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2:49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1

关键词:城郊森林公园;绿化;实例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45-2

太钢城郊森林公园是太原市西山综合治理中的一个重点工程,也是为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创建生态宜居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太钢城郊森林公园绿化规划为例,探讨了太钢城郊森林公园绿化。

1 当地的现状

1.1 社会环境

太钢城郊森林公园位于尖草坪地区,北起汾河二库公路,西至横岭、庄头,南至甘草峁,东至西山脚下,规划公园内有崛围山、崛围山、多佛寺、土堂大佛旅游景点及柴化路和去往汾河二库的专用道路。北面紧邻汾河二库景区据有较多的旅游资源。

1.2 自然环境

太钢城郊森林公园多为石质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较陡。部分地区经过四十多年的造林,形成大片的混交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但是东边沿山地带分布数家停产的石料厂,地质条件破坏严重。西部多为农民的农用耕地,由于地下水位较低,产值很低。近百年来,当地石膏矿开采及挖山取石等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出现,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许多地区地下水位极低,一些村庄出现人、畜吃水困难的现象。一些村民不得已搬迁,许多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弃耕地荒废。

2 规划原则

2.1 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就是要求注重景观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平衡,以保护为基础,以开发促保护。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资源保护与公园开发相结合。公园建设必须有利于风景资源的保护,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象主要有:景观景点、野生动物、古树名木、环境卫生等,规划中应分别保护对象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在实施中落到实处。同时,尚需在公园范围内按景区划定保护等级。公园按自然界线划分适当范围的保护带。

2.2 重点原则

重点原则就是要求因地制宜,突出旅游资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强化公园的主体。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的主体。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应坚持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林区潜在的能力,保持森林野趣,使森林景观资源来于自然美而胜于自然美。在经营管理上,应注重现有风景林的定向培育和低效林的定向改造,提高森林景观的美学价值,服从和服务于景观资源旅游品位的需要。

2.3 协调原则

要求建设内容相互补充,景区意境相互融合,建设环境相互协调。森林公园规划和开发项目本身应相互协调,综合平衡。建筑物、构筑物应自然天成,注意与自然景观资源的协调和共生,讲求和谐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地方气息。

3 城郊森林公园绿化规划主题

太钢城郊公园地处旅游区,既有自然分光、又有多佛寺、土堂大佛等宗教文化,因此在设计上以生态旅游为主,结合园区内的崛围山、多佛寺、土堂大佛等旅游景点,以崛围红叶和登山参观寺庙、登塔望远为主题,在保留原有植被不动的前提下,扩种带有秋日变红的树种,打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

4 绿化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建设步骤

根据太钢城郊森林公园的地形、地貌将园区划定为五个区域

(1)大部分为太钢义务植树基地,地形相对平缓及阴坡面分布有油松,已基本成林,阳坡植被稀少,需要进行补植补种,树种以侧柏为主,混交黄栌,形成四季有绿、秋季满山红叶的格局;沿山地方分布一些停采的开山破坏面,本着恢复生态,重建生态系统的原则,采取修整地形,重造地貌,草、灌、藤相结合的办法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将结合该区建设规划布设适宜的园林景观;沿山二坡地,根据立地类型,种植以红叶为主的阔叶树,树种有元宝枫、火炬、臭椿、国槐,混交部分针叶树。

(2)西北部地区多为宜林荒山,零片分布有油松林和以黄刺玫为主的灌木林。在黄刺梅区域插种油松等常青树种;在没有植被地段,采取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方式,栽植油松和侧柏、白蜡、栾树、椿树、火炬树、元宝枫、山桃、紫穗槐、柠条、黄刺梅。

(3)为黄土沟壑地带,配合当地的经济模式以经济林为主,采用耐旱的山杏、花椒、山楂、文冠果、枣树、苹果等建设经济林景观带。根据各乡村的土壤、小气候等地理条件,结合本地农民的栽种植习惯,选择具有一定发展优势的乡土树种、引进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品种,在本区域内进行科学栽植管理。

(4)南部原有的植被分布较好,采取补植补种的方式,增加该地区的植被种类,在适宜种植的地区阳坡补种侧柏为主黄刺玫、山桃、山杏为辅的混交林。阴坡种植油松、樟子松、为主、黄栌、火炬、柠条为辅的混交林、提高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视觉效果。

(5)中部地区围绕横岭和庄头两个自然村,为黄土台垣地貌类型,土层深厚,为主要农作区、自然植被稀少。沟谷地有少量油松片林,杂木林。主要以经济林为主,经济树种可采用耐旱的山杏、花椒、山楂、文冠果、枣树、苹果等,林下采用豆科牧草覆盖,如苜蓿、草木樨、小冠花等,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一方面滋养地力,在原有农田上采用块状混植方式,即便于管理又能形成多样化景观,在不宜发展经济林的陡坡、阴坡采用两种混交方式,一是油松、樟子松、杨树、刺槐为主的主辅混交林,点缀白蜡、栾树、椿树、火炬树、元宝枫,即实现了四季常青,春夏秋冬又皆有景可观。二是以黄栌、山桃、紫穗槐、柠条、黄刺梅为主的灌木混交林,可以实现春夏秋冬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以上部分为我们对太钢城郊森林公园的绿化规划,公园项目建设是有益于每一个人的一件事,我们也会尽全力为公园的建设付出我们的辛苦和汗水。相信项目的建成会为居住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创造一个健康身心、放松心灵的好地方。

参考文献

[1] 谢凝高.世界国家公园的发展和对我国风景区的思考[J].城乡建设. 1995(08).

[2] 张杰,张运来,赵克尊.帽儿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与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报.2000(02).

[3] 孙道玮,俞穆清,陈田,田卫,王宏.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

[4] 江海燕,曾丽娟,黄高辉.森林公园规划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协调与共赢――以东莞市大屏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J].广东园林.2005(01).

[5] 吴为廉,葛春霞.森林走进城市 城市呼唤森林――以共青森林公园为基准,构筑上海现代森林城的战略策划[J].规划师.

2002(04).

[6] 王存禄,袁颖,程弘,魏秀元,赵军.景观敏感度评价在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甘肃林业科技,2000(03).

[7] 马剑英,孙学刚,贾戎.兰州地区森林公园质量综合定量评价[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02).

[8] 吕忠义.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理论与技术的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00(01).

[9] 廖德平,张华海.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2(01).

[10] 杨学军,李永涛,石富超.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风景林美学评价及经营对策[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03).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2

第一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各县区(管理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国有林(农)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有森林防火任务的单位,均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县区(管理区)、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主要领导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防火工作负总责,政府分管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林业局局长、防火办主任、乡级林业站站长和国有林(农)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行政主要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

第三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防火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负责本行政区域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根据全国、全省森林防火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对森林防火检查中发现的森林火灾隐患及时向有关单位下达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消除隐患;森林高火险期内,对本级政府批准进入森林高火险区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与气象部门建立森林火险监测和预报台站,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及时制作森林火险预警预报信息;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对火灾发生原因、肇事者、火灾损失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按照有关要求对森林火灾情况进行统计报告;向社会森林火灾信息。

第四条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森林防火工作。市、县区(管理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履行相应职责,并对所联系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其他单位的森林防火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检查监督。林区各单位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单位领导负责制,做好本单位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五条 各县区(管理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国有林(农)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上级关于森林防火工作的法规和政策以及工作部署,制定和落实森林火灾预防措施;组织有关部门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按规定配齐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实行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落实森林防火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森林防扑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专款专用;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落实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划定森林防火责任区,确定森林防火责任人,并严格奖惩措施;制定野外用火和火源巡查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安全检查,落实火源巡查、守护管理措施;制定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办法),组织开展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演练及防扑火培训;发生森林火灾后,及时组织、指挥扑救;抓好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储备充足的森林防火物资;建立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演练工作;建立健全基层护林防火组织,落实群防群治措施。

第六条 不依法履行职责、贻误工作,致使可以避免的森林火灾发生或者蔓延,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森林防火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对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驻村乡镇干部、林业站工作人员和国有林(农)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相关责任人员予以责任追究:

1、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或全年发生森林火灾累计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森林火灾持续燃烧时间超过小时的,或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警告处分或者行政记过处分。

2、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或全年发生森林火灾累计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森林火灾持续燃烧时间超过小时的,或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因森林火灾造成人以上人以下死亡的,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记过处分或者行政记大过处分。

3、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或全年发生森林火灾累计受害面积超过公顷以上,或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超过公顷以上的,或因森林火灾烧毁通信、供电、军事、能源等重要设施以及居民民宅、原始次森林等造成较大损失的,或因森林火灾造成人以上人员死亡的,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记大过、行政降级或者行政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七条 不依法履行职责、贻误工作,致使可以避免的森林火灾发生或者蔓延,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森林防火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对县区(管理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联系乡镇的县区领导、林业部门领导等相关责任人员予以责任追究:

1、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森林火灾持续燃烧时间超过小时的,或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因森林火灾造成人以上人以下死亡的,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警告或者行政记过处分。

2、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森林火灾持续燃烧时间超过小时的,或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因森林火灾造成人以上人以下死亡的,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记过或者行政记大过处分。

3、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超过公顷以上的,或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超过公顷以上的,或因森林火灾烧毁通信、供电、军事、能源等重要设施以及居民民宅、原始次森林等造成重大损失的,或因森林火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记大过、行政降级或者行政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八条 瞒报、谎报或者故意拖延报告森林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警告或者行政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降级或者行政撤职处分。

第九条 违反规定擅自批准炼山等生产性用火,或者对经批准炼山等生产性用火没有落实有关措施造成森林火灾的,给予行政警告或者行政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降级或者行政撤职处分。

第十条 森林火灾技术鉴定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瞒报或谎报森林火灾损失,或指使技术鉴定人员瞒报、谎报火灾损失的,给予行政警告或者行政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降级或者行政撤职处分。

第十一条 发生在行政区域界上的火灾,所涉及的县区(管理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国有林(农)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都有及时报告和组织扑救的职责,不及时报告火情或不及时组织扑救造成损失的,依照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分别追究所涉及区域相关单位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二条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不依法依规履行职责,给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依照有关规定并参照本办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责任。

第十三条 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应加大对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处力度,做到发生一起,查处一起,并根据案件的性质、情节和后果依法处理。对在查处森林火灾案件中、徇私枉法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和办案人员的责任。

第十四条 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监察、安监等有关部门及时对森林火灾发生原因、肇事者、受害森林面积和蓄积、人员伤亡、其他经济损失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调查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调查报告,确定森林火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依法依规处理。

第十五条 需要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及时移送监察机关处理。监察机关原则上应在日内(案情复杂的可适当延长时间)将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森林防火指挥部。

第十六条 涉及非监察对象的党员干部,由纪检部门按照规定给予相应党纪处分。

第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3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abstractforest landscape is the main material carrier of forest parks.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se parks,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urban forest parks were summarized,and principles of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 were proposed,including systematic,ecology priority,planning by stages,highlight characteristics,etc. take the zhaomu mountain forest park planning as an example,it was pointed out that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 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6] 冯磊,胡希军,罗慧敏,等.城郊型森林公园环境评价及研究——以宜昌市夷陵森林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3):177-180.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3 scales,such as macro view,middle view and micro view,so as to promote the landscape quality,and to realize the eco-efficiency and visual effects of the parks soon.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4

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关 键 词 森林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区系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已达到相当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探讨森林公园的概念,明确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并提出加强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l. 关于森林公园的概念

由于森林公园是新生事物,人们对“森林公园”这一名词的真正含意并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园”人们并不陌生,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娱乐消遣的公共设施,而森林公园却不能理解为“森林”和普通意义“公园”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森林公园中的“公园”为一专有名词,来源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而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后,“国家公园”

一词就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类自然保护区。鉴于国家公园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十届大会作出决议,对国家公园进行定义,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1 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景观

和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

1.2 政府权利机构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1.3 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

以上三个特征正是区别普通的“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显然,国家公园强调其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科学意义的特征,这是普通的公园所不能具备的,而森林公园却基本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森林公园的景观主体是森林植被,多为自然状态和半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区域已由地方政府划出,给以特别的保护和管理,并主要用于开发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的森林公园相似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应该指出,国家公园是一类保护区的总称,拥有多种景观类型。森林公园的景观特征是森林植被,它仅为国家公园体系中的一种景观类型,除森林公园外,国家公园类型还应包括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草地公园、荒漠公园、湿地公园等。

2. 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多年来,国际上一直公认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在iucn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中,国家公园一直是前5类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1]。但是,在我国森林公园并未被看作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资料几乎都未涉及森林公园,如国家环保局每年公布的《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没有森林公园的数据。另外,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1993年的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其条款内容都未提及森林公园,显然把森林公园排除在自然保护区的范畴之外。

随着“森林旅游热”的兴起,森林公园的发展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如何?它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如何?为探讨此问题,我们应首先区别“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的概念。一般认为,前者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包括那些保护对象自 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呈绝对保护状态的保护区域;而后者指广义的自然保护(protected area),这些区域具有自然保护性质,但保护对象的自然性相对较差,保护要求也不太严格,可开放旅游。国外有许多保护区以及有些国家的国家公园都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类型。

就我国森林公园性质而言,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融了部分人文景观,并利用森林环境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特定生态区域,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开发旅游,但这种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自然保护的性质。因此,它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不仅如此,我国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也有许多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如黄山、黄果树瀑布等。有些风景名胜区虽然包含了相当多的人文社会成分,但也包含了明显的自然背景,如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等。上述这些风景名胜区也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

为了将狭义的和广义的自然保护区统一起来,似乎应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该系统以自然保护性质为基础,既包括狭义的现有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广义的现有森林公园和部分风景名胜区。该系统充分强调具有自然保护性质,因而可明显区别于农业上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国防上的“军事禁区”和生活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3. 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等的关系

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下,目前全国就地保护设施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在建立、审批和管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并都拥有一定的基础。

3.l 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近40年的努力,至1993年底,全国已建自然保护区763处,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618万hm2,占国土面积6.8%[3]。并且,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共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4],它们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根据国家现有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3.2 森林公园建设始于1982年建立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因森林旅游的开发而发展很快,至1993年,全国共建森林公园313处,其中部级 220处,森林公园保护和经营面积达 289万hm2,占国土面积o.3%[5]。但森林公园目前发展势头很足,1994年已发展到600多处[6],经营总面积也不断增加。森林公园的建立、审批和管理归属各级人民政府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5

[关键词]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发展轨迹;时空分布;游客量;旅游收入[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5―0066―07

中国是世界上森林风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2.8亿公顷的林区内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这些森林景观与丰富的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如鬼斧神工般的峰林地貌、气势恢宏的雪山冰川、旖旎秀静的湖泊岛屿、令人震撼的奇峡飞瀑等,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科学保护和积极利用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中国林业部门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始酝酿推动森林公园建设工作,并于1982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经过20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骨干,国家、省(区)和市(县)3级森林公园相结合的发展框架,森林公园的分布范围已遍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数据,全文同)。森林公园体系的发展在加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大大推动了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民日益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为了给中国今后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我们围绕反映发展过程的主要指标收集了大量数据,并对这些指标值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 中国森林公园发展阶段分析

从国家森林公园数量和面积的增长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森林公园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图1-图4):1.1起步阶段――1982―1990年

自建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之后,中国又先后建立了浙江天童、千岛湖,陕西楼观台,广东流溪河等国家森林公园。在这一阶段,森林公园建设尚处于摸索时期,影响力较小,人们对森林游憩功能的认识还很欠缺,所以发展速度缓慢,9年时间只建立了16处国家森林公园,平均每年不到2处。这些公园主要以部省联合的方式进行建设,开发力度较大,其间国家投入2000余万元,后来这些森林公园大部分都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1.2急速发展阶段――1991―1993年

这是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原因有四:①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国家作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旅游业的巨大作用被社会认可。②随着林业“两危”(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现象的日趋严重,林区长期以来单一木材生产的产业结构亟需得到调整。③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及其强劲的带动作用为社会各界所认同。④1992年原林业部在大连召开了全国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工作会议,要求森林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的国有林场都应建立森林公园。由此在全国掀起了森林公园建设高潮,在短短3年时间内,共批建了218处国家森林公园,平均每年70余处。这种异常的发展速度是在上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对森林公园事业的成长产生了有利、不利两方面的影响:有利方面是使森林公园体系在短期内形成了较大规模,形成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确立了该项事业在自然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利方面是在法规、政策、标准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急速增长导致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源品位难以得到保证,造成了国家森林公园队伍中资源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这种情况给后来的行业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扰。1.3 平稳发展阶段――1994―2000年

经过前3年的急速发展,这个阶段中国家森林公园的数量增长明显趋缓,7年时间里共批建国家森林公园110处,平均每年批建数量不到16处。尽管数量增长较慢,但是在这个阶段中,森林公园的各项行业管理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形成了行业管理的基本框架。1994年1月,原林业部实施了《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湖南、四川、广东、山西、贵州等省也先后制定了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或办法。1994年12月,原林业部组织成立了“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规范了国家森林公园的审批程序,加强了审批过程的技术支撑。1996年原林业部颁布了《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199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5-1999),使森林公园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此期间,有多所林业院校相继设置了森林旅游专业或开设了森林旅游、森林游憩课程,为中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1.4快速成长阶段――2001年至今

在2001―2005的5年时间里,共批建国家森林公园283处,平均每年达到50余家。这个阶段森林公园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森林公园建设带来的综合效益更进一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特别是引起了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国有林区的木材采伐量锐减,由此导致了森林利用方式的快速转变。在这个阶段中,基本形成了中国森林公园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理念、新思路。2001年,国家林业局召开了全国森林公园工作会议,本次会议明确了森林公园事业的性质,提出了新时期森林公园发展的新任务、新目标。会议指出:森林公园建设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中国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中国山川秀美的重要窗口,是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森林旅游是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林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标志着中国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主导需求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需求为主转变的客观要求。会议还提出,“建 绿色生态、办绿色产业、创绿色文明”,把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的典型代表,使森林旅游业真正成为中国林业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和强势产业。

2 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特点

2.1 国家森林公园按省区市分布

从图5和图6可见,国家森林公园数量最多的为黑龙江省(含龙江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下同),达到51处,数量超过30处的省依次为:山东、江西、四川,超过20处的省区依次为浙江、安徽、辽宁、云南、湖南、内蒙古(含内蒙古森工集团,下同)、河南、陕西、吉林(含吉林森工集团,下同)、湖北、甘肃、广东、河北等。国家森林公园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吉林省,面积超过190万公顷,面积超过1130万公顷的省区依次为黑龙江、内蒙古、,面积超过100万公顷的省区依次为四川、新疆。

从图5、图6我们可以看出以下规律:

①重点国有林区所在的省份拥有较大面积的国家森林公园。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等省在面积上排在前5位,这一结果反映了森林公园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这一基本理念,也印证了森林公园是中国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结论。

②森林风景资源(包括生物、地文、水体、天象、人文等资源)种类丰富、品位较高的省份中往往建设了数量较多的国家森林公园,如江西、四川、安徽、云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这说明经过20多年的建设,森林公园事业已具有很大影响力,并得到了各地的充分认可,一些具有丰富、高品位森林风景资源的区域已纷纷纳入到森林公园管理系列中。

③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国家森林公园发展呈现数量多而面积小的局面,如山东、浙江、辽宁、广东等省。与此同时,一些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则呈现出公园面积大而数量少的局面,如、新疆就是典型例子。在经济发达省份,旅游市场基础较好,又能保证较充足的开发投入,并且地方保护珍贵资源的意愿也更迫切,所以更容易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2.2 国家森林公园按规划分区分布

根据“全国森林公园发展规划(2004―2010)”,中国森林公园发展区划为7个区(表1)。

图7、图8对7个区的国家森林公园数量和面积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

国家森林公园数量最多的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区,然后依次为东北和内蒙古山地平原区、华东丘陵平原区、西南高山峡谷区、中南低山丘陵区、华南低山丘陵区、西北高原荒漠区。

国家森林公园分布面积最大的是东北和内蒙古山地平原区,占全国国家森林公园面积的45%,然后依次为西南高山峡谷区、西北高原荒漠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区、华东丘陵平原区、华南低山丘陵区、中南低山丘陵区。

2.3 国家森林公园区域分布

按国家有关分区方案,全国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大区域(表2)。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5年规划,中国森林公园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时间段。对各个时间段各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的增长情况进行统计(表3),用不同时间段各地区新增国家森林公园数量占该时间段新增国家森林公园总数的比例值绘制成图9,图9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增国家森林公园数量西部地区所占份额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东部、中部地区所占份额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东北地区相对比较平稳,具有明显的位移现象。这是由于,森林旅游业发展与地方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东部、中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并且具有较强的开发建设实力,所以对发展森林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较早,而西部地区总体上对发展森林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较晚,但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西部的资源优势正在逐步释放出来。

3 森林公园游客量变化分析

3.1森林公园历年游客量变化

如图10所示,历年的游客量变化基本上与森林公园的几个发展阶段相吻合。在森林公园快速发展阶段,游客量的增长也较明显,而在稳步发展阶段,游客量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2000―2005年期间,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游客量年增长率仅为4.99%外,其余几年的年增长率都保持在18%―30%之间(表4)。

3.2森林公园分省区市游客量统计

图11显示了2000―2005年各省区市森林公园年均游客量的对比情况,很明显,各省区市森林公园年均游客量的差别很大,最大量与最小量的比值超过280,其中超过1500万人次的只有广东省,然后是山东和浙江都超过1200万人次,江苏超过800万人次,其余的都在600万人次以下。

3.3森林公园按规划分区游客量统计

根据2000―2005年森林公园年均游客量的大小,各规划分区的顺序为:华东丘陵平原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区、华南低山丘陵区、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北和内蒙古山地平原区、西南高山峡谷区和西北高原荒漠区(图12),这一结果与图8所示的各规划分区森林公园面积排序构成了较大反差,尤其是,在图8中,东北和内蒙古山地平原区的国家森林公园面积排第一,华东丘陵平原区排第五,而在图12中,前者排到第五位,后者则变成第一位,刚好交换了位置,这一结果显示出了两个区域间在开发建设强度、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条件等方面的差距。

4 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分析

4.1全国森林公园历年旅游收入变化

从图13和表5可以看出,全国森林公园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旅游收入,1992年突破1亿元,1995年突破5亿元,2000年首次突破10亿元,并且在之后的数年中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态势,年增长率基本上保持在20%以上(2003年受“非典”影响导致增速减缓),每年上一个10亿元甚至20亿元新台阶,2005年达到83.99亿元。

4.2森林公园年均直接旅游收入按省区市统计

如图14所示,2000―2005年各省区市森林公园年均旅游收入排行榜中,浙江一枝独秀,超过10亿元;其次是山东、江苏和广东。

4.3森林公园年均旅游收入按规划分区统计

图15显示的各规划分区排序基本与游客量中的排序(图12)一致,只是在游客量方面,华南超过中南,而在旅游收入方面,中南略高于华南。

从图16可以直观地看到,各规划分区森林公园年均旅游收入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华东和华北所占份额最大,两者之和占全国总量的58%。

4.4各规划分区森林风景资源利用效益分析

我们以各区域国家森林公园的面积与其过去6年中年均森林旅游收入的比例,来反映各区域对森林风景资源的利用效益。国家森林公园是森林公园体系中的骨干,在面积上占总面积的73%,同时也是获得森林旅游效益的主体,所以这一比例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各区域对森林风景资源的利用效益。

从表6和图17可以看出,各分区对森林风景资源的利用效益存在很大差距,华东地区每公顷国家 森林公园与2395.74元旅游收入相对应,而在西北高原荒漠区,这一对应值只有41.71元,相差近60倍。我们还可以看到,对森林风景资源的利用效率高低基本与各分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经济发达地区对森林风景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而经济落后地区对森林风景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

5 森林旅游与全国旅游业发展比较

表7列出了2000―2005年森林公园游客量、综合旅游产值与全国总值的比较情况,结果显示: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规模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01年森林公园游客量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比重突破10%,2005年这一比重达到了14.38%,最近6年森林公园游客量平均每年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2.37%,这一比例以每年0.95个百分点递增;2005年森林公园创造的综合旅游产值与全国旅游收入的比例接近10%,最近6年森林公园综合旅游产值平均每年占全国旅游收入的8.62%,这一比例以每年0.62个百分点递增。

6 结论与展望

6.1 中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发展呈现出明显特征

从发展阶段上来看,受政策环境和市场发育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快速发展与平稳发展相交替的局面,但总体上来看,具有时间分布上的加速现象。同时,具有空间分布上的位移现象、游客量与旅游收入上的耦合现象、在全国旅游业地位上的提升现象等。

6.2 “十一五”期间中国森林公园事业还将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对发展森林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随着非国有森林资源越来越多地进入森林公园系列,“十一五”期间森林公园数量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全国森林公园建设规划(2004―2010年)”,到2010年,全国森林公园总数将由目前的1928处增加到2800处。

6.3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森林公园数量所占比例有明显提高的趋势

西部地区的风景资源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其森林旅游收入在全国森林旅游总收入中的份额将逐步提高,将继续延续位移现象。如表8所示,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市近几年的森林旅游收入整体上要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5 “十一五”期间森林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6

关键词:美丽珠海;绿化建设;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03003

1 引言

珠海市在围绕开展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的目标上,组织编制《美丽珠海绿化建设规划》,对珠海市建设城乡一体的区域绿色安全格局进行研究。

2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2.1 地理位置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濒临南海。地理坐标处于北纬21°48′~22°27′和东经113°03′~114°19′之间。东与香港、深圳市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新会、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

2.2 自然条件

珠海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全年气温都在0 ℃以上,是降水资源和热量资源都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气温为22.4 ℃,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4.6 ℃,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5 ℃,极端低气温1.5 ℃,极端高气温38.5 ℃;年日照时数1605~2545 h,全年无霜日358 d,年平均相对湿度79%。

全市地势平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依山傍海,有奇峰异石和优美的海湾、海滩。珠海市地处西江下游滨海地带,境内河流众多,西江诸分流水道与当地河冲纵横交织,属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区。珠海土壤可分为三大类:水稻土、自然土壤、旱地土壤。

3 森林绿地资源现状

据调查统计,全市保有林业用地面积48676.9 hm2,其中有林地32337.9 hm2,占林业用地66.43%;灌木林地14071.5 hm2;无林地1932.4 hm2;未成林地198.9 hm2;苗圃地136.2 hm2。有林地中乔木林31787.4 hm2,红树林518.1 hm2,竹林32.4 hm2。

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维管植物202科、770属、1402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约189科651属1196种,栽培植物206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6种,其中蕨类7种、被子植物9种。常绿针叶林有马尾松-桃金娘、岗松-芒萁群落和马尾松-岗松、桃金娘-鹧鸪草群落。常绿季雨林有黄桐、胭脂、假苹婆、鸭脚木群落和猴耳环、降真香、亮叶杜英一棕竹群落。海滩红树林即滨海盐渍红树林有秋茄树群落和桐花树群落,科目10多种。另外,防护林有木麻黄群落、台湾相思林群落和水松群落。

4 绿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4.1 生态用地受到破坏,林分质量不高

近年来,珠海市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建立在耕地、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逐渐减少的基础之上,林地征占用现象普遍发生,导致城市生态基底遭受一定程度的削弱。全市森林资源林分质量不高,人工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过熟林少。森林主要树种为松树、桉树和速生相思。乡土阔叶树林分较少,且林分的质量等级不高。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以Ⅱ、Ⅲ级为主,森林生态效益较低。

4.2 城乡绿化发展不平衡,缺乏系统性规划

一直以来,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仅立足于建成区,呈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市区、郊区森林发展不平衡,侧重于城区绿地建设规划,忽视了城郊山体绿化、江河和道路林网等建设。对于乡村的生态建设不够重视,忽视了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主干道和主要河道沿线林网化、森林化建设力度不足,城区绿地与郊区森林的连通性不强,景观破碎化较严重,城乡绿地系统网络尚未建立。

4.3 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相对滞后,公园规模较小

自2009年以来,珠海市开展了凤凰山、黑白面将军山等9个森林公园和横琴滨海湿地公园、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等生态湿地公园的规划工作。目前,已完成部分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的建设,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林地林木权属不集中,全市森林公园建设还未形成规模,与珠三角周边城市比较,建设规模与成效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

4.4 城市绿地结构相对单一,生物多样性不足

现有城市绿化建设片面强调绿地景观效果,盲目追求大色块和景观的一致性,单纯追求绿地面积,忽视生态过程,导致绿地平面化、草坪化,森林和防护绿地所占比例偏小,大大降低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5 森林绿地规划

5.1 森林绿地生态建设规划

5.1.1 城区添景增绿工程

(1)建设思路。在城市及其周边见空增绿、见缝插绿,通过建设物立体绿化、林荫停车场绿化、森林家园等工程的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营造生态优美的宜居宜业环境,实现“城在林里、林在城中”。

(2)建设目标。通过城区添景增绿工程,有效提高城区的绿化总量,提高乔木和乡土植物的使用比例,增强中心城区各类绿地的生态功能、景观效果,保障中心城区绿地结构的完整。对全市停车场进行绿化改造,使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达到60%以上;推动立体绿化,以主要道路沿线两侧建筑物、公园绿地、边坡护栏等为立体绿化实施点,逐渐汇点成线,再集线成面,构建整个珠海的城市空间立体绿化雏形,使珠海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目标。

5.1.2 乡村绿化美化工程

(1)建设思路。结合“幸福村居”建设,科学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运用生态学、林学、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优先、反映特色的规划理念和保护与建设并举的绿化方针,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绿化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完善村庄绿地系统,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改善农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环境秀美的幸福村居”远景蓝图。

(2)建设目标。在现有“万村绿大行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通过绿化建设,使乡村中的绿地、水系、山脉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形成开放的景观生态格局;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景观空间系统,重塑乡村绿化景观;推动乡村农林产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实现“全年常绿,四季有花,林路一体,花木配置,红绿点缀”的村庄绿化新格局,呈现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优美乡土景观。通过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提升、人居环境的生态化改造,为村民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人居环境。

5.2森林绿地绿地资源保护规划

5.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采取森林生态保育、森林生态恢复等技术措施,保护现有植被群落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时加强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古树名木等重点对象的管护,大力推广乡土树种种植,落实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大力推广乡土树种,突显区域特色。有效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促进乡土植物的回归利用,增加各区的植物多样性,优化城市绿地结构,促进鸟类、爬行类等野生动物在城市绿地中的栖息和繁衍。提高城市园林植物选择的多样性,形成乔木、灌木竹类、藤本、草本、水生植物多品种、多层次的园林绿化景观,为构筑丰富的园林植物群落奠定基础。

(2)建立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基地。以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主体,建立植物迁地保护基地。围绕植物物种的收集、引种驯化、栽培利用,开展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研究。保护珠海地区典型生态类型和名贵园林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同时,加大珍稀濒危植物的人工繁育研究,形成一定数量的濒危植物保护种群,逐步建设园林植物收集和保护中心。

5.2.2 湿地资源保护

(1)加强管理建立市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湿地保护管理牵涉多个部门,包括林业、海洋、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湿地的保护管理必须由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建议成立湿地保护管理局,配备相关的湿地保护和监测设备,提升珠海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制定珠海市湿地保护条例或细则,同时建立湿地保护执法队伍,使湿地保护管理能具体实施。建议执法队伍应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合署办公。

(2)推动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目前珠海的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太少,建议增加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建议新建斗门水松林省级自然保护区、鹤洲南湿地自然保护区、金湾鸡啼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大浪湾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等四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对红树林、鸟类本栖息地进行保护。

5.3 森林绿地生态保障规划

5.3.1 森林生态旅游建设

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将凤凰山、黄杨山、淇澳岛、东澳岛、外伶仃岛等5个景区打造成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在中部依托山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游,西部平原区开展农家特色生态游,东部海岛开展海洋海岛特色生态游。积极开展海岛观光游和近岸红树林风景游,打造具有珠海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的滨海旅游品牌。加强旅行社建设,建立网络化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和档次,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

5.3.2 生态文化科普设施建设

生态文化体系是珠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利用生态文化的力量引导社会科学认识城市森林生态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倡导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现代林业发展观,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主要包括森林博物馆、植物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通过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时尚追求,为人们提供更多学习知识、陶冶性情、休闲放松的场所,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文化素质。

6 结语

珠海市通过珠海绿化建设规划,提升珠海市现有的森林绿地水平,为珠海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生态功能稳定、结构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栾 勇,陈绍辉,尹忠东,等.珠海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问题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

[2]徐期瑚,罗 勇,薛春泉,等.森林珠海发展的理论与路径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14.

[3]李健博.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R].珠海: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6.

[4]陈 盼,陈秋菊,郭盛才.珠海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4.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7

关键词:广东省;森林资源;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建设事业,是对森林风景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承担着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多样性和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户外游憩场所,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任务,是林业自然保护结构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林业向社会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发展森林旅游业的重要基础。

广东省依托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近年来森林公园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森林公园数量已跻身全国各省区第一位。

一、广东省森林资源概况

广东省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林业大省。解放初期,广东省的森林覆盖率很低。以1949年和1957年为例,全省森林覆盖率分别为18.7%和20.2%。为了发展和扩大广东省森林资源,1985年起至今,广东省委、省政府相继作出了《关于加快造林步伐,尽快绿化全省的决定》、《关于巩固绿化成果,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关于组织林业第二次创业,优化生态环境,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的决定》、《关于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提高林业三大效益的决定》等一系列决定并出台《广东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号召全省人民积极投身于造林绿化的行动中,在全国率先掀起造林绿化的高潮,率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改革,率先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率先提出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宏伟目标,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荣誉称号。

在广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广东省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森林资源日益丰富。具体表现在: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图1),活立木蓄积量不断增加,森林生态效益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09年底,广东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6.7%,有林地面积达到939.4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4.18亿立方米,森林生态效益总量达8012亿元,生态公益林一、二类林比例达72%。

图1 广东省森林覆盖率年份变化图

广东省的森林资源中包含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据调查分为5大类森林景观资源,24种森林景观类型。既拥有山岳、河流、峡谷、岛屿、岩溶、洞穴、湖泊、水库、瀑布、温泉、天然林、野生动物栖息地、观赏花草、化石遗址等主要类型的自然景观,还有以客家、潮汕、广府、少数民族和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岭南文化为底蕴的人文景观。如此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为广东省发展森林公园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广东省森林公园发展概况

广东省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和森林公园体系基本建立三个阶段。

1983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了广东省乃至我国第一处森林公园――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拉开了广东森林公园建设的序幕,森林公园建设事业步入起步阶段。1992年原林业部在大连市召开全国第一次森林公园工作会议后,广东森林公园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省森林公园的数量迅速增加(图2)。

图2广东省森林公园总数增长图

截至2009年底,广东省共建立森林公园418处,总规划面积98.0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0%。其中部级26处,面积20.66万公顷;省级61处,面积10.32万公顷;市县级331处,面积67.11万公顷。森林公园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2009年至今,广东省初步形成了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自然景观在内、并与众多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省级森林公园为骨干,国家、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共同协调发展的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体系。

1. 广东省部级森林公园

1983年,广东省第一处部级森林公园――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经原林业部批准建立,拉开了广东森林公园建设的序幕。截至2009年底,广东省设立部级森林公园26处(图3),总面积为20.66万公顷,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15%。

图3广东省部级森林公园数量统计图

2. 广东省省级森林公园

1992年,广东省第一处省级森林公园――亿万森林公园经原广东省林业厅批准建立,开始了广东省级森林公园的建设步伐。截至2009年底,广东省设立省级森林公园61处(图4),总面积为10.32万公顷,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57%。

图4广东省省级森林公园数量统计图

三、广东省森林公园发展展望

伴随着广东省财政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森林公园建设事业必将得到更大的投入和发展。广东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列入十大重点生态工程,对森林公园进行科学保护、合理布局、适度开发,建设旅游度假、游憩、疗养、生态教育、文化娱乐的设施,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充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开展森林生态旅游;进一步推动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工作,大力建设景观林,促进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到规划期末,全省将新建14处部级森林公园,27处省级森林公园,37处市(县)级森林公园,使全省森林公园达到500处,面积达到1711万亩,森林公园总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6.3%以上,建立起完善的森林公园体系,为广东省的国土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优质生活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篇8

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森林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区系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已达到相当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探讨森林公园的概念,明确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并提出加强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l.关于森林公园的概念

由于森林公园是新生事物,人们对“森林公园”这一名词的真正含意并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园”人们并不陌生,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娱乐消遣的公共设施,而森林公园却不能理解为“森林”和普通意义“公园”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森林公园中的“公园”为一专有名词,来源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NationalPark),而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后,“国家公园”

一词就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类自然保护区。鉴于国家公园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十届大会作出决议,对国家公园进行定义,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1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景观

和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

1.2政府权利机构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1.3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

以上三个特征正是区别普通的“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显然,国家公园强调其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科学意义的特征,这是普通的公园所不能具备的,而森林公园却基本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森林公园的景观主体是森林植被,多为自然状态和半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区域已由地方政府划出,给以特别的保护和管理,并主要用于开发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的森林公园相似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应该指出,国家公园是一类保护区的总称,拥有多种景观类型。森林公园的景观特征是森林植被,它仅为国家公园体系中的一种景观类型,除森林公园外,国家公园类型还应包括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草地公园、荒漠公园、湿地公园等。

2.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多年来,国际上一直公认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在IUCN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中,国家公园一直是前5类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1]。但是,在我国森林公园并未被看作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资料几乎都未涉及森林公园,如国家环保局每年公布的《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没有森林公园的数据。另外,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1993年的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其条款内容都未提及森林公园,显然把森林公园排除在自然保护区的范畴之外。随着“森林旅游热”的兴起,森林公园的发展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如何?它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如何?为探讨此问题,我们应首先区别“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的概念。一般认为,前者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包括那些保护对象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呈绝对保护状态的保护区域;而后者指广义的自然保护(Protectedarea),这些区域具有自然保护性质,但保护对象的自然性相对较差,保护要求也不太严格,可开放旅游。国外有许多保护区以及有些国家的国家公园都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类型。

就我国森林公园性质而言,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融了部分人文景观,并利用森林环境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特定生态区域,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开发旅游,但这种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自然保护的性质。因此,它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不仅如此,我国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也有许多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如黄山、黄果树瀑布等。有些风景名胜区虽然包含了相当多的人文社会成分,但也包含了明显的自然背景,如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等。上述这些风景名胜区也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

为了将狭义的和广义的自然保护区统一起来,似乎应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该系统以自然保护性质为基础,既包括狭义的现有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广义的现有森林公园和部分风景名胜区。该系统充分强调具有自然保护性质,因而可明显区别于农业上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国防上的“军事”和生活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3.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等的关系

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下,目前全国就地保护设施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在建立、审批和管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并都拥有一定的基础。

3.l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近40年的努力,至1993年底,全国已建自然保护区763处,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618万hm2,占国土面积6.8%[3]。并且,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共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4],它们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根据国家现有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3.2森林公园建设始于1982年建立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因森林旅游的开发而发展很快,至1993年,全国共建森林公园313处,其中部级220处,森林公园保护和经营面积达289万hm2,占国土面积O.3%[5]。但森林公园目前发展势头很足,1994年已发展到600多处[6],经营总面积也不断增加。森林公园的建立、审批和管理归属各级人民政府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上一篇:人工智能在智慧医疗的应用范文 下一篇: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