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0:20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1

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教育机构及家长的普遍关注。调查分析表明,2至4岁儿童各种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其中34%儿童的表现为社会退缩,这些儿童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喜欢孤独、畏缩、害羞;而38%的儿童具有攻击行为,表现为虐待欺侮别人,不合作,不会分享,在家不听话、任性、打架或威胁他人;29%的存在忧郁行为,在幼儿园或在家中过度恐惧、焦虑、不活跃、有自卑感。5至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7.3%,其中24%为多动、活动过度,表现为精神涣散,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学习效果差。虽然《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深深的感受到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容易,但是如何科学的关注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需要长期探讨,摸索、实践才能逐步得以解决。

一、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心理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幼儿期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知识与能力,生理年龄与心里年龄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幼儿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

蒙台梭利①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

我们知道,“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还包括心理健康。人们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

二、干预者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

在开展《3-6岁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干预者的素质、干预能力、干预方式等,都会对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研究实施中,发现部分家长和老师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知识,一边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一边又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不得不反过头来对干预者重新进行培训。

作为干预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朋友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对孩子充满爱心,一视同仁,多鼓励、表扬进步尽可能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干预者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如果干预者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会在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干预者要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干预者应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心理知识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

三、 适当满足幼儿心理需要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条件

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干预者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我们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用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环境,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四、 尊重幼儿、重视个体差异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核心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 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成人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

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能被忽视的。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比如:我园从1999-2003年入园的1295名幼儿中进行个案分析,39例2~6岁儿童,其中语言发育障碍1例、口吃5例、吸咬手指16例、社交退缩7例、遗尿症4例、习惯性擦腿发作6例。其中男孩19例,女孩20例,男女孩无明显区别。3岁幼儿10例,3岁以上29例,其发生率分别为25.64%,74.36%。针对这些个案,我们要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治疗。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2

论文摘要: 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有着相似性和统一性,使游戏成为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认知、语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儿童的身体和思维都还处于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认知思维和语言能力都还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状态,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展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游戏能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既给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快乐,激发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理。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引发的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应该重视全体学生,并全面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个别学生及其心理问题。除了以积极视角、主动态度之外,还要用积极的途径、思想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心灵,最终实现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目标。

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给学前儿童播下了积极心理的种子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思维、语言、动作、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重视儿童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儿童其实也是有烦恼、有忧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主动、预防,所以对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重要。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学前期得到重视,如果在学前期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理念的指导下给学前儿童播下积极心理的种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将会对个体的整个人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在游戏中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3.1 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虽然幼儿神经系统在学前末期已经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脑皮质机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们的皮质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而是不宜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的。认知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只是初步发展。儿童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使得儿童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时主要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即表象来进行的,很少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儿凭借概念、判断或推理来认识、把握事物是很有难度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认知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对幼儿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去简单传授。能有效开展幼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游戏,幼儿好奇、充满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围环境去实现某种意愿的冲动等等都让幼儿对游戏特别青睐,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又能帮助他们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健康人格。

3.2 学前儿童青睐的游戏

作为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就曾肯定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罗素也曾经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幼儿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

学前期幼儿的运动和言语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已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做各种运动,还能说一些连贯的较准确的言语。但他们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虽然渴望参加一些成人活动,却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束缚,而游戏恰好为幼儿的这种渴望创造出一个不受约束的可以供其体验的世界。体验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对待世界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游戏中用体验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着自由性、体验着愉悦性、体验着创造性,感受到兴奋、幸福、无拘无束。

3.3 游戏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使幼儿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从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戏的作用,也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发泄和思想表现的健康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选用游戏的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求,孟万金教授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体验着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游戏是令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在游戏的王国里,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却了外在的强制与压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自由表现,自如发挥;他们在游戏中无论是兴奋、激动还是严肃、愤怒,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摆弄游戏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与伙伴的积极活动及相互的影响,都使幼儿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创造的体验。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9.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由于经济、教育等问题儿童则留在农村,形成了弱势群体的一种社会现象。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疾病的现象日益严重,社会各界开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关注和研究。根据研究,我国劳动力输出较多的省份如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留守儿童群体数量较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状况主要有孤独、焦虑、自闭等。根据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峰的研究表明,有47.5%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则为9.5%;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紧张(47.5%)、心理承受力差(57.5%)、适应性差(44.6%)和情绪失调(46.8%)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焦虑、偏执、躯体化因子上均达到了35%以上。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日常生活和学习缺乏安全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城市打工,与其他同学相比,留守儿童往往感觉到生活无依无靠,没有父母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时常感到孤独无助,性格多愁善感,长此以往,甚至发展成为内向、抑郁。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对感情呵护的渴望之情比较强烈,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抚养或由其他亲属抚养、监护,由于他们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对其缺乏足够的监护能力。而由其他亲属抚养的留守儿童,心理更敏感和脆弱,往往在幼小的心里感受到寄人篱下的拘束感,通常要看监护人的眼色,缺乏在父爱、母爱关怀下的自由感和无拘束感,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心理负担较重。更为严重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在留守儿童的抗挫折能力较差,许多儿童面对困难时表现得很脆弱和无助,悲观情绪严重,更有甚者以结束生命来逃避挫折。

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求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国家要从政策上关怀和照顾。国家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校园环境与师资力量。同时当地政府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其次,要重视学校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学校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应当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心理健康、阳光发展。同时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避免学生孤独、内向、抑郁。

总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垫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维新.关于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0(30).

[2]蒋笃君.新时期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和对策.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49-02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一个特殊产物――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往往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导致他们心身健康的缺失。比如,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抚养、关爱与教育,这都使得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弱势群体”。

二、留守儿童的概念

1994年首次提出了“留守儿童”的概念,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而目前,国内对于“留守儿童”的概念却存在许多方面的分歧:第一,留守年限的划分;第二,留守儿童年龄的划分;第三,父母外出情况的划分。多数研究者[1]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应该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三、留守儿童的心身健康状况

1.心理健康方面(SCL-90)。李宝峰等[2]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9个因子――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偏执、恐怖、精神病性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

2.焦虑情况方面。刘正奎等[4]通过相关研究得出,留守儿童的状态焦虑水平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在留守儿童中存在个体焦虑水平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当父母离开儿童时,其年龄越小,焦虑水平就越高;第二,焦虑水平与父母和孩子间的联系频率也存在相关。龚开国[5]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不存在特质焦虑水平上的显著差异。张顺等[6]对安徽省某县两所农村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3.人格方面。范方等[7]通过建立对照组的实验方法,利用16PF分别测试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组在稳定性、乐群性、自律性、轻松性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紧张性、世故性、忧虑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赵红等[8]采用《EPQ个性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作为调查工具在对照组与留守儿童组中进行性别比较实验,留守组儿童男女之间在6个因子――行为、内外向、智力与学校情况、神经质、自我意识和合群总分上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的男女差异仅体现在行为因子上。程少贵等通过运用MHT和EPQ量表测试并与常模比较得出,留守儿童的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同龄常模,主要体现在精神质、内外向、掩饰性因子上,在神经质量表得分上,留守女性儿童显著高于同龄常模。

4.行为表现方面。周宗奎教授等人的研究认为,在行为上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有:自由散漫、不服管教、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偷盗等。程良道(2005)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易出现学习适应不良、逃学、厌学、小偷小摸、人际关系紧张、退缩、情感淡漠、内向、攻击、任性、性格孤僻、失落感、无用感、无价值感等问题行为。很多报道显示,现如今,大多数的少年犯其早年都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儿童,其中留守儿童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5.人际交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家庭原因,从小就缺乏关爱,特别是父母的关爱,而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关系的确立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成长以及对待人际的态度。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因为很少与人交流,一般出现问题也不会想到主动与人倾诉,久而久之容易变得少言寡语,待人冷淡,很难与人亲近,对别人的事漠不关心,对自己的事从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这样的态度会影响到他们与其他人的正常交往,往往在人际关系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严重到会产生对他人冷漠,直至一种隔离的状态,很难建立起人际之间的信任,而这种人际方面的问题又将导致其他方面的问题连带产生。

6.其他方面。巨大的心理危机潜伏在留守儿童群体当中,他们中的大多数表现出比常人更突兀的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特质,比如,他们常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逆反心理严重、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严重到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这也是为什么留守儿童占青少年犯的比重较大的原因。

四、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父母因素。王丽芬和王东宇(2002)的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年限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大致表现为抛物线式,父母外出一年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很低,两年后升高,继而逐年降低,到十年以上时为最低;其研究还表明,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男孩高于女孩,高中生好于初中生,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好于无兄弟姐妹。还有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与父母和孩子的联系频率、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之间的关系、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都有很高的相关,特别指出联系频率越低,留守儿童的恐怖倾向、过敏倾向的危险性也会增加。父母往往在影响儿童未来成长因素中占据极大的比重,父母与孩子相处的缺失,将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

2.监护类型因素。叶敬忠等的研究中,将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及同辈监护四种,不同监护类型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出现问题最多的留守儿童存在于隔代监护中。在高亚兵的研究中表明:首先,隔代和上代监护家庭教育内容狭窄,只涉及儿童的生活,因为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以及年龄偏大,所以导致不能辅导儿童的学习和品德方面的成长;其次,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很少与留守儿童沟通和交流,当然也不会帮助儿童排除他们的烦恼,大多会采取让他们自行解决或压抑的方式;最后,家庭教养方式在这两种类型监护人中也有不同,如隔代监护人较多采取迁就、溺爱,上代监护人较多采取不闻不问。

3.留守儿童的性别因素。女留守儿童孩更易比男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在与人交往中更易表现出焦虑、不安、恐怖、自责等情绪。岳慧兰采(2006)用MHT的研究更加证实了这一说法,女生的焦虑、恐怖、和自责倾向均明显高于男生。这可以解释为男女之间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发展不同。从身体状况上而言,女生身体较弱,性格多偏内向,所以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会较为敏感、情感细腻、依赖性强、意志力弱、适应能力较差等。

4.学校教育不足。从学校方面而言,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关爱明显不够,大部分地方没有对这一群特殊群体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偏远地区以及农村学校。这些学校因为师资力量薄弱,留守儿童在学校能保证正常的学习就已经很不错了,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人文关怀,而就算在正常的学校,也因为学生人数较多,学习压力过大,对留守儿童也很少会做到特殊关注,比如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关心他们与同学的相处,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等;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校寄宿,这使得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和看护形成了“空洞”,教师除了上课,课后基本与学生再别无更多交流,这很容易使得留守儿童产生一种被忽视、被遗弃的感觉,这将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5.社会关爱缺乏。日常生活稍有注意就会发现,身边很少有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相关呼吁,也很少有相关的组织来帮助、教育、爱护这些留守儿童。反而是经常会看到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消息,而这将造成更多留守儿童的产生,如此看来,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关注,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也有社会的责任。

五、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父母教育的责任。留守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们缺乏与父母生活、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他们从小在成长过程中的这种与父母相处的缺失更加需要后天家庭教育的呵护和培养。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长。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建议是在孩子年纪幼小的时候,尽可能避免父母外出,或者至少能留有一方来照顾孩子;在教育方式上,父母切忌因为对孩子的亏欠心理而演变成溺爱式的教育,要注意正确表达情感,及时与孩子沟通,多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和问题,严格以身作则,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培养他们健全、健康的心理机能。

2.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是学龄期儿童活动最频繁的地点,若能够发挥良好的学校教育,则会对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有所弥补,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成长。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余,应该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注和帮助:第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库”;第二,配备心理健康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第三,教师应多关注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第四,将“家访”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保持与家长的及时沟通。教师有必要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对他们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使其学业和心理都获得良好发展。

3.建立社会关爱体系。社会急需呼吁各界人士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首先,可建立相关公益性救助机构,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可由离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等人员构成;其次,通过法律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杜绝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活动,如、网瘾等;社会公益机构应组织有益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活动,如夏令营、科技活动等;最后,呼吁有志之士下到基层去,扩充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4.提高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留守儿童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需要关注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能否得到提升应该是三者协调发展的结果――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社会的关注又促使学校和家庭提供对留守儿童更完善的教育和关怀,三者相互促进,为留守儿童的美好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留守儿童的产生,源于家庭因素,但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偏差,却不是家庭单方面导致的,而是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关注不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多方面协作来弥补,给予物质、精神上的投入,使留守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能够正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发挥自身特长和潜力,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长期并且尤为重要的任务,应当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关爱。

参考文献:

[1]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6,30(3):60-65.

[2]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20(5):82-83.

[3]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521-522.

[4]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79.

[5]龚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466-468.

[6]张顺,王良锋,孙业桓,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41-443.

[7]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8]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13.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03-01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多,导致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由此产生。留守儿童群体出现反映出我国在就业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方面出现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因此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态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1留守儿童问题论述

根据相关调查和统计发现,我国的留守儿童群体逐渐扩大,这引起了社会广届的重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主要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民外出进行经商或者务工,导致很多儿童留守在农村。很多人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很多农民因为自身生活方面的压力,进入城市务工,很多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儿童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在正常的成长阶段中,很多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缺少家庭关爱,这些儿童都处于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早期,我国对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并不常见。但是,据最近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报道开始关注农村儿童留守问题,说明这已经成为大众所关注的对象。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在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进入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逐渐增加,而他们的子女也就逐渐被迫成为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的问题,我国不但需要在人口流动以及就业方面加快进程,还应该加强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呵护。

2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分析

2.1完善学校建设: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处在义务教育的主要阶段,这同时也是他们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几年。在这个阶段内,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内,因此,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上,完善学校对于寄宿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自立能力,因此,对于大多数初中学校来说,学生对于寄宿制的学校接受能力更高。农村的寄宿制学校能够有效帮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关爱,在学校的监督下,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关注并解决。因此,呼吁农村建设寄宿制学校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对策。在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不仅在心理上能够得到有效帮助,还能够更多地接触新朋友,在增强自立性和交际性方面也大有裨益。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方面的建设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实现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案。

2.2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预防和干预:学校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留守儿童的“家”。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无疑需要借助学校教师和领导的力量来完成。学校方面首先需要组织建立全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档案,档案当中应该详细记载留守儿童自身总体的心理状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很多学生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偏差。而农村留守儿童处在特殊的生长环境下,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很高。例如,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发现的过程中及时财务有效措施,具体可以是邀请学校专门的心理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独开导,解决学生心理困扰的问题。对于学生在生活和心理上出现的产生的负担和压力,教师应该在了解了事实之后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其次,学校还可以增加设置一些趣味性课堂,在在趣味课堂中适当涉及到心理辅导以及法治方面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并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具体可以是教师在课前搜集心理辅导和法律知识普及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在课程开始之前向学生进行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生处在好奇心较强的阶段,他们在被视频资料吸引的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心理辅导和法治学习的状态中。

2.3加强班级管理和教学设置: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他们在这个阶段中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本身生长环境特殊,再加上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出现心理疾病的几率更大。因此,教师作为接触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重要人员,在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是最为合适的教育主导力量。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学习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教师应该付出更多努力。在课堂的管理上,教师应该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将课堂管理与心理辅导相结合。例如,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准备一些心理知识方面的趣味故事,将讲述故事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中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在听取小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自动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教师在讲完小故事之后,引导学生对于故事的情节和结果发表意见,以此了解每个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不同看法,进而发现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身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组成几个小组,选出组长将本组的意见统一表达。最后,教师引导每个小组组员对于对方组的意见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在表达自身意见的过程中,不但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在理解故事情节的环节中受到了有效的心理辅导。

结语: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属于一个比较长期的现象,其中涉及到很多教育以及社会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的努力。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范围的扩大表明我国在教育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更加突出。笔者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了论述,并且对于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改善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华强,徐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02).

[2]张连生,杨洁,朱玉婷,向安莉.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02).

[3]曹会.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J].才智.2012(07).

[4]胡燕.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考及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幼儿教师职责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虽然,在幼儿阶段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年龄为少,但冰冻三尺非一 日之寒,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或异常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产生的,其根源大多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幼儿的心理 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较轻微,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幼儿阶段就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维护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一个人心理的终生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小儿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 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 感、过度幻想等;(4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 (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学习上 的问题。 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属发育障碍和行为障碍,真正属于心理疾病(如神经症 、精神发育不全、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等)范围的只占极少数。大多数的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在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随着儿童的发育成长,往往会逐渐消失。这一点与中学生、大学生 ,尤其是成人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是有本质区别的。

综观已有的研究文献便可发现:我国目前所开展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及实践多为医学模式。尽管在理 论上也强调预防和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将重点放在幼儿心理障碍及行为问题的治疗与矫正上,主要对象是有心理障碍及行为问题的幼儿,参与者也多为儿童医务工作者。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应仅限于此。因为,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还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鉴于前文所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预防和发展,对象应该为全体幼儿。关于这一点应与中小学,尤其是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

预防是指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有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的幼儿。这一工作主要应由儿童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承 担,未经过专门训练的幼儿教师只能起到协助配合的作用。为此,要为幼儿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的心理 行为、发育史以及家庭环境等进行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儿童,及时请专家诊治。发展是指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防患于未然。这是幼儿教师大有可为的领域。

在论及幼儿心理健康的文章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主张,即要求幼儿教师都成为心理卫生工作者,如果仅仅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未尝不可,但如果真的要求幼儿教师立即成为名副其实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却是不切实 际的。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发挥其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最重要也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为幼儿 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笔者接触过 许多幼儿教师,经常听他们谈起工作劳累,心情烦躁。确实,幼儿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 拉撒睡事事操心,弹唱跳画说样样要教,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尤其我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时期,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道德价值观念的矛盾与模糊,行为模式的多元化等等,无 疑也会给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国外早有研究指出,教 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教师性情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偏执偏激,态度倨 傲,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些幼儿拒上幼儿园常常是因为惧 怕或不喜欢班上的教师。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为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对于幼儿教师而言 ,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下一代的健 康成长。

第二、注意教师言行对幼儿人格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点往往许多幼儿教师没有意识到,他们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在幼儿园里采取斥责、惩罚、讥讽、冷漠的方法处理幼 儿问题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其实,幼儿对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遭斥责、惩罚、讥讽的经历对幼儿 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讥讽、惩罚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幼儿的社会性退缩有的也是由于教师的不当言行造成的。

第三、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增加本来就负担繁重的 幼儿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幼儿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其结果也会适得其反。因此,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使之成为幼儿园生活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这要求教师:(1 )无条件地爱孩子 ,无论美亦或丑,无论聪明亦或愚钝。只有爱孩子,才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保持温暖、亲切、关爱的态度,给 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2)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 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 ,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拍 头等),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感和被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第四、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密切配合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与教育进行。如前文所列举的社会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其实都是社会化不足的表现。因此,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 理健康,还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情绪教育。 让幼儿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 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稳定,不轻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或者会合理宣泄消极情绪, 以保持健康的情绪。(2)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自身生活质量也在全面提高,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然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所以要加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理论研究。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

对于学期儿童,需要重点培养儿童心理素质方面,促进儿童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学前儿童不仅需要具有健康体魄,也需要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重点培养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结合现阶段儿童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内容:

1.先天心理障碍因素

由于遗传缺陷导致其存在智力障碍以及先天畸形,生理方面缺陷、肥胖等。还有各种内分泌腺的活动,进一步导致这一部分幼儿先天便患有自闭症以及多动症等方面障碍。

2.心理因素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每个发展领域都存在相应的心理发展关键期,幼儿从两岁到七岁之间,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自己是非标准和行事态度,也会出现反抗行为,对成人的要求,不会向以前那样听话。这个阶段是幼儿个性以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3.自我意识

幼儿早期自我意识和认知发展对于人格发展是较为重要的作用,将会使其在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侧重,也将会直接影响家长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

4.家庭及幼儿机构影响

对于幼儿一日而言,其生活过程中是没有办法可以离开家庭以及幼儿园,这也是幼儿生活以及学习的基本场所,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将会对幼儿自身心理变化带来直接影响,对于幼儿去适应社会发展存在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在家主要依赖父母,在幼儿园则是依赖教师,所以如果幼儿所处环境不融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心理发展受到直接影响。

三、幼儿心里健康教育分析

自古以来人们具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爱幼”已经从较为单纯的满足下一代物质需求逐渐发展为关注下一代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已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成为现阶段教育行业中关注话题。所以要重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在一日活动中进行渗透

幼儿日常生活每个环节都蕴含较为丰富的教育内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是不可忽视的主要资源,要充分利用一日常规生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要倡导玩中学,游戏是独立性培养以及合群性培养的最好方式。

2.心理环境建设

不仅仅需要对幼儿自身安全和舒适程度给予保证,与此同时也需要能够重视对幼儿自身心理环境方面的安全保护,教师以及家长必须要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不去责备幼儿,虽然他们心理年龄比较小,但是幼儿对于这方面的心理氛围要求则较为重要。对于我们而言是幼儿最为依赖的人员,因此需要更多的去站在幼儿自身的角度上去对待问题,不可只凭主观意识,从而觉得幼儿自身年龄比较小,不懂事,进而便不会去顾忌幼儿自身的想法,做出一些伤害幼儿自身的事情。

3.幼儿工作者的素质

现如今对于我国的幼儿教育者而言,教师人员自身基本素质并不是很高,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对于传统教育理念而言,已是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育需求,幼儿教师人员通常都是毕业于高职专科院校,通过对比其他国家的幼儿教师来说,依然是存在着十分大的差距,他们对于儿童的表现心理不能做出有效分析以及矫正,也没有办法能够更好做出相应干预和防止,对于一些幼儿园教师在处理幼儿特有心理方面问题过程中,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运用,对于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无法做到对症下药,与此同时也将恶化幼儿心理问题。

4.家园共育

对于幼儿而言,主要在周围环境中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成长起来,并且在幼儿时期,对周围环境辨别能力比较差,对成人依赖性也比较强,教育作用可以体现生活中人、物以及事等方面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生活直接作用于到幼儿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环境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教育,充分利用时间和家长进行交流,使其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实际情况,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实际情况,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可以对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转变,重视对幼儿的辅导教育。然而针对于个别较为内向的幼儿来说,可以采取个案的方法,对其给与重点关注,对存在不良心理行为作出调整,重点关注幼儿自身健康。通过实施个别教育,根据不同幼儿制定出不同幼儿教育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过程中,农民因为外出经商、打工而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城市,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中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因而引发了一系列值得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笔者就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黄家铺九年制学校的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经过一年多的走访调查,发现这里的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甚至出现偏激现象

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关爱,久而久之,在心理和身体成长方面都留下一些后遗症。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环境恶劣,成长条件单一,除了学校,没有正常的受教机会,经常面对的是无所适从的祖辈们。由于代沟,沟通存在很大问题,时间一长就形成或自暴自弃或唯我独尊的畸形的生存状况。在个性特征上表现为内向、孤僻、脾气暴躁、遇事偏激,经常做出一些异常举动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2. 情感无处依托,对生活缺乏信心

“90后”孩子特别是留守孩子,从表面上看,他们做事情特立独行,似乎很独立、很自信,但事实上他们处理事情多数缺乏沟通的能力,与人交往不太懂换位思考,一旦遇到挫折,或者是自己的意见被否定,往往从心底里放弃自己。再加上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压力,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一些疑问,甚至失去了信心。

3.理想淡化,对学习毫无兴趣

大部分的留守子女理想缺失,对学习毫无兴趣,故成绩普遍较差。成绩不好,受家庭、老师、社会的关注度不高,人性中积极昂扬的一面得不到激发,阴暗、不健康的情绪很容易滋生蔓延。一次完不成作业也许还有愧疚感,两次便觉平常,三四次便无所谓了。至于及时地进行预习、复习巩固那恐怕就是传说中的事了。时间长了,即使偶尔想学,也便力不从心。经调查,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黄家铺九年制学校20%的留守儿童成绩较差,10%的学生成绩很差。

4.行为不规范,越轨现象严重

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多少教育孩子的知识,甚至就是文盲。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引导、帮助孩子,只是一味溺爱孩子,使孩子的心理无法得到正常的帮助,一旦情绪不稳,便去寻找一些另类的宣泄方式,逃学、旷课、不交作业、通宵上网便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斗殴、、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留守子女的祖辈们因种种原因无力对这些后代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因而出现留守子女越轨现象严重。

5.生活条件糟糕,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

由于永定区黄家铺农村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没有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工资收入微薄,只能维持家人的基本生活。因此,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条件糟糕,连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经常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二、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亲人经常不在身边,满足不了必要的物质欲求,更谈不上心灵慰藉,情感及理想皆缺失,自信心严重不足,个性心理被扭曲,行为无法规范,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和友情严重缺失

父母的背井离乡,农村留守儿童只能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托养,此时的他们,其身心发展皆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情亲和友情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然而,父母的远离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当留守儿童目睹家庭完整的儿童在父母的庇护下幸福生活的情景时,他们羡慕、幻想自己也能如此,可现实生活却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由于辨识能力尚未形成,他们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处境。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和困惑的时候,他们诉诸祖辈,希望得到解决,可祖辈却无法给他们以正确引导,有时甚至是误导。父母又不在身边,他们只好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去发展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人性的扭曲。

2.父母素质偏低,言传身教出现负面影响

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偏低,心理健康知识更是缺乏,因此,当他们的孩子面临困扰时,有的父母是“麻木不仁”,没有及时正确引导;有的父母知道不对劲,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孩子的心理诉求根本得不到满足,压力和困顿得不到正确宣泄;更有甚者,以错误的观点诱导孩子,言传身教出现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

3.教育观点功利化,教育模式一成不变

学校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动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学校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教育观点的与时俱进迫在眉睫。

4.认识缺乏深度,社会关注不够

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社会及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这个问题,应及时采取重要措施解决问题,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快乐成长。但现在全社会对此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关注不够,政府缺乏更强有力的措施以改变现状,这对发展和谐文明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5.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校园周边的网吧、对留守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社会上流氓、混混、犯罪团伙往往会盯上缺失监管的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存在不少不利环境,留守儿童一旦触“雷”,将很难自拔。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亲情友情的缺失,家庭的零教育,教育观点的功利化,社会关注度不高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构成留守儿童无法健康成长的痼疾,要想彻底根治,笔者有如下思考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儿童的发展问题,是公平教育的问题,是和谐社会、和谐中国、和谐家庭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要深入广泛地开展各级各类的宣传,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合适的环境。宣传教育、妇联、关工委、团委、工会文化、民政卫生等部门应明确责任,措施到位,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发挥教育功能,依托学校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首先学校应发挥其教育功能,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到每一个留守儿童,让他们重视自己,树立自信,培养健康的心理。其次,学校要给他们爱的温暖,加强与他们父母或监护人的情感交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子”帮扶活动。再次,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批评较多,往往自卑。教师不能一味批评,要倾注关爱,用爱心去感化和教育他们。最后,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九年义务阶段寄宿制学校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与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和照顾,让寄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暂时的家。

3. 强化家庭功能,倾洒亲情,让孩子体验人虽缺位爱不缺位的温暖

就孩子成长而言,父母“爱”的到位比他们“人”到位更加重要,即使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父母不能守护自己的孩子,陪伴着孩子的成长,只要父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无条件地爱着自己,任何状况下父母的心底都会有自己。如果缺位的父母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留守儿童将能得到很多的正能量,得到很大的心理支撑,可以帮助他们安全渡过很多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但父母也应尽量多抽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4.依托学校办好留守儿童之家

让每一个留守儿童有一个有老师、同学帮助,能发挥自己所好的地方,有一个自己的家。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黄家铺九年制学校为此创办了乡村少年宫,建立了各种活动室及场所,请了多名辅导老师,开展各种活动,及时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幸福成长,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馨。自少年宫开设以来,留守儿童的违纪现象逐步减少,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5.政府重视,拓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渠道

其一,从立法的角度去重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针对新时期所产生的有关未成年人的各种问题,相应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力度,这既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二,各级政府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多项产业发展,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尽量缩小城乡差别,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成为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重点努力目标。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我们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收获希望。

参考文献:

冯 建, 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39―41.

田维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7(13).

吴 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上一篇:继电保护与微机保护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旅游绿色营销实施策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