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碳中和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2 17:16:24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1

关键词:森林碳汇市场;问卷调查;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25-04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森林滥伐带来的植被急剧减少以及化石燃料过渡使用带来的碳排放量急剧增加,都导致了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超荷。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升高等现象让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了低碳减排的必要性。中国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正式加入国际节能减排的行列。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发展的一线城市之一,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温室效应现象也日趋严重。然而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北京在森林碳汇市场的建立上仍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民众对森林碳汇概念的了解认识程度也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推进次生林再生林的营造,在北京建立合理完善的森林碳汇市场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北京市森林碳汇市场发展状况

2008年6月26日,北京第一个碳汇造林项目——八达岭碳汇造林项目正式启动,辅导费同时中国绿色碳基金在北京专项成立,这标志着北京森林碳汇的正式启动。随后,北京市出现了首位购买碳汇的市民,表明森林碳汇的概念正逐渐为广大群众所接受。2010年1月,全国首个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成立,森林碳汇逐渐开始步入正轨。截至2010年10月,已经有5 000余位北京市民购买了碳汇,北京碳汇基金已达到300余万元。

在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对碳汇市场的研究从翻译国外碳汇文献、了解国际碳汇交易机制开始,经过对国内建立碳汇市场可行性探讨,到森林碳汇市场的交易成本和市场化研究初探。关于森林碳汇的研究也逐层深入,然而中国目前尚缺乏针对具体地区的森林碳汇市场的建立研究,森林碳汇的概念在社会范围内认知度较低,森林碳汇市场的建立也处于起步阶段。

二、森林碳汇市场构建必要性分析

1.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抵消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需要。气候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自然也无法回避气候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在适应全球气候变化、采取合理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上有着很大的职责。通过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可以有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吸收国际资金及社会资金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增加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林业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双重功效,不仅可以加快北京市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进程,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能力,还有助于社会经济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进程的需要。目前中国正在试点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直接支付的形式对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实行一部分补偿,但这只是一种短期的政府行为,从长远来看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内部化、货币化,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在北京市建立合理有效的森林碳汇市场,为探索未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促进林业发展的机制创新开辟了一个新视野和新途径,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有偿化的理解和利用市场机制解决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进程。

3.顺应国际趋势、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发展的需要。森林碳汇市场实际上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排污企业的负外部性进行纠正,使其排污行为成为企业的内部成本;二是对森林的正外部性进行补偿,提高林农植树造林应获得的收益。由此可见,一个成熟的森林碳汇市场能够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另外,成熟的森林碳汇市场在推进城市节能减排、维持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增长的同时,对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借鉴国外发展碳汇市场的先进经验,建立合理完善的森林碳汇市场对北京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北京市森林碳汇市场构建民意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众对碳汇市场的认知程度和构建北京市森林碳汇市场的认同度,笔者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从被调查者对森林碳汇市场的了解程度、构建认同度、构建必要性以及合理构建方式等多个角度入手,对未来碳汇市场的潜在参与者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由于调查时间和调查范围的限制,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30份,并收回314份有效问卷。

1.公众对碳汇以及碳汇市场的了解程度。对碳汇市场的了解和认识是民众对构建碳汇市场提出建议的基础。针对这个问题,调查问卷设计了“碳汇和低碳宣传状况”、“碳汇和碳汇市场了解程度”等问题。从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对碳汇和碳汇市场完全不了解和仅仅听说过的市民占被调查者的绝大多数。笔者认为碳汇和碳汇市场宣传力度上的欠缺,是阻碍北京市碳汇市场建立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公众对碳汇市场的认同度。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如果制度合理,是否愿意参与碳汇交易”、“碳汇市场的构建是否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以及“碳汇市场建立是否必要”三个问题。47%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与其中,34%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不够,需要了解后再决定是否参与,1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参与。从中可以发现,大多数民众愿意参与碳汇交易且对成熟的碳汇交易市场有着一定的需求程度,然而对碳汇及碳汇市场的不了解以及目前法规政策的不完善共同构成了民众参与碳汇交易的主要阻碍因素。

图2是针对碳汇市场对节能减排的认同程度而设计的,

从图2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碳汇市场的建立对节能减排有着促进的作用,并且对碳汇市场的建立表现出了较为肯定的态度。在调查中,7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构建碳汇市场,24%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3%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建立碳汇市场。可以看出,北京市森林碳汇交易有着极大潜在参与群。

3.公众对碳汇市场构建方式选择。在了解公众对北京市森林碳汇市场构建的认同度和需求程度之后,针对森林碳汇市场构建方式,本次调查也涉及了相关的问题(见图3)。

根据此项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目前森林碳汇市场构建的初期阶段,民众在碳汇市场构建的方式上还是更倾向于选择由政府方面主导管理的碳汇市场。政府对碳汇市场的全面监控以及合理定价能够在建立初期带给消费者较强的信任感和认同度。相比之下,根据需求自发形成的碳汇市场由于监管和定价机制过于灵活,在公众中认同度一般;而由于目前公益组织的信任危机,由相关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发起组织的碳汇市场在公众中的支持率最低。

四、构建北京市森林碳汇市场的建议

1.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模式。北京市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模式可以借鉴中国森林碳汇市场的模式进行,图4即可作为构建北京市森林碳汇市场的框架。

2.加强相关宣传,提高公众对碳汇的认识。由于碳汇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要对碳汇完全不了解的企业和碳汇服务提供者加入碳汇交易市场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政府对保护环境、减少碳排、增强市场交易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碳汇概念引入市场。提高全社会对碳汇的意识,不仅使得建立规范碳汇市场的难度减小,也对未来碳汇市场的进一步推广“个人碳汇体系”的建立和全社会范围内的综合碳汇交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由于碳汇需求本身的特殊性,碳汇市场的供需很大程度上是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基础的。森林碳汇服务作为森林提供的一种非常特殊的公共产品,具有典型的外部性。正是这种外部性导致人们不可能自觉自发地购买森林碳汇服务,因而自发的市场手段是不存在的。完善的法规和政策能够有效的约束企业碳排行为,同时也能够很有效地起到规范市场秩序、增加市场需求等作用,对碳汇市场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4.提高政府在碳汇市场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合理的森林碳汇市场。在森林碳汇市场构建的原始时期,政府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碳交易,并充当沟通高排放企业和造林减排项目服务者之间的桥梁。高排放企业通过上缴污染税给政府以满足企业高排的需求,而政府将收缴到的污染税以项目补助的形式发放给经营造林减排项目的相关企业及非盈利机构。通过这种资金流转达成最为原始的碳交易方式。此种方式虽然简单有效,但是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碳汇交易的灵活性。但是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是一个创新性的系统工程,在进行碳交易试点示范时,离不开北京市和相关市场机构支援与配合。政府部门履行宏观调控和政策规制职能,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等,规范市场运作。在具体的市场管理与运行方面,由政府部门成立综合管理机构,出台包括碳交易平台、碳排放计量与认证审核、示范碳交易和自愿减排鼓励等相关政策。

5.落实相关机构执行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在碳交易过程中,交易执行、交易管理以及交易监督是一个相互配合协同的过程,必须落实相关机构的执行。在当前条件下,建议低碳交易所可以先挂靠在某些产权交易所内开展碳交易, 并需要尽快制定交易的实施细则及其相关办法。并组织成立低碳交易所的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交易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这就要求北京市在建立森林碳汇市场的初期阶段,加强对碳汇交易市场的监管和控制,严格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在逐渐形成规范有效的市场体制之后再逐渐放开市场的严格控制。

6.加快金融创新,有力支撑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需要金融业的参与和支持。市场发展前期会面临资金不足、交易量不足等问题,金融机构通过为森林碳汇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和碳排放权金融衍生品交易,能够更好地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到碳汇交易市场的平台中来,创新金融工具,捕捉低碳经济发展机会。

7.不断完善碳交易的内容和方式。近年来,国际科学界对二氧化碳主要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质疑增多;由于诸多原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低碳控制看法不统一,世界各国对低碳排放采取的措施并不一致。中国政府在国际低碳热潮中,没有盲目跟风,积极而审慎地采取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的应对策略。对此需要立足实际,跟踪变化,不断完善现行碳交易模式。

研究碳汇市场构建机制和发达国家碳汇市场构建成功案例,可以得出适合北京市的成熟森林碳汇市场构建方案(见下页图5)。除了企业之外,在平时生活中参与碳排放的个人也参与碳汇市场交易之中,企业和个人除了满足排放需求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投资规划,对碳汇排放证书进行一定的投资。而碳汇交易市场的商品——碳汇排放证书的价格也不再由政府机械操控,而是由市场供需情况所决定。政府在成熟的森林碳汇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再是参与和控制,而转变为监督者和规范者,为了防止市场自身调节失灵的状况出现,政府对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合理的规范和监控。

虽然此种森林碳汇市场成熟构建方案由于技术和制度的不完善,目前不适合用于北京市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然而对于森林碳汇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林德荣.森林碳汇服务市场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3] 章升东,李怒云,宋维明.国际碳市场现状与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05,(5):9-13.

[4] 梁建忠,文冰.森林碳汇市场与碳税影响分析[J].林业经济,2007,(11):47-51.

[5] 杨为燕.林业碳汇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8,(3):36-38.

[6] 林德荣.森林碳汇市场的演进及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5,(1):1-5.

[7] 许文强,支玲.涉及国际碳汇贸易的林业项目碳汇价值的确定——基于森林碳汇经济学特性的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8,(5): 401-404.

[8] 夏丽娜.论森林碳汇市场的产生与发展[J].林业勘察设计,2008,(2):10-12.

[9] 武曙红,张小全.CDM林业碳汇项目的非持久性风险分析[J].林业科学,2007,(8):123-126.

[10] 邱威,姜志德.中国森林碳汇市场构建初探[J].世界林业研究,2008,(3):54-57.

Beijing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Market

ZHENG Hai-ying,JIN She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For improving th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w carbon pattern, this paper analyzes necessities and feasibilities of building the market of forest?carbon-sink, research the people’s the relevant knowledge and demand of carbon-sink market by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end.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2

一、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义

“低碳生产”,译自英文为low carbon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缩写为LCM或LCP,是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并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生产”而言的。依据我国第一次(2004)、第二次 (2008)经济普查结果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分析,我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大中型企业聚集于工业行业的特点十分突出。分布于冶金、电力、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加工和化工等工业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以其极少的数量不仅贡献着较大的经济总量,而且消耗着大量的能源、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由于工业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始终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全面推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促进其由传统的线性生产模式、末端治理模式等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构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现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以电解铝生产为例,我国目前年产电解铝产量约1300万吨,全年仅电解铝生产一项就需耗电约1950亿度,约合300兆瓦发电机组74年的发电量。如果通过加强管理、改进设计、引入先进技术节电1%,全年电解铝生产就将节电19.5亿度,依火力发电1亿度约需消耗3.39万吨标准煤计,不仅可以节省约66.11万吨标准煤,而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8.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3万吨。

(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实现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管理创新 从工业企业内、外部两个方面,并依据强制性、市场性、自愿性环境管制以及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角度,探索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的机制和途径,因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实现有利于我国低碳经济体系形成 基于“持续改进”以及“动态平衡”的思想,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探索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实现途径,有助于推广节能技术,并通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与低碳技术,促进我国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低碳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特征与实现途径

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并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生产”相比,低能耗、低碳排放、低污染应是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基本特征。

(一)低能耗 工业生产中的能耗包括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两部分。前者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的煤、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消耗和电、煤气、蒸汽等二次能源消耗;后者是指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厂房等在其取得或建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两者之和称为全能耗。产品生产的全能耗示意图如图1所示。

在全面研究能源消耗、实现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问题时,应同时考虑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既要千方百计降低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的直接能耗,又要千方百计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充分发挥设备、厂房的作用,使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的间接能耗最低。低能耗既是工业企业低碳生产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又是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低碳排放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低碳排放,即努力降低或减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必须是低碳排放的生产。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低碳生产,也就失去了低碳生产的意义。低碳排放可以分为“相对低碳排放和绝对低碳排放两个方面”。前者基于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效益原则而言,如果生产过程中单位碳要素投入带来经济利益的相对增加,即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幅度低于生产产出(可以一定时期的生产总值或销售收入表示)的增长幅度,则可称为相对低碳排放;后者则强调一定时期内一个企业碳排放总量的绝对降低。然而,即使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实现了相对低碳排放,由于过度追求生产发展,碳排放总量依然可能大幅度增加,从而无法遏制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因此,低碳排放不应仅是相对低碳排放,而应以整个国际社会排放总量的绝对降低为目标,在相对低碳排放基础上实现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绝对低碳排放是低碳生产的基本特征。

(三)低污染 “在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超过三分之二来自能源使用和工艺排放,其中约有36%来自工业;而在工业生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中,钢铁、水泥、塑料、纸和铝等5种主要原料的生产排放占到了56%以上。”实现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即通过不断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会使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危害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得到明显抑制。

然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论是降低能耗、还是减少碳排放,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做到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是持续不断地降低全能耗以及碳排放的改进过程。因此,应该基于“持续改进”以及“动态平衡”的思想,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探索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实现途径,具体包括:减少碳源排放;提高机器、设备的能源效率;减少浪费,主要指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时间、等候时间及排队时间,杜绝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等;有效利用人、财、物各种资源,包括原材料的有效利用、减少排队及等候时间、生产优先等。

三、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综合成本效益是指为实现低碳生产而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与取得的各项收益之间的关系,是工业企业实施低碳生产的综合成果的体现,包括经济效益(主要指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指资源、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并且可以从企业内、外部两个层次进行分析。

(一)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经济(或财务)效益分析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经济(或财务)效益分析主要指工业企业内部微观层面的低碳生产成本与收入的比较分析,通过计算为组织实施低碳生产而发生的费用增加或节约额以及资源有效利用而增加的收入额进行经济效益或财务效益分析,其结果表现为企业会计利润的增加或减少。

工业企业内部微观层面实现低碳生产的财务成本包括:为组织实施低碳生产而发生的教育、培训费用,以Cj表示;低碳技术研发费用,以C d表示;采用低碳生产新工艺、新技术而发生的设备购置或改进成本,以C p表示;低碳运行费用,以Cr表示等。

内部财务成本C为:C=Cj+Cd+C p+Cr。

工业企业内部微观层面实现低碳生产的财务效益或收益包括:由于水、电、汽等各种能源节约而降低的费用,以Re表示;由于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等候时间及排队时间而节约的费用,以Rg表示;由于有效利用人、财、物各种资源而节约的费用,以Rm表示;由于废弃物回收、重复利用而增加的收入,以Rw表示等。

同理,内部财务效益R表示为:R=Re+Rg+Rm+Rw。

则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经济(或财务)效益ΔP=R-C。

对于通过改进工艺、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以及合理组织生产等方式实现的低碳生产而言,企业内部微观层面的财务成本与收益容易区分、便于计算分析。例如,在电解铝生产中,通过运用新型生产技术、加强综合管理水平延长电解槽的使用寿命就可以大幅降低电解槽大修费用。对于拥有172台的306kA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年产14万吨铝锭的电解铝厂而言,每次、每台槽的大修理费用大约100万元,未改进前槽生产寿命为1000个槽昼夜左右,在技术改造将其使用寿命延长至2000个槽昼夜的情况下,则每一年内可节省的修理费用为:(365/1000-365/2000)×100×172=3139(万元),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逐项计算,即可得出企业一定时期内实现低碳生产取得的经济效益。

对于实施低碳设计、低碳施工、低碳生产的新建企业来说,其成本效益或经济效益分析则可以通过不同模式下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对比来进行。

(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社会效益分析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社会效益是指实现工业企业低碳生产对社会所作出的综合贡献,是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外部效应,主要包括:各种能源、资源消耗量的减少从而节约社会资源;各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降低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在当前能源、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两者都体现为正外部性而使外部社会成本降低。

(1)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节能、降耗情况分析。工业企业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而使能源、资源节约的分析可以采用技术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从多方面进行。以电解铝生产为例,按照当前铝行业普遍采用的冰晶石-氧化铝熔融盐电解法,其能源消耗主要取决于平均槽电压(V平均)电流效率(CE),电解生成1千克原铝所耗费的电能计算公式为:

式中,A表示生产作业系统中一整套机器(1,2,....φ), 代表机器的最大编号;B表示一整套产品(1,2,...,N),N代表产品类型的数量; Eij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所使用的能源系数;δ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所使用的剂系数;Cij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消耗电能系数;Sij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的完工时间:Pj表示在j机器完工产品需求量;L表示生产设备每加工周期所需剂;E表示生产设备每加工周期所耗电能。

(2)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碳减排情况分析。工业企业可以通过绘制生产流程图、划定系统边界、确定优先顺序以及数据整理等步骤,构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低碳排放计量模型,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准确地测定与计量,它是加强碳排放限额管理和控制、实现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工业企业的碳减排情况分析主要有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分析。前者也称最大最小值测试,用以测算参数发生最好和最差情景时的碳排放水平,计量思路及过程较为简单。后者可通过附有该分析的软件包或专业的寿命周期分析(LCA)包来完成,通过确定并输入每项参数的概率密度、分布类型(如正态或对数正态)、具有可信度的输入值上限/下限以及相关系数等,经过多次重复的计算过程,可以得出不同生产状况下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全面了解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碳减排情况。

以年产14万吨的我国某电解铝厂生产情况为例,参照情景分析方法,并将电流效率(CE)统一取值94%,开工效率按照全年不间断运转(即开工效率为100%)计,采用直流预焙槽,综参考文献:

[1]王君:《中国微小企业融资进展与前景》,《银行家》2007年第10期。

[2]潘家华、庄贵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3]冯乃祥:《铝电解》,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3

关键词:首都大学生 低碳消费行为 低碳产品

一、引言

低碳消费活方式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消费结构低碳化、环境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它是指消费者经过理性的选择,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问题,它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生态化的消费方式。

2009年11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另外在“2011年全市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的召开对于我市深入推进节能减碳工作,以降耗促发展,确保实现国家下达给我市“十二五”能耗强度下降17%、碳排放强度下降18%的约束性目标要求。

二、文献综述

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球广泛关注。2007年,美国出台《低碳经济法案》,表明未来低碳经济将成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在低碳经济下,低碳消费也应运而生。

2005年,韩艳宾等人在《我国绿色消费现状的实证研究》中,提出了对武汉地区消费者绿色消费现状实证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绿色消费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较以往有所加深,但还不够全面;绿色消费群体比较局限,绿色消费模式还未成熟;消费者使用绿色产品的满意度有所上升;消费者对绿色商品价格的敏感程度中等偏高。

2009年,钱明慧等人对北京地区绿色消费现状的调查结果是,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的认识不够,消费者对绿色商品满意度偏低,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三、提出问题与研究思路

本文针对购买力更强,对新鲜事物更易接受的首都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先对首都大学生的低碳消费现状做了预调查以及相关二手资料的搜集,对首都大学生的低碳消费现状有了初步了解,低碳消费行为分为勤俭节约,避免浪费的消费行为,以及购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低碳产品两类。发现了首都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低碳消费意识,但低碳消费行为并不频繁,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望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同时在预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首都大学生对于目前我国低碳产品的购买欲并不强,其中产品价格水平、品质质量、造型设计,流行程度等方面可能造成了影响。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又进一步的做了调查,通过随机发放150份调查问卷,并有效回收107份,以及

用SPSS数据分析处理,对以上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并建立了先关数学模型。

四、对首都大学生低碳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

1.低碳消费观念已基本确立。通过有效回收的107份调查问卷,以及随机采访首都在校大学生,对首都大学生低碳消费的观念现状有了初步了解。由图1所示,我们了解到对“低碳消费”基本不了解的仅为5.3%,但非常了解的只有不到0.9%,了解一点和了解大概的占据了93.8%,由此可以看出,经过长时间的宣传教育,首都大学生的低碳消费意识和观念已经基本确立。

2.低碳消费宣传主要依靠新兴媒介。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如图2所示,首都大学生通过电视、报纸、实体广告等传统媒介了解到低碳消费信息人数为20.2%,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介了解到低碳消费信息的占据62.4%。因此对于低碳信息的了解学生们主要通过新兴媒介,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

然而通过学校宣传教育了解低碳消费知识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6.3%,通过社团和同学间介绍得知的为7.9%,其余3.2%的学生为不关注。由此看来学校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可以通过在校园橱窗展示、学校论坛等进行宣传介绍,并鼓励促进学校成立低碳环保的社团,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3.低碳消费行为现状有待提高。低碳消费模式是提倡当代大学生在生活消费中以基本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为前提,以兼顾低碳消费为原则,以摒弃过度消费为目标。树立大学生低碳消费意识就是大学生在消费生活中,倡导低碳环保、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

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图3所示首都在校大学生有86.4%的学生出现过因为面子和攀比,导致消费的情况,其中经常出现该情况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2.8%,因此虽然首都大学生已经树立了低碳消费观,但实际行动尚未同步,低碳消费行为现状有待提高。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只有27.3%的大学生在购买产品时,特意挑选绿色环保的低碳产品,对于我国低碳产品的现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

五、影响首都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的原因分析

低碳消费行为分为勤俭节约,避免浪费的消费行为,以及购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低碳产品两类。本文对影响首都大学生以上两种低碳消费行为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身边朋友的消费行为对首都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有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pearson相关系数为0.763,介于0.5到0.8之间,因此身边朋友的消费行为与首都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呈中度相关,即身边朋友经常进行低碳消费会对首都大学生是否进行低碳消费产生中度影响。

由于大学生生活主要是集体生活,与同学在一起的时间相对较长,久而久之,所在群体的消费行为会对大学生自身的低碳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消费习惯也趋于相同。因此如果身边的人都比较注意低碳消费,勤俭节约,避免浪费,自己也会受到较大影响,从而采取低碳消费行为。

六、影响首都大学生购买低碳产品意愿的因素研究

在预调查和二手数据的搜集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购买欲受到产品价格水平、造型设计、品质质量、流行程度的影响。设计调查问卷搜集一手数据,并运用SPSS工具,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1.低碳产品的价格水平对首都大学生低碳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有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pearson相关系数为0.661,介于0.5到0.8之间,因此低碳产品的价格水平与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呈中度相关,即低碳产品价格水平的高低对首都大学生购买低碳产品的欲望的大小存在着中度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生活费有限,且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基本依靠父母供给,因此属于对价格十分敏感的群体。而目前我国的低碳产品,相比于传统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很多大学生虽然有意识去购买,但对于高价格只能“望而却步”。

2.低碳产品的造型设计对首都大学生低碳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有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pearson相关系数为0.279,小于0.3,因此低碳产品的造型设计与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不相关,即低碳产品造型设计的好坏不影响首都大学生购买低碳产品的欲望的大小。

由于大学生目前接触广泛低碳产品为有机饭盒、有机塑料袋,节能灯、再生纸、循环笔等物品,因此对造型设计并不重视。如果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和普及,例如低碳服装、书包等低碳环保产品的大量生产,大学生会对造型设计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

3.低碳产品的品质质量对首都大学生低碳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有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pearson相关系数为0.379,介于0.3到0.5之间,因此低碳产品的品质质量与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呈微弱相关,即低碳产品价格品质质量的高低对首都大学生购买低碳产品的欲望的大小仅有微弱影响。

由于目前国内的低碳产品设计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低碳产品的种类较少,多为一些对质量需求并不高的产品,而且目前我国的低碳产品在生产工艺上也多采用的是较为先进的工艺,本身质量较好,所以品质质量并没有对学生的购买欲望产生显著影响。

4.低碳产品的流行程度对首都大学生低碳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有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pearson相关系数为0.688,介于0.5到0.8之间,因此低碳产品的流行程度与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呈中度相关,即低碳产品是否符合理性趋势对首都大学生购买低碳产品的欲望的大小存在中度的影响。

在《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中提到,经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着追求时尚前沿的特性,且好胜心理强,比较好面子,因此不愿意自己落后于潮流。因此当低碳产品的流行程度很高时,大学生便对其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此时低碳产品不再是被当作低碳环保的产品被消费,而是作为时髦产品被学生购买。因此可以针对学生这一消费偏好,将低碳产品打造成为流行时尚产品,从而吸引大学生进行消费。

5.建立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望数学模型。本研究采取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最终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变量为低碳产品价格水平、造型设计、品质质量和流行程度这四个因素,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望作为因变量,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7数据显示,sig.(价格水平)=0.003

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望=0.333×价格水平+0.420×流行程度

七、结论与机理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首都大学生虽然有较强的低碳消费意识,但由于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生活水平等因素,造成了首都大学生存在自我享受动机,社会交往动机,面子动机,彰显个性动机等进行炫耀性消费,使得低碳消费行为落后于意识。

同时根据数据分析发现,低碳产品的价格水平,流行程度与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购买欲望存在中度相关,由于目前我国的低碳产品普遍存在着概念好于品质,性价比较低的现象,这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购买节能减排的环保产品。

另外,国家虽然大力号召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但由于并未出善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激励体制的缺失,造成了目前企业生产低碳产品没有统一标准,低碳产品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

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机理分析图

八、政策建议

1.对于“行为滞后于意识”——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滞后问题,学校应加强教育,积极鼓励,扩大宣传。

由调研结果我们可知,学校对于低碳消费的宣传力度并不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不到14.2%的学生是通过学校宣传和社团介绍了解到低碳消费等知识。因此学校应加强宣传,可以从多渠道来普及低碳及低碳消费的知识。高校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价值观的新情况、新特点,将低碳消费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和育人体系,或者开设低碳消费教育的选修课,如《低碳消费营销学》、《低碳消费经济学》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讲座增进同学们对低碳知识及低碳消费的了解,组织开展节约能源教育活动。

2.对于“产品滞后理念”——我国低碳产品品质落后问题,企业应与时俱进,学习效仿,战略转型。

企业应该看到低碳环保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时俱进,低碳消费正在逐步成为当下流行的消费形式。大学生具有趋同性、追逐时尚和受群体影响比较强等特点,同时首都大学生对流行时尚的敏感度更高。企业可以提出低碳环保的时尚概念,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低碳消费,为环境保护出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现在大学生必然会成为以后社会消费的主流,是重要的生力军,因此企业可以尽早把握商机,提早抢占市场。

3.对于“政策滞后于倡导”——我国的低碳消费政策制度不完善,国家应完善法律,制定方针,政策鼓励。

(1)发展低碳经济,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关键。早在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而我国的低碳相关法案仍未出台,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设定评定标准,对于很多企业打着“低碳环保”的旗号,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问题,或者过度包装浪费,偷排废水废料等问题要给予严厉制裁。

(2)鼓励生产制造业企业进行“低碳生产、绿色生产”,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同时尽快建立健全的低碳产品质量标准及评估体系,节能生产的管理监督办法等,从而继续落实和加强淘汰落后产能、高污染产品的力度,让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非低碳产品逐步在市场上消失。

(3)针对低碳产品目前成本较高,市场较小等特点,国家和政府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加大对低碳产品生产厂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的力度,保证低碳产品的生产厂家可以较快的吸引消费者,打开市场。同时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创新工艺等,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祖峰,樊清华,高洁.90后大学生低碳意识调查与思考[J].调查与研究,2012.255

[2]胡玉东,瞿丹丹.大学生低碳消费方式现状及对策调查报告[J].学生管理工作,2010.6

[3]庞晶,李文东.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产品需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

[4]袁丽峰.中国90后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动机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2011

[5]孟艾红.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观察,2011.10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4

关键词:碳会计;外部理论;产权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日

一、碳会计的概念

狭义的碳会计概念是指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托,对碳会计主体的经济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权、碳固、碳税、碳信息披露等相关活动进行科学的、量化的计量和反映,从而客观评价企业生产活动中所应履行的低碳社会责任的活动。碳会计是一种综合核算体系,如碳排放核算、碳交易核算、碳成本核算等都是其需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广义的碳会计概念的内涵更为广阔,在目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可能还包括许多衍生概念,如碳交易、碳信用、碳关税、碳金融、碳汇等。

二、碳会计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球变暖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从1990年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估计海平面高度在1990~2100年期间上升9~88cm。目前,世界范围普遍认为气候变暖的基本原因在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工业革命以来,过度碳排放所引起的诸多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形势,世界各国及国际机构已经着手采取措施应对,实行低碳经济。

在低碳经济循序发展的背景下,碳会计应运而生。2008年,琼斯教授最早提出碳会计。它标志着碳会计作为一个重要且特殊的会计事项开始受到国际会计界的重视。碳会计正在发展成为会计领域的重要板块之一,相关的国际气候组织着力将碳排放纳入国际规范的会计准则,不少欧洲公司已经开始在细化的范畴尝试把碳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这些草案或规范的出台,有效地促进了碳排放交易的管理规范化,为碳会计准则规范的制定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三、碳会计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性理论。在个体层面,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两个人的交易所带来的成本或收益,对第二个或第三个人的成本或收益会产生直接影响。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并没有承担或获得其行为所引起的所有成本或收益。在社会层面,外部性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即因为没能恰当地在组织或个人之间分配成本和收益,以致人们宁愿放弃其本来应获得的利益。

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外部性是明显的。因为之前二氧化碳没有进入市场而具有外部效应,既经纪人的行为对环境的效应,并没有通过交易方式或者说成本效益反映出来,其效果表现在市场作用之外。规范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这是碳排放交易的主要内容,追根究底,要使二氧化碳的商品化被承认,即二氧化碳排放的资产化、市场化、数量化,途径要明确,使之成为非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方能得到的资源,具有在使用过程中的可分离性和专有性。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形成依据即源于外部性理论,解决排污问题的最佳做法是将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有效结合起来。

(二)产权理论。产权理论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其正面论述了产权的经济作用,指出清晰的产权能很好地克服外在性,解决外部不经济,降低社会成本,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科斯认为:在产权界定明确且可以自由交易的前提下,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资源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和经济组织的优化选择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而无须抛弃市场机制。近年来气温日益严峻的上升,究其原因,不外乎碳排放权产权界限的不明晰,使用的专有性和可分离性不具备,组织、个人都可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环境严重污染。

产权理论是一种非政府干预主义方案,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一般可通过排污权交易这一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来实现,卖方可将因减少排污而节余的排污指标,承担其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以实现企业的私人成本接近其社会成本,从而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1、经济可持续。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要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转变,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

2、生态可持续。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受能力相协调,发展要与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同步,以可持续方式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

3、社会可持续。强调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目标机制是社会公平,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参差不齐,但发展的本质应是一致的,共同追求以人为本,自然-经济-社会这一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运转。

(四)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对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安全生产、产品及服务质量、环保及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及员工利益保护。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于是低碳减排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深化了企业对低碳的重视,对碳交易与碳会计的^续发展助力匪浅。2010年11月12日上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百事投资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通用电气、海尔集团、蒙牛乳业集团、联想集团、搜狐公司等各行业领袖企业联合发起“低碳企业责任行动”,以期更有效地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实践和发展。

(五)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1、环境“倒U曲线”环境。“倒U曲线”是基于库兹涅茨曲线发展而来。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程度会呈现“倒U”特征,在不同阶段会有“上升-临界点-下降”的变化过程。可以这样理解,在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相对于经济增长其幅度更大,但上升增长到一定程度情况会发生变化,在超过临界点之后物质消耗与经济增长幅度出现逆转,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显而易见,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也会呈现这样的特征,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低于GDP增长时呈上升的趋势,达到临界点后开始下降。

2、生态足迹理论。里斯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此理论。生态足迹,就是指能持续提供资源或容纳消除废物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根据生态足迹,可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揭示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不同区域对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为未来社会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建议。借鉴“生态足迹”理论,可以引申出碳会计中的“碳足迹”概念,以衡量人类的能源意识和各种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个人、企业或组织的“碳耗用量”。

四、碳会计的基本目标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碳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一体化提高。也就是促进节能减排、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在生产活动中要主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防治环境污染,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同时,在生产活动中积极主动购置环保设备,研究或引进低碳技术,开发使用新能源,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走低碳发展的道路。

五、碳会计的具体目标

充分披露企业碳会计信息,满足需求者决策的需要。碳会计的具体目标就是向信息需求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碳会计相关信息,为其经营及投资决策提供方向和指导,比如:披露企业碳资产和碳负债流入流出的情况;企业低碳资源的使用与分布情况;了解碳投资总额、投资管理与盈利情况;了解低碳资源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了解低碳支出总额和具体的使用情况;了解企业社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等。信息使用者指的是股东、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社会公众等。

六、碳会计核算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美国FASB-现状。在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中没有任何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准则或解释。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的《会计统一系统》是目前美国明确处理碳排放权交易的唯一指南。虽然该指南的初衷是用于核算二氧化碳排放交易体系产生的交易,但事实上,对于美国排放的所有温室气体同样适用。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认为只有购买的碳排放权会对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因此只需对购买的碳排放权按购买成本确认为一项资产,即只对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现金等价物或者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r值进行会计计量,而对从政府或者其他组织无偿获得的以及通过减排所获得的碳排放权进行减值确认。

企业排放温室气体时,按照存货的加权平均成本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费用。出售碳排放权时,按照执行价确认为企业的一项收入,期末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碳排放资产和碳排放负债的账面价值为零。

(二)存在的问题

1、扭曲企业的资产总额。企业拥有的大部分碳排放权时从政府或者其他组织无偿获得的,该部分碳排放权在期末资产负债表中以零值列报,而事实上,该碳排放权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符合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并且是有市场价值的,将无偿取得碳排放权做零值确认会扭曲企业资产的总额。

2、不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出售碳排放权时(包括无偿取得和有偿购买的以及通过减排创造的)按照出售价确认为收入,其中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可以根据购买时支付的对价相应地确认为一项成本,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出售时以出售价确认为收入,但是成本却为零,违反了收入费用的配比原则。

3、企业存在操纵利润的机会。虽然按零值对无偿无得的碳排放权进行初始计量不产生资产、权益和损益,但会造成同一项资产存在不同的计价基础,且企业在盈利状况不好时可能选择出售免费权。

七、总结

在核算方法方面不论采取总额法还是净额法对碳会计相关事项进行核算和计算,都存在弊端:净额法不合理的部分在于只是将购买来的碳排放权作为资产进行确认,没有确认无偿取得的部分,而且在碳排放时按照市场价格确认碳排放费用。总额法不合理的地方在于,虽然这种方法可以使得所有的碳排放权采用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计量方法和报告方式存在不匹配的情形,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而相应的负债却以公允价值计量,碳排放权的重估计收益被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而与负债相关的费用变动却被确认为利得或损失。但是,在目前的会计概念框架下,总额法还是优于净额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J].会计研究,2012.

[2]李林婧,王德发.论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13.

[3]张彩平,谭德明,刘梅娟.碳会计定义重构及碳排放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5

一、低碳经济下的会计目标

从低碳经济下会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看,低碳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目标,即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利用会计手段,促使会计主体通过技术创新、能源开发等各种手段进行低消耗、低排放生产,在生产中要自觉地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并积极治理污染,降低环境污染,最终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的指标要求,并发展生态经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第二层次是具体目标,即充分披露有关会计信息,满足决策的需要。如提供与碳会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相关的会计信息,即披露环境资源流存置、资源资产的分布和变化;了解环境资源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了解环境投资金额、投资管理情况;了解环境费用支出金额及其具体用途等。使得政府能及时了解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减耗方面的执行情况;使投资人、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层能够充分了解企业低碳会计实施情况,为他们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

二、低碳经济下的会计假设

(一)会计主体。

低碳会计下的会计主体假设既要秉承传统会计假设,又要赋予新的内涵,所以低碳经济下会计主体假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企业核算时,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环境资金,企业内部的资源消耗,污染事项,等都考虑在内;另一方面,从全球的角度而言,环境问题是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也要充分考虑本会计主体同整个社会及其他会计主体关于环境问题的联系,从宏观层面把握球境问题。

(二)持续经营。

传统会计中:该假设认为企业以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进行会计核算,但企业走上低碳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碳排放量,维持生态平衡,节约资源,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假设是低碳会计构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性约束。

(三)会计分期。

将一个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平均划分为连续的期间,称作会计期间。在低碳经济下,会计也需要分期,但要不仅要涉及到传统的会计周期,还要考虑到企业污染治理周期,而且许多降低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支出很难正确分摊得到各个收益期中。所以说对低碳会计而言,环境保护收益期的确认和计量将会是会计分期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计量假设。

货币是主要的会计计量单位,但是对于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核算有的可以用货币计量,有的却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例如涉及到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由于存在一个范围和年限问题,很难用货币来衡量。这就要求会计计量的形式多样化,不仅仅包括货币计量模式,同时应该包括实物计量模式,劳动计量模式等非货币模式。对于企业的碳排放量,应当设定碳单元,用以计量企业的减排量。并且对每一碳单元根据国际市场价格情况,,核定每一碳单元的价格,从而可以将企业的碳排放量纳入企业的利润表中进行计量。但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量化到报表中,这就导致企业业务很难用统一的计量单位来计量,就必须提供财务报表之外的低碳经济对环境的会计报表,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充分性和各会计要素的可比性。

三、低碳经济下的会计要素确认

企业业务范围内与低碳经济行为相关的项目应当相应地计量并计入六大会计要素中,结合传统会计的定义,对低碳经济下的会计要素做如下定义:

低碳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预期能为企业提供低碳处理和环境保护的资产。其主要内容为:为进行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处理污染而购置的专门设备或者兴建的场所;为低碳生产购置的日常材料或低值易耗品;为低碳治理和保护而专门购入的专利技术等。

低碳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且与低碳生产相关的现时义务。其主要内容为:为进行低碳生产,清洁能源利用而发生的长、短期借款、应付的资源环保税费、治理环境发生的应付账款等。

低碳权益指企业所拥有的清洁能源、治理资本、接受的环保投资或捐赠、节能环保基金等。

低碳收入指企业在曰常活动中形成的,可直接归集于节能减排、能源节约所形成的非主营业务收入、低碳环保奖励等。

低碳成本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节能减排、低碳生产而发生的支出。如低碳生产而形成的工、料耗费;环境保护治理费用、补偿费用,低碳设备的折旧费用等。

低碳利润指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低碳收入扣除低碳成本、税金后的净额,反映企业低碳效益。

四、低碳经济下的财务报告与披露

会计信息的披露通常包括两种形式,财务报告和单独报告。低碳经济下的会计信息披露也不外乎这两种形式:

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将能够以货币形式量化的低碳信息反映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在相应的科目中,并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里表等报表形式体现出来。对于一些无法以货币形式量化的信息,则在附注中增加低碳会计信息,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存货-碳含量,在损益表中单独列示碳消耗费用,像低碳项目、产品含碳量等信息也可在附注中列报。在附注中,还可以用财务评价指标来披露低碳信息。

二是单独报告,即提供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信息。对于无法量化的项目可以编制单独的“低碳情况说明书”。可以采用数量、文字、图形和技术指标结合的方式;既简便又容易操作更直观地企业的低碳信息。这种方式既能更好的反映企业诸如能源消耗强度,污染治理支出,环境保护措施等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同时还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低碳会计体系。将低碳经济用合适准确的会计语言表达出来,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6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研究区域在中国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北纬42°15′—45°41′、东经119°15′—123°43′之间)进行,该区春玉米种植面积近70×104hm2,占全内蒙古的近1/3。试验地点的无霜期100~150d,年降雨量350~450mm,主要集中在7—8月。试验区为辽河灌区,土壤主要为灌淤土,土壤理化性状如表1所示。

1.2试验处理在试验地区选肥力中等[产量(10.50±0.75)t•hm-2]春玉米地块,种植密度设为3个处理分别为低密度60000株•hm-2、中密度75000株•hm-2和高密度90000株•hm-2。重复3次,共9个小区,小区排列采用随机取组;小区面积为:10×20=200m2。施肥模式为,肥料N:202kg•hm、P2O5:67.5kg•hm、K2O:67.5kg•hm-2和有机肥:22.5t•hm-2。N肥用尿素[w(氮)=46%]、P肥用磷酸二铵[w(P2O5)=46%,w(氮)=18%]、K肥用硫酸钾[w(K2O)=50%]、有机肥用牛粪[w(有机质)=14.7%、w(氮)=0.42%、w(P2O5)=0.22%]。施用肥料以基肥和追肥2种方式施入土壤(N肥1/4用于基肥,3/4用于追肥,其他肥料均用于基肥)。种植玉米品种为,金山27,田间管理同当地传统种植。

1.3土壤样品采集各处理分别于播种前和收获后采集不同层次(表层0~10、10~20、20~40cm)土壤样品,每个小区随机采集5个点位,现场混匀,放入塑封袋中带回实验室,4℃保存备用。

1.4分析方法土壤中有机碳(TOC)采用重铬酸钾-硫酸外加热法(GB8834—1988);活性有机碳(ASOC)采用333mmol•L-1高锰酸钾氧化法[12];轻组有机碳(LFOC)按照JANZEN等[13-14]的方法,采用比重分离法分离轻组有机碳:称取5g过0.149mm筛的风干样品于100mL离心管中,加入20mL密度为1.7kg•L-1的NaI溶液,超声波分离10min,5000r•min-1离心10分钟,上清液过5mm铜网,重复4~5次,收集铜网上物质,采用重铬酸钾-硫酸外加热法(GB8834—1988)测定有机碳质量分数;重组有机碳(HFOC)采用差减法TOC-LFOC[15]。微生物碳、氮采用氯仿熏蒸培养法[16-17],微生物生物量碳采用TOC分析仪测定,微生物生物量氮采用凯氏定氮分析仪测定。

1.5数据处理试验数据分析采样SPSS和EXCEL软件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种植密度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的影响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植物碎屑、土壤腐殖质、微生物和根系分泌物[1,18],以及施用有机肥料等。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农田土壤w(TOC)变化如图(1a)所示。收获后各处理不同层次土壤w(TOC)均高于播种前土壤。表明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土壤呼吸消耗的有机碳量少于施肥及玉米残落物等输入碳量。各处理之间相比较,各层次土壤w(TOC)大小顺序均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中密度土壤各层基本一致,高密度土壤碳质量分数最大值出现在10~20cm土层。不同种植密度下土壤w(TOC)的变化主要受玉米根系的分布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和玉米残落物的输入量的影响。土壤ASOC可以表征土壤物质循环特征,作为土壤潜在生产力和土壤管理措施变化引起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早期指标[12,19]。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农田土壤w(ASOC)变化如图1(b)所示。收获后各处理0~40cm土壤ASOC平均含量,高密度下高于播种前,中、低密度下低于播种前。高、低密度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ASOC呈下降趋势,中密度下10~20cm土层最低。0~10cm土层w(ASOC)大小顺序为高密度>播前>中密度>低密度;10~20cm土层w(ASOC)大小顺序为播前>高密度>低密度>中密度;20~40cm土层w(ASOC)大小顺序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播前。各土层ASOC占TOC的比例可见,20~40cm层收获后高于播种前,其他两层均低于播种前,可见较高的玉米种植密度有利于促进土壤中w(ASOC),中等密度下土壤10~20cm土壤w(ASOC)较低,可见,春玉米促进根系主要分布层(10~20cm)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消耗,促进深层土壤有机碳的活化。

2.2种植密度对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影响LFOC是按照密度法分离出来的,主要包括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植物残体、小的动物和微生物,具有较高的周转速率、相对高的C/N比[20]和相对密度显著低于土壤矿物等特点。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农田土壤w(LFOC)变化如图2(a)所示。各处理不同层次收获后土壤w(LFOC)均显著高于播种前,各土层w(LFOC)大小顺序均为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下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w(LFOC)呈下降趋势,中、高密度10~20cm土层w(LFOC)最低。LFOC在TOC的比例变化与质量分数变化趋势相同。土壤w(HFOC)变化如图2(b)所示,各处理不同层次收获后土壤w(HFOC)均显著高于播种前,各土层w(HFOC)大小顺序均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下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w(HFOC)呈下降趋势,中密度各土层w(HFOC)基本一致、高密度10~20cm土层w(HFOC)最高。重组有机碳占TOC的比例收获后均低于播种前,各处理间高密度较大,中、低密度基本相同,各层次间差异较小。LFOC对土壤有机碳的周转很重要,是植物养分的短期储存库[21]。其大小和组成具有季节性波动,主要取决于有机物的输入和分解速率。可见玉米生长过程可以促进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同时随着玉米群体的增加加快了土壤呼吸消耗对有机碳的利用。

2.3种植密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微生物生物量(MB)是土壤有机库中的活性部分,易受土壤中易降解的有机物数量如微生物生物体和残余物分解、土壤湿度和温度季节变化以及土壤管理措施的影响[22]。不同种植密度下MBC变化如图3(a)所示,各处理不同层次土壤w(MBC)收获后均高于播种前,中密度处理土壤w(MBC)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密度和低密度处理最低值出现在10~20cm土层。0~10cm土层和10~20cm土层w(MBC)大小顺序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20~40cm土层w(MBC)大小顺序为高密度>低密度>中密度。土壤微生物熵(MBC/TOC)的变化反映了土壤中输入的有机质向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转化效率、土壤中碳的损失和土壤矿物对有机质的固定[23]。不同处理各层土壤MBC/TOC在0.014~0.026之间,0~40cm土壤均值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低密度下收获后低于播前,中、高密度下高于播前,各层次间0~10cm最高,10~20cm最低。可见种植玉米促进土壤中w(MBC),高、低密度下均降低土壤耕层w(MBC),而高密度促进深层土壤w(MBC),主要是因为根系群体的活力强度影响土壤TOC的转化。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是土壤活性养分的储存库,MBC/MBN能很好的反映微生物群落结构信息[24]。MBN变化如图3(b)所示。0~10cm土层低密度下收获后高于播前,中、高密度下低于播前;10~40cm土层各处理收获后均高于播前。各处理各层次w(MBN)均呈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处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w(MBN)呈下降趋势,中、高密度处理10~20cm土层w(MBN)最高,20~40cm土层最低。MBC/MBN在6.52~18.60之间,各处理0~10cm和20~40cm收获后均高于播前,10~20cm收获后均低于播前,不同土层间均为20~40cm最高,10~20cm层最低。

3讨论

种植密度通过调节玉米根系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根系主要通过影响微生物群体结构及其活性影响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如图4所示,w(MBC)/w(N)与ASOC呈显著正相关(r=0.6810,P<0.05),w(MBC)/w(N)与LFOC呈显著负正相关(r=-0.6572,P<0.05),可见随着微生物活性的增加土壤w(ASOC)增加,w(LFOC)降低,主要是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具有活化作用从而促进TOC向ASOC转化,而微生物直接利用的碳源主要为LFOC,微生物活性增强使w(LFOC)降低。另一方面,根系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也是土壤TOC及ASOC的重要来源[1,18]。低密度下玉米根系群体生物量较小,土壤呼吸强度相对较低对土壤中有机碳耗损较少,因此低密度下土壤w(MBC)较低,w(ASOC)较低,而w(LFOC)较高,TOC也相对较高;高密度下玉米根系群体生物量较大,土壤微生物熵高对土壤中TOC耗损较多,因此土壤中w(MBC)高于低密度处理,而w(LFOC)较低,但是由于密度过大根系出现早衰现象,因此w(MBC)低于中密度,大量根系脱落物使土壤ASOC和w(TOC)增加。中密度下微生物活性最强,w(MBC)最高,使w(TOC)较低。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在10~20cm耕层土壤,该层次微生物活性最高有机碳耗损最多,同时根系残落物及肥料输入也多,因此该层次w(TOC)升高,而ASOC和w(LFOC)较低,特别是中密度下w(ASOC)降幅较大;20~40土层根系较少,有机碳输入和耗损均少,但高密度下根系下扎使该层根系生物量增加微生物活性增强w(MBC)增加w(LFOC)减少,但该层主要为根毛区因此对TOC影响较小;0~10cm土层受玉米残落物影响较大,且根系活性较小,有机碳输入大于耗损,因此该层有机碳各组分均有所增加。

4结论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7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数字化技术实验;压强传感器;二氧化碳检测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9C0058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理解化学理论知识裨益颇大。中学化学中常用的基于玻璃仪器和试剂的传统实验操作简单,对于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现象明显的化学反应教学效果好。但涉及到有气体产生、微弱温度变化、电子转移等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现象的实验,学生只能凭空想象,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早在1978年,发达国家已使用传感器来辅助教学。在美国化学教材[1]中,将依托传感器设计的新型实验取代了过去的传统实验。但反观国内中学化学教学现状,即使在上海这样较发达地区,真正将传感技术应用于课堂中的学校屈指可数。笔者认为,除了资金原因之外,缺乏紧扣教材内容、切实可行、设备简单的实验教学案例是传感技术尚未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当前,适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传感器有多种类型,如温度传感器、pH传感器等。本文将以压强传感器作为主要的实验设备,结合传统实验设备测定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速率,检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的特有现象。选择压强传感技术的原因在于:(1)压强传感器的数据可靠,性能稳定,操作便捷;(2)压强是研究气体反应的一个重要参数,传统实验难以测定。引入压强传感技术能将压强数字化、直观化,扫除学生理解上的障碍;(3)压强传感器相对比较便宜,一套压强传感器装置的价格在2000元以内,能为一般中学所接受。

1 压强传感技术及装置简介

压强传感技术是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技术的一种,由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和通用软件组成。压强传感器是通过压强传感器监测在恒容、密闭体系中气体微弱的压强变化,然后把测得的压强转化为电信号,数字采集器将电信号处理后传入计算机内,通过通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以数据图表等形式输出[2]。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是以250mL集气瓶作为反应容器,配以符合集气瓶口径的单孔橡皮塞,橡皮塞连接塑料导管再连接至压强传感器。用集气瓶作为反应容器连接压强传感器进行实验能贴近教材上相关实验装置,装置简单操作简化,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精确测出集气瓶内微弱的压强变化。

2 压强传感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二氧化碳收集方法探究

实验室中如何收集一瓶纯度较高的二氧化碳气体?在我国的中学化学教材中,二氧化碳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而用该法收集二氧化碳很难判断气体是否集满:已有实验[3]证明当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超过30%就能使点燃的木条熄灭。因此用此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往往不纯。

2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0.88体积的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通常被认为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但国外的化学教材上多用排水法来收集。国内已有不少研究明确地提出了二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来收集[4,5],但缺乏具体的数据来说明用排水法来收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量或者说损失率。本研究将用压强传感器来监测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再从二氧化碳的消耗率的角度来定量地说明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可行性。

2.1.1 基于压强传感技术验证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速率

收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加入约三分之一集气瓶的水并立即盖上附有传感器的橡皮塞,在室温(15℃)下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定集气瓶中压强变化,由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计算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具体过程如下:

(1)开始:数据采集器连接压强传感器,打开logger lite 1.5软件,以时间为横坐标,压强为纵坐标,得到“压强-时间”曲线。

(2)数据采集:气体压强缓慢减小,曲线基本保持水平,4分钟后停止采样,得到如图2所示的“压强-时间”曲线。

选取0~120秒数据做出拟合图线方程Pres=mt+b(m代表斜率,b代表截距):P=-0.003618t+103.0。由此可得前两分钟内二氧化碳在水中的平均溶解速率ν=0.007980÷8.314÷288×60=9.06×10-5 mol/(L・min)。而常温常压下用2mol/L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前两分钟的平均速率在0.109 mol/(L・min)[6]左右。将这两个数据相除可以得知,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损失约为0.083%。

结论: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很慢,远远小于二氧化碳的制取速率。因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且收集到的气体较排空气法更纯净。

2.2 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中学往往通过压强变化证明反应确实发生了。通常的做法是在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迅速盖紧瓶盖。振荡溶液,发现瓶变瘪由此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使瓶内压强变小,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剧烈振荡矿泉水瓶。再现高考题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也需振荡否则溶液液面上升很慢,甚至停止不动。为何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实验需要振荡呢?此外,经常会有学生提出疑问:矿泉水瓶变瘪会不会是由于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的缘故呢?为了解释这些问题,笔者用压强传感器监测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在不振荡和振荡条件下的压强变化,并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压强变化作比较。

2.2.1 基于压强传感技术验证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用排水法收集较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于集气瓶中,迅速加入20mL 2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盖上附有传感器的橡皮塞,在室温(15℃)下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定集气瓶中压强变化,具体步骤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实验相同。

采集前两分钟的数据,选取不同时段(0~54s、55~61s)数据分别做拟合图线方程(1、2):P1=-0.1695t+99.27;P2=-1.684t+181.1,得到如图3所示的“压强-时间”曲线。

计算与讨论:0~54秒曲线斜率基本不变,ν1=4.25×10-3 mol/(L・min);54秒后不断振荡集气瓶,压强急剧下降,55~61秒内ν2=4.22×10-2 mol/(L・min);由于二氧化碳的消耗斜率逐渐减小。无论振荡与否,二氧化碳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速率均大于其在相同条件下在水中的溶解速率9.06×10-5 mol/(L・min),说明二氧化碳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不仅仅是溶解,还发生了化学反应。

从图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在不振荡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速率仍较慢,振荡后反应速率显著提高。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是一种非极性分子,溶于水这种极性溶剂中的速率较慢,因此难以快速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而振荡可以增加二氧化碳这一气相与溶液相的接触,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结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压强变小不仅仅是溶于水所造成的,还发生了化学反应。在通常情况下,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较慢,在振荡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反应。因此做好矿泉水瓶中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实验,振荡是成功的关键。

2.3 二氧化碳气体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

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仍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了证明产物碳酸钠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有些教师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试图使碳酸氢钠晶体析出,但实验难以成功,一般解释是二氧化碳气体中有酸雾,但洗尽酸雾后也难成功。通过本研究中的两个实验可以知道通常情况下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都很慢,更不用说饱和碳酸钠溶液了,因此难以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关键原因也是反应速率慢。二氧化碳气体大部分没参与反应便从溶液中逸出,如要有晶体析出需生成较多的碳酸氢钠并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到有晶体的析出[7]。用传统的实验手段也很难观察到压强的变化,而通过压强传感器就能在短时间内验证这一反应的发生。

2.3.1 基于压强传感技术验证二氧化碳气体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步骤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实验相同,仅将水换成20mL饱和碳酸钠溶液。

采集前两分钟数据,集气瓶内压强逐渐减小,一分钟后不断振荡集气瓶,曲线斜率增大,得到如图4所示的“压强-时间”曲线。

选取不同时段(0~60s、61~120s)数据分别做拟合图线方程(1、2):P1=-0.03206t+102.5;P2=-0.3667t+123.3。计算得到ν1=8.03×10-4 mol/(L・min),ν2= 9.19×10-3 mol/(L・min),均大于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速率9.06×10-5 mol/(L・min),说明二氧化碳在碳酸钠溶液中不仅仅是溶解,还发生了化学反应,振荡可以提高反应速率。

结论:利用压强传感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二氧化碳与饱和碳酸钠反应的压强变化,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碳酸钠发生化学反应。

3 小结

数字化信息实验最大的优势在于,化学反应虽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但是学生在观察到现象的同时得到了观察不到的实验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解释很多传统实验无法解释的问题,做到用数据说话,扫除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同时也提高了对数据、图像的分析能力。借助压强传感器的数字化实验,基本能够涵盖大部分中学化学及物理学科中所涉及到的气体的实验,如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等。遗憾的是,由于选取传感器种类单一所限,部分中学化学实验尚不能用本装置完成。如今,传感技术在国内中学教育领域尚未普及,谨以此探索其应用的可能性与优势。

参考文献:

[1] Robert F. Tinker,Joseph S. Krajcik. Portable Technologies: Science Learning in Context [M].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2001.

[2]陆惠莲. DIS数字化系统在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18~21.

[3]姚子鹏主编.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7.

[4]郁学梅.实验室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及检测方法再研究[J].化学教学,2014,(7):65~66.

[5]夏梅芳.基于数字化实验的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J].化学教学,2013,(3):60~61.

[6]孙成林.用重量法测定大理石和盐酸反应速率的实验设计[J].化学教学,2013,(4):58~59.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8

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在哪个国家排放并没有区别。但是,由于产出和能源效率的不同,在不同国家生产某一产品的排放量是有区别的。在发达国家生产某一个产品可能是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而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由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能源效率低,可能是超过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这样,碳减排的考虑将影响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即在“低收入国家生产,在高收入国家消费”。因此,低碳全球化就是通过碳减排的考虑,使得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对国家间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加入碳减排考虑所造成的。

低碳理念并非如发达国家宣传的那么崇高

如果低碳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应对低碳甚至利用低碳,是各国的当务之急。毋庸置疑,低碳对一国而言,意味着推高能源成本,阻碍经济发展。对于部分国家而言,低碳全球化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促进就业的助推器。

近年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浪潮中,低碳理念得到了各方响应,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陆续进入各发达国家的战略规划。我们对此可以做崇高的理解,正如发达国家宣示的那样: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和人类的生存空间。但事情可能不是那么简单,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这样理解:发达国家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和相应的管理模式,形成低碳优势,继而在气候谈判中施加碳减排压力,同时逐步提高相关的碳标准,从而制造低碳壁垒,制定绿色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减排,借机向外输出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

发达国家正着力向全球输出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

当前,在低碳产业领域,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人才、资金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等各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领先的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并着力向全球输出。欧盟目前领先。在排放指标、科研经费投入、碳排放机制、节能与环保标准、低碳项目推广等各方面,欧盟引领低碳潮流。欧盟2005年启动限额与交易体系,总体减排指标被层层分配,逐一分配到各成员国、各行业和各公司,目前已经覆盖了地区内30%~50%的工业和能源行业。2007年年初,欧盟把低碳经济确立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将其视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2009年,欧盟宣布在2013年前出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低碳产业的世界领先地位,接着又提出在未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专门用于发展低碳技术,将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大力发展低碳技术。除了致力于在低碳技术领域保持全球领先之外,欧盟还开创了许多低碳发展机制,比如排放交易体系。

美国在奥巴马成为总统后,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明显改变,决心积极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将用立法的方式将“碳排放额”逐级分配并进行市场交易。

开拓低碳输出市场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减排施压

为了给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创造新市场,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压力与日俱增。这一点,我们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最为直接,认为发展中国家也必须承诺采取行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欧盟相对温和,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如果其他主要国家采取相似行动,欧盟可以将目标提高至30%。这种有条件的承诺,对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减排压力。如果强制减排,主要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应该是发达国家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输出的最主要市场。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发达国家显然想把低碳全球化做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机会。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奥巴马欲借碳减排及新能源开发计划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称“此举能够创造数十万就业岗位”,如生产太阳能板和电动汽车的工厂、环保建筑以及相关安装和服务行业等。2010年3月,欧盟《欧洲2020战略》,提出打造一个绿色知识经济体,将在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将低碳产业培育成未来的经济支柱。主要目标是以低碳发展转变欧盟的增长方式,领先未来全球低碳技术和管理创新,创造低碳就业机会。研究表明,到2020年欧盟仅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就业人数就可达到280万。

发展中国家应未雨绸缪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战略将对整个国际市场和贸易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外贸的主要市场,未来发达国家的低碳壁垒将多种多样,比如低碳通行证、碳关税,等等。发达国家除了自己转变发展方式,也将通过贸易和投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发达国家与碳相关的环保标准在不断提高。比如,2009年10月欧盟通过新法规,普遍提高了纺织品、鞋类及电器的环保标准,直接限制了部分低端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无论发达国家出于何种目的推进低碳全球化,无论发展中国家是否愿意,如果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确定,低碳全球化确定,低碳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才是治本之策。只有通过积极融入国际气候框架,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对话,积极维护自由贸易,并在过程中适应规则、利用规则、驾驭规则,方能趋利避害,实现互利共赢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碳中和的目的与意义范文 下一篇:开发新能源的缺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