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5 18:03:20

机械工业教育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1篇

机械工业有着“工业的心脏”的称号,它是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生产手段,也是所有经济部门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同时它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的重要评估标准。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指导方针,指导机械工业企业以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改革企业技术,整顿企业内部管理阶层,提高经济效益以促使我国的机械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1 机械工业的涵义

机械工业又称为“机器制造工业”或者是“机械制造工业”,主要是制造工业机械。机械工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机械工业是指凡是用金属切削机床来从事相关工业生产的工业部门。狭义上的机械工业是指机械制造工业,如今大多数都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目前机械工业一般包括矿山设备、农业机械、动力设备、冶金设备、工作母机以及化工设备等等制造工业。

2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常见问题

2.1 产品结构的差距。我国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赶超型发展战略,加之中国劳动力丰富而资金相对短缺,致使机械工业的科技开发明显滞后。虽然我国机械工业的产品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比较少。2000年,我国汽车生产超过200万辆,但是关键技术都来源于国外大型汽车公司,很多关键部件国内尚不能生产,需要依靠进口。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质量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大量的机电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外观设计、内在性能仍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数控机床和精密机床的可靠性差、质量问题严重,轴承、液压件、密封件等基础件产品水平低、品种少、满足度低、质量不稳定。工程机械目前只能生产中小型产品,大型工程机械、大型火电设备的技术能力十分薄弱。

2.2 机械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相当薄弱。我国目前的机械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相当薄弱。机械工业的创新能力较低,新产品更新速度相当缓慢,国外的产品更新一般是3~5年,我国几乎要10年才可以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才能推出新的技术产品,这只达到了国外发达水平的1/3。技术上的创新开发能力过低是机械工业中最常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3 机械工业技术工人缺乏。我国的机械企业缺乏优秀的技术工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最好、最体面的出路,技术工人低人一等,因此都不想学习机械技术,导致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的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导致很多企业虽拥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但却没有技术型人才,无法进行正常生产,更无法保证生产的产品质量。

2.4 机械工业设备落后。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设备较落后,至今还停留在20世纪的发展水平。而且我国的机械大多数依赖于国外进口,很少研发生产。由于进口机械一般价格昂贵,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会及时引进、更新新的设备机械进行生产。虽然我国机械生产速度较快,但是生产效益却不高,还达不到国际化水平的一半,严重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工业形象。

2.5 机械生产中安全性低。我国在机械生产中,由于机械的技术含量较低以及对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因而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据统计,我国因为机械安全设计和考虑不到位,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工伤数目每年至少有上万人,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和企业重视并严格采用生产质量好的,安全性高的机械投入生产。

3 解决措施

3.1 建立合理、公平竞争的稳定的市场环境。规范经济市场,为机械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企业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可避免打击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合理的政策能够使企业有更好地发展空间。当然,对于违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的企业要给予惩罚,以稳定市场环境。因此,只有确保企业有一个稳定和公平的发展环境,企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才能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产品质量。

3.2 提高企业经营水平,与国际接轨。首先,提高机械工业企业的经营水平,与国外企业接轨,将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充足的资金引进。然后,将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消化、吸收为己用,再以它为基础,研发新的技术和设备,以此赶超国际生产水平。虽然企业开发新的核心技术来提高技术水平,提升我国的生产经营水平,与国际接轨,以使我国经济发展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氛围,但是切不可在与国际接轨中丢失自我,丧失经济,被国外企业所控制。

3.3 增加对技术研发中心的投资,建立自主研发技术的经济体系。(1)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投资,改变我国机械企业技术落后的局面,使我国的机械产品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发展。(2)自主研发机械技术,不依赖国外生产技术,建立自主研发技术的经济体制。(3)通过技术研发提高我国机械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自主进行产业升级,让科技带动生产,更好地促进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

3.4 调整产业结构,自主实行改革,提高竞争力。我国机械企业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问题,我国应该实行自主改革,提高生产水平,发展新的产品结构,科学合理的发展企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以求进一步适应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3.5 重视国民教育,推进人才强国策略。我国机械工业中技术人才的短缺是阻碍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尽快加以解决。首先,我国要重视国民教育,大力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推进人才强国策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其次,加大对技术人才培养的投资,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工人和人才,为企业发展服务,为我国机械发展服务,同时技术工人也能通过较好的政策和福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机械工业中发展最应重视的问题,国家和各企业一定要注意培养人才,实现靠科技、人才强国。

参考文献

[1]周黎,王冰.机械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2篇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任务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提出了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目标,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落实好这个任务,需要我们机械行业全体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们,立足机械行业,从本企业做起,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机械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要求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要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和支撑性,把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放在全球视野,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来认识,放在机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来把握,放在机械工业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保证来规划,放在机械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强大思想武器和文化引领的位置来部署,放在机械工业软实力建设与机械工业硬实力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来推进。不论是地位、方向和目标,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都与机械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并成为机械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机械工业发展,就一定要说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发展;说提升机械工业竞争力,就一定要说提升机械工业软实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新形势下,文化永远是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谁重视了文化、掌握了文化,谁就拥有了不竭的动力、拥有了发展优势、拥有了未来。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推动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提升机械行业软实力的要求更加迫切。我们除了认识其艰巨性和紧迫性外,更应该充分认识其发展的创新性。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而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才能产生活力,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教育、服务、推动作用。所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创新,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是我们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紧贴行业、紧贴企业、紧贴职工,坚持以改进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力,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去认识改进创新,推动改进创新: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从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理念,把我们的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机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意识上有所创新,实践上有所发展,在工作视野、思路、举措上有新有变。二是要在实践中鼓励创新、激励创新。要搭建平台和传播渠道,大力营造创新环境,使创新举措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和推广。我们将从两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要创新工作机制。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开展创新成果活动,主要是征集行业企业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并广为推广。同时,还要把抓工作中的创新点作为我们工作的原则,关注行业企业在形势任务教育、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开展共性文化建设、实施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推进工作载体创新等方面的新做法、新举措和新经验。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使改进创新在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驱动作用。

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是对我们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在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方面都要有一个新的提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刻认识推进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要求,认清责任和使命,努力提升秘书处一班人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在实践中锤炼出宽广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使我们有能力在改进创新中提升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水平。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机械专业素养;培养

所谓素养,是指对人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中国论文联盟

机械素养是从事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养,包括掌握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进而将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内化,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能较出色地从事专业工作的品质。体现为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独立、正确、深刻和富于联想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一、加强大学生机械专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的发言中指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在于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产业,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中国工程教育要追踪世界工程技术发展的步伐,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机械工程教育人才体系”。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阐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机械工业无论从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还是工业总产值和新利润等,都已今非昔比,目前正迎来科学、良性、快速发展的黄金时间”。机械工业产业迅猛发展,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突出,也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综合性强、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何应对挑战,培养具有高素养的机械工程人才,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高校要考虑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机械专业教育的几点值得探讨的问题

1.理想状况与现实可能之间的关系问题。理想状况的实现往往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基本是四年,在这很短暂的时间内,既要求有宽泛的专业基础,又要求有良好的专业方向训练,这是一个两难选择。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这里所指的共性与个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的共性与个性;二是指学生的共性与个性。

3.学生专业思想培养问题。

4.专业教育脱离工程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薄弱、工程训练软化、专业缺乏行业背景等等。

三、加强大学生机械素养培养的途径

1.树立现代机械工程教育理念,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现代机械工程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人文化”等现代工程理念指导下,培养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机械制造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营、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

2.建设机械工程环境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机械工程环境是提高机械类人才专业素养的基本条件和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目前的机械工程环境以及实践教学条件主要靠大学自己来创造和承担,这也是工科院校的办学难点和制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在工程环境和实践教学上下工夫,包括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努力。在外延上,要加大投入建设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和专业实习基地等。

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机械专业素养。

3.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教师应根据讲课对象进行电子备课,适时选用已有素材,并充分考虑教学信息量以多少为宜,即预计可被学生接受的程度。

4.开展科技竞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围绕“应用型”这个定位,就是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本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学校要以科技竞赛为契机,培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创新的基础是全面掌握本领域的相关知识,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因此只有多读书,才能了解自己所在领域的基本情况,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而不至于被淘汰。要善于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运用知识,善于对已知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转换”,从而萌发新的构想。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注重知识的积累的同时更注重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注重个人专业素养的培养。

结合机械工程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是当今机械专业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学生在知识积累和形成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凝练成专业素养,是其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其高质量就业并终身享受专业乐趣的重要保证。中国论文联盟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4篇

本次大赛由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职高专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和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主办,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师资科研处处长郭春鸣,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孙长庆,中国机电一体化协会秘书长王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培训部副主任陈晓明,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顾玮、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徐伟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吴钧,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管平,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华圣,120多名各职业院校的院校长,110多名大赛专家、裁判,来自25个省、直辖市487名选手,共700余名人员分别观摩、参加了本届大赛。

本届大赛共设有数控加工中心装调与维修、数控铣床装调与维修、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柔性自动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工业机器人与机器视觉系统编程调试、汽车全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共7个专业赛组的比赛,每个赛组均分为高职教师组、中职教师组。

大赛组委会主任、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孙长庆同志代表主办方发表讲话。他表示,机械工业则素有“工业的心脏”之称,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将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基础工艺研究,重点突破关键零部件自主化,促进装备国产化进程向纵深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和机械产品融合,提升机械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着力推行绿色制造,降低能源和材料消耗,发展节能产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使行业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未来机械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先进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职业教育,关键在于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本次大赛即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实施“政、行、校、企”多方合作,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目的就是通过双方面考核,深化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引领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建设方向,促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执教能力,并通过竞赛营造职业院校教师重视技能,创新教学方法的良好氛围,为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浙江省教育厅鲍学军副厅长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本次大赛是在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背景下进行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以往大赛不同之处,一是采取“实际操作+教学设计”组合方式进行考核,以考察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二是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了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师资科研处处长郭春鸣在闭幕式中表示,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已进入到全面提高质量、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校企合作、加强制度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旋律是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间作为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举办职业院校教师大赛,是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体现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方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交流、技能切磋的平台。教育部今后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大赛工作。承办学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管平院长认为:举办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开展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比武,将进一步激励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主动学习、掌握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希望参赛选手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切磋技艺、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在比赛中赛出水平、赛出风格。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黄华圣董事长提到:此次大赛是展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的一次盛会,是职业教育教师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天煌公司为大赛提供高性能、高质量、高水平的竞赛平台;赛前相继开设现代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及汽车维修技术三个方面共七个教师技能培训班,为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1100多名教师开展了培训。

参赛教师普遍表示,通过大赛活动,对专业新知识、技术的理解、应用和教学转化能力具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较大帮助。比赛期间,各位参赛选手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发挥出很高的技能水平,比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交流了技艺,增进了友谊。全体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团结合作,严格遵守大赛规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保证了大赛的圆满成功!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5篇

高校作为机械制造人才培养的高地,必须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培养具有高技能、创新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在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中缺乏产品造型设计教育,以及对工业设计的肤浅了解和不加重视,造就今天中国机械制造业走向国际化的瓶颈,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加强学生工业造型设计知识背景的教育,对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并未涉及单独开设产品造型设计的课程,部分高校开设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选修课。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东华大学等部分学校在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阶段开设了专业方向选修课“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教材内容设置是立足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对于机械工程类专业而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将“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列入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在进一步完善该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同时,提高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让学生在开展机械产品设计时,将外观美感性、创意新颖性、设计实用性和技术领先性等进行综合考量,提高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之中,在综合实力强的公司谋得一席之地。

“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开设时间和学时

根据机械工程类专业细分方向不同,应将“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列为专业技术必修课或专业必选课。作为一门提升设计能力的课程,应安排在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和专科三年级第一学期。需要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先进制造技术、三维建模渲染技术等专业课教学,再进行该课程教学。总学时一般应安排60—80学时,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各占50%。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因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并未接受完整的艺术基础教育,理论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含人机工程学、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等,还要加入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应包括美学法则、三大构成基础、产品形态设计等。人机工程学重点讲解“人———机———环境”系统、人体感知与运动特征、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人机的信息界面设计、工作台椅与工具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注:如“人机工程学”已作为一门单设的课程,此部分则可以略讲或者不讲)。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着重讲解目前国内外先进企业先进的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主要是为了把三维造型设计软件应用于机械产品设计中,优化设计方案,提高产品设计质量。课程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三大构成基础训练、机械产品外观造型设计与模型制作等。课程理论教学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国内外优秀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案例。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卷面考试成绩(50%)、平时作业(50%)成绩综合分数作为最后学习成绩。意在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设计理念的学习,又要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尽管产品造型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而“工业设计”又是机械工程学科下的分支,但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不妨以“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作为切入点,从“工业设计”领域中学习先进的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满足市场对机械工程产品外观、情感、技术和质量等方面的新需求。

(二)教材编写与使用

笔者认为适合机械工程类专业“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教材寥寥无几。就从网络检索来看,俞志豪、王祖铭1992年编写的《机械产品造型设计》、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2007年编写的《各种机械造型产品色彩设计加工生产工艺技术汇编》和《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是为数不多的可参考教材。作者曾在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讲授《机械产品造型设计》时,就因无合适教材而把《人机工程学》作为学生上课的教材,但需要补充大量的课本以外的资料和知识。简单地将偏重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应用于机械工程类教学中,有失大学教育之颜面。在探索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的同时,也需要尽快编写与之匹配的教材。

(三)教学大纲制订应紧密结合机械工业产品设计与制造实际

教学大纲应对课程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详尽说明;教学内容避免生搬硬套、老生常谈、脱离机械工程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实际,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将课程美学基础、人机工程学等几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与工艺(金属工艺学)等课程涉及的内容删减,或者保留与造型设计教学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四)加强任课教师业务培训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事关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工程技术知识背景的教师对加工工艺、结构、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熟悉,但在进行产品外观设计时,由于不具备系统的工业设计知识,他们不能从外观造型设计角度出发,很难提出合理、形象化的设计方案,不能准确理解和较好讲授课程内容。对大多数具有工业设计知识背景的教师来说,他们明悉产品设计的程序、方法,对产品设计整体视觉效果能够较好地把握,但在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技术、制造加工工艺等方面知识有待强化,同样不能很好地胜任课程教学任务。这就要求,讲授“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机械制造和工业设计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相融合统一。目前,应加强机械工程教师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或者工业设计教师机械工程知识的系统培训。

(五)实行“小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p#分页标题#e#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高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广泛采用了小班教学模式,且教学效果良好。因“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教学方向和性质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相似,借鉴艺术类、工业设计类专业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教学应实行“小班教学”,改变机械制造类专业其他课程“大班教学”的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机械工业遗产;四平市;城市复兴;三机两车

1 “三机两车”与四平机械工业

四平市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一五”“二五”和“三五”期间,国家在四平布局了一系列大型项目,以“三机两车”即四平联合收割机厂生产的收割机、工程机械厂生产的装载机、四平鼓风机厂生产的鼓风机、四平市客车装配厂生产的城市汽车和四平市汽车改装厂生产的专用汽为代表的四平机械工业曾经享誉全国。四平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东北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四平地区的地理环境优越,土地肥沃,稻谷产量丰富,是吉林省商品粮基地之一,早期农牧业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四平市的工业迅速发展,化工、机械、纺织以及粮食加工制造业等产业都得到了大力度的建设,成为吉林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小型工业城市。笔者在对四平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在四平市现存的众多废弃工业厂区中,机械工业相关企业的遗存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在四平市的工业中,机械工业一直是支柱产业,无论是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东北地区的建设,四平市的机械工业都有着重大的贡献。四平市的机械工业厂区现大部分被整体遗弃,原企业有的整体迁移,有的合并或者倒闭。在这些废弃工厂中,有很多是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

2 四平市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现状

2.1 四平市近现代机械工业发展概述

四平市的机械工业作为四平市的工业主体,起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四平第一家铁工厂――富顺铁工厂,主要生产农业器具,后来试制榨油机、磨米机等。四平市机械工业经历百余年发展与变迁大概可分为3个阶段。1912~1949年是四平市近现代机械工业的开端,伴随着四郑和四洮铁路通车后,四平市场开始繁荣,出现了前店后厂式的机械工业生产作坊,主要生产农具。1949年~1976年是四平市近现代机械工业的奠基与发展阶段,四平市的机械工业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始投入生产,四平市的机械工业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始投入生产。1976年~1985年,四平市的机械工业迎来了新时期,发挥了行走机械的优势;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品结构,各类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主要产品多次获奖,并出口到国外。

2.2 现状与布局

(1)现状。四平市现存工业遗产均为“一五”“二五”时期兴建的大型工厂。有些工业遗产依旧保持着原有生产功能,从建厂以来,使用功能未发生改变。有些工业遗产原有的生产功能已改变,随着时间推移,生产厂房也已经改变了原有工业生产属性。还有一些工业遗产原有生产功能已经完全丧失,生产厂房闲置,废弃或改作它用。

(2)四平市机械工业的布局特征。四平市近现代工业遗产因为兴建的历史时期以及社会需求的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机械工业的分布特点也不相同。1931年~1945年,四平街沦为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为加快掠夺速度,大量开办工厂。四平迅速成为长春以南、内蒙古东部,辐射怀德县、通阳县、梨树县、双辽县、东丰县、长岭县的工业中心,在工业的数目和项目上都大幅增加。为了最大限度地对资源进行掠夺,并快速将资源转移,当时四平街的重要工业企业厂址都设置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控制范围以内。与此同时,“满铁”一方面大量增加货物专用运输线路;一方面组织人员勘测地形,并大量兴修铁路。这一时期的工厂集中分布在铁路附近。这一时期的机械工业集中分布在铁路线与公路干线北一马路(今北一纬路即102国道)之间的幸福路上(见图2)。四平市由于在战争中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工厂的主要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平市先后完成了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开始进行全面的建设。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并且快速发展。“一五”“二五”期间兴建大量工厂。按照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对四平市的工业企业进行关、停、并、转调整之后,形成了东南部的重工业区,西南部的纺织工业区,东北部的化学工业区。这一时期四平机械工业的内部结构也经过了多次调整。四平市的机械工业市区内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即幸福路两侧在铁路线与公路干线北一马路(今北一纬路即102国道)之间的幸福路以及与公路干线相连接的烟厂路与重工路两侧(见图3)。

3 四平市机械工业遗产的物质构成分析

3.1 厂房

四平早期为消费性城市,工业建筑为数寥寥。多为粮油加工和手工业小作坊,生产车间规模不大,建筑技术并不成熟。50年代末,工业建筑设计开始采用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法,齿形屋架首先在棉纺厂工程中应用。设计工作开始实施标准化,推行模数制。进入60年代,城区工业建筑不断增加,规模从小型发展到中型或大型,厂房形式也由单层独立式向多层及复合式发展。在建筑风格上主要为仿苏式。由于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建设得到苏联的援助,虽然四平没有苏联直接援建的企业,但是当时四平市的工业建筑风格也受到了影响。在建筑形态上表现为空间和体量巨大、材料朴素、构造节点清晰,强化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区别,反映出建筑结构的真实性。通过超大的空间体量和富有韵律感的结构骨架表达工业美学特征,外墙特征为红砖实砌的清水墙,门窗过梁保持混凝土色或刷白,显得十分醒目,门窗采用金属门窗,整体建筑形象宏伟大气。例如,四平市线路器材厂、工程机械厂、机床附件厂等的生产厂房都是在清水红砖墙面上,外露灰白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窗门过梁等没有装饰,建筑构造节点清晰,有些工厂的墙面还有“”时期的标语口号。

3.2 办公建筑

除了仿苏式的大型厂房建筑,四平市机械工业的附属办公建筑还具有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并适当带有装饰细部。采用工字型或一字型平面,横向三段式或五段式,竖向条窗,坡屋顶,在建筑柱廊和檐口等细部上装饰简化图案。除局部保留的线脚外。建筑整体几乎没有多余装饰,布局随工艺流程展开,平面总体较为灵活,与传统建筑的对称布局相差较远。四平市鼓风机厂、换热器厂、机床附件厂等企业的办公建筑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

3.3 厂区大型构筑物

各大厂区均有建厂初期规划建设的铁路运输线路,和各种气、固、液体的输送管道、传输带、烟囱、冷却塔、水塔等。这些构筑物地处厂区范围内,体型高大,多为当时城市的制高点,成为人们眼中熟悉与明确的地标。由于这些构筑物是当时生产运行流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标定生产流线的纪念物,在公路运输发达原有生产转型的今天,诸多原有的构筑物失去了设计之初的效用,却带给人极强的时代感和历史记忆。在工业美学的背景下,这些废弃的构筑物还能够引发人们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成为具有时代印记的景观。

3.4 生产设备与生产流水线

生产线与生产设备及相关技术是工业遗产的独有特点。生产是所有当下物质遗存于特定时代的活动主体。物质遗存是生产的物证,主要包括建厂初期及后续生产过程以及重大的技术改造等事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设备流水线以及有代表性的产品。这些工业设备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代表了当时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厂房内部仍存有部分曾为中国第一的大型机械加工设备。以前厂房大多没有吊车,后建厂房的吊车吨位已发展到20吨、30吨,吊车梁形式从现浇、钢桁架到实腹“I”字型钢梁,承载能力有了明显增加。吊车柱由现浇发展到预制。结构形式由单层排架发展到多层框架结构。基础形式由条形基础发展到钢筋混凝土直至桩基础。大型炉渣混凝土墙板在厂房设计中开始应用。1965年,在四平客车厂和线路器材厂采用了钢筋砼门式钢架和桁条板,为改革过去肥梁胖柱深基础重屋盖做出有益尝试。1972年,四平鼓风机厂厂房在设计上采用了薄壁钢混平腹杆双肢柱等方法。此举在建设行业尚属首创,是工业建筑设计中的成功之作。

4 四平市机械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概念的提出与城市复兴

四平市机械工业遗产是新中国建立初期规划建设的,其物质文化遗存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老一辈人曾在这里抛洒热血与汗水,用青春书写新中国工业的崭新篇章,这里承载了一代人艰苦的岁月,记载了新中国内地制造业发展的辉煌笔墨,每一幢建筑、每一个设备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具有极高的价值。

四平市的机械工业企业对四平记忆吉林省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四平联合收割机厂生产的收割机曾被列为国家科研计划,四平市建筑机械厂的产品曾为南京长江大桥、葛洲坝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优质设备。即便是今天,四平市机械工业,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建筑遗存仍能算得上是吉林省工业遗产的卓越代表。目前,存留的建筑遗存带有鲜明的苏联援建时期的建筑风格,其恢宏的体量与高度计划性的布局具有典型的时代印记,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意识形态的真实写照,具有很强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遗产的保护与存留必将成为老一辈工人阶级艰苦劳动的纪念,从城市遗产的角度来看,对后辈也有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四平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四平市志(上、下册)[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2] 四平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四平市大辞典[M].四平市地方志编委会,1998.

[3] 满史会.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上、下卷)[M].辽宁省营口县商标印刷厂,1988.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管理;机械制造;质量管理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036

1 机械工业制造业质量的问题

1.1 质量意识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的机械工业企业更多的是把资金投入到自己的销售环节和企业市场拓展环节,很多企业对技术投入和质量管理投入却很少的,这说明我国企业特别是机械工业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认识不够,质量意识不强,很多企业没有在自己的生产整个过程和企业内部管理的过程中把质量内容纳入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中,也缺乏对机械工业企业质量问题的认识和了解,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1.2 质量管理效益不够高

我国的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的效果不明显,效率不够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工业制造业不能仅仅依靠一些非常传统的制作方式,必须谋求新的转型发展之策,这需要极大地提升产品的质量,而实行有效的质量战略却是我国机械工业企业的一个难题,很多的企业进行了一定的质量管理,但是效果不是很理念,也缺乏一套形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以此导致我国的机械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和效益都比较低下,很难有真正的质量管理成就。

1.3 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

机械工业企业如果想有效的进行质量管理和监管,必须明确一定的工作机制,而我们的机械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制不完善,谁管理、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突出,各个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性十分突出,有效应对质量问题的体制不健全,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工作C制。比如:在工艺定型阶段,对一些质量特性的影响因素并未完全识别,工业化生产暴露出来;质量标准不明确导致生产各环节包括售后对质量问题判断标准不统一。这些导致质量问题的因素要在机制上进行完善,对企业内部来说的,还应做好质量管理的整体架构设计。

2 现场质量管理是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

现场质量管理的落脚点是生产现场, 主力军是车间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管理的主体是人员的思想教育、物资准备、设备、环境、执行工艺、半成品与成品检查(或者简称人、机、料、法、环、测六要素); 从查找质量事故的危害、原因分析、解决措施的制订到保证产品的一次合格率和综合合格率, 最终实现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科学地控制,从而不断提升现场质量管理的能力。

3 实施有效的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策略

3.1 从管理源头追求精益求精

我们都知道“管理改善是最有必要的改善”, 因此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管理工作做到位, 对精益化生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深入推行工作标准化, 由员工行为规范、现场管理向设备管理、技术质量、生产安全等各个方面逐渐延伸,推行员工行为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管理标准化,设备管理标准化五大系列工作准则和标准化图识。实施精益化管理对工业企业和服务型企业都很有必要。

3.2 机械工业企业应该实施质量管理环节

(1)提高管理者认识。机械工业企业各级管理者的重视与责任是推进精益化管理的关键,必须明确管理责任、以身作则,坚持“消除浪费、提高效率”理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企业管理遵循精益化思路开展工作,精益化管理工作才能稳步推进。

(2)因地制宜,找准精益化切入点。实施精益化管理是渐进的过程,以消除工作流程中的浪费为例,首先需要系统梳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识别各种浪费;其次要围绕资源浪费、管理不畅的流程节点进行系统分析,制订整改措施;再次要明确责任人,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落实整改。

1) 机械工业企业在制造上普遍用到机床切削加工。刀具选择、进给量、进给转速、装夹及机床本身的精度和稳定性决定了工件的加工质量。应先做好工艺试验和调试工作,设计及工艺定型阶段要广泛论证;质量问题的解决要有设计和工艺人员共同参加;对质量问题的措施要标准化,文字化;定期培训相关人员,尤其是新员工和转岗员工。待质量稳定后及时总结每个细节并进行工艺固化,以确保零件加工质量稳定。

2)严格控制装配质量。装配质量直接关系到机械设备功能的有效实现,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装配质量主要体现在装配精度上,装配精度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相互位置精度、相对运动精度、相互配合精度。对于轮、轴类的最后装配的质量,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看其精度,所以为了加强装配质量控制,可以制订严格的装配检验标准并据此把关检验。

3)多方法解决质量问题。在控制过程中要对质量问题进行识别,采用项目管理,组成跨管理部门的质量问题解决小组。同时采用先进质量方法和工具,例如六西格玛,QC等方法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

4)及时兑现质量绩效。对质量监控和管理要全过程地精益化管理,对异常的质量问题一定要刨根问底,找出解决办法,并追究责任,兑现质量绩效。

4 结束语

中国必须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的质量和水平,而机械制造业作为重要的门类,必须进一步的增强质量管理能力,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增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必须在精益求精的指导思想下推进质量工作,确保自己的产出效率和企业效益得到提升,必须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能力, 建立健全产品实现过程,更快更高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追求质量效益最大化;实现“质量强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1]郭寒辉.天津起重设备有限公司过程质量改进研究[D].天津大学,2014.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8篇

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包括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是中国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实力较强的工业基地[1](P16),其机械工业在全国的比重很大。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工业是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大规模的重点建设发展起来的。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工业经过“一五”(1953—1957年)到“四五”(1971—1975年)时期发展壮大,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十一五”时期,国家“关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给东北机械工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其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东北三省机械工业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机械工业体系。吉林省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中国产量第一,能够生产重、中、轻、轿车等各种车型的综合性汽车制造基地,另外还有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辽宁省以汽车、机床、通讯计算机三大产业为主,汽车和机电等产品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大连造船厂是中国造船场之一;黑龙江省是电站设备、车辆和飞机等产品的重要产地,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在中国飞机和电站设备制造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东北三省机械工业占东北地区工业的比重很大,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工业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的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东北机械工业已成为一个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工业体系。东北机械工业对整个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东北机械工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强的发展潜力,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机械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增长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机械工业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得到提升,吉林省和辽宁省机械工业总产值全国排名稳居前10名①。东北机械工业作为东北工业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汽车工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工业生产可分为四大区域:东北地区、上海与江苏、北京与天津、湖北与重庆,其中东北地区的地位最为突出。东北地区的汽车工业决定着东北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东北汽车工业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以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重点,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在生产、投资、新产品开发和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软件、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的发展。汽车工业网络平台的建立,促进了汽车贸易和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东北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拥有6大系列产品,销售占中国国内市场份额的1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被中国汽车联合会授予“机械行业核心竞争力十佳”荣誉称号,并且被美国著名杂志《财富》(中文版)评为中国最受赞赏的企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对东北汽车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哈变速箱厂以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哈轻型车厂等在东北地区各省的机械工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东北机械工业经济整体上保持稳步快速增长,表现出生产、销售同步增长的态势。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基本保持10%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2004年最高,为28%,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2005年最高,为39%。同时,东北机械工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企业数从2001年的2566个增加到2006年的5437个,职工平均人数从2001年的111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28万人,企业数和平均职工人数均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是东北机械工业不断壮大的重要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重点骨干企业增势明显,这是全行业增长的重要基础,投资的拉动使市场对机械产品的需求势头不减。重点考核的机械工业企业,基本上左右着全行业的经济发展走势。机械工业是整个工业发展的动力,对整个工业发展起主导作用。近年来,东北机械工业增加值在整个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平均比重均达到17%以上。可以看出,东北机械工业对东北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东北三省经济的整体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推动因素分析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东北机械工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投资、科技创新以及对外合作等因素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投资对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随着国家“关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的启动,东北机械工业得到了调整、充实和完善,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东北机械工业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自身的调整与改造。吉林省以汽车为产业龙头,建设国内最大、最强的汽车工业基地;以优势特色产品为重点,大力振兴东北机械工业。吉林省计划2006—2007年围绕轿车规模化、重型车高端产品平台技术以及零部件系统化等投入180亿元,建设35个重点项目。2008—2010年围绕提高整车国际竞争力和专用车系列化等投入220亿元,建设35个重点项目。国家批复国债项目中,轿车车门等1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国债专项计划。黑龙江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微型汽车和发动机、大型超临界火电机组以及蒸汽燃汽联合机组等产品作为机械工业重点发展的产品。黑龙江省计划建设机械工业项目197项,总投资约300亿元,其中申请国债项目约79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首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黑龙江省批准实施37项,其中机械工业17项,项目总投资30亿元。辽宁省以汽车、电工电器和机床工具等行业为重点行业,通过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并举来提高机械工业的整体水平。辽宁省机械工业列入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业专项国债项目55项,总投资约107亿元。35个项目已经安排资金计划,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其中国债资金约5亿元。不难看出,投资对东北机械工业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支撑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的持续较快增长。政府投资作用突出,民间投资与外商投资的作用日益增大。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东北机械工业仍然表现出较强的投资潜力,这表现出东北机械工业仍然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科技创新是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东北地区有多家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中心,通过建设技术中心,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促进了行业结构优化和产品进一步升级。通过引进技术和合作形成的中档轿车、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品发展很快。通过二次开发和自主开发形成的重型卡车、轨道交通设备等优势特色产品,在竞争中经受住了考验,市场地位不断提高。东北机械工业的一些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吉林省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研制的红旗CA7460,是我国第一辆自主驾驶轿车。红旗CA7460自主加强系统的总体技术性能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汽车智能化的研究进程。辽宁省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与美国罗宾斯公司合作设计制造的我国首台最大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MB),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黑龙江省哈电站集团引进美国GE公司设计制造技术生产的400MW级的重型联合循环燃汽轮机,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容量最大的重型燃汽轮机,是中国能源调整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东北地区已成为全国机械工业重要的科研、技术、生产基地,是中国著名的机械科研中心。东北机械工业的人力资源丰富,每万人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在校大学生数都居全国第一位[2](P115)。东北地区科研力量雄厚,拥有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北大学等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这些院校在中国机械科研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是我国汽车工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汽车设计制造学科是国内汽车专业领域最早且惟一的部级重点学科,拥有众多汽车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东北机械工业充分借助东北地区的教育科研优势,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协同参加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的机制,如吉林省160多个企业与吉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并且建立了一些产学研基地。通过联合开发和联合公关,增强了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一些重点骨干企业采用了可靠性设计等先进技术,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开发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东北机械工业有多个项目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中吉林大学完成的汽车盘式刹车片生产线工艺及装备的研究与开发等项目获得了一等奖。同时,东北汽车工业中多个项目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其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完成的汽车工业用机器人开发与应用和吉林大学完成的在用车辆智能化检测系统新技术研究等项目获得了一等奖。科研和技术优势是东北机械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使东北机械工业的产品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竞争的考验,在东北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行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基地的进一步建立,科技创新对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

(三)对外合作促进了东北机械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东北机械工业进一步明确了国际合资与合作对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的关键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加快与国际大型企业集团经济与技术合作的步伐。通过国际互联网、国外驻中国商务机构以及省市政府常驻国外机构等,以日本、韩国、美国等地区为重点与国外企业寻求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作。2002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签署合作项目。根据协议,双方就实现中高档轿车、微型车和中高档SUV(运动型多功能车)三个领域的生产达成一致意见。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合作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产业格局具有重要影响。2003年,金杯汽车股份公司通过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合作,使轻型客车后续产品的推出得到技术支撑,巩固了金杯客车在市场上的地位。2004年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与韩国集装箱集团进行了关于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合作,合同总金额达4399万美元。哈电站设备集团通过与日本三菱公司、日本东芝公司等8个著名公司合作,引进了11项高新技术,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连冰山集团通过与日本三洋等国际大公司合资合作,引进了巨额外资和先进生产技术,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6年,一汽大连客车厂与韩国大宇客车株式会社签订意向书,共同出资成立客车合资公司。这一时期,东北机械工业还与美国GE公司、美国通用公司以及德国西斯公司等国际著名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对外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东北机械工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当前,世界经济明显放缓,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新的机遇也随之出现。对外经济合作的深入,可以帮助东北机械工业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东北机械工业的整体、全面发展。

四、“十二五”时期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具有生产稳步快速增长、汽车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突出等显著的特点。我们综合分析东北机械工业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和存在问题,对“十二五”时期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并且提出促进东北机械工业继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对东北机械工业发展趋势的展望

投资拉动是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关键。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东北机械工业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决定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国债投资、外商投资和民间投资[3](P9)。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态势表明,国债投资实际上逐步发挥了一种经济机制的作用,通过它可以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随着东北经济的持续增长、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可以预期外商直接投资和民间投资应该会继续较快增长。从消费角度分析,对东北机械工业影响最大的是汽车工业。当前,载货车逐步向重型化方向发展,重型车产品将受到用户越来越多的青睐。经济型轿车总体走势较好,但实际的市场份额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国际市场环境对东北机械工业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机械工业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均保持增长,金额最大的仍然是亚洲市场。日本是中国机械工业最大的贸易伙伴,除日本外中国的贸易伙伴按交易额排序依次为美国、德国以及韩国。目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汽车等工业产值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虽然适当经济政策调控以及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因素对东北机械工业发展具有有利的一面,但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汇率调整以及贸易保护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可以预期未来东北机械工业受国际市场影响,整体发展速度将会相对减缓。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东北机械工业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适度调整,可以保持东北机械工业的持续发展。预计“十二五”时期东北机械工业的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以及出货值等指标会出现稳步上升的变动趋势,机械工业整体发展具有较好的发展态势。

(二)促进东北机械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深化体制改革,实现投资多元化。国有资本要向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大型企业集中。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机械工业,放宽民间资本的各种准入条件。同时要积极吸收外资,进一步提升东北机械工业的竞争能力。通过促使各种资本的融合,实现投资多元化。

2.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建立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我国地区性经济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应该按产业集群思想整合东北机械工业资源,建立以汽车、电力装备和机床装备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4](P81)。通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东北机械工业的比较优势,提升东北机械工业的竞争力。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9篇

一、目标

“九五”期间,所有机械企业都要使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和巩固,全面达到《规范化》要求的内容(简称“达标”),其中,在实施“三大战役”中创立1000种名牌产品的企业、500家质量信得过“明星”企业、100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巨人”企业、300家建立起具有较强开发能力技术中心的企业,以及已获得国家一级、二级企业和“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称号的企业应提前达到要求:一年见效,两年完善、三年巩固。

二、要求

(一)标准化工作

1.正式生产的产品必须有按规定程序批准并适合用户需要的产品标准,及与产品标准相适应的有关基础标准,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外购件标准;主要产品的包装、储运标准;产品的工艺、工装标准;安全、卫生、环保标准;检验文秘站网和测试标准等,并认真贯彻执行。

2.制定了生产、技术、质量、设备、物资、能源、经营、财务等各项管理标准、职能处(科)室的工作标准和各类人员的工作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

(二)计量工作

1.达到三级以上计量合格。

2.有合理的计量检测点、网络图,计量器具配备齐全。

3.计量器具综合配备率达到100%。其精度以适合为限。

4.计量标准器具的周检率及其合格率达到100%。

(三)定额工作

1.建立健全了劳动、物资、能源消耗、资金、费用、设备等各类定额体系,主导产品定额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执行率达到100%。

2.定额实行归口管理,定额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完善,台帐齐全,有定额执行情况的分析改进措施,完成情况良好。

(四)信息工作

1.建立了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传递、存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能及时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2.各类信息,包括原始记录、台帐、统计报表、计划指令、档案等信息齐全、准确、及时。

3.有信息、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逐步实行信息工作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五)基本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了各项基本规章制度,包括:

企业领导制度: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企业,制定了三个条例的实施细则;实行《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建立了规范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领导制度。

管理工作制度:经营决策、计划、生产、技术、质量、物资、财务、设备、动力、劳动人事、销售服务、思想政治工作、

生活福利事业等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经济责任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做到职权清楚,企业的方针、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车间和班组;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惩合理,使职工的劳动所得与劳动成果相挂钩。

2.规章制度具有严肃性、权威性,有保证贯彻执行的可行措施和考核办法,并能适时修订、充实和完善。

(六)职工教育

1.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2.对全体职工进行了本专业应知应会和安全教育,并达到岗位技术(业务)要求。

3.新职工进厂先培训、后上岗,特殊工种和关键岗位的操作人员必须取得操作合格证书。

(七)班组建设

1.建立健全了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班组管理制度,形成班组建设管理体系。

2.加强班组的思想、文化、业务建设,有班组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措施。

3.班组实行民主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充分发挥职工加强班组建设的积极性。

(八)现场管理

1.“工艺突破口”工作达到了五条标志:

①建立健全了统一、有效的工艺管理体系。

②有一套充分调动工艺人员积极性的办法。

③完善工艺文件和规章制度,严格考核办法,严格执行了“三按”(按图样、工艺、标准)和“三定”(定人、机、工种)。

④建立起文明生产秩序。

⑤消除因工艺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事故,建立起正常的工艺工作秩序,使产品质量基本稳定并有所提高。

2.现场管理工作落实了六项基本要求:

①治理现场环境,实行“定置管理”,改变生产现场“脏、乱、差”的状况,做到人流、物流运转有序、畅通,现场环境整洁,建立起文明生产秩序。

②在“工艺突破口”工作初见成效的基础上,按照产品技术和经济生产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工艺路线和工艺布局,提高工艺水平,严格按工艺要求组织生产,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达到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③以生产现场组织体系的合理化、高效化为目标,不断优化生产劳动组织,合理进行劳动分工,消除各种无效劳动和时间浪费,做到生产指挥灵,劳动效率高,安全均衡生产。

④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劳动及消耗定额、计量检测、统计台帐等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制度化、标准化,并严格考核,保证信息流及时、准确、畅通。

⑤完善管理保证体系,把质量、工艺、消耗、生产、设备、财务、安全等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协调,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对投入产出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现场管理的运行效能。

⑥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双增双节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技术过硬、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

三、实施原则

(一)企业自主实施与行业管理部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二)各项管理基础工作要求的目标尽量采取量化的原则。

(三)无假冒伪劣产品,无重大人身、安全、设备和质量事故,无严重违犯财经纪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应作为管理基础工作规范达标的基本条件。

(四)达标监督检查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从严要求、保证质量,注重实效、不走过场,不给企业增加负担。

四、工作程序

(一)企业按照《规范化》要求的内容和目标,对照检查,找出薄弱环节,制订措施,认真整改,限期达标。自查一般一年进行一次,并将自查结果书面上报企业的行业管理部门。自查达标的企业向行业管理部门申报达标结果;未达标的企业要上报自查情况、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整改措施和达标期限。

(二)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机械行业管理部门、国家试点机械企业集团在收到企业的申报书后,要组织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组织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组,选择一定比例的企业进行抽查。其中:对创立1000种名牌产品的企业、500家质量信得过“明星”企业、100家“巨人”企业、300家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以及已经获得国家一级、二级企业和“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称号的企业,要进行认真细致的逐一检查。对未达标企业要进行帮助、教育和督促,以及有关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措施等报部政策法规体改司企管处。

(三)部政策法规体改司企管处组织有关司局和专家组成“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委员会”,对各省市厅(局)的评价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并进行必要的抽查,在进一步审核后,通报检查结果。

五、组织领导

(一)按照“分级组织,分类领导”的原则,机械工业部负责全行业《规范化》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其职责是:

1.组织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对全行业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基础工作知识的培训;

2.组织“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评价委员会”,对全行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具体工作委托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进行;

3.组织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机械工业部经济管理研究院及各行业协会等单位,开展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咨询、诊断活动,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4.根据《规范化》的实施情况,对全行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适时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5.在全行业推广企业加强管理基础工作的经验,同时对因忽视管理基础工作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进行曝光,以引起全行业的警觉;

6.根据管理基础工作规范达标情况,在全行业的评优、试点等工作中提出对有关企业的推荐或否决意见。

(二)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机械行业管理部门或国家计划单列机械企业集团在机械工业部的统一指导下,负责推动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和组织对企业的评价,其职责是:

1.负责组织本地区(集团)中小型企业厂级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有关知识的培训工作;

2.负责组织本地区(集团)管理基础工作评价组,对企业进行抽(检)查,并将抽(检)查结果上报机械工业部;

3.根据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情况,对本地区管理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4.组织有关专家对本地区(集团)企业进行管理基础工作咨询和诊断活动,尤其对于后进企业应加强指导、督促和帮助;

5.及时总结、汇报本地区(集团)开展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根据本地区(集团)》规范化《的实施情况,

对有关企业的评优、试点等工作提出推荐或否决意见;

7.可以委托中介组织具体从事有关工作,以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六、本办法由机械工业部政策法规体改司负责解释。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10篇

北京科技大学在1952年由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山西大学和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科系组建而成,原名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改为现名,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最高学府。钢铁冶金学科渊源可追溯到1895年伊始的北洋大学矿冶学科。北科大是全国重点大学,钢铁冶金是其优势特色专业,在教育部多次专业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物资源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物联网工程、会计学是学校的部级特色专业。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199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而成。北京商学院先后隶属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前身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和中央商业干部学校。北京商学院是我国建国后建立较早的专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北京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所轻工业高等学校,主要面向轻工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建于1982年,隶属于机械工业部,主要是面向机械工业行业培养管理干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校前身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由教育部委托原对外贸易部领导。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对外贸易专业并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为基础成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84年,学校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6月,原中国金融学院与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划归教育部直属。学校是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商务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3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原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改制后的中国工运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院在劳动关系、劳动法律、社会工作、工会理论与实践 、劳动安全、劳动与社会保障、企业民主管理、中国工人运动史等领域的研究居国内先进水平,并同国外有关组织、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她的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以及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已正式进入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和“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由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两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合并组建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的前身是1986年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机械工业管理专科学校合并成立的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1990年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78年第四机械工业部1915所举办的北京大学第二分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2008年两校合并正式成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年来,学校在电子信息、现代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知识管理与技术经济等领域具有较高水平。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河北纺织工学院,1968年更名为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年,与天津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天津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并入,组建新的天津工业大学。至此,学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空纤维膜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纺织复合材料、中空纤维膜分离技术、特种功能纤维材料、纺织油剂助剂、半导体照明与材料、机电设备集成制造等研究为特色的科研优势,多项科研成果被成功应用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高科技产业。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我国第一批建立的4所轻工类的本科院校之一,隶属于原中国轻工业部。1959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的主要师资和实验室设备调入该校。1964年,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发酵工学专业、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先后并入该校。1968年,学校更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1972年,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盐化专业和享有“盐业黄埔”之美誉的中国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合并后划归该校校。2002年,学校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生物、海洋、化工等学科实力雄厚。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的前身为天津理工学院,1979年正式招收本科生。1996年,原天津理工大学与原天津大学分校、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天津大学冶金分校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天津理工学院。2004年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工程造价、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为学校的部级特色专业。

中国民航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是中国民用航空局直属的一所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1951年9月成立的军委民航局第二民用航空学校。1958年12月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1963年6月列入普通高校序列,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1981年8月10日,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2006年5月30日,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学校目前是我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叉融合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学校的部级特色专业有:交通运输、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交通运输、通信工程、飞行技术、工商管理。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系及相关专业成建制迁至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独立办学,定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5年至1997年学校整体南迁秦皇岛市。1997年1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学校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5个部级或省级特色专业。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始建于1978年,先后隶属于原第八机械工业总局、原第七机械工业部、原航天工业部、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原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划转到河北省,200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共建学校,并在学校设立了奖教金和奖学金。著名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为学校名誉校长。

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联合大学由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原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组建。河北理工大学由唐山铁道学院部分科系和成建制转入的天津大学矿冶系组建而成,曾沿用过唐山矿冶学院、唐山工学院、河北矿冶学院、唐山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理工学院等校名。华北煤炭医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26年的开滦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开滦医学专科学校,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唐山煤矿医学院,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10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两所学校正式组建为河北联合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始建于1956年,最初为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以冶金、采矿、煤炭、稀土为特色的理工科大学,学校的优势专业有冶金工程、采矿工程、自动化、稀土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当时隶属于卫生部,195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学校前身为内蒙古医学院,2012年3月正式更名为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校依托蒙医药学院和药学院的教学资源支撑,全力打造了蒙医药学科与专业特色,使该学科成为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学校还有两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和神经外科。

中北大学

中北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1949年学校迁入太原现址,更名为华北兵工职业学校,后又冠名为华北兵工工业学校、太原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太原机械学院。后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1961年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4个常规兵器专业(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引信)全部迁入该校。1962年沈阳工学院两个常规兵器专业(火药、炸药)也相继迁入。1963年学校划归原国防科工委直接领导,成为当时的国防工业本科院校之一。1993年更名为华北工学院,隶属于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划归地方管理 。2004 年 6 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安全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为学校的特色专业。

太原科技大学

1952年,太原科技大学的前身——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在太原成立。1953年,学校划归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1955年,长春汽校锻压专业教师、汉口机器制造学校锻冲专业师生整建制并入。1960年,学校升格并更名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成为新中国设立的第一所重型机械本科院校。1962年,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68名专业骨干教师调入。1965年,大连工学院、沈阳机电学院起重输送机械专业师生整建制并入。1998年,学校改为教育部与山西省共建共管,以山西省管理为主。2004年学校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00年,教育部批准黑龙江商学院和黑龙江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哈尔滨商业大学。合并之前,这两所学校都是黑龙江当地培养金融、商业、财政人才的重镇。合并后的哈尔滨商业大学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学校目前初步形成了商工结合、商法结合、文理结合、商贸特色突出的学科专业群;同时还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商品学、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经济学等6个国家特色专业。

东北石油大学

1960年,东北石油学院成立。1975 年,东北石油学院更名为大庆石油学院。 1978年10月,大庆石油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1988年大庆石油学院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建立分院。1998年大庆石油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秦皇岛分院成立。2000年2月,大庆石油学院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2005 年大庆艺术学校并入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4月1日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

北华大学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合并前,吉林师范学院已建成一所学科比较齐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办学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地方高师院校。吉林医学院已成为吉林地区医学教学和研究中心,吉林林学院已成为全省的林业教育和科研中心,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吉林省最早的职业学校——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有79年历史的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学校有六个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机械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园林、医学检验、林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前身是有我国“光学人才的摇篮”之称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校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建校以来,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第五机械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2012年入选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学校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检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光电医疗仪器、先进材料技术、现代光学、CAD及应用电子技术等方面科研实力雄厚,在法学、汉语言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屡获佳绩。

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在2002年由吉林工学院更名而来,在此之前的2000年,长春工业煤炭学院、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吉林省工业设计学校并入吉林工学院。学校依托一汽、吉化等大型重点企业和新兴高科技企业,形成了鲜明的煤炭工业的办学特色。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

合并前的六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原吉林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46 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1960年,吉林大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

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第十八集团军卫生学校。1948年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编为华北医科大学,1951年命名为中国人民第一军医大学,1959年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

原长春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 1951年的长春地质专科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1997年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开采、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的人才,并丰富了我国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

原长春邮电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信息通信类工科高等学校。学院于 1947 年创建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55 年更名为长春电信学校,1960年更名为长春邮电学院。

原中国人民军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 1953年的中国人民兽医大学,1992年更名为农牧大学,1999年更名为军需大学,是一所以军事兽医教育和军事后勤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军事学校。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建于1958年9月15日,当时校名为四平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至1966年,吉林省政府先后将通化师专、白城师专、吉林师专并入四平师专,校名为四平师范专科学校。1973年,四平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四平师范学院。2002年3月21日,四平师范学院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为学校的优势学科。

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工商学院是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本科院校。原来的三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打造了财会、餐旅、粮食、食品等一批名牌专业。

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起步于1946年7月东北银行总行举办的银行干部训练班,1950年9月成立东北银行专门学校,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1958年9月组建吉林财贸学院,是全国当时仅有的几所财经大学之一;1992年5月更名为长春税务学院,是我国第一所,目前也是唯一一所税务本科大学;2010年3月学校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工商管理、日语、会计学、经济学等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10月抚顺煤炭工业学校整体并入,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校在原有石化、机械、信息等学院的基础上,新组建增加石油工程、化材、环境、计算机等学院,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先导的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生物、化工机械、控制工程、信息工程、经济管理等体现行业和地区经济特色、适应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群。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始建于1948年。1958年成立本科学院——鞍山钢铁学院,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是我国较早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1998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校转为辽宁省与教育部共建共管,以省管为主。2002年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2006年又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学校的冶金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为部级特色专业,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采矿工程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渤海大学

2003年,锦州师范学院与辽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的锦州师范学院更名为渤海大学。学校师范学科和商贸学科基础雄厚,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其中,应用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史、应用化学等六个辽宁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础数学等两个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

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前身是东北军工专门学校,创建于1948年。1960年组建成立沈阳工业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目前,学校已由单一的军工院校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但仍然具有浓厚的国防特色。201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签署协议,共建沈阳理工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6年,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与铁道部签署共建大连交通大学协议。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为部级特色专业。

大连工业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4所轻工业学院之一,隶属原轻工业部,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大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学校以培养轻工、纺织、食品、艺术等专业人才为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同时被评为A+级专业,进入全国相同专业前5%领先行列。

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为东北水产技术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水产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大连水产学院。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辽宁省管理。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海洋大学。学校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高校。水产养殖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为部级特色专业;水产一级学科为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水生生物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两个二级学科为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

聊城大学

聊城大学始建于1974年,原名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学校沿袭更名前的学科特色,初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学科为主,基础文理学科、教师教育学科、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相互协调发展学科布局。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前身是1953 年12月创建的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1953年6月由山东省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1960年6月升格为山东冶金学院,1978年更名为山东冶金工业学院,隶属冶金工业部。1985年9月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1998年11月划转山东省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管理体制。2004年5月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虽然学校的隶属关系几经更迭,办学层次几起几落,但特色并未因此而消退,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依然特色鲜明。

鲁东大学

鲁东大学于1930年始建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古县莱阳,历经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胶东公学、莱阳师范学校、莱阳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烟台教师进修学校、烟台师范学院等历史阶段。2001年,原直属山东省交通厅、建校于1978年的山东省交通学校并入。2006年,学校更名为鲁东大学。在学校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一直以师范教育为主线,因此,更名之后的鲁东大学依然传承文理见长、文科更强,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办学格局。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的前身是莱阳农学院,始建于1951年,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由莱阳市变更为青岛市。目前,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为部级特色专业,此外,学校还有农业部立项的青岛农业大学青岛苹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岛农业大学潍坊花生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于2011年7月4日由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山东经济学院前身为山东财经学院,创建于1952年,由山东会计专科学校与齐鲁大学的经济系合并组建而成,是山东省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之一。山东财政学院始建于1986年,是财政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山财目前有会计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等7个部级特色专业。

上一篇:班级活动管理范文 下一篇:渔业资源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