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6:07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自动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诞生给工程机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工程机械传统的生产加工制造和设计理念、方式方法,在提高工程机械工作效率,使用性能、精度等各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当前,关于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呈现良好势头,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加强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研究无疑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1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1.1工程机械设备的节能应用

在传统的工程机械制造应用中,不管是机械设备的生产制造过程还是成品后的实践应用,均由于设备本身各功能模块之间协调性、整合程度的不高。而导致设备运行效率低,能源浪费现象严重。引入机电一体化的现代工程机械,通过使用新型电子节能装置,如电子节能控制器等,可以大幅提高各类工程机械(挖掘机、碾压机等)的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不仅如此,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还能够赋予工程机械安全、环保的优势特点,提高工程机械各功能模块运行的协调性,减少机械磨损,简化机械操作,提高机械运行效率。

1.2工程机械监控中的应用

工程机械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其发生的故障异常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被发现和解决,保证工程机械运行状态良好,监控成为现代工程机械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使得监控效用得以进一步的发挥和利用。机电一体化运用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研发电子监控装置,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对工程机械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机械内部的传动系统、发电机、工作装置等各个模块。通过对工程机械运行状态全方位的监测,实现对机械故障异常的自诊断、自主决策。并在发现故障的第一时间内发出警报,警示操作人员对故障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尽快将故障消除,恢复工程机械正常运行状态。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状态监测方面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机械设备故障的发生,保证机械设备正常稳定的运行,节约维修费用,减少资金的不必要浪费,提高工程机械的服务水平。

1.3机械自动化作业中的应用

随着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应用的日益普及,机械设备的自动化作业便成为现代工程机械的一个重要特征和需求。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则进一步提升了机械作业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了作业过程的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机械作业过程自动化的实现,相比于传统手动的作业方式,其运行效率更高,作业效果更好。它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力资本,减少由机械过度疲劳、操作人员疲劳等引发的安全事故。

1.4作业精度控制中的应用

工程机械设计、加工制造对精度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只有工程机械从设计到生产、加工组装等每一环节精度都得到较好保证,都符合相关标准,才能保证工程机械整体精度符合要求,满足实际需求。工程机械制造具有结构复杂、构件、零配件种类多的特点,采用一般的技术难以保证成品机械精度与质量,而使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工程机械产品加工制造的作业精度进行控制。大量实践表明,可以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保证产品加工精度。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向工程机械领域的延伸。电子控制系统运用现代化的电子科技技术和控制技术能够为称量的精确性提供良好保证,实现称量操作的自动化。从而有效避免由人工称量所带来的较大误差缺陷,提高机械成品的称量精度,实现机械的精确化作业。

2工程机械领域中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纵观我国工程机械制造及其相关领域对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和研究,智能化、微型化、绿色化、网络化和个性化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发展的几大趋势。主要内容:①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经济发达区已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智能化应用,但整体而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水平还较低,还未能实现广泛意义上的智能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仍然积极致力于机电一体化的智能研究工作中,并向着高度智能化方向发展,旨在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②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依据实际需要和时展趋势,微型化将成为未来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形态和特征。微电子技术、集成芯片等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充分反映出了人们对小体积、轻重量、低能耗、高灵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渴望和追求,而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不超过1cm3的发展方向更足以说明机电一体化微型化的发展态势;③在国家大范围的宣传倡导之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开始逐渐向各个领域渗透,形成了绿色建筑、绿色矿业、绿色城市等以绿色为主的新一代产业、事物。作为我国重要支柱行业之一的机械行业,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也呈现出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研发无污染、低能耗、可回收再利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绿色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可以有效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还推动着机电一体化向着网络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生产模式、结构越来越富有个性,呈现出模拟制造、智能制造、敏捷制造等特点。

3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种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更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机械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尽管现阶段机电一体化程度还较低,但其作用、地位和价值却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我国应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和创新,推动我国机械工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忠,梁振清.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机,2014,(7):11-13.

[2]张彬.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2,(5):180.

[3]申宁,李国铭.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2,(32):90-91.

[4]胡建伟.论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6,(3):286-287.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篇2

关键字:机械工程;现状分析;发展形势;应对策略

我国机械工程发展的目标,是让中国机械工程行业走向世界化,能在这个领域占领一定的重要地位。在不断地技术创新、研发新的产品、建设齐全的设备,从现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变成机械工程制造业的强国,正确而的认识现状,准确的预测未来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积极做出解决方案。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创新。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预测和面临这些挑战,及时采取应对战略和策略,大力加强制造科技及其产品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中国就可成为制造强国,中国高端品牌产品将可与美日欧并驾齐驱,中国制造业将立于世界之林。

1机械工程学科的定义和范围

机械工程学科是研究机械系统和产品的性能、设计及制造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包括机械学和制造科学两大领域。

制造科学是研究制造过程及其系统的科学。它涵盖产品设计、成形制造( 铸造成形、塑性成形、连接成形、模具制造、表面工程等) 、加工制造( 超精密加工、高效加工、非传统加工、复杂曲面加工、测量及仪器、装备设计及制造、表面功能结构制造、微纳制造、仿生和生物制造) 和制造系统运作管理等科学[3]。

2我国机械工程研究进展综述

机械工程研究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不竭源泉。推动我国制造业自主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和国防先进装备几乎完全立足于自主创新技术。在航空、车辆、家电、微电子、轻工业、石化、工程机械等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自主品牌也越来越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机械工程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机械工程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领域已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2.1 机械动力学领域

非线性动力学、复杂机电系统的故障预示和智能维护是机械动力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陈予恕等在高维非线性系统的分叉研究中,提出了约束分叉理论、时变产生系统的安全域侵蚀理论、非线性转子系统的稳定性量化分析方法,提出了转子系统非线性故障诊断的系列方法和技术,解决了国内十几个发电机组的振动疑难问题。

2.2 机械传动学科领域

高速、高效、低能耗、低污染、高智能、微型化是近年来机械传动和控制研究的前沿。超声电机是基于压电效应和超声振动的一种新型微电机,它突破了传统电磁效应电机原理,具有力矩重量比大、结构简单、响应快、噪声低等优点。其研究涉及振动学、摩擦学、材料学、电子学、控制和超精密加工多个学科领域。

2.3先进电子制造领域

21世纪初,钟掘等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极端制造”的理念和优先领域。先进电子制造是本世纪初我国机械工程科学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第一次规模性地将研究触角伸向一个并不熟悉的多学科交叉领域。以丁汉、雒建斌为首的项目组围绕硬盘驱动器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提出了纳米量级划痕深度和长度可控的单颗磨粒磨削方法;建立了硅片自旋转磨削的砂轮临界切深模型和实现延性域磨削的工艺规范;揭示了计算机磁盘和磁头超精密抛光的工艺规律,提出了专用抛光液的制备原理;揭示了高加速度运动系统的宽频多模态复合运动特征,提出了高加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精密驱动平台的设计理论与控制方法;阐明了超声键合界面原子快速扩散机理,发现了键合界面的“粘滑”运动特性,提出了变参数加载工艺。

2.4数字制造领域

数字制造是制造学科与信息学科交叉的产物,是制造技术现代化最重要的体现。现在数字制造已成为信息化制造的代名词,已经广泛深入到机械系统和制造过程中。

2.5机械测量学科领域

大尺寸和微纳尺寸测量、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测量、纳米计量、无线网络测量和智能数字化测量是近年来测量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仪器校准和量值传递是保证精度的最重要基础,叶声华等发明了空间大尺寸测量的现场校准方法和装置。利用多种靶标特殊几何结构和自身基准尺寸,以及在测量空间内不同位置的量值传递关系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全新的现场校准方法和装置,能够在大范围空间进行高分辨率测微仪现场校准;提出了小分束角渥拉斯顿棱镜和直角棱镜作为反射镜的共光路自适应系统,测量结果稳定性好;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机器人的柔性视觉现场误差测量技术,已经用机和汽车白车身的高精度制造误差测量。

2.6加工制造学科领域

加工制造学科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高效、高精度、低成本、少无污染以及柔性数字智能自动化。郭东明、贾振元、康仁科等提出了硬脆材料复杂曲面天线罩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针对天线罩电性能的特殊要求,建立了天线罩综合电性能误差与几何参数补偿量关系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一次安装、自动定心、真空夹紧、精密测量、数据处理、逐点可控、加工一体化的精密修磨技术、专用数控系统和数字化修磨装备,实现了任意点、环、带区域按要求去除量逐点可控数字化微米级精度修磨,解决了国防工程中的一项重大科技难题。

3 机械工程科学发展总趋势

在机械工程科学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瞩目的创新及进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机械工程科学总体上还处于落后状态。

主要体现在:中国机械工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的贡献不显著;中国学者提出的机械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不多;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机械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不多;国际机械领域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中国学者很少。总体上中国机械工程学术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滞后于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制造界的地位。 未来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将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和推动,一个是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另一个是学科的演变进步。

4机械学发展展望

机构学是机械工程学科中最有代表性的学科之一。机构学研究一方面应注重机构学基础理论研究,以使我国在国际机构学界保持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应注重与制造和控制的学科交叉,在设计理论和关键技术两个方面同时取得突破,以开发出性能优良新机构和新装备。航空航天器、机器人机构、纺织机械、工程机械、微纳机构、仿生机构等工程中存在大量机构问题,机构学大有用武之地。

5 结束语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篇3

一、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与特征

(一)发展历程

在机械电子工程发展初期,主要体现为手工制作,生产力水平较低,资源技术等对其发展产生制约。为了提升生产效率,逐渐朝着机械工业方向发展。在生产线阶段,机械工程己逐渐发展到流水线生产,实现标准化大批量生产,.这一生产模式使劳动力得到解放,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同时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部分生产仍就以进口为主,生产成本较大,在市场方面缺少适应力舀灵活性较差,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机械电子产业发展阶段中,产品生产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对于不断变化的产品需求产业化发展能够满足。

(二)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特征

机械电子工程是复杂综合性学科,同各类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机械电子工程发展要以计算机、电子以及机械为基础,结合其他学科做出合理、科学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模块都能够实现有机结合,进而使得各个模块都能将其最大优势发挥出来。机械电子产品内部结构简单明了,并不复杂,无需复杂原件的投入,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产品性能得到提升,进而扩大消费市场,

二、人工智能简述

人工智能是一门复杂,并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所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也可以说,21世纪人工智能是最伟大学科之一。人工智能实现了对人的智能模拟,并且能通过计算机使认得智能化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人工智能这门学科有着较好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下列几个阶段。

初步阶段。人工智能在17世纪开始发生萌芽,法国在这一阶段成功诞生世界上的第一部计算机,这一计算器只是单纯的能进行加法简单运算,但是仍就轰动世界,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对这项技术开始进一步研究。在最初阶段,人工智能并没有明显的进展,主要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与总结知识,这为今后人工智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展初始阶段。美国人在二十世纪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专业用语。在这个发展阶段,人工智能主要以证明与阐释为主要体现,在这一时期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就是首要任务。

发展起伏阶段。随着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工智能也处于持续的发展阶段,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要想使人工智能模仿和人类思维同步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对于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仅仅是停留于简单映射层面,.对于逻辑思维的研究仍就没有突破性进展。不论怎么说,在发展的起伏阶段,人功能智能也在发展中得到了技术创新,特别是在系统方面、计算机机器人以及语言掌握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起伏阶段发展以后。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发展,尤其是第五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的召开,人工智能逐渐朝着知识层面的方向发展,大部分的人工智能研都会结合相应的知识工程,在这个阶段中,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稳步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人工智能研究方向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本的单一主体朝着集中统一主体的方向发展。关于人工智能在实际中的运用以及研究,受到了互联网技术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在传送方面发生率重大性变革。在人们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在信息有效处理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模拟设计方面,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需要人工智能的大力支持。

三、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对于信息人们越来越重视。在21世纪,互联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信息的传递也逐渐注入新鲜血液。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说明人们正朝着信息时代的方向迈进,在社会逐步信息化以后,更加需要有人工智能这一技术的支持,特别是机械电子工程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机械电子系统本身缺少一定的稳定性,这样在机械电子工程设计方面就有着较大阻碍存在。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处理量持续增大,并且较为复杂,有些时候需要同时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处理,所以需要采取人工智能的支持才能完成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主要包含模糊推理系统、神经网络系统这种两种方法。神经网络系统倾向于对人脑结构的综合分析,模糊推理系统更加重视对于语言信号的分析与理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仅仅采取单一的人工智能方法,明显己经无法适应目前社会中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所以,对于人工智能相关问题的研究正逐渐朝着多方位、全面的人工智能方向转变。多方位全面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模糊推理系统和神经网络系统相互统一的方式,扬长补短,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二者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结

人工智能同机械电子工程之间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崭新的行业。首先通过现代科技逐渐,将人工智能融入到机械电子工程中,使机械工业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其次随着机械电子工程发展难度的加大,对于人工智能也就提出来新的要求,这从某种程度上来推动了人工智能发展。在将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有效结合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有关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这种效应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使我国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篇4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我国的工业与军用电子装备开始从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已在电子装备的设计与制造上走向世界的先进水平,与此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结构与工艺对电子装备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子装备中电气设计、结构设计及制造工艺是密不可分的,并趋向融为一体设计。电子机械是研究电子与信息系统中的机械与结构问题的一门机电光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通过研究机械、电磁、热之间的耦合关系,把电子设备的原理设计转化为机械和结构的设计,提高其在机械、电磁、热环境中的可靠性,以保证其电气性能指标。与一般机械专业相比,电子机械的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目的上,电子机械在于捉高电子装备系统的电气性能,而常规机械则是为了提高其机械性能。在实现手段上,前者主要通过改变、优选机械结构参数与工艺来实现,而后者则主要通过电子信息、光电子信息来实现。在机电一体化的载体方面,前者是电子系统,后者为机械结构系统。从对系统的重要程度看,机电一体化对电子装备而言不但重要而且是其生命之所在。现代国防武器装备对军用电子装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突出表现为高频段、高增益,快响应、高指向精度,高密度、小型化。为适应上述发展趋势和要求,在电子信息行业,亟须培养具备电子机械专门知识,从事电子机械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和研究人才。

 

二、电子机械人才知识结构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

 

如何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电子信息领域需求的高层次电子机械人才,或者说,如何科学合理地建立起电子机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是我们从创办这一专业开始就一直探讨的问题。一个真正合格的电子机械人才必须把机械知识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全面、综合地设计电子设备。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建立课程体系时,从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角度,按模块化分课程体系更容易建立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将电子机械方向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和专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分为工程基础知识、机械基础知识、电子及信息基础知识、机电控制基础知识和工程测量基础知识5个子模块,重点是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外语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掌握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通识知识,包括机电一体化知识、机电控制工程知识等。专业知识模块是在结合基础知识模块如何构建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对于电子机械培养方向,除了掌握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的电子设备的设计和集成化制造方面的知识,这其中主要包括电子设备环境防护、天线结构设计、办公自动化设备和高密度组装等知识。

 

由于电子机械方向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合理地安排机、电等多学科的课程问题,如果只是将课程硬性叠加,则学生不堪重负,且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不能有机地结合,会使学生感到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没有学好,因此必须对原有机类和电类课程进行优化、精简、合理的组合并创新。我们结合自身的情况,所遵循的原则是:“面向电子信息领域,以电子设备CAD/CAM为主线,以创新设计为核心,强化基础、注重实践”。贯穿4年培养计划的主线是电子设备设计制造综合能力培养。在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框架上,结合电子机械知识结构体系要求,2005年,按照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本专业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我们设计了平台模块式课程框架结构,突出了课程的整体优化与整合,突出了加强基础,突出了方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新的课程体系课内总学时设定为2559学时,其中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与选修课程,开出课程总学分为272.5,准许毕业的最低学分186.5。

课程体系为四级平台(平台体现了课程的分类与整合):

 

1.公共基础平台。作为通识教育部分,对全校学生统一要求。课程分为5大模块:数学、自然科学模块,人文社会科学模块,工具与方法类模块工程概论模块以及体育。

 

2.机械工程学科群技术基础平台。(这一平台课程与部分机电工程学院其他专业共同使用。)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平台。

 

4.电子机械方向平台。

 

三、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工作

 

1.机电化合,解决机电结合、设计与制造相结合过程中教学时数剧增的问题

 

正确处理机械与电子、设计与制造的关系,强调以机为主,以设计为主。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机械类课程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一级机械类专业一致。电子类课程主要着重基本原理与定性设计,区别与电子类专业。专业课程中重点探讨机械结构如何保证优良的电子性能。

 

2.设置与电子机械领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针对电子信息行业特点,开设具有明显电子机械特色的课程,如:电子设备热控制技术、天线结构设计、电磁兼容性设计、现代电子装联工艺学等课程,以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自如地应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电子行业电子设备设计的技术工作。

 

3.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程体系改革追求的目标。首先在加强教学环节建设的同时,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增加电子机械方向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其次实行导师制,遴选优秀学生在本科阶段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再者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也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4.结合专业发展的要求,强化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培养的重要场所。为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我们把本学科实验室硬件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制造信息技术为纽带,建设学院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在机电工程学院形成了一个集现代设计技术、制造技术、控制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院级综合实验平台。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抓好教材建设工作,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教材体系

 

在本专业初创时期,我们编写了首批机电结合型的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几十年来,始终把教材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形成了统编教材、自编教材及实验讲义相互配合的、比较完整的、有特色的机电结合型的教材体系。10年间出版了教材25部,获国家优秀教材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7 项,校级优秀教材和讲义26项。我们在教材建设方面的体会是:第一,要有明确的教材建设规划和目标。第二,在教材建设的方向上,始终不渝地坚持机电结合的特色。第三,坚持国内外著名教材与本专业特色相结合。第四,始终注意教材的社会效益。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大专院校教学的需要,而且非常注意其学科性与工程实用性,及时将科研体会与工程实践的内容加入教材中,以使教材成为本学科领域各部门各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提高教材的社会效益。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机械制造;前景;发展

1 现代机械行业面临的问题

(1)为支持快速敏捷制造,几何知识的共享已成为制约现代机械技术中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问题。机械制造过程中物理和力学现象的几何化研究形成了机械制造科学中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突破,当前一门新学科——计算机几何正在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2)在现代机械制造过程中,信息不仅已成为主宰机械制造行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提高机械制造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制造科学发展的一个重点。由于机械制造系统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多层次性,制造信息的获取、集成与融合呈现出立体性、信息度量的多维性、以及信息组织的多层次性。在制造信息的结构模型、制造信息的一致性约束、传播处理和海景数据的制造知识库管理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3)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和计算智能方法在机械制造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机械制造智能的发展。一类基于生物进化算法的计算智能工具,在包括调度问题在内的组合优化求解技术领域中,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有望在机械制造中完成组合优化问题时的求解速度和求解精度方面双双突破问题规模的制约。机械制造智能还表现在;智能调度、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学、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诊断等多方面。这些问题是当前产品创新的关键理论问题,也是机械制造由一门技艺上升为一门科学的重要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重点突破,可以形成产品创新的基础研究体系。

2 现代机械工程的前沿科学

2.1 机械制造信息科学

机电产品是信息在原材料上的物化。许多现代产品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信息上。因此机械制造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十分重要。信息化是机械制造科学技术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们一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开始探索产品设计和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本质,另一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本身加以改造,以使得其适应新的信息化机械制造环境。随着对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制造系统认识的加深,研究者们正试图以全新的概念和方式对其加以描述和表达,以进一步达到实现控制和优化的目的。

2.2 微机械及其制造技术研究

微型电子机械系统(mems),是指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和电源于一体的完整微型机电系统。微型机电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微型机电系统技术是在微电子工艺的基础上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涉及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多种工程技术和科学。目前对微观条件下的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微小构件的物理特性和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等尚缺乏充分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微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因此只能凭经验和试探的方法进行研究。微型机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有微系统的尺度效应、物理特性和生化特性等。微系统的研究正处于突破的前夜,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2.3 材料制备、零件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

材料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是机械制造业和高技术发展的基础。每一种重要新材料的成功制备和应用,都会推进物质文明,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21世纪中,世界将由资源消耗型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要求材料和零件具有高的性能以及功能化、智能化的特性;要求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实现定量化、数字化;要求材料和零件的制备快速、高效并实现二者一体化、集成化。材料和零件的数字化设计与拟实仿真优化是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及二者一体化、集成化机械制造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完成拟实仿真优化后可以减少材料制备与零件制造过程中的实验性环节,获得最佳的工艺方案,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材料性能的要求,如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电磁性能等,研究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形式。进而结合传统的去除材料式制造技术、增加材料式覆层技术等,研究多种材料组分的复合成形工艺技术。形成材料与零件的数字化制造理论、技术和方法,如快速成形技术采用材料逐渐增长的原理,突破了传统的去材法和变形法机械加工的许多限制,加工过程不需要工具或模具,能迅速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又具有一定功能的三维实体模型或零件。

2.4 机械仿生制造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机械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将产生全新概念的产品(如智能仿生结构),开发出新工艺(如生长成形工艺)和开辟一系列的新产业,并为解决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系统中一系列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法。这是一个极富创新和挑战的前沿领域。

地球上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所积累的优良品性为僻决人类制造活动中的各种难题提供了范例和指南。从生命现象中学习组织与运行复杂系统的方法和技巧,是今后解决目前制造业所面临许多难题的一条有效出路。仿生制造指的是模仿生物器官的自组织、自愈合、自增长与自进化等功能结构和运行模式的一种制造系统与制造过程。如果说制造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延伸了人类的体力,智能化延伸了人类的智力,那么,“仿生制造”则可以说延伸了人类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进化过程。

仿生制造所涉及的科学问题是生物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问题。所谓“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其内在机制的驱动下,在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上不断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对于环境适应能力的过程。仿生制造的“自组织”机制为自下而上的产品并行设计、制造工艺规程的自动生成、生产系统的动态重组以及产品和制造系统的自动趋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条件。

仿生制造属于制造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远缘杂交”,它将对21世纪的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3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未来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绿色集成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当前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艺技术紧密结合,现代机械制造生产模式会获得不断发展。

(2)设计技术与手段更现代化。

(3)成型及制造技术精密化、机械制造过程实现低能耗。

(4)新型特种加工方法的形成。

(5)开发新一代超精密、超高速机械制造装备。

(6)加工工艺由技艺发展为工程科学。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人力成本上涨、利率和汇率的波动,给国内生产制造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生产制造企业急需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满足既要提高生产效率,又想降低劳动成本的需求,利用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产品和高效的自动化装配、输送等操作,无疑是企业的理想之选,同时也有助于制造业自动化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工艺过程能够达到最优控制。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也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和在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例如在冲压、压力铸造、热处理、焊接、涂装、塑料制品成形、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在原子能工业等部门中,以及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

1 机电一体化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亦可称为机电整合,英语称为Mechatronics,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微电子和信息这三项技术相互融合、交叉的产物。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容包括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而其中的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伺服系统则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机电一体化系统一般由机械本体、检测传感部分、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和动力源五个组成部分构成。机电一体化指的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控制功能和信息功能的基础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且将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用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的总称,传统的机械工程可以分为制造和动力两大类。

2 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其用途

智能化即全息系统化,是对机器的行为状态进行描述,是吸收了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运筹学、混沌动力学、人工智能和生理学等新的学科方法、新的设计思想,从而模拟出人类的思维能力,使它如同人一样具有思维、意识和行为等能力,以达到更高水平的控制目标。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称机器智能,它是研究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又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能够指挥机器象人一样地思考和行动,它始终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学科,在一些地方计算机利用编程语言和其它一些软件帮助人们进行原来只属于人类的工作,计算机以它的高速和准确为人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这说明了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机械电子在传统的机械系统能量和功能连接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信息连接和驱动,并逐步使机械电子系统向具有一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人工智能在推理功能方面已经获得突破,学习和联想功能正在研究之中,下一步要研究的就是模仿人类右脑的模糊处理功能和整个大脑的并行化处理功能。人工神经网络是未来人工智能应用的新领域,未来智能计算机的构成,可能就是作为主机的冯・诺依曼型机与作为智能的人工神经网络的结合。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当中最有意思的是机器人,其实机器人有很多种类型,不仅包括各种外型独特的智能机器人,还包括一些用于工业生产代替人类劳动的机器人,现在的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上还很欠缺,只在某一种功能的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研制一种多功能、人性化的智能机器人还需要进一步努力。除了机器人之外,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能找到人工智能的影子,例如我们许多的家用电器里都有智能芯片、汽车和飞机的导航系统里都有人工智能程序。

3 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研究目的主要是把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机电一体化可以充分发挥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各自的优势,促进机械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这样就使得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怎样将人的智能、情感、行为赋予到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智能化特征也将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也会上升,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也将进一步得到更加重视,其中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结合就是一项重要应用,在日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应用于工厂自动化生产中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带动了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同时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全球经济、生产等都被各种网络连成了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面临网络全球化,一旦研制出机电一体化某种新产品,只要其质量和功能可靠必然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在全球的进一步普及,只要是关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技术也就会持续发展,因为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也必然会朝着网络全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孙安.机械电子工程系统设计.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996.

[2] 王士同.神经模糊系统及其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

[3] 戴汝为.人工智能.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篇7

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研究方向:先进机械装备设计及加工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的集成及相关技术、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机械动力学。

2、 机械设计及理论。

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集成设计与制造、机械强度分析及现代设计方法、智能机械系统设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计算机三维图形学。3. 机械电子工程。

研究方向:有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机器人技术、机械系统动态测试与故障诊断、现代传感器与测控技术、机电产品设计与控制。

4、 车辆工程。

研究方向:汽车性能测试与仿真、汽车电控技术、汽车运输信息化、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工程技术、网络化技术及其在汽车上的应用。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篇8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机械工程;未来发展

引言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科学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在人们日常生产活动当中,科学信息技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科学技术在多种领域以其不断创新的特点使得许多专业领域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对于机械工程领域表现尤为明显。传统的机械工程是以电气化为主要技术,而如今机械工程在技术应用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在是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这使得机械工程企业的组织结构、社会的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1机电一体化概况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已成为包含多种理论知识且具有本身特点的技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融入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在机械工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其机械工程实现自主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等有机地进行结合,其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精度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为了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关研究人员应从四方面开始着手。

1.1机械本体技术

要想提高机械本体技术,首先应通过减轻自身重量、提高性能以及准确度[1]。对于减轻机械本体重量来说,可以使其机械尽量小型化,重量的减少也能使其性能得到提高。有关研究人员可使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取代金属材料,以此提高机械的性能,同时也使其机械实现小型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1.2信息处理技术

微电子技术的提高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若想进一步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应对其信息处理技术做进一步的创新,具体来说有关研究人员可以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处理技术的更新,以此使其稳定性得到增强,处理速度更快,从而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加可靠。

1.3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电流的传递使其命令得到快速传输[2]。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传感器的性能,其中包括传感器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精确性。对于传感器的稳定性来说,提高其抗干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积极开发先进的传感器,使其受到的干扰降到最低。

1.4软件技术

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来说,不可缺少的就是对软件的使用。软件要与机电设备硬件相互发展,如果设备硬件进行更新,而软件没有及时得到更新,那么也将使其机电一体化系统受到影响,反之也是同样结果。另外,若想提高软件技术,就要制定出相关的软件开发标准,以此规范软件程序。

2机电一体化未来发展方向

2.1自律分配化系统方向

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使得其控制系统拥有大量的反应经验,从而能够应对大多数的紧急事件,即通常人们所说的自律分配化系统[3]。每当自律分配化系统开始运行时,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开始运行,且子系统之间不收到彼此间的影响,同时子系统在经历长时间的运行也会获得大量的反应经验,这使得子系统也能够轻松应对绝大多数的紧急事件。另外,在机电一体化的总系统发出命令信息后,子系统会根据命令发生相对应的改变,这一特点使得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某个子系统发生故障而导致机电一体化整个系统发生故障的问题出现,自律分配化系统能够有效的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2.2全息系统化方向

全息系统化指的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全方面实现命令的传递与执行,在未来机电一体化发展中,这种特点将会越发明显[4]。机电一体化使其从不同方位实现命令的精确执行已然成为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趋势,这一趋势预示着信息技术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其机电一体化技术全面提高。

3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3.1监督控制作用

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电子监控系统一直以来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就是监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运行状况,这些子系统包括机械工程的传动系统、感应系统、发动系统、制动系统等[5]。如果这些子系统中任何一个系统出现异常,则电子监控系统则会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有故障产生,同时也能够精确报告其故障位置,方便工作人员快速发现并解决问题。电子监控系统的应用使得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以此使得机械工程中遇到问题能够及时的解决,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减少机械工程因故障而造成的损失。

3.2提高生产效率

机械工程通常采用的能源为柴油机能源,而传统的柴油机能源利用率低下,电控系统能够充分使其柴油机的功率得到最大输出,并使其柴油充分燃烧[6]。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为了减少因柴油机设备老化而引起的能源浪费,一般会采用电子控制技术,对其柴油机的运转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控制其输出阀门,以此使其能耗损失减小,利用率得到提高。

3.3提高加工准确度

为了提高加工准确度,以及有效的避免人工作业时因操作失误而造成的误差,可以在机械儿装置中加设电子控制系统,以此来完成对机械设备的合理控制。另外相较于人工操作机械来说,加装电子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搅拌器设备中加装电子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混凝土自动称重以及自动搅拌功能,不仅省去人力,同时也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也使其混合比例达到最佳,混凝土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3.4实现机械半自动化或自动化

机械设备自动化的实现能够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减少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我国某地质勘察单位,在挖掘机机械设备中,设置了挖掘控制系统,将挖掘线路及轨迹输入到控制系统中,从而使其挖掘机按照所设定的方向轨迹以及操作流程进行挖掘工作,机械作业实现自动化使得人工作业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从而保证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4结论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应用越加广泛,一方面体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然获得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未来社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机电一体化为传统的机械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机械工程应用过程中,充分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其机械生产加工准确度得到极大地提高,同时也使得生产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以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不断地应用于机械工程当中。

参考文献:

[1]李勇.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32):186-187.

[2]高加才.《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7(83):22.

[3]杨乃富,李利平.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得到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简要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9):164.

[4]石宏天.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J].内燃机与配件,2017(15):135.

[5]杨洋,刘兵.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2):16-17.

[6]梁战昌.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和其自动化问题剖析[J].科技展望,2017,27(21):188,337.

上一篇:技术侦查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