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婚俗文化对比

时间:2022-02-23 10:32:05

中英婚俗文化对比

【摘 要】中英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各自的文化沉淀深厚,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婚俗礼仪,婚俗观念等。传统的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婚俗的相同点是男女双方都需要父母同意,并且都讲究双方的家庭背景。通过对这两个民族婚俗文化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两个民族的文化根源,增强语言学习者对文化的兴趣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关键词】婚俗礼仪;婚俗观念;跨文化沟通

婚姻自古以来在任何一个民族都是隆重而庄严的活动,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也不例外。为了表示对这一活动的尊重,人们在配偶选择方面,庆祝仪式等方面做出了各种规定。尽管随着历史的演变,婚姻的形式有所改变,但其追求幸福,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根本理念一直保留下来,成为永久不变的传统。本文拟从婚姻礼仪的各个步骤对中英两民族的婚俗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一、配偶选择

汉语民族传统的婚姻历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意思是说选择什么样的配偶必须让父母知道,必须有媒人做媒。这个习俗始于春秋时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沿袭至民国时期。《诗经・卫风・氓》中写一个男子向女子求婚,女子对这个男子也满意,却拒绝了他。她拒绝的理由是“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唐朝的《唐律疏议・户婚律》更是把这种习俗写进法律,其中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由于这种习俗不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思,再加上媒人的良莠不齐,容易造成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爱情悲剧。新中国建立后,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到来,人们开始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力,这项习俗也被自然而然的取缔。现代的中国社会男女双方会尊重父母的意见,但结婚是个人自由,父母无权干涉,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也可以由媒人介绍认识,特别是现在中国的相亲节目办的红红火火,而节目只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完全没有强制力。虽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习俗有很多弊端,但其在中国社会存在数千年,也必有其合理之处。比如父母社会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多,并且做父母的都想让自己的儿女幸福,所以都会尽心为他们的孩子挑选未来的对象。古代女子由于收到的束缚过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少有,对人和事的认识难免过于表面,即便任由个人选择,难免会有看错人的风险。再者,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个人选择的对象如果不门当户对也是得不到认可的。另外,传统的汉语民族婚姻非常讲究门当户对,在森严的封建等级下,来自不同等级的人通婚是得不到家庭以及社会认可的。这个习俗也是为了保持贵族阶级能够一直兴旺昌盛,保持等级低下的阶级没有反抗的能力。

无独有偶,二十世纪之前英国男女的婚姻也要遵守父母之命,只是无需媒妁之言。子女都要听从父母的意见,不能擅自决定自己的婚姻。英语民族的青年男女虽然在社交场合可以相会,但未婚的年轻小姐参加社交都必须由年长的女士陪同,男子向女子求婚,须经过父母同意才能继续交往。同时,英语民族也讲究双方的门第和家产。比如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诺桑觉寺》小说中的蒂尔尼将军,当他听说儿子结识的凯瑟琳拥有巨额遗产的时候,就同意儿子和她交往,但当他发现凯瑟琳并没有那么多遗产时,又要把她赶走。

二、订婚

订婚是指结婚前订立婚书,交换礼物等行为。是男女双方家庭进入对婚姻的协商阶段,是对双方婚姻关系的初步认定。在中国,这一阶段过去称为“纳吉”。依照中国的习俗,由男方家庭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备若干礼品来至女方家中,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两个家庭的相互了解,二是为了商议具体的婚礼细节。汉语民族会参考黄历或请人占卜选择订婚或结婚的日子,他们会选“双”不选“单”,避免一些不宜嫁娶或鬼节等不吉利的日子。汉语民族还喜欢吧婚娶时间定在春季或秋季。因为春季是万物复苏,阴阳交替之时,有利于孕育新生命。秋季秋高气爽是收获之际。

而英语民族的订婚仪式是有女方家庭选择日子,邀请男方家庭和亲朋好友参加在女方家举办的宴会,其目的与汉语民族订婚目的是一样的。英语民族同样会选择吉利的日子,避免周五,周六,13号这些不吉利的日子。月份上则不选择五月,因为在罗马时代,亡魂节正好在五月,所以他们为了避免五月结婚,选择在四月结婚的人非常多,教堂常常非常繁忙。另外,六月份是个比较受英语民族欢迎的月份,六月June以爱神Juno而命名,被认为是结婚的大吉大利的日子。

三、婚礼仪式

传统上,汉语民族婚礼以红色为主,结婚当天新娘穿上红色的美丽嫁衣,足蹬红鞋,头披红盖头。新郎胸前挂红花,洞房的窗户上贴上红色“”字,点上红焰焰的蜡烛,床上铺上红色被褥,上面洒上红枣和花生。具体步骤是新郎带领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待新娘拜过自己的祖先和父母后,把新娘搀扶上花轿,花轿在热闹的吹打声中和媒人的陪同下起程前往男方家,到达之时鞭炮声响,新娘迈入男方的家门,与新郎一起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被送入洞房。亲朋好友则开始进行男方准备的婚宴。此时的夫妻二人甚至一面都未见过,直到结婚当天晚上,新郎用手掀开新娘的红盖头,此时新娘若是一位美丽家眷,新郎若是相貌堂堂,自然是皆大欢喜。若是发现彼此相貌丑陋已是来不及后悔了。无论怎样,这对陌生的年轻夫妇从此的命运被牢牢地栓到了一起。中国现代的婚礼仪式与古代的总体相差不大,花轿换成了花车,婚礼礼服采用中西合璧,既有红色新娘装,又有西方的白色婚纱,但整体的婚礼颜色还是红色。夫妻双方不再是从未谋面,而是相识相知的。

英语民族的婚礼以白色为主,新娘穿白色婚纱,带白色头纱和手套,婚礼现场点白色蜡烛。用白色装点婚礼,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高贵。具体步骤是婚礼前夜新郎新娘都和自己的同性朋友分别举办一个告别单身聚会,一起回忆年少时和朋友度过的美好时光,朋友们会凑钱为各自即将成为新娘或新郎的朋友买一件贵重的礼物,祝贺他们告别单身后的生活美满幸福。结婚当天所有亲朋好友都来到教堂,新郎着正式的礼服由伴郎陪同站在圣坛前等候新娘,新娘着婚纱挽着父亲的手臂在《婚礼进行曲》中来到新郎的左手边。这时,站在圣坛的牧师会向他们阐述婚姻的意义和目的,并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受对方。接着新娘和新郎在牧师的指引下为彼此戴上戒指,代表愿意履行夫妻的义务和责任。之后夫妻双方进入圣坛后面的法医室,在结婚登记薄上签名。二人在《婚礼进行曲》中走出教堂,亲朋好友向他们抛出鲜花或彩纸,欢庆这一时刻。宾客们这时可以去由女方父母准备的喜宴,新郎新娘切开巨大的蛋糕与宾客分享,最后新娘把手中的花束抛给未婚的女孩们,接到的那位预示着将有爱情降临,将是下一个走入婚姻殿堂的人。

参考文献:

[1]毕继万.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62

[2]陈海员.中英乡村传统婚俗对比分析[J].农业教育,2010(3):372

[3]杨波,赵静.中英传统婚前习俗比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74

作者简介:

陈静(1983~), 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助教,主要从事英汉文化对比研究。

上一篇: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下一篇: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WEB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