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5 17:18:50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篇1

一、项目兴渔。抓项目建设,先后向省*局、*改革和发展、*农发办申报《*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站项目》、《*市*县鲑鳟鱼养殖及苗种繁育基地项目》、《*新型健康养殖板块项目》、《水产品交易市场、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以项目资金抓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三改一建”的要求,对精养鱼池、塘堰进行清淤和护坡,做到水、电、路三通,林、渠、闸、机械配套。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小康*,生态*,和谐((,打造新天府,建设新*,我们跳出渔业抓招商,成功引进了两个项目,一个是引进吉林*特种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开发“野山猪”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万元。二个是引进香港老板*来我*利用*水库冷水资源养殖虹鳟鱼和种植反季节蔬菜“西洋菜”,计划投资*万元。与此同时,我们还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小龙虾专业合作社、*养鱼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发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企业与养殖户双赢,引导订单生产,促进全*水产业发展。

二、科技兴渔。主要抓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建设。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抓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池、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推广机制,通过“专家培训,技术员入户,示范户带动周边户,养殖户帮养殖户”等形式,继续借助水产公益平台,开展“水产科技拜大年”、“渔业科技三下乡”等活动,深入推进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建设。采取乡镇公益性水产技术服务员办样板示范,由他们先行试验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再进行*普及推广。如水产技术服务员*,结合我*低山丘陵地区的特点,在家乡试验稻田养鱼和鱼——藕共生的养殖模式,试验成功,明年有望在全*得到推广,对积极发展山区特色水产探索出一条新路。正是由于技术员们的辛勤努力,全*新培植渔业科技示范户*户,总户数达到*户,示范面积扩大*亩,达到1*亩,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以上,加大有效培训力度,按生产季节开展培训,上半年共举办培训班*期,培训渔民*人,发放各种水产技术资料*份。形成以专家为源头,技术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公益为载体,连接周边渔户的技术服务网络。

三、质量兴渔。一是抓健康养殖。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重点推广小龙虾野生寄养标准化养殖技术、18221池塘高效养殖模式、测水养鱼技术、池塘河蟹生态标准化养殖技术、池塘鱼鳖混养技术、小体积网箱养鳝技术、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80:20池塘标准化养殖技术、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养鱼技术、黑尾鱼白养殖技术等十大技术与模式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1-20*、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sc/t00*-20*、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黄颡鱼养殖技术规范、池塘无公害网箱养鳝技术操作规程、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ny/t5*5-20*、池塘80:20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克氏原螯虾与中稻轮作养殖技术规范、无公害食品鳜养殖技术规范ny/t5167-20*、无公害食品中华鳖养殖技术规范ny/t5*7-20*等十大相关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在*、*、*、*、*、*、*等7个水产重点乡镇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小区*个。二是抓水产品生产安全。实施水产品苗种生产许可,推行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重视水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工作,加强渔业质量安全检测管理,多方筹措资金*万余元,建立鱼病检测室,购置了显微镜、光普分析仪、电子天平、解剖器具等一套常用鱼病检测设备,打破了我*鱼病检测仅凭肉眼、凭经验的传统。规范建立生产、用药、销售记录,监管率达到100%,使群众吃上放心鱼。结合燃油补贴发放,对低劣渔业船舶进行了专项整治、渔船核检、报废和“三无”渔船清理工作,并与业主签订安全责任状,确保渔业水上安全。三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与科技局、移动公司开办了“农信通”服务平台,根据水产生产特点,定期苗种供求、市场行情、养殖技术要点等渔业信息,开展渔业信息共享服务,得到渔民的普遍称赞。

四、调整兴渔。打破传统渔业单一养殖、捕捞的思维模式,根据城乡居民精神文化消费的要求,一是抓名特优品种的引进。依托我*有利的资源条件,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引进开发“六鱼(虹鳟鱼*尾、胭脂鱼*尾、池沼公鱼*亿粒受精卵、娃娃鱼*条、匙吻鲟鱼*尾、黑尾鱼白*万尾)”、“一虾(小龙虾野生寄养*亩)”、“一蟹(河蟹*亩)”生产基地,促进我*水产业的发展。二是抓转变养殖观念,重点抓垂钓、农家乐、生态鱼庄、观赏鱼交易、特色餐饮等休闲渔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新发展各类休闲渔业基地*个,在*宾馆旁初步建起一个以虹鳟鱼为龙头的现代生态鱼庄,在城关附近建立二家特色餐饮(油焖小龙虾、虹鳟鱼生鱼片)店,半年来休闲渔业新增产值*万元。

五、依法兴渔。一是抓船舶核检。做好渔业船舶登记年审工作,依法取缔“三无”船舶,确保渔业船舶生产安全,二是做好燃油补贴对象核实和发放工作,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对全县3*机动渔船第一批燃油补贴*万元已发放到位。三是抓养殖许可。进一步规范养殖许可证制度,争取到年底全*养殖许可证发放达到*%。四是抓春季禁渔。对*、*两座大库实行与长江同步禁渔,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禁渔期间实现增殖放流达到*万尾,使两库由过去无鱼变有鱼。五是抓渔业生产秩序维护。与公安、环保、工商等部门配合,加大对偷、炸、电鱼的打击力度,为全*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存在的问题:

1、水产品的特色优势发展较慢,名特优水产品种所占的比重偏小。

2、水产品市场建设和流动体系跟不上。

3、水产品加工、出口创汇仍然处于空白。

4、水产技术服务体系还有待加强,一名乡镇水产公益人员分管两个乡镇任务偏重。

5、国家、省对发展“三农”的优惠政策、资金扶持涉及水产方面偏小,渔业投入还严重不足。

下半年的主要工作:

1、借助“小三场”改革的东风,启动“小三场”的改制,安置好下岗职工,保持水产一方稳定。

2、强化渔政管理,以保护水产资源和养殖者权益为重点,着重查处电打鱼、炸鱼、毒鱼等渔业违法案件,及时调处渔业纠纷。

3、抓好“野山猪”和“西洋菜”二大项目建设。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篇2

关键词:淡水养鱼 效益 提高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捕捞渔业资源锐减,国内外市场对淡水养殖的需求越来越大,淡水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渔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淡水鱼养殖出口获利丰厚。随着我国淡水鱼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淡水鱼养殖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为了使淡水鱼保持优势,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改进:

1.养殖科学技术

第一,推广现代化的养殖模式。要在现有淡水鱼养殖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实行股份制或合作制,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和整体经济效益。推动技术推广和普及,发展更优化的淡水鱼养殖经济。比如网箱养殖的推广。由于网箱养鱼具有投资少、易捕捞、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在水田较大、水位较深的池塘, 均可推广网箱养鱼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为适应渔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必须要重视科技研究,拓展科研领域,加强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比如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鱼苗培育和优化的应用。同时,要积极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快产学研协作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第三,加快科技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地方各级的科技推广网络,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和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步伐。

2.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淡水鱼的养殖结构还是比较单一,主要产品还是局限在鲤,不能满足人民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养殖效益越来越差。而名特优新水产品具有营养价值高、产量高、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既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又能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收益。因此要调整产品结构,推广名特品种。

一是实施特种水产工程。制定和完善淡水鱼养殖规划,推动名特品种养殖业较快发展。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改善产品结构,增加鱼类的花色和品种,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会促进整体渔业结构的调整。

二是因地制宜调整进行合理的布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实现养殖资源优化配置。在养殖中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推广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生产安全优质的产品。

3.成本收益管理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在共同致富的目标下,扩大渔业生产经营规模, 以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要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对养殖的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不间断的控制和管理,以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做好科学放养,科学投喂的工作,投喂要注重饲料的质量,节约开支。

其次,发展淡水养殖保险。淡水养殖保险是由保险机构为水产养殖者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这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徐富华.如何提高淡水养殖效益.渔业致富指南,2004(24).

[2]赵同庆.淡水养鱼的几个关键环节.农业科技通讯,2002(11).

[3]侯银玲.提高淡水养鱼经济效益浅见.科学养鱼,2001(12).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篇3

辽西沿海地区水产养殖资源丰富,尤其是海水养殖业发展前景广阔,盘锦、锦州、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具有广阔的海域滩涂,可进行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的养殖。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一般都是文化低的人,特别是从事水产养殖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辽西沿海水产养殖业发展对水产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水产市场经济需求和符合辽西沿海地区特色的,能从事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具有较强生产实践技能的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熟练掌握大菱鲆(多宝鱼)的养殖技术;熟练掌握中国对虾(黄海1号及黄海2号新品种)的池塘养殖技术;熟练掌握日本对虾的池塘养殖技术;熟练掌握河蟹的稻田养殖技术以及土池生态育苗技术;熟练掌握海参的人工育苗技术和池塘养殖技术;熟练掌握水产动物常见病害的诊断及防治技术;防治技术;基本掌握渔业水质常规指标的分析检测技术;基本掌握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成分分析及制作技术;具有一定的从事水产养殖企业的生产管理技能。通过三年的水产养殖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应达到以下标准:第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适应水产养殖生产一线艰苦的条件,同时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二,可以独立完成对渔业水质采样、监测、分析的工作;可以独立进行与养殖有关的水生生物常见物种的鉴定;可以独立进行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的养殖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第三,能够根据养殖需要,设计相应的水质,监测检验;对养殖所需苗种,土地,规模及投资规划,进行水质调控按规划使之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对鱼、虾、蟹、贝能够进行整体投入,操作及对策规划,初步具有参与管理和生产第一线的指导能力。

2水产养殖专业课程的设置

水产养殖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三大类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接近1:1。这三大类分别是: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包括邓小平理论,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德育教育,体育,英语,计算机及应文写作,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普通动物学,鱼类学,水生生物学,水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鱼类养殖技术,虾蟹养殖技术,贝类养殖技术,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工艺,观赏鱼养殖技术,水环境化学,海淡水名特优养殖技术,渔业经济管理等课程。

3教学内容及方式改革

3.1选择合适的专业教材

统编教材有不少优势,但有时也会缺少某些特色,最主要的是教材更新慢,缺乏针对性。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照,传统的学科式教材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为教学效果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针对这种情况,水产养殖专业组织专业教师,成立教材编写组,在总结多年教学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材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工作,有针对性地编写能更好体现专业特色的自编教材。几年来,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们编写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的高职层次的水产养殖专业系列教材,初步形成了内容合理、针对性和实用性特点突出的水产养殖专业高职教材系列。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3.2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

为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所以压缩原有专业课程的学时,突出实用重点。例如:水生生物学及饵料培养学两门课程里面有一些知识重合,专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课时量进行压缩,水生生物学压缩为60学时,饵料培养技术压缩为28学时,同时与实践、实验结合,加强了操作动手技能的培养,突出了水产养殖专业的重点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开创性思维发展。

3.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转变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改革,更多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接近生产实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为“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水产专业教师在制作网页与课件上精益求精,不惜耗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制作电子课件。课件页设计新颖,既美观大方,又生动活泼,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课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直观性强,而且很容易理解,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生产实习教学是水产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生产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它是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中心课题。学校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我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辽宁沿海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和对水产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2006年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每年春季新学期开始,给学生重点讲授《鱼类增养殖技术》、《虾蟹增养殖技术》、《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和《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学生进入生产厂家之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水产专业技能操作的集中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进入企业后学生带薪上岗,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学生就是企业的员工,学生把企业看成自己的企业,学生按照企业安排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由校内教师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并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迅速发展及海洋经济的快速开发,辽西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业需要更多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专业人才,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进行水产专业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水产专业技术人员。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篇4

XX年11月11日至21日,xx市畜牧水产局牵头组织所属业务部门的分管领导、水技站长考察学习了xx怀柔、山东xx的虹鳟鱼养殖基地,并与当地的养殖户及水产干部进行了详细的交流。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市怀柔区现有虹鳟养殖场30多家,年产量约500吨。以虹鳟为主的垂钓、餐饮业达450家,虹鳟售价10-18元/斤,另收加工费10元/尾,如“鱼师傅”酒家年可销售虹鳟25吨。 山东省xx县现有虹鳟养殖面积220亩,主要集中在冶源镇。冶源镇养殖虹鳟150亩,养殖户150多户,其中年产量2-3万斤的养殖户约30家,年产量5-6万斤的养殖户7-8家。现已形成集鱼卵采集、孵化、饲养、销售、饲料加工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养殖品种由虹鳟向金鳟、大西洋鲑、鲟鱼等多品种发展,年纯收入520万元。该镇还立足资源优势开展以虹鳟为特色的餐饮业,全镇有美食园、鱼村、鱼馆等30多家,推动了虹鳟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政策与资金落实到位。山东xx、xx怀柔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下水、涌泉水,水量大,水质清澈透明,水温适宜,是虹鳟鱼养殖的最佳场所。为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xx县及怀柔区政府把虹鳟鱼作为水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从政策与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注重科技创新,增加科研经费,增强科技力量,开展科技攻关。xx县政府还从虹鳟卖难入手,在发展初期发挥各驻外办力量推介虹鳟产品,并承担一切费用,为虹鳟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2、依靠科技,加快虹鳟产业的发展。为了推动规模发展,xx县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并邀请青岛海洋大学教授、省水产研究所专家结合生产实际举办科技讲座,提高了渔民虹鳟养殖技术水平。怀柔区虹鳟养殖基地常年聘请虹鳟鱼研究资深专家、研究员开展新技术开发研究、专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拥有必备的制种实验室和试验池,用作远程教育的设施,为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科技成果发挥了作用。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对无公害虹鳟产品的需求,养殖基地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操作进行虹鳟的选育和饲料配制,严把疾病防治关,严禁违规药物的投入。由于无公害标准化等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推广应用,虹鳟养殖单产水平不断提高,怀柔区单产水平为3-5万斤/亩,xx县为5-6万斤/亩,创国内先进水平;养殖成本也逐年降低,每斤成本只需4-6元,一个养殖面积200-300平方米的小型虹鳟养殖场,年可创利4-5万元。 3、良种配套,为规模开发提供保障。怀柔区注重抓虹鳟鱼种苗基地建设,做到自繁自育自养,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品种结构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育了日本金鳟、山女鳟、白点鲑、河鳟等十多个优良品种。同时针对多年近亲繁殖导致品种退化、品质下降、个体生长缓慢等现象,组织了有关专家开展优质亲鱼的选育工作,保障了种苗质量,推动了虹鳟养殖业的发展。xx县由于水温不适宜人工繁殖,需外调发眼卵,为此县水技站聘请专家、专业人士传授苗种培育及养成技术,使每个养殖户都熟练掌握了从发眼卵孵化、苗种培育、成鱼养成至病害防治等全套技术,苗种培育成活率达60%,成鱼养殖成活率80-90%。为节约开支,冶源镇政府从xx、黑龙江等地集中调运发眼卵,分发到各养殖户自行孵化培育,使户均节约成本1000元以上。 三、启示与建议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虹鳟鱼养殖是一项新产业,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才能形成一个规模产业。由于我市虹鳟养殖刚起步,基础较弱,为此生产要上规模,必须有超前意识,耐心工作,及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后盾。地方政府要重视虹鳟产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虹鳟产业,对虹鳟科研攻关与技术培训、创品牌、促销等给予重点扶持,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初期的困难与问题,尤其是销售难题。金融部门要放宽条件,向虹鳟产业倾斜,重点支持经营水平高、有一定影响面的基地型龙头企业,推动虹鳟产业的规模发展。 2、建立规格苗生产基地,创新养殖模式。由于我市地下水资源有限,只能开发高海拔地区的山涧水养殖虹鳟,而山涧水又存在渡夏及受雨季影响水质易混浊的问题,对虹鳟苗种造成危害。因此要规模发展,必须错开高温时期,发挥南方生长速度快于北方的优势,利用秋冬季低水温开展养殖,走“集中培育,分散养殖”之路。要根据生产布局,建立县级大规格苗种(50克/尾以上)培育基地,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还要根据不同类型资源特点,创新养殖模式。如开发高海拔地区的水库开展增养殖;在低海拔地区利用秋冬季选择适宜水质的大中水域开展网箱养殖;发挥关闭、停产养鳗场水质清新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开展虹鳟精养等,不断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3、培植典型,依靠效益带动生产。xx、山东虹鳟产业均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才不断发展壮大。我市的虹鳟养殖试验于XX年取得初步成功,XX年在全市推广养殖,尚属小规模分散生产。XX年又遭遇“非典”与罕见的高温,影响了这一产业的发展。为此,我市虹鳟产业的发展壮大,除政府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帮助开拓市场外,还需培植典型与龙头企业,依靠效益带动生产。要抓两种典型,一种是水产技术部门先行,开展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包括采用进口饲料饲养,使养殖成本控制在每斤8元以下;另一种是培育经营机制完善,具有技术、资金、设备等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的骨干型龙头企业,如台商吴龙振先生在清流李家的养殖场,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促进虹鳟产业发展壮大。 4、加大科研力度,实现科技兴鳟。从我市目前虹鳟养殖水平看,地下冷泉水养殖产量最高,效益最好,平均每平方米产鱼20公斤,仅是考察点的最低水平;山涧水养殖更差,平均每平方米产鱼11公斤,为最低水平的一半。从养殖成本看,我市为每公斤20-26元,与xx、山东等地无法相提并论。如何降本增效成为今后虹鳟产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虹鳟要发展,科技要先行,要重视虹鳟的科研开发,增加科研经费与科技力量,组织科技人员,聘请虹鳟养殖专家,联合科研院校,针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如病害、饲料等进行攻关,不断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5、加大宣传,积极发展相关休闲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学习外地做法,通过我市驻外办力量,扩大在广东、厦门、福州等地的影响力。派出厨师学习虹鳟鱼烹饪技术,在xx开设类似“鱼师傅”的餐馆。在条件许可下,举办“xx市名特优水产品展销会”,把产品推介出来。借鉴xx、山东兴办的虹鳟餐饮与休闲垂钓业,发挥我市旅游资源点多面广的优势,因地制宜创办各具特色、适应游客需求的以虹鳟为主的旅游观光和垂钓娱乐项目,如开发将乐玉华洞、宁化银杏山庄的虹鳟养殖,建立虹鳟鱼游钓、观赏乐园,同时推出以虹鳟鱼为主的餐饮业,形成不同风味的虹鳟食品,带动虹鳟养殖业的发展。 6、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养殖虹鳟鱼是一项前景十分看好的发展项目,由于南方没有规模的养殖基地,广东、厦门等地的水产批发商纷纷到xx、山东联系虹鳟产品,但路途遥远,无法运输,给我市发展虹鳟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因此要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南方市场,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胆探索,稳步推进”的发展战略,通过扎实艰苦的努力,把我市建成南方最大的虹鳟鱼苗种基地和生产基地,为xx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为xx市赴xx、鲁虹鳟鱼养殖考察小组成员)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篇5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从英文上翻译即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所谓物联网,是指基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将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通过信息交换和信息通信实现高效、先进和智能服务的一种网络技术。具体来说,物联网是运用光学识别、传感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实时采集需要的信息,如某一物体或某一过程的有关声、光、热等各种信息,通过与互联网的连接进行信息的交换和传递,实现对物品或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监管的一种网络。它有两层涵义:其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其二,物联网的用户端具有延伸性,任何物体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物联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通过相关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实时准确地将物体的信息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分析和处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控制。

农业物联网关键性技术

农业物联网被划分为三个层次——信息感知层、信息传输层和信息应用层。基于这个层次划分,可以将物联网关键性技术概括为对应的三大类:

(一)信息感知技术

它应用于信息感知层,是物联网链条上最基础的环节,由各种传感器节点组成,主要涉及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等。在水产养殖业中,传感器技术被用于测定光照度、水体温度、溶解氧、ph值、氨氮含量、浊度等参数,而这些参数指标都会对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繁殖周期、产量及质量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RFID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的数据,主要应用于水产品的质量追溯。GPS技术则是基于新一代的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可以进行海、陆、空全方位的、实时的三维导航和定位,具备自动化、高精度、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在渔业中,GPS技术可以应用于水产品物流销售环节及质量保障体系,对养殖情况、产量、产品流向等进行实时描述和跟踪。

(二)信息传输技术

它应用于物联网信息传输层,是信息传输的必经路径。传感器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根据多种通信协议向局域网、广域网所获取的各类数据。目前运用最广泛的是无线传感网络(WSN),它是以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自组织的网络系统,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负责采集和发送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

(三)信息处理技术

它是实现渔业自动化控制的基础,主要涉及云计算、专家系统、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于信息应用系统,负责对数据进行融合与处理,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从而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其中,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指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由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以提供各种软件服务。专家系统(ExpertSystem,简称ES)指运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推理来模拟人类专家,解决各种具体而复杂问题的计算机智能程序系统。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简称DSS)是通过数据、相关模型及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来辅助决策者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一种计算机应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以及分析等运用的技术系统,属于一种特定的重要空间信息系统,主要用于空间信息数据库和进行空间信息的地理统计处理、图形转换与表达等,在渔业上可运用于质量追溯、物流跟踪等方面。目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1、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它包括信息获取的形式化方法、海量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机器学习以及模式识别等。2、人——机交互技术与系统研究,即声音、视频、图形以及文字处理等。3、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研究。通过智能化手段,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如可以准确地对目标进行定位和跟踪等。4、智能信号处理的研究,具体包括信息特征识别和数据融合技术。

渔业物联网的应用意义

大力发展渔业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渔业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渔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努力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效率,是我国渔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出路。渔业物联网作为渔业信息化的一项关键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已经起步,技术示范和应用的实践证明,渔业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从手工操作向智能自动化操作转变,从粗放型、资源消耗型、数量型向精准型、资源节约型、质量型发展方向转变,对促进水产养殖集约、高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降低人工成本

通过物联网技术和远程控制终端设备,实现了养殖设备运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养殖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养殖的相关信息,不必亲临现场就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地对多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简化了日常养殖管理工作,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强度。案例:湖北省洪湖市六合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第一期建成的水产养殖物联网示范基地面积1500亩,安装了水产养殖生产环节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和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两个组成部分。包含8个子系统:基地视频监控管理系统、物联网监控总部总控中心和养殖基地分控中心、水质传感器采集系统、大型自动气象宏观环境监测系统、水产养殖智能化控制系统、告警子系统、防雷系统和通讯无线系统。主要示范特色养殖和蟹苗培育。经过养殖基地管理人员实验,该技术的使用,降低劳动量40%。

(二)提高经济效益

借助于相关养殖模型(如最佳养殖参数模型等)、疾病预测预警系统、专家知识库系统等,养殖人员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并及时预防和控制各种疾病灾害,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案例: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建有标准化鱼塘31个,循环流水生产池5个,养殖水面达325亩,是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主养黄颡鱼和翘嘴红鲌。2014年6月起,示范应用水产物联网技术,使用物联网智能投饵技术,减少饲料浪费15%;使用物联网智能增氧技术,减少电费20%,使用物联网水质在线监测技术,提高成活率30%。

(三)减少水产养殖污染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合理控制水质相关参数指标和饲料的投喂量等等,有效降低投入品消耗,减少水体污染物排放。案例:江苏泗洪县金水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面积1.35万亩。养殖品种以河蟹为主。2013年相继完成了养殖基地的水质在线监测物联网系统,养殖过程中药物使用量降低了30%,降低了饲料投喂量,减少了因养殖水体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养殖风险。(四)提高管理效率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生产中的相关信息可以实时、快速、便捷的收集、获取和分析利用,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生产环境监测、生产信息管理、产品销售、质量安全追溯、加工运输、信息查询及服务等方面,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渔业物联网的示范与应用

(一)养殖水质环境自动监测和智能控制

良好的水质是水产养殖的必要条件,它紧密关系着水产养殖的产量、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同时,水产养殖水质环境的管理决定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养殖水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水温、溶解氧、盐度、PH值、氨氮含量和浊度等。借助于各式传感器,养殖户可以实时获取水质环境的相关参数。同时,基于智能传感、无线传感网、通信、智能处理等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集水质环境参数在线采集、无线传输、远程与自动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使养殖户可以通过手机、PDA、计算机等信息终端,随时随地掌握养殖水质环境信息,并可以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实时调整控制设备,进行科学水产养殖与管理。

(二)智能投喂和疾病预警诊断

就水产养殖而言,饲料的科学投喂无论是对养殖对象的良好生长、人类的健康饮食,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投喂量不足或者饲料搭配不合理必然会影响水生动物对饲料营养的需求,阻碍其正常的代谢繁殖,同时还会导致疾病发病率增高。不仅提升了养殖成本,还给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饲料投喂过度,则会造成水体环境的恶化,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建立起水产养殖精细投喂系统,对养殖模式、养殖环节、每日投喂量、投喂次数及投喂时段等进行最优化。根据传感器实时采集的相关数据,如光照、水温、溶氧量、浊度、氨氮等,可分析养殖环境因素与饲料摄取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养殖品种各生长阶段对营养成分的需求情况,从而建立起养殖对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最佳投喂模式,实现按需投喂、最优化养殖。在疾病预警预测部分,可利用采集的数据对水环境趋势进行预测。通过调查和参考有关专家的意见,确定水质参数的各种边界值(如无警、中警、重警的边界点),进而可以确定每个警级的区间并进行预警。这样,养殖户便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养殖环境信息并及时作出处理,起到预防作用。此外,还可建立相关的疾病诊断和决策系统,针对养殖户在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病害症状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处理措施。通过知识库和专家库的建立,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及利用。一方面可以随时查询关于水产养殖的有关知识,包括水产品品种常见疾病及症状、对应处理措施以及药品信息等;另一方面还可通过与专家的在线沟通互动,及时获取相关帮助与服务。

(三)全程质量追溯和数字化

养殖管理可追溯是指通过记录的标识,对某个实体的历史、用途或者位置给予追踪的能力。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主要是基于射频识别、条形码及温度传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通过唯一的、可识别的码,对水产品从育苗、养殖、加工到物流以及销售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实现对水产品整条产业链信息的快速识别与溯源管理。水产品全过程质量追溯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系统:1.水产品智能养殖管理系统。主要针对养殖饲料的投喂、药品的使用、水产品的出入库的登记管理等;2.水产品加工管理系统。包括登记和管理水产品的来源信息、相关检疫信息和加工后的出厂信息等。3.水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系统。通过RFID温度采集标签和无线网络服务终端,采集和读取在物流过程中的水产品相关信息,并进行传输和储存。4.水产品交易零售管理系统。主要记录水产品的卖方、买方、交易场所、交易时间、交易价格等信息。5.水产品溯源查询系统。通过建立水产品质量查询追溯平台,消费者可根据购买凭证,查询到水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

渔业物联网发展的相关思考

(一)渔业物联网发展的目标用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造、融合、渗透渔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现代渔业建设。具体的分析有以下几个具体目标。1.物联网技术和关键产品要国产化。2.降低物联网技术系统和产品的价格。3.熟化技术和产品,不断提高质量,整体技术和应用走入世界前列。4.主要通过市场对基础资源的配置作用,形成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的渔业物联网产业。5.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养殖户普遍降本、减耗、增效。

(二)渔业物联网技术优势和差距我国渔业物联网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的方面技术领先,有的方面技术落后:1.在信息感知技术方面,主要涉及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等,整体上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水产养殖生产中使用的传感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电化学传感器,另一类是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中水温、盐度、pH值的传感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溶氧传感器随着我国四电极脉冲激励溶解氧测量方法的发明和多元水质信息矩阵式补偿校正模型和自诊断、自识别智能变送方法的发明,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氨氮传感器还有一定差距。光学传感器中水温、溶氧、盐度、pH值、氨氮的传感器差距还比较大,稳定性差、准确性低、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2.在信息传输技术方面,为水产养殖生产服务的无线传感网络(WSN)技术和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3.在信息应用系统方面,养殖对象应用控制系统和养殖设施智能化控制技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4.在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渔业物联网发展建议我国渔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现代养殖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养殖环境监控、精细投喂、疾病预防与诊断、养殖过程可跟踪与产品质量可溯源等方面所存在的应用潜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展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系统示范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建议:一是加强政府和产业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扶持,当前应重点加强渔业物联网规划、渔业物联网技术标准、渔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渔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二是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组建专家团队对渔业物联网核心设备和技术以及控制应用系统进一步攻关,提升产业装备和应用水平。三是广泛吸收各种社会力量推进渔业物联网的发展。利用市场配置渔业物联网的基础资源,扩大渔业物联网的建设力量和支撑力量。四是利用多种渠道开展系统性的物联网技术培训,提高系统工作人员和养殖生产人员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篇6

1.1从产业结构上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主要涉及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多种形式.由于多种产业结构分布不均匀.政府扶持资金不足.使得农业标准化程度低.特别在养殖业方面,养殖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技术创新和发展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分散.无法实现产业化经营.

1.2从农业技术方面分析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就目前来看.在养殖技术方面,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养殖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养殖设施装备发展滞后.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一些专业养殖技术人员缺乏.还有一些个体养殖农户,因缺乏技术水平.整体素质和经营能力.导致其无法推动养殖技术的发展,也与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1.3从市场经营方面来分析

养殖技术水平低.致使养殖业过于分散,大多依靠个体农户,没有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养殖业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差.相对于国际市场,养殖产品规模化出口产量少.农户养殖规模小,养殖业产业化水平低.另外,养殖户对市场经营策略认知能力低,市场信息了解不够.养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收益不稳定,风险性高,而且养殖专业化组织能力相对薄弱,对养殖户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力弱.经营方式仍以个体为主,导致养殖产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发展缓慢.这些问题不仅仅只局限于养殖产业,只要在农业范畴内的产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相似的问题.

2提高养殖技术的措施及作用

2.1政策方面

建立完善的养殖技术管理组织结构.对养殖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养殖技术建设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应当地养殖业的技术标准.积极鼓励养殖技术人员自主创新技术水平,引进外资.扩大养殖技术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设备.加强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进一步巩固发展现有的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新的技术.促进养殖业产业化发展.进而推动农业发展。

2.2养殖技术方面

研发推广适合我国不同种类养殖的养殖技术,并建立完善的配套设备.提高养殖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措施.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各地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幵展养殖技术培训、养殖知识.职业素质培训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养殖室.棚建设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养殖产品的安全质量监测,确保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符合产品安全质量标准。

2.3经营方面

拥有好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养殖业产业化经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这也顺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在积极引导养殖业规模化.狙织化发展的同时.要将养殖技术传授给一些养殖技术水平低的农户,摆脱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建立完善产业链.提高养殖专业化水平.建立科学有效的养殖产业信息网络,加强养殖产品销售信息的研究和利用,促进产品销售的畅通和衔接,改善养殖户经营方式.从而解决养殖户销售难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

3养殖技术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

(1)养殖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广大养殖户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也推动了市场供需量的发展.同时,养殖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强化了我国农业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需求.增强了我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2)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改进和发展养殖技术,是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依据。

(3)搞好养殖业生产,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还能促迸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业出口产量.因

此,养殖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现代农业良好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4结语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养殖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养殖技术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化链条的不断延伸.还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完善和发展a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养殖业在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篇7

近日,大菱鲆被检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以及环丙沙星、氯霉素、孔雀石绿、红霉素等禁用渔药的事件披露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香港等地市场已纷纷停售大菱鲆产品,这对于自1992年从英国引入我国、人工繁育和规模化养殖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的大菱鲆所形成的产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品因药物残留问题而遭遇出口受阻也屡见不鲜,如冻虾仁氯霉素、鳗鱼恩诺沙星及孔雀石绿、硝基喃代谢物等等药物残留,导致巨额经济损失,潜在人体健康危机,发人深省。

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主要以粗放型养殖模式为主,为追求高投入、高收益反致环境恶化、病害频发及药物滥用。当前以部分抗生素为代表的防治手段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禁用、取缔,符合食品安全、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免疫、生态等防疫技术正成为国际现代水产养殖业病害防治的主流技术措施,发展势头迅猛。构建高水平、系统化的绿色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体系,是改变我国水产药物滥用局面、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病害及其防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产养殖病害年损失高达百亿元,其中鱼类约占55%-77%、甲壳类约占11%-28%、贝类约占3%-16%,常见病达几十种之多,病原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难以攻克的病毒等引起的疾病频繁发生,而品种抗逆性衰退、高密度养殖、劣质饲料投喂和生态环境恶化是病害肆虐的相关缘由,病害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而现行的化学药剂、抗菌素等药物为主的病害防治手段存在药效不确切、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等诸多弊端,其主要原因是水产药物研究基础严重不足,盲用、滥用药物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生产上使用渔药大部分由兽药、农药移植而来,缺乏对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毒理学及对养殖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药物的给药剂量、用药程序、休药期缺乏科学依据。药物防治技术尤其薄弱的环节是,未能根据水生动物的特点和我国水产养殖种类多、养殖方式多样和疾病种类复杂等特点,针对性开展应用研究,因而难以做到高效用药和安全用药。

水产疾病的病因多,涵盖了养殖生物体、病原、环境等几者关系平衡破坏而导致的病变,仅靠药物单一技术是解决不了综合问题的。就药物对病原而言,还存在无抗病毒特效药、抗寄生虫药毒性大、抗细菌药的耐药性等难题。显然,要遏制水产病害,有待开发特效、低毒渔药,更需要全面系统考虑安全、环保、高效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

二、国际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发展趋势

以健康养殖技术为基础的水生动物病害综合防疫体系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渔业病害防治技术系统。水产抗病技术发展趋势是:在病害防治方面注重消除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在国际上已建立水产病害检疫网络,其相关的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将得到不断完善并规范化,对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包括病原的致病因子、感染机理、核酸组成、基因组的结构功能等研究将为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应用免疫防治技术及绿色生物渔药来控制病害的发生是今后渔业重大病害控制的研究重点。基于改善宿主健康状况和养殖生态环境的免疫制剂、绿色生物渔药、绿色生态制品在水产中的开发和应用将逐步取代目前药物的普遍使用,为水生生物病害防治提供重要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对水生生物的免疫机制、抗感染机制、健康生理,病原抗原决定簇基因结构等的研究为新型渔药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藻类、饵料生物、有益微生物、病毒等的转基因技术可能为绿色渔药使用提供一条崭新的给药途径。提高品种的抗病力将是品种选育和驯化工作的重点,通过选育、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等方法,获得能抵抗某种病原体感染的抗病品种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基础

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在20世纪50-70年代开展了“四大家鱼”为主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细菌病和草鱼出血病研究;80年代随着养殖种类的多样化,研究对象扩展到海水鱼、虾病;90年代集约化养殖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对虾病毒病等暴发性流行病成了研究重点,研究水平也由个体、组织、细胞发展到分子,研究内容由流行病学、药物为主发展到诊断、免疫;21世纪初,现代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水产病害控制领域相关的研究工作,在病原分子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诊断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在疫苗研究方面,以草鱼疫苗为代表的发展经历了落后到先进的漫长升级,包括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代的草鱼土法疫苗(草鱼“三病”组织浆疫苗)、80年代初第二代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细胞灭活疫苗和90年代第三代的gchv弱毒细胞疫苗。近年来水产动物免疫研究成为热点,得到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的资助,疫苗研究有了飞跃式的进展,研究对象涉及到海水鱼弧菌、鱼类嗜水气单胞菌、鱼类柱状曲挠杆菌、鱼类虹彩病毒、鱼类神经坏死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等引起的水产动物重大疫病的广泛范围,在抗原特性与功能基因克隆表达、免疫应答机理等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制的部分疫苗进入田间试验阶段;疫苗的研究向浸泡甚至是口服等易于疫苗施予、低成本工厂化生产工艺的方向努力。可以预见,这些阶段性成果的进一步熟化,可在未来的3-5年将有系列疫苗产品逐步实现商品化,将在我国水产养殖生产病害防治中发挥重大作用。

在生态防治方面,以微生物制剂为代表的开展了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菌等对养殖环境理化因子、生物因子的影响研究,以及水生态改良或混饲对养殖生物生长、成活、非特异性免疫、抗病力、抗应激力的影响研究;等等。筛选、分离益生菌菌株,研究培养参数和培养技术,研制开发出系列微生态水质、底质改良剂,这些微生态调控剂产品已在水产养殖中逐步广泛应用。

四、我国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工作的基本思路

根据国际水产病害防治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现有技术基础,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应以“预防、安全、实用、节约”为宗旨,以增强免疫力、减少应激、提高病害早期预测能力等为主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思路,重点开展以下四方面的研究:

(一)基础研究 主要养殖动物病原分子致病机理、流行病学、功能基因研究;养殖动物抗感染机理与特异、非特异免疫评价动物模型研究;渔药有效、安全评价模型研究;养殖动物对生态因子影响的应激机理研究。

(二)预警技术研究 主要水产养殖病毒生物分子芯片监测技术、细菌免疫学与基因学快速诊断试剂盒技术研究;主要水产养殖病害生态检测试剂盒技术研究;病害分析专家系统工程研究。

(三)控制品研制及配套技术研究 主要养殖鱼类重要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及寄生虫疫苗(储备)研制;主要养殖动物免疫增强剂研制;水产动物主要寄生虫、真菌等植物源药物、天敌生物制剂(储备)研制;连作发病生态改良制剂及配套技术研究;主要渔药的药代学、药效学、毒理学及安全用药技术研究。

(四)技术集成研究 技术联合、复合研究,技术集成操作规程研究;计算机识别技术在病害预警、控制技术体系构建的应用研究。

“十一五”期间重点突破商品化疫苗技术、病因检测试剂盒技术、养殖生态防治技术、药物安全使用技术等,建立科学、高效的病害监控技术体系,争取在较短周期内显著提升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水平。

五、关于我国水产病害防治工作组织保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高效研究体系。我国一方面在水产病害基础研究仍较薄弱,另一方面为加速疫苗、病原检测试剂盒等技术向实用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均急需科技投入的推进。在人才队伍、研究设备、研究方法、实验材料等方面需要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共享、流动与协作机制,建立科学、先进、高效、合理运作的水产病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体系。

(二)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规保障措施。建立苗种免疫和疫苗补贴制度、疫病报告制度和隔离制度、用药处方制度和用药可追溯制度,等等,以起到政府引导、监督的作用。

(三)探讨养殖区管理模式,规范养殖行为。试行似住房小区管理模式,以相对封闭的水产养殖小区为载体的养殖组织管理,包括引入龙头企业或管理公司,对小区实行统一水源处理、养殖生态养护、优良种苗和饲料提供、疫苗接种、疫病监测等养殖全过程的系列技术服务,以改变一家一户养殖模式、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状态。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篇8

一、主要技术环节

1.蝇蛆养殖新技术:新型的蝇蛆立体房养及蝇蛆自动快速分离新技术,仅一间面积30平方米的蝇蛆养殖房,每天就可产鲜蝇蛆30公斤以上,相当于180元动物蛋白饲料的价值,每天可满足4000~6000只鸡的蛋白饲料需求或可满足500公斤黄鳝一天的全部饲料需求。生产蝇蛆的原料为鸡、猪、牛等的粪便,每100公斤新鲜动物粪便可生产出蝇蛆10~30公斤(根据粪便的质量而定),每生产1公斤新鲜蝇蛆的成本仅0.5元左右。

2.蚯蚓养殖和利用新技术:蚯蚓是世界上最好的动物性蛋白饲料,利用蚯蚓饲喂经济动物,具有生长快、肉质好、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但传统的养殖方法由于不会对蚯蚓进行提纯复壮,蚯蚓在养殖过程中不断退化,使养殖蚯蚓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向您传授的是一项高密度蚯蚓养殖技术,能使蚯蚓的繁殖速度、产量比传统养殖方法提高3倍以上。特别是能完全把大小蚯蚓分开养殖,独特的饲料配制就是把蚯蚓养在室外也不会逃走。不仅教会您高产蚯蚓养殖技术,还教会您怎样对蚯蚓进行提纯复壮,防止蚯蚓品种退化的专有技术。每生产1公斤鲜蚯蚓的成本约1元。

3.高效保健促长液的制作技术:每公斤制作成本仅为0.4元,有效活菌极为强大,对动物具有显著的保健促长作用,是功能极为强大的饲料发酵剂,能十分轻松地发酵各种饲料、糟渣、潲水、秸秆、粪肥;也是除臭剂,使用后的养殖场臭味降低80%以上,饲料消化吸收率显著提高,发病率降低80%,生长速度加快。

参加培训的学员除能获得以上技术和VCD光盘外,还可另获赠送以下科教VCD光盘和技术资料:1.《生物链在养殖业上的应用》;2.《家庭养殖黄鳝技术》(配黄鳝生态养殖技术资料);3.《水蛭的人工养殖》;4.《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5.《甲鱼的养殖技术》;6.《乌鱼的养殖》;7.《鸭的饲养》(配全发酵料养鸭新技术资料);8.《养鸡新技术》VCD光盘;9.《黄粉虫养殖技术》;10.《大口鲶养殖技术》;11.野外野生蚯蚓集中收集技术资料;12.全发酵料养殖新技术资料。以上赠送的VCD科教片光盘市场价值约200元。有了这些新技术VCD光盘,就能让您有亲临现场培训的效果。

二、培训方法

1.报名方法:以上全套技术培训分函授和面授。函授费250元,收到汇款后24小时内用挂号包裹给您发货,挂号包裹内的物品有:以上所列教材及近240分钟的教学VCD光盘、制作200公斤高效保健促长液的菌种(可发酵10~15吨各种饲料、秸秆等)。面授费330元,学员凭汇款收据和面授培训通知书参加培训,食宿自理或统一安排。统一安排每天收费25元,学期2天,学员在养殖场实习时间不限,学会为止。面授学员也可获得以上所有教材和VCD光盘以及免费赠送的菌种。

上一篇: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集成电路可靠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