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应对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4:17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篇1

关键词:校园暴力;道德价值观念;日本教育界;对应举措

校园暴力问题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学生使用暴力的问题已经是一个放在大家面前的大难题。近年来,日本的校园暴力频发,特别是校园暴力的低龄化,让日本的教育界大为担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道德水平的普遍下降是影响学生道德价值观念滑坡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现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的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校园暴力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日本校园暴力的现况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最近10年,校园暴力事件逐年上升,由1998年的28526件,到2010年竟然达到了60913件,这种增长速度,让社会各界都极为担忧。当中更令人担忧的是,暴力的低龄化趋势。该统计显示,小学生的校园暴力的增加趋势最为惊人,从1998年的1432起,递增到2010年的7115起,增加了5倍。2008年,2009年,2010年这3年的增长最快,这3年也正好是日本政权交替频繁,经济不景气等诸多社会问题显著的3年,由于经济的不景气,社会压力增大,中小学生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校园内的暴力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升级现象。

    日本校园暴力有4种类型:1、对教师的暴力。对教师直接实施暴力,2010年一年,对老师施暴的件数为8304件,其中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就有1827件。 2、学生之间的暴力。有同班同学之间的,也有不同班、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多人长期欺负同一个学生的现象尤为严重,造成被欺负的学生不愿意上学,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2010年这类事件共有34277 件,比上一年增加了1832 件,占总暴力事件数的56%。3、对他人的暴力。如与陌生人由争吵引发暴力冲突的;为了抢夺财物对过路人实施的暴力行为等等。2010年发生1728件。4、对学校设施、设备的损毁。主要指故意损坏学校的设施和设备等行为,如故意损坏桌椅、黑板、门等行为。2010年有16604 件。其中,学生之间的暴力在校园暴力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的56%,可见过半的校园暴力都发生在学生之间。缺乏对他人的关心、爱和信赖等,看到被欺侮者处于悲惨的境地,加害者不觉得其可怜,旁观者也不觉得应该干涉,反映了青少年内心道德情感的沙漠化。

    最近,校园暴力又有一些新的元素,“软暴力”就是其中的一种,没有动手使用暴力,而是从语言上对人进行欺辱,在网络上进行中伤,诽谤等言语暴力。

二、日本校园暴力的原因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但是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美称的日本,也受到全球经济动荡的影响,社会上的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影响,继而影响到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

    首先,传统的教育方式和青少年思想的脱轨。日本是学历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由学历高低甚至毕业学校决定。为进入名牌大学,学生从初等教育阶段就开始了激烈的考试竞争。这种片面强调考试技能,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整天围着考试、成绩、辅导班转,造成青少年的精神压抑,容易引发暴力。从这点上看,中国也是类似的社会环境,也是令人担忧的。在管理主义教育盛行的日本学校里,许多强制性的制度、管理措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留下潜在的危害,演变为学习焦虑症,不仅厌学,而且还会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容易导致暴力的发生。

其次是物质生活的影响。战后日本迅速恢复重建,经济飞速增长,一直奉行经济优先的价值取向,追求物质上的生活而忽视了精神生活,青少年的享乐主义的生活习惯使他们丧失奋斗目标,思想颓废,盲目自大,自制力差,易怒等等从而引发暴力。

还有就是家庭的关爱。时代的变化带来生活结构的变化,日本过去一直是大家族式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亲情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核家庭(小家庭)逐渐取代了大家庭。生活节奏快,家庭成员交流少,逐渐形成了青少年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离婚率剧增、家庭暴力、家庭关系不融洽等家庭问题都给孩子带来影响,渴望得到关爱,却得不到,渐渐地就形成漠视亲情,漠视别人的思想。加之电子游戏的流行普及,其中的大部分都充斥着暴力,在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期造成极深的负面影响,引发暴力倾向。最近,日本的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剧增,经济链条断裂,贫富差距加大,2007之后,暴力事件猛增也是经济动荡的写照。

三、日本的对应举措

怎样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日本的教育界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措施。全国中小学学校与教育委员会紧密联系,详细掌握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一起对应。在学生中开展互谅,互敬,认真对待生命和人权,友情的贵重及信赖关系的养成,活着的美好及喜悦等等心理及道德教育活动,同时还进行一些义务活动,体验大自然等活动,以这些活动来强化人际关系,增加生活体验。学校及教委会都设有学生专用心理咨询室,认真对待解决问题等等举措。虽然至今还未见到大的成效,但是这种积极地对应体现了整治校园暴力的决心。

结语

    从日本的校园暴力的成因,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是否存在问题,中国的校园暴力问题也渐渐呈上升趋势,借鉴一下日本的经验,还本应该是学习知识,锻炼体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校园一片宁静的天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团结起来,让孩子远离校园暴力,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文部科学省.平成21年度(2010年)「児童生徒の問題行動等生徒指導上の諸問題に関する調査について[R].日経印刷株式会社,2011.

[2]文部科学省.学校におけるいじめ問題に関する基本的認識と取組のポイント[R].日経印刷株式会社,2011.

[3]文部科学省.データからみる日本の教育[R].日経印刷株式会社,2008.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暴力;应急管理;机制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相对较低,管理难度较大,已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区域。然而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校园暴力问题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在面对校园暴力引发的危机时,许多学校管理者因缺乏处理危机的经验和必要的危机管理机制而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校园暴力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校园暴力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已成为政府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校园暴力应急管理机制的涵义

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开展正常管理、教育期间,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与学校师生之间所产生的暴力行为,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2]。主要包括学生之间的打架欺凌事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身体伤害事件,校外人员(包括退学学生)针对学生的敲诈、伤害事件等。校园暴力不仅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还会给本人、家庭带来痛苦和灾难,给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防范校园暴力事件,减少暴力事件带来的危害,是学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目标。

校园暴力应急管理机制是指学校管理者为有效处理校园突发暴力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化的应急管理措施,具体可细分为:事前信息监测机制、评估机制、决策机制;事中应急决策机制、沟通机制;事后恢复机制包括心理干预机制、秩序恢复重建机制、思想的恢复机制[3]。完善的中职校园暴力应急管理机制是保障中等职业院校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2 校园暴力应急管理机制的内容

2.1 预防机制

预防本质上是一种超前管理,是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前提,是避免工作的任意性,实现群防群治,科学掌握防治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4]。在某种程度上,突发事件事前的预防比单纯的解决更加重要。校园暴力预防机制的内容包括:首先,建立应急预案,它是在评估事件类型、事件的潜在危害性以及影响后果的基础上,对应急保障、救援等方面提前所做出的规划,应急预案的编制不可少。其次,建立专业应急组织机构,要有专门的应急管理组织,处理突发的校园暴力事件,而应急管理人员也是经过应急管理培训过的,并且有足够的物资和经费,有可供调配的专业人士的帮助。最后,构建应急管理保障体制,校园暴力突发事件保障机制的相关决策必须把握决策流程,从问题界定、方案选择等不同阶段,进行科学决策。这就要求学校各部门是一个良性互动关系系统,要尽量避免部门矛盾延误决策实施的时机,影响保障的进行。

2.2 监测机制

校园暴力事前的监测预警是不可缺少的。事中的监测包括监督相关决策是否制定的合理,事件处置是否得当,而事后监测要监测事件的最终处理,责任到人。总之,监测机制为有效发挥作用,需贯穿于暴力事件应急管理的整个阶段。

2.3 应急处置机制

校园暴力应急处置机制是要求学校在有限的时间、资源等条件下,应对暴力事件的具体措施。在复杂的、涉及面广的校园暴力突发事件管理中,各项措施相互制约,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指挥,整个处置过程不可能有序的进行。同时在处置过程中建立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良好关系十分必要,这样才能保障管理工作有序运转,提高工作效率。

2.4 信息管理机制

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学校有关部门有责任向学校报告事件发生的情况,并让师生了解真相,积极参与;要及时迅速向外界通告,以尽快辟谣从而阻挡流言散播;对于重特大突发事件,还要建立相应新闻发言人制度,保证权威性信息的,这样才不至于造成师生心理恐慌、信息被扭曲误解。

2.5 恢复机制

校园暴力恢复机制包括:第一,完善恢复系统。为了便于对恢复工作的管理,建立一个管理机构,以增加暴力事件恢复工作的规划性;第二,总结整改。在全面开展恢复行动的同时,学校也要从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反思纰漏及不足,使之不断完善恢复计划,完善相关方案,以推动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展开。

3 完善中职院校校园暴力应急管理机制的措施

3.1 完善事前预防预警机制

3.1.1 建立信息监测机制。校园暴力事件与其它校园突发事件相似,都是逐步累积发展而形成。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有预感危机的经验与能力,能在信息监测中捕捉到事件的苗头。中职院校要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渠道,建立一支敬业高效的安全保卫队伍、政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发展学生信息员,实行“零报告”制度,尽量将校园暴力掌握在萌芽状态。

3.1.2 制定评估机制。“为危机做好计划,知道自己准备好了之后的力量,才能与命运周旋”[5]。为保证暴力事件风险被有效的控制,必须制定相应评估机制。中职院校应该以监测及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根据以往的治安经验,发放校园暴力事件指南让师生共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在暴力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敏捷地处理。

3.1.3 加强决策体制建设。建立决策预警,中职院校必须加强日常安全管理,构建有效解决学校安全隐患的排查机制,并依据实际情况加以整改。建立应急管理决策责任制,明确校园安全第一负责人,连带分管领导为部门责任人的制度,责任落实到人,明确相关责任人的任务,一旦发生暴力事件,能够寻根究源,形成各级齐抓共管的决策体系。

3.2 完善事中应急处置机制

3.2.1 增强事中运行机制。首先是决策机制,迅速和及时是决策的第一要求。校园暴力事件往往时间紧迫,有关决策者必须快速决策应对,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决策者应以最小的成本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或扩大,把其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其次是保障机制,中职院校要构建完善的应急物资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为暴力应急处置机制提供物资保障和智力支持。

3.2.2 加强沟通机制。沟通机制是突发事件管理的基础性手段。校园暴力事件一旦成既定事实,学校有关部门应通过有线电话、校园网等做好与师生的沟通交流工作。一方面要抵制小道消息,畅通正规渠道,及时公布真相,保证人们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上级部门可以帮助学校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信息,集中精力应对事件的发生。学校领导此时应尽量创造性地选择媒介,并带领党员干部和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做好受伤害学生和家长的安抚教育工作。

3.3 完善事后恢复机制

校园暴力事中应急处置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事件的终结,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事后恢复。

3.3.1 心理干预。如果对校园暴力预警及时,应对合理,可能平息事件所需的时间较短,对受害人心理上的伤害也相对较小;如果处置不当,对直接受其影响的学生的精神影响是长期的。因此,中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及时消除受害学生的心理阴影,使其心理创伤尽快愈合。

3.3.2 秩序恢复。校园暴力事件得到控制后,中职院校就要迅速的把工作转移到恢复重建上来,而要做的首先就是恢复管理组织机构,使学校师生生活井然有序。具体有:①对事件进行调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包括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处置情况、责任追究、整改意见等一一列明,并予以公告;②学校的工作重心应逐步由事件处理向常态管理转化, 直至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③中职院校要认真汲取经验教训,针对事件原因进行整改,加强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预防暴力事件的再次发生;④以该事件为反面教材,引导学生纠正不良习惯。

3.3.3 思想纠偏。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最终有效控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制安全教育应该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内容,要让新生对相关危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勇于和敢于同侵害行为做斗争;②要经常开展校园暴力事件的应急知识教育和培训,并进行模拟演练,旨在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身防范能力;③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交际能力,学会宽容待人和尊重他人。

参考文献

1 吴俊.孩子,我该怎么保证你的安全[N].新华网广东频道,2004-10-13

2 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措施[J].青年研究,2002(22)

3 刘向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王鑫宏.论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中应处理好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篇3

校园暴力是波兰学校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调查显示,近1/3的波兰人将校园暴力视为严重问题,283%的学生和11.4%的教师认为波兰学校未能有效遏制校园暴力。多数学校和教师缺乏系统应对校园暴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常常得不到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此外,现任教育部长主张通过加大控制和惩罚力度来防范校园暴力,忽视了校园社区的建设。调研

波兰丽大出版集团下属的16家地区性日报于2006年春发起“无暴力校园”项目。受本项目委托,2006年3月波兰公共舆论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社会学抽样调查。这是3年来针对校园暴力问题所作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7.3%的学生、27%的家长和28.5%的教师都认为波兰学校普遍存在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

Profile公关公司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展开策划,并广泛征求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意见。为了确保各项目标得到实现,提高项目的公信力,还成立了项目专家委员会。

策划

“无暴力校园”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为参与项目的16家地区性日报塑造富于社会责任感而又贴近读者的良好形象。本项目要传递的主要信息为:地区性日报贴近读者,支持社会公益活动;校园社区化对遏制暴力至关重要。本项目的目标受众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同教育相关的各种组织机构、地区性日报的读者以及普通公众。本项目的传播途径包括:16家地区性日报、项目网站、宣传海报、直接与学校沟通(主要以电子邮件形式)以及同专家和全国性媒体合作。力争将项目中形成的遏制校园暴力策略,比如社区建设、问题清查、求助热线等机制化,成为各校普遍采取的重要措施。

实施

2006年4月21日,“无暴力校园”项目正式启动。4-6月,通过参与项目的地区性日报、赞助媒体及项目网站,发起一场大规模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介绍校园暴力问题及应对策略。各报社还组织记者参加了多次校园暴力研讨会。在此期间,16份地区性日报共刊发678篇相关文章,其中47%是关于应对校园暴力的建议、措施及典型案例。6月9日《无暴力校园行为准则》,作为遏制校园暴力行动的统一标准,项目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自9月起,各校开始申请加入本项目,条件是要宣布遵守《无暴力校园行为准则》。波兰共有3000多所学校加入,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这些学校可以在应对校园暴力的策略方法等方面得到项目支持。有200所学校开展了问题清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校园暴力,这在波兰尚属首次。10月全国遏制校园暴力工作会议召开,来自全国各地400所学校的代表出席。另外,有1000所学校参与遏制校园暴力行动计划征集大赛,3000多名学生参加“无暴力校园”主题T恤设计大赛。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波兰2个省为校园暴力目击者和受害者开通求助热线。2007年1月,还通过海报和网络专门针对家长进行宣传,宣传口号是:“你的孩子是在无暴力校园就读吗?”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篇4

关键词:初中校园 暴力事件 原因 管理对策

一、初中校园暴力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导致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信息的泛滥,很多带有暴力色彩的电影、游戏、文章等充斥在整个网络上。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理强与叛逆心比较强,对每一件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同时还拥有寻求刺激的心理。因此,其往往更加崇尚暴力,而长时间的沉溺于这种暴力的环境或氛围中,也会养成学生的暴力性格或暴力倾向,对待事物比较冲动。同时,由于初中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经常结交社会不良青年,从而沾染上许多不良习惯。

(二)学校因素

对学生来说学校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因此学校的稳定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校园暴力事件的发展,学校因素也占有30%左右的比例。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校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注重于学生的卷面分数,并据此作为衡量教师优异的标注,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第二,对学生的奖惩制度存在着问题;第三,学习对于学生暴力的预防制度与处置制度有待健全;第四,学校忽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五,学校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认知。

(三)家庭因素

根据调查,学生发生暴力行为最大的原因是家庭因素。家庭一直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场所,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不知不觉间,孩子会对家长的某些行为或语言进行模仿,因此可以说家长也是孩子的教师。但是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暴力,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中,势必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疏忽,致使其错误的言行举止得不到纠正和指导,从而使其产生暴力行为或暴力倾向。

(四)学生个人因素

现在很多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很多家长对孩子都有着无限的纵容和宠溺,从而养成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自私自利等性格。除此之外,部分的初中生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一些比较不公平的待遇,例如缺少父母的关爱,遭受过虐待等,从而在心理留下阴影,造成比较极端的性格,具有非常强烈的包袱心理。此外,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心理、生理正处于不成熟期,当其处于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大多数初中生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而且,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在面对挫折时不愿与家人或教师沟通交流,一旦当自己或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的时候,暴力便成为了其解决问题或发泄自我情绪的重要方式。

二、初中校园暴力的管理对策

(一)加强校园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净化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可以对校园的宣传栏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宣传栏向学生们宣传互助互爱、团结帮助的精神;同时也可以借助学校的广播站,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感人事迹进行宣传,例如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等,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借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另外,学校还要多举办一些校园活动,例如“团结周”、“友爱月”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相互帮助的友好品质,为学生构建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而对于校外环境的净化,学校首先就需要肃清学校周边的不良青年,尽量让学生减少与不良青年的交往,避免学生因此而受到伤害,同时学校还应该增加校园的保安人数,防止社会不良青年对学生的伤害。

(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正确认识到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家长在孩子成长发展的教育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让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学生特点。在沟通的时候,家长也应该主动参与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活动中来。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明确的是自己的观点与家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这种差异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求同存异。其次,教师应该知道,想要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首先就应该尊重家长,尊重彼此的观点,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迫家长的认同。唯有如此,才能使家长与学校长期的联系起来,对孩子进行共同的教育。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校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这是解决校园暴力事件的根本措施。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形式,例如班会主题等形式,和学生共同探讨校园暴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并共同制造出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板报上,宣传校园暴力的危害及呼吁广大学生团结起来共同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而各个科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培养学生的维权和法律意识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讲座,向学生宣传一些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维权和法律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己人身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将法治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加强学生对法治的认识,让学生对校园暴力所承担的后果进行认识。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法律课,处处培养学生的维权和法律意识。

结束语:

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和解决需要广大的学校、教师、家长甚至整个社会进行合作,为了给学生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减少校园暴力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必须对暴力行为进行坚决的惩治和抵御,同时还需要宣传法律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陶跟定.初中校园暴力行为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3,(1):159.

[2]宋雁慧.北京市初中校园暴力现状和处理方式调查[J].中国教师,2007,(11):7-10.

[3]陈秀敏.佛山市初中暴力现象及应对措施研究[D].湖南大学,2013.

[4]池桂波,陈海珍,王声サ.中学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3):250-252.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篇5

学校,是人的精神港湾,是应该让学生感到自由、放松和快乐的地方。然而,当种种欺凌行为不断伤害着学生甚至教师的身心健康,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时,我们在痛定思痛对施暴者进行谴责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年轻稚嫩的孩子变得如此暴戾?究竟谁该为这些事件负责?学校又应该怎样给学生营造一个纯净、安全的校园环境?在这个几千年来尊师重教的国度,教师何时变成了弱势人群?为什么很多教师不敢管学生了?

一、校园霸凌、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

校园霸凌、校园暴力事件是学生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外显,既是未成年人处于青春叛逆期,逆反心理外化的反映,也是社会问题在未成年人心里和行为中的蔓延和反映。在一些学生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关卡的多重失守。

1. 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对其成长不利。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备受宠爱,再加上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身心发育尚不完全,自我调节能力差,情绪容易暴躁失控。他们虽然心理上不成熟,但自我意识却在逐渐增强,他们在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同时,却又偏偏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甚至有些青少年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这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校园暴力发生的根源。

有调查显示,爱欺负人的“小霸王”往往来自充斥暴力因素的家庭。还有些留守儿童因缺乏亲情的抚慰,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更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而变得飞扬跋扈。有些被打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而变得沉默寡言,这恰恰助长了暴力的气焰。有些学生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纵容,使得他们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力、控制力,这些学生在人生观最需要正确塑造的时候,却没有得到及时矫正而误入歧途。

3. 学校管理不到位对校园暴力的产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传统教育中,片面强调分数至上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他们常常处于焦虑状态,身心受到摧残,以至于有些学生在茫然中学会了拉帮结伙,在欺负弱小同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校在管理中忽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不到位,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学校和教师依法慕蹋不得体罚学生的要求变成了教师管理的“紧箍咒”,以至于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法律地位上反而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4. 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对校园暴力的产生起到助推的作用。

正如美国波士顿维洛克学院的一位社会学家所说,小孩子们仅仅是干了社会教唆他们干的一些事情,他们不是越轨者,而是循轨者。成人世界中的做事不讲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沟通,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校园欺凌、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现代传媒上的一些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中出现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对缺乏信息筛选能力、是非判断不明、自制力较弱的学生们来说是致命的诱惑,一旦生活中出现了矛盾,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暴力行为模仿到现实中。

二、校园霸凌、校园暴力事件的解决办法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已经发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毋庸置疑的是,这些频繁爆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显然与缺乏惩戒教育有关,我们缺乏一套系统的教育惩戒制度。虽然各学校都有所谓的校纪校规,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执行性强的法律法规依据。当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轻度违法的时候,除了说服教育,再没有其他在法律上授权的惩罚措施。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对校园暴力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过低,对施暴者的惩罚措施过轻,使得国内对校园暴力的处罚长期以来仅仅停留在道德层次。大部分学校在遇到校园暴力后,多数以口头警告,或者说服教育为主,这对施暴者的震慑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在“零处罚”的惩戒机制下,校园暴力屡禁不止。由此可见,校园惩戒机制亟待加强!

在我国,化解校园暴力,预防是捷径。而要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还是要立足教育和惩戒。

1.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未成年学生之间的相互伤害案,反映出有的学生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关爱心,动辄恃强凌弱,采取暴力手段解决同学间的小小冲突和矛盾。因此,我们应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小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消除中小学生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养成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2. 依法落实家长的监护责任。

管教孩子是家长的法定监护职责。父母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尽量多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要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教育孩子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要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管教,尽量让孩子远离暴力游戏、暴力影视剧、暴力动画片;家长有责任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要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3. 学校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校规、校纪。

在一些恶性的校园暴力中,由于涉及的大多是未成年人,因而最终被学校采取的制裁方式也仅仅是苍白无力的警告、处分、说服教育,施暴者既没有被这样的制裁所震慑,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失去必要惩戒功能的校园,催动了施暴者畸形心理的萌发,他们性格中致命的弱点非但没有因为制裁而消失,反而因为纵容被放大,最终酿成悲剧。所以,根治校园霸凌、校园暴力不能单靠说教。学校要努力创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要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开展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依法依规治校,努力建设无欺凌和暴力的平安文明校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注意他们可能发生的情绪变化,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尽量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既做到真情关爱、真诚帮助,力促学生内心感化、行为转化,又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白:遵守规则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的必备品质,做了错事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接受相应的惩罚。

4. 国家应该对严重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建立健全的处理机制。

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法律的约束是防治校园欺凌不可缺少的一环,他们都采取了立法的形式,加大对施暴者的惩戒力度。一些必要的法律惩戒尽管不会如德育工作那样教会学生该如何变得高尚,但是可以警告学生有些事情绝对不要去做。这既是对问题少年的保护,也是对受害学生的保护。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发生。

总之,我们要建立一整套对实施欺凌、暴力的学生教育、惩戒到位的管理机制,培养对欺凌、暴力受害学生及时救助和关爱的教师,强化对学生的规则教育,让所有的学生都懂得敬畏生命、敬畏法规,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同时,也积极维护自身的权利。学校更应注重与家长、社会联合起来形成合力,预防和制止欺凌、暴力事件的发生,还学生一个纯净的校园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全、健康地成长。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篇6

关键词:初中生;暴力行为;相应措施

中学生暴力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纪律道德规范或国家法令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暴力行为,可分为一般暴力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最近几年,媒体报道中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自问:当今的中学生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如此崇尚暴力?如何恢复我们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简单分析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的暴力倾向是受到了社会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暴力文化越来越冲刺着当下人们的浮躁的心,尤其以初中生为主要群体的青少年更是暴力文化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影视、音像制品、电子游戏里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暴力文化很有可能一步一步地扭曲了初中生的价值观,因此,可以说暴力文化是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缺失和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暴力性格的形成。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过:“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父母”。 当代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可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固执暴躁的性格无形中滋生了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性格倾向;有的家长经常忙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出现不良思想不能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根源,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最易产生攻击行为。家长管教方法过于严厉或家庭气氛紧张等家庭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此一来,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暴力行为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是校园暴力的主要根源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暴力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然而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老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面前,道德教育只能为升学、分数让路,无形中就被被冷落或忽略掉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暴力倾向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甚至会愈演愈烈,由此校园暴力事件就很难避免了。另外,学校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往往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如打骂、惩罚、特别是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都会滋生初中生的暴力倾向。

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也是导致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一些初中生分不清善恶丑、黑与白,他们中有的认为同学友谊就是哥儿们义气;有的认为学雷锋、助人为乐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认为勇敢就是斗殴、干危险的事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常会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面对频发的初中生校园暴力事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学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室,聘请心理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制定校园暴力发生的应急预案;设立正规严格的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安装摄像头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以身作则。作为一个教师,言行举止是最容易被学生效仿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真正做到进德修业,为人师表。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做好某件事时,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时,不应采取打骂的错误教育方法,应耐心地教导,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自信地成长,快乐地成长。另外,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学习的重要,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良好的榜样。

作为初中生个体,首先应该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远离暴力文化,远离暴力行为。其次培养个人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积极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篇7

关键词 校园暴力 概念 成因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1概念的界定

校园暴力的定义最早是由Olweus:提出的“一个学生长时间、重复地被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的负面行动中,并进行欺负、骚扰,或被锁定成为出气筒的情形”。目前,理论界对“校园暴力”的界定尚有一定的争议。

1.1“校园”中心界定模式

此类观点强调界定校园暴力应以学校为中心,多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有人认为校园暴力行为指发生在校园之中的,学生欺负弱小同学的不良行为。也有人认为校园暴力行为属于社会暴力的范畴,还应该包括校外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还有一种观点倾向于校园暴力是主要以校园受害者为对象实施的多种侵害案件的总称。

1.2“师生”中心界定模式

从被害者角度而言,强调校园暴力是针对在校师生,或者学校、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而从行为人角度定义,强调校园暴力是以学校为背景的未成年学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

1.3综合说

认为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对受害人身体、心理,或校园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也包含在校师生对校外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美国的研究者还特别强调校园暴力行为还包括导致情绪痛苦,伤害人际关系(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阶层歧视)等在内的心理暴力。

笔者结合有关校园暴力各有关要素,将校园暴力行为的概念界定为:发生在学校及校园合理辐射的校外地区,学生同侪间实施的,针对包括身体、心理、财产安全、校园管理秩序在内的暴力行为。

2行为的成因

国内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校园暴力是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生理及心理素质等多层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个体层面上,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剧烈的时期。身体已经趋于成熟,其心理成长尚较幼稚,自我控制力不强。如果他们旺盛的精力寻找不到恰当的抒发途径,则可能导致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是暴力问题。受认知结构、社会经验的限制,认知曲解能显著预测暴力行为的发生率。生活方式、自我效能感、社会交往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子。(2)学校方面,师生对相关问题的不当态度助长了暴力行为的发生。很多学校在处理时宁可将其解释为管理疏漏造成的偶发事件,而不愿意承认校园暴力现象的存在。在我国,校园暴力还受到教育模式功利化,忽视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职业技巧和师德培养,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薄弱等特殊原因的影响。(3)从家庭角度看,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家庭结构缺陷、现代社会条件下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都容易诱发处于特殊心理时期的青少年产生心理偏差和暴力行为。(4)社会大众传媒负面作用下暴力文化泛滥,相关法规、制度仍不完善,甚至与社会现实脱节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国外研究涉及到的种族歧视、枪支泛滥及药物滥用等特殊因素,国内目前几乎未涉及。

3国内外研究比较

针对校园暴力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最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尤其以美国的研究成果最丰富。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研究者们就开始更多关注校园暴力的理论成因、影响校园暴力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

我国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本国校园暴力现象进行的,已有研究主要在理论层面。近十年,从心理学、教育学出发,实证研究正不断得到加强。有的学者是在针对某一地区的青少年人群进行问卷筛查发生率同时,结合心理学因素(如人格、认知能力、自尊水平等)进行相关研究。有的则是分别针对不同攻击行为、不同攻击渠道、特殊攻击群体等要素进行特征研究。

4未来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校园暴力现象呈现恶化趋势,虽然已引起公众热点关注,但不少人仍存在认识偏差,甚至有校园暴力“事故化”的现象。已有研究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成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也提出了不少干预措施,对减少这一现象具有相当地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青少年蓝皮书报告网络暴力已悄然成为中国校园暴力的新兴形式。我国自2008年开始逐渐出现对于青少年手机暴力、网络暴力等新兴暴力的研究文献,但具体实证研究还很少。对于虚拟世界进行的校园暴力,以往的研究结果具有多大程度的解释力,还需要做更多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国内调查校园暴力现象主要为问卷形式,能否对研究工具、方法进行突破,比如进行实验研究或质化研究,也是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我们如何结合实际,为政府、学校、家庭提供科学可行、针对性强的预警方案还需要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Dan Olweus. Peer abuse or bullying at school: Basic facts and a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me. Prospects. March 1995, 25(1).

[2] 张健.国外“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3] 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4] 季成叶.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7(3).

[5] 戴利尔,戴宜生.美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发展[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4).

[6] 邹宗峰,张瑛,齐国隆等.广州市505名初中学生认知曲解与暴力倾向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5).

校园暴力应对措施篇8

为了有效防范校园内发生暴力事件,切实保障广大师生人身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及时处置侵害师生安全的恶性事件,维护学校的稳定,特制定学校防范暴力事件的应急措施。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发生在我校校园暴力伤害事件。

三、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暴力防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下设:

应变保护组

组长:

组员:

人员救护组

组长:

组员:

疏散引导组

组长:

组员:

通讯联络及沟通协调组

组长:

组员:

2、应变保护组负责在公安部门介入之前与侵犯势力的周旋,紧急时的格斗等;人员救护组负责为受伤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护;疏散引导组负责疏散引导学生至安全地方;通讯联络及沟通协调组负责对内对外的联络汇报工作和与家长的沟通协调安抚工作。

四、预警预防

1、分析可能引发事件的原因

由于种种因素对社会不满和因矛盾激化而铤而走险、因严重利益冲突而报复、精神病人发病以及极少数歹徒行凶犯罪等情形是引发学校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2、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加强对师生进行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严格门卫登记、管理制度,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发现可疑人员或不法分子非法侵入校园应及时报告或报警。

(3)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逐一排摸登记,耐心接待,尽力做好化解工作。

(4)经常性地与办事处、派出所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校周边地区存在的不稳定的因素(人或事),采取有效对策。

五、处置流程

一旦发生学校暴力事件,一般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1、校内一旦出现非法侵害现象,在场教职工应尽力予以制止并及时通知学校领导。无力制止的,可调集力量,同时拨打报警电话。

2、启动应急处置措施,各工作小组按照职责开展工作,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应变保护组的人员要在公安部门赶到之前,尽力与歹徒周旋,规劝其终止犯罪;同时学校要全力保护好在现场或附近的其他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要对学生进行疏散。如需要的话,通过校园广播,发出紧急集合信号。各系部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到班级指挥学生有序疏散。

3、如有人员伤亡,人员救护组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护,有可能的以最快的速度把伤员就近送往医院抢救,并通知家长或家属。

4、协助警方阻止暴力行为的最后实施。

六、善后处理

1、保护现场,配合警方调查取证。

2、在警方的指导下维持秩序和善后处理。

3、及时向师生及家长通报事件经过,稳定情绪。

上一篇: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措施范文 下一篇:粮食生产形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