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行业许可证申请书范文

时间:2023-02-25 17:37:45

特种行业许可证申请书

特种行业许可证申请书范文第1篇

一、环保、消防、治安咨询,名称预先核准

为确保项目落实、节约业主经济成本,业主在先通过中心环保窗口、消防窗口、治安窗口咨询后,凭业主身份证,填写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当场办理名称预先核准。

二、业主提供材料

业主根据中心业务科提供的项目审批所需材料清单及材料规范样本准备材料,一次性向工商登记窗清涉及项目审批的所有材料。

三、工商登记窗口填写中心小联办项目进程单

由工商登记窗口牵头,中心业务科配合,在确保业主所提供材料齐全、准确后,装入中心联审联办材料袋。工商登记窗口牵头填写《旅馆类小联办项目办理进程单》(以下简称《进程单》)。

四、环保窗口审核

中心业务科将《进程单》和材料袋交与环保窗口,环保窗口接到《进程单》和材料袋后,本着联办优先的原则,完成项目现场踏勘。如无餐饮,业主只需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如有餐饮,在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油烟、噪声、污水等治理设施安装到位,按照环保法律、法规规定提供周围公众参与意见后,环保窗口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许可,填好《进程单》。

五、准予许可证明(治安)

中心业务科将《进程单》和材料袋交与治安窗口,并代业主在治安窗口登记。按照联办优先原则,治安大队10日内进行现场踏勘,条件符合,当场发放准予许可证明并装袋,治安大队相关人员填好《进程单》。

六、办理消防审核

中心业务科将《进程单》和材料袋交与消防窗口,消防窗口凭治安开具的:准予许可证明,消防审核申报表,原、现平面图,房产证复印件,申请报告,踏勘现场后在7个工作日内发放消防审核意见书并装袋。

七、办理消防验收

消防窗口凭:消防审核意见书,消防设施检测报告,申请报告,消防验收申报表,踏勘现场后在7个工作日内发放消防验收意见书并装袋。

八、办理消防安检

消防窗口凭:申请报告,消防验收意见书,消防安全检查申报表,人员培训登记表,组织网络图,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灭火疏散应急预案,踏勘现场后在3个工作日内发放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并装袋。消防大队相关人员填好《进程单》。

九、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

中心业务科将《进程单》和材料袋交与治安窗口,治安窗口凭:申请报告,申请开办旅馆登记表,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经营者政历情况审核表,特种行业从业人员登记表,房产证或房屋租赁合同的复印件,安装旅馆业信息系统凭证,法人身份证复印件,经营场所现场平面图和位置图,安全防范规章制度,从业人员照片,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治安责任书,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或私营、个体所在地乡、镇街道政府出具的证明,踏勘现场后在20个工作日内发放特种行业许可证并装袋,填好《进程单》。

十、卫生窗口审核

中心业务科将《进程单》和材料袋交与卫生窗口,卫生窗口负责与项目所在地的防保所联系,按照联办优先的原则完成现场踏勘,卫生窗口凭:《卫生许可证申请书》,单位周围环境平面图、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布局图、工艺流程图,委托他人的,提供有委托人签字并盖章的委托书及人身份证复印件,从业人员健康、培训证一览表,内部卫生管理网络、组织等,消毒、防尘、防蝇、防鼠、垃圾处置及更衣、个人卫生等卫生设施的名称、数量、材质、规格及位置,营业执照或名称核准通知书复印件在20个工作日内办理公共场所类卫生许可证,并将相关材料及卫生许可证复印件装袋,填好《进程单》。

十一、核发营业执照

中心业务科将环保、治安、消防、卫生四个窗口审批完毕的《进程单》和材料袋交与工商登记窗口,工商登记窗口按照规定、规章审核,在前置审批规范、有效、符合法定要求的情况下,10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并通知业主领取。

十二、项目审批监督管理

特种行业许可证申请书范文第2篇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本市文物市场的管理,保障文物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文物以及国家规定的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和管理。

第三条(有关用语含义)

本办法所称的文物是指:

(一)年以前中国或者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和其他金属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和雕塑品,家具,书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资料,织绣,文化用品,邮票,货币,器具,工艺美术品等;

(二)年至年期间中国或者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本款第(一)项所列品中经国家文物局或者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物品;

(三)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年以后已故的著名书画家的作品。

本办法所称的文物监管物品,是指年至年期间中国或者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和其他金属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和雕塑品,家具,书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资料,织绣,文化用品,邮票,货币,器具,工艺美术品等。但前款第(二)项所指的文物除外。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文物市场的统一管理。

各级公安、海关、工商、物价、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各自职责,做好文物市场管理工作。

第五条(文物监管)

文物监管物品的收购、销售等经营活动,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监管。

第六条(许可证制度)

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

未取得许可证的,不得经营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

第七条(依法经营和管理)

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犯。

第二章申请和审批

第八条(经营方式)

收购、销售、寄售、典当、拍卖等方式经营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必须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九条(经营条件)

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申请经营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熟悉文物法规的管理人员;

(二)有熟悉文物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

(三)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必要的经营设施;

(四)有规定数额以上的注册资金。

申请经营文物的必须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第十条(申请程序)

经营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应当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下列资料:

(一)章程;

(二)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和简历;

(三)主要业务人员的任职资格证明;

(四)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资料。

个体工商户申请经营文物监管物品的,除了必须符合前款的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的规定外,还需要提交所在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证明。

第十一条(审批程序)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申请书后,必须在30日内审批完毕。其中,对申请从事文物外销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经审批合格的,发给《经营文物许可证》或者《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

申请者凭《经营文物许可证》或者《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向所在地的区、县公安部门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后到所在地的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第三章经营管理

第十二条(禁止行为)

单位和个人需出售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必须出售给有《经营文物许可证》或者《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的经营单位;单位和个人需出售文物监管物品给个体工商户的,必须出售给有《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的个体工商户。

严禁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的非法交易和走私活动。

第十三条(对国家文物收藏单位的要求)

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国家文物收藏单位不得出售或者经营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不够馆藏标准的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有偿转让给文物经营单位。

第十四条(变更登记和承包限制)

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者需变更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的,必须按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办理变更手续,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文物经营不得承包或者转承包;未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文物监管物品经营不得承包或者转承包。

第十五条(经营要求)

在经营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活动中,经营者必须真实提供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名称、年代、瑕疵、保藏手段等基本情况;需方发现所购物品与所提供情况不符时,有权退货。

销售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必须明码标价。

出售、寄售、典当、拍卖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单位应当出示介绍信,个人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者应当予以登记,登记内容包括供货单位名称、经办人或者出售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以及物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价格等。

第十六条(经营合同)

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代为购买、寄售、典当、拍卖的双方当事人,必须签订合同。

第十七条(国家优先收购权)

属于国家文物收藏单位征集的文物,文物经营单位必须优先供应。

第十八条(许可证有效期)

《经营文物许可证》、《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的有效期为1年。经营者应当在《经营文物许可证》、《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有效期满前30日内,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换领新证手续。

未持有效的《经营文物许可证》和《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的,不得继续从事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经营活动。

第十九条(外销和出境管理)

外销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场所必须设置明显的中、英文标志。

外销文物上柜前,必须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机构鉴定许可,并钤盖允许出境的标识。

只准内销的文物不得销售给境外人士。

携带未钤盖允许出境的标识的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出境,应当按规定办理鉴定和出境手续。

第二十条(发票管理)

经营文物外销或者外销,应当使用按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统一格式印制的《文物、古籍外销统一发票》;需要在发票上印制经营单位名称的,应当经税务主管部门批准。

经营内销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应当使用统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第二十一条(市场稽查)

文物市场管理人员对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经营活动进行稽查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二十二条(管理费)

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者,应当按规定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缴纳管理费。

管理费的收费标准及缴纳、管理办法,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方案,报市物价局、市财政局确定。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处罚)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没收经营的物品和非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追回出售的物品;无法追回出售的物品的,没收非法所得。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拒绝、阻碍文物市场管理人员依法稽查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

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者、其他单位和个人从事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非法交易,或者违反发票、税收规定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处罚程序)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单位和个人处罚时,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收缴罚没款,应当开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财物收据。

第二十五条(罚没财物的处理)

罚没款按规定上缴国库。没收的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机构鉴定。经鉴定应当由国家收藏的,无偿交国家文物收藏单位收藏;不够馆藏标准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经营单位收购或者拍卖,所得款项按规定上缴国库。

第二十六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应用解释部门)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特种行业许可证申请书范文第3篇

本县企业设立并联审批工作坚持“一门受理,分送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原则,以县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受理大厅为平台,统一接收材料,分转各入驻并联审批部门同步审查(包括网上、网下),限时办结。

二、企业设立并联审批范围

根据本县行政审批项目目录,结合实际确定本县实施企业设

立并联审批事项如下(共33项):

(一)畜牧局(4项)

1、兽药经营许可证的核发;

2、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核发;

3、动物诊疗许可证核发;

4、渔业养殖证核发。

(二)食品药品监督局(2项)

5、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核发;

6、餐饮服务许可证核发。

(三)卫生局(1项)

7、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核发;

(四)林业局(4项)

8、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核发;

9、林木运输证的核发;

10、林木采伐许可证核发;

11、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核发。

(五)文广新局(5项)

12、娱乐经营许可证的核发;

13、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核发;

14、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的核发;

15、报纸、期刊、图书零售的批准;

16、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核发。

(六)交通局(5项)

17、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核发;

18、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证的核发;

19、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经营许可证的核发;

20、道路客运及班线(暂停、终止)经营许可证核发;

21、出租车客运经营许可证核发。

(七)环保局(4项)

22、排污申报登记;

2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24、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核发;

25、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边界噪声的审查。

(八)安监局(1项)

26、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的核发。

(九)县质量技监局(3项)

27、组织机构代码登记的确认与发放;

28、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的核发;

29、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的核发。

(十)县国税务局(2项)

30、办理税务登记核准;

31、对发票使用和管理的审批。

(十一)县地税务局(2项)

32、办理税务登记核准;

33、对发票使用和管理的审批。

(十二)公安局(3项)

34、特种行业许可证的核发;

35、烟花爆竹运输许可证的核发;

36、危险品运输许可证的核发。

(十三)粮食局(1项)

37、粮食收购许可证的核发

(十四)经信委(1项)

38、工业项目立项备案

(十五)工商局(4项)

39、企业(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登记;

40、企业设立登记注册;

41、企业变更登记注册;

42、食品流通许可证的核发。

(十六)人民银行(1项)

43、开户许可证的核发

除上述并联审批事项外,其他涉及企业设立的审批事项,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

三、并联审批的程序

并联审批按照“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工作流程操作。并联审批整个流程,通过“中心”窗口电脑网络或书面通知进行。

(一)工商受理。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时,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工商部门在办理企业名称预先登记后,对企业经营范围中涉及前述部门前置审批的项目,向申请人发放《前置审批办事须知》、《企业设立登记申请书》,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并告知企业应办理前置审批的项目和审批机关。

(二)抄告相关。工商部门受理企业设立登记申请后,应在当日对涉及前置审批的项目通过电脑网络或书面通知告知“中心”和相关审批机关,并在电脑中或书面通知明确注明企业名称、投资人、前置审批项目和部门、企业联系人和联系方法、受理日期和基本内容。

(三)同步审批。各相关部门知悉前置审批信息后,应及时与企业联系人联系,对其申请的审批事项告知其审批要求,并做好审核、审批工作。

(四)限时办结。自工商抄告次日起,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公示承诺的审批期限完成审批工作,将审批意见通过书面或电脑网络反馈给工商部门,并通知企业申请人,由企业在登记注册时向工商部门提交各部门的书面审批意见或许可证。工商部门按登记注册要求,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发营业执照的审核决定,并抄告“中心”和相关部门。对超过承诺期限不予反馈的,工商部门视作该项目已通过前置审批,核发营业执照。相应的法律责任由该项目的前置审批机关承担。

对于在期限内明确提出“不同意”决定的,审批机关需直接向企业申请人发出“不同意”的书面决定,并具体说明“不同意”的理由,同时审批机关应将审批意见书面通知工商部门。工商部门据此不得核准企业从事该项经营项目。如企业提出按审批机关要求进行整改,重新要求审批的,由企业向工商部门再提出后,经工商部门受理并告知相关审批机关,重新依据并联审批的流程操作。

列入并联审批属于市及市以上审批的项目,各相关审批机关在公示承诺期限内出具初审意见后,抄告“中心”和工商部门。同意上报的项目,前置审批机关应主动做好与上级审批机关的衔接、沟通,积极争取上级审批机关尽早审批。当许可证或批准文件下发后,应于当日抄告“中心”和工商部门,并及时发放给企业。

四、工作目标任务及进度安排

2012年2月底前,实现本县企业设立并联审批事项网下试运行,并尽快实现企业设立并联审批网上、网下的同步运行。

五、进度安排及部门分工

(一)准备阶段(2012年1月1日-15日)

1、各相关并联审批部门建立专题小组,制定并联审批事项的办事指南、工作流程、表格下载、网上申报、状态查询、结果反馈、网上咨询、监督投诉、政策法规、便民问答等十项内容(县监察局、行政服务中心及相关并联审批部门);

2、设计本县企业设立并联审批操作规程(工商局)

3、制定系统技术方案(县行政服务中心);

4、项目和人员进驻到位(县监察局)。

(二)开发阶段(2012年1月16日-31日)

1、完成系统平台开发招投标,启动系统开发(县行政服务中心);

2、完成相关并联审批事项的十项内容整理(县监察局、县法制办、行政服务中心及相关并联审批部门);

3、完成并联审批操作规程的设计(工商局);

4、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进行并联审批网下试运行(县行政服务中心、工商局及相关并联审批部门)。

(三)实施阶段(2012年2月-3月)

1、基本完成系统平台的开发(县行政服务中心);

2、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县行政服务中心);

3、并联审批网下运行正式实施,同时并联审批网上进入试运行阶段(县监察局、行政服务中心、工商局及相关并联审批部门);

4、完善信息平台及保障制度,企业设立并联审批系统平台正式运行(县行政服务中心);

5、检查各成员单位并联审批运行的情况(县监察局)。

六、工作要求

1、各相关并联审批部门要高度重视,尽快落实分工,安排专人负责,做好前后台衔接,做到“分管领导、职能科室、经办人员、专线电话(传真)”四落实,涉及到的企业并联审批项目全部进驻中心到位,经办人员授权到位,原单位不得再受理,一律在中心办理,要建立内部相应的工作程序及监督机制,以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2、各相关并联审批部门要抓紧进行审批标准化建设,梳理清楚各项审批事项的流程、条件、环节、时限等十项内容,抓好基础性建设,并切实为当事人的申请提供咨询服务,以及行政审批中涉及选址定点、现场勘察等审批基础工作的,提供事前指导勘验服务。

3、各相关并联审批部门要将一批前置审批事项,通过创新管理办法,实行告知承诺等方法,逐步改为事后监管事项,使企业登记注册并联审批工作实施更顺畅、更高效。同时,各部门按政务公开的要求,对外公开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收费标准,以接受社会监督。

特种行业许可证申请书范文第4篇

一、推行并联审批,提升工商形象

并联审批工作是我们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此项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和行政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向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市场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也为我们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开辟了新的探索领域。目前,从工商职能角度来看,并联审批的应用,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我们工商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1、方便了服务对象,提高了行政效率。

我国加入WTO后,迫切的问题就是改革政府职能,建立以为企业服务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政府管理模式。开展并联审批,打造"数字工商"就是工商部门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企业的有益尝试。从并联审批的形式来看,不受"一厅式"限制,通过计算机连接所有的前置审批部门,具有范围广、节奏快、效率高的特点,特别适合审批事项超过两项以上的餐饮、宾馆、娱乐等行业;从接受服务的对象来看,并联审批的应用,为企业和个人获取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从实施的效果看,较好地解决了交叉审批的矛盾,使过去必须到多个部门去办理的事情,现在通过网络窗口,很轻松地得到办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企业、个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服务,减少了企业因办理相关证明手续往返于部门之间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为企业赢得了发展的时间和机遇。

2、实现了政务公开,遏止了行败行为。

与传统的办公手段相比,推行并联审批,实现了政务流程自动化、政务信息电子化、文档管理规范化,精减了一些不必要的审批权、办证权、检查权,减少了机构、压缩了层次、合并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进一步提高了工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政务公开。同时,由于并联审批制度是建立在完整的监督保障机制之上的,监察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督查督办",随时监督工商等审批部门的审批情况和反馈时限,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变结果监督为全程监督。从而有效克服了等消极弊端,杜绝一些人为障碍和办事推诿、不廉洁行为的发生,也从根本上减少了滋生贪污贿赂的土壤和机会。有利于增强工商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利于树立工商部门在群众中的威信,真正成为"服务型工商"。

3、提高了工商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工商形象。

推行并联审批,打造"数字工商",对我们工商干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首先,观念要更新。过去是凭良心办事,封闭式管理,面对面交涉,暗箱操作,不仅效率低,而且行政费用高,工作强度大,矛盾点集中,容易引起权力寻租,产生腐败。利用网上政务公开的功能,推行并联审批,实行开放式管理,可以在有效机制的约束下,帮助公务人员实现观念的转变,高效、廉洁地为人民服务。否则,如果政务公开的观念、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跟不上,只能是流于形式。其次,知识要更新。过去注册人员只需要掌握一般的工商管理知识,就能照章办事,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影响了监督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并联审批的推行,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工商知识,还要有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和自动化办公技能。第三,管理办法要更新。通过开展网上并联审批,打造"数字工商",实现网上政务公开,提高公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密切了党群、政群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和管理对象的费用,从源头上防止和克服了行败,真正树立了廉洁、高效、优政、勤政的工商行政管理新形象。

二、推行并联审批,重在运作到位

今年年初,工商玄武分局在市工商局和玄武区政府的支持下,组织精兵强将到推行网上前置并联审批最早的杭州工商局学习后,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玄武区试行企业注册网上前置并联审批方案》,并以区政务中心工商注册大厅为依托,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手段,以"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反馈、先照后证、逐步推广、效能监察、定期回访"为主要程序,组合工商部门"一门式办照"与多部门并联审批为一体的审批模式。在技术上,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数据库在线操作,应用了B/S技术和流程自定义、多重安全身份认证等国际流行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得该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在软件开发及硬件投入上已经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全力支持网上并联审批系统。4月1日起,我们对涉及卫生、环保、公安、消防等前置审批的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试行网上前置并联审批,将政务大厅"搬"到了网上。通过一段时间试运行,使我们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9月22日上午,随着蒋裕德副市长轻轻一下"点击",玄武区企业注册网上并联审批系统正式开通,从而改写了"跑证"的历史。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已经有近20家企业成功地在网上注册登记。在并联审批的推行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八道程序运作到位:

1、一门受理。

设立公共秘书制度,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定期培训公共秘书,定期培训业务知识。公共秘书统一受理企业申请,申请方式分为两种:

(1)到政务中心填写《并联审批申请书》;

(2)直接在Internet网上填写,发送至政务中心。工商注册大厅设置并联审批前台,公共秘书负责接待咨询、受理网上填表、网上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公共秘书受理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后,根据企业登记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初审,认为各项必备条件已齐全,并且经营范围中涉及前置审批项目的,指导投资人填写《并联审批申请书》,并发放有关前置审批部门的《申请须知》。

2、抄报相关。

公共秘书根据申请人填写的《并联审批申请书》,填写《并联审批申请抄报表》,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传送至各前置审批部门。

3、并联审批。

相关前置审批部门在收到《并联审批申请抄告表》后,主动与申请人取得联系,对企业申请的项目进行审核,在规定的5个工作日内提出具体的审核意见,并将意见签署在《并联审批申请抄告表》前置审批部门意见栏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至工商部门。如遇到需上级部门审核的,可顺延3个工作日,并反馈给公共秘书。

4、限时反馈。

如没有特殊原因,相关审批部门必须在工商部门发出抄告单5个工作日内完成,并在抄告单上签署意见盖章,逾期未回复的,视为认可。

5、先照后证。

工商部门收齐前置审批部门意见后,对条件符合的,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须核发许可证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以上并联审批程序完毕,取得了营业执照和许可证(批文),投资者方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对条件不符合的,终止并联审批程序。

6、逐步推广。

先对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从事危险品、易燃易爆等特种行业经营者和网吧除外);从事酒吧、音乐茶座、咖啡馆、书店等行业经营者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至各类法人企业。

7、效能监察。

为保证并联审批制度的正常运转,各并联审批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自我监督管理。区监察局进行流程跟踪并开展效能监察。通过现场检查、参加联席会议、听取申办人意见、设立投诉箱、公布投诉电话等方法,参与并联审批全程监督。

8、定期回访。

组织各参与并联审批的职能部门定期对经过并联审批申领了营业执照的企业进行回访、检查,加大监管力度。检查中发现企业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前置审批部门会同工商部门签发停业限期整改通知,逾期仍不合格的,前置审批部门吊销许可证,工商部门责令变更经营范围。

三、推行并联审批,有待完善提高

并联审批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操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社会效益。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

1、并联审批单位范围狭窄。

在现已实施的并联审批工作中,已并入网上并联审批的行政审批单位,只涉及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一部分行政审批权限单位。因此,应不断扩大入网审批单位范围,提高并联审批工作的覆盖率。

2、与真正意义上的"并联"存在差距。

现在实施的并联审批工作,是同级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并联。在实际登记审批工作中,区(县)分局受理的登记事项中有许多是需要市属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这些部门的行政审批权限只停留在市级,还有的需要区级单位审查后由本系统上报审批。所以,应打破级别限制,开通区对区、区对市、市对市、市对区的并联审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最终实现真正的并联审批。

3、技术服务和硬件维护不到位。

在实行并联审批的过程中,因为程序设计不完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系统不能自动刷新、注册号预留位数不够、出现重复信息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材料的传送和档案完整准确的保留。

因此,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应该依托《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现有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充实服务内容,提高工作效率。具体从以下三方面不断完善并联审批工作,打造"数字工商":

一是可以将并联审批系统与现有的《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连结,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争取实现市工商局和各区级行政审批机关的连接、各区(县)工商分局之间的连接、各区(县)工商分局与市属行政审批之间的连接。从而政府各部门能够及时掌握管辖区域内涉及行政审批单位的变动状态,确保不脱节。版权所有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并联审批电脑程序,实现行政审批单位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在登记机关内部工作平台实现局域网与互联网的物理联接和程序链接,摆脱目前并联审批工作由专人管理的现状,把它做为每一个受理审查人员的日常综合工作,变成日常登记注册的必备步骤之一。

特种行业许可证申请书范文第5篇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1999年开始,我国也顺应时代要求,对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面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担负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工商玄武分局,位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之一的玄武区,为打造数字工商,为企业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年初,我们依托政府网络,结合区域实际,采取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反馈、先照后证、逐步推广、效能监察、定期回访的办法,全面构建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网上并联审批体系。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并联审批实行的具体情况,做一简要论述。一、推行并联审批,提升工商形象并联审批工作是我们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此项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和行政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向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市场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也为我们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开辟了新的探索领域。目前,从工商职能角度来看,并联审批的应用,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我们工商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1、方便了服务对象,提高了行政效率。我国加入WTO后,迫切的问题就是改革政府职能,建立以为企业服务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政府管理模式。开展并联审批,打造数字工商就是工商部门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企业的有益尝试。从并联审批的形式来看,不受一厅式限制,通过计算机连接所有的前置审批部门,具有范围广、节奏快、效率高的特点,特别适合审批事项超过两项以上的餐饮、宾馆、娱乐等行业;从接受服务的对象来看,并联审批的应用,为企业和个人获取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从实施的效果看,较好地解决了交叉审批的矛盾,使过去必须到多个部门去办理的事情,现在通过网络窗口,很轻松地得到办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企业、个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服务,减少了企业因办理相关证明手续往返于部门之间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为企业赢得了发展的时间和机遇。2、实现了政务公开,遏止了行败行为。与传统的办公手段相比,推行并联审批,实现了政务流程自动化、政务信息电子化、文档管理规范化,精减了一些不必要的审批权、办证权、检查权,减少了机构、压缩了层次、合并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进一步提高了工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政务公开。同时,由于并联审批制度是建立在完整的监督保障机制之上的,监察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督查督办,随时监督工商等审批部门的审批情况和反馈时限,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变结果监督为全程监督。从而有效克服了等消极弊端,杜绝一些人为障碍和办事推诿、不廉洁行为的发生,也从根本上减少了滋生贪污贿赂的土壤和机会。有利于增强工商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利于树立工商部门在群众中的威信,真正成为服务型工商。3、提高了工商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工商形象。推行并联审批,打造数字工商,对我们工商干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首先,观念要更新。过去是凭良心办事,封闭式管理,面对面交涉,暗箱操作,不仅效率低,而且行政费用高,工作强度大,矛盾点集中,容易引起权力寻租,产生腐败。利用网上政务公开的功能,推行并联审批,实行开放式管理,可以在有效机制的约束下,帮助公务人员实现观念的转变,高效、廉洁地为人民服务。否则,如果政务公开的观念、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跟不上,只能是流于形式。其次,知识要更新。过去注册人员只需要掌握一般的工商管理知识,就能照章办事,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影响了监督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并联审批的推行,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工商知识,还要有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和自动化办公技能。第三,管理办法要更新。通过开展网上并联审批,打造数字工商,实现网上政务公开,提高公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密切了党群、政群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和管理对象的费用,从源头上防止和克服了行败,真正树立了廉洁、高效、优政、勤政的工商行政管理新形象。二、推行并联审批,重在运作到位今年年初,工商玄武分局在市工商局和玄武区政府的支持下,组织精兵强将到推行网上前置并联审批最早的杭州工商局学习后,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玄武区试行企业注册网上前置并联审批方案》,并以区政务中心工商注册大厅为依托,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手段,以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反馈、先照后证、逐步推广、效能监察、定期回访为主要程序,组合工商部门一门式办照与多部门并联审批为一体的审批模式。在技术上,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数据库在线操作,应用了B/S技术和流程自定义、多重安全身份认证等国际流行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得该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在软件开发及硬件投入上已经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全力支持网上并联审批系统。4月1日起,我们对涉及卫生、环保、公安、消防等前置审批的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试行网上前置并联审批,将政务大厅搬到了网上。通过一段时间试运行,使我们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9月22日上午,随着蒋裕德副市长轻轻一下点击,玄武区企业注册网上并联审批系统正式开通,从而改写了跑证的历史。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已经有近20家企业成功地在网上注册登记。在并联审批的推行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八道程序运作到位:1、一门受理。设立公共 秘书制度,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定期培训公共秘书,定期培训业务知识。公共秘书统一受理企业申请,申请方式分为两种:(1)到政务中心填写《并联审批申请书》;(2)直接在Internet网上填写,发送至政务中心。工商注册大厅设置并联审批前台,公共秘书负责接待咨询、受理网上填表、网上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公共秘书受理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后,根据企业登记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初审,认为各项必备条件已齐全,并且经营范围中涉及前置审批项目的,指导投资人填写《并联审批申请书》,并发放有关前置审批部门的《申请须知》。2、抄报相关。公共秘书根据申请人填写的《并联审批申请书》,填写《并联审批申请抄报表》,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传送至各前置审批部门。3、并联审批。相关前置审批部门在收到《并联审批申请抄告表》后,主动与申请人取得联系,对企业申请的项目进行审核,在规定的5个工作日内提出具体的审核意见,并将意见签署在《并联审批申请抄告表》前置审批部门意见栏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至工商部门。如遇到需上级部门审核的,可顺延3个工作日,并反馈给公共秘书。4、限时反馈。如没有特殊原因,相关审批部门必须在工商部门发出抄告单5个工作日内完成,并在抄告单上签署意见盖章,逾期未回复的,视为认可。5、先照后证。工商部门收齐前置审批部门意见后,对条件符合的,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须核发许可证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以上并联审批程序完毕,取得了营业执照和许可证(批文),投资者方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对条件不符合的,终止并联审批程序。6、逐步推广。先对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从事危险品、易燃易爆等特种行业经营者和网吧除外);从事酒吧、音乐茶座、咖啡馆、书店等行业经营者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至各类法人企业。7、效能监察。为保证并联审批制度的正常运转,各并联审批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自我监督管理。区监察局进行流程跟踪并开展效能监察。通过现场检查、参加联席会议、听取申办人意见、设立投诉箱、公布投诉电话等方法,参与并联审批全程监督。8、定期回访。组织各参与并联审批的职能部门定期对经过并联审批申领了营业执照的企业进行回访、检查,加大监管力度。检查中发现企业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前置审批部门会同工商部门签发停业限期整改通知,逾期仍不合格的,前置审批部门吊销许可证,工商部门责令变更经营范围。三、推行并联审批,有待完善提高并联审批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操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社会效益。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1、并联审批单位范围狭窄。在现已实施的并联审批工作中,已并入网上并联审批的行政审批单位,只涉及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一部分行政审批权限单位。因此,应不断扩大入网审批单位范围,提高并联审批工作的覆盖率。2、与真正意义上的并联存在差距。现在实施的并联审批工作,是同级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并联。在实际登记审批工作中,区(县)分局受理的登记事项中有许多是需要市属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这些部门的行政审批权限只停留在市级,还有的需要区级单位审查后由本系统上报审批。所以,应打破级别限制,开通区对区、区对市、市对市、市对区的并联审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最终实现真正的并联审批。3、技术服务和硬件维护不到位。在实行并联审批的过程中,因为程序设计不完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系统不能自动刷新、注册号预留位数不够、出现重复信息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材料的传送和档案完整准确的保留。因此,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应该依托《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现有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充实服务内容,提高工作效率。具体从以下三方面不断完善并联审批工作,打造数字工商:一是可以将并联审批系统与现有的《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连结,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争取实现市工商局和各区级行政审批机关的连接、各区(县)工商分局之间的连接、各区(县)工商分局与市属行政审批之间的连接。从而政府各部门能够及时掌握管辖区域内涉及行政审批单位的变动状态,确保不脱节。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并联审批电脑程序,实现行政审批单位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在登记机关内部工作平台实现局域网与互联网的物理联接和程序链接,摆脱目前并联审批工作由专人管理的现状,把它做为每一个受理审查人员的日常综合工作,变成日常登记注册的必备步骤之一。三是做好并联审批的宣传工作,让企业了解并联审批工作,了解经过相关行政审批领取相关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既是对经营资格的确认,更便于政府相关部门更好地为经营者经营行为提供服务。下一步,我们还将增加并联审批程序的统计功能,开展并联审批工作调研,使其成为政府工作中最为有效的工作网络。同时,加强与各有关单位的联系,积累经验,找出规律,确保并联审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特种行业许可证申请书范文第6篇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

本规定所称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是指外国机构、公司、企业(以下简称外方投资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和中国公司、企业共同投资设立的中外合营(包括合资、合作)印刷企业和外方投资者投资设立的外资印刷企业。

第三条国家允许设立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中外合营印刷企业,允许设立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外资印刷企业。

第四条外商投资印刷企业从事印刷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接受印刷业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正当经营活动及投资各方的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的保护。

第五条中方投资者以国有资产参与投资(包括作价出资或作为合作条件),须经其相应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拟投入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第六条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中、外方投资者应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并具有直接或间接从事印刷经营管理的经验。

(二)外方投资者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1.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印刷经营管理模式及经验;

2.能够提供国际领先水平的印刷技术和设备;

3.能够提供较为雄厚的资金。

(三)申请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

(四)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从事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元人民币。

(五)从事出版物、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中外合营印刷企业,合营中方投资者应当控股或占主导地位。其中,从事出版物印刷经营活动的中外合营印刷企业的董事长应当由中方担任,董事会成员中方应当多于外方。

(六)经营期限一般不超过30年。

审批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除依照前款规定外,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印刷企业总量、结构和布局的规划。

第七条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应先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申请文件:

(一)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申请书。

(二)各方投资者法定代表人签署的项目建议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各方投资者的名称、住所;

2.申请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及投资总额;

3.各方投资者的出资方式和出资额。

(三)各方投资者的注册登记证明(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复印件)和资信证明。

(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拟投入国有资产的评估报告确认文件。

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自收到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送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第八条报送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需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人申请设立文件。

(二)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初审意见。

(三)法律、法规和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其他文件。

新闻出版总署应自收到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九条申请人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文件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外经贸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人申请设立文件及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文件。

(二)由各方投资者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表签署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合同、章程。

(三)拟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名单及各方投资者董事委派书。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五)法律、法规和外经贸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外经贸行政部门对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拟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进行审批。应自收到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批准设立申请的,发给《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并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备案。

对拟从事出版物、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中外合营印刷企业及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含3000万美元)拟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外经贸行政部门应自收到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送外经贸部审批。

第十条报送外经贸部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外经贸行政部门需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人申请设立文件。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外经贸行政部门的初审意见。

(三)法律、法规和外经贸部规定的其他文件。

外经贸部应自收到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O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批准设立申请的,发给《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第十一条获得批准设立的申请人,持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文件及《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领《印刷经营许可证》,并按照《印刷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十二条外商投资印刷企业不得设置分支机构。

第十三条已设立的中外合营印刷企业申请兼营或者变更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或者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或者已设立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兼并其他印刷业经营者,或者因合并、分立而设立新的印刷业经营者,应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后,再报外经贸部门批准,并依法办理相应的注册登记变更手续。

其他事项变更,按现行有关规定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并办理相应的注册登记变更手续。对于企业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住所或者经营场所、股权比例等主要登记事项,或者终止印刷经营活动等,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十四条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经营期限届满,因特殊情况确需延长经营期限的,应当在经营期限届满的180天前提出申请,并报送原审批机关审批。

第十五条经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应当在审批机关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有关登记注册手续;逾期未能完成的,经审批机关核准后,可以撤销该外商投资项目。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并从事印刷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依照《印刷业管理条例》进行处罚。

各级新闻出版及外经贸行政部门违反本规定,擅自批准设立或者变更不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依照《印刷业管理条例》追究有关负责人及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七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大陆投资兴办印刷企业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1997年5月1日施行的《印刷业管理条例》实施前,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经新闻出版总署审核同意后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换领《印刷经营许可证》,其中,从事出版物印刷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企业申请扩大投资规模及延长经营期限的,须符合本规定第六条的要求;1997年5月1日后依据《印刷业管理条例》的规定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应当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180天内,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换领《印刷经营许可证》。

特种行业许可证申请书范文第7篇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

本规定所称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是指外国机构、公司、企业(以下简称外方投资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和中国公司、企业共同投资设立的中外合营(包括合资、合作)印刷企业和外方投资者投资设立的外资印刷企业。

第三条国家允许设立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中外合营印刷企业,允许设立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外资印刷企业。

第四条外商投资印刷企业从事印刷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接受印刷业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正当经营活动及投资各方的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的保护。

第五条中方投资者以国有资产参与投资(包括作价出资或作为合作条件),须经其相应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拟投入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第六条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中、外方投资者应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并具有直接或间接从事印刷经营管理的经验。

(二)外方投资者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1.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印刷经营管理模式及经验;

2.能够提供国际领先水平的印刷技术和设备;

3.能够提供较为雄厚的资金。

(三)申请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

(四)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从事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元人民币。

(五)从事出版物、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中外合营印刷企业,合营中方投资者应当控股或占主导地位。其中,从事出版物印刷经营活动的中外合营印刷企业的董事长应当由中方担任,董事会成员中方应当多于外方。

(六)经营期限一般不超过30年。

审批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除依照前款规定外,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印刷企业总量、结构和布局的规划。

第七条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应先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申请文件:

(一)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申请书。

(二)各方投资者法定代表人签署的项目建议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各方投资者的名称、住所;

2.申请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及投资总额;

3.各方投资者的出资方式和出资额。

(三)各方投资者的注册登记证明(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复印件)和资信证明。

(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拟投入国有资产的评估报告确认文件。

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自收到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送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第八条报送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需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人申请设立文件。

(二)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初审意见。

(三)法律、法规和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其他文件。

新闻出版总署应自收到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九条申请人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文件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外经贸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人申请设立文件及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文件。

(二)由各方投资者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表签署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合同、章程。

(三)拟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名单及各方投资者董事委派书。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五)法律、法规和外经贸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外经贸行政部门对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拟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进行审批。应自收到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批准设立申请的,发给《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并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备案。

对拟从事出版物、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中外合营印刷企业及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含3000万美元)拟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外经贸行政部门应自收到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送外经贸部审批。

第十条报送外经贸部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外经贸行政部门需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人申请设立文件。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外经贸行政部门的初审意见。

(三)法律、法规和外经贸部规定的其他文件。

外经贸部应自收到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O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批准设立申请的,发给《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第十一条获得批准设立的申请人,持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文件及《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领《印刷经营许可证》,并按照《印刷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十二条外商投资印刷企业不得设置分支机构。

第十三条已设立的中外合营印刷企业申请兼营或者变更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或者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或者已设立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兼并其他印刷业经营者,或者因合并、分立而设立新的印刷业经营者,应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后,再报外经贸部门批准,并依法办理相应的注册登记变更手续。

其他事项变更,按现行有关规定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并办理相应的注册登记变更手续。对于企业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住所或者经营场所、股权比例等主要登记事项,或者终止印刷经营活动等,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十四条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经营期限届满,因特殊情况确需延长经营期限的,应当在经营期限届满的180天前提出申请,并报送原审批机关审批。

第十五条经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应当在审批机关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有关登记注册手续;逾期未能完成的,经审批机关核准后,可以撤销该外商投资项目。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并从事印刷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依照《印刷业管理条例》进行处罚。

各级新闻出版及外经贸行政部门违反本规定,擅自批准设立或者变更不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依照《印刷业管理条例》追究有关负责人及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七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大陆投资兴办印刷企业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19*年5月1日施行的《印刷业管理条例》实施前,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经新闻出版总署审核同意后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换领《印刷经营许可证》,其中,从事出版物印刷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企业申请扩大投资规模及延长经营期限的,须符合本规定第六条的要求;19*年5月1日后依据《印刷业管理条例》的规定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应当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180天内,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换领《印刷经营许可证》。

第十九条本规定由新闻出版总署和外经贸部负责解释。

特种行业许可证申请书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1

《论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正文…………………………………………………2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2

二、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宗旨……………………………………………………3

三、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意义………………………………………………3

四、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初探…………………………………………………4

1、立项方面的法律服务……………………………………………………………4

2、经营模式的选择…………………………………………………………………4

3、企业组建中的法律服务…………………………………………………………5

4、企业运行中的法律服务…………………………………………………………6

五、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几点建议…………………………………………8

注释…………………………………………………………………………………8

参考文献……………………………………………………………………………9

论 文 摘 要

尽管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但作为非公制经济的民营经济是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营企业的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为繁荣市场,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社会财富贡献其力量。这就有必要搞清民营企业的现状,摸索出企业发展规律。由于民营企业在我国发展起步低、基础差,就存在着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民营企业一开始就踏入正规,走上正常的经营之道。法律服务就必须跟得上,从项目立项、企业经营模式、企业组建,特别是企业在运行中,有关劳动关系、环保、知识产权等方方面面搞好法律服务,法律服务本着防范纠纷、超前控制的宗旨,把“超前、务实、至诚、优质”作为法律服务理念,搞好企业全过程法律服务和企业合同系统管理服务,有效地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预防疏漏,避免纠纷。本文就如何搞好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作以下理论探讨,愿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近几年的中国国情看,尽管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民营企业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产生的“黑马”,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得重要。据统计,沿海发达地区,民营企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从数量上年年递增,质量上也是有目共睹,民营企业越作越大,对社会的贡献日益明显。民营企业以她灵活、高效率的姿态活跃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成为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国家和集体从业人员在锐减的同时,民营企业平均净增加300多万个工作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做出了贡献。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民营企业是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利用其机制 灵活的优势活跃在大企业尚未涉足的领域。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动势必推动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再者,民营企业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依托。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多元化,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对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 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发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经典词句。党的十六大同时提出:“要鼓励一部分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一切的劳动收入和合理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一论断预示着我国民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学专定认为,民营不足一个所有制概念。民营是以经济主体的不同来定义的一个概念,重点应突出一个“营”字,民营经济包括的范围,大体上相当于非国有经济,但比非国有经济的概念的外延还要宽。因为国有经济可以采了民营的形式,实行民营,在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采取由私人或民间机构来租赁承包、委托经营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必不可少的角色,它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一是商业的劳务性适用民营企业的自主管理。二是企业的组织性和分散性适应民营企业的独立经济,让商业的运行方式、经营方法、行业特色等比较适于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机动灵活的机制。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在市场浪潮中不断受到冲击、淘汰、兼并、联合、连锁,从而涌现出上规模、上档次、组织化程度高和科技含量高的实力型民营企业。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活力源。主要表现在:一、民营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源。三、民营经济是繁荣市场,增加供应的主力军。四、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渠道。五、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善地方面貌,建设新兴城市的重要依托。六、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七、民营经济是实现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依托。八、它是解决业就问题的重要渠道。九是有助深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革。十、民营企业会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十一、可为国家税收做出生重要贡献。十二、它将对于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希望所在。

二、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宗旨

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过程。民营企业作为新生事物固然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帮助和引导,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把企业做大做好,但好景不长,有的甚至昙花一现,究其原因,是与民营企业的经济理念、管理体制、决策体制分不开。作为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者,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社会效益,这是积极的一面,是主流,大方面。然后再考虑如何使民营企业逐步纳入正轨,步入良性循环,这是速度的问题。民营企业这辆经济快车,只有速度显然是不行的,方向正确才不至于失去控制、倾覆,民营企业“铁本”片面追究经济效益,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顶风立项,和地方政府一起欺上瞒下,违规侵占农田,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最后,业主被依法刑事拘留,巨额资金浪费,造成人财两空的局面。这个教训不能不说是深刻的,作为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在企业运行之初就做好服务,及时敲响警钟就不会造成失败的局面。可见,法律服务在民营企业的运行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意义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民营企业要规范化,首先是必须搞好其法律服务。这样才能使其成为市场经济的活跃元素,这对当前的国有大中企业的改制与发展起着重要依托的作用。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就为今后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从而实现股份多元化,促进政企分开,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这对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具有决定性作用,民营企业还是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由于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国有大企业尚未涉足的领域,使得这些领域的竞争更加充分,市场更加灵活。

四、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初探

1、如何搞好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呢,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首要目的。民营企业由于立项没有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那样主营机营把关,有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优势,民营企业的立项往往是企业主依靠个人的市场感觉,况且有些项目虽好,经济效益可观,但不符合环保要求,有的不符合当时的产业政策,因此作为企业的法律提供者出具一份既符合产业政策又符合法律的法律意见书尤其显得重要,如国家三令五申下马的“五小”项目,企业主如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政府的产业政策,匆匆上马,其结果可想而知。由于项目得不到批准,企业的营业执照当然批准不下来,那么企业的命运自然是短命的,这样,资产被闲置,必然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

2、体制是企业的生命。民营企业在成立之初确定一种经营体制对于企业日后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根据业主的多少可建立个人独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建立个人独资企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二)有合法的企业名称。(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四)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同时,业主须递交申请书,申请书中须注明:(一)企业的名称和住所。(二)投资人的姓名和居所。(三)投资人的出资额及出资方式。(四)经营范围。企业登记时,个人出资必须明确,是以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还是以个人财产为出资的。以家庭共有财产为个人出资的,应当以依法以家庭共有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个人财产出资的,只能由个人而不是家庭承担企业的无限责任。个人独资企业在法律上无出资额的限制,但业主不能纯粹以劳务技术为出资额。这对于仅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而无资金的业主不能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只能设立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而成为其股东。根据《合伙企业法》的有关规定,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务下列条件:(一)有二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二)有书面合伙协议。(三)有各合伙的实际缴付的出资。(四)有合伙企业的名称。(五)有经营场所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由于合伙企业是资合而不是人合,因此合伙人之间订立一个能够实际履行的,防止纠纷发生或者说一旦发生纠纷便有据可查的协议至关重要。合伙协议便是合伙人之间约定的法律,因此合伙协议尽可能制订周详,根据实践合伙协议应当载明的事项有:(一)合伙企业的名称和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二)合伙目的和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三)合伙人姓名及其住所;(四)合伙人出资的方式、数额的缴付出资的期限;(五)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办法;(六)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七)入伙与退伙;(八)合伙企业的解散与清算;(九)违约责任;(十)合伙企业的经营期限;(十一)急诊议解决办法;其中利润分担和亏损分担办法是合伙人依协议约定,可以按出资额多少定,合伙人就应该平均分配和分担。由于场地、技术条件等限制不能成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而希望通过加入合伙而达到成为合伙人的,由于入伙后要对合伙前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而地入伙前的债权无权要求分配,因此新入伙的合伙人必须了解原合伙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最恰当的方法就是要对经前财务状况作以结算,明确权利和义务的份额。在经营过程中,如果发生合伙企业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必须及时办理不得使用与登记不一致的企业名称,不能冠以“有限”或者“有限责任”之类的字样。如果业主人数较多,资金数额大,那么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优越性就突出出来,作为民营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不仅仅是民营企业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发展之路,有限公司最大的特点是责任有限,公司仅以全部法人财产对外承担责任,股东以投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它的最大优点是: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使其财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股东可以参与管理,也可以不参加管理,公司运行的科学性、规范性是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无法比拟的,因此,民营企业要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者必须提供其与其相适应的经营模式。

3、企业组建中的法律服务

一个企业的建立,往往从领取营业执照或法人执照开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如果经营范围是必须经特殊行业主营部门批准的,首先要取得特殊行业许可证。而特殊行业许可证往往是以技术为前提的,因此招聘特殊人才首当其冲。如制造船业,企业首先取得船舶生产许可证后才能生产船舶。特殊行业许可证是企业领取营业执照、法人执照的前提,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企业要运行营业场所必不可少,作为民营企业的厂址首选是国有土地,但购买国有土地不仅要花费巨额的出让金,这会占用生产成本,由于我国可耕地近几年的锐减,国家在宏观控制土地方面已加强,再者,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占用数量不菲的资金购买厂址是值得三思的。第二,由于当前国有小企业、集体企业纷纷下马,其厂址闲置很多,租用这些厂的厂址,不仅一次性出资占生产成本较小,使用年限也可协商决定,而且缩短建厂时间、生产周期,为产品尽快占有市场提供先机。

4、企业运行中的法律服务

一个企业必须讲效益,效益就是生命,一个企业如何占稳、发展市场必须选择经营方式。根据现有经验,我认为有三种方法:第一:送料加工,再总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遭到重创。很多民营企业纷纷下马。日本民营企业为图生存,更轻装上阵,采取送料加工的方式,迅速扭转残局,这种方式为:不建厂房或者尽可能少建厂房,把有限的生产资金用在产品开发上。把产品分解成几部分,让给其它企业加工,然后总装,这样节约了大量资金,缓解了资金紧张的矛盾,又能把适销对路的产品尽快打入市场。第二,根据我国《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条例》的规定,租赁经营小型工业企业。由于目前县级经济逐步取消国有小企业,这就为民营企业发展让出了空间。这种租赁方式首先要解决小型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多方管理的问题,要用法律解决后顾之忧。要在发革委的主持下,租赁方、出租方签订协议书,同时要求司法公正,赋予其严肃性。为确保承租方的利益不受侵犯,争议解决的方式必须明确,有操作性。第三,采取嫁接同类企业的方法。通过合伙、入股渗透到现有企业。这样通过换汤不换药的方法嫁接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是经营不善或产品老化、产品不对路。如果另建一个新的企业,一方面往往涉及到特种行业许可,建设周期长,易错过销售旺季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一旦嫁接成功,就等于已经在竞争过程中吃掉了一个对手。如驻马店高新区天中船舶有限公司仅成立一年有余,由于两个股东对市场销售信息不灵,加之内部不团结,公司濒临破产。这样,一个私营企业主得到这个消息后,就主动找到其中一股东,要求购买整个公司。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是独立法人,不允许象商品一样灵卖过户。这样,通过入股的方式换掉原来的股东,加入新的股东,这样,原来的企业通过变更股东进而重新选举法人代表,就达成成功嫁接企业的目的。

企业成立后,招用职工必须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其中值得注意有以下几点:一、严禁招用童工、未成年工。二、工资标准,无论采用计时工,还计件工,工资均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三、聘用技术人员、营销、行管人员时,严把审查关。其中聘用上述人员时尤其慎之又慎。首先查清其身份,看其是否与原工作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否则,直接违犯《劳动法》第九十九条之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驻马店市龙升造船厂聘请泌阳县游艇厂的技术人员一案,由于前者在诉讼中败诉,被聘请的技术人员是位农民,无资产可供执行,最终法院执行龙升船艇厂的设备产品,致使该厂已停产数月,濒临倒闭。这个教训不能不说是深刻的。再者民营企业也应当应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由于职工工伤一旦发生,赔偿额一般较高,平时及时交纳社会保险费可化解风险、减少损失,及时对工伤事故的处理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会赢得职工的向心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成功地保护好自己的工业知识产权。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打江山难,坐江山更不易,一旦产品上市有销路,就必须对自己的牌子申请注册商标,以便使客户从众多品牌中认准该商标,民营企业主要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头脑,作为法律服务者及时、有效地为之提供服务,为确保民营企业健康地发展献策献计,再者民营企业也要有做大事业,敢于闯世界的精神和气魄,随着网络化日益普及,产品上网销售,这样民营企业也有自己的网址、网页、产品足不出户,就能广告到五湖四海。这样,就会产生极佳的广告效能。

作为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者,不仅要为企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要为整个企业,甚至灌输到每个员工,至少是行管、营销人员一个法律理念。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为企业服务。这就要求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看对管理层、营销人员进行基础的法律知识培训。针对人员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法律知识。例如:企业的营销人员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不可能每笔合同都经业主签章。实际工作中,只需委托一定的权限即可。这样,企业主对委托书的管理就要慎重。 以免销售人员利用假委托、超期委托与别的企业签订合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再者企业主出具的委托书尽可能周祥,委托权限,委托期限,尽可能一目了然,不含糊。

五、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扶制。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起点低,基础差,法律服务存在有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为培植税源,搞活地方经济,对于那些新产品适销对路、能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民营企业给予政策倾斜,给予扶制。政府要承担部分甚至全部的法律服务费。同时,政府要选派一批业务素质高的法律服务者到沿海发达地区参观、取经,甚至深造,为民营企业搞好法律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二、广泛参与。要搞好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单靠民营企业、法律服务机构力量是有限的,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如劳动、工商、环保等部门应组织民营企业有关人员宣传法律,给民营企业灌输以法治企的经营理念。

三、健全奖励机制。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费用,政府部门承担部分或全部的。签订的法律服务合同时,政府作为监督合同履行的一方。对于那些恪尽职守,为民营企业献计献策,出色完成法律服务的法律服务者,政府应给予物质奖励。政府应逐步健全这种机制。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大家都来关心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的话民营企业的春天,就很快到来。

注 释

本文有关数据引自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策论》,该书编者为万兵、王玉堂。

参考文献

1、《知识产权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年出版 黄勤南主编

2、《商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年出版 王卫国主编

3、《财政金融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年出版 史文青 蔡福元主编

4、《房地产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出版 赵东旭主编

5、《环境保护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出版 张新太主编

特种行业许可证申请书范文第9篇

创业企业“注册难”

创业“难”,“难”往往不是难在公司如何经营,而是难在公司如何诞生。

证明材料过多、审批手续繁琐、注册成本太高……太多的毫无必要的条条框框困扰着创业者。

我们不妨先简单梳理一下创业者注册一家公司要经历的若干步骤:

步骤一:企业名称查询。申办人填写企业(字号)名称预先核准申请表,由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综合审定,给予注册核准,并发放盖有工商行政管理局名称登记专用章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步骤二:新注册公司申办人提供一个法人和全体股东的身份证各一份以及相应要求的材料。如有特殊经营许可项目还需相关部门报审盖章,特种行业许可证办理,根据行业情况及相应部门规定不同,分别分为前置审批和后置审批。特种许可项目涉及,如:卫防、消防、治安、环保、科委等。而这里面又往往存在让申办人抓狂、崩溃的事情,前置审批部门说,没有营业执照就不是一家企业,怎么给你审批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说,你没有前置审批,怎么给你发营业执照?

步骤三:去公安部门刻章,包括公章、财务章、法人章、合同章等,并编写公司章程。

步骤四:验资。申办人带上公司章程、工商局发的核名通知、法人代表的私章、身份证、用于验资的钱、到银行开立公司验资账户,各股东按自己出资比例向此账户中缴足相应的钱款,银行会发给每个股东缴款单。然后到会计师事务所办理验资报告。

《公司法》规定允许股东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等出资,但由于公司尚未成立,设立之初无法完成过户转让手续,公司的首期出资实际仅限于货币出资,限制了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股权、债权等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如果股东以非货币形式出资,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先评估其价值。

步骤五:申领公司营业执照。填写设立登记申请表等公司设立登记的各种表格,连同核名通知、公司章程、房租合同、房产证复印件、验资报告一起交给工商局,经工商局核定,即发放营业执照,并公告企业成立。

步骤六:申办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提出申请,通过审定,质量技术监督局发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步骤七:申领税务登记证。提供的材料包括经营场所租房协复印件、所租房屋的房产证复印件、固定电话、通信地址。

步骤八:开设企业基本账户。应提供给银行的材料:营业执照正本原件与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正本原件与复印件、公司公章、法人章、财务专用章、法人代表身份证原件与复印件、国地税务登记证正本原件与复印件等。

步骤九:申领发票购用簿,开设纳税专用账户,购买发票。

如此一个流程,创业者不得不连日奔波于政府各个部门以及银行等机构。创业的“高门槛”,极大挫伤创业者的热情与积极性。如此市场环境下,微小型企业如何能发展壮大呢?

很显然,现行的商事登记制度下,市场主体登记与营业登记没有区分,商事登记制度“碎片化”,法律文件的内容既有交叉重叠又有相互对抗,企业登记注册与市场主体设立、经营项目审批许可纠缠混淆,带来了企业登记机关与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不清,从而更引发市场监管执法问题。

注册资本、住所(经营场所)、经营范围等具体登记事项的实体性规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实际脱节。以验资为例,验资只能证明企业在某个时点账上有这个钱,对企业没有实质意义,仅是行政审批的一个形式化流程。硬性规定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不仅没有达到制度设计所要求的保护交易安全的目的,客观上增加了创业者的创业成本。走过场的验资,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某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与一些注册中介机构以及少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寻租空间,无助于遏制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无照经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广东先行探索商事登记改革

商事登记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应有之义。

2012年3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关于支持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广东省在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开展统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在保障各类商事主体登记的地位平等、规则公平、标准统一等方面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2011年5月28日,全国首个商事登记政府规章《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商事登记管理办法》出台。

2012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批复同意广东商事登记改革试点范围扩大为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和佛山市顺德区。广东省人民政府也先后批复同意佛山市顺德区、东莞开展商事登记改革试点。

通过特区立法程序,2012年10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11月29日,珠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上述两部特区商事登记法规均定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2013年2月20日,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工商总局关于同意广东省商事登记营业执照改革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广东省商事登记营业执照改革方案》,3月1日起在深圳、珠海两地试行改革后的营业执照。

此次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周伯华在两会期间,表示商事制度改革的方案已经初步形成,“既有时间表,也有路线图”,将在本次两会后全面施行,“深圳这次尝试是有益的探索,我国近期将进行类似的重大商事制度改革。”因此,通过观察深圳、珠海试点地区的改革内容,我们可以掌握商事制度改革的大致方案。

深圳珠海商事登记改革的亮点

深圳、珠海商事登记改革的最大亮点是降低了登记门槛,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和实收资本备案制。珠海《条例》规定:“实行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的登记制度,无需审批的一般经营项目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经营,依法需经许可审批的凭许可审批文件经营。”申请人申请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时,商事登记机关登记其全体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无需登记实收资本,申请人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企业可直接到工商部门获得登记,先拿执照再审批。

长期以来,我国商事登记实行“折中审查”模式,即“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但在登记实践中,受现实条件制约,对实质审查的边界难以把握,造成实质审查的自由裁量权较大,既增加了申请人负担,同时在当前尚不完善的追责制度下,登记机关也承担着权责不对等的执法风险问题。新条例明确商事登记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公司和股东对注册资本缴付情况的真实性负责,实行公司和股东自律。

两地取消了验资和年检这两项要求。两地的商事改革将对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即申请人申请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时,商事登记机关登记其全体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而无需登记实收资本。深圳《条例》规定“申请人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商事主体应就登记事项、备案事项、注册资本实缴情况、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等情况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年度报告,无需进行年度检验。

长期以来,经营范围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及企业登记机关。一方面,企业和登记机关均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明确经营范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交易活动愈加频繁,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层出不穷,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能满足形势发展要求,企业经营范围的核定也就成为了一个难题。根据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立法,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不再作为登记事项(改为备案事项),将确定经营范围的权利交回给了企业,体现了商事登记从“审批许可”向“核准登记”的转变,以及“有限政府”的转变。通过经营范围的改革,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引导商事主体自主经营、诚信经营,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改革后的营业执照不再记载企业的经营范围,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由其章程、协议、申请书等确定。但社会可以通过商事主体公示信息予以查询。商事登记机关应当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制定经营范围分类目录,为申请者提供指引。

住所和经营场所问题也是以往企业登记的难题。现行登记规定对于场所(住所、经营场所)的要求较为严格。按照国家工商总局以往规定,住所证明为:自有房产提交房屋产权证复印件;租赁房屋提交租赁协议复印件以及出租方的房屋产权证复印件。有关房屋未取得房屋产权证的,属城镇房屋的,提交房地产管理部门的证明或者竣工验收证明、购房合同及房屋销售许可证复印件;属非城镇房屋的,提交当地政府规定的相关证明,由此带来场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增加了创业投资成本。一些经营者由于住所问题无法办理工商登记,也带来了无照经营等突出问题。深圳、珠海的商事改革进一步放宽了企业登记的场所条件,深圳商事登记特区立法提出:商事主体设立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经营场所与商事主体住所不一致且在特区内跨区的,商事主体应当办理分支机构登记;分支机构经营场所和商事主体住所不一致但在特区内不跨区的,商事主体应当选择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或者将分支机构经营场所信息登记于其隶属的商事主体营业执照内。珠海商事登记特区立法提出:商事主体的经营场所是其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场所,经营场所可以与住所不一致。经营场所和住所不一致的,可以办理分支机构登记,也可以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备案。在珠海经济特区的办公区域内,经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出具住所使用证明的,同一地址可以作为多家商事主体的住所。在“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方面的积极探索等,有助于解决当前场地登记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于创业就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改革试点的成果具体集中体现在新版营业执照上。目前使用的各类营业执照(登记证)达18种,营业执照的种类过多,且记载事项设置不一、规格也不尽一致,每类营业执照均对应特定的申请表格等,无论是对申请人还是企业登记机关,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增加了办事成本和行政成本。营业执照样式改革后,除了特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企业集团登记证、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暂不作调整以外,其余15种营业执照精简为4类,分别是《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非法人企业营业执照》、《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如示图,新版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同时设置“重要提示”栏。重要提示栏的内容,除了重点提示商事登记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制度的改革,还注明了商事主体经营范围、出资情况、营业期限和许可审批项目、年报及监管等信息的查询方法。一方面,有利于改革的平稳衔接,强化商事主体的社会监管和部门监管;另一方面,随着营业执照记载事项的相应精简,了解商事主体基本信息的渠道不再主要依赖营业执照,而是通过查询商事主体公示信息的方式,符合现代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另外,两个特区商事登记立法均明确规定,商事登记,是指申请人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由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的设立、变更或者注销事项登记于商事登记簿予以公示的行为。商事主体,是指经依法登记,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珠海特区立法则进一步明确商事主体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分支机构等。现行国家层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司法解释中,此前都没有关于商事主体或商事登记的概念,商事登记的定义体现了其“审批许可”向“核准登记”的转变倾向,商事主体的定义则明确了“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来抽象概括商事主体的本质,这在我国商事登记立法中尚属首次,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重新定义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极大地简化了前期审批程序,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降低了企业登记的门槛,将大大增强市场活力,使得许多有潜力的创业企业得以进入市场。

活力和秩序历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向市场、企业和个人放权的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的监督管理。政府的审批权限小了,而监管的责任大了。企业注册登记的门槛变低,客观上可能会助长空壳公司、皮包公司的兴起,为了规避相关风险,政府职能部门必须有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强化监管,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政府部门必须建立起一套长效的监管机制,强化事中与事后监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构建“宽入严管”的新制度体系。

根据两个特区商事登记立法,均规定实行商事主体年度报告制度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其中,年度报告制度为:商事主体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年度报告,无需进行年度检验。年度报告包括商事主体的登记事项、备案事项、注册资本实缴情况、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为:商事主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事登记机关将其从商事登记簿中移出,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纳入信用监管体系:(一)不按时提交年度报告的;(二)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商事登记机关在作出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决定之前,应当通过本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信息平台告知商事主体作出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其依法享有的权利。对商事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负有个人责任的投资人、负责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纳入信用监管体系。

实际上,企业提交年报的改革取代了此前年审的做法,除名制度则完善了此前的吊销营业执照制度。年报制度改革,一方面简化了提交材料,如审计报告、财务报表等;一方面减少了办事环节,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并且使得商事主体从被检查变为自愿提交报告,体现了商事主体自治的转变。除名制度主要是改革企业退出,过去是逾期年审直接吊销营业执照,现在改为年报逾期后除名,增加了信息公示环节,发挥信用惩戒作用,同时对企业确因疏忽等原因给予救济帮助,进一步完善了商事主体退出机制。

特种行业许可证申请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刑事强制措施;令状制度;司法审查

[中图分类号]D91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3-0105-06

[收稿日期]2012-04-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目《刑事强制措施研究》,批准号:05JJD820012。[作者简介]杨雄,男,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学。(北京100875)

刑事司法中的令状制度,是指对于逮捕、羁押、搜查、扣押、监听等刑事的强制措施,必须经由中立的司法机关对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后,以令状的方式授权执法机关或者人员予以实施。作为一种权力制衡机制,令状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英格兰,如今包括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在内的宪法以及国际公约中均确立了强制措施,适用的令状原则(大陆法系称为法官保留原则)。本文拟从美国法的实践出发,在分析刑事强制措施中令状制度的运行机制、功能及局限的基础上,指出令状制度对于改造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决定权配置模式的借鉴意义。

一、刑事强制措施中令状制度的运行机制

为了避免“空白令状”和“帮助令状”对公民权利构成威胁,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创设强制措施适用中的令状制度。按照令状制度的要求,强制措施的实施必须由中立的司法机关进行审批,且基于相当理由(probable cause)的证据基础,适用于特定的对象及范围。

(一)令状的签发主体必须为中立的司法机关

从字面上分析,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并未明确规定强制措施令状的签发主体。但是,随着判例对该修正案的不断解释,美国法最终确立了法官作为令状签发者的法律地位。在Johilsonv.U.S,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指出,“必须由中立且超然的治安法官”决定签发令状,“而不是为了发现犯罪而由具有竞争冒险精神的执法官员进行判断”,否则,“宪法第四修正案的保护荡然无存,个人的住宅安全将掌控于警察的自由裁量之下”。联邦最高法院在后续的判例中,还以同样的理由,否定了检察官核发令状的权力。的确,令状的签发者如果自我授权、自我执行,就丧失了其超然及中立的地位,此外,若其报酬的计算,决定于所发出令状的数目,也会丧失作为签发者的中立性和超然性。因此,签发令状的官员必须满足两项要件:其一,必须是“中立与超然公正的”,才能审查是否存在相当理由以进行逮捕或搜查;其二,必须是“独立的”,以保证该司法官员作为执法程序中的监督者的中立与公正。《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41条(a)项明确规定令状的申请人为联邦执法官员或政府检察官;令状的核发者,则为联邦治安法官或州记录法院。

在具体案件中,追诉机关尤其是警察,通常在犯罪追诉的第一线,与嫌疑犯有着直接的接触,对是否具备强制措施发动的实质要件应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熟悉刑事法律规范的法官,未必比浸淫于犯罪侦查环境中的侦查人员更能对具体状况做出正确且适当的判断。法律之所以未赋予追诉机关以令状的审批权,不是因为法官相比追诉机关更能作出强制措施实施的准确判断,而是,追诉机关在维护国家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实现发现真相、追诉犯罪的目的,无法保持中立的品性,对强制措施实施的实质要件存在与否作出客观的判断,恰当衡量强制措施实施的必要性,不能理智地考虑被追诉者的权利保障、协调政府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所以,仅依赖追诉机关的自律,无法周全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只有透过公正、中立的裁判机关的介入,事先预防追诉机关的不法行为。英国学者费尔曼(Fellman)教授也曾提出“即使是最谦虚的诉追人,亦难免对被告抱有偏见”的见解。

(二)令状的签发必须基于“相当理由”的证据基础

为了防止追诉机关恣意实施限制、剥夺被追诉者基本权益的刑事强制措施,追诉机关在发动强制措施之前,必须承担证明被强制处分的对象可能阻碍诉讼顺利进行的责任。如果说,令状的签发主体表明了强制措施在形式上的合法性,那么,令状的证据基础就体现了强制处分行为的实质合理性,只有具备这两个要件,刑事强制措施才具备基本的正当性基础。那么,达到怎样的标准,刑事强制措施的发动才算合理呢?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规定必须达到“相当理由”,追诉机关发动刑事强制措施是否具有相当理由,不是由追诉者自身作出判断,而应当受到较为客观和中立法官的审查,由法官对其刑事强制措施,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其合理与否。此外,相当理由还应当有宣誓作为保证,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41条(c)项规定,须经宣誓证明书核发令状,若存在请求签发令状的理由或者有相当理由相信扣押物的存在,才能核发令状,而申请人基于宣誓所提供的证明、证人,应加以记载。

(三)令状的适用对象及范围必须具有特定性

为了让强制措施的适用具有特定的针对性,强制措施的实施令状应写明其适用的具体人员、物品、场所范围以及执行人员、起止时限等,避免令状的执行主体拥有过大的裁量权,为其滥用权力提供可乘之机。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明确规定,必须在强制措施的实施令状上,详细记载逮捕、搜查、扣押等强制处分在个案中实施的具体对象和范围。通过法官就具体个案的判断,在强制措施实施之前,就为追诉机关执法设置一定的边界。不仅如此,对于令状所实施的对象及其范围,《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41条(b)项明确规定,“可扣押的物体则包括能构成刑事犯罪证据的财产、违禁品、预备或意图用作犯罪工具、手段或者已经用作犯罪工具、手段的财产,等等”,(c)项规定“……在令状上,必须确认被搜查的对象,并应记明或描述被搜查的人或处所”。

总之,令状制度的运作必须有具体可供操作的程序来保障,否则,该制度就会落空,沦为“空白令状”和“帮助令状”,成为国家恣意侵害公民基本权益的工具。

二、刑事强制措施中令状制度的功能及局限

刑事强制措施的令状制度是平衡国家公权力和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效机制,它为二者之间的正面冲突增添了一道屏障。令状制度有助于监督、制约强制处分权的行使,为预者的权利救济提供依据,保障其免受无理强制措施的侵犯。

(一)刑事强制措施中令状制度的功能

1.强制措施适用前的权力节制

众所周知,任何人要从事律师、医师、驾驶员等职业,在从事执业活动之前,都必须获得相应的执业许可证书,且应定期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任何单位要从事生产或者营利性的商业活动,也必须取得工商、卫生以及特种行业管理机关核发的许可证书。实际上,刑事强制措施实施中的令状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均起到了事先的过滤作用。但是,与之有所区别的地方在于,令状所处理的对象更具有机动性和灵活性,令状程序更加具体、细致。具体的搜查情形如同医师开药方一样,医师在获得执业许可证之后,对于具体病例中如何开药、治疗,这些具体的活动均无需再取得特定机构的许可。而搜查、逮捕、羁押等强制措施实施时,在每个具体案件中,甚至每个刑事强制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都可能需要对其是否具有实质理由进行逐一审查。换言之,令状原则不仅要求强制措施的实施主体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而且在每一个强制处分行为实施之前,特定的司法机关必须审查该行为的合法性、必要性。由此可见,这种双重的许可机制,提高了强制措施行为实施的门槛,一定程度上节制了草率的、缺乏实质理由的强制措施行为。

在美国司法实践中,申请逮捕、搜查、扣押等强制措施令状的警察或检察官,必须通过相当长的时间来准备相关证据等材料来证明强制措施行为实施的合理性,并且,强制措施令状的申请者必须书面阐述强制措施行为实施的证据、事实和法律基础。此外,还应对准备实施的强制措施可能涉及的人员、物品、场所等范围作出具体说明。可以说,追诉机关在令状申请的准备和等待法官审批令状申请方面都会花去很长的时间。因此,有学者甚至指出,对侦查人员而言,有效的过滤程序不是治安法官,而是长期的等待(依据美国州法院国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tateCourts,简称NCSC]的统计,在许多案件中,取得令状意味着警察要花费一天的时间来制作文书,加上在法院等待的时间。所有的就只是等待与治安法官[签发令状]五分钟的碰面)。这种排队的等待可能促使申请者只是在一些特别需要令状来发现重要证据、不通过令状无法发现证据,(也就是说,无证搜查可能是明显非法的情况下)或者证据确实存在的情况下才申请令状。再者,因为令状的申请程序繁琐,申请书必须叙述事实及理由,且须经第三人的审核,所以,侦查人员必须摒弃草率、随意的办案思维,冷静、慎重地思考是否具备实施强制处分的实质原因。正如美国学者威廉·斯汤兹指出的那样,令状程序在警察与被处分者之间设置了一个更多的裁决者,它迫使警察在实施强制措施之前,解决一些更为实质的问题(因此鼓励他们不实施没有根据的强制措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令状的申请程序本身会促使追诉主体做比较精确的强制处分要件判断,提升自身的办案专业化程度,抑制违法强制措施的实施。

2.强制措施适用中的权力监督

在刑事强制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执法者重要的依据就是诸如逮捕证、搜查证、传票等类似的令状。令状中关于执行主体、对象、时间、地点以及具体执行步骤的规定,为追诉机关执法排除障碍、获得预者的配合,最终达成追诉目标提供了路径。更重要的是,令状本身为执法者的具体实施行为划定了界限,一旦超越令状所确立的范围,该刑事强制措施的执行行为即为非法。换言之,刑事强制措施令状本身也为预者的基本权利设定了干预界限。执法者不得超出令状所限定的范围实施另外一个未经授权的干预措施,随意扩大强制措施的适用范围,侵犯与案件无关的人或物。比如,搜查时若无必要不得同时对被搜查人进行拘禁;逮捕时若无紧急情况不得进行搜查;基于甲罪的搜查,不得用于侦查乙罪,等等。

对于被强制处分者而言,他们大多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来辨别强制措施的合法与非法,在遭到强制处分时一般逆来顺受,偶有抗议但也无法提出实质性的理由。令状的出现,无疑为被强制处分者监督执法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强制措施实施之前的令状出示、令状副本的留存、令状实施之后的签字等程序,都可以让被强制处分者清楚了解自己预处分的原因以及受侵犯的范围乃至自身的权利,一旦超出令状授权的范围,预者即可认为强制措施的实施非法,并及时提出异议,制止非法强制行为。

总而言之,令状作为刑事强制措施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依据,不仅能够帮助执法者有效保全证据、排除阻碍,而且有利于节制执法者的自身权力,防止权力被恣意滥用,从而最终保障预人的权益。

3.强制措施适用后的权利救济

刑事强制措施的令状是对执法者和预者的保护性机制。就强制措施的实施者而言,令状本身就是法律授权的依据,是强制处分行为以及通过该行为所获得证据的形式合法性基础。执法者可以通过令状来对抗预者以编造谎言等形式而进行的诬告,换言之,令状可以作为执法者证明自身清白的依据。对于被强制处分者来讲,针对追诉机关实施的无理强制处分、超出令状规定范围的非法强制处分,以令状作为依据,申请法官进行事后的司法审查,以防止追诉机关在事后编造理由、制造证据来掩盖事前的非法行为。可以说,强制措施的令状及其申请材料可以集中反映强制措施的启动是否符合程序和实质要件,法官通过审查强制措施实施之前已经建立的这些书面记录,再结合控辩双方提供的相关证据材料,可以明辨强制措施的合法性,达到事后司法审查的目的。若没有书面记录的建立,事后审理过程中的司法审查将毫无凭据,更成为不可能之事。尽管美国实证研究中的数字显示,所谓重新进行第二次审核并无太大功效,法院事后审查所发挥的功能非常有限。但不可否认的是,书面记录记载了侦查人员在强制处分实施前所知的一切事实及证据,可以防止侦查人员事后说谎、修改及编造,所以,在某些案件的审判中仍能发挥防止无实质原因的强制处分的作用。

(二)刑事强制措施中令状制度的局限

令状主义并非十全十美,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强制措施的正当性,但是,令状制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美国,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令状拥护者和反对者的论争。的确,令状制度的运作耗费的成本较大,而且存在不确定性。在司法实践中,实施保全被追诉人、犯罪证据的强制措施的时机可能稍纵即逝,而令状制度要求执行主体和审批决定主体的分离,可能使得强制措施的实施过于滞后,甚至被耽误,最终让侦查机关在追诉犯罪过程中贻误战机。有学者基于被强制处分者的权利,对事先审查可能产生的效果提出质疑:法官对令状进行审查时,只有追诉机关单方在场,被申请适用强制处分的人及其辩护人没有机会陈述对强制措施适用的不同意见,无法影响强制措施令状的签发,法官难以对追诉机关的令状申请作出十分精确的审查,一般情况下,除非令状申请本身明显不具有合理性或者合法性,法官都可能做出同意令状的决定。此外,治安法官对于大多数令状申请的审查速度过快,也不利于令状签发标准的准确实现。美国州法院国家中心的统计表明,地方法官经常以闪电般的速度审查令状申请,他们审查每项令状申请的平均时间是2分48秒;中位时间是2分12秒。由此可见,法官对令状申请的审查流于形式化,扮演了警察、检察官的“橡皮图章”的角色,可以说,强制措施令状的审查权主要掌控于追诉者之手,法官在事前对追诉者自由裁量权的制约在不断弱化。

鉴于令状主义的上述局限性,以及犯罪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智能化和警察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无令状的强制处分在英美法实践中被扩大适用。以美国法为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藉由种种的合宪解释,于不同的案件中,在特定的人身、场所之外,承认了一系列无令状逮捕、搜查、扣押的情形,具体包括盘查、同意搜查、一览无余的搜查、径行搜查(又称热搜查)、汽车搜查、紧急搜查、合法逮捕后的附带搜查等。当然,在无令状的强制处分中,并不是没有任何司法审查的制约机制,只不过司法审查的时间移到强制措施实施之后,审查的重点不再是有无令状,而是强制措施实施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在强制措施适用之前,追诉机关事先对强制处分行为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作出判断,在实施之后,若被强制处分人及其辩护人在审前或者审判中向法官提出动议,要求审查强制措施的合理性,法官将会依据追诉机关陈报的相关资料作再次审查。相比事前对令状申请的审查,这种事后的审查更加充分和理性。在法官事后的司法审查中,追诉机关和被强制处分人均有权对强制措施启动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程序的正当性进行质证、辩论,在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后,法官一经发现强制措施的实施缺乏实质合理性,将确认追诉机关的强制处分行为违法,排除通过该行为取得的证据,甚至追究违法实施强制措施的主体的法律责任。这些后果足以威慑、阻吓追诉机关的违法行为,警醒和规制追诉机关的执法行为。

三、我国刑事诉讼对令状制度的借鉴

事前审查的令状授权与无令状的事后审查从不同角度制约了强制处分权的滥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审判中心主义和司法最终解决的理念,对强制措施的依申请或者依职权的事后司法审查应当成为常态。而在强制措施适用前的审查权配置上,一方面应考虑每一种强制措施对基本人权干预的严重程度,诸如羁押措施以及侵入性身体检查都会对被处分人的自身权益产生重大侵害,且不具有可恢复性,所以,事前审查(令状授权)应当是必须的。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到强制措施实施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对于多数可能具有机动性、时效性的强制措施(如作为到案措施的拘留、逮捕以及搜查、扣押等)而言,虽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干预被追诉者的各种基本权,但是基于追诉犯罪的权衡,事前审查并不是必须的,不过,如果不会贻误追诉时机的话,事前审查还应当践行。也就是说,刑事强制措施的决定权配置应当以前述混合模式为前提,依据具体情形进行分配。

众所周知,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决定权亦是以混合式的形态而存在的。但是,这种混合的方式不同于西方国家。宏观上看,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在不同的诉讼阶段都具有强制措施决定权(包括变更、撤销权)。这一点与我国公检法三机关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关联性,虽然宪法和法律规定三机关分工负责、相互制约、相互配合,但现实是配合有余、制约不足,在强制措施决定权分配上就表现为除了公安机关的逮捕措施之外,公检法三机关在侦查、、审判三阶段独立地行使着自己所拥有的强制处分决定权,互相之间几乎不受任何制约,仅有的只是各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制约机制(如对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只需经本系统上级机关批准即可)。在强制措施的变更和解除上,公检法三机关之间也几乎不受制约。对于逮捕和羁押而言,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也只需报检察院备案。随着诉讼阶段的推进,对于每一种强制措施,后一个机关可以改变或者撤销前一个机关适用的强制措施,而不受前一个机关的任何限制。也就是说,检察院可以改变或者撤销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所适用的强制措施,而法院又可以改变或者撤销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所适用的强制措施。

从刑事强制措施的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角度上看,我国不仅欠缺作为事前审查的令状授权,而且对于强制措施的事后审查机制亦十分薄弱。2012年再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仍然未增加对强制措施的令状授权条款,《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只是赋予了承担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的权力,这种“中国式”事后司法审查制度在审查主体以及审查后的裁决效力(只能“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并无刚性的约束力)上均存在局限,并未触动我国强制措施决定权配置的基本格局。

为了实现犯罪控制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未来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决定权配置模式的改革,应当吸收令状制度的基本精神,形成分权制衡的机制。具体而言,考虑到侦查机关和机关同属追诉方,肩负着收集、保全证据、保全行为人的责任,还有侦查、程序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侦查、活动灵活性、机动性的特点,可以考虑在侦查、程序中,原则上将那些为排除收集、,保全证据障碍而实施的搜查、扣押、监听、身体检查等“犯罪事实思维的强制措施”的决定权交给检察院,而在较为急迫的情形之下实施的紧急搜查、盘查等措施可以交由检察院、公安机关自行决定。但是,在我国“一府两院”的政治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司法体制之下,为了防止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监督不力,可以将那些较为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诸如对住宅的搜查、监听、侵人性人身检查)交给法院(可以考虑设立独立于审判法官的侦查法官专司强制措施审批等职权)来决定。在审判过程中,案件已经交给法院,为了保障法院角色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检察院若需要实施此类强制措施,必须提出申请,由法院来决定。对于排除保全行为人(包括被追诉人、证人等)障碍所动用的拘传、逮捕、羁押、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行为人思维的强制措施”,基于人身自由权利的重要性,原则上应当全部由法院决定。但是,暂时性、较轻微的传唤措施则分配给检察官,具有急迫性的拘留、逮捕决定权可以由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自行决定。

上一篇:法定代表人变更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食品流通许可证申请书范文