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5:56

法理学重点

法理学重点篇1

[关键词] 产业组织;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观点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F062.9;F4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40- 03

1 引 言

产业组织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对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垄断和竞争进行探究的应用科学。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大学派,即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两大学派的理论分别在不同时代成为美国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的依据。但是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在对产业组织进行研究时存在着大量分歧。本文在对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两大学派观点和方法的异同,期望能进一步促进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2 产业组织理论重要学派简介

2.1 哈佛学派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流派被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是最早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学派。1938年,梅森同其建立的产业组织研究小组的成员对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竞争结果进行了经验性研究,并认为市场结构在这三者的关系中处于决定性的位置。产业组织小组的成员贝恩于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标志着哈佛学派的正式成立。之后众多学者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研究,哈佛学派主要依据的理论基础为价格理论,研究的手段为实证分析方法。1970年,经过谢勒对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即SCP分析范式得到完善,进一步推进了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发展。

2.2 芝加哥学派

20世纪70年代,以施蒂格勒、德姆塞茨、波斯纳等人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形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施蒂格勒在1968年出版了《产业组织》一书,这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的成熟。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优胜劣汰,使市场达到最优的竞争状态,进而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政府不应该对其进行过度干涉。相对于传统的哈佛学派对SCP分析范式的决定因素的分析,芝加哥学派认为企业行为或者市场绩效才是核心,更注重市场作用的最终结果。即使市场上存在垄断或者高度集中寡占,政府也不要进行过度规制。20世纪80年代芝加哥学派取得了主导地位,成为影响美国垄断政策颁布的主流学派,这导致了美国反垄断政策的重大转变。

3 产业组织理论重要学派的观点和方法的比较

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都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两大学派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却存在着重大分歧。如产业分析范式中的决定因素、高额利润形成的原因、进入壁垒的定义和对反垄断政策等,具体如表1所示。

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对产业分析范式中的决定因素持有不同观点。哈佛学派最先构造了SCP分析范式,并认为市场结构是核心。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行为,进而决定了市场绩效。芝加哥学派却了哈佛学派的系统逻辑体系,认为市场绩效或企业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从而可知哈佛学派理论作用的对象是市场结构,因此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芝加哥学派理论作用的对象是企业行为,故又被称为“行为主义学派”。芝加哥学派还对哈佛学派“进入壁垒”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某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的厂商无须负担的”,纯粹的经济力量形成的壁垒是很少见的。

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中高额利润的来源一直是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争论的焦点。哈佛学派认为高额利润来自垄断势力,而芝加哥学派认为它是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所以厂商垂直契约在哈佛学派看来只是竞争企业合作的一种隐蔽方式而已,必然会产生无效率;而芝加哥学派则认为垂直契约能够将经销商和制造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效率,有利于竞争,市场可以有效运行。对于市场中的企业,哈佛学派观点认为首先要严禁兼并,防止形成垄断企业,如果垄断企业已经形成,那么政府就要运用政策对其进行拆分;芝加哥学派则反对这样的政府干预,认为政府应该减少规制,放松反托拉斯法。这主要是因为哈佛学派认为企业垄断势力能够长期保持,政府不对其进行政策干预,必然破坏了资源配置效率,而芝加哥学派则认为企业的垄断势力只是暂时存在,高效率或创新产生的高利润率会吸引新企业加入,即使是卡特尔也会破裂,高利润率难以长期维持。由此,从某种角度可知哈佛学派主张对大企业的拆分,代表了中小企业的利益,而芝加哥学派则代表大企业利益集体。

虽然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存在很多不同点,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两大学派的共同目的其实都是为了确保有效的竞争,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只是由于两大学派兴起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相关主流经济理论的不同,使得两大学派对如何实现理想的市场绩效采取了不同的分析路径。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哈佛学派兴起,而当时以凯恩斯经济学为主流,经济大萧条使得人们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失去信心,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干预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当时的哈佛学派也认为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可以对不合理的市场结构进行调节和完善,从而得到理想的市场绩效,这也使得哈佛学派更加注重过程。而芝加哥学派兴起于美国经济滞胀时期,当时凯恩斯经济学遭到人们的质疑,自由主义又重新得到了社会的推崇,所以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即所谓的“生存检验”的过程,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可见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更加关注结果。所以,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分别在不同时代成为美国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的依据。

4 结 论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应运而生。虽然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理论都可以在产业组织研究中应用,但是它们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却存在着诸多不同点,如高额利润形成的原因、进入壁垒的定义、理论研究对象、分析方法、代表的利益群体、政府对垄断企业形成的政策等。在分析诸多不同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两大学派观点和方法的最主要区别是产业分析范式中的决定因素。哈佛学派认为“SCP”范式中市场结构是决定性因素,而恰恰相反,芝加哥学派认为企业行为或市场绩效才是核心,并反作用于市场结构。本文对两大学派观点和方法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研究,期望能为两大学派基本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哈佛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8):3-5.

[2]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9):3-7.

[3][美]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潘振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4]于立帅.反垄断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分歧[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6):16-19.

法理学重点篇2

1在教学理念上,应充分重视学生法律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刑法学教学的理念上,以往一直比较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即只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认为只要掌握了法律的概念、逻辑体系、理论框架,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理论应用于具体案件的分析,不需要有专门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此种教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无法用在学校学到的理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不能不让我们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我国的法学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以精英教育来定位的,因而在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没有把培养具有法律操作技能的法律实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而是把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进行法学研究能力的法学人才。

这种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割裂状况,一方面,使接受过法学教育的人难以从事法律职业;另一方面,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来从事法学研究,也只能使“法学”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仅是我国法律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但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机械适用法律的人,而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法律精神统一起来,重建刑法学的教学理念。具体到刑法分论的教学上,就是在不能忽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既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谦抑的刑法理念,又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基于以上的理念,在刑法分论的教学内容把握上,应围绕理论知识、法律精神、实践能力三个中心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2.1在讲授内容上应选择重点罪名、典型罪名进行重点分析所谓“重点罪名”,是指在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或者在司法适用中分歧较大的罪名。所谓典型罪名,是指在某一类犯罪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罪名,即其所反映的问题、体现的特征具有这一类的犯罪的共性,并且能够使学生由此及彼掌握其它相关的罪名。现行刑法分则由10章共350个条文组成,共规定了四百多个罪名。如果对这些罪名全部逐一分析,根本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这一任务。而实际上,对于这些罪名,教师只需简单进行释义,或者不需要解释,布置学生课后自习即可。所以,在讲述分则内容时应选择重点罪名和典型罪名进行讲解,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而使学生掌握整个刑法分则的罪刑体系。

一般来讲,重点罪名主要集中在侵犯财产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利罪、贪污贿赂罪,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的一些罪名也应作为重点或者难点进行深入分析,渎职罪一章重点分析罪和罪就可以了。在讲述重点罪名的时候还应选择典型罪名进行分析,例如,对于《刑法》第114、115条的讲述可以选择放火罪为典型罪名,从带动对《刑法》第114、115条规定的其他罪名的理解掌握。在讲述第三章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时,可选择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为典型,从而带动对这一节规定的其他罪名的理解。

法理学重点篇3

罪名取舍作为刑法分则教学重点,教师授课中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实践中较为常见、事发适用中分歧较大的罪名案例做重点解析,结合当前刑法司法现状与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刑法分则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分析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或在司法适用中分歧较大的罪名

在罪名取舍方面,应重点分析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或在司法适用中分歧较大的罪名。目前,从我国高校司法专业刑法授课课时对比刑法罪名数量来看,要全部梳理一遍相关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教师把典型罪名、分歧较大罪名归类,引导学生进行解析实践,对简单或不常见罪名简单释义即可。同时,教师需要善于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布置作业等方式完成罪名分析。目前,罪名分析数量60~70个最为合适。针对目前刑法类案件比例分配情况,要着重加强对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财产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贪污等进行深入分析,对理解简单、分歧不大的罪名可适当缩减课时,对渎职罪、罪等分歧较大的罪名则要重点解析。

(二)合理把握个案罪名重点,避免浪费时间

对个案罪名的分析要合理把握侧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浪费时间。个罪分析重点要放在犯罪构成要件上,对其刑法量刑定罪则可适当缩减。但若是现行法律存在不足或缺陷,则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个罪的构成要件分析重点放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即个罪行为模式与特征。刑事犯罪作为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把握罪犯行为特征与模式能更好理解其罪行,并继续定罪与量刑。对于其他犯罪要件,可根据案例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一般不将其作为必须解析的重难点,只有犯罪要件情形较为特殊时才进行专门解析。

(三)近似罪名区别作为刑法分则教学的重点贯穿教学始终

近似罪名区别作为刑法分则教学的重点贯穿教学始终。近似罪名区别是目前刑事犯罪定性量刑的一大难点,公检法机关之间对刑事案件的分歧多数都是因为近似罪名确定所导致的。因此,作为刑法分则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专门加强对近似罪名的区别解析。目前,刑法分则规定的四百多个罪名中,构成要件上相似的罪名有很多,要在不断分析与探索中明确近似罪名的划分界限,并贯穿教学活动始终。要抓好区分关键点,对容易混淆或重合的部分进行重点解析。比如,较容易混淆、不易区分的危险物品肇事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区分,刑法分则教材在区分两种近似罪名时,主要是通过界定犯罪主体、违法规章制度、犯罪行为发生时间与场合三个关键点进行区分。危险物品肇事罪则为生产运输存储等作业过程中应用危险物品的工作人员,违法规章制度是各类爆炸性、放射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毒害性等危险品的管理规定,一般犯罪行为的发生主要集中在生产运输存储等作业过程中;重大责任事故罪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违法的规章制度是事业单位、厂矿企业等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犯罪行为的发生主要集中在生产作业活动中。以上这种界限区分模式相对简单,关键是抓住区分点,二者虽然在犯罪主体上有重合之处,但结合案例具体情况,多数能够完成定罪区分。对某些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案例,则要做到个案具体分析。

二、采用方法培养式教学方法

结论提供式是以往刑法分则教学较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教师授课中,通常只将个罪构成、近似罪名界限的最终结论提供给学生,在引导他们掌握解析方法与技巧方面则稍显薄弱,不利于学生领会结论的获取过程。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方法,从结论提供式转变为方法培养式,着重养成学生解析问题的思维、掌握区分界限的要点与技巧。方法培养式教学理念是从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能力入手,关注学生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模拟推演过程让学生领会得出结论的思维与方法,这对解决近似罪名问题、更好地了解个罪构成有积极意义,适宜在多个学科中加以应用,尤其是事关学生以后就业中解决刑事案件定性量刑能力的刑法分则教学,要着重突出方法培养式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应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以下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掌握各类刑法分则条文的性质与特征

教师在刑法分则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掌握各类刑法分则条文的性质与特征。虽然分则条文结构较简单,但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可充分感受不同范围行为特征描述的复杂信息,如不能准确把握个罪构成要件特征就无法解决问题。教师要将正确认识刑法分则条文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尝试应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科学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个罪构成要件分析能力。

(二)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区分拟制规定与注意规定之间的差别

教师在分则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区分拟制规定与注意规定之间的差别,正确理解规定性质,更好地对刑事案件进行定罪量刑。方法培养式教学要注意强化学生对犯罪本质的把握,以便正确理解个罪构成要件。对犯罪本质的把握包括对个罪本质的理解、对犯罪共同本质的理解,犯罪共同本质,即社会危害性,只有把握这个本质,才能对各种范围行为进行界定、区分。如合同诈骗罪本质是诈骗合同标的的财务,与普通诈骗罪存在一定区别,若无法把握其本质,就容易误定罪为诈骗罪。

(三)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刑法分则的正确解释方法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刑法分则的正确解释方法,从文理解释、论理解释两个角度引导他们进行实践,对不同解释方法的侧重点、性质、特征等进行明确规定,结合多个个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解不同解释方法对同一刑法条文解释结论的影响,了解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正确的解释方法,并做到运用自如、融会贯通,保证解释结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督促学生在掌握正确解释方法的前提下更好地进行个罪构成要素分析、近似罪名的界限区分、特殊案件的定罪量刑。

三、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

所谓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探讨、争论,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成效。在刑法分则教学中,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开展互动教学:(1)以案例分析形式。教师可选取两个类似案情,但涉及区分两种罪的关键点存在差异的案例,给予学生足够时间,自由分组讨论案情,并对案件中的犯罪行为定罪,然后由每组学生代表阐述己方结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判断偏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讲解,指出他们忽略的问题,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2)以学生授课形式进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由学生站在讲台上授课,结束后教师给予点评、补充与总结。这种方法不仅能给予学生一定压力与动力,还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刑法分则教学要把握好教学重难点,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实践创新、改善当前课堂教学的尴尬现状,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更好地培养、锻炼、提升学生解决刑法个案定罪量刑问题的能力,为实现高素质专业司法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支持。

法理学重点篇4

关键词:高三物理;复习;学生;掌握理解

一、系统复习,重点突出

针对高三复习,我们必须对高考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吃透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原因有如下几点:

1、各章各节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一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会影响到其它知识的掌握。

2、高考重视综合能力的考查,高考试题知识覆盖面广。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要综合地运用多个知识。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各个部分都会考查到

3、对一些非重点知识也必须复习能力是在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和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高考试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是结合进行的,一道试题既对知识进行考查,同时又考查了一种或几种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全面复习知识,不得遗漏。

4、从高考试卷中每题所占分值上看。由于在综合考试中,物理题数减少了,所以各题的分值增加了。特别是对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这些非重点内容,在选择题均会出现,不能留下知识死角。否则就会造成严重失分。

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应该对全部考试内容进行认真复习,不能心存侥幸,搞猜题押宝,不要认为不是重点内容就不会考,生疏、冷僻的知识就不会考,应该扎扎实实地全面复习。

进行全面复习但并不等于要平均时间,对所有知识都要在课堂上详讲细讲。应重点、热点知识突出,对这些内容要细讲深究,力求通透和熟练;对非重点知识和冷点知识,可以少化时间:或点到为止,要正确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小台阶低起点,重视基础

重视基础知识,就是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原因有三个。

1、越是基础的东西越有用。

越是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具有越大的包容性,是解题基本出发点,是对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宽广。从基本概念和规律出发,往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2、高考题中基础知识的考察占一定的比例。

往年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中、低档题约占80%,难题约占20%。历年高考试题均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中、低档题考的都是基本知识部分。综观往年的高考试题,其中的选择题,几乎都是基本题。因此在复习中,不应把宝贵的时间都化在解难题上,而应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3、一些难题,往往是多个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

基础知识熟练了,这样就很容易化难为易,小台阶低起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避免知识结构欠缺,出现漏洞。

三、注重运用,提炼方法

在复习中,除要认真复习知识外,还要注重对各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掌握。在高一、高二时,主要是学习知识,高三阶段主要是解题。从这个角度讲,在高三复习中,形成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习中用到的各种物理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能适用于整个物理的研究和学习的方法,是物理思想方法。如假说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效法等。对于各个具体领域,又有适用于这一领域的基本方法。如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运动情况分析和受力情况分析;选用规律列出方程;解方程。还有针对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叫做解决这类问题的特殊方法。如物体平衡的三力共点法等。对于最高层次的物理思想方法,只能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掌握。

物理学科的基本方法,要在学习物理时,通过对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来体会和形成。因为从本质上讲,方法总是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本身就包含有方法的因素。例如几何光学,它的最基本概念是光线,这就决定了用几何的知识研究光的传播的基本方法。解决几何光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作出光路图,然后用几何的知识进行研究。

物理问题所用的特殊方法,本质上就是物理知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的推论。这些推论,只有在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的探究中得到时,才具有方法意义。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让学生掌握一些物理思想方法是重要的,但从大整体提高复习质量来说,掌握各部分知识应用的基本方法更重要,至于特殊方法,正如上面已经说到,只有在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的探究中得到时,才具有方法意义。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传授自己总结的各种能巧妙、简捷地解决特定问题的特殊方法,同时也要重视基本方法的教学。用特殊方法解题虽然简便,但适用范围狭窄,而基本方法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特殊方法有个体适用性的特点,一种特殊方法,有些人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另一些人可能感觉到不好理解,较难接受这种方法。相反,基本方法由知识本身决定,能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所以,在复习教学中,应该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特殊方法。

四、典型探究,发展能力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其能力考查自然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高考命题逐步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考试大纲指出,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概括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在复习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而不能让学生只听教师讲解怎样分析解决问题。听讲这种活动只能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听讲的能力,记忆能力,使学生只能解决已见到过的问题。而培养不起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学生没有能力解决没有见过的问题。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有效克服内容多时间紧的矛盾,有效方法在于选择在知识上具有基础性、基本性、关键性,在方法上讲具有重要性和广泛适用性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这种探究,获得对重要知识的深刻理解——使知识能迁移到新情景中;形成解题方法——能解决同类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解决更多的未见到过的问题。所以,典型探究学习是高质量的学习,它旨在通过提高学习质量,达到了在更高水平上的量的突破。

经过混沌、探索、疑虑、得到结果,对结果的惊奇、产生感悟、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索,这样一系列充满艰辛的探究过程,学生自己得到了用动能定理更简便地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由于这一方法是与实际探索相联系的,学生对于什么样的问题用动能定理求解方便,用动能定理求解时如何灵活地选择初、末状态就都有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物理室 高一物理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 物理室 高二物理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 物理室 高三物理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法理学重点篇5

一、说大纲

大纲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要体现“三维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矛盾的客观性原理和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着重理解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

点论。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继续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的教育;从哲学角度进行加深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和进行全面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教育。

二、说教材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题主要通过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地位及关系的讲述,得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结论。本框题内容在辩证法系列内容以及全书架构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教学重点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对待矛盾的科学态度。确定依据:从理论上讲,第一,本框题的中心是正确对待矛盾,怎样对待矛盾主要是一个态度问题。第二,没有正确的态度,也就谈不到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矛盾,也就是说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坚持两点论。要教育学生坚持两点论看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科学态度。从实际上看,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没有掌握分析矛盾的科学态度。学生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思想,总希望自己的周围没有矛盾,经常回避和掩盖矛盾。

2.教学难点

对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理解及对两点论的运用。确定的依据: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因为两点论和一点论是哲学上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是对看问题时具体地看两点和一点的概括和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有时容易产生偏差,可能导致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矛盾。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怎样将抽象的理论用通俗的哲学语言分析清楚,是比较难做到的。所以这个问题不论是学生理解还是教师教学都是难点。

3.在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和突破上,我通过多年的经验给学生总结了比较全面的关键词语,通过这些词语可以快速地进行判断,省时省力。比如,关于主要矛盾的关键词、俗语有:主要、重要、首要、关键、中心、重心、核心、突破口、第一要务、统筹兼顾、集中力量做……主张“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以及“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的工作方法。

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关键词、俗语有:

主流、方向、大局、大体、优势、实质、总体、主体、优点与缺点问题、机遇与挑战问题、一国两制问题、所有制问题、双刃剑问题、利弊问题等。

三、说教法

本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思想,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由“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规律,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我采取的是典型分析法和问题引申法进行教学的,比如在讲主要矛盾问题方面,我引用了解放战争时期,全国战局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为什么选在锦州这个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在讲矛盾主要方面问题上,我认真分析了每个学生的优点与缺点。我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讲座、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同时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加深了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对于难点,我主要采取正反对比、例证说明和对话启发法进行教学。对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理解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讲授过程中加以正反对比说明,并以图表作总结,这样一目了然。对于怎样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主要采取对话启发法,启发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在这一问题中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化难为易,有利于突出

难点。

四、说学生

高二学生思想活跃,善于关注社会和生活,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在讲授本课时,贯彻“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分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共赢”的学习方式,为此,我重视给学生创造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思考评价、分析归纳、总结反思,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活跃中领悟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五、说训练

法理学重点篇6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高中物理教学 运用原则

运用方法

问题教学法是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问”来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问题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简而言之,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以问题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要点,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体现了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理念,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育观念,这种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与探索的平台。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问题教学法不能随心所欲地运用,它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滥用问题教学法,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问题教学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原则,在原则指引下使问题教学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紧扣教学知识点原则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点。那么,运用问题教学法的首要原则就是提出的问题应紧扣教学知识点。问题的设置是为教学服务的,脱离了教学知识点的问题就是无效的。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一物理“质点、位移、时间”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质点、位移和时间的概念。在学习“质点”内容时,要在导入环节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并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以下问题:(1)从教材的插图中你能找到哪些关于机械运动的内容?(2)仔细想一想,这样做能否知道汽车的运动方向?(3)从插图中你还观察到了哪些与我们教学有关的内容?(4)你认为很多汽车都看不到的原因是什么?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质点、位移、时间这三个知识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地理解什么叫质点、位移、时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这样的提问就是有效的。同样是上面的教学内容,我曾听其他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1)我们在初中已学过一些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你还记得哪些内容?(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3)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是什么?运用旧知识来做教学导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如果旧知识不能为新知识服务,便是无用的。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旧知识而进行的,教师让学生讨论十多分钟也没有引入知识点。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质点、位移、时间的概念,而不是复习匀速直线运动。很显然,这位教师的做法就本末倒置了,没有紧扣教学知识点而提问,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应紧扣教学知识点。

2.遵循问题层次性原则

每名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与水平也不同。有的学生物理基础好,其学习水平就高;有的学生物理基础差,其学习水平就低。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这个层次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层次性;另一方面是所提问题的层次性。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总是抱怨学生“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答不出来。”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就是不理解知识点。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去甚远。学生因缺乏相应的学习经验,而无法理解问题的意思,也就无法解决问题。仍以“质点”为例,如“研究一支粉笔被抛出去后它的整个运动轨迹是怎样的”,这支粉笔可以看作质点。”该问题涉及质点的判断条件内容。如果提问的对象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自然能很快地回答出来,但如果是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他们就回答不出来了。由此说明,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提出有层次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基础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灵活问题。例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力”中“弹力”的问题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什么叫作弹力?(2)压力、重力、支持力都是弹力,这个说法正确吗?(3)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有关“弹力”的例子吗?这些问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注重问题预设与生成原则

问题预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要提出的问题。问题生成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开展探究问题的一个过程。从学生角度所捕获的问题往往比教师预设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在以往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了问题的预设而忽视了问题的生成。其实问题的预设和生成是统一的,开展问题教学既需要问题的预设也需要问题的生成,两者是互补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问题生成,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生成氛围,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可以给课堂“留白”,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设计,激励学生自己生成问题。例如,在学习“超重与失重”内容时,我在引入环节播放了一段我国宇航员景海鹏等人在神舟九号上的生活视频,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开始议论纷纷,这时我引出了失重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关于失重,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大家可以大胆地想象,把想知道的有关失重的问题都提出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天马行空,有的学生问:“超重等于失重吗?”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不会像宇航员一样飘起来?”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宇航员要穿那么多的衣服?”有的学生问:“失重是什么感觉?”我从中挑选了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寻找答案。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对失重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刻,教学效果也比教师自己提问要好得多。因此,运用问题教学法还要注重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原则。

4.重视问题开放性原则

高中物理是一门具有探究性的学科,教师在提问时还应注意到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应通过问题,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成为问题解决的探究者。高中物理课堂应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只有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在复习“电阻”相关知识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某种用电器的额定电压为12 V,额定电流为0.2 A,现在要给这个用电器供电,用的是内阻为2 Ω、电动势为3 V的一组干电池。假设这些干电池可以输出的电流大于0.1 A,请问这组干电池需要怎样连接?很显然,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有很多种,答案并不唯一。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思维会变得更加开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因此,运用问题教学法需注意开放性原则。

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的提问只注重学生给出的答案;而问题教学法则不同,它注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点的探究。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通过问题教学法,使物理课堂教学走向多边互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可以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导入时运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那些过于直白的导入已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如果采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是运用了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学生无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物理问题时,就会在强烈好奇心的推动下对新知识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这个知识点时,我运用了问题导入:“某地发生了地震,此时一架搭载救助物资的飞机正水平飞向指定的物资投放地点――某学校操场。请问怎样才能将救助的物资准确地投放到这个操场里?是直接在操场的正上方投,还是距离操场一段距离时投?”这个问题,学生在电视里常见,但生活中却不常见,学生无法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答,因此只能凭感觉来判断。有的学生认为前者的做法正确,有的学生认为后者的做法正确。当学生在进行讨论时,我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能够带着问题和疑问快速地融入课堂。

2.教学时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高中物理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匀速直线运动、力等知识点,其内容都非常抽象,有些实验现象也是人的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如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是物理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运用问题教学法,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入手来设计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从而真正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知识点的重难点之一是:理解力和运动之间存在的关系。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只能背诵其表面文字。为此,我将它转化成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相信大家都坐过公交车,经常会遇到司机急刹车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在急刹车时汽车仍会向前行驶一段距离,这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学生能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设置问题,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逐渐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总结时运用问题教学法,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堂的总结环节也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点的总结,更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开拓学生视野的好时机。在进行课堂总结时,如果运用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的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由课内转向课外。例如,在学习完“重力”这个知识点后,我在总结环节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运动,如走路、跑步,等到了学校还要做操,但不管我们怎么运动,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这是我们今天学过的什么力在作用呢?我们生活中如果没有了这种力,会产生什么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重新复习了“重力”概念,而且还体验到了“失重”。在复习和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所谓“问题”,就是“有疑问,要解答”,它因探索需求而起,又因发现未知而存在,故对学生的发现能力、思考能力、求证能力等都有着极其显著的推动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高中物理教学来讲,采用问题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善用问题教学法,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李明.问题教学法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法理学重点篇7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和探索国家行政机关或公共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行政改革的不断深人推进,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行政管理学要不断深化对政府管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逐步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因此,该课程的研究内容要立足我国的国情,深人研究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特别是要全面总结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因为课程的教学时数在大多数学校的安排是48课时或是64课时。在这非常有限的时间段里,要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一一介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一)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大胆地引进西方先进的行政管理理论,立足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对西方行政管理思想进行合理性的评价,加强对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中国行政生态的适应性分析。实践表明,坚持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格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前提。

2.坚持学科建设的规范性原则。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以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有其特定的范畴和方法体系。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遵循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逻辑,要注意其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规律性,要注意其基本理论问题和内容的教学,要注意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其所固有的规律性。

3.理论教学一定要和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行政管理学“贵在实用”,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和行政管理实践结合得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这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答案,提炼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行政理论去分析当前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还要教会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具体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学科内容的调整和完善。根据上面的原则,我们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作了一系列的调整。从学科体系上看,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行政环境、政府职能、行政组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行政领导、行政权力、行政信息、行政决策、公共财政、行政伦理、政府公关关系、行政监督、公共危机管理、政府绩效管理与行政改革等。在这些基本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我们管理、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政策、政治治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这样,一方面补充了学生在行政管理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让学生对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把握;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理论深度,让他们对政府管理的规律有了更深刻透彻的把握。

2.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在时间的把握上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主要涉及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重点问题也就是行政管理的教学内容或学科中的重点问题。这就要很好地把握每个章节中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时间安排恰当。最好在每次授课时均有个重点,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每一次课的内容。难点问题包括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难点和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对于理论体系中的难点问题要举一反三,深刻论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难点,要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政府职能这一章,不仅是整本教材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理解的难点章节之一,是学习行政组织、行政领导、政府绩效管理行政改革的内容基础。这一章节中,重点依次是政府职能基本内容、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历史演变、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其中最难的就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上的难点,其实也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结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要多花时间,灵活交叉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授课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增加行政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即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突出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举措,以及现实行政管理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在政府职能这一章节中,根据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我们都会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增加相关的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内容。在行政组织这一章节中,目前大部分的教材中没有较好地介绍大部制改革的内容,较好的是在教材中提及了大部制这一个名词(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第四版,最后一章提及了大部制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用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对我国大部制改革作一番分析。这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让学生探讨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利弊、难点、改革的措施等,真正让学生把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我国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结合起来。在行政领导这一章节中,增加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这一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领导干部选拔的方式,也让他们明白了领导干部选拔的程序、透明性、必要性,等等。另外在这一章节中,也可以适当增加行政问责制的相关知识内容。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节中,补充在我国现行的一种政府工作人员的用人制度,即政府雇员制。在政府公共关系这一章节中,补充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内容。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适当地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关注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另外,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行政管理学不是一门静止的学科,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会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观点涌现。该课程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授课内容要尽可能地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保持教学内容与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变化同步,使教学内容常新。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行政管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认识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学科体系和范式架构,了解基础的行政管理规律,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我国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以后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改进传统的讲授法,提升教学效果

行政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好的教学法就是讲授法。这也是我们当前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相结合进行。所以讲授法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讲授法,并不是“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法。而是一种积极的讲授法。首先,要讲清楚。对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原则、理论要讲解、论证清楚,条理要清晰,分析要全面,逻辑思维要周密。其次,要趣味、生动形象。行政管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死板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要旁征博引、深人浅出、举一反三,紧密结合古今中外行政管理的实践,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再次,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激情,语言要生动形象,做到抑扬顿挫,引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徜徉在行政管理学知识的海洋中。在这里,作为教师还要注意非语言行为,增强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最后,要有启发性。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输人给学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这种积极的讲授法,有助于改变过去的那种被动式的吸收知识的情况,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二)灵活运用专题式教学法

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与行政管理现实结合较紧密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专题式授课法进行教学。专题式教学,能在某一问题上不断深人探讨下去,使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和深化,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及时了解行政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更是提升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解决教学中难点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专题式教学法要求老师在讲授某一专题前,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思考有关现实问题。根据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专题:当前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及路径依赖分析;我国当前从事行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行政监督制度有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等。行政管理学中能运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过多地采用。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是现在众多课程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适宜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另外,本科生甚至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没有任何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对他们来说,行政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太抽象了,很难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弥补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事实上,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章节都可以有一个到两个案例,案例不宜多,在于精、新、有代表性。最好是和行政管理理论上相关的当前行政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一些案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分析当前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让他们能把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收集行政案例,如果有老师亲身经历的案例就更好。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是引领者,尽量调动学生分析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案例分析完了后,要编写行政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在案例分析完了后,再梳理案例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采用课堂式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在行政管理的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在讲解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可针对一个讨论主题,发表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整个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宜过多安排讨论课,大概在4次左右为宜。在正式的讨论课之前,首先老师应该精心选择讨论的主题。讨论的主题,可以是行政管理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是针对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某一现象、某个事例或案例。其次学生要有充分的准备。老师应该把讨论主题布置给学生,提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问题,做好相关的准备。讨论课时,学生为主体,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人讨论主题,不偏离讨论主题,注意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于讨论的主题的认识能够达到一个更深刻的层面,对于讨论的主题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角色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采用的,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交叉运用。比如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往往会运用到课堂式讨论教学法,在专题授课时,会交叉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和课堂式讨论法。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并不是很刻板和僵化的。

总之,我们在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所做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实施的效果看,确实极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

行政管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好地提升了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必要的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素养。

法理学重点篇8

 

一、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高校办学质量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关系密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教高〔2012〕5号),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见,高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旨归。“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1]从实然的角度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乎高校形象和声誉,关乎外界认可度,深刻影响一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虽需系统合力,但主要仰赖高校课堂教学的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能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最为有力的保障,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坚持宏观导向设计与微观践行相结合,在操作层面上不断寻求具体教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优化实为高校教师之致力面向。实现本科课程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提高,理应作为提升本科办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高校内涵建设的具体落实环节,成为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精力集中点和重要关注点。

 

二、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的特殊性

 

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就法学十六门核心课程而言,公安院校侧重于与公安业务密切联系的法学课程,包括刑法学、行政法学、刑诉法学等,不重视民商事法学课程。目前,一些公安院校将法理学、宪法学等法学理论课程置于点缀和配角的地位,表现出很大的选择性,有的院校仅在法理学、宪法学课程中选择其一,有的院校即使同时开设了这两门课程但学时却有大幅度的削减。考察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的现状,其至少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特色教材。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教材,内容较多且抽象,缺少公安特色。以法理学课程为例,现有教科书基本包括法的本体论、法的关联论、法的价值论、法的历史发展、法的运行论等五大部分内容,涉及很多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于初接触法的大一新生而言,枯燥性、陌生性不言而喻,又因其缺乏公安特色,学生难以感知到学习法理学对于未来执法的意义,从而学习兴趣不高。在教材缺少公安特色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公安业务知识,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授课教师化繁为简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学内容及其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上有不同的理解,这难以保证学生面向未来公安执法掌握必备的法理知识,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2)课时不充足。普通高校法学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基本上在60个左右,而在公安院校采用同样的教材其课时量甚至不足30学时,严重“缩水”的教学课时成为掣肘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有限的学时必然要求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区分讲授内容和自学部分,对教材体系进行再创造。有限的学时也严重制约着一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能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囿于缺乏充足的学时作保证而难以有效施展。

 

综上,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囿于使用“普适性”的教材,教学内容冗繁但教学课时有限,在这一矛盾前提下,为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授课教师不应止于备教材、备教法,不应满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简单突破,还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做出系统规划和科学选择,尽可能为学生呈现相对完整的法学理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突破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全面养成的障碍。

 

三、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价值

 

(一)教学设计概念的厘定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当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2]32。教学设计意在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各要素,形成教学程序的优化组合,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教学设计虽然大体属于课堂教学之前的行为,但它不等于备教材、备教法等备课行为,也不同于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3]237。教学设计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在内的系统优化和整合,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超越了传统的专注教材教法等备课活动的范畴,它关注教学的统筹安排,不仅包括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与突破,而且包括教学环节的有序把握、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教学策略的精致设计、教学语言的渲染等。从现有教学实践看,效果突出的教学必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师尤其注重通过尽善尽美的教学设计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有序地开展。

 

(二)教学设计对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的作用“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经验和环境。”“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蓝图。”可见,有效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有关技能的生成,是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依托,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质量是公安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公安院校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公安法学理论课教学内容枯燥抽象,缺少公安特色,且设置的教学课时一般较少,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必须寻求一种具有系统性、艺术性、高层次性、高涵盖性的教学设计,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备教材、备教法。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解决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课时严重不足等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四、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总策略

 

公安法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坚持如下的总策略:第一,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第二,应立足实际,面向公安执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其保持长期主动学习的兴趣;第三,应依据系统科学理念优化配置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要素,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第四,应关注教学用语的专业性和凝练性,科学有效地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

 

从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与反馈四个环节。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理论,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传统课程教学较为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技能和情感目标的达致。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尤其不能回避能力和情感目标,不能单纯地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旨归,不能简单地专注于教材内容的注释。本科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外化更是对学以致用能力及法治素养的彰显,只有培养的人才在执法办案实践中显现出娴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良好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公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被社会各界认可。故此,公安本科教育应更加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体到公安法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其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必须注重知识运用能力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未来执法中以坚定不移的法律精神和法治思维为指导,将法学知i只运用于个案之中。教师在通览、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恰当界定课程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尤其要注意技能和情感目标的设计。以法理学中“法的价值”内容为例,教学目标至少可以设计为:理解法的价值冲突的解决机制,提高运用法的价值理论分析和解决个案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有关法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理念。

 

2.教学内容的设计

 

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过程。目前,公安法学理论课的一些教材逻辑性不强、理论性过高、内容体系不尽合理,甚至存在知识点重复或衔接不畅、用语艰涩难懂等问题,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必须在厘清教材内容脉络、理顺知识体系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可以根据设计预期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次序,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的多寡、详略、引申或忽略等,做到详略和逻辑衔接得当。例如,可将“法的历史发展”部分的内容调整至“法的本体论”部分,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学时不足的问题,又能兼顾公安院校的特色。

 

3.教学策略的设计

 

一节课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引人什么样的案例、事例,多媒体课件中是否插人音视频,等等,都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重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精神。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触动并促使其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一个精心引入的案例对问题的说明可能甚于教师数十分钟的理论讲述。为讲好一次课,教学用语的夸张与幽默、教学课件的简明性与视觉冲击力等都要经过认真谋划,反复推敲。

 

4.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的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了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是否科学合理,以便及时改进教学。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的具体措施和形式很多,如课堂提问、课堂习题巩固、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疑难问题的必要延伸等,教师可结合教学时间、知识特性、教学目标等合理设计教学评价方式,并尽可能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以保证反馈信息的全面性。自我评价也是重要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在一次课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自我感觉,及时修正、调整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使教学设计方案更加完善。

 

上一篇:司法改革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空气治理的必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