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10 03:36:10

法理学教学

法理学教学篇1

法理学是我国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法学本科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一,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属于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法学体系中,法理学是最为主要的理论法学,同时也是其他部门法学的基石,法理学构成了整个法学的基础理论、一般理论及方法论。在法学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当中,法理学是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统领着法学的教学,既是法学的入门课程,又高于部门法学,是整个法学体系中理论集大成者。[1]无论是教育部的规定,还是各个学校法学专业课程的设置,都赋予了法理学学科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并未能达到其预期的教学目的,而是长期存在着两难境地——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作为教授法理学课程的教师而言,法理学艰深枯燥、不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接受一方的学生而言,法理学既抽象难懂,又不能解决现论文联盟实问题。笔者认为,法理学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缓解抽象、一般的理论与具体、现实法律问题的紧张关系,换言之,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适度平衡是法理学教学的关键。而要实现二者的平衡,首先要深刻认识法理学教学的理念,只有对法理学教学的理念有了深刻而又准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平衡法理学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

一、 法理学教学的理念

较之于民法、刑法等具体的部门法教学而言,法理学涉及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和制度,是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说明法学的根本问题。法理学研究的不是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案件如何审理,程序如何进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如何分配,等等,它所关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问题。而对这些原理性问题的分析,就充分体现了法理学的理论性和思维性。同时,法理学不是对某个具体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的具体介绍,其关涉的是法律制度和法律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和哲学基础,因此法理学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正如美国当代著名法理学家德沃金所说:“法律的一般理论肯定是抽象的,因为它们旨在阐释法律实践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结构,而不是法律实践的某一具体方面或具体部分”。[2]正因为法理学具有理论性、概括性、抽象性等特点,因此,法理学教学与其他刑法学、民法学等应用法学学科的教学是有显著区别的,后者注重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是法律适用方面的问题,而法理学则侧重于一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一种法律精神的培养,其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为初学者敷陈法律原理;训练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实践能力;培养法律职业者的见识、修养与境界,促进法律职业者的人文关怀与哲学态度。[3]由此可见,法理学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法律现象、法律原理或者法律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法律精神的培养和法律人格的锻造,这才是法理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也就是法理学教学的理念。法理学教学的理念作为法理学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对法理学教学的成败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每个法理学的教学人员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了法理学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并践行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才有可能实现法学教育的目的,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为什么要强调法理学教学的理念

之所以要重提法理学教学的理念是因为近几年来我国的法律职业化趋势导致法学教育中重实践轻理论以及对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轻视。法律职业是指与法律有关的工作,从狭义上来讲主要是指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所从事的职业,广义上也包括警察、公证员、法律顾问、法学教师等法律工作者。法官、律师、检察官、法律顾问等法律工作者共同构成了法律职业共同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我国自2002年起开始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法律工作职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要求法律职业者不能仅仅纸上谈兵,而是要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大学阶段的法学教育可以说是对法律职业者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并应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和评价,成为社会对法学毕业生的评价,进而成为对法学院的评价。而评价的标准是看其是否适应市场的导向。对于培养未来司法专业人员的大学法学院来说,不能不考虑这种职业市场的导向。[4]在我国,职业市场导向促使有些院校将法学本科教育定位为司法考试服务,并将国家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来衡量法学教育质量的优劣,也就是以职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制定培养方案的决定性因素。这样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了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应用法学学科的地位,因为其在司法考试中所占分值比重大,也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基础理论法学的法理学因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加上司法考试所占分值比重小,其学科地位进一步被弱化。同时,对于法律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本该在法理学教学中详细讲解和细细体味的,也因为法理学的弱势地位,而只是被草草带过,根本无法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正如德国当代法理学家魏德士教授所

转贴于论文联盟

言,“今天的法学教育被司法考试牵着鼻子走,它所培养出来的与其说是独立思考并具有判断能力的法学家,毋宁说是熟练适用法律的法律技术匠。”[5]这种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一方面是满足了市场经济对法律技术人才的源源不断的需求,但从法律职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宗旨而言,却无法塑造一个职业共同体的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法律职业人必须具有不同于大众的素质。一是技术理性,即法律职业人特有的只是体系与思维方式;二是维系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社会价值、信誉及尊严,而为其内部所传承的职业道德。二者共同构成法律职业人德才兼备的整体素质,缺一不可。[6]

三、法理学教学应该注重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道德的培养

法理学教学篇2

    [关键词]教学法  思维方式  实验能力  自学能力

    [Abstract]  teacher complies with overall point of view analytic mechanics part teaching material announce to the physics basic law, have a destin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thought quality, that the physics thinking ability strengthening a student cultivates one's ability to study

    independently is one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c mission , physics discipline requires that the

    knowledge that the student has in hand faces width especially , the relevance knowledge relating

    that is more , the student is all comparatively difficult to study and grasp. The teacher needs to

    [Keyword]  Physical mechanics, teaching method , mode of thinking , experiment ability , self-taught ability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对中、美两国学生进行一番比较后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大量的资料信息表明:中国基础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正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结出的苦果。临近21世纪,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物理教学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花大力气进行中、小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配套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学方法与措施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 ? 即边学边实验。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根据这一思想,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通过学习,学生们基本能较好的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但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和实验方面的准备)。对于实验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实验开始前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等。实验后,还必须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四>、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中学物理知识内容是物理学的初级层次.严格地讲,它的科学性、系统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它只是阐述了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严谨的物理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以力学、电学为重点.本文就力学部分的教学法谈点看法.

    二、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

    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揭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分析教材.

    <一>.力学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之一.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为经典力学的栋梁.现行教材的体系是先讲静力学,后讲运动学,最后讲动力学.把牛顿三定律按三、一、二的顺序安排,第三定律放在静力学中讲授.这种安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学习静力学时,有牛顿第三定律作准备知识,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有力的合成与分解作先行.通过静力学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力学问题都要涉及物体的受力分析,所以静力学教学是最重要的基础.

    <二>.物理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人脑的功能,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它过程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物理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的一般规律于物理学习、研究中所体现的具体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教材分析中掌握物理思维结构,就是要掌握怎样运用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推理、论证等)和思维的基本方法(比较、分类、鉴别、分析、综合、归纳、证明、反驳等)以便能更好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章“力”要重点讲清三种力产生的条件及力的大小和方向,为物体受力分析做好准备.力的三要素,在初中已经讲过,对质点来说不会发生关于力的作用点的问题,而对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外,还跟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刚体概念,但所说的

    物体都是指刚体.力的作用点可以沿力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一点而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因此,与其说力的作用点是一个要素,还不如说力的作用线是一个要素.物体的平衡,用了“平衡”和“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等理想模型方法;“力的分解和合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用了理想模型(过程模型)的方法.高中教材以初中教材为基础,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在研究物体在一直线上的运动以后,立即研究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有关概念、规律和描述方法.运动学是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各章的必备知识.对平面运动的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用了经验归纳方法论.虽然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但由第一定律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就间接地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当今的实验已能近似地验证这个定律,例如用气垫导轨实验,运动物体——滑块在水平方向可以近似地认为不受力,因而它近似地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牛顿第一定律有可能得到更加严密的证明.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在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守恒这几章中,主要是用了推理的方法.如教材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借助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推导出来的.但应当明确一点,这是一条实验规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此规律能够相互推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动量定理出自于牛顿第二定律,又异于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的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它可以按过程始末状态处理物体的动量变化,而不必涉及过程的细节.如果只考虑两个物体的孤立体系,把牛顿第三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就得到作用前后的总动量不变.我们可以用实验进行检验,牛顿也正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

    “振动与波”一章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运用了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导出满足机械能和机械振动规律的新结论.

    <三>.数学是表达物理学规律最精确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材的教学方法、结构搞清楚,才能达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在“力”这一章中,重点解决什么是矢量和矢量的运算方法问题.对物理矢量必须透彻理解,掌握其数学运算法则——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对“代数和”与“矢量和”进行对比,体会矢量的质的差别,从而自觉地运用矢量运算法则.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中,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并研究质点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从数学角度分析这些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文字叙述、数学公式、函数图象等),再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

    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中,牛顿运动定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能进一步加深对静力学、运动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为顺利学习机械能和动量铺平道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只有以地球和相对地球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系才是适用的.教材由分析物体只受一个力产生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过渡到分析物体受几个力产生加速度,以及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从而概括出能适合各种情况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F=ma.在公式中,力与加速度都是矢量,故此式是一个矢量式.牛顿第二定律概括了力的独立性原理(或力的叠加原理),即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应等于每个力单独作用时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叠加——矢量和.在解题中,运用了正交分解法等基础知识.

    机械能和动量这两章是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讨论力的空间和时间积累效应,从而引出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等概念.功和能将矢量运算变成了代数运算.教材从力对物体做功引出动能和动量定理,研究了重力、弹力做功的特点,引出势能的概念,得出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最后,从一般的功能原理阐明功的本质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作为本章的总结.能的转换和守恒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在讨论动量定理时,应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是一个瞬时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应用它研究某一过程而不是研究某一瞬时,只有在t0时,才是相等的.实验是讲述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教材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不是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得出的,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理规律.而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没有具体给出,目的是避免学生只是死记公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应选用惯性系,物体的动量mv、速度v的大小和方向也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应特别注意计算同一系统中各部分的动量不能用不同的参照系.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它需要力学、圆周运动、运动图象等知识作基础.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是讲清波的关键.建立振动和波的联系与区别,是突破机械波教学难点的关键.

    二、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  培养学生智力因素

    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从物理学本身来看,它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例如功和能的概念及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又渗透在各个分科中.教学职能即要从人类知识的总汇中挑选最精华的,运用最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要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要重视知识的传授,离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下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谈几点体会。

    1、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乐学。在课重教学中注意情感交流。如果教师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兴趣引向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给课堂注入活力。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则意味着讲课必须照顾到中差生,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要尽量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的感性材料,且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有趣的生活语言用到课堂也有助于理解。例如初中讲串联电路的联法,可以说就象“头咬尾巴”,串联电路的特点就象是“一条江河流到底”.在流动过程中电流不减小,而能量减小,导致电压降低.这使学生对电压的实质育了初步的了解。

    2、搞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直观中获得”真知。课堂演示实验要目的明确,先交待清楚,要设置悬念,在实验中必须配以主动的讲解,形象的手势,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压缩空气引人仪实验为例,在做实验前简单交待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提出实验会产生什么结果?再以惊人的语调引起学生注意,在学生眼睛睁大的瞬间,迅速一压,一个明亮的火花引起一片惊叹。这时再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分组实验要注意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分组时,让中差生日成一组,激励他们独立完成实验,尽量多指导他们.使他们逐步提高动手能力,注意在实验中培养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要多组织一些课外兴趣活动,例如小论文,小制作、智力竞赛等,这有利于培养技能和创造性,如我们要求学生做弹簧称,天平、电铃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珍惜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表扬。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希望自己获得成功,得到表扬,学习上的成功喜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正反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适应学生智力的发展,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注意抓住“三个一”(第一次考试,第一次回答问题,第一次实验)的分寸,对学生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以肯定、表扬。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物理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4、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习的责任感。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单靠培养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要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习的责任感,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下来。运用课后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伟大的发现、科技新成就等,使学生既开阔了眼界,又受到了教育。例如爱迪生的生平就使一个学习习较差的同学深受感动。结合教学我还讲过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看了大江截流的现场直播,我不失时机的讲了工地上的大型运料车、计算机控制中心等设备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明白,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也将有新的飞跃,如果不认真学习,当个普通劳动看也不合格,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1、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在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

    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的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启发,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教材。

    2、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要画图。学生刚开始不易读懂课文,也不习惯这种学习方法,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耐心的加以引导。要要求学生整章节的阅读,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要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学生入门以后,再对他们提高要求。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谁是受力物体,浮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可能出现一些很严重的错误。例如通过欧姆定律推导出电阻R=U/I,这只是电阻的计算式,不能说电阻和电压成正比和电流成反比。同样密度ρ=m/v也不能说密度和质量成正比和体积成反比。因为在物理中有一些物理量只由其自身的因素决定,而和外界的因素无关。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写成“ρ铝<ρ钢<ρ铅”;又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同时还须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物理课本中还常有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竖直”、“状态”、“过程”“相对”“变化”等等,初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和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和了解。

    3、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在初二开始上物理课时,要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书,还要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了解的内容: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几个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 ③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带着问题学,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除此之外,在课前还需拟定一些预习提纲,用小黑板写好,挂在教室里,供他们预习时参考。如上《摩擦力》这一节课前列出以下提纲:①什么叫做摩擦力?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是否两个物体只要接触,就一定有摩擦力?②在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木块在木板上要做匀速运动?为什么由弹簧秤读出拉力,就知道了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了解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学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的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

    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特别是物理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宽,涉及的相关知识较多,学生学习和掌握都较难。毕业后学生肯定还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他们自己进一步的学习和解决,这就需要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训练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的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他们能在一生中不断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中华主编《中学生物理导读》07年第二期,安徽教育出版社

    2王强主编《当代中学生》06年第八期,黄山出版社

法理学教学篇3

【关键词】 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32-01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在新的课程背景下,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法并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显得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物理教学中,我们曾运用过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这些方法仍然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和可借鉴之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习惯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问题出发;忽视对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宰作用;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不重视学生的合作互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又出现了如主题活动、对话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性教学、体验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或方法。这时,选择与创新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极为重要了。

怎样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并具体落实在课堂中?首先,教师要落实并深化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底蕴和教学艺术;再者,教师要很好地理解并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科学地处理教材;最后,老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和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本着以下的原则:

1 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学习方式成为必然。老师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状态,掌握和分析学生的需要,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活动。我曾听过一节习题课,完成一张非常基础的卷子,老师面面俱到将所有的习题全部都说完一遍答案(当然也有部分题教师也进行了解释),仅有几个同学在应和着老师,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什么反应,不知他们是否在听,听的如何,老师是全然不顾,只是一直向前讲。可以说这节课老师没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动力调动起来,更忽视做为主体的学生的感受。所以,能力稍差的学生没有兴致,而稍好的一些学生也没有能通过习题的讲解使知识得以迁移,能力得以提高,教学效果显然差强人意。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生动的物理情景和和谐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原动力。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尽量找到学生能轻松接受知识的切入点。此外,还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通过游戏、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媒体展示等多种活动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达到学以致用。

在《磁现象》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利用现在的魔术热,课堂开场就给同学们变一个不用手拿就可以将水杯子(搪瓷的)带起来的小魔术,抓住学生的好奇之心从而将学生带进课堂情境之中。教学过程还可以带一些学生身边的与磁体有关的小物件,设计学生探究磁体的南北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寓教于乐,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感受到知识的乐趣。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指出: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所以说,良好的课堂气氛不是鸦雀无声,而应该是充满笑声、充满着神奇和快乐。

3 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创造性的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物理课程特别重视学生的实验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本中大多数实验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信息、评估与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教师在实验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后的反思,也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

在讲授《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我故意把各组灯泡的规格换成不一样的,有的小组两个灯泡的规格相同,有的小组两个灯泡的规格不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相等;(2)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的2倍;(3)串联电路各部份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

提出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不同组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实验中我们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对以上三种结论进行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出:为了防止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需要多次实验,反复论证结论是否可靠。

本节在探究实验中,我利用了问题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找到一个很好的发展学生能力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法理学教学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 教学

一、突出主体,加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发展学生的形式思维,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强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和自觉性,把学生看成是对教学环境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主体。

在同一年级学习的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心理能力差异并不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中心在于自我,它不能由外部作用来代替。教师要充分运用教科书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利条件,鼓励学生自己看书,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做实验,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交谈、对话、辩论(同化),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联系在一起, 促使概念的“内化”。在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找出自己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顺应)。

二、多问细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

课本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学好物理的核心问题是掌握课本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但是,许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能熟练地记住定律、概念、公式等就等于掌握了课本知识,反而不重视阅读课本,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大量的资科和参考书上,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导致一看就会,但一做就错,这样的学习是极其有害的。教学中只有及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多质疑、多释疑,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才能得以稳步提高。阅读课本,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形式思维的重要手段。

1、课前阅读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同时找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更能有的放矢,集中精力突破重点、攻克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课前阅读,教师可根椐教学内容,列出阅读提纲。如:①什么叫惯性?②哪些物体具有惯性?③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④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⑤静止物体的惯性和运动物体的惯性各有什么异同?⑥同一物体是静止时惯性大还是运动时惯性大等等。

2、课堂阅读 针对地区的学生,汉语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讲解前,要让学生熟读下本节的重点内容,再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的内容,不轻易放过一个疑点,并对重要内容及关键字、词、句、段落等用符号标记,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如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要抓住“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或”、“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概括推理出来的”等,鼓励学生精读细抠,若遇疑难,必弄清其究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多思细比,找出差异,掌握本质

物理知识本身既有相近之处, 又有不同特点,如不加以区分比较,就很容易混淆,甚至张冠李戴。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和联系,达到掌握知识的本质的目的。

1、同课本中相近内容作比较 如“误差”与“错误”都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不符,但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在测量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和方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2、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比较 如物质密度公式ρ=m/v和欧姆定律I=U/R及其推导式R=U/I等具有数学中的比例形式。但从物理意义上讲,I与U、R具有比例关系,而R与U、I,ρ与m、v却不具有比例关系,因此绝不能未弄清公式意义而乱套用公式。

引导学生作比较,并经常使用图表及知识网络等形式把相近的物理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内在区别与联系,既增强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勤实验、善观察,突出物理过程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与实验是学习、研究物理最基本的方法,物理新教材中,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但由于受条件限制,目前考试中的实验题仍主要采用笔答形式,容易造成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仅仅背下各种实验的答案,平时反而不认真做实验,甚至不做实验。但是,在各种考试中,命题人总是力图使那些平时亲手做实验并认真观察记录的人才能考出好成绩。因此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决不能简单地“老师做,学生看”,不能只记住实验结论,而要教给学生好的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把握实验全过程。

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研究性、探索性小实验等。对于演示实验,一定要在实验之前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包括实验选用了哪些器材、如可安装、如何实验、有什么条件、要观察什么、会发现什么规律等,这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的基础。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则一定要手脑结合,弄清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及规格性能,并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共同研究,然后分工协作,做好操作、记录,决不袖手旁观。课后做一些研究性、探索性小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动手、动脑、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有时还会有新的发现。

五、巧记善忆,牢固地掌握知识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有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物理符号、术语等都需要记忆,否则就根本不可能学好物理,因此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重点问题重点讲,画龙点睛,语言精炼、条理鲜明、归纳概括准确,又要指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不同识记途径,如规律性识记、理解性识记、条理性识记、归类性识记、重复性识记等,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1、理解透彻才记得牢 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特别是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规律,分析类比后加以记忆。如音调与响度。

2、语言简炼才记得快 大家知道,顺口的诗句很容易被人记住,教学中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理出要点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电流表、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用“压并流串、不超量程、电流正入负出、电流表绝不跨接电源两极”这样简短的话便可总结出来。

法理学教学篇5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会相信老师所讲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自然就对教师的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反之,学生不喜欢这位老师,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教的课感兴趣是很困难的,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与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学习环境。

二、实施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把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把书本中看不见抽象的东西联系实物,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就不会对物理产生恐惧,而是产生兴趣。因此,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趣的物理现象,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并不是无味的,是十分有趣的。

1.通过趣味物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有趣、形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入各种实验,进行直观性教学,使学生直观地接受事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趣味故事

在讲到牛顿定理时,可以讲牛顿一生对物理学的贡献。如:力的单位为什么是牛顿?这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在现实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与物理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故事,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会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并且在他们的记忆里创造一些联想,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是有效的。例如电流的单位“安培”、电功率的单位“瓦特”等的来历。

教学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迫,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物理相关的实验和故事,把物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将理论与实验、生活相联系

理论与实验脱节,从而认为物理学科抽象,是学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因此,我把物理知识跟学生经常碰到的各种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索知识,开发潜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1.在实验室感受实验带来的趣味

伽利略说过:“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因此,“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所以,我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增加了课前体验活动,让学生从“活动”开始,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先行而后知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身感受。

2.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果

我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测量导体的电阻实验中让学生猜,导体的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立马想到的是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还有的学生认为与导体的本身有关。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以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把自己的证实过程向同学解说,大家共同进行讨论,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使自己的思维更趋于合理化。理论和实验结果比较,老师解说产生差距的原因。

四、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灵魂所在。所以在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习惯用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笔者认为采用以下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性提问法

应用提问的方法,提出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寻求知识、分析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提问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一些口头禅,因为这样的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作用不大,应积极采用“你有什么看法”“有哪些观点”的提问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开放性问题法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多层次、多角度、多答案的练习题让学生去思考,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模式,使学生充分发挥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逆向思维法

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避免习惯性思维的禁锢,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主动发现和构建新知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法理学教学篇6

字理识字教学法内容丰富,操作性强。为便于教师根据汉字不同的构形特点和造字方法采用相宜的教学方法,笔者简要介绍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三种字理识字教学方法。

1.图文并茂,形象法

象形,是最早的汉字造字方法,它是用描摹事物状的方法来造字。因此,象形字的教学应该根据字的特点来进行,即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字形、字义与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如“日”字教学,先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形体,像太阳形,像太阳的圆形,里面的一点象太阳里的黑斑(有的说像太阳里的光);再讲解由到日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演变为,拉长为一: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学生理解了“日”字的形义联系,便会掌握“日”字的构形原理。

图文并茂,形象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掌握象形字的形、义、音,又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编制字谜,联想法

汉字繁难的笔画、复杂的结构给小学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应该看到,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制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字谜是用暗示字义或描摹汉字形体特征的方法为谜面,以文字为谜底的一种谜语。它分为两类型:

(1)揭示汉字形体的字谜。乖:乘人不备(拆字法)。俄:先人后己。化:华北。乃:后起之秀(特指法)。更:与人方便。今:用心读书(反拼法)。碍:砸左边,得右边(拆拼法)。券:拳头对刀(移位拼字法)。翠:刘邦闻之喜,刘备闻之悲(会意拼字法)。

(2)揭示汉字形体、暗示汉字意义的字谜。泛:分开水太少,合拢水太多。臭: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

我们从上述字谜可以知道制谜的两大要求:

(1)语言要求。谜面用字都是熟字,谜面用语都是人们所熟悉的词、成语、俗语以及语意完整的句子。这就是说,编制字谜这种识字教学法是根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或形义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通过丰富的联想,用熟字教生字,以“已知”解决“未知”。

(2)内容要求。谜面内容应体现以下“三性”:

思想性。谜面内容应做到观点正确,思想健康,这样的字谜才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益智性。猜谜本是一种智力游戏,它对开发儿童的智力有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制谜要有利于学生的猜谜,让学生根据谜面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运用推理、判断的方法,猜准谜底。

知识性。谜面虽小,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物事,社会现象等都可入谜。这样的字谜才能达到通过识字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之目的。

制谜要求告诉我们,编制既通俗、形象、简短,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和知识性的字谜,让学生猜,非常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形体或意义,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得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3.动作示范,示意法

汉语单音节动词中,有很多是表示人体动作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做示范动作,让学生从中领会动词的意义,掌握动词的构形特点。如睁、握字的教学:

张开两眼——睁(目字旁)

五指收拢——握(提手旁)

动作示范,示意法既可用于动词的词义教学和词形教学,又可用于动词的听写,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动词的词义和使用。

4、形近比较,辨异法

汉字从结构上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种类型。独体字是由点、横、竖、撇、捺、提等笔画组合而成,合体字则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组合而成。用这有限的笔画和偏旁组合成数万汉字,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形近字,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要解决这个困难,就要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区别形近字的异同,重点是辨“异”,即区分形近字的不同点。辨异可从字音、字义、笔画、构件、结构、构字和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

:字中间是“ ”,以“ ”为声符的形声字,韵母为an,如缓、暖、援、媛等字。

爱:字中间为“ ”,以爱为声符的形声字,音节是ai,如嗳、暧、嫒等字。

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寻同辨异,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规范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认读和使用。

5.部首表义,求同法

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辞书中有三大部首系统:一是形体部首系统,如一、|、乙等部首,它们一般与字义无关;二是形位型部首系统,如“叛”字中的八部和又部、“颖”字中的水部、“腾”字中的马部,它们有的与字义无关,有的与字义有关。三是形义型部首系统,它按字形分部,以表意的偏旁作部首(亦即按义分部)。因此,形义型部首系统是辞书中主要的部首系统,它最能体现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合体字,尤其在形声字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对同部首字的字义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部首都存在着表义的类属性,如引导学生分析着表义的类属性,如引导学生分析“顶”、“项”、“颈”、“额”、“颊”等字的意思,让学生认识页部的表义类属:从页的字,字义与人体肩部以上的部位有关;分析“儒”、“侠”、“俭”、“侈”、“仰”、“伏”等字的意思,认识人部的表义类属:从人的字,字义多与人的类别(儒、侠)、品性(俭、侈)、行为(仰、伏)等有关。

部首表义,求同法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部首的表义类属,加深学生对汉字据形知义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汉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望文生义的理解能力。

6.构件分解,形缀法

有的合体字尽管结构复杂,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应该认识到,陌生的合体字大都由熟悉的构件组合而成,合体字的形、义、音是由构件的组合关系来体现的,这就决定了合体字结构的可分性。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来教合体字: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合体字的形、义、音;再将合体字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构件的读音和意思;然后再将几个构件连缀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构件与合体字在音或义上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合体字。如“葬”字的教学过程:

葬:

A.葬字读zai,本指掩埋死人。

B.把葬字分解成(草)、死(尸体)、 (双手)三个构件。

C.将三个构件连缀起来理解葬字:手把尸体掩埋在草丛间。

构件分解,形缀法是一种化难为易、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构件与合体字的内在联系,从形体结构和造字方法这两方面掌握汉字的形、义、音。

7.意义合成,义缀法

意义合成是会意字的一种会意方法。这种会意字的特点是字义为各个构件义之和。因此,这种会意字的教学,教师应该先将字分解成几个构件,让学生了解各个构件意义,再将这些意义连缀起来,理解该字的意义,最后因义识形,让学生从构件和字的意义关系这个方面掌握该字的形体。如尖、卡字的教学:

尖:由小、大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上小下大的东西。

卡:由上、下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上不来、下不去,夹在中间。

意义合成,义缀法是从构件与字的意义联系这个角度,让学生掌握意义合成的会意字的意义和形体。

8.反义联系,辩证法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非常有趣的是,有些汉字的形体、意义和造字方法正充分体现了矛盾的这种同一性。

表示树根与树梢的“本”、“末”二字:杲字从日要革上,表示太阳东升,高过树梢;杳字从日在木下,表示太阳西沉,低于树梢。

上述两组汉字,造字方法相同,字形字义相反。教学时,我们可运用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用学习熟字的方法顺势迁移到生字的学习上,让学生掌握在形体和意义上构成反义关系的汉字,并从中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

法理学教学篇7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素质结构。药事管理学属交叉学科,是基于药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与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原理与方法,研究“药事”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1]。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涵盖面广、更新变化快、综合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教师不仅要认真组织好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法规教学,而且要不断汲取实践中的“活水”,认真优化授课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向学生传递最有价值的信息。一方面,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随着我国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药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修订完善,使得药事管理学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内容更新迟缓。比如,最新《药事管理学》(第五版)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的,其中有关“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内容都是2011年以前的标准。但是,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卫生部于2011年、2012年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1063中国药事2014年第28卷第10期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了抗菌药物的购用管理,加大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对综合医院、口腔医院、肿瘤医院、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等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做出了新的限制性规定。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和引入药事管理领域的新问题、新动态、新案例与新成果,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始终保持传授知识的时效性、新颖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紧扣《执业药师考试大纲》。高等教育都是具有职业针对性的,其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内容设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都是按照社会不同职业应用所确定的。药事管理学是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必考科目,《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是执业药师考试命题的依据,其中的药事管理部分内容是“药事”从业人员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理应成为药事管理学教学的指挥棒。教师要以《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为指导,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2],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重点掌握,为学生通过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奠定基础,努力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无缝对接[3]。

2、创新教学方法

曾告诫我们:“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4]“不讲究报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不研究读者的心理和接受能力,人们就不愿听、不愿看。”[5]教学方法改革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保证,但当前的高校课堂上,填鸭式、满堂灌,“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做法仍然大行其道[6],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7]。近年来,“百家讲坛”架起了一座通向大众的桥梁,使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历史得以家喻户晓,较好地发挥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这其中固然有演讲者的知识积淀和人格魅力因素,但新鲜活泼、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也功不可没。药事管理学文字叙述多、法律条文繁琐、政策性强、语言抽象,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教育者需要研究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采取理论讲授、案例剖析、情景演练、讨论点评、跨专业实践、课外阅读等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讲授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时,采用实物展示教学法,收集市售药品的包装盒、说明书等实物,进行教学展示,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使教学内容更真切、更贴近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讲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时,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现实问题为牵引,将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可以选取“齐二药事件”和“欣弗事件”等有代表性的案例,运用文字和视频,介绍“毒”药的严重危害,让学生通过鲜活的实例与惨痛的教训,深刻领会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监管的重要意义,明晰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和工作责任与使命。讲授药品广告管理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收集药品广告,对照药品广告审查办法,分析其真实合法性、宣传指导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形成小组意见,然后各小组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实践证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药事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的运用场合、条件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实践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注重知行合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整合利用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目前,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8]。为此,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实践育人作出新的要求和部署。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又强调:“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9]药事管理学教学要注重体验,讲求感悟,立足平时,重点利用寒暑假期,设计开展实践教学,突显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当事人”身份,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锻炼和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10]例如,在讲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时,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在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现场参观考察,亲身感受药品种植养殖氛围,听取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让学生较直观地理解中药材种植养殖在中药产品质量中的“源头”和“龙头”作用。在讲授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到医院参观学习,访问患者,随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会诊、抢救和病历讨论,开展处方分析和用药情况调查,提高对临床药物治疗监管意义和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建立模拟药房,让学生模拟经营,给学生提供“荷枪实弹”的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对于保障药品安全、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的重要意义,全面掌握GSP。假期,鼓励学生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深入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和销售终端见习实习实训,广泛开展调研、宣讲和服务,了解各类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有利于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职责,提高运用药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人的因素是最基础的因素,“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11]。教师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者、优化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实施者,教师素质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药事管理学内容是“药事”,形式是法律法规,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增强药事管理学教学实效必须更加富有成效地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完善药事管理学授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12]我国药事管理学科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优秀师资队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高校要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精神为契机,坚持“育人者先育己”的理念,完善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体系,通过攻读学位、顶岗挂职、专项训练、联合攻关、项目资助、示范引领等途径,引导和鼓励药事管理学授课教师加强自身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建设,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努力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教乐教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大力拓宽师资来源。《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提出:“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13]药事管理学教学要从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监管、科研、社团等实际工作一线选聘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组建药事管理学兼职教师队伍,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他们第一手的信息资料、扎实的专业积淀、亲身的实践感悟以及与社会各界广泛的联系等,无疑是大学教育教学非常宝贵的资源,他们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能解决问题”的大学生方面,具有高校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来,河南大学药学院开展的“教学骨干进企业、企业骨干进课堂”活动,促进了学院药事管理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深受学生欢迎。

法理学教学篇8

论文摘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视实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等方法,可以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I=物NL体的正常功能为研究对象。其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结构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已是医学的一门基础性理论科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之问的桥梁,但随着医学科学及医学教育的发展,为适应当前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索质教育的需要,改革生理学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是势在必行。

一、教学方法山呀由象性讲理”‘形象性理角军’转变

生理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lL能学科。在其知识体系中始终贯穿一个}}rm.宁,讲理就得讲思维和方法,就得讲逻辑的推理,这是’已自身所具有的特征。而生理学正是用抽象的概念来推论更深奥的原理。同学们感到实在是深小可测、难以理解,如若在讲}}m.之前先用具体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恰当地应用联想和类比的方法,就会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lL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教学生动有趣、气氛活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能力。(1)形象思维使抽象的机制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正常生命现象均遵循着复杂的、抽象的内在#lL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用联想,比的形象思维使之具体化、简单化。如在讲‘`I}}’这一难理解而又必须掌握的概念时,可以类比到每位学生都亲身经历过的‘份数线’来理解就形象多了。从而避开了H_接说教,淡化了教育痕迹,使学生易于接受,达到了''''I=固记忆的效果。(2)形象思维使教学生动、有趣,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志指出:‘环斗学的本身就是创新。创新是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田发达的动力。,,[”在我们的教学中,更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山被动变为主动,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如在讲肺容积的大小影响肺顺应性这-原理时,光拿两个大小不同的气J求,让学/I=自已向两个气球吹气时,自己就会发现:小气球小易吹大,而大气球易吹大。自然会得出结论:容积大的肺易变形,顺应性就大;反之,顺应性就小。这样就引导他们养成形象思维的习惯,并学会了从‘价别’,到“一般”,从‘俱体’到ttj}}R遍}}r内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总之,在生理学教学中,大量地应用形象思维方法,能使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把书本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培养出创造刑v高索质的现代医学人才。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湘L技术、信息、图像处理技术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lL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深入各级教育。丰富的信息资源,灵活、快速的学习空问,使医学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为创新刑医学人才的培养创造了物资基础。m,所以作为高校教师,更应把握计算#lL技术,制作质量高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把枯燥的、难以理解和死记硬背的知识变为生动H_观、色彩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的知识,比单纯的教师曰头讲,学生而对黑板听的效果好。在生理学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图片、图表、视频资料等,这样就能做到教学的H_观性,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lL。例如在讲细胞跨膜物质转运这一节时,用动u视频演示各种物质在细胞内外的运动过程,既形象/I=_动,又轻易理解。已祠_在讲解时,老师一遍遍讲,学生在记忆时就是轻易混淆,通过多媒体课件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易记住。囚此,在制作生理学课件时,既要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难点,又要制作精细、图文并茂,把枯燥的理论用动u图像形象的表达出来。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熟悉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中问题是关键。如果能在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那我们的教学就真正能起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比如讲骨骼肌收缩的引起和收缩#lL制时,就可以用问题情境引导他们。首先提出如下问题:关节是如}I11活动的?当学生回答是肌肉收缩时,又问肌肉在谁的支配下才能收缩?学生说是神经时,之后丙问:神经如}I11把生物电活动转变成机械收缩活动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一讲解肌肉收缩的引起以及收缩原理。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tt舌动的知识”,是叫月产的知识”,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L31

四、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生理学知识都源于实践,所以实验对生理学教学也是}一分重要的。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尤其是医学院校的生理学,其理论知识来自于实践,它的发展与完善离小开实验。囚此,它又是-门实验性的科学,实验课的目的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非儿的意义。实验教学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H_观熟悉、自然规律的H_接体现;在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中是理论验证和基本数据的来源u}。实验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小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们要重视试验,积极授课,在生理学实验课教学中,通过合理女排实验课时、针对性地选择和突出实验内容、规范实验课教学方法和要求等手段,来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与科研l1重,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具有一致性。唯有经常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探索新知,更新自己的知识,建立新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学术水平,刁一能教学中避免死板,刁一能讲得轻车熟路有声有色,刁一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结合学科特点,提倡开展针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教学科研。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求得学科教学与学科研究的和谐整合。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囚而教师就能更自觉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之中。我校教研室几位老师积极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至今为比我校教研室在部级、省级刊物上发表i.几篇学术论文,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卜,也提高了教学水“卜,还为基础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总之,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要再接再厉,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培养合格医学生的目的。

上一篇:素养教育范文 下一篇:版权保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