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6:04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1

不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就语言与文化的而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重大,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文化渊源的了解。人类文化学和语言文化学认为:单纯掌握一种外语的语言并不能与掌握目标语的人进行交际。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思想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影响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根源上,都有极大的不同,了解中西方方文化,广泛涉猎中美文学作品,对语言学习者是十分必要的。

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表现本文由收集整理

1.1 对待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异同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西方人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民主,讲求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如果连个人利益都保证不了,更不能谈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在处理各种纠纷与冲突时,他们以维护个人利益为根本,有利个性独立发展;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他人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私欲,反对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讲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受到的教育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1.2 考虑问题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人同源,却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人与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异,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注重理性思维,他们更乐于从物质世界着手,考虑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探索和追求事物的本源。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最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注重感性,强调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在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时都有着更深的思考,偏重于感性思维或抽象思维,探索事物喜欢从情感角度来进行,追求事物的发展及变化性。

1.3 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人的风俗习惯相差甚远,比如从对颜色的好恶来看,中国人喜欢红色,传统的中国人把红色视为“喜庆” “吉祥” “旺运”等的美好象征,在重大节日时穿上红装,挂上红灯笼等,而白色、黑色被视为不祥的征兆,通常在对已经过世人的葬礼上穿上黑或白色的衣服。恰恰相反西方人喜欢白和黑两种颜色。在他们心中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新娘在婚宴上穿上白色的婚纱,参加晚会时外国女性则穿上黑色的衣服,表正式,典雅,由此可见,中国人喜欢红色,黄色,崇尚热情,西方人喜欢白色,黑色,注重理性。又如在生活中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注重对个人利益、个人隐私的保护;而中国人则更多时候会考虑到家人和朋友的处境,讲求亲情,友情。

此外,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水墨画大开大阖,气势如虹,讲求神似和意境;西方油画注重写实,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这种写意和写实的不同表现出东西方人个性发展的不同:情感与理智。从建筑风格来看,西方建筑以直为主,真冲去霄,线条感强,表现出对天空的向往;而东方建筑则以曲线为主,体现出对大地的眷恋,这种直与环的区别表现出西方人追求征服自然,锐意进取的性格,而东西认则是提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

2 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文化的传播促进语言的发展,在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作用下语言中大量新词汇和表达法的出现。接触和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有利于对中西方语言的理解,学习,有利于弘扬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及更多的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从而培养语言学习者的世界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词汇学习来说,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学习中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学到很多与自我相关的词汇如self-confidence(自信),self-image(自我形象),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等。我们受文化的影响,可能认为在西方社会中追求的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及与self相关的词汇多为贬义词,但在他们看来可能追求个性,独立,自我是很重要的,因此对文化的前提了解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应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西方人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因此在学习语法过程中注重运用各种关联手段以求句子的完整,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如英语中前后分句必须主语是一致的,否则为错误的。相反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注重理解,以辩证思维为主,故在汉语里这种情况则完全不必要。除此如表达语序的不同,英语由小到大,而汉语由大到小等。

此外西方人直率、热情而东方人内敛、自省,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尝试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要主动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

1、应多涉猎西方文学,从英美小说、影片等外国艺术去了解西方人的思维定式,借以和我们中方文化进行对照,同时把将“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自觉应用到实践中去。

2、生活中可以多利用互联网,尝试与外国朋友发e-mail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以便更快捷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还可以多参与英语晚会,英语角等形式的活动,创造机会加深文化知识的应用。

3、我们还应注重对日常学习语言过程的积累,对中外文化中不同的处事方式、方法等进行对比学习,如在对待称赞、打招呼,谦虚,称呼、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当他人的表扬时,西方人热情接受,东西人则体现的更为含蓄,当进行初次交谈时,西方人喜欢那些远离隐私的话题,而我们则更愿意就一些个人的话题进行讨论,以示对他人的关心等。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2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禁忌(taboo),有人将其音译为“塔布”,也被称作忌讳,意思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这一词源于太平洋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意为“神圣的”或“不可碰触的”。1771年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汤加参观时,首先发现了当地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其引入到英语中。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很多国家的文化当中。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特殊形态——言语禁忌,是多种禁忌现象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达各种思想时极力避免的某些词语或话语,就是言语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就是禁忌语。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既然禁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和禁忌语存在。中西方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制度和价值系统取向,言语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差异就成为人们交际与交流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乃至一个大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的差异,对于消除交流障碍,能够入乡随俗,达到顺利地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中英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因此使得两者在禁忌语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是英汉禁忌语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neanman 指出“the subject of earliest taboo words was undoubtedly religious"。但因为中西方各自信仰的宗教不同,禁忌语也就有所差异。

西方国家的人们信奉基督天主教,上帝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神。上帝的名称jehoa(耶和华)便是最大的禁忌语。英语当中很多宗教词语,像god(上帝),heaven(天堂),christ(基督),hell(地狱),jesus(耶稣)等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只有在较严肃的讲话当中使用。人们若平时使用这些词语,会遭到别人的责备或回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用类似gosh来代替god的词语以避免使用上述禁忌词语。

相比较,中国信封的神不止一个,范围比西方国家广泛的多,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同时存在。同时中国受传统孔子儒家影响深远,因此中国对于方面的禁忌语就显得很复杂。孔孟中庸之道教育人们在交流中不可口出狂言,要言语适度。信奉道教和佛教的人都忌“妄语”。另外,某些地方把某些动物看作人们的保护神,对其极其尊重,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这些动物身上,希望来年能够实现愿望并得到他们的保佑。这些动物的名字就尤其受到人们的禁忌,例如在东北某些地区,人们十分尊崇老虎,因此对虎名很避讳,称老虎为“山神爷”。在很多人的家里,经常可以看到买的灶神、财神等贴在门上,保佑一家人来年幸福安康,但一般会说“请”神,不会说“买”字。

2、姓名与称谓方面

“称谓是人类社会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焦色的称呼”。中西方在姓名与称谓的习俗与禁忌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英语国家,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大力提倡平等自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因此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可以不考虑等级、职位、年龄、地位、辈分等方面的因素,以姓名相称,以示平等和亲切。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小孩称呼一位老者tom,jack,或allan等。有时子女对父母或者老师也是直呼其名,他们不会认为这是不敬,反而认为是平等和友好的表示,会欣然接受。

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姓名称谓的禁忌就有着独特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在外国人看来可司空见惯的事,中国人则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对于人们的称谓有明确的规定。而且人们对于名字的种种禁忌还带有迷信以及政治色彩,对于帝王、圣人、师长等做出避讳的规定。如宋太祖的祖父名赵敬,于是宋代仁的书中就把所有该用“敬”字的地方改用“严”或“恭”。另外中国还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在中国如果一个孩子直呼父辈的名字,肯定会受到责备甚至是皮肉之苦。晚辈是绝对不能对长辈直呼其名或与长辈使用相同的名字,会被认为是粗鲁、不敬、叛逆的表现。

3、个人隐私与话题方面

隐私这一词以及对隐私的保护首先产生于西方国家,在英语中是privacy,是指人们不愿意公开告知的个人私事、情况或生活状况。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隐私的观念和态度大相径庭。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也十分注重个人的隐私,对隐私很尊重。英语中有句谚语;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表明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于个人的隐私,别人不能过问或提及,更不能干涉。这些个人的事情一般包括private business(个人事务),private affairs(私事), private concerns(个人所关注的事)等。比如,被问及诸如年龄、婚姻状况、薪水、体重、等个人信息的话题,就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刺探别人的私生活,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城堡,如:

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age?

how much do you make?

what’s your income?

what’s your religion?

在中国,隐私几乎不存在,因而也就不理解西方人对隐私的看法,也就不能像西方人那样有诸多隐私上的忌讳。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比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等。经常会听到别人问到“今年多大了”,“有没有结婚”,“今年收入如何”类似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千百年来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农村,分布密集。中国是以群体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人与人之间接触机会较多,自然而然对他人的事情也就比较关心,互相帮助,互敬互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反映了这种群体观念。有时,个人的事情就是集体的事情,诸如“在哪里工作”或者“结婚了吗”的问题,潜台词就是“如果工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帮助你”,“如果还没有,我可以帮你介绍一个对象”。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不仅是一种聊天的方式,也是一种友好的表示。西方人通常独居一院,对他人的事情不太关心。如果西方人被问到上述类似问题,就是一种隐私被侵犯的表现了。他们以个体主义文化为基础,一个人更多地是被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对待赞扬和恭维方面,中西方人的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如果受到赞扬,通常会说 “thank you”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则反应很不一样。笔者曾见过一个例子:一位美国人赞美一位中国人的作家母亲厨艺高超,中国母亲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做的不好,讲究着吃吧”。作家翻译的是“no,no,i'm not good at cooking,but perhaps you could make do with it.”。这位美国朋友非常不熟悉中国文化,感到困惑。直到后来作家解释给他,他才可以理解。在中国,人们听到赞美,不能马上欣然接受,而要表现地很谦虚地态度,否则就被认为自负和骄傲。

4、数字方面

中国的数字禁忌有四、五等。“四”与“死”谐音,中国人认为非常不吉利,会给他们带来灾难。所以现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选车牌号,电话号码,门牌号时不愿意选择带“4”的。“五”在古代有禁忌,古人称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尤其不吉利。

在英语国家中,人们非常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在“最后的晚餐”中,犹大是第13个人,耶稣也是于13日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因此西方人的房间号、门牌号、房间号等都没有13号,出门的人忌讳13日启程,考试的人忌讳座号为13号,请客的时候也不会请13个人。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中西方在语言禁忌这一方面还是有着很大差异的,诚然这是由于两者间不同的文化基础造成的。换言之,禁忌语的差异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两者禁忌语的差异对于了解文化差异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应对这一现象多加注意,彼此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求同存异,才可以进一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 陈原. 语言与社会生活[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0.

[2] 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basil blackwell, inc, 1989.

[3] 邢福义. 文化语言学[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4] neanman, g. pragmatics, the third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3.

[5] 刘纯豹. 英语委婉语辞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6] 张莹. 汉英禁忌语文化对比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04(5).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3

一、 见面 中国人谈生活英美人谈天气

英国人打招呼常用的方式是谈天气。譬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或“Good morning, it’s a nice day, isn’t it?”等 。在我国熟人之间寒暄语常用“到哪里去?”、“吃过了吗?”、“最近在忙些什么?”等,问者并不是真正在意对方的回答,只是表示一种关心罢了。若将这些话直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What are you busy with?”就不再是打招呼的寒暄语了,而变成了期待对方答复的问题。这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若作为招呼随便乱用,有时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因为英美人对这些话做出的反应是“Why do you ask? ”甚至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二、 邀请 中国人客套 英美人实在

当别人邀请你吃饭时,我国人一般先是拒绝,这样以示你并不贪吃或者是想要占别人的便宜。请别人吃饭即使是满汉全席也还说是“吃个便饭” 、“粗茶淡饭“之类的。

而英美人则不同,就是请人吃点心,也常说“I’ve made these especially for you. Enjoy yourself.” 在英美国家有人邀请是件高兴的事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乐意接受,一般不会无故推辞,并且会表示感谢“Thank you very much for inviting me to your dinner party.”

三、 赠礼 中国人含蓄 英美人大方

送礼和受礼在不同的国度也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中国人将心意表达同送礼物的轻重相联系。礼物的轻重表示心意的轻重、与受礼人的关系密切程度有关。中国人送礼,即使礼品很贵重,还要说“礼物微薄,不成敬意”、“略表心意,敬请笑纳”。而英美人即使送一个小小的相册也会说“Here is a beautiful album, I hope you like it.” 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表现得更含蓄,往往要推辞一番,并待客人走后才打开;英美人收到礼物不推辞,并当面打开加以赞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 赞扬 中国人谦虚 英美人自信

不同文化衍生不同的礼俗规范。称赞别人是融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被频繁应用于语言交际中。但中西方人对夸赞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英美人对频频出现的称赞语从肯定方面坦然接受,并感谢对方,如:“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You are a beautiful lady.”以“Thank you” 等作答。而中国人往往却做出自我否定或淡化赞扬的反应。如“过奖了”、“不敢当”“哪里哪里”、“彼此彼此”等,以示谦虚。

五、 介绍 中国人先重后轻 英美人先轻后重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4

中国重农,西方重商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属于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社会,不需要对外贸易,长期“重农抑商”、“重农轻商”,所以,富足安逸的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长久以来大受推崇,倍受青睐。比如,“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十分流行的俗语描绘的是一幅多么令人羡慕的理想生活!相比之下,商品经济和商业向来不被人重视,商人始终不被人看重,经商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汉语习语———“无商不奸”便是有力佐证。而在历史上,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了原始资本的积累极力推崇自由贸易、对外大肆掠夺扩张,实行“炮舰外交”(gunboatdiplomacy),持剑经商,英语谚语———“Tradefol-lowstheflag.”(意思是:在资本主义向外扩张时,其政治军事力量扩展到什么地方,其商业贸易就紧跟其后蜂拥而至)就是最好的诠释;同时,他们较早地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大力发展了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因此,英语就有了与汉语完全不同的merchantprince(财富王子)这一美称。

汉语“和气生财”,英语“顾客至上”

“和”在商业经营上的经典总结就是“和气生财”(Bypeaceplenty)。因为“和气”是沟通感情的前提和基础,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剂,同时“和气”还可以为继续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和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从而寻求更大更多的生意机会。这种商业理念可以在许多汉语习语中找到佐证。例如:(6)买卖买卖,和气生财。(7)和气买卖赚人钱,和气能招万里财。(8)生意要做好,和气少不了。十分相似的是,欧美等西方国家推崇“顾客至上”的商业理念。没有客户,就没有生意(Nocustomer,nobusi-ness.)。在商家看来,顾客就是上帝。上述这些习语无一不是“顾客至上”(Customercareisourtoppriority)的商业理念的具体表现;它们其实也体现出“以顾客为本”和“和气生财”的中国商业文化思想。可见,上述商贸汉英习语的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商贸交往与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引起人们对商务汉英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的对比与研究兴趣,有助于提高跨文化翻译的质量和译者的文化修养。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5

关键词:语言文化 高职 英语教学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 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 carp)、鳗鱼( eel) 、鲨鱼( 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 “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马秉义.英汉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3.

[3]覃玉金.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j].柳州师专学报, 2006,9.

[4]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6

【关键词】文化 语言 差异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 the difference of the culture and language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They are leaded by the native traditional ideas,brief,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style of expression.

【Key words】culture; language; difference

一、引言

独立学院大学低年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英语基础较差,英语交际经历基本为空白,很多学生初入大学英语课堂,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热情,但如果教师总以一种知识性讲解的固化模式教学,学生很快便会厌烦,失去兴趣,学习的欲望也会“由热渐冷”,这说明,要想使大学英语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就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其学生群体活跃,思想前卫的特点,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掌握并遵循语言教学既定的理论依据,进而收获既定效果。

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

80年代初,由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在第二T语言的教学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把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认为第二门语言是通过理解,接受,习得三大阶段才可能习得的。要达成这个目标,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进行文化层面上的输入,也就是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公式“i+1”,从相关的文化着手扩充背景知识含量。这就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家罗伯特・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如出一辙,该书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地学到语言”。的确,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语言离开文化无法形成,更无需谈理解、升华和发展文化了。语言表达形式究其根本始于文化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注入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二语习得的兴趣和收获都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

三、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表象

文化的研究内容极其丰富,根据《词海》的解释,文化“从狭义来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各社会独特的文化源自于其本身独特的风俗、习惯、信仰、机制。语言则是源于这些独特文化的独特的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即使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国家,地理位置的不同也承载了不同的文化,甚至在同一个国家,使用不同的方言代表着各地区的文化也有不同。

最典型的就是印度和中国这两大文明古国。印度由于其历史原因一直以来使用印地语、马来语、英语等15种语言,1600多种方言,每一地区的人民的语言、举止、风俗均有所不同。例如,印度北方妇女不同意时摇头,而在南方摇头却代表同意,若不了解这一风俗,尴尬就会成为家常便饭了。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化都是特立独行的。例如:人认为人死后应该天葬。即让鸟将尸体啄光才表示升天了,而中国其他地区的人则认为这种安葬方式是对人的一种侮辱,是很残酷的。―个国家不同民族尚且如此差异居多,更何况两个国家呢? 所以要研究中英文化在语言上的差异就要对这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特别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习俗,宗教地域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一定了解。英汉民族的语言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不同而体现出各自的民族色彩。

1.中英传统观念和习俗差异造成语言上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对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动植物的认识往往有很大差异,故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使英汉中的某些词产生了褒贬、好恶、悲欢等浓郁的感彩。

英汉习俗中对动物的态度的不同源于深层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汉语中“龙”被看成神,是一种象征着吉祥的动物,是权力的象征。而英国人则把dragon看作是一种凶残肆虐的动物,是邪恶的象征。汉语中的“猪”被看作好吃懒做,贪吃贪睡的象征,而英语中的pig则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是憨厚忠诚的象征。汉语中的“驴”是“倔”的代名词,而英语中donkey则是foolish的象征。

英汉中某些植物词寓意也很深刻。例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而对于英国人来讲,这只是三种普通的植物.“杨柳”在中国代表着优美以及轻浮,而在英国willow则代表着悲伤的命运。

2.中英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语言差异。英汉民族的同一个词,由于其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会让人产生截然不同的联想,例如:由于“圈地运动”延续下来的贵族对农民的歧视,peasant含有“教育水平低,保守狭隘”之意。而在中国大部分人都是农民,“农民”代表着“勤劳,勇敢,中国的战斗力量的堡垒和支柱”因此我们不能只注意词语表层字面的含义,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特性制约的深层意味。

3.中英历史文化背景典故有别而产生的语言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由于中英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往往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与翻译。

倒如:英语中的“Pandora's box”,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潘朵拉的房子”,而应该理解为“某―过程一旦开始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它源于希腊神话,美女潘多拉是宙斯用黏土制作出来的第一个女性,因为受惩罚,被罚下凡间,宙斯给了她一个装满罪恶,不幸,灾难的盒子带入凡间,当盒子被打开时,纯洁的人类从此充满了灾祸。

汉语中的典故同样来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等。如“愚公移山”、“邯郸学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三顾茅庐”、“朝三暮四”、“过五关斩六将”等等这些词语都是与汉文化紧密联系的,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4.中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言差异。英汉两民族的不同,自然体现在语言上。英语文化的根基主要是基督文化《圣经》。与之对应的是在我国的佛教文化,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语言表达形式以及词汇含义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习语经过长期的使用,其蕴意已经远远超过了宗教词本身的含义。例如:《圣经》中的习语“the still small voice”(良心的声音),“the apple of my eye”(掌上明珠)汉民族所信仰的佛教和道教中也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临时抱佛脚”等。若不了解英汉民族在宗教上的差异就会产生错误的联想。例如,英国人用“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表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源于基督教,表示在世界末日,所有的人都将接受上帝最后的审判。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魔鬼入火湖。而对中国人而言,“世界末日”则代表“人类即将毁灭的那一日”。

5.英汉语言表达方式不一而产生的差异。习语是受文化制约的。习语由于其来源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同一意思在此文化中这样表达而彼文化中就可以是另一种表达方式,如汉语中“胆小如鼠”,英语中不不能译为“as timid as a mouse”而应该译为“as timid as a hare”。虽然鼠在汉文化中是胆小的象征,而在英文化中却是安静的象征。所以“as quiet as a mouse”表示“静若处子”。最可笑的是曾经有人把“the milk way”译为“牛奶路”,而实际上它的意思是“银河”。所以,了解中英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对于了解文化的差异也是极其重要的.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基础、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不同的文化间进行语言交流,如果任意拿自己的东西去代替别人的东西,得到的不会是文化,而是文化的“凝血”,这正是文化的多样性给Z言带来的差异和障碍,要消除这些差异不仅要精通原语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

四、在独立学院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及文化差异的导入

我们研究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目的在于督促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独立学院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往往机械地记忆词语,不会挖掘其隐含的意义,更不会理解其文化内涵,以至于学生即使懂得词汇的汉语意思,也只是字面意义,最终导致偏误和困惑,引起文化上的不解和冲突。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完善文化的导入呢?

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具备深刻的跨文化意识,对跨文化交际和比较文化差异有深刻的造诣,大量涉猎各种知识,丰富自身的才学和文化修养,跳出所教授的课本的知识文化背景框架,通过电影、照片、PPT,杂志等媒体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或者请旅居国外的人给学生讲在国外的见闻和经历;或者请外教就外国文化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文化内容以后,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候开展一些较为系统的文化背景知识讲座,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文化规则极其文化内涵,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英美概况、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内容的文章、书籍、图文,使学生们通过大量阅读,进行细致观察、分析和总结,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并讨论、交流,最终达到运用自如、入境问俗的自由境界。

其三,教师要尽力去营造英语交流的语言氛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习惯成自然,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语言的教与学决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了解该国的历史传统、、国家体制、风俗习惯、道德标准、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就无法真正学好并掌握英语,势必会造成学习上的低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吸收英语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加强文化的导入,使英语的教和学成为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保证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2]谢建平.文化翻译与传真[M].中国外语出版发行事业局,2001.

[3]胡文中.文化与交流[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邓炎昌,刘润得.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6]杨光.大学生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意识培养[J].绥化学院学报,2005.10.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7

关键词:“白色” ;文化内涵;文化差异;翻译;交流

Abstract:Color is very close to people’s life. It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Color not only has physical attributes, but also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lor words are abundant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However, peopl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often react differently towards the same color as a result of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social systems. So color words can be used as a significant mark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white”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m in translation, so that communication can be improved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nations.

Key words:“white”;cultural connotations;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communication

一、 前言

人们每天生活在绚烂缤纷的颜色海洋中,环视周围的事物,发现它们无不有着各自独特的色彩。红日(red),黄金(yellow),蓝天(blue),绿草(green),白云(white),黑夜(black)……世界因颜色而变的更加五彩斑斓,美丽动人;人们因颜色而变得更加容易、迅速的分辨和记忆各种各样的事物。但是,由于汉、英民族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受语言与文化的特殊性的影响,人们对于色彩的实际感受和赋予颜色词的意义也随之各不相同。[1](PⅨ)

文化的蕴涵十分丰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对文化(culture)的定义是:“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2](P477)众所周知,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生存土壤,即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因此颜色词在英汉民族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必定生长出许多不同的文化内涵。久而久之,颜色词的不同文化内涵便形成了英汉民族文化差异长河中的一条支流。本文主要探讨“白色”在英汉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翻译的问题。力求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对两种语言的互译寻求一种指导意义和促进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

二、英汉语言中“白色”的文化内涵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白色”在英汉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除了保留其基本的字面意义外,在各自的领域内都产生了许多与其民族传统和文化相关的、超忽我们想象的涵义。而了解二者间的文化差异,对英汉语言学习者和交流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懂得英汉语言中“白色”的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文化翻译方面的难题。

(一)、英语中“white”的文化内涵

“white”是英民族最中意的颜色,人们对白色的偏爱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

对英民族传统而言,“white”有纯洁、可爱、美丽的意思。 如“a white soul”指“纯洁的心灵”,这源于The Bible(《圣经》)故事中,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悬着银白色的光环。因而“天使”成为英美文学作品中天真可爱的人的代名词。又如在经典芭蕾舞剧 “Swan Lake”(《天鹅湖》)中的白天鹅“white swan”带有善良、纯洁和美好的涵义。“white moment of life ”译为人生最得意之时。

在英民族文化习俗中“white”因象征纯洁,又引申为公正、公平、诚实、正直的意思。例如:“white light”(白光)译为公正无私的判断;“the teacher treated us white.”译为老师公平地对待我们。;“put on/stand in a white sheet”是指“认错、忏悔”。该习语原指犯通奸罪者当众公开忏悔,white sheet是忏悔者在这种场合所披的白衣服。 “this is very white of you”译为你真诚实!在美国早期的无声电影中,戴“white hat”(白帽)的角色,则指好人、正直的人、英雄。“a white spirit”即正直的精神。

在经济生活中“white”有多种内涵。白色作为一种纯洁而高贵的色彩,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流行趋势,在欧洲、北美,澳洲等地区,白色消费笔记本已成为时尚的代言人。此外化妆品、电器、汽车等一系列高雅的白色包装设计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刮起了一场白色风暴;“white war”经济竞争,“white sale”大减价,“white money”银币。[3](P90)以上充分体现了英民族崇尚白色、热爱白色的深厚情感。

英民族文化里存在重视“white”的传统,但在一定场合中它可用作贬义。比较典型的有“white feather”,喻怯弱的表现。这源于西方的斗鸡比赛。人们总是认为尾部有白羽毛的公鸡肯定是胆小、不善斗的公鸡,后来引申为胆小、怯弱。“white elephant”含有无用而累赘的东西、花费大却收获益少的东西的意思。[4](P137)

(二)、汉语中“白色”的文化内涵

与英民族相比,汉民族对“白色”的崇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白色由于和白云、白雪、白玉同色,自古人们常用白色象征高洁、明亮、素雅、光明等。中国成语有清白无辜、洁白如玉、白璧无瑕等。

“白色”是汉语中贬义较强的颜色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白色”是一个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因为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

“白色”还与经济有密切联系。“白色”象征正当、合法。如“白色收入”,它是我国城镇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由于这部分收入一般是公开的、合法的,比较透明,故称之。“白市”是公开的合法买卖的市场,与“黑市”相对。“白道”比喻正当的渠道,也指大学生毕业后走的做学问的道路。

“白色”在中国也具有落后、顽固的意思。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白”为偏离正确方向有走“白专道路”之说,指不突出政治,单纯追求业务技术。“白色”也有失败等含义。如,在战争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white flag)表示投降。“白色”同时也有正义、光明的象征。屈原《九章·怀沙》:“变白以黑兮,倒上为下。”屈原在诗中用黑白不分来比喻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是非不明,善恶莫辨。

“白色”在中国传统戏剧脸谱艺术中,一般性格粗暴、为人阴险奸诈的人所用的脸谱的颜色。如:秦代的赵高、三国时代的曹操、明代的严嵩等人物。由以上分析可见,在汉语中带“白”字的词语多为贬义。

三、英汉语言中“白色”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一)、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5](P96)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利用一种语言文字把另一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确切而完善的重新表达出来的实践。[6](P1)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7](P40)顾在翻译中要考虑文化因素,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文化上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理解,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进而导致翻译失误。因此在对英汉语言中“白色”作翻译时一定要注重对比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不能主观臆断地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

(二)、“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颜色本身没什么具体情感含义,但颜色有一种很大的心理效应。[8](P73)其可以引起人们的心理联想,因而某些语境中颜色词被赋予了情感和褒贬的内涵,具备了带指向性的联想意义。而由于社会习俗、地理环境、历史、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英汉语言中白色的联想意义有较大的差异。在分析“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之后,以下笔者主要从六个方面对其文化差异进行简单概括。

1.不同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差异。在欧美文化里,“white”正是人们心仪的颜色,因其表达了人们共同美好的心理愿望。如“white Christmas”(白色圣诞节)象征欢乐、幸福、吉祥、喜庆。在西方婚礼上新娘身穿最爱的白色婚纱,表示爱情的纯洁、真挚、永恒、高贵。许多世界一流的产品都采用白色包装,代表了高雅、高档次,是西方人所喜爱、向往的产品。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白色”是悲哀、痛苦的象征,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戴孝(穿白色孝服),因此白色是悲哀的颜色。在中国古代“白色”还用来表示贵贱尊卑,如白衣,白屋,白身(白丁)等就分别指称平民、茅草屋和没有官职或功名的人。

2.不同心理因素引起的差异。由于历史沿革、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种种差异,英汉族人民的心理因素也往往不同,这形成“白色”在英汉民族的差异。比如英民族对“white”一词,颇有好感,white wedding给人带来快乐、美好、兴奋的心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是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给人冷峻、不详的感觉,人们一看到它心理就产生惊吓、畏惧感。例如京剧里,将阴险狡诈的人画白色脸谱。这种运用颜色词对艺术形象进行具体描绘,不但使艺术形象具有间接可视性,而且由于色彩在人们心灵深处长期积淀,人们对它有一种共性的感悟,以致什么颜色一出现,便能体味到它象征什么。这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

3.感情色彩形成的差异。“白色”在英汉语言中所具有的感情色彩也有巨大的差异。在英语里“white”一般是个褒义词,在汉语言中“白色”一般是个负面词。如英语中“a white collar job” 是人人心仪的白领工作, “white man”善良的人,有教养的人。“white sheep”指坏人中的善人,“white witch”指的是做善事的女巫。“days marked white moments of life”指幸福的日子。在汉语里,带“白”字的词语多含贬义。如把智力低下的人称为白痴(idiot)—英语里的白痴绝不包括颜色在内,[9](P49)花费力气做事却无成效的称为“白搭”,把以傲慢、轻视的眼神看别人称作“白眼”。

4.不同政治制度导致的差异。英汉民族恒久以来就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因此他们利用不同颜色代表政治派别或表示民族特性的习惯古已有之。这便使得“white”在中西方语言中有了不同的政治色彩。英民族语言中的“white”象征着权利,“white house”白宫,是美国总统府,因其墙壁皆白,故名。今常用为美国政府的代称,是美国权利的象征。“white hall”(白厅)是英国伦敦的一条街,此街闻名于1662年詹姆士一世建筑的王宫,现虽荡然无存,但街上有许多重要建筑为英政府办公机构,因此“white hall”用来指代英国政府,是英国政治权利的象征。“white book”白皮书,是美国、葡萄牙等国官方文件。

[10](P115)“white knight”(白衣骑士)指政治改革家。“white list”指守法人士、合法机构等的名单。英语中“white paper”或“ blue paper”(“白皮书”或“蓝皮书”)是指英美政府就某一专题发表的封皮为白色或蓝色的报告书或外交文书。在汉语里,“白色”在政治上的隐含意义包括落后、反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人们反对反动统治着大规模逮捕、屠杀革命人民、破坏各农民组织、残酷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行为称为白区、白据点、白地,以国民党军队为主的武装力量被称为白军、白匪、白狗子。足见,指示意义相同的“白色”在英汉各自的文化背景意义上确实大相径庭。

5.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的差异。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促成“白色”英汉民族的价值取向方面出现很大不同。英语中“white”和“black”有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价值取向,如“in black and white”(白纸黑字),“call white black”(颠倒黑白)。“a white hope”为某团体(或) 城镇带来荣誉的人。而在中国“白色”有低贱、无能的价值取向。我国古代,人们称呼没文化,没功名地位的人为“白丁”,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为“白面书生”,它们都可使人产生卑贱、清贫的联想。

6.由于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白色”有时在西方代表一种意义,而在中国又代表另一种含义,甚至对白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即同一种颜色词产生不同的含义。例如在英文短语“white hands”中“white”不能按字面意思认为是汉语的“白色”,并不是中文所表示的“白手起家”之义,而是诚实之意,“ a white day”不表示白天,而是表示吉日(lucky day),“white goods”即体积大,单价高的冰箱,洗衣机等大型家用电器,这类物体的表面常被刷成白色,而不是令人捉摸不透的“白色家电”,“white light district”不是白灯区,而是美国纽约的不夜区,“white slaver”实指逼良为娼的人,而不是白奴, “white room”不是白房,是绝尘室,“white coal”不是白煤,是水力。[11](P33)另外在汉语中有些与“白”字搭配的词组,实际上与英语中的“white”所表示的颜色没有什么联系,而是表达另外的意思。例如白卷(blank examination paper)、表白(explain something for oneself)、白吃(eat something without pay)、白字(wrongly written or mispronounced character)、坦白(to confess )。[3](P89)

(三)、“白色”的互译策略

1.直译。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经历了大体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物质世界的共同性,社会发展的相似性,人类思维和情感的共同性形成了各种文化和语言的相溶性和相通性。因此,尽管中英两国存在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但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颜色词都存在一些完全或基本对应的情况,只要认准它们各自的真正含义,翻译时直译即可;有时,英(汉)语言中的“白色”在汉(英)语言中虽然不常用,但为了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民族特色,也不妨采用直译法。比如

white lead 白铅矿

white continent(白色大陆),顾名思义,指的是南极洲。

white coffee 牛奶咖啡

white corpuscle 白细胞

white source 白沙司

white tie 白领结

白蜡 white wax

雪白 snow-white

白牡丹 white peony

白酒 white wine

白云 white cloud

白皙 white-skinned

2.直译加补充信息法。英汉语言中有些带有“白色”的词语或短语在直译后不能很清楚的将源词语的意思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或是英(汉)语言中的“白色”在汉(英)语言中有白色之表意但无白色之实意,这些情况下可通过增加补充说明的方法来进行翻译。试看:

white paper 白皮书,(英政府就某问题发表的报告,其封面为白色,因而得名)

the white way 白光大街,(指的是城市里灯光灿烂的商业街)

white meat 白肉,(指的是煮好的禽类身上某一部分的嫩肉)

white squire 白护卫,(为保驾某公司不被另一家公司收购而购买该公司股票的人)

white collar 白领阶级,(从事脑力劳动不太流汗的工作人员)

white sepulcher 白色的坟墓,(就是伪善者,伪君子(源于基督教《圣经》)

打白条 issue IOU

白区(国统区) white area (The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

3.意译。根据前文所分析,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英汉民族在对“白色”的感觉上存在着差异,所产生的联想也有一定的距离。翻译时要考虑其文化差异,尊重目的语“白色”的习惯用法,以避免“白色”的死译,应采用意译法;再者,由于英汉民族由于民情风俗、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一“白色”词有不同的引申意义,翻译时也只能采用意译法,去其形而留其神;或是英(汉)语中带白色的词语,对应到汉(英)语中无法用到白色在对应翻译,这种情况下也只能采取意译才能表达其本意,这类词语在英语和汉语中也占较大比重。例如:

white-livered 懦弱的人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white wash 用以嘲笑涂脂抹粉的姑娘。[11](P33)

white days 吉日

white rage 震怒

white night 不眠之夜

白话 vernacular

白眼 supercilious look

白发 gray hair

白做 get small thanks for something

白费力的事 a bad job

白头偕老 live to old age in conjugal bliss

唱白脸 play the villain

白熊 polar bear

通过上述分析显而易见,“白色”的翻译有它本身特殊的性质和难度,需要译者细细推敲,谨慎处理。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以助于学习者提高翻译水平。

首先,应当博览群书,了解西方社会发展、历史典故、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我们也会学习和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比,时刻牢记文化的差异,就会克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失误了。

其次,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吸取和体验异国文化。如通过图片资料、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地感受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耳濡目染英语的实际使用。同时将日常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就会避免因文化因素而导致的翻译失误。

此外,多多解析句子,体会颜色词的文化蕴涵。颜色词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载了使用语言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颜色词的含义必然都印着民族文化的烙印,隐含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而并非是孤立存在的。[5](P100)

总而言之,在中西交际日益频繁的现今,学习者要掌握好英汉语言中“白色” 的翻译就须懂得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加强两种语言的修养、拓宽知识面。[12](P4)

四、结语

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语言中的词汇也是异常活跃的因系,而词汇中的颜色词意义非常丰富。在描述自然界时英汉民族使用的词语存在着差异。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翻译也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言学习者只有对中西文化进行坚持不懈的比较和学习才有利于两民族间的顺畅交流。这正如王佐良所说过的:“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13](P75)因此,研究和对比“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对于两种语言的学习、翻译和教学都极具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贾文波. 汉英时文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PⅨ.

[2]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P477.

[3]江峰,丁丽军.实用英语翻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P90.

[4]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P137.

[5]韩立钊.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失误及其对策.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26卷(第2期):P96.

[6]丁树德.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P1.

[7]耿洪敏.实用英汉翻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40.

[8]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P73.

[9]李群.颜色词与英汉文化差异.开封大学学报2001年第15卷第2期:P49.

[10]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3版(修订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P115.

[11]庄建灵.英汉颜色涵义与文化背景.泉州师专学报,1999,第3期:P33.

[12]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P4.

[13]傅晓玲,尚媛媛,曾春莲.英汉互译高级教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P75.

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篇8

关键词:广告翻译 语言 文化 影响

在媒体信息发达的今天,广告对于一个商品的推销和一个品牌声誉的建立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告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告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及其市场占有率。想必很多人都还记得派克笔的一句广告语:“It won’t leak in your pocket and embarrass you!(它不会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尴尬。)” 可是,当派克公司在墨西哥推广这支笔的时候,却误认为西班牙语中的“embarazar(使怀孕)”可以代替英语中的“embarrass(使尴尬)”,结果广告语就成了:“它不会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怀孕。”虽然广告的错误戏剧化地给这支派克笔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和销量,可是也成为了墨西哥人茶余饭后的笑料,并有当地媒体讽刺地把它称为“怀孕的钢笔”,成为广告界中的大笑话,从长远看来,对派克笔公司的声誉不无影响。

那么,怎样才可以把广告语翻译好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切换,它可以对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心理、信仰等产生直接冲击,从而影响广告的效果。因此,在广告翻译中,我们既要注意到语言翻译的准确性,突出广告所要表达的内容要具有吸引力、说服力等特点,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对商品介绍时,使之符合该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信息,以达到广告推销的目的。以下,本文将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其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一、语言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广告的基础,只有当语言运用恰当,读者才能准确无误地接收到关于广告所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发挥广告的作用,达到宣传的效果。

1.汉英语言结构的对照

申小龙先生曾经说过,西方语言是以规则为主宰的,而汉语则以人为主宰。也就是说,汉语是以意思为中心的语言,语法规则比较自由,它的句子灵活多变,使用的词汇可长可短,词性多样可变。而西方语言中,语法占主导位置,句子主要以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不能随意改变。请看以下一个广告语:

“……产品形美色绿,气味芬芳,味道甘美……(绿茶广告)”该句中“形美色绿”,“形”指形状,“美”意为美丽;“色”指颜色,“绿”用来形容产品的颜色。纵观全句,“形、色、气味、味道”均为名词,而“美、绿、芬芳、甘美”均为形容词,此广告语就是由几个名词+形容词短语组成,句中没有动词短语,按照语法规则,这样并不构成主谓结构。可是由于汉语的语法规则比较自由,词性使用灵活,实际上,句中的形容词实际上已经充当了谓语结构。可是,英语的句子必须以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翻译的时候不能直接译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beautiful;the color green;the smell fragrant and the taste mellow…”这样的句子明显存在着谓语残缺的错误,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加上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动词词组,而在此句中,应该在形容词“beautiful” “green” “fragrant” “mellow”前加上系动词“is”,才算完整,句子应译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isbeautiful;the color is green;the smell is fragrant and the taste is mellow…”

2.汉英语言中词汇选择的对照

在描述事物时,汉语趋于花俏,而英语趋于精确。中国人擅长于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觉,用华美的词语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欣赏,并赋予许多主观的想象和感情。例如,在汉语的广告语中,我们经常看到诸如“一流(high class)”,“完美(perfect)”,“独特(special)”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产品的质量,以求突出产品吸引人的特质,达到说服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其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词。然而,在英语的广告语中,对以上词的表达往往就简单用一个“good(好)”来表达,或者具体地说出产品质量优良的所在。因为,英语语言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比较注意事物的真实性,所选词汇一般都比较客观与理智并且尽量保持简练的风格。 3.汉英语言中发音的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发音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一般在于商标翻译。商标是一件商品的名字,而名字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期待。商标翻译要注意形似与音似,即不同语言中发音的差异和意思的差异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文化冲击。请看以下例子:大家所熟悉的美国运动品牌—Nike(读作[,naiki:]),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可以音译为“奈姬”或“娜基”。可是,这样的翻译在汉语中毫无意义,消费者看了或听了都会觉得很费解,更别说能给人带来遐想或期待了,也就是说此翻译虽顾及了“音似”,可忽略了“形似”,脱离了商品的形象和特性。因此,译者在翻译此商标时,既模仿了它的音节,还考虑到运动服装应该具有经久耐磨的特性,把它译为:“耐克”,既表现出运动服装耐穿的含义,还隐含了一种体育的精神—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胜利,而后者也刚好与原意的胜利女神吻合,此翻译既顾及了音的传达,也表现出商品的特点与精神,较能被消费者接受,译得很成功。

然而,同样非常为人熟悉的丰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车在2004年6月8日正式对其中文译音由原来的“凌志”改为“雷克萨斯”。虽然,从音似角度看来,“雷克萨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的发音,可是此四字组合给人的感觉是陌生的,无意义的,并不能让人联想起车来。而“LEXUS”的原名“凌志”是取自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壮丽诗句,包含着一种激励人们努力奋发图强,成功者即可实现壮志凌云的豪迈之情,突现出此车是成功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因此,“雷克萨斯”远没有“凌志”意义深远,也不及其有分量。

二、文化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从古至今,广告活动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支广告可能蕴涵着该国广大的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译广告的时候,译者必须注意这些文化元素的转换。而文化是在某个地域范围,某些人类群体中产生、形成并存在下来的,当它被传送到另一个地域范围,另一个人类群体中,往往并不为他人所理解、接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差异。那么,该如何消除这些文化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使广告收到预期效果,成了广告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

上一篇: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范文 下一篇:光污染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