使腓骨下端的外翻角度得以保留,避免了踝穴变窄影响关节活动的弊病。术后三到五周X光复查,观察对位和对线情况,必要时行功能锻炼。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全面检测病人的骨折部位变化,了解病人的心理波动,如损毁关节及疼痛对患者的影响,要让患者全面了解愈合后的情况。对没有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踝关节外伤患者,要积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消除心理障碍,增加患者对医生和护士的信任。对有脏器损伤的患者,要做好家属的工作,配合医务人员和患者,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术前患肢护理 对于非开放的患肢,除入院止痛,合理诊断,积极配合治疗外,还应做好患肢位置的看护,以防产生入院后的内出血,和不适当的放置所产生的肿胀破坏。对开放的外伤骨折,入院后,应严密观察出血情况,对仍有出血的患者,应积极协调医护患,立即手术处理,以免感染和再损伤的产生。注意患肢的角度,对合并扭伤角度大的,观察血运情况,嘱咐患者和家属,不要过度搬动,以免损伤增加。必要时行外石膏托搬运,做辅助诊断,如拍片,患肢CT等。

2.3 术后护理

2.3.1 使用外固定器具病人的护理 ①抬高患肢使其略高于心脏水平,置于功能位,膝关节略屈曲,以利于消肿止痛。保持患者肢体正确,搬动时托扶足踝和小腿,避免剪切力。②保持外固定稳妥有效。用夹板、石膏固定和跟骨牵引病人按常规进行护理,特别要注意保持有效固定、有效牵引,严防内、外踝及足跟压伤。观察石膏、夹板的松紧度,钳夹、仿手法复位踝关节外固定器等是否滑脱,发现内、外踝有红肿、水泡破溃者及时处理。④告知患者外固定时间一般为6周左右,6周后视骨痂生长情况可去除外固定。夹板、钳类等外固定器固定牢固后,用我们研制的肢体保护架支撑起病人的被毯,防止被毯衣物挂住或碰撞外固定器具而引起病人疼痛、引起骨折再错位,并减少病人担忧。

2.3.2 踝关节骨折闭合整复病人伤肢骨折部位的疼痛,是骨伤科病人最常见的一种疼痛。其疼痛多伴有肿胀,护理给予抬高患肢,早期局部冷敷,给予活血化瘀中药口服和伤科灵、展筋酊等消肿镇痛药物涂擦;此种疼痛一般在麻醉消失后到第一天夜间疼痛剧烈,2-3天递减。告知病人疼痛的规律,术后当天晚上准备休息时可提前1小时应用阿片类镇痛剂如吗啡、杜冷丁、强痛定、曲马多缓释片,双氯芬钾酸片、去痛片等。术后自控镇痛泵的应用解除了经济条件较好的病人的痛苦。

3 早期康复训练

3.1 开放性手术和保守治疗外伤愈合后,均可以在卧床时,行小关节屈曲和大关节协助运动。踝关节骨折保守治疗要根据局部肿胀和皮肤愈合等实际条件,一般6周后开始功能练习,8周后逐渐部分负重行走。如果复位满意,一般4-6周后石膏或夹板固定治疗,12周后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愈后效果也相对良好。

3.2 对开放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应早期行康复训练,特别是在手术愈合后,为防止关节固定或黏连,在恢复期克服疼痛的情况下,或是少量疼痛时候,不负重功能锻炼,还能防止患肢肌肉废用性萎缩。

3.3 早期康复应注意点,对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手术后,护理应严格观察患肢活动情况,必要时,提示医生对患肢行X光片复查,以防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而难于治愈。行X光片检查还能有效防止螺钉断裂,通常固定时螺钉自外向内只穿透3层骨皮质。这就考验护理的细致性,和早期康复锻炼的适宜性。另外,对内踝骨折固定,通常用两枚螺钉固定或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来控制骨折块旋转。而后踝骨折,大于1/4,则影响其负重面的25%-30%,不易早期功能锻炼。若患者急于锻炼,护士应耐心解释,并指导其康复时间,一般在16-21周开始行早期锻炼。

4 结 果

经过临床观察在本组58例患者中,病人住院期间不注意摔倒2例,愈合失败进行二次手术。其他56例患者,符合早期康复锻炼条件,依从性良好,护理得当,康复状况良好,康复率96.55%。

5 讨 论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在日常生活中如跑步、跳跃、登山、上下楼梯等动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通过早期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和后期全面专业的康复指导训练,以及强化随访期的康复教育,有效地预防了骨折卧床后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废用性骨质疏松,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提高了疗效;使患者坚持康复训练,提高了自身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亦聪.骨与关节损伤[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26-739.

[2] 葛向煜.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抑郁水平追踪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1):17-19.

[3] 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43.

[4] 许雪梅.严重闭合性踝关节骨折及脱位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2012(10):370-731.

上一篇:肩周炎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下一篇:初三化学在线课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