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5 18:03:20

机械工业教育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1篇

机械工业有着“工业的心脏”的称号,它是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生产手段,也是所有经济部门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同时它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的重要评估标准。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指导方针,指导机械工业企业以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改革企业技术,整顿企业内部管理阶层,提高经济效益以促使我国的机械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1 机械工业的涵义

机械工业又称为“机器制造工业”或者是“机械制造工业”,主要是制造工业机械。机械工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机械工业是指凡是用金属切削机床来从事相关工业生产的工业部门。狭义上的机械工业是指机械制造工业,如今大多数都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目前机械工业一般包括矿山设备、农业机械、动力设备、冶金设备、工作母机以及化工设备等等制造工业。

2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常见问题

2.1 产品结构的差距。我国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赶超型发展战略,加之中国劳动力丰富而资金相对短缺,致使机械工业的科技开发明显滞后。虽然我国机械工业的产品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比较少。2000年,我国汽车生产超过200万辆,但是关键技术都来源于国外大型汽车公司,很多关键部件国内尚不能生产,需要依靠进口。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质量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大量的机电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外观设计、内在性能仍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数控机床和精密机床的可靠性差、质量问题严重,轴承、液压件、密封件等基础件产品水平低、品种少、满足度低、质量不稳定。工程机械目前只能生产中小型产品,大型工程机械、大型火电设备的技术能力十分薄弱。

2.2 机械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相当薄弱。我国目前的机械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相当薄弱。机械工业的创新能力较低,新产品更新速度相当缓慢,国外的产品更新一般是3~5年,我国几乎要10年才可以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才能推出新的技术产品,这只达到了国外发达水平的1/3。技术上的创新开发能力过低是机械工业中最常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3 机械工业技术工人缺乏。我国的机械企业缺乏优秀的技术工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最好、最体面的出路,技术工人低人一等,因此都不想学习机械技术,导致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的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导致很多企业虽拥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但却没有技术型人才,无法进行正常生产,更无法保证生产的产品质量。

2.4 机械工业设备落后。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设备较落后,至今还停留在20世纪的发展水平。而且我国的机械大多数依赖于国外进口,很少研发生产。由于进口机械一般价格昂贵,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会及时引进、更新新的设备机械进行生产。虽然我国机械生产速度较快,但是生产效益却不高,还达不到国际化水平的一半,严重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工业形象。

2.5 机械生产中安全性低。我国在机械生产中,由于机械的技术含量较低以及对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因而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据统计,我国因为机械安全设计和考虑不到位,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工伤数目每年至少有上万人,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和企业重视并严格采用生产质量好的,安全性高的机械投入生产。

3 解决措施

3.1 建立合理、公平竞争的稳定的市场环境。规范经济市场,为机械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企业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可避免打击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合理的政策能够使企业有更好地发展空间。当然,对于违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的企业要给予惩罚,以稳定市场环境。因此,只有确保企业有一个稳定和公平的发展环境,企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才能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产品质量。

3.2 提高企业经营水平,与国际接轨。首先,提高机械工业企业的经营水平,与国外企业接轨,将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充足的资金引进。然后,将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消化、吸收为己用,再以它为基础,研发新的技术和设备,以此赶超国际生产水平。虽然企业开发新的核心技术来提高技术水平,提升我国的生产经营水平,与国际接轨,以使我国经济发展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氛围,但是切不可在与国际接轨中丢失自我,丧失经济,被国外企业所控制。

3.3 增加对技术研发中心的投资,建立自主研发技术的经济体系。(1)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投资,改变我国机械企业技术落后的局面,使我国的机械产品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发展。(2)自主研发机械技术,不依赖国外生产技术,建立自主研发技术的经济体制。(3)通过技术研发提高我国机械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自主进行产业升级,让科技带动生产,更好地促进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

3.4 调整产业结构,自主实行改革,提高竞争力。我国机械企业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问题,我国应该实行自主改革,提高生产水平,发展新的产品结构,科学合理的发展企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以求进一步适应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3.5 重视国民教育,推进人才强国策略。我国机械工业中技术人才的短缺是阻碍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尽快加以解决。首先,我国要重视国民教育,大力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推进人才强国策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其次,加大对技术人才培养的投资,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工人和人才,为企业发展服务,为我国机械发展服务,同时技术工人也能通过较好的政策和福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机械工业中发展最应重视的问题,国家和各企业一定要注意培养人才,实现靠科技、人才强国。

参考文献

[1]周黎,王冰.机械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机械专业素养;培养

所谓素养,是指对人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

机械素养是从事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养,包括掌握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进而将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内化,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能较出色地从事专业工作的品质。体现为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独立、正确、深刻和富于联想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一、加强大学生机械专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的发言中指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在于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产业,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中国工程教育要追踪世界工程技术发展的步伐,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机械工程教育人才体系”。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阐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机械工业无论从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还是工业总产值和新利润等,都已今非昔比,目前正迎来科学、良性、快速发展的黄金时间”。机械工业产业迅猛发展,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突出,也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综合性强、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何应对挑战,培养具有高素养的机械工程人才,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高校要考虑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机械专业教育的几点值得探讨的问题

1.理想状况与现实可能之间的关系问题。理想状况的实现往往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基本是四年,在这很短暂的时间内,既要求有宽泛的专业基础,又要求有良好的专业方向训练,这是一个两难选择。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这里所指的共性与个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的共性与个性;二是指学生的共性与个性。

3.学生专业思想培养问题。

4.专业教育脱离工程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薄弱、工程训练软化、专业缺乏行业背景等等。

三、加强大学生机械素养培养的途径

1.树立现代机械工程教育理念,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现代机械工程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人文化”等现代工程理念指导下,培养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机械制造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营、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

2.建设机械工程环境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机械工程环境是提高机械类人才专业素养的基本条件和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目前的机械工程环境以及实践教学条件主要靠大学自己来创造和承担,这也是工科院校的办学难点和制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在工程环境和实践教学上下工夫,包括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努力。在外延上,要加大投入建设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和专业实习基地等。

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机械专业素养。

3.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教师应根据讲课对象进行电子备课,适时选用已有素材,并充分考虑教学信息量以多少为宜,即预计可被学生接受的程度。

4.开展科技竞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围绕“应用型”这个定位,就是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本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学校要以科技竞赛为契机,培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创新的基础是全面掌握本领域的相关知识,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因此只有多读书,才能了解自己所在领域的基本情况,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而不至于被淘汰。要善于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运用知识,善于对已知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转换”,从而萌发新的构想。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注重知识的积累的同时更注重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注重个人专业素养的培养。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注册考试;课程设置;选用教材;授课重点

1,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思

1,1课程建设的目标:首先合理调整课程内容的结构组成,适当的降低基础理论的比重,提高建筑供配电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其次,及时更新大纲内容,对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加以补充,提出合理的要求,在教学中付诸实施,保证教学内容上能与时俱进。

1,2课程建设思路: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专业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运用理论教学、实习参观、工程设计、系统调试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内的理论知识、系统设计、工程施工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训练。

2,课程设置

2,1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2,2主要课程(学位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及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建筑供配电工程、楼宇自动化技术、建筑通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梯控制技术、暖通空调、建筑设备控制技术。

2,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建筑认识实习、建筑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建筑电气控制工艺实习、暖通空调课程设计、建筑电气照明课程设计、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设计、建筑影音系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2,4主要专业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电气制图与CAD实验、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电机与拖动实验、楼宇自动化技术实验、电梯控制技术实验、暖通空调实验等。

3,专业课程安排

详见表1。

4,选用教材及授课侧重点

4,1安全: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气安全》杨岳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二章供配电系统的电击防护、第四章供配电系统过电压防护及第五章电气环境安全,为重点授课内容。

4,2环境保护与节能: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供电工程》翁双安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二章节能部分。

4,3负荷计算与负荷分级: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供电工程》翁双安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二章。另外增加《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其中的负荷计算,重点是“利用系数法”需补充。

4,4 110KV及以下供配电系统: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供电工程》翁双安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五章供配电系统的一次接线。及选用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电力系统分析》于永源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述和基本概念和第五章频率调整。

4,5 110KV及以下变配电所所址选择及电气设备布置:选用“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发电厂中电气设备》李光琦主编的教材。

4,6短路电流计算: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供电工程》翁双安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三章短路电流的计算。另外增加《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其中的发电厂短路电流计算部分。

4,7 110KV及以下电气设备选择:选用“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发电厂中电气设备》李光琦主编的教材。

4,8 35KV及以下导体、电缆及架空线路的设计: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供电工程》翁双安主编的教材。其中第四章电气、电线电缆及选择。另外需补充“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一次部分相关内容。

4,9变配电所控制、测量仪表、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工厂供电》刘介才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七章――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和自动装置。

4,10变配电所操作电源: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工厂供电》刘介才主编的教材。其中的第七章――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二次回路和自动装置。另外补充外需补充“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二次部分相关内容。

4,11

防雷及过电压保护: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工厂供电》刘介才主编的教材。第八章――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

4,12接地: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工厂供电》刘介才主编的教材。第八章――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另外增加《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其中的接地部分。

4,13照明: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气照明》王晓东主编的教材,另外增加“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照明设计手册》第二版其中的体育管及室外照明部分。

4,14电气传动: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陈伯时主编的教材。另外补充“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气传动自动化技术手册》第二版相关内容。

4,15建筑智能化: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楼宇自动控制》陈红主编的教材。

5,调整后专业课程建设的特点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的“理论、实践、应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符合高校专业类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规律。

(2)以突出“行业特色、应用特色、注册特色”的课程内容安排可以实现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采取以高校教科书为主,专业手册为参考工具的教学方式,突出了以工程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教学特色。

(4)通过“实验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体现了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教育特色。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4篇

机械工业又称为“机器制造工业”或者是“机械制造工业”,主要是制造工业机械。机械工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机械工业是指凡是用金属切削机床来从事相关工业生产的工业部门。狭义上的机械工业是指机械制造工业,如今大多数都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目前机械工业一般包括矿山设备、农业机械、动力设备、冶金设备、工作母机以及化工设备等等制造工业。

2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常见问题

2.1产品结构的差距

我国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赶超型的发展战略,加之我国劳动力丰富而资金相对短缺,致使机械工业的科技开发明显滞后。虽然我国机械工业的产品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比较少。2000年,我国汽车生产超过200万辆,但是关键技术都来源于国外大型汽车公司,很多关键部件国内尚不能生产,需要依靠进口。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质量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大量的机电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外观设计、内在性能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数控机床和精密机床的可靠性差、质量问题严重,轴承、液压件、密封件等基础件产品水平低、品种少、满足度低、质量不稳定。工程机械目前只能生产中小型产品,大型工程机械、大型火电设备的技术能力十分薄弱。

2.2机械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相当薄弱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相当薄弱。机械工业的创新能力较低,新产品更新速度相当缓慢,国外的产品更新一般是3~5年,我国几乎要10年才可以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才能推出新的技术产品,这只达到了国外发达水平的1/3。技术上的创新开发能力过低是机械工业中最常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3机械工业技术工人缺乏

我国的机械企业缺乏优秀的技术工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最好、最体面的出路,技术工人低人一等,因此都不想学习机械技术,导致企业所需技术性人才的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导致很多企业虽拥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但却没有技术型人才,无法进行正常生产,更无法保证生产的产品质量。

2.4机械工业设备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设备较落后,至今还停留在20世纪的发展水平。而且我国的机械大多数依赖于国外进口,很少研发生产。由于进口机械一般价格昂贵,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会及时引进、更新新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虽然我国机械生产速度较快,但是生产效益却不高,还达不到国际化水平的一半,严重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工业形象。

2.5机械生产中安全性低

我国在机械生产中,由于机械的技术含量较低以及对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因而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据统计,我国因为机械安全设计和考虑不到位,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工伤人数每年至少有上万人,急需我国政府和企业加大设备生产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视力度,严格采用高生产质量、高安全性的机械进行生产。

2.6企业竞争意识薄弱

企业自身竞争意识相当薄弱,主观认为不落后便是进步,通过对新产品的自主研发以及对现有产品的改革来提高生产的意识欠缺。使得我国机械工业竞争力较弱,无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7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后,新产品贡献率低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落后,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3~5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10年,新产品的贡献率仅为5.9%,只达到工业发达国家的1/10。并且我国机械产品尚无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虽然近几年,我国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差距还很大。如今,许多与重大技术装备有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靠进口,高档数控机床也大量依赖进口。

3解决措施

3.1建立合理、公平竞争的稳定的市场环境

规范经济市场,为机械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企业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可以提高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合理的政策能够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当然,对于违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的企业要给予惩罚,以稳定市场环境。只有确保企业有一个稳定和公平的发展环境,企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才能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产品质量。

3.2提高企业经营水平与国际接轨

首先,应不断提高机械工业企业的经营水平,与国外企业接轨,以充足的资金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其次,将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消化、吸收为己用,再以其为基础,研发新的技术和设备,提升我国生产经营水平,加快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步伐,赶超国际生产水平。但是切不可在与国际接轨中丢失自我,丧失经济,控。

3.3增加对技术研发中心的投资,建立自主研发技术的经济体系

(1)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投资,改变我国机械企业技术落后的局面,使我国的机械产品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发展。(2)自主研发机械技术,不依赖国外生产技术,建立自主研发技术的经济体制。(3)通过技术研发提高我国机械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自主进行产业升级,让科技带动生产,更好地促进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

3.4调整产业结构,自主实行改革,提高竞争力

我国机械企业的产业结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应实行自主改革,提高生产水平,调整产品结构,科学合理地发展企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改进,以求进一步适应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3.5重视国民教育,推进人才强国策略

我国机械工业中技术人才的短缺是阻碍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尽快加以解决。首先,我国要重视国民教育,大力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推进人才强国策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其次,加大对技术人才培养的投资,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服务,为我国机械发展服务,同时他们也能通过较好的政策和福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人才培养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国家和企业必须重视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培养,才能实现靠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4结语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5篇

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机械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要求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要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和支撑性,把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放在全球视野,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来认识,放在机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来把握,放在机械工业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保证来规划,放在机械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强大思想武器和文化引领的位置来部署,放在机械工业软实力建设与机械工业硬实力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来推进。不论是地位、方向和目标,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都与机械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并成为机械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机械工业发展,就一定要说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发展;说提升机械工业竞争力,就特别关注 特别报道TEBIE GUANZHU / TEBIE BAODAO一定要说提升机械工业软实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新形势下,文化永远是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谁重视了文化、掌握了文化,谁就拥有了不竭的动力、拥有了发展优势、拥有了未来。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推动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提升机械行业软实力的要求更加迫切。我们除了认识其艰巨性和紧迫性外,更应该充分认识其发展的创新性。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而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才能产生活力,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教育、服务、推动作用。所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创新,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是我们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紧贴行业、紧贴企业、紧贴职工,坚持以改进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力,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去认识改进创新,推动改进创新:

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从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理念,把我们的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机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意识上有所创新,实践上有所发展,在工作视野、思路、举措上有新有变。二是要在实践中鼓励创新、激励创新。要搭建平台和传播渠道,大力营造创新环境,使创新举措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和推广。我们将从两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要创新工作机制。

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开展创新成果活动,主要是征集行业企业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并广为推广。同时,还要把抓工作中的创新点作为我们工作的原则,关注行业企业在形势任务教育、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开展共性文化建设、实施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推进工作载体创新等方面的新做法、新举措和新经验。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使改进创新在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驱动作用。

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是对我们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在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方面都要有一个新的提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刻认识推进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要求,认清责任和使命,努力提升秘书处一班人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在实践中锤炼出宽广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使我们有能力在改进创新中提升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水平。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6篇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任务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提出了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目标,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落实好这个任务,需要我们机械行业全体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们,立足机械行业,从本企业做起,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机械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要求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要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和支撑性,把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放在全球视野,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来认识,放在机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来把握,放在机械工业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保证来规划,放在机械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强大思想武器和文化引领的位置来部署,放在机械工业软实力建设与机械工业硬实力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来推进。不论是地位、方向和目标,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都与机械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并成为机械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机械工业发展,就一定要说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发展;说提升机械工业竞争力,就一定要说提升机械工业软实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新形势下,文化永远是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谁重视了文化、掌握了文化,谁就拥有了不竭的动力、拥有了发展优势、拥有了未来。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推动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提升机械行业软实力的要求更加迫切。我们除了认识其艰巨性和紧迫性外,更应该充分认识其发展的创新性。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而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才能产生活力,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教育、服务、推动作用。所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创新,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是我们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紧贴行业、紧贴企业、紧贴职工,坚持以改进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力,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去认识改进创新,推动改进创新: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从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理念,把我们的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机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意识上有所创新,实践上有所发展,在工作视野、思路、举措上有新有变。二是要在实践中鼓励创新、激励创新。要搭建平台和传播渠道,大力营造创新环境,使创新举措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和推广。我们将从两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要创新工作机制。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开展创新成果活动,主要是征集行业企业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并广为推广。同时,还要把抓工作中的创新点作为我们工作的原则,关注行业企业在形势任务教育、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开展共性文化建设、实施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推进工作载体创新等方面的新做法、新举措和新经验。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使改进创新在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驱动作用。

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是对我们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在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方面都要有一个新的提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刻认识推进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要求,认清责任和使命,努力提升秘书处一班人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在实践中锤炼出宽广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使我们有能力在改进创新中提升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水平。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机械专业素养;培养

所谓素养,是指对人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中国论文联盟

机械素养是从事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养,包括掌握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进而将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内化,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能较出色地从事专业工作的品质。体现为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独立、正确、深刻和富于联想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一、加强大学生机械专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的发言中指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在于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产业,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中国工程教育要追踪世界工程技术发展的步伐,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机械工程教育人才体系”。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阐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机械工业无论从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还是工业总产值和新利润等,都已今非昔比,目前正迎来科学、良性、快速发展的黄金时间”。机械工业产业迅猛发展,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突出,也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综合性强、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何应对挑战,培养具有高素养的机械工程人才,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高校要考虑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机械专业教育的几点值得探讨的问题

1.理想状况与现实可能之间的关系问题。理想状况的实现往往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基本是四年,在这很短暂的时间内,既要求有宽泛的专业基础,又要求有良好的专业方向训练,这是一个两难选择。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这里所指的共性与个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的共性与个性;二是指学生的共性与个性。

3.学生专业思想培养问题。

4.专业教育脱离工程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薄弱、工程训练软化、专业缺乏行业背景等等。

三、加强大学生机械素养培养的途径

1.树立现代机械工程教育理念,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现代机械工程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人文化”等现代工程理念指导下,培养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机械制造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营、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

2.建设机械工程环境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机械工程环境是提高机械类人才专业素养的基本条件和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目前的机械工程环境以及实践教学条件主要靠大学自己来创造和承担,这也是工科院校的办学难点和制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在工程环境和实践教学上下工夫,包括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努力。在外延上,要加大投入建设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和专业实习基地等。

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机械专业素养。

3.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教师应根据讲课对象进行电子备课,适时选用已有素材,并充分考虑教学信息量以多少为宜,即预计可被学生接受的程度。

4.开展科技竞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围绕“应用型”这个定位,就是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本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学校要以科技竞赛为契机,培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创新的基础是全面掌握本领域的相关知识,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因此只有多读书,才能了解自己所在领域的基本情况,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而不至于被淘汰。要善于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运用知识,善于对已知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转换”,从而萌发新的构想。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注重知识的积累的同时更注重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注重个人专业素养的培养。

结合机械工程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是当今机械专业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学生在知识积累和形成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凝练成专业素养,是其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其高质量就业并终身享受专业乐趣的重要保证。中国论文联盟

机械工业教育范文第8篇

高校作为机械制造人才培养的高地,必须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培养具有高技能、创新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在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中缺乏产品造型设计教育,以及对工业设计的肤浅了解和不加重视,造就今天中国机械制造业走向国际化的瓶颈,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加强学生工业造型设计知识背景的教育,对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并未涉及单独开设产品造型设计的课程,部分高校开设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选修课。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东华大学等部分学校在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阶段开设了专业方向选修课“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教材内容设置是立足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对于机械工程类专业而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将“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列入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在进一步完善该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同时,提高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让学生在开展机械产品设计时,将外观美感性、创意新颖性、设计实用性和技术领先性等进行综合考量,提高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之中,在综合实力强的公司谋得一席之地。

“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开设时间和学时

根据机械工程类专业细分方向不同,应将“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列为专业技术必修课或专业必选课。作为一门提升设计能力的课程,应安排在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和专科三年级第一学期。需要完成机械设计基础、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先进制造技术、三维建模渲染技术等专业课教学,再进行该课程教学。总学时一般应安排60—80学时,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各占50%。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因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并未接受完整的艺术基础教育,理论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含人机工程学、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等,还要加入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应包括美学法则、三大构成基础、产品形态设计等。人机工程学重点讲解“人———机———环境”系统、人体感知与运动特征、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人机的信息界面设计、工作台椅与工具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注:如“人机工程学”已作为一门单设的课程,此部分则可以略讲或者不讲)。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着重讲解目前国内外先进企业先进的产品设计方法与程序。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主要是为了把三维造型设计软件应用于机械产品设计中,优化设计方案,提高产品设计质量。课程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三大构成基础训练、机械产品外观造型设计与模型制作等。课程理论教学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国内外优秀机械工业产品设计案例。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卷面考试成绩(50%)、平时作业(50%)成绩综合分数作为最后学习成绩。意在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设计理念的学习,又要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尽管产品造型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而“工业设计”又是机械工程学科下的分支,但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不妨以“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作为切入点,从“工业设计”领域中学习先进的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满足市场对机械工程产品外观、情感、技术和质量等方面的新需求。

(二)教材编写与使用

笔者认为适合机械工程类专业“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教材寥寥无几。就从网络检索来看,俞志豪、王祖铭1992年编写的《机械产品造型设计》、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2007年编写的《各种机械造型产品色彩设计加工生产工艺技术汇编》和《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是为数不多的可参考教材。作者曾在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讲授《机械产品造型设计》时,就因无合适教材而把《人机工程学》作为学生上课的教材,但需要补充大量的课本以外的资料和知识。简单地将偏重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应用于机械工程类教学中,有失大学教育之颜面。在探索开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的同时,也需要尽快编写与之匹配的教材。

(三)教学大纲制订应紧密结合机械工业产品设计与制造实际

教学大纲应对课程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详尽说明;教学内容避免生搬硬套、老生常谈、脱离机械工程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实际,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将课程美学基础、人机工程学等几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与工艺(金属工艺学)等课程涉及的内容删减,或者保留与造型设计教学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四)加强任课教师业务培训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事关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工程技术知识背景的教师对加工工艺、结构、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熟悉,但在进行产品外观设计时,由于不具备系统的工业设计知识,他们不能从外观造型设计角度出发,很难提出合理、形象化的设计方案,不能准确理解和较好讲授课程内容。对大多数具有工业设计知识背景的教师来说,他们明悉产品设计的程序、方法,对产品设计整体视觉效果能够较好地把握,但在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技术、制造加工工艺等方面知识有待强化,同样不能很好地胜任课程教学任务。这就要求,讲授“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机械制造和工业设计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相融合统一。目前,应加强机械工程教师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或者工业设计教师机械工程知识的系统培训。

(五)实行“小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p#分页标题#e#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高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广泛采用了小班教学模式,且教学效果良好。因“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教学方向和性质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相似,借鉴艺术类、工业设计类专业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教学应实行“小班教学”,改变机械制造类专业其他课程“大班教学”的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班级活动管理范文 下一篇:渔业资源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