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02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篇1

关键词:元代;至正型青花瓷;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53-01

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发展史上的特殊时代,瓷器生产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特色。元代艺术既不同于唐代艺术那种雍容华贵之态,又别于宋代艺术的精巧秀丽之姿,元代陶瓷展现出一种雄壮浑厚而又妩媚雅致的神韵,展现出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元青花的出现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瓷器的装饰艺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清瓷器生产发展的格局。

元青花分为至正型与延v型。至正型的代表作品是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博物馆收藏的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如图1所示,纹饰自上而下分为八层,颈部有楷书五行题记;造型较大;青料发色较艳,有晕散现象和铁锈斑痕,胎体致密而厚重;纹饰层次分明,繁缛而不乱,以多层次装饰带和适合纹样为表现形式;釉色润泽、匀净泛青。而延v型元青花的代表作品,是九江博物馆收藏的延v六年的牡丹纹塔式盖罐,如图2所示,以青花勾绘弦纹、如意云头、莲瓣及缠枝牡丹纹;国产料绘画;青花料色呈蓝中暗灰;纹饰布局较疏朗,纹饰简约,画笔随意,笔意粗放;釉层较厚,釉色白中泛黄。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至正型青花瓷代表了元代青花瓷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元代青花瓷的顶峰之作,被人们誉之为“人间愧宝”。

一、纹饰方面

至正型青花瓷最大的特征就是虽然装饰层次繁多,但主次分明;虽然纹饰布局繁缛,但结构严紧;虽然画面茂密,但由于处理得当,浑然一体,并不给人以琐碎和堆砌的感觉。构图一般器物上下为辅助纹饰,中间为主题纹饰,显得宾主协调、层次分明。通过对称、均衡而又富变化的构图手法,使整个器物的画面,呈现出庄重而活泼,浑厚又雅丽之风韵。元代青花瓷的装饰纹样在布局上的缛丽繁华,极为繁密,绘制上的纹饰流畅,精致入微,将一件器物等分成若干个装饰区域,而每个装饰区域内绘有不同风格的纹饰,是中国陶瓷装饰形式的一大突破。

元代至正型青花瓷纹饰继承了汉唐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注重从客观现实,特别是从大自然中选取素材,但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广泛。常见的作为主题纹饰的有植物,如松竹梅、牡丹、朵莲、瓜果、、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海棠、葡萄等;动物,如鱼藻、鸳鸯、孔雀、龙、风、麒麟、螳螂、蟋蟀等;其他,如人物、山石等。也有少量以人物故事和文字为题材的纹饰。辅助纹饰(边饰)常用的有卷草纹、海水纹、钱纹、焦叶纹、缠枝花卉纹、锦纹、回纹、莲瓣纹、云肩纹、卷线纹、鱼鳞纹、龟背纹、枣花纹等,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构图饱满和谐,生动而精美的纹饰,使人们感到神秘而惊奇。所描绘的动植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也有图案化的变形植物,都显得生气盎然,充分反映了元代制瓷匠师的绘画技巧及艺术才能。

二、绘画用笔方面

元至正型青花瓷绘画工具主要是毛笔,利用毛笔的中锋,以实笔勾勒、点划、涂染。其纹饰用笔有的生辣豪迈,有的细柔,艺术效果各有千秋。线条流利,笔意准确细腻而不拘泥,多见一笔点划,笔道较粗,可见浓淡层次和明显的笔痕,即使较大块面的青料也大多一笔塌成,这与明初永乐年间用小笔触填成,有明显区别。有时一笔点划往往越出边线,但笔锋收落处自然连贯,运笔恰倒好处,一枝毛笔的几个峰运用得极其娴熟。酣畅猷劲,无碎笔,干净利落,整体感强,如同在宣纸上画中国画一样,在瓷器的坯体上按照所需图案纹样进行绘画,线条流畅,生动自如。

三、装饰方法方面

至正型青花彩绘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装饰方法:一是白地绘彩,即图案花纹以青料描绘出来,同白纸上绘画的方法一样,这是青花瓷器的主流,如图1所示。另一种是青花拔白,即纹饰外用青料涂抹或以细密线条勾勒海水纹或花卉纹,以青料作地色或辅助花纹,主题图案花纹是以露出的白瓷部分呈现,主要应用在大盘之类大件器上。青花拔白的技法是元至正型青花的另一大特征,如图3所示,大盘的边饰运用的便是青花彩绘装饰中这种技法,用钴料勾出轮廓线,留出白色的缠枝牡丹,纹饰外的地用极细密线条勾勒,而在盘心的主题纹饰采用白地青花的装饰方法绘制,很好的突出了主题纹饰。青花釉色鲜艳,蓝白相间,充分表现了元青花拔白独特的技术手法。此外,至正期青花瓷装饰在具体的运用中,十分巧妙地将青花与堆塑、模印、刻划等结合起来使用,表现了元代制瓷工匠的高超制瓷技巧。图3大盘第二圈的牡丹花就是运用了刻划的装饰手法,与青地相得益彰,巧妙的处理青花设色,构图严谨,格外典雅,更增添其艺术效果。

四、造型方面

在造型上,元代至正型青花瓷的造型特征是胎体厚重,器形巨硕,气势宏大,因而造型显得较粗犷,体量也较大,具有浑厚、古拙、雄劲和挺拔的特点。如大盘,以菱口和折沿口居多,盘径都在40――50公分之间。元代至正型青花瓷较常见的都是些大件器物,种类繁多,如大盘、大梅瓶、大罐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有梅瓶、直口罐、F、折沿盘等。

五、胎釉方面

在釉料上,至正型青花瓷基本上属于透明釉,但釉色白中亦微闪青色,只是比青白釉色更淡一些而已,并且有垂釉如泪痕的特点。由于胎厚,釉层也多为肥厚,釉比明清都厚,青花白釉地闪清的程度也比明清两代都重。一般器物施釉至足,各类器物底部均不施釉,底部多有旋纹,有的器物挖足时因辘轳抖动而出现跳刀痕。小口瓶的内壁不施釉。

至正型青花的胎较明清青花疏松,可见小孔隙,并且所含的杂质较明清多,致使在砂底上可以看到砂眼、刷痕和黑褐色的铁质斑点,故胎内在底足、口边和缩釉露胎处常呈现一种火石红斑,俗称“火石釉”或“黄衣子”。瓶、罐、壶等器身拼接,瓶和大罐接口的接痕明显且毛糙,很少修胎,底足一般呈上大下小的楔形,宽窄不齐。碗类制品足心常见有乳钉突起,有的呈一突起小圆点。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元至正型青花的出现,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重大发明。它的成熟,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艺术乃至经济制度的体现,而且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数量之多,品相之好,级别之高,足令世界古陶瓷界为之震惊。它场面雄伟,气魄宏大,造型奇丽,装饰自然,制作精美,是中国历代陶瓷史中罕见的气势雄伟,型制硕大的杰作而成为古瓷器中的精品。因而在我国悠久璀璨的陶瓷史上,享有特殊地位和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3.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篇2

青花虽美,其源头在何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放在唐代青花点彩之上。

“元青花”扬名缘自于一场“天价拍卖”

青花这样极其简约恬淡的称谓,却伴随着中国瓷器史一千多年。虽然在普通收藏者心中,青花总要和“元”联系在一起,是为元青花,但富丽绚烂的青花瓷器并不是元代的专利。作为制瓷技术中的一种工艺,青花最早出现在唐代,经两宋演变,最后在元朝集数代之大成。世人皆知元青花而不知唐宋青花,更不知元代之后各朝青花,可谓时势误认,岂不知元青花的称谓不过是近几十年间才流行开来。它只是青花瓷器在一个时代的特征及体现,即不是专有名词,也不能说其达到了青花瓷的最高艺术水准。

促使元青花名扬天下的,是一尊“鬼谷子下山青花图罐”,该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该青花罐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也引起了中外收藏界对中国元青花的狂热追捧。

这件元青花瓷拍出天价出乎意料,当然也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人们对于元青花的盲目追捧和诸多猜测,直接导致了对青花瓷这一瓷器的整体埋没,以至于在讨论青花起源之时,我国瓷学一代宗师陈万里先生曾将其列为“中国瓷器史上十五大难题之一”。

“唐代青花点彩”是中国青花瓷的“始祖”

这种白底青花的瓷器,看起来并没有多少吉祥富贵的寓意,反而显得冷涩生僻,却自有一番威严端庄。总之,青花作为中国瓷器大家族中少有的异类,多少同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一样,纵然别具风情却仍称得上一朵奇葩。而巧合的是,李唐王朝也具有鲜卑族血统。无论怎样,当扬州唐遗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第一个揭开了唐青花瓷的神奇面纱,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研究唐青花的实物依据。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艺术最鼎盛的一个朝代。瓷业同样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著名瓷品异彩缤纷,新的器型应运而生,这是科技、文化、艺术对其渗透而呈现出的繁荣景象。青花瓷在这个朝代产生是符合情理,符合社会现象,是历史不可否定的事实。

唐代既然出现了青花瓷,但最早的青花瓷肯定不是在元明清三代青花瓷成熟的胎釉和器型,肯定有一个相当复杂的演变历程。所以应该首先界定何为青花瓷器,连青花瓷器的内涵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标准,讨论起来就相当的困难。朱裕平先生认为青花与青花瓷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他在《元代青花瓷》一书中写到,青花作为一种钴蓝装饰方法,可用于陶器、瓷器或半陶半瓷器的装饰,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呈现若即若离的两个过程。青花装饰方法的发展是青花诞生的技术前提,青花瓷的诞生为青花装饰方法的成熟开辟了道路。青花与青花瓷器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法,即青花就是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简称为青花。

正是这种认识促使了学术界和收藏界对唐代青花点彩的认可和支持,因为它具有青花瓷的典型“三要素”:这就是烧成温度达到1200度以上,这也是区分陶与瓷的临界温度;青花以钴料作为着色剂,不论是苏麻离青还是其它青料;青花必须在玻璃釉下。笔者曾见过一只青花点彩执壶,17厘米,巩县窑,具有唐代典型风格。此壶为典型唐朝注子的造型,据唐李匡义《资暇集》“注子偏提”条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酌,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此壶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胎体为白色,胎骨厚重,质地偏粗,白度不高,都有泛黄,泛灰等现象,绘制方法为釉下彩,透明度强。著名古陶瓷专家赵青云老师见到此壶不禁感叹,此青花乃中国最早的青花瓷,对研究明清时期青花瓷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青花点彩受市场“怠慢”,恰是收藏最佳时

在人们为民间有无“元青花”争论不休之时,唐代青花点彩,特别是洛阳地区出土的以巩县窑为代表的器型往往被当作“唐三彩”、“唐单彩”面世,更有将其认作“提篮点彩”,岂不知离题万里,将具有独特中国风情的青花瓷的“始祖”尘封掩埋。如今的收藏市场中,对青花点彩的认可程度还比较低,虽然是学术界已经将青花点彩作为青花瓷的始祖公诸于世,但从学术到收藏的推广程度还有一段时间,更何况收藏界的“大神”们历来重视自身经验和拍卖行情。但正因如此,对于普通藏友来说,才是青花点彩最佳的收藏时机,因为青花点彩如今的市场行情跟唐三彩属于同一个级别,这对于天价青花瓷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价格低洼”。

笔者前段时间在一位资深藏家那里见到一组唐代青花茶具,该套茶具共有执壶一个,小盏七枚,另有盘一个,均品相完好,沁色靓丽,可谓是唐代青花的精品,更何况其是完整一套,历经千载而团圆不离,更是一个奇迹。由于相交颇为熟稔,顾不上业内规矩连忙问入手价格,这位藏家伸出手指哈哈一笑,我不由得一阵叹气。藏家笑着说,你也别忙着感叹,自古“货卖识货人”,你看着,不出十年,再次出手就会得到它应该有的价值。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篇3

关键词:生活;陶瓷;绘画;艺术;发展

引言中华陶瓷艺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伟大的创造力,是中华儿女世代劳动智慧体现。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兽毛做成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器上绘制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朴素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渔猎、采集等劳动生活。彩陶是我国原始时代最古老的美术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陶瓷绘画

一、陶艺绘画的概况

陶瓷绘画是陶瓷装饰的一部分。在中国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漫漫历程中,对陶瓷装饰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中国传统工艺图案和中国画。中国画的材料是笔、墨、纸、砚和颜料,构成画面艺术形象主要是通过线条和笔墨、色彩。中国画所呈现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及韵味均能在陶瓷上很好地展现出来。常见的陶瓷装饰如釉上、釉下以及艺术的表现手段工笔和写意,都能获得如同中国画一样的艺术效果。陶瓷装饰吸收中国画后,进而发展成独立的陶瓷绘画。“瓷器的彩绘装饰,自从吸收了绘画的技法以来,使它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不论青花、五彩等彩瓷,出现了绘画风的装饰之后,便发生了崭新的面貌①”。

陶瓷与绘画的结合源远流长,发展成各种各样的富有特色的时代艺术特征。当人类没有出现文字时,就出现了陶瓷绘画装饰。根据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瓷绘画,是对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劳动的反映。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出现了写实、写影、变形三种风格。原始社会的彩陶绘画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大门,因为那是古代劳动人民第一次成功地运用绘画美学中形式美的法则进行艺术创作,表现人们的生活,为我们今天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

明、清两朝更是把陶瓷绘画推向高峰,先后出现了五彩、珐琅彩及粉彩,以及最有特色的浅绛彩等。这些实际上使陶瓷绘画成为陶瓷装饰的重要手法。但经比较发现,陶瓷绘画又不同于纯粹的中国画,它是一门工艺性很强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在进行陶瓷艺术绘画创作时,它既要照顾到中国画的美学要素,而且又要符合其工艺特性,它的一切艺术美感最后都要通过“火”来实现,也就是“泥与火”的结晶。同时不同的造型也决定不同的绘画装饰,陶瓷的造型有平面和立体两种类型,平面的造型有如纸的特性一样可以进行独立的纯绘画创作表现,这时与一般的中国画本质相同,最终作为一幅画供人们欣赏。陶瓷绘画同中国画的不同除材料和表现技巧外,更大的不同多是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上进行装饰,这时进行作画装饰必须考虑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陶瓷的外形美。在陶瓷造型不同的角度塑造不同的形象,但彼此又相互关联和协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美。这时它所呈现出来的美感不是平面的表现所能达到,它所展现的是独特的瓷的质地美、造型的形体美、绘画的装饰美的综合体。

二、陶瓷的起源与绘画起源间的联系:

伴随着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人类开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现有的物质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人类开始寻求更利于生存的条件。火的使用让人类向文明社会又迈进了一步,人类在劳动生产中不断地积累摸索把火和土结合创造出一种生活的陶器,最初的陶器只是局限於盛物器皿,服务于生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陶器的应用不只局限在盛物器皿上,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如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必然带动精神文明的提高,于是人们开始把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对文明的向往,都表现在陶瓷上,从而让陶瓷更加的美观更加的生动,也就产生了制陶的技艺。,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不同的代表。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我国文化的统一融合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绘画文学陶艺都得到很大的发展。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彩陶是我国最古老的美术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绘画也就出现了。

三、我国陶艺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1.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劳动人民的各种生活器皿都采用陶器,装饰下陶器上已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的纹饰、符号、文字与一些简单带有颜色的陶器。而且陶器的种类制作工艺已得到很高的发展程度,商代时制陶工艺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这一时期的陶器主要用来服务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绘画也处于比较低的发展阶段。

2.秦汉时期

到了秦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稳定,手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陶瓷手工业也因此成为遍及全国重要手工业之一。秦朝时代陶质的器皿甚为少见,日常使用的有炊器(陶釜、陶甑等)、食器(钵、碗、翁、壶等)。蚕形壶(茧形壶或鸭蛋壶)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器表除饰以印绳纹外,还施以划纹、弦纹与彩绘,随葬陶器多为实用器。相比之下,秦代的艺术陶的制作却显得繁荣而独具特色。秦始皇陵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奇迹,代表其艺术陶制作的巅峰。

到了汉朝制陶业的各种制作技术已完全成熟,工艺多种多样,通体轮制法已应用于各种器皿和器物以陶俑为代表,汉代制陶工匠们已在陶塑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汉代陶俑“造型概括、准确,形象生动。躯体各部分比例大体合度,肌肉和骨骼解剖关系恰当,头部塑造尤精”,已经达到了“形”“神”兼备。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并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特点是:釉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质较强,指数较高,光彩照人,有很高的绘画装饰作用。由于烧成温度低,胎体不结实,釉中铅含量高,所以不大作食器,大多作装饰器和明器,汉代几乎全作明器。这与当时社会提倡厚葬的风气是离不开的。

秦汉时期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瓷器的出现。注重雕塑,绘画,颜色的装饰效果题材广泛,制作精美韵义浓厚。

3.唐朝时期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与外交流广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绘画上陶瓷工艺上都具有空前的魅力,这一时期的陶瓷造型画面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已唐三彩的艺术最具特点

唐三彩的特点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也是需要马,农民耕田也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有关。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4.元明清时期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清代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多彩,也由于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这一时期是陶瓷绘画的鼎盛时代。

经过明、清、近代的八百年发展,青花瓷画在借鉴国画技法,融进民间艺人的艺术想象力的过程中,历代青花瓷均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青花瓷画的作画工具,与国画一样,都是用毛笔作画,所不同的是载体材料,颜料不一样。从古代青花瓷艺作品中可以看出,元代青花瓷是用笔锋尖、弹性好、含料多的毛笔,以勾、榻、点、涂的技法画成。这种画法,一直延续到明代宜德年间。这个时期的青花纹饰,料色浓重而凝集不散,在画面上有明显的笔痕。料色深处,还有深青色的料斑。

“工匠来四方,器成天下走”。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有很大发展。明代中期的成化年间,青花瓷画吸收了国画中的“晕染法”,创造出“分水法”,其画法是,先用线笔勾线,再用分水笔在线条的轮廓中分水,使画面产生出深浅不同的层次。由于在分水时,笔尖只起到引出料水的作用,并不接触坯体,因此,“分水”作画的瓷器,画面料色均匀,没有笔痕,显得清爽明快,改变了以前的笔触现象。

清代康熙时期,青花艺人吸收国画“墨分五色”技法,在画坯时.采用“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五种浓损不同的料水晕染,形成画面的多种色阶,而成为著名的青花五彩。康熙时期的青料是高档珠明料,料色青翠欲滴,加上“粉分五色”的技法,使得康熙青花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层次,成为古代青花瓷珍品。

青花瓷画讲究“水路均匀”,“水路”犹如国画中的空白。通过“水路”的巧妙安排,使画面的穿插、虚实处理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在构图上,既突出画面的装饰美,又通过“水路”的安排,使画面疏密有致,虚实呼应。古代的青花瓷画.元代层次繁密,明代创造出“分水法”,清代的“料分五色”.成为各朝的重要特色。

吸收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特点,青花瓷画也有融书、画为一体的作品。元代青花菊纹把杯,外壁用青料绘制缠枝,杯心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②”,书法用笔酣畅流利,作品布局疏密得当,诗、书、画相结合,别具一格。

结论

纵观历史长河,智慧的工匠们充分的发挥审美创造的能力。把绘画与陶瓷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现代的陶瓷绘画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无论在陶艺制作上还是陶艺绘画装饰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更加的专业更加的精美,在装饰技法方面有着现代审美情趣的陶瓷绘画艺术家,摒弃了以前陈陈相因的繁缛、陋习,而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创造出有着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和现代意识的简练率意、清新明快的装饰风格,一改千瓷一面之风。在国画引入陶瓷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出现一个多种技法、多种风格、多种流派共存共荣、交相辉映的时代。开始了从拉坯、成型、装饰、烧成一体化、亲手完成的瓷艺的探索。以做到随型赋彩,因材施艺,循艺寓情寄意,丰富和发展了陶瓷绘画艺术语言。在装饰题材方面,艺术家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氛围的感召下,从纵横两个方面开掘和发展了陶瓷绘画艺术表现领域,笼天地之形,聚宇宙之精,钟人性之灵,摹天地之秀美,绘世界之雄姿,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在世界上占有特有不败的艺术地位。

注释:

①出自著名的陶瓷艺术理论家邓白先生

②出自苏轼的《南乡子》

参考文献:

[1]谢丽君李倍雷,中国美术史[J].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182-183.

[2]李飞,中国传统陶瓷艺术鉴赏[J].浙江:上海出版社,2009:295-297.

[3]丹宁.中国陶瓷这棵树—艺术树丛书[J].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29-138.

[4]徐书城.中国绘画艺术史[J].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176.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篇4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 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 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 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 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 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 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 放映录象

五.本课小结。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篇5

关键词:青花瓷;中国画元素;运用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元青花则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国陶瓷彩绘的新篇章,元代开始中国瓷器图案由素面转为彩绘。元青花的图案借用了中国画大量的绘制方法,无论是在构图上、绘画方法上、润色上,还是在题材上都采用了中国画元素,与中国画艺术保持极为一致性。中国人对瓷的钟情和对绘画的喜爱,在“元青花”上形成了完美结合,元青花成了中国文化的绝美结晶。中国画艺术与青花陶瓷艺术不仅是我们中国艺海中的瑰宝,同时也深受国外艺术同行乃至世界人民的青睐和喜爱。青花瓷通过不同的题材来体现中国人民的艺术审美情趣和社会审美意识。从青花瓷艺术中可以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正是因为青花瓷融合了中国画的“诗、书、画、印”这一特征,才使得它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

一、青花瓷图案中“线”的运用

中国画最讲究线条的运用,线是中国画最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这种主要的造型手段完全被应用到了元青花图案的绘制中。在元青花中那刚劲有力、起伏跌宕、纵横交错的线条,形成高山流水、花鸟树木、人物。再结合国画中皴、擦、点、染,一幅淋漓尽致的水墨画跃然瓷器上。瓷器画家娴熟的作画技巧,令观赏者为之倾倒。在长期的瓷器绘画实践中,画家结合历代国画家创造出的人物“十八描”,山水画“十八皴”等,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依靠各种线条的刻画来描绘形象,从而达到应物象形,形神兼备。有时为了瓷器绘画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画师会做出大胆的夸张和省略。如画花卉,往往把花头夸大而位于主要位置,把叶子缩小到不相称的体积,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花瓣。如青花瓷图案的莲花,莲花的花瓣画的非常丰满肥硕,而莲叶缩小到不起眼的状态,这样一来就把莲花特征描绘的更加突出。线条在青花瓷图案上运用到了极致,虽然所画的青花纹样在自然形态上不那么真实,但在艺术形式上却更加生动自然。青花瓷上各种花卉纹样有的是以缠枝、散点、团花形式,有的则是以连续、折枝等艺术形式。青花瓷用线条来表现花卉、人物、山水等形象,更加自然生动而富有变化。尤其是青花瓷中的人物完全运用中国画中人物描绘的手法和技法,人物的衣纹生动飘洒,人物的结构和神情都是通过过硬的线描功夫表现的。就是青花瓷上山水画,也是运用线条勾勒山体轮廓,再施以色彩渲染。所以说,青花瓷的线描完全借用了中国画的元素。

二、青花瓷图案的“料分五色”与国画的“墨分五色”

国画的“墨分五色”其实就是色彩世界中的色阶变化、光的变化,这是中国水墨画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画家通过艺术实践,认识到不同层次的墨色可以用来表现五彩斑斓大千的世界。笔墨不仅能定形质分明暗,还能替代色彩。所谓的“墨分五色”就是指国画中用水调节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所谓五色即指墨的焦、浓、重、淡、清或浓、淡、干、湿、黑等。中国古代画家运用不同层次的墨色来表现自然物质的固有色彩和物象的阴阳向北、凸凹远近等。历代中国画家通过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来表现虚实相生、变化多端的自然万物,给人一种淡雅高逸之感。而青花瓷器图案艺术就是运用了中国画艺术这一特有的韵味,使用毛笔在瓷器上描绘自然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在单一的色彩中追求浓淡、虚实、阴阳、远近的变化和丰富的艺术效果。这就是青花瓷器图案中与中国画相似的是“料分五色”。由于青花的工艺匠师们受到了中国画“墨分五色”的影响,把颜料也分成了五色,即头浓、二浓、浓水、淡水、影淡,“料分五色”所显示的浓淡变化与中国画的“墨分五色”一样。在青花瓷绘画中笔就像雕刻家手上的刀凿,颜料就是雕刻家留下的刀痕,通过“料分五色”衍生出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在青花艺术设计中,“料分五色”其实就是模仿中国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青花艺术也同样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水墨的艺术。

三、青花瓷器“青白”色彩与国画中“黑白”相对应

中国画最讲究的是写意和笔墨。中国画用水墨表现出来的黑白色彩,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单纯色彩描绘看似简单,但其表现力十分丰富。这种黑白体系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单纯的水墨色彩形成魅力十足的黑白世界。尤其国画中的“留白”,留给观赏者无穷的遐想空间,意蕴丰富,匠心独特。中国人把黑白体系运用的如此炉火纯青,令世界为之叹惋。同样,中国的青花瓷艺术也把这种黑白神韵运用到令极致。当我们观赏各种造型的青花瓷艺术品时,会被“青白”相间的色彩之美深深吸引。这种白釉之中凸显出来的各种优美图案给人一种恬静、幽雅的感觉。那种蓝之美犹如蓝天大海之清静,那种青白之间所蕴含的美令人赏心悦目,深深陶醉其间。青花瓷器在元代一经产生,就那么快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陶瓷的主流而经久不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中国青花瓷的青色是一种清冷沉静的颜色,这种色彩正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这种明快清澈的情调给观赏者一种宁静的心理反映。在洁白如玉的瓷体上,青色图案更加凸现,这种青白关系是那么的和谐。这种青白体系其实就是吸收了中国画黑白体系的手法,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中国的艺术彼此都是相通的,就像中国的园林艺术也借助中国画的写意手法。青花瓷艺术中的青色,按照不同色阶,也构成了丰富的层次色调,表现极为丰富的色彩世界,与中国水墨表现色彩手法是异曲同工。中国水墨画以墨代色,表现出来的形式是高雅凝重、超凡脱俗。而青花瓷艺术运用青色代替各种自然界色彩,表现出来的是幽静清闲淡然。中国画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这一艺术手法被借用到青花瓷图案装饰上,更好地体现出青花瓷的质地美。青花瓷的留白,使蓝色青料与白色釉面相互衬托,达到了相映成辉的艺术效果。因而中国画的“计白当黑”这一艺术法则在元青花图案装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元青花图案运用了国画的构图法则

构图是青花瓷图案艺术传达的第一步,也是对青花艺术构思的检验和修正。构图涉及多种形式法则,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构图又称为章法或布局,被认为是“画之总要”,极受重视。中国画的构图原则是饱满均衡,强调宾主、虚实、开合,这一构图法则也非常适合青花陶图案造型。这些艺术法则在青花瓷器中可以轻松找到。青花瓷器作为工艺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体,它的基本构图画面虽然有限,但作为艺术品,它又是整体的。所以,在存在的青花瓷器中观察所得,青花瓷器图案的构图主要分疏朗型和简约型。以佳士得伦敦拍卖会上的瓷器上画有《鬼谷下山》为例,画面上的主人公鬼谷子坐在由狮虎共拉的两轮车上,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人,其中一个穿着武官服打了一面旗写有“鬼谷”两字。他只截取了《战国策》中鬼谷下山的故事场面,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齐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方所擒,他的师父鬼谷子前往营救,率领众人一行下山中的一个很极小的故事场景。人们通过这件瓷器再次领略到了中国瓷器巨大的艺术价值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五、元青花图案的“写意传神”与“诗、书、画、印”的运用

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就必须“巧密于精思”,神既然要以形来传达,所以造型必须生动,讲究“骨气”。青花瓷器图案装饰也重视客观对象的特征本质、精神气质和内在感情的刻画,达到传神之意境。元青花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上的萧何、韩信、船夫三人的形象,均用中国画白描的手法,描绘的惟妙惟肖。韩信牵马前行,垂袖沉思,神情抑郁,正准备渡江远去,船夫持桨在船头恭候,后面萧何挥鞭纵马,风驰电掣,紧紧追来,长髯飘扬,情急之状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态之生动,性格塑造之深刻有呼之欲出的效果,真正地表现出了国画中写意传神的法则。青花瓷器图案也借用了中国画的“诗、书、画、印”的这一表现手法,使青花瓷更加显得高雅别致。由此可见,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表现在绘画内容上,还表现在许多的技法上。青花瓷的绘画艺术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元代青花瓷博采众长,别开生面,标志着中国陶瓷的技术水平达到最高阶段。元青花的贡献不仅在于所体现的一整套工艺程序,以及技术原则一直延用至今,而且对其后中国瓷器的发展起到了推陈出新的作用。中国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度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综上所述,青花瓷器图案将中国画元素充分地渗透其绘制与创作中,青花瓷借用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技法和形式,再结合自身的装饰材料的特有塑性,造就成中国特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各种优美的青花瓷造型,融合了中国绘画元素和文化内涵,再经过历代画工技师的加工变化,创作出灿烂光辉的青花瓷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中大放异彩,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

间:2001-12-1

[2]《元青花》刘一著.图书出版社:金城出版社,出版时

间: 2010

[3]《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M]东方出版中心, 2001

作者简介: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篇6

阿胶、瓷器、丝绸、茶叶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礼”,其中瓷器所具备的艺术性质使得它们备受各国政要喜爱,因此也成为国礼的首选。

中国官窑作为瓷器的一种,有别于为普通百姓烧制的“民窑”,是专为古代皇帝和他们的追随者而烧制,是瓷器烧造艺术的巅峰,也代表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社会时尚。自其诞生之时,就为历代追慕而成经典。

皇帝参与创作的艺术品

就年份已久的古旧瓷器而言,位列第一的当推各个朝代的官窑瓷器件,因而也最具收藏价值。多年来的市场表现表明,明朝各代瓷器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场追捧,其现在的价格与10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10至100倍。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珐琅莲子碗等,如今的市场价已达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之巨。

天物馆馆长钱伟鹏分析了明清官窑瓷器收藏的6个显著特点:

首先,明清官窑瓷器属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收藏人群庞大,市场中流传的官窑瓷器少之又少。中国有兴趣于收藏官窑瓷器且有收藏实力者至少有30万人,现在大部分官窑瓷器都已经被博物馆收藏,市场中流通的都是早期的大藏家更迭卖出的,一旦错过机会,再难遇到。

西方如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日本出光美术馆基金会,瑞士玫茵堂等,往往是以基金会的形式进行收藏,一旦买入,三五十年甚至更久方才会向市场释放,因此在市面上流通的势必愈来愈少。

其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洪武二年(1369)官窑制度正式确立,到现在已经有643年。

第三,明清官窑瓷器专为帝王宫廷使用,帝王品牌远远高于贵族品牌(包括现代奢侈品)。

第四,它的设计、创制过程极富特色,是由宫廷画师做样,和景德镇的工艺大师团队结合,共同创造出的工艺美术互补的新型艺术品。再则,为皇家制器,不惜工本,乾隆、康熙甚至亲自参与创作、指点。

第五,相较于中国其他艺术门类收藏交易局限于大中华区,世界属性使官窑具有非常强的抗风险能力。官窑瓷器在全世界范围深受追捧,东西方经济只要有一方坚挺或上扬,中国官窑瓷器的价格就不会下滑,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东方亮”。

第六,西方社会“劫富济贫”的征税制度,也使得艺术品成为完美的避税产品,一部分艺术品的资产配置,可以合理地降低所得税及最高70%的遗产税。同时,西方收藏家相对而言更为成熟,其投资行为向来是以客观理性的分析为基础,他们也观察到中国经济的崛起,势必会有更多更有实力的藏家加入官窑收藏行列,所以现在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投资的好时机。

中国古代官窑精品瓷器的拍卖历史显示,只要持有时间够长,其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美国文玩公司董事向阳先生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1974年涉足收藏, 15年后,他们将收藏的中国瓷器艺术品委托苏富比在香港举办了一场专场拍卖会。全场共上拍101件藏品,成交97件,总成交额则接近1亿港元。一件明代洪武釉里红大碗,估价为600-800万港元,成交价2035万港元;另一件青瓷(宋官窑)拍到2200万港元落槌,创造出当时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最高成交纪录。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收藏的其他品种,如非洲、美洲部落和大洋州等地的艺术品表现远不如其收藏的中国瓷器艺术品,例如非洲艺术品同样于行情高涨的1989年被委托拍卖,却是艰难出手,且仅获4.1%的年平均收益率。

欧洲偏爱明代官窑,港台喜欢清朝瓷器

官窑瓷器历朝历代都是帝王宫廷欣赏和把玩之物,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才陆续流落到世界各地。国外对于中国官窑瓷器的鉴赏、研究、收藏也自此开始。而国内收藏史有过长时间的断层。花鸟鱼虫、古董文玩这些“封资修”的生活方式在“”中被无情地“破四旧”。政治浩劫加上经济发展缓慢,相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我们在官窑收藏上整整落后了40年。1993年,国内开始出现拍卖,所谓的收藏也才得以起步,而真正意义上的官窑瓷器收藏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即使从90年代算起,也不到20年的历史。

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这段时间,西方国家以及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飞速崛起,国外的收藏家们在这段时期买进大量的明清官窑瓷器艺术品,钱伟鹏形象地称他们买进的是“原始股”。

明、清代官窑瓷器的价格波动也具有时代的特征,前期由于欧洲和日本收藏家偏爱高古瓷器和明代瓷器,所以明代的官窑瓷器相对于清代官窑普遍价高。而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的港台地区的收藏家却将目光主要聚集在清代官窑上。这个过程包含两个特点:一个是凡事都遵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瓷器鉴赏也是如此。一般都是从初级、简单的入手,比如清代官窑瓷器工艺性强,纹饰华丽而精细,图案浓烈寓意吉祥,易于获得人们视觉感官认同而被广为接受。而明代官窑以及高古瓷器因其丰富的内涵,需丰沛的情感和较高审美品位与其匹配,是中级、高级甚至是研究班级别课程。另一个,是当时清代官窑相对价格较低,所以很快吸引了一大批港台人士进入。当然也有个别现象,例如葛士翘、欧木百灵、胡惠春收藏了大量的五大名窑、元明官窑瓷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港台藏家的实力也逐渐加强,促使了清代瓷器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领先于明代瓷器,一直影响到现在。

顶级瓷器拍卖市场都在国外

比较国内外的中国瓷器艺术品的市场异同,钱伟鹏介绍,历史上顶级的瓷器拍卖市场主要还是在国外,国内主要以中低端为主,即使现在也基本是这样。中国瓷器艺术品在国外以及港台地区一直是作为核心业务,每年春秋两季大型拍卖必不可少,同时也是其总体拍卖品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

国内市场基本上是书画独大。嘉德瓷器部负责人刘越介绍,“全国各地的拍卖公司都以书画拍卖为主。从成交金额上看,大型综合性的拍卖公司,书画的成交额占据7成,瓷器和其他杂项共同分享了剩下的3成”,而这其中,明清官窑的数量更少。

而在收藏家群体方面,国人和港台以及海外藏家的区别,主要有三点:1.审美品位、喜好之不同:海外藏家更为青睐宋元瓷器,而大陆与港台人更多关注明清瓷器;2.冷静与冲动之区别:海外与港台藏家趋于冷静而又具有前瞻意识,而国内新兴藏家更趋于冲动;3.鉴赏力高下之区别:国外收藏家多为客户或自身喜好而购藏,唯其懂得鉴赏才能如此,而国内藏家似乎更多注重其是否为热门品种、是否为名人旧藏等,以及较为注重投资回报率,这点可能缘于近年国内新兴类基金与机构大批介入艺术品投资领域有关。

海外赝品不比国内少

国内艺术市场一直以来为国外收藏家所诟病,其中主要一点,是国内藏家大部分功利心过重,对文物历史方面的鉴研和美学方面的赏析非常欠缺与漠视,这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以景德镇为首的瓷器造假行业大批崛起,20世纪90年代末新仿品乃至乱仿品被海量投入收藏市场,部分高仿品甚至投放至海外拍卖市场。

海外赝品量有多大?向阳介绍,这个比例与国内相似,约为80%-90%,“不过除近年国人以‘埋地雷’形式输出外,多为晚清民国老仿以及中国当年出口创汇之‘建国瓷’,其中一些已经粗具可藏性。这也是国外与国内赝品比例的不同之处。”

钱伟鹏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国家文物局外派到英国,负责文物回流工作,他介绍:“现在海外的赝品量几乎要和国内相等了,唯一的好处是真品中精品比较多,这对眼力的要求就更高了。”

至于国内的瓷器交易市场,就真赝比例而言风险更大,不断被大众媒体曝光的拙劣的“仿品”对有一定常识的收藏者不会构成障碍,最怕的是景德镇出产的高仿赝品,以十几万、几十万的工本烧造,再投放到市场,与真品同放在精美的展台上,杀伤力极强。

藏家、机构、基金,收藏到投资的循环

在收藏圈里,有这样几个主要角色:收藏家、收藏机构或者艺术基金、经纪人顾问、古董店或画廊、拍卖行、高仿者和博物馆。

国际拍卖公司,除了苏富比、佳士得外,还有纳高、邦汉斯、菲利普斯等,还有更多不太知名的拍卖行;而国内,拍卖公司总数达300多家,其中以拍瓷器为主且占据主流市场的公司不甚了了。

国际上,经营亚洲与中国古董的公司、画廊(Gallery)为数众多。时间较早的有美国通运公司、英国的Spink and Sons、Eskenazi、S.machant、日本的山中商会、茧山龙泉堂等等。在国内专注于做古董瓷器的服务型公司或古董店数量并不多,做得出色的有上海天物馆、北京正观堂等,屈指可数。

除了这两类之外,从事收藏的还有私人藏家、私人博物馆及社团,其中最为有名的有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日本出光美术馆,瑞士玫茵堂,香港鸿禧美术馆、天民楼、暂得楼、静观堂等收藏家(机构),他们的藏品质量很高,大都是稀有、完整,可以表现时代特点的作品,收藏数量可与 世界级博物馆媲美。

老藏家藏品的每一次更新,都会掀起瓷器收藏市场的一个小高潮。2011年瓷器拍卖市场最受瞩目的是“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的两场专拍,老藏家的品位、系统的收藏得到了新藏家的追捧。

欧洲、美国及日本的许多机构与老藏家一直秉持艺术收藏精神,更多表现为深藏不露。国内新兴收藏家杂糅着中国国情,大都放弃了老派的收藏情怀,“藏”与“放”都显得更加自如。

钱伟鹏感叹:“常说收藏文物,然细细考究,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几十年,相较于古陶瓷艺术品千百年的历史只不过是一个小片段,实是物在收藏人。”

跨界,是时尚界的名词。就收藏界而言,收藏家和生意人之间角色在不断变化,很难界定。有钱了,心爱的东西肯定要“捂着”,缺钱了,就只好拿出来救急。交谈中几位采访嘉宾都表示国内还没有世界级别的瓷器收藏家,但他们也含蓄地表示中国“藏龙卧虎”,藏富,也是个好习惯。

官窑投资迎来好时代?

去年秋天,包括瓷器在内的所有艺术品市场似乎都存在“滞涨”情况,但是中国嘉德瓷器部负责人刘越称,他本人和大部分藏家还是有这样的共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只要瓷器品质和价格相对合理,就永远不乏追逐的藏家。

正观艺术投资管理公司顾问兼董事梁晓新2011年在保利拍卖举办了名为《延薰秀色》的康熙瓷器与宫廷用品专场,直到现在还经常有人向他讨要当时的拍卖图录,精品艺术的发酵时间往往更久。在梁晓新看来,金融动荡虽然会对艺术市场产生影响,但是不会太持久,因为艺术市场牵扯的资金并不是外人想象中的那么多。最高峰时期,全球加起来的规模也不足1000个亿,真正的核心交易量比这个要少很多。市场上的波动,主要还是受到信心的挤压。

2012年,出于对世界经济低迷的考虑,海外拍卖市场理性地将估价回调到2008年―2009年的相对低位。不过,这可能反倒会吸引更多的人,成交情况可能反而会更好。但是对于专业买家来说,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好方向,依靠其专业性、独到的眼光去判断。

过去10年年回报率12.5%

在人们的印象中,鉴赏书画要了解文学、绘画、历史等一系列人文学科的知识,入门很难。但是刘越在长期观察中发现,书画讲究著录来源,追溯起来比较容易,欣赏起来具象的画面也更容易和人有情感上的沟通。瓷器则不同,瓷器的信息不是表面化的,器形、釉彩在大众眼中和商场中的器皿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寻找传承又不易,加之瓷器的做古做假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能跨入门槛的人就很少。反过来这种难度也抑制了门槛低、投机重、泡沫大的情况发生。

拍卖公司公开征集时,经常有这样的体会,精品越来越难找,而买到精品的藏家又大多不愿意短期内再拿出来卖,以致市场上能够流通的精品买少见少。

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的振兴带动了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复苏,中国艺术品的大行情也从未跌过。因此,假如把官窑瓷器作为投资品,我们看到中国艺术品的投资在过去20年的回报相当不错。2010年梅摩中国瓷器杂项指数,以国际市场为样本,在过去10年中的年回报率在12.5%,而美股只有-0.7%。

狄更斯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被无数人引用过,但是在官窑收藏市场,这句话显得更具针对性。欧债危机、世界金融动荡之时,海外老一代的藏家资金受到限制,很多人不得以拿出了前辈的藏品投放到市场,所以这两年在佳士得、苏富比的大收藏家专场,能看到已经几十年未曾在市场上露过面的珍品。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不仅仅适用于股市。天物馆馆长钱伟鹏和他服务的基金,认准当大家处于矜持的状态时更要果断。两年时间,他们在全世界用空间换时间,精挑细选了近800件官窑瓷器,很多是世界级的孤品,总价9个亿,占国际正规瓷器市场流通量的20%。

当然这样大的资金量已经属于收藏投资“大鳄”,对一般收藏者而言需要多少资金量?向阳认为,“个人的经济能力和收藏品种是决定性的因素。倘若只是收藏晚清官窑,就目前行情, 50万美元便可以起步,此数目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只够购置一套公寓单元”。

梁晓新近些年为一些藏家做过收藏规划,收藏重在自成一个系列,有比对研究才有价值。他为自己的客户提供的投资下线是500万,“这也只是晚清官窑的价格”。

艺术品位决定价值

“捡漏”是上一个30年中国收藏市场上的关键词,人们渴望着某一个不起眼的地摊货带给自己一大笔财富。然而今日,农妇尚且知道“卖猫”不卖碗的道理。中国,已经“无漏可捡”。

在这个信息时代,每年春秋,中国收藏家都会有专人组织到日本的“淘宝”之旅,几天内走遍大小拍卖会;而在英国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拍卖会,因为一件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会有几十位华人蜂拥而至。中国人的热情把世界的“漏”都堵住了。今后所谓的地域差和时间差,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然而在行内人眼中,真正决定收藏品价值的永远是艺术品的格调,独具慧眼,提前发现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才是真正的“捡漏”。

只有先知先觉者才有生存的机会,捡漏实则是对艺术品位、研究深度的残酷考验。假如只是人云亦云,拿耳朵买东西,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被忽悠。钱伟鹏感叹,“现在的市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耳贵眼贱。用耳朵听,而非用眼睛看”。

明朝16帝,清朝12帝,600年间不曾间断的官窑烧造,每个时代每个品种都有典型器和精良品,价格自然不在一条线上。市场会阶段性地倾向于某一个门类,过几年天平又会倾向另一端。欧美收藏家百余年的研究历史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取向,国际化的品格往往是找到价值的关键。

梁晓新独爱雍正单色釉瓷器,雍正帝个人极高的艺术品位和细腻心思映射到那些纤秀的杯碗上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美。

钱伟鹏也一直喜爱收藏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宣德到成化年间的瓷器,此时欧洲也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时代诞生伟大的作品,迁都北京、漕运开通、郑和出海、永乐大典,永乐大帝的气魄在瓷器上完整地表现出来,宣德开设画院影响到瓷器上优美的画风”。

2011年,钱伟鹏在海外买到一件宣德黄彩瑞果纹盘。全世界已知的只有两件,而他买的这件是唯一一件可以流通的。

“黄窑”说瓷

――民国制作的仿古瓷已成文物

“黄窑”不是一种瓷器,而是一个人,一位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

他叫黄云鹏,因为能制作一手足以让专家走眼的元青花和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瓷器,而被海内外收藏界誉为“黄窑”、“黄大师”,其公司的仿古瓷工艺甚至上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黄窑”今年70高龄,从事仿古瓷制作研究已经30年,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瓷器,无论是青花、五彩、粉彩、斗彩都有所涉及,如今更多的是为徒弟们做监制,指导、点拨,让一件仿古瓷器更接近历史的风貌。

高仿古瓷也是艺术品,价格会上涨

黄云鹏说,仿古瓷的制作是传统产业,从明代永乐年间就开始了,制瓷的工人会挑选古人最精美的瓷器进行仿造,600年来在景德镇不曾间断。

高仿瓷器主要以内销为主。中国喜欢瓷器的人不少,喜欢官窑的更多,但是只有极少数人买得起。黄云鹏认为,“民国制作的仿古瓷现在也归属于文物范畴。仿古瓷可以保持原品的艺术风格,艺术价值是一样的,仅仅是没有官窑的历史价值”。目前景德镇仿古瓷的价格在几万元不等,比工艺大师现代艺术瓷器价格低。“但是过几年,仿古瓷器的价格肯定会上涨”。

景德镇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把仿古瓷器做旧,当做真品在市场上流通,这些产品就是赝品。中国经济从转为市场经济开始,景德镇做赝品的窑火就没有熄过。黄云鹏感叹“这种现象让人很心痛。高品级的赝品,经秘密的制作、秘密的销售,尤其是工艺非常好的,有九成相像,没有相当高的鉴定水平基本分辨不出来”。

再好的仿古瓷高手,也有做不出来的效果

配釉料、写书、讲课、培养徒弟,黄云鹏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2009年央视一部名为《雾里看花》的电视剧,里面一位高仿瓷器大师的角色就是以他为原型。黄云鹏的瓷器鉴定本领是从瓷泥、配方中一点点总结出来的,故宫的陶瓷工艺课程也是由他教授。

他从实践中总结了很多鉴定真伪的诀窍。他认为有两种效果是新瓷器做不出来的,一是从瓷器釉面上看,现代柴窑烧的瓷器肥润感不够,温润如玉、肥如堆脂的感觉很难达到;另一个是绘画风格,古人绘画笔力随意自然、流畅豪放的感觉,现代人很难模仿,即使是仿古瓷高手也难以达到那种水平。

景德镇还有一些人在从事古代瓷器修复,“瓷器有毫,不值分毫”是句老话,品相决定价值,破损的瓷器被修复完善,在日后的交易中,也能有个好的卖相。“一般卖家会告诉你这件瓷器在哪个部位修过,拍卖公司也会出具一个品相报告。但是如果卖家不声张,买的人又分辨不出来哪里曾经修过,仅从这一点也是个绕不开的‘雷区’”。不过黄云鹏有辨别诀窍:“修复过的瓷器在颜色、釉色、重量上都是有差距的,辨别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学瓷器鉴定,需到景德镇

学习瓷器鉴定要注意什么?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篇7

Liu Wu'an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由于明末的战乱,清代民窑瓷器的兴盛更多是对明末饱受战乱后的恢复性生产,所以我们考察的重点应该集中在有明一朝的瓷器生产中,明代的景德镇民窑瓷器已基本摆脱前朝几乎全部为素瓷的装饰样式。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folk kil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f Jingdezhen in Ming Dynasty is always hot topic to researchers. Because of the wa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prosperity of folk kiln of Qing Dynasty is more restorative production which is suffered from wa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so, the key point that we investigate should concentrate upon porcelain production throughout the Ming Dynasty, the folk kiln of Ming Dynasty has been basically gotten rid of decoration style which are nearly all bisque in front of the dynasty.

关键词: 景德镇 民窑青花 装饰

Key words: Jingdezhen;folk kiln blue and white;decoration

中图分类号:TQ17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305-01

1民窑与青花

民窑是瓷器生产中相对于官窑生产的一种称谓。官窑瓷器是指专为皇室人员生产的瓷器,而民窑即使用民间窑址烧制的瓷器,其销售也主要是以普通民众为消费主体。青花瓷器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白色的泥质坯胎上用毛笔绘写图案纹饰,然后在坯体上罩以透明釉, 并以1300℃高温入窑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因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故习惯上称之为“青花”。在了解青花和民窑的定义后,我们来探析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装饰的基本特征。

2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特征

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绘制者几全为民间艺人,因此在这些器皿的装饰风格中多体现出极强的民间民俗特征。如道教习俗、岁时节令习俗、行业习俗、礼仪习俗、游艺习俗、文化习俗等。如常见于明代中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的“婴戏图”,它常以三五个活泼戏耍的孩童为题材,反映了一种民间常见的游艺习俗。而直接将汉字通过毛笔直写于瓷面上,这种装饰方式在有明朝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艺术作品中也时常可见,它体现出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习俗――书法艺术。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是民间文化和物质生活中的创造,而民间文化风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因此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的民俗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民间风俗的宝贵资料。

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装饰的载体,通常集中在青花瓷器的表面上,这类器表上的图案或装饰性纹样一般称其为青花瓷器绘画,它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其色调明快,蓝白相映,画面布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显示出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不识人间烟火”的官窑瓷器相比,其题材异常丰富,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大量素材,所绘花、鸟、虫、鱼、人物、走兽、山水、亭榭、都各具特色,各有其趣。明代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绘画艺术主要吸收中国传统民间图案的特点,同时又融入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技法,并以其特殊的材质保持着其独特的风格。而在用笔上它又深具传统中国画的特点,线条圆劲饱满,变幻无穷,同时借用钴料散晕多变的特性使其获得水墨画的美感,民窑工匠们常用极简的笔墨就能勾画出栩栩如生的客观物象。绘制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工匠们亦善于用寥寥数笔表现出特征鲜明的客观物象,因此,客观形象特征的鲜明性,是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装饰艺术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物美价廉是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烧制得以延续发展下去的基础。“物美”,即是瓷器消费者对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在装饰风格上提出的特殊要求。民窑青花瓷器的销售对象多为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壮大而兴起的新兴市民阶层,他们作为辛苦劳作的大众群体,在忙碌之余自然是喜欢欣赏通俗易懂,清新活泼的画面,这样才能放松他们那平日紧绷的神经。因此反映在这一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构图和处理手法上的重要特点,就是形象简练,妙笔生辉,形神兼备,虽然它们形象简练,但仍然可使欣赏者感觉到画面的完整和完美。经过长期千锤百炼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艺术作品,至明代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绝妙佳境。

民窑青花瓷器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璀璨明珠。由于中国画艺术和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采用了相同的绘制工具――毛笔,而在民窑瓷器生产中,由于烧制民窑瓷器的瓷土致密性差,从而气孔率较高,因而绘制青花图案的白色瓷坯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因此它也具有着与中国生宣同样的良好渗化功能,故而我们可把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装饰艺术和中国画的表现特征做一有机的比较。

宋元以降,中国画艺术在风格演变中逐渐脱略形似,追求意境笔墨的挥发抒写,在明清之际更是达到顶峰。在材质上,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画家还多是采用纤维紧密,不易散晕水墨的纸,所以从水墨湮化,元气淋漓的角度分析,当时的写意画还比较规矩。而在民窑瓷器装饰这一领域,明代中期成化年间,具有瓷器装饰重要历史意义的青花“分水”法产生了,“分水”法是用饱蘸适当浓度水分的料笔运行于瓷坯,画面需要淡的地方少停留些时间,画面需要深的地方则多停留些时间。分水法的效果,是能在瓷面上出现圆浑感觉的浓淡深浅变化。这一技法的问世解决了以前难在青花瓷器上表现微妙墨色变化这一难题。

民窑绘瓷工匠由于长期在民间劳作,视野比较开阔,因此容易把握社会生产的风向标,故而他们也是能够广泛吸收先进生产方式的社会群体。因此,分水技法的产生,使得绘瓷工匠能在吸水性强的瓷坯表面表现出客观物象的浓淡深浅层次,进而引发了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装饰艺术中“料分五色”观念的产生,这一理论的出现,与传统中国画艺术中“墨分五色”的概念不谋而合。

从绘画风格的比较来看,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绘制者似乎从宋代的中国画小品艺术中吸收了其中的菁华,民窑瓷器的图案大多简洁疏朗,多用大片的白色瓷坯映衬出简练勾勒的青花形象,多少含蕴有宋人马远、夏圭之情趣意境。而在笔墨运用上,明代陈淳,徐渭等大写意画家恣肆豪放的用笔亦和明代中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趣。

由此可以看出,明代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主要采用写意形式进行器表装饰,它源于民间,朴实无华,不假做作,出之于自然而又大胆挥洒,不拘形似而又与生活的真实合情合理。这一民间装饰艺术形式和传统中国画艺术相比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中国画多是抒发个人逸趣的自我表现方式,其作品从欣赏趣味上来看大多脱离了人民大众,这一特征在明清之际的文人画艺术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而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既吸收了中国画艺术的精华之处,同时还保留了其质朴的民间艺术特征,这一点是难得可贵的。

参考文献:

[1]孔六庆.论元明清时代陶瓷花鸟装饰(二).陶瓷研究,1997,(4):53.

[2]邓白.论民间青花瓷器的装饰艺术.景德镇陶瓷,1986,(3):4,5.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篇8

从青花瓷的发展来看,可以简略归纳为元代青花瓷趋向成熟,明代成为瓷器中的主流,清康熙时期更将其推到了巅峰。

在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款“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当时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并创下了瓷器和单价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引起了世人的惊叹,“收藏热”也随之出现。

收藏者关注传承仿古青花瓷

时下,我国有近一亿的艺术品收藏者,其中,超过半数的“捧瓷大军”都把元明时期的青花瓷器作为收藏首选,并时时刻刻都在寻找“捡漏”的机会。然而,严酷的现实是,市场上几乎没“漏”可捡,买到的所谓元明时期的青花瓷不过是些仿冒品而已。

为此,一些藏家调转枪头,开始关注收藏传承仿古青花瓷。虽然“收新”在收藏界被视作“另类”,但传承仿古的青花瓷也能保值升值,并让不明不白的投资变得明明白白。

传承仿古青花瓷是啥玩意?

传承仿古与日常所说的“仿古”有严格的区别:传承仿古是以传承、保护和发掘瓷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晶为目的:它的制作者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资质认定,并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手工制瓷技艺优秀传承人”后,才能从事传承仿古瓷器的制作;每件作品,还须附有相应的证书。

民间藏家李志平收藏的一件传承仿古瓷盘,就是由景德镇的三位技艺精湛的当代手工制瓷技艺优秀传承人联袂制作的。这三人分别为王炎生,1936年生,13岁开始学徒,技艺特点是琢器拉坯可一次性成型,如葫芦瓶可拉到13节;陈升发,1930年生,15岁开始学徒,技艺特点是圆器碗、盘、碟、盅的利坯质量达到一流;江申芳,1962年生,16岁开始学徒,技艺特点是专攻民间青花纹绘制,画笔应用自如,线条似行云流水。

该瓷盘依据大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瓷盘仿制,高4,5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6.6厘米:内外上下口沿饰回纹、卷草纹,中部内外一周为缠枝莲花各十朵,盘心绘碧桃花、翠竹及回首相望的两只鹦鹉。该瓷盘名日“青花花鸟纹盘”,所绘纹饰的寓意是“幸福延年、恩爱和睦、十全十美”。

该瓷盘的料色,似云南珠明料的色调,鲜丽明爽,釉面光洁莹润,具有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器特有的风格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传承仿古瓷器让你明明白白投资

青花瓷是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纹饰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色调明快典雅、历久弥新。

上一篇: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范文 下一篇:防治光污染的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