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9 16:56:12

法理学的重要性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班级管理法制教育必要性

随着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确立,依法治教已成为党和政府管理教育的基本方针。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重要发展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此时在中学班级管理中加强法制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1、中学班级管理中加强法制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一切走向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过渡的国家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的现实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法制经济,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法律素质是一个人对法律的认识、态度、知法、守法、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素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陈腐、有害思想的侵蚀,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因此,作为教书育人、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单位——班级,面对市场经济的需求,必须考虑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形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2、中学班级管理中加强法制教育是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美国的汽车很多,但是很少见到交通警察,也很少发生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所有的人都能很自觉地遵守各种交通规则。再如,美国商场的信誉很高,出售的商品都时货真价实,顾客买商品之后,可以无条件地退货。美国国民的这种法制意识和公德素质不是短时间可以培养出来的,和它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如果说中国古人的见解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美国的做法是"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鱼即知识、渔是素质,渔场则是锻炼素质的环境。教育者手把手地师范传授怎么捕鱼,却更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被教育着自己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

杜威曾指出,我们的教育"是非常专门化的、片面的和狭隘的。这种教育大体上只能投射人性的理智方面,投合我们研究、积累知识和掌握技术的愿望,而不是投合我们的制造、创造、生产的冲动和倾向"。教育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社会实践之一,与生活有着天然而直接的源流关系。特别是新技术革命和全球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现代交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遗憾的是,我国教育界对此却反应迟钝,以致于进一步加深了与生活世界的隔阂,严重影响了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可以说,教育革命已经是箭在弦,不得不发。

教育活动应该做到一心为了学生,一心服务学生,教育的内容、方法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需求,适应教育的单一指向性,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我们必须创设出一个能够让学生健康发展的班级法治氛围,即"渔场"环境,加强法制教育,拉近教育与生活的距离,拉近教育与生活的距离,使教育服务生活、服务社会。

3、中学班级管理中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措施。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莫纳汉所言:"面对现代化社会的每一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问题。"科学的管理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反,管理的失误则会引发青少年犯罪等诸多问题的产生。

在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已成为中小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片面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出现了高分低能、道德品质下降、法制观念不足等不良现象。于是,厌学、辍学现象增加,流失生的队伍不断壮大,这些本该成为经济建设重要力量的青少年却成了犯罪的后备军。某省少年管教所的调查表明,72%的少年犯在学校时就是备受冷落的慢班学生。其中,盗窃犯张某说:"我们学校对淘气的学生根本就是放任不管,不来上学更好,来上学就只要影响他人就行。"正是因为教学被当成是"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才使个别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因为自身的知识难以致用,不仅不能贡献与社会,还有可能因为缺乏生存能力被社会抛弃,从而寻求其他途径满足自身的需求。如果思想稍有偏差,便很容易走山犯罪的歧途。

现在,青少年犯罪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犯罪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青少年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暴力倾向的增长,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成为很多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典型特征。今天的学生要承受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当学生受到的各方面压力不能得到有效地舒缓,不能及时转化时,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形成有反家长、反老师到主流的道德、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等。据某法院统计,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少年犯罪占50%,这一比例,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爱因斯坦说:"言词是并且永远是空洞的,而且通向地狱的道路总是伴随着对理想的空谈。但是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在道德教育中,课堂上空洞的说教一般效果较差,应组织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多学习各个领域中的成功者,并要有一定规范及制度约束。从而,通过感召、示范、教化、培养等方式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筑路机械设备;科学管理;提高效率;人情化;系统性

1、筑路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筑路设备管理机构不健全。在筑路设备管理中,目前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管理机构不健全,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去专门负责管理筑路设备中的某一项具体工作。没有明确在筑路设备管理中的各项责任,单凭经验处理工作问题。

设备购置和使用不合理。在筑路机械设备购置和使用过程中,存在机械品种、规格型号、数量不合理的现象,这就造成了机械设备的浪费或有些设备不能满足要求的现象。

设备保养不科学。在筑路机械设备保养管理中,由于不按照标准化的保养程序走,使得设备保养环节薄弱,筑路机械设备得不到及时保养。

设备维修效率低。由于筑路机械设备得不到及时保养,所以使得一些可能在日常保养时能解决的问题扩大化,到了设备需要维修时,又找不到专业人员负责,于是在设备维修管理中也存在浪费现象、维修效率低、报废不合理等情况。

2、筑路机械设备管理中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目前一些地方筑路机械设备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在筑路机械设备管理中,运用科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上述筑路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目前某些筑路机械设备管理不科学,没有相应的人员负责,以至于工作效率低下。在生产作业管理中,提高效率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生产力问题。而科学管理可以帮助单位提高筑路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促进筑路机械设备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通过更有效的保养、维修,保证筑路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其次,有利于实现财富最大化。科学管理能够使筑路机械设备的运作达到产出最大化,发挥每个环节的最高效率,从而使得筑路机械设备的运作实现财富最大化。

3、筑路机械设备管理中的科学管理

筑路机械设备是工程项目施工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筑路设备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统筹规划管理、设备采购配置管理、设备使用管理、设备保养管理、设备维修管理和设备报废管理。近年来,筑路机械设备在工程建设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工程建设施工对筑路机械设备的依赖也越来越深。所以应该对筑路机械设备进行专门管理,从而提高筑路机械设备管理的效率。纵观管理理论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我们会发现,科学管理理论更适合运用到筑路机械设备管理中。科学管理的定义是:“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科学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

科学管理理论是由泰勒提出的,属于古典管理理论范畴。虽然科学管理理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科学管理主要侧重于生产作业管理,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这一点非常适合运用在筑路机械设备管理中。但是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一是在于把人看做经济人,二是仅解决了单一工作的效率问题,而忽视了整体的效率问题。所以在筑路机械设备管理中,我们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时,不能仅仅继承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针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两个局限点,我们在筑路机械设备的科学管理中加入人情化管理和系统性管理。

4、筑路机械设备管理中科学管理的方法

根据泰勒原有的科学管理理论,结合筑路机械设备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构思了筑路机械设备管理中科学管理的方法,这些方法贯穿于筑路机械管理的每个环节(包括:设备统筹规划管理、设备采购配置管理、设备使用管理、设备保养管理、设备维修管理和设备报废管理)。

一是设立健全的筑路机械管理机构。健全的筑路机械管理机构有利于筑路机械管理的系统化运作,由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只是针对单一工作,所以我们在筑路机械设备科学管理中加入了设立健全的筑路机械管理机构,来对设备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协调设备管理中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得整个系统效益最大化。

二是通过科学的观察、记录、分析,制定出符合系统效率最大化的每日工作额度。针对筑路机械管理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有专门的人员对这项工作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然后做相应的时间动作研究,探讨如何使效率最大化,制定出合理的每日工作额度(比如土方挖运作业中,根据挖掘机装满一台自卸车所需的时间和一辆自卸车从装车到下次装车的时间,来计算一台挖掘机需配合几台自卸车,以发挥每台设备的效率最大化)。再把每个环节的工作额度放到整个管理系统中来看,利用一些线性工程理论,制定出符合系统效率最大化的每日工作额度。

三是挑选和培养一流的工人。一流的工人就是适合某种工作并且愿意为这项工作努力的人。挑选和培养一流的工人需要有相应的招聘和培训人员,这就需要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四是实现工具、机械、材料以及操作方法的标准化。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筑路机械设备科学管理中,应该结合整个管理系统的要求,对工具、机械、材料以及操作方法做标准化规定。

五是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有利于提高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六是实行职能工长制。这个方法就是要明确责任,一个工长只负责一方面的工作,在单一方面的工作之下,再细化工作内容,做到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工作责任。此外,在筑路机械设备配置和使用过程中还要遵循定岗、定机、定人原则。

七是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把日常事务交给相应的人员去做,但是管理人员要保留例外事件或重大事件的决策处理权,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工人去做。

八是满足工人们做为社会人的需求。由于泰勒的科学理论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在筑路机械设备科学管理中要实现人情化,最大程度满足公认的社会人的需求,以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与潜能。

参考文献

[1]王立志.对现代筑路机械设备管理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5:151

[2](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S].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谭继跃.浅析筑路机械设备的科学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6:22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小学课堂 课堂纪律 方法

一、小学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习预定目标的过程。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纪律是学习的保证,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良好的纪律,那么他的学习肯定会受到影响,学习成绩也会因此有所下降。不管是哪种科目,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爱模仿等特点,他们记忆力号,形象思维能力强。但这一阶段的孩子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好动坐不住而且坐不久。所以课堂纪律往往不好,其实课堂纪律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情,教师的个人魅力的确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很多因素都会对课堂纪律起到帮助和阻力,因为孩子的向师性决定着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为了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良好的课堂纪律与课堂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学课堂纪律的管理方法

1.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主要是指教师具有让学生感到信服的感召力量,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的威信是一个教师顺利而有效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威信,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正常的关系,没有顺利地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的正常条件。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信服听话,学生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热爱这位教师,因而会高度自觉且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要是上课时吵的话,有威信的教师大喊一声课堂马上就会安静下来,而没威信的教师就不行了。所以树立教师威信对小学教师管理课堂纪律是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树立教师威信呢?

1.1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新教师的第一天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第一次和学生见面留给学生的印象会特别深刻,因为学生对新教师总是怀有新奇感,十分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第一次和学生见面时要明确告诉学生你是非常严格的,并且会非常严格学生,说话要有魄气,给学生一个下马威。第一印象好,往往对教师以后的言行向好的方面解释,第一印象不好,学生会感到失望,教师威信就难以树立。因此教师要尽量在第一堂课从各个方面给学生留下好印象。

1.2处事果断

处理事情要果断,不要犹犹豫豫扭扭捏捏,特别是处理纪律问题时不要欲言又止爱理不理的,学生出现纪律问题要马上处理,说到做到,不要说了处罚学生后又不处罚,千万不能手软。

1.3真诚对待学生

对学生要诚实守信,真诚对待学生,对学生要守信用,说到做到,比如承诺过要奖励学生就一定要奖励学生,说过玩游戏就要玩游戏,说过作业什么时候发就什么时候发,说要家访就要家访,如果遇到意外做不到向学生解释,这样就可以赢得学生的信誉。

2. 制定班规

俗话说无规不成方圆,没有班规的班级只能是乱哄哄的班级,纪律会很差。学习初期,班主任会利用班会课,制定切合本班具体情况的班级管理制度以及班规,让学生自我约束有方向,自我管理有章可循。就如我之前去重庆南开小学见习时一样,学生每堂课上课玲响时必坐在位置上,教师在上面说“123”时,学生就趴在课桌上说“静息”,教师说“456”时学生就说“坐端”,然后从课桌上坐起来坐直开始本课的学习。

3. 利用班干部,形成自主管理

班干部是教师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也是维护课堂纪律的得力助手,地位和作用都十分重要。首先要选好负责的班干部。学习初期,通过演讲竞选和民主选举的方式,任命德才兼备,威信度高,乐于当选,或者有领导能力,听老师话的学生为班干部。其次交给班干部适当的管理任务。

4. 合理奖惩

奖励是维持课堂纪律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因此要多鼓励多表扬。比如赞扬,在低年级经常听到老师表扬学生:“表扬某某同学”“某某同学做得最好”“你真棒啊”等等,或者给学生一个满意的微笑或目光,或增加积分等等方式。当学生听到老师表扬自己了,心里肯定会很高兴,表现就会更好了,而其学生看见别人受到表扬也会激发其积极性。又如物质奖励,奖一点小礼物,或者在表现好的学生身上贴纸,很有效果的,大家你追我赶,希望成为榜样,这样上课也就和谐了。还可以通过语言鼓励维持课堂纪律,低年级老师经常会用一些口号维持课堂纪律,例如在重师附小上课时老师有时看学生有点乱了就会又说“123”学生就会说“请坐端”这个时候课堂纪律就维持下来了,或者老师说“小眼睛”学生就说“看黑板”或者说“看老师”,又或者老师说“小嘴巴”学生就会说“要闭好”,这些口号立竿见影很有用,喊了一遍效果不是很好可以喊第二遍,一直喊到每个学生都坐好安静下来。

适当的惩罚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不过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合理实施惩罚。惩罚通常被看作独裁教师武断地使用权利。有时,孩子们根本就不把惩罚和不当行为联系起来。不相干的惩罚起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因为那样并没有告诉他们不适当的行为引起的令人不快的后果,而是让他们确保下次不要被逮住了。所以,不论何时,惩罚措施都要在逻辑上与不当行为相关。另外,私下里平静地、悄悄地实施惩罚是个好办法,学生们在同伴面前时是很要面子的,当众责罚可能会让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作为例子警告他人,但这样也会激起怨恨和尴尬。比如课后把课堂上一些违纪的学生叫到办公室或走廊里,你的声音越温柔,站得离学生越近,效果就越显著。然后,实施惩罚

5. 加强沟通,情理兼顾

沟通是教育学生、端正课堂纪律的有效手段。小学生都是小孩子,自制力差不够成熟,很多情况都身不由己,我们不应该有过多的指责,要通过沟通观察从中找出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小学生都很单纯,很容易被感化的。应注意多向性沟通交流,形成合力教育力量,促使课堂纪律端正。一是和课堂纪律差的学生沟通,一个班总有课堂纪律差的学生,先从课堂纪律差的学生抓起,以点带面,可以促进全班纪律转好。学生纪律差原因有很多,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基础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不理解纪律要求,上课听不懂或吃不饱,师生关系不好,自制力差,都可能产生一时或长期的不遵守纪律。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深入了解,找到主要原因,对症下药,灵活运用访谈和家访等方式,教育引导感化他们。如课堂上,对爱讲闲话或做小动作的学生,可喊她们起来回答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课间及时找他们谈话。对这些学生,不能嫌弃,要尊重亲近,动之以情,晓之有理。

6.几种常用的课堂纪律管理方法

教师进入课堂时,首先要树立“心中要有火力点”的概念。每一个班都有一、两个较调皮的学生,也就是这个班的火力点,所谓擒贼先擒王,找准、控制好这个火力点也就控制好了这个班,就能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纪律控制。

(1)注视法:在课堂上发现有学生不守纪律时,教师采用注视的方式引起该学生集中注意力,突出眼神,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

(2)暗示法:用暗示的方式来控制纪律的方法叫暗示法。如走近学生敲敲桌子或拍拍学生,暗示其注意;或走到正在自由说话的学生旁边,放高音量;目光移开不守纪律的学生然后说‘有几个小朋友没看老师的表情,是不是很难看呀’等等方式。

(3)提问法: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精力不集中时,用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老师已准备提问的问题进行提问,以引起其注意的方法叫提问法。

(4)威胁法:用其它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可用威胁的手段来控制纪律。此方法一般不采用。使用时要注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要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隔离法:采取隔离的方式来分散火力点从而控制纪律的方法。如两个学生打架、打闹时,可采取前后或左右分开他们的做法。如在座位排列上可以稍加调整,男女隔开或动静搭配坐。

(6)无声法:在大多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老师突然表情严肃,以无声的方式,静坐1分钟,以示警告,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

(7)奖励法:运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和表扬学生或表扬个别引起全班注意的方法。如板书上的奖励制度,奖星星,头饰等。

(8)吸引法:以优美的板书,良好的教态,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来吸引学生的方法。在小星星教学中是最常用、最好的方法。

(9)歌曲法:用轻快,调节气氛的歌曲来收拢学生的注意力。

(10)口号法:用激励人心的口号鼓舞学生士气,激发学生爱学习,团结友爱的激情。

总结:教师能否有效地管理好课堂,对课堂教学成败至关重要。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下,我们要纠正以往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些不当的方法,不断探索发现有效的管理方法,对课堂进行有效地管理,创造出和谐民主且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新课堂。我们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应该因人而异,寻找适合自己并适合学生的管理方法。只要我们真心去爱着自己的学生,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自然会掌握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杨莲菁,王刚.问题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吴佳明.课堂问题行为与控制策略[J].2006.

[3]李明蔚.小学课堂纪律问题的分析及管理策略[J].2009.

[4]马慧.课堂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2004.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现象;教学方法 重要性

物理是在高中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如何把难学难懂的课程简单化成为高中物理教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物理本身带有很强的实用性的特点,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联系实际,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现状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来确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结合生活物理现象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结合生活物理现象的作用分析

首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结合生活物理现象能够让一些艰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如物理学中的摩擦力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针对摩擦力这一概念理论进行讲解而不结合生活实际现象,那么学生就很难真切的体会到摩擦力的存在,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摩擦力在物理学力学中存在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如自行车在平整的路面行驶要比在坑坑洼洼的路面行驶的快等,通过结合学生平时接触到的一些生活现象向学生解释摩擦力会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这一物理现象。其次,结合生活物理现象进行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学生一般对正在学习的东西之前有过一定的了解和接触,他们就更有意愿对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设置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并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中成功的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中轻松的学好物理课程。

除了上述两点外,物理教学结合生活物理现象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还有其他重要作用,如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识,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生活物理现象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把教学内容和生活物理现象结合起来进而是物理教学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呢?本文简单的总结了一下几点方法,如有不到之处,还请指正。

二、起物理教学教学内容和生活物理现象结合措施

1.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物理教学情景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把一些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富有代表性的声像图文资料进行播放。比如在讲解“欧姆定律”这一物理学知识中,教师可以播放伏打的一个实验过程,即伏打于1792年将不同的金属板浸入一种电解液中,组成第一个直流电源——伏打电池,利用几个简单的容器盛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进而产生电流的实验过程。教师以此为讲课内容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流”现象及如何通过实验得到电压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之后帮助同学们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以验证伏打实验的正确性。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将传统上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另外,通过一些实验来模拟生活中学生们可以接触到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物理现象。教师在课堂上知道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操作,在学生亲自体验了物理现象后引导学生与教材的理论内容进行比对和验证,以此来加深对这一物理现象和物理学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和积极性。

2.要注重课内理论知识学习同课外参观活动的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物理这一概念本身来源于生活,但由于物理学是对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先从实际生活中感受体验自然现象,之后在进行归纳总结,所以物理学虽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实际生活。这种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物理学发展过程也符合了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从课外参观活动到课内的研究探索过程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可以这么说,学生的课外参观活动完全是对自然现象的亲身体验,而由课外回到课堂再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类似情境创设就是经验的再现。例如,在学习远距离输电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发电站参观发电机组、发电机组与周围设施设备的关系、升压变压器等,之后再请一些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一些与之相关的讲解,回到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简单画出远距离输电示意图。这种课外活动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物理现象的方式多样,本文简要的阐述了以上几点。希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要忽视生活物理现象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如何把物理教学与生活物理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教课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药家鑫案 应激反应训练 法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由“我”和药家鑫的案例来引出

2013年10月16日,我行车右转时, 一声碰撞使我意识到右侧倒车镜“可能”刮蹭到了机动车道上行驶的一辆电动车,然而,我的第一反应并没有停下车,而是心存侥幸地“迅速”右转至一巷内。当电动车主追赶上来,我的第二反应是进行了认真的道歉,并下车查看,最终以一定金额的赔偿了结。事后,我却发现,作为一名大学法律教师的我,居然在面对交通事故时,也没有理性的第一应激反应,亦是选择了“逃逸”。这使我不禁想起了药家鑫案。2010年10月20日,大三学生药家鑫在行车过程中撞到了骑电动车的张妙,因不良的应激反应以及怕其日后纠缠的错误判断,对被害人连捅数刀,致其死亡。此案于2011年3月23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省级媒体及400余名大学生到场旁听。药家鑫表示后悔,他曾学习优秀,且有自首情节。但最终,法律没有给药家鑫机会,4月22日, 西安市中级人民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一审判决。6月7日,经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我的“幸运”和药家鑫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可以从“我”和药家鑫的两个具有相似性但又有区别的案例出发,从人的三种基本心理活动来进行对比分析。

2 由人的应激反应和心理过程来分析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种基本的心理活动分别反映了三种基本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其次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再次要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第一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情感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意志行为活动,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三个步骤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即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心理训练的技巧来进行这个过程的不断修正,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药家鑫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法律的启示,同时也暴露出了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交通事故的心理应激反应。以“我”和药家鑫案所反映出的应激反应来看,首先,我和药家鑫的第一应激反应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均是选择了“逃逸”,并且在第一阶段的体验中也都是不良反应,即惊恐,担心和侥幸等等。而重要的区别是在于我们的第二反应不同,即在第二阶段的情感体验中,对法律常识的较多认知能够使我及时将消极的情感转化为了积极的情感,其中我也运用到了某些心理训练的技巧,如思维阻断、自我谈话技术和认知重构。但是在药家鑫的第二应激过程中,由于他对事实的认知和法律的认知都比较弱,也没有相关的心理认知—情绪性应激控制技巧的介入,所以使得他无法转化消极情感。但最关键的是此时意志力的重要作用,我正确地运用了我的意志力控制了我的行为,而药家鑫却因为意志力的偏差,走向了极端。

由此可见,在两个案例的比较中,从心理活动的过程上看,丰富而正确认知,积极的情感,和强大的意志力是多么的重要。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应激反应和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进行完善的。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应激训练和法律教育,从而避免一些类似于药家鑫案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3 由加强应激训练和法律教育来完善

生理学家认为,应激是由各种各样的紧张刺激,即应激源,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反应,分为积极应激与消极应激,而某种活动是产生积极的应激还是消极的应激,这之间有一定的界限,受个体认知评价,情感和意志的影响。同一件事,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对待方式,而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心理活动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种介入机制,而“认知—情绪性应激控制训练”就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的心理训练方式,这种训练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是,“思维阻断”,即当发现自己头脑中出现消极思维时,利用一种刺激或线索来使其中止。二是,运用“自我谈话的技巧”,即将消极的思维改变成积极的思维,即在现实中每当消极的自我陈述出现时,立即用相应的积极自我陈述将其替代。三是,“认知的重构”,一般而言,个体倾向于以一种片面、苛刻的眼光看待世界。例如,在药家鑫案中,他当时的想法就是过于片面和极端狭隘的,他认为农村人都非常难缠。

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基于两点,一方面是当今90后的在校大学生普遍意志力较差,即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独生子女一代大多是温室里的花朵,生活中受过的自然不良应激较少,当不良应激发生时,大多数人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应激训练,比如说像地震、火灾疏散练习,或者医科学生的急救训练等等。同时,除了组织大学生开展心理应激训练,还应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普及与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例如,以药家鑫案为例,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为何演变为了故意杀人的犯罪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对法律构成和法律后果认知的缺失。如果药家鑫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撞人行为仅仅是过失行为,甚至都不需要由刑事法律来进行评价,那他的第一应激反应带来的恐惧就不至于使他做出后来的极端行为。而对比“我”的案例,恰恰是因为我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评价的后果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所以能够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因此,要教育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消极应激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正确的认知,积极的情感和强大的意志力,从而做出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豁然.心理好医生[M].中国古籍出版社,2002.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 《法理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考核

《法理学》是法学本科专业的第一门主干课。一般说来,法理学的作用可归纳为研究法律现象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1],其中涉及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原理、制度、体系等基本理论,涉及其他部门法的基本概念、原则、价值、理念,可以认为法理学是其他法学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是所有法学学科的升华。法理学比之刑法、民法、行政法等诸部门法而言,具有浓重的哲学理论色彩[2],内容较抽象难懂①,加之法理学的授课对象是大一第一学期新生,虽然传统教授――接受式教学无不可,但可能会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在于大一新生对法学知识懵懂,若单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传授晦涩的法学理论,则较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要旨;若加之采取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则很可能会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不重理解的不良风气。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法理学知识,构架学生学习与理解、传授与接受的桥梁,力争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教育目标[3],法理学需要在教学内容方法及考试上做出革新。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1.法理学的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递进式地传授给学生。作为法学本科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法理学可以说是法学专业课中最抽象、最具哲学性的课程,让刚脱离高中阶段,习惯应试教育的大一新生伊始就学习如此抽象的一门理论课程,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由浅入深地排列知识链接,教学生阶梯式地理解晦涩的法学理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点在于结合大一新生已知的知识,解释未知的知识,一步一步使学生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渐进式地接受更深奥的理论知识。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试着熟悉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要深入理解法理学的体系和内容,将两者恰当地连接起来。

2.法理学课程应当侧重由具体到抽象地安排知识教授。所谓具体,指的是以案例或制度实践为例证。这一教学模式注重把抽象的知识分解、提炼后融于案例之中,让学生通过案例解析,渐进地渗透、理解抽象性的理论。案例教学的最大益处是案例具体、贴近生活,可以生动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有利于他们从内心感悟知识,理解知识。同时,不可否认,案例教学有难点需要攻关。一是讲述法理学知识点分布广,数量多,若坚持案例教学则需要广泛、大量地找寻、挖掘案例;二是案例必须“典型”,恰如其分地反映知识点。只有很具强代表性的案例才可以清晰地阐明、概括知识点。所以,教师在课后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总结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将案例融于理论知识内,并制作教学设计与课件。

3.法理学课程应当科学地设置。既侧重法学基础理论的内容,又囊括法学前沿②理论研究[4]。目前,法理学正在不断地重组与革新。世界法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已经远远超越了我国现今法理学研究速度,我国的法理学教材所囊括的法学理论虽然仍适应于本科教学,但是从广度和前沿性的角度讲却是十分有限的,如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世界法学理论新发展在法理学教材当中体现得很少。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必要做出适当调整,在以法理学的教材为基点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前沿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拓展其思维与视野,使学生在打牢传统法理学基础的前提下,了解此门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法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4.法理学课程应当既注重共性的法学理论讲解,又看重特性的部门法理论教授。倘若将部门法学比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那么法理学就可以称之为“工具的工具”[5]。因为法理学首先是研究普遍法现象的法学理论科学,所以先要注重对普遍性法学理论知识的教授,但仅仅依靠这类知识的传授难以满足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要求。法科学生学习法理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一般性的法学理论,解决部门法中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一般性法理学”与“部门法学法理学”接轨,法学理论与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学理论相接轨,以一般性的法学理论更好地指导部门法学的学习;从部门法法学理论中总结一般法学理论的知识,进一步完善法理学知识体系③。这样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各个部门法,也有助于他们自身法学知识体系的完善[6]。授课老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钻研共性的法学理论与各部门法学理论的结合。

5.法理学课程应当注重既关注普世性的法学理论,又突出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讲授。就法学理论的发展的目标而言,建立有我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是诸多学者达成的共识[7]。目前,法理学教材中多为普世性法学理论知识的罗列,针对我国特色的法学理论编排较少。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中国法理学还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受到西方普世性法理学的深刻影响。然而,法理学必须直面中国国情,法科学生终将需要将普世性的法学理论运用到分析中国法学现象中。因此,法理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世界性的普世法理学理论与我国特色的法学理论充分结合起来,较系统地阐释我国国内的法理学研究特色及发展进程,此有益于学生将西方的理论法学与中国的特色理论法学相结合,为其分析与研究中国法律现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方式上的改革

1.改良传统讲授法,注重启迪与互动性的讲述授课方法。改良传统讲授方法并不是全盘放弃讲授方法,使用恰当的讲授方法有益于传递和积累知识[8]。传统教授法需要加入更多的启迪效应与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为达到以上目的,需要遵循以下步骤:一方面,梳理、分解、合成有机联系的教学知识点。通过梳理教学知识点,了解各教学知识点体系结构与特点、内容;将知识点分解成各个单元,其后根据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排列组合,建立具有启迪性、适合互动性课堂教学的逻辑知识体系。这要求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还应当根据课时量、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的知识积累灵活整合知识点,以期通过启迪与互动传授达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互动式的问答,通过各类相关问题提问,启迪学生问题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而不是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所以,在法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互动的方式讲授知识点,并通过对讲解问题的反问或知识点的重申,测试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时决定之后的讲授应当增加难度还是降低难度。此外,还可以通过试探学生的接受知识状况决定讲授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2.以课堂讲授为基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知识传授不是全部课本的知识灌输,应当有所侧重,着重讲解作为重点、难点的法学理论知识,对于可以自学或相对简单易懂的知识应当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当然,为了督促学生自学,检测自学效果,课上要对课后自学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及测试。自学避免学生形成惰性,只听而不看,当然也不能使学生单纯依赖自学,忽略课堂听讲的重要性;应当逐步形成讲授―自学―反馈―补遗的教学模式。

3.理论结合实践,法学理论教学应当结合实时性案件进行讲授。例如在讲授法律责任时,可以结合2015年国庆期间发生的“天价大虾”事件解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及解决途径选择问题。结合近来热点案例和事件讲解重点、难点知识,其一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二是以此形式激发学生对法学理论学习的热情,有助于他们从实践的角度审视法学理论知识,培养法学理论的兴趣。

4.运用辅助手段培养法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法科学生未来就业主要面向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行业。这需要他们不但逐步养成专业化的法学思维,更要求他们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授课之余,亦要注重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可以就某一法学理论重点问题组织一次辩论会,辩论会应当让学生互换正反方角色,即让学生于同一辩题中承担正反方双角色,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逆向逻辑思维,拓展其法律思维空间,锻炼其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法学理论的焦点、热点开展课堂即兴演讲,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口头表述能力。辩论或演讲后,教师应当适时作出评判与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辩论主题和演讲主题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引导学生在辩论或演讲中强化法学理论学习。

5.合理利用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归纳与展示知识要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播放视频可以教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审视实践案例等。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的基础上要对多媒体的课件、案例等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悟与理解。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在不放弃传统的考核方式的前提下,加入多元性的考核元素,以综合评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程度。考核应当包括平时课堂表现考核、课后自学考核与期末试卷考核三位一体式的考核方式。平时课堂考核要通过学生的出勤率、学生回答问题质量、课堂综合表现给予分数;课后自学考核则是对学生课后的自学情况,参考书目阅读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从而得出的分数;期末考试则是通过课程结束后以试卷方式进行考核,试卷中基础题、升阶题、综合题的比例可以参照4:3:3。课堂表现考核、课后自学考核与期末试卷考核的比例建议是各占25%、25%、50%,如此相对突出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有利于学生侧重平时的学习、复习,不至于养成只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态度。

注释:

①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中的牵头性学科,而理论法学属于思想性、思维性学科,它相对区别于法学中的直接以具体法律为研究对象的部门法学,因而,法理学的“理论性”,主要是指它的“思维性”,在这种意义上,它具有哲学的特点。

②在西方文献中,前沿(frontier)具有边界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法学前沿意味着在已有的法学疆域之外,向着未知领域又迈出一步。在法学史上,这种突破边界的理论活动,可以理解为扩张法学研究的对象与领域。

③学者们达成的共识是,一个完全不懂部门法学的法理学家一定是无源之水,一个没有法理学、法哲学知识与思维的人,也不可能成为该部门法学的专家。

参考文献:

[1]刘星.法理学的基本使命和作用[J].法学,2000(2).

[2]刘作翔.法理学前言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3).

[3]朱伯玉,徐德臣.《债与合同法学》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5(51).

[4]喻中.话说“法学前沿”[N].法制日报,2007(4).

[5]韩思阳.法理学还要与部门法学疏离多久――以桑本谦先生的法律解释理论为分析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2).

[6]刘诚,祝爱珍.法理学与部门法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J].法学,2007(11).

[7]刘雪斌,李拥军,丰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法理学:1978-2008[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5).

[8]王莉君.法理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中学理科教学;科学方法教育;教学策略

科学方法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和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需要。尽管科学方法在理科教学中应占有重要位置已成共识,但科学方法教育的价值、目标、策略等还不是非常明晰,导致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现有科学方法教育研究大体来说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对于科学方法之于学生发展的价值重在描述,缺乏实证;其次,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科学方法缺乏整体的关照,内在结构不清晰,偏于一些具体方法的探讨;再次,缺乏操作性的具体实施路径,实践价值难以彰显;最后,科学方法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内容本身,但更是科学思想、思维和精神等的表现形态,这一点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笔者基于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初步构建了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框架,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调查显示:学生实然的科学方法素养不容乐观

笔者于2010年3月对某市近300名高三理科学生进行了关于科学方法素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科学方法素养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认知层面,学生大都知道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亦认为物理、化学、生物教师重视科学方法教育,但总体来看,学生对深度的理由缺乏认知,对基本的科学方法缺乏了解。

74%的学生赞同科学方法对学习和以后工作、生活会有帮助。分别有73.3%、75.6%、66.3%的学生赞同他们的物理、化学、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会提到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并以案例来强化。78.7%的学生赞同理科学习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探究科学的工具,即科学方法。这说明学生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也认为理科教师重视科学方法教育。

但是,从后面的数据来看,这些都是人云亦云的浅见。只有36.4%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科学方法的概念、内容。多数学生尽管知道其重要性,但对科学方法本身并不怎么了解。学生对一些基本科学方法的判断,更是证实了这一看法。例如,竟然有62%的学生赞同想象、灵感属于逻辑的科学方法;51.2%的学生认为归纳、演绎属于形象的、非逻辑的科学方法;41.9%的学生认为可以根据发现的问题随意提出科学假说;24.8%的学生认为科学中的灵感、创造性思维不需要基础知识,而是遐想的结果。可见学生对科学方法缺乏最基本的认知。

第二,在行为层面,学生在思维活动以及探究行动中没有表现出良好的科学方法意识和能力。

48.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理科学习时表现出好奇心和能发现问题;54.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问题解决中能发挥想象力;36.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会主动参与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学会一些探究的科学方法;38.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校外会主动探究一些问题,如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家庭小实验等;51.6%的学生认为自己曾发现过一些小问题,并通过自己解决获得了一些积极的经验;50.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探究活动中能较好地使用科学方法;44.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考试及平时习题作业的问题解答中,能较好地使用科学方法;62.8%的学生认为自己曾有过合作的经历,获得了一些积极的经验;3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探究欲望能与教师共享并得到支持。

数据显示,约半数的学生在思维活动以及探究行动中没有表现出良好的科学方法意识和能力。科学方法只有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获得,脱离了主体活动,科学方法也就成为了没有生命的机械知识。学生通过参与研究和发现的过程,不仅大大促进了知识的掌握,也增强了运用科学概念、使用科学方法的信心。

第三,在思想(哲学、科学方法论)层面,由于认知、行为层面素养的不足,学生科学方法论素养缺乏源头活水,似成空中楼阁。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观察、发现问题、灵感等都对科学发现有重要作用。83.7%的学生认为科学发现始于观察;79.5%的学生认为科学发现始于提出问题;66.7%的学生认为科学发现始于直觉、灵感、顿悟。

关于科学方法是追求真、善、美的工具这一理解,84_5%的学生认为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的精神,82.9%的学生认为科学本身无所谓善恶,而技术的使用有善恶之分;71.3%的学生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价值;71.3%的学生认为科学是一种美,如几何构造美、理论简洁美、统一美等。但是学生只是肤浅的感觉而已,因为仅有41.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迅速从物理、化学、生物的相关学习中举出―种科学美的案例。

关于科学方法的限度、历史性,被调查学生中82.9%认为科学理论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但并非绝对的、永恒的真理,表明大部分学生持有相对真理观;79.1%的学生认为科学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是不断否定和超越的过程,但23.6%的学生认为被否定和超越的那些历史上的理论没有价值,表明部分学生不清楚科学的连续性;68.6%的学生认为科学史上,科学发展到不同的阶段,人们使用的科学方法也不同;64.7%的学生认为所有科学理论形成所使用的方法,均为研究者对不同科学方法灵活而具体的组合。约2/3的学生了解科学方法的历史阶段性,持有动态发展的科学方法观。

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哲学层面的方法论素养外在表现较好,然而笔者还是认为这仅仅是外在的表现而已,他们对方法本身的理解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如上述“科学美”就是极有说服力的一个例证,学生在具体方法层面显得没有根基。我们真正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学生如何通过具体科学方法的习得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

二、目标构建:培养四种重要的基本能力

理科教育的终级目标应当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思维及其应用,科学知识只是一种载体,是达到教育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我国当前科学教育过分注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和考试升学制度束缚了青年人主动性、创新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存在人为分割和偏斜。因此我们要有所突破就必须进行变革性实践,将科学方法教育作为科学教学的灵魂。这首先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从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方法素养。

本文基于文献的、现实的考量,初步构建了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科学方法素养,试图为教师

提供一个蓝图,清晰地指向学生要达成的理想目标

科学方法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对学生真实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功能。从发现问题的洞察力、思考问题的思维力、解决问题的行动力到反思问题的鉴赏力,一以贯之的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人与科学世界的积极相互作用。它不仅是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学习的根本目标,更是在哲学层面上人与自然对话需要的基本品质。

洞察力是与科学世界积极交互的主体意识的体现。我们知道,只有在主体有需要的意识这一前提下,探究的链条才可能得以开启。学生应是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融进生命血液中的主体的人。格特曼(B.S.Guttnlan)认为科学家要像一位神秘的侦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地进行质疑和反思;持有怀疑态度的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他们不应该迷信任何人,而应该大胆怀疑,敢于创新。

思维力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包括形象的、逻辑的、抽象的以及综合性的思维能力。思维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解决问题,它是科学学习能力的核心。形象的、逻辑的和抽象的思维能力是综合性创造思维力的基础。学生应扎实地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能力,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常常表现为直觉、灵感和顿悟等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创造力的任何表现,没有低级的创造的习惯,就不能发展高级的创造。这正是陶行知先生名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深刻内涵。

行动力就是学生通过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实际执行能力。具体来说,行动力包括为解决某个问题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基于信息鉴别的构建猜想能力、为了检验猜想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交往能力。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意品质、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因此探究行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持续探究和战胜困难等品质。有人提出用行商AQ(action quotient)概念反映行为领域的心理品质,行商反映行为习惯修养和技术素养,反映实现目标、完成计划任务的能力和把灵感、创意变成现实的创造力。在教育领域中,行商概念有利于正确地评价不同学生,发现并鼓励踏踏实实学习、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激励其发展。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探索过程,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行动力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一系列精心编制的科学探究活动,最后他们对科学的理解不再那么机械,对科学事业也有了更为真实的看法。

鉴赏力是指学生通过具体方法的学习,升华到哲学高度对科学进行品评的能力,是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健全人格的反映。首先,科学美是无数科学家孜孜追求的动力,彭加勒(J.H.Poincare)在《科学与方法》中这样写道,“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去探求,生命也不值得存在……我指的是根源于自然各部分的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的内在美”。在理科学习中,教师应通过科学臻美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意识,使他们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养成对科学的美学敏感,提高科学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美这种神圣的美,涵养学生的德性。其次,在理科学习中,教师应让学生深切体会科学方法的时代特点,了解人类通过科学方法认识世界的程度是渐进的、有限度的,知道科学不是纯粹线性的理性活动,而是在一定历史文化场域中人们探求未知世界的复杂的活动,从而明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是两者相互促进的正确路径。最后,教师应让学生形成辩证的自然观,深度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总之,科学教育应让学生通过具体科学方法的习得使其对科学家的认识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

三、策略建议:科学方法要经由精致结构走向整体融通

从文献和调查来看,科学方法教育在理念、实施、成效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要变革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其成为科学方法的主人;其次,教师要对科学方法进行解构,分析其内在结构、存在形态等,必须将其细化和具体化,此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次,基于对科学方法精致结构的掌握,教师还要以一种上位的整体融通的视野来对待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方法的历史阶段性、运用的灵活性,形成整体的、动态的科学方法观。

(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学生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成为教学认识的主体,促进其个性的养成和社会性的生成。主体性提出的立论点是针对长期以来将人作为工具的观点,主体性关注的是对人自身发展的追求,探讨的是如何使人成为一个现实的人、一个完整的人。

理科教学的内容载体是自然科学知识,它是人类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之一。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人类不断与客体交互的结果,是一个主动的、不断创新与创造的过程。在理科教学中,教师应珍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主体意识是创新的最重要的前提,学生的主体性愈强,就越能发现问题,其解决问题的倾向也越强烈。学生通过主体实践活动,不仅学会知识层面的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其视为探究工具、思维方式、理l生精神。

(二)解构科学方法,提供具体科学方法的训练场景

科学方法教育在理论上不清楚其内在的结构,以致在教学层面上可操作性不强。为此,教师首先要分析其内在结构,例如,具体的科学方法包括形象的科学方法(科学意象、空间想象、类比等),逻辑的科学方法(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溯因,分析、综合等),抽象的科学方法(理想化方法、模型、数学方法等)以及创造性的科学方法(直觉、灵感、顿悟等)。同时,教师不仅要知道具体的方法,还要知道其存在的形态。例如,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这体现在氧化还原反应、原子结构、经典力学和电磁理论等的建立中。又如,理想化方法是重要的科学方法,它是为了研究事物的本质要素而从复杂的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它本身并不存在,常见的有质点、理想气体、光滑平面、点电荷等。建立理想化的研究客体作为研究的基础和中间环节,使得对研究对象的处理大为简化,但这只是客观对象的近似反映,因此在实际问题中,教师要考察每种方法适用的背景。

(三)走向整体融通的科学方法,重现科学方法的复杂性原貌

科学方法的历史性、灵活性告诉我们,科学方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静态结构。当今前沿的复杂性科学对传统的还原论和整体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优势,克服其缺点,形成了互补的关系。这可能为我们思考人如何更好地成为方法的主体提供一种思考路径。

科学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整体融通方法观的重要教学资源。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玻意耳定律、楞次定律等的教学中,学生能强烈感受到科学方法在发现规律中的作用;元素周期表发现史让学生知道逻辑的方法(分析、归纳等)与非逻辑的方法(知觉、灵感等)并行不悖、各显神通,还能培养学生辩证的自然观;光合作用理论史上的几个经典实验能让学生明了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光合作用的。向学生呈现科学原本的复杂性面貌,可以培养学生使用创造性的设计实验来探究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8

教材体系教学体系高职院校思法课作为高职学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担任着高职学生法律修养和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要职责,应该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程特点,为此,思法课应该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发挥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实现教课的多元化教学特点,加强思法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以实现其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一、思法课程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性质转化

1.坚持思法课教学中的先进性、导向性和原则性

思法课教学中必须要坚持其先进性、导向性和原则性,这也是我国政府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所必须的一项要求。坚持思法课的原则性指的是思法课的开展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思法课的理论内容的重中之重,是不容忽视的。坚持导向性是指思法课一定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2.注重思法课教学的生成性、生活性和生命性

仅仅只有先进性、导向性、原则性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课程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加强对于课程生成性、生活性和生命性的重视,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创新。对于生成性的重视就是指再思法课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学习,还是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果冻、经历生活的一个过程。注重其生活型指的是使得思法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能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结合,能够使得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对于思法课有所感悟和体验,使得思法课能够成为充满创造力、充满生命力的、开放的课堂。注重生命性指的是在思法课中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进行融会贯通,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要运用灵活味性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对学生要做到全方位的关心、尊重、爱护、理解。教师在进行教课的过程中自身的教育境界、教育智慧以及教育理念等都会不断的提升,教师与学生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在这个课堂上能够共同成长、共同创造、共同生成,这也恰是思法课中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注重思法课教学的趣味性、时代性和科学性

1.注重教学的科学性

思法课的科学性集中体现于马克思理论指导的真实性和真理性,以及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的交汇融合所构建的思法课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上。这也是思法课能够从高职院校的课程中有着重要位置的原因。确定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中心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世界观,弘扬法制观、社会道德观都应该以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作为教材的基础知识。没有这些知识和理论进行支撑和铺垫,思法课就没有了其生命的活力和存在的真谛。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多个学科知识元素的引用,加强教学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维护课程的逻辑性,用逻辑、实践、理论的力量来吸引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

2.增加教学内容的时代元素

在思法课的教材体系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现代性元素的应用,通过进行学校局域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使得思法课具有当今时代的特征。现在的高职院校不同于以往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地方,应该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新同步发展,加强现代化元素在教学上的应用,对知识进行创新、科技进行利用、网络进行普及,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了解并熟悉现代化教学高效有序的特征。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学生肩负起实现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使命,这一切使得学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思法课进行的时代背景。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法课教学的时候,要努力加强对于时代主题的把握,充分的运用校园文化、网络等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来加强学生对于时代信息的把握和吸收能力,了解学生在当今时代生长和学习所形成的思想理论观念,在原本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当今时代的文化元素,增加课程的新鲜感和时代感,丰富教学课程内容。比如,在“绪论”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引用“世界上的高等著名学府你知道多少”的教学课堂练习,在理想信念上引入了有关“世界西方千年的为人评选”的相关介绍;爱国主义讲解中,引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在道德修养这一节课中加入了“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我们受到了哪些启发”等相关课题的探讨和研究,通过对于时代元素和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渗透来加强教学课程中的时代色彩。

3.增强教程内容的趣味性

进一步提高思法课自身的学习魅力。想要让学生愿意去学习、喜欢去学习就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特性和需求来加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对于思法课的学习教育,很多学生之所以存在厌学心理是因为其教育方式不甚合理,觉得该项课程的实践性不够深入,但对于案例形式的教学模式很认可。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的时候就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又能够吸引学生视线的趣事、趣言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民族精神大力弘扬,继承爱国传统”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爱国题材的一些影片或者民族英雄的一些事迹讲解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创造人生价值。领悟人生真谛”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实生活中积极奋斗的青少年感人事迹的搜集和讲解,以使得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人生价值的真谛,能够引起学生自立自强的心态形成。在讲“遵纪守法、了解法制”的时候可以进行相关案例的列举,并让学生根据案例的发生等进行评价和分析,通过对一些故事性的案例分析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增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了学生学习思法课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总结

通过对教程内容的趣味性、时代性、科学性内容的增加,并坚持原有的教育理念和原则,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丽娜.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7).

上一篇:食品安全检测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