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线上教学的感受范文

时间:2023-12-06 17:14:59

对于线上教学的感受

对于线上教学的感受篇1

关键词:机械制图 渗透美 创造美 延伸美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普遍基础比较薄弱,对制图课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厌学、弃学。因此,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通过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寓美于制图教学中,提高学生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读图兴趣。

一、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美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比如说,在制图作业的讲评课上,我利用实物投影把学生中的绘图作业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把最优秀的作品选出来,再把它与比较差的图比较,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优秀的作品在图面的布局、比例的选择、线型的控制、字体的书写、尺寸的标注、工艺结构的确定等方面都是做得比较好,而图面质量差的作业在这些方面都做得不够好。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图样的整体布局美、比例美、线型美、字体美、工艺美。这些都是美学中美的知识,学生发现和感受到了这些美,在以后的绘图中会有意无意地运用。让学生感受美,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板演作图时,要规范,注意用彩色粉笔渲染图线,创造出美的图线,让学生有美的感受。比如,在讲平面图形的绘制时,学生最易出错的是圆弧的连接,而圆弧连接的关键是找圆心和连接点。学生往往会漏找连接点,导致连接不光滑。我在这部分教学时,是这样做的,作图的辅助线一律用红色细线,所有的连接点都用黄色笔点出或圈出,已知线段、中间线段、连接圆弧分别用不同的彩色笔如白色、蓝色、红色等表示。细线粗线明显区分,直线刚劲有力,圆弧流畅圆润,箭头细长锐利。教师在示范过程中,用色彩让学生体会到美、感受到美,从而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欲望,兴趣就有了。

二、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

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重在绘图实践,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图时,要严格执行标准,在标准化的操作中,创造美的图线。首先,在作图前,要按照标准做好准备工作,力求工具美。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里的准备工作包括工具的准备,按规范修磨铅笔和圆规笔芯,正式画图前先试画一下,以纠正笔芯的粗细。把铅笔和圆规笔芯修得漂亮,是我们迈向美丽图形的第一步。学生在作图实践中,图形粗粗细细,圆弧弯弯曲曲,究其原因是第一步没做好。其次,在作图时,要保持心态平和,不急不躁,即心态美。人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才能做出美好的事情,画图也一样。画图时,要求线型分清,粗细均匀,粗线乌黑光亮,细线清晰纤细,虚线、点画线长短合适,间隔相等,圆弧圆滑。这些线型必须在平和的心态下才能创造出来。再者,在画图训练时,教师可以用学生的学具规范操作,带领学生创造美。可以在实物投影仪的展台上直接画,这样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效果就会更明显。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可能要求教师手把手的规范教学多一点。教师示范画图,学生跟画,教师一边画,一边强调注意点,让美的图线像花儿一样慢慢绽放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画图过程中的美感。最后,学生的作业一定要展示,优秀的作业就是一份美丽的作品,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激励优秀的创造者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作品,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优秀作品能产生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学生向着更好更美的目标努力。

三、在帮扶结对中延伸美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基础也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强的孩子在课堂上就能跟上教师的节奏,画出一幅又一幅美的图,而接受能力差的孩子跟不上,更不要说美的发现、美的享受了。我的做法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用“星星之火来燎原”。我找出班上十来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任组长,每个人带三四个徒弟,搞师徒结对。被选中的组长很有成就感,组员也很开心,在课后的专项作业中,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从削铅笔开始把关,从严要求每一根图线。每次我还评出优秀师徒组,展示进步作业,设置进步作业奖。我在教室后面专门开设优秀作业和进步作业园地,在作业展示的同时,也展示出学生对美的追求,展示出学生中互帮互助的人性美。学生在这样互帮互助、争先赶超的学习氛围中,一次又一次创造了美的奇迹,美好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对于线上教学的感受篇2

学前音乐教育具有一定复杂性,为充分调动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合理运用双线教学方法,以促进学前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本文简要探讨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双线教学;学前音乐教育;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学前教育逐渐普及,音乐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双线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学前音乐教育中,应当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学前培养目标加以深入分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善学前音乐教学效果。

1双线教学概述

1.1双线教学的内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所谓双线教学法,是当前教育领域内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两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加以有机融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2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双线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由明暗两条线组成,其中明线指兴趣线,教师往往涉及多个兴趣活动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包括学前音乐教学的课程规划、知识传授和课程安排等,将各项教学活动进行有序衔接,以促进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中暗线是指隐藏在鲜活明线之内的发展先,将儿童的情感、认知和能力等发展目标融入到明线中,以学前音乐教育为例,合理运用暗线有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为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双线教学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学前音乐教学在促进幼儿成长方面的作用

2.1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

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学前教育阶段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有助于塑造幼儿的道德品质,丰富幼儿的情感内涵,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传统美德的传递和歌颂,促使幼儿理解音乐中所隐含的思想情感,并不由自主在行为上进行效仿。以《我的好妈妈》为例,这首儿歌主要讲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幼儿学习后,感受到妈妈的辛苦,受到歌词的影响,也会自觉将歌词付诸于行动上,这对于幼儿的道德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学前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也是审美教育,科学且优良的学前音乐教育有助于帮助幼儿感知音乐中所包含的美与欢乐,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比如《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幼儿在学习这首歌曲时能够感知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从而获得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儿童音乐作品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包含社会、情感、自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科学的学前音乐教育,有助于拓宽幼儿的认知,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3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在开展学前音乐教育活动时,往往会选取易于幼儿接受和理解的音乐作品,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欢快的曲调,促进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并且在学前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在欢快的音乐氛围下,幼儿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随着音乐随意摆动,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学前音乐教育有助于锻炼幼儿的听觉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节奏、姿态以及技巧的掌握,促进幼儿的协调发展。

3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3.1科学安排学前音乐活动

学前音乐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所设置并组织开展的,二是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将以上两种学前音乐活动进行有效融合,有助于促进学前音乐活动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深化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促进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尚不健全,实际接受能力有限,若教师单纯开展理论教学并不利于幼儿感知音乐。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用双线教学时,应当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系统分析,进而选取适宜的儿童音乐曲目,科学安排学前音乐活动,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促进学前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前学前音乐教学活动中,游戏娱乐是比较常用的一种音乐活动模式,有助于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幼儿的自发性关注意识,在游戏活动中融入一定音乐知识,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活跃学前音乐教学氛围,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促进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用双线教学法时,教师应当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析和有效利用,引导幼儿聆听音乐并感知音乐,增强幼儿分辨音色、音调的能力,并指导幼儿进行模仿,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实现学前音乐教育的生活化,通过双线教学法中的明暗线交织,无形中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体验,促进学前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3.2合理设置音乐教育内容

对于学前音乐教育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欣赏、歌曲教授、韵律活动等方面。对于音乐欣赏而言,应尽量选择与动物、儿童身体相关的歌词,以此帮助幼儿理解,并在音乐欣赏的同时,幼儿可加入肢体动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作力,并有助于幼儿身心的统一发展。对于幼儿而言,动作是幼儿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幼儿跟随音乐节奏,结合音乐旋律与身体动作,尽情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例如,在《三只小熊》歌曲欣赏中,教师可指导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跟着歌曲做动作,并可快速学习歌曲,从而增强了音乐的趣味性。通过多次类似的音乐活动,幼儿便根据自己的音乐感觉与想象,对自身的肢体动作进行自发运用,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在音乐教育内容的安排方面,运用双线教学模式,统一渗透性的音乐活动与专门的音乐授课,并的授课歌曲进行合理选择,根据幼儿的学习、记忆特点,选择歌词简单、生活化的歌曲,以此使而较为容易地理解歌曲内容,方便儿童记忆,学习。同时,尽量选择趣味性强的歌曲,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幼儿主动、积极学习。例如,《亲亲一家人》的歌曲教授中,可用手指代表人物,以此对歌词内容进行准确记忆,幼儿便可很快学会歌曲,提高教学效率。开展韵律活动和音乐欣赏的授课,最好选用和教授动物或儿童身体部位之类的歌词,孩子们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在歌唱的同时展示自己的肢体动作,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赢得较好的效果。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儿童的身体律动和音乐是紧密相连的。动作是儿童表现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所以要注意将游戏的方式渗透到律动、舞蹈和音乐教学中来,促进学前儿童音乐学习的发展。比如在欣赏儿歌《找朋友》时,可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音乐,让他们扮演相关角色,在这个音乐活动游戏中不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促进了他们心理的发展。

3.3合理安排学前音乐教育课程

双线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有效结合明线、暗线,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课程安排中,首先,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融合生活、音乐,在生活中认知、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其次,注重幼儿之间的音乐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对幼儿的音乐态度、思想观念进行培养。然后,实现音乐活动与课堂活动的紧密结合,在课堂中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增强音乐的感受体验,使幼儿在活动中感知美好事物,体验情感。最后,注重幼儿主体地位的体现,激发幼儿的兴趣、情趣、创新欲望,培养其动作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幼儿主动地去感受音乐的魅力。此外,还应利用双线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促进幼儿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增加其音乐储备量,培养艺术的综合能力。将双线教学模式引入学前音乐教育中来,应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课程设置和设计中,要让幼儿在校期间的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如幼儿在校期间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中体现对音乐的态度和观念;设计、组织、带领参加各种音乐表演活动等都成为音乐教学的手段,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让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将音乐的生气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使儿童生活音乐化,让他们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并能让学生去模仿,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结语

学前音乐教育是幼儿成长初期的启蒙性教育,在提高幼儿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的身心发展比较特殊,而双线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审美观的形成,引导幼儿主动感知音乐、体验音乐,开发幼儿的音乐智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陈少生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殷铭鸿.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2(12).

[2]赵英.论学前音乐教育中双线教学的应用[J].才智,2012(21).

对于线上教学的感受篇3

【关键词】数学美;数学教学;美育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抽象性、严谨性的学科,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思想,却忽视了数学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美育.新课标提出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是让学生具备对数学美的感受能力、鉴赏分析能力,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促进数学的学习与创造,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在数学中如何寓美于教呢?

一、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美育的重要性,树立数学美的意识

作为教师,应树立数学美的意识,重视数学美的存在,培养自己对数学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充分认识数学美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数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教师,要不断地追求数学美,不断地追求教学艺术美,起到楷模作用.教师只有意识到数学美育的重要性,自觉追求数学美,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渗透美育教育,才能经常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认识数学美,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揭示数学美,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促进数学教学

1.激发学生发现课本中的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去发现、认识、体验数学美,从内心深处感受数学美的力量.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①通过对相似知识的归纳,发现数学的统一美.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棱柱、棱锥、棱台的体积公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棱柱、棱锥看成是特殊的棱台,再比较它们的公式,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统一美,又达到记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的效果.三角形中三条高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奇异美.②通过教学演示,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动态美.如在旋转体教学中,通过模型的演示,化静为动,展示数学世界的动态美;在平面解析几何的抛物线教学中,先演示物理学上抛物线实验,让学生感受“点动成线”的动态美和富有规律的美丽曲线;在求动点的曲线方程时,如“三角形中两个顶点已定,第三个顶点在某条曲线上运动,求重心的轨迹方程”,让学生感受重心的轨迹随第三个顶点运动而运动的动态过程.③让学生体会数学公式、几何图形、函数曲线的对称美.例如三角函数公式中cos(α±β),sin(α±β)等公式,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对称特点,加强了记忆. 像几何体中的正多面体、球体等,几何图形的圆、正多边形等,函数曲线中的圆锥曲线、二次函数图像等,都充分体现数学的对称美.

2.挖掘隐藏的数学美,让学生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激发学习兴趣.

(1)挖掘数学中的隐藏美,对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的帮助.在讲授四种圆锥曲线后,综合分析它们的共性,如它们都是平面与圆锥的截线,都具有r/d=e的性质,具有统一的方程,都是天体运动的轨迹,揭示它们的内在统一美,让学生感受到客观事物是和谐的,体会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的美.

(2)发掘数学美,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方程的对称美、简洁美.在向学生讲“斐波那契数列”时,举例生物上的“鲁得维格定律”,让学生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体会数学的奇异性和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性.在讲“黄金分割”时,除让学生体会其自身的美感外,还举例了人体中的黄金分割、建筑设计中的黄金分割、生物界的黄金分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无处不在,充满着其独特的奇异美.

(3)在解题教学中体现解题方法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解求函数y=(2-sinx)/(2-cosx)的值域时,把代数问题转化为解析几何问题来解决,把函数值看作是定点(2,2)与单位圆(圆心为原点,半径为1)上动点连线的斜率,即转化为研究直线与单位圆相切时的斜率值.这种数形结合的解法,体现了优美和谐的知识结构,解法巧妙、简捷、合理、优美,增强了学生的“美学意识”,增强学生的解题兴趣.

(4)在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方法美.如运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进行球的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球的动态形成过程,在幂函数、指数函数的图像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不同幂(底)的图像,较直观地归纳出其中的规律.在教学中艺术化.如板书,将证明过程写得条理清晰,字里行间如写诗一般,让学生有美的享受.教学语言生动有趣,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美,追求数学美

只是揭示数学美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看到美的力量,提高美的鉴赏能力,并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将所给的图形或几何体从美学角度去完善,使解题过程充满审美情趣,将学习过程变成追求美的过程,同时又形成了一种解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追求数学美,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发现独特美妙的解法,宁可放慢节奏,也要将这种解法讲解,特别美妙的解法还用学生的名字为方法命名,令学生大受鼓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数学教材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审美思想,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和谐、简单、对称统一、奇异等审美标准评价事物,使学生追求数学美感,追求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的理解,对形成学生简化结果,深化问题,推广结论,探究数学世界的奇妙有着巨大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数学美,挖掘数学美,运用数学美,创造数学美,追求数学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达到学习数学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明久.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学周刊,2011.

对于线上教学的感受篇4

为此,我们展开了专门的教研活动,选取大班《建构式教材》下册毕加索的作品《梦》,组织教师在深入挖掘作品价值的基础上,分析幼儿的行为,反思教师的问题,提升认识。

一、《梦》的初始

平时我们在设计欣赏活动时,首先会对原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特别是大师的美术作品,总会把作品介绍放在首位,把一些认知的元素放在活动目标中,重点放在关注幼儿能否理解作品,是否能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表现,往往忽略了幼儿在欣赏过程中情绪的宣泄和对美的体验与感受。

在欣赏环节中,发现幼儿对作品《梦》的观察理解是模糊且笼统的。教师对大师作品的理解不够,没有真正走进作品《梦》中,所以需要让幼儿去欣赏画面的哪一点,对作品的意境游离在外,导致执教过程中难以把握,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如何欣赏和感受画面中的美。

只有让幼儿充分感受作品美和意境美,才能为幼儿提供创作的空间。于是,除了对活动环节进行调整以外,我们还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欣赏模式,开始尝试多手段结合、多感官参与、多形式表达的开放式美术欣赏活动。

二、《梦》的推进与表现

1.运用音画结合,充分挖掘作品意境和内涵

音乐和美术本质上具有同源性,都是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相当于画面中的点线面,音乐中的音响相当于画面中的色彩,音乐中的快慢强弱相当于画面中的长短、大小、粗细等。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能达到图音并茂、有声有色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梦》是毕加索中期比较重要的作品之一,作为幼儿美术欣赏的教材,更多要从幼儿观察与欣赏的视角着眼,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感受作品中的美。活动中,幼儿感受梦和表现梦时都出现了音乐。欣赏作品时,教师引导幼儿:“我们来学学画上女孩睡觉的样子”,同时播放音乐,幼儿在三拍子的音乐声中,闭上眼睛感受作品中女孩的梦境,享受熟睡中的身体舒展、柔软和放松,幼儿在感受梦境时,他们脑海中出现了“苹果树下野餐、跳芭蕾舞、草地上奔跑”等美好的梦境。不同的旋律和节奏都会给孩子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运用将作品抽象的部分形象化,而音乐与欣赏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幼儿对作品《梦》的理解。

2.丰富审美经验,进一步感受线条与色彩

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经验。因此,颜色丰富,色彩明快,画面变化大的作品较容易吸引大部分幼儿。基于此,我们对作品《梦》进行了剖析,把欣赏的重点定位在:线条的变化、组合和衔接;色块的颜色、明暗;人物的神态、表情。

当呈现作品《梦》时,首先映入孩子眼帘的是女孩熟睡的睡姿和神态,从女孩的神态和表情中,让幼儿感受到睡梦中女孩的舒适和惬意,让人也有了欲睡的感觉,体验到女孩的梦境是美的,从而引发幼儿观察作品中女孩脸上的黑色线条、金黄色长发、红色沙发、纤细柔软的手指等一些柔软圆滑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块,圆滑的线条让幼儿体验到睡梦中女孩的柔美,大色块的暖色系(黄色和红色)在画面冷色背景衬托下,显得明亮,给幼儿温暖、柔和的感觉。

3.加入肢体表演,转变抽象作品为具象内容

欣赏式活动形式的开展,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有另外多种形式,如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通过肢体表演充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让幼儿将抽象的作品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理解内容。

由于幼儿有自身发展的特点,他们更喜欢用身体动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通过一些随性的肢体表演,从自身的感受来加深所理解作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美。《梦》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受女孩抽象的梦境,教师引导大家“我们也来学学画上女孩睡觉的样子”,同时播放舒缓音乐,幼儿随教师的引导,缓缓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十指交叉轻柔地放在胸前,用身体来表示圆滑的曲线,感受曲线的自由、流畅,在舒适安静的睡梦中感受女孩美好的梦境。在幼儿表现“梦”时,他们用手部动作再次表现出不同的曲线。在线条的变化中,表现出女孩不同的梦境。“梦”是幼儿喜欢的话题,但“梦”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通过模仿表演、动作表现等形式,将梦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美术欣赏活动中,加入适当的肢体表演,让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可以将作品抽象的部分转化为具体形象,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

对于线上教学的感受篇5

线是最基本的造型语言,线条的变化也千变万化。不同的线条组合能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以不同的冲击。通过本课的教学,希望能使学生在认识线条,了解线条的同时,学习欣赏评述线条的方法,进而更深入的去理解线条造型组合的方式。最高层次的期望,学生能突破传统线条的“写生变化”,向着形态的知觉和心理进发。使学生能把生活中具象的美和抽象的联想进行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着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对基本的线条也有着极为粗浅的认识,但由于该阶段的孩子在心理学上处于美学的“转型障碍”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对线条的理解更注意具象真实的事物,而对如何抽象的理解线条及情感化的去感受线条的能力非常薄弱,需要教师用最简单有趣的方式进行引导。然而线条的感受是各有不同,线条的造型又千变万化,取任意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都能占用一节课的时间。因此让学生掌握一种自己喜欢的线条,深入理解其中的情感,并在这种情感上添加一些简单的造型组织法则,这些是本节课期望能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

1、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

2、了解线条的各种形状、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方式,能用线条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3、通过观察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创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组成的纹理。

教学难点:将不同的线条进行简单的造型组合,在画面的创作中形成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教学工具:

1、PPT教学课件。

2、魔术游戏使用工具:丙烯颜料、水、托盘、牙签、洗洁精。

3、学生作业使用工具:裱衬透明胶片的对开宣纸,按学生人数4人一张。马克笔每人一只(不限颜色)。

4、课堂示范用纸及展示灯座等。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

1、引入课堂,4人一组,分组围坐。(图1)

【设计意图】?本节课采用4人小组合作形式,所有的讨论和作业都是4人合作完成。如有不到4人的由老师帮助合作完成。在这个形式中,使合作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

2、互动交流,游戏导课。

魔术设计过程:

1、把颜料倒入水中。

2、晃一晃盘子,使颜料浮起来。

3、用牙签沾肥皂水,轻轻碰触水面,水面形成圆形波纹。

4、继续用不同的手势,在水面上划出各种线条。

5、请小助手把准备好的纸放入水中,颜料自然贴合纸面,形成画面效果。

6、把作品用投影仪展示。

师:老师没用笔就已经变出了一幅漂亮的艺术作品。在这幅作品上你看到什么了?

生(预设):云彩、花……

师总结:在我的作品中,千变万化的线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图2、图3)

【设计意图】?线条是非常抽象的概念,用魔术游戏的形式引入课堂,可以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抽象变化的线条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观察感受:

1、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线条,请两到三位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线条,如桌椅的直线,头发的曲线。找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因此老师不用过多的评说,一笔带过,重在进一步体现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概念。

2、出示线条图片,观察有趣的线,进一步理解线的含义。

(图4)师总结:轻轻柔柔的烟,弯弯曲曲的飘向天空,很美!

(图5)师总结:一条生机盎然的螺旋线,展示了生命探索成长的方向。

(图6)师总结:这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狼丘,沧海桑田,时光变换,大自然在地球上用它自己的方式记录下了时间的轨迹。

【设计意图】?生活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线条,往往会迷惑了我们的眼睛,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生活中最具美感、最具艺术、最具震撼心灵的图片挑选出来,供学生欣赏学习。选择图片是个辛苦且困难的工作,但是有勇气去自我,删除辛苦找来的图片却是更为挑战的任务。在这个环节中,配合课题和内容,总共只展示了三幅图片,这三幅图片层层递进,希望给学生展示出线条更为内在的含义。但是在这三幅图的后面,是对几百幅图片不断进行的挑选和删减。让学生欣赏最美的图片,才能让学生对美产生最深刻的理解!

(三)我的线条:

小练习:画一画——你最喜欢的线。

1、老师示范,边讲解边范画。

2、学生练习,4人合作在宣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线。

3、学生展示:选4人在教师示范画上添加上自己最喜欢的线条。并给画命名:《我最喜欢的线》。

【设计意图】?延续观察感受,进一步拓展练习,激发学生对线条的情感认知,并粗略了解合作的意义,为接着了解线的组合做铺垫。

(四)线的韵律:

1、连接过程(三),出示拥堵的交通图片。(图7)

师总结:我们现在的作品就像这个路口的状态一样,所有的线条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很有个性,但欠缺魅力。怎样让这幅作品更具魅力呢?

【设计意图】线无处不在,可是怎样的线条组合才能产生美得画面呢?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联系前一步设计的小练习和混乱的交通图片,直观的引发学生对线条组合及合作方式的深入思考。

2、选取自然界中的线的韵律组合,搭配构成图片进行欣赏评析。(图8-11)

【设计意图】?从疏密、旋转、扩散、粗细这四种线条组合方式入手,效法自然,提炼出线条组合的韵律美感。构成图片搭配展示,更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线条组合的理解。

(五)文化传承:

大师作品赏析,理解线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作用。

【设计意图】?作品赏析顺序依次为“中国——马远(图12),日本——葛饰北斋(图13),瑞士——保罗·克利(图14)。”中国画最重视线条的变化,且影响深远。三幅作品选用同一题材“水”,作者由中国延伸到日本,由东方转移到西方,意图让学生不仅理解艺术的方式而且了解文化的传承!

(六)作业展示:

1、用新学的组合方式将“我最喜爱的线”合作完成。

2、展示合作作业,学生评述。(图15、图16)

3、小魔术:作业变灯罩(图17)。展示作业,师生赏评。

4、总结本课,引出课题:《线的魅力》。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在理解线条的组合规律的前提下,再次对画面进行修改创作。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学会美术作品的修改方式。同样衔接开头,老师在课程结束之际再变一次魔术,将学生作业变成具有实用功能的灯罩,使美术联系实际,学为所用,不仅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爱!

教学反思:

(一)立足于教材,面向于学生:

线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教学是一种具象的活动,在面对这种抽象概念的课程中,老师永远要立足在美术教育的视角上,以具象的可感教法为支点,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一个逐步渐进的理解过程,给学生以扩展的学习空间。以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仔细剖析教材;以学生为重点,认真寻找切入口,这样才能真正的备好课,上好课。

(二)认真磨课,挑战自我:

对于一节美术课来说,需要一遍又一遍的不断修改和磨课。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挑战的是一个老师自我的毅力和信念。就好像本节课中的图片选择,线条的图片选择余地之大之广,完全不可概述,但是要让学生看到最极致的美,最贴切的图,最能概括课堂的线条,就需要老师不断的在图海中进行挑选,进行修改。这个过程考验着老师的毅力和耐心,但要上出一节好课就必须得经历这个“磨人”的过程。

(三)传承文化,敢于创新:

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创新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我们美术老师来说,创新是更为重要的一个过程。未来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面临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多元文化等诸多挑战,如果不能再课程中进行教学教法的创新,那么美术教学必将走向僵化。但是一味的追求创新而忘记文化的土壤,那么美术教学又将失去内涵。因此美术老师一定要将文化传承的理念和创新的教育手段融合在自己的课程中,才能提高自我,提高学生,提高美术教学的境界。这也是本人日后需要努力挑战的方向。

(大成实验学校?浙江杭州)

王卫华点评:

本课的主要特色是突显讲解环节的图片经典性和对学生作业设计具有作品性、呈现形式的美感性。

1、此教学设计突显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对新课讲解图片选择的经典性。面对美术课堂教学,现在许多年轻教师会在课前,寻找大量和课堂有关的各种图片,以PPT的课件形式,来进行相对直观的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往往存在,教师面对大量的图片信息,在筛选图片的过程中,不舍得舍弃一些,与课堂重难点无关的图片,而难把握:往往在数量上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在质量上,也因缺少反复比较而选择不够经典。这也往往会造成,在讲解的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还是讲不到重点、解决难点的现象。因此,美术课堂,应学会选择、筛选经典图片,宜少不易多;其次,在教学时,图片展示需单纯强烈,一般建议以单张出示,能说明解决一个问题为宜;如需对比讲解,也以两张为宜,多了对学生的思维干扰增加,往往易跑题。本教师在讲解线条的魅力时,抓住重难点,只选择了几张图片,但却包含了不同的纬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一张一张配合尽量经典的语言。课堂教学呈现出如战士打靶,一枪一个准,经典清晰。

对于线上教学的感受篇6

抽象画教学玩乐体验学习兴趣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抽象画课程。一年级学生虽然在幼儿园阶段也接触了不少美术课,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幼美术教学基本是“各自为政”,几乎没有衔接点。因此,针对一年级学生上有主题的抽象画课程富有挑战性,几经思考探究,找到了有效教学途径。教学中,紧紧抓住一年级学生好奇强、爱玩的天性,在玩乐上做文章,使学生从平时的具象美术表现自然“转型”到抽象艺术造型,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对抽象画有所理解、有感而发,而非信手涂鸦。

一、在磨课中反思,找准有效切入点

教学设计时,考虑因素很多。从激趣导入到引导感受,再联系已有知识,课件也一改再改。自认为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很完整了,眼前似乎也展现着一幅幅灵动生趣的创意作品。然而,课堂上,我发现犯下“异想天开”的错误,没有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中直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放大镜下的粗纤维图片,让孩子们欣赏找感觉;接着出示两组变化的点和线,让学生交流自己将选择哪组表达。看似热闹的师生互动中,由于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学生越扯越远,没有达到启发、打开思维的预定效果。教学环节费劲费时,课堂没有实效。

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要紧密联系生活,多给学生感知、感受的机会。摸一摸找感觉,感受体验触觉本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触觉应该是建立在学生亲身感受之上,而非设计反其道而行的方法――从“视觉”入手表达“触觉”。

接着,把教学环节设计调整为让学生带来铁丝球,一摸二想三尝试,最后再归纳自主探究的学习经验。整堂课教学设计以“玩”为主线,紧紧抓住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为他们创设感知、体验、领悟的教学情境,在玩中学在乐中画,在实践中提高,找准教学方向、找准有效切入点,事半功倍。

二、在游戏中感受,获取抽象画语言

在教学中创造性开发课堂,首先抓住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游戏入手;目标侧重于在游戏中感知、感受触觉,在欣赏中获取点、线的绘画表现语言。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深受学生的喜爱,把学生牢牢吸引到课堂,打造了有效教学的第一个台阶。

课堂上,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粗糙的麻线编织和光滑的鹅卵石,分别装在两个精美小袋子。让两个孩子上台来做“摸一摸”游戏,获得触觉之后在黑板上试着画一画。台上的两个学生在游戏中其乐融融,台下的学生充满好奇,神情专注地观察着、思考着。接着让全班学生赏析两位小伙伴的画,猜猜摸到什么材质的物品,光滑的还是粗糙的?学生从直线判断出表达的是光滑的,从直线交叉发现了表现粗糙,初步获取抽象画的语言,达到玩中学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发现用同样的线可以表现不同的物品触觉之后,引导欣赏艺术大师作品,从国画大师吴冠中的抽象画《春如画》作品中,自主探究发现点、线在抽象艺术中的运用。学生在交流中,复习到已有的知识点:彩线连彩点、疏密、长短、粗细、前后等。学生获取了抽象画语言,因势利导启发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赏析课文范图,谈谈喜欢的画面,说说点、线、面色彩的运用。整个教学环节,学习氛围犹如玩故事接龙游戏,层层递进乐淘淘;在师生互动中归纳板画点、线、面色彩的而丰富变化美,教学相长。

三、在玩乐中体验,生成抽象画艺术

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抽象画语言积淀之后,设计第二个“玩乐”场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得玩”,摸一摸带来的铁丝球,再试一试画一画摸到的感觉。这时,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令人忍俊不禁:有的似乎胸有成竹专注画起来了,有的若有所思还在摸着似乎还在找感觉,有的用胳膊碰碰边上伙伴,应该是想得到同伴的帮助……最后,学生作业出现了众多不同的表达刺刺的感觉,有的直接用折线,有的用平滑的曲线圈圈再加折线,有的用短直线排列表现等不同方法,富有新意。

第三个游戏“猜意图”把课推向有效生成,目标侧重于点、线的组合与运用。通过展示作业让学生猜一猜小作者运用的点和线意图,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猜测意图游戏中,学生把点和线在画触觉中的运用,赏析得头头是道,每位交流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之际,引导他们认识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表达的也不一样;同一个人摸同样物品不同时间不同心情,感觉也不一样……

最后,教师在玩“橡皮筋”中,在乐趣无穷中引导生成抽象画作品。课堂上,我拿出一条长橡皮筋通过折卷成团,故弄弦虚在台上摸着、想着,把学生逗乐了。板画示范中,我采取的策略还是师生共同探究,边“折腾”橡皮筋边问学生用什么线和点表示,在学生各抒己见中,选取其中一部分发言,再引深补充示范。示范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是,我特地若有所思再摸一摸,变魔术一样掏出橡皮筋断了的截面,引领学生发现并在思考触觉又发生的变化,由此再展开奇思妙想,丰富画面的触觉感受与构图表现。教师起起伏伏卖关子教学,富有创造力的示范表现,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老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作业异彩纷呈,全班没有两张相同点、线组合的作业,也没有一个孩子用具象的方法表现摸物品的触觉,一幅幅颇具“大师风采”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教与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后的几点思考

整堂课以引领学生游戏、探究、发现为教学主线,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美术紧密联系生活的课标精神,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行有效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深度,师生更和谐发展。通过本课教学,使我感悟最深的一是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热情与智慧,让每个学生把优势和潜力淋漓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二是教学上紧跟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把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管从我们生活的哪个角度切入,不管表现的内容是新奇还是平淡,一定要努力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发现、认识和理解,才能实现“巧妇有米之炊”。三是平时教学中针对有疑难的教学内容,要注重立足“小、近、实”的目标,进行小课题研究,日积月累教学必定有更喜人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龙念南.要想表现美,就得关注生活[J].小美术家大艺术人,2015.

对于线上教学的感受篇7

在初中美术课教学中,经常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来传授美术技能。而传统教学中“教师上面做,学生下面看”的方法受到许多的限制(如距离远近、画面大小、不便于重复等等),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而适当地选择电教手段,就能让学生看得形象直观,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如教学《头饰》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教师设计了一张折叠幻灯片,将动物头部分成对称的可折叠的两部分,在投影仪上折叠演示。学生既了解了动物的特征,又初步直观地理解了“对称”的概念。运用电教媒体来演示,还可以使示范衔接更自然,教学环节更紧凑,突出侧重点,又能节省教学时间,从而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如《玩具娃娃》一课教学中,在重点引导、教会学生进行观察后,出示写生步骤的覆盖幻灯片,分步演示:轮廓、细节、着色完成各层次,使学生快速了解了写生的先后步骤,避免了教师的长时间的黑板示范,学生学得轻松,过程清晰,效果较好。

二、活跃思维,启发想象

恰当使用电教媒体,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教学中,教师利用了“纸版投影拼摆”教具,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利用各种基本形的纸版,让学生在投影仪上拼出各种各样的热带鱼的外形,学生通过尝试创造了许多新的形象;又如制作“人的基本形纸版教具”,让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出各种动态,来创作《拔萝卜》(想象画)。这些都利用了电教媒体的优势,通过学生的尝试发展了求异思维。保罗•克利说过一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这种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就是我们最初接触绘画就在运用的一种语言,也是表达力最强,最富深度的一种语言,是人类最原始描绘对象的一种手段。马蒂斯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则是诉诸于感觉的。”所以,线的运用由我们的内心支配,它成为我们心灵与物象美沟通的桥梁。人类在岩壁或器物上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物象,然后填以色彩。西方绘画中的线逐渐被明暗和色彩所取代,而失去了它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线一直是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段,并发展成为了具有哲学理念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线美感的认识,线是美术作品中最基本的视觉艺术形态。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在视觉上形成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线是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态的一种基本原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抽象的还是具象的,“线”都是表达思想感情特有的艺术语言。因此,让学生了解“线”在绘画形式上的美,以及在绘画过程有的艺术表现方式,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欣赏艺术,培养能力

中学生的线描作品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装饰为主的线描装饰画,另一种是以写生为主的线描写生画。装饰线描画侧重表现学生的主观想象和感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突破常规进行联想和夸张,对图案进行自由重组,使之呈现出黑白的韵律之美,点、线、面的疏密变化之美,充分体现出中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线描写生则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描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是提高中学生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宋代著名的《朝元仙仗图》(或称《八十七神仙卷》)。中国古代人物画创造的“十八描”,就是为了表现中国古代人物衣物褶纹而创造的用线方法。李公麟把唐宋以前的线描粉本式的严谨、规整进行升华、演变,并接受了晋唐顾恺之、吴道子细笔游丝描的传统基础上,又能把方折挺劲的铁线描有机地融合进去,形成自己的新风格,使线描的表现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重要作品《维摩像》中,可以看到他在人物画用笔、用线上娴熟、洗练上的功力,后来也深深影响了一大批有作为的名家,如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画家丁云鹏、陈洪绶、清代任渭长、任伯年等。国画中的线描既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画种,又是锻炼造型基本功的手段。线和空白可以谱写出一支支和谐流动的线的协奏曲。中国历代画家对“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湛的表现,他们用千姿百态的“线”,抒发着自己的感情,描绘大自然。而“线”作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要怎样与时展相适应?怎样引导学生学会用纯粹的线条形式,用线条作为重要的倾诉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某种心态和感受,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他们对线的运用,了解“线”这种绘画语言的独特魅力。这一直是我在教学中追求与寻找的方向。我喜欢并欣赏席勒作品中的线,我一直在被他作品的线条指引着。作为一个中学美术教师,我知道自己要努力去引导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努力感知和吸收优秀美术作品中好的元素的同时,更关注中国“线描”中的“养分”,希望我们都能在“线”的表现中体会,在“线”的表现中寻找到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共享美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对于线上教学的感受篇8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教师的观念决定教师的意识和课堂行为,目前江苏高考模式,数学权重太大,所以教师都放不开手脚,大量的习题、训练、讲授,功利性教学把学生和自己都累垮了.

笔者时常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活,数学老师挺悠闲,课堂上常与我们互动,课后的课业负担也不是很重,感觉很轻松地消化了数学知识,课外辅导资料几乎没有.现在的数学课却变成了高考的演练场,考什么讲什么、练什么,学生也不敢开小差,课堂很紧凑,更严重的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问题没有讲透,提出高难度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练,学生难以应付,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这一做法无疑扭曲了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感觉数学教学是学生通向高考的手段.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这种功利性教学观念,数学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是为了让学生亲近数学,是为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符号的美丽,是为了让学生自然生成一种研究数学、勇攀高峰的毅力与精神.为此,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拾级而上,要重视基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度.

二、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

数学教学的价值有两个:数学的实用性;思维训练功能.数学教学必须同时兼顾教育价值的两个方面,目前的教学过于偏重于后者,导致在数学课程与生活脱离,课堂充满了密不透风的演绎与推理,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的只有“冷冰冰”的一面,感受到的只有数学对考分的贡献,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自然就有偏差,误以为学数学就是学解数学题.当然,过于强调应用而忽视思维也是不行的,这是另一个极端.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同等重要,而且思维训练是推进数学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就要理清楚高中数学教育的出发点.高中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在于培养高中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这是与其价值取向高度相关的.(1)给学生提供最基本的思维训练平台,通过高中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以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思考问题.(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将数学与现实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社会价值,从中学会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案例分析: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1.导入新课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早期,我志愿军某炮兵团侦察出美军阵地后当机立断炮击美军阵地.可是在此不久,美军也较为准确地将炮弹打到了我军的阵地,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美军会如此准确呢?提出这一历史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什么原因呢?大家都想一探究竟,这个时候教师初步进行解释,

而解释的最佳方式就是配上图形来理解:如图,美军在其阵地旁建筑了三个固定观测点A、B、C,假设我方阵地的位置在D点(任意位置),美军从我方的打炮声到达这几个点的时间差,再借助于声速就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我方阵地的位置,这是数学在军事上的应用.

这样的解释,学生能够理解,但是玄机究竟在哪里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如此导入,学生的精气神都调动起来了.

2.开放探究,合作学习

(1)提供双曲线形状的建筑物、实物、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双曲线的形状,对知识学习有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感性地认识双曲线,感受其美丽.

(2)从学生原有的认知出发,类比“椭圆”来理性地剖析双曲线,将前面学习的数学思想方法迁移到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的学习中来.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没有附加习题训练,而是将大量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从“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和推导经验出发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虽然有些学生的思维过程比较慢,但是自己经历了数学思维过程,总是能够归纳出一些结论.

(3)开放探究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师可以给出若干条件如下:①双曲线的焦距为10;②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5,0),F2(5,0);③双曲线上的点P距离两个焦点的距离差的绝对值为6;④双曲线经过点(3,0).要求学生就提供的几个条件进行选择,并求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同时思考“确定双曲线方程需几个条件?”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下一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