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1 10:19:27

森林教案

森林教案范文第1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探索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学生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2、出示“观察与思考”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活动二:第11页“试一试”第2题。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时,重点突出选择的依据,让学生理解取近似数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懂得同样进行比较,需要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比较的方法。

2、“讨论”,这是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出示这些题目时,重点可以展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目主要是供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在单元评价时,不一定要作为学生必需掌握的内容。

活动三:实践练习。

第12页第1、2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到各种近似数,本题的练习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运用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在练习第1题时,先让他们讨论,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体会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样,在练习第2题时,重点讨论为什么说“血管总长”、“电话的用记量”是一个近似数,学生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在今后的辨析中分清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异同。

第3题,说说数的范围是有多种方法,本题的要求是说一说“各数在几万之间”,因此,学生在比较时,首先就按要求把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教师在指导这些练习时,最好采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让学生从图像上真正理解各数的范围。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约2亿公顷。

练习一

教学目标:

对第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熟练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整理与复习

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13页练习一第1题,本题除了让学生会读写数据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渗透一些我国民族文化与国民经济的情况。所以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的图片材料,这样既可以作为多位数读、写数的练习材料,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渗透一些教育。

第2题,学生在认识多位数时,应该知道每个数据在不同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虽然,教材仅提出其中的一个问题,“5所表示的意义”。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让他们说一说其他几个数中每个数字在数位上的意义。

第14页第3题,为提高每个学生课堂的参与机会,本题安排的内容可以在同桌学生间开展。活动可以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一个学生读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以交换角色;第二步一个学生写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学生练习的基础上,也可以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5题,在开展“组数游戏”前,可以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数字卡片(各人的数字除零的个数相同外,其他数字可以不同),然后请学生代表自己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看一看“一个0也不读”的数有什么特点?从中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26583000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森林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案;《云雀的心愿》;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18-0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

方法与过程: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方法,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意识和行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1、根据地点的变换,体会小云雀心情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2、知道森林的作用,感受森林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本单元共3课,展现了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云雀的心愿》一文向我们提出了重在体现保护坏境的这一迫切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揭示课题

1、(板书:心愿)大家有什么心愿吗?

2、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就连我们的小云雀都有一个心愿。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它的心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云雀的心愿》请大家打开书,先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两段。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

3、通过课前的预习,我们知道了小云雀和云雀妈妈都飞到了哪些地方?(沙漠---大河---森林)

(1)小云雀和云雀妈妈飞呀飞,它们最先来到了什么地方?如果狂风吹来,沙漠上会出现什么情景?

自由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

“漫天飞舞”是什么样子?能想象一下吗?(看图)能读好这个词吗?(指名读,齐读)一齐读好课文中的这句话。

师:看到这漫天飞舞的黄沙小云雀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句子)能读出埋怨的语气吗?自己试试!点名读,

师:这里的风沙真讨厌!可你们知道吗?这里原来是茂密的森林,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呢?(指名说。森林被乱砍滥伐,没有森林,土地就失去了保护…)

师:谁能学着云雀妈妈的样子心疼地说说这一原因?(读一读)

师:听了妈妈的话你觉得森林重要吗?为什么?(指名说,并出示词语:可以保土)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再读一读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小结:漫天飞舞的黄沙令人讨厌,人们的乱砍滥伐森林,使土地变成沙漠更让人心疼。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因为森林是可以保土的呀!

二、学习5――10自然段

1、过渡:为了避免风沙的侵扰,他们又往前飞呀飞,飞到了一条大河的上空,他们又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观看图)

2、指名说。师述:是啊!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之中。这样的洪水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可怕、凶猛)

那老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一定能把这样的语气读出来。(读给同桌听,指名读,齐读)

3、这么凶猛的洪水,使小云雀不由得挨紧了妈妈,害怕地说――(生读)。妈妈叹了一口气说――(生读)。

4、云雀妈妈为什么会叹气呢?学生谈原因。

拓展:是啊,这里原来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由于人类缺乏环保意识,毫无节制乱砍滥伐,最终,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贫瘠的沙漠(贴沙漠图),洪水泛滥成灾(贴洪水图),人类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重惩罚。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放洪水视频)

5、森林就是森林,为什么称它为水库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10自然段,想想从云雀妈妈的解释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森林可以蓄水,树冠,苔藓、枯枝败叶,土壤)

森林可以怎样蓄水呢?(指名说)

6、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好吗?(齐读)

7、师:如果没有森林水库,许多地区将发生水灾,大面积的农田、村庄也都会淹没在洪水之中,看来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森林的重要性。

8、小云雀和妈妈飞过沙漠时遇到漫天飞舞的黄沙,飞过大河时见到泛滥成灾的河水,这其中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没有森林的保护。

三、学习11――13自然段

1、师:他们飞呀飞呀,觉得又累又热,便飞回到森林休息了。咦?这儿怎么这样凉快啊?指名说。(原来有了森林……)

2、(出示句子)――齐读13节。森林郁郁葱葱,多么像空调器。难怪小云雀会说:“――。”(生说)

3、小结:有了森林,就像空调一样还可以调节气温,这回小云雀又深刻体会到森林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1、整篇课文学完了,我们通过跟着小云雀旅行知道了森林的重要性,让我们再来齐读14自然段吧!

2、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沙漠变成绿洲)这除了是小云雀的心愿也是云雀妈妈的心愿,更是我们大家的心愿。

3、森林实在太重要了,看到这些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人们乱砍滥伐,世界森林面积严重减少。

五、作业

森林教案范文第3篇

1.学生做数学实验报告,老师说“等下课交给老师”。真的?不信。

(嘿嘿,据我调查,凡是这样说的课下都没有做。)

2.当某个小环节处于尴尬境地的时候,老师说“课下小组讨论”。

(课上怎么不解决?课上都解决不了,课下就解决了?更不信了。)

想法二:为了一小片森林。失去大片森林。值吗?

1、小组4人上台汇报,台下的学生眼神各异,不听,也不会听。

(此环节成了4人的舞台。课为谁而上?)

2.一生给其他学生出题,叫起来一个学生压根就没听见题的内容。

(如果该生没有被叫到,是不是就被忽略了?像这样的学生究竟有多少?)

想法三:大多数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外强内干。问题在哪?

1.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学生间“问题提出”模仿比较明显,第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常常引导着其他学生的问题方向――生生模仿。

3.问题在哪?(提问题能力如同作文一样,非一日之功,积累啊,还要坚持积累啊。)

想法四:好课是什么样的?

一定要有亮点:

1.要么是老师的魅力放光芒。(具有亲和性)。

2.要么就是学生的表现很别样,哪怕是一句精彩回答也会让人难忘。

3.要么就是教案设计很别致体现了新思想。

有了几处与众不同的亮点,课就会脱颖而出。

想法五:好课是怎样“炼成”的?

1.学生一定要“捧场”,不怕“百家争鸣”,就怕不吭气,玩“深沉”。

2.教师十八般武艺,要样样俱全。

(具备深厚的知识经验功底;有较强的敏锐性;具备灵活的变通能力;有一定的艺术性语言。)

3.教案一定要体现出新颖性和巧妙性。

(学生的表现是变动因素;教师的内秀非一日之功;所以,就要精心研究出出色教案。)

想法六:教师语言的“三维性”。教师的语言需要很深的艺术性啊。

仔细想想,我们找学生谈心的语气语调是“柔中带刚”,上公开课则是“柔大于刚”,平时上课多为“刚大于柔”。如果能把课堂上成“柔中带刚”的效果,那就成功了一半。

想法七:听一节好课不累,反之,累死了。

(嘿嘿,看来有的时候学生也有些痛苦啊。不在痛苦中爆发就在痛苦中沉默。看来只有一条出路――让自己的课尽量精彩。)

想法八:只有不断地学习,才有能力反思;

只有不断地反思,才有能力学习。

听课学习后,一定要对比自己,及时反思。

他人的精彩如花开,观赏完了,一定要将花香吸进心里,这样才会永远受益。所以,每听完课后,一定要写感想,哪怕只有几点想法。

看,是一种学习,写,则是一种思考。(嘿嘿,所以我做了以上所述的这些零星的思考。)

想法九:年轻教师上课不敢放开,有走教案的痕迹;工作5年以上的老师则显得游刃有余。自然流畅。

(为什么?胸有成竹呗。经验就是最大的资本啊。中年的教师不但教学上渐以独立,同时,思想上也有了许多自己的想法。所以,教案还是那个教案,学生还是那个学生,变化的只是那个老师啊。一句话一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针。)

想法十:小组合作讨论,效果如何?

1.什么时候讨论?

我发现常常是老师提出的问题无人响应或者很少人响应的时候,老师会说:小组讨论一下吧。学生立即就会“嗡嗡”地讨论。(呵呵,这会儿一嗡嗡就会了?)

2、什么时候该讨论?

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我想应该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再讨论,可是一上来就讨论,意义何在?

3.为什么要讨论?

讨论的实质就是要将学生各自的观点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相互启发,讨论就是要在“百家争鸣”中进一步提炼出精辟的观点。

但是,常常的,我们的讨论缺乏应有的组织者和观点整理者。讨论的结果很多时候是将各人观点简单“堆砌”而成。(警告!)

森林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 亲和力

高校文化课的教师授课基本上靠讲,以讲为主,因为对象是成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所以适合花大量的时间坐在那里学习比较集中系统的知识,这就对高校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相应的素质要求。

一、教案稿的编写

教案稿的编写决定着授课的内容,是保证授课成功的前提。高校教师的教案稿应当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要有教师自己的体会。教师在编写教案稿时,势必会旁征博引,参考一大堆的材料,那么,怎样有机地组合这些材料,这就成为一个关键:是简单地拼凑还是博采众家为我所用呢?当然是后者。汪曾祺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揉面》。这篇文章的原意是说写文章时语言的运用要筋道,就像揉面一样,把面和水掺合在一起,要多揉,这样面才轻熟、筋道、有嚼头,语言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可以把它推而广之,运用到教师的备课中来。如果一个教师只是把一盆面和一盆水端到学生面前让他吃,那么他会吃得很难受,就是硬吃进去也会肠胃出毛病、消化不良和拉肚子;如果教师把面和水揉起来,揉筋道,还要考虑把面摊开、擀薄,揪成面片或是做成面条,再炝锅、放佐料,最后,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端到学生面前,学生会吃得很舒服,那么这顿饭是教师做出来的,而不是面粉做出来的。教案稿的编写就好比是做面条,不仅要有好的原料和素材,还要有教师自己对于原材料的取舍和体会;不是简单的拼凑和大杂烩,而是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讲出来的课才会受到欢迎。

二是要讲出内容层次。以大学语文为例。语文学生在中小学都学过,中小学课本都编选过一些篇目,有的是从《论语》中选的,有的是从《庄子》中选的。一个中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单篇的一片树叶讲好,讲得色彩斑斓、引人入胜;可到了大学阶段,语文仍然会以公共课的面目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讲出层次,以区别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体现出一片树叶和一片森林的关系。假如把单篇的课文比作是一片树叶,那么这单片的树叶背后的专著如《论语》、《庄子》等就是一片森林,教师不仅要把这片树叶讲得色彩斑斓,还要把这片树叶和背后的这片森林的关系揭示清楚,把背后这片森林乃至多片森林讲透、讲得系统明了。

三是要讲出高潮。心理学家研究,人的注意力一般只会注意7~8分钟。因此,教师在教案稿的编写中要注意结构的舒张有致,即所谓凤头、猪肚、豹尾。一次授课的内容要做到精彩,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从而在授课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七、八分钟后,也就是学生注意力涣散的时候,掀起一个高潮,以此类推,这样,如果一堂课教师能够精心准备几个高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牢牢抓住,既做到了授课内容的精彩,又保证了良好的授课效果;猪肚指的是丰富充实的结构内容,是对开头部分的展开和深化,在系统展开授课的同时,不要忘了每隔七、八分钟设置一个高潮;豹尾指的是好的结尾,好的结尾不是草草收场,拿破仑说,一场战役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最后几分钟,那么教师在设计课堂结尾时,要么总结全课内容,要么提出问题,给下次课设置一个悬念,或以幽默、格言等形式结尾,总之,结尾不能马虎,要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二、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果说一份好的教案稿决定了一堂课内容的优质,那么,犹如一个影片,有了好的剧本和台词,还得有优秀的演技高超的演员把它表现出来。如果剧本非常优秀,而演员极其逊色,那么,好的剧本也就被糟蹋、被湮没了。教师虽然不是专业的演员,要求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以求得课堂授课的最佳效果。因为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教师授课也是一种演讲,有特定对象,有特定的时空限制。教师的口语表达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标准的普通话。标准的语音决定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会给一次授课增色不少,反之,则会打很大的折扣。

二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教师的授课从广义讲也是演讲,它诉诸于人的听觉,适宜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口语的特点是结构松散、简略、通俗,但如果授课中口语太多,又会给人停顿、断续,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感觉;书面语太多则会使人听起来费解且容易产生疲劳,所以,最佳的语言表达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这样,既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又符合演讲的规律。

三是吐字归音和节奏的把握。教师虽不是专业的演员和朗诵家,但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朗诵和演讲素养。所谓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说唱艺术中关于咬字发音的一个术语,讲究的是‘字正腔圆’。用于演说、朗诵等言语活动则是指吐字清晰、完整、准确,就是将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为出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吐字归音”讲究的是“吐字”时的弹发有力、“立字”时的圆润饱满和“归音”时的干净利落,教师如果平时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训练自己,多听一些专业朗诵,就会大大提高自己口语表达的能力。

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注意自己说话的节奏,注意停顿、重音、句调、语速的把握,授课就自然具备抑扬顿挫的美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现力。我们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个笑话,一个人讲出来逗得大家会捧腹大笑,而同样的笑话,另一个人讲出来大家就会索然无味,这就是语言的节奏所起的作用。

三、善于调控课堂、组织课堂

驾驭课堂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实际授课中,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稿实施授课,而事先准备好的教案稿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脚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授课过程中要有很多突况,怎样起、承、转、合,要依课堂实际情况而定,学生的精神状态、接受能力、突况等因素都是适时调整授课节奏和相应内容的依据,所以,教师要善于掌握现场气氛,要有应对各种突况的应变能力,在组织教学时除了必须要讲的内容外,还要多储备一些备用材料,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四、具备良好的课堂亲和力

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谈的就是课堂亲和力的问题。课堂亲和力源于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爱。一个教师,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喜爱教育事业,才会在知识的钻研上孜孜以求,才会以苦为乐,刻苦钻研本专业知识,才会形成广博精深的知识底蕴,才会在授课中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同样,也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树立讲台即舞台的理念,真正珍视自己这一方舞台,在授课中做到忘我、投入;同样,也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会真正地把自己的“听众”放在心里、看在眼里,给学生以真心的付出。付出真心是课堂亲和力的基础,也是一切教法的基础。感情是课堂的剂,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体现为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背后也必然是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师首先必须有着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在实际教学中以自己的人格感化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从而也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爱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做到了双方的爱,教育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马尚瑞,金汕,蒋京宁.北京作家谈创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森林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语言欣赏

回顾十多年来的幼儿教育工作经历,各种滋味涌上心头,苦涩、迷茫、困惑焦虑,常常让我寝食难安;欣喜、激动、振奋、自豪,又不时令我信心倍增。无论是走过的路,还是正在走的路,乃至即将走的路,都将是一路风尘,一路坎坷,前进的路上永远有荆棘,开拓的路上也永远会有惊喜。我便是这样从矛盾中一路走来,品味着其中的酸甜苦辣,又从产生新的矛盾的过程中一路走去。在我的身后,留下的是一则则教研故事,它伴随我走过了新角色的适应期和新形象的树立期,走过了新领域的开拓期和新亮点的增生期,并伴随我去不断创造新的上课模式,推进新的课程理念。

当我以一名新妈妈和老资格教师的身份,重新走进现在的幼儿园,我很是迷茫,不知道如何再次拾起这份担子,但在多次的教研活动下,我又似乎找到了方向。就其中一次公开课童话诗欣赏《森林的夜晚》为例,就使我成长不少。

案例教学的背景:

语言课公开课历来不容易出彩,但是如果上的好的话,还是很出众的。我的特长是语言,在这教学10多年的生涯中,我最拿手的也是上语言课,所以对上语言课我觉得也是得心应手。但是对于上语言欣赏课,我还是首次。所以我觉得还是有点举棋不定,有点忐忑。在园领导的鼓励与指导下,我又有点跃跃欲试。案例教学的设计:

正在这时候,园长给我带来了一篇教案,是南京版教材当中的一个音乐欣赏课教案,当初也是作为她们幼儿园的一节音乐欣赏课对外开课,上的很成功,达到的效果很好。园长让我看看她们当时配音乐的一段童话诗。刚拿到这篇童话诗,我顿时豁然开朗,因为这篇童话诗描写的意境非常优美,让人听了后浮想联翩,是人不得不想起夜晚森林中的一切美景。

童话诗里是这样描述的:“明亮的月光,晴朗的夜空,天上星星点点,森林里树木郁郁葱葱,鲜花含苞欲放,宁静的夜晚,月亮婆婆的摇篮轻轻的、轻轻的摇着,小动物们都甜甜的、甜甜的睡着了。星星姑娘悄悄的从天上飞了下来,她轻轻的飞到了大森林中,她看到了小松鼠搂着小白兔在树洞里睡着了,鲜花依着大树在草地上睡着了,小蜜蜂伴着花蝴蝶在花瓣上睡着了,青蛙靠着小乌龟隔着荷叶睡着了。星星姑娘多想跳舞啊,她转了一圈又一圈,可是一个人跳舞多没有意思啊!她轻轻的推了推小松鼠和小白兔,摇了摇大树和鲜花,在花瓣上吹了一口气,在荷叶上撒了几滴水,小动物们都醒了,她们围着星星姑娘唱啊、跳啊。太晚了,该说再见了,星星姑娘又飞回了天上去了,月亮婆婆的摇篮又轻轻的、轻轻的摇了起来,小动物们有甜甜的睡着了。”

案例操作过程:(附教案)

要求:

1、 通过欣赏童话诗,感受森林的意境美。

2、 理解“搂着”“依着”“相伴着”“靠着”“推了推”“摇了摇”“吹”“洒”的意思。

3、 学会并乐意与同伴一起用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

准备:

音乐磁带

过程:

一、教师朗诵,幼儿欣赏

1、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森林吗?

那你们去过森林吗?

其实,夜晚的森林也是很美的,下面老师给你们来朗诵一首童话诗《森林的夜晚》

2、 提问:童话诗里有谁?

听了这首童话诗感觉怎么样?

二、第二次朗诵,理解动词

1、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再来欣赏一次,等会老师要给你们提几个问题,看谁能够回答的出来!

2、 提问:小动物们和花草她们是怎么样睡觉的?(用动作诠释“搂着”“依着”“相伴着”“靠着”)

3、 星星姑娘又是怎么样唤醒它们的?(用动作诠释动词“推了推”“摇了摇”“吹”“洒”)

三、第三次师幼一起朗诵,强调动词

师:接下来老师来朗诵一次,想和老师一起念的小朋友轻轻的跟着念。

四、幼儿与好朋友边朗诵边共同表现主要动作

师:下面,让我们边念边和旁边的好朋友共同来做刚才小动物们、花草们和星星姑娘唤醒它们的几个动作。

五、分角色表演

师:接下来,老师请几个小朋友来分别扮演童话诗中的小动物和花草们,谁愿意来扮演?

再请一位小朋友来扮演星星姑娘,我来当月亮婆婆,那其他小朋友就要一起来朗诵这首童话诗。

六、集体有感情的朗诵一次

师:小朋友刚才表演得很不错,但是声音轻了点,有些地方表达得不是很清楚,让我们再一次的走进夜晚的森林好吗?

七、全体分角色表演

八、配乐朗诵

师:你们真能干,我今天还带来了一首非常动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吧(配乐朗诵)

九、结束

下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非常好听的音乐,那下面我们一起到外面的草地上来表演今天学到的本领吧!

好美的诗篇,好美的意境。园长和我促膝长谈了一个上午,使我茅塞顿开。首先,我将这首童话诗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宁静的,第二个部分稍微起了一点波澜,第三个部分是热闹的,最后的部分又恢复了宁静。

开头,我直截了当的提问幼儿“有没有见过夜晚的森林?”幼儿形容夜晚的森林是可怕的,有大灰狼、有妖怪等等,然后我话锋一转,说其实夜晚的森林也有很美丽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诧异的眼睛,他们充满了好奇,很想得到答案。于是,我就将这首童话诗配乐朗诵了一次。在朗诵的过程中,孩子们完全沉浸在了这种优美的意境中,她们一会儿疑惑,一会儿兴奋。当朗诵完了以后,孩子们好像还没有完全从诗里醒过来似地。当我看到了这一切,心中不免暗暗惊喜,因为我知道,这节语言欣赏课对他们有吸引力,我已经为下面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当我以“小动物们是怎样睡觉的?又是怎么样被唤醒的?”这种提问方式来给孩子们设置两个疑问时,她们自然而然就会运用诗篇里的几个动词来形容“怎么样睡觉?”以及“怎么样被唤醒的?”其实多数动词是不用反复强调学习的,他们都有以往日常生活中的认识基础,只有“依着”“伴着”需要仔细诠释。所以当孩子们朗诵到这两个词语时,我就先让她们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示这两个词的意思,然后再加以纠正。这样是她们很快的将词语记忆到了脑海中,使他们不会和其他动词相混淆。

当然,最后的角色表演,用《蓝色多瑙河》的背景音乐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个别表演和集体表演这两个环节孩子们很兴奋,也表演的很到位,既让整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又使他们对整个故事情节有了深深的理解和记忆。并且为下节音乐欣赏课做了一个很好的前铺作用,让他们更多的了解世界名曲。

案例教学的反思:

森林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森林病理学;教学实践;青年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20-03

《森林病理学》是高等林业院校林学和森林保护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森林病理学》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因此,《森林病理学》实践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森林病理学》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既可增加学生在《森林病理学》方面的感性认识,又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林业生产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西南林业大学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林业高等院校,学校所在地云南省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为使得新进的青年教师很快地胜任教学任务,树立以森林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为主要研究领域和学科特色为目标,从教学实践入手,使青年教师能很快地了解当前森林病理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背景

国外对农林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多渠道的培养方式,如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高校青年教师在岗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参加老教师的科研课题,并协助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申请到科研项目,开辟科研领地,并很快地把它有效地整合到社会资源,培养路径由高校向社会延伸,培养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其中的导师制就是很奏效的方法之一,使青年教师能够很快地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是从高校刚刚毕业就走上的教师工作岗,其次是授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导师应该很快地使青年教师熟悉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和整个教学环节。

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等院校立校之本、发展之基,而青年教师在岗培养正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最基础的战略性举措。《森林病理学》是林学专业和森林保护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针对《森林病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与青年教师的培养进行了实践和探讨,提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极其重要的,是提高整个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森林病理学》青年教师多毕业于西南地区以外的农业大学或研究所,博士期间的工作往往集中于某个局部问题的深入研究,在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他们面对西南地区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的病原多样性、症状多样性等,显得很陌生和茫然,更不知道如何去教授学生。因此,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入校初期适应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林木病害识别、鉴定,帮助他们了解生物多样性与病害多样性的关系,对引导青年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扎根云南至关重要。

三、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和结果

1.方法和途径。(1)启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重点在青年教师。学校于2007年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的培养考核进入规范化时代。学院给每位年青教师安排一位导师,年青教师通过给导师助课、协助指导毕业论文、从事科研项目工作,提高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老教师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等良好的学风、师德师风。借助岗前培训、观摩教学、实践教学、教研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示范教学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六个一”工程等举措,形成了较为规范和完善的青年教师校内培养体系。如老教师参加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建设,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近五年进校的博士生),并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听课、点评、教案修改及实验内容准备等,以提高其教学质量;将老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分解为子课题由青年教师承担,指导他们设计研究方案、采集数据和论文写作等;在教学资源积累上,作为森林保护学学科的教授们,利用假期带领青年教师到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及林芝、拉萨地区采集标本,并进行鉴定和标本制作工作,补充教学实验、实习材料。同时大力提倡青年教师校内进修,由于大部分年轻教师来自其他农林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不熟悉当地林业情况,通过在校进修,补充林学类课程知识,构筑多学科知识交融的知识体系,有效解决了教师不懂林业、不能研究林业问题的瓶颈。(2)开展“勤教”检查:老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勤教”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教学“件”,即:教材、教案、讲稿、记分册、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表,听取青年教师授课,并及时点评。(3)落实导师制度,加强教学基本环节检查:对青年教师的每一堂课进行随堂帮助,落实课前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认真上课;做好作业批改。同时练好教学基本功,比如粉笔板书、教学多媒体PPT课件制作等,优化教学基本技能。对于基本的教学技能,青年教师首先应牢固掌握,做到运用自如,同时又应该推陈出新,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使其不断发展,真正起到充分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导师制度应以“导”为主。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一道共同促进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如培养本科生一样在教学实践中严格考核标本识别能力:通过带领青年教师及本科生一起进行野外调查、标本采集,识别林木病害标本外,同时也进行实验室的标本鉴定及制作,培养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5)通过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研究工作角度促进现场识别林木病害的能力,以提高青年教师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培养了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协作精神:在《森林病理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实习分组进行,需要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实践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认识到学风道德在科学工作中的重要性。(7)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培养青年教师,实施了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并鼓励和积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学位、国内国外访问交流、培训、科研项目合作、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比赛等方式和渠道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和师德师风。

2.结果:(1)探索完成适应西南特色的《森林病理学》教学实践与青年教师培养,并以论文形式完成两方面成果:①《森林病理学》教学实习与青年教师的培养;②通过实践教学,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研究。研究方法在于完善《森林病理学》教学实践的同时实现培养相关授课青年教师,实现一举两得,资源最大化利用。相关青年教师参加《森林病理学》理论教学、实验课程和教学实践等环节学习、了解目前相关环节的具体安排;青年教师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见解,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整改;青年教师独立进行部分相关的教学,有经验的老教师通过听课并直接对青年教师进行点评的方式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森林病理学》的教学实践。(2)《森林病理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森保、林学专业方向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林木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识别或鉴别林木上重要的、常见的多种病害;并能灵活运用到林木病害综合治理的核心技能,将林木病害的防控纳入林木的栽培、管理及养护等一系列环节中;对于已发生的病害,能够自行设计合理的防治方案,将林木病害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新上任的青年教师需要快速提高培养本专业学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根据各专业要求及现有的设备条件,开展了课程建设中的教学实验、实习环节与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机结合,为提高青年教师对森林病理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进行实践性的探索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随着国家对高校师资力量的需求逐年增大,师资质量的逐年提高,大量年轻的博士、硕士毕业生涌入高校校园,成为高校教育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新时期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重视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年教师为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以及新思维、新观点和新的教育理念。同时青年教师又存在科研水平较高,大部分青年教师在研究生阶段都进行过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科研基础。本项目从高校老教师的角度出发针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一些探讨。

三、结果的价值和影响

结合《森林病理学》课程的实习实践,开展以下方面研究:(1)云南植物种类繁多,微生物种类异常丰富,导致植物病害的多样性,如何在短时间内引导青年教师适应独立实践教学的内容,很好地完成教学实践环节?(2)与青年教师一道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确保实践教学大纲的合理性和指导性,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3)根据物候、林木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不断补充和完善实验和实习的资料和材料积累工作。(4)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一道共同开展改进和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青年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利用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和生产基地,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老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将教学时间延长到有限的学时以外。(5)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全方位地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摸索出一条合理的又有西南地区特色的森林病理学实践教学方法。通过以上措施,本课程组的青年教师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技巧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学生对教学成效的评价等逐年提高,已具备独立指导实习以及讲授课程内容的能力。

总之,通过适应西南特色《森林病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与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使青年教师能够快速地实现“角色”转变,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薛金爱.浅析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6):224-225.

[2]崔翠.农学概论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99-201.

[3]周远清.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重大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2,29.

[4]王彦文,牟志美,高绘菊,等.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6(2):61-62,67.

基金项目: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2012年《森林病虫害防治教学团队》资助;2011年云南省《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云南省高校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创新团队”;云南省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XKZ200905)

森林教案范文第7篇

最近,我一改以往的教学过程,把学习音乐知识放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发现课堂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课一开始,老师走进教室,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身上,他们用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老师,我趁势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再用学习的结果指导歌曲的学唱,这样学生课前学习的音乐知识在本节课里得到运用,学习过程非常轻松,知识掌握得也较牢靠。以四年级上册歌曲《愉快的梦》一课为例,我采用了这种方式教学,取得了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合上课本,听老师弹奏乐曲(《愉快的梦》),并用手轻轻打拍子,听完后告诉老师是几拍子。当我弹完,学生纷纷发言:“三拍子。”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说:“我们刚刚听到的乐曲是‘两组’三拍子构成的,即六拍子。”我及时在黑板上板书了拍号“”,并告诉学生,它的强弱规律基本上是三拍子的重复,只是把第四拍变成了“次强”成为“强、弱、弱、次强、弱、弱”。接着让学生轻拍身体来感受这个强弱规律,并合着音乐拍一次。然后我问学生:“‘’这个拍号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举手回答:“‘8’是什么意思?”我板书之前学过的拍号“”、“”问:“这里的‘4’是什么?”学生:“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我接着提示学生:“以此类推‘8’是什么意思?”学生恍然大悟:“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我抓住时机板书出《愉快的梦》前两个小节的旋律“3 3 321│5・ 5・ │”请学生演唱,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快有几个学生就把这句唱准确了,我让这些孩子当小老师教全班同学唱。接着又板书曲谱“5 5 542 │1・1・ │”,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唱好了这两小节。我在最后一小节的两个“1・ ”处加上连线,告诉学生现在这两个“1・ ”只能唱第一个,但要唱够六拍。我顺势提问:“那么这条线起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连接作用。”我又把连线画在“542”上,接着问道:“那这几个音又要怎么唱呢?”学生发现,加不加连线对这几个音来说没变化,那么为什么又要加上连线呢?我在这两小节下面加上歌词“轻轻荡漾”,学生很快就发现,“荡”字是用三个音来完成的,所以加上了连线。我将知识点一语道破:“这个连线在这里表示连接,一字多音时就要用它表示。”至此,本节课新学的音乐知识便已水到渠成。我把剩下的简谱让学生自己学唱,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得非常快。

下课后我开始反思,以前的教学问题出在哪呢?

1.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新课标在处理好各种关系中要求,既要启发学生又要有适当的讲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里是什么知识,所以要怎么样唱,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的工具,他们的积极性也不高。正如一句话总结的:说给我听,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也会忘记,让我自己去做,我会永远记住。

2.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老师在学生唱歌的过程中随意打断学生,让学生的演唱被迫中断,这与打断别人说话是一个道理,是一种不尊重学生的表现。也难怪学生这时都不愿听老师讲解知识。

3.没有做到以音乐为本。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丰富学生情感为主。如果在学生学唱歌曲时,不时地停下来传授音乐知识,不仅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情绪低落下来,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唱出的歌就必然会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运用一切尽可能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其始终能积极地参与老师设计的一切活动――包括音乐知识的学习。

4.音乐知识的讲解没有做到连贯性和系统性。没有复习巩固、启发引导和层层剥笋的过程,学生见到的只是一片树叶,而非枝繁叶茂的大树,更别说一片森林了――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正是因为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难于理解消化,所以总是容易忘记。老师在讲解音乐知识时要有宏观的架构,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衔接,从而达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的。

蹇菊华 四川省苍溪县陵江小学

书 讯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音乐教育家曹理主编的《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系列丛书现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丛书依照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新版初中音乐教科书编写而成。教科书中的每个单元,编者都分别请两至三位名优教师设计出三至七篇教案,并附上点评文章。每篇教案及点评均以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为目标,因此该丛书的实用性强、参考价值高,欢迎各位教师选购。具体书目如下:

名 称 定 价 开 本 备 注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七年级上 28.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七年级下 28.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八年级上 29.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八年级下 29.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九年级上 暂无 A4 2014年7月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九年级下 暂无 A4 2014年7月出版

森林教案范文第8篇

一、“情境”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声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荫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静心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俏、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的。于是,人们不尽要思考:情境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什么是情境?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

二、“生活”是数学内容唯一的底色吗?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链接。但是,有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 一位老师上《找规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1)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谱(肉丸子、青菜、南瓜)让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

(2)展开:出示周三的菜谱(排骨、黄鱼、白菜、豆腐、芹菜),再让学生一荤一素自由搭配,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

(3)巩固:出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学生思索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

(4)应用:超市购物(在众多商品中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应该说,整节课弥漫着浓郁的“生活味”。

然而,尽管学生始终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研讨数学,但是研究排列方案时学生为了写下这些菜名、交流排列方案时老师为了板书学生的搭配结果费去了大量的时间。试想,这些时间花的值得吗?整堂课看到的是菜名,说出的是菜名,写下的还是菜名,学生由于这些美味所引起的生理性条件反射可想而知。尽管学生在选择搭配时显示出了灵性和活力,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洋溢民主平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数学的应有价值在这种趋向变异的生活化课堂中,显得苍白无力。难道,“生活真的是数学内容唯一的底色吗?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等于把“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既然说“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课标语言)那么,数学教学过程就可以实现如下的模型概括: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这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这里的生活化情境应该是有选择的?因为“数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课标语言),所以,“生活化”应该散发浓郁的数学味,避免步入虚幻空洞和纯粹稚拙的形式化误区。

三、“生成”是顺利执行教案的障碍吗?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机械的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从而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动组织教学进程,真正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可是在实践操作中,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信任自己的预设程序、害怕学生的现场生成。他们认为学生在课堂现场的即时生成,会成为阻挡预定方案顺利推进的障碍。 有位老师教学《认识人民币》时,问学生:“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各抒己见。

生1:“我是这样分的,纸做的分一类,硬币分一类。”

师:是这样啊,也可以。(老师眼中似乎有些失望)

生2 :“我是这样分的:一分的归一分的,二分的归两分的,一角的归一角的,一元的归一元的……”

师(迫不及待的):“你可能没有听明白老师的要求,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 的小手依然高举,似乎还有话要说)

生3 :“老师,我是把这种的放在一起(似乎是按版本),那种的放一起。”

师:“可以这样吗?”(老师愈发失望)

生4 :“老师,我是这样分的,把元的分一类,把角的分一类,把分的分一类。”

师(双眼放光):“啊!你说的太棒了,你的想法与老师一模一样,大家给他鼓鼓掌。”(兴奋、激动溢于言表)解读学生的个性化分法,笔者最深的感受是这里闪耀着智慧磨擦的火花、绽放着思维灵动的光芒、喷薄着探索研究的趣味。但是,这些精彩真实的现场生成,由于教师现代设计观念的缺失,被轻描淡写地化为乌有了。对这位教师而言,只有符合他原先预设的分类思路,才是有效的思路,才是教学进程顺利推进的枢纽契机。

森林教案范文第9篇

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其次才是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不同内容的教材、不同学生的实际,选择的教学策略也会有差异。于永正老师说过,这法那法,钻研教材是根本大法。可见,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蓝图,而钻深钻透教材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本文本,教学之本。尽管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化教材,但课本仍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钻研教材,是语文教师永恒的要求和话题,是有效教学的源头。必须从“源头”抓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解读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工夫

1 反复阅读,自读自悟。《金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的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情节曲折,含意深刻。教师反复阅读,自读自悟,在不同阅读角色间转换,“潜心会文”“披文以入情”,努力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这样对文本也就有了自己独到的认识。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轻松阅读,与文本倾情对话,感受和了解到了彼得·弗雷特获得真金的艰难曲折过程。

作为一名学生,带上其已知,探求他们的未知,孜孜以求。于是,“蜂拥而至”“若有所悟”及文中多处出现“金子”一词的不同含义成了阅读障碍。“为什么‘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成为最大的疑惑。

作为一名编者,“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从编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文本,明确编者是如何将课标落实到每一篇具体的课文中。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从一组课文、整册教材乃至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去思考,来正确把握教材。

中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词句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反复推敲、咀嚼和积累、运用。

词句学习,课标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里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进一步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表达效果”的要求。由此可见,课程某一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隐含在每册教材、每篇课文之中,必须从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的纵向延伸,以及一篇课文或者某个知识点的横向拓展上来揣摩编者的真正意图。对此,我把《金子》一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金子”为线索,以淘金者与彼得之间不同之处的多次反复比较为抓手,反复品读重点词句,在鼓励学生多元化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的深刻含义。这样的要求我认为是适切的,也为个性化教学创造了前提。

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阅读”与“阅读教学”本质的不同在于阅读仅知道“写什么”就可以了,而“阅读教学”,不仅要知道“写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作为中年级语文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经历一个来回,从语言形式到内容、感情,即搞清楚“写什么”的问题;再从内容、感情到语言形式,也就是课文的内容、感情是怎样通过活生生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而不是那样表达,即搞清楚“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这一个来回,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文本内容的统一。从教学的角度立足学情,依据课标、文本特点及课后练习提示,综合考虑,确定好本课的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课文重点词句,通过多处对比和想象,了解彼得·弗雷特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从彼得·弗雷特的事例中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必须抢抓机遇,靠勤劳和智慧,而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

2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参、教参,仅是参考,不能视为“圣经”,更不能代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俗,只唯实。只能在个人独立钻深钻透教材的基础上,再翻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搜寻优秀教案,提供比较和筛选。

集体备课时,要注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倾听中心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巧妙构思,认真记录思维碰撞时产生的火花,有选择地为我所用;可以对自己的教案作“小修小补”,增删教学环节,更换教学方法,添补教学内容;必要时“推倒重来,重砌炉灶”。同时,必须以学定教,必须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金子》一文在集体备课时,有些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第5到7自然段,总结“真金”内涵时归纳为:勤劳能致富,梦想要切合实际。对此,组内教师产生不同的看法,认为对“真金”内涵的归纳以偏概全。如果辛勤劳动能致富,那么彼得在淘金时,“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为什么结果是“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呢?梦想要切合实际,梦想在实现之前谁能证明这种梦想是否切合实际呢?

通过阅读、讨论,甚至争论,最终大家一致认为,不应受教参的制约,这里的“真金”=机遇+智慧+勤劳。文本内涵的正确把握,为有效教学赢得了主动。

二、处理教材要在浅出上动脑筋

1 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要主次分明。罗曼·罗兰曾说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多而杂,“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劳而少功。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曾说过,阅读教学要抓住文本的“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文本中的“领”就是课文中的精髓和精彩,就是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或关键问题。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在教学流程中凸显重点,突出难点,相机处理轻点,解决次要,才能改变阅读教学纷乱、繁杂现象,使阅读课变得清晰而简单。

《军神》(苏教版第五册第20课)一文,我们可以抓住文本的“牛鼻子”——“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在导入新课、精读课文及全文总结时不断强化这一关键句。

(1)导入新课。图文对照,找出关键句。提问:谁能在课文中找出画面上沃克医生竖起大拇指赞扬的句子?

(2)精读课文。在引导学生感悟“求治时态度镇定”“手术前要求特殊”“手术中一声不吭”“手术后勉强一笑”时,每读完一个片段,教师均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让学生不断地感受沃克医生对的敬佩和赞叹。

(3)总结全文。课文学完了,相信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钢铁般意志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次把沃克医生赞美的话读一读。(略)

抓住全文的关键句,因而整个教学显得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

2 对重难点的确定,要有解决策略。教学重难点,不仅是备课时要书写的一项内容,更重要的是在备课中要精心预设,教师是如何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做到突出重点有层次,有梯度;突破难点有方法,有步骤。

《美丽的丹顶鹤》(苏教版第三册第19课)一文,“高雅”一词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有的教师教学第3自然段时,出示“高雅”所在的句子:“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让学生读读词典上的解释,就走过场了。显然,二年级学生对这个词还是没有理解,难点根本没有突破。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学习第2自然段,(1)让学生找出描写丹顶鹤颜色的词,抓住“洁白”“黑”“鲜红鲜红”,体会其外形的色彩美;并通过指名朗读、齐读,边听边想象,边读边想象丹顶鹤美丽的外形。(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比较丹顶鹤与孔雀美丽的不同之处,懂得丹顶鹤的美是淡淡的、素雅的,并引导学生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写丹顶鹤这种美的词语“高雅”,初步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学习第3自然段,(1)抓住“腿长、嘴巴长、脖子也长”,并引导学生看图,想象体会其体形修长、美丽,如同芭蕾演员、模特,再次体会丹顶鹤的“高雅”。(2)播放一段丹顶鹤仰天鸣叫和展翅飞翔的录像,通过观察理解“引吭高歌”的意思,通过做动作理解“展翅飞翔”。引导学生反复读这一自然段中的第2句,边读边想象丹顶鹤飞翔的姿态,从它轻盈优美的飞行姿态中深入体会丹顶鹤的“高雅”。教师引导学生用朗读、比较、想象、看录像、做动作等方法,从颜色的素雅、体形的修长、飞翔时的轻盈等方面,层层深入地体会,这样,“高雅”一词的内在意蕴及丹顶鹤“高雅”的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

三、补充教材要在科学上做文章

1 立足教材是前提。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树立大语文观,充分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和明确要求。要增强资源意识,努力让一切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但是,教科书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必须以文本为本,脱离了文本,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

2 补充教材要适度。崔峦说过,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科书,这样的语文教学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各种媒体充斥于课堂,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就会导致教学的浮夸、浮躁,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就无法落实。

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引进相关资源,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要因文而异,因需而异,要适时适量适度,或为突破难点而拓展,或为充实留白而补充,或为语言训练服务,或为发展能力而添加,以达到在学好文本、基本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学得多一点、活一点、好一点。

如《云雀的心愿》(苏教版第七册第20课)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看到森林被砍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明白了森林的重要。设计教学过程时,梳理出教学重难点,落实语文训练点,确定能带动整个教学过程有思考价值和思考空间的主干问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并以这一问题为主线,通过小云雀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层层深入地理解森林的重要性。紧扣全文中心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和重点段的语言、结构,进行句段练习。练习侧重于对重点句段表达效果的体会和基本方法的领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学好课文的基础上,及时补充了一篇知识短文《树木的作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森林除了护土、蓄水、降温的作用,还有防尘、杀菌、降低噪音等功能,为课后练习“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森林的作用”服务。

学生在发现第10、13自然段结构(先总述后分述,再以反问为小结)相同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一段补充教材:让学生依照上述两自然段的写法,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

“森林就是森林,怎么有人说是‘森林氧吧’呢?”小云雀饶有兴趣地问妈妈。

“__________。夏天的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遮住了蓝蓝的天空。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在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树木不停地释放着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清新的空气中透着丝丝凉意。聆听鸟儿美妙的鸣叫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闻到阵阵鲜花的香味,人们的心情无比舒畅。_______________。”

课程资源的整合,文本和补充教材相得益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最后又回归教材。一方面拓展了阅读,加深对森林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迁移仿写,体现对文本语言的积累和表达方法的尝试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森林教案范文第10篇

正是由于网络具有以上种种优点,有条件的学校实现了信息化,很多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创造条件实现了信息化.从此,教师们可在网络信息的海洋里畅游: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网络通信,网上备课.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有的教师上班期间聊天、玩游戏,这使得读书、备课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备课时经常做一些复制、粘贴的工作,养成了懒惰的习惯,教学成绩出现了滑坡.

我们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应该如何进行备课呢?

任何外在知识只有经过消化后才有营养,只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一线教师绝不能复制、粘贴了事,要做机器的主人,自觉控制上网时间,腾出时间多学习、多备课、多思考,要吃透课程标准,把课本搞熟,要钻研教学参考资料,对于全册书、章节的知识结构要做到非常熟悉,做到既知森林又见树木.

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能够较好地发挥同科组教师的集体力量,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众人智慧大于个人智慧,在集体备课时要积极发言,既要提出自己的疑惑,也要积极参与别人的问题研究,通过集体备课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在钻研课标教材、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借助网上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备课,如别人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案、学案、课件设计等都可以经过筛选,加以消化吸收,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对象,上课如果眼中没有学生,那就是一味地蛮教.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他们的知识储备、基础是否扎实都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的.他们在作业中的问题、课堂上的疑惑、回答教师提问出现的问题都是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到的内容.

一、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设计教案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word、excel、flash、ppt等信息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与应用.

1.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含有不同媒体信息的几种教学内容组成有机的整体.

2.根据教学内容,把含有各种教学要求的不同教学资料重新组合.

3.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情况,把相关学科的准备知识和扩展视野所需要补充的内容组成有机整体.教师只要把储备的有用资源重新加以合理编排、适时应用,就会形成一个传统的文字教案所不能及的良好教案.

教师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很普遍.对此,本人有几点看法:

(1)课件制作前首先要目的明确,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

(2)要选取不能够动手操作验证或传统的讲解不够理想的问题来制作课件,不能为制作而制作.

(3)制作的课件要易于安装,操作界面要清晰明了,以利于应用.

(4)不要大量地使用视频材料,否则会大量占用课堂时间,学生自己理解、思考、感受的机会自然就减少了.总而言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多样化的教案形式

因为有了计算机,很多学校提出无纸化备课的要求,这是不科学的.比如,有的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不习惯用计算机打字,打字速度慢.

无纸化备课还有一个缺点,它便于懒惰的人复制、粘贴,把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导致弱化教师思维的现象.无纸化备课的前提是电的稳定,但是遇到停电的情况就无法正常使用课件,就打乱了原来的教学思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上课,教师的语言表达可能因为没有课件而不准确,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无法突破.

教案的形式不能要求过死,教师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根据学科特色、内容而定.

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就没有必要制作课件,教师可以手写教案,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虑学情,突破重点、难点上.可以看出,教师手写教案是完全有必要的,统一要求无纸化办公的学校也应该让教师准备一份简案,或者要求教师在课本上把重点、难点加以分析,补充内容,以备意外时使用.

三、教案要实现共享

上一篇:陶艺教案范文 下一篇:宪法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