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07 16:53:49

法理学的作用

法理学的作用篇1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对影视教学法展开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视教学法的作用与意义。焦慧慧认为影视教学法以鲜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习动机和创造力,实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夏红认为多媒体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充分的技术手段的支持,充分发挥和挖掘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潜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教学方式改革的主要思路之一。(2)影视案例教学的功能与教学策略。罗光华认为影视案例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成长。余国新探讨了影视作品案例的特点及作用,提出了案例教学中的关注点。(3)影视教学法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张风华对影视教学法在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尧国靖研究了影视教学法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游春梅对影视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邓烈研究了影视教学法在国际法教学中的运用。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对影视教学法的研究还处于兴起与发展阶段,研究影视教学法的时间相对较短,研究还相对不成熟。其中,对影视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则极少,对影视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就更少了。但目前,国内对影视教学法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已日益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势之一。因此,开展影视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不仅符合目前国内研究的发展趋势,同时这也必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管理学在案例教学方面的教学方式改革的主要思路之一。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对影视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2影视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1影视案例的选择与剪辑教师应在完成整体教案的基础之上,根据所授知识点与教学方法的设计来选择合适的影视案例,以确保所选用的影视案例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且与其它教学内容能实现自然和谐的过渡与衔接。在此略举几例,在讲解管理者与管理的职能时,我们可以选择以海尔集团为原型的电影《首席执行官》作为案例,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加深学生对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分类及管理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的认知;在介绍管理理论的演进时,可以选择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的前20分钟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形象了解科学管理理论的早期实行阶段的利与弊;在讲解决策的信息原则时,可以节选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楚汉传奇》中刘邦决定入蜀的片段作为案例;在诠释领导的本质时,可以选择央视《对话》节目《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作为案例,让学生在学完相关理论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评析,加深对领导本质的认知,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感;在讲授情景领导理论时,可以节选《亮剑》中李云龙指导张大彪训练拼刺刀和李云龙与赵刚视察骑兵连的片段作为对比案例,根据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步评析和角色扮演,促使学生加深对情景领导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其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除了确保所选择的影视案例应与所授知识点高度相关之外,在影视案例的节选与剪辑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突出与管理学知识点相关的情节。节选剪辑时,应以能充分展示相关管理情景、突出相关知识点为原则,剪去与知识点无关的内容以增强案例的针对性。(2)注重影视案例的背景陈述。节选出来的影视案例应具有较完整的情景,能较好地诠释相关理论,或者能很好地展现现实的管理情境。(3)影视案例的播放时长应适宜。未经剪辑的原始影视资料一般时间较长,短则50分钟左右,长则近2个小时,是不适合在课堂上直接播放的,否则教学活动就变成影视欣赏了。根据笔者的经验,影视案例的播放时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比较合适,短的案例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这样不管是使用一节课还是两节课来开展案例教学,师生双方的时间分配都比较好安排。(4)兼顾趣味性。与同一个知识点相关的影视案例可能有很多,在满足上述基本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优先选择更具趣味性的案例,以活跃课堂讨论的氛围。此外,影视案例是否符合现今的时代特性、是否容易被学生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2.2影视案例的使用与评估(1)影视案例分析的课前准备。对于一些点缀型的较小的影视案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使用而不需要学生提前做准备。但对于那些较大的比较重要的影视案例,教师应该提前将案例讨论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各案例小组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前观看并做好案例分析的准备工作。(2)影视案例的展示与讨论。不论学生是否提前观看过影视案例,在正式的案例分析课上教师都应该完整地播放影视案例,以唤起学生对案例内容的记忆。教师在正式展示影视案例之前,还应该简要介绍所节选的影视案例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案例内容及其所反映的问题。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手机等播放工具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重复观看案例材料,以增强对案例细节的分析与理解。影视案例分析的课堂讨论环节与书面案例分析基本相同,教师可以视情况采用小组发言、自由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3)影视案例分析的总结与评价。影视案例分析的总结与评价环节与书面案例分析也基本类似,只是教师在运用管理学知识点对案例细节进行评析时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案例的具体细节分析上,教师应该结合影视截图或情节回放一对一地进行,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管理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对案例所展示的管理实践的体验感。

2.3影视案例与书面案例的联合使用目前,相比书面案例而言,可用于管理学教学的影视案例的数量还是相当稀缺的,主要依靠教师自己去收集和加工。而选取与制作影视案例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具备一定的视频处理技术。因此,很大一部分的案例教学还得依靠传统的书面案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将影视案例与书面案例联合使用来展开教学。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避免过于频繁地使用影视案例,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上课就是去欣赏影视素材的感觉,进而失去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削弱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主导作用,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影视案例教学与书面案例教学的优缺点、资源的可得性、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在两者之间做出一个平衡的选择。

3结语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是无法使学生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建立起有效链接的,这需要借助案例教学来解决。与传统的书面案例相比,影视案例具有丰富的叙事性和表达力,更具趣味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充分刺激学生发挥右脑的功用。影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学习方法,呈现的是一种快乐积极的学习方式。通过影视案例教学,我们可以将大量文字信息转换成影像视觉信息,而相同条件下,人们通过影像视觉获得的信息量更大,印象更深刻,体验感也更强。因此,对于管理学教学来讲,影视案例教学法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探讨与研究,而其应用前景也势必会越来越广阔。

法理学的作用篇2

合作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不以定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而是要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法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获得知识与结论。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教学法就有利于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具体来讲:有利于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上课认真听课,课后做大量的练习来消化和巩固知识。

而在合作教学法的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其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分工与合作来发现问题,并通过应用所学知识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毋庸置疑,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转变成了知识的自主探究者,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和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实现初中物理新课标所要求的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得到培养的目标。有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由课堂的操纵者转变成课堂的主导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着整个课堂,向学生硬性的灌输知识,不求过程只求结果。

而在合作教学法的模式下,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方法,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其完成教学不再是通过硬性灌输而是通过组织、点拨、指导等方式。这种注重知识获得过程的教学方法自然有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变,有利于实现教材角色的转变,使教材由教学的权威转变成教学的依据和参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材是单一的,且主要是提供现成的结论和知识。而合作教学理念下的新教材具有多种版本,其内容主要是为合作学习提供依据和方法,在这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权威。

二、有利于实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完美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又要加以引导,并且能让二者实现完美结合。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们往往把本该属于学生探究的内容变成教师独自讲授的内容,这既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性。在运用合作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选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点拨引导学生等教学行为而体现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们则通过占用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来进行合作探究活动体现出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拨、引导与帮助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构成有效的互动,从而实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完美结合。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学生们只有在对物理现象产生兴趣的前提下才能对物理规律产生学习的欲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变成了苍白的说教,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在合作教学法的模式下,学生们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会产生各种新奇的问题,教师在本着保护学生好奇性的前提下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就能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上升为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兴趣。

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结果给予及时的鼓励性评价,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如在《电磁波的海洋》的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合作进行了一下两个小实验:实验一,手持小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实验二,敲击音叉,让其震动振动。并让同学们观察和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当实验产生的现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时,许多学生都开始热烈的追问和讨论“这是为什么呀?”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一边组织学生相互合作,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结论,一边从旁加以引导和点拨。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的兴趣都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下课后同学们都问“老师,我们下节课还这样做实验吗?”。

四、有利于评价标准的科学化和素质教育的成功推行

素质教育的最高宗旨就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使其为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但目前情形却是:物理课程评价标准不太科学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对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这不利于价值标准的科学化和素质教育的成功推行,也是我们在创新方面已经和别的国家产生差距的原因。而采用和推广合作教学法能使学生掌握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能让学生学会研究方法,熟悉探究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因而对合作教学法的教学评价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它不仅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所有这些评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成功地转向素质教育,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法有利于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实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完美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评价标准的科学化和素质教育的成功推行,我们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应更新观念,不怕麻烦,不怕困难,大胆尝试并坚持使用合作教学法,使它的优势在教学中日益显现,并通过它来推动物理新课程的改革,达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才的目的,以推动我们的教育事业跨上新的台阶。

法理学的作用篇3

在我国法学界有一句备受推崇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霍姆斯语)。与此相一致,形式各异的经验、实证方法在法学研究中备受青睐。但法理学正像它的别名法哲学所提示的那样,严格说来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非法学的一个学科。就此而言,仅强调经验实证方法未必符合法哲学的本性。源于黑格尔的逻辑学方法对法理学研究具有方法论原则的地位和意义。这一方法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造,以“辩证法”的形式为人们所熟知。我国法理学一直把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原则加以提倡,但在实际研究中这一原则却陷于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窘境。在法学语境下,这种方法常常被简单地斥为抽象的、思辨的哲学方法,一方面受到规范方法的排斥,另一方面受到社会学方法的冲击。这种状况是没有真正理解逻辑学作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的真实内涵和深刻意义造成的。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个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三统一的哲学方法论体系。它以“绝对理念”自我运动的形式展开,蕴含了一系列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原则:(1)统一性原理:“绝对理念”逻辑先在地蕴含于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中,人类的思维与客观世界服从于同一规律;(2)发展原理:“绝对理念”以具体化为发展原则,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式展现为“概念辩证法”;(3)内在否定性原理(矛盾原理):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的否定性,即事物本身的矛盾、有限性;在它的推动下,一切发展都是事物本身从自在到自为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4)反思性的认识原理:作为认识对象的存在的本质是理念、概念、思想,因此认识即反思;(5)自由-必然性原理:真理是全体、过程通过“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实现的“全体的自由性”,因而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6)融贯性原理:真理不仅是认识论的,同时是本体论、方法论的,逻辑学作为同一性哲学持有融贯论的真理观;(7)体系性思维与体系化方法:理论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只有通过体系性思维和体系化方法才能得到妥当的安排、准确的解释和完整的表述。透过“绝对理念”的神秘面纱,逻辑学方法对学术研究的最基本启示是:要按照问题本身的逻辑去推进对它的思考,使研究过程和结论呈现出一种必然性的联系。逻辑学方法之所以具有方法论原则的地位和意义,原因在于:(1)逻辑学方法不是普通的研究方法,作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它是真正的思想方法、思维方法,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其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根据。其他研究方法多是在途径、手段的意义上使用,本身不具有推进思想发展的动力,是无方向、无灵魂的,只有在人的思维逻辑地提出要求时,它们才是必要的。(2)逻辑学方法不仅是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而且以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展现思维和存在服从于同一规律,它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换言之,黑格尔的逻辑学是“方法与内容不分”的“内涵逻辑”,堪称“方法的方法”。

逻辑学方法对法理学研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启发意义。

第一,抽象问题具体化。

相对于部门法学,法理学常被评论为抽象、无用。这与对法理学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1)割裂式的抽象法理学,认为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这种理解把法理学与部门法学割裂开,正是逻辑学方法所反对的。按照逻辑学,所谓抽象不是具体之外、之上的幽灵,抽象、一般、普遍寓于具体、个别、特殊之中,正像离开苹果、葡萄、樱桃等无法想象水果一样,脱离部门法学的抽象法理学也并不恰当。(2)缩写式、摘要式的法理学,认为法理学是具有最大普遍性、最高概括性的法学理论。问题是,这种经由“提取公因式”或取“最大公约数”而形成的法理学,究竟有多大意义?如果它与部门法学是一致的,那么它是多余的。如果它与部门法学是不一致的,那么它是无用的。这两种法理学观都试图从研究对象上区分法理学与部门法学,进而都陷入在法学的对象世界里难以找到法理学独立领地的困境。

对此,逻辑学从思维方法与对象统一的角度定位哲学性学科,强调哲学从而法哲学是以特殊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而立足。虽然法理学在法学对象世界的版图中没有独占一席之地,但它作为特有的思维方式却渗透于所有部门法学中。因此,当强调对象的法理学变得“无家可归”时,作为思维方法的法理学反而真正实现了“四海为家”。法理学研究需要“从抽象到具体”,将部门法哲学从一般法理学中区分出来加以专门研究是这一要求的体现。但这一努力仍然存有缺憾:在部门法哲学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多是诸如刑法哲学、民法哲学、行政法哲学一类的单科性研究,而缺少各部门法之间的一种“填平补齐”式的研究,即对各部门法中有关联的概念、理论为什么会有非常不同的样态以及彼此之间是否可以相互借鉴,缺乏必要的思考和合理的解释。例如:为什么唯有刑法学发展出精致的构成要件理论而别的法律部门没有?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分类能否成为贯通所有法律部门的一种基础性分类?特别是行政法律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是否及能否与民法中采用统一的分类标准?源自私法的霍菲尔德的八个基本法律概念、四种法律关系的“元形式”能否及如何运用于公法领域?为什么在对行为的合法性评价之外,还存在有效性评价(民法)和合理性评价(行政法)?合法性、违法性、有效性概念能否在各部门法中得到统一的解释?竞合问题为何在刑法别突出而在其他法律部门并不明显?法律冲突或竞合得否在规范的逻辑结构上给予精确的说明?违法、过错、责任之间的关系能否在法理学中给予统一的说明?如何在法理学层面说明部门法之间的界限,特别是行政法、民事侵权法与刑法之间的界限?诸如此类的问题,既不同于一般法理学问题,也不同于单科性的部门法哲学,而是部门法之间的问题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可称之为“中观法理学”。这是目前法理学研究中极为缺乏的一块,也是较为困难的一个领域。它要求研究者至少对一个部门法有精深的理解。中观法理学的基本诉求是:建构一套一般性、统一性的法哲学理论,又能以这种统一性理论为基础对各部门法的特殊性、差异性作出恰当的解释和合理的说明。中观法理学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比较各部门法相关理论的异同,追问其共同性基础和差异性根源,探寻相互借鉴的可能和限度,进而深化对部门法理论的理解。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说,中观法理学也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比较法。它认为部门法的区分不应当成为画地为牢、相互隔绝、各自为政的理由,以各部门法的任务、目的不同回答这类问题恐怕过于简单而无实益,不同部门法中具有相关性的理论之间的比较性思考,对于深化部门法学和法理学研究都大有裨益。#p#分页标题#e#

第二,横向问题纵向化。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逻辑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按这一原则,内容丰富、流派纷呈的法哲学史是法哲学理论得以展开的必然性环节。法哲学史是历史形态的法哲学,法哲学是理论形态的法哲学史。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体现了对法哲学史与论的关系的深刻理解。结合我国法理学研究现状,把这一原则转述为“横向问题纵向化”或许更能切中要害,因为我们现有的法理学研究,以论为主,鲜有史的意识。倒是国外的一些法哲学著作较多体现了“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方法。“横向问题纵向化”提醒我们对于那些具有永恒性、根本性的法哲学问题(比如公平、正义、权利、自由等),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就是追随思想史上那些巨人的思考,循着先哲们的思想轨迹,首先学会“照着想”,再努力学会“接着想”,进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进相关问题的思考。把法哲学问题融入既有的思想传统、理论脉络、学术资源中去讨论,不仅是进入法哲学门径的简捷方法,而且是法哲学研究取得实质性创新的不二法门。离开思想传统,我们的思考要么不着边际,要么是重复劳动。只有“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才有可能从当下语境出发做出“对最古老问题的最新解答”。“横向问题纵向化”在把法哲学理论具体化的同时,也把法哲学史提升到法哲学的水平。这就是说,要在法哲学的理论结构中说明各个思想流派所处的逻辑位置,既避免法哲学理论的抽象、空疏,也避免把法哲学史处理成偶然、散乱、无序的流派或人物思想的清单。史论融合基础上的法理学研究,首先应当强化流派意识,不仅要认识到流派是法哲学的存在方式,而且要认识到我们的思考若要合逻辑,必定属于某一流派,企图建构超流派的理论是徒劳无益的,超流派的思考只能导致逻辑不清、思维混乱。其次,在法哲学的理论结构中说明各流派的位置,就是把单个流派的思想的“片面的深刻性”,理解和把握为作为真理的“全体的自由性”的“环节的必然性”。最后,同一流派思想的修正,不同流派理论的折中、妥协只有建立在清晰的流派意识基础上,才是可理解的。理论的纯粹和典型,尽管可能与极端化、片面性相伴随,却是理解各种复合的、复杂的理论形态的基点和前提。就此来说,实证主义者说的“错也要错得清楚”是一个特别值得遵循的思想原则。

第三,现实问题理论化。

强调法学研究面向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面向现实”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深层的而不是浅表的、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按照逻辑学的思想,现实不能等同于现象、现存只有具有合理性的现存才是现实。合理性意味着现实之成为现实的根据,其中蕴含的理性、理论才是灵魂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应当避免把“面向现实”以及与之关联的一系列方法论原则简单化、庸俗化。这里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例作简要分析。显然,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在法学研究中也是有效的,但实际上,这些原则常常被误解、误用。其根源是:对实际(现实对象)只是从客体的方面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即不是当作人的实践去理解。于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变成“一切向实际靠拢”。“实际”被理解为冰冷僵硬、外在于人的客观事实,看不到支撑现实的背后的理论,“实际”沦为经验表象,进而只有“实际”没有“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变成“没有理论,只有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在操作中往往成为离开理论、只谈实际的借口,以至有的法学教授直斥这一原则是伪命题。(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成“就事论事”。一旦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把理论抛之脑后、束之高阁,而陷于事务性的叙述;一旦强调理论,就离开了具体内容或问题而使理论抽象化、空疏化。

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向现实”决不是要求把理论思维降低到“现实”的水平,而是要求把“现实”提拔到理论的高度。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因此,“现实问题理论化”既是真正理解现实所需要的,也是法学研究者的工作方式所要求的。现实问题理论化,就是要学会以理论的方式关注现实,善于把现实问题理解为、转化为理论问题,把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外部矛盾转化为理论内部的矛盾,看到现实背后的理论根源,进而对支撑现实的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逻辑学方法充分发展了思维的能动方面,洞悉包括法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自然事实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无不是由人的思维、理论造成的,都是一种“人化现实”。因此,现实问题就是理论问题,不理解支撑、造成这一现实的理论,就根本无法真正理解现实。这就为批判不合理的现实、建构更加合理的新现实提供了可能。正是由于未能深刻理解逻辑学方法,前述那些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很容易就蜕变为马克思尖锐批评过的机械唯物主义。

法理学的作用篇4

关键词:类比推理 高中数学 实际作用 思维培养

类比推理是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思维方法,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这对于学生理解没有生命的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积极运用类比推理,引领学生思想,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不仅可以提高知识的易理解度,还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易理解,更易掌握。因此,探讨和研究类比推理,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作用。

一、类比推理的概念及价值作用

(一)类比推理的概念

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类比推理是核心内容,通过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的相同属性,对其他相同属性做出相应推理,能够对新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将大脑内储存的知识运用到其他环境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全新思路以及途径。类比推理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推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激发灵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二)类比推理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新技能、丰富新知识,对于数学教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涉及大量琐碎知识的数学学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类比推理,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将很多琐碎的知识以类比方式呈现,缩小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的差距,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系数,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类比推理在数学教学中受到欢迎,特别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三)类比推理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较,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高中数学的强抽象性和严谨性。然而,从思维角度出发,高中生的思维在逐渐由思维的具体性向抽象性过渡。因此,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高中生仍需要在具体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原有的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和定理。所以,教师要科学使用教学方法如列举实例、类比推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性的数学问题。此外,从知识的形成上看,数学学科具有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强大的联系使得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中得以广泛使用。

二、类比推理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但如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第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具有相似点或相同点的事物中提取出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教师要及时充电,学习更多相关知识,这样才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学习和掌握。最后,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授课应该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标,通过类比推理的运用,充分体现学习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解答,才能及时提高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三、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类比推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合理运用类比推理,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课本上的重点,难点,运用类比可以极大地减轻学生的负担,更易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类比可呈现的方式很多,通过类比可以对新知识加深了解,也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习,对于死记硬背所储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剖析。教师在高中数学类比推理教学中可以使用以下应用方法。

(一)平面与空间的类比推理

数学是数字和模型组合的一门学科,如从平面到空间的类比,就将简单与复杂的物质进行对比,加上平面元素与空间元素的类比,使原本复杂抽象的空间变得易于理解,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值得借鉴。

(二)抛物线切线研究中的类比推理

抛物线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是非常复杂和难以理解的,如果教师在讲述抛物线切线的时候可使用以下问题来进行引导将会有很不一样的效果。

a.什么叫圆的切线?什么叫圆的割线?

b.能否像定义圆的切线那样给出抛物线切线的定义?

c.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是由过这点的圆的割线怎样形成的?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和类比,就可以给出比较贴切的抛物线的定义:连接抛物线上的任意两点可以做一条割线,固定的点A不动,逐步移动B向A靠近,割线AB的斜率在不断变化,当B趋向于A的时候,这条线被称为曲线在A点的切线。这样通过不同概念间的类比联系进行区分和记忆,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更通俗易懂,降低了学生对此概念的抗拒,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加强了所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可以使所学知识更为连贯地衔接。

总之,类比推理具有直观作用,将陌生的、抽象的东西形象逼真地展示出来,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将类比推理训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类比推理的有效性得到全面发挥,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中出现的题型,而是改变学生厌学数学、提升学习热情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杜长.固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2).

[2]庞东.高中数学教学中类比推理法的有效实施[J].基础教育研究,2014(9).

[3]蔡文辉.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类比推理[J].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4(8).

法理学的作用篇5

--一个疑问和重述

一般认为,法理学的基本使命和作用是研究法律现象中带有普遍性质的问题(比如法律的性质、基本特征、法律的起源),以及在宏观上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彼此关系的问题(比如法律与政治、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文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理论范式的框架,提供一个可以客观描述的现实社会中的法律图景。这样一种看法大体占据着我国目前法理学研究的主导地位①。

从学术历史谱系上看,这种看法深受近代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开始,近代自然科学的强劲发展刺激了法理学研究观念的实证转向。人们感觉,法理学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像近代自然科学那样客观中立地研究社会中的法律现象,可以而且应该建构一个超越具体社会语境的"法律科学"②。

这种看法的一个预设前提是:法理学研究主体可以站在一个不受自己"前见"和价值判断影响的立场上,客观中立地观察法律现象。这种看法当然不排斥法理学研究主体可以而且应该提出实践色彩的"规范性质"(normative)的价值观念(比如主张社会应该建构何种法律秩序),但是,它显然认为,"规范性质"的价值观念可以和"描述性质"(descriptive)的观察观念相脱离③。换言之,观察判断可以和价值判断分为不同的阶段,而且,观察判断独自得出的结论可以是超越具体时空或曰具体社会语境的。

我认为,法理学参照近代自然科学而来的这种"科学主义",可能是有问题的,甚至误导了法理学的基本使命和作用。

阐释学的研究④已经大体表明,法理学研究不可能不受研究主体的"前见"的影响。在说明、描述、解释研究对象时,研究主体已经是在依赖自己以往获得的"理论预设"、"历史经验感受"等等。换言之,这种"理论预设"、"历史经验感受"之类的"前见"的内容,总在制约着研究主体的观察和分析⑤。法理学研究者所以成为一名法理学研究者,正在于他(她)已具有了一定的习得而来的"法理学知识",以及具有了一定的"人们称之为法律现象"的历史经验感受。当然,研究者可以反省自己的"前见"。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反省同样依赖另外一种"前见"。因为,研究者进行理论推论的时候必须而且只能依赖另外一部分理论。这就如同研究者描述一个语词时必须而且只能依赖另外一些语词。科学哲学的研究从另一角度表明,自然科学的研究实际上存在"观察渗透理论"的特征,自然科学的研究不会也不可能不在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下展开和推进⑥。自然科学尚且如此,遑论作为社会科学的法理学?这意味着,应该坦承法理学研究中的因"前见"而产生的"偏见"(这里不含贬义)。这种"偏见"不是也不可能是超越他者的绝对真理。因为,"前见"也是历史形成的,是社会语境化的(这是说,它也是受另外的"前见"而形成的偏见的影响)。这决定了法理学研究者的"观察判断"研究是历史的、社会语境化的,而不可能超越时空从而放之四海而皆准。

法理学中的"科学主义"时常具有一种学术策略:汇集所有人们用"法律"一词加以描述的社会对象,对之进行概括和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研究法律现象的客观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超越具体社会语境的"法律概念"或"法律基本特征"的描述理论⑦。自然,对于"科学主义"意念极为浓重的法理学而言,这个出发点是十分必要的,失其便不能开辟法理学的学科进路,建构法理学的理论大厦。然而,这种策略忽视了一个重要现象,即社会中时常存在着"法律争议"。这种争议不仅发生在研究者之间的理论争论中(这是次要的),而且还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实践主体的实践中(这是更为重要的)。因为社会资源的相对稀缺,也因为人们政治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法律争议"难以避免。"法律争议"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尤其是法律实践中,不可能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法律"一词⑧。比如,在具体案件中,有人会主张"法律"一词所指的内容包括了"立法者意图",而有人则会坚持"法律"一词仅指正式文字化的权威规则。而这两种看法包含的法律观念则显然是不同的。事实上,实践主体自然倾向于站在自己的实践立场、政治道德立场赋予"法律"一词不同的意义。即便"法律科学"宣布找到了人们最为常用的"法律"一词的用法,实践中的主体依然会坚持自己的"法律偏见"。

法律争议的存在,对"科学主义"的学术策略,意味着两方面的潜层颠覆。其一,争议时常"破坏"了所谓的法律语词的通常用法,使其处于变动不居之中。其二,变动不居使法律语词的通常用法会发生范式的变化,即一个时期一个地方会有一种用法,另一时期另一地方甚至同一地方会有不同用法。接下来,这两方面又左右了法理学研究者的观察"视域"⑨。进而言之,这又意味着法理学研究者建立的理论模型不可避免地语境化,即受当下社会存在(人们使用法律一词的方式)的影响。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法理学研究者的"观察判断"研究的内容与结论,是历史的,社会语境化的,而且在价值观念意义上也是不可能客观中立的。

就价值观念意义上是否可能客观中立而言,法理学研究者可以宣称,自己在研究时决不牵涉利益愿望、政治道德观念等价值内容。但是,研究者这类"自觉"依然不等于也无法决定研究出来的理论内容,没有价值判断的内容。如下分析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实践中的社会争议角色提出的"法律意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有关"具体法律观念"的,另一部分是有关"一般法律观念"的。"具体"是指法律的具体内容,比如法律在合同、婚姻、继承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一般"是指法律的一般概括性观念,比如认为法律的一般概念是什么。实际上,主张具体法律内容是什么以及在哪里,已经意味主张了一个一般法律观念。例如,认为应该在《合同法》的规定中寻找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便是认为《合同法》一类的文字规定是法律(这是一般法律观念)。与此不同,认为不仅应该在《合同法》的文字中,而且应该依据民间的商业惯例中,来确定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便是认为不仅《合同法》的文字而且民间的商业惯例,都是法律。这两种一般法律观念是不同的,所以不同,恰是时常因为利益愿望以及政治道德观念的不同。从政治道德观念上看,坚持《合同法》文字的法律效力意义,是因为认为"文字法律"的价值意义不可忽视,认为它可以带来规则的明确性和可预测性,从而更好地使人们有效地安排自己的行为计划。而坚持民间的商业惯例也具有法律效力的意义,是因为认为法律规则应该和民众自然形成的规则行为相契相合,认为商业惯例有益于市场经济的运作,而市场经济会带来更多的效率和效益。

能够发现(这是十分关键的),社会争议角色提出的这样一类"一般法律观念"放在法理学研究的领域内,正是法律理论。他(她)们的"一般法律观念"和法理学研究者的"一般法律观念",其内在肌理和纹路是一致的。只是一个没有清晰地用理论表达出来,一个表达出来而已。因此,认定受制于利益愿望、政治道德观念影响的实践者的"一般法律观念"带有价值内容,也就意味着法理学研究者的"一般法律理论"潜在地受染了价值色彩。我们毕竟可以看出,法理学研究者的"一般法律理论"实际上是实践中社会争议角色的"一般法律观念"的系统化和学理化。

因此,无论法理学研究者如何宣称自己的研究过程可以摆脱利益愿望、政治道德观念等价值内容,其所建构的法学理论的内容依然包含了价值立场。

由此观之,法理学的基本使命和作用,不在于、不可能在于而且也不应该在于建立一个客观中立的超越具体历史社会语境的抽象理论。实际上,其基本使命和作用正在于在具体历史的社会语境中建立一个适时适势的表达当下普遍较为有益的价值姿态(这些价值是会发生变化的)的法律理论模式。它具有实践性,而且是法律实践的话语推动器,其目的应该在于建立一个具体社会语境中大多数人希望的法律秩序。

从反向来说,如果认为法理学研究可以建立一个超越具体社会语境的普遍理论,而且这种理论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那么,无形中就会在价值气氛极为浓重的政治法律领域内建立一个值得怀疑的"霸权话语",并通过法学渗入实践的方式,在法律实践中压抑其他可能具有同样存在资格的法律观念及法律价值的意义,破坏法理学推动法律观念及法律价值对话的机制,破坏具体社会语境中的法律依赖民主的政治基础。

①参见我国目前主要的法理学教科书及一般性的相关论文。当然,它们的具体表述有时是有区别的。另外,正如国内许多学者介绍和引用的那样,20世纪中叶此种比较典型的表述之一见于美国学者Edwin Patterson的著作。参见Edwin Patterson, Jurisprudence, Brooklyn: The Foundation Press, 1953. pp. 2-4.

②参见英国学者Dennis Llyod, The Idea of Law,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Inc., 1981. pp. 105-108.

③比如英国学者Jeremy Bentham认为,法理学可以分为"说明性"法理学和"评价性"法理学,前者解决的问题是"法律是什么",后者解决的问题是"法律应当是什么"。见Jeremy Bentha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New York: Hafner Publishing Co., 1948. p. 293. 英国学者John Austin也说过:"法律的存在与其功过完全分属两个不同的问题。"见John Austin, 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 ed. Wilfrid Rumble. New York: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184.

④这里指一般性的哲学阐释学,尤其是德国学者伽达默尔的理论。这种阐释学认为:对文本(文本不仅指文字文本,而且包括了诸如社会现象等等之类的阅读对象)的解释,必然会受阐释者的"前见"影响,这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合理的。参见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页678。

⑤最明显的例子是在英美国家语境中,"法院判例是法律的一部分"成为法理学学者研究的"理论预设"和"历史经验感受"之一,而在中国语境中没有成为。

⑥参见美国学者N·R·汉森:《发现的模式》,邢新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页22;另见英国学者卡尔·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立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页254。

⑦中国学者一般没有这样的明确表述,但是他(她)们都赞同了实证方法的必要性,从而暗含了这样的学术策略。参见目前主要的法理学教科书以及有关的一般性研究论文。另英国学者Herbert Hart和美籍奥地利学者汉斯·凯尔森明确认为,研究法律的基点正是"法律"一词的通常用法以及该词所指的对象。参见Herbert Hart: The Concept of Law,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1. preface;汉斯·凯尔森:《法律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页4。

⑧参见美国学者Ronald Dworkin: Law's Empi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4-44.

法理学的作用篇6

关键字:控制变量法 ;物理 ;因素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01-01

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教学从单一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转向同时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越来越明显,又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所以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一、控制变量的的界定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中复杂的,因此影响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s=v t 即位移=速度*时间,(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是位移,可以暂且认为它就是距离好了)。这个公式可以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就是说,知道速度、位移、时间,但为了研究出位移=速度乘以时间这个公式,我们要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方法是这样的,我们让一辆小车匀速行驶一段时间,然后看它的位移。为了研究位移跟速度、时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先让实验小车以不同的速度行驶相同的时间,比较两种情况下行驶的位移。例如:先以3m/s的速度行驶7秒,记下位移21m;接着以9m/s的速度行驶7秒,记下位移63m,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同样的时间里,速度翻了几倍,位移也翻了几倍,即位移和速度成正比。注意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故意让小车两次行驶的时间保持一致(都是5秒),从而就可以发现“位移和速度成正比”这个关系,因为是控制住“时间”这个变量,使其不变,来研究问题,所以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同样的,如果我们控制住“速度”这个变量,也同样可以发现“位移和时间成正比”这个关系,另外在这个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保持什么量不变,研究什么量和什么量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变量法的优点

控制变量法可以有序的分解和呈现物理研究问题,当影响某一物理量变化的因素可能较多时,要研究这些因素的变化对该物理量是否有影响,这时就需要使用控制变量法去研究,将复杂的多变量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单变量的问题,将多因素的抽象的大问题,转化为直观的易于操控的小问题,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测量数据的深入研究、分析判断、总结归纳,最后找出这个因素跟我们想要研究的物理量是什么关系。比如说:在研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材料、导体的横截面积和导体的长度等因素有关),要得出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之间具体关系的方法是:控制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不变,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控制导体的材料、长度不变,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控制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不变,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然后总结规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长,电阻越小;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材料有关。在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到,具体的科学问题常常都是由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会变量的概念、同时也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对于以后用这种方法去探究其它类似的物理规律时也起到较好的示范的作用。

三、控制变量法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的理念是追求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控制变量法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因而物理中的控制变量法的教学恰恰就锻炼了学生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掌握这种方法,学生还可以终生使用,终生受益在传授知识的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特别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这将为学生形成科研能力、探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对这种方法的了解与掌握,在学习物理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可以很好的理解物理过程,自己总结出物理规律,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了质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这个学科上是很大的进步,对物理成绩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重庆出版社;

[2] 甘旭炜;浅谈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02期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法理学的作用篇7

一、心理内化理论概念及在教育进程中的价值

对于心理内化的概念分析。心理内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杜乐克海姆所提出的,其内容指的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也可以理解为外部的事物往内部的发展,客体的因素向主体因素的转化,对实际操作向智力操作的转化等,这些都是心理的内化。具体而言,心理内化是对思想观念的个体与共同的发展,将新生事物发展融为到自身之中的过程与态度,这样的态度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发展进而发展成为个人的特色,因此,可以看出内化也是其身心一统的过程,是对外在事物借由自身的体现。

心理内化在对企业法制宣传工作中的作用体现。企业开展法制宣传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员工的法律素养提高,建设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的效益提高,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企业在进行法制宣传的过程中是依靠人来开展,人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其思维具有独立性和个异性,对于外部的刺激也是受到影响所表现的不尽相同的。法律法规由于是由枯燥的文献所组成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员工在对其学习的过程中,对其的反应普遍是消极的,也就使得企业开展法制发展宣传的目的难以实现。在这里,结合心理内化理论,可以看出对于员工的特殊性使得宣传效果难以达到的现象产生,需要企业遵循心理内化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而使得员工更加乐于接受这样的宣传,进而实现企业法律宣传的目的。

二、企业运用心理内化理论开展法制宣教的对策研究

唯物论讲内因决定外因,提高员工法律素养,不能只讲求外部灌输,要着重研究如何让员工从内心转变思维模式,积极主动学法、守法及用法。以下从两个方面探索怎样促进员工思想转变,提高学法用法积极性,提高企业法律宣传教育质量,提升员工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以往观念,借助多种方式开展对企业法制的宣传工作。根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开展行为活动之前会根据自己的潜意识评估进行判断进而开展接下来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行为是受其观念思维影响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为受思想观念的控制。人的思维观念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本身长期以来的习惯影响的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对他人行为的看法所采取的态度与决策所影响的自我意识形成,从以上两个来源,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思想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发展影响的,这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可以产生变化与改变的,往往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我们能够看出,想要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法制宣传工作需要转变以往的宣传观念。从职工的角度来看,来为其设定专门的宣传方式,通过积极的宣传来实现对员工法制意识的培养,使得员工对法制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这样做能够使得员工形成遵法守法的思想,培养出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习惯。在我国的煤炭企业中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法制意识,实现企业的法制宣传目的,需要认识到员工自身的实际状况――素质参差不齐、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年龄普遍偏大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得企业的法制宣传能够不断开展需要做到,对宣传方式的创新使得其能够得到广大企业员工的认可,即采取启发式的教育宣传方式,通过漫画、小品节目等让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喜闻乐见形式进行宣传工作,注重于持续性的开展,进而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推动从业人员观念的转变。

(二)通过行为不断强化,注重科学合理地评价,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法制观念宣传环境促使企业知法守法。对于企业发展风险分析是所有企业在进行法制工作开展的重要项目。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对于其法制观念的提高,是需要在对其观念转变后能够在良好氛围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调对于实际的情况的分析,也需要持之以恒的锻炼开展行为训练。同时也应当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进而为遵纪守法开展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工作的进行都需要在对日常工作的严格控制下进行。要使得相关奖惩体现能够顺利开展,使得员工良好习惯养成,其主要途径有以下三个个方面:一是为员工树立良好的遵纪守法榜样,进而更好地引导员工行为开展;二是及时对产生的相关工作是否违法进行明确与阐释,通过身边的典型案例来完成对员工的强化教育;三是及时、准确、适度地对员工的行为采取肯定的表扬与否定批评,进而使得员工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行为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强化员工的遵纪守法观念与能力。一项活动顺利开展需要有着完善的制度保障,因此通过法律宣传来建立的保障系统是为了使得对于企业法制建设的重要评比项目也是活动开展的有效保障之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员工的活动与工作进行管理与监督,借助完善的奖惩制度来提高与巩固员工的对法律的积极性。在煤炭行业这样一个高危的产业中,对于安全的需要是尤为显著的,法制这个敏感的词汇是实现煤炭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员工的法制观念提高,安全守法操作能够使得其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少事故的产生,实现安全生产。

三、注意与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员工,企业的法制宣传也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在进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与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相联系,同时借助于对法制的宣传来实现对员工能动性的参与,这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需要各方的联系参与。由于,每个员工的差异性存在,因此在开展企业发展宣传的过程中需要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针对这样的差异性,进行不同化教育。抓住员工的特点与差异所在使得宣传成果能够进一步的实现。将企业法制宣传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能够使得员工的凝聚力加大,对于员工的创造力发展也有着较大的帮助。所以,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可以为企业的法制宣传提供更好地环境,也能使得员工素质不断提升,使得企业健康形象得以树立。

四、结语

法理学的作用篇8

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及实践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的组织手段,教师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学习小组的集体智慧和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目的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其实施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根据近一年来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摸索实施,笔者将实施过程及应用总结如下。

1.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如果小组之间学生组合情况差别太大,就不利于小组成员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所以安排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性格、个人兴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现实情况,遵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分组。如,全班66人,分成8个小组,每组8~9人。在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具体状况之后,把学习能力强、性格外向、善于与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平均分到各组里去,同时兼顾各组男女比例搭配。

2.呈现学习问题

呈现学习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按照“问题合理,数量合度,难度合适”的“三合”要求,呈现问题。首先,设置的学习问题要与本课联系紧密,并考虑所设问题的合理性。其次,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问题难度应与学生的整体情况相适应。同时,问题数量应在2~5个,问题过多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倦怠。如,为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即分析青藏高原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启发提问:①青藏高原地势高,这对其自然环境带来什么影响?②青藏高原气温有什么特点?并分析原因。

3.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实施的核心和关键一步。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学法指导,调控好各小组讨论探究的秩序。学生遵守“先自主思考,再合作讨论”原则,即学生先充分思考并提出各自观点,再对各种观点开展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最后得出小组的集体意见,如果讨论后组内未达成一致认识,则要一并记录下来。如,留给学生20分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组内开展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青藏高原海拔高,距离太阳近,空气稀薄,辐射强,所以气温就应该高;有些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能理解到海拔高,气温低,因为气温会随海拔上升而降低;还有部分学生根本说不出理由。

4.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互查互补的阶段。教师组织各小组发言代表分享各组见解,然后指导全班学生对各组见解开展大讨论,集全班的智慧和能力评判出正确合理的结果。如,当其他小组发言时,各小组成员要认真听取,积极思考其成果的合理性,并对比分析自己小组观点的正确性,各组相互纠正不足以及吸取合理成分。经过全班集体思考和交流,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虽然太阳辐射强,但由于气温垂直递减,所以气候寒冷,高原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5.反思总结

针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和总结。如,反思总结出:①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大河源头;②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小麦和牧草质量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

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1.不排除优秀的传统教法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法。如讲授法能直接向学生呈现地理课堂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明确课堂角色,构建和谐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提供了充分的时空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因此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调控课堂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提问应注重问题在与课本紧密联系的同时还要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思考更积极,探究意识更强烈,使得合作学习效果更好。

上一篇:司法改革的目的范文 下一篇:环境治理的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