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打剌酥

时间:2022-05-16 03:39:40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一个时期。研究元代饮食文化史,如果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语言一无所知,往往会闹出望文生义的笑话。比如元代人对时常提及的“打剌酥”,若是望文生义,你很可能就认为它是某种奶油点心。其实不然。下面,笔者就结合元杂剧,谈谈这“打剌酥”。

元杂剧《小尉迟》第二折中,有个胃口特好而被封为“净盘将军”的李道宗,由净角扮演,是个插科打诨的人物。当听说番兵来临,鄂国公尉迟敬德将领兵前往抗击时,这个皇族出身的酒肉将军也想趁势沾沾光捞捞功,便去找丞相房玄龄请战,高矮要挂元帅印上阵去,在遭到拒绝后,便佯作气冲冲地唱出一曲[清江引]:“房玄龄徐茂公真是老傻,动不动将人骂。不知道我哄他,把我当实话。去买一瓶打剌酥吃着耍。”

这装在瓶子里可以吃的“打剌酥”,究竟是什么呢?是酒。《小尉迟》一剧中,“净盘将军”听说元帅印已授予鄂国公尉迟敬德,而且此事也奏明皇上批准了,他这个皇叔却连个副帅也未捞到,当然心中懊恼但又无可奈何,只好“唱个曲儿”出出闷气,找个地方喝酒去了。

“打剌酥”是个外来语,在元杂剧中有多种写法。或作“打剌孙”。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中,明明吃了败仗的葛监军,来到元帅府却谎报打了胜仗,还摆出架子大咧咧地说:“不是我老葛夸大言,到的雁门关,见了耶律万户,我和他战二百余合,不分胜败。我佯输诈败,那厮赶将来,被我一锁喉箭射死了,得胜还营。有好‘打剌孙’拿两碗来,与我解困。”

或作“答剌孙”,如关汉卿杂剧《哭存孝》第一折写李存信、康君立两个坏家伙:“撒因答剌孙,见了抢着吃;喝的莎塔八,跌倒就是睡。”撒因和莎塔八皆蒙古语,前者指好,后者指醉。意思是见了好酒就抢着喝,吃醉了便倒地而睡。类似语句也见于元杂剧《射柳捶丸》,第三折写两个草包番将武艺平庸只知吃喝亦云:“(党项云)打剌孙喝上五壶。(阻孛云)莎塔八了不去交战。(党项云)杀将来了牙不牙不。”(牙不:走,跑。也是蒙古语)

其实,“打剌酥”或“打剌孙”,皆源于蒙古语darasu,汉语写法不一。或作“答剌速”,元代《至元译语》称酒为“答剌速”;或作“达拉素”,清代《蒙古杂字》称酒为“达拉素”。除此以外,尚有“打剌速”。据明代《卢龙塞略・饮食类》:“打剌速,黄酒也。”或作“达喇苏”,据清代《元史语解・人名门》:“达喇苏,酒也。”元代以后,用此语称呼酒的例子在文学作品中仍时时有见。

古典章回小说《水浒传》里的“大辣酥”,也指的是这杯中之物,见第二十四回:“西门庆也笑了一回,问道:‘干娘,间壁卖甚么?’王婆道:‘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明代人的著作里,亦写作“打酪酥”,张翰《松窗梦语》记北地少数民族风俗:“其地不产五谷,惟牧驼、马、牛、羊,食其肉,衣其皮,取其血乳置浑脱中,酿之月余,名打酪。宴会席地而坐……打酪酥亦以次传饮。”连此酒的酿制方法也介绍了。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有“打剌”一语,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认为即“打剌酥”。《牡丹亭》第四十七出是这样写的:“(老旦)克老克老。(贴)说走渴了。(老旦手足做忙介)兀该打剌。(贴)叫马乳酒。”剧中,“老旦”扮演带刀骑马的番将,一口胡人语言,“贴”扮演的是通事(翻译),前者说一句,后者就译一句。

《牡丹亭》此例正好跟《松窗梦语》所言相印证,看来“打剌酥”是少数民族用马、牛、羊等牲畜的乳汁酿成的酒,并非是汉族人常饮的白酒。

上一篇:将就酒:成败皆“将就”(上) 下一篇:创业板开闸:中国酒业迎来资本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