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3:56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篇1

校园暴力有低龄化趋势

日前,一则发生在陕西洛南的校园暴力视频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视频中,一名女生被逼靠在厕所墙角,外套被扒下并被几个女孩轮流扇耳光、踢踹。而施暴原因是被打女生与打人女生之一“撞衫”。警方通报称,打人的5名女孩中2人在校、3人辍学,5人均为未成年。

而就在不久前,山东日照一中学,也发生过一男生因被同学起外号等产生不满,对同学暴力相向,连续踢踹并打脸。有围观者嬉笑着说“再来一遍”,还有围观学生要被打同学舔干净鞋上秽物。

事实上,类似的校园欺凌事件近期在多地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被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20起。4月在京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近年来校园欺凌发生的地域范围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频次密集,数量很大。日前在中国政法大学举办的相关论坛上,有专家分析指出,当下校园暴力有“炫暴”现象、低龄化趋势等特点。

针对校园暴力问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4-7月各校开展治理,9~12月开展专项督查。

通知涵盖专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公布学生救助和欺凌治理电话号码等多项要求。并强调在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更多触碰到深层次原因”

中央层面针对校园欺凌展开专项治理及督查,无疑体现了管理部门根除这一问题的决心。“治理+督查”的模式,也能一定程度上加强工作效果。然而,专项治理期间,各地频频爆出的校园暴力事件也让不少人担忧:一纸通知能否让治理校园欺凌“一劳永逸”?

“这是教育督导部门下发的一个工作部署,不是法律法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此次通知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行政工作安排,包括检查监督”,治标更要治本,消除校园欺凌还需要“更多触碰到深层次原因”。

在储朝晖看来,“深层次原因”之一在于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及理念在大部分地区得不到实践。“学生不能自主管理,就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不懂协商、礼让、制定与遵守规则,反映到行为上,就可能欺凌。”

还有专家认为,互联网时代,暴力文化和暴力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目前市面、网络上的大量小说和游戏都包含色情、暴力情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

专家建议追责监护人

校园暴力,并非虚空之恶;治理欺凌,绝不仅是校园里的问题。“社会大环境是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遇事不协商、不遵守规则、通过暴力方式解决,这种态度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会传播到孩子身上。”储朝晖说,社会道德风尚的树立十分关键。

针对互联网暴力信息传播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律师秦希燕认为,在完善学校管理工作之余,还要强化校园法制教育,加强对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引导,惩治暴力信息的传播。

另外,储朝晖告诉记者,在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调研中,他发现大多数施暴的孩子都有类似的家庭环境,例如曾被父母暴力对待、家境优越通过金钱“收买”同学、父母有权有势等。“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根子在家庭”。

由此,储朝晖、秦希燕等专家建议,在相关制度中,除学校外,应将监护人的教育、追责纳入其中。

秦希燕还建议,应建立健全校园暴力事件定性和责任追究常态机制,建立符合未成年人的惩治制度,加大对青少年行为矫正的执行力度,社区矫正法应尽快出台,建立未成年人特殊教育体系。另外,应建立健全专门学校教育制度,对不被、被判非监禁刑、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送入专门学校进行教育矫治。

“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储朝晖说,“专项治理无疑是必要的,且是一大进步。但这还不够,只有多方同时发力,才能挖到校园欺凌的根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篇2

关于教育资源配置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过去我们一直关注农村,在教育公平保障、改善办学条件上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大家应该看到另一个趋势,即随着城镇化不断加快,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城镇和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已经发生了倒转,2011年之后,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出现拐点,城镇容纳学生的总量开始超过农村。因此,解决城镇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已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指出,我们的教育资源要持续向最贫困地区、最薄弱环节、最弱势群体倾斜,进一步增强教育资源投放的针对性、精准性,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激发教育活力,包括: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教育、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强化省级政府在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责任。

关于教育精准扶贫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主委赵振铣建议,国家可以在贫困地区尝试推行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免费教育,以推动教育资源更精准地向贫困地区倾斜。以“十三五”期间普及三年高中阶段教育为契机,把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统一纳入免费教育范围,形成结构完整的贫困地区教育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宇华教育集团董事长李光宇认为,目前高校大部分专业的学费都在每年5 000元左右,医学、艺术等专业更高,住宿费大部分为每年1 000元,而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1 422元。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贫困家庭而言,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已远远超出了其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甚至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因教育致贫或返贫现象。免费让贫困生上大学,是改变这一现状的良策。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指出,教育扶贫工作要建立多方协同的体制机制。政府、中小学、高校、企业应通力合作,建设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校为末梢的网格状城乡一体化数字学校,虚实结合、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打造城乡教育命运共同体,进而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扶贫攻坚深度融合。

关于配合“二孩”政策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城市将面临出生人口增加的压力,学前教育资源紧缺状况将日益明显。对此,台盟中央建议,各地要加强对即将出生与成长的3―5岁适龄儿童分布情况进行调研,尽可能多地创办一些公办幼儿园,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公办幼儿园建设配套资金。建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新机制,实现学前教育“统筹与财政保障重心”向省级政府转移。建立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政府、举办者、家长等合理分担成本的机制。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全国儿科医生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平均每1千名儿童只有0.43名儿科医生,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生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区主委钱学明与多名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政府及时深化临床医学(儿科方向)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培养改革,在医学高校扩大儿科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实施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本科免费培养计划,着力破解“儿科医生荒”。

关于遏制校园暴力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巩汉林关注校园暴力事件。他指出:“现在的校园暴力是升级版的,它有一个共同特点:炫耀――打完人之后炫耀。前段时间美国的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了我的关注。美国为什么这样处理?因为美国的法律法规很明确。但我们在这方面,法律法规有缺失或者不到位的地方。”

对此,巩汉林呼吁:第一,司法部门从法律方面加以考虑;第二,家长应该负连带责任;第三,学校加强监督,尽量无死角;第四,对这些以炫耀暴力为乐趣和刺激的施暴者,哪怕是未成年人,也必须进行强制教育。

不少人呼吁让校园暴力行为“入刑”,但全国政协委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邸瑛琪认为,教育、感化、挽救,给青少年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于整个社会稳定来说十分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校园暴力“入刑”要慎重。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建议,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高教育有效性,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律意识,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爱护他人。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淮安市教育局局长张元贵指出,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地区实施规划调整,教育布局发生变化,某些乡村学校教师富余,而城区大部分学校教师编制缺口较大。根据这一现实情况,首先要改革管理体制,由编制部门负责教师编制的总量核定和宏观管理,并协同教育等部门对教师编制进行调配,打通教师调配通道。可以实施动态调控,逐步建立地级市区域内基础教育教师编制动态调控机制,由当地编制部门牵头,协同教育等部门做好教师编制调剂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浦口区霞光幼儿园园长蒋宇霞呼吁解决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待遇问题。她认为,多数民办园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其中民办园教师待遇保障弱、与公办园教师待遇差距大等问题尤为突出。为此,蒋宇霞建议,由政府履行主导职责、办园方适当承担、社会力量捐资助园,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民办幼儿园教师最低工资制度,并且尝试创新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合理增长制度,让民办幼儿园教师们“有盼头”。

关于家庭教育和家长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原党组成员张静指出,全国妇联最新开展的调查显示,近50%的家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当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法律地位都已通过人大立法得以确认,但关于家庭教育的立法工作略显滞后。因此,制定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将家庭教育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指出,社会普遍认为家长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属于个人私事,与工作冲突时,用人单位往往拒绝家长的请假。因此,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家长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可算正常上班,规定家长有参加家长会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家长对家长会的重视程度,同时规定用人单位须依法批假,不能因此进行任何经济上的考核。

关于缩短学制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莫言建议,当前国内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25年太长,基础教育占比太大,因此应该缩短学制,中小学学制可从12年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和中考,让学生坐上直通车,在连读制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农科院研究员杨杰也呼吁:“中小学可缩短2年,孩子可以从5周岁上小学,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小孩成长成熟都早。”杨杰建议,将小学从6年缩短为5年,普通高中的学制从3年改为2年,这样可避免浪费教学资源,还可为国家节省资金投入。“这样20岁之前大学毕业,提前进入‘社会大学’,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学习”。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江苏网)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篇3

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在参加两会时曾接受记者采访,说他的提案是关注校园暴力。近两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屡曝光。我们惊骇地看到,校园暴力不仅愈演愈烈,而且呈低龄化现象。面对发生在自己身边或者同龄人身边的事件,我们的孩子怎么看?他们又将如何保护自己?为此,来自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的叶水华老师引导孩子进行了大讨论。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学生说

1.你认为什么是校园暴力?

李晔:我认为校园暴力,轻一点的就是同学之间打架、吵架、骂人等,严重一点的就是媒体上报道的那些学生伤人事件了。

郑思O:除了李晔刚才说的,我认为,学生之间以大欺小也是。

~茗兰:以多欺少,以大欺小,群殴某个低年级学生或是弱小的群体。一个小矛盾就可能引发打架甚至是杀人等行为。

2.你在校园里看到(遇到)过校园暴力吗?当时有什么感受?觉得引发校园暴力的原因是什么?

蔡恺岑:昨天,我在上学路上看到我们班一名同学被高年级的学生要钱,这位同学不愿意给他,就高声叫喊。高年级学生恼羞成怒,拉着他的衣领,使劲往墙上撞。这一撞使得我们班同学头破血流,缝了好几针。我看得既生气又害怕。

吴锦丞:我倒是没有看到过校园暴力,不过,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过相关报道。听说,某个初中的六名女生把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关进黑屋子里,不停殴打,还用烟头烫,吓得我头皮发麻,好不害怕!怎么有那么可怕的女生,就像童话里的巫婆一样坏!

3.如果是你遭遇(看到)校园暴力后,你会选择怎么做?

柯昱鹏:假如我遇上这种事,我会报告老师或者家长!只有这样,我才能不受欺凌,不被伤害。假如我看到别人受欺凌,我也会报告老师,不会姑息坏人坏事!

叶宇晨:假如我是受害者,我会选择在第一时间报警,让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和教育,否则,将来他们走上社会,还会危害更多的人。对恶势力的屈服就是在助长恶势力的威风!

4.为了减少甚至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陈雨劭:要想解决它,就该抓它的根。首先,学校要加强管理,就没有学生敢抱有侥幸心理。其次,要加强教育,告诉所有同学暴力事件的危害,最好是播放一些少年犯在监狱里忏悔的视频,告诫大家不要铤而走险。

叶宇晨:我的建议是:多增加一些保安,对校园进行常态巡逻,一旦发生校园暴力,就将施暴者制服。同时,学校还要邀请警察定期走访学校,给我们开讲座,让大家学会知法守法。

叶茗兰:我觉得学校应该经常宣传法律知识,严惩施暴者。

吴锦丞:我询问了父母的意见,总结如下:(1)让孩子远离暴力游戏、暴力性动画片及电视剧。不要让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2)平日教育孩子时,不要采用打骂等极端行为,否则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3)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起重视起校园暴力问题,加强打击力度。

蔡亚婧:未雨绸缪。学校要对有暴力倾向的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开设心理课,让大家学会调节情绪,学会更好地与人沟通。

老师说

叶水华:亡羊补牢,尤未晚矣。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知道,面对校园暴力,害怕与逃避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选择更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才有可能帮助到别人。为了每个孩子的安全,我们呼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关注校园暴力,多管齐下,为孩子们健康安全地成长创建美好的环境。!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篇4

关键词: 校园暴力 独立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伴随着校园伤害事件的不断发生,校园暴力正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校园暴力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断呈上升趋势,这给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发展背景下的新兴产物――独立学院,由于生源因素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心理问题也相对突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压力则相对更大。因此,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者,研究独立学院的校园暴力问题迫在眉睫。

一、校园暴力与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

所谓暴力,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蓄意运用躯体的力量或者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者社会进行威胁或者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1]。由此我们认为,校园暴力(学校暴力)包括在学校里发生的一切蓄意对身心、财产造成伤害或者威胁的行为。具体说来,校园暴力就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2]。简言之,与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都可以界定为校园暴力。其中,暴力行为主要涉及到故意实施的对他人的身体伤害,以及对被害人的身体或财物直接施加其他影响、但尚未达到伤害的程度的一些故意行为。

据科学研究,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暴力行为具有相关性。从独立学院的生源状况和在校生的实际状况来看,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相对不平衡,心理健康问题总体上要高于其他公办普通高校。周逸萍曾对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独立学院)2004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与普通本科生比较,除精神病性因子外,独立学院新生的大多数项目因子都高于普通本科新生,尤其是焦虑、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等因子更明显[3]。徐微对独立学院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比较研究中发现,自我控制和自我成熟因子显著(p<0.05;p<0.001),即独立学院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成熟能力低于普通高校学生。

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在心理稳定性、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态度、适应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独立学院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部分,如何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保持校园稳定和谐,都是我们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然而,目前国内对独立学院校园暴力的研究甚少,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独立学院学生校园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旨在提出降低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的解决途径。

二、独立学院学生校园暴力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行为看似是一种个别而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不然,它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社会的变迁,道德观念的淡薄、行为准则涣散等都可能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叛逆和容易冲动的时期,他们往往属于校园暴力高发人群。笔者认为,校园暴力主要是由学生个人和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影响所致。

1.学生个人原因。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但心理成熟(认识和自控力)却相对滞后,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和攻击性的性格特征,因而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导致校园暴力行为。

2.独立学院自身原因。

独立学院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等方面往往受母体学校的影响较大,这就不太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独立学院机构不够健全,个别教师责任心缺乏,对“问题”学生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缺乏交流沟通,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遣、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也容易出现暴力事件。

3.家庭原因。

研究表明,家庭破裂、缺乏父母的监督和关爱是导致青少年行为(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儿童从小便染上了不良习惯甚至于暴力恶习[4]。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状况的特殊性(父母离异、家庭“战争”等比例较高),使得孩子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

4.社会原因。

社会不良文化对学生生活的冲击也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暴力影视作品、暴力玩具使学生受其影响,对暴力事件习以为常,刻意模仿实践。Donnerstein等人(1994)研究发现,即使控制了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如IQ、家庭经济地位、学习成绩、家庭教养方式之后,电视暴力与人的攻击之间的相关仍然保持相同的水平[5]。例如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中的凶手,就存在对韩国影片《老男孩》剧照的模仿行为。

三、预防和降低独立学院校园暴力的措施研究

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人格)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要更多一些。因此,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楼锡锦曾对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生进行研究,发现与大学生常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人格上有很大差异,且不同的人格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影响不同[6]。其中校园暴力多发人群中均有一个共同的人格特征即攻击性、伤害性、认识社会能力不足、控制力和自觉性较差,因而我们可以针对学生人格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有两类人格(抑郁质和多血质)是校园暴力多发人群。例如抑郁质人格的人往往表现出内向、孤独、敏感、怯懦,当生活中有一点挫折时,他们的体验要比一般人深刻和容易感到痛苦。一旦压力超过人的感情阈限,就会采取暴力等极端措施解决问题。多血质人格的人往往表现出敏感、情绪不稳、易激动,虽然对已发生过的事情忘记得快,但是情绪很容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因而也是校园暴力多发人格的人群。

心理学认为,人的人格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但也会随环境和教育的变化而变化。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复杂的。教育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格发生改变。因而,独立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抓住教育和环境两因素,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积极对学生进行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而减少校园暴力。

2.建立科学合理的心理预警机制。

针对新生入学时,学校可以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查(UPI、EPQ等),即可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早期的筛选。对于有暴力倾向和心理健康问题有隐患的学生及早关注。其他年级的学生,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掌握学生情况(班级学生参与或有暴力行为倾向的人数),通过给予学生相关的教育及其培训减少校园暴力。

独立学院可以借助心理咨询体系中的预警制度建立三级校园暴力预警体系,以保证校园暴力在萌芽中就“消灭”。第一级预警为学生工作部(处)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总体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有暴力倾向的同学建立档案,并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和校园安全知识培训;第二级预警是在各学院(或系部)的辅导员预警,及时发现学生有心理异常现象,并进行心理疏导,以达到快速有效解决问题校园暴力的目的;第三级预警为班级预警,主要任务是负责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早期校园暴力预防效果。

3.加强家庭教育互动。

家庭教育的成败也是引发学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因素。许多心理学家强调早期的道德教育对人的毕生发展的影响,人的道德意识最初是由外部、由成人控制的,逐渐才变成自己内部的标准调节和控制,即家人不在跟前,也会按道德规范要求去做。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榜样作用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有重要作用。家长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以自己的为人处世方法、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例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通过向孩子提供道德行为的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观察和模仿,继承父母良好的品德。

还应该加强家长与独立学院的联系,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基本情况。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议或亲子讲座等,以家长会议和座谈形式了解学生情况。这不仅具有较好的家庭与学校互动作用,也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的现状和学校状况。通过家庭与学校之间安全法制教育,以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法制课让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技能。

4.创建良好的校风,构建和谐校园。

营造文明健康的校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也有重要意义。校风是社会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部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以学校又是孕育社会风尚的摇篮。好的校风能激发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作用,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

优良的校风对大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更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独立学院可以把社会主义特点、独立学院独有特征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体育和娱乐活动,有效的根据学生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鲜活的个性,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学会抑制自我、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关心环境、承担责任,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健康成长成才。

四、小结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对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独立学院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校园暴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本文对影响独立学院校园暴力发生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降低校园暴力的对策。在校园暴力频频发生的今天,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需要教育界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周逸萍,张毅.独立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健康教育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第3期.

[4]Kathryne M.Speaker & George J.Peterson.School Violence and Adolescent Suicide: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Intervention,Educational Review,Vol.52,No.1,Feb,2000.

[5]周燕.大众传媒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J].教育导刊,2006年第1期.

[6]楼锡锦.独立学院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特点分析――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3期.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篇5

关键词:“冷暴力”;教师师德;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09-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文关怀更加贯彻人心,同时也贯彻于学校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体罚逐渐淡出了教学舞台,但是随之而来的一种隐形教育手段越来越发挥着主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校园里更是屡见不鲜。对于这群等待通过教育来塑造人格、传授知识的小学生来说,其危害是相当严重的。这种教育手段就是小学校园“冷暴力”。

一 、校园“冷暴力”的涵义及表现

1、“冷暴力”的涵义。对学生施加精神压力,让学生精神受到伤害,这种现象被社会学家称为“校园冷暴力”。进一步说,校园“冷暴力”行为是暴力行为的一种,但相对于通常的暴力现象而言,“冷暴力”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对学生进行体罚来解决教育问题的,而是通过冷漠、轻视、放任、疏远、孤立和漠不关心等行为使学生心灵上和精神上受到伤害,进而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它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伤害力度。

2、小学校园“冷暴力”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学生某些不符合自己心意的行为所表现出的厌恶情绪,以至于对学生谩骂、冷嘲热讽和漠不关心,例如:把学生的作业分成等级,致使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的作业往往比学习好的学生作业多几倍;有些教师根据学生的特征给学生随意地起绰号,并在课堂上当着全班人的面称呼学生。

二 、校园“冷暴力”的成因分析

小学校园“冷暴力”现象的滋生和发展,与当今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升学率和学校教学成果的关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导致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成绩,更加关注学校升学率。把自己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唯一尺度。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有三个重要原因:1、师道尊严,片面的学生观。 2、缺乏关爱,片面的师生观。3、教师技能差,片面的教师观。

三、小学校园“冷暴力”的解决对策

教育教学是学校必须履行的义务,教师的态度和方法往往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现象,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使教育事业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1、平等对待,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和教师一样,在地位和人格上都是独立的。每个学生有着和别人不同的性格、观点和看法,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式,教师要学会尊重他们的认知,能够换位思考,学会与学生共情,近而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应树立平等的教育观念,不能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人,要用正确的方法听取学生好的意见或建议。其次,教师身为示范者,要平等的对待学生,而不是盲目的偏向学习好的学生,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学会尊重自己的同学,关爱同学,有利于培养团体合作意识。在这方面,学校加强德育建设也是必要的,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不断更新陈旧的德育内容也是必须实施的。加强德育建设,不仅能够辅助智育和其它各育的发展,也能让学生在学校里习得应该掌握的知识,更让学生学会做人。

2、 实施仁爱,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学中要用教师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幼小的心灵,让学生的生活充满阳光。没有爱心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因此,用教育中的仁爱去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深化技能,更新教师观念。教师所具备的技能不仅包括教学教法的技能,也包括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使教师的素质真正的得到提高,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更好的吸收宝贵的经验。

随着依法治国观念的深入人心,国家法治体制的健全。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了校园暴力是违法的,但对于相对隐蔽的“冷暴力”行为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仍有很大的空白。因此,在校园“冷暴力”方面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文,普及此方面的知识,约束、制裁教育冷暴力,真正做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是教育事业有个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鲁 潇.从教育“冷暴力”现象看中小学德育【J】.科教导刊,2012(2)

[2] 马晓春.交互主体论与师生关系重构【J】.队伍建设,2006(10)

[3] 闫二茹,陈丽玮。浅谈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软暴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2)

[4] 崔玉华.从裴斯泰洛奇“教育爱”思想透析当今“校园冷暴力”现象【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3).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篇6

中心学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活动,从2018年3月以来,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和部署,进行各项工作。现对本镇学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开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安排部署工作

按照教育局的要求,2018年3月以来,在校长、支部书记的组织下,召开了多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部署会议,其中有支委会,校委会,教师大会,在会上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意义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制定《中心学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方案》,《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方案》,《排查“校园贷”“套路贷”工作方案》等,全面布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各项工作。2019年以来,针对本镇学校开展情况,于3月1日,5月24日、8月23日、10月12日、11月4日召开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做到了对工作的再学习、再部署。二、强化工作领导,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责任

中心学校成立了以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校委会其他人员为成员的“扫黑除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镇学校“扫黑除恶”日常工作,确定了中心学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责任清单,确保扫黑除恶日常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扫黑除恶的氛围,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中心学校加强了扫黑除恶的宣传工作。一年来,召开各方面会议9场次以上,对工作进行布置、宣传;悬挂标语横幅4条;利用校内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9条;班主任利用家长微信群,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4次;利用qq群向家长宣传2次;向学生家长发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致家长一封信3次;校内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题讲座”2次;张贴宣传画5处;利用教师微信群,qq群向教师宣传8次;利用晨会升国旗时间,进行扫黑除恶宣传教育4次;全校召开“扫黑除恶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队会二次;在教师政治学习中组织学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应知应会”内容,并进行“应知应会”的测试;与家长、学生签订“预防校园欺凌承诺书”规范家长、学生的行为等。通过宣传活动对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工作的意义、打击重点进行宣传。学校设置了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畅通了信息渠道,为收集线索提供有力条件。

同时,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开展了“一案一整治”活动;校园周边线索摸排工作;开展涉黑涉恶线索排工作;按照教育局的部署,落实“四个清单”工作,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得到深入开展。

四、做好校园欺凌和暴力的防治整治工作

中心学校按照市教育局等十部门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学校制定了《预防校园欺凌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预防校园欺凌的整治和防控工作:

1.中心学校依据本校的实际,设计了以“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为主题的宣传专栏,内容涉及到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在学校一楼大厅设立一校园欺凌举报信箱,同时公布两个举报电话,分为中学部、小学部各一个。

2.根据学校的条件设计了一张宣传单,发给学生,以起到对学生的教育。

3.组织全校在5月13日召开一次“扫黑除恶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各班级采取讲解与问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教育。

4.在5月17日的“律师进校园”活动中,学校邀请律师在其讲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校园欺凌和暴力方面内容,同时按照法律、法规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一场法制教育。9月16日中心学校退休支部书记,为学生上了一场有关扫黑除恶、预防校园欺凌的教育课,为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提供了依据,对学生起到了教育目的。

5.开展了小手牵大手活动。按照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特点,学校制定了“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承诺书”,要求家长和孩子在承诺书上签字,共同做出承诺。

6.在5月28日和9月6日,分别组织小学部和门卫安保人员学生进行了一次反恐防暴应急演练,通过情景设计,学生学会了在应急情况下,在班级教室怎样应对暴力突发事件。

7.利用初三家长会,初一新生家长,初一新生教育会的契机,由安全办、政教处对家长进行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家长会,让家长明确“校园欺凌和暴力”的预防、防治方法,为更好地教育学生奠定了基础。

8.通过学校通过电子屏进行宣传,同时与班主任和教师签订责任状,形成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良好氛围。

9.学校两次召开教师培训会,全面加强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专题培训教育,提高教职工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责任意识、能力水平,遇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妥善做好应急处置。

10.修改和健全了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应急预案的能够,建立了校园欺凌和暴力专项整治的长效机制。

11.利用晨会对学生进行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教育,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了解校园欺凌和暴力常见的表现形式和应对方法,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

12.对校园及周边进行排查。对校园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摸排,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或倾向及时处理性、苗头性问题。对校园周边不良青少年敲诈勒索、打架斗殴、欺凌学生、危害校园安全等行为,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排查。

14.做好预防校园欺凌工作,学校坚持落实校园欺凌防治的各项制度,落实了责任到岗到人,坚决防止欺凌事件发生。经过工作全校没有出现一起欺凌事件。同时认真开展了管制刀具收缴等工作。各个班级做到了每日两次的管制刀具的收缴。学校由安全校长及相关人员每周抽查一至二次,并请驻地派出所民警到校进行管制刀具的收缴,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全学期没有收缴到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

五、加强摸底排查,对重点人员,突出管理

学校下发家长一封信,动员学生家长按照线索摸排内容,向学校提供线索。中心学校由班子成员牵头,对周边的重点人群进行检查,按照“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的总体工作方针,对校园周边进行全面的入户排查,按照一户一表,的要求进行全面排查,做到不漏掉一户的进行收集线索,确保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学校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启动联动机制,强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深入开展

中心学校积极联系驻地派出所,请公安民警入校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及管制刀具收缴工作。同时配合镇安委会,镇扫黑办开展各方面的工作,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形成联动机制,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加强村小的扫黑除恶及校园欺凌的治理

在中心学校的指导下,各村小依法协助相关部门打击涉教违法犯罪活动,针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学校周边乱象,加强综合整治,实施有效打击,促进校园周边环境优化提升。

八、做好中、小学失学、辍学学生服务管理工作

小学部对留守儿童进行梳理,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针对重点学生进行家访,帮助和教育,杜绝学生辍学的发生。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篇7

〔关键词〕校园暴力;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17-03

一、中学校园暴力事件概述

1.校园暴力的相关定义。校园暴力几乎在各个国家的学校都有发生。由于研究者的角度和侧重点不用,暴力的定义各有不一,其中关于暴力的定义得到较多认可的有两种。第一种是(Olweus,1999)“暴力是动作发出者的攻击。即他是用自己的身体或别的物体(包括武器)去伤害(通常很严重)另一个个体的攻击。”第二种定义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对自己、他人、群体等广泛地使用体力或其他能量来恐吓,其结果导致了或最大可能导致了受伤、死亡、心理伤害、发展不良或剥夺的行为”。校园暴力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近期有研究者将校园暴力概括为:“一般泛指发生在青少年之间,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既包含了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也包括了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校有着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综合有关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定义,笔者认为中学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中学校园或校园周边地区的, 由学生、教师或校外人员以口头、物体或身体任何部位而发出的,对师生身体、精神、财产等权利造成某种伤害的攻击。

2.目前国内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现状。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变化,体能、力量都得到大大的提高,同时,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在经历第二次断乳期,反权威、寻求独立、情绪不稳定等因素使青少年很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实施者,同时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因而,可以说青少年是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而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构成了青少年的主体,因而关注中学校园暴力事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与全球校园暴力的严重化(如枪击等)趋势相比,我国的校园暴力程度要轻,但是危害之大还是值得高度重视。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躯体暴力的年受害率波动约在35%,与世界水平比起来,处于中等。15~24岁犯罪占全国犯罪总数的55%,死于躯体暴力的青少年比例逐步上升,而且,施暴者的年龄呈现低龄化,暴力手段的复杂性和预谋性越来越强。

3.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以后,除了会给暴力事件的双方程度不一的身体上的伤害以外,最值得关注的是,暴力事件给暴力双方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人格发展障碍等,有的还间接导致当事人以后在家庭生活中的暴力倾向;对于和学校教师有关的暴力事件,可能造成教师的身体受伤害、教学士气受到打击、名誉受损、精神上的打击等;而校园暴力事件对学校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和谐稳定状态,使学校师生人心惶惶,并可能使学校面临各方面的社会压力。

做好校园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以及台湾地区早已得到高度重视,并发展出各种干预方法。但是就目前国内中学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干预情况来说,大多数的学校习惯于通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批评处分来解决校园暴力,或者流于程序上的处置和干预,着重预防。但是当校园暴力发生以后,留给暴力双方和与之相关人员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严重的是暴力事件给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因此,做好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件值得高度重视的事情,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中学校园的和谐和安宁。

二、中学校园暴力事件预警系统的构建

1.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关注暴力预报因子。校园暴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预防和预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危险行为与曾经有过的暴力事件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比如说成绩差、人际关系恶劣、自尊低、酗酒、逃学、打架、携带武器等都可能与校园暴力存在着高相关。因而,考虑将一些中学生的危险行为作为中学校园暴力的早期预报因子,及时发现高危者,监控其暴力倾向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干预,有利于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警和预防。

2.学校―家庭―社会联合预防。“社会生态学理论”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校园暴力的预防理论模式,由WHO专家提出和倡导。其中除了对青少年个体的健康危险行为的了解外,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联屏障的预防和干预系统。因此,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在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发展,鼓励开展健康的课余活动;家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温馨和民主的家庭环境;社会各方面加强对酒精、暴力工具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抵制易给中学生身心带来不良影响的影视作品、不良网络等。

3.开展有关校园暴力的教育。开展有关校园暴力的教育,让中学生树立有关法律意识,学会怎样抵抗暴力,提高人际交流的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进行生活技能教育。例如,美国针对暴力事件发生率较高的学校开展“18课时预防校园暴力生活技能”课程,介绍青少年暴力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环境因素,另外还有愤怒控制、矛盾的非暴力解决方式等。

三、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应急处置

1.接案。当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以后,得到学生的报案后,校园危机干预小组(预先成立的)应高度重视,若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应立即通知学校的保安处,并立即派专人到事发现场制止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并通知暴力事件当事人的家长或家属。若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接案人员一定要做到耐心倾听报案者的陈述,并表示关怀和重视,对报案者所提供的资料和报案者的姓名等情况要做到绝对保密,并对报案者提供的事件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报案者的表现和陈述内容,大概判断事件的严重性,并向报案者提供心理关怀和保密承诺。

2.制定干预方案。校园危机干预小组在接到报案以后,应在学校保安部门的配合下立即赶赴事发现场,在立即中止暴力事件的情况下,了解事件的情况,如遇到程度比较严重、现场对某些有关人士容易造成刺激的事件,应运用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的方法对在场的有关人士进行现场危机干预。这就需要危机干预小组在没有事件发生的情况下,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做出现成的、可行的危机干预预案,并学会现场干预的有关技术,在暴力事件突如其来的时候及时运用。在暴力事件发生以后,或者是事发后才接到报案的,可以采用迂回方式进行调查,深入、切实了解案情,并根据具体的案情来设计事件发生后针对有关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方案。

3.对外

(1)委托发言人。校长可选一位经验丰富、作风沉稳的发言人(如曾担任过人大代表的教师),答复所有媒体的询问。这个发言人要能及时汇总医疗救护联络员、安全保卫联络员、家庭社区联络员等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及时与危机实际处理协调员核实各种信息,及时向学校危机事件处理协调员(或者校长)汇报各种媒体到达情况以及他们的要求,在学校危机事件处理协调员(或者校长)的批准下,代表学校向媒体提供口头或书面的信息报告。

所有有关该次学校暴力事件的信息必须得到最高程度的核实,学校教职员工中的任何人都不应该把个人对某一情况的想法对外公开陈述,除非由危机干预小组的领导人证实同意。

(2)与当事人家庭、社会沟通,争取支持。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后,要立即和当事双方的家属取得联系,慰问在暴力事件中受伤或者死亡方的家属,对于主要滋事者一方,应要求其家长履行监护人责任,若滋事方是成年人,则要求追究其刑事或民事责任。

同时,要通知学校其他与事件无关学生的家长,以平息焦虑和谣言,对于情绪特别受困扰的学生,校方可以直接联络他们的家长,请他们留意子女的情况,有需要时应请家长到校商讨协助子女的方法。在通知家长的时候做到只报告事实,避免臆测或假设,并说明校方已采取适当措施,处理危机及保障学生及教职员的安全,强调情况已受到控制。家长在接到通告后,会致电或前往学校查询情况,校方需安排教师负责解答家长的查询。

四、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及时心理危机干预

1.在危机处理筹备工作完成后,尽快通知全校所有学生学校发生此次暴力事件的事实。校长最好采用全校集会的方式宣布消息,宣布的内容应简单直接,避免师生的无端猜测和恐慌。宣布暴力事件发生的事实的时候不涉及事件发生的具体方式,特别要避免对实施细节的描述,以避免其他学生的模仿。宣布的时候,对在暴力事件中受伤的学生表示出关心,如果有致死的学生,要向该学生表示简短的哀悼。最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表示学校一定公平妥善处理该事件,给所有的学生和家长一个合理的交代。

需要注意的是,校园危机事件干预小组管理人员应以一种平静、简洁、直接的方式告诉学生所发生的事情。避免教诲式的语言。要开放地、如实地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要增加不必要的细节。信息时,措辞上的选择和语音语调的调整都很重要。谨慎地选择所使用的语言,事先把要说的话写出来,然后一句句读出来是作现场报告最好的选择。

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信息,我们都必须先写出一张危机事件的报告单,其中包括所有要交流的信息,同时我们要确保危机事件报告单里面包含以下信息:所有已经知道的事实;受害者和危机事件制造者的现状;学校是否会保持正常上课状态;家长是否应该把孩子们留在学校;可以提供给学生的服务。

2.专门针对该次校园暴力事件在事发班级开展专题班会

(1)班主任向学生简单交代班上发生的此次校园暴力事件。班主任根据学校和保卫处(或者公安部门)已经确实掌握的事实向学生交代,表达自己对这件事情发生的遗憾和痛心,向全班学生检讨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疏忽。

(2)了解班上学生对次此暴力事件的感想。如果学生难以用语言表达,可以请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在纸上。要接受(忌否定)所有学生表达出的情绪,对学生表达出来的情绪不作任何评判。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但是要用合理的、正确的方法进行解决,万万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也不能用侮辱同学名誉、伤害同学心理的方法解决问题,要记住“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训。

3.引导班上其他学生对当事学生做点事情。比如,让班上的学生为在暴力事件中受伤的学生做卡片,写上祝福的话语,表示同学们的关心,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期待他快点儿好起来走进教室。这些信件和卡片均由教师代为转交。

在这个阶段,我们最好不要触及受害学生在这次暴力事件中的责任、错误等。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更快地走出悲伤,甩掉害怕的阴影(症状严重者可运用冥想和放松的方式进行脱敏治疗),随时感觉到来自父母、亲友、老师和同学的温暖,战胜恐惧,重新回到学习和生活当中。

如果有已受伤致死的学生,可组织班上学生在教室举行一个小型的送别会,制作小白花,在卡片上写出自己对致死同学的心里话,希望同学安息。

同时,对暴力事件中主要滋事的一方,也鼓励班级其他学生给予这些学生心理上的援助,比如以卡片或信件的方式,写出对这些同学的期望和祝福,希望这件事情早日查清楚,不管这件事情处理结果如何,都希望这些同学能够通过这次事件,重新站起来。让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给他们希望和力量。

五、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事后心理危机干预

1.强调学校的心理辅导机构及其详细地点、联系方式。向学生强调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地址、电话,以及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联系方式,鼓励学生利用心理辅导的方式解决此次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恐惧和害怕,以及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等。

2.留心有异常情绪反映的学生,及时对他们进行单独的心理援助和辅导。因为暴力事件的发生,班上可能会有一些和当事学生关系密切或者心理素质比较差的学生的情绪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班主任要特别留心(也可通过班干部的观察以及其他学生的汇报)这些学生,及时开导,或者送心理咨询老师处进行及时的情绪疏导和心理辅导,让其尽快走出悲伤,走出恐慌。

3.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当事人的心理辅导。对受害者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事件发生以后,暴力事件的当事人可能更多地会后悔,觉得对不起家长和老师,在这个时候,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情绪发泄的方式,给他们以心灵的温暖,不要让他们感到被遗弃被孤立。当他们重返教室以后,可以通过专门的团体活动(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野餐等),让他们参与进来,让他们感觉到被接纳和团体的温暖,这样有利于彻底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更好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本文为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交流文章,摘要收录至《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参考文献:

[1] 陈雨亭.浅谈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J]. 大众科技.2006(3):148~149.

[2]尹逊强.校园暴力的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5):1063~1066.

[3]季成叶. 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 中国学校卫生,2007,3,28(3):193~196.

[4]许龙君.校园安全及危机处理[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4初版二刷.

[5]周红五.心理援助[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电邮:)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篇8

30多天内的连续六起校园血案已造成12人死亡,逾80人受伤。这些因形式相近而被联系在一起的血案,由于作案动机不尽相同,并非都具有可比性。但死伤者绝大部分是未成年学生,最小者不过三岁,且凶案均呈现一种弱者向更弱者施暴的情形。

“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南平案发第六天,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如是谈及。血案之后,、等中央高层多次指示,借此召开的全国综合治理维稳工作会议要求维护学校、幼儿园安全,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校园安全被提升至国家高度,各地亦出台各种安全防卫措施。

通过检视连环凶案,我们可知当事人对行凶后可能出现的情形,事先已有所考量,这并不是随机性的行凶,并非应急行为,而是经过了理性的思考,同时寄托于通过现代传播工具扩大事态引发注意――有时这种“被注意感”甚至超过个人诉求本身。类似凶案基本上属于自杀式袭击的范畴,因为他们并未指望犯罪后逃脱,按现行法律,大多会被处以极刑。

当前,在尚难控制的背景下,个体极端案例叠出,尤以戮童者至极。比照两者,固然影响广泛,但个案短时间内致死致伤多人,带来的伤害其实更为直接更为具体更为深重。

此外,这些严重的个案中,动机无一为直接报复,因而不可预知;又因施害对象是无直接关联的无辜者,事件愈发不可控;而由于可复制性,同时动因埋伏于长期积累的时间进程中,事件更是不可预防。

平淡生活里,这些施暴者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平凡人,具体的行凶动机亦模糊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突然的行凶成为他们发泄的最后渠道,社会成本却由普罗大众承担。令人忧心的是,此类事件过去一个多月中呈井喷式涌现。

在事后的讨论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身份与暴力》一书被屡次提起。该书指出,暴力缘于身份的单一化,缘于别人或自己给自己贴上惟一的身份标签,就会越来越孤立,越来越被忽略,而忘记了自己同其他人共有的身份,比如职业、社会角色等,那么他们身上的暴力因子就一触即发。

事件之所以发生,安全防范疏忽的校园是施暴得逞的原因之一,但源头是施暴者的存在和产生,仅仅从校园防范恐难以杜绝。要防范将来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必要逐步清除滋生他们仇恨社会心理的土壤。

2004年4月至10月曾出现类似情形,当年至少七起校园凶案造成100多名未成年人死伤。事后随着校园安保的加强,形势趋于缓和。但六年后类似凶案接连重现,表明严厉的安保措施会随着时间而松懈,而重要的背景是社会转型期间,越来越不可捉摸的社会心理和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矛盾现实。如何梳理并化解这些矛盾,解“火药桶”于燃眉之急,已刻不容缓。

如何保护学生,邻国的经验或可借鉴。2001年6月,日本大阪池田小学曾出现类似血案,造成8名儿童死亡,18名师生受伤的恶果。事后校方从硬件(安保)到软件(一年内每周一节安全课)进行防范,并形成“池田经验”加以推广,精髓是建立了一个学校、医院、警察、家长、社区结成的防控网络。

杀童是极为罕见的暴行,在已发生的几起事件中,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彼此间有关联。潍坊一案中,直系亲属更是表示施暴者并未听说过其他血案。对类似的凶案,媒体应如何报道,传播会否引起“示范效应”也成为反思的议题之一(参见本期评论《新闻的傲慢与谦卑》)。

上一篇:放射性污染治理范文 下一篇: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